ZKIZ Archives


紫金矿业“环保门”追踪:大到不需改?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9/yOMDAwMDE4NzMyOA.html


7月15日晚上11时45分,福建上杭县政府“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环保部为首的联合调查组对紫金矿业 (601899.SH,02899.HK)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结果。

吊诡的是,持续10多分钟的发布会甫一结束,仅与会的福建上杭县委常 委、宣传部长张跃龙针对为何选择在深夜召开发布会问题称“根据上级的安排”后,随即与上杭县副县长梁八生,上杭县公安局政委温松兴匆匆离去。

“联 合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在7月15日上午就已经成文,本来定于当天下午召开发布会。”接近联合调查组的上杭县政府部门人士透露,“发布会推迟是环保部到晚上 10时左右才盖章,但为何如此就不知道了。”

根据通报,检察机关已介入该事故调查,公安机关也已立案侦查,上杭县环保局局长陈军安和经贸局 局长黄仲华分别引咎辞职与停职检查,并刑事拘留肇事企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厂长、副厂长、环保车间主任3人,一些人员还被传唤或控制。

“此次 事故对紫金矿业的品牌形象和无形资产是致命的打击。”7月16日,紫金矿业总裁罗映南告诉本报记者。

迟到的惩罚?

调 查表明,紫金矿业此次污水渗漏,系由于各堆场及各池底未进行硬化处理,防渗膜承受压力不均,导致防渗膜破裂后污水大量渗漏,并通过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 察井与排洪洞,致使渗漏污水直接进入汀江。

“原来这个通道是排洪的,不打开污水就不会进入汀江。”罗映南16日对记者说,“当时以为是一般 的渗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问题的关键在于,2009年9月,福建省有关环保部门对此进行检查时,发现排洪洞有超标污水排入汀江,要求企 业立即进行整改,紫金矿业于2010年5月28日公告称,相关整改已经完成,但是话音未落,又爆发出污染事件。

“去年整改采取的封堵措施没 到位,有向环保部门反馈,具体情况有待于调查组调查。”罗映南表示。

调查还发现,设在企业下游的汀江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损坏且未及时修 复,致使事件发生后污染情况未能被及时发现。

“下游损坏的监测设备是县里的。”罗映南称。

罗映南亦透露,紫金山矿山的废水排 放需经环保局批准,且环保局在紫金山设有监测站,并有两个人员岗位编制。

本次通报提出的处理意见是,依法追究肇事企业、防渗系统设计施工单 位、监管部门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刑事责任并由肇事企业对此次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法进行赔偿。

“紫金矿业在此次事故的损失,大头在赔偿。” 罗映南说,“主要是下游养殖户的损失,但政府有关部门还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数字。”

至于承担污水池防渗系统施工的是何单位,罗映南称,“调查 组在调查,具体还没法告诉你。”

不过,紫金矿业副总裁刘荣春表示,发生渗漏事故的污水池防渗系统是由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该公司 为国家甲级设计院,注册于南昌。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冶金所副所长、环保所所长乐海龙也是参与本次污染事故调查的专家。”前述接近联 合调查组的上杭县政府部门人士透露。

“问题根源在于当地政府的GDP指标和财政收入严重依赖紫金矿业,导致安全环保监管放任自流。”上杭县 一位当地退休领导认为。

据罗映南介绍,紫金矿业是上杭县的支柱企业和支柱产业,包括配套企业每年贡献的财政收入占比一半以上,甚至高达 60%以上。

或许正是紫金矿业的“贡献”如此之大,以至于其环保不达标的整改在宣告完成后,又出现新的问题。

谁 晚报了污染事件?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联合调查组要求肇事企业立即停产并进行全面 整改,福建省有关部门需立即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该矿今年恢复投产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罗映南表 示。

蹊跷的是,紫金矿业此次污染事件发生于7月3日,但上杭县副县长梁八生在7月15日晚上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接报时间是7月4日。

“7 月3日我们在应急处置,县里当晚有到现场检查,当时就通过口头向环保局汇报,后来又作了书面汇报。”罗映南说。

但到底是谁在说谎,现在只能 等待联合调查组的进一步调查结果。

疑点不仅在于事故报告时间双方表述相差一天,而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废水渗漏事件发生后,上杭县政府9天后才 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此,梁八生解释称,事件发生后,上杭县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发布信息,在接报当天(7月4日)下午4时和第二天下午, 相继召开不同层级的会议,通报了事故的相关情况,同时将每日汀江水质和自来水水质检测情况通过电视滚动播放、发布公告、制作宣传栏和发放水质检测单等方 式,向社会公布。

而对于当地出现居民购买瓶装水、上山取山泉作为生活用水的现象,罗映南认为,当地原来就有挑山泉喝的习惯,但紫金山矿山的开发,加大了群众的担心, “我是喝自来水。”

针对6月初汀江流域就发生死鱼事件亦为紫金矿业污染所致,罗映南表示,县里没告诉我,可能跟我没关系。

此 次污染事故对紫金矿业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罗映南认为,目前的损失主要是停产造成的直接损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费用、下游养殖户的受损赔偿和企业形象 损害。

但他表示,这些损失目前还无法量化预估。

“紫金矿业在安全环保的投入也是很大,不能说不重视,但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 收购的一些民营矿山存在问题,大的做到了,剩下一些小钱该花的没花,现在看来做过不等于没事,应对极端气候条件的设防标准有缺陷。”罗映南表示,“紫金矿 业不会因为这个事故趴下,痛定思痛,把坏事变为好事,作为新的起点。”

紫金矿业执行董事、副总裁黄晓东告诉本报记者,紫金矿业最新计划的环 保措施是按照500年至100年一遇的大雨来考虑防范设施建设,但要彻底实现还要几个月时间。

罗映南还透露,紫金矿业的收购步伐不会因此停 止,但会更谨慎,更加注重做好全面尽职调查。

但此次污染事故已造成紫金矿业股价持续下跌,亦有投资者表示要进行索赔。

不过, 罗映南表示,事故发生后,如果股价不跌就不正常了,但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发展,“股价怎么走,有大盘、金价、企业运作问题,综合起来是投资者和股民的 判断,我们不会操作股价。”

而此次污染事故是否改变紫金矿业与上杭县政府的微妙关系,实现政企真正“脱钩”,将是决定紫金矿业重新启程的重 要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0

大到跑輸人!購併狂思科急減肥

2011-8-1  TCW




中國古諺所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套用在全球最大網路設備公司思科(Cisco System)近兩年來的決策與發展,只能說是走過頭了。

