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者說】美食行:又一款為吃貨而生的App!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6/56604.html

【導讀】說到餐飲社區大家的第一反應多是大眾點評,的確大眾點評在這一領域一直是最強勢的一家。大眾點評是一個大而全的本地搜索服務,餐飲在其中佔了很大的比重,也成為點評的標籤。

美食行是一款吃貨群體點評、分享美食的社區型App。與大眾點評等競爭對手相比,美食行主要有三大特點:定位於吃貨群體,滿足了嘴巴停不下來的他們沒事的時候就想美食的需求,而很多大眾點評的用戶在陌生的地方使用點評更多些;美食行是在手機端分享菜品為核心,準確的說是上線第一天就是從移動端開始;最後美食行主攻二三線城市,大眾點評網在一線城市具有更大的優勢,因為這些城市餐飲商家數量相對更多些,所以用戶要篩選出好的商家,並不容易,而二三線城市相對城市進程並沒有很快,餐飲商家數量也相對有限,更適合於吃貨利用美食行來尋寶。

這樣的模式並不是美食行獨有的,至於優勢:

一是美食行兩年來的發展,已經積累了一批人數過萬、分享量過千的核心種子用戶,他們不但是吃貨也願意分享和記錄自己吃過的美食(黑馬哥註解:核心種子用戶願意分享)。

二是美食行團隊之前一直在口碑網做本地搜索,所以在產品技術上有一定的積累,同時經過兩年來對美食社區機制的摸索,也積累了產品和運營經驗(黑馬哥註解:口碑網本地搜索的產品及運營經驗積累)。

三是用戶和流量,目前美食行推廣基本上沒有花費營銷費用,僅靠口口相傳,吃貨之間的傳播以及應用商店編輯的推薦,用戶已經過百萬,相比菜品分享的其他對手,在用戶上構建了第三個門檻(黑馬哥註解:吃貨的口碑增加了用戶轉移成本)。

美食行本身是一個移動端的美食社區,既然是社區就必然面臨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冷啟動問題。最開始的時候他們認為大部分用戶都會自發進行分享,所以更在乎的是流量運營,但是很快問題就出現了——沒人分享。意識到問題之後團隊做了很多完善社區機制的事情,首先優化了分享美食照片的流程,此外還加入了粉絲新增提醒等功能,促成吃貨的線下聚會,這幾個功能和活動開發和運營下來,美食行社區的分享量慢慢增加了。

而後團隊進一步去完善社區的閉環。因為有的用戶並不分享,但是會點擊喜歡並保存下來。於是他們通過大量的用戶的這些保存行為,幫助用戶挑選出好的菜品(黑馬哥註解:不一定點贊才能推薦,收藏保存更可以作為推薦數據),接著又推出了一個本週、本月熱門菜品榜單,同時也增加了分享最多的達人榜。慢慢地運營編輯參與的越來越少,美食行漸漸形成了一個自運營的社區機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社區閉環,讓更多人得以發現一個城市裡的美味。

在美食行團隊看來,整個餐飲行業目前存在的幾種模式中除了團購模式是一個低利潤、可持久的商業模式外,搜索廣告的模式大部分是忽悠一些不懂的商家花費幾萬幾十萬購買搜索關鍵字,但是時間長了商家就不會被重複忽悠,因為效果很難監控和體現,所以這是不可持續的,而佣金分成模式將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在未來他們認為進入商家整個交易環節——用戶到店前的行為和到店後的行為並提升用戶使用體驗,以及利用交易的大數據來提升店家的效率和經營都是很大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937

一個拍照App 讓路人甲也能賣照片

2013-12-02  TCW
 
 

 

同樣的方程式,一位掉了相機的攝影師,EyeEm創辦人邁斯納(Florian Meissner)就是靠著對產業的了解,加上運用新科技,不到三年,就成為世上第一個切入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圖庫交易市場的App,同時打入一百二十億美元的商業攝影市場。

過去,攝影師必須投靠新聞媒體、出版社,或者仰賴藝廊、圖庫等販賣自己作品才能維持生計,但一道又一道的環節抽成,讓一張照片的取得成本墊高,攝影師的獲利卻可能更低。

「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自由交易照片的平台,讓任何人都能靠攝影賺錢?」當時遠赴紐約闖天下,苦無機會還掉了相機,絕望的邁斯納這麼問自己。

但要建立一個平台,從蒐集、建檔到販賣照片都是門檻,也因如此,圖庫公司如Getty Images等,市值甚至超過三十億美元,新創團隊如何挑戰?

當智慧型手機拍照鏡頭不斷進步,甚至超越一般數位相機品質時,他看到機會。

當時的邁斯納帶著智慧型手機每天拍照,漸漸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不只是攝影師,有太多人每天用手機拍照而且樂於分享,於是他索性和朋友籌畫了一場跨紐約、柏林的雙城手機攝影展,吸引上千張投稿,「有些真的不錯!」邁斯納回憶,他和朋友後來甚至將攝影展成果出版成冊,「無料(免費)取得」的大量照片,竟能化作商機,EyeEm的雛形在他腦中浮現。

EyeEm出現,所有人都以為只是另一個拍照App,而當Instagram被臉書以十億美元買下時,沒有人再看好EyeEm能有更好未來。

照片版權歸使用者,每月下載量百萬

但有如鴨子划水,EyeEm從一開始,就要求使用者上傳照片時標示地點、情境,苦心在世界各地經營社群,選出兩百個以上的「大使」;而且與Instagram的版權策略不同,他宣布,所有平台上的照片版權將永遠歸屬於使用者。

疑問聲四起,EyeEm到底要如何獲利?當外界都以App公司的標準衡量EyeEm,邁斯納攝影師的背景,想的卻是顛覆攝影市場規則的目標。

當去年十月使用者超過百萬、今年結束第一輪募資高達六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八千萬元)到手後,EyeEm才宣布,它們已成功打造了圖片搜尋的技術,交易平台也正式完成。

消息一出,EyeEm每個月下載量高達百萬,至今,超過千萬的使用者們都想讓自己的照片生財。「連本身有經紀人的攝影前輩,都來我們這裡賣照片!」邁斯納笑說,EyeEm的系統,不只讓需要照片的人有更多選擇,靠著搜尋技術,能更準確的找到所需的情境照片,重點是,更便宜。

不只顛覆傳統攝影行規,EyeEm也看到來自品牌的商機。德國航空、紅牛等品牌直接點名合作,號召EyeEm使用者到活動地點拍照,分享到平台、臉書上,幫助品牌曝光,也讓品牌有更多照片可使用、購買。

換言之,僅二十三名員工的EyeEm,等於一家擁有千萬個攝影師的通訊社、圖庫、搜尋引擎,甚至連公關公司的生意都搶了!

而他們不只威脅了柏林本地的公司,因為使用者來自超過二十一個語系,手握的照片遍布全球,半數使用者每個月都會更新照片,也就是說,EyeEm不用花一毛錢,每個月至少還會新增超過五百萬張照片。

「你再也沒法預料你的敵人來自哪裡,因為幾乎誰都有機會了!」德國eBay前執行長賽爾貝克(Stefan Gross-Selbeck)分析,過去大公司得以保有領先甚至獨占的門檻,如今一再被降低,「社群」成了新創公司的後盾,只要善加經營,在內容、資金甚至商業模式上,都是新創公司最好夥伴。

【延伸閱讀】EyeEm成立:2011年員工數:23人主要服務:拍照App、照片交易平台成績單:全球使用者超過千萬名,每月新增500萬張照片革了誰的命:藝廊、廣告公司、圖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97

App法無量大 黎智英

2013-12-19  NM
 
 

 

手機愈是影像為中心,畫面愈要相當大,因而手機變成闊大。這樣闊大的手機拿在手上不方便,因而想到用離體腕錶形式方便化。這腕表讓你聽電話收簡訊,應付了平時一般需要,到要用才拿手機出來操作,減輕不方便。要人多應付一個儀器,真可予人方便嗎?要我照應多個儀器我會覺得很麻煩。

要知道科技怎樣予人方便,要從我這些科技白痴的人的角度設想,從工程師的角度去看你實仆街。這腕錶離體接收器應該是工程師設想的吧,不是為了顧客的方便。若然躲在lab裡頭工作的工程師,他的巿場觸覺可達設計產品程度,我無話好說,因為電子世界什麼事都可以發生,但這仍是工程師的看法,撞正市場正好有這需要,你走運,但運氣好的時間不多,輸的可能性太大。這次腕錶這玩意我看會輸,而且輸得幾慘。為什麼不是連體的接收器?我只要從手機裡抽出個耳機聽來看影像,聽電話。手機放在袋裡只要拉個耳機出來,亦可以聽到經Siri scan文字後讀出來的簡訊,我亦可以口述簡訊和回覆簡訊,經過Siri以文字簡訊傳送出去。方便的手機為什麼不是這樣呢?為什麼要增加別人兼顧多個儀器的累贅呢?

手機改變我們與外界的關係,它將我們面對面的即時互動溝通伸展到海角天涯,以前只會在面前發生的即時對應,現在身在香港與紐約的女兒可以有同樣七情上面的即時對話。無論是朋友間的通訊,新聞或其他任何通訊,即時是直覺反應,即時,real time,標誌着現代資訊的意義:沒有了即時互動立刻反應的方便和速度,那通訊便沒法應用於現代生活的流動活動形式裡。手機未出現,還未有隨時隨身的通訊儀器,日常活動仍未受手機的即時互動推動的時候,即時的功能仍未出現。當手機二十四小時隨身伴着,儼如成了我們身體對外通訊的器官,即時互動的直覺便伸展到手機的功能上去。我們與人心領神會對話,看住樹葉隨風婆娑,鳥兒在叫,這一切即時即興,我站立那裡悠然地與它們互動着。我們生活運籌被手機的即時互動推動後,我們再也回不去那等待的年代。現在一切像流水波濤激浪,一切發生在即時流動中。即時,是手機帶給我們生活上極大的衝擊,也考驗我們道德和文明的耐力。當我們只剩下時間做即時事情的時候,而亦只有即時互動的刺激才夠bite,對不是即時的事情沒有了興趣,到了這地步天堂可以等,但我要即時,我就是不能等。這短視,即興衝動的行為對社會文化會有多大衝擊,我們無法知道。我們可預測的是,最少我們會更趨於即食文化。這趨勢似乎無法逆轉。

