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3 NM
抱歉上週賣了個關子,到今天才分享《壹計就明》曾分析而表現又不錯的股份名字。剛巧在業績公布高峰將至之時,有讀者亦問了兩個基本而又十分貼切的問題,今天就一併分享。逆市中回報逾兩成
讀者的問題之一,是分析財務報表真的有用嗎?回報這個問題,事實或更勝於雄辯,就以曾分析的股份去嘗試解答。去年曾分析前景較佳的股份不多,包括銀泰(1833)、瑞聲(2018)及申洲(2313),而分析時亦指出股份的增長及風險所在。去年4月及7月分析上述股份時,恒指約在24,600至25,300點,上週收市只剩19,364點,下跌逾兩成;可是,瑞聲及申洲上週的收市價仍較分析時的股價為高,瑞聲更升逾24%。銀泰上週的股價有調整,一週下跌了0.24港元至6.11港元,但仍較分析時僅少了0.01港元。大家也不要忘記,瑞聲及銀泰在分析後,都曾分派了每股0.25港元及0.2元人民幣的股息。換言之,恒指下跌逾兩成,曾分享的股份卻有可觀回報!投資的目標是回報,回報就是股價升值及股息,兩者又建基在利潤,分析財務報表就是衡量利潤的方法之一。不分析財務報表,可怎樣衡量利潤?用邏輯去解讀,找尋逆市中的明星股,分析財務報表並不足夠,但仍是必須的。
忘記滙豐吧!
讀者的另一問題回到基本,問財務報表中,可僅看收益表嗎?首先,財務報表是一個整體,不同報表提供不同資訊,又互相呼應對照,基本上不分輕重。收益表反映企業一段時期之收入、支出及利潤,單看收益表來衡量利潤多寡,往往未必可靠。若堅持只看收益表,大家最少要對照全面收益表中的數字。就以剛剛公布業績的滙豐(5)為例,若只看收益表,大家或會被滙豐2013年的利潤反彈所吸引(見附表)。假如大家當年有參考《壹計就明》的分析,對照全面收益表,會發現2013年的全面收益總額,不但較當年利潤為低,而且更按年下跌,跌幅更達36%。
收益表外的其他全面收益,就是部分資產及負債的價值已變動,但仍未變現,故此相關盈虧只在全面收益表中反映,而仍未在收益表中記錄,例如部分投資的公平值虧損。然而,「醜婦終須見家翁」,部分其他全面收益總有轉到收益表之時;更甚的,是部分其他全面收益或也反映企業的經營現實。在附表中見到滙豐的2015年全面收益總額僅11億美元,較年度利潤低92%,情況嚴峻;當中可供出售投資虧損30億美元,匯兌更虧損110億美元。先不論此等大額虧損何時會轉到收益表,大額虧損不也正正代表滙豐的投資及匯兌管理表現?看着附表滙豐的數據,利息收益接近年年下跌,利潤仍能反地心吸力地保持,而全面收益卻更能與利息升跌同步,原因?你懂的!更有趣的,是那些仍推介滙豐的分析員,他們究竟有否分析滙豐的財務報表?大家縱然不喜歡,忠言逆耳,但亦要分享,忘記過去,滙豐已不是明星股,很久了!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