七月十八日,思科宣布全球將裁員六千五百人,以期達成一年內省下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九十億元)營運成本的目標;此外,思科還同意將位於墨西哥的機上盒製造廠,連同五千名員工一起賣給台灣的代工龍頭鴻海。

連砍帶賣,思科共削減一萬一千五百個職位,近總數一六%。這是思科成立二十七年來第二次大裁員,而且數量還超過二○○一年網路泡沫破裂時的八千人。

別的不說,光是這點就透露出情勢有些緊張。

病因一:擴張成癮大吃陌生的非本業公司

產業觀察家與華爾街分析師不約而同將問題歸咎於「大」病:忙著擴張規模,購併了一堆與本業相差甚遠的公司,終至累積出肥滋滋的中階管理層「脂肪」,連執行 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都坦承:「決策過程緩慢,有些錯誤的決策和缺乏擔當的問題,我們都感到吃驚。」

思科的確應該吃驚,因為購併一向是它坐穩市場第一把交椅的利器,如今卻成了沉重的負擔。

自從一九九三年買下第一家公司開始,就沒停止過收購能掌握未來科技的新創公司。根據道瓊創投(Dow Jones VentureSource)去年底統計,過去十年間,思科收購了四十八家新創公司,比第二名的IBM多出三分之一,堪稱「矽谷購併王」。

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的專欄作家傑菲(S. Jaffe)以前曾推崇,思科專注創新技術的購併策略能帶來良性循環。他分析,這是思科股價受到投資人追捧的主因,而且這些被暱稱為「思科貨幣」 (Cisco dollars)的充沛資金,又能用來支持它繼續擴張的基礎。

思科展開購併之旅的十八年間,拿下網路時代幾張重要門票:進入交換機市場,兩年內從第一代競爭對手3Com手中搶下冠軍寶座;購併專攻企業網路的公司,確立企業資訊傳輸的領先地位等。

然而,擴張一旦成癮,可能就免不了過量,導致思科今日活生生演出一齣「暴飲暴食之後,發現消化不了,才又趕緊催吐」的老戲碼。在所有分析師質疑的購併案中,大受抨擊的一環是它放手一闖消費性電子市場的決定。

二○○三年,思科收購連系(Linksys),切入家用網路市場與零售通路。

分析師隨即察覺,思科有意開發全然陌生的終端個人產品市場,便發出警語:「這是個距離太遠的跳板。」

不過思科仍陸續買下奇思科技(Kiss Technology A/S)、科學亞特蘭大(Scientific Atlanta,即日前所賣廠房),以及為了推動消費影音上網業務,斥資近六億美元,搶下在美國大受歡迎的Flip Video生產商。

病因二:放縱集體領導反應太慢,客戶被搶走

二○○九年更是關鍵點。思科聲稱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接近飽和,為了保有兩位數成長,它必須將觸角伸向與核心業務鄰接的三十個市場,並打破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大權下放給跨部門運作的發展理事會(development council)。

錢伯斯本人強烈支持這種做法,數次對外表示,七○%的創新決策來自集體領導,一年促成跨部門計畫多達二十二件,是垂直領導的十倍之多。不過,根據《華爾街 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光是二○○九年就有多達五十九個發展理事會,拖累決策速度。

一個現實的例子是,原是客戶卻變敵人的惠普(HP)在二○○九年收購3Com,很快就推出免費升級和支援服務的方案,但採取共識決的策略卻讓思科拖了一年才跟上來,一批高階市場客戶等不及,已琵琶別抱。

另一個集體領導難辭其咎的弊病是,儘管不能獲利的業務占據大量資源,但這些發展理事會卻有志一同的「為員工謀福利」。網路設備分析師諾蘭(Jayson Noland)舉例,在同一地區,思科比中國的競爭對手華為,同等資歷的工程師年薪多兩倍。

龐大的組織、高昂的人事費用、速度落後的關鍵決策,思科就像一個消化不良的巨人,抱著吃太撐的肚子與對手競跑。根據市調公司愛迪西(IDC)表示,思科不 僅已連續四季獲利不如市場預期,核心產品路由器市占率四年內從六六%降至五五%,其他網路設備也被對手搶走一成以上。

藥方:大裁員一五%指向高階主管

向來懂得「傾聽市場意見」的錢伯斯,終於痛下改革重藥,定下整個裁員計畫中,一五%「分給」副總裁以上的高階職位,儘管得因此償付十三億美元的人事費用,多數分析師給予肯定。

投資銀行太平洋王冠(Pacific Crest)的分析師布蘭斯林(Brent Bracelin)在報告中指出:「思科賣廠、裁員雖不是長期解決方案,但重組後將更加切合競爭加劇的現實環境。」

言下之意,思科意識到肥胖百害無一益,抽脂瘦身雖能馬上消腫,但恢復體能後能夠持之以恆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1

