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約翰-赫斯曼:投資界的氣象學家
如果把基金經理比作農夫,在資本市場這一「土地」上辛勤耕作,作物的收成受到品種(基金種類)和能力(投資水平、勤勞程度等)的影響,但對其影響最大的,還是天氣(宏觀經濟)因素。風調雨順之年收成頗豐,如果遭遇了自然災害(經濟危機),那麼再好的種子和技術也會造成歉收。這種比喻並不是玩笑,著名的基金經理約翰·赫斯曼(John Hussman)將自己的投資理念命名為「市場氣候」原理,10年來,他憑藉自己對「市場氣候」的準確判斷,成功的創造了「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奇蹟。
在從事管理基金前,赫斯曼擁有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密歇根大學擔任國際金融和經濟學專業教授。2000年,他創立了赫斯曼投資諮詢顧問公司和赫斯曼投資信託。現在,赫斯曼旗下管理4只共同基金和1只對沖基金,並將自己的幾乎所有流動資產投入到該基金中。
共同基金中的赫斯曼策略增長基金(Hussman Strategic Growth Fund – HSGFX)和赫斯曼戰略總回報基金(Hussman Strategic Total Return Fund – HSTRX)是兩隻旗艦型產品,前者主要投資於美國股票,後者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債和政府機構債券。自2000年7月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底,赫斯曼策 略增長基金年均收益為8.19%,累計收益達119%,這聽起來似乎並不激動人心,不過,同期標準普爾的累計收益為-10%,年均收益僅為-1%。
赫斯曼的核心投資理念為「市場氣候」理論。他按照股票估值和市場行為兩個因素,將市場氣候分為兩者都佳和兩者都不景氣等四個維度。他會根據當時的市場 氣候來決定自己的倉位和投資策略。例如,當股票估值較低,市場參與度活躍時,赫斯曼會採取較為激進的投資策略,充分利用槓桿操作,購買代表市場平均收益水 平,如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看漲期權,放大自己的收益。而在最不利的市場環境中,他會採取例如降低組合久期或者買入看跌期權的辦法來避險。
赫斯曼的組合中通常會有100-200只股票,持股分散程度很高,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個別股票的非系統性風險對組合整體收益帶來的影響。赫斯曼對全球 經濟形式和重點事件每週發表評論,但除了法定披露的信息外,很少討論對個股的看法。不過,這並不等於赫斯曼不擅於選股。通過跟蹤發現,剔除掉組合中的對沖 收益,股票組合帶來的直接收益高達年均6.53%,而同期標普500指數僅為-0.87%。同時,他的組合風險程度則低於市場平均水平,赫斯曼驚人的做到 了「高回報低風險」。
赫斯曼的涉獵範圍廣泛,青年時曾為了減肥而研究過營養學,後來,他的兒子不幸被診斷為自閉症。他開始研究這一課題,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作為第一作 者的論文提出了判斷自閉症基因的新方法,並被刊發在專業期刊上。他出資成立了自閉症基金,並開始為更多的自閉症患者和家庭提供幫助。
國內價值投資的興起,大約是在2005-2007的大牛市中,伴隨著中石油以59倍市盈率的天價上市,價值投資的大旗轟然倒下,一年內幾乎所有股票都被腰斬的情況下,一時間價值投資這個詞幾乎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相信當時大多數喊著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人,基本上沒理解這些詞的含義,只不過做的是另一種形式的跟風炒作而已。
在網上逛了些年頭了,發現國內理性投資者還是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這是好事。許多人開始理解到股市中想要長期賺錢,在進出時點上的不二法則就是「高賣低買,危中有機」。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沒那麼簡單。
先說「高賣低買」。對整體股市估值最為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市場平均市盈率,在兩個證券交易所的網站首頁每天都有計算公佈,我也曾經貼出了過去二十年的市盈率變化圖。儘管存在一定的結構性,目前市場整體估值水平較低是毫無疑問的,然而有些人在此時卻非常強調「現金管理」這個流行詞,我確實沒明白如果此時要這麼注重現金管理,那麼在過去二十年間大部分時間市場總體市盈率都在平均值以上時,難道要完全空倉等待?
