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瑞穗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繼7月中國宏觀數據反轉向下以來,8月經濟數據更加惡化,大大低於預期。房地產遇冷,投資大幅下滑,消費疲軟,唯有貿易順差大幅提升,但這也是建立在進口下滑的基礎上,凸顯了疲軟的內需。而展望未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使得出口反彈趨勢能否持續面臨較大挑戰;受制於房地產下滑,固定資產投資亦無法起到穩增長的關鍵作用,預計三季度GDP將大幅回落至7.2%。
筆者在8月初的《降準降息迫在眉睫》文章中已經對當前經濟面臨很大的向下壓力提出預警,認為如要維持7.5%左右的增長,建議定向降息、降準擴圍,越早越好。目前來看,如果宏觀調控繼續延誤,則經濟增長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短期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即便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不大,但可能觸發房地產的深度調整,從而引發金融動蕩,這個風險不能不防。
當前最令人擔憂的是投資。今年,決策層與市場都將投資寄予厚望,希望通過穩投資起到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但令人失望的是,1-8月固定資產投資回落至16.5%,低於全年目標1個百分點,創2002年2月以來的最低值。
構成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三個主要部分,房地產投資、制造業投資與基建投資中,前二者持續下滑。1-8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1%,比1-7月下降0.5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繼續下探,同比增速為13.2%,比1-7月回落0.5個百分點,創2009年9月以來新低。唯有基建投資仍然保持較高增速,但僅僅依靠基建投資顯然是不夠的。
房地產投資和銷售的萎縮是經濟不振的主要原因,8月新房銷售、新開工面積持續大幅萎縮。1-8月房地產銷售額累計同比下降8.9%,比1-7月下降了0.7個百分點;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回落10.5%,其中住房開工同比回落14.4%,雖然開工降幅比1-7月收窄,但基本上仍然保持兩位數的負增長。
8月投資數據可以把1-8月累計增速拉下0.5個百分點,可見8月投資增速下滑之快。這個也體現在8月工業生產的明顯回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僅為6.9%,比7月回落2.1個百分點,創2009年2月以來的新低。發電量同比增速2.2%,比7月大幅回落5.5%。汽車產量下降較多,8月汽車產量184.6萬輛,同比增速3.1%,比7月回落了7.4個百分點;平板玻璃、水泥、粗鋼、鋼材產量增速都比7月回落不少。
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1.9%,創2011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與房地產相關的消費全部出現下滑,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築及裝潢材料同比增速分別為9.7%、13.3%、12.5%,分別比7月回落了2.9、3、2.4個百分點,顯示房地產市場遇冷,銷售受阻對相關消費的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餐飲消費仍在繼續下降,8月餐飲同比增長8.4%,比7月繼續回落1個百分點。在經濟下滑階段,收入增長預期下滑以及資產價格回落導致財富效應降低之下,消費保持穩定實屬不易,很難期待消費成為亮點,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力量。
三駕馬車中,唯有凈出口似乎要相對好些,8月出口同比增長9.4%,雖然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近兩位數的增長,進口疲軟,同比繼續下滑2.3%。“強出口,弱進口”的結果是當月貿易順差從7月的473美元擴大到498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當然,出口強勁背後已有隱憂,即海外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強,美國勞動力市場時好時壞,歐元區面臨通縮壓力以及烏克蘭地緣政治風險,日本GDP回落超出預期,這預示著未來海外形勢有可能反轉,出口向好態勢恐難持續。
目前物價壓力不大,8月CPI仍然維持在2%,展望未來,翹尾因素回落之下,通脹可能繼續下行,但工業生產品價格持續30個月處於通縮區間,顯示當前上遊行業疲軟,與經濟向下走勢相反,是值得高度警惕的。當然,物價壓力尚無為貨幣政策發揮更大效用創造空間。
如此看來,三季度以來的經濟數據遠遠低於市場預期,如果此態勢延續,全年穩增長目標恐難實現。筆者也註意到,在13日數據集中公布的同時,國家統計局發表評論分析了經濟下滑原因,這在以往實屬少見,上個月便是在金融數據較差情況下,央行即刻發表了相關解讀。在筆者看來,兩份解讀均有決策層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信心之意。而此前,李克強總理在天津達沃斯論壇講話中也並沒有對短期增長有過多擔憂,從創新與改革的角度給予外界信心。
在筆者看來,信心固然重要,長期改革也需要持續推進,但行動同樣關鍵,短期增長亦不容忽視。如果宏觀調控繼續延誤,則經濟增長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可能觸發房地產的深度調整,從而引發金融動蕩,這個風險不能不防。
