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子公司拒不提供財務資料,上市公司只能變更季報財務核算方式。與鮮言爭奪數月之後,匹凸匹似乎已徹底在荊門漢通置業有限公司(下稱“荊門漢通”)控制權之爭中落敗。
匹凸匹10月30日批露的2016年三季報顯示,荊門漢通拒不提供三季度財務資料。匹凸匹因此改變財務核算方法,將其這家最重要的子公司,在合並報表中改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從而導致上市公司當期賬面貨幣資金、存貨、固定資產等大幅調減。次日,匹凸匹財務總監李艷蹊蹺辭職。李艷的另一個身份,恰恰是荊門漢通的董事,並在鮮言控制的多家企業任職。
匹凸匹與鮮言的荊門漢通控制權之爭,沖突不斷卻又充滿曖昧。2015年11月開始,短短一個多月內,匹凸匹對荊門漢通實施了出售、解散、增資等眼花繚亂的騰挪,直至鮮言實際控制荊門漢通,雙方由此發生沖突。在此過程中,雙方雖然相互訴訟,卻又往頻繁進行資金、資產交易等往來。
喪失控制權?
10月30日披露的三季報,對匹凸匹來說,顯得有些尷尬。在三季報中,匹凸匹首先提示,由於財務核算方法改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三季報財務數據不包含荊門漢通數據。除了荊門漢通外,其董事會、全體董事保證三季報的真實性。
三季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匹凸匹營業收入5446萬元,凈利潤虧損4151萬元,虧損額比去年同期增加910萬元,同比下降14.02%。去年同期,該公司營業收入為-6744元,虧損3641.23萬元。財務核算方式改變的影響,表現尚不明顯。
匹凸匹稱,出現這種情況,要是荊門漢通核算方法變更所致。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荊門漢通拒不提供三季度財務數據。匹凸匹公告稱,截至10月30日,經公司多次催要,荊門漢通始終未提供第三季度財務數據,因此三季報財務數據未納入荊門漢通的數據,財務核算方法變更為可出售金融資產。
匹凸匹與荊門漢通的齟齬,始於後者兩家子公司今年6月增資。按照匹凸匹的說法,今年7月6日,公司突然收到荊門漢通的通知,後者子公司荊門漢達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荊門漢達”)、湖北漢佳置業有限公司(下稱“湖北漢佳”)完成增資,並於6月28日完成工商變更登記,增資對方為深圳柯塞威大數據有限公司(下稱“柯塞威大數據”)、深圳柯塞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柯塞威網絡科技”),增資額6000萬元、3000萬元。自此之後,雙方便沖突不斷。
根據披露,匹凸匹持有荊門漢通42%股權,深圳柯賽威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柯賽威信息”)持股比例為40%,成都萬泰置業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8%,但柯賽威信息所持股權的表決權,亦由將匹凸匹行使。因此,荊門漢通為匹凸匹合並報表的控股子公司。
作為最重要的資產,荊門漢通對匹凸匹至關重要。根據年報披露數據示,荊門漢通2015年營業收入為2104.58萬元,為該公司營業收入的全部來源。2016年半年顯示,匹凸匹還向荊門漢通提供余額3.12億元的借款。
財務方式的變更,對匹凸匹的影響巨大。三季度財務報表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匹凸匹賬面貨幣資金6851萬元,比年初大幅減少52.71%;其他應收款4.58億元,較年初大幅增加4.38億元,增幅超過21倍。此外,存貨、固定資產也較年初大幅減少89.54%、63.88%。荊門漢通的資產、負債,已不再體現在匹凸匹的財務報表中。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荊門漢通對於匹凸匹的營收至關重要,匹凸匹並未在荊門漢通派任人員。資料顯示,荊門漢通由鮮言擔任董事長,荊門漢達、湖北漢佳增資,正是鮮言主持下完成,但當時其已從匹凸匹辭職。另外兩名董事李艷、史潔,是鮮言控制匹凸匹時的管理層成員,並與鮮言存在關聯關系。匹凸匹也指責稱,湖北漢佳、荊門漢達增資,未進行資產評估,亦未經上市公司同意。
這似乎表明,荊門漢達、湖北漢佳增資時,匹凸匹就已失去對荊門漢通的掌控。此次荊門漢通拒不提供三季度財務資料,是否表明匹凸匹已經失去對該公司的控制?而匹凸匹又已承認這一現實?
