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企業發債融資 槓桿難降

1 : GS(14)@2016-09-15 08:07:43

【明報專訊】雖然8月居民房貸增加而企業中長期貸款下降,呈現居民加槓桿、企業去槓桿格局,但人行同日公布8月債市統計顯示,當月企業發債規模達到8570.2億元(人民幣‧下同),較7月多約1100億元。此外,8月社會融資規模,企業債券淨融資增加3306億元,按年增185億元,反映企業只是將融資方式從銀行貸款改為發債,槓桿率未會因此下降。

農行(1288)董事長周慕冰上月表示,現時資質較好的企業不貸款,改發債進行融資。除發債融資外,企業利用表外融資也有增加趨勢,8月的票據融資便增加2235億元,全數抵消短中長期貸款減少的影響。

地產商發債成本低 避銀行貸款限制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易憲容表示,今年內地企業發債規模有明顯增加,但實際上主要發債企業還是地產商,一來因發債成本較貸款廉宣,二來可規避內地對銀行批地產相關貸款的限制,所以企業貸款下降只不過是將槓桿轉移而非去槓桿,同時發債所得也非全部進入實體經濟。

另一方面,企業發債成風也引起中證監關注,上月有消息指出,中證監已在推進企業債的風險管制,避免金融風險會在債市爆發。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616&issue=2016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099

槓桿較低 比10年前健康

1 : GS(14)@2016-09-18 09:42:06

【明報專訊】根據金融服務公司Black Knight Financial Services的數據,美國樓價4年多以來持續上漲,樓價由2012年的谷底攀升了33%左右。根據該公司的報告,美國全國樓價在今年中平均為26.5萬美元,僅比10年前的峰值低1.1%(見圖)。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與10年前不同的是,今次樓價上漲並非受到問題按揭產品的槓桿效應所推動。樓價上升的主因是房屋供應短缺,其原因之一是建築商的建屋速度還沒有恢復至歷史平均水平。此外,很多美國業主鑑於房屋可以保值,在搬新屋後仍保留舊物業空置,導致物業空置率創新高。加上抵押貸款利率長期接近紀錄低位,帶動了置業需求。

普通家庭供樓約佔入息兩成

Black Knight分析,普通家庭供樓的款項,平均為入息的21%,屬健康水平。在泡沫年代的比例是36%。超低利率大大提高了美國人買樓的負擔能力。

房屋淨值(扣除房貸後的房屋價值)亦較泡沫年代大大提升。目前普遍美國房屋扣除房貸後,業主擁有的房產權益相當於樓價44%,遠高於泡沫時期的25%,這意味當樓價一旦下跌,業主有更大的周轉空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759&issue=201609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510

掛美股槓桿ETF合短炒 華夏推納指產品 10莊家報價

1 : GS(14)@2016-09-29 07:52:38

【明報專訊】港交所在今年2月批准可以推出反向ETF產品後,現時已有多間公司參與,昨日華夏基金(香港)推出一隻華夏Direxion納斯達克100指數每日槓桿(2x)及華夏Direxion納斯達克100指數每日反向(-1x)。華夏基金(香港)業務拓展部總監陳志豪表示,由於此類產品含有槓桿,所以不是傳統基金及ETF,不應該長線持有,除非投資者認為掛鈎指數是直線上升;否則,即使投資者預測方向正確,也可能蝕錢。

掛鈎美股指數 少匯兌風險

陳志豪表示,此類產品美國投資者一般投資期為3至5天,相信香港投資者也應採取相同策略。他說今次推出首隻具槓桿ETF揀選了美國指數,主要是因為相信香港投資者較為熟悉及港元與美元掛鈎,可減少匯率風險。在市場已有掛鈎不同市場的有槓桿的ETF,但成交較為疏落,會否擔心今次推出兩隻指數ETF也出現以往情况?他表示不擔心,因為現時引進10間莊家,由於大家有競爭,故相信買賣差價會合理。

他又稱,雖然今次掛鈎的工具為美國指數,與亞洲時區有時差,幸而美國期貨交易時間差不多24小時,香港交易時段也是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的表現。

回報以單日為基準 不宜長揸

陳志豪表示,投資者看好美國市場走勢,可透過昨日掛牌股份編號7261的槓桿型ETF賺取相關指數漲幅倍數之超額報酬,亦可以利用股份編號7331反向型ETF進行避險或各類型交易策略。惟槓桿型及反向型ETF有別於一般傳統型ETF,其倍數回報及反向回報都是以單日為基準,超過一日會因複式的影響,投資回報可能會偏離基金投資目標,較不適合長期持有,而為短線策略之商品。

