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行動分享不如人 臉書連吞App保命

2012-4-23  TWM



四月九日,社群網站之王臉書(Facebook)重砸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買下照片共享開發商Instagram。儘管市場評價兩極,這樁交易最終是點出科技創業最可能成功的方向:分享是門好生意,多了行動力更如虎添翼。

Instagram是家以行動裝置為目的的程式開發商,原本只在蘋果(Apple)的iOS平台運作,四月初也推出安卓(Android)版本,使用者的設備只要有行動上網功能,都可以把程式內建的相片效果套用在照片上,然後同步發送到臉書與推特(Twitter)等社群網站的平台。

Instagram暴紅!成立沒兩年,用戶三千萬

照理說,照片分享應用早就是基本配備,沒什麼新意,但是Instagram成立不到兩年,卻已經滾出三千萬名註冊用戶、近三億張照片上傳量的暴紅人氣,自是有一番本事。除了拍照分享不受語言限制,因此能以病毒傳播般的速度傳遍全球,制勝點應是在於它充分滿足使用者的虛榮心。

Instagram程式裡有照片濾鏡及特效處理這兩項關鍵功能,它們可以將一張原本極不起眼的照片修飾處理後,搖身一變成為又美又酷的傑作,而且上傳平台公告周知後,隨即有一票朋友按「讚」,頓時讓使用者飄飄然的以為功力突飛猛進,彷彿是作品獲得《時代》(Time)或《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青睞選為年度照片的大攝影師。

事實上,製造這種美好的錯覺,正是年僅二十六歲的共同創辦人希斯壯(Kevin Systrom)初衷:「提供一個讓大眾也能享受當專業攝影師的工具。」意思是,以前只在專業媒體上看得到的精彩照片,如今素人靠Instagram就可以輕鬆辦到。

Instagram讓使用者對拍照的態度更認真,也提供發揮創意的更大空間,用鏡頭說故事,可以說是另一起網路初創企業,填補現有市場所提供的產品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缺口,因此,有了這一則暴紅嫁入豪門的傳奇。

臉書非買不可!怕勁敵Flickr、推特搶走

不過,回到交易本身來看,臉書花十億美元買一家沒有營收的公司,這一步棋下對了嗎?答案是:非買不可。

原因之一是,臉書幫自己的身價吹漲上百倍的賣點,就是靠全球八億名用戶主動分享照片,然而,它的這項優勢卻趕不上隨時隨地都可以分享的行動趨勢,因為它自己的行動裝置應用軟體上傳照片龜速,使用者也埋怨不能依照主題分類,臉書為免夜長夢多,購併Instagram是必要之舉。

第二個原因,則更能解釋臉書為何一口氣就掏出天價,甚至比過去十多樁購併案中,最高交易價格還高出超過十倍,那就是,萬一被勁敵Google、網路相簿服務商Flickr與推特捷足先登,不就等於任憑對手攻擊自己的阿基里斯腱(比喻致命的弱點),往後下場輕則舉步維艱,重則筋斷腳廢,到了那時,恐怕已不是十億美元就能救得回來。

加劇科技泡沫?AOL買ICQ殷鑑不遠

反觀Instagram,不能不說脫手的時機完美、價格滿意,尤其是四月初才剛以五億美元的預估市值,獲得創投業者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成功資本(Thrive Capital)、標竿資本(Benchmark)和格雷洛克(Greylock)同意投資五千萬美元。對一家技術高竿,口袋空空的網路初創企業而言,還可能再遇到一個比一週內身價翻倍更好的時機嗎?

專門投資新興手機公司與技術的精品投資銀行路特伯格公司(Rutberg & Company)研究部門主管錢德(Rajeev Chand)形容雙方有多急切:「總會出現當事人撇開財務試算表,只希望能達成交易的時候。」錙銖必較的商業環境,冒出這種帶有不顧一切意味的決定,不免加劇高科技泡沫的疑慮。

英國《衛報》(Guardian)舉一九九八年網路泡沫破裂前,美國線上(AOL,America Online)捧著四億美元的虛胖股票,買下以色列即時通訊軟體ICQ為例,儘管它為新東家帶進超過一億名用戶,卻在十二年後以不到一半的價值,賣給俄羅斯的創投集團數位天空科技(Digital Sky Technologies),賺不了錢是最主要原因。

類似的例子還有Google在二○○六年斥資十六億五千萬美元吃下YouTube,至今它可能是素人竄紅最重要、內幕爆料最快速的平台,但年年虧損。若依據投資銀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估計,每年虧損約四億美元,不僅累計已超過買價,轉虧為盈之日仍難以預料。

對此,《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認為,起碼臉書買得理直氣壯,反正它的投資人本來就是一群追捧社群網站的樂觀派,Instagram對臉書的價值比對任何其他網路巨頭更高,拿他們的錢保護自己的命脈合情合理,何況還可讓社群之王取得更多用戶資料。

令人好奇的是,臉書二月初宣布遞交上市申請至今,已連續高調收購Instagram,以及協助實體店面提升顧客忠誠度的新創企業TagTile。是不是要趕在五月的大日子來臨之前完成重大購併案件,免去對廣大投資人說明的麻煩?若是這樣,往後幾週還會不會有更驚人的爆點震撼全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79

母公司宏碁出脫持股 被迫走上保命路 宇瞻五年三轉型 走出追逐機會財迷霧

2013-06-24  TWM
 
 

 

二○○七年以降,記憶體相關產業跌到谷底。母公司宏碁出脫持股,頓失富爸爸支持的宇瞻團隊自立自強,痛定思痛,他們是如何走過「保命期」,進入「保健期」,奠定下一個成長基石?

撰文‧李洵穎

四月底,沉寂達五年的記憶體模組廠宇瞻科技宣布「企業再造」。過去,宇瞻董事長兼總經理陳益世向來對於記者總是不吝於分享記憶體產業訊息,然而這五年內,他卻甚少公開露面。在「閉 關」五年後,陳益世重新回到媒體前,儼然宣告這些日子,宇瞻交出了一張像樣的成績單。

陳益世說,這五年來,宇瞻正在沉潛專心轉型。事實上,這不是宇瞻第一次進行轉型。

第一次是在二○○○年。那時因全球PC出貨減緩,衝擊記憶體現貨價格下滑,DRAM現貨價自第三季一路往下探底,到隔年二月中旬為止,64MB的DRAM顆粒現貨價跌到了二.五美元左右的價位,七月更出現○.九美元價格,總計下跌幅度超過九成,跌破廠商的變動成本,導致國內外DRAM相關廠商虧損連連,幾無倖免。那年,宇瞻每股稅後虧損高達八.八二元。

陳益世說,宇瞻只有DRAM模組單一產品線,當時決定增加產品線─Flash,以分散風險。雖然宇瞻沒有驚豔表現,但虧損逐年縮小,總算有驚無險地化解危機。然而到了○八年,全球掀起金融海嘯,以及歐美債信問題未解,大環境經濟蕭條,記憶體產業也受到波及。在產能供過於求下,DRAM報價崩跌再現,DRAM顆粒價格全年下滑近七五%,DRAM 667Mhz的1GB顆粒價格從高點時的二.二九美元下滑至最低的○.五八美元,跌破廠商現金成本一美元,DRAM廠出現營運危機。

