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周日晚7點,歐洲央行對歐元區內130家銀行開展的資產質量評估和壓力測試結果將揭曉。
這是歐元區銀行業面臨的迄今以來最廣泛的壓力測試,也是當前市場最關註的焦點,更可能是影響下周一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大風險事件。
按照德國Assenagon Asset Management SA負責人Michael Huenseler的觀點,投資者應當關註的重點是資產質量評估將如何影響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的發展。
華爾街見聞昨日提及,歐洲央行草案顯示,25家銀行料將無法通過銀行業壓力測試,105家銀行通過了歐央行評估。這比PIMCO銀行業專家警告的18家未通過的情況更糟糕。
在未通過的銀行中,約有10家仍面臨資本短缺。
據西班牙媒體Efe報道,3家希臘銀行,3家意大利銀行,和2家奧地利銀行未能通過測試。此外,1家塞浦路斯銀行,1家比利時銀行和1家葡萄牙銀行也未能過關。
德意誌銀行聯席執行長暨德國BdB民間部門銀行業協會總裁Juergen Fitschen給出了一些暗示,他說,測試結果可能顯示德國銀行業者都很健康。
據路透社消息,兩位知情人透露,德意誌銀行通過了本次壓力測試,其以8.8%的核心資本率遠超歐央行設定的5.5%的最低要求。Bankhaus Metzler分析師Guido Hoymann周三曾表示:“如果不包括今年籌集的資本,不排除德意誌銀行通不過壓力測試的可能性。”
歐洲央行曾在周三警告:不對單個機構壓力測試結果置評,不要臆測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
意大利米蘭人民銀行CEOGiuseppeCastagna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全面評估之後,市場對於銀行資本比例不足的擔憂將會緩解,銀行的貸款需求將明顯回升。預計至2016年的年化貸款增長率將在5%左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二,美國舉行中期選舉,市場人士預計選民對奧巴馬的不滿和憤恨將在選舉中有所體現,參議院控制權向共和黨傾斜,選舉結果關系到未來兩年政策,共和黨提倡放松能源出口、簽訂國際貿易協議、放寬對銀行限制。
據英國《金融時報》,2014年中期選舉中以下問題值得高度關註。
奧巴馬有多不受歡迎?
據Gallup最新調查,奧巴馬支持率僅為41%。通常,總統所在政黨都在中期選舉中失利,特別是第二個總統任期時的中期選舉。分析人士稱本次選舉將顯現出選民對奧巴馬有多麽不滿。目前奧巴馬支持率僅比2006年小布什的支持率高3個百分點,當年民主黨在參院和眾院中均獲勝。
奧巴馬不受歡迎,就連民主黨人也竭力和他撇清關系。肯塔基州民主黨候選人甚至拒絕透露她在2008年和2012年總統大選時是否支持奧巴馬。上月,奧巴馬給民主黨候選人禮物,並稱他的政策是“選票”。
誰將控制參議院?
大選之夜的主要問題是:共和黨人是否能增加6個席位,這樣他們將在100名議員組成的參院中成為多數黨。若共和黨成為參院多數黨,共和黨對上院的控制權會大增,因為目前眾院由共和黨控制。
今年,參院有36個席位需要投票選出。不過,由於美國政黨日益兩極分化,決定最終勝負的對決遠小於36個,分析人士稱勝負難決的州有10個。民主黨人稱目前局勢對他們不利,因為2012年羅姆尼獲得勝利的州對民主黨而言很難拿下。共和黨人幾乎肯定會拿下西弗吉尼亞州、南達科他州、蒙大拿州,這三個州的民主黨人會下臺。
共和黨人優勢有多大?
據RealClearPolitics最新民意調查,預計共和黨席位能增加7個。在勝負難料的10個州中,目前共和黨控制3個州,其中一個是肯塔基州Mitch McConnell,若他和共和黨均勝出,McConnell有望成為參院多數黨領導人。另有7個州現為民主黨控制,但目前看民主黨只在北卡州和新罕布什爾州領先。
讓選民積極參與投票是有可能扭轉局勢的有效方法,民主黨以前采取這種方法獲得了勝利,不過共和黨失利後,對此增加了投入。各黨派鼓勵人們通過郵寄方式早期投票,而非等到大選當日。佛羅里達大學的Michael McDonald表示,估計有27.5%的選票是在大選日之前投出,因此共和黨絕對性勝利的說法有些誇大。周一,白宮新聞發言人Josh Earnest稱,他預計民主黨還將控制參院,因為他們采取了上述“地面策略”,也即推動選民參與投票。
若共和黨獲勝,美國政策可能怎麽變?
如果共和黨獲勝,將推動利好商業的政策,包括放松美國能源出口、簽訂新的國際貿易協議、放寬對銀行限制。此外,領導人也會竭力推動稅收改革和移民改革。
不過,若要推行政策法規,共和黨人需要拉攏幾位民主黨人,在參院上獲得60票支持,也需要與總統合作,因為奧巴馬可以行使否決權。
若共和黨大幅獲勝,可以打破兩黨僵局,迫使奧巴馬與共和黨合作。如果兩黨將選舉結果看作是選民要求他們堅持各自立場,那麽兩黨僵局可能會變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聯儲結束QE,日本央行擴大量化質化寬松(QQE),歐洲央行準備擴大寬松。
美股近日連續刷新新高;黃金反彈至1170美元,美元/日元從七年新高回落至114;中國股市大漲,收創3年新高。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者應該關註些什麽呢?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從知名經濟學家、分析師、博主和對沖基金經理人手中征集到了數十張他們眼中當今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圖表。
今天的圖表為“關註中國不良貸款率”,來自美銀美林策略師David Cui:
基於中國的舊經驗,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最終的不良貸款率可能會大幅躥升至兩位數;畢竟,21世紀初時不良貸款率就接近40%了,如今房地產、產能過剩等不良貸款敏感的因素更甚於當時。
(點擊放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聯儲結束QE,日本央行擴大量化質化寬松(QQE),歐洲央行準備擴大寬松。
美股近日連續刷新新高;黃金反彈至1170美元,美元/日元從七年新高回落至114;中國股市大漲,收創3年新高。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者應該關註些什麽呢?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從知名經濟學家、分析師、博主和對沖基金經理人手中征集到了數十張他們眼中當今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圖表。
今天的圖表為“關註中國不良貸款率”,來自美銀美林策略師David Cui:
基於中國的舊經驗,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最終的不良貸款率可能會大幅躥升至兩位數;畢竟,21世紀初時不良貸款率就接近40%了,如今房地產、產能過剩等不良貸款敏感的因素更甚於當時。
(點擊放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聯儲第二次公布的一項評判勞動力市場的新數據,主導了隔夜金融市場走勢。周一國際金價下跌30美元回吐上周五所有漲幅,美元指數重新回歸上漲軌道。
美聯儲(FED)周一公布的10月就業市場狀況指數(LMCI)為+4.0,9月份由+2.5大幅修正為+4.0。LMCI數據向好並且前值上修,表明美國就業市場狀況加速改善。
該數據公布後隔夜國際金價一路自1178.94美元的高位回撤至1150美元下方,全天跌幅逾30美元。美元兌日元和歐元再度走高,美元指數結束了下滑轉為開始上行,並在周二零點過後刷新日高至87.81。
美聯儲將從10月6日開始公布LMCI指數,這是一項衡量就業市場綜合水平的數據指標,覆蓋19個就業市場相關指標綜合而成。
LMCI指數揭示了美聯儲對美國就業情況的解讀,並且在每個月非農報告後的周一公布,這對市場解讀美聯儲對勞動力市場的看法極端重要。
LMCI的源數據來自美國其他部門的統計,美聯儲根據對“就業市場改善程度”的定義進行重組,其中包括私人部門就業、失業率、有保險的失業率、綜合勞動力市場需求、求職難易度,和其他關於薪資、工時等關鍵的勞動力市場指標。