“從法律關系上來說,會計方式的變更,不會涉及到所有權的變動。”廣東環宇京茂律師事務所律師劉華浩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匹凸匹上述做法,可能是因為無法獲得充分完整的數據,不得已改變會計核算方法,並不是控制權的喪失。
對於這一情況,監管部門已經開始註意。10月31日,上證所發出問詢函,要求匹凸匹披露上市會計處理對三季度、2016年全年損益的影響,並請年審會計師發表意見。請你公司結合本次三季報披露情況,說明對荊門漢通是否還具有控制力,並提供相應的證據。11月1日,本報記者向匹凸匹董秘吳延坤了解該公司對此事的態度,但對方沒有正面回複。
資產爭奪戰真相
鮮艷在荊門漢通進行的一系列騰挪,以及與匹凸匹進行的多項交易,使得外界對於雙方的真實關系一直充滿外了疑竇。
回顧匹凸匹、鮮言對荊門漢通,經歷了出售、解散、增資等複雜過程,整個事件也另有玄機。出售、解散荊門漢通,都是在鮮言控制匹凸匹期間進行。2015年11月3日,匹凸匹因擬出售資產,進行重組停牌。當年11月24日,該公司宣布終止重組,出售資產為名下房企,但因為荊門漢通主要原因是無力投資開發,無法正常經營。公司決定解散荊門漢通。
去年12月9日,因股東大會表決時未能通過,解散荊門漢通的計劃未能實施。八天後,該公司又決定,由柯賽威信息對荊門漢通增資,並持股40%。
由此可見,鮮言在荊門漢通爭奪戰中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隨後,匹凸匹、鮮言進行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騰挪。2015月12月28日,鮮言將所持匹凸匹全部股份,轉讓給上海五牛基金,總價為8億元,隨後辭去匹凸匹董事、董秘等一切職務,但荊門漢通卻成為聯系鮮言、匹凸匹之間的通道。
今年3月28日,匹凸匹持股42%的子公司荊門漢通決定,成立荊門漢達、湖北漢佳兩家全資子公司。隨後,荊門漢通將名下的兩幅土地,過戶至荊門漢達、湖北漢佳公司名下。今年6月,又引入柯塞威大數據、柯塞威網絡科技,成為荊門漢達、湖北漢佳持股75%的股東。
由此,實際持有荊門漢通40%股權的鮮言,便成為湖北漢佳、荊門漢達的實際控制人。但在今年7月6日,匹凸匹得知此事後,要求荊門漢通撤銷相關增資決議,並於7月11日起訴荊門漢通、鮮言、荊門漢達、柯塞威大數據,並要求賠償損失1.98億元。
就在匹凸匹起訴鮮言、荊門漢通等的同一天,鮮言也起訴了荊門漢達。9月28日,匹凸匹披露稱,柯塞威大數據已經起訴,要求荊門漢達賠償其1億元損失,並將荊門漢通、匹凸匹列為第三人,理由是撤銷增資損害了柯塞威大數據的權益。但蹊蹺的是,7月28日,荊門漢通股東會議撤銷增資議案,正是由鮮言主持進行。
有投資者認為,鮮言的上述做法,存在轉移資產的懸疑,而匹凸匹與在其中充當的角色,也迷霧重重。公告顯示,7月11日起訴鮮言之後,匹凸匹直到9月13日才披露此事。在此期間的8月19日,匹凸匹還以1億元的價格,向鮮言控制的企業出售資產。
與此同時,雖然荊門漢通已作出撤銷增資決定,但至今卻仍未辦理工商變更。9月28日,匹凸匹公告稱,雙已就撤銷上述兩公司增資達成一致,但辦理撤銷增資工商登記,尚需與荊門東寶區法院、工商部門溝通。
匹凸匹披露2016年三季報的關鍵時間,發生了一系列人事變動。10月31日,匹凸匹公告稱,該公司近日收到財務總監李艷的辭職報告,李艷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財務總監職務,其辭職報告自送達公司董事會時生效。
李艷的角色至為關鍵。除了匹凸匹財務總監一職外,其與鮮言關系密切。“天眼查”資料顯示,李艷還擔任荊門漢通董事。此外,李艷還是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深圳)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深圳柯塞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這兩家公司均為鮮言控制,分別出資100%、99%。
【相關】
家電行業上市公司陸續發布了三季度財報,大多數家電公司都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營業收入、凈利潤皆呈現上漲趨勢。伴隨產業轉型、多元化產業的落地,以及行業內的收購整合,家電行業的發展趨勢整體向好。
白電整合並購效果顯現
整個上半年,白電市場延續了2015年下行走勢,在上半年的財報中格力、美的都出現營收下滑,根據中怡康顯示,2016 年上半年冰箱、洗衣機、空調行業零售量分別同比下滑9.29%、3.42%、6.74%。
下滑趨勢在第三季度得以轉變。根據財報顯示,美的集團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163.8億元,對比上年同期增加4.49%,凈利潤128.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31%。
海爾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43億元,同比增長18.80%;歸屬母公司凈利潤38億元,同比增長6.5%。格力電器實現營收824.3億元,對比上年同期增加1.1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2.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82%。
其中白電產業整合並購的效果開始顯現。例如美的營收和凈利潤的雙增主要得益於今年6月份收購了東芝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合並東芝家電為美的集團2016年第三季度增加主營業務收入38.7億元,增加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70萬元。
海爾的業績則受到GE 家電業務因素的影響顯著,通過搭建全球采購協同平臺、全球研發協同平臺和供應鏈平臺,成本得以降低。尤其在6月7日並表後對上市公司業績貢獻明顯,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中GEA貢獻143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中GEA貢獻3.17億元。
空調去庫存進入尾聲
受去庫存的影響,從2015年開始各家公司的空調業務營收普遍低於預期。根據產業在線數據顯示,空調廠商上半年國內出貨量下降31.97%。截至6月,空調庫存已下降到3000萬臺以下,較之2015年下降了1000萬臺。
伴隨去庫存進入尾聲,夏天高溫天氣拉動需求增長,加之各公司不斷上線新產品、推出補貼政策,在三季度財報空調業務得以翻身,漲勢迅猛。
受益於產品結構調整以及空調價格戰的終止,格力電器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為34.12%,同比提升接近2個百分點。在市場推廣方面格力也下足功夫,今年8月初,格力在官網宣布家用空調安裝費在原有標準基礎上每臺(套)增加100元,按照格力一年銷售4000萬臺計算,格力未來要新增安裝支出將超過40億元。
時隔一個月,重新出山的誌高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興浩再次叫板格力,又聯手人保推出一年內200元故障額外補償計劃。更直言“格力的文化已經變了。”在三季度財報中誌高空調前九個月實現營業額約71.06億元,期內溢利9593.7萬元。
主營空調等白電事業的海信科龍公司凈利潤增長87.81%至8.32億元,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大幅扭虧,營收增長30.11%。