心態變 捨豪氣作風嚴控庫存企管顧問公司麥肯錫在多年前曾發表一篇名為︿並未伴隨危機的企業轉型﹀(Corporate Transformation without a Crisis)的文章,文中指出,企業會推動轉型,主要理由多為組織面臨迫切事件,例如發生財務危機,或是競爭對手優勢大增,又或者是產業界出現新技術的變革等。宇瞻也是如此,面臨龐大危機壓力下,內部開始檢討,發現關鍵在於「落入機會財的迷思」。陳益世解釋,DRAM漲跌起伏太大,看準時機就會大賺。這就好比股票市場,買進時機對了,就很容易大賺,DRAM產業也是如此,一旦嘗到甜頭,「賭局就會愈玩愈大」。

因為出手豪氣,宇瞻一個月採購的DRAM庫存最高達三十億到四十億元,與單月營業額二十億元相比,相當於一.五到二個月的營收規模。以宇瞻的財務結構,當時股本約十億元上下,這樣的庫存掌控模式,猶如「小孩玩大車」。

還有一個插曲,宇瞻原為宏碁旗下子公司,當時大環境不佳,各家公司經營壓力都大,宇瞻並非宏碁核心事業,加上虧損,宏碁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選擇出脫宇瞻持股。

少了富爸爸的支持,宇瞻團隊只得自立自強,痛定思痛,為找出路而努力。

內部檢討後,決定首要之務先從心態改變做起。不再賺取機會財,轉為經營管理財,過去採購標準型記憶體大進大出的豪氣作風,不再被允許。

負責採購和庫存的營運長羅雪茹說明,為了避免過去庫存「虛胖」的情況重演,她嚴訂出一套控管庫存的機制,並將庫存天數目標設定為「十四到二十一天」。針對標準型產品線,每周都會召開經銷控管會議,不但緊盯自家的銷售情況,也不忘掌握對手的銷售狀況。

質的控管更重要,只要產品庫存超過九十天,立即提列庫存損失;三十天未銷貨出去,她就會找來業務了解客戶下單情況,請他說明沒有賣出的原因。嚴格管制下,曾經長達十個多月,宇瞻買進的料號,有九成多都是符合客戶需求。

組織變 提高加值型產品比重此外,宇瞻針對企業組織做調整,以加值型與標準型的方式區分旗下產品,並開始提高客製化、加值型產品比重。不再追求與同業比較名次,營收規模也就不那麼重要。這從研究機構評選宇瞻的排名一路下滑即可看出。最初宇瞻是全球第四大的記憶體模組廠,後來退居第五,現在僅第六、七名。

宇瞻調整產品線內容,將較易受景氣波動的標準型產品線比重從原先的將近八成,在去年已下降到四四%;相反地,工控、固態硬碟等加值型產品線上升到五六%。

調整步伐重新出發後,宇瞻自○八年起轉虧為盈,連續五年皆穩定獲利。雖然營收規模一路走滑,一○年一三三.一五億元,一一年九十三.九億元,一二年僅七七.○三億元,但盈餘不降反升,一二年達到獲利高峰,EPS達三.○七元。「宇瞻從保命期進入到保健期。」這是陳益世為這五年轉型期所下的注解。

如今,基於長遠經營,宇瞻今年再度展開第三次轉型。事業部不再以產品別區分,分為標準型和加值型;而是從消費端來看,轉化為數位生活應用事業部和數位儲存事業部。

陳益世說,接下來的目標是推動宇瞻規模成長,四月底宣布的「企業再造」,未來轉型成效如何,將是下一個挑戰。

宇瞻科技

成立時間:1997年

負責人:陳益世

資本額:13.17億元

主要業務:工業用固態硬碟、消費性數位產品、記憶體模組毛利率逐年攀升!

——宇瞻科技近五年來表現單位:新台幣億元年度20082009201020112012 營收118.68117.68133.1593.9077.03 毛利率(%)6.228.858.5710.4315.47 稅後純益0.233.053.272.654.01 EPS(元)0.212.792.922.023.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55

一手擁抱中國 另一手要抓住保命繩


2014-04-14  TCW  
 

 

一千萬旅客人次、五萬班航次、一千五百萬噸貨量,開航十三年的小三通,造就今日金門的面貌,外人看似光鮮亮麗。它,有付出代價嗎?面對接下來服貿和貨貿的大開放,它的位置會在哪裡?

在台灣本島吵得不可開交的服貿爭議,金門人早就門戶大開視為理所當然,只不過,現階段中國開放的比較多,金門街頭的水果攤擺放的還是來自台灣的水果,如香蕉、蓮霧;金門當地人描述,中國水果因為台灣海關把中國列為疫區,幾乎沒有水果可以通關,而台灣水果早就一個個貨櫃攻進中國。

逢週四和週日的金門料羅港,吊車和貨車來來去去,忙著卸下從台北、台中、高雄開來的貨船貨櫃,貨櫃一開,一旁待命的理貨工人再上前把貨物依送達的福建口岸分類。從清晨搬到傍晚,碼頭搬運工人月薪有三、四萬元,比起年輕人的二十二K好多了。

有人富起來:沒有小三通,我還是要去新加坡打工

根據金門縣政府四月一日才剛公佈的數字,金門人的民間銀行存款已達九百億元,這個實際活動人口僅六萬人的小島,換算下來,你走在金門街上撞見的人都是百萬富翁。

這不能說全拜小三通所賜,但一位來自小金門的洪姓船東說,「(如果)沒有小三通,我想我應該還是跟我父親、爺爺一樣,要去新加坡、馬來西亞打工吧!」

有人謀生路:大陸要台灣的東西太多了,載不完

打開門戶,和中國交流,確實帶來了金礦。可是,這道門,多年來一直掌控在中國手上,它把寬鬆通關視為對台優惠,等於也掐住金門人的咽喉。

「效率和時間是金門小三通最大優勢,台灣來的船,隔一天就到大陸了。」談及「嚴打」,金門商會理事長蔡育仁嘆了一口氣,語帶無奈的說,小三通貨物確實有很多是檯面下的東西,若可以正常化是好事一件,否則那邊(中國)海關一下束緊沒貨可做、一下放寬貨就一直跑,業者真的要思考如何長期經營了。

然而,一般金門小三通業者還處於「溫水煮青蛙」狀態,鴻順興負責人李文雄已經切入東邊台金航廈,另謀生路自保。貨貿開放,對於金門的運輸位置,未必是壞事。

「大陸要(台灣)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載不完。」李文雄現在轉向載運台灣水果,「保稅和中轉貨物長期來看不能走了,但水果、漁產這些台灣農產品量會一直變大。」他預測,未來一年中國對台灣水果的需求,光是小三通就有二千五百個貨櫃。

