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何羅素2000指數出現“死叉”如此引人關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98

rut-cross


本周美國羅素2000(Russell 2000)股指時隔兩年多在技術圖形上形成“死叉”,引發市場擔憂。

所謂“死叉”是該證券價格的短周期均線自上而下穿越長周期均線所形成的圖形,在這里指50日均線跌破200日均線,雖然並不絕對,但傳統上該圖形的出現提醒投資者註意中期趨勢的轉變。

俗話說“趨勢是你永遠的朋友”,當趨勢可能結束時,投資者必須小心自己變成一個“沒有朋友的人”。

羅素2000指數由Frank Russell公司創立,成份股為2000家,由羅素3000指數中市值最小的2000支股票構成,不包括股價在1美元以下和所謂的“粉單”股票。該指數為美股小型股價格漲跌的重要指標。

不過,即便是圖形上出現了死叉,也不要急著做空。在最近四次羅素2000出現死叉的過程中,只有2011年的一次發生了大規模下跌。當時的背景是歐元區債務危機加深,且美國遭信用評級下調。

但是這種現象必須引起投資者的擔心,因為在標普500指數頻頻刷新紀錄新高之際,美國市場上小盤股的表現卻持續低迷。

自2009年3月初本輪牛市啟動以來,羅素2000指數累計上漲220%,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191%。去年標普500指數上漲30%,羅素2000指數上漲37%。

但今年以來,羅素2000指數顯著跑輸大市,年內累計跌幅達到2.95%,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近8%。特別是7月初以來,羅素2000與主要股指的分化趨勢更加明顯,該指數近三個月跌幅接近7%。主要行業板塊中,盡管必需消費品板塊表現最好,但2.79%的漲幅仍不及標普500指數整體表現,表現最差的非必需消費品板塊下跌8.67%。

對於小盤股今年以來的持續弱勢,分析人士認為,這主要是受到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導致的流動性預期趨緊影響,市場風險情緒下降,在此情況下投資者更青睞擁有良好流動性的大盤股。此外,小盤股此前多年的表現一直好於大盤股,估值已經相對較高。

由於成交量較小且對利率和經濟環境敏感度更高,小盤股通常被視為大盤的風向標,能夠反映市場的風險偏好。比如在金融危機後,代表小盤股的羅素2000指數在2011年就創出歷史新高,成為首個創新高的主要股指。

Pension合夥人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加耶德表示,在美聯儲認為美國整體經濟向好的情況下,小盤股陷入如此顯著的跌勢中,已然給投資者敲響了警鐘。(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54

關註ETF流通量問題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9/etf.html
一天收到blog友的留言,討論有關ETF流通量問題,止凡不知道這裡有多少blog友都關心這個問題,無論如何,值得貼出這個問題討論一下。



Darth Mike留言:

止凡兄,請教一個關於ETF流通量的問題。我認為對於業餘投資者而言,指數ETF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工具,特別是一些海外市場。畢菲特今年在給股東的信也指出指數ETF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工具(香港投資者比較好彩,畢菲特剛推薦vanguard,它就來香港)。

但香港現時有不少ETF的成交量也十分低,一個成交日可以只有幾手成交,股票是否真的可以反映指數?

我聽過ETF有莊家制這回事,但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請問止凡有沒有研究過?


止凡回應:

有關莊家制這回事我沒有研究,所以還是不亂加意見了。

至於流通量問題,這跟指數反映及複製應該是兩回事吧,然而有關流量的重視與否,這就要看你如何看待股票投資了,又說以做生意的角度看,股票流通量真的重要嗎?

Darth Mike回應:


止凡兄真是當頭棒喝,細想一下,指數投資最好便是和市場唱反調,根本不需要擔心成交量問題。

據我了解,套利機制才是影響股價是否跟隨指數的因素。


止凡回應:

在我來說,股票的流通量問題都不是考慮範疇,因為我都是從生意人的角度去考慮投資,不過這未必適合所有人,這要看個人的投資取態吧。


Darth Mike回應:

用生意人的角度去投資,正是Graham所講最好的投資態度,真正實行比空講難得多,一起努力吧。


止凡回應:

能實行與否,還要看財務知識,加油。


後記:

從起初Darth Mike兄的留言中可以看出他較重視ETF的流通量,甚至把流通量跟指數反映的效率相提並論。然而,經過一輪對答討論之後,他都沒有再執著流通量的問題了,變成用生意人的角度去投資。

其實流通量是一個很有趣的命題,如果大家知道「市價」這一回事的話,都會明白一買一賣達至成交才造成「市價」,如果一些貨物流通量欠佳的話,可能很容易被人造「市價」。近日在討論金利來(0533)這支股票,其流通量亦是部份blog友關心的問題。