美聯儲官曾在5月份公布過一次LMCI指標的年度數據,當時LMCI處於近5年最差水平。當時2014年的樣本取過去12個月。
在今年的美聯儲Jackson Hole年會上,美聯儲主席耶倫就曾引用該指標,闡述對勞動力市場的看法。
瑞銀分析師Drew Matus當時解讀認為:“4月份的LMCI指數,遠高於美聯儲前兩個加息周期啟動時的水平,”
“從歷史數據看,加息的時間點遠早於LMCI指數從衰退複蘇的時間點。在上一次衰退時,LMCI下跌陡峭度異常之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整理/本刊記者 石海威
最早我回國加入文勝(蔡文勝)做265,當時是互聯網正在蓬勃發展的時候,也確實感謝文勝帶我認識中國最活躍的一批早期站長。2005年我們搞了中國第一屆草根站長大會,那個會上,YY的李學淩、現在馬上要上市的飛魚科技的阿飛都去了,包括美圖科技的吳欣鴻也是在那個時候認識的。這後面的過程中,我自己做過也投過一些公司,交過很多學費,不少已經壯烈犧牲了。也有一些運氣比較好的,像汽車之家,就長成了那種billion dollar的公司。
去年,我把自己的最後一個公司賣給阿里巴巴後,開始全職做天使投資。因為一些項目的業績不錯,很多朋友找到我希望做一個機構化的小型基金,於是在今年7月底我們成立了明勢資本。
最近不管是媒體還是基金業,包括美國投資人都在問我同樣的問題,就是如何看待互聯網泡沫和投資泡沫。我認為對早期投資人來講,過分關註當下或者是短期泡沫沒有任何的意義。原因很簡單,我們投的是未來5—10年會成長起來的偉大公司,如果把時間線拉到未來5—10年,這個公司一定會經歷兩到三個經濟周期。
我們看中國今天最優秀的幾家公司,百度也好,騰訊也好,包括阿里都經歷過起伏和折騰。我們今天在投的早期公司,一般需要平均7—9年的成長期,才能夠成為一家上市公司或通過並購退出。所以在未來的5—10年里面,它一定會經歷幾個經濟周期。如果你看好這家公司真正的願景,那麽就完全沒有必要關註短期資本市場上的一些調整,對一個真正優秀的早期投資人來說,我們應該關註這個公司的核心本質。
什麽是核心本質?
第一,能夠提供給用戶什麽樣的核心產品或者服務。核心的團隊是不是對他所針對的這個用戶群體和這個行業有足夠深刻的認識和專長,能否做到中國甚至全球最優秀的級別,我覺得這是創業者和投資人首要考慮的。
這和我們的投資理念也相同。明勢資本是一個早期基金,早期基金有很多不同打法,但對我們來說,我們希望的是能夠選中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並最終成為行業領跑者的那支團隊,然後成為他們在孤獨的創業長跑中最堅定的陪跑者。所以對我們投中的優秀團隊,我們一般不會選擇在A輪或B輪退出,而是長期持有,甚至加碼跟投下去。
第二,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創業者,也不應該太多關註是不是有泡沫。最近有很多創業者跟我們交流,問我們是不是現在融資變得越來越困難。這里我想講一個觀點,對那些因為市場特別好,錢特別好拿而決定出來創業的人,我建議他們要再想一想。
我們看歷史數據,很多優秀公司起步時未必是在經濟最熱、泡沫最強的時候,往往在困難時期成長起來的公司,它的資金有限,所以才能更專註地做好自己核心要做的事。
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滲透和普及,讓未來的5—10年中每一個行業都有被顛覆整合的巨大機會,它來的速度,比我想象的還要快。這里我想講兩個例子。
今年年初,我們分別在汽車和房產領域投資了兩家初創公司。一家是最近比較火的PP租車,估值已經比年初翻了20多倍。比這更讓人興奮的是,它利用共享經濟的模式已經在快速顛覆租車行業。我們估計到明年年底,它的交易量將超過目前最大的神州租車。
另一家是做二手房中介平臺的軟件公司,最近它剛剛完成了估值過億美金的又一輪融資。創始人當初跟我談他的理想是將來要做一個虛擬的網上二手房的交易平臺,而現在,他已經通過和線下二手房中介的深度整合,完成了線上二手房的閉環交易。這個比我們原來的預想整整提前了一年多。
這是我們喜歡的項目。很多以線上起家的互聯網平臺,反過來整合收購控股線下的實體,這種從線上往線下快速整合的產業變化已迅猛開始。不管汽車、房產還是教育、金融等其它領域,里面都會快速出現顛覆性的公司,去整合傳統資源。
另外,中國本身的GDP也以每年6%—7%的速度在增長,在未來的5年如果沒有大的變化,中國的GDP會趕超美國。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今天國內的對標公司,比如在房產、汽車、金融領域的公司,不管市值還是銷售額和美國同類公司還有10—20倍的差距。也就是說隨著大盤子的增加,每個領域的領頭羊公司,它的規模至少還有10倍甚至更高的增長空間。
另外一個創業大方向就是智能硬件和高端制造業。在這件事上,小米的雷總為中國企業界捅破了一層窗戶紙,因為中國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紅利,是基於勞動力成本的低價。我們成為全球制造或加工業的中心,但是中國企業不擅長做自有品牌。我覺得雷總給大家指了一條路——其實用互聯網思維好好做一款產品,好好運營品牌,建立用戶的忠誠度和粉絲群體,中國的企業一樣可以從價值鏈的最底層往高端升級。
我個人的一個判斷是明年這個時候世界範圍的高端手機品牌除了蘋果外,剩下應該是中國的品牌手機一統天下,三星會被打得很慘,其他國家和地區會被像來自小米、華為這樣的中國品牌取代。同樣的故事會發生在其他消費電子領域,包括電動車這個領域。高端的電動車可能會有特斯拉或者是寶馬這樣的公司,但中低端電動車領域會看到比亞迪和其他中國創業公司迅速崛起。
經過過去三十年的積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制造和供應鏈基地。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同樣有我們做投資尤其是早期投資的巨大機會。我們在找有做C端產品能力的公司——小米能夠把品牌和產品的質量做好,同時經營好他的粉絲群體,類似的公司同樣有巨大的機會。
未來5—10年,一個是傳統行業被移動互聯網顛覆,第二個就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過渡,整個產業升級會在中國以極快的速度發生。這里面也會產生一批百億美金,甚至更大規模的公司,因為市場、生產線、整個價值鏈體系和高水平的工程師在這里。
當然看方向是最容易的事情,執行卻是最困難的。所以,無論成功或失敗,我們對所有的創業者都心存敬畏。這也是為什麽我給我們的基金取名叫明勢資本,因為我們要發掘明天的趨勢,而“勢”又是“上執下力”組成,也就是靠執行力來落實的。我們希望找到那種有遠大目標的創業者,同時他能夠真正腳踏實地,集中所有資源和力量把執行做到極致去實現他的目標。
未來5—10年中國有一撥非常好的創業機會,將迎來一次大的爆發,新興公司快速成長為巨頭的機會比以前更多,也來的更加迅猛。作為這個時代的創業者和投資者,都是無比幸運的。如果我們站在十年後的未來回顧今天,這可能是史上開拓進取最好的時代,這些都讓我覺得現在去討論短期的泡沫沒有任何的意義。我們希望找到那些誌同道合的創業者,和他們一起去創造未來。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11-13 13:56 編輯 珠海航展殲-31亮相引關註:戰鬥機產業鏈掘金 作者:徐彪、姚衛巍 投資要點: 我國自主研發的殲-31 戰鬥機首次實體亮相珠海航展,五年內有望實現量產的消息預計將直接刺激航空裝備板塊;軍事專家稱殲-31 有望作為第四代艦載機登上航母,我們認為這將打開航母編隊建設的想象空間,建議關註間接拉動的航母概念板塊。 殲-31 亮相航展,90%的國產化率有望刺激航空裝備板塊 自 2006 年以來,珠海航展的簽約規模不斷擴大,2012 年已達到 118 億美元,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展品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的提升,包括國產的殲-31和 FD-2000 導彈等軍工產品有望通過此次航展推向世界。殲 31 代號“鶻鷹”,是沈飛集團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雙發中型隱形戰鬥機,按歐美舊標準屬於第四代戰機,是我國首款公開展示的四代機,也是迄今為止中國航展公開亮相的最先進戰機之一。 