即時世界的互動將人行為的記憶帶回行動中,人不再停下來思考他的下一步,他從互動中逐漸看到下一步的形象在意識中呈現。行動裝載着他最多的記憶和最大的創造能量。記憶生存在人們互動的關係裡,這關係以外的記憶相對減少,例如一些被動的資訊,例如廣告,它的recall value相對減少。即時廣告應該是怎樣的呢?它要從即時互動中產生推廣效應,離開了這即時互動,你便離開了資訊漩渦的主流,你的廣告變成邊緣廣告。你不再告訴他你的產品有多好,這樣做他不會記得起你,你要與他建立即時的互動關係,即使這關係僅是短暫的邂逅,但這是個邂逅,不僅只是宣傳。即時廣告最後會是怎樣無人知道,瞎猜純粹是貪過癮,但即時廣告會是將來的主流廣告卻機會很大。即時廣告是顧客關係的建造,以即時互動炮製關懷,但也不能忽略了分享這功能。分享是手機世界資訊流量最大也最可靠的渠道。一群愛聽classical music的同好者分享音樂知識,樂器、音響、歌曲等資訊,一班朋友分享同樣的資訊有共同標準和話題也是一種bonding,不同的App不同的功能樂趣將人們團結起來。這些App團結到的那一族群,有明顯興趣和需求,是廣告的天堂。怎樣進到這些族群去而become relevant?這應該是怎樣形式的廣告?以後的廣告世界浩瀚無際。即時互動的世界裡廣告效應已演進到了顧客經驗的層次,你與你的顧客產生一段好的經驗,是你最強大的廣告,那已經不是相對的recall value了。在即時互動的手機世界,recall value已進入到迷惘裡,迷失了。

我總覺得Paypal等這些payment gateway是網絡時代概念的產品,不一定適合手機世界。為什麼不可以有個App代我應付所有賬目?我付的士車費也好,買了房子要付日圓、美元、歐元也好,它通通為我搞掂,所有日常費用它會為我處理好,只要我開始時告訴它我的要求,到後來它根據我的習慣逐漸改善,它的服務就更完美了。手機是我對外的器官,我是以個人的身份與這世界互動,一切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我要的服務也是個人化,我應用的App也應該是以個人為中心,從我的處境出發,而不是像到Paypal付賬,為了產生方便和批量要集中到某處。集合與批量這些詞彙在手機個人互動世界裡,也進入了迷宮,迷失在歷史殘骸中了。這種App會好貴,一定是cloud-supported App,是雲端協助的App。但它可以為你做很多事,省你好多時間,免你許多麻煩。我們習慣九點九美元的App,將來的App可以是一千幾百美元。試想想有個App為我每日測驗糖尿病狀況,調理我每日服用不同藥物的分量和時間,這會給我的糖尿病帶來多大的幫助!一千幾百美元買個這樣的App每月還要付費用,我也願意。更有用的App會陸續出現,這要等手機更powerful,因為幫助我們生活、健康和工作的App會是非常powerful。這些都是cloud-supported App,因為它有非常複雜的軟件科技,而這些cloud的背後除了server,便是它最重要的A.I.大腦——IBM的Watson。手機氾濫,手機世界浩瀚,但最後這浩瀚世界的大腦是Watson,IBM會是多powerfu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12

【創業揭秘】一款App的開發成本是多少?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4/57367.html

i黑馬認為,評估創業中的成本是很重要的。對於無比懷念的過去的2013年,無數的移動互聯網者都以為做一個APP就能實現移動互聯網之夢,但是顯然這個認識並不正確,下面就分享一篇文章關於移動APP的成本估量,看看做一個APP到底是否有那麽容易。我專門訪談了一位做了多年外包App開發的兄弟,希望他專業的知識能讓大家對App開發成本有更清晰的認識。(Q為我的問題,A為他的回答)Q:App為什麽這麽火,App開發工程師大概的薪資又是多少?A:APP的創富神話遠遠超過當年的網站,不少APP一夜成名,像最近又很火的“魔漫相機”,一時間微信朋友圈都是各位好友的趣味形象。中國市場有個特點,什麽生意好做,大家就開始紮堆。應該說,國內APP最火的時候應該是在2011年底到2013年初。那個時候,不少“土豪”們爭相投資各種APP或APP開發團隊,那個時候,好幾個大老板都有意向投資入股甚至收購我們公司,也有投資項目的,我們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加入了一個遊戲化社交軟件的合作。這是資本市場的背景,另外,那段時間也是蘋果手機風靡全球的時候,因此開發蘋果版APP是最熱門的需求,因此也催生了一批IOS開發工程師。大學里基本沒有教授這門技能,也鮮有相關的培訓機構,大部分的工程師都是靠自學成長。但是蘋果系統的封閉性導致了學習IOS開發的成本比安卓的要高很多,至少手頭要有一臺能裝有蘋果系統的電腦,還要有一個蘋果手機或平板做測試,申請一個開發者賬號也需要好幾百塊,這些加起來都將近一萬多,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因此,懂IOS開發的人也就少了。在這種求大於供的情況下,IOS開發工程師的薪酬像泡泡一樣越吹越大,最瘋狂的時候,一個稍微懂點IOS的程序員就能要個7、8千的月薪,編出來的軟件基本用不了,因為經驗完全不足。一方面資本的推高,另一方開發成本的高企,直接導致了APP開發的費用水漲船高。安卓APP因為本身采用的是JAVA語言,又是開放系統,很多學校和培訓機構都相繼開設了課程,大量的流水線式的產出安卓開發工程師,但這並不導致開發成本的降低,反而,因為三星等國內外手機廠家對安卓系統的大力改造和發展,安卓系統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市場需求旺盛,所以工程師的薪酬並不比IOS的低很多。Q:也就是說,1是中國人做事喜歡紮堆,見什麽火就跟什麽,催生市場需求量很大;2是App開發基本無材料成本,主要還是來自人力成本,那實際開發一個App大概要多少錢呢?A:如果真正想做一款好的APP,那就得考慮IOS和Android兩個平臺各做一個APP,同時選擇一個好的開發團隊,這個很重要,因為差的團隊做出來的產品基本會有很多問題。一個好的APP項目至少需要一個項目經理、一個UI設計師,一個IOS開發工程師和一個安卓開發工程師,另外如果需要後臺數據交互的,還需要一個後臺開發工程師,正規的話還需要一個測試工程師。這些人員的月薪加上來已經超過4、5萬人民幣了,對於簡單的APP,設計、開發加上測試的時間大概需要6到8周,複雜一些的需要8到12周。這樣算下來,一個簡單APP的開發費用就需要6~10萬,稍微複雜些的需要10~15萬,這里包括兩個版本的APP。當然這個範圍不是很確切的,有些難度較大的或者前後臺複雜程度高的系統,價格也會更高。特別是做遊戲的,成本可能會是這個估算的好幾倍。Q:有沒有人覺得你們開發的價格實在太高了,就手機里一個破軟件,需要這麽多錢嗎?A:不少行外人不理解,不就是在手機上做個類似網站的東西,怎麽可能需要十幾萬呢。對這些有疑問的人,我都會把上面的背景告訴他,這是市場的結果,不是忽悠,也不是壟斷。我們也碰到過這樣的人,楞是不相信,後來他們自己組建團隊開發,結果費用比當初的報價還多出兩三倍。Q:如果有人確實有開發App的需求,而且預算非常有限,還有其他辦法嗎?A:我們有句古話:一分錢一分貨,現在市場上確實也有一些小工作室,兩三個人組成,UI設計、產品經理、IOS、Android和後臺開發都肩負在這兩三個人身上,他們可以加班加點把項目趕出來,這樣的成本可以省下至少三分之一。但需要清楚的是,這種工作室開發出來的APP質量不高,潛伏問題比較多,如果只是用來演示或交作業的,他們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還想再省點錢,可以找些兼職的人來做,兼職的設計師和開發工程師,如果對開發的時間要求不高,正常只需要一個月的開發時間對於兼職來說,延長一倍的時間是很正常的。此外,為了降低開發成本,現在已經有一些平臺開發出一些模板,只要從後臺把一些基本信息換掉,也可以換套皮膚,更出色的甚至可以更換一些交互效果,這種模式下,就不是按照人力成本計算的,而是按照產品售價計算的,這些模板目前的費用是1~3萬不等,比獨立開發可以省出至少一半的費用。但缺點在於只能基於他們原有的模板進行使用,而且有可能是按年付費的。總體來說,目前國內開發APP的成本相對還是比較高的,這跟當年網站剛出現的時候類似,只有等市場慢慢普及開來,人力成本的泡沫縮小,市場供需的平衡,費用就能降下來了。今年年初後,隨著微信的快速發展以及百度輕APP概念的推出,Web App又重新被人們所重視。各種微信營銷培訓大會在各地遍地開花,成千上萬的企業被電話邀約參加這些培訓大會,並被推薦建立各種微應用、微商城等Web APP。這些Web APP被依附在微信的公眾平臺上,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利用微信的傳播途徑進行快速推廣。做一個定制Web APP的費用大概是在幾千元,如果是選用商家的模板,市場上最便宜的已經有幾百元的了。關於這些Web APP,說實話,其實就是手機網站,開發這類產品的工程師只需要原來懂網頁設計開發的人就可以,而這類人早些年已經被市場逼成了IT界的民工,太多太多了。因此Web APP的成本就低得多。Q: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是否有必要開發App呢?A: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進入普及期。但做哪一類的APP呢?以我多年的經驗,原生態的APP,是工具類和平臺類的首選;而對於普通的展示類或服務類,則可以選擇Web APP來實現。原生態APP的好處是可以實現更多的基於手機的功能,比如GPS定位,手機拍照,手機的重力感應等,並且他能夠自己掌握數據和用戶;但缺點是這類APP開發後推廣是一個難點。因此用原生態APP作為展示推廣品牌或產品的目的就變得不現實了。它只能作為工具類或平臺類的選擇。舉個列子,如果企業想開發一套簡單的銷售管理系統,方便業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對銷售工作進行管理,這屬於工具類,建議開發原生態APP。如果企業只是想把自己的產品展示出來或實現網上下單,那麽建議用Web APP來實現就夠了。說了這麽多,相信大家也對APP開發有了一定的了解。做APP已經是一個趨勢,主要在於做這個APP的出發點是什麽,想好了再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式,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契約:想開發一個好的App成本確實不低,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承受得起的。相對於App開發的成本來說,其推廣和運營成本會更高,也有花費千萬的推廣費,依然砸不出可觀的安裝量的。也會有安裝量還可以,但是活躍用戶很低的,這就是產品運營上的缺失。還有一個是App的盈利問題,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App都沒有很好的盈利模式,連之前資本熱捧的App市場現在也很蕭條。所以,在決定開發App之前一定要想好是否真的需要,還是說用來裝B之用。並不是說別人有的你也一定要有,別人有癌癥,你也要有嗎?也並不是說別人可以做到的,你或你的團隊一定也能做到,別人可以把公司帶上納斯達克,你可以嗎?跟風也要適度,先要想好自己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是否真的需要這麽個東西。受訪者簡介:一悟,一個用“海歸的精神、土鱉的態度”在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和獨立思考人,悟媒體的倡導者,歡迎大家和我在微信上一起探討,我的個人微信號:aaron_zhang_07本文作者:契約,轉載請註名來自微信公眾號:移動互聯網(ID:sjydhlw)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移動互聯網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21