同時各個空調廠商也在不斷強調智能化概念,例如美的將產品的自動調溫功能升級為自動調節模式,實現溫度、濕度、凈化全自動。誌高則推出去霾空調,利用空調“控制網管”收集管理系統數據,能實現對全屋空調的統一控制。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空調市場監測數據顯示,2016冷年,我國智能空調銷售量與銷售額均實現了增長,市場占比分別達到15.16%和17.02%。智能化已經成為家電廠商產品升級的必然選擇,而由此帶來的市場收益也在延續。
又到季報披露落幕時,“國家隊”持股動向再度曝光。相較今年二季度,三季度的國家隊持股總量和持倉市值並無明顯變化,但整體上對持倉結構稍有調整,仍舊偏愛藍籌股的同時,對一些三季度業績表現不佳、股價表現不俗的個股進行了“減持”或者“放手”。
《第一財經日報》統計發現,今年三季度,“國家隊”現身1183家上市公司的已公開的股東之列,累計持股7276.92億股,持倉市值達3.55萬億元,新進47家上市公司已公布的股東名單,對130家左右上市公司進行了增持。而銀行、房地產行業以及中小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則受到“國家隊”冷對待。
在多方業內人士看來,在大盤行情尚未有較大波動的背景下,“國家隊”的持股並未有較大變化,與指數行情有較大關聯的藍籌股以及成長股較為獲得偏愛,對於一些三季度漲勢較好的行業個股,“國家隊”可能考慮到沒有提供流動性的必要而有所賣出。
藍籌股仍獲偏愛
自從去年7月國家層面啟動救市措施以來,國家隊“救市資金”動向一直為市場所關註。整體來看,“國家隊”依然偏愛藍籌股。
據悉,“國家隊”主要包括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金公司”)、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央匯金”)、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匯金資管")、外匯局系以及專門成立的5只公募基金(華夏新經濟、嘉實新機遇、南方消費活力、招商豐慶和易方達瑞惠)、10只中證金融資產管理計劃等。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國家隊”現身1183家上市公司股東之列,累計持股7276.92億股,持倉市值達3.55萬億元,相較於今年二季度的7288.01億持股、3.59萬億元市值並無較大變化。其中中央匯金及匯金資管是持股主力,共現身105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累計持有6322.55億股,市值為2.78萬億元;證金公司則現身502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持股685.29億股,持倉市值為5486.4億元。
深圳市世紀恒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宋曦認為,從整體來看,“國家隊”對市場的幹預在減少,沒有較大的持股變化,就結構上稍微有些調整。“在國家隊持股期間,大盤行情波動空間並不大,其整體持股情況也沒有明顯變化。”資深基金經理馮耀東表示。
在上述1183家上市公司中,“國家隊”共對130家左右上市公司進行了不同程度增持,並於三季度新進47家上市公司已公布的股東名單,其中新增個股多分布於計算機、電子、電氣設備行業,創業軟件、山東威達、通裕重工3家上市公司最新受寵,就獲得“國家隊”1%以上的持股。馮耀東認為,“國家隊”新進入新興行業個股,可能是跟這些個股長期成長性有關。
除上述3家公司外,三季度獲得“國家隊”增持的比例在1%以上的上市公司還有10家,其中有7家是因為中證金融資產管理計劃新進入。中恒集團因10只中證金融資產管理計劃分別新增0.66%股份以及證金公司增持0.15%股份,使得被累計增持6.75%股份,累計增加股份2.35億股;首開股份同樣也獲得10只中證金融資產管理計劃的增持,均新進0.37%股份,但同時證金公司持股減少0.72%;江鈴汽車、興業證券則是因為證金公司新進入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
具體從增持的情況來看,“國家隊”依然偏愛藍籌股。“國家隊”增持的131家上市公司集中分布於化工、公共事業、非銀金融、交通運輸、房地產、基建等行業。其中以申萬宏源獲得增持的數量最多,為14.6億股,並以363.21億元的持倉市值位居第二位。
在“國家隊”的增持陣營中也多有“中字頭”上市公司的身影,這些公司的增持主體則主要為證金公司。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證金公司增持數量前20名中,“中字頭”公司就占了35%,分別為中航資本、中國中車、中國石化、中國核電、中國中冶、中國鐵建、中國電建,增持數量在3000萬股至8300萬股之間不等;且證金公司持倉市值前5名中,就有4家“中字頭”公司位列其中,分別為中國人壽、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中車。
在宋曦看來,“國家隊”對傳統產業藍籌股增持,可能主要考慮到這些股票流通市值比較大,增持可以對市場一定程度上起到穩定器的作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券商高管也表示,“國家隊”對產業周期股的把握主要是為了維穩市場,部分時候也可能是高拋低吸。
大漲股遭“冷遇”
在部分上市公司獲得“國家隊”青睞的同時,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則遭到“國家隊”的減持或者股份劃轉,甚至直接淡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在“國家隊”近200個減持名單中,銀行股尤為被“冷對待”。今年三季度,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遭遇證金公司大規模減持,分別以4.86億股、3.62億股、2.39億股的減持數量位居“國家隊”減持榜單前四名。另外,興業銀行、中信銀行、農業銀行、華夏銀行等11家銀行也不同程度遭到“國家隊”減持。
宋曦認為,銀行業三季度業績不佳,“國家隊”的減持可能跟業績有一定的關系。“國家隊”減持的上述14家銀行上市公司,三季度凈利潤同比雖都處於增勢,但九成以上的同比增幅低於10%,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的增速已跌至1%以下。馮耀東則表示,今年銀行股總體表現不錯,“國家隊”持有量也比較多,在獲利的情況下可能會考慮賣出部分。
除銀行被大規模減持之外,今年三季度“國家隊”對申萬一級行業中的醫藥生物、房地產、非銀金融、食品飲料等個股進行了集中減持或股份劃轉。
相較二季度的持股,“國家隊”成員則有些在三季度淡出部分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Wind數據顯示,證金公司在三季度便從4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消失”,其中金地集團、太平洋、鵬博士變動的市值居前,分別為7.33億元、3.69億元、3.62億元,對應的股份數分別為7077.68萬股、6020.44萬股、1987.73萬股。除此,變動市值在1億元以上的還有10家上市公司。
有意思的是,在證金公司的退出名單中,三季度曝光度較高的“恒大概念股”嘉凱城、被稱為“妖股”的四川雙馬以及9月下旬重組複牌股價大漲的山東地礦等位列其中,這些個股三季度在二級市場表現不俗,漲幅分別為171.32%、53.26%、32.88%。