根治金融業「大到不能倒」(下):狙擊TBTF v

本文作者為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紐約聯儲主席William C. Dudley。
前文請見根治金融業「大到不能倒」(上):何為TBTF?
如何解決「大到不能倒」問題
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 Frank Act)就是用來終結這個問題的,這個法案可以阻止美聯儲向單一金融機構進行注資或提供援助,防止它們最終變成「大到不能倒」的規模。但是僅僅阻止美聯儲的行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多德-弗蘭克法案並沒有幫助減輕那些金融寡頭破產給社會帶來的災難,為了使不干預政策能持續可信並且與公眾利益保持一致,我們應當把分析大到不能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機構們追逐風險的動機放在解決問題的首要位置。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減輕那些大型金融機構去追逐風險的動力,進而降低它們倒閉的概率。
其實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降低金融機構倒閉的幾率,比如最近的一些監管措施正在要求以銀行為主的機構增強自身的資本以及流動性。在增加資本方面,巴塞爾III協議要求那些國際性的大型銀行控股類機構增加自身的資本並提高了資本質量,這確保了公司股東將在公司面臨虧損時比以往遭受更廣範圍的損失,這應該有效加強了我們市場的紀律。同時,一些一旦破產容易導致巨大負面影響的高風險銀行業務也被要求追加機構的自有資本金,這將會使得銀行改變其自身經營業務的模式。
除此之外,巴塞爾體制還明確地要求根據銀行規模的大小,結構的複雜程度,全球範圍內的風險敞口和可持續性來調整對資本金的要求,如果一家銀行被定義為全球範圍內大到不能倒,那麼它就要增加更多自由資本來對應其持有的風險加權資產。在國內,我們使用向前看的方法(Forward-Looking),利用壓力測試和CCAR項目對銀行資本進行評估,提高行業的透明度,也加強了市場幾率。
在流動性方面,根據巴塞爾對流動性比率的要求,銀行需要維持一個30天流動性緩衝空間,這將確保銀行在遭遇重大虧損後並暫時無法從市場集資的情況下,還能有足夠的流動性應付困難並爭取到解決問題的時間。有了這個緩衝隔層,銀行就不會被強制立即出售那些流動性低的資產,這會提高銀行的穩定性,否則大規模出售非流動性資產會導致資產價格暴跌,其它機構所持有的資產也會迅速貶值,進而加速拋售狂潮,引發惡性循環。
還有監管規定意在限制某些特殊的銀行業務。比如2010年通過的沃克爾規則禁止銀行從事高風險自營交易,反對商業銀行擁有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以此來降低銀行的交易風險。
方法二是設法減輕大型機構破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因為無法確定具體多高的資本和流動性標準能夠有效將大型機構破產的概率降低至零,因此限制規模從目前來講不一定合適,所以將一部分工作重點轉移到盡力去減輕銀行破產所造成的衝擊影響也是可行的。
要實現第二條方法,一個簡單而有意義的步驟是組織那些規模大結構複雜的金融機構變得更大更複雜。多德-弗蘭克法案已經將銀行金融體系穩定性作為一個因素來考慮銀行併購事件的可行性。
第二個步驟是更好地去認知金融體系內部的關聯性以及一家機構如何通過破產將有毒資產傳導至整個社會。我們已經加強了這方面的監管,並且通過對擔保品要求的設置,減少了流向社會的負面效應。

通過讓大型金融企業和監管機構一起努力,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給社會造成的代價至少可以被削減至比較低的程度,這個方案可以稱為「生存意願」,今年夏天,那些規模最大最重要的銀行紛紛向美聯儲和FDIC提交了它們的「生存意願」書,這樣監管機構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在危急時刻讓這些機構有序破產。在我看來,要想實現那個最終極的理想目標-大型金融機構在適當的時候被允許申請破產同時不會對社會造成巨大負面影響,仍然很遙遠。我們依然需要對整個金融業的機構做出巨大調整,不過「生存意願書」已經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了,以後的路我們還會繼續走下去。
徹底根除
另外我還要強調一下三個領域的關鍵工作來努力徹底根治我們金融業「大到不能倒」的問題。
首先,監管機構目前正在致力於推動批發融資市場的改革,這個金融機構嚴重依賴的輸血市場在金融危機來臨時極其脆弱。改革內容包括對三方回購市場和貨幣市場基金制度的修正。
其次,金融市場基礎建設正在被加強來抵禦金融危機可能帶來的影響,支付交割系統協會和國際證券委員會組織(IOSCO)已經出台了一些關於加強金融市場基礎建設的國際準則。
最後,OTC衍生品市場的改革也在進行中,機構之間的衍生品敞口需要被削減,進而降低因一家倒閉而產生的連鎖反應。在今後所有標準化的利率,信用以及股本衍生品都需要通過中央交易對手(CCP)來進行清算,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相關交易需要向清算機構報告,信息也要被披露,這樣可以提高衍生品交易的透明性,降低危機的傳播效應。
未來的道路
儘管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前方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還需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確保這種破產機制不會對全球經濟造成過大的衝擊,各監管機構也要做到各盡其職。
有些批評者認為應當直接把大型金融機構拆分成小機構小企業,並通過立法來將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業務重新分開,再對銀行的規模發展施加一定限制,進而大幅縮減銀行的業務規模。我認為這麼做理論上可行,但是要放棄現在正在使用的方法有些為時過早,我們目前應該繼續堅持從削減銀行從事風險業務動機的和讓金融體系更強壯的角度出發來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重啟格拉斯-斯蒂格爾來限制銀行的規模和業務這個方法是有缺點的,在我看來,金融危機是否主要由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廢除導致尚不清楚,事實上,相比那些全能銀行,那些沒有商業銀行業務的獨立投資銀行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為脆弱,在批發融資市場崩盤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尤為明顯。
至於對規模施加限制,將導致我們依舊無法解決某些和銀行資產表規模不相干的問題,而且評估如何施加規模上限將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任何可用於解決「大到不能倒」的方案都會涉及改變金融市場機構和機構混業經營模式的複雜程度,而且這些變革絕對不會是從個別公司的利益出發,有些監管措施將會對某種服務形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大到不能倒」是個無法讓人接納的體制,好消息是目前有許多措施正在被實施來消除這個問題,壞消息是很多措施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希望即便是在危機結束後,人們逐漸淡忘掉當時的傷痛,我們解決這個毒瘤的決心和行動依舊不能絲毫減弱,必要的行動應該一直持續下去。(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02

根治金融業「大到不能倒」(上):何為TBTF?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173
譯者按:
關於「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簡稱TBTF)這個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被人們熟知的熱詞,一直被冠在許多巨型金融機構的頭銜上,但是隨著佔領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運動的爆發,社會對這個現象已經變得愈發不能容忍,納稅人的錢財被不斷用來打掃那些「視財如命」的銀行家們所製造的爛攤子,監管機構也面臨越來越高的呼聲和日益陡增的壓力來管理這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頭們。本文將分為上,下2個章節分篇介紹大到不能倒現象以及現任美國紐約聯儲主席Dudley所建議的根治辦法。
在開始前,建議讀者先瞭解一下最新的全球大到不能倒銀行名單。最近的更新中除了華爾街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外,我們注意到渣打銀行與中國銀行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而此前德國商業銀行和英國勞埃德銀行因在全球系統重要性的下降而被踢出了名單。
作者William C. Dudley前言:
關於「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首先我要談2個問題:其一,我們的社會是否能夠容忍金融業裡「大到不能倒」這個現象的存在?其二,如果第一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話,作為監管機構應該採取何種治理措施呢?
針對第一個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不能容忍金融體系裡某些企業存在大到不能倒現象,至少針對那些可以以任何形式運營並且受到相對較少監管的企業,是不能允許出現「大到不能倒」的。
第二個問題則比較有意思,應該採用何種辦法根治「大到不能倒」這個問題呢?現在我們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削弱大型金融機構去追逐大量系統性風險的動機,降低它們關門倒閉的幾率,進而壓低救助它們時所花費的巨大成本。那麼這種辦法是否合適呢?如果用另一種更直接的辦法,把那些最龐大的金融機構分拆成規模更小結構更簡單的個體,來降低「大到不能倒」現象的發生的幾率,這樣做又是否有效呢?
何謂「大到不能倒」?
導致「大到不能倒問題」的根源在於當今的社會和金融體系裡,一些龐大的金融機構的倒閉將會對外部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包括金融體系的穩定將被擾亂,進而導致金融業無法為家庭和商業提供信貸和其它最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務,當這樣的情景發生後,不僅是金融業遭到滅頂之災,我們的實體經濟也將受到打擊。