如果大家有看「竊聽風雲2」,當中就有這樣的點子,由於某股票在市場上沒有「貨」,買家要買入的話,就算上一次成交價是2元,賣家可以一下子提高十倍至20元,在沒有其他賣家出「貨」的情況下,買家要成交根本沒有選擇餘地,只能不買或按20元去入貨,在這情況,流通量異常低,成交價參考價值很有限。

情況就好像單幢樓甚至獨立豪宅,同類成交量很低,每個單位又不一樣,過往的成交價都不能作為新交易的標準,出入可以很大。尤其是在今天政府對樓市出了這麼多調控措施,使物業成交量大大萎縮,貨源不足的話,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以上所說的都是流通量不足所產生的現象及問題,然而,如果大家以生意人的角度去考慮股票或ETF買賣,看一盤或多盤生意組合的價值,買入後著眼於內在生意價值,這些流通量不足而影響買賣價格的問題其實又不用太上心。

好像經常說的茶餐廳例子,作為老板,好好經營,有錢賺自然可以分紅或開分店,慢慢把生意搞大,難道又要關心這類生意要賣盤時的流通量問題嗎?著眼找一些在賣掉生意時會有較多人有興趣買入的生意會較佳嗎?對問題想得透徹,自然能幫到你下決定,你會發現有些擔心可能是不必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71

港股策略:全球股市回調在即 關註海外市場風險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13&extra=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3 18:21 編輯

港股策略:全球股市回調在即 關註海外市場風險
作者:趙文利博士 許子辰 陳治中

編者按:近期受占中以及環球股市調整雙重沖擊,港股加速下跌,恒生指數自9月4日最高見25362點之後一路下行,19個交易日跌逾10%,期間更是創出12連陰的歷史記錄,個股普遍調整,其慘烈程度堪稱股災。自7月以來,資深港股策略專家、格隆匯會員趙文利博士和他的團隊一直通過對經濟數據以及海外市場仔細監測,為廣大會員把脈港股以及中概股的行情節奏,他們對行情拐點的預判堪稱經典。目前港股跌跌不休,還有那些風險因素需要去關註?策略上應該如何調整?格隆匯再次請他們分享對港股大市的看法。

文中觀點代表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全球市場回調在即,重點關註海外流動性變化。我們上期周報提出美元指數突破85以後,可能引起全球資本市場的劇烈調整,如今這個論斷正在應驗。我們認為2014年初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引起市場回調的歷史將重演。

首先是全球貨幣相對美元貶值。從9月1日開始,巴西雷亞爾兌美元貶值8%左右,墨西哥比索兌美元貶值4%左右,接近或超過了2014年1月的貨幣貶值。土耳其里拉和俄羅斯盧布也呈現進一步貶值的跡象。亞洲市場反應稍慢,印尼盾、菲律賓比索、新加坡幣和韓元出現了貶值,印度盧比、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等尚未有貶值跡象。港元匯率在9月25日從逆轉了7月以來的強勢,從7.7519貶值到7.7541,進而在9月26日繼續貶值到7.7576。港匯若進一步貶值將可能造成資金恐慌式外流。

其次是全球股市的回調。最近1個月內,巴西、墨西哥股指有5%左右的跌幅。由於歐元的貶值,以美元計價的歐洲股指也出現下跌。美國三大股指從上周開始回調,平均下跌2%左右,我們在最近的美股中概股專題報告中指出,美國股市近年以估值擴張為主的上漲動力不足,而美聯儲加息及美國企業盈利拐點的臨近將對市場造成估值和盈利的雙重壓力,短期回調在所難免。

港股亦難獨善其身,美股中概風險尤勝。未來的幾周內,海外市場演變將主導港股市場的發展,A股的亢奮不會給港股以足夠的支持。港股從9月初以來的下跌更多是因為中國經濟複蘇證偽,前期業績股支持轉弱所引起,而接下來的下跌將主要由海外流動性收縮引起,指數仍然有5-10%左右的下跌空間。中概股作為夾心市場,受轉弱的基本面和收縮的流動性影響,跌幅將超過美國標桿股指。

策略建議:
我們建議整體降低倉位,從中小市值股中獲利了結,回避仍有下跌空間的強周期股如銀行地產,回避前期漲幅較大的三桶油和電信運營商。建議選擇估值相對較低的非周期股,如醫藥(國藥 1099 HK,東瑞 2348 HK,億勝生物 1061 HK),必選消費(蒙牛 2319 HK),以及受益於4G基站建設和智能終端升級的消費電子(聯想 992 HK,中興通訊 763 HK),受益於政策的環保(綠色動力 1330 HK,桑德國際 967 HK)和新能源(保利協鑫 3800 HK,中國高速傳動 658 HK)。