有人頻抱怨:開放可載更多貨嗎?碼頭已經塞爆了

但是,脫下小三通成功外衣,金門業者有著不為人道的另一面,小三通的光芒左右了外界看金門的眼光,老是看到它光鮮亮麗的一面。談及服貿爭議,蔡育仁批評政策制定者從「台北看天下」,並未考慮偏鄉需求,金門多是資本額五百萬元以下的小企業,距離廈門又近,衝擊程度和台灣本島不一樣。以美容業來講,中國業者不會去台北市、五都,但是金門就可能會受到影響。他舉台灣本島的陸客旅遊業為例,指香港人、中國人在旅遊市場早就「一條龍」式經營,從旅行社、飯店、餐廳、禮品店都一手包,台灣人根本沾不上邊,如果複製在金門,金門的小型業者一定不堪一擊。

商會總幹事李金忠連珠炮般的抱怨,「你說貨貿就算開放,我們可以載運更多貨嗎?但實際上,料羅碼頭已經塞爆了,要成長有困難了,因為碼頭空間有限,船席位不夠。」

走一趟碼頭,貨櫃確實都堆到倉庫外近三層樓高,金門縣港務處棧埠課長李家駒說,碼頭持續擴建,今年又編列十幾億元預算。不過,他也坦承,在小三通正常化與貨貿協議簽署之間,前者將可能限縮貨量,後者卻又可能帶進貨量,使人無法判斷到底現在的投資是否值得。

從金門與中國的經濟依存度來看,可以視為台灣即將開放服貿、貨貿的縮影,今天的金門,明天的台灣;在亞洲經濟圈,你不能不納入中國,但你又不能非他不可;如果你有兩隻手,不需要整個人趴上去,一手擁抱中國,一手你要抓住另外一條繩子,才會是一個正確的戰鬥位置。

只不過,小三通無論是地理位置、航運的密集度,像是喝過濃度高的糖水後,再也無法回頭喝白開水,擁抱高風險、高報酬率將是一條不歸路。然而,台灣還有選擇,在考慮開放服貿、貨貿的同時,該想想,對於中國忽冷忽熱的特性,金門小三通模式適合台灣嗎?火中取栗,沒有人教你空著手進去,戴著手套總是必要的。

【延伸閱讀】8,000項貨貿若上路,金廈小三通利大於弊?利:出口關稅下降:因為減稅、降稅是貨貿核心貨物量增加:因為關稅下降,將鼓勵貨物大量出口船運航次增加:因為貨物量增加,航次跟著增加弊:貨物種類減少:小三通早就通行各類貨物,敏感貨物轉向大貿通道通關效率降低:貨貿將促使小三通正常化報關,現行彈性可能降低船運時間不影響:從金門到廈門港口一夜就到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05

大發現 把保健品當保命符 醫師也沒轍 8成病患常吃保健品 最多一天13種

2015-03-30  TWM
 

為了與癌症和平共存,罹癌者除接受醫療常規,也常使用保健品。調查發現,不僅高達八成病患曾使用保健食品,更有人一天吃下十三種,讓醫師相當驚訝。

撰文‧楊雅馨

癌症希望基金會進行「癌症病人保健食品使用行為調查」,調查發現,高達八成二的病友食用過保健食品,但對作用、如何正確使用及其必要性等,卻欠缺完善、正確的認知。

本次受訪者以五十至五十九歲居多,達三六‧五%,其次為四十至四十九歲,占二六‧四%。按教育程度分析,以大學畢業三二‧三%占最多。癌症期別則集中在第二期(三○‧一%)及第三期(二三‧七%)。問到是否吃過保健食品,高達八成二的病友表示曾服用。其中,近半數病友吃了四種以上的保健食品,令人驚訝的是,有四位病友竟服用高達十三種的保健食品。

統計結果發現,隨著癌症越晚期,服用的種類明顯增加。保健食品似乎能令癌友更有安全感,罹肺腺癌第四期的Cincia表示,「為了有更好的體力抗癌,我每天吃九到十種」。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每天查房時,或多或少都會在病榻旁看到保健食品,只是沒想到種類竟多達十三種!」罹癌的病友不僅吃的種類多,調查分析發現,罹癌前有吃保健食品的人,罹癌後更有超過九成的會繼續服用。

調查顯示,病友最常服用的保健食品,分別為營養補充飲品(如安素、倍力素)、維他命與麩醯胺酸(如速養療);服用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免疫力、補充體力、減緩治療副作用。

增強免疫力 不等同抗癌從細項來看,受訪者有高達三二‧一%認為麩醯胺酸(即左旋麩醯胺酸)具補充體力的效用;三五‧一%的人認為,營養補充飲品能增強免疫力;有四○‧九%的人相信,維他命或礦物質可增強免疫力。

不難發現,癌友認為增強免疫力具抗癌作用,但增強免疫力並不等同殺死癌細胞,不僅如此,對保健食品的認知普遍不足,以至於根本吃錯!

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臨床組組長郭月霞指出,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具保護黏膜作用,至於是否能讓體力好一點,須再深入研究。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也表示,左旋麩醯胺酸主要是幫助口腔、腸胃道黏膜的修復,可用來改善嚴重副作用。

郭月霞指出,並非所有的癌症病友都需要營養補充品。營養補充品主要是讓進食狀況不佳者,尤其是消化道系統癌症(如喉頸癌、食道癌、胃癌等),藉由營養品的補充達到「建議飲食攝取量」。不過,若身體消化進食狀況允許,還是以天然食物為首選。

關於保健食品的花費,大家能負擔的範圍是多少?估算下來,每五人就有一人每月花一萬元。而此項費用,還不含親朋好友的贈送品。

亂用保健品 恐有副作用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二○一三年統計,台灣平均家戶所得為一一四萬元,平均每月家戶年所得九萬五千元。王正旭憂心地指出,雖然不清楚受訪者的家庭背景與收入,若以家庭平均月收入十萬元來看,病友約有十分之一花在保健食品上,對家庭來說是不小負擔。郭月霞說,部分保健食品過於誇大療效,讓許多癌友基於對死亡的恐懼,購買保健食品毫不手軟。

病友為了安心,砸錢買保健品。但在調查中,高達三七.一%主治醫師表示不知情。有六二.九%的醫師雖知情,仍同意食用的比率為六一.七%。

進一步分析病人未告知的原因,覺得「醫師不見得清楚保健食品」多達三一.九%,認為「醫師沒必要知道」占二七.七%。「忘記要問、醫師沒問、沒想過要問」的比率則為二五.五%,而認為「醫師可能會反對」占一四.九%。問卷發現,使用多醣體類(如巴西蘑菇、靈芝、牛樟芝)的癌友,有較高傾向選擇不告知醫師。

至於保健食品的來源,多數病友表示,相關資訊來自醫療人員、親朋好友(包含其他癌症病友)以及傳媒、直銷人員。

王正旭提醒,癌症病友應主動和醫護人員討論,避免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說,「當病人問到是否需要使用保健食品時,我幾乎都持反對意見,尤其是靈芝、牛樟芝等。」為了抗癌,每個月花大錢!