任何金融機構的倒閉崩塌都會對外界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對於那些規模巨大,結構複雜且內部敞口相互連接的機構來說,倒閉所產生的負面衝擊與機構本身的規模卻是不成比例的。也就是說金融機構關門倒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並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規模,也與這些機構內部業務混合程度以及與其它機構之間風險敞口複雜的程度有關。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某家機構為整個國民經濟所提供金融服務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客戶取消與其合作關係並轉向其它金融機構的困難程度。另一個因素是倒閉的金融機構能夠產生多強的連鎖反應,比如因自身倒閉導致的交易對手的損失,其它槓桿率高的機構的折價出售資產,又或者是導致整個市場信心的喪失和崩潰。
所以當那些金融巨頭面臨倒閉風險,同時整個金融體系面臨巨大壓力的時候,監管者們所面臨的局勢是相當尷尬的,因為無所作為將會導致金融危機衝擊實體經濟,這樣所造成的代價就遠比為那些金融機構提供緊急流動性救助的成本要高得多。
事實上,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還享受著比其它競爭對手更低的融資成本,因為市場認為這樣的大型機構是安全的,至少是不會倒閉的。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導致這些機構用廉價資金去追求更高的風險進而將自身的槓桿變得越來越高,結構也越來越複雜。這樣的優勢也導致金融體系被人為地左右並逐漸被更大更複雜的金融機構統治,這已經與實體經濟的規模和發展速度相脫節。
目前有一點很明確,我不認為那些機構是故意去變成「大到不能倒」這樣的規模的,而且大到不能倒也並非導致市場崩盤的主要原因。導致金融危機的因素有許多,包括市場沒能充分理解創新型信用衍生產品和商業模型的風險,以及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金融機構所有權和實際控制權相分離。但話又說回來,「大到不能倒」這個現象的確增加了整個體系的風險係數,如果現在不能徹底解決,未來這個問題將變得更加嚴重。
「大到不能倒」為何變得如此嚴重?

其實「大到不能倒」並非近幾年衍生出來的什麼新詞,在1980年,美國存款擔保保險公司(FDIC)與其它監管機構出手干預並拯救了當時美國第7大銀行-伊力諾依大陸國民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使其免於破產。當時的檢察官回憶說,如果政府放任允許該行申請破產保護,我們將極有可能面臨一場至少是在全國範圍內的金融危機,其影響範圍難以估量。
儘管在當時有11家銀行被列入「大到不能倒」的名單中,但是這個問題卻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
首先,那些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依然在不斷膨脹,其在整個銀行業的統治地位也在不斷鞏固。這可以歸咎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阻止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混業經營)的廢止,資本市場的飛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商業銀行業內的領頭羊地位也在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美國銀行通過160次不斷的兼併行動從1980年的230億資產發展到今天的2.2萬億美元。而證券行業內,一些合夥人制的企業變成了上市公司,這為它們從資本市場融資並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高盛在1999年上市的時候有15000名員工,總資產2500億美元,僅僅8年後,僱員擴大到35000人,總資產也達到1.1萬億美元。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葉,美國五大銀行的總資產規模佔到當時美國GDP的14%,到了2007年,這個比值達到49%,此外銀行的表外資產也在不斷膨脹。
其次,大型金融機構之間的內在關聯變得越來越複雜。商業銀行類的控股機構開始採用新的商業模式,向全能型銀行(Universal Banking)體系進發,同時交易業務也在迅速發展,特別是在場外OTC衍生品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能型銀行既做商業銀行又做資本市場,到了2007年,市場湧現出了像花旗,摩根大通,瑞銀,瑞士信貸以及德意志銀行這樣的全能型機構。同一時期,包括外匯,利率互換,信用違約掉期等場外衍生品市場發展進一步擴大,這五大銀行所持有的場外衍生品資產總名義價值已經達到大約200萬億美元。

這段期間內,監管機構並沒有覺察到整個金融體系所積攢的風險,監管的力度也沒有隨整個金融體系的規模化,複雜化而加強。而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大到不能倒」的現象開始加劇,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在危機期間干預了市場為貝爾斯登提供擔保,防止了其發生無序性的破產,僅僅幾年前,貝爾斯登還無法登上「大到不能倒」的名單。
雷曼兄弟的破產及其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向社會證明了對銀行倒閉無所作為的代價將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隨著雷曼的破產,大宗交易經紀商,場外衍生品,貨幣市場基金,回購以及批發融資市場均受到重創。更嚴重的是信心的流失摧毀了整個金融體系的信貸功能,拖累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並為全球經濟增加下行風險。
於是監管機構意識到了這有多麼可怕,於是美國財政部出手接管了AIG,並向整個金融體系注資,但這卻無形中加劇了問題:在摩根大通吞併了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銀行後,其資產由2007年的1.5萬億美元猛增至今天的2.3萬億美元;同一時期,富國銀行在兼併了美聯銀行(Wachovia)後資產由5750億美元增加至1.3萬億美元;美國銀行吃掉了美林證券和Countrywide後資產由1.7萬億增至2.2萬億美元。毫無疑問,存活下來的銀行只會越變越大......
繼續閱讀請見《根治金融業「大到不能倒」(下):狙擊TBT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11

南韓得「日本病」 財閥大到不能倒

 

2012-12-20  TCW
 
 

 

南韓的企業財閥勢力舉世聞名,催生者是第五任總統朴正熙。經過六十年,國內五大財閥幾乎大到推不倒,民眾普遍不滿,合力在今年十二月十九日推舉出新總統朴槿惠,諷刺的是,背負「終結者」期望的她卻是朴正熙之女。