關註航空裝備產業鏈 《2014 年中國軍力報告》顯示中國空軍共有超過 2800 架飛機,其中 1900 架作戰飛機(包括戰鬥機、轟炸機、攻擊機等)僅為美國的一半,而且只有 600 架是現代化的三代機,占比僅為 32%,與美國的完全三代化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戰鬥機的換代升級一方面直接利好戰鬥機制造、發動機、材料等相關產業,另一方面也間接利好空軍信息化建設。關註戰鬥機制造相關的成飛集成、發動機相關的航空動力、航電系統相關的中航電子、機身相關的中航重機。 殲-31 有望成為航母艦載機,打開航母編隊建設的想象空間 從媒體照片來看,本次航展亮相的殲-31 是雙前輪(而比它重一倍的殲-20 只是單前輪),由於航母艦載機起降時要承受更大的沖擊力(更短的跑道和顛簸的路基),通常都是雙前輪,因此殲-31 戰鬥機有望成為航母艦載機。量產的殲-31 將不會僅僅配備於目前僅有的“遼寧號”航母,為未來的航母編隊打開了想象空間。 關註航母產業鏈 航母編隊建設的產業鏈大致可以劃分為上遊的特種材料(包括特種鋼材、合金材料、符合材料)、中遊制造過程中的高端裝備(包括艦體制造、武器裝備制造、艦載機制造)、動力系統和信息系統(包括指揮控制系統、預警探測系統、通信系統、電子戰系統和導航系統)。 建議關註產業鏈相關的個股:撫順特鋼(特種鋼材)、中國重工(航母、潛艇制造)、北方導航(制導、火控系統)、航空動力(燃氣輪機)、海格通信(通信、導航)等。 11 月 11 日至 16 日第十屆中國航展將在珠海舉行,我國自主研發的殲-31 戰鬥機首次實體亮相,預計將直接刺激航空裝備板塊(關註發動機相關的航空動力,航電系統相關的中航電子,機身相關的中航重機);軍事專家稱殲-31 五年內將實現量產,而且有望作為第四代艦載機登上航母,我們認為這將打開航母編隊建設的想象空間,建議關註間接拉動的航母概念板塊(特種鋼材相關的撫順特鋼,航母、潛艇制造相關的中國重工,制導、火控系統相關的北方導航,燃氣輪機相關的航空動力,通信、導航相關的海格通信等)。 根據媒體報導,11 月 5 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殲-31 戰鬥機首次在珠海上空試飛備戰本屆航展,90%的國產化概念有望直接刺激相關的航空裝備板塊;從媒體照片來看,本次亮相的殲-31是雙前輪(而比它重一倍的殲-20 只是單前輪),由於航母艦載機起降時要承受更大的沖擊力(更短的跑道和顛簸的路基),通常都是雙前輪,因此殲-31 戰鬥機有望成為航母艦載機。量產的殲-31 將不會僅僅配備於目前僅有的“遼寧號”航母,為未來的航母編隊打開了想象空間。 珠海航展召開在即,殲-31 首次實體亮相 2014 年 11 月 11 日至 16 日,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將在廣東珠海舉行,作為國內唯一被中央政府批準的航展,是展示我國航空航天科技發展水平以及進行貿易洽談、學術交流的重大盛會,已成為世界五大航展之列。 我國自主研發的殲-31 戰鬥機首次實體參展,鑒於殲-31 是雙前輪(而比它重一倍的殲-20 只是單前輪),而航母艦載機起降時要承受更大的沖擊力(更短的跑道和顛簸的路基),通常都是雙前輪,因此殲-31 戰鬥機有望成為第四代航母艦載機。 航展規模創新高,軍品出口或成看點 本次珠海航展規模有望再創新高,與 2012 年展出 113 家飛機盒參展 650 家展商相比,預計本屆將展出飛機超過 130 架,國內外展商超過 700 家,各種尖端武器裝備以及眾多自主研發的航空航天產品將會一齊亮相。 亮點 1:中國自研大小預警機空警-2000、空警-200 預警機將亮相航展並進行新機飛行表演,今年剛首飛成功的“領世 AG300”輕型公務機以及賽斯納 208B 飛機、獎狀 XLS+公務機和西銳“願景”SF50 飛機等機型也將悉數展出。同時中航通用飛機研發的大飛機項目之一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模型,H631 型和 H660 型國產地效翼船等都會首次亮相航展。 亮點 2:火星探測器、貨運飛船、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高分二號衛星等展品將首次展出,同時航天科技集團將攜 300 余項航天成果參展,另外最新立項研制的一批導彈武器系統包括精確打擊武器系統、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無人機偵查作戰系統及精確制導炸彈等武器裝備等將首次亮相。 亮點 3:除了 SR-5 型火箭炮、MBT-3000 主戰坦克等各種輕重式規格坦克,以及裝甲車、導彈發射車、低空目標指示雷達、自行加榴炮武器系統等數十種兵器將悉數展出以外,目前我國國內最先進進的防空導彈系統“天龍-50 防空導彈系統”將首次實物展示。作為空襲平臺和精確制導彈藥的全空域克星,備受關註的 FD-2000 導彈將展出,升級版的導彈防禦體系也將展出,其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發的FD-2000 防空系統是中國紅旗-9 號地空導彈系統外貿版, FD-2000 防空系統已經獲得了土耳其數十億美元的大訂單。 亮點 4: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種大型軍用重型運輸機運—20 運輸機、代號“鶻鷹”的第四代戰機——國產殲-31 隱形戰機以及對華軍售超機動多用途重型戰鬥機蘇-35 等尖端裝備將亮相珠海航展。 自 2006 年以來,珠海航展的簽約規模不斷擴大,2012 年已達到 118 億美元,由於本次航展規模再創新高,而且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參展展品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的提升,包括國產的殲-31 和 FD-2000 導彈等軍工產品有望通過此次航展推向世界,預計本屆軍工產品的出口將會是一大看點。 殲-31首度實體亮相,有望成為航母艦載機在眾多展品當中,殲-31 可以說是最受矚目的“明星”,自 2012 年首飛成功以來,此次參展是殲-31 首次實體亮相。 殲 31 代號“鶻鷹”,是沈陽飛機工業集團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雙發中型隱形戰鬥機,按歐美舊標準屬於第四代戰機,“鶻鷹”亮相航展將成為中國首款公開展示的四代機,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中國航展公開亮相的最先進戰機之一。 殲-31 是一款先進的多用途戰鬥機(AMF)。從外形上看,該機單座、雙發,采用了上單翼雙外傾垂尾正常氣動布局,機身兩側 DSI蚌式進氣道,全機采用複合材料,以降低戰鬥機的結構重量。戰鬥機具有隱身功能,中低空機動性能強,具有全天候作戰的能力。機長 16米左右,翼展 10 米左右,預計空重約 12 噸左右,最大起飛重量 26 噸左右。從修長機身、大邊條、梯形上單翼、前後襟翼、大角度雙外傾垂尾、全動尾翼等氣動外形和結構布局來看,其設計註重了超音速巡航、中低空機動和短距離起降等性能。從全機采用複合材料、無鴨翼、彈倉內臵及若幹綜合航空電子信息系統的外臵天線配臵和工作口蓋設臵等技術細節來看,其目標鎖定了第四代飛機普遍追求的隱身攻防、體系作戰等基本特性。 作為空中作戰武器平臺,其體量相對較小,據此似可判斷機載武器有可能是以中距主動攔截和反輻射攻擊武器為主。若配備以空中格鬥彈藥和對地(對海)精確打擊彈藥,執行空中格鬥、空中截擊、空中偵察、空中掩護和對地(對海)打擊等綜合性任務。 殲 31 在航展的平臺上公開展出意味著它將來有可能進入國際軍貿市場,這對中國的航空工業來說意義重大,因為一個國家的航空工業不可能只靠國內的內需,軍工企業研發生產必須要考慮投入和產出,僅僅靠國內的投資來發展是不夠的,如果不能有效的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不能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資金,是不可能具備持續發展能力的。殲 31 最初並不是軍方立項的產品,而是航空企業自主投資研發。軍品生產采用軍民結合,引入企業來參與競爭是大勢所趨,作為第一個成功的產品,殲 31 的意義極為重大。 殲-31 參展珠海航展背後有著許多重大的意義,第一,公開亮相意味著殲-31 各方面技術已經能經得住考驗,如若前期研制過程中仍存在某些缺陷則不會選擇在如此重大展會上亮相。第二,珠海航展是國際航展,殲-31 參展意味著未來很可能將進入國際軍貿市場,如果殲-31能夠成功走出國門,這將是我國軍品貿易的一大突破。