目前宏觀層面的利空消息可真的不少,什麼歐債、美債危機了,地方債務問題了,各路專家你方唱罷我登場,用各種專業術語來展現一個悲觀絕望的未來。理性投資者們是不是該想到,沒這些問題,估值會這麼低嗎?這個時候回憶一下2006-2007年大家信心滿滿的喊出「黃金十年」口號,市場總體40-50倍市盈率時依然敢於買進,是不是覺得很可笑呢?如果是的話,那麼想像一下三五年後(也許用不了那麼久)回憶現在,是不是大概也會覺得很多專家評論、悲觀報導很可笑呢?
也許有些同學,在去年就已經開始空倉等待,他們當然避免了市值的損失,很厲害的遵 循了巴老的不虧損原則。那然後呢?他們會在市場的絕對低點買入嗎?我不知道哪些同學有這樣的判斷力和執行力,反正我沒有。我只能肯定我自己如果這麼做的 話,將以犧牲未來市場突然,或者緩慢反轉時部分市值漲升為代價。從去年八月開始,我一直是按照市場創新低就加倉的原則,經過一季度的反彈,並沒帶來多少真 正的損失。
然而在3月 份進行的一次所謂的右側交易中卻損失了許多。我不知道有沒有同學和我類似經歷,以為市場已經進入牛市了才進入,面臨的卻是當頭一棒,難道還有信心在下次反 彈的更高時再買入嗎?最終的結果恐怕不外乎錯過大部分牛頭,甚至牛身子,最後抓根牛尾巴,說不定還被迅速到來的熊給逮個正著。至於有些同學說的技術分析, 我孤陋寡聞,確實沒聽說國內哪個行家裡手靠著這些精確的踩准高點低點發了大財的。
再說說「危中有機」。2008年在「三聚氰胺」事件後投資伊利,依然是我樂於炫耀的(人之常情,各位見諒,呵呵)。這一策略對於整體市場同樣有效,與上述「高賣低買」是一脈相承的。正是因為整體經濟出現了「危」,才有整體市場的「低」,而有了市場的「低」,才有了理性投資者買的「機」。這方面能取得共識的同學應該很多了。但對於微觀一些的行業、公司層面的危中有機,各位同學也許會有些不同看法,一方面會受專家們的悲觀預測評論影響,另一方面當然也有客觀的生意前景判斷因素。下面談談我看到目前市場微觀層面出現的幾個為「危」。
其一是人人喊打的創業板。從去年年初開始,我關注的大部分理性投資者都對創業板的 高估值表示了擔憂,我很認同,也並未持有任何創業板股票。但我並未去預測、判斷創業板什麼時候會開始跌,因為我沒有這種判斷能力,同時也因為瞭解到美國的 納斯達克曾經估值也高的離譜。一年下來,創業板指數正好腰斬,我很佩服一些同學精準預測。就在越來越多的人附和指責創業板的種種「罪行」的時候,把逆向當做習慣的我,卻開始買入自己盯了一段時間的一些創業板股票,目前已經擁有雙林股份、湯臣倍健(要特別提醒這個股票目前已經脫離了我認為的估值合理區間)、探路者、星輝車模等四個,儘管佔總倉位不是很大,但我依然決定在人人貶低創業板的時候,從危中找機。
其二是我十分看好的汽車製造業和造船業(也包括航運類公司)。這似乎不用多談,以前小結裡談的夠多了。汽車業和造船業目前都已經完全進入了週期低迷區間,對於這類公司的投資,我並不喜歡去研究所謂的到底應該高市盈率進還是低市盈率進,PB通常是我更為看重的指標,此外,我喜歡在行業低迷的時候買進。今天熔盛確認了一位好望角型貨船買方取消訂單的消息,昨天因為這個傳聞再次導致股價暴跌。A股市場9家航運企業共虧損117億,業界比較有名的南通惠港造船公司倒閉。對我來說,還有比這些更好的消息嗎?