以行業來看,三季度證金公司淡出市場視線的個股多數都隸屬於房地產行業,變動市值為16.27億元。10家房地產公司除上述提到的外,還有中糧地產、泰和集團、上實發展、天地源、招商蛇口、宋都股份、華業資本、天保基建。
相較證金公司集中退出主板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集中持股的匯金資管則多數“減持”中小創業板股。Wind數據顯示,在匯金資管撤離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55家上市公司中,就有36只為中小板或創業板公司,占比達65.45%,其中機械設備行業個股較多。
在宋曦看來,“國家隊”淡出市場視線的股票中,有些是三季度股價上漲較多,而“國家隊”持股主要是起到平穩市場的作用,在認為沒有提供流動性必要的時候,可能會考慮淡出。
在新三板信披新規的要求下,掛牌私募機構近日紛紛披露第三季度報告,7家PE凈利潤超過1億元,但各家業績波動較大,80%波幅超過50%。
有分析人士指出,PE機構投資周期較長,僅看單期業績難以充分評價PE機構的投資能力。投資PE股票除了要懂得二級市場邏輯,還要具備一級市場股權投資的理念,要知道哪些行業在風口上。
值得關註的是,除了九鼎集團(430719.OC),絕大部分掛牌私募都按照全國股轉公司的要求披露了在管存續基金的基本情況和項目投資情況。為了規範PE機構資本市場運作,防範系統性風險,監管者大幅調高了PE機構信息披露要求。而九鼎集團不按規則“出牌”的原因尚未可知。
掛牌PE業績波動劇烈
本周以來,新三板掛牌私募機構紛紛披露第三季度報告,九鼎集團以35億元營業收入和12.5億元的歸母公司凈利潤繼續高居業績榜榜首,而中科招商(832168.OC)前三季度營收增長4倍,達到9.3億元,凈利潤增長120%至14億元。
根據全國股轉公司今年5月發布的新規,新三板掛牌的私募機構和其他非一行三會監管的類金融企業都應當披露季報。目前,已經披露三季報的159家新三板掛牌公司中,金融類企業就占據了96家,其中,根據證監會資本市場服務行業分類,共有27家私募機構披露了三季報。
從凈利潤排名看,九鼎集團、明石創新(832924.OC)、信中利(833858.OC)和天圖投資(833979.OC)居前,另外,前九月歸母公司凈利潤超過1億元的機構多達7家。也有部分PE機構前三季度虧損,其中浙商創投(834089.OC)前三季度虧損840萬元,達仁資管(831639.OC)虧損達到1338萬元。
大部分掛牌PE管理機構業績波動幅度較大,近80%的公司三季度凈利潤同比變動幅度超過50%。
聯訊證券新三板首席研究官付立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私募行業本身分化就較為嚴重,在經濟周期和偶然因素作用下,私募機構的業績會存在一定波動和不確定性。從財富管理和投資者角度看,PE機構專業性較強,門檻較高,優秀的投資經理相對稀缺,因此私募行業還是具有發展潛力和投資價值的。
周三,有5只掛牌PE股票發生交易,其中,中科招商成交額高達1814萬元,收盤價為1.4元,市盈率13倍。矽谷天堂(833044.OC)成交金額943萬元,收盤價6.55元,市盈率為38倍。思考投資(831896.OC)成交271萬元,周三上漲2.5%至2.45元。
投中信息新三板分析師陳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於PE基金投資窗口周期較長,只有當項目退出時才有實際到賬的利潤,因此對於PE的業績波動不宜只看單年或單季的數據,一般要有5年到10年的觀察窗口,才能對掛牌PE的投資能力做出綜合性的評價。
“如果要投資投資型企業,就不能只懂二級市場的技術分析,要學習一級市場的投資理念,懂得公司在投資什麽行業,什麽行業在風口上,基金管理方對不同行業有什麽樣的見解,以往投資項目的收益如何等,還要看公司在投後管理上能否幫助被投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獲得更大的份額。這樣才能對PE股票價值的判斷形成更準確的觀點。”陳偉告訴記者。
廣證恒生研報指出,今年以來,掛牌PE機構的業績受到二級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與投資收益的變動會蠶食部分公司利潤。另外,上半年項目退出同比減少或項目估值下降,也是導致部分PE盈利下滑的主要原因。
九鼎不走尋常路
在27家披露三季報的私募機構中,除了九鼎集團,絕大部分都按照股轉公司的要求披露了在管存續基金的基本情況和項目投資情況。
以中科招商為例,公司披露了在管的119只私募股權基金、11只私募證券基金、8只資管產品和1只貨幣基金的備案情況,對私募股權基金的實繳金額、資金來源、成立時間、基金存續期、資金管理方式、投資方向、投資階段、管理費收取等多項指標進行了全面披露。
據中科招商披露,前九月,公司累計完成深圳市蜂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雲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 55個投資項目,累計投資金額約11.86億元。公司投資的廣東通宇通訊股份有限公司(002792.SZ)等19家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國內外上市或在新三板掛牌。
付立春對記者表示,在過去,PE機構更像是一個黑匣子,更詳細、準確的披露能夠增加PE機構的透明度,一定程度上反映私募的真實經營情況,可以幫助投資者對公司的投資價值作出理性判斷,讓市場發揮對PE機構的監督作用,讓市場秩序更加完善。
至於九鼎集團為何未按照股轉公司的要求進行披露,記者致電九鼎集團尚未得到回複。九鼎集團的私募主體九鼎投資(600053.SH)也沒有在三季報中披露在管存續基金的和項目投資的基本情況。
陳偉認為,這可能九鼎集團業務板塊較多統計麻煩有關,也可能與九鼎對政策的理解有關,九鼎集團仍然有機會在有效期內補充披露詳細的信息。
他認為,增加披露要求主要是從監管考慮,監管者希望借此促進行業的規範化,降低系統性風險和道德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披露募資的來源是與監管者打擊場外配資和非法集資是相輔相成的,在投向上也擔心私募股權基金走二級市場,進行短線獲利,違背新三板設立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產業政策制定者了解PE機構對行業的布局,了解產業發展的熱點。這些都是中國最活躍、資產規模很大的PE機構。”
今年5月27日,在暫停PE機構掛牌和融資近半年後,股轉公司發布了《關於金融類企業掛牌融資有關事項的通知》,對私募基金管理機構新增8個方面的掛牌條件,包括掛牌之前不存在以基金份額認購私募機構發行的股份,募集資金不存在投資滬深交易所二級市場上市公司股票等。已經掛牌的私募機構需要在一年之內完成整改。
9月5日,股轉公司發布了分行業的信息披露指引,要求私募機構在公開轉讓說明書披露諸多細節信息,包括基金募集推介方式和基金銷售機構分成,投資項目的財務狀況和內部收益率(IRR)等等。此外,新規還要求PE機構披露自有資金與受托基金運作模式、收益等方面的差異,防範利益沖突。
延續近期的強勢,11月2日,在中小盤券商股國元證券(000728.SZ)、國金證券(600109.SH)等帶動下,整個券商板塊集體走強,國元證券甚至盤中沖擊漲停。
受年末“吃飯行情”預期增強以及深港通即將正式啟動的利好帶動,近期券商板塊明顯受到資金的關註,整體表現強於大盤,國元證券、國金證券等個股股價連續逞強。而剛剛披露結束的三季度顯示,上市券商整體業績同比仍大幅下滑,但最新月度經營數據已悄然回暖,那麽,究竟此輪券商股行情有無基本面支撐,三季報還透露了哪些玄機?