【案例】App Store創業3年,我都跨過了哪些坑?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17.html

App Store創業門檻低、投資少,許多創業者紛紛湧入,試圖在這個愈發競爭激烈的領域嶄露頭角。i黑馬分享的這個案例,是Wake Alarm Clock的開發者,創業3年,在發布3個App之後,他都得到哪些經驗和教訓?對其他創業者又有什麽借鑒?嚴格說,一切始於4年前這個時候--我決定在家創辦自己app工作室,再到進入App Store花了我大約6個月時間。在此期間,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所以我的第一款應用Pocket Zoo是關於幼兒的。而我自己的工作室Tiny Hearts也逐步成長,現在它已經是一個真正的軟件公司,有著自己的辦公室,以及一個規模不大但都很有才能的團隊,我們專註於開發用戶喜愛又盈利的產品。現在除了兒童類應用外,我們還發布其他類型的應用,比如我們將要對美觀高效的鬧鐘提醒應用Wake進行一次重要的更新,最近我們還向App Store提交了一款新應用--QuickFit。三年來,我通過3款成功的應用和數百萬的下載量在App Store存活下來,並且應用得到了New York Times和Wired Magazine的推薦,也經歷了其他人的激烈競爭和山寨,但在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目前應用在排行榜上仍有著不錯的位置。很幸運的是,我的每款app都得到了蘋果App Store的推薦,此外,一些知名科技博客或者網站也對我們的應用進行了推薦,比如TechCrunch、TUAW、lifehacker以及Fast Company的Co。Design。以下是3年來我從App Store學到的13條經驗。不要發布一款你不打算投入1-2年時間開發的產品(從應用發布後算起),Version 1僅僅是個開始。在前期,你在概念、設計、開發以及營銷app上投入了很多工作,但這時你僅僅是在起跑線上。此後,你還得跑完這場比賽,在開發過程中指的就是bug修複、維護支持、跟蹤用戶以及進行營銷,這是一場持久戰。唯一能給你存活於App Store的途徑就是在app中持續投入關註。App就像種子,只有持續不斷的維護和給予營養,app才能逐漸成長。適當的維護和一個完美的app和籌劃一場精彩的發布同樣重要。MVPs在App Store中是無效的確保你的應用有最大限度的有利條件,可行性以及可用性,尤其是version 1。這就是MDVFP!它並不像MVP那樣有一個可銷售的概念,但卻可以讓你在App Store中走的更遠。挑戰你自己,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第一個版本打造的足夠精彩。Quick Fit的第一個版本只花費了我們一個半月的時間。確保應用值得推薦。大部分情況下這意味著有一半的時間要在打磨用戶體驗上。盡可能快地做出產品原型,並以你的方式打造version 1。這是我們的座右銘,也是我們在Wake Alarm中執行的理念。原本需要花費1個月時間的產品變成了耗時6個月傑作。做一款iOS鬧鐘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簡單,尤其是當你的目標是做到最好的時候(如果你的應用再所屬類別中不是最好的,那麽用戶為什麽要購買呢?)。我們第一個簡陋的原型開發花了幾個星期,但在做出我們比較滿意的東西之前,我們經歷了超過110個alpha和beta版本。我們著迷於每個微小的細節,並盡我們的能力做到最好。在向App Store提交應用不久後,我們便接到了蘋果應邀推薦的電話,這證明了蘋果也成了我們精心打造的產品的粉絲。我們對產品的精心打磨和在其中傾註的心血為我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MDVFP是新的MVP!大部分app是不賺錢的雖然App Store的確可以幫開發者賺到不少錢,但是大部分app是不賺錢的。雖然蘋果對開發者的支付費用已經超過130億美元,但由於top開發商賺去了多數,所以平均下來每個開發者賺到的並不多,就像下面這個圖描述的那樣:媒體趨向於炒作一些極端的案例,比如獨立工作室或者獨立開發者的成功突圍。這也是很多人希望踏足App/Game領域的原因--為了賺更多錢。如果這是你做開發的唯一原因--建議你停止,停下。如果你想通過app快速致富,那要再三考慮了,因為通過app獲得成功是一個長期過程,而你有其他更簡單的方法快速獲得短期收益。做一款app並不便宜也不簡單。一個標準的app可能需要好幾萬美元,還有殘酷的現實--大部分app賺到的錢甚至不足以抵消開發者前期的投入。TechCrunch文章指出,AppStore中app的平均營收大約為4000美元,但對新手來說難度更大,新iPhone app發行商來只占0。25%的營收份額,也就是說新手進入市場的門檻提高了,不過對那些能在較高質量層次進行競爭的人來說是個利好。6個月定律如果開發一款應用花費時間超過6個月,那就不要做了。App Store是一個不可預知的市場,很難說清楚在你的應用發布前會流行什麽。把開發時間限定在幾個月內可以讓你有效管理風險,3個月比較理想,6個月是最大範圍,不要冒險用12個月的時間開發一款應用,因為時間資源是有限的。沒人會願意在某件事情上投入1年時間,也不想耗盡所有積蓄只得到一個令人失望的市場反饋。雖然“震撼大片”很難建造,不過也不是不可能,這就需要冒險了。你可以通過快速測試應用理念來提升成功幾率。原型設計,把產品推向市場,進行多次嚴格的可控的叠代,這樣你可以快速放棄一些不大牢靠的想法,並把精力集中在某個最具潛能的點上。開發高品位和好用的app你的產品標準隨著消費標準的提高而提高,開發優秀的應用應該從使用偉大的產品開始。使用那些設計精良的山品,不管是外觀、用戶體驗還是整個產品的精髓。使用精心設計app可以開發你對產品的感覺,你會提高自己的標準,就像一個專業的美食家自己探索開發美食一樣。如果你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可以找個參照對象,看看排在行業/類別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位的產品。在App Store中就更容易了,你可以從top榜單中找到好點的產品,但這並不是一個測量應用品質最好的方法,它只是眾多標準之一。看看蘋果每周推薦了哪些應用,用戶對這些推薦應用的評論如何。但是也不要僅限於優秀的應用,你也可以使用那些設計糟糕的應用,但目的是要學到改進的方法。甚至還有網站--crapbrapps專門收集用戶的差評。設置外部限制設定外部局限可幫你快速行動。之前,我們能決定在Appfire App Star Awards上發布我們的第一款app,唯一的問題是我們還沒有一款產品。我們使用App Star Awards作為截止期限,以此來凝聚團隊的力量。我們在兩個月內完成了80%的開發工作,剩下的時間僅僅夠準備在App Star Award上的預告片,這里是我們的預告片視頻。雖然我們並沒有贏得App Star Awards,但我們是我們所在類別中的第二名,所以在應用正式發布之前,我們在Techcrunch和Read Write Web獲得了早期新聞關註的機會。新一代iOS系統版本快來了?新的iPhone或者iPad即將發布了?那麽就把它們的發布時間作為最後的期限,把它們作為目標。假期應用銷售的黃金季快要來了?那就把它作為外部限制,它可以幫你快速行動。停止開發廉價的app停止開發廉價的app。Marco Arment、Jeremy olson、Sarah Perez、Christina Warren以及David Barnard都曾寫過關於付費app走向沒落死亡的文章。不過我不同意付費app正在走向死亡這個說法,而是付費app不像以前那樣賺錢了。與他們所認為的趨勢相反,我認為扭轉這一趨勢的方法是停止開發廉價的app,並為付費軟件找到其他更具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方式。商業模式和設計一款偉大的app同樣重要。大部分人認為app是廉價的一次性軟件,針對這種觀點,補救方法是提供更具價值的東西。比如Tweetbot 3--一個專為特定人群設計的功能齊全的twitter客戶端。對於這款你每天都會使用的應用來說,2。99美元並不貴。開發者不要害怕為你的付出和工作收費,不管你的應用是付費下載(比如Tweetbot)還是免費+IAP的模式(比如Evernote)。廉價app並不僅僅是價格,它也跟價值有關。你很難用一款售價0。99美元的app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就像你很難用一個售價199美元但又不能提供更多價值的應用來搭建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但也不能害怕免費模式,它很好地在你通過IAP或者訂閱獲得收入之前為用戶提供了價值。我們計劃通過我們新的健身應用程序來探索其他的商業模式--付費+IAP,以及使用IAP/訂閱的免費模式。如果你的目標是在未來幾年仍能繼續開發app,那麽現在你就要停止開發app,而是針對商業化進行開發,這樣你才能在應用商店中存活。Bootstrap Your App沒有融資要求,你不需要VC的許可或者大筆資金才能讓你的想法變成現實。這是App Store最激動人心的地方之一,app並不便宜,或者說開發不難進入的門檻也不高,所以大多數app並不需要大筆投資。自己籌集資金,與設計師或者開發者合作,或者你自己編碼。學的越多你得到的機會也會越多,你不僅僅可以在應用商店中存活,也可以活得很好。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要放棄你的日常工作,直到你可以靠它謀生。我的每款app都是自籌資金,而這也是我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我不需要給投資者答複。現在我公司的董事會由來自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付費用戶組成,他們是我工作“取悅”的對象。維持一個獨立工作室的能力也是做app過程中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營銷占整個工作的50%做完一款應用只是完成了目標的一半,另一半同等重要的是推廣促銷你的應用。如果有人認為開發完成了那麽用戶自然會來,那麽他應該從未發布過一款app。我們應當假設如果不進行營銷,那麽用戶就不會來下載。把50%的營銷推廣放在PR上。讓app獲得新聞報導是最好的,性價比最高的傳播方式,不花錢也可能讓你接觸到數百萬的潛在用戶。怎麽獲得?通過建立關系。這起始於開發優秀的產品。如果一款產品能讓用戶激動,那麽他們就會討論它……下一步就是真誠地聯系接觸那些博客後邊的寫作者,把它想象成和那些你喜歡的人或者有共同點的人建立朋友關系一樣,不過這是件說著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在Branch上有個很棒的討論--How To Befriend Journalists,非常推薦你看看大家分享的建議,比如iMore的Rene Ritchie,The Verge的Ellis Hamburger以及MacStories的Viticci,而你需要的是像雷達一樣跟蹤那些博客和博主,看看誰負責把最新的最好的新聞傳達給讀者。使用視頻促銷應用大部分人並不喜歡閱讀描述,所以可以用高質量的視頻來推薦和促銷應用。視頻不僅僅可以讓用戶與產品之間進行溝通,還可與新聞媒介進行溝通。在2010年,宣傳視頻可能是你首款app中花費最多的項目之一。我們之前把宣傳視頻提交給了App Star Awards,它幫我們在應用正式發布之前獲得了早期的關註和博客覆蓋,比如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Robert Scoble和Mike Butcher,The Next Web的Zee Kane以及TUAW的Mike Rose等。Sarah Perez還在ReadWrite工作的時候寫過關於App Star Awards的文章,所以在她轉到Techcrunch工作後,我們很輕松地得到了她的關註。她為我們的第二款app寫過一篇非常不錯的文章。我們的高質量的視頻獲得了超過100k次查看,這也是我們決定為Wake 2和Wake Alarm for iPad創建視頻的原因。Clumsy Ninj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蘋果之前破例允許Clumsy Ninja的開發商Natural Motion在App Store上傳了視頻宣傳片。Google Play允許開發者上傳視頻來推動應用的銷售,對於App Store來說,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為自己做產品我開發Wake Alarm的原因是因為我也是個起床困難戶,並且我又不喜歡App Store中的第三方鬧鐘應用。“做你喜歡的,愛你所做的”。這是讓別人喜歡你的應用的有效準則,因為你離這個問題是如此的近,你可以先為自己做一款優秀的產品。你要相信自己的好奇心和激情的力量。你首先要做的功課就是瀏覽App Store和網絡,看看是否還有人跟你一樣遇見了類似的問題,他們會因你的產品而興奮。讓產品值得推薦確保你做的每件事都值得推薦,這也是我們經常設定的目標。在我們開發一款app之前,我們都會問自己它是否值得蘋果推薦?當設計icon時,我們會問它是否值得在App Icon Gallery中推薦。甚至在我們重新設計網站時,我們的目標也是讓它配得上Awwwards website design award--我們曾經在某個時候獲得過。非常感謝,蘋果對我們還算不錯,我們之前三款應用全部獲得了App Store推薦。希望我們的第四款app也能獲得推薦。獲得推薦並不僅僅是得到承認,而是跟市場營銷相關。被App Store推薦相當於獲得了100,000--300,000美元的免費廣告。它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讓你設定野心勃勃的目標。蘋果推薦的大部分優秀的產品都讓他們的平臺看起來非常棒。當你做了一款值得推薦的產品,你並不僅僅是為自己的喜好,你也做了蘋果喜歡的事情。做好功課不要懶惰,做足你的功課。徹底理解如何調研市場、競爭對手、差異性以及機會,這對設計app非常重要。大部分想法在調查/發現這個階段應該被斃掉,但由於你喜歡自己的想法,所以你可能會忽視市場反饋給你的殘酷的現實。你需要知道你的目標和對象,知道為什麽這麽做。你做這件事的原因是什麽?為什麽有人在乎?是什麽造就了你的與眾不同?目前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而他們的弱點又是什麽?用戶會用他們親手賺來的錢買你的應用嗎?你的用戶群體是不是足夠大可以幫你維系可持續發展?你可以從瀏覽App Store或者iTunes的排行榜開始,整體上查看top app,以及每個類別中的top app。也可使用App Annie和App Figures之類的工具來獲得更多細節信息。市場已經清晰大聲地告訴你相關情況,你有必要閱讀下競爭對手的用戶評論。其他你還需要探索的領域還有Amazon和YouTube,從這些地方了解市場關註的內容。谷歌有兩個工具--trends和Adwords Keyword planner,可以幫你衡量搜索量。工具已經有了,剩下的就是在開始之前做足功課。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robjama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08

