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真•謝霆鋒財技 林智遠

2016-02-04  NM

最近語法流行把「真•」加在名詞前,加強效果,如「真•香港人」。記憶所及,首次接觸同樣的語法,是2000年的日本電子遊戲《真•三國無雙》。遊戲名字中的「真」,日文是「ん」,意指真正外,亦代表是另一電子遊戲《三國無雙》的改編續作。那麼,今天的《真•謝霆鋒財技》又怎解釋?

日文「ん」的英文是「shin」,除解作真外,亦有新的意思,香港人熟悉的新宿,就是「Shinjuku」(んゅ)。故此,《三國無雙》的續作或是《新•三國無雙》,亦即是《真•三國無雙》。一直以來,《壹計就明》分享的個案都甚少重複,就是重複,也會與其他個案組成新的故事。今天,再次分析漢傳媒(491),最大單一股東是藝人謝霆鋒,持有15.81%的股份,漢傳媒的續作故事亦是謝霆鋒的續作故事。

漢傳媒由天國回到地上

2014年10月,漢傳媒公布將以1.23億港元的新股,收購謝霆鋒持有的Lucrative Skill集團(「LS集團」)60%權益。收購公布後,漢傳媒股價即日上升接近一倍。收購在2015年1月完成,因漢傳媒股價上升,收購價最終修訂為1.68億港元。收購實際是「反向收購」,LS集團透過漢傳媒,借殼上市。兩週前的1月22日,漢傳媒公布將以9,500萬港元的現金及票據,向數字王國(547)出售持有的所有LS集團權益。數字王國同時公布,將以4,000萬港元的新股,收購謝霆鋒持有的LS集團25%權益,謝霆鋒將繼續持有餘下LS集團15%權益。在漢傳媒收購LS集團時,LS集團的收入持續大升及虧損大幅收縮,市場憧憬LS集團及謝霆鋒效應,漢傳媒股價大升;漢傳媒亦藉2015年大時代浪潮,配股集資接近3億港元。收購LS集團後,在財務報表上,憧憬及效應彷彿要由天國回到地上,LS集團收入沒有大升,虧損卻大升1.6倍,由2014年的900萬港元,升至2015年的2,400萬港元。

謝霆鋒與小股東的落差

從漢傳媒角度,一買一賣LS集團,將錄得超過7,900萬港元的虧損;但收購時,漢傳媒是以新股支付,故勉強可說是以當日的新股,換取今天的9,500萬港元,僅部分要待出售完成後三個月及一年才收取現金。可是,漢傳媒還剩下什麼,僅現金及製作中的電影?從謝霆鋒角度,繼續持有漢傳媒股份,上週五市值約1.13億元,並將取得價值4,000萬港元的數字王國新股,不計繼續持有LS集團15%股權,價值仍超過1.5億元。或者,放售漢傳媒餘下的資產項目後,漢傳媒或也可成「真•殼股」,或有另一翻炒作也說不定!從小股東角度,您是在漢傳媒公布收購LS集團前,漢傳媒股價在0.38港元購入;或是大部分在公布收購後,漢傳媒股價在0.75港元時購入?上週五,漢傳媒收市股價僅0.325港元了,您還繼續持有嗎?上週,數字王國公布收購LS集團後,股價曾短暫升了最多12%,但一週下來微跌1%,恒指一週卻升了3%。有時,續作故事也不一定有同樣續作效果!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95

生力啤的真正朋友 林智遠

2016-02-18  NM

人在冰島,看到旺角亂石、木棍及火焰橫空,感到陌生、痛心及驚恐,心情比窗外的白雪更冷。生長在1967年後的香港,生活曾有困苦,穿著破爛「白飯魚」,仍踢出沒有猛虎的射球;換上名球星的波鞋,踢出的竟是鐵桶及或有鐵釘的木板!