市場觀察:
美元走強,全球貨幣貶值
在QE退出的大背景下,9月以來美元指數持續走強,到目前已經突破85的關鍵點位。我們上期周報指出,美元指數走強,會導致多種非美元資產以美元計價的價格貶值,引起全球資產價格的劇烈調整,如今這一判斷正在應驗。從全球市場的反應來看,最近幾個月,歐元和日元相對美元大幅走弱,主要由於歐洲和日本弱於美國的經濟基本面,以及兩國相對美國的貨幣寬松。新興市場貨幣則在過去1個月里貶值明顯,以南美和新興歐洲及中東體現的最為明顯。亞洲市場中部分國家已經有明顯的貶值,如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但還有較多國
家的貨幣尚未作出反應,不排除它們未來有加入貶值行列的可能。作為風險資產的大宗商品,從年初以來跌幅明顯,在過去1個月里跌幅擴大。









全球股市回調
受到全球流動性收緊和貨幣貶值的影響,全球主要市場的股指也出現了較大跌幅。

貨幣貶值幅度較大的巴西、土耳其、澳大利亞等國家,其股指在過去1個月跌幅超過5%。印尼、印度等亞洲國家在過去1個月里也從前期的強勢轉為橫盤。而在過去的一周里,美股的三大股指開始出現下跌,帶動全球市場的股指下跌。我們在之前前的專題報告《美股中概股專題報告—中概股:洗盡泥沙見真金》中指出,美股近年的增長以估值擴張為主,未來美聯儲加息和企業盈利拐點的接近都將對股市產生負面影響。我們認為美股短期的調整在所難免。去年6月份對聯儲退市的擔憂曾使新興市場大幅波動,隨著今年上半年新興市場積蓄了一波較大反彈,在美聯儲真刀真槍開始收緊貨幣政策後,其對新興市場的負面影響亦將逐步體現。




港股亦難獨善其身,美股中概風險尤勝

我們在前期周報中指出,港股從9月初以來開始下跌,源於中國經濟複蘇低於預期,以及八月業績股對大市的後續支持減弱。而當中國政府不大規模刺激的表態推出後,經濟複蘇的前景不確定性增加,建立在經濟複蘇假設上的資金流入也有逆轉的可能。港元匯率從上周四(9月25日)開始貶值,短端兩三天內貶值幅度較大。加上本港政治氣氛不穩定,資金有進一步外流的風險。



同樣作為夾心層市場的美股中概股亦不容樂觀。我們在之前的專題報告《美股中概股專題報告—中概股:洗盡泥沙見真金》中指出,中概股受中國基本面和美國流動性的影響,在目前美國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下,其回調在所難免。而隨著中國基本面的走軟,其走勢將弱於美股。




策略建議:
我們建議整體降低倉位,從中小市值股中獲利了結,回避仍有下跌空間的強周期股如銀行地產,回避前期漲幅較大的三桶油和電信運營商。建議選擇估值相對較低的非周期股,如醫藥(國藥 1099 HK,東瑞 2348 HK,億勝生物 1061 HK),必選消費(蒙牛 2319 HK),以及受益於4G基站建設和智能終端升級的消費電子(聯想 992 HK,中興通訊 763 HK),受益於政策的環保(綠色動力 1330 HK,桑德國際 967 HK)和新能源(保利協鑫 3800 HK,中國高速傳動 658 HK)。

















推薦閱讀:
港股走出蜜月期:升勢結束 該換陣地戰了?
中概股投資策略:單邊上漲行情結束 洗盡泥沙見真金

港股大漲背後的隱憂:強弩之末?

遇到敏感時間窗口 港股反彈進入尾聲?

滬港通投資邏輯的再思考: 此輪行情能走多遠?

(作者供職於招商證券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62

全球CEO現在最關註什麽?看圖說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12

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今年9月的調查,世界各地的CEO最擔心地緣政治形勢動蕩影響經濟增長,當月持這種觀點的受訪CEO人數創最高紀錄。

調查結果顯示,約80%的受訪CEO認為,未來12個月,北非和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極有可能、或很可能沖擊全球經濟。在麥肯錫的這類調查中,上次有某種看法贏得如此高比例的受訪者認同還是在去年9月。當時美國政府在考慮,可能因敘利亞政府動用化學武器進行軍事幹預。

地緣政治,中東,麥肯錫,CEO,Mckinsey

如上圖所示,與今年6月調查時相比,9月調查時擔憂地緣政治動蕩的CEO明顯增多,占比由6月的60%增至80%。

從下圖可以發現,和去年9月相比,今年9月明顯有更多的印度和亞太CEO預計,未來12個月中東與北非地區地緣政治很可能沖擊經濟。除亞太外,其他地區預計極有可能發生這類沖擊的受訪CEO都明顯增加。