基本面正在回暖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統計,今年1月至9月上市券商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同比仍然呈現大幅下滑的態勢。去年前三季度,26家上市券商,其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總額約為1320億元。今年1月至9月,26家上市券商共賺取670億元,降幅約為50%。
其中,山西證券(002500.SZ)凈利潤同比降幅最大,達74%;國海證券(000750.SZ)同比降幅最小,達32%;同比降幅超過50%的共有11家。前三名依舊是老牌證券公司:中信證券(600030.SH)、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今年前三季度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是79億元、76億元和74億元。
三季報顯示,經紀業務是券商利潤銳減的“罪魁禍首”。
24家披露相關數據的上市券商中(錦龍股份和國投安信未披露相關數據),2015年前三季度經紀業務凈收入約為1350億元;2016年同期約為540億元,銳減60%。
業內人士分析,經過去年和今年年初的市場震蕩,市場行情影響較大,恢複起來還需相當長的時間,市場交易的動力和意願不足,交易的頻率和規模受到影響,使得券商的經紀業務大幅下滑。
與經紀業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投行業務穩中有升,成為券商三季報的“頂梁柱”。2015年前三季度,24家上市券商投行業務凈收入約為2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其凈收入約為276億元,增長約40%。24家披露相關數據的上市券商中,僅招商證券1家的投行業務凈收入呈現下降態勢,同比降低4%。方正證券、長江證券和國海證券投行業務凈收入同比增幅超過100%。華泰證券穩居投行業務收入首位,凈收入約40億元;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緊隨其後,凈收入均超過20億元。
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投行業務主要是三年前的業務。企業IPO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並購重估也需1年—2年的時間籌備,因此券商的投行業務並不會馬上受到市場周期的影響。與此同時,債權與股市之間存在“蹺蹺板”的效應。股市下行,債市會受到追捧。因此,券商債權承銷業務的外部市場環境也較為適宜。
在飽受經紀業務銳減打擊的同時,投行業務撐起了券商業績的半邊天,資產管理業務也讓券商能稍稍松一口氣。今年前三季度,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總的凈收入約為157億元,去年前三季度凈收入約為159億元,二者相差不大。
與去年同期相比,超過一半的上市券商,前三季度資產管理業務穩中有升。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最大的是山西證券,該項業務凈收入增長2.5倍。但有10家上市券商,該項凈收入下降,其中西南證券降幅最大,達86%。
東吳證券非銀分析師丁文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資管產品有的是股票型的,有的是債券型的。資產管理業務和券商資管能力、產品結構相關,與經紀業務相比,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小。
券商“暗戰”
三季報是24家上市券商競技的“成績單”。季報背後,券商在資金、業務、人才管理等多個層面發力,角逐勝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由於監管和業務發展的需求,券商對資金愈加渴求。《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三季報披露顯示,至少有12家券商在過去1月至9月通過發行可轉債、次級債、定增等方式進行融資,融資金額多則百億元,少則30億元。比如,國泰君安於8月和9月成功發行了110億元的公司債;長江證券於7月定向增發7.87億股,共募集約83億元。
同時,還有多家上市券商,意圖到香港上市,開啟境外股市融資之路。比如,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光大證券等3家券商已經瞄準了香港這一國際性股票市場。還有上市券商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在拓展境外業務的同時,增加融資渠道。如興業證券和長江證券。
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前,券商還處在成長階段,對於資金的渴求與日俱增。待到這一行業到了真正的成熟期,企業大規模持續的直接融資需求降低時,券商對資金的渴求才會降低。”
券商在發力資金業務的同時,也在積極拓展分支機構。東方證券在33個城市各設立1家證券營業部;東興證券開設7家分支機構、第一創業新開設5家分支機構。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季報中,國元證券提出要進行員工持股計劃。丁文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若能夠順利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將對券商內部管理大有裨益,但受制於監管政策,當前上市券商推進員工持股計劃並不容易。
“翹尾行情”值得期待
三季報顯示,在過去9個月中,因經紀業務而受困,那麽在第四季度,券商能否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多名被訪的非銀分析師表示,四季度行情及市場成交的轉暖以及即將到來的深港通,都能提高券商的業績預期,使整個板塊再現一波翹尾行情的概率增大。
從已經披露的數據來看,今年第三季度多家上市券商業績明顯回暖。從月度環比數據上看已經呈現出緩慢回升態勢。以國元證券為例,從今年第三季度來看,2016年7月—9月,國元證券第三季度營業收入達9.97億元,同比增長5.30%,凈利潤4.43億元。
“在基本面上,並沒有傳來利空消息。相反,10月PMI、大宗商品價格等經濟數據回暖。就連鋼鐵價格也開始回暖,這一表現最差的行業都呈現向好的趨勢,這表明整個市場有了積極的跡象。後續,投資者就有更多的意願進駐二級市場,這也將傳導至一級市場,使得IPO、定向增發能夠更加順利推進。”
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經紀業務的回暖幅度將是最大的,投行業務、資管業務也會得到一定的支持。但受監管政策影響,包括股票質押式回購等創新業務,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另外,深港通將在11月份正式開通,市場普遍預計將首先利好券商板塊。
城市之間的激烈競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25個主要一二線城市三季報發現,重慶、杭州經濟增速上雙,能源城市和外貿城市的名義增速仍普遍靠後。
需要說明的是,武漢、沈陽、大連等部分重點城市由於數據不詳或尚未發布,未納入統計。
重慶杭州領銜
從25個城市的實際增速來看,西部的直轄市重慶和東部的杭州這兩個二線城市的增速最快。
重慶市統計局19日公布的“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505.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7%,比上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較全國高4.0個百分點。
從三產結構來看,重慶經濟的高速增長與工業制造業的高速增長密不可分,也就是說目前重慶仍然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階段。作為中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的重慶,在全國工業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前三季度,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4%,較全國高4.4個百分點。
