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3100多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如何參保 錢從何來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789

5月15日,《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外公開。《條例》共10章44條,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規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規。

其中,《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工作人員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這是我國首次明確規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須依法參加社保。

3000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如何參保尚未明確

國務院法制辦、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人就條例答記者問時表示,我國現有事業單位111萬個,事業編制3153萬人。

按照現行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與企業人員不同,這3100多萬事業編制工作人員,退休前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後由財政統一支付養老金。這種「雙軌制」養老保險制度一直備受爭議。

新出台的《條例》規定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需依法參保,但並未明確規定參保的具體步驟。學界的一些專家也認為,有關事業單位人員從7月1日起統一參保並不現實。

《京華時報》報導,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教授認為,新政的出台並不會使廣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今年7月同步參加社會保險,尚需一系列配套實施文件的出台。不過新政還是會對加快推進養老金雙軌制的並軌,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新京報》報導,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已明確: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條例》提出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參加社保,系對《決定》的貫徹實施,再次釋放「養老金並軌」即將啟動的信號。

但他也同時強調,如何解決資金「缺口」,即在職人員此前「欠繳」的養老保險,是「養老金並軌」的難題,「《條例》沒有涉及,這方面應該還會出台配套制度」。

《南方都市報》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個人支付部分直接從工資部分扣除的可能性不大,畢竟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並不高,必須先建立工資增長機制漲工資才可行。更重要的則是,如果有政府財政支付單位繳納部分,以每年每人1萬元計算,政府一年將多支付3000億元。而在此之前,財政只需要支付這些人退休後的養老金。

事實上,早在1992年,原人事部就曾下發《人事部關於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在云南、江蘇、福建、山東等省開始局部試點,但最終由於各地試點不統一以失敗告終;2008年年初,國務院出台《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又確定了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作為事業單位養老制度及分類改革試點,但這幾個試點目前也未見捷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09

人社部:推進快遞、網絡從業者等新業態群體參保

12月13日在人社部新聞吹風會上,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主任唐霽松就“全民參保計劃”表示,政府將繼續擴大社保覆蓋面,擴面的重點在城鎮,繼續以中小微企業、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探索推進網絡就業、創業等新型業態群體參保,比如快遞、網絡的從業者,政府將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

唐霽松介紹,在國際上衡量社會保障發展的指標主要有兩個:一是覆蓋人口,表明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也就是它的廣度,也可以說是普及性。二是深度,就是保障的水平。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社保擴面工作。社保擴面工作進展主要體現,一是制度建設從無到有,再到基本實現制度全覆蓋。二是覆蓋人數從少到多,再到基本實現法定人群全實現。

從制度建設上看,在體系建設上,框架已經基本確立。從覆蓋人數上說,社會保險的覆蓋範圍逐步實現了“三個擴展”,就是社會保險覆蓋範圍從城鎮擴大到鄉村,從國有企業擴大到各類企業,從就業群體擴大到非就業群體。中國已經建立起世界範圍內覆蓋人群最多的社會保障制度。

唐霽松表示,下一步采取措施主要是繼續擴大社保覆蓋面,其中有一個計劃是“全民參保計劃”。這個計劃主要的工作是通過與政府其他相關部門的數據庫進行合作和共享。比如對人口信息和參保信息進行比對、整理,基本摸清沒有參保的、已經斷保的、漏保的、重複參保的情況,並借此機會加大宣傳力度。擴面的重點在城鎮,繼續以中小微企業、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現在沒有參保的人群,一是小微企業的人員,二是一些靈活就業的人員,所以我們要以他們為重點。

同時,針對高風險行業,人社部提出“同舟計劃”,實施工傷保險擴面專項報道行動。探索推進網絡就業、創業等新型業態群體參保。現在有一些新業態,比如快遞、網絡的從業者,這些方面確實是社保的一個薄弱環節,政府也在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到今年年底,政府要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啟動全民參保登記工作,這也是全民參保計劃里的一個前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47

浙江省首現參保人數負增長,養老保險解憂還看年輕人

劉林在北京一家動漫公司上班,每個月的工資中有300元是他和公司“友好協商”得來的。上班之初,劉林就主動向公司提出不參加社會保險的要求,公司決定每個月額外發300元作為“補償”。

劉林知道這是違法的,但他依然冒險選擇不交,原因是一方面不知道能在北京待多久,怕交了再轉移太麻煩,更重要的則是他發自內心地認為交社保並不“劃算”,尤其對社保中占到“大頭”的養老保險,沒什麽信心。