高達8成2癌友吃過保健食品Q 罹癌後是否吃過保健食品?有‧82.1%否‧17.9% 有3成7的主治醫師不知情Q 醫師知道你服用保健食品嗎?知道‧62.9%不知道‧37.1% 癌症越晚期,吃的保健食品也變多Q 每月購買幾種保健食品?

第一期3.5種

第二期3.95種

第三期4.53種

第四期5種

想靠保健食品增強免疫力

Q 吃保健食品主要目的?

增強免疫力35%

補充體力31%

減緩治療副作用20.4%

避免復發4.9%

增進療效2.4%

增加體重1.2%

治療癌症1.2%

其他3.9%

每5人就有1人每月花1萬元買保健食品Q 每月花多少錢買保健食品?

有52.1%每月花5000元以下買保健食品,17.6%花5001~9999元,1萬元~1萬5000元有11%,4萬元以上則有1.7%。

估算下來,每5人就有1人每月花1萬元買保健食品。

執行時間:2014年9月5日至10月24日。

收案方式:採立意取樣,以癌症希望基金會之癌友及其家人為主體,收案工具為半結構性自陳式問卷,題目共8題。

樣本描述:發出問卷449份,回收420份,扣除填答不完整者後,有效問卷數375份,問卷有效率8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6

保命符失效!小王子成集團「一日總裁」 一紙遺囑 逼長榮大房架空張國煒內幕

2016-02-29  TCW

長榮進入後張榮發時代,遺囑指定張國煒為集團共主,不料,大房發動逆襲,豪門權門開演。外界期盼的兄弟共治,難實現。

一張遺囑,成了長榮集團張家兄弟爭奪戰導火線;尤其當遺囑無法凌駕公司法,張榮發的遺願恐無法實現。

二月,陰雨的台北市格外冷清,位於民生東路的長榮集團總部,去年底因更換大樓外觀顏色,而拉起重重帷幕,就像此時張家豪門內的風暴。

二月十八日,張榮發生前的接班布局,隨著遺囑曝光。「小王子」張國煒隨即在內部公告升任長榮集團總裁;不到二十四小時,大房馬上反制,挾股權優勢召開會議,廢掉長榮管理總部,同時也移除總裁這個職位。

張榮發的遺囑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所有名下的不動產、股票、存款全部給了張國煒;另外,指定張國煒接任集團總裁,但元配、也就是大房張林金枝所生的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父親在生前沒有指定要留任何一毛錢給他們。而二房之子張國煒,一人獨享了張榮發留下的財產。

長子不接班,二房全拿,包括大房兄弟和外界,都一陣譁然。而這一路的錯愕,都與二房李玉美正武進入張家有很巧妙的時間點契合。

時間拉回到二○一四年。張家友人指出,張榮發晚年都是二房服侍在側,他回憶,曾在長榮博物館與張榮發會面,二房穿梭在賓客之間,二招呼打點,交際手腕很強,不時回到張榮發身邊送點心、奉茶,兩人有說有笑,張榮發不時被二房的話逗得呵呵笑,看出兩人情深的一面。儘管在外人眼中,二房得到張榮發的依賴和愛,但張榮發晚年健康情況不好,加上大房子女握有海、空運相對多數的股權,二房和獨子張國偉的股權,連大房總持股一半都不到,張家友人分析,這點讓二房始終有很深的不安全感,種下日後要求和張榮發辦理結婚登記、立下遺囑的遠因。

撰文者林淑慧

張家友人指出,張榮發在二○一四年六月十五日,大房張林金枝去世週年的忌日當天,向大房子女宣布要將二房扶正,並在同年七月一日完成結婚登記。婚後不到半年,張榮發在同年十二月十六日,在四位老臣的見證下訂立遺囑,可見對二房的維護。

大房忌日才剛滿一年,張榮發就執意要續絃,大房子女無法接受母親的地位被取代,張家親友透露,大房子女甚至懇求父親不要這麽做,但張榮發仍執意要續絃,讓原本少有往來的兩方關係更是墮入冰點。

李玉美有了名分,長榮集集團龐大的接班及財產分配問題,她自然也希望幫自己兒子多爭取一些籌碼,但是遺囑一面倒的把有財產都給了張國煒,真的是幫他,還是反而促成了大房兄弟不惜團結起來和張國煒較勁?

二月十六日,律師召集繼承人、四名見證人,要求簽下保密協定後,在公證人的見證下開封遺囑。

張家友人表示,看到遺囑內容,可以想見大房三子內心的難過和失望,但兄弟間已有遺產和公司經營權分開處理的共識,遺產要拿回法定的特留分,公司經營權則是看股權實力,因此遵守保密協定行事。

他推測,張國煒後續要求集團公告,是依據張榮發遺囑,由他接任長榮集團總裁兼長榮航董事長,應是認為「遺囑可影響公司法」,但他想錯了,讓這場豪門風波才由遺產爭奪戰演變成經營權之爭。

癥結一:遺囑任命爭議公司治理,董事會說了算

交通大學財金所教授葉銀華,在媒體投書表示,家族控股之上市集團,在接班的安排上相對複雜,特別是在繼承人眾多的情況下,以長榮海運、長榮航空的股權結構現況,「實難將整個集團傳給一位繼承人。」

熟悉長榮人士指出,張榮發若要傳位給特定人,家族控股的股權結構設計必須相配合,最保險的做法是確保其握有大部分的股權,但張榮發生前已將大部分股權移轉大房子女。

在「以股權論實力」的前提下,推測張榮發是為弱勢的二房留後路,才將所有的遺產留給張國煒,讓張國煒升任總裁具有決策執行權,但因大房的持股較多,故用此法讓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能分開,對集團經營產生制衡效應。

攤開年報,張榮發個人在海、空的持股比率,分別為二.九二%、六%,截至二月二十日的股價,張榮發這些個人持股的遺產市值為四十五億零八百一十三萬餘元。

由於大房已聲請法院假扣押,即使扣除特留分,張國煒仍能繼承三億八千一百萬餘元的遺產,若加計動產及不動產遺產,對一個四十六歲的企業第二代來說,已相當富足了。

張榮發生前已有財產分配規畫,陸續將海空運持股轉移到兒女名下。無論海運、航空,最大掌控權都是落在大房子女的手上。

然而,在父親的一紙遺囑曝光後,讓原本屈居劣勢的張國煒燃起了雄圖霸志,十七日以總裁之姿,進駐長榮集團總部,並要求管理總部宣布,但因老臣們以遺囑有保密協定為由並未配合,張國煒才轉往長榮航空內部公告,對外宣布正式接任總裁大位。

律師廖芳萱指出,遺囑無法指定誰來當公司總裁,再者,公司法中並無所謂「總裁」稱謂,上市公司的經營權取決於誰能掌握具控制力的股權,進而掌控董事會,而長榮集團的上市櫃公司,都必須符合公司法及公司治理原則,尤其是公司經營人的職務,必須是由股東及董事會決定。

癥結二:持股實力懸殊徒有頭銜,難撼動經營權

以股東大會來說,是由董事長出席,意味著董事長才有執行公司走向的權力和義務,律師表示,公司法並無「總裁」或「管理總部」的定義,因此定位不明,由於各公司組織安排或權力劃分未必相同,總裁或許沒有實權。

即使遺囑生效,張國煒繼承所有張榮發個人名下的持股,在海運及空運的持股比率,頂多分別提升到一○.二四%、一四.三七%,與大房總持股仍有顯著差距。

癥結三:西瓜效應浮現大房先布局,獲老臣相挺

在公司法運作是以董事會為主的前提下,輔佐大臣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何況這四位副總裁薪水是由各公司的董事會支付,在股權懸殊的情況下,即使老總裁有交代,依照「西瓜偎大邊」的定律,也不敢貿然靠向張國煒這邊。

原本張榮發的遺囑交代四位副總裁要輔佐張國煒,難道會不了解在他離開後,形勢比人強的道理?何況,張榮發在生前把長榮航空董事長交由張國煒接任,就曾希望有兩位副總裁跟著去輔佐張國煒,當時就沒有人願意去,更何況人已離去,如何能保住四子一路平順?