槓桿及反向指數乃由原追蹤標的指數編製而成,將掛鈎的指數之每日槓桿或反向倍數回報,顯示於指數波動中。追蹤槓桿及反向指數之ETF,價格表現與其追蹤指數一致。投資者可藉由相關槓桿及反向指數的績效與走勢,了解商品的特性與風險。

留意交易費較多 影響實際價格

槓桿型及反向型ETF因每日均需活躍地調校,所衍生之交易費用會侵蝕ETF的利潤,預估淨值與實際淨值價格可能差距會較一般傳統ETF為高。投資者可至發行人網站,查詢ETF盤中即時預估淨值,了解市價與淨值是否有所偏離。

陳志豪認為槓桿及反向ETF的風險界乎窩輪與傳統ETF中間,但優點是買賣與股票一樣,透過中介人(經紀或銀行)在交易所買賣槓桿及反向產品。而且透明度足,沒有引伸波幅等左右,槓桿及反向產品有清晰的投資目標、策略和結構。產品和交易資料都可容易查閱。而一般具沽空產品均有機會被追收孖展,萬一是掛鈎產品偏離自己目標。投資者最大虧損是全部本金。

波動市風險大 或偏離指數表現

該類產品的風險是槓桿及反向產品涉及使用槓桿,因而其價格可能會比傳統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更波動。同時該產品是不可以長線持有,除非預期相關指數只升不跌,若出現波動(圖),表現反比指數表現為差,因為槓桿及反向產品一般為一天而設。在每日重新平衡及複合效應下,有關產品超過一天的表現會從幅度或方向上偏離相關指數同期的槓桿或相反表現。在市况波動時有關偏離會更明顯。

隨着一段時間受到每日重新平衡活動、相關指數波動,以及複合效應對每日回報的影響,可能會出現相關指數上升或表現平穩,但槓桿產品卻錄得虧損。同樣地亦有可能會出現相關指數下跌或表現平穩,但反向產品卻錄得虧損。

明報記者

[龍彩霞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868&issue=201609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493

降槓桿債轉股 中央開出救市良藥

1 : GS(14)@2016-10-16 07:35:18

【明報專訊】上周一(10日),國務院公布《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槓桿率的意見》、《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希望以債轉股(主要是指,將實體經濟企業的負債轉為銀行等債權人的股權)的方式救活一批企業。

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包括產能過剩行業在內的一批殭屍企業將退出歷史舞台,一些暫時遇到財務困難的高成長優質企業將度過難關,不良貸款風險日增的銀行可以化解風險,充足的社會流動性會找到出路、不必繼續糾纏於面臨泡沫化風險的房地產,可謂皆大歡喜。

殭屍企業退出 優質企業可獲救

中央出此對策之時,經過多年的大規模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內地社會流動性充足,內需無法消化龐大的產能,企業槓桿率高企、債務規模增長過快、負擔不斷加重。更糟糕的是,經濟處於下行周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內地企業債務總規模、負債率,迄今尚無官方統計資料,但不同的研究機構近期相繼發出警號。根據一家北京智囊機構的研究成果,截至2015年底,內地債務總額168.48萬億元,全社會槓桿率為249%。其中,居民部門債務率為40%左右,金融部門債務率約為21%,政府部門債務率約為40%。

鋼鐵煤炭出口企經營壓力大

根據歐美發達經濟體相比,三者所佔比重都不算高。但與之相伴的是,非金融企業債務(通常被理解為實體經濟企業)債務高達131%。2016年內地交通運輸、電力、鋼鐵、煤炭等行業的到期債務規模較大。作為基礎設施的交通運輸、電力,大都掌握在大型國有企業手中,除了擁有13億人的龐大市場支撐,背後還有政府財政支持,債務風險集中爆發的可能性較低。但鋼鐵和煤炭行業的日子卻不好過,產能過剩、市場價格低迷,債務違約風險不斷積聚。

除了鋼鐵、煤炭,近年來其他領域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出口行業的許多企業也面臨經營壓力。內需無法提供過往出口每年動輒兩成增速所需的市場空間,實體經濟面臨資本損失,為維持運營,向銀行借雞生蛋。不幸的是,雞蛋的收益追不上母雞的成本。國務院下令各地降低企業槓桿率後,一家內地大型商業銀行的退休高管希望,今後可以回歸「將本求利」這一最樸素的經營理念。

盡快培育拉動經濟新產業

但知易行難,在金融資產日漸龐大、房地產等資產價格高企甚至面臨泡沫化的今天,無論企業還是個人,能有幾人願意固守「將本求利」這一原始理念?