嘀嘀打車CEO程維:我這樣做打車APP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9/57765.html

前段時間巴人寫了兩篇有關打車App的稿子,分別是「打車App背後的巨頭魅影」和「在線打車的大城市病」,總得來講說了兩件事,1、巨頭開始越發關注在線打車。2、打車App開始出現自己的瓶頸,該轉型的轉型,該深耕的深耕。不久後,巴人得一機會與嘀嘀打車CEO程維聊了一個半小時,在他看來,巨頭並沒有那麼的重要,而在線打車也已經進入了「新一階段」。

巴人大概在半年前就開始預約這次採訪,彼時,嘀嘀正和眾多打車App們一道與政府打冷戰。在拒絕媒體採訪近半年後,我們聊了如下幾件事:1、如何看待巨頭背後的打車App?2、如何看待對手轉型?3、如何看待行業未來?


關於自己—「90分」

程維給嘀嘀打車這一年的表現打了90分,在他看來,這一年嘀嘀犯了太多錯,也試了太多錯。但整體還是走過來了。在採訪中,阿里出身的程維一直在講淘寶模式,嘀嘀雖然未獲得阿里的親睞,但卻走了一條淘寶模式的道路。他把司機看做賣家,把乘客看做買家,而在線打車正是在做一個類似淘寶的平台生意,而未來嘀嘀也將由此展開涉足更多相關領域。

而說到試錯,巴人問到了前一陣嘀嘀與分眾傳媒的廣告合作。程維說,那也是一次試錯,但合作金額沒有市場上所說的1億人民幣那麼邪乎,事實證明,線下的平面廣告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宣傳效果。

總的看來,他認為,這一年「驚喜」太多、市場變化太快,如果重來一次,嘀嘀不會走到現在...

關於對手—「剛開始」

談到對手,程維笑稱,終於敢說搖搖了,3月份之前嘀嘀把搖搖看做真正的競爭對手,如今,搖搖已經退出了在線打車的第一梯隊。程維回憶道,搖搖在拿到第一筆融資後一度是最有錢的打車App,而其也一度包攬了壟斷了機場的推廣市場,而嘀嘀只能在西站附近「搭台唱戲」。程維對此也承認,線下推廣真的很重要,而燒錢也是必須的。

年初,搖搖招車在電台做了一則廣告,花了30萬,讓的哥去某酒店參加活動。程維說,當時我們賬面的錢都不如搖搖的廣告費多。而相比搖搖較重的推廣,嘀嘀也花了幾萬元做個一則廣告:司機只需發短信至12114即可獲得下載鏈接,這也為嘀嘀獲得了最早一批司機用戶,相對巧妙的方法避開了與同行正面交鋒。

而對於當下的兩強爭霸,程維則相對謹慎,只是說,未來誰活下來都有可能,市場剛剛起步,機會還有很多。而對於快的轉型及國際化程維則認為,商務租車市場的確潛力巨大,但他也同時認為,在打車App市場並未做透情況下涉足商務租車並非明智之舉。而國際化則是個太早的話題。

關於行業—「不容易」

聊到這個行業,程維則脫口而出一組排比:競爭激烈、局面複雜、時間短促。當然,說市場的同時,這三點也是當下嘀嘀要面對的。

競爭激烈,程維並不認為在線打車市場更像團購,在他看來,團購是一個進入門檻很低的市場,如果現在做也能做。但在線打車不是,燒錢+線下+政策給這個行業奠定了相對較高的門檻,即便是巨頭也不可能再入場。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競爭仍然激烈,巴人得知,目前嘀嘀打車內部的下班時間已經調到了早九點至晚八點半來應對對手的競爭。

局面複雜,資本、正常、對手都是影響在線打車行業的因素,而作為一個本地化屬性較強的行業,每拓展一個城市就面臨著一種新的政策和線下環境。程維說,雖然已過了線下推廣高峰,但嘀嘀仍然保留了一直約100人的線下團隊分佈在全國各地,未來的目標是進入100個國內城市。

時間短促,正如上文所說,對於這一行業的變化程維只能用太多「沒想到」來形容。政策的更迭、對手的更迭、乃至是自身團隊的更迭,以及模式的更迭,速度都遠遠超出了想像,但未來應該會「慢」下來。

關於巨頭—「不重要」

程維並不認為嘀嘀和快的最後存活是因為巨頭的原因,從時間上,嘀嘀B輪融資獲得的騰訊資本已是在其市場地位基本確立後獲的,與騰訊的合作也剛剛開展。而快的則更是如此,天使獲得阿里融資實際上「並不多」很難產生什麼決定作用,而與支付寶的合作,也是2013年末的事了。

對於身後的騰訊,程維反覆重複著「不為投資人而活」這句話,同時強調,在C輪融資中,騰訊並非領投。對於股權,程維則含蓄表示,「嘀嘀打車的團隊完全能夠自己做主」,而在獲得1億美金融資後,市場上也有傳聞稱嘀嘀對自身的估值已達10億美金。

程維表示,目前,跟騰訊的合作僅限微信支付,而更多分析也認為,在市場相對平穩後,巨頭已將在線打車看做拓展線下支付的最佳渠道,入口作用凸顯。至於是否真正關心打車App們的死活,只有巨頭自己心裡清楚....

同時,程維透露,目前來自百度、高德、去哪兒、攜程的訂單不到嘀嘀打車日均訂單的10%,巨頭的作用並不明顯,各家各懷心思而已。

最後

面對同行紛紛開始轉型,程維顯得很淡定,表示,嘀嘀打車暫時不會涉足其它領域,明年的計劃仍是推廣城市和用戶。而講到打車App的未來,程維說了兩件事:

1、在線打車的對手不應該是同行,而應該是哪些仍然使用傳統叫車方式的用戶習慣,目前,在各種叫車行為中,使用打車App的人只佔到打車行為總數的5%,程說,我的目標是做到20%。

2、去美國呆了一段時間,遇到了一些經常使用Uber的用戶,在聊天中一位用戶說:因為Uber我把我的汽車買了。程維說,這句話深深震撼到了他。或許這正是在線打車行業應該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21

Snapchat背後的故事:未來最火的APP還是30億美元打水漂?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0/57795.html