其三是我不怎麼看好的「危」。 最為著名的恐怕要數重慶啤酒、中恆集團了。說實話我對這些股票並不瞭解,沒關注過這些公司,因為出事後才瞭解一下。有同學看我喜歡逆向買進出問題的股票, 就認為凡是出現這類情況都是好的投資機會,這是很大的誤解。我喜歡在平陽等的是老虎,而非概念上的紙老虎。什麼是真老虎呢?是指過去不錯,將來也有前途的 行業或公司。以重慶啤酒為例,很驚訝有媒體將其稱為「成長股」,市場完全是在賭一家造啤酒的公司研發出一款疫苗,在我看來跟玩老虎機沒什麼區別。他們當然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我們能因為某個人因為中了體育彩票而將其歸為投資大師嗎?當然,如果知道一些內幕消息,那麼玩一下投機未嘗不可,只是要控制好倉位和風險。總之,對這類的「危」,我是避而遠之的。
其四是我在靜觀的港股民企、次新股。博士蛙的審計師辭任風波鬧的很大,我在一季度小結裡也詳細談了這個事。近日看到另一個龍寶寶概念的青蛙王子發佈了靚麗年報的情況下股價依然暴跌。熔盛的管理層認為目前有機構利用「民企風暴」之機做空熔盛股票以求獲利。在投資者神經緊繃的情況下,即便沒問題的公司也很容易被做空,更何況空軍們去年已經在美股中概上獲得了絕對勝利。4月3日,渾水公司的卡森·布洛克接受美國媒體CNN訪問時稱,未來數星期將發佈一份港股上市公司「出售評級」民企報告,志滿意得。與一些同學因此整體性的否定中資民企,尤其是次新股的態度不同,我卻再次認為危中有機,正在靜靜等待一些優秀民企的再次買入機會。
總而言之,市場每次出現低點、危機的時候,總會有許多讓人信服的專家觀點來佐證, 讓你不得不信低的有道理,未來是不確定的、有風險的。所以儘管大多數人也認同高賣低買的基本原理,然而當市場真在低位的時候,大多數人卻空倉不敢買。至 此,我們也該明白為什麼這個市場上大多數人長期下來仍然虧錢。可笑的是他們居然把責任推到監管層、體制制度上(當然也不能完全說這些因素沒影響)。我的結 論是,長期投資賺不賺錢,最主要還是取決於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危機來了,你敢不敢買?
【原創】
之前轉摘了一片關於「論煙蒂」的文章,比較贊同作者的一些觀點和論證。
我在這裡給一點補充,也許是大部分人對於煙蒂問題中所忽視的重要內容。
請注意我的以下簡潔的提醒:
1、
這樣一個觀念,沒有絕對的成長股,很多人的投資並不是優秀企業的價值投資,而是優秀企業崇拜投資。企業發展總會受到周圍環境很多複雜因素的影響,但只要是能長期存活的公司,一定是在成長著的,不然時間應該早就擊垮了企業的經營。
2、
很多週期性企業短期三年內看波動劇烈,市場價格拉長距離復權後會發現其實每次熊市最低點位置都在逐次大幅提高。其實企業是長期成長性的週期企業,而且會長期存活。萬科A的過去便是一例。
3、
比如觀察魯泰A其實是一個老牌績優股,但在經濟循環中經常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強烈打壓,但這種過程表現出股價走勢有一定的週期,但在十多年裡企業淨資產卻在不斷上升,企業分紅融資比幾乎相當,而股本5倍以上擴張。但當他在10元以下時候,很多朋友認為是價值型企業的煙蒂股,而經濟恢復後又算是可以看好的成長企業。
4、
有些企業是一次性爆發成長後陷入綿綿下跌,因為成長時間週期非常短暫。比如四川長虹,這麼多年來從走勢上看低點抬高不明顯,而看月線牛市的高點逐步下降是事實。這說明企業逐步被淪為煙蒂股。不要因為短期的股價漲幅而論企業是否具有長期成長性。