如今,最大的隱憂或許並不是企業債務率、銀行不良貸款率有幾高,而是整體經濟處於下行周期。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內地也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不良資產處置。幸運的是,當時內地經濟處於上行周期,風險被成功化解。

當務之急,或許是要盡快培育拉動經濟的新增長點,用內地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26&issue=20161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196

發改委擬加快去槓桿

1 : GS(14)@2016-10-28 06:08:32

【本報訊】中國近年極力推行供給側改革(supply side reform),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屬去槓桿,發改委日前特意成立特快處理降低企業槓桿率會議機制,分析認為是要壓抑過快膨脹信貸。


成立會議機制

所謂去槓桿,簡言而之是減少負債,以免企業出現資不抵債情況。國務院日前擬定《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槓桿率的意見》,提到成立聯席會議制度,以「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確定政策後,相關部委互相協調進行,並與地方政府聯絡。事實上,內地資金供應膨脹,屬信貸擴張原因之一,有專家認為,明年貨幣政策應該適度收緊,廣義貨幣(M2)增速應該低於今年13%的目標,比如保持在11%至1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稱,建議是基於目前整個中國經濟仍存在「脫實向虛」問題,在貨幣政策放鬆時,實體企業未獲得好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在部份投機性偏好帶動下,貨幣會傾向非實體經濟領域,貨幣政策如太寬鬆,或令風險加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8/198147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768

中證監批槓桿收購是「強盜」

1 : GS(14)@2016-12-04 12:32:50

【明報專訊】中證監主席劉士余自年初上任後,一向謹言慎行,不過昨日首度就內地備受爭議的舉牌行為(在上市公司持股達5%)及槓桿收購發表意見,言辭罕見激烈。他指有人拿着金融牌照,用來路不正的資金,進行槓桿收購,不道德也沒有做人底線,是從「門口的野蠻人」變成了行業的強盜,若挑戰法律,將面對牢獄懲罰。

明報記者 武君

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大會上表示,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發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現象,包括舉牌及槓桿收購,挑戰治理結構不合理的公司。但是,如果收購的資金來路不正,就是從門口的野蠻人變成了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你在挑戰國家法律法規的底線,也挑戰了做人的底線,這是人性不道德的體現,根本不是金融創新。」

「挑戰法律 將面對牢獄懲罰」

他又表示,不希望有人當土豪,妖精和害人精,但就是有人三者於一身,拿着持牌的金融牌照,進入金融市場,用大眾的資金從事所謂的槓桿收購。槓桿收購用的錢,出資人必須有風險消化能力,但現在就在金融市場直接發行一些產品,實際上最終承受風險的不是發行產品的機構,而是廣大投資者。他質問「槓桿品質在哪裏?做人的底線在哪裏?這是從陌生人變成了野蠻人,野蠻人變成了強盜。挑戰刑法的時候,等待你的就是開啟的牢獄大門。」

劉士余並無指名道姓,但近期A股市場頻現保險企業用萬能險等金融產品收購各行業公司股份(見表),險資亦被俗稱為「野蠻人」。

其中寶能系和恒大相繼入股萬科A股,將這輪舉牌浪潮和關注度推上至高點,新華社曾質疑寶能入股萬科資金來自多重槓桿及資產管理計劃,槓桿倍數高達5倍,存在高風險(見圖),監管層甚至罕見地譴責萬科股東。

英證﹕險資需具風險匹配能力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劉士余更多是提出對金融產品槓桿收購問題的意見,不是對所有險資收購行為的否定。重點在於險資必須有風險管理和風險匹配能力,且要分散風險,不能集中配置。

至於監管機構會否之後出台限制險資舉牌的法規,他認為,是次更多的是對該等行為表達態度和看法,也讓市場知道監管層的導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337&issue=201612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150