中小企業積弱不振七成五人民不滿大財閥

南韓當前的財閥勢力,幾乎可以說是朴正熙一手打造出來的:一九六○年代,朴正熙上台後,制定了出口導向策略,政府扶植一批出口型企業並給予優惠,使得南韓出現一批雖然不是國有、但卻和政府支持密不可分的大企業,它們為南韓締造了經濟起飛的「漢江奇蹟」,但其後遺症卻是中小企業因此積弱不振,整個經濟和財閥血脈相連。

如今南韓財閥的勢力究竟有多龐大?據南韓財閥網(chaebol.com)追蹤統計,二○一一年,資產規模前十大財閥的總營收,高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約八○%,前五大集團三星、現代、大宇、樂金及鮮京就吃下五七%,其中,龍頭三星更獨拿約兩成。

再看市值,財閥網說,截至十二月中,三星的市值突破了一百五十兆韓元(約合新台幣四兆一千億元),囊括股市一三%總值。它在報告中這麼寫:「如果把南韓視為一家企業,按照股份劃分的話,也許南韓早就該更名為『三星共和國』了。」

高麗大學教授張夏成更比喻:「大財閥好似森林裡的冠狀樹木,它們無止境吸取國家社會的養分,樹冠已經大到不像話,但樹冠之下卻百草難生。」大樹枯草的意象,描繪出南韓產業與社會貧富之間的懸殊差距。

如今,朴正熙打造出的財閥式經濟,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大逆轉,每四個南韓人就有三個(約占七成五)對財閥勢力太大感到不滿,而且每四家上市企業就有一家虧損的窘境下,各大財閥竟然還大幅成長,這就更普遍激起南韓一般民眾的反感。

出現泡沫經濟徵兆兩年內跨入人口負債時代

財閥勢力過大,除了造成中小企業積弱不振外,另一個後遺症是使得南韓經濟逐漸走向日本化。南韓第一大報《朝鮮日報》和美國智庫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日前就都從大財閥、窮國民的角度示警:南韓得了「日本病」。

《朝鮮日報》就稱:「終於,我們也罹患了日本病。」有如在二十年前,日本經濟泡沫化的翻版:財閥在海外日益壯大,但是國內人口卻是急速的高齡化,打擊南韓經濟,引爆不動產價格走跌、股市不振、成長率衰退的連鎖效應。「即使再不喜歡,我們正步上日本的後塵。」

尤其再不到兩年,南韓將跨進「人口負債」時代:十四歲以下、六十五歲以上的撫養比超過六○%,初期的負面徵兆包括消費力連五月下滑、全年不動產價格跌幅創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值,而且經濟成長率也一再下修。企業感受尤深,「勞動力減少,開啟一幅過去從未看過的景象。」

外交政策則是指出,以人口結構來看,十五年後的南韓就是當今的日本,中國則是得再過十五至二十年後,才會追上南韓;如果以經濟發展結構來看,中國還養不出像日本與南韓一樣,足會動搖國本的超級大財閥。

這就是朴槿惠當選總統後,面對的南韓經濟情勢。幾乎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指向南韓的財閥勢力,因此雖然這些勢力是當初父親一手打造,但朴槿惠很清楚,若想在未來五年執政實現「與民同在」的承諾,不能沒有財閥改革的主張。

新總統改革避重就輕僅柔性壓迫企業擴增員工

但是細看朴槿惠提出的政策,事實上她所開的經濟支票,打擊財閥從來就不是優先選項。在《韓國時報》整理的八大承諾中,僅出現兩條與財閥相關:禁止集團分公司之間的新循環持股結構、反對限制子公司之間股權投資。兩者的用意皆是避免集團藉由交叉持股或循環持股壟斷整體市場利益,要讓中小企業與中堅企業有更多市場成長空間。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質疑,被當地媒體貼上「親商派」標籤的朴槿惠,真有撼動財閥的意願與決心嗎?漢城大學經濟學教授金相九(Kim Sang Jo)觀察朴槿惠投票日隔天的勝選演說內容,直指她避重就輕,毫無改革財閥壟斷經濟結構的腹案。

不過,朴槿惠曾在公開場合明說,雖然改善財富過度集中財閥的不平等現象是「民生總統」的責任,但是「瓦解或打擊財閥並非我的目的,而是希望改正經濟權力濫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繼續維持財閥為南韓經濟所帶來的正面效益,例如創造工作機會。」

朴槿惠不願對財閥下猛藥,或許正是投鼠忌器,外交政策舉日本為例,說明南韓要改革財閥勢力可能付出的代價: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曾力推自由市場、解散巨頭株式會社、打擊貪腐等政策,尋求日本經濟脫離大企業控制,然而多年過去,不僅無法刺激經濟成長,還幾乎賠上國家競爭力,看看當今日本幾大電子、金融與房產集團的苦境就知道。

或許朴槿惠要撼動韓國五大財閥的風險可能也一樣高,不過雖然這些財閥貢獻南韓GDP超過一半,也不代表就完全摸不得。朴槿惠找到的突破點是:這些財閥雇用員工數不到總勞動力的四分之一,因此,朴槿惠儘管不願限縮財閥規模、大舉加稅,但據《朝鮮日報》,新總統打算縮短大企業年均工作時間四百個小時以上,軟性壓迫它們擴增員工。

此外,她也提出修改《公平交易法》、《國民養老金法》、《銀行法》等法源依據,解放資金與社會資源都集中財閥手中的現象、破除非法借貸的惡象;限制總統赦免權,一旦與政府關係良好的企業大老涉及貪污舞弊,不再有奢求總統提供保護傘的特權。

朴槿惠認為,與其壓抑財閥的成功,矮化它們「在先進技術與商業貿易中最富進取心」的角色,還不如聚焦在成長,因此摒棄前任政府大力投資財閥、出口和製造業領域的做法,計畫扶植中、小企業、內需和服務業領域。

她的目標是在五年任期內提高全民的就業率至七○%,一邊從公共機構大量聘用年輕人做起,一邊則是支援青年創業或出國工作、協助婦女與貧困族群充分就業;她也喊出開創一個中產階級達七○%的時代,墊高企業解雇門檻、改善臨時工待遇,最好能誘導企業將他們轉換為正式員工。

大企業面臨權力交接經營若不善禍及國家經濟

朴槿惠的計畫能否討好一般民眾有待觀察,倒是財閥就已經有些不滿,一位不具名高層就對《朝鮮日報》說:「雖然沒有達到扼殺的地步,但也可視為藉由『剝削大企業』創造業績,不是嗎?公平交易委員會很有可能會採取比當前政府更有力的限制措施。」