5、
還記得過去九十年代紅紅火火的鹽田港和中集集團吧,成長週期不短,但行業總會有一定的市場飽和度。雖不排除未來會有兩外的成長路徑,但過去的輝煌似乎已經很難達到了。尤其是對那些長期成長幅度很大,市場區域飽和,股價連續上漲幅度已超過企業成長速度的白馬股予以特別注意。
6、
總結一下過去的一些煙蒂股,被打擊得七零八落的股 價,但研究會發現很多十倍股確實產生在股價只剩下零頭的無人問津的低落市場下似乎無成長的優秀「煙蒂股」上,而且這些股票往往是熊市裡的極其冷門的股票, 而到了牛市就會有優勢較火爆的表現。沃爾特的案例:(關鍵詞:製造手套、7倍、破淨,一個隱形不起眼的製造型企業)一個成功的案例:Fownes Brothers公司,製造手套的,2美元買入,低於每股營運資本,15美元賣出。魯泰在上一次牛市中漲升20倍。
7、
過去的投資歷史表明,成長股的確是難以發現,即便你 當初振臂高呼某企業成長型良好而且可以成長十年最後被驗證,大多數人只是認為你是瘋子而已,而且你自己堅持到最後的可能也很渺茫,因為成長不會是一蹴而 就,之少數人能即看對了又守住了,有很集中鍾情於此。當你用現金流折現來推導企業成長率的時候,就猶如用天文望遠鏡看太空,向前推進一點點,就會看到了另 一個廣闊世界,造成這種情緒上的樂觀與悲觀差距相當之大。因此以成長來交易企業,很容易造成巨大偏差和永久性投資損失。
8、【投資學習開始工作是先瞭解自己】
我相信博客裡一再談到的格雷厄姆多德式最優秀投資人沃爾特.施洛斯,他的成績就是普通投資人有可能達到的真實成績,我們研究巴菲特應該先從他自己所說的「80%的格雷厄姆的價值型」部分開始!投資學習開始工作是先瞭解自己,而不是先仰慕大師們的一系列超人般的操作,你有能力發掘複雜的成長還是跟從簡單估值的所謂「煙蒂」?
9、【「煙蒂」投資最怕價值陷阱】
觀察很多大師的投資,像巴菲特那樣集中發現少數煙蒂 投資的人其實很少,大多都是分散投資於比較優秀的「煙蒂股」,財務考察必不可少,它和分散投資手段構成了雙保險。不要在乎你的投資有多少隻股票,重點是你 買的是價值,只有有價值而不是而不是隨手買入一對股票,組合大部分會有不錯的價值會升機會,而且還總有不少的意外巨大驚喜。
10、【發現優秀的「煙蒂股」】
我認為,至少有一半的煙蒂股只是大家在特定的低迷市 場環境經濟環境下,人們的情緒化的認定的,具有很大的主觀性。面對低廉股價、面對驚人的低估值、面對短期的業績回落恐慌,大家忘卻了對企業基本面的長期研 究,忘記了對企業地位和產品屬性的研究。因此我們儘可能撥開迷霧,發現優秀的「煙蒂股」,進行人棄我取的價值長期投資,相信一定會比那些眾星捧月般的偶像 企業有更豐厚的收益。
(行文匆忙,歡迎指正。)
@周貴銀--巴菲特研究會
2012年10月7日
林龍
本文選自:
上證·巴菲特研究會
這幾天放假,沒有出門,看到那些什麼什麼山,什麼什麼景區大堵車的新聞,我笑了。扯遠了,言歸正傳,這幾天沒出門,除了幸災樂禍以外我還泛讀了幾本書,包括《證券分析》,《聰明的投資者》和《滾雪球》,我發現這3本書對照起來讀挺有意思。《滾雪球》中屢次提到所謂的「煙蒂」,而且似乎使用此法的人個個戰績彪炳,因此想對這個概念進行一下梳理,看看能否拿來我用,另外,這幾本書還沒吃透,有錯漏之處望方家斧正,先謝了。
本文主要是想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一、「煙蒂」是什麼?
二、「煙蒂」這個概念起源於哪裡?
三、「煙蒂」投資法能賺錢嗎?
四、A股中的「煙蒂」有哪些?
一、「煙蒂」是什麼?