警察無故追打市民不對,同樣市民追打警察也不對。手執自製盾牌後的崇高理想,成不了開脫的擋箭牌,一句「官逼民反」不能抹去暴力的事實。難道股民持有的股份價格插水,賠了身家,就可圍堵聯交所或證監會嗎?

真正香港品牌

買股不是望價升,就是望股息。以長假前公布全年業績的生力啤(236)為例,股價在2006年初是1.55港元,上週是1.15港元。此十年間,生力啤僅在2014年及2013年,派發共0.03港元的股息。無「升」無「息」,難道生力啤股東,又說「股逼民反」?說到「生力啤」,相信大家想起的並不是一隻細價股,而是一個大家熟悉以香港本地釀製,並以「真正朋友」為口號的啤酒品牌。有趣的是,生力啤曾不是香港本地釀製,亦不是真正香港品牌!生力啤現母公司是菲律賓的「Top Frontier」,原母公司「生力總公司」由1914年開始在香港入口銷售啤酒,至1948年在深井建立啤酒廠,及後啤酒廠遷至元朗,原地皮改建成住宅。生力啤曾在2007年至2009年間,終止元朗啤酒廠的運作,由內地釀製的啤酒代替供應。至2009年4月,因內地成本上升及香港取消啤酒課稅,生力啤才重新運作元朗啤酒廠。

真正業績及資產

自問並不好杯中物,卻在20年前的科大MBA碩士論文中,竟選了「在中國的國外啤酒製造商」為研究對象。研究中發現內地是一個充滿動態的市場,啤酒製造商過去證明成功的策略,並不能保證未來仍能成功。此發現說來像「阿媽是女人」,但仍恰恰反映生力啤的現實。生力啤開始一心集中在內地釀製啤酒,內地收入卻開始下跌,由2007年逾4億港元,跌至2014年的1.6億港元;反之,來自香港的收入,卻由2007年的3.4億港元,升至2014年5.6億港元。無「升」無「息」的生力啤,或就是源於市場變動的估計落差及策略不協調所致。最新業績顯示,生力啤的內地收入稍有改善,仍能按年上升8%,算是兩年持續上升;可惜,香港收入,卻按年大幅倒退三成。生力啤在控制或減省銷售成本、銷售及分銷開支、員工人數都出色,但無阻業績在十年中第七次見紅,出現虧損。市值僅4億港元的生力啤,除擁有知名品牌外,資產淨值約5.4億港元,多次減值後的非流動有形資產,包括物業,仍有6億港元,現金及存款等約1.5億港元,負債以貿易應付賬及控股公司貸款為主。報表給人的感覺,似業績不濟但仍有資產及業務支持。去年5月,在大時代中,在炒作下,生力啤股價曾升至3.16港元,成交亦大增;回到現在,股價回到平均價以下,成交大跌,甚至零成交。高位買入仍持有生力啤的小股東,還不是生力啤的「真正朋友」!大家又有否持有類似而在高位買入的股份?可分析報表,選到一些有業績及業績不濟但仍有「三斤釘」的,以等待下一輪大時代或炒作。「股逼民反」有用嗎?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832

追蹤捕捉北極光 林智遠

2016-02-25 NM

白雪皚皚,寒風呼呼,膚色各異的男女,在陌生的國度,擠擁在旅遊巴內,在漆黑中飛馳,目標一致,追尋北極光。數年前,在芬蘭拉普蘭路上,見過一瞬即逝的北極光,如夢似煙。去年,在加拿大黃刀鎮呆上一週,每晚忍着寒風刺骨,仍未能重遇北極光。今年,到了冰島,捕捉北極光中,反思及感受到與投資回報異同之處。目標一致準備不足