張國煒或許以為手上握有的遺囑,是可凌駕公司法規定的「保命符」,事實上遺囑無法凌駕公司法規定,總裁也沒有實權,一位老臣認為很有可能是張國煒誤判情勢,十八日一早便到長榮集團總部的總裁辦公室上班,調度老臣執行任務,老臣們面面相覷,因故不想配合,引發張國煒不快。

據轉述,在公布張榮發遺囑的現場,大房的三個兒子,面對父親遺產被二房「整碗捧去」,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均未多加置喙,手拿遺囑影印本,隨即離開現場,主要是考慮家族紛爭恐影響長榮集團的經營,希望將遺產和公司經營權分開處理,才隱忍下來。

親近大房人士表示,張榮發生前曾多次宣布要將遺產全數捐出做公益,大房子女面對這份晚出的遺囑,當然無法認同;但承襲母親二貝道的宗教情懷,大房子女對外始終低調,不讓家族紛爭浮上檯面。

據了解,大房對集團經營早有定見,原本規畫四月初解散管理總部,但在張國煒的一連串動作下,大房僅以簡短書面聲明回應,在內部員工認為「大房太過軟弱」的壓力下,透過股權優勢開會,宣布提前解散管理總部,並強調未來不再有總裁職務,各公司高層直接派駐各子集團公司。

「長榮集團總裁永遠只有一個,就是張榮發,」內部傳出的消息顯示,大房無法認同張國煒的接班,就算挾父親遺囑以令老臣,大房仍可挾股權優勢裁撤集團總部,張國煒瞬間成了「被架空的總裁」。

一名長榮老臣分析,「誰能主導上市企業,都是從股權結構來論實力,」在股權比率相差懸殊下,張國煒縱使獨得張榮發持股,在長榮經營權一役,仍舊無法翻盤。

「在現有股權比率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二房也很難翻轉局勢,頂多結合外資突圍,拉近雙方差距,」知情人士分析。

熟悉長榮人士表示,外界期待看到的「兄弟共治」局面,唯一的機會就是張國煒「願意給大房磕頭」,或以出讓海運股權給大房,來交換續掌長榮航董座,但張國煒出手太快,反而斷絕了最後一絲的機會。

據了解,一位家族成員曾說,「長榮總裁再怎樣也要尊重長兄(張國華),輪不到張國煒來當,」加上大房尋求長榮老臣支持,已有初步成果,三月召開的長榮航董事會將是關鍵一役。

知情人士認為,在心結難解之下,海空版圖分家的選項恐將觸礁,在長榮集團透過公司交叉持股的控股形態下,長期被外界視為長榮集團空運接班人的張國煒,能否順利續任長榮航空董事長,變數仍多。

攤開遺囑,張榮發的最後心願,是「願眾子女及孫輩們,皆能和睦相處,互相照顧」,而選擇訂下遺囑傳位給張國煒,讓他坐上長榮集團的總裁大位,但諷刺的是,這個決定卻讓張國煒距離長榮集團的實權更加遙遠。

在生意場上看盡風華的張榮發,不會不懂人走茶涼的人生百態,又哪能期待一紙遺囑公布後,一切仍是風平浪靜?

律師解析,張榮發遺囑有沒有效力?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遺囑公布後,哪些爭議將是雙方拉鋸焦點?

首先,遺囑是否有效?宇軒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廖芳萱表示,繼承人首先得確認遺囑效力,是否為法律認可的自書、代筆、公證、口授或密封遺囑。

張榮發遺囑若為自書,必須「從第一個字寫到最後一個字」,並且由本人簽名;若為代筆遺囑,則必須有三位以上見證人在場,並且簽名、蓋下騎縫章。

廖芳萱指出,從現階段曝光的遺囑看來,推測張榮發因保密需求,未經民間或法院公證人的公證程序.很容易讓家族繼承人之間,對遺囑效力產生爭執。

遺囑指定全部財產給張國煒,其他兄弟只能乾瞪眼?圓方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闕光威表示,依照民法繼承編施行法,遺產繼承權有「特留分」規定,直系親屬依規定,仍有權獲得應繼承財產的二分之一。二房因有配偶剩餘財產請求權,可分得張榮發婚後增加財產的一半。

扣除配偶請求權後的財產,再由配偶、子女平分,各獲得六分之一。若有分配爭議,繼承人依法有「特留分」保障,各獲得原來應得六分之一財產中的二分之一;換言之,依法可以各獲得十二分之一的遺產。

(整理·林淑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94

把農藥變成處方藥 碭山如何管好“保命”梨

在安徽碭山有一種梨,這種梨落在地上就碎了,俗稱“酥梨”。安徽碭山縣委書記王廣敏稱這個梨是碭山人的命脈,一旦它“碎”了,將會直接影響100萬的碭山人的生計。

碭山百萬人所賴以生存的便是曾經流淌過700年的黃河故道上連片果園,黃河史上最後一次改道帶來了泛濫的災難,也留下了從上遊攜帶來的豐富營養肥沃的土壤,給這片土地上造就了100萬畝的果園。

“碭山的梨,是碭山人的命脈,其中一個出現問題,將會影響著所有碭山人的命,所以我必須保住碭山梨的命。”安徽省碭山縣委書記王廣敏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而王廣敏的這種擔心也不無道理。在梨林里正在忙活的一對翁嫗表示:“全家有8畝地,都是種植了梨樹,沒有其他農作物,只靠賣了梨去換米面。如果梨樹沒有收成,就是顆粒無收了。”

如何保住梨的命,就是保住了碭山的人命,這是王廣敏目前必須要做的事情。

把農藥變成處方藥

水果,作為農產品,最怕的便是農藥殘留。沒有農藥,這100萬的連片果園或許將顆粒無收,用了農藥,可能會遺留有農藥,檢驗檢測不會給它們留條活路。

“我只能把農藥做成處方藥來管理,從源頭上控制,違禁農藥進不了碭山縣,如果管不好農藥,將我們的死穴。”王廣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把農藥做成處方藥?處方藥對於人類來講,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字眼,那是醫院的醫生所開出的藥方,而農藥的處方,誰來當這個醫生?