所謂「煙蒂」狹義上指的是以低於營運資本的價格出售的公司。不過從《滾雪球》中巴菲特早期的投資標的來看,廣義上,似乎也可以把所有「售價低於有形資產價值」的股票統統都稱作「煙蒂」。這個「有形資產價值」既可以是營運資本,也可以是賬面現金,也可以是賬面價值
因此,「煙蒂」指的似乎就是:
1、售價低於營運資本的股票。
2、售價低於賬面現金的股票。
3、售價低於賬面價值的股票。
不過,以上3種煙蒂中,本文認為,前2種是「真煙蒂」,第3種卻有可能是「偽煙蒂」。為什麼呢?因為賬面價值不可靠。
先來看看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對「賬面價值」的看法。實際上格老從沒有將「售價低於賬面價值」作為購買普通股的依據,他對賬面價值的看法僅僅是:
1、為免倒霉碰到極端情況,因此買賣之前需要看一眼。
2、相對來說,售價低於賬面價值總比售價高於賬面價值好一點。「以遠低於資產價值的價格進行購買,要優於以大幅溢價進行購買(page525)」。
如此而已。
他寫道(page523):「在徹底拋棄賬面價值這個歷史悠久的概念之前,我們先要問一下,它對分析家來說是否仍具有些許實際意義呢?在一般情況下,或許沒有。但是對於不同尋常的或極端的案例又怎樣呢?···這些例子儘管很極端,但是他們明確地提示我們,當公眾購買或出售其在一家企業中擁有的股份之前,至少應該看一眼這些股份的賬面價值。對於任何具體的案例來說,賬面價值所傳達的信息都有可能是沒有意義或沒有必要注意的。但是在丟棄這些證據之前,先要對它們進行考察。···我們並不認為,在賬面價值與市場價格關係的問題上可以合理地歸納出任何原則。」
因此,鑑於售價低於賬面價值(即「破淨」)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為節約篇幅(破淨的太多了),本文暫不討論這種有可能含有「偽煙蒂」的情況。本文僅討論前面2種「真煙蒂」,即:
1、售價低於營運資本的股票。
2、售價低於賬面現金的股票。
扯點題外話,為什麼這些公司會叫做「煙蒂」呢?這是種很形象的說法,因為這種股票便宜又不受寵,被市場冷落,就像人行道上可以找到的那種細長雪茄煙被碾碎的煙蒂一樣,被棄置一邊。格雷厄姆本人和格雷厄姆的許多學生(典型的包括沃爾特·施洛斯以及早期的巴菲特)都是尋找煙蒂的高手,他們擅長找到這些其他人會忽略的令人倒胃口的殘留物,點燃它們,然後再滿滿地吸上最後一口。聽起來雖然噁心,但他們使用這種方法所取得的投資業績卻讓人咋舌。
二、「煙蒂」起源於哪裡?
「煙蒂」的思想最早應該起源於《證券分析》,並且在《聰明的投資者》中得到進一步地發展和明確。
格老在《證券分析》中多次提到「售價低於清算價值」的股票,他寫道(page531):「在很多情況下,售價低於清算價值的股票很便宜,對於購買來說具有吸引力。我們的證券分析技巧在這裡就會大有作為。」他又寫道(page535):「毋庸置疑,售價低於清算價值的普通股是被低估證券的一類代表。他們的價格跌得比實際情況所允許的還低。這說明,從整體上說,購買這些股票具有獲利的機會。」
另外,他認為營運資本可以粗略代表清算價值,他寫道(page530):「流動資產價值(即營運資本)可以用來粗略地代表清算價值。
到了《聰明的投資者》中,他就用營運資本代替了清算價值,多次提到要挑選那些「售價低於營運資本」的股票,這也就是「煙蒂」的經典定義。他寫道(page259):「在挑選優於平均水平的證券組合方面···可不可以利用一個單一的合理標準?···我們發現有···方法在過去較長的時間內一致取得了不錯的結果:挑選價格低於淨流動資產價值(或營運資本價值)的各類股票。
在書中,他是用「廉價證券」這個名字來稱呼這種售價低於營運資本的股票的,他寫道(page112):「我們對廉價證券的定義是:根據分析所確立的事實,這種證券的價值似乎要大大高於其售價···最容易識別的一類廉價證券是這樣一種普通股:售價比公司的淨營運資本本身還要低。」他認為購買廉價證券是積極投資者可以有所作為的三大領域之一。
推理過程是這樣的:
因為:
a、《證券分析》中提出挑選「售價低於清算價值」的股票。
b、《證券分析》中提出「營運資本可粗略代表清算價值」。
所以:
c、《聰明的投資者》中提出挑選「售價低於營運資本」的股票。即「煙蒂」。
三、「煙蒂」能賺錢嗎?