抱怨歸抱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認為,南韓奇蹟雖然泰半要歸功財閥頑強的生命力,不過若人人都活在財閥的陰影下規避風險,原本創新就僅局限在手機與電腦遊戲產業的南韓,更難見後起之秀或技術領先的初創產業。這樣的態度非得改變。

尤有甚者,如今五大財閥中有三家都在權力交接的觀察期,《經濟學人》警告,大企業最危急的時刻正是公司領導權交接時,如今南韓經濟都是靠這些財閥在支撐,兩者幾成命運共同體,「三星的年輕總裁李在鎔如果具有商業才幹,那是幸事;但若沒有,那就是國家之禍。」

這幾年來,韓國藉由學習其他國家經驗打底,終於打敗宿敵日本,還成為其他亞洲國家的典範,但未來已沒有前例可循。在本屆大選創下五個第一紀錄的新總統朴槿惠,若能牽引韓國經濟掙脫落入日本化的局面,或許就能再為自己添一個世界第一美名。

【延伸閱讀】朴槿惠不下重手改革——南韓新總統打破財閥獨大8主張

●若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發生掠奪式行為,將比照損害賠償施以懲罰●若大企業違反《公平交易法》,公平交易委員會與監察院中小企業廳都可舉發●加強對企業子公司間內部交易的限制法令●禁止集團分公司之間的新循環持股結構●反對限制子公司之間股權投資●縮短大企業年均工時達400個小時以上,以刺激雇主擴增員工●限制總統赦免權,以加重定罪財閥首腦的刑罰、切斷貪污企業退路●修改《公平交易法》、《國民養老金法》、《銀行法》、《商法》等法源,解放資金集中在大企業手中現象

資料來源:《朝鮮日報》、《韓國時報》、《日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47

大到不能管 蔡東豪Tony Tsoi

2015-03-12  NM
 
 
按: 又在幫自己所謂贖罪的垃圾,自己做錯野就唔好利用人地個名幫人洗脫罪名,垃圾蔡
 

滙控(0005)旗下瑞士私人銀行涉嫌協助客戶逃稅醜聞,由財經風暴演變成政治風暴,適逢滙控成立150周年,喜事變成反思機會。金融海嘯後,銀行業形象一落千丈,一宗又一宗醜聞,每隔幾個月,便聽到某銀行宣布與監管機構達成和解,罰款動輒數十億美元。然而,滙控應該是不同的,其他銀行有事不代表滙控有事;至少,香港人是這樣想。滙控海嘯後不用政府打救,算是安然渡過,獲得四面掌聲,原來炸彈已埋藏,爆發是遲早問題。

現任行政總裁歐智華四面楚歌,不停公開道歉,出席英國國會被議員狂插。歐智華辯解:「我如何能夠知道集團25.7萬名員工,人人在做什麼?」還有不可原諒的這一句:「公眾對大企業的道德要求,高於軍隊、教會或公務員。」目睹一個失方寸的CEO,滙控僅餘的死硬支持者也搖頭嘆息。

滙控應對策略是強調錯失「共同責任」,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敵不過公眾窮追交人,勉強交出兩個已離職的瑞士私人銀行負責人。事到如今,各界心碎兼心淡,想不到傳媒死咬不放,竟然是前滙控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瑞士私人銀行醜聞發生於2005年至2007年,這是葛霖的主席任期,他須負責任是理所當然,不過他被傳媒冷嘲熱諷,是因為他一向標榜自己是一個「道德銀行家」(ethical banker)。

今時今日,銀行家露出貪婪面目,公眾見怪不怪,開始有點麻木。老實說,面對貪婪者,擲石頭前,我們每個人都會停下來,想一想關於自己。葛霖犯的錯卻比貪婪嚴重,是虛偽。以這場滙控私銀風暴為例,瑞士銀行千方百計為富豪逃稅,這些事情在世界每個角落每日都在發生,唯一分別是滙控被揭發出來。為多賺錢鋌而走險,我們口說不能接受,心裡在想滙控真運滯。歐智華事發後發爛渣,愈補鑊愈大鑊,成為笑柄,我們口說這個行政總裁太不濟,心裡想換轉是自己,表現也好不到哪裡去。但看葛霖不同,因為他為自己定下一套不同的標準。

葛霖1982年加入滙控,2003年登上主席最高位置,任內發生金融海嘯,海嘯期間他表現大受好評,2010年在一片掌聲中離開滙控。退任前一年,葛霖出版一本書《Good Value》,被《金融時報》選為2009年最佳財經書之一。這本書副題是Reflections on Money, Morality and an Uncertain World,內容探討金錢和道德的關係,主旨是商界領袖不一定為企業利潤而迷失方向,領袖可兼顧業績和道德。葛霖是牧師,這本書充滿宗教意識,強調靈性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當時英國大主教對這本書的評語是:「There could never be a better moment for this book to be published。」的確是,金融海嘯後,商界領袖都需要道德指南針,葛霖這本書像當頭棒喝。

葛霖一矢中的,商界領袖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環境自處,面對包括股東、監管機構、基金、傳媒等不同單位的要求,而且這些要求不停在變,同時間還須面對競爭對手及經營現實。以股東回報行先,商界領袖被批評賺到盡;盈利稍不如理想,即被財經界追殺。商界領袖無所適從,當一個人徬徨無助,能夠從一個成功過來人身上尋找到方向,這感覺令人安心。葛霖的道德銀行家形象,在醜聞中是污泥中的清泉。

問題是,葛霖為自己定下的標準,不只是關於個人操守,當他把道德帶入銀行領域,他和滙控的命運再也分不開。作為跨國銀行主席,葛霖能否確定不道德行為不會在他管治下出現?答案明顯是否定,私銀醜聞傳出來後,歐智華稱不排除再有醜聞浮現。傳媒咬實葛霖不放,不是滙控出現醜聞,而是我們喜歡踢爆虛偽,道德銀行家原來也有不道德的一面。

一間公司會否大到不能管?沒有企管人肯公開承認,但這可能是現實。當法規和企業文化鞭長莫及,高高在上的管理層能做的事情,其實是不多。歐智華發爛渣的面孔的確是不好看,但諷刺的是,我們會原諒他,因為他就是我們;相反,我們不會原諒葛霖,因為我們從來不敢把自己和道德扯上關係。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580