冰島人說,要看北極光,條件很簡單,就是少雲的冬天晚上,在冰島每處都有機會遇上北極光。所以,每一年九月到下一年四月,只要晚上天氣許可,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每晚都會有北極光團。寒冷的夜幕中,大大小小的北極光團,就從雷克雅未克四方八面的酒店出發,走進黑黑的荒野中,追蹤北極光。目標一致的團友,望遇上北極光,亦拍下珍貴難忘的畫面,故此各有準備。投資就是期望回報,抓緊收益要有準備,但準備是否正確適合?要拍下北極光,相機當然少不了。環顧團中朋友的準備,手機、單反相機、無反相機,形形色色。先不說在冰冷中,手機會「死機」,例如iPhone就在冰島曠野中,日日死去活來。拍北極光,更需要的是腳架,有腳架才可作長時間曝光,例如曝光十秒。

苦候需要信念忍耐

漫長夜色下凛凛不絕的寒風,苦候不知會不會出現的北極光,更需要的是信念、堅持及忍耐。團中有從英國來的夫婦,大家閒談天南地北,他們雖未準備腳架,在風中也等了三小時,最後午夜前,決定提早離開。投資中,你可以堅持忍耐靜候的時間是多久?就在英國夫婦離去後不久,荒野中傳來幾陣哄動,閃光燈此起彼落。望向灰黑的夜空,定神、聚焦、凝望,黑中透出一絲綠光。夫婦二人合作,選好方向,放下腳架,調校相機,按下快門,等待漫長的十秒,相機屏幕閃出拍下的影像,是綠色的光束劃過黑黑的長空了,是北極光了!仰望中,慢慢地不同深淺綠色的光束,在黑夜中舞動,或隱或現,或前或後,或明或暗。此時要看到舞動的北極光已不難,拍下的不少,具質素的卻不多。「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準備仍是大大不足。然而,身後卻傳來多國的語言,焦點都集中在夫婦二人身前的相機屏幕上。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恒指從假期後低位18,278,反彈至上週收市19,285,升幅逾1,000點或5.5%。收穫了,不要驕傲,持續反思,準備下一次投資;失去了,不要氣餒,不要羨慕別人,19,000點仍可入市,總比其他朋友多了很多選擇;28,000點已入市了,要多做一些合適準備,假如信念正確,也要多一點信念、堅持及忍耐。獲取投資回報,如追蹤捕捉如幻似真的北極光,要各種因素配合,亦要準備、信念、堅持及忍耐。在恒指下跌兩至三成間,《壹計就明》分享了數隻表現不錯的股份,至上週仍保持股價上升,甚至有逾兩成回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重讀網上過去《壹計就明》的分享,幫自己手持的股份驗驗身,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下週,才說說這些股份的名字,同時回到基本,鎖定及爭取更大的回報!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攝影:林智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767

逆市明星股 林智遠

2016-03-03  NM

抱歉上週賣了個關子,到今天才分享《壹計就明》曾分析而表現又不錯的股份名字。剛巧在業績公布高峰將至之時,有讀者亦問了兩個基本而又十分貼切的問題,今天就一併分享。逆市中回報逾兩成

讀者的問題之一,是分析財務報表真的有用嗎?回報這個問題,事實或更勝於雄辯,就以曾分析的股份去嘗試解答。去年曾分析前景較佳的股份不多,包括銀泰(1833)、瑞聲(2018)及申洲(2313),而分析時亦指出股份的增長及風險所在。去年4月及7月分析上述股份時,恒指約在24,600至25,300點,上週收市只剩19,364點,下跌逾兩成;可是,瑞聲及申洲上週的收市價仍較分析時的股價為高,瑞聲更升逾24%。銀泰上週的股價有調整,一週下跌了0.24港元至6.11港元,但仍較分析時僅少了0.01港元。大家也不要忘記,瑞聲及銀泰在分析後,都曾分派了每股0.25港元及0.2元人民幣的股息。換言之,恒指下跌逾兩成,曾分享的股份卻有可觀回報!投資的目標是回報,回報就是股價升值及股息,兩者又建基在利潤,分析財務報表就是衡量利潤的方法之一。不分析財務報表,可怎樣衡量利潤?用邏輯去解讀,找尋逆市中的明星股,分析財務報表並不足夠,但仍是必須的。

忘記滙豐吧!