眾所周知,一方面由於查理·芒格的影響(這一點大家說的最多),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錢越來越多而「煙蒂」越來越少(這一點沒被大家重視),巴菲特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不得不)慢慢放棄「煙蒂」投資法,轉而重視無形資產、特許經營權、護城河。「煙蒂」因此而被許多價值投資者棄若敝屣,在他們心目中現在最時髦的是「護城河」理論(我也不例外),它代表最現代和最先進的價值投資理念,而格雷厄姆的「煙蒂」投資法成為過時與落伍的代名詞,它代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的價值投資理念。
然而「煙蒂」投資法真的如此不堪嗎?
讓數據說話吧,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使用「煙蒂」投資法的3個代表人物的真實投資業績怎麼樣。他們分別是:
1、格雷厄姆本人
2、沃爾特·施洛斯
3、早期的巴菲特(1957-1969)
1、格雷厄姆本人
《聰明的投資者》開篇賈森·茲威格在「本傑明·格雷厄姆生平簡介XV」中寫道:「格雷厄姆的早期收益記錄如今已經散失,但從1936年起直至1956年退休為止,他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年收益率不低於14.7%,高於同期股票市場12.2%的整體收益率——這一成績可以躋身於華爾街有史以來最佳的長期收益率之列。」
另外,茲威格還在註解中提到「感謝沃爾特·施洛斯為我提供的數據,這對我測算格雷厄姆的收益率是必不可少的。在其後記中,格雷厄姆提到其收益率達20%,這似乎是未扣除管理費之前的收益。」
好吧,不管格雷厄姆的收益率是賈森·茲威格根據沃爾特·施洛斯的數據計算出來的14.7%,還是格雷厄姆他自己說的20%,都是可以自傲的成績。
2、沃爾特·施洛斯
沃爾特·施洛斯是格雷厄姆的學生,巴菲特的朋友,在《滾雪球》中也反覆出現。他的收益記錄在兩處有提到:
一處是《滾雪球》(page215)寫道:「沃爾特·施洛斯就坐在那張磨損的辦公桌前經營著合夥公司。通過一成不變地使用格雷厄姆的方法,自離開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以來,他每年的投資回報超過20%」。
另一處是《聰明的投資者》附錄,收錄有沃倫·巴菲特的一篇文章,名為「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級投資者」,文章收錄了沃爾特·施洛斯1956-1983年的收益記錄表,顯示他這28年零3個月的年復合收益率為21.3%,看來《滾雪球》說的20%還算保守的。
3、早期的巴菲特(1957-1969)
這段時間巴菲特的收益記錄也有兩處提到:
一處是《滾雪球》(page266)寫道:1969年《福布斯》發表了一篇關於巴菲特的題為《奧馬哈如何擊敗華爾街》的文章,文章中說:「1957年投入他的巴菲特合夥公司的1萬美元,現在價值26萬美元。擁有1億美元資產的合夥公司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1%,在這12年裡沒有哪一年是虧損的。」
另一處仍然是巴菲特那篇「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級投資者」的文章,文中也收錄了巴菲特自己1957-1969年的復合收益率表,表中顯示巴菲特合夥公司1957-1969年復合收益率為29.5%。
不管是《滾雪球》中的31%,還是巴菲特自己給出的29.5%,都說明那12年的巴菲特是好幾層樓那麼高的高手。這個記錄的取得主要是「煙蒂」的功勞,他受芒格的影響是之後的事情了。有許多文獻可以證明這一點,本文只舉兩處:
1、《滾雪球》(page226)寫道:「1966年1月,他的合夥人又追加了680萬美元;巴菲特發現手上還有4400萬美元的現金,而「煙蒂」太少不夠他買。因此,平生第一次,巴菲特把錢放置一邊,沒有使用。」
這段話說明到了1966年1月的巴菲特仍然苦苦追尋的是「煙蒂」。