資產6,000億 靠槓桿力撐

1 : GS(14)@2016-12-07 07:35:34

【本報訊】海航集團以往在港足迹不多,最教人熟識的是持有香港航空同廉航快運,但上月以88億元天價一腳踢走大孖沙們投得啟德地皮,樓面呎價更高達1.35萬元,土豪作風直嚇壞港人。但據海航官網,公司在1993年才成立,僅23年便發展總資產逾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參股12家上市公司的企業。積極槓桿下,海航的業務可說是「八足咁多爪」,涉足五大板塊,包括實業、旅業、資本、物流、生態科技,投資的境內外上市公司逾10家。事實上,海航亦非海外併購初哥,早在今年二月以60億美元高價收購IT通路代理巨頭英邁(Ingram Micro)、4月則收購擁有1,400家酒店的卡爾森酒店集團(Carlson Hotels),上月24日再以65億美元從黑石集團手中收購其持的25%希爾頓集團股份。



領軍人物擁多項職銜

海航集團的領軍人物為陳峰,曾在1990年出任海南省省長航空事務助理,並主持該省航空公司組建工作,又擔任海南省航空公司董事長、亦是人大代表。對於海航複雜又龐大的業務,內地網上文章曾引述陳峰指「中國沒有人看得懂海航」,又指自己是資本高手。而近月內地部份社交媒體曾流傳陳峰閃電離任董事長,最終海航在其官方微博澄清只為2006年舊聞誤傳,其仍為董事局主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06/198566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441

槓桿反向ETF 擴至追蹤恒指 較為投資者熟悉 業界歡迎

1 : GS(14)@2016-12-24 05:42:53

【明報專訊】今年2月推出的槓桿及反向產品(實際操作類似ETF)將於明年1月初擴大產品種類,證監會昨日發出通告指,將於明年1月9日開始,接受追蹤港股指數,及非股票指數的槓桿及反向產品申請。有相關產品供應商對證監會決定表示歡迎,認為投資者對恒指、國指較熟悉,相關的槓桿及反向產品能令他們有更多選擇,增加吸引力。

明報記者 陳子凌

證監會於今年2月首次容許槓桿及反向產品申請,但當時只限追蹤韓國、印度及美國等海外股市指數。當時證監會曾表示會在首批產品推出6個月後檢討,並考慮將合資格指數擴闊至香港股票指數,有關檢討完成後,證監會昨日決定擴大範圍,接受追蹤香港股票指數的槓桿及反向產品的申請,同時按個別情况接受追蹤非股票指數的產品申請。

現只限追蹤美韓印指數

港交所隨後發表聲明,歡迎證監會擴闊香港上市的槓桿及反向產品合資格指數範圍。港交所市場發展科交易所買賣產品主管羅博仁表示,這標誌着香港成為亞洲交易所買賣產品中心的目標又邁進一步,可為有不同需求、風險承受能力及喜好的市場參與者提供合適產品,協助他們實現投資目標。

現時在港交所上市的槓桿及反向產品共有12隻,分別由韓國的未來資產、三星資產,以及中資的華夏和南方東英發行。華夏基金(香港)業務拓展部總監陳志豪表示,公司已經準備相關計劃,會盡快申請新產品,他又預期,新產品「絕對會受投資者歡迎」,因為恒指、國指等都是投資者較熟悉的指數,而隨着範圍擴大,市場產品更齊全,投資者選擇也將更多。至於下一步,陳志豪表示剩下的就是追蹤A股,但相信要等候一段時間,因A股市場未完全開放。

今年6月推出全港首隻槓桿及反向產品的三星資產交易所買賣基金市場推廣副董事蕭曉婷稱,證監會今次動作符合市場需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產品。她亦期望,公司能再次成為首批推出追蹤港股指數的槓桿及反向產品供應商。

券商:港股低迷 散戶或願意嘗新

翻查港交所數據,自今年6月開始有槓桿及反向產品上市後,過去7個月的成交額平均每月不足1億元(見圖)。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表示,這些產品既追蹤海外指數,又要每日觀察變化,難免降低投資者興趣,但近期港股低迷,如果市場有追蹤港股的槓桿及反向產品,不排除有散戶願意一試,但要視乎產品推出時的市况而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795&issue=201612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774

槓桿反向ETF擴至港指數

1 : GS(14)@2016-12-25 13:15:14

【本報訊】證監會日前公佈,將於明年1月初起,接受追蹤港股指數的槓桿及反向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申請,同時按個別情況接受追蹤非股票指數產品申請,惟表明目前未計劃接受追蹤內地指數的槓桿及反向產品申請。