地緣政治,中東,麥肯錫,CEO,Mckinsey

下圖可以更清晰地發現,和去年12月以來三次調查時相比,今年9月預計地緣政治動蕩成為本地區經濟風險的CEO明顯增加,其中這樣預計的北美地區CEO比例幾乎是今年6月的3.3倍,歐元區的CEO比例幾乎是6月的3倍。

地緣政治,中東,麥肯錫,CEO,Mckinsey

此外,麥肯希的報告指出,今年9月僅有37%的CEO認為,過去六個月全球形勢已經好轉,6月持這種觀點的CEO還有56%,3月的比例是53%。(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87

新股三和建築:不受關註,但確有價值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26&extra=page%3D1

新股三和建築:不受關註,但確有價值
作者:格隆

I、新股有風險,但也提供超額收益
在格隆看來,投資的超額收益主要來自信息不對稱的預期差。這種預期差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別人都沒有預期到,你預期到了,你可以早買。
二,大家都預期到了,但你研究得比別人深,你可以重買。
在你對價值判斷正確的前提下,早買和重買都會帶來超額收益,這在新股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這也是格隆幾乎每家新股都不放過,都會去研究的原因:相比上市很久的公司,新股存在太多信息不對稱,只要你足夠勤奮和專業,你就能踢掉其中的風險因素而挖出蘊藏的價值

相比阿里巴巴上市時的全球矚目,萬人空巷,很多中小公司的上市幾乎是無人關註,悄無聲息——這也給市場留下了足夠信息不對稱的挖掘機會。香港錯失了阿里巴巴這個新股讓很多市場人士扼腕,但如果不從市值規模上做比較,而是只是從上市首日漲幅等數據比較,近期不少香港上市的新股表現絲毫不遜色阿里巴巴。本期格隆再解剖一只很少被市場關註,但格隆自己覺得確有價值的新股:三和建築。


II、地基行業概況
三和建築是一家專註於地基工程的承建商,從事地基行業經驗超過20年。在2012年以前,三和建築的項目全部來自香港本地。2012年開始公司取得澳門一家酒店大樓的地基項目,從此打開澳門市場。
下圖中顯示了由香港政府統計處發布的2006年至2013年香港總承建商承接的地基工程總額。從圖中可以看出,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香港的地基工程總額加速增長,由2009年的523億港元增長至2013年的1118億港元,年複合增長率20.9%。其中公營建築工程增長尤為迅速,從2009年的187億港元增長至2013年的623億港元,年複合增長率35.1%,公營工程的占比也由2009年的35.8%上升至2013年的55.7%


下表中列出了香港五大地基承建公司在2013年的收入及市場份額。可以看到三和建築並不在香港前五大地基承建公司之列。以三和建築2013-2014財年的收入來估算其市場份額,三和建築約占香港地基工程2.65%的市場份額。

III、三和建築財務及投資亮點
三和建築營收由2012財年(20113月至20123月)的0.98億港幣增長至2014財年的4.93億港元,年化複合增長率為201%,凈利潤從2012財年的0.24億港元增加至2014財年的1.27億港元,年化複合增長率為207%。公司2014財年毛利率為33.6%,凈利潤水平為25.8%,均為建築公司中較高水平。

三和建築毛利率水平較高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
1三和建築所經營的地基服務屬於建築行業中技術含量較高同時也是毛利率相對較高的業務。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剛上市不久的新股創業集團(2221。創業集團的營收主要來自三塊業務:地基工程,毛利率水平為27.8%;土木工程,毛利率水平為3.8%;一般屋宇工程,毛利率水平為19%。由於創業集團的業務包含毛利率較低的土木工程和一般屋宇工程,因此創業集團的綜合毛利率只有18%
2三和建築的機械設備都是公司自有,而很多公司的機械設備都是租用,因此三和建築在地基工程的毛利率也會高於同行。

雖然是一家傳統行業的公司,三和建築的盈利能力甚至高於很多信息行業的公司。2014財年公司總資產收益率(ROA)為20.3%,凈資產收益率(ROE)為51.8%。公司財務狀況穩健,2014財年財務成本覆蓋率(運營利潤率比財務成本)為14.27倍。

格隆要提醒的是,上文的行業分析中,可以看到地基行業的市場比較分散,因此不能簡單用行業的增長來預測公司的營收增長。公司的營收增長還要看公司的在手訂單情況。三和建築在招股書中披露了2015財年的在手訂單情況,如下表所示。由於下表中的第一個項目“澳門綜合發展項目”的完工時間尚未確定,出於保守考慮我們不將其計算到三和建築2015財年的收入當中。僅剩余四個項目的合約綜合也達到了8.86億港幣。據此計算2015財年三和建築的營收增長也比2014財年的4.93億港幣有80%的增長