筆者早前一直建議,目前僅推出對支農貸款定向降息,以及定向降準作用仍然有限,新一輪降準、降息擴圍迫在眉睫,尤其是針對第一套按揭貸款。唯有如此,才有助於把握時機,防止經濟硬著陸。
| |||||||
卓能集團主席趙世曾,上月部署接班安排,月尾向董事會提議升長女趙式芝為副執行主席,意味三十二億王國逐步交由長女領導。不過七十九歲的趙世曾未有退休計劃,「工作係人生最大樂趣,只要一日頭腦清醒、身體健康,我就永不退休。」最近他仲做埋男主角拍了條廣告片,為深圳龍華區的卓能雅苑宣傳。問趙生怎不搵個明星代言?他笑笑口話:「自己地盤、自己設計,梗係自己做埋主角,叫明星做主角有咩好?大家知呢啲係我哋做嘅地盤,俾大家買樓信心都好啲。」深圳賣樓 站在這片約八年前投得的五十五萬平方呎、可提供千伙單位的地皮,趙世曾說項目投資不用十億,以港式豪宅形式興建,現在可賣四十億,希望年尾推售。他回憶說:「買時龍華仲未入深圳市,當時當然平啲,後嚟交通通咗,又有子彈火車,廣州落嚟半小時,去香港將來都係廿五分鐘。」 當香港樓價閒閒哋萬元一呎時,趙世曾落力推介說:「呢度近過去新界地方,將來從西九龍過嚟就廿五分鐘,去新界都要四十五分鐘啦,火車站有專車接去地盤(樓盤),香港邊度去搵個二千幾蚊一呎嘅豪宅?」咁筍,有無留幾個單位自住呢?「我未必一定住喺度,間中去睇吓,我鍾意住酒店,留番啲俾佢哋(女友)住。」 識歎世界,身邊又不乏女伴的他,可有和女友遊遍深圳?趙世曾笑瞇瞇說:「你問佢(指着女友Dora),佢好似有啲去過,有啲未去過。」 粉墨登場 參觀樓盤期間,趙世曾忽然叫職員播放光碟,原來是他粉墨登場替樓盤拍的宣傳片,片中見他在草地上跑步,又同美女打桌球,「即係話我哋項目樣樣都有咁解,我哋地盤有籃球、網球、羽毛球、游泳池,有健身院,有商場,又有幼稚園。」片中的國內女模特兒是趙生拍板採用,他滿意地說:「有得俾我揀(模特兒),呢個都幾好,佢係深圳大學生,斯斯文文。」有美女在場理應疏乎,他卻笑話:「一早開工,拍到夜晚六點鐘拍到暈。佢哋拍完又叫你跑多次,跑幾次當健身,我哋無耐性俾佢拍完又拍,所以我哋做唔到明星,好彩我係老細可以話唔拍,拍到六點我就收工,拍唔拍得完我都走。」拍完廣告,同女模有冇下文?他笑着說:「無,完全係商業上來往。」除了深圳,卓能在杭州也有房地產項目,選在這裡,和趙世曾童年在杭州生活有關,「我細個好窮,牆都有窿,父母廿幾歲結婚,成日記得爸爸媽媽嗌交,因為我病咗無藥食,Daddy話要儲錢,媽咪話細路哥要食藥,咁就嗌交。我兩個大佬和我,大家唔夠食,我細個都得意,就送咗我去杭州同媽媽嗰邊親戚住,親戚屋企做醫生有錢啲,去幾個月返吓嚟又去吓,慳番啲米飯。」幾十年後杭州招商,他便在當地投資。 能者升任 趙世曾自編自導的又豈止樓盤廣告?當大家以為趙世曾重男輕女,加上不接受趙式芝和波爾錶太子女楊如芯結婚,會交棒給兒子趙式浩時,結果大家都估錯晒,趙世曾不慍不火說:「咁唔啱(重男輕女),公司嚟講,公司立場,係邊個有才幹邊個升上去,唔理佢係我屋企人或者外人。」揀趙式芝是否因為她在國際上有知名度?尤其趙生來一招十億招婿,不但美國傳媒來追訪趙世曾,就連非洲都有人認識趙式芝。「同知名度無關,睇佢才幹,佢喺公司做嘢有成績,佢做啲嘢樣樣幾有交代,做得幾好,一路再培訓佢多啲咁咪可以擔大旗囉,佢做得好對公司有益處,實際上交帶佢做嗰啲工作,都做得妥妥當當。」趙世曾捧長女上位,同時支持長子趙式浩離開卓能出外創業,趙式浩在另一訪問中,指出「我喺卓能做咗八年,一年平均去旅行兩、三次,而Gigi半年起碼去五、六次,仲要係長旅行,又有時間去揸直升機、打golf,我有時間都去讀個master啦」。對此,趙世曾就有以下見解:「放假去玩吓有咩所謂?」至於有指趙式芝約於○三年在公司做了半年,卻被父親勸退,是因為她做了影響公司利益的事,趙世曾又替女兒辯解:「唔係嗰啲,無咁嚴重。佢同Howard(式浩)一樣,即刻出嚟就入公司唔係咁好,唔知世界艱難,做嘢就容易唔勤力同做錯嘢,佢出去自己做咗一輪,再返嚟做嘢樣樣都好好多。」問他知否兩姊弟感情有無受影響?他答得坦白:「Howard個仔將來入公司做嘢都要家姐培養佢,佢哋兩姊弟感情不嬲都OK。」更現實的事還包括趙生一話計劃成立信託基金,連知己都受益,朋友即時多起來,「個個諗住同我做知己有好處,女仔打電話約出嚟食餐飯。(你點回應?)鍾意咪出去食飯。一路對我好嘅知己咪有得分。」 |
阿里巴巴已經成為華爾街投行最愛的“金主”。
繼9月IPO狂攬250億美元之後,阿里巴巴昨天再度登陸美國市場,發行80億美元債券,讓美國債市一片沸騰,短短時間內就獲得7倍認購。
在上次IPO中賺得盆滿缽滿的各大投行們當然不會錯過這次機會,摩根士丹利、花旗、德意誌、摩根大通和另外七家銀行有幸成為此次發債的承銷行。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阿里巴巴首批美元債券備受熱捧,需求遠超80億美元的擬發債額,認購額已高達550億美元,而彭博更是稱認購額至少為570億美元。
不過截至目前,阿里巴巴並沒有透露承銷費用的金額。一個可以參照的案例是,本月連鎖藥店Walgreen 80億美元的債券融資中,銀行一共獲得了4000萬美元承銷費。
據《華爾街日報》,數據提供商Dealogic統計,今年至今,全球銀行從股票和債券發行中獲得的承銷費已經超過350億美元,超過去年同期的320億美元。而阿里巴巴無疑是今年承銷市場上最大的“金主”,僅9月的IPO就發放了2.91億美元承銷費。
阿里巴巴的強勢表現,讓加拿大能源公司Encana,法國電信巨頭Numericable和日本地產公司Mitsui Fudosan等企業都黯然失色。
按照2.91億美元計算,此次阿里巴巴IPO的承銷費率為1.2%,比2012年Facebook上市時1.1%還要略高。不過這一費率仍比6%到7%的普遍水平低了不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各國向中國推介環境技術一直在進行,但最近的趨勢無疑大大加強,主要原因是中國環境技術升級的需求開始真正釋放。 (何籽/圖)
中國環境管理從“表演型”到“結果型”——只考核“天藍水綠”的轉變,讓國內企業的商業導向發生根本變化,極大促進了全社會環境技術升級需求的爆發。
“到中國去”的企業主充滿疑慮:自己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扛著樣品,坐一天飛機,簽了合同,被灌醉在異國他鄉之後,環境技術的知識產權問題為什麽還是不能解決?