這其中,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3個保持了增長,占84.6%。在“6+1”支柱行業中,汽車、電子、裝備、化醫、材料、消費品和能源等行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1.1%、21.7%、10.6%、8.3%、5.7%、9.2%和5.3%。
專家分析指出,這幾年重慶的產業發展得非常不錯,尤其是汽車和電子兩大產業都做得很大。與此同時,重慶也在布局機器人、通用航空和3D打印等新興產業,確保未來後續產業也能跟得上。
與重慶相比,東部沿海的二線城市杭州的高速增長則主要得益於三產。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80.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0%。至今年三季度,全市GDP持續6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
按產業結構來看,杭州第三產業增加值4751.90億元,增長13.4%,比二產高出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2.7:36.2:61.1。可見,目前杭州經濟主要依靠三產拉動。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杭州服務業對GDP增長貢獻率達78.5%,拉動GDP增長7.8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61.1%,比上半年和去年同期分別提高0.5和3.0個百分點。
這其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繼續高速運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杭州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1865.77億元,增長23.1%,高於GDP增速13.1個百分點,占GDP的24.0%,比上半年和去年同期分別提高0.2和1.1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數字內容分別增長46.1%、45.9%和35.4%;軟件與信息服務、雲計算與大數據、集成電路增長29.0%、28.6%和24.2%。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杭州作為一個風景旅遊城市,在資源上面臨較大瓶頸,重工業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杭州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必須找到相匹配的產業形態。這幾年杭州很好地抓住了新的產業形態、技術和方向,在信息經濟、智慧經濟的打造上十分搶眼。
深圳緊追廣州
由於目前統計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中的增速均為實際增速,是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後,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速,而名義增速則包含了價格的變動。價格變動是無處不在的。比較城市之間經濟總量的大小,用名義增速更能反映真實的情況。
在名義增速方面,有5個城市超過了10%,其中,來自福建的兩座城市廈門和福州最高,分別達到了11.4%和11.3%。 不過,福州和廈門名義增速高,有其特殊原因。即在過去福建GDP統計中,一直存在“上小下大”的情況,即上半年的比重較小,下半年比重較大。
“現在我們逐漸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更能反映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福建省統計系統一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今年福建調整了上下半年的比例,對去年的基數進行了調整。
也就是說,不論是今年上半年,還是前三季度,福建的城市,名義增速都會比較高,但全年下來,名義增速就會相應地降低。
這兩座城市之後,深圳以11.2%的名義增速位居第三,這一增速遠高於經濟總量與深圳最為接近的廣州和天津,比廣、津高出約3個百分點。
深圳名義增速高,與該市的產業結構有關,由於信息經濟、金融和房地產等產業的帶動,深圳第三產業增長十分迅速,對經濟的貢獻率很高。而包括金融、房地產等產業的價格漲幅比較大,因此名義增速也大幅領先於實際增速。不過,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降溫,接下來預計深圳的名義增速也將隨之下調。
與深圳相似的還有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城市也是以金融、信息經濟等現代服務業為主,盡管兩市的實際增速都只有6.7%,但是名義增速都超過了8.5%,上海甚至達到了9.3%。
從經濟總量上看,上海和北京兩個強一線城市在總量上仍遙遙領先,和後面的城市拉開明顯的距離。在各大城市中,競爭激烈的是從第三的廣州到第七的蘇州五個城市。
與前幾年天津緊追廣州相比,目前最有希望趕超廣州成為第三城的是同省兄弟深圳。在名義增速大漲的情況下,目前深圳已經進一步逼近了排名第三的廣州。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深圳僅比廣州少269億元,而比身後的天津高出了429億元。
表1:經濟總量前7名城市運行情況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數據制作)
蘇州轉型難題
從名義增速來看,增長比較靠後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兩大類,一類是長春、西安、太原等來自能源重化地區的城市,比如長春的名義增速只有5.9%,西安為6.6%,太原為7.2%。由於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下行,處在產業上遊的這些城市,名義增速大多低於實際增速。
不過,從未來走勢看,隨著煤炭等能源價格的回升,這些城市的經濟也逐步企穩回升。最新公布的9月份經濟數據顯示——五年來中國PPI首次轉正:9月PPI同比增長了0.1%,結束了自2012年2月份以來的月度同比下滑。PPI是指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是衡量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總費用。簡單來說,PPI就是上遊原材料的價格。
以焦煤為例,截至11月2日,焦煤主力收盤價1305元,焦炭主力合約1778;對比去年12月低點,漲幅分別高達160%、180%。
對能源省份和城市來說,能源價格的上漲對區域經濟而言是最大的利好。陜西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受煤炭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從8月開始該省能源工業月度增速轉正。9月,能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1-9月下降0.7%;
大連市數據顯示,該市GDP前三個季度增長5.8%,連續6個季度上行,進入了穩步增長通道。
另一類城市則是以佛山、蘇州、無錫、寧波、東莞等外貿明星城市為代表,一邊是外需萎縮導致訂單量下降,另一邊是不斷要求上漲的勞動力成本,這些城市經濟正面臨艱難轉型的過程。
相比來自能源地區的城市已經企穩回升,沿海外貿明星城市仍處於艱難的轉型升級爬坡階段。蘇州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受市場需求疲軟影響,目前該市仍有53.7%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同比下降。傳統產業低迷態勢短期內還難有好轉。
作為蘇州的主打產業的計算機電子設備制造業,也不容樂觀。國家統計蘇州調查隊最新調查數據顯示,9月份蘇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反映遇到的困難主要是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匯率波動、主要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供應不足等四大問題。