124歲老店,自砍「大到不能倒」金融事業 奇異拚轉型 讓千億資產部門安樂死

2016-04-04  TCW





美國第八大企業奇異,要從工業巨頭變身新創公司,這也是其掌舵者伊梅特,擺脫前任執行長光環的第一步。

當台灣一直在談轉型的同時,不妨來看看工業巨擘奇異(GE)近期的改變。

「奇異正成為一百二十四歲的新創公司!」《彭博商業週刊》說。

分拆出售金雞母

市場叫好,股價漲二三%

工業巨擘奇異預計今年上半年將向美國當局申請,從「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中除名。如除名成功,《經濟學人》說,奇異執行長伊梅特(Jeff Immelt),將是成功安樂死「大到不能倒」銀行的第一人。

伊梅特,正在把一個金融資產規模一度高達五千億美元、名列美國第七大金融機構的金融部門(GE Capital)多數業務從公司移除,賣給不同公司。而這個部門獲利曾高達總體四成,堪稱公司金雞母。而今,他大賣昔日金雞母,根據其二○一五年年報,奇異已剝離超過千億美元的金融資產、簽署交易近一千六百億美元。

這麼劇烈的變動,讓奇異去年營收持平、淨損五.二%,競還獲得投資人信任,一五年其市值增加四百億美元,股價上漲二三%,同期標普五百指數只微增〇.七%。

此外,這個美國第八大,擁有 三十三萬員工的企業轉型過程,《彭博商業週刊》解讀為:伊梅特擺脫前任執行長傑克.威爾許的幽靈之旅。

時間回到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後,所有人對銀行業不信任,把其看成有毒資產。二〇〇九年,花旗銀行股價一度跌到不到一美元,奇異股價也從二〇〇〇年高點縮水剩十分之一,這都加速展開了伊梅特拋售資產的轉型計畫。

然而,這與威爾許當年致力發展金融產業的邏輯,完全相悖。曾任奇異台灣執行長、台大領導學程兼任副教授許朱勝指出,威爾許搭上了金融環境穩定成長的順風車,利用時機購併大量公司,增加營收,利用財務槓桿,讓公司越長越大。但這也種下禍因,當金融海嘯來襲,奇異就倒大楣了。

《金融時報》說,剛上任就遇到九一一恐攻美國的伊梅特,曾抱怨自己太倒楣,時局混亂之際接管奇異,但「任何人在一九九〇年代都能治理奇異,連狗都行。」

聚焦有未來性的事業

拚物聯網,讓飛機更會飛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也抨擊,威爾許時代創下奇異年年近一五%的獲利成長,管理高層「並未完全坦白」,其實是透過財務槓桿美化營運。

許朱勝形容,財務槓桿就像加了化肥,讓植物長得很快。

但伊梅特所處的金融環境已經不同,這時公司要靠產品自己的生命力,有機生長,才能鞏固競爭力。

一直活在威爾許光環下的伊梅特,在低潮時,反而看到擺脫前任勢力的好時點。伊梅特去年底對《商業內幕》表示,金融業最好的投報率連一〇%都不到,但奇異想眾焦發展的工業業務,卻能帶來一七%、一八%的報酬率,「最終還是算數問題。」伊梅特果斷賣掉未來性有限的部門,如低利潤的家電部門,剛賣給海爾,因為奇異不缺現金,有耐心等到好買家,海爾付價五十四億美元,比原本與伊萊克斯談好的價碼高出六四%。

如果說,威爾許的策略邏輯是,替公司找到現金發電機,讓公司快速長大;現在,伊梅特則是找 未來性強的企業,讓公司長得好。即便,短期遭遇年度獲利 虧損,也是必經之痛。

《財星》曾形容,伊梅特是唯 一飽受投 資人嚴酷 對待,卻不只保住工作、還維繫公司聲譽 的CEO。

《彭博商業週刊》最新封而指出,伊梅特轉型計畫最終一步,就是壓注「大型物聯網」他要透過數據分析能力,讓飛機飛得更有效率、延長發電機產品壽命、火車跑得更快。

根據報導,已經有航空客戶應用奇異的程武,監測噴射引擎的磨損狀況,根據數據校準個別引擎的維修時間,不像以前都在固定時間換修。奇異還開發出智慧型風力渦輪機,能自動彼此調節葉片角度,捕捉更多風力,據稱能提升高達兩成的發電量。

下一步:賺軟體財

四年內要跟微軟齊名

奇異想賺軟體財。誓言二〇二〇年躋身全球十大軟體公司,與微軟、IBM、甲骨文(Oracle)齊名。目前奇異軟體部門營收達五十億美元,約與影像軟體商Adobe相當。今年一月,奇異甚至宣布將把已在康乃狄克州待了四十二年的總部,遷往有大量工程師的波士頓。

這個前身是愛迪生創立的燈泡公司,一度成為工業巨頭、金融銀行、媒體大亨,現在又想變成數位工業巨擘。它的變形幅度令人驚愕,但也因此,其才能歷經百年不衰,正說明了:唯有跟著時代需求,做自己當下最無可取代的事,才是不變的最佳策略。

撰文者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595

強臺風“海馬”今日廣東沿海登陸,多省將有大到暴雨

中央氣象臺21日06時繼續發布臺風紅色預警:今年第22號臺風“海馬”(強臺風級)的中心今天(21日)早晨5點鐘位於廣東省惠東縣南偏東方大約230公里的南海東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

預計,“海馬”將以每小時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變化不大,將於21日下午在廣東汕尾到深圳一帶沿海登陸(強臺風級或臺風級)。登陸後,“海馬”將轉向偏北方向移動,強度快速減弱,22日進入江西境內後,減弱為熱帶低壓。

據悉, 臺風“海馬”可能正面襲擊深圳。對此,據南方日報報道,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動防臺風和防汛I級應急響應,自21日0時起實施全市範圍內實行停工停業停市停課。

深圳雨勢越來越大(來源:深圳交警偵查大隊微博)

廣州市氣象臺20日晚發布臺風黃色預警信號。廣州、東莞、惠州、珠海等多地中小學幼兒園今日全部停課。

此外,受臺風“海馬”影響,10月21日北京西—深圳北G79次、G71次、D901次、D903次、D909次、D927次;10月21日石家莊—深圳北G531次列車停運。

降水預報:

中央氣象臺同時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10月21日08時至22日08時,廣東中東部、福建西北部和中南部、臺灣東南部、江西西部和中南部、安徽中部偏南、江蘇中南部、上海、浙江東部沿海等地有大雨,其中,廣東東部、福建南部和中南部沿海、江西南部、江蘇中部偏南、浙江東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或大暴雨,廣東東部沿海局地有特大暴雨(250~260毫米),上述部分地區並伴有短時強降水,局地最大小時雨強可達80毫米以上。