“請大家閉上眼睛,深深地吸氣,想象此刻你正在芬蘭的原始森林中,呼吸清新的空氣……”2014年11月5日,第一屆國際清潔技術轉移和投融資峰會,芬蘭空氣凈化器公司斯麥爾特(Air0)首席執行官Valle Kulmala演講前這樣對臺下各國專家說:你見過實木做的空氣凈化器嗎?
10個月前,Valle Kulmala與技術團隊創立了公司斯麥爾特,以芬蘭森林為賣點,目標市場針對中國。“我們是為中國空氣汙染而成立的,目前傳統低質量的凈化器對PM2.5的凈化效率實際不足90%(盡管普遍宣稱為99%以上),這並不能真正保護健康。”Kulmala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芬蘭技術加上中國市場,是他決定跳進看上去已經一片“紅海”的中國空氣凈化市場的原因。
和Kulmala一起組團來中國“路演”的還有十幾家芬蘭環境技術企業,他們有的擁有可以刷信用卡和設置密碼的垃圾桶,這在歐洲主要用於支付垃圾處理費和防止他人亂放垃圾到你的桶里;還有的專門“販賣”二氧化碳,用於替代水以清潔硬盤、芯片等電子設備,他們發現這項技術還可以用於清洗中國西部幹旱地區的太陽能電站……從芬蘭出發前,他們接受了如何與中國同行和資本打交道的培訓。
最近,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環境技術“路演團”絡繹不絕,一位從事國際環境技術轉移的專家甚至說,這些人“不是在中國,就是在來中國的路上”。“各國向中國推介環境技術一直在進行,但是最近的趨勢無疑大大加強,可以說非常迫切。”中科院北京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劉慶蓮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剛到荷蘭不久的中國駐荷蘭大使館科技處參贊張新民也發現,在荷蘭,除了傳統的乳業之外,荷蘭跟中國合作意願最強烈的領域之一就是環境技術。“不僅是政府、協會和企業,很多個人創業者也瞄準了中-荷環境技術轉移。”張新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過去我們的項目夥伴多是500強企業,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中小型企業加入,已經上升到近50%,為什麽?因為美國中小型企業的立身之本就是技術,這些技術企業在尋求中國合作上非常活躍。”由中美兩國首腦唯一認可的兩國能源企業界項目合作機構,中美能源合作項目合作委員會主任徐海洪說,智能電網、綠色建築、煤炭清潔生產和頁巖氣等技術是美國的強項,其他領域諸如固廢處理、水處理、可再生能源等技術,美國和歐洲的公司亦有很多優勢。
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國際環境技術轉移的情況卻並不樂觀。
一般,國際技術轉移主要指技術通過商業或非商業途徑,從一國(地區)到另一國(地區)的轉移活動,其仍然是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實現技術進步的主要渠道。
從技術轉移的方式上來看,主要分為商業和非商業兩種,非商業方式主要通過跨國界的技術合作、技術援助、學術會議等方式實現。目前,通過商業(技術交易)方式實現的技術轉移占主流地位。
在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區域技術轉移促進中心咨詢顧問吳昌敏看來,盡管斯德哥爾摩公約里說,締約的發達國家有義務為發展中國家在履約當中提供技術援助,但這些機制並沒有實質保障。“政府承諾去做技術援助,但是真正的技術核心要點,都是由私營公司擁有,可獲得性非常差。”吳昌敏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在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王誌芳看來,目前非商業的國際環境技術轉移的現狀面臨“內涵全面並且成功的技術轉移很少、專門的援助計劃缺失、針對發展中國家政策技術等方面的能力建設耗時長”等問題,非商業的國際環境技術轉移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一方面由於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往往被附加很多條件,允許進行的技術轉移都是針對一些不適用或過時的技術。王誌芳說,以德國為例,技術援助基本以免費派遣專家、提供設備及培訓人員等方式進行,實際的技術轉移並不多。
區域間的環境技術轉移盡管廣泛存在於中國各地與國外各地區的合作協議之下,但合作的政治意義卻大於技術本身。“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就開始與歐盟進行環境技術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但到目前為止,實質性的技術合作仍然很少。”王誌芳說,市場失靈已成為國際環境技術轉移不能有效開展的最大問題。