IV、簡單總結
三和建築從事的地基工程為建築行業中毛利率較高的子行業。
公司目前財務狀況健康,利潤率水平和凈資產收益率水平都處於行業上遊。
2015年在手訂單可以保證公司下一財年的營收增長。
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為4億,招股價1-1.5港幣對應公司2014財年靜態PE3.1-4.7倍。如果公司按照2014財年靜態PE4倍以下定價(1.27港幣),則格隆的意見是,相對市場上其他建築行業公司估值具有明確的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10

宏觀大局猜想 – 關註俄羅斯局勢 名人堂

來源: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宏觀大局猜想 關註俄羅斯局勢


我覺得現時環球市場的最大風險,在於俄羅斯。俄央行已經連續幾日,用外匯儲備去硬頂匯價。這是新興市場國家出大事前的慣常動作,但通常會資金外流速度更快,因為怕政府實施外匯管制,到時欲走無從。

外匯儲備有限,一旦用完,除了貨幣大幅貶值外,別無他途。債券違約一旦發生,債主就大出血。誰是俄羅斯的債主?就是一眾歐洲銀行。

循此思路,俄羅斯盧布匯價,歐元匯率,以及歐洲金融股股價,是預測環球市場短期走勢的核心指標。

此外,俄羅斯是商品出口大國,貴金屬,石油,天然氣價格如果反彈,對局面或有所幫助。反之,只會是雪上加霜。

操作方面:個人以德國DAX指數的put options,歐元ETF(FXE)put options,以及美國細股羅素2000指數ETF(IWM)put options,及一眾非中國的新興市場淡倉,去對沖美股核心長倉的風險。


吳瑞麟
http://investhof.blogspot.hk

聯絡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96

為什麽人人都應關註PIMCO?兩幅圖告訴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15

上月26日,全球最大共同基金之一PIMCO意外爆出有“債券之王”之稱的該公司創始人格羅斯(Bill Gross)離職,PIMCO旗下全球最大債券基金Total Return Fund當月資金贖回235億美元,單日贖回金額最高的一天就是格羅斯宣布離職的26日。

在這種情況下,看看以下圖表就會發現,PIMCO遭遇大量贖回會極大影響債券市場。因為PIMCO是主要的債券持有者,紅色標示部分都是PIMCO參與持有的比例。

債券,PIMCO,格羅斯,Bill Gross,新興市場

而下圖顯示,流動性資產的比例正逼近1990年以來最低點。一旦投資者要大規模贖回,PIMCO還有多大可能性利用更有流動性的資產籌資?

債券,PIMCO,格羅斯,Bill Gross,流動性
在格羅斯離職消息公布一個月前,全球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BlackRock)已經在報告中稱企業債券市場“遭到破壞”,需要在市場壓力重現以前增加流動性。換句話說,美聯儲購買債券等資產的QE在債券市場造成了極大的意外後果。

貝萊德認為,低利率的環境掩蓋了價格差距和流動性稀缺的危險,要在市場壓力回升以前解除這些危險。對監管機構而言,投資者在美聯儲加息後拋售債券的風險迫在眉睫。

華爾街見聞上周末文章提到,數據供應商EPFR Global上周五公布,截至本月8日的一周內,全球投資者凈投入債券基金的資金多達158億美元,創最高紀錄。

美國加州投資機構Altegris的首席投資官Jack Rivkin認為,部分資金流入債券基金是源於全球最大共同基金之一PIMCO的投資者大量贖回,從PIMCO撤資的投資者會將資金投入其他債券基金。

不過,美銀美林認為,債券基金的大量資金凈流入固然體現了PIMCO的對手們吸納了多少PIMCO流出的資金,但凈流入的數據可能擴大了事實,因為它並未計入PIMCO旗下基金遭贖回的活動。(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819

趙曉光:矽谷之行的思考和重點關註 徐闖

來源: http://xueqiu.com/5147622946/32214546

■我眼中的矽谷:我們節前與幾家智能手機創始人和互聯網企業創始人一起在矽谷從硬件到軟件系列調研,我們會見特斯拉創始人 ElonMusk,蘋果前 CEO,Twitter、Airbnb、Pinterest CEO,楊致遠先生,蘋果、谷歌和 Facebook 核心人士,同時我們拜訪多家知名風投,與華美半導體協會交流,收獲良多,引發思考良多,總結如下:

  1、從企業角度還是從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

  2、硬件領域創新趨勢?

  3、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的區別?

  4、創意和技術的關系?

  5、跨學科的融合全面展開?

  6、大眾和小眾的關系?

  7、大企業和小企業的關系?

  8、B2C和 B2B 的互聯網化的區別?

  9、為什麽平臺是強大的?