讀者的另一問題回到基本,問財務報表中,可僅看收益表嗎?首先,財務報表是一個整體,不同報表提供不同資訊,又互相呼應對照,基本上不分輕重。收益表反映企業一段時期之收入、支出及利潤,單看收益表來衡量利潤多寡,往往未必可靠。若堅持只看收益表,大家最少要對照全面收益表中的數字。就以剛剛公布業績的滙豐(5)為例,若只看收益表,大家或會被滙豐2013年的利潤反彈所吸引(見附表)。假如大家當年有參考《壹計就明》的分析,對照全面收益表,會發現2013年的全面收益總額,不但較當年利潤為低,而且更按年下跌,跌幅更達36%。

收益表外的其他全面收益,就是部分資產及負債的價值已變動,但仍未變現,故此相關盈虧只在全面收益表中反映,而仍未在收益表中記錄,例如部分投資的公平值虧損。然而,「醜婦終須見家翁」,部分其他全面收益總有轉到收益表之時;更甚的,是部分其他全面收益或也反映企業的經營現實。在附表中見到滙豐的2015年全面收益總額僅11億美元,較年度利潤低92%,情況嚴峻;當中可供出售投資虧損30億美元,匯兌更虧損110億美元。先不論此等大額虧損何時會轉到收益表,大額虧損不也正正代表滙豐的投資及匯兌管理表現?看着附表滙豐的數據,利息收益接近年年下跌,利潤仍能反地心吸力地保持,而全面收益卻更能與利息升跌同步,原因?你懂的!更有趣的,是那些仍推介滙豐的分析員,他們究竟有否分析滙豐的財務報表?大家縱然不喜歡,忠言逆耳,但亦要分享,忘記過去,滙豐已不是明星股,很久了!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40

石油股升幅可觀 林智遠

2016-03-10 NM

《倚天屠龍記》一向不是金庸小說中受熱捧的一部,上週卻因議事堂上的一段說話,成了焦點,想怕誰也始料不及。小說中,武林各派都有參與逼死張無忌的父親,但主角張無忌長大後,卻沒有報仇,反而多次解救武林各派。或許,投射在張無忌身上,就是小說的中心思想:情義,是父子、師徒及兄弟的情義。俗語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家和萬事興」,投射在股票市場亦一樣!動盪就是風險

股票市場受大環境影響,動盪就是風險,風險愈高,風險溢價的要求亦愈高,股價下跌成了不變的定律。《壹計就明》今年初第一篇分析《齊齊做2016股市前瞻》,就做了一次今年的股市預測,指出恒指不同板塊,除公用股外,不是「壓力只有更大」,就是「升幅亦成疑」。不旋踵,去年以21,914點收市的恒指,在今年就一直下跌。2月中,恒指更創下近年新低,跌至18,278點,有朋友更抱怨筆者「熊貓燈神」的分析。恒指到上週回穩,收市是20,176點,以去年收市至上週收市計算,恒指仍跌了8%。在動盪中及避險要求下,資金會走出股票市場,尋找避險工具,令股價雪上加霜。詭異的是,在過去一段動盪期間,部分避險工具價格也下跌,原因除供求因素外,人為因素也是其一,在油價上更為明顯。人為因素源自有說法指西方國家有意壓低油價,迫使俄羅斯在地緣問題上就範。奈何正如《倚天屠龍記》中的「七傷拳」武功一樣,功夫石破天驚,但傷人也傷己;油價下跌,重創俄羅斯經濟,但也深深影響西方國家。期油價格輾轉下跌至30美元一桶,影響不僅是俄羅斯及中東等國,西方國家如加拿大、澳洲、英國,甚至美國,也不能獨善其身。