第三,殲-31 最初並非軍方立項研發項目,而是航空企業自主投資,殲-31 的成為未來或將開辟軍品生產采取軍民合作的新道路。媒體對殲-31 用途的猜測主要分為三種:一是與隱形戰機殲-20形成高低搭配,二是推出的隱形戰機出口型號,三是未來發展為替代殲-15 的新一代隱形艦載戰機。 我們認為殲-31 成為艦載機的概率較大,因為殲-31 采用的是雙前輪,而殲-20 采用的是單前輪,由於艦載機起降時需要承受很大的沖擊力,因此基本艦載機都是雙前輪,也有專家猜測殲-31 部署於航母上將與殲-15 形成高低搭配戰鬥群。 另外從殲-31 尺寸大小來看,艦載機理想機長在 18、19 米左右,翼展 13.6 米左右,最大起飛重量應該在 30 噸超一點,正常起飛重量在 26 噸比較合適。而殲-31 機長 16 米左右,翼展 10 米左右,預計空重約 12 噸左右,最大起飛重量 26 噸左右,已經完全符合艦載機大小,而且還略顯小了一點,具體來講殲-31 內油量或許略顯不足,無法滿足留空需求。 殲-31 從修長機身、大邊條、梯形上單翼、前後襟翼、大角度雙外傾垂尾、全動尾翼等氣動外形和結構布局來看,其設計註重了超音速巡航、中低空機動和短距離起降等性能。雖然四代機的典型特征就是4S,但要上艦必然要在 4S 方面做出一定犧牲,其中有沖突的就是超音速巡航,不過如果不追求完全的超巡而改為在加力狀態下追求較好的超音速性能,殲-31或許能做到這之間的平衡。 從各方面分析來看,殲-31 均有上艦可能性,或許是成為未來中型航母匹配的航空作戰平臺,或許殲-31 遵循一機多用原則,瞄準多軍種多市場,未來有上艦需求則可以經過進一步處理完成航電系統等的設計,從而完成適配。 ![]() 關註戰鬥機產業鏈 戰鬥機國產化進程有望提速 戰鬥機以其飛行性能優良、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特征,深受各個國家的重視,它的先進性程度決定了一國空軍力量的強弱,戰鬥機也一直是軍工領域發展得最為前沿的細分行業。戰鬥機經過 100 多年的發展,從最早的活塞式戰鬥機到最新的矢量式戰鬥機,共經歷了五代的新舊更替,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戰鬥機是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聯合開發的第四代(按歐美劃分標準)F-22 隱性戰鬥機。美俄兩國由於在戰鬥機的研發中投入了巨額的資金,它們生產的戰鬥機一直都處於最頂尖的水平。中國最早生產的戰鬥機都是仿制蘇聯原型機的,80 年代以後中國才逐漸進入自主研發的過程,得益於中國國防軍費預算開支的增長,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戰鬥機的研發,近十幾年來,中國的戰鬥機制造水平突飛猛進。目前,中國的戰鬥機已經研制出國際領先水平的第四代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殲 20,以及本次航展亮相的兄弟機型殲 31。 發展新型戰鬥機是建設空軍現代化建設的必備手段 早在《2006 年中國的國防》提出的國防現代化三步走戰略和空軍發展戰略中,對於空軍目標是著眼於建設一支攻防兼備的信息化空中作戰力量,減少作戰飛機總量,重點發展新型戰鬥機。目前中國空軍戰鬥機代數中,已由二代逐步向三代為主、四代研制的方向發展,新型戰鬥機將在空軍現代化建設中大展拳腳。 根據《2014 年中國軍力報告》,解放軍空軍是亞洲最大的空軍和世界第三大空軍,約有330,000 人,超過 2,800 架飛機。這些中國空軍的飛機,大約 1900 架作戰飛機(包括戰鬥機,轟炸機,戰鬥機,攻擊和攻擊機),其中 600 架是現代化的三代機,三代機的占比僅為31.57%,相較 2010 年的 25%提高了將近 6%,但這與美國幾乎實現三代化的水平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從擁有的作戰飛機數量來看,中國僅為美國的一半,與俄羅斯相當,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東海沖突加劇以及航母編隊的建設,可以預測未來中國還需要新增很多的作戰飛機。所以說,未來中國戰鬥機的代數升級的必然趨勢和作戰飛機絕對數量的增加有利於整個戰鬥機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 兩個維度把握戰鬥機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全球著名的航空專業雜誌——《Flightglobal》指出中國戰機現代程度為美國 40%左右,總體作戰效能能力僅為美國的 14%左右。要著力提高戰機的作戰效能能力,一方面需要依賴於大力發展三代機和四代機,另一方面要軟件和硬件兩個部分提高軍隊的信息化建設水平。直接受益於作戰飛機的換代升級的公司中國目前大部分的作戰飛機還是停留在較舊的二代戰機,三代機占比才剛剛超過三分之一,未來空軍的發展方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全面實現空軍的三代化,按目前的空軍作戰飛機數量來看,中國空軍需要采購超過 1000 架的三代機,這無疑使得有能力生產三代機和為三代機產業鏈的相關公司直接受益。 戰鬥機的生產主要包括戰鬥機機體制造、發動機制造以及整機制造三個部分,以美國美國洛克希德.馬丁生產的 F-35A 第四代隱形飛機為列,英國 BAE系統公司負責生產側翼和機體,普惠公司負責生產航空發動機,然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完成整機制造。 在中國最著名的兩大戰鬥機生產公司無疑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都是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子公司,這兩家公司幾乎包攬了中國所有的戰鬥機制造。 ![]() 航空發動機制造是戰鬥機最核心的技術,作為飛機的“心臟”,被譽為“工業之花”,它直接影響飛機的性能、可靠性及經濟性,是一個國家科技、工業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美國國防部直接把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作為最保密的軍事機密之一。由於受到發達國家技術出口的限制,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一直發展緩慢,好在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幾年有所突破,成為了繼英、美、俄、法後少數能夠獨立研制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之一。 由於航空發動機行業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壁壘的特性,目前國外航空發動機主要被三大生產商美國通用電氣(GE)、英國羅爾斯〃羅伊斯(RR)和美國普拉特〃惠特尼(PW)高度壟斷,特別在軍用領域普惠 PW 公司絕對是一方霸主,無人可以撼動。中國目前雖然已經研制出第一代國產發動機“昆侖”,和最近的“太行”渦扇發動機,但是跟美國相比仍然有二三十年的距離,“太行”發動機的性能相當於美國 80 年代就已研發成功 F-100發動機,而且“太行”發動機要實現量產還需要三五年的時間。為了縮短差距,中航工業在 2011年將把航空發動機研發放在優先地位,2014 年下半年中國通過“兩機專項”(即國家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兩機”科技重大專項),成為了國家第 20 個重大技術專項,預計未來 10年內將投資 1000億人民幣用於先進航空發動機研發和生產。中國航空運輸量目前以每年 8%的速度增長,按此速度到 2026 年,中國的飛機需求總量接近 3000 架,由此有望帶動航空發動機市場需求總量達到 6500 臺,總價值約為 650 億美元。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發動機制造公司優先受益,比如航空動力、中航動控和成發科技等等。 ![]() ![]() 航空發動機零部件重量的 50%-60%都是材料構成,現代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需要采用一些高強度、耐高溫材料,包括鈦、鎳、鋁、複合材料以及鎳基和鈷基超耐熱合金,所以制造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制造耐超高溫的合金材料。