“現在就經常聽說養老保險收不抵支,誰知道幾十年後到我們退休的時候,還能領到多少錢呢?”劉林說。就像很多年輕人一樣,相對於看起來渺茫的養老保險,劉林寧願先拿到更多的現金來應付當前的生活。

劉林生於1987年,職業生涯可能尚未定型。34歲的上海人小莉就不同了。她從某單位辭職後,在上海徐匯開了家手機電玩店,並繼續拓展網店的業務。“社保之類的五金我都交了”,掛靠在某個熟人的公司,全部自己出錢就行。她告訴記者,有可能還會再到正規單位求職,以後接起來方便。“無論怎樣,老了之後是一個保障或補充。”

雖然劉林擔憂養老保險制度是否會破產可能只是杞人憂天,但年輕人不願意參保,卻是當前養老保險制度所面臨的一個真命題。

在老齡化的沖擊下,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本來就面臨著繳費者少、領取者多的風險。若本來就減少的年輕人還不願意繳費,那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將受到更大的挑戰。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對於年輕人來說,既看不到實在的收益,又缺乏激勵性,而且還充滿陷阱,政府必須加快養老保險改革的步伐以增強制度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年輕人為什麽不願參保

按照《社會保險法》,像劉林這種與公司“合謀”來逃避養老保險繳費的做法是違法行為,一旦被社保稽查部門發現,會對公司進行查處和處罰。然而,劉林開畫室的同學王明也選擇不交社保,卻沒有這樣的“風險”。

王明在北京北四環的一個小區中租了一間房子,教孩子們學畫畫,每個月刨去房租、水電等支出後,能有1萬多元的收入。

他曾經了解過北京的參保政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養老、醫療和失業三險,每個月需要交1000元左右,這筆錢對於“個體戶”王明來說不是個小數目,更關鍵的是,靈活就業人員必須有北京戶口才能參保。即使掏得起錢,“北漂”的王明也沒有資格參加。

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為正規就業和靈活就業制定了不同的繳費政策:有工作單位的職工總費率為28%,單位繳費20%進入社會統籌,個人繳費8%進入個人賬戶;對於沒有正規工作的人員則可以按照靈活就業人員來參保,總費率20%全部由參保人自己繳納,其中12%進入社會統籌,8%進入個人賬戶。

楊燕綏說,參保門檻太高,是阻礙年輕人參保的首要原因。個人繳費20%對於創業起步或靈活就業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一般而言,繳費基數也在每年上調。

同時,現行的社保制度仍是基於正規就業的框架設計,對於靈活就業形態缺乏規範管理,比如,很多地區對靈活就業參保者仍然有戶籍限制,而且制度流動性也不好,導致年輕人一旦離開一個城市就會“斷保”。

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林治芬對第一財經表示,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一些缺陷造成了年輕人對制度缺乏信心。

1997年我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個人賬戶的記賬規模和管理模式,全面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統賬結合”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但在實際運行中,個人賬戶資金也被挪用來發放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本質上仍然是現收現付制。

林治芬說,統賬結合的制度本身,無論哪一塊對於年輕人來說都缺乏吸引力。就社會統籌來說,年輕人知道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到他們老了的時候,為他們繳費的年輕人會更少,前景並不光明;就個人賬戶而言,他們現在所交的錢當作稅收一樣貢獻給退休人員發養老金了,與自身利益的關聯度不大。

非正規就業倒逼改革

楊燕綏說,尤其是對於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政策不能采取任何強制措施讓他們參保,這是一個政策失靈的角落。根據相關測算,我國還有1.8億勞動年齡的人口應該參保而沒有參保,這種情況不僅對於養老金制度來說是不利的,而且這部分人養老的權益也難以保障。

靈活就業者的繳費情況也受到戶口以及當地政策的影響。

究竟有多少年輕人沒有參保並沒有準確的官方數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等五家機構發布的《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大中城市報告》曾表示,基本養老保險未覆蓋人群主要集中於30歲以下的年輕職工,比例高達20.1%,也就是說,這個年齡段每5個人就有1個沒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而這一年齡段未參保人數占全部年齡段未參保人數的70.9%。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近年來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都在1300萬人以上,但與過去相比,在新增就業中存在很大比例的靈活就業。

過去,靈活就業主要存在於低端就業中,如今靈活就業的層次得到了很大提升,受年輕人青睞的自雇型就業、自由職業、“雙創”企業,以及基於互聯網平臺發展起來的分享經濟和電商經濟等從業者都可以歸入靈活就業。