作者 J.J. Colaoi黑馬觀察到國外最近最熱門的應用無疑是閱後即焚的Snapchat,而這個去年飛速崛起,估值數十億美金到底是如何成生長的?它是曇花一現還是又一家偉大公司?看看下面文章你或許會解開一些疑惑。Facebook的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是歷史上最富有的20多歲年輕人。13個月前,他向Snapchat的伊萬・斯皮格爾(Evan Spiegel)發出邀請,在發送到後者私人電子郵箱的信中寫到:到門洛帕克來,讓我們彼此認識一下。現年23歲的斯皮格爾管理著照片會到期自動刪除的社交分享應用Snapchat(營收很少),他是自紮克伯格以來最自負的科技奇才。甚至跟紮克伯格一樣,他也在與一位大學里的好哥們打官司,這位夥伴曾幫助他創建Snapchat。斯皮格爾這樣回複他的前輩:我很樂意與你見面……前提是你來見我。所以,在與建築師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面談Facebook總部設計的借口掩護下,紮克伯格飛赴斯皮格爾的家鄉洛杉磯,安排了一套私人公寓進行兩人之間的密談。當斯皮格爾和Snapchat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鮑比・墨菲(Bobby Murphy)出現時,紮克伯格已經準備好了一個特別的議程,試圖打擊兩人對Snapchat的願景。他描繪了Facebook的新產品Poke,這是分享照片的移動應用,也可以自動銷毀照片,會在不久後上線。為了不錯過任何細節,紮克伯格將很快把矽谷Facebook總部外的大招牌從標誌性的大拇指“贊”圖標換成Poke的圖標。斯皮格爾回憶道:“這基本上就是在說‘我們將摧毀你們。’”斯皮格爾和墨菲回到辦公室,立刻為六位員工每人訂購了一本書:《孫子兵法》。對於Facebook這個龐然大物而言,Snapchat是眼下最大的威脅。現在的青少年已經學到了年長的同輩們未能學到的教訓:發表在社交媒體上的東西,不管是好的、壞的還是不恰當的,都會永遠地留在網上。因此,Snapchat及其猶如電影《諜中諜》中的“閱後即焚”技術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福布斯估計,目前有5,000萬人使用Snapchat,他們的年齡中位數為18歲。而與此同時,Facebook公開承認其青少年用戶正在減少,用戶平均年齡接近40歲。紮克伯格對此心知肚明,因此他才用了上文提到的那些手段。當Poke在2012年12月21日上線時,紮克伯格向斯皮格爾發送電子郵件,對他說希望他好好享受這一刻。停用了Facebook賬戶的斯皮格爾顯得狂躁不安,讓墨菲替他回信。墨菲心情沈重地作了回複,幾乎就是原句奉還。但就在這場龜兔賽跑中,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上線第二天,Poke就登上iPhone應用商店下載排行榜的榜首。但在三天後的12月25日,Snapchat在宣傳攻勢的推動下重奪頭名位置,而Poke跌出前30名。斯皮格爾笑著說:“這就像是在說,‘聖誕快樂,Snapchat!’”這有助於解釋在去年秋天發生的事情。當時,紮克伯格再次聯系斯皮格爾,基本上來說就是準備以書面形式投降,而且其條件之優厚令人難以置信。據知情人士透露,Facebook開出了30億美元現金的收購價,而這只是一款上線僅兩年,既沒有營收也沒有營收時間表的應用軟件(Facebook拒絕就本文置評)。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斯皮格爾拒絕了紮克伯格的收購要約。這是過去一年里最備受爭議的商業決定,其中涉及到了令人頭暈目眩的數字。據福布斯估算,當時斯皮格爾和墨菲各自擁有約25%的Snapchat股份,這意味著他們雙雙放棄了7.5億美元的天降橫財。“我能明白Snapchat在戰略上的重大價值。”一位著名創投人對《福布斯》說,“但它值30億美元嗎?在我知道的任何世界里它都不值這個價。”但對於知道斯皮格爾和墨菲為其員工購買了那本啟蒙書的人來說,這個決定的根源顯而易見。《孫子兵法》第六篇專門講到了要趁敵人弱點暴露痛擊其軟肋。斯皮格爾和墨菲意識到了這個機會。兩人堅決認為不應該把Snapchat賣掉。他們的目標是推翻現有的社交媒體權貴。於是在去年12月他們以接近20億美元的“較低”估值(但仍然高得嚇人)籌集到5,000萬美元的戰爭基金。“世界上在打造這種生意的人屈指可數。”斯皮格爾說,“我認為,用這個來換取短期收益並不是非常劃算。”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位仍然住在父親房子里的23歲小夥所說的“短期收益”相當於7.5億美元。追求長期收益的斯皮格爾要麽將成為下一位擁有億萬身家的奇才,要麽最終將譜寫一曲提醒年輕人不應該驕傲自大的警世悲歌。伊萬・斯皮格爾長得高高瘦瘦,身高6英尺1英寸,身著領扣襯衫、名牌牛仔褲和白色運動鞋,看上去還像個個稚氣未脫的少年。他坐在位於威尼斯海灘的Snapchat新總部里,首次接受了媒體深度采訪。期間,他會從開懷大笑突然變成冰冷註視,時不時拿一把小熊軟糖或者小魚餅幹塞進嘴里。他的談話中充滿了“像”和“無論”這樣的字眼。雖然斯皮格爾在政治、音樂和其他技術話題上顯得極為固執已見,但他不願談論關於作為公司掌門最基本的話題,例如他理想中的管理團隊或者他對Snapchat的長期願景。但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我和他的一次談話持續了兩個半小時),你將了解到完整的幕後故事,與其“友敵”紮克伯格的背景出奇地相似。和紮克伯格一樣,斯皮格爾生於一個相對優越的家庭,是兩位成功律師的長子(母親梅麗莎畢業於哈佛法學院,在斯皮格爾出生前從事稅法工作,而作為訴訟律師的父親約翰畢業於耶魯法學院,曾是謝爾蓋・布林< Sergey Brin >和華納兄弟公司的代表律師),住在太平洋帕利塞德(Pacific Palisades)高檔社區,在馬里布州的正東邊。和紮克伯格一樣,斯皮格爾在讀初中時是個電腦迷,沈醉於技術的世界里,六年級時打造了自己的第一臺電腦。在學校的計算機實驗室里開始使用Photoshop,周末總泡在當地一所高中的藝術館里。“我最好的朋友是一位姓丹的計算機老師。”斯皮格爾笑著說。讀中學時,他開始展現出紮克伯格後來表現出的那種膽量。他在會所和酒吧里推銷紅牛飲料,利用父母的離婚耍小聰明。他先是搬去和父親同住,因為他允許斯皮格爾自由布置和使用自己的房間。“我辦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派對。”他得意地笑道。但當父親拒絕掏錢為他租一輛寶馬550i時,他便搬去和母親一起住。幾天後,他得到了那輛寶馬。除了在讀大學期間,他都是住在父親家里。那是一棟石木結構的豪宅,坐落在海岸北側半英里的地方。“很多事情都已經迅速改變了,所以有個固定不變的住處也很好。”他有點像是在解釋說,“而且房子的環境相當不錯。”他參加了斯坦福大學的產品設計課程。2010年,在讀大二期間,他搬到了Kappa Sigma兄弟會宿舍。當時鮑比・墨菲在讀大四,專業是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就住在過道對面。“我們不夠酷。”墨菲在談到兄弟會時說,“所以我們想造一些酷的東西。”斯皮格爾很健談(但他所說的話是經過了思考的),而出生在伯克利一個公務員家庭(母親移民自菲律賓)的墨菲則搭著腿安靜地坐在那里。“我覺得他幾乎像個僧侶。”Snapchat的首位雇員大衛・克拉維茨(David Kravitz)說,“我從未看到他心神不安過。”在斯坦福大學,是墨菲首次聘請了斯皮格爾,讓他設計一種靈感來自於Google Circles的在線社交網絡,但無疾而終。不過,斯皮格爾受到了關註。財捷集團(Intuit)的斯科特・庫克(Scott Cook)在彼得・溫德爾(Peter Wendell)的熱門研究生課程《創業與風險資本》上進行客座授課時,被斯皮格爾的回答打動了。“在講課結束後,我評論了這位特殊學生所作回答中的智慧和推理。”庫克說,“溫德爾教授說,‘如果你知道他不是MBA學生,你會感到更加驚訝。他是本科生,是來旁聽的。”庫克馬上聘請斯皮格爾開發txtWeb,財捷集團的這個項目通過手機短信在印度播送網絡信息。但斯皮格爾急於自己創業,不願為別人打工。2010年夏天,他和墨菲開發了Future Freshman,這是一套幫助父母、中學生和指導老師管理大學申請的在線軟件。“它最後變成了一個超乎想象、功能齊全的網站。”墨菲回憶說。但問題在於,“可能只有五個人使用這項服務。”斯皮格爾說。這時,命運之門開啟了。另一位Kappa Sigma兄弟會成員雷吉・布朗(Reggie Brown)走進斯皮格爾的寢室,說起了一張他希望自己沒有發出的照片。隨後發生的事情就有如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劇情的翻版。雖然Snapchat的所有權問題仍然備受爭議,但各方似乎都認同Snapchat的起源:布朗曾說過一句話,大意是“我希望有款應用可以使發出的照片自動消失”。布朗以訴訟未決為由拒絕接受《福布斯》的采訪,但包括一份泄露證詞在內的大量法庭文件顯示了他對這件事的說辭。布朗說,斯皮格爾變得“異常興奮”,據稱他把布朗的那句話稱為“價值百萬美元的創意”(斯皮格爾承認他當時很興奮,但沒有就“價值百萬美元的創意”這句話發表看法)。那天晚上,他們著手尋找開發人員。布朗說有兩位候選人謝絕了邀請。最後,他們找到了剛剛畢業的墨菲。最初的角色分工非常明確:墨菲擔任首席技術官,布朗擔任首席營銷官,斯皮格爾擔任CEO。斯皮格爾在他參加的一堂設計課上進一步完善了這個創意。第一代產品是一個笨拙的網站,要求用戶上傳照片,在發送前設定消失時間。後來他們靈光一閃,把那個創意應用到移動領域。斯皮格爾說道:“當時的情況就好像是突然有人問道,‘嘿,你的手機上有攝像頭。這難道不是更方便些嗎?’”在那堂課結束時,他們向一群創投人進行了項目推介。布朗把這款應用命名為Picaboo,墨菲每天投入18小時,日以繼夜地制作出了一款可以運行的原型產品。但創投人的反應不溫不火。“反饋基本上就像是‘嗯……謝謝你們向我們展示你們的項目’。”斯皮格爾回憶說。一位投資者建議他與百思買(Best Buy)合作。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麽人們想要發送會消失的照片。第一個版本在2011年7月13日登陸iOS應用商店,但反響很冷淡。“Instagram神話”――這款應用的首日下載量達到2.5萬――“可惜沒在我們身上重現。”墨菲嘆道。他們迂回解決了一個潛在的致命缺陷(接收方可以屏幕截圖,從而使消失的照片永久保存下來),方法是如果照片被截取,發送方就會收到通知。這是很有效的社交威懾。然而,到那個夏天結束時,Picaboo只有127名用戶。太可憐了。布朗有點兒戲地把這款應用定位為發送色情照片的工具(他在一篇新聞稿的草稿上寫道:“Picaboo讓你和你的男友可以發送艷照,但不會保存下來”)。墨菲的父母要求他找份正經的工作。斯皮格爾似乎開始想解散團隊。布朗的證詞顯示,他無意中聽到斯皮格爾和墨菲打算找人取代他。真正讓他們分道揚鑣的是股權分配問題。8月16日,已經回到南卡羅來納州家中的布朗打電話給兩位同伴,提出了他的想法。墨菲的證詞顯示,他想要大約30%的股權,並列舉了他的貢獻:最初的創意,Picaboo這個名稱以及現在非常著名的幽靈標誌。斯皮格爾和墨菲反駁說,他根本不配獲得這麽多的股權。墨菲回憶道,當布朗說他為斯皮格爾和墨菲的“才能指引了方向”時,憤怒的斯皮格爾掛斷了電話。斯皮格爾和墨菲修改了這款應用的管理員密碼,斷絕了與布朗的聯系,除了幾封言辭激烈、有關未決專利的電子郵件。布朗被趕走了,成為Snapchat版的文克萊沃斯(Winklevoss)雙胞胎兄弟和愛德華・薩維爾林(Eduardo Saverin)。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兩人與布朗的訴訟中,Snapchat聘請的法律團隊正是代表文克萊沃斯兄弟起訴Facebook的那支法律團隊。由斯皮格爾和墨菲兩人運營的Picaboo收到了一家同名相冊公司發來的禁止通知函,於是更名為Snapchat。“這仿佛就是給我們的天賜祝福。”斯皮格爾說。但即便他和墨菲增添了照片題註功能,但看上去他們似乎註定會重蹈Future Freshman的覆轍――一款技術出眾但幾乎沒人想要的產品。於是斯皮格爾回到斯坦福繼續讀大四,墨菲則在舊金山的iPad銷售點公司Revel Systems找到了一份編程的工作。