同時,該市有效投資後勁不足。數據顯示,1~3季度全市工業投資同比下降4.7%,降幅比上半年擴大4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同比下降2.1%,比上半年回落6.1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同比下降2.1%,比上半年回落6.1個百分點。
表2; 部分重點城市三季報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數據制作)
上市公司一季報披露大幕已經緩緩拉開。4月7日晚間,恒邦股份(002237.SZ)、信質電機(002664.SZ)、宜通世紀(300310.SZ)三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一季報,凈利潤均實現增長。
A股市場歷來都有炒季報的慣例,隨著披露一季報的上市公司的增多,季報行情能否打響?
在4月6日,振芯科技(300101.SZ)、博雅生物 (300294.SZ)、*ST松江(600225.SH)最先披露了2017年一季報,振芯科技業績同比下滑,博雅生物凈利大增,*ST松江實現扭虧並同時推出了資產重組預案。
4月7日收盤,振芯科技報收18.35元/股,漲幅為0.44%,換手率為1.63%。一季報數據顯示,振芯科技凈利營收雙雙下滑,營收1.03億元,凈利1238.12萬元,分別同比下降17.28%、43.83%。每股收益0.0223元。振芯科技稱報告期內受行業訂貨大幅減少的影響,振芯科技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終端銷售收入8281.95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3.53%。受特種行業用戶訂貨減少影響,高附加值元器件銷售下降,公司元器件產品實現銷售收入489.65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2.64%。
*ST松江披露了滬市2017年首份一季報,其稱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4.23億,同比扭虧。公司處置天津運河城投資有限公司股權獲得的投資收益為扭虧貢獻了力量。同時,*ST松江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擬以現金11.84億元,收購卓朗科技80%股權。交易完成後,卓朗科技將成為公司控股子公司。卓朗科技主業為利用虛擬化等雲計算技術,提供軟件開發、系統集成解決方案等“一站式”IT服務。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7日收盤,兩市已有794家上市公司披露2017年一季報業績預告,以預告凈利潤最大變動幅度排序情況來看,有563家公司凈利潤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占到已公布總數的67.5%。從業績增長情況來看,主業向好、資產重組等是主要原因。
具體來看,滬深上市公司共有548家預喜,277家公司預增、37家續盈、160家略增、74家扭虧,合計占比69%;237家公司預警,41家預減、98家續虧、51家首虧、47家略減,合計占比30%;另尚有9家公司業績不確定。
數據來源:wind資訊
其中,有256家公司預計凈利潤增長同比將超過100%,更有30家公司凈利潤將可能出現1000%的漲幅。更有甚者堅瑞沃能(300116.SZ)預告凈利潤同比增長上限為167760.7%。其在業績預告中表示,公司實現扭虧為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在2.4,8億元–2.53億元,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報告期將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納入合並報表範圍所致,報告期內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租售及運營等業務保持穩定態勢,促進公司業績持續增長。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在74份扭虧的業績預告中,扭虧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化工兩大行業,涉及的公司數分別為12家和9家。
在化工行業中,景氣度的提升成為大多數公司實現扭虧的主要原因。其中,黑貓股份(002068.SZ)和龍星化工(002442.SZ)均提到,受供給側改革、環保監管趨嚴以及化工原料價格上漲影響,炭黑產品銷售價格持續上漲,公司業績同比顯著改善;另外,天原集團(002386.SZ)則表示,公司實現扭虧的主要原因是主營產品PVC、燒堿等價格較去年同期漲幅較大。
依托房地產項目結算帶來的凈利,在一季度業績預測凈利潤漲幅居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中有三家房地產公司格外顯眼,分別是深物業A(000011.SZ)、冠城大通(600067.SH)、廣宇集團(002133.SZ)。深物業A預計今年一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3億元,同比增長516倍。深物業A表示,業績大幅上漲的主因是,公司所開發的前海港灣花園項目部分在報告期達到結算條件,預計報告期各項目合計可結算面積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使得公司報告期實現房地產業務收入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對於預計全年業績大幅下降的公司,宏觀經濟及一些行業低迷對經營業績帶來了較大影響。以三變科技(002112.SZ)為例,公司預計2017年一季度首虧,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00萬元–1100萬元,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為變壓器中低壓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競爭手段向低價競爭方向發展,報告期內收入下降,毛利率降低,經公司初步測算,預計本期虧損。
除了已經公布一季報的6家上市公司,下周仍有一批上市公司將上交第一季度成績單。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後,各省份也紛紛公布自己的經濟“一季報”。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已公布的14個省份的數據來看,目前經濟增速仍延續了過去幾年的“西高東低”走勢,多地實現開門紅,其中重慶、貴州增速領跑。
4月18日上午,雲南省統計局對一季度全省經濟運行情況進行通報。從通報的相關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雲南省經濟呈“穩中有好”態勢,實現生產總值3115.66億元,同比增長9.9%,比全國高3個百分點。
同一天,貴州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聯合發布貴州省2017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一季度貴州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504.8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2%,增速連續25個季度位居全國前3位,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趨優的良好態勢,實現了一季度“開門紅”。
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季度,全市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快疏功能、轉方式、治環境、補短板、促協同,經濟運行平穩向好,新動能孕育成長,全市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初步核算,1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4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