按照《碭山縣農資市場準入管理暫行辦法》(碭政辦【2012】2號)的規定,實行嚴格的農資產品備案制度,確保農資產品“來路清楚、成份明確、標簽規範、質量可追溯”。

“每個農戶都有一張卡,通過這張卡才能購買農藥。在不同的時間段,我們都有專家進行指導,什麽時間用什麽藥?怎麽聯合用藥?會給大家一個科學的建議,農戶可以根據技術專家的建議進行購買和使用農藥,包括量的大小。而且,農戶隨時可以直接聯系我們的技術專家,也可以直接去找派駐在各村的農機人員。”碭山縣農委副主任郭遵守表示。

郭遵守拿出一張IC卡,這就是每戶一張的購買農藥的卡。通過這張卡,可以看到農戶在一年內的農藥使用情況。

“目前都是使用植物源性藥品,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同時配備物理方法處理害蟲,比如這種粘飛蟲的黃貼,每棵果樹都上都掛著的黃色粘貼。”郭遵守表示。

在碭山的這個農資市場管理系統內,實現了農資經營企業管理、農資投入品追溯為主要出發點,通過對農資經營單位的備案與審核,對農業投入品的備案告知與審核,建立了農資進銷貨臺賬,農資出入庫電子臺賬,施行了農資市場準入制度,實現農業投入品流通全過程的可追溯。系統采用一維碼及二維碼相結合的標識技術,為每一規格品種農業投入品進行編碼,使其具有防偽和追溯的作用;通過與追溯碼打印機的接口開發,系統自動向打印機發送指令,並能通過系統進行打印控制;系統具備掃碼電子交易功能,現場配送APP功能。

“縣級農資批發商提交新品種農資信息到縣農資辦備案,只有監管端進行成功審批後,批發商才能做進貨入庫處理並為每瓶農藥個農資商品打印賦予唯一追溯碼;如果監管端發現新品農資信息錄入不真實準確或弄虛作假,則認定不合格,退回批發商端口,由批發商認真核對後,再次提出申請。”郭遵守表示。

管了農藥的入口和出口,也同時從購買者身份上進行管理。據郭遵守介紹,碭山縣施行實名制購買制度,嚴格經銷資格身份識別驗證。對農資購買人身份信息進行自動識讀並記錄購買用途,農資唯一追溯條碼記錄產品準入、經銷全過程信息,實現農資定點經營、實名銷售、可溯管理。

“在回收環節,我們增加了購買下一瓶農藥時,必須把上一瓶農藥的空瓶帶來,進行集中處理,否則會對土壤和水源帶來汙染。而且空瓶也可以買一點錢,重要的是我們要控制住空瓶對環境的汙染。”郭遵守表示。

在銷售農藥的大廳墻上,張貼著一張《農藥廢棄物包裝回收與處置制度》,上面明確了各種規格回收的價格。

把農藥關握在自己手上,是王廣敏保護他的“命脈”四大工程中的一個。其次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工程就是他打造的數字果園。

目前全縣專業化防治組織(包括已註冊的)數目近225個,全縣從業人員數量4880人,其中持證上崗人數800多人、擁有大中型施藥機械3000多臺,背負式機動噴霧器(臺)200臺、機手1000多人。

2016年示範區綠色防控技術到位率達到95%,綜合防控效果90%以上,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38.9%,危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與自防區相比優質果率提高10%,果園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天敵種群數量明顯增多。單位面積經濟效益較自防區提高55.77%。

梨的前生今世

“通過數字化,讓每個購買碭山梨的人都能了解到這個梨的前生今世,以及它全過程的使用農藥的情況。”王廣敏對本報表示。

你買到的碭山酥梨是不是原產地經過認證的?哪個合作社生產?這枚梨子生長期都施了什麽肥?用了哪些藥?用“數字果園客戶端”掃一掃水果上的二維碼,這枚水果的“前世今生”立刻呈現在你眼前。

“每一顆水果都有一張‘身份證’,上面記錄產自哪塊果園、哪棵果樹、果樹的品種、編號及責任人信息。每次松土、施肥、修剪、套袋、采摘,負責管理果樹的果農都有詳細的記錄。每個水果都做到可追溯,完全達到國外一流的食品安全標準。”王廣敏表示。

在數字果園里,記者看到每個梨樹上都一個二維碼,通過這個二維碼,可以看到這棵的年齡以及全過程生活信息。

“這些樹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認領,在手機屏幕上參觀果園,了解管理過程,還能在秋季親手摘下自己梨樹上的梨。”安徽躍訊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數字果園項目建設負責人姜躍對本報表示。

這就是去年以來,碭山縣努力打造集“酥梨樹網上認領、農業技術指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果園遠程監控管理、農業電子商務、休閑觀光農業”於一體的“數字果園”工程。提出以省級物聯網示範縣創建為契機,把“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註入水果產業。

“數字果園不僅僅是可以認領果樹,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視頻為果農提供技術服務。”姜躍表示。

這項服務對於碭山縣三聯果蔬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劉超來說是一件極為幸運的事情。劉超自己的幾棵200多年的老梨樹花芽偏少,樹勢弱,這讓劉超剛很是擔心,這些老梨樹不僅是他的“搖錢樹”,也是市里認定的古樹名木。劉超剛通過“數字果園”客戶端聯系上了縣農委的土肥專家邵磊。邵磊通過果園的攝像頭和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很快找到了癥結所在,經過互動,十幾分鐘時間,老梨樹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果樹有了專家‘私人醫生’。過去果農種果樹全憑個人經驗,靠感覺總會有疏漏,有時會因判斷失誤而受到損失。現在好了,只要果農通過‘數字果園客戶端’,就可以直接聯系果樹專家,對自家果樹進行‘遠程專家會診’,果樹問題迎刃而解。專家可以在千里之外通過傳感器、攝像頭,了解土壤墑情、氣溫條件、濕度條件,甚至可以看到樹葉上的病蟲害。”姜躍表示。

姜躍表示,同時“數字果園客戶端”則直觀為客商呈現水果產品信息,省去中間環節,實現農超、農商對接,把碭山的優質水果直接“快遞”到消費者的餐桌上。互聯網銷售範圍廣、渠道多,非傳統銷售方式可比擬。碭山縣的果樹種植從‘靠天吃飯’變成了現代化、科技化生產,通過“數字果園”工程,借力“互聯網+”,廣泛應用農業物聯技術,在果園監測、生產管理、庫存管理、電子商務等方面,推進“數字果園”管理系統建設,實現水果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程數字化、精細化、智能化。隨著“互聯網+”概念不斷深入人心,“碭山縣數字果園客戶端”開通了電子商務模塊,引領果農在網上銷售水果,有效解決了水果流通渠道的“痛點”。

輸出去

百里黃河故道孕育了百萬畝連片果園,年產各類水果30億斤,堪稱世界之最。30億斤的水果,關系每個老百姓的生存之本,把它們都銷出去,也是王廣敏的大事。

“水果是碭山縣最大的資源,也是全縣未來發展的最大本錢和依托,堅持做大做強做優果蔬加工首位產業,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是持續激發碭山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近年來,我們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海升、匯源、熙可、科技等全國十大果蔬加工企業半數以上落戶碭山,年加工能力達120萬噸,位居全國前列,初步形成了以果蔬加工為紐帶的產業發展集群。”王廣敏表示。