航空發動機需求的告訴增長必然帶來高溫合金需求相應的增加,目前我國高溫合金年產量約在 1萬噸左右,而市場需求量可達 2萬噸以上,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明顯,需要大量依賴進口。高溫合金相關上市有:鋼研高納(高溫合金細分領域絕對的龍頭企業)、撫順特鋼(軍用高溫合金占有率國內領先)。鈦合金生產:寶鈦股份(公司是我國最大的鈦材生產商,其具備年產 3000-4000 噸航空鈦棒材的能力,同時它是我國軍用鈦的主要供應商)。 受益於空軍信息化建設的相關上市公司 所謂空軍信息化建設,它包括四大方面:信息感知能力,主要是指雷達對空、對地、對海的目標探測能力和平臺對戰場態勢信息的感知能力;信息對抗能力,是指空軍武器裝備的信息對抗能力,如裝備的抗幹擾能力、電子對抗協同作戰能力等;快速精確作戰能力,指空軍武器裝備的快速與精確的打擊能力;一體化作戰能力,是指空軍武器裝備的綜合作戰信息網絡的互聯互通水平,與指揮控制系統的交聯程度,與編隊友機的戰術協同能力,與友鄰作戰單元的任務協同能力等。此外,隱性無人飛機的使用是空軍信息化建設的更高臺階,也是各軍事強國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我國軍隊的信息化建設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總體上正處於信息化全面發展的起始階段,與美國等軍事強國相比有巨大差距。其中,軍用通信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也是市場化程度高、軍民融合最為緊密的領域,可積極跟蹤關註北鬥產業鏈和軍用信息系統產業鏈的相關投資機會。 北鬥產業鏈可積極關註:1)唯一具有衛星制造能力的上市公司:中國衛星;2)衛星地面設備提供商:北鬥星通(元器件、終端、方案和運營全產業鏈布局,終端占比較高)、國騰電子(元器件、終端、系統、運營,終端占比較高)、海格通信(元器件、終端、系統、運營,終端占比較高)、華力創通(立足軍用、面向民用,芯片、終端、系統)、中海達(由測繪設備提供商向測繪一體化服務商轉型);3)衛星應用系統及運營商:四維圖新(導航電子地圖)、超圖軟件(與雲計算結合的 GIS 平臺軟件商); 軍用信息系統產業鏈可關註:中航電子(公司生產的大數據信息系統在軍用航空占有率高達90%)、四創電子(公司是我國氣象和航管雷達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在中國氣象局新一代氣象雷達和軍用氣象雷達市場均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川大智勝(公司是我國空中交通管理領域和地面智能交通管理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軟件和重大設備供應商。公司的航管雷達模擬機和程序管制模擬機產品占國內市場的 95%以上)。 第四代艦載機量產,為航母編隊建設打開想象空間 航空專家徐勇淩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殲-31 很可能在五年之內實現量產,殲-31將來上艦的可能性很大。量產的殲-31 將不會僅僅配備於目前僅有的“遼寧號”航母,為未來的航母編隊打開了想象空間。 航母發展的必然性 航母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不同於戰列艦,航母本身並沒有很強的火力,而是作為一個搭載艦載機的平臺。它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其能在遠離國土的地方,在不依靠當地機場的情況,利用搭載的戰鬥機提供的火力,進行空中掩護和遠程打擊。在一支艦隊中,航母的遠洋作戰能力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 航母作為海上軍事力量金字塔頂端的武器配備來說,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是國家發展的堅實後盾,能有效提高政治影響力、增強軍事實力以及提高對外話語權。 ![]() 中國不僅是一個陸權國家,更是一個海權國家。中國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擁有渤海、東海、南海等三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領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海洋,無論是海洋資源還是對外貿易的通道。我國的陸上鄰國有 14 個,已經跟 12 個劃定邊界,只有印度和不丹尚未劃定,但是 8 個海上鄰國無一不是爭端國,爭議面積達到 150 萬,占了我國海域面積 300 萬的一半以上。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軍事實力也在迅猛增加,海軍的各類船艦火炮也不停的增加和升級,從二戰時期,中國海軍力量的薄弱,到現在中國擁有的戰艦數量位列世界第一,而海軍軍力穩居前三。作為海上強國而言,中國海軍仍然缺乏強大的遠洋打擊能力。近幾年,越來越來的國家開始嘗試挑戰我國的底線,我國南海、釣魚島局勢複雜,部分島嶼及海洋資源被占用,單純的近海防禦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對我國海域領土的保障。 2012 年之前,對於周邊領土、領海的爭端,我國基本上是以戰略防禦進行應對,但 2013年開始,我國轉入積極應對,重要的標誌就是海洋局下面成立了一個海警局,海警局把海監、漁政、緝私、海警統和起來,海警局局長是正部級官員,比海洋局局長還高一級,判斷未來海警局成為獨立部門的概率較大。 十八大報告也提出了未來我國國防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必須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按照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構想,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力爭到 2020 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010 年國務院發布了第七版國防白皮書,其中可以總結為四大方向:1.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2.維護社會和諧穩定。3.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4.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值得關註的為最後一點,對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詮釋為深化國際安全合作,加強與主要國家和周邊國家的戰略協作和磋商,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交流合作,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海上護航、國際反恐合作和救災行動。從以上四個目標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戰略重心已經從一味的防禦以獲得更好的發展轉變為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履行一個大國所要承擔的責任,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隨著我國大國意識的覺醒,我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戰略也不再是保守的只掃門前雪,海軍的發展重心也從黃水海軍向藍水海軍過渡,介時無論是突破島鏈枷鎖還是在區域內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航母艦隊的價值將更加顯現。 ![]() 無論是從經濟發展角度還是軍事戰略部署角度來看,我國都需要發展航母。