2、《滾雪球》(page237)1967年「我處於受查理·芒格影響的類型轉變中——有點反覆。這有些像新教改革期間的情況。第一天我聽從馬丁·路德·金的,而第二天我又聽教皇的。本傑明·格雷厄姆,理所當然,是教皇。」
這段話表明直到1967年巴菲特仍在格雷厄姆的「煙蒂」和芒格的「大生意」兩種思想間搖擺不定。他把芒格比作馬丁·路德·金,而把格雷厄姆比作教皇,說明在當時的巴菲特心中,格雷厄姆的地位仍是至高無上。
事情已經很明顯了,格雷厄姆,沃爾特·施洛斯,巴菲特3人通過採用「煙蒂」投資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煙蒂」不僅能賺錢,而且能賺大錢。
既然「煙蒂」能賺錢,那麼自然我們就要關心,在如今的中國股市,是否有「煙蒂」的存在?答案是有的,雖然不多。
先來看看「售價低於營運資本」的A股(非ST)有哪些,如下表:
再來看看「售價低於賬面現金」的A股(非ST)有哪些,如下表:
最後要提醒一點,僅僅根據售價低於有形資產價值來投資是不恰當的,這種"煙蒂"僅僅提供一種思路,需要看的其他指標還很多。
@證券時報網
http://www.sina.com.cn
如果你去參加一場考試,卻對考試的內容一無所知,你是會充滿信心,還是會恐懼呢?答案每個人心理都清楚。考試前我們知道要充分準備,但投資理財之前,有多少人想過也要做好準備呢?
投資理財的過程,可以看成是伴隨人生財富課題的考試,如果你不進行任何研究就貿然加入,那麼結果只有兩種:一是蒙對了選題,僥倖獲利;二是沒得到上天的眷顧,慘敗而歸。從概率上講,不準備就參加考試,蒙對一次的可能性很大,但每次都能蒙對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其實,投資理財本身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無非就是買入和賣出。然而,要想投資賺錢,你就還得琢磨應該買什麼,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怎麼買,怎麼賣,買和賣之間應該做什麼等等……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從頭到尾,你必須得找到一個科學合理的邏輯,讓一個整體思路貫穿始終,而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商」。
IQ(智商,代表智慧)反映人作為自然人的生存能力;EQ(情商,代表控制情緒的能力)反映社會人的社會生存能力;而FQ(財商,代表管理金錢的能力)則是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中的生存能力。智商能令你聰明,但不能使你成為富有的人;情商可幫助你尋找財富,賺取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元;唯獨財商才能為你保存這100萬元,並且在保存過程中實現增值。在現代社會,經濟及金錢現象無處不在,人們對金錢的態度、獲取和管理金錢的能力,對於人們生活的富足、幸福影響越來越大。換句話說,財商對於人們來說,其重要性可能將超過智商、情商。
《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T·清崎認為:「很多時候金錢就是力量,同時金錢也是一種觀念。」因此在投資前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做好投資的準備了嗎?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答案千萬別是「只準備了錢而已」。(華商)
用百度百科來學習普及下概念,然後利用下一篇再說具體運用分析:
基礎概念:
市淨率[1]的計算方法是:市淨率=(P/BV)即:每股市價(P)/每股淨資產(book value)
股票淨值即:公司資本金、資本公積金、資本公益金、法定公積金、任意公積金、未分配盈餘等項目的合計,它代表全體股東共同享有的權益,也稱淨資產。淨資 產的多少是由股份公司經營狀況決定的,股份公司的經營業績越好,其資產增值越快,股票淨值就越高,因此股東所擁有的權益也越多。