家和萬事興

隨着美國及俄羅斯同意在敍利亞停火,劍拔弩張的情況得以緩和,多國亦似在積極商討凍結石油產量,期油價格趨向穩定,如布蘭特期油就在低位靜靜反彈,升了3成多,至接近39美元一桶了。但此價格仍較西方國家的產油成本為低,西方國家要長期補貼產油成本?在跌市中,每每有財演鼓勵大家抓緊時機,「搏」技術反彈。事實上,如以2月12日低位計算,恒指直至上週收市確升了一成。然而,哪個時機才可低位入貨?反彈多少才走貨?要入的貨又是哪隻?是盈富(2800),還是滙豐(5)?《壹計就明》今年初的分析,大膽寫下:「最不可測的,或在風險中又可期待的,應是石油股。」環顧香港股市,最直接與油價相關的股份,是有「三桶油」之稱的中石化(386)、中石油(857)及中海油(883)。今天就將「三桶油」最近的回報,與恒指及滙豐的回報作一個比較(見附表),發現怎計也較恒指及滙豐優勝。

家和萬事興,油價受惠,石油股受惠,筆者也受惠。最後,要利益申報,因筆者今年僥幸買了小量中海油的股份!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693

拆解蟹貨 林智遠

2016-03-17  NM

「手術成功,但病人死了」是經常運用及引以為戒的電影對白,出自《流氓醫生》的梁朝偉口中。當恒指從低位反彈一成,手持的蟹貨仍反彈乏力,大家或奢望業績公布,能尋求解脫。業績好的,留下;業績差的,去掉。最傷心,最無奈,最躊躇,是對白變成了「業績強勁,但股價跌了」,神州租車(699)是一例,今天嘗試分析及拆解。業績強勁而股價續跌

可簡稱「神車」的神州租車,在2014年9月上市,招股價8.5港元,首日掛牌就升至10.96港元收市,成為當年首日掛牌最賺錢新股之一。神車股價在2015年3月前,都企穩10港元以上,其後在大時代中爆升,至5月更創下22港元的高位。然而,在大市回落,神車股價亦回落,至上週二收市9.44港元,顯示大部分神車的小股東都手持蟹貨!上週二收市後,神車公布2015年全年業績,總收入逾50億元人民幣,按年升42%,溢利更升逾2.2倍。傳媒形容神車的業績,是「收入和利潤保持強勁增長」。可惜,業績公布後翌日,神車股價一開市就下跌,收市更較週二下跌了8%。上週四,神車股價更創上市後收市新低,首次跌破招股價,及至上週收市微升回8.48港元,仍較業績公布前跌了10%。同期,恒指卻微升了1%。在業績強勁但股價仍續跌的困境下,小股東有猶豫可以理解,但面對及拆解神車及其他類似蟹貨,仍是必須的。

給小股東的啟示

看看神車的溢利,大升2.2倍至14億元人民幣中,8億元人民幣是來自投資的公允價值收益。剔除此收益(不計稅務),神車的溢利僅升39%。以此調整後的溢利為基礎計算,達34倍的市盈率仍算偏高;而資產回報率亦由2014年的4.4%,跌至2015年的3.7%。資產回報率是以溢利對比總資產,以此衡量用車隊資產賺取租車收入的神車,正適合不過。當然,計算總資產也可扣除非營運資產,例如其他投資,以達至衡量營運資產的效果;但在神車,分析非營運資產或又衍生另一層啟示。神車年半前上市,集資所得32億元人民幣,招股書說明當中65%將用於採購屬於營運資產的車隊,以支持增長戰略。上市後,神車將部分集資所得,暫時購買可供出售投資。其後,神車發行優先票據,集資48億元人民幣,但同時將12億元人民幣,投入非營運資產的非上市公司投資上。非上市公司投資的流動性顯然不高,代表神車暫不需此等資金採購車隊,是否就啟示車隊暫不再有更多增長空間?再看看神車的負債率及財務成本負擔,總負債對權益由0.8倍升至1.3倍,財務成本由佔總收入9%升至11%。神車負債率及財務成本負擔雙雙加大的同時,卻仍僅將資金用於非營運投資,是否進一步引證營運投資增長成疑?當年,大環境無憂慮,神車招股書中半年收入升62%,神車以8.5港元招股價上市;今天,大環境較有憂慮,神車年度收入僅升42%,將來更多增長空間亦成疑,股價低於招股價似乎合理。小股東有啟示嗎?有時手術及業績是否成功,並不是重點;重點應是,病人仍健康生存,股價可同步上升!