但那個秋天,Snapchat開始展現出強勁的勢頭。當用戶數接近1,000人時,一個奇怪的模式出現了:這款應用的使用量在上午9點至下午3點之間達到高峰。這正好是上課時間。斯皮格爾的母親向侄女說起了Snapchat,這位侄女所在的橘子郡中學的學生馬上在學校分配給他們的iPad上安裝了Snapchat,因為Facebook被學校禁用。Snapchat使他們所有人都能在上課期間傳遞可視化字條,只不過證據會消失,這反而更好。到了年底假期,Snapchat的使用量又翻了一倍,因為那些學生得到了速度更快的新iPhone。那年12月,用戶數飆升至2,241人。次年1月,這個數字為2萬人,到4月時達到10萬人。但在用戶迅速增長的同時,服務器費用也水漲船高。斯皮格爾用祖父給的錢支付了部分費用,而墨菲不得不把他的半數薪水貢獻出來。當月開銷接近5,000美元時,兩人急需援助。光速創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的傑里米・劉(Jeremy Liew)成為了救星。其合夥人的女兒對他說,在她就讀的矽谷中學,Snapchat的受歡迎程度不亞於Instagram和《憤怒的小鳥》。但傑里米很難找到斯皮格爾和墨菲。在他們的網站上沒有聯系方式,在該公司的LinkedIn頁面上也沒有。最後,他進行whois查詢,發現了網站域名的所有者,把這家默默無聞的公司與斯皮格爾聯系了起來,並通過Facebook找到了他。“他的簡介照片就像奧巴馬。”斯皮格爾聳了聳肩說,“所以我覺得他是個奉公守法的人。”2012年4月,光速創投按照425萬美元的估值,向Snapchat投資了48.5萬美元。“那是我有生以來感覺最美好的時刻。”斯皮格爾說,“沒有什麽能取代那種感覺。”在錢到賬的那天,他坐在機械修理課堂上,忙著恢複其iPhone上的富國銀行(Wells Fargo)應用。作為對紮克伯格的最後致敬,當錢出現在賬戶里的時候,他走向授課教授,退出了課程,並從斯坦福大學退學。那時他還有幾周就要畢業了。自獲得第一筆投資以來,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35人的員工隊伍仍然稱得上精幹――Snapchat的辦公地點已經換過三次。最新的辦公地點原來是一個藝術工作室,距離威尼斯海濱大道僅一個街區。這處辦公室非常低調,外人只能通過一個小小的幽靈標誌認出來。然而,使Snapchat成為病毒傳播現象的大部分開發工作是在2012年完成的,當時公司的總部還位於斯皮格爾父親的家中。“他找我們單獨談話,說服我們從斯坦福輟學,並搬到洛杉磯。”丹尼爾・史密斯(Daniel Smith)說,他跟克拉維茨一道被招募進Snapchat。這個團隊日以繼夜地工作,辦公室就是他們睡覺的地方(史密斯住在斯皮格爾妹妹的房間里,裝飾是女孩子氣的橙色及粉色圓點,斯皮格爾回憶說,“會讓你焦慮癥發作”)。“鮑比的習慣是修改完代碼之後去睡覺。”斯皮格爾說,他本人後來肩負起排除故障任務,“我會在早晨醒來,大叫,‘哦,我的天哪!’”墨菲補充說:“到現在我還會做他跺腳下樓梯的噩夢。”很奇怪,這種安排被證明很有效率。光速創投(Lightspeed)的傑瑞米・劉說:“他們彼此能夠直言相對(包括‘放屁’這樣的粗話),這讓他們的創意變得更加優秀。”最終誕生的是一款可能顛覆遊戲規則的應用,而不是一件模仿Facebook的工具。憑借著狗屎運以及精湛的設計,Snapchat解決了Facebook面臨的三個問題。第一,它更加私密和具有排他性。就像Facebook把匿名的互聯網濃縮為你認識的真人,Snapchat將你的世界從Facebook好友(這里面既有長久不聯系的同學也有嘮叨的阿姨)進一步縮小到手機聯系人網絡。換句話說,也就是你真正有話可以聊的那些人。第二,它被認為代表了年輕和酷。大多數青少年或許可以在Facebook上找到自己的祖父母。Snapchat移動為先的血統使之獲得了“應用一代”(the app generation)生人的認可,這代人看待個人電腦的方式恰似他們父母這代人看待黑白電視機。在斯諾登(Snowden)、父母利用Facebook監控子女以及“色情複仇”(revenge pron,即為了報複而將過去戀人的艷照公布出來)並存的這個時代,閱後即焚這種功能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共鳴。“這不是一款愚蠢的小小消息應用。”傑瑞米・劉堅稱,“它讓人們能夠恢複到一個從不必擔心自我審查的時代。”一個完整的行業分支――即所謂的短暫性(或暫時性)社交媒體――在Snapchat背後浮現出來。除了Poke以外(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另外還有Chipchat(它是Snapchat和Twitter的混合體)、Wickr(閱後即焚短信服務)以及數十款其他應用,它們正共同將數字化交流方式的界限推回到電話的那種樣子――這種交流方式反過來對你造成損害的風險很小。然而,這些應用都淪為了斯皮格爾和墨菲的跟風者,Snapchat在他們手上變得有趣和方便。為了查看一條Snap信息,用戶需要用手指按住自己的手機屏幕,這種設計是為了讓查看者更難利用另一個相機來把圖像拍攝下來。現在,Snapchat還提供了閱後即焚的視頻功能。青少年已經投入這種媒介的懷抱――這種媒介是愛打聽的父母或未來雇主所無法訪問的――與此同時,成年人也跟上了這股潮流。總的算來,Snapchat用戶每天發送的圖片和視頻數量達到4億條,跟Facebook以及Instagram每天加在一起的上傳量旗鼓相當。“我們投資它當然不是為了轉手賺差價。”米奇・拉斯基(Mitch Lasky)如是說,他是Snapchat的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標桿資本(Benchmark Capital)的一名合夥人,這家風險投資公司是一年前Snapchat融資1,350萬美元的領投方(Snapchat還在6月份從機構風險合夥公司那里籌到6,000萬美元),該公司在2009年時還曾投資Twitter。Snapchat獲得了驚人的增長和估值,人們議論說它未來會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而存在,但這一切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營收。亞洲市場可能提供了一份可行的藍圖。在那里,少數廣受歡迎的移動消息服務通過應用內購從用戶那里取得了收入。當談及營收時,斯皮格爾提供的路線圖感覺是照著劇本念的:“應用內交易,然後是廣告,這是我們正在遵照執行的計劃。”深入探究斯皮格爾列舉的一些公司,這帶來了更多的問題而不是答案。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公司旗下的微信向用戶推銷名人公共賬號以及購買實物商品,但它主要還是一款消息應用,而且其發送的信息也不會消失。韓國的KakaoTalk和日本的Line是通過移動遊戲獲得大部分收入的,這種策略跟Snapchat看起來先天水土不服。當然,在亞洲市場,數字化商品(比如付費貼紙、表情和動畫)也都是賺錢的,但斯皮格爾似乎否決了這條道路。“公司將以Snapchat自己的方式獲得收入。”他說,“但那不會是貼紙。”通過廣告創收同樣難以把握尺度。Snapchat獲取用戶的核心競爭力(你的隱私會得到保護,你的圖片會消失無蹤!)會讓定向廣告無法立足,而這正是大多數社交媒體公司所仰仗的營收手段(Snapchat除了用戶的電子郵件、年齡和手機號碼之外所知甚少,另外,你的廣告還會消失)。但Snapchat擁有一項只有很少數字廣告商才有的優勢:對用戶參與的保證。用戶必須用自己的手指按住一張照片或一段視頻才能進行查看,這同樣適用於以任何形式呈現的廣告。Snapchat可以確定無疑地告訴廣告主廣告是否已經被瀏覽過,在以指標為導向的數字化廣告界,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數據點。跟Facebook一樣,Snapchat也可以向開通品牌賬戶的企業用戶收取費用。謳歌(Acura)、塔可鐘(Taco Bell)以及新奧爾良聖徒隊(New Orleans Saints)已經在使用這款應用來發布最新產品以及展示幕後花絮。Snapchat推出的故事功能(Stories)可以讓用戶展示過去24小時內的snap信息集錦,這對想要講述一個更長故事的品牌來說非常有用。舉例來說:在線零售商Karmaloop使用該功能展示了模特的視頻剪輯,這些模特身上被飾以優惠券代碼以及新產品。其他品牌,比如冷凍酸奶連鎖店16 Handles,則在Snapchat上嘗試了“爆炸優惠券”的促銷方式。在大學時代,斯皮格爾和墨菲對於適應新興平臺顯得有些遲鈍,看上去很警覺於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例如,9月份Snapchat發布了適用於三星(Samsung)Galaxy Gear智能手表的客戶端。“人們還沒有想過新計算平臺上的使用案例。”托馬斯・拉豐特(Thomas Laffont)說道,他是蔻圖資本管理公司(Coatue)的常務董事,這家對沖基金為Snapchat完成了5,000萬美元的最新一輪融資,“點擊一次拍攝照片,再點擊一次你就能將它分享出去。想象一下試圖通過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在Instagram發布內容(有多難)。”啊Instagram。紮克伯格的Poke可能已經走向衰落,但他仍然擁有出自斯坦福大學的最新一個十億美元應用。事實上,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在去年以10億美元出售Instagram的交易常常被拿來作為Snapchat應該拒絕Facebook數十億美元收購提議的理由(如果Instagram拒絕收購的話,現在的估值可能高上10倍)。紮克伯格通過對Instagram略加修改,即Instagram Direct,再次將矛頭指向Snapchat。Instagram的這項功能是對Snapchat的模仿,但它有一個關鍵區別:圖片不會自動消失,除非用戶點進並刪除。斯皮格爾和墨菲還有另一個頭疼的問題。布朗提起的訴訟――他要求獲得公司三分之一股權外加懲罰性賠償――今年可能會進行庭審。“我們要求得到的肯定超過十億美元。”布朗的代理律師之一盧安・德蘭(Luan Tran)如是說。有消息人士稱,Snapchat急切想進入庭審程序,但作證視頻顯示,較之他們的對手,斯皮格爾和墨菲顯得更加模棱兩可和健忘――視頻據信是由布朗的團隊泄漏出來的。“我只是希望這件事得到解決,這樣它就不會變成一種幹擾。”標桿資本的拉斯基說道。眾所周知,“大人們”已經參與到Snapchat中來,其中包括菲利普・布朗寧(Philippe Browning)和艾米麗・懷特(Emily White),前者從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被請來擔任負責業務創收的副總裁,後者則是從Instagram事業部被挖來擔任公司首席運營官。不過,值得註意的是,Snapchat禁止《福布斯》對兩人進行采訪。還有就是最近的黑客入侵醜聞。今年元旦,一個匿名黑客得到460萬個Snapchat賬戶的用戶名稱以及對應的電話號碼,之後又將這些信息公布到了網絡上(號碼一部分經過遮掩處理)。這次黑客攻擊意在對Snapchat發布警示,該公司尚未修補善意黑客在數月前就已經指出的系統漏洞。所以,就目前來說,懷疑者們占據了上風。“這幾乎就變成了一種老調重彈,每當這類產品擁有5,000萬日活躍用戶時,總有人會指指點點說,‘他們還沒有獲得任何收入呢,’”拉斯基說,“在這些產品如此快速增長的同時期望它們創造收入,這是不公平的。”他這種說法是有證據的,因為之前有人也曾對Twitter和Facebook說過同樣的話。不過,在15年前互聯網泡沫災難的前夕,後來被奉為先知的那些人也說過這樣的話。Snapchat會步MySpace的後塵從估值頂峰跌落(就像馬克・庫班出售Broadcast.com那樣)?還是會成就下一宗了不起的社交媒體IPO?我們應該能夠在兩年之內得到答案,而那時候斯皮格爾也正好是更成熟的25歲了。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作者 J.J. Colao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27