  10、中國企業的崛起?

  11、國內白馬巨頭的新成長?

  ■最新推薦及重點關註組合

  智能系列:

  虛擬顯示:利達光電,歌爾聲學

  傳感器:歌爾聲學,碩貝德,大立科技

  智能控制:金龍機電

  光電系列:美亞光電,聚飛光電,大族激光,中航光電,光韻達

  軍工系列:中航光電,振華科技,大立科技

  蘋果系列:歌爾聲學、大族激光、立訊精密、欣旺達(目前正在停牌中,複牌繼續推薦)和金龍機電,關註超聲電子、伊頓電子、德賽電池、環旭電子等

  半導體系列:振華科技,晶方科技,長電科技,興森科技

  如果只選三家公司,我們綜合安全性、代表性和行業空間,推薦並建議重點關註歌爾聲學、美亞光電和利達光電

  ■風險提示:系統性風險

  我們節前與幾家智能手機創始人和互聯網企業創始人一起在矽谷從硬件到軟件系列調研,我們會見特斯拉創始人 Elon Musk,蘋果前 CEO,Twitter、Airbnb、Pinterest CEO,楊致遠先生,蘋果、谷歌和 Facebook 核心人士,同時我們拜訪多家知名風投,與華美半導體協會交流,收獲良多,引發思考良多,總結如下:

  1,從企業角度還是從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

  我們過去的思維,太多是從自身產品,盈利模式和業務增長角度思考,我們在與矽谷企業家們交流發現,從改善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是他們的共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是抱著改善人類的初衷做產品的,一方面,任何產品都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另一方面,以人為本的思考問題才能拓寬業務渠道,實現客戶價值深度挖掘。以前我們總是擔心一個問題,即使做起來,沒有盈利模式怎麽辦?事實證明,在互聯網的廣度深度下,只要掌握用戶,盈利模式應運而生。

  2,硬件領域創新趨勢?

  與華美半導體協會交流,硬件創新趨勢體現在兩方面,傳感器、虛擬顯示和智能控制滿足隨時隨地傳感、隨時隨地顯示和隨時隨地控制的需求;但總而言之,由於大陸供應商快速崛起,矽谷創業類半導體公司出現減少趨勢,向大的全球性 ic 企業集中,華源協會早起發起人都已回國創業。視頻數據處理與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是矽谷和斯坦福大學目前的焦點!

  3,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的區別?

  中國互聯網創新走在前面。中國企業的特點是一哄而上,羊群效應。在制造業,中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成本創新將產品成本下降 70-90%,最終為社會謀福利,但企業最後所盈無幾,太陽能是典型案例。互聯網行業一樣的一擁而上,激烈競爭和低利潤率逼迫企業更前瞻的模式創新,導致中國互聯網企業競爭能力更強。而互聯網和制造業的不同在於,互聯網可以通過 a 業務鎖定用戶的入口,通過更為高大上的 b 業務賺錢。這進一步反向激烈了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我們在 facebook,twitter 交流,他們對國內移動互聯網發展充滿興趣。

  4,創意和技術的關系?

  即使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相關人員都認為未來科研的重點在於如何從用戶思維更好的創意,信息技術只是手段。目前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想法、創意和資源整合能力更為重要。斯坦福大學成立設計學院,矽谷幾個互聯網新貴都是設計學院畢業的。矽谷的產品設計企業大受歡迎。我們過去的文化,重技術輕創意,因此傳統觀點無法接受“idea”可以創造百億市值的事實,但未來必須接受,因為決定價值的是消費者。只是更多考慮產品周期和平臺周期。

  5,跨學科的融合全面展開?

  從高校到產業,跨學科結合如火如荼,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學生同時要選擇傳統學科,跨產業的融合與合作,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趨勢明顯。從投資角度,傳統行業估值低的優勢體現出來,是我們未來挖掘的重點。這也是 BAT 在各個領域打造生態系統的原因。

  6,大眾和小眾的關系?

  企業準確定位非常重要。企業面向兩類用戶,一類大眾用戶,可延展性不強,核心盈利模式是規模效應;一類小眾用戶,規模不大但粘性強,可深度拓展。過去我們思維聚焦於大眾用戶,其實近年在矽谷成功的企業,反而聚焦於 5%-10%的用戶群體。矽谷人士看來,對國內走大眾路線的小米和小眾路線的 oppo 印象最深。

  7,大企業和小企業的關系?

  為什麽未來不是大企業壟斷?核心是人的因素,大企業註定無法壟斷人才,我們看到無論是矽谷的新勢力企業,多數都是從谷歌、蘋果、亞馬遜加盟,特斯拉也不例外,互聯網新貴亦然,國內互聯網企業亦然,大企業無法一統江湖。而從消費者角度,由於消費者需求的動態變化和多樣性,也導致不斷出現滿足新需求的企業。因此,在 BAT 一統江湖的時代,未來在各個邊界,還是會不斷出現新的模式和用戶體驗的企業。

  8,B2C和 B2B 的互聯網化的區別?