暫不接受追蹤內地指數

港交所(388)隨後發表聲明,歡迎擴闊本港上市槓桿及反向產品合資格指數範圍,港交所市場發展科交易所買賣產品主管羅博仁稱,此為港交所買賣產品市場發展的重要里程。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表示,近期港股低迷,「波幅細啲冇咁容易啲亂,初期測試吓市場反應先」,又預料入場費不高,對港股比較熟悉的散戶或願意嘗試。他又指,內地股票市場風險較高,暫不考慮接受追蹤內地指數的產品申請亦合理。張智威提到,目前市場上已有的槓桿反向ETF吸引力不算高。今年2月,證監會首次將槓桿及反向ETF納入公眾投資產品,初期只可追蹤非本港及非內地、具廣泛流動性的海外指數。當局曾表示,首批產品批出後,將於6個月後進行檢討,再決定是否擴充至本港指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25/198762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49

趣BLOGBLOG:借人頭「首置」港樓槓桿風險不遜97

1 : GS(14)@2017-01-23 07:42:42

■在供應增加下,樓價可穩難升,但遇上突發事件,就容易急跌。 資料圖片





一個新盤開售,睇盡買家眾生相。根據地產代理負責人透露,柏傲灣首置客佔達七成,慈父慈母為囝囡畀首期當然見怪不怪,而部份是父母及投資者用「仔女名」買樓避15%辣招印花稅,更有揸住3間樓的80後炒家,用沒有物業的爸爸名義買樓避稅,當然唔係益老豆,遲下先轉返自己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府過去六年推出數輪辣招冀壓抑需求,早年被發展商回贈印花稅破解後,最新是各路人馬以「首置客」名義、攞盡折扣優惠買一手樓。如果去年是炒家的世界,今年就是所謂「首置客」主導的一年。


加辣出發點是好,希望趕走欠實力的用家,免爆破時攬炒。但辣招政策的後遺症,諷刺地是增加樓市槓桿,投資客用盡方法,借盡親戚家人首置名義、以折扣價入市,名義是首置、實質是炒家,繼續能借高成數按揭避逆周期措施。97至98年樓市爆破,元凶就是一人炒幾層樓,過度借貸,槓桿再槓桿。廿年後的今日,炒家表面上可能只揸住一、兩間,但實際是四、五間,借盡家人名義「攞人頭」,借貸的程度隨時媲美當年癲狂。稅務局有項數據,或者反映了槓桿式買樓的風險。2006年度,物業有一個擁有人的數目是約128萬個,物業有兩個擁有人的數目是82萬個。五年後,單人持有物業數目約增14萬個,至142萬,而聯名持有物業則增至83萬個。到了2016年度,物業有一個擁有人的數目增至160萬個,五年間激增逾18萬個,而聯名持有物業數目,同期減少至不足80萬個。



數字解釋了,聯名持有物業的業主,有部份人因應雙倍印花稅(DSD)等辣招,選擇退出原來物業,騰空名額用作首置身份以避辣稅。可以想像,去年末季DSD劃一15%加辣招數,將令聯名持有住宅(例如夫妻),剔走另一方的誘因加大。這樣被剔走的一方,可以首置身份、免辣招「上車」。整個家庭借貸槓桿,實際上可能加大了。過去兩、三個月,律師樓處理聯名轉單人等樓契生意,就較往年激增數倍,因此,真正「首置客」想上車,實際非並政府意願般簡單,單是聯名除名的潛在「首置客」,已經動輒數十萬人計,還不計炒家借盡九十後、甚至千禧後的子女名額,甚至是老一輩的額度。真正首置客欲買新盤上車,卻面對眾多「人頭客」,自然抽極抽唔中。加辣的後遺症,只是造就樓市繼續畸形。梁振英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分享一個「經驗」,「如果有一日,樓市重現97、98年嗰種情況,大家唔好再話當時嘅梁振英特首做得太多。」確實,經過數年積極批地及建屋,今明兩年始是供應漸多的年份,CY自然有種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不忿。供應增,樓價可穩難升,但遇上突發事件,就容易急跌。聽完美國新總統特朗普的就職演說,民粹主義抬頭,這個世界未來四年注定不平靜。



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2/199048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6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