App運營的潛規則:渠道那些坑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0/57801.html

首先我們來解構下App運營這個職位。運營這樣一個崗位包含的內容很雜,有渠道推廣,有數據分析,有產品包裝,有活動策劃等等。在2012年到2013年這兩年,事實上,各家公司的運營核心是放在渠道上,對產品的真正運營相對來說較少,而且停留在表面上,沒有深入到產品數據分析和用戶挖掘上,也沒有在老用戶的留存率上做文章,而更多的是做渠道,做用戶。

大部分App創業公司的運營崗位就是渠道推廣,就是通過跟安卓市場,360手機助手,91助手這樣的渠道商做關係或者買廣告位。因為App的用戶增長主要來源於此,如果跟這些渠道搞好關係,爭取到諸如首發這樣免費推薦位,將能對用戶量有質的提升。所以,更多的公司的運營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做預算,然後找渠道。

跟這些渠道的合作方式無非三種,一種是付費合作,那很簡單,談好價格付錢。第二種是免費,主要是就是首發,還有就是跟渠道的運營小夥伴搞好關係讓幫忙給個免費的位置等,第三種是活動獎品合作,簡而言之,就是渠道商會逢年過節策劃些活動,需要獎品贊助然後提供給贊助的CP一些推薦位,還有就是原來安卓和安智會搞些論壇活動(轉化率不高,不建議做)。

在上家公司,我親力親為的跟渠道打了半年的交道。當時我自己整理了一個表,將各個渠道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高、中、低三檔。其中高等級的渠道包括有google play,豌豆莢、小米應用商店、安卓市場、360手機助手、騰訊應用寶、91手機助手、百度等。中等的包括移動MM、華為智匯云、安智市場、機鋒市場、應用匯、N多市場、木螞蟻、聯通沃商店、電信天翼商店、聯想樂商店等。低等級的就是當時已經用戶量很少的渠道如十字貓等。

對於高等級的渠道是重點維護對象,關注頻率是每日。這些渠道的用戶量比較大,所以需要每天觀察渠道的用戶增長情況,看位置的變化等,這些高等級的渠道也是產品新版本首發的主要選擇。根據我的經驗,豌豆莢和360手機助手,還有騰訊應用寶和百度這幾家渠道的首發效果是最好的。其次是小米,安卓市場等。

對於中等級的渠道是次要維護對象,無需每日關注,可以留意下他們的活動什麼的,跟渠道的小夥伴搞好點關係,爭取些免費的推薦位,或許能帶來一些量。但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跟他們做產品首發合作,效果將很不理想,我記得有一次跟天翼商店合作首發,一天來了不到一百的量,差點哭了。

對於低等級的渠道基本上保持更新就行,基本上不用花精力在上面。因為無論你再如何努力,它也給不了你用戶。因為它本身就沒用用戶。

大浪淘沙,如今有量的渠道也就那麼十來家了。而且這些渠道基本上也是向錢看齊了。對於一些土豪公司來說,你們就找準給力的渠道掄起袖子砸錢吧,而對於一些屌絲創業公司來說,做App運營想免費求用戶量真是比登天更難了。

下面再具體講講App運營的一些潛規則。

1、關於首發:

豌豆莢、360手機助手、小米等每月都可以申請一次免費首發的機會。首發聯繫人是他們的運營人員。具體談首發的時候,要有理有據有禮有節,適當為市場的運營們想想,讓大家做事都方便一些。目前接觸到的豌豆莢的運營比較nice,但是比較忙,一般就是發郵件確認,安卓市場和小米商店的運營也很好,360手助的運營比較忙,都是小姑娘,可以好言好語哄著。百度的首發需要填一堆條條框框,按照規矩填了就好。還有首發最好提前一週或更早一點預約安排,不然很可能沒有排期。

2、一些免費可利用的資源:

如豌豆莢可以申請優質應用,還可以申請產品設計獎,如果申請成功,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推薦位。360手機助手也會時常搞一些活動,跟運營的關係好說不定也可以蹭蹭。

3、產品特權功能:

將產品收增值服務費的功能免費提供給市場,換取市場的廣告推薦位。這是一個在沒有充足預算的情況下,一個妥協的做法,相當於跟市場進行資源置換。

4、關於抓包:

通過各大安卓市場,都會互相抓包。如果你沒及時更新某一家市場,這家市場就可能將其他渠道的安裝包直接抓過來,這樣就會導致你的數據出現問題。首發的這家渠道數據可能虛高,而抓包的市場就會數據呈現下降趨勢。這個時候如何判斷首發的效果好壞?就要對比總量有沒有提升,而不是單獨看首發的渠道的數據。

5、關於App應用內互相推薦:

也就是所謂的換量。應用內的推薦,如果位置比較深,且對方的用戶量不大,基本上不會有效果。除非是那種用戶規模過千萬甚至是過億的App而且位置比較明顯,才可能有效果,否則幾乎不會效果,不要講精力放在這塊。

6、關於資源互換:

有一種資源互換的情況是,你可以作為一個中介,利用信息不對稱,互相導量,比如你聯繫A和B兩家CP,然後讓A推薦B,讓B推薦你,你去推薦A。通過這些來回倒手,你可能會掙點差量。幹這個事兒需要腦子好使,會賣萌機靈的小姑娘。倒來倒去,沒準還能掙一筆。

7、關於數據分析

談到運營,就不能說數據分析,如果沒有數據支撐,去談運營就是瞎扯。只有能夠看到每天的數據,每月的數據,才能有參照物,才能有的放矢。一般來說,每個市場都需要單獨打包上傳,但目前商店分佈來看,可以選擇重要的商店打包上傳,其他的渠道可以不必單獨打包。一般來說,最常用的統計的數據有日新增,日註冊,渠道分佈及排行,設備分佈等。

8、關於刷量和刷評論

現在有很多刷量的水軍,可以把你在某個市場的下載量刷上去,然後提高排名獲得更多的曝光。對於這種還是小心嘗試,不要刷的太明顯被下架,那就得不償失了。評論我到是覺得可以適當刷一下,但也不要太過分,最好能是手工刷,刷一些好評,也可以增加下載的幾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32

【觀點】你有什麽資格指責打車和叫車APP燒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1/57829.html

打車APP給外界的印象是從未停止燒錢步伐,靠賺投資人的錢生存的商業模式也一直被業內詬病。但i黑馬今天分享另一種聲音:對一個試圖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行業來說,早期教育用戶的成本是必須消耗的,只有通過這種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方式,才能最終慢慢培養出自己的用戶。你能想象麽:你肚子餓了,但必須站在路邊試著吸引飯館小老板的註意力,才能有口飯吃?你能想象麽:當飯館小老板經過你身邊的時候,僅僅是因為不喜歡你的長相或不想提供你要點的菜品,而故意擦身而過?這 兩個想象中的場景,擺在餐飲業是如此的滑稽可笑,但擺在出租車行業,卻讓人們覺得司空見慣。”Screw. That. That is not how the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work” (靠,這,這不是服務業該幹的事啊)。Uber公司的“數據傳教士”(Data Evangelist) Bradley Voytek這麽說。為什麽Uber會改變人們租車的方式?是因為Uber擁有能夠實時判斷打車需求所在地理範圍的指揮中心?是因為Uber能在雨天及惡劣天氣狀況下仍能確保服務的確定性和可靠性?還是因為Uber能夠靈活調用地圖數據並提供可視化體驗?以上說的都沒錯,但與技術無關的答案卻總是很容易被人遺忘。Uber的CEO Travis Kalanick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采訪時稱,不同於矽谷大多數科技創業公司“工程師至上”的企業文化,Uber的運營團隊和工程師團隊是“平起平坐”、一樣重要的。盡管在“極客”和大多數人眼里,產品運營的作用遠遠不如技術性感。Uber 已在中國上海、深圳和廣州三座城市開啟了試運營,因為尚未正式發布服務,Uber官方拒絕透露更詳細的戰略和接下來的舉動。但業內人們談論的興趣點顯然是 在“Uber在中國真能燒錢”這個點上――它們最近在上海的整體費率下調了近30%,每推薦一位好友加入Uber,雙方還將都獲得100元的獎勵積分。事實上,Uber不僅在中國這麽燒錢,在美國也是這麽燒錢――在舊金山和紐約,因為使用過一次Uber而被經常贈送Uber獎勵積分的事也司空見慣――而燒錢就是Uber最看重的、與技術平起平坐的運營的一部分。國內被批評“燒錢”的打車類app就更多了――著名的“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都是靶子。其中“上車貼補話費”、“搶單獎勵10元”等做法都被認為是燒錢的無底洞――似乎每個人都替這些打車app和叫車工具憂心忡忡,燒了快上億了,收入幾乎為零,怎麽搞?但如果你不燒錢呢?你是指望一個從來不上科技網站的用戶有一天自己醒悟:原來提前叫車比站在街邊打車更靠譜?你還是希望司機自己明白過來:車上裝一個平板電腦兩個智能手機同時開著兩個不同的app能接到更多的單――而且你還得自己舍得花錢去買那些他們過去嫌貴覺得沒用的手機和Pad?這些都是一點都不性感的、被人們詬病為“燒錢”和“沒前途”的運營。我們身邊的科技媒體 、評論家甚至一部分創業和投資者,關註的問題早已不是打車和叫車類的應用將會如何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如何縮短用戶、司機與app之間的溝通流程與成本、 如何計算市場投入帶來的用戶增長與司機接單率、技術架構和後臺如何能更適應運營的需要、地面推廣和線下推廣如何更有效率和更精準等問題。他們關心的,僅僅 是哪家融了多少錢,哪家又在哪個市場砸了多少錢。我也不知道掉進錢眼兒里的究竟是打車和叫車類app的創業者,還是那些看客?好在你們不關心,但那些創業者們仍然關心。沒有這些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就會有更多人站在街上守株待兔地等出租車,就會有更多司機想拉的活拉不著,不想拉的活在眼前晃。等到這些“地推”和“燒錢”積累了足夠多的用戶和司機,有賺錢的日子在後頭。中國某打車應用公司最近稱:它們目前70%的用戶是在WiFi環境下叫車――這意味著路邊打車,甚至直到在路邊才想起來用打車app這種用戶習慣正在改變。 你也許會像我一樣感受到,不那麽“性感”的產品運營也真真切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無論它是Uber,還是易到用車或嘀嘀打車,都是你們最看不起的“燒 錢” 燒出來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童濱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48