  很多觀點認為 B2C 的下一輪是 B2B的互聯網化。我們比較消費者和企業的效應函數不同。企業的效用可以精確計算,消費者不可以。在工業領域經過充分競爭和計算,利潤空間已經壓縮至正常資本回報率水平;而消費者領域大量中間環節,信息不充分,而消費者選擇多樣性導致存在大量空間。因此相比 B2B 互聯網化,大數據是未來更大的空間,通過大數據替代傳統企業在管理運營的采購、人力、財務、市場等管理成本,是更可靠的方向。大數據的核心是數據來源和數據挖掘,而不是數據處理,這是未來考評企業價值的核心。

  9,為什麽平臺是強大的?

  平臺的第一層意義在於做的越早,用的人越多,性能越好,用的人越多。第二層意義在於從服務提供方和接受方看,受眾越多,服務提供方聚合效應越強,因此服務接收方更多。airbnb 即是典型案例,驢友越多,房源加盟的越多,因此導致驢友越多。從這點看,蘋果未來的移動支付系統和健康醫療系統符合此特征。

  10,中國企業的崛起?

  中國企業的崛起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中國廣闊的市場;其二,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其三,華人在矽谷的地位大幅提升,在幾個互聯網巨頭,隨處可見華人工程師。斯坦福大學去年錄取學生,40%是華人。這批華人精英對回國創業和與國內企業合作充滿興趣,對於中國企業技術趕超提供基礎。

  11,國內白馬巨頭的新成長?

  我們本次調研歌爾聲學矽谷分公司,與從蘋果,鴻海加盟的負責人交流,公司未來與Facebook,谷歌的 nest,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在遊戲機,智能家居,虛擬顯示上系列產品合作,並開始為特斯拉等汽車供貨,從新產品密集研發周期看,歌爾聲學新一輪成長周期即將開始。

  本次矽谷行程只是開始,我們未來每年將組織 2 次矽谷和以色列考察交流,為國內企業更好全球化貢獻力量。

  最新推薦及重點關註組合

  智能系列:

  虛擬顯示:利達光電,歌爾聲學

  傳感器:歌爾聲學,碩貝德,大立科技

  智能控制:金龍機電

  光電系列:美亞光電,聚飛光電,大族激光,中航光電,光韻達

  軍工系列:中航光電,振華科技,大立科技

  蘋果系列:歌爾聲學、大族激光、立訊精密、欣旺達(目前正在停牌中,複牌繼續推薦)和金龍機電,關註超聲電子、伊頓電子、德賽電池、環旭電子等

  半導體系列:振華科技,晶方科技,長電科技,興森科技

  如果只選三家公司,我們綜合安全性、代表性和行業空間,推薦並建議重點關註歌爾聲學、美亞光電和利達光電(趙曉光、鄭震湘、邵潔/安信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35

登革熱和埃博拉有擴散跡象 關註抗病毒藥物生產商機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2&extra=page%3D1

登革熱和埃博拉病毒有擴散跡象 關註抗病毒藥物生產商投資機遇
作者:施佳麗

登革熱和埃博拉病毒有擴散跡象。在過去的一周中國內登革熱病毒和海外埃博拉病毒均呈擴散跡象。廣東省衛計委通報顯示,廣東省登革熱患者已累計 20788 例;在國慶黃金周期間,廣州累計新增 8111 例確診病例,比去年同期暴增 20 倍以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死於埃博拉病毒的人數已經上升至 4447 人,絕大多數在西非,但是歐美也已有患者死於這種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感染人數已經 8914 例,預計本周末將突破 9000 人。

關註中國中藥和四環醫藥。基於以上背景,我們認為抗病毒藥物生產商值得關註。登革熱和埃博拉目前都沒有抗病毒的特效藥,但是相信更多人會註意提升免疫力。我們上周推薦的中國中藥(0570)主力產品玉屏風顆粒是 700 多年的古方,對提升人體免疫力非常有效,我們建議繼續關註該公司。

四環醫藥(0460)日前公布將與軍事科學院合作開發埃博拉病毒用藥 jk-05。jk-05 是軍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歷時 5 年研制的新藥,日前通過總後衛生部專家評審,已經獲得軍隊特需藥物批件。雖然目前抗埃博拉病毒的藥物基本來自美國和加拿大,而且 jk-05 正式投產還需 3 年左右時間,但是相信軍事科學院 5 年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而四環是港股中唯一埃博拉概念,因此預計埃博拉病毒的擴散將提升公司受關註度。