大風預報:

21日08時至22日08時,東海西南部海域、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南海東北部海域、東沙群島附近海域以及臺灣北部和南部沿海、浙江南部沿海、福建沿海、廣東中東部及其沿海、珠江口區將有7~9級大風,其中,南海東北部以及廣東東部沿海的風力有10~12級,陣風13~14級,“海馬”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或地區的風力有13~14級,陣風可達15~16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37

從新美大到36氪 國資跑步進入互聯網下半場

國資正在帶著"真金白銀"躋身互聯網創業的下半場。

在今年新美大獲得華潤的投資後,36氪近日也宣布獲得招商局創新投資基金(簡稱招商局創投)的投資。36氪創始人劉成城、招商局創投總經理呂克儉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談了投資背後的故事。

下半場做服務

去年10月,36氪完成由螞蟻金服領投的D輪融資。上個月,旗下聯合辦公業務氪空間宣布了兩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王思聰的普思投資(萬達集團)和IDG共同完成。此次招商局的投資金額約為1億人民幣。

在融資消息發布之前,36氪創始人劉成城在WISE獨角獸大會上稱,互聯網“上半場主要是做的廣度和流量,而下半場是要做深度和服務。”36氪已經開始步入下半場。

一夜之間,似乎所有的互聯網創業者都在談論“下半場”。人口、流量紅利消失帶來的問題是,下半場的切入口到底在哪里。

劉成城認為,現象級產品從某種角度上雖然體現了市場的一些新訴求,但真正滿足用戶長期需求的項目還是少數。在移動互聯網下半場,把用戶積累下來的企業都會全力挖掘深度服務,新的創業項目也將關註這一點,這是市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

36氪本身也從最初的科技媒體轉變為創業服務平臺,目前旗下有媒體、聯合辦公、創投以及金融四條業務線。並且,四塊業務都將很快從母公司分拆出來獨立運營,單獨引入投資人。此外,還將組建呼叫中心,統籌協調創業服務。

此番拿到招商局的投資也是分拆前的最後一輪融資。之後,36氪還將成立創投、媒體以及產業方面的基金。

搶占入口資源

成立一年,招商局創投完成了對10多家早期投資機構的母基金(FOF)的投資,但是在直投上沒有太多動作。考慮到36氪聚集了大量的創業項目,這意味著,招商創投也將加快和創業項目的對接速度。不過,對於央企來說,所投項目如何和主業互補、如何讓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還需要觀察,而36氪此次對接上國有資源,也將在互聯網“下半場”增加手中的籌碼。

從兩方的業務來看,招商局的業主包括交通、金融、物流園區開發(社區生活服務)等,招商局創投總經理呂克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其投資重點是跟招商局的主業相關的創新,以及與主業不直接相關,但有可能為主業提升效率的創新,例如AI,大數據等。此外也有一部分是為集團尋找新的增長點,如大健康。

從報道創業項目起步,36氪聚集了大量有融資需求的創業項目,並於今年推出了“創投助手”,36氪稱,該平臺每天上線數百個項目,平均每周產生約談4500次,70%項目被約談,90%的優選項目獲得了投資。在中央力推創新創業之際,項目資源也是財力雄厚的國資非常看中的一塊。

劉成城對記者表示,最近創投平臺交割比較多的項目是人工智能,包括技術和應用的項目,其次是房地產經營類的項目。明年可能會有兩類項目比較火,人工智能和融資租賃,特別是後者會成為投資人關註的重點。

招商創投也不排除成為36氪即將成立的基金的LP,或者幫助基金進行募資,但目前還在商討當中。對於36氪來說,除了真金白銀,招商局的地產資產也將為氪空間的布局提供更多的資源。

呂克儉表示,招商局旗下的創業孵化器厘米空間自有物業超過1萬平米,同時也與氪空間在全國尋找適合的落地機會,包括但不限於招商局集團旗下各公司的自有物業。

此外,雙方還將在金融資質層面進行合作。目前,36氪的媒體和氪空間兩塊業務已經實現了盈利,在兩年內,這兩塊業務將分別謀求登陸創業板。創投業務也將在明年開始盈利,但金融一直是相對較弱的板塊,此前36氪嘗試過股權眾籌,但由於監管不嚴、行業規則沒有建立等多重原因,這項業務並沒有做起來。

國資入局

截至2015年底,招商局總資產9011億元,管理總資產6.2萬億元。去年年底成立的招商局創投基金規模為50億元,其中30億元將用於直接投資,另外20億元投母基金,呂克儉稱,對比較新銳、更行業聚焦的GP團隊很有興趣。

對於國資來說,並沒有辦法像一般的VC機構一樣,通過廣泛的投資來“砸中”獨角獸,更加精準的投資尤為重要,因此,招商創投可能會更加偏向於PE的投資邏輯。

在此之前,新美大獲得了華潤旗下華潤創業聯和基金的戰略投資,螞蟻金服獲得了包括中國人壽在內的多家大型保險公司的投資,都是引發關註的投資事件。

事實上,國資進入各類母基金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不過與政府引導基金和民營資本運作的母基金相比,在規模上還是有一定差距。9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支持有需求、有條件的國有企業依法依規、按照市場化方式設立或參股創投企業和母基金。

國資委本月也表示,將設立四支引導基金推動央企踐行創新驅動戰略,四只新基金的總規模將達到4300億元,首期規模超過1500億元。分別由航天科技、招商局集團、中國國新和國家開發銀行所屬的國開金融牽頭設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49

【澳門直擊】澳門貴價新樓600幾呎睇落大到呢!

1 : GS(14)@2016-06-06 03:15:26

位於澳門東望洋斜巷的益薈花園屬新樓,一梯11伙,景觀幾乎被樓群淹蓋,難望遠景,部份單位正對東望洋一幢爛尾樓。介紹的高層兩房單位實用673呎,叫價767.8萬,呎價達11,409元,單位附基本裝修,設有露台,客廳寬闊呈正方形,廳巨房大,惟浴室面積較細,幾乎只可容納一人。兩個睡房均設有超大型窗台,擺放一張大雙人床後,仍有足夠位置放衣櫃及書枱。單位在高層,欣賞景觀時仍會聽到東望洋街道的車聲。地產代理指出,物業發售兩個月內已賣出一半單位,價錢未有變動過,至於車位則由230萬至290萬不等,亦已售出一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05/196419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0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