“高手”創始人自述:創業該如何試錯,做出一款牛X的社交APP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3/57882.html

創業,我以前沒試過。互聯網創業,我更是個外行。

08年畢業回國找工作,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就業形勢相當慘烈。尤其是在下半年,試了幾家嚮往已久的知名的互聯網公司,都不要應屆生。可日子總得過下去,幹不了互聯網也得先干別的。幾經周折,去了深科技—一家製造業公司。最開始在工廠裡干,日子過得忙碌而又平淡。一年多以後被調到了一個負責管理流程設計和優化的部門,從此朝九晚五,在辦公室裡坐著畫流程圖、寫文檔和開會。12年跳槽去了一家民企,職位總助,老闆待我挺不錯,家裡人和身邊人都紛紛稱讚我找到了好工作。也確實有那麼一小段時間,我覺得日子就會想這樣按部就班地平穩過下去。

12年11月底,我在北京出差,住在Chris家,他是我現在的合夥人,不過這是後話了。那天陪老闆去見了幾個客戶,喝得有點神志不清。深夜,車沿著長安街疾馳,我昏昏欲睡,電台裡不知道什麼節目,正在談論著韓寒剛剛上線的應用「一個」。我也算是個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愛好者,平時很愛嘗試各種應用。聽著電台裡的介紹,想著那時已經火起來的「唱吧」、「抬槓」、「啪啪」這些產品,我問自己,這樣簡單而又充滿魅力的產品,為什麼我就做不出來?也許是酒精讓我的思維變得遲鈍,一路琢磨是不是有什麼小而美的產品可以做,最後也沒有結果,鬱悶地回到住處。

到Chris家,我們雙雙打開電腦,在「大菠蘿III」的世界裡一頓砍殺。Chris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09年創辦了北京傳仁堂,公司一直在穩定增長。所以面對這樣一個土豪,我每次去北京出差都在他家蹭吃蹭喝,也心安理得。很快,我們被煉獄難度那些兇殘的怪滅團,也不知從哪兒來的靈感,Chris突然對我說:「你覺得做一個碎片時間學習的社交應用如何?」當時只覺虎軀一震,那個小而美的產品,就藏在這句話裡了!我們立刻開始了討論,並在當天晚上就確定了這個產品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手機端的圖文教程製作和閱讀、圍繞這些教程的興趣社交;我們還初步設想了幾個可能的商業化的方式;最後給這個應用起了個名字:高手。

也許是受那時李安電影「少年派」的影響,這晚之後,我再也沒法把心中的猛虎關進籠子裡,第二天早上便開始設計這個產品的原型。當時的我完全對移動終端上的應用設計沒有概念,也不會使用任何原型工具,只是因自己平時經常玩一些App就東拼西湊地照葫蘆畫瓢設計。一週後,這個PPT版的「原型」做出來了。當然,現在看來,做得簡直糟透了:大量奇怪而又冗餘的交互,大量毫無必要的頁面跳轉,甚至業務邏輯也有大量錯誤。儘管如此,也沒有妨礙我做出辭職來做「高手」的決定。於是一個多月後,13年的1月,我不顧大部分人的反對,甚至放棄了馬上要到手的年終獎,辭職了。我體驗到從未有過的興奮和篤定,跟Chris每人出了點啟動資金,成為一個打了雞血的神經病,開始創業了。

最初的日子是最難熬的。我把通訊錄上幾乎所有可能給我幫助人的電話都打了個遍,在招聘網站買招聘服務,海量地淘著簡歷,只為了一個目的—找技術人才。我至少需要iOS開發和服務器端開發兩種人,而我不懂技術,因此找到能加入我的技術人員是第一件要做的事。接下來的兩個多月裡,我見了很多人。除了跟他們聊產品,更多的是聊夢想。大多數人在看到一個主動找上門聊夢想的人的時候,都會覺得是個純2貨,區別是朋友介紹的人會聽我說完然後禮貌地回覆我再考慮一下,淘簡歷去面試的人一般會禮貌地制止我繼續說下去然後說還忙先走了。折騰了兩個多月後,總算找到3個人,項目在3月中旬啟動了。在這3個人中,Alpha成為現在公司核心的技術之一,而另外兩個人,一個沒能力有節操,另一個沒能力沒節操,都在3個月內先後被清出去。

13年6月初,單機版的demo總算折騰出來。那個時候,我們的產品原型已經修改過20來版,過程中犯過非常多的錯誤。後續我在讀到一些產品設計的書籍時,發現我們早期的原型基本上涵蓋了大部分產品設計上的反模式,完全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反面教科書。雖然demo做得比較失敗,但也正是有了它,引起了一位做投資的前輩的興趣,他決定在產品上線後出資支持我們的創業,這也無疑給我們了更充足的信心去完善產品。Chris引入了一位跟很有實力的UI,Alpha介紹了另一位很靠譜的技術加入我們的團隊,而我也在這個過程中重新設計了原型和交互。8月中旬,在被蘋果反覆折騰半個多月後,產品終於上線。上線當週,雖然根本沒什麼下載量,但竟然被蘋果的編輯推薦到社交類的精品裡,這讓我們幾個沒日沒夜瘋狂加班了幾個月的屌絲倍受鼓舞,於是決定更瘋狂地加班。至此我們的漫漫創業路,算是艱難地往前挪了一小步。

從8月上線到12月中旬,我們一邊迭代產品一邊擴張團隊。iPhone版的產品迭代了3個大版本和若干小版本。我們反覆修改甚至是重做產品中的許多主要功能。可能是初期產品設計上實在犯了太多錯誤,也可能是我覺得一個重度2C的產品必須極端精緻,到12月中旬1.4.2版上線之時,我們的原型已經修改了30多個版本。尤其是配有語音解說的圖文教程在手機上的製作和閱讀這兩大功能,在反覆地修改甚至是重做之後,我們的設計終於能帶來比較好的體驗,並且有很強的原創性。在2013年結束之前,安卓版和web版陸續上線了,同時運營和編輯方面的人員也陸續齊備。接下來,我們要為引入初期的高質量內容和推廣付出大量努力。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讓人興奮,卻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漫漫長路。

在我們產品是一個興趣社交產品,社交類無疑是個死亡率最高的類目,沒有之一。因此我們的態度就是,反正都這麼容易死了,那就大膽地去原創,去嘗試,就算死,也要死出個獨特的姿勢。而在基於興趣圖譜的社交這個領域,甚至都還沒有像基於關係圖譜的社交領域那樣,出現facebook、twitter、snapchat這種級別的、大有橫掃天下之勢的產品。換言之,甚至還沒有出現一個巨頭願意去抄的產品。就算是剛火起來的短視頻,也仍然沒有逃離關係圖譜。國外像Urturn、DIY這樣的移動端產品,已經在幫助用戶生成高質量UGC這件事上默默耕耘。當UGC質量高到一定程度、製作門檻降低到一定程度,這些內容就可以掙脫關係圖譜的束縛,去聚合那些相互之間甚至不認識、僅對同類內容感興趣的人群。這又與「陌生人社交」的概念不同,「陌生人社交」目的是把關係圖譜之外的人變成關係譜圖上的人。而興趣社交目的是為了獲取內容,「社交」這件事在興趣社交中是為了高質高效地尋找內容源。要做興趣社交,就必須幫助用戶極大地提升UGC質量,使他們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內容源。因此每當有人問我,「高手」的本質不就是分享圖片、音頻和文本嗎?我都會反問,你在學校上課的時候,你的老師是在分享聲音和文本嗎?那些行業大佬們廣為流傳的著名演講,他們是在分享音頻嗎?知乎上那些高質量的回答,是在分享文本嗎?不管是圖片、音頻、文本還是視頻,都只是素材的呈現方式。當一個產品有能力讓用戶去便捷地組織和製作這些素材,得到的結果遠不止這些素材本身。在「高手」中,用戶得到的是教程,是做一件你喜歡的東西或學會一項你感興趣的能力的方法和經驗。興趣圖譜上的社交這個市場仍然孕育著無限的可能性,引爆這種可能性的殺手級應用遲早會出現。因此我們願意去做這方面的嘗試。

出來創業至今,接近一年。跟無數連續奮戰多年、已有大成的互聯網創業前輩們比,雖然實在是沒什麼資格談經驗,但我想簡單地記錄一點感想,也算是對自己創業第一年的一個交代。

這一年,最清晰的感覺是幸福。雖然每天都忙得要死要活,雖然經驗不足不停地犯錯,雖然巨大的不確定性和各方的質疑有時壓得人有些喘不過氣來,但我仍然每天都被極其清晰的幸福感充斥著,因為這是一件我真正想做的事。每個產品細節有更新,我都會迫不及待地下載代碼在手機上編譯好就開始玩;每個用戶貢獻了新的內容,我都會迫不及待地上去評論和互動一番;每當有人認可我們的產品,我都恨不得沖上去抱著親一口(妹子們表被嚇到,漢子們更別被嚇到);而每次看到有人對我們的產品吐槽,雖然無法顧及所有,我也都會盡我所能地立刻嘗試跟他們交流。

這一年,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總結我們的創業過程,那就是試錯。我們犯過的錯誤太多了。大到最初期招來的一個人兩個多月時間寫的服務器端根本就不能用,小到App中某個小按鈕的可視區跟交互區一樣大導致極難操作。我們從這些錯誤中飛快地吸取教訓和尋找改進方法,連滾帶爬地一路走下來。在未來我們還將會在更多的試錯中逐步成長,繼續連滾帶爬地走下去。儘管現在還很難預料「高手」這個產品最終能走多遠,但無論如何,從此都會多了一個互聯網的創業者,和一家創業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4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