美國現在擁有11 艘航母,英國、日本各 3 艘,意大利 2 艘,西班牙、法國、俄羅斯、巴西各 1 艘,幾乎每個強國都會擁有自己的航母,就從這點來看,我國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強國,擁有自己的航母艦隊是必然的。而且我們鄰國的印度也有 3 艘、泰國 1 艘、韓國 1 艘。 我國目前僅有一艘“遼寧號”航母,但是一艘航母可能還達不到我國的戰略目的。香港《明報》的報道稱,中國第二艘完全國產的航母正在建造,未來我國的航母產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1910 年美國人率先在靜止的船只上起飛降落飛機,隨後 1912 年英國在行駛中的戰艦上起飛降落飛機,並將老巡洋艦改裝成了可容納飛機的船只,這就是航母的前身。英國作為最早擁有“航母”的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功阻止德國,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其在戰爭後期毫無作為,為一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17 年英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日本緊隨其後於 1919 年開始設計並建造,並提前與英國在 1922 年建造完成開始開始服役,而英國由於一戰結束放緩了工期,於 1923 年完工。美國第一艘航母是由運煤船改造而成,於 1922 年開始啟用。一戰結束後,各海軍強國嚴格控制戰列艦的建造,但允許航母的建造,由此,拉開了航母的時代。航母的強大毋庸臵疑,其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得到廣泛運用,並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二戰時期三場經典的海戰:偷襲珍珠港、珊瑚島海戰及中途島海戰中均發揮了決定戰局的作用。首先是偷襲珍珠港,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導致了美國 4 艘戰列艦被擊沈,3 艘戰列艦受損,3 艘巡洋艦被擊沈,188 架飛機被摧毀,155 架飛機受損。珊瑚島海戰,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後,開始對莫爾茲比港發動進攻,企圖打通南太平洋的環形包圍圈,並控制澳大利亞。美日兩軍在珊瑚島海域進行了激烈的交戰,日軍損失 69 架戰機,1 艘輕型航母,1 艘驅逐艦,美軍損失相當,值得註意的是所有損失均來自於艦載機。最後就是徹底覆滅日本海軍的中途島海戰,日本帝國面對美軍鋪天蓋地的艦載機攻擊下,朽木難支,轟然倒下。 另外還有許多戰役由於航母的存在迅速的奠定了戰局,毫無疑問,單憑戰列艦是無法與航母相提並論的,可以說擁有航母的國家才有資格角逐海上霸主的地位。 ![]() 關註航母產業鏈 按照中國的綜合實力以及國防需求,北海、東海、南海至少各擁有一個艦隊,那麽未來中國將會新增 3 個以上的航母編隊,每個編隊全壽命周期需要 1000-1500 億元,它將撬動著四五千億規模的產值。 建造航母編隊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按產品鏈劃分可以將這塊“大蛋糕”可以切割上遊的原材料——特種材料,中遊艦體的制造過程——高端裝備、動力系統和信息系統。建議關註特種鋼材相關的撫順特鋼,航母、潛艇制造相關的中國重工,制導、火控系統相關的北方導航,燃氣輪機相關的航空動力,通信、導航相關的海格通信等。 特種材料——航母編隊的肉體 特種材料是航母編隊的肉體,是發展航母工業的基石。從世界範圍來看,很多特種材料的研發最初都是為了軍工需要而開展的,因此,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將特種材料作為一種戰略性稀缺資源,對出口做出了過度的限制,這導致中國過去幾十年特種材料成為困擾整個軍工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說用於建設航母工業的特種材料只能依靠我國的自主研發,在實踐中摸索前進。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將新材料上升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這表明了國家對該領域的高度重視。具體來看,航母所用的特種材料主要有:特種鋼材、合金材料和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等等。 一、特種鋼材:航母的特殊性要求用鋼具備非常特殊的性能 1、抗海水腐蝕:海水對艦船底部的腐蝕特別厲害,會嚴重影響艦船的速度和防護能力。由於航母的作戰環境比一般軍艦更為惡劣,維修所需時間也長,因此,要求所用鋼板抗海水腐蝕的能力就更強。 2、防磁:一般鋼鐵都帶有一定磁力,由於受到地球本身是有磁場的作用,用久了的艦船會受地球磁場磁化而產生磁力,而磁力對軍艦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這容易被敵方磁力探測儀偵測到,或受到敵方磁性水雷等武器的攻擊。因此,軍艦用鋼,磁力越小越好。 3、耐高溫和耐沖擊能力 飛機在陸上起飛,一般需要在三公里多,至少也要一、兩公里的跑道助跑、起飛。而在航母上,飛機在一兩百米內,就要從靜止狀態完成滑跑、起飛、騰空的過程。這除了有彈射裝臵助推外,更要求飛機本身有強大的推力,當飛機加力開到足以飛起時,發動機噴射出的火焰可達上千度,足以把一般鋼材制作的甲板熔化了,只有耐超高溫的特種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幾十噸重的艦載機降落對航母甲板會產生極大的沖擊力,這要求甲板用鋼能夠具備非常強的抗沖擊力和抗扭曲力。 二、合金材料:航母、艦載機和護衛艦等的特殊部位用於工作環境原因需要大量的合金材料 1、 高溫合金 高溫合金一直是現代航空、航天發動機熱端部件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在先進的航空發動機中,高溫合金用量占發動機總重量的 50%-60%以上 ,其主要用於四大熱端部件:燃燒室、導向器、渦輪葉片和渦輪盤,此外,還用於機匣、環件、加力燃燒室和尾噴口等部件。由於高溫合金具備良好的性能,也將廣泛用於航母、艦載機和護衛艦等所用的發動機的制造。近年來,我國國防工業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為高溫合金材料提供了強勁的市場需求,促使國內高溫合金主要生產企業迅速地更新裝備、提高工藝水平,從而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目前我國高溫合金年產量約在 1 萬噸左右,而市場需求量可達 2 萬噸以上,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明顯。另一方面,國內在燃氣輪機用大尺寸精鑄葉片等先進生產工藝方面尚未突破,國產化率不高,許多高檔高溫合金材料仍須依賴進口。由此可見,我國高溫合金行業的生產能力及技術水平與市場需求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缺口。再加上高溫合金單價高,盈利能力強,未來我國高溫合金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發展空間。 2、 鈦合金 鈦合金高端發動機核心部件材料,鈦合金以其高強度、高韌性的特點一鍛件的形式被應用在飛機結構中,使用鈦合金材料較集中的部位是發動機的壓縮機部分,鈦合金占發動機重量的20~30%;鈦合金還被用作防火隔板,將發動機與其他結構隔開;也可以用作機翼蒙皮及軍用飛機中的支撐結構。近年來鈦合金在戰鬥機原材料中的占比處於穩步上升的態勢。具備更好優良性能的鈦合金替代鋁合金將是未來航空航天發展的大趨勢。 三、複合材料 玻璃鋼(FRP)亦稱作 GRP,即纖維強化塑料,一般指用玻璃纖維增強不飽和聚脂、環氧樹脂與酚醛樹脂基體。由於具有質輕而硬,不導電,機械強度高,耐腐蝕和透波性好等特點,被運用於新型戰鬥機中的護尾罩、機翼翼尖包皮、雷達蒙皮等部位。在國外複合材料被廣泛用於軍用戰鬥機上(如 F-35 複合材料運用超過 25%),相比而言,我國由於研發落後和核心技術的缺失,飛機複合材料的運用較落後,軍用戰鬥機使用量不到 10%,而且很多還是依賴於進口。 ![]() 高端裝備——航母編隊的骨架 高端裝備是組建航母編隊的大骨架,包括艦體制造、武器裝備制造和艦載機制造三個細分行業。高端裝備制造是“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七大新興產業之一,以航母艦體為代表的特大型海工裝備的建造能力是一個國家海洋經濟實力的最直接體現。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一只航母編隊需要由 2 艘護衛艦、2 艘驅逐艦、1 艘反潛巡防艦、2 艘攻擊潛艦、1 艘補給艦和30-50 架的艦載機。 艦體制造 一支航母艦隊的建設中,最具挑戰的是航母艦體的制造過程,由於軍用艦的船體體量龐大,建造地點需要有大型的船塢和起重裝備,制造工藝極其繁雜,其生產能力常受限於技術、硬件設施等等,因而只有少部分大型工業集團有能力完成一只航母艦體的制造過程。航空母艦艦體的整個制造流程十分複雜,簡化後主要有四個步驟:前期準備工作包括鋼材預處理和艦體的生產設計,接下來是零件加工工程,之後是中間產品的裝焊、分段組裝和單元舾裝加工過程,最後才是船體的總裝和下水過程,這一系列的步驟需要造船廠具備很強的人力物力。目前具備該實力的有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旗下的大連造船廠(據遼寧省委書記王瑉透露,我國第二艘航母分段已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預計建造周期為 6 年)、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旗下的江南造船廠。而最近獲得中船重工資產註入的廣船國際也具備生產導彈護衛艦、導彈護衛艇、導彈快艇等各類戰鬥艦艇和輔助艦艇。 ![]() ![]() 武器裝備制造 武器制造對於航母艦隊的戰鬥能力高低有相當的影響,是評價國家軍事工業強大與否的重要指標。先進的武器裝備具有威懾敵人的作用,它是能否在戰爭中先發制人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部分武器屬於國際先進行列,但仍有許多領域較西方強國落後,因此是未來的重點研發方向。 目前上市公司涉及武器裝備制造方面的業務主要是精確制導,北方導航(600435)、光電股份(600184)的轟炸瞄準、制導系統都是武器裝備中的重要環節。 ![]() 艦載機制造 艦載機是航空母艦的主要武器,是其作戰精髓所在。艦載機主要用於攻擊空中、水面、水下和地面目標,並遂行預警、偵察、巡邏、護航、布雷、掃雷和垂直登陸等任務。一艘航空母艦可搭載數十至百余架艦載機,可以說艦載機的性能和數量決定著航空母艦的戰鬥能力,艦載機快速、機動的作戰能力,與航母強大的續航能力相結合,能有效提高航母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是取得現代海戰勝利不可或缺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它是海軍航空兵的主要作戰手段之一,是在海洋戰場上奪取和保持制空權、制海權的重要力量。艦載機按用途可以分為戰鬥機、攻擊機、預警機、反潛機、電子戰飛機、直升機和教練機等。 ![]() 動力系統——航母編隊的心臟 動力系統的好壞決定了航母編隊性能的發揮。航母發動機有燃氣輪機、蒸汽輪機,而航天發動機主要是渦輪發動機,它通常由為進氣裝臵、壓氣機、燃燒室、渦輪和排氣裝臵五大部件構成。前文提到航空發動機的重量構成中 20%-30%是鈦合金,50%-60%是高溫合金。將在2014 年珠海航空展亮相的殲-31 戰鬥機采用的是兩臺 RD-93 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其也是 FC-1“梟龍”戰鬥機的標準動力。由於我國航母工業剛發展不久,國產航母發動機一直進展緩慢,在今年 3 月 21 日,中航工業承擔的國家“十五”863 計劃重大專項 R0110 重型燃氣輪機研制與調試並順利通過了專家組驗收,這標誌這我國向航母發動機國產化邁出了重大的一大步。報相關報道稱,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將在遼寧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因此被稱為 001A 型。此外,該艘航母動力系統采用的是哈爾濱生產的鍋爐,采用蒸汽輪機動力。 ![]() ![]() 信息系統——航母編隊的大腦 航母編隊的信息系統相當於一個人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它是軍事信息化的標誌,電子信息技術也是航母建設的必備元素,它是航母完成各種攻防任務的前提和保障,也符合習近平主席提出軍隊信息化建設的目的以及實現信息化時代打贏“局部戰爭”的核心任務。古人眼中,兵貴神速是戰爭指導的鐵律,現在也不例外,在信息化條件下更強調“速度優勢”,快速反應能力已成為衡量一支軍隊戰備水平和實戰能力的重要標誌。航母電子信息系統主要包括指揮控制系統、預警探測系統、通信系統、電子戰系統和導航系統。 在航母的電子信息系統中,指控系統是其作戰系統的核心,它在預警探測、偵察、通信和電子戰等系統的支持下,完成情報處理、指揮決策、武器系統控制和作戰管理等任務,其能力決定著作戰系統的整體效能。通信系統是航母內部聯絡和外部聯系的“神經中樞”,是聯絡、指揮和協同作戰的紐帶,它由內部和外部通信組成,其中外部通信主要用於與岸上指揮部、各軍兵種的聯系和協同、艦隊間的聯系。預警探測系統是航母獲取戰場態勢信息的源泉,是航母的“眼睛”和“耳朵”,主要包括預警系統、雷達系統、光電探測系統和水聲探測系統等,它為航母構建了具有較大縱深的對空對海目標進行探測、見識、跟蹤和識別的能力,使航母具有極強的攻防體系。電子戰系統是航母電子信息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防禦“屏障”,包括艦載電子戰系統和機載電子戰系統,主要由於對敵軍艦艇、飛機、岸基雷達、通信系統和各類反艦武器制導系統進行偵察和幹擾,掩護航母及其戰鬥群實施海上作戰和保障編隊安全。 ![]() 風險提示:本報告是從策略角度來分析行業投資機會,個股不作推薦,提及的個股存在行業研究員尚未覆蓋的可能性。(來自華泰證券) |
周四,美聯儲主席耶倫表示,美聯儲應該更好地掌握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些發展如何影響美國經濟,以及美國政策是如何影響外國經濟的。美國經濟情況決定了美聯儲利率政策。美聯儲需要更好地理解全球資本流動問題,以實現就業最大化和價格穩定。
耶倫表示,經濟和金融市場日益全球化,美聯儲需要理解其它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是如何可能影響美國經濟的,因為美國經濟情況決定了美聯儲利率政策。
耶倫稱,美聯儲需要更好地理解全球資本流動問題,以實現美聯儲就業最大化和價格穩定的雙重目標。美聯儲應該更好地掌握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些發展如何影響美國經濟,以及美國政策是如何影響海外經濟和金融市場的。
耶倫還指出,地區央行加強溝通有助於促進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
耶倫在由美聯儲主辦的會議上作開場白。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國際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為期兩天,在華盛頓舉行。耶倫未就當前美國經濟狀態和貨幣政策作更多發言。
同日,美聯儲“三號人物”、擁有決策永久投票權的紐約聯儲主席Dudley稱,近期還不是聯儲加息的時機,會在明年某個時候加息。
上月,美聯儲公布了9月FOMC會議紀要,其中提及對全球經濟的關註,稱美聯儲擔心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和強勢美元影響美國經濟。市場人士認為,美聯儲此番表述表明其更傾向於維持低利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10月非農報告再次應證了美國就業市場近期不同尋常的現象:失業率再次下降,但工資增速並未加速增長。債市隨之大漲。畢竟,如果工資增長停滯,通脹不太可能會加速,而美聯儲也不太可能開始收緊貨幣政策。
這可以解釋為何國債收益率仍然低迷。但是,事情真是這麽簡單麽?