就中國而言,情況正在改善。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王世汶指出,最近商業的環境技術市場開始活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國內對環境技術升級的需求開始真正釋放。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政府的環保標準收嚴。中信證券公用事業及環保行業研究員王海旭在專題報告中稱,環保標準的提高對環保企業的直接影響是更高的環保技術要求。
以大氣為例,2013年環保部公告將對重點控制區4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火電等六大行業,以及燃煤鍋爐項目執行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水方面,目前汙水排放的水質仍達不到國家標準,水質標準提高仍是必然趨勢,比如北京的地方汙水排放標準就已經大幅提高。
劉慶蓮對這種政策刺激帶來的巨大反應印象深刻,“比如之前國家對電鍍行業的重金屬排放指標要求一提出,一周之內我們收到大量技術需求,形成了國家一提高環保標準,企業就一窩蜂地出來找技術的特點。”劉慶蓮表示,國家環保標準的寬嚴對企業環境技術的高低有直接影響。
在基礎性的環境治理能力已經具備的情況下,若要培養更先進性的治理能力,與國際進行技術合作成為快速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最優路徑。
環保產業的持續火熱也導致更多產業資本進入,比如中國環保企業開始主動收購海外環保公司。“以整體收購的方式獲得技術,現在能買得起了。”王世汶說,無論受讓方和出讓方,經濟性都是決定合作與否的基本衡量標準。
更重要的是,宏觀的環境管理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中信證券研究員王海旭認為,北京市將PM2.5納入政府約束性考核體系,標誌著我國的環境問題將由單純的汙染治理向環境質量改善升級,這將深刻改變政府的需求導向。
“過去政府衡量環境管理的考核指標是建了多少脫硫脫硝裝置,汙水處理率達到多少,現在不要再說建了多少廠了,一旦從過程管理升級成結果考核,技術就非常關鍵了。”王世汶認為,環境管理從“表演型”到“結果型”——只考核“天藍水綠”的轉變,讓國內企業的商業導向發生根本變化,極大促進全社會環境技術升級需求的爆發。
阻礙中國最終獲得各國環境技術的核心,仍是飽受詬病的知識產權。
2014年3月,在舊金山舉辦的2014國際清潔技術峰會上,清晨6點半開始的“Go China”(到中國去)早餐會上擠滿了人,四十多位美國企業主討論最熱烈的話題便是:當你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扛著樣品,坐一天飛機,簽了合同,被灌醉在異國他鄉之後,知識產權的問題為什麽還是不能解決?
由於技術轉移的核心是知識產權的轉移,環境領域如何解決知識產權問題便成為影響環境技術轉移進程的重要因素。
河南大學環境與民商法研究所副教授鄭書前的研究發現,過去環境領域的技術轉移面臨困難,因其背後存在著獨特的法律問題有待解決。
“作為每個人對適宜環境的享有,環境權有基本人權的性質;而知識產權的本質則是私權,那麽環境技術的知識產權,就面臨環境權和知識產權的深層價值沖突。”鄭書前認為,環境技術轉移面臨困難背後,正是這種複雜的利益糾葛。
中美能源合作項目合作委員會主任徐海洪認為,解決知識產權問題沒有靈丹妙藥,在技術轉移領域,順利執行的關鍵之一是選擇合適的合作夥伴,並通過嚴格明確的商業條款來規避潛在爭端。
而對政府間非商業的技術轉移而言,需盡快統一環境技術轉移的定義。目前為止在國際環境公約領域對何謂環境技術並沒有形成非常統一的說法,僅指出是對環境友好的技術,這為政府間的合作與談判造成了不確定性,也為各機構對環境技術轉移的統計帶來了難度。
「三花棉業」是四十五年的襪子品牌,創辦人施純鎰也年屆七十八歲,每天對於公司的大小事情,依然熱情滿點。如今老品牌力拚轉型,在老董事長的帶領下,能激發出什麼樣的新活力? 撰文‧許瓊文 「全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穿三花!」靠一句廣告標語,三花棉業品牌早已深植台灣消費者的心。這個伴隨我們長大的四十五年老品牌,如今也面臨轉型的挑戰。 三花棉業每年營業額約二十億元,七成以上業績為外銷代工,而國內市場這幾年面臨知名平價品牌競爭,業績掉了兩、三成。未雨綢繆的董事長施純鎰,五年前就帶領公司轉型,即使年屆七十八歲,仍是三花棉業最有活力的人。 二○○九年,施純鎰開始擔任自家產品代言人,「我有四十年生產、製造、銷售襪子的經驗,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說。三花每年八、九千萬元的廣告預算,讓施純鎰曝光度高漲,也成為國內知名的「廣告明星」。 資深廣告明星 天天試穿,開發出暢銷品與施純鎰同輩的企業家多半已呈半退休狀態,但他不僅親自上陣推銷產品,即使到現在,仍然每天上午八點準時到公司報到。 