人口老齡化是現收現付制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參保人的多寡是決定制度是否可持續的重要變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養老保險制度是改善養老保險基金財務狀況的一條出路。

近年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一直在推進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擴面)的行動。經過兩年多來的試點之後,今年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全民參保登記工作”,靈活就業人員也是今年擴面的重點之一。

從第一財經了解的情況來看,養老保險擴面的難度比較大。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顯示,雖然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總參保人數在2015年仍然有所增長,但企業和其他人員的參保人數增速下滑,總參保人數的增速進一步下降。

報告還稱,從各個省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參保人數看,2015年廣東省的參保人數超過5000萬人,浙江省則成為第一個參保人數負增長的省份;與2014年相比,2015年絕大部分省份參保人數的增速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廣東,由14.98%下降至5.76%,浙江的下降幅度也比較大,由7.27%下降至-1.72%。

調結構增強制度吸引力

林治芬認為,用行政化擴面來增加制度收入的空間已經不大了,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制度,必須對養老保險制度本身進行改革。

林治芬說,首先應該降低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的費率,建議將靈活就業者和正規就業者的參保費率統一並同步降低,在增加制度吸引力的同時也避免參保人的道德風險。

楊燕綏表示,應該繼續完善個人賬戶制度,建議對8%的個人賬戶進行分割,可以將4%用來做真正的積累。如果參保人在賬戶中每存一元錢,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單位配款、政府稅收讓利以及市場化運營的分紅來支持他,這對於年輕人來說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林治芬認為,即使個人賬戶不做實,也應該改變當前“統籌”“個賬”之間一本糊塗賬的模式,把個人賬戶的賬“記實”,定期向參保人交代個人賬戶收益的狀況,讓他們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錢沒有白交。

社保是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支柱,各級財政對其補助支出也在不斷增長。

林治芬也表示,僅靠理財或是商業保險來養老並不適合大多數人,社保是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支柱,年輕人不應該放棄這一支柱。雖然距離退休時間還長,但時間長更有利於點滴積累,年輕人也理應盡早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她建議,年輕人采用“低基數、長年限”的繳費方式來參保,以獲得養老保險的最大收益。

令人高興的是,支持小莉做法的人群也在增長。網友“我就是死胖子”的意見頗有代表性——雖然抱怨養老保險體制的人特別多,“尤其是當你交的錢不知道被怎麽用了的時候”,但是真正敢不參保的,只有一種人:買得起商業保險的人。換言之,人壽或養老類的保險對大部分人而言是剛性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58

養老保險覆蓋9.19億人,新業態人員為全民參保重點

雖然國家醫保局還沒有正式掛牌,但人社部舉行的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已經不再象往常一樣通報醫療和生育保險的數據了,相關數據預計將有待國家醫保局成立之後才會發布。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27日上午表示,截至3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19億人、1.88億人、2.26億人;一季度,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1.37萬億元,同比增長22%,總支出1.06萬億元,同比增長18%。

對比2017年末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從9.15億增加到了9.19億,距離養老保險應保盡保的目標——10億人又進了一步。

除去青少年和在校學生,養老保險的法定參保人約為10億人。9.19億的最新參保數據表明我國還有8100萬人還需納入到養老保險的保障中來。盧愛紅表示,全民參保計劃的重點人群是新業態從業人員、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

互聯網等新業態正在與靈活就業交織在一起。過去,靈活就業主要存在於低端就業中,如今靈活就業的層次得到了很大提升,受年輕人青睞的自雇型就業、自由職業、“雙創”企業,以及基於互聯網平臺發展起來的分享經濟和電商經濟等從業者都可以歸入靈活就業。

現行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是基於正規就業的框架設計,對於靈活就業者來說,養老保險政策不能采取任何強制措施讓他們參保,這加大了這部分群體參加職工國務院今年4月通過《關於做好當今和今後一段時間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對新興行業的用工和社保制度做出了規定: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的企業需為職工上社保,並可享受就業方面的補貼。其他從業者可按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養老、醫療和繳納公積金。

針對新業態從業者流動性比較強的特點,人社部正在加快網上社保的建設,增加社保制度的可流動性。十九大報告也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這一平臺將為參保單位和參保人提供全網式、全流程的方便快捷服務,提高社會保險的公共服務水平。