截至 15/10 一周醫藥股表現。我們篩選了 44 個醫藥行業個股。截至 10月 15 日的一周中,44 個醫藥股平均下跌 0.6%,表現略好於大市。漲幅較大的主要為醫療器械和西藥股,跌幅較排名靠前的主要是估值醫藥零售、保健品等。


重點股份介紹
四環醫藥(460.HK):抗病毒新藥帶來新機遇

i) 公司介紹
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心血管處方藥制造商,目前銷售產品涵蓋中國五大醫療領域:心臟血管系統、新陳代謝、腫瘤、抗感染及中樞神經系統,總共覆蓋80多個產品,其中心腦血管藥物37個。根據IMS統計,2014年上半年在心腦血管處方藥市場仍然位居第一,按醫院采購額計算,市場份額增至10.8%。同時公司也躍升為中國醫院市場第三大制藥企業。2014年上半年高毛利的心腦血管產品占據公司收入的94%。
公司擁有超過3000個分銷商,覆蓋全中國32個省市及自治區近10,000家醫院,包括約80%的三級醫院、約55%的二級醫院和30%的一級醫院。

ii) 投資邏輯
我們對四環的推薦投資邏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主力產品將維持較快發展。公司 2014 年上半年將部分藥物從高開轉成低開,因此
收入同比下降 14%,但是凈利潤則同比增加 34%。主力產品心腦血管產品保持高增長。公司主力產品中歐迪美、源之久、丹參川芎嗪註射液、也多佳、益脈寧等新產品等新產品在銷售網絡方面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我們預計隨著各地招標的推進這些藥物銷售將維持較快增長。同時,預計公司未來幾年將加快新藥推出,這些均將促使公司維持較快發展。

抗埃博拉藥物將提升市場關註度。四環醫藥日前公布將與軍事科學院合作開發埃博拉病毒用藥 jk-05。jk-05 是軍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歷時 5 年研制的新藥,日前通過總後衛生部專家評審,已經獲得軍隊特需藥物批件。雖然目前抗埃博拉病毒的藥物基本來自美國和加拿大,而且 jk-05 正式投產還需 3 年左右時間,但是相信軍事科學院 5 年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而四環是港股中唯一埃博拉概念,因此預計埃博拉病毒的擴散將提升公司受關註度。

iii) 投資建議
彭博預測目前股價對應 29 倍 2014E PER,略高於行業平均和主要競爭對手石家莊藥業。我們認為從估值角度公司不再具備明顯優勢,因此暫不給予評級和目標價。但是,公司主營業務將穩健發展,而作為埃博拉病毒在香港市場唯一概念股,我們認為公司仍然值得關註。

iv) 風險提示
i)基藥降價影響;ii)藥品招標慢於預期;iii)反腐等行業調控

(來源:安信國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24

你最需關註的事:明晚7點歐央行壓力測試結果揭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47

iFZcrWpCRMWI

北京時間周日晚7點,歐洲央行對歐元區內130家銀行開展的資產質量評估和壓力測試結果將揭曉。

這是歐元區銀行業面臨的迄今以來最廣泛的壓力測試,也是當前市場最關註的焦點,更可能是影響下周一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大風險事件。

按照德國Assenagon Asset Management SA負責人Michael Huenseler的觀點,投資者應當關註的重點是資產質量評估將如何影響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的發展。

華爾街見聞昨日提及,歐洲央行草案顯示,25家銀行料將無法通過銀行業壓力測試,105家銀行通過了歐央行評估。這比PIMCO銀行業專家警告的18家未通過的情況更糟糕。

在未通過的銀行中,約有10家仍面臨資本短缺。

據西班牙媒體Efe報道,3家希臘銀行,3家意大利銀行,和2家奧地利銀行未能通過測試。此外,1家塞浦路斯銀行,1家比利時銀行和1家葡萄牙銀行也未能過關。

德意誌銀行聯席執行長暨德國BdB民間部門銀行業協會總裁Juergen Fitschen給出了一些暗示,他說,測試結果可能顯示德國銀行業者都很健康。

據路透社消息,兩位知情人透露,德意誌銀行通過了本次壓力測試,其以8.8%的核心資本率遠超歐央行設定的5.5%的最低要求。Bankhaus Metzler分析師Guido Hoymann周三曾表示:“如果不包括今年籌集的資本,不排除德意誌銀行通不過壓力測試的可能性。”

歐洲央行曾在周三警告:不對單個機構壓力測試結果置評,不要臆測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

意大利米蘭人民銀行CEOGiuseppeCastagna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全面評估之後,市場對於銀行資本比例不足的擔憂將會緩解,銀行的貸款需求將明顯回升。預計至2016年的年化貸款增長率將在5%左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