2016年6月,世界第二大果酒生產企業南非酒業龍頭迪斯特集團投資約5.5億元果酒生產項目在碭山簽約成功,並將亞太地區果酒研發產業基地設在碭山,該項目的引進將極大地促進果蔬加工首位產業的提檔升級。在“十三五”期間,把碭山縣打造亞太及周邊地區知名的果蔬生產加工基地,形成年銷售收入超500億元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是王廣敏的夢。

“原來我們的工程在浙江,但是把碭山的梨、黃桃運到浙江,一邊是運費高,一邊是水果有30-50%的壞掉了,這都增加了成本,所以在2003年,我們搬到了這里。” 宿州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副總張妙德對第一財經表示。

一邊是引入加工企業,另外一部分是通過互聯網銷出去。作為國家的扶貧項目,碭山縣成立了電子商務產業園,形成“產業園+電商企業+農產品+貧困戶”電商扶貧模式。

“以前碭山酥梨、黃桃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多以出口為主;現在,電商發展起來,碭山水果也有了出口轉內銷的勢頭,去年80%的碭山水果銷往全國各地,出口量只占20%。”碭山縣委宣傳部的李艷龍介紹說。

截至2016年3月底,全縣共建設電商平臺21個,開展培訓90余場,培訓17000多人次,開設網店、微店10000多家。如今,網上訂單不斷,不僅大量年輕人紛紛返鄉就業創業,當地的傳統果農們也不斷擴大果樹種植規模,調整種植結構。“在農村三產融合的背景下,電商作為紐帶和平臺,將構築起一條連接電商龍頭企業、網商經紀人、果樹種養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的完整產業鏈,找到了精準扶貧新路子,其帶來的電商招商、電商扶貧等多重效應也將逐步顯現。”電子商務產業園的負責人繩惠展表示。

目前通過電子商務的銷售業績已經達到了18億,10億的加工產品,8億的鮮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82

劉強東:不能為了利潤去犧牲員工60歲之後的保命錢,這是恥辱的

據京東黑板報微信公眾號,京東集團CEO劉強東近日做客央視《遇見大咖》節目,劉強東表示,對員工好永遠不能變。京東內部曾有高管提出,將配送員等基層員工外包給第三方公司,以節約成本,看似明智的選擇卻遭到了劉強東的強烈反對。“我認為這是恥辱的,這個成本永遠是不可以省的,京東不允許這樣做。我們每一個聘用的人員,保安、保潔、每個快遞員都必須跟京東直接簽勞動合同,不允許有一個員工交給外包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是靠克扣員工的五險一金掙錢,犧牲他們60歲以後保命的錢,那是恥辱的,賺了多少都會讓我良心不安,我沒有成就感,這家公司的存在也沒有價值和意義。”

劉強東表示,自己始終認為,並不想人為地逼著我們的團隊去賺錢,希望一切都是自然的,只要把用戶體驗做好了,成本效率達到極致了,盈利一定是個很自然的過程。而企業的價值在於真正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以下為談話節選:

談員工宿舍:工作滿三年以上的員工,每人單獨一個房間

劉強東每年都會隨機走訪京東各地的配送站和倉庫,每次走訪,他的關註點都與基層員工的待遇有關。這一次,他在參觀宿遷呼叫中心新建的員工宿舍時,發火了。

劉強東:今天我看了宿舍樓,我真的是氣得想打人。我原來一直說的是高級單身公寓,結果今天看了樣板間,里面竟然準備住四到六個人,衛生間竟然還是那種蹲便器,跟淋浴放在一塊,這讓我想起80年代,南方的黑心工廠給工人住的宿舍。我說了多少遍了,要讓員工、讓兄弟們活的有尊嚴。

劉強東當場提出要求,京東的員工宿舍,每間最多只能住兩個人,工作滿三年以上的員工,每人單獨一個房間。

談員工五險一金:節省這筆費用是一種恥辱

京東的自建物流體系就如一把雙刃劍,服務好、效率高的同時也大量占據著公司的運營成本。京東內部曾有高管提出,將配送員等基層員工外包給第三方公司,以節約成本,看似明智的選擇卻遭到了劉強東的強烈反對。

劉強東:今天早上開早會的時候我說我再重申一遍,有人說把員工外包給第三方,我們一年立馬可以節省十幾個億,公司一年就可以有十幾個億的凈利潤,早就可以賺錢了。但我認為這是恥辱的,這個成本永遠是不可以省的,京東不允許這樣做。我們每一個聘用的人員,保安、保潔、每個快遞員都必須跟京東直接簽勞動合同,不允許有一個員工交給外包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是靠克扣員工的五險一金掙錢,犧牲他們60歲以後保命的錢,那是恥辱的,賺了多少都會讓我良心不安,我沒有成就感,這家公司的存在也沒有價值和意義。

談員工買房:工作五年就能在老家買房,這讓我覺得很幸福

在宿遷宴請基層員工時,劉強東斟滿酒杯挨桌與他的兄弟們喝酒聊天,在他眼中,京東基層員工福利待遇好的標準之一就是工作滿五年後能在老家縣城買一套房。

劉強東:我覺得當你聽到這些故事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十幾年來,不僅自己有一種幸福感,你還可以讓無數的員工,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有希望,對未來充滿了信心,特別是能讓我們的孩子們得到公平,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我們現在整個公司70%以上的員工跟我一樣是來自農村的,這些員工凡是在京東工作滿五年以上的,絕大部分都能在老家的縣城,當地的小城市買得起房子。

談員工管理:對員工好永遠不能變,好的系統管理能將惡人變成好人

養活數量龐大的配送員,在外界看來是一個沈重的枷鎖,劉強東卻樂在其中,並能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外界所質疑的這份“重資產”,正是他想要的。在他眼中,這不是模式或者手段,而是目標本身。建立一個人數龐大的京東帝國,並帶領大家走向共同富裕,這契合了他少年時期埋在內心深處的夢想。

劉強東:從小我就堅持,我一定會走出那個村子,而且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把村里面大部分人都帶出去。今天既然我走出那個村了,我能夠建立自己的公司,有這麽多員工在這兒做這麽大的生意,如果讓我只是為了錢去不擇手段,去壓榨咱們的勞動力,去賺昧良心的錢,那都不是我心目中的夢想和理想。

我覺得對員工好永遠不能變,企業的失敗不是因為對員工好,而是因為沒有管理,對員工好跟有管理系統,二者是不矛盾的。作為管理者我更希望能夠建立一套管理系統,惡人到這個系統里來也能變成好人。

如果沒有好的系統,沒有監控流程,你就是在引誘員工犯罪。我並不認為這並不是他們造成的,而是我造成的,因為我是管理者。

談企業價值:在於為國家和社會做出價值

2016年第二季度,京東扭虧為盈,有媒體評論說,這次的盈利對京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不僅僅是運營能力的體現,更是規模效應開始顯現的結果。