施純鎰的次子,目前擔任三花總經理的施養謙說,公司裡的大小事情,施純鎰都清清楚楚,「一天要巡視新北五股的工廠五、六次,天天如此,不曾少過。」施純鎰的好朋友、媒體主持人鄭弘儀透露,早年施純鎰都跟著已故的「經營之神」王永慶一起打高爾夫球,每天都是凌晨三點多就到球場報到,「帶著手電筒打球,球打完,天都還沒亮呢!」鄭弘儀說,這位董事長至今仍打高爾夫,無論打幾洞,總是固定打到七點十五分,然後準時八點進公司。 施純鎰曾說:「有一天我死了,也一定要員工們帶著我的棺木,把所有的工廠都繞過一圈,巡視完才能放心。」鄭弘儀透過這段談話深切了解,這種第一代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永無休止,「公司是他最重要的生活,讓他不管,才是最痛苦的事。」創業四十多年來,施純鎰每天晚上都穿著自家的襪子睡覺,是最嚴苛的「試穿員」。每一款他一定穿半年以上,確定品質後才能生產。三花最暢銷的「無痕肌」,就是他試穿二年,確定鬆緊束口處沒有問題,才正式上市。 創業精神如一 連外包裝logo也管很細不只試穿而已,施純鎰堅持自己洗襪子,所有試穿產品絕不假手幫傭,以便能感受手洗或洗衣機洗,會對產品造成什麼影響。 施養謙回憶,對於要賣出去的產品,董事長連外包裝都非常重視,「他曾經為了一個外包裝的logo(標誌)大小,縮小百分之十或五,前後改過好幾次。」這樣的精神,也感染了同是創業家的晚輩。圜達實業董事長林錫埼,讀了施純鎰在二○○八年出版的個人傳記《踏實》,深受感動,一口氣買了上百本送公司員工,並舉辦讀書會分享心得。施純鎰透過出版社牽線,兩人從此成為好友。 林錫埼觀察,「施純鎰是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自我挑戰的人,一直給自己設定新的目標,追求進步。」最好的例子,就是施純鎰近幾年開始受邀到各個高中演講,原本只習慣講台語的他,為了讓學生聽懂,自我要求「全程說國語」。 為了吸引十幾歲高中青少年的注意,施純鎰在一群企業家好友面前,反覆練習演講至少十幾次,「他要求我們先聽過,並且一定要給他建議,演講的PPT(簡報)也不斷地修正,像是『發明』這個詞,為了要有正確的咬字發音,不要念成『花明』,他就練習很久。」林錫埼說,從這裡就可看到施純鎰的認真精神,實在令人佩服。 說起自家產品,施純鎰不須提問就打開話匣子。面對三花下一步,還有哪些創新的機會?他一樣胸有成竹地說,他創立三花超過四十年,今後要以「從心所欲」之年,帶領三花轉型。 開啟通路時代 「三花生活館」捲土重來 近幾年來,除了在電視上持續看到三花的廣告外,漸漸地,在台北市的大安路、士林文林路街邊,也可以看到「三花生活館」,目前已有八家店,今年預計展店到十二家。 其實,成立自己的銷售據點,並不是最近才有的創新想法,施純鎰說,「早在二十年前就開過店,一口氣做到十七、八家店,卻因不善管理,三、四年後失敗收場。」「當時想要做得像寶雅那樣賣百貨,但坪數太大、品項太多,不容易管理,人事、物流都沒有經驗。」這一次,施純鎰看到台灣的服務業漸漸嶄露頭角,人才也比較容易培養,再次捲土重來,先以自家產品為主聚焦經營。 施純鎰說:「國際知名平價時尚品牌進軍台灣,不可能對我們沒有影響,業績掉了二、三成,所以我們更要透過生活館,強化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有了生活館,可以嘗試銷售一些比較創新的款式,「這是很好的管道,先試一試水溫,降低產品生產風險;此外,還可以成為和消費者直接溝通的渠道。」施養謙說。 和消費者對話 不只賣男客,今年也攻女客最佳例子是,過去三花從未生產女性內衣、內褲;今年冬天,三花要開始銷售女性機能性的發熱衣了。「因為我們有一半以上的消費者其實是女性,他們買內衣褲給自己的先生、男朋友,卻常向我們抱怨,為什麼這麼好穿,卻只做給男生穿?」透過生活館,聆聽消費者聲音成為創新的基礎。 施純鎰以四十多年來對純棉品質的堅持,用專業的紡織技術,建立了同業難以複製的高門檻,例如以零壓力舒壓織法,讓襪口不緊繃、無勒痕,並採最新電腦商標提花技術,將商標改良至襪底,讓襪身與肌膚接觸更舒適,照顧消費者的雙足,現在,則要用生活館溝通消費者的心。 三花生活館目前八家店,經過二、三年的調整,都已損益兩平,開始有獲利。施純鎰有信心地說,未來目標要在台灣開出二百家店。 除了棉本業外,三花也漸漸朝多元化經營發展,近來也投資汽車經銷,是新北市福斯汽車唯一代理商,甚至投資海鮮餐廳、頂級日本料理,跨入服務業領域。施純鎰看好台灣未來服務業是趨勢,期待三花能再綻放出不一樣的花朵。 在施純鎰的辭典裡,沒有「退休」兩字,「我自己有興趣啦,沒有辦法!」他笑著說。即使轉型挑戰很辛苦,但對這位每天穿自家襪子當測試員的董事長來說,沒有比做事業更快樂的事情了! 施純鎰 出生:1936年 現職:三花棉業董事長 經歷:台灣醫學發展基金會董事、名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 學歷:小學肄業 三花投資公司 品牌成立時間:1969年(三花棉製業) 負責人:施養謙 資本額:1.2億元 主要業務:棉製品製造、代工、銷售 年營收:約20億元 施純鎰的接班哲學,從第一線開始磨施純鎰育有二男一女,雖然從未有「退休」的想法,但對於接班,很早就開始規畫。 