林智遠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92

財演不會說騰訊的一面 林智遠

2016-03-24  NM

在恒指成分股中,若要選藍籌中的藍籌,你會選哪一隻?有一隻2004年上市,招股價3.7港元,除2010年外,過去12年每年回報,都超過恒指當年升幅,2008年成為藍籌股,到2015年底股價收市是152.5港元,經調整一拆五及多年股息後,累升逾225倍,此股就是騰訊(700)!居安思危

到了今年,市值約15,000億港元的騰訊,股價卻反覆不前,上週四收市仍僅152.3港元。上週四收市後,騰訊公布2015年全年業績,總收入突破千億元人民幣,按年升30%,接近2014年31%的升幅,年度盈利亦升22%,末期息增幅也達31%。騰訊公布業績後,大小證券行及財演紛紛唱好騰訊,不是建議買入,就是調高目標價。騰訊股價亦不負眾望,一洗今年頹風,上週五單日上升4%,收市是157.9港元,創三個月新高,成交達82億港元,同日恒指僅升1%。錦上添花,自有財演去做;反而,居安思危,更合《壹計就明》宗旨,騰訊有沒有財演不會說的一面或多面?

再做奇跡?

在內地的門戶網站、即時通訊工具及手機訊息應用,騰訊有極大影響,八成收入來自增值服務,包括網絡遊戲;而網絡廣告收入增長,2015年尤其出眾,按年升了1.1倍,故此收入及盈利增長相信仍有空間。可是,在電子商務交易上,騰訊發展並不順利,相關收入在2014年已按年下跌五成,今年更因規模縮減,已併入其他業務列示。從業績公布中計算,騰訊電子商務收入或已大跌九成,僅剩7億元人民幣。騰訊整體收入的增幅或因此受局限,2015年30%的收入增長,已是近10年的最低增幅。騰訊怎再做奇跡,創造高增長收入,或是一個挑戰!騰訊年度盈利雖繼續上升,但並未能與收入增長同步,盈利率再度回落。然而,騰訊的資產及負債增幅卻不斷上升,按年分別升約八成及一倍,結果是資產回報率(Return on Assets)及股本回報率(Return on Equity)都創近年新低。過去五年,資產回報率在14%至23%之間,今年僅9%;股本回報率在27%至37%之間,今年僅24%。

多投多得?

資產急速上升,導致負債也上升,原因應包括騰訊不斷加大在聯營和合營公司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投資。騰訊此等投資在2011年仍不足90億元人民幣,但在2014年已急升至674億元人民幣,2015年更達1,113億元人民幣。相關投資佔騰訊非流動資產的比例,亦由2011年的四成,升至2015年的七成。落力投資,就可得到回報?過去五年持續加大投資,騰訊的回報就只有2013年,分佔聯營和合營公司的盈利約2億元人民幣,其餘年份分佔的回報,都是虧損,共34億元人民幣,相信此亦是導致資產回報率及股本回報率下跌的原因之一。騰訊在網絡及即時通訊表現出色,但在選擇聯營和合營夥伴方面卻有待改善。可幸,騰訊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今年表現尚可,有126億元人民幣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僅列報在其他全面收益中,將來有需要變現時,或可回撥到收益表中。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353

強勢股大作戰 林智遠

強勢股大作戰

恒指從去年高位回落,到最近回穩,至上週收市仍跌逾28%;同期,強勢股仍持續平穩或上升。業績公布期剛過,強勢股和大家的股份業績如何?部署投資,業績不可不看!恒指大跌中的強勢股

