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旅遊籽】14歲入行 泊岸出書 記六年漁夫生涯

1 : GS(14)@2016-10-22 22:29:23

吳家文(右)九十年代上岸轉行,表哥黎健兒仍以漁業為生。



【旅遊籽:浪迹遊蹤】飽覽無敵海景,欣賞藍天白雲,是城市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差不多30年前,當時只有14歲的漁民吳家文跟隨爸爸出海,朝三晚七,對着茫茫大海,得個悶字。漁業興盛時嘗過狂風巨浪,六年後廿歲出頭上岸後,水上生活仍在心中泛起漣漪。香港從前是個漁港,時至今日漁業式微,只剩約八千多漁民,歷史文化一點一滴流失。吳家文執筆紀錄做漁民的心路歷程,和港大學者著書,把香港昔日漁港的光輝活生生重現眼前。



這天,我跟四十多歲的吳家文在香港仔坐網艇「開新」,即是出海捕魚,回味青春歲月,海上飄泊的時光,亦讓我這後輩體驗當漁夫的滋味。好多人以為水清收穫會越豐富,船長兼阿文表哥黎健兒卻唱反調,「水濁魚穫較多,魚在海底睇唔到網,就會撞埋去嘛。」這天只在位於香港水域東博寮海峽範圍活動,我內心忐忑不安,「會唔會無魚食?」黎生和三位內地漁工花九牛二虎之力,慢慢把有魚穫的刺網拉回船上,再從網中解魚。等了個多小時,魚穫竟達30斤,比想像中多。墨魚、黃花、䱛仔、瓜衫及三點蟹等,令我目不暇給。見工人解魚動作清脆利落,我戴了手套,嘗試於纏繞不斷的魚網中找出適當的空位,暴力地扯開魚網取出魚頭,到魚鰓又卡住了,五分鐘後才成功「穿越」,但一片片魚鱗掉落,被阿文調侃:「條魚俾你整死咗幾次啦。」他瞬即大顯身手,不消30秒已解好一條魚,連手套都不用戴,久違的技術,一點都沒生疏。「冇乜技巧,工多藝熟嘛。」皆因他不像我在「柴娃娃」式體驗,而是曾實實在在靠魚搵食。笨笨的我還是繼續追問,才醒我八字真言:「大魚頭出,細魚尾出。」每位在漁船上工作的人,彷彿對海都瞭如指掌,回想收網前,工人把100張刺網垂直拋至海中時,隨網艇駛開,茫茫大海卻看不見網的蹤影,我百思不解問:「你哋記得拋咗去邊?收得返啦?」阿文瀟灑道:「記喺腦度嘛。一眼就知。」漁民博大精深的智慧,恍似浩瀚深海,岸上人需要長年累月探索。辛苦得嚟志在食,我象徵式解了數條魚,便蹺埋雙手,等阿文的漁民朋友烹調真正漁家風味的海鮮。別以為吃到避風塘炒蟹的重口味,漁家的簡樸滋味以清蒸或白烚為主,阿文解釋:「避風塘炒蟹係岸上人的食法,我們親身經歷過水上人點煮飯,唔會落太多調味料。」魚的肉質嫩滑又鮮甜,這份獨特的鮮味背後,其實是由漁民日以繼夜,付出汗水,甚至冒生命危險換取。



吳家文闊別漁船23年,仍可極速徒手解魚,連手套也不用戴。

魚穫都是靠刺網捕捉,但不時會網到垃圾。


沒電視看 聽譚詠麟過日辰

阿文29年前迫於無奈出海,面對驚濤駭浪,爸爸選中他,並非因為他是老大,而是他讀書不成。一天工作十多小時,疲憊不堪,靠walkman中譚詠麟的歌曲和周公陪他過日辰,看似風平浪靜很沉悶,好戲卻在後頭,他見證過內地機關收「陀海費」,颱風逼近時,還跟隨家人前往海南省七洲列島落龍蝦網,目擊史前無例的巨浪,「船頭同海浪成45度角,比過山車強烈何止百倍。」他瘋狂嘔吐,似世界末日降臨,但香港漁民,總有份迎難而上,無畏無懼的精神。初期爸爸的漁船「珍寶六號」活躍海南島一帶,後來阿文有次避颱風,機緣巧合下「遠征」台灣基隆港,奈何只用望遠鏡,看着別人玩水上活動,或在船上遠觀當地風貌,他已心滿意足。之後再有機會坐三日三夜船,「遠征」韓國濟州島,寒流殺到,原本風和日麗都變灰暗,原來已是落雪,為漁船披上白白的新衣,亦為阿文四處飄泊的生活,添上浪漫色彩。



自小跟爸爸出海捕魚的黎健兒,現在擔當船長般的角色,因漁工不懂開船。

記者和漁網鬥爭良久,成功解到身形較大的魚,十分滿足。


和時代脫節 廿歲轉行做裝修

九十年代漁業開始衰退,阿文身邊朋友陸續上岸,和朋友話題格格不入,和時代脫節,當時只有廿歲的他,想到如果老竇換船,等於繼承漁業,深思熟慮後,不想做一世漁民,決定上岸做裝修工人至今。「嗰陣一離開香港,要好耐先返,冇後生仔想入行,這是漁業沒落的其中一個原因。另外,我相信漁農界立法會議員都沒真正接觸過漁業,政府無法幫助。」不過心中還是記掛海上生活,到珍寶六號後來的買家完成改裝交易的一刻,阿文見它最後一面時,「心裏面有千萬個唔捨得。」爸爸換鐵船,漁業生意轉移至內地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阿文經歷岸上的驚濤駭浪——2007年底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他突然收到妹妹電話:「阿爸隻船沉咗。」得悉爸爸上了朋友的艇,平安無事歸家,阿文頓時放下心頭大石,自此父親的漁民生涯亦畫上句號。此情此景,阿文依然歷歷在目,感慨萬千,他公餘執筆書寫六年海上生涯的回憶錄,並上載至facebook群組「香港漁民——我們都是水上人家」,「冇諗過自己『小學雞』文章會咁大迴響」,畢竟漁民教育程度不高,甚少書寫出海經歷,去年更吸引香港大學學生及發展資源中心高級研究助理羅家輝,收集文章及其他香港仔漁民的口述故事,加上魚市場粉絲尤炳軒,介紹各種香港常見魚類,並為魚繪插畫等內容結集成書,出版《做海做魚──康港漁業的故事》。「做海」及「做魚」是漁民術語,形容靠漁業做大生意,至於「康港」便是水佬話「香港」的發音。阿文欷歔道:「唔希望有日憑想像回味漁民文化。」時代變,人情轉,他希望漁民乘風破浪的勇敢,靈活多變的智慧能被記住。



當天的魚穫有墨魚、黃花、䱛仔、瓜衫、三點蟹等。

當天魚穫加少許陳皮清蒸,就是一餐。

當天捕獲十多隻清蒸三點蟹,蟹膏淡而清甜。


出海的日子

六十年代初香港仔避風塘泊滿漁船,當年漁民集中於香港水域捕魚。相片由冼培安提供

吳家文父母



於台灣海峽,海浪級數達八至九級,十分平常。

小時候的吳家文愛聽譚詠麟的歌,時至今日,更是謝安琪及韓國組合少女時代的粉絲。左下是其學生相。

記者:梁慧琳攝影:林栢鈞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插畫:尤炳軒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22/198081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