長子施養鴻從大學時期,就先到日本襪子工廠學習生產,三年後再到施純鎰的貿易公司,接著才回總公司從基層做起,目前負責大陸廠的生產及外銷接單工作。 次子施養謙的專長則是財務分析、投資分析,畢業後,先到日盛銀行工作一段時間,再進三花從第一線原料、生產端摸索;2012年接任總經理,負責台灣及三花其他轉投資事業。 女兒施貞菲高中就留學日本,學成歸國後一直在日商公司工作,「以後讓她回來協助基金會的事務,同時也參與三花生活館的規畫。」施純鎰說。 二代共治,當每個人看法意見不同時,怎麼解決?施養謙說,「董事長有一個很大的原則,只要『傷皮不傷骨』,就會放手讓大家去做。」舉例來說,三花第三家店士林文林路上選了一個點,當時施純鎰覺得地點不太恰當,施養謙說,「但我們覺得台北士林夜市的門戶,怎麼可能賠錢呢?沒想到大馬路上的店面,其實有分陰面(人潮少)、陽面(人潮多),結果真的賠錢。」施純鎰立刻接話,「很多時候,還是有經驗的比較準啦!後來透過一些裝潢、產品陳列的調整,文林店還是賺錢啊。」間接替施養謙的決策解圍,也表示肯定。 施純鎰常對孩子說,「你們的能力、學歷都比我好,但用功的精神還不到我的六成。」他打趣地說,「我覺得我已經拚了全部,怎麼還是達不到標準。」三花的接班,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施純鎰透過身教、言教,慢慢引導兒子趨近自己的經營理念,在台灣的製造業裡,實屬難得一見。 |
昨日上證綜指飆漲4.3%,單日漲幅創兩年新高,今年以來漲幅達到37%,中國股市就此超越印度,奪得全球年度最佳表現桂冠。
A股“牛”氣十足,中國散戶功不可沒。Wind數據顯示,上周中國股市新開戶數達37.0071萬戶,創2011年4月以來開戶數新高。昨日滬深兩市成交額創9149億元的歷史新高,《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這些年疏遠股市的中國小散戶大量回歸,散戶貢獻了其中約80%的成交量,散戶熱情高漲、積極入市推動了中國股市創造成交額記錄。
華爾街見聞文章此前提到,上月中國央行兩年多來首次降息,銀行、房地產等傳統經濟相關的行業成為最大受益者。觀察人士認為,除了央行降息,上月開通的滬港通讓A股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增加,中國散戶的行動是要抓住央行降息和滬港通等多項利好。
但股市放量大漲也引起一些市場人士擔憂。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到,最近的漲勢令人回想起2008年股市暴跌之前的狂潮。一大擔憂就是,創紀錄數量的中國投資者在借錢投註給高杠桿股票。如果股票下跌,這些投資者可能損失慘重,屆時爭相逃離可能加速市場的下滑。
該文章援引中國南方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楊德龍的評論稱,“目前的漲勢大多數是投機性質,受到流動性的驅動。風險是,它漲得快但是落得也快。”
昨天連“兩桶油”這樣的大藍籌也創出了漲停的成績,推動上證綜指的平均市盈率升至14.2倍。不過,這還遠不及約20倍市盈率的標普500。
上周花旗預計滬深300股指明年年底會升至3000點,但昨天該股指就已達到這一點位。該行首席中國策略師Jason Sun認為,現在A股的估值還沒有高得牽強,考慮到滬深300的漲速,波動更大的時期可能就要到來。
當然,還有分析人士認為A股大牛市才剛開始。昨日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中國社科院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的表態稱,2014年的股票市場與1999年有不少相似之處,明年上證綜指可能會漲至4000點到5000點。
昨日銀監會下發的征求意見稿提到,允許以理財產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等相關賬戶,鼓勵理財產品直接投資。這又被一些投資者視為大利好。據海通此前測算,未來幾年新增理財規模在 20 萬億以上。按照 35%配置非標、60%配置債券、5%配置股票的比例,20 萬億新增理財就會帶來 12 萬億新增債券投資需求、1萬億新增股票投資需求。
雖然此後騰訊財經報道稱,銀監會內部人士否認了該意見稿利好股市的解讀,但國泰君安分析師邱冠華指出,該政策對股市是10倍降準量級的重磅利好。一方面,無風險利率將加速下行,部分資金或脫離理財進入股市;另一方面,銀行會受損,但銀行股將受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諸多分析師認為,11月非農新增就業人數強勁,美聯儲將於明年如期甚至提前加息。重要指標平均時薪增幅有所提升,但尚需進一步增加。“美聯儲通訊社”稱美聯儲12月FOMC會議上將就是否去掉“相當長時間”陳述展開激烈爭論。
美國11月非農就業人數32.1萬,遠超23萬的預期,創2012年1月以來新高;失業率5.8%;平均時薪環比增長0.4%,創去年6月以來最大漲幅。
被稱為“美聯儲通訊社”的《華爾街日報》記者Jon Hilsenrath:
11月非農數據將成主要央行的分水嶺,美聯儲將步入加息通道,而歐洲央行、中國央行、日本央行不同,經濟表現和通脹下行,使得這幾個國家央行面臨是否執行新一輪寬松的抉擇。
2014年至今美國就業市場取得了近15年來最優異表現,但通脹持續低於2%的目標以及薪資增速遲緩,讓美聯儲有理由不急於加息。
預計12月16~17日的議息會議上,美聯儲內部最重要的議題還是是否去掉維持零利率“相當長時間”的描述,若去掉相關陳述,這將是美聯儲開啟首輪加息的最大暗示。
德意誌銀行固定收益交易主管Gary Pollack:
最新平均時薪數據、以及上月經修正的平均時薪數據均顯示,就業市場廣泛而又強勁複蘇,這對債券市場打擊尤為嚴重。如果再來2~3個這樣強勁的非農報告,美聯儲提前加息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富國銀行經濟學家:
平均時薪環比增長0.4%,創去年6月以來最大漲幅。薪資增長非常重要,全力關註美聯儲對此的反應。
傑富瑞集團分析師:
美國就業報告強勁,季節性因素可能對美國11月非農數據產生一些影響。不過,失業率維持在5.8%有些讓人失望。
BMO資本市場公司分析師Sal Guatieri:
11月非農就業數據消除了一些人對就業增長緩慢的擔憂,三個月平均新增就業人數為27.8萬,是經濟複蘇初期以來最快。11月每個重要行業都有更多就業機會,連聯邦政府都是如此。值得註意的是,制造業和建築業就業增長強勁,而且這兩個行業支付的工資高於平均水平。平均時薪環比增長0.4%,同比增長2.1%,仍處低位,應關註未來幾個月平均時薪增長情況。
道明證券分析師:
美國11月非農就業報告強勁,就業人口激增32.1萬,失業率持穩5.8%,這並不只是由於季節性因素,預計12月就業數據會更加強勁。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公司分析師Paul Ashworth:
美國11月非農就業人數32.1萬,此前兩個月人數也都有所上修,預計美聯儲最早於明年3月加息。美聯儲持續強調加息取決於市場,勞動力市場非常顯著在改善。
經濟政策公司分析師Elise Gould:
美國11月非農就業人數32.1萬,這是個好消息。不過,以當前速度計算,美國勞動力市場到2016年10月才會回到危機前水平,這距離危機開始已經有9年了。盡管勞動力增加人數強勁,但經濟中仍存在閑置,工資增幅依然疲軟。11月私人部門名義小時工資同比增幅為2.1%,與今年以來情況差不多,這表明勞動力市場遠未達到健康態。
FTN金融公司分析師:
美聯儲可能會認為,美國11月就業數據能夠確認,明年加息是走在正軌之上,即使當前房地產方面的數據還沒有這樣的證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新疆的棉農冶文駿擁有一片棉田,每年收獲季節,會有來自外省的“拾花工”為他摘棉花,但他的收入也不高,《棉花》中,一直樂呵呵的他坐在地里抱怨:“農民不過就是為企業賣命的。” (周浩供圖/圖)
“我的獲獎感言是不是顯得有點怪?”2014年11月22日,第5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導演周浩憑《棉花》得到最佳紀錄片獎。頒獎過後,他還是有點在意。
他的獲獎感言說得極簡短:“這半年經歷了很多事。有朋友答應要跟我來的,但是來不了。”臺下星光熠熠,坐著鞏俐、陳沖、桂綸鎂、陳建斌……可沒多少人懂這話的意思。
八年間,周浩拍完和正在拍攝的紀錄片作品,超過十部,大部分都有這位朋友的幫助,其中包括《棉花》和2005年香港金像獎最佳人道主義紀錄片《高三》。
和大部分獨立紀錄片一樣,《棉花》只在國內做過幾場小型放映,看過的人不多。金馬獎頒布,有網站迅速來談《棉花》的獨播,價格不算太高,但對一個獨立紀錄片導演來說,已有吸引力。也有朋友跟周浩商量,把《棉花》帶去香港發行。2013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曾在臺灣賣到1.4億臺幣票房,在香港上映時也場場爆滿。《棉花》不做這樣的奢想,但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見”。
2005年,周浩已經拍完了成名作《厚街》和金像獎作品《高三》。新聞里頻繁出現的“摘棉大遷徙”攫取了他的註意:每年中秋過後,上百萬的“拾花工”,從河南、甘肅、四川、陜西等地,被一列列擁擠的綠皮火車運往新疆,投進廣袤無垠的棉花地。他們每天重複采棉動作兩三萬次,用幾十天的機械勞作換回家中一年的生計,2005年,這大概是三四千元。
河南滑縣的小媳婦兒延威是上百萬摘棉工之一。餵飽了三個孩子,坐了56個小時的火車,她來到新疆,開始三個月的采棉工作;新疆的棉農冶文駿抱怨棉花價低,坐在地里感慨“農民不過就是為企業賣命的”;國企改制後的河南某棉紡廠效益不佳,女工們不堪酷暑勞累,輪流辭職,女領班焦頭爛額;廣東牛仔褲廠的工人加班到半夜,也只能伸個懶腰、恨恨地罵:“媽的老子快累閹了”;廣交會,老外一要貨就是一千件,很急,“for American”,中國廠方犯難,這意味著工廠必須緊急趕工。中國經濟的細微面相,被一團團棉花串起來,成了《棉花》。
滑縣曾是拾花工輸送的典型,號稱“每年向新疆勞務輸出最多”。周浩拜訪了滑縣勞動局局長,跟他下鄉,拍攝他們動員潛在的“拾花工”,再後來跟局長擠上綠皮車,開赴新疆。