連續分析的騰訊(700)及舜宇(2382),都在業績公布後,股價有顯著升幅。分享騰訊,看業績中一些隱憂;分享舜宇,看年與年的業績變化。今天再進一步,比較兩股外,更與去年曾分析的瑞聲(2018),比併業績。選擇此三股,原因就是在恒指大跌中,此三股股價仍保持強勢,騰訊僅跌3%,舜宇及瑞聲更升了接近三成。瑞聲在3月23日公布業績後,與騰訊及舜宇一樣,股價也有顯著升幅,翌日升4%,及後最高曾升10%,上週收市仍累升6%。同樣,公布業績後,騰訊累升4%,舜宇累升18%,舜宇顯然最優勝。瑞聲2015年的收入突破百億,逾117億元人民幣,按年升32%,年度溢利更升35%,毛利率升1%至42%,而溢利率亦升0.5%至26.5%。有投行說舜宇的16%毛利率,是高毛利率;那麼,瑞聲的42%或騰訊的60%,怎形容呢?

業績大比併

跟從上週分析舜宇的方法,附表以瑞聲2015年的數據,與2014年及過去五年平均的業績數據比較,發現瑞聲2015年的所有數據,都較2014年優勝;比較過去五年平均,也不遑多讓,僅毛利率及溢利率稍低於平均。附表亦列出舜宇的數據及騰訊的數據,以作比併。大家會發現,騰訊及舜宇過去五年平均增長較出色,但兩者2015年增長卻在平均之下;反之,瑞聲的2015年增長卻在平均之上。在毛利率及溢利率方面,騰訊較出色,瑞聲其次,舜宇較低,但騰訊及舜宇有收縮之勢,瑞聲卻保持平穩。瑞聲的股本回報率最高,但負債比率卻最低;反之,騰訊股本回報率回落,但負債比率卻上升。比併三股,瑞聲的估值不應是三股中最低,但瑞聲的上週市盈率卻是三股中最低。此情況是否代表,市場對瑞聲保持增長或相同溢利率沒有信心?又或假如瑞聲的估值合理,騰訊及舜宇的市盈率又怎解釋?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59

強勢股大作戰 林智遠

強勢股大作戰

恒指從去年高位回落,到最近回穩,至上週收市仍跌逾28%;同期,強勢股仍持續平穩或上升。業績公布期剛過,強勢股和大家的股份業績如何?部署投資,業績不可不看!恒指大跌中的強勢股

連續分析的騰訊(700)及舜宇(2382),都在業績公布後,股價有顯著升幅。分享騰訊,看業績中一些隱憂;分享舜宇,看年與年的業績變化。今天再進一步,比較兩股外,更與去年曾分析的瑞聲(2018),比併業績。選擇此三股,原因就是在恒指大跌中,此三股股價仍保持強勢,騰訊僅跌3%,舜宇及瑞聲更升了接近三成。瑞聲在3月23日公布業績後,與騰訊及舜宇一樣,股價也有顯著升幅,翌日升4%,及後最高曾升10%,上週收市仍累升6%。同樣,公布業績後,騰訊累升4%,舜宇累升18%,舜宇顯然最優勝。瑞聲2015年的收入突破百億,逾117億元人民幣,按年升32%,年度溢利更升35%,毛利率升1%至42%,而溢利率亦升0.5%至26.5%。有投行說舜宇的16%毛利率,是高毛利率;那麼,瑞聲的42%或騰訊的60%,怎形容呢?