劉強東:我並不想人為地逼著我們的團隊去賺錢,我希望一切都是自然的,我始終認為,只要把用戶體驗做好了,成本效率達到極致了,盈利一定是個很自然的過程。

我覺得咱們過去30年,社會上有一種導向非常不好,衡量企業家的成功標準,就是看你賺了多少錢,你賺錢了,你就是牛,就是成功者,就會有無數人崇拜你;你要是虧損,或者利潤很少,你就是不行,就是二流貨色。

我認為在賺錢之外,利潤之外,我們還應該看看這家企業經營的背後,真正為這個國家和社會做了哪些貢獻。京東公司的價值就在於用最新的技術和智慧,不斷降低行業的運營成本,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成為中國整個商業的基礎設施提供商,為員工、為行業、為社會創造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317

澳男沙漠迷路6日食蟻保命

1 : GS(14)@2015-10-15 00:42:54

■法格迪獲救時嚴重脫水。


澳洲一名男子狩獵期間在沙漠迷路,在沒水的情況下靠吃螞蟻支撐了六天終於獲救。62歲獵人法格迪(Reginald Foggerdy)獲救時嚴重脫水兼出現幻覺,獲救護員即時急救,總算撿回一命。法格迪上周三在西澳省大維多利亞沙漠,離開兄弟的汽車前往捕獵駱駝卻失去聯絡,當時他沒攜飲用水亦沒有任何裝備,僅穿T恤、短褲、鴨嘴帽與「人字拖」在37℃高溫下覓路,到第五天終於體力不支,在距離迷路處15公里一棵樹停下來靠吃螞蟻維持生命。法格迪妻子得知丈夫生還時激動灑淚,不禁說道「你沒水沒糧都生存下來真是奇蹟」。法格迪退休前是礦工,家人指他時常獨自出行、未遇事故,但經此一役大家認為「應逼他帶備一部衞星電話」。美聯社/澳洲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14/193320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214

風高浪急 保命最重要 盧志威

1 : GS(14)@2016-01-25 01:26:42

2016-01-21 HJ
上星期初,筆者相約一位很厲害的女基金經理吃飯,因為筆者經常會找朋友,交流投資點子,在悠閒的法國餐廳享受美食,加上點點陽光灑在身上,猶如真的置身於法國南部,如果家中的貓小虎在場,應該已睡在椅上。

市場憂慮聯滙脫鈎

席間談起人民幣跌勢,由於筆者正研究香港銀行股,在面對「人仔」急跌時的風險水平,女基金經理突然提起:「William,你對於港元脫鈎有什麼看法?」事出突然,但這個問題其實一早有想法,筆者說:「金管局投資有道,多年以來在熱錢湧入下,猶如進行利差交易套息,參考金管局的數字,11月外滙儲備有逾2.7萬億元,外滙儲備/貨幣基礎的比率為1.7,正確來說,即使熱錢流走,聯繫滙率也守得住,加上香港政府沒什麼債務,如果脫鈎,港元有機會與新加坡元看齊。」

可惜上述情況,只會發生在風平浪靜之下,12日(上周二)離岸人民幣拆息暴升挾倉,是人民銀行表態人民幣的定價權掌握在政府手上,抽緊流動性製造危機(Credit Crunch),短線會挾走淡倉, 「人仔」最多也不過回升2.89%,證明在正常6厘至9厘息下,其實沒有太多人真的下注沽空,故即使挾上60厘息清走全部淡友,也不過令幣值小幅回升。

是次挾息後,市場對離岸「人仔」熱情大減,引致部分資金流出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所以14日(上周四)起連港元也開始急跌。其實,除了女基金經理外,內地微信(WeChat)群組,以及香港一些宏觀交易員,也在近兩周提起聯繫滙率、港元貶值這話題,證明市場真的擔心。

避免做「羅素的雞」

數字依然沿用上述分析,但也要為最壞情況做準備,先做壓力測試,筆者認為如果「正常情況」,金管局用外儲完全可以應付,最多是香港熱錢流走,經濟收縮下M2也跟着縮,股市、樓市下跌,最多重傷幾年後應該可慢慢復元。

倘若金管局死頂不住,例如出現「改掛一籃子貨幣」,或直接趁「人仔」弱勢時與之掛鈎,將會令市場產生「造空港元=間接造空人民幣」的感覺,到時萬眾一心Short港元,又要再出「任一招」將拆息挾上300厘,學詹培忠先生話齋,這是食砒霜毒老虎。

為應對將可能出現的黑天鵝,要時刻謹記保本為上,筆者的做法是上星期趁港滙剛開始跌時,把「投資本金」從港元換至美元,只留下部分應付短期流動性,同時買入黃金(GLD),以上述動作為保險,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時,所受的打擊將會降低,以保命為最高原則,保留救命錢在低位撈底。

關於撈底,筆者也永遠記得曹仁超在1974年恒指在高位跌了73%後入市,那知和記洋行(和黃前身)可以再由8元跌至1元,曹Sir在這浪輸掉八成身家!

是次跌市的理由是從下至上,即與次按、歐債從上而下相異,問題的爆發點在自身,這是自1998、 2003年後從未發生過,必須避免做「羅素的雞」,勿以近10年的經驗為歸依。

本人客戶持有黃金(GLD)

#盧志威 #港股分析 #鴻鵠財誌 - 風高浪急 保命最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984

天生腸臟外露B女靠保鮮紙保命

1 : GS(14)@2016-03-06 03:14:22

英國4個月大女嬰梅茜(Maisie)非常精靈,又會向父母展現大大的笑容,但原來她初出生時險些無命,因為她的腹部在發育時出現缺陷,導致出生時腸臟外露,醫生要立即為她包上保鮮紙保命。托賓(Chloe Tobin)去年與伴侶意外懷了第二胎,但12周產檢時發現愛女出現先天性腹裂(gastroschisis),醫生要密切監視她的健康情況,並安排托賓剖腹誕女。托賓後來在倫敦一間醫院產女,但誕女後卻無法親手擁抱女兒,因為醫生要盡快採取預防措施以防梅茜受感染。她感觸地表示:「我只望了她一眼,但她出生後整個團隊很快便開始用保鮮紙包着她的器官,直接將她送到手術室……他們將她所有的器官放回體內,甚至將她的傷痕製成肚臍,因為她出生時沒有肚臍。」梅茜現在已經回家與家人團聚,連5歲大姐姐埃洛伊絲(Elouise)都對她愛護有加。托賓憶述女兒初生後要連接多部儀器,令人心痛,當她首次見到梅茜腹部時,她稱:「我太震驚了,我感到我們分開了數小時,但最終我們知道手術成功,我等不及要見她。我等了三天才可以抱着我的梅茜。」梅茜的成長進度驚人,4個月大已經是一位開心活潑的寶寶。托賓形容一家人因而更加親密,直言一切都是值得,「我與喬(Joe,她的伴侶)今年要結婚了,我們等不及想見到我們的小花女在婚禮中登場。」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5/195176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9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