搞定局長對周浩並不難。他擅長和拍攝對象打交道。在紀錄片《龍哥》里,周浩直接把自己和拍攝對象的溝通剪進了片子。那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真實又糾結。每次和毒販龍哥見面,他都會帶上200元“救助費”。龍哥和妻子曾懇求周浩借給他們500塊錢,周浩還是掏出身上僅有的200塊:“我不會多帶。我為什麽要多帶呢?我又不是笨蛋。”他不斷勸誡龍哥戒毒,但故事總是在借錢、信誓旦旦戒毒、複吸中周而複始。
“我的長項就是跟人打交道,能夠讓他們說一點平時說不出來的話,僅此而已。”周浩自我評價。
在開往新疆的綠皮車上,周浩也順利與延威打上了交道。延威身材瘦小,樣貌俊俏。那時她29歲,已經有了三個孩子。周浩相中的是延威的性格:幹凈利索,對生活有憧憬。願意說話,也好相處。
第二年,周浩把攝像機帶到了她家里。這個家並不寬裕,孩子們從碗里扒拉出一塊肉來,都會驚喜地向母親匯報。延威一邊洗碗,一邊抱怨:自己不到三十,看起來已經像四十;丈夫不願外出打工,“窮家難棄”;而她出去這一趟,就能賺回務農一年才能得的錢。
周浩帶著攝像助手譚佳英,再次上了滑縣拾花工的綠皮火車專列。在滑縣火車站,譚佳英被擁擠的人群沖散,跟丟了延威,這讓周浩著實生氣。重新找到延威的時候,她正在把錢塞進襪子,笑盈盈向姐妹們展示:“這樣不會丟。”
列車里擁擠且空氣汙濁,硬座底下也躺滿了人。延威輕巧,爬上了行李架。周浩把鏡頭對準她,或許覺得姿勢不雅,延威連連閃避。“也讓你老公看看你有多辛苦啊。”周浩勸道,延威便不再堅持。
火車票來回二百多元,要從拾花工的收入中扣。到了新疆的采棉基地,女工們住進上下兩層的大通鋪。每天天不亮,就坐上比綠皮火車更擠的卡車,到二十里地外摘棉,晚上十點結束。其間吃兩次飯,譚佳英偶爾同吃,從未在夥食里見過肉。
拾花工里,昏黃的燈光徹夜不息。譚佳英和她們住在一起,一邊拍攝,一邊聽她們聊天:聊丈夫孩子,也聊誰原來離了婚。固定的一個話題是“摘了多少”,延威摘棉的速度是中上遊,一次摘了140多公斤棉花,她信心滿滿向姐妹們宣布:“明天不摘到150公斤就不回家。”
“她在過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她為十年後立下了一個普通又現實的目標。她知道奮鬥,不會好高騖遠,不會輕易否定現在的生活。”周浩感興趣的,也正是這種“中國制造”鏈條中的普通中國人。
周浩在滑縣拍攝延威時,接到了攝像師袁哲從新疆打來的電話:機器被掉包了。那是一個美國朋友借給周浩的,價值四萬多人民幣。周浩到現在都沒能還得起。
袁哲註意到,周浩會給要拜訪的所有農戶帶上小禮物。在棉農冶文駿家吃飯,很長時間見不著肉。周浩便總會割幾斤牛肉給冶家改善夥食——因為常年拍片,周浩總是缺錢,在朋友圈里,他著名的摳門。
冶文駿是甘肅人,早年隨父輩移居新疆,至今卻還一口甘肅方言。周浩原本以為冶文駿會是個有故事的人,拍到一半發現他太不善言辭。好在冶文駿有個女兒,懂事,開朗,喜歡彈一臺破舊的小琴。她纏繞在父親背上,看著還不會說話的弟弟亂敲琴鍵,棉花地里,父親教他們翻苗、撥土。棉花在這里,便牽涉到了期望和未來。他們也成了《棉花》的主角之一。
尋找配合拍攝的工廠最難。靠著朋友的朋友,周浩在河南找到了一家接納他的棉紡廠,拍了兩個月。在廣州增城,他通過廣州紡織品進出口公司聯絡到一家牛仔褲廠,相當滿意——廠老板是個富二代,到英國受過教育,理解什麽是獨立紀錄片,對拍攝全面開放。這家牛仔褲廠最大的好處是,上班時間可以自由聊天、開玩笑——若是換家紀律森嚴的工廠,畫面就只能死氣沈沈。
按周浩的設想,棉花經濟這條產業鏈,至少還需要跟拍一位老板、一個商人,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人,最終沒能實現。“做紀錄片,別人怎麽能讓你拍,也許比你怎麽拍更重要。”周浩總結。
金馬獎評論《棉花》:“銀幕上呈現今日中國棉花史,也是一頁農工生活史。”周浩自己卻對《棉花》不甚滿意。“八年時間,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周浩說,他覺得應該更用功一點:至少去回訪,觀察這些人的變化。
但回訪的念頭,卻總被各種“非幹不可”的事情打斷。這期間,他創作了幾部紀錄片:《龍哥》、《差館》、《急診》、《書記》、《大同》……還攢了一大批不知何時能收尾的素材。
前些年,周浩還與片中人物保持聯系,知道延威又去摘了幾年棉花;河南那家棉紡廠終於倒閉,工人們紛紛散入私企。這兩年,聯系方式也都遺失了。周浩惦記,當年冶文駿讀五年級的女兒,如今到了上大學的年紀,冶文駿曾一心想讓她做醫生,也不知她是否真的學了醫。
新疆的棉花地里,事情也大不一樣了。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拾花工越來越少。一些地方招用拾花工的數量是八年前的三分之一。這些變故,《棉花》也還沒來得及去記錄。
“如果按設想實現,拍攝的也許是另一個故事。”周浩知道,遺憾也是紀錄片的一部分:“‘中國制造’下的普通中國人到底什麽樣,至少在這個故事里,我用我能記錄下來的素材,完成我的解讀,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