從目前公布的14個省份的數據來看,一季度經濟增速仍延續了過去幾年“西高東低”的格局,中西部省份尤其是西南的重慶、貴州、雲南增速名列前茅。其中,重慶和貴州都超過了10%,雲南增速也達到了9.9%。
例如,重慶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06.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0.5%。在已公布的省份中位居榜首。
為何長江中上遊省份經濟增速快?一方面,相比一些以能源重化產業為主的地區,長江中上遊地區的產業結構相比而言更為豐富,能源與經濟體系的構建較為完備。
另一方面,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遊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貴州省社科院教授胡曉登認為,長江中上遊地區這幾年產業布局和調整效果不錯,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這些地方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產業都得以快速發展。
重慶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從主要行業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大類行業中有35個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支柱產業中,汽車制造業增長8.8%,電子制造業增長31.6%,裝備制造業增長10.9%,化工醫藥行業增長10.6%,材料行業增長5.0%,消費品行業增長10.4%,能源工業下降12.9%。
貴州省統計局的信息也顯示,目前貴州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全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25.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0.5%;醫藥制造業增加值36.11億元,增長14.5%;汽車、電氣機械制造等裝備制造業增加值103.40億元,增長24.0%。集成電路、平板電腦等產品實現大幅增長,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51.3%和85.1%。
每經實習記者 舒曼曼 每經編輯 曾健輝
近期,上市房企正陸續披露2017年一季度報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發現,多家房企一季報出現明顯虧損,其中京漢股份(000615,SZ)和中房地產(600890,SH)出現較大的虧損;還有不少房企結轉收入或銷售面積出現較大下滑。
今年一季度,全國數十個城市密集出臺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政策,調控範圍不僅擴大到三、四線城市,甚至連五線城市都加入了限購行列。針對房地產業務的下降,泛海控股(000046,SZ)方面表示,主要是因為調控政策全面升級的影響。
不過,當前的調控似乎仍未結束。4月19日,濟南出臺樓市調控政策,要求本市戶籍二套房首付提至60%等。截至目前,全國已有40多個城市出臺樓市新政或為調控“打補丁”。相關專家表示,在政策環境影響下,規模房企和品牌房企的優勢愈加明顯,中小規模企業出現虧損或業績下降。
●部分房企虧損翻倍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北京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620億元,同比下降7.2%。其中,保障性住房投資151.5億元,增長26%。商品房本年新開工面積327.3萬平方米,下降36.9%。商品房銷售面積232.3萬平方米,下降8%,商品住宅銷售面積134.3萬平方米,下降15.4%。
在市場調控的背景下,部分房企龍頭受城市限購政策影響較小,其中萬科一季度實現銷售金額1502.7億元、同比增長99.72%;龍湖地產實現銷售金額430.2億元,同比增長218%。而中小房企的日子就沒那麽好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同期,京漢股份、中房地產、綠景控股等房企凈利潤虧損,其中綠景控股近兩年的第一季度都是虧損。
以中房地產為例,一季度預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約2438萬元,去年同期虧損560萬元,虧損增大了3倍。中房地產表示,虧損原因是新項目拓展、銷售擴大、增加人員配置等因素,導致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較上年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另外,報告期內部分項目利潤率較低,導致整體利潤率下降。
金融街(000402,SZ)一季度表現同比下降,雖然預計盈利5.07億~ 5.85億元,但相比去年同期下降約25%~35%,主要原因是主要開發項目在區域和業態方面與去年同期存在差別。
據天地源(600665,SH)公告顯示,2017年第一季公司開工面積2.17萬平方米,同比減少72.74%;受項目開發所在城市調控政策影響,實現簽約面積7.01萬平方米,同比減少41.43%;實現簽約金額6.75億元,同比減少61.75%。當期無新增房地產項目。
●本輪調控初顯成效
“9·30”調控以來,全國已有超過45個城市累計出臺房地產調控政策140余次,抑制市場過熱。從國家統計局剛剛發布的3月份70城房價指數中可以看出,熱點城市樓市漲幅已集體回落,初步達到抑制房價的目的。據《新京報》報道,北京“3·17”調控已經滿月,新房周成交量縮水66%,二手房周成交量較新政出臺前下降10%。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一二線熱點城市調控政策升級,住宅市場成交量持續回落。據統計,今年一季度50個代表城市商品住宅市場月均成交量在265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約15%。
華夏幸福(600340,SH)的一季報顯示,公司當期的城市地產簽約銷售額為28.47億元,同比增長1.10%,銷售面積為16.77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減少53.87%,銷售面積出現大幅度降低。公司整體銷售額為409.3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3.77%。公司銷售面積減少一半多,與限購限貸政策不無關系。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929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1%,增速比1~2月份提高0.2個百分點。1~3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29035萬平方米,同比增19.5%,增速比1~2月份回落5.6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23182億元,增25.1%,增速回落0.9個百分點。
政策調控之後,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都有所回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新一輪調控措施是3月17日以後陸續出臺的,對於整個經濟,包括對房價,還有其他房地產方面指標的影響,有可能在4月份乃至以後陸續有所顯現。
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表示,4月上旬,在嚴格調控下,市場快速降溫,熱點城市數據全面回落,部分城市比如北京等嚴格限制的商辦等簽約數據接近零。隨著政策效應進一步釋放,部分城市房價過熱的現象也有望減少,二季度全國70城房價指數走勢也有望處於平穩運行的區間,預計二季度房價降溫表現將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