盧愛紅還表示, 今年是我國基本養老金第14次連續調整,總體水平控制在2017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左右,主要考慮職工人均工資的增長、物價水平以及基金的支撐能力等因素。人社部要求各地在5月31號前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盡快將增加的養老金發到退休人員手中。

第一財經記者也了解到,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也在今年迎來自制度建立以來的第二次上調。第一次上調是在2015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從55元上調到70元。人社部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1.64億老人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

人社部和財政部近日印發了《關於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的指導意見》。盧愛紅表示,人社部正在落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確定與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做好全國統一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的相關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31

企業和職業年金差距拉大 專家建議年金覆蓋2.3億參保者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在養老金的差距,並不如期望的那樣隨著養老制度“並軌”改革而逐漸消弭。

人社部前副部長,中國社會保險協會會長胡曉義在9日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論壇上表示,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制度推行三年多以來已經覆蓋了60%的政策目標人群,而企業年金實施多年來覆蓋率還不到企業參保人員的10%。“這對於企業職工來講有失公平。”胡曉義說。

胡曉義建議將現行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這兩個制度合並成為統一的職業性養老金制度,增強制度的強制性,面向所有的單位就業者推開,覆蓋2.3億單位就業的參保人。

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的差距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由三個支柱構成:一是基本養老保險,二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三是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胡曉義表示,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構成的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目前總計覆蓋了4000多萬人,僅占我們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的15%,而基金的存量也只相當於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1/3。

年金分為屬於企業職工的企業年金和屬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職業年金。為了彌補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待遇下降的部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強制性”要求為4000多萬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將全部建立職業年金。

胡曉義透露,從2014年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已經有2000萬人建立了職業年金。2017年,有10萬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領取了大約14億的職業年金待遇。職業年金當年的基金收入接近1500億,年末累計結余2200億。

與職業年金快速發展相比,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人數幾乎停滯,企業年金基金的增長率連創新低,收益率也不理想。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7》顯示,截至2016年底,企業年金基金累計結存11075億元,較2015年的9526億元增長了16.26%,分別低於2013年25.18%,2014年27.41%和2015年23.89%,連創新低,企業年金規模速度擴張速度進一步降低。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在今年初表示,到2017年底,全國已經有8萬多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達到了2300多萬人,企業年金基金也達到了1.3萬億元,同比增長16.3%。

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2015年企業年金的參與率出現了急劇下降的局面,職工參與率從兩位數的增長下降到1.00%,2016年更是下滑到0.37%。這意味著企業年金的覆蓋範圍已經日漸固化,越來越難以勝任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重任。

企業年金覆蓋面過低使得並軌改革“含金量”不足,絕大多數企業職工由於缺少年金作為基本養老金的補充,與擁有職業年金的機關事業人員相比,養老待遇的差距仍然會較為明顯。

從自願走向強制

胡曉義認為,自願性的企業年金實行了20多年,雖然有發展,但是總體是滯後的。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同屬於養老保險的第二支柱,前者實行強制原則,後者維持自願自願原則,這對於企業職工來講有失公平。

胡曉義建議把現行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合並成為統一的職業性養老金制度並強制實施,安排所有單位就業者的職業性養老金制度,以減少社會摩擦。

胡曉義表示,目前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有2.9億人,6000萬靈活就業人員之外的2.3億人都應屬於職業養老金的覆蓋範圍。

鄭秉文認為,由於企業年金參與率過低,擴大參與率是當前甚至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企業年金面對的一個最大挑戰,是企業年金改革的首要目標,也是公務員和機關事業單位普惠性建立起職業年金後消除“假並軌”社會質疑的首要任務。

胡曉義表示,實踐證明完全靠單位自願來建立年金的推動力不夠,與多層次的目標漸行漸遠,只有采取強制性更強的措施才能盡早實現養老保險多層次體系的願景,既為職工群眾提供多元化的保障,又可以適度減輕養老保險第一支柱的壓力。

去年末,針對企業年金發展的種種困境,人社部、財政部印發了新的《企業年金辦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勵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這一辦法實施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認為,我國啟動企業年金時機非常好,但是十幾年過去了,企業年金只覆蓋全體就業人員的不足2%,企業參加養老保險的人員的6%。企業年金增長乏力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費率太高,擠出了企業做年金的成本空間。

楊燕綏認為,下一步改革應該夯實基礎養老金,把企業20%的費率降到10%,企業就會有更多的空間去做年金,這也將有助於縮小企業與機關事業人員養老金的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8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