業績大比併

跟從上週分析舜宇的方法,附表以瑞聲2015年的數據,與2014年及過去五年平均的業績數據比較,發現瑞聲2015年的所有數據,都較2014年優勝;比較過去五年平均,也不遑多讓,僅毛利率及溢利率稍低於平均。附表亦列出舜宇的數據及騰訊的數據,以作比併。大家會發現,騰訊及舜宇過去五年平均增長較出色,但兩者2015年增長卻在平均之下;反之,瑞聲的2015年增長卻在平均之上。在毛利率及溢利率方面,騰訊較出色,瑞聲其次,舜宇較低,但騰訊及舜宇有收縮之勢,瑞聲卻保持平穩。瑞聲的股本回報率最高,但負債比率卻最低;反之,騰訊股本回報率回落,但負債比率卻上升。比併三股,瑞聲的估值不應是三股中最低,但瑞聲的上週市盈率卻是三股中最低。此情況是否代表,市場對瑞聲保持增長或相同溢利率沒有信心?又或假如瑞聲的估值合理,騰訊及舜宇的市盈率又怎解釋?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60

股價跌3成追究到底 林智遠

2016-04-14  NM

能源股概念、知名投資者為董事及可觀收入增長,創造漢能(556)的虛幻股價神話。去年初漢能股價狂舞時,漢能更發出盈喜,《壹計就明》就提醒大家,收入主要來自關連交易的漢能,應收賬奇高,意味有錢賺卻無錢收。僅兩個月後,漢能股價一小時內下跌五成,接着停牌至今將一年。在交錯的時空,博耳電力(1685)巧合地擁有相似的概念、董事及增長!股價狂舞

時空仍是去年,從事配電設備的博耳,數年收入增長都未逾兩成下,3月公布的2014年業績,收入卻按年大升51%,溢利亦升32%。博耳股價翌日即升4%,甚至恒指在4月高位回落後,股價仍愈升愈高,6月初更升至上市後新高,較業績公布前,升逾一倍。翻看博耳2014年年報,應收賬升51%,與收入升幅接近;但經營業務產生的現金淨流入卻微跌7%,未能與收入升幅同步,而應收賬周轉日亦達294日,更令人不安。在管理層討論及分析中,博耳指出「選定具有良好信用記錄的客戶」,將他們的應收賬「採用銀行保理」。博耳沒有解釋何為「保理」,財務報表就僅有「保理融資的利息」,沒有任何其他「保理」的披露,而好戲還在後頭!上月底,博耳公布2015年業績,收入及溢利仍分別按年升20%及12%,但焦點應落在公告中「修正重大錯誤而作出的前期調整」。博耳的前期調整是2014年的調整,包括:應收賬上調57%、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下調48%、銀行貸款上調59%及經營業務產生的現金淨流入下調至淨流出等,調整原因就是博耳沒有解釋的「保理」。

何為「保理」?

「保理」(factoring)就是把應收賬轉讓給銀行,是融資方法之一。博耳解釋,在原本保理安排下,應收賬的客戶會直接還款到銀行,博耳並不承擔任何欠款責任。可是,博耳忽略了,在客戶欠款時,博耳會代客還款到銀行,因此要調整應收賬。下調現金是否代表還款被錯誤當為銀行存款,博耳並未有解釋!重大錯誤顯示博耳的內控及財務報告漏洞外,為何博耳沒有責任而仍願意為客戶還款?如不還款或不安排保理,博耳可維持收入嗎?根據調整後的應收賬,應收賬周轉日在2014年應是462日,在2015年更高達683日。博耳過去兩年收入也較2015年應收賬為低,預示兩年收入仍應收未收,又是有錢賺卻無錢收的巧合!業績公布翌日,博耳股價跌了30%。同日,漢能公布收入按年大跌7成,業績由盈轉虧,蝕了122億港元。更嚴重是漢能80億港元的應收賬及預付款中,有62億港元與漢能聯屬公司有關,部分甚至逾期未還;而核數師更發表保留意見,對當中56億港元,表示未能取得「可回收性的充分適當的審核證據」。去年,股價上升多少來自盈喜及可觀增長?今天,漢能逾期未收聯屬公司及核數師保留意見之數,遠超去年盈喜之數,而博耳也仍應收未收兩年收入。往事並不如煙,是真是假,監管機構有責任追究到底!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

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