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公司High Frequency Economics首席美國經濟學家Jim O’Sullivan指出:
引人註目的平均時薪確實有待增長,但它是眾多勞工成本數據之中的例外。更全面的個人收入數據顯示,美國時薪同比增長了3%以上,盡管非農報告給出的平均時薪(總工資/工作小時數)僅增長了 2%。 包括工作小時數增長2%在內,個人總工資收入增長超過了5%。按每小時算,衡量單位勞工成本之一的補償金也增長了3%。雇用成本增長相對平淡,但是也在過去兩個季度出現加速。
稅收收入數據進一步表明,工資增長並未如廣泛預期地那樣停滯。公司員工的收稅以5%-6%的步伐增長,與個人收入報告顯示的超過5%的個人總工資增長相一致。難怪財政赤字出現了大幅下滑。
更全面的收入衡量指標表現的格外強勁,可能反映出的是包括獎金在內的可變補償金的增加。相對於基本工資而言,這部分收入對通脹的威脅要少些。即便如此,非農報告仍然低估了就業市場收緊對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和刺激消費者支出的能力。工資加速的部分原因可能反映在了上升的員工離職率上;辭職率幾乎重回金融危機前的水平。跳槽通常是加薪的主要機會。
當然, 這些都不意味著在失業率還有5.8%的情況下,勞工成本和通脹會上升,或者即將上升;也不是說,在生產率上升之後,3%的時薪增速就與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不一致了。但是,上述這些更全面的收入數據釋放了這樣一個信號:至少美國勞動力市場閑置在減少,並趨向於致使工資出現持續上升的壓力。
此外,通脹和工資是滯後性指標,而失業率正在快速下降。去年失業率還是7.2%;在勞動力參與率沒有下降的情況下,過去一年失業率下降了1.4%,為過去三十年來最大的降幅。與此同時,就業增長以兩倍於適工年齡人群增長的增速增長。
大部分美聯儲官員都表示,與其過早,他們寧願過晚收緊貨幣政策。盡管在我們看來有一點極端,他們一直在暗示,希望避免“重犯1937年的錯誤”。但是,鑒於現在貨幣政策是如此地寬松,在開始收緊貨幣政策後,美聯儲也很可能會在比“相當長的時間”更長的時間里,將寬松環境維持的足以促使經濟呈現上行趨勢。與此同時,未來幾年,固定收益市場將繼續基於美聯儲會最小程度地收緊貨幣政策來定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三,美聯儲10月FOMC會議紀要顯示,官員們認為需關註通脹預期下行問題,不過認為全球經濟放緩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有限。紀要顯示美聯儲未在10月聲明中提及市場劇動,因擔心傳達悲觀信號。
會議紀要顯示,有與會者指出,歐洲、中國、日本經濟都有下行風險,美元頗為強勢,如果海外經濟或金融市場狀況明顯惡化,美國中期經濟增長可能低於此前預期。不過,許多官員們認為,從近期海外經濟對美國的影響來看,影響可能非常有限。
許多與會者認為,美聯儲應關註是否有更多跡象表明長期通脹預期下行。官員們預計短期內通脹還會受抑,主要因為能源價格下行和其它因素,但未來幾年會朝美聯儲2%目標方向前進。不過,有幾位委員擔心,通脹在相當長時間內都無法回到美聯儲目標水平。
一些與會者指出,盡管市場在10月出現波動,金融市場狀況仍是高度寬松的,隨著貨幣政策走向正常化,未來市場可能動蕩加劇。美聯儲應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近期市場動態。10月紀要顯示,盡管美聯儲會議前市場出現劇動、全球經濟疲軟,但美聯儲選擇不在10月聲明中提及這些問題,因為擔心會給市場傳達悲觀信號。
被稱為“美聯儲通訊社”的《華爾街日報》記者Jon Hilsenrath稱,盡管美聯儲10月會議前面臨金融市場動蕩、海外經濟疲軟、通脹有下行風險,但基於美國國內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足夠進步,美聯儲選擇在10月結束QE。
Hilsenrath認為,耶倫面臨複雜矛盾的宏觀背景,當前勞動力市場改善速度好於預期,但美元走強、海外經濟增長放緩讓通脹有下行壓力,未來美聯儲在何時加息問題上抉擇困難。12月會議上,美聯儲將就前瞻指引的表述展開激烈爭論。
美聯儲10月FOMC會議紀要重點摘要:
許多美聯儲官員們認為,全球經濟減速對美國的影響有限。
美聯儲官員們認為,需要關註通脹預期下行。
美聯儲未在10月聲明中提及市場劇動,因擔心給市場傳達悲觀信號。
關於美國國內經濟前景:
絕大多數美聯儲官員們認為,與經濟活動和勞動力市場相關的風險近乎於平衡。不過,一些與會者指出,如果海外經濟或金融市場狀況明顯惡化,美國中期經濟增長可能低於此前預期。
關於全球經濟前景:
與會者指出,經濟前景有走弱跡象,歐洲、中國、日本經濟都有下行風險,美元頗為強勢。一些與會者指出,如果海外經濟或金融市場狀況明顯惡化,美國中期經濟增長可能低於此前預期。
不過,許多與會者認為,從近期海外經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來看,影響可能非常有限。例如,對外貿易在美國經濟中占比相對較小,美元升值對凈出口的影響是溫和的,美國貿易和生產結構的變化降低了海外因素對美國貿易的影響,海外需求下降程度可能沒有預期的那樣嚴重。
幾位與會者認為,能源和其它大宗商品價格下降、長期美債收益率下行,可能抵消了強勢美元和海外增長疲軟的影響,也就是說,他們認為美國國內複蘇有著堅實的基礎。
關於通脹:
美聯儲官員們預計,通脹將繼續處於美聯儲目標水平下方。基於市場的通脹預期在下降,不過基於調查的通脹預期保持穩定。與會者預計短期內通脹還會受抑,主要因為能源價格下行和其它因素,但未來幾年會朝美聯儲2%目標方向前進。不過,有幾位委員擔心,通脹在相當長時間內都無法回到美聯儲目標水平。
許多與會者認為,美聯儲應關註是否有更多跡象表明長期通脹預期下行,一些與會者指出,如果長期通脹預期確實下行,屆時經濟增長還不穩健,那麽頗為令人擔心。
關於前瞻指引:
關於何時以及如何修改利率前瞻指引,會議紀要並未給出太多信息。一些官員們希望在10月會議上放棄“相當長時間”的表述,不過另一些官員們認為這種說法仍然很好地表述了美聯儲利率計劃,還有一些官員認為,去掉“相當長時間”的表述,可能讓人誤解為即將加息。
此外,美聯儲官員們還討論了如何闡述加息速度。會議紀要顯示,一些與會者認為應盡早闡述貨幣政策開始恢複正常後,利率將以什麽速度上升。
FOMC會議紀要發布後,美元指數和10年期美債收益率先抑後揚,標普500指數和黃金上漲後回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