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近期的強勢,11月2日,在中小盤券商股國元證券(000728.SZ)、國金證券(600109.SH)等帶動下,整個券商板塊集體走強,國元證券甚至盤中沖擊漲停。
受年末“吃飯行情”預期增強以及深港通即將正式啟動的利好帶動,近期券商板塊明顯受到資金的關註,整體表現強於大盤,國元證券、國金證券等個股股價連續逞強。而剛剛披露結束的三季度顯示,上市券商整體業績同比仍大幅下滑,但最新月度經營數據已悄然回暖,那麽,究竟此輪券商股行情有無基本面支撐,三季報還透露了哪些玄機?
基本面正在回暖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統計,今年1月至9月上市券商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同比仍然呈現大幅下滑的態勢。去年前三季度,26家上市券商,其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總額約為1320億元。今年1月至9月,26家上市券商共賺取670億元,降幅約為50%。
其中,山西證券(002500.SZ)凈利潤同比降幅最大,達74%;國海證券(000750.SZ)同比降幅最小,達32%;同比降幅超過50%的共有11家。前三名依舊是老牌證券公司:中信證券(600030.SH)、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今年前三季度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是79億元、76億元和74億元。
三季報顯示,經紀業務是券商利潤銳減的“罪魁禍首”。
24家披露相關數據的上市券商中(錦龍股份和國投安信未披露相關數據),2015年前三季度經紀業務凈收入約為1350億元;2016年同期約為540億元,銳減60%。
業內人士分析,經過去年和今年年初的市場震蕩,市場行情影響較大,恢複起來還需相當長的時間,市場交易的動力和意願不足,交易的頻率和規模受到影響,使得券商的經紀業務大幅下滑。
與經紀業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投行業務穩中有升,成為券商三季報的“頂梁柱”。2015年前三季度,24家上市券商投行業務凈收入約為2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其凈收入約為276億元,增長約40%。24家披露相關數據的上市券商中,僅招商證券1家的投行業務凈收入呈現下降態勢,同比降低4%。方正證券、長江證券和國海證券投行業務凈收入同比增幅超過100%。華泰證券穩居投行業務收入首位,凈收入約40億元;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緊隨其後,凈收入均超過20億元。
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投行業務主要是三年前的業務。企業IPO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並購重估也需1年—2年的時間籌備,因此券商的投行業務並不會馬上受到市場周期的影響。與此同時,債權與股市之間存在“蹺蹺板”的效應。股市下行,債市會受到追捧。因此,券商債權承銷業務的外部市場環境也較為適宜。
在飽受經紀業務銳減打擊的同時,投行業務撐起了券商業績的半邊天,資產管理業務也讓券商能稍稍松一口氣。今年前三季度,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總的凈收入約為157億元,去年前三季度凈收入約為159億元,二者相差不大。
與去年同期相比,超過一半的上市券商,前三季度資產管理業務穩中有升。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最大的是山西證券,該項業務凈收入增長2.5倍。但有10家上市券商,該項凈收入下降,其中西南證券降幅最大,達86%。
東吳證券非銀分析師丁文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資管產品有的是股票型的,有的是債券型的。資產管理業務和券商資管能力、產品結構相關,與經紀業務相比,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小。
券商“暗戰”
三季報是24家上市券商競技的“成績單”。季報背後,券商在資金、業務、人才管理等多個層面發力,角逐勝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由於監管和業務發展的需求,券商對資金愈加渴求。《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三季報披露顯示,至少有12家券商在過去1月至9月通過發行可轉債、次級債、定增等方式進行融資,融資金額多則百億元,少則30億元。比如,國泰君安於8月和9月成功發行了110億元的公司債;長江證券於7月定向增發7.87億股,共募集約83億元。
同時,還有多家上市券商,意圖到香港上市,開啟境外股市融資之路。比如,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光大證券等3家券商已經瞄準了香港這一國際性股票市場。還有上市券商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在拓展境外業務的同時,增加融資渠道。如興業證券和長江證券。
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前,券商還處在成長階段,對於資金的渴求與日俱增。待到這一行業到了真正的成熟期,企業大規模持續的直接融資需求降低時,券商對資金的渴求才會降低。”
券商在發力資金業務的同時,也在積極拓展分支機構。東方證券在33個城市各設立1家證券營業部;東興證券開設7家分支機構、第一創業新開設5家分支機構。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季報中,國元證券提出要進行員工持股計劃。丁文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若能夠順利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將對券商內部管理大有裨益,但受制於監管政策,當前上市券商推進員工持股計劃並不容易。
“翹尾行情”值得期待
三季報顯示,在過去9個月中,因經紀業務而受困,那麽在第四季度,券商能否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多名被訪的非銀分析師表示,四季度行情及市場成交的轉暖以及即將到來的深港通,都能提高券商的業績預期,使整個板塊再現一波翹尾行情的概率增大。
從已經披露的數據來看,今年第三季度多家上市券商業績明顯回暖。從月度環比數據上看已經呈現出緩慢回升態勢。以國元證券為例,從今年第三季度來看,2016年7月—9月,國元證券第三季度營業收入達9.97億元,同比增長5.30%,凈利潤4.43億元。
“在基本面上,並沒有傳來利空消息。相反,10月PMI、大宗商品價格等經濟數據回暖。就連鋼鐵價格也開始回暖,這一表現最差的行業都呈現向好的趨勢,這表明整個市場有了積極的跡象。後續,投資者就有更多的意願進駐二級市場,這也將傳導至一級市場,使得IPO、定向增發能夠更加順利推進。”
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經紀業務的回暖幅度將是最大的,投行業務、資管業務也會得到一定的支持。但受監管政策影響,包括股票質押式回購等創新業務,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另外,深港通將在11月份正式開通,市場普遍預計將首先利好券商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