通過市淨率定價法估值時,首先,應根據審核後的淨資產計算出發行人的每股淨資產;其次,根據二級市場的平均市淨率、發行人的行業情況(同類行業公司股票的市淨率)、發行人的經營狀況及其淨資產收益等擬訂估值市淨率;最後,依據估值市淨率與每股淨資產的乘積決定估值。
市淨率特別在評估高風險企業,企業資產大量為實物資產的企業時受到重視。
作用與意義
股票淨值是決定股票市場價格走向的主要根據。上市公司的每股內含淨資產值高而每股市價不高的股票,即市淨率越低的股票,其投資價值越高。相反,其投資價值就越小,但在判斷投資價值時還要考慮當時的市場環境以及公司經營情況、盈利能力等因素。
市淨率能夠較好地反映出"有所付出,即有回報",它能夠幫助投資者尋求哪個上市公司能以較少的投入得到較高的產出,對於大的投資機構,它能幫助其辨別投資風險。
這裡要指出的是:市淨率不適用於短線炒作,提高獲利能力。
市淨率可用於投資分析。每股淨資產是股票的賬面價值,它是用成本計量的,而每股市價是這些資產的現在價值,它是證券市場上交易的結果。市價高於賬面價 值時企業資產的質量較好,有發展潛力,反之則資產質量差,沒有發展前景。優質股票的市價都超出每股淨資產許多,一般說來市淨率達到3可以樹立較好的公司形象。市價低於每股淨資產的股票,就像售價低於成本的商品一樣,屬於"處理品"。當然,"處理品"也不是沒有購買價值,問題在於該公司今後是否有轉機,或者購入後經過資產重組能否提高獲利能力,是市價與每股淨資產之間的比值,比值越低意味著風險越低。
市淨率的作用還體現在可以作為確定新發行股票初始價格的參照標準。如果股票按照溢價發行的方法發行的話,要考慮按市場平均投資潛力狀況來定溢價幅度,這時股市各種類似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便可作為參照標準。
市淨率指的是市價與每股淨資產之間的比值,比值越低意味著風險越低。
對市淨率我們要動態地看,因為會計制度的不同往往使得淨資產與境外企業的概念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更為重要的是,淨資產僅僅是企業靜態的資產概念,存在著一定的變數。去年盈利會增加每股淨資產,但如果今年虧損就會減少每股淨資產。比如說海南航空,在2002年每股淨資產是3.26元,到了2003年因為每股虧損1.74元,就變成了1.53元,跌幅超過50%。
同時,每股淨資產的構成基數不同往往也會造成不同結果。比如說神馬實業,每股淨資產高達5.989元,不可謂不高,但是其淨資產構成中擁有12.11億元的應收帳款,折合成每股2.14元,一旦計提壞帳準備,其每股淨資產就會大幅下降。再比如說通威股份,雖然目前的每股淨資產高達4.03元,但其每股未分配利潤達到了0.75元,而且已準備向老股東分配,這樣對於新股東而言,享受到的淨資產大概只有3.3元,如此來看,對待淨資產真的要用動態觀點來看待之。
如果說一兩隻個股存在跌破淨資產這樣的現象,可看作是偶然性因素,需要用動態的目光看待之。但如果是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就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了,這意味著證券市場的機會可能開始顯現。
在一些國有股轉讓的案例中都明確提示出國有股轉讓價格不應低於每股淨資產,否則就會有國有資產流失之嫌。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大幅破淨資產值個股大多集 中在鋼鐵等國有控股公司中。可以講,如果市場再度深跌,當市價低於淨資產的時候就是國有股價格低於市價的時候,此時就會出現底部。因此投資者不應盲目割 肉,否則就極有可能受到政策性踏空風險。
市淨率意味著股票價格相對於公司的淨資產的比率。因此,市淨率低意味著投資風險小,萬一上市公司倒閉,清償的時候可以收回更多成本。所以,市淨率低好。
市淨率是反映每股市價和每股淨資產的比率。
市淨率高低
市淨率=每股市價/每股淨資產
市淨率可以用於投資分析。每股淨資產是股票的帳面價值,他是用成本計量的;每股市價是這些資產的現時市場價值,是證券市場交易的結果。一般認為,市價高於帳面價值時企業資產的質量較好,有發展潛力;反之則質量較差,沒有發展前景。市淨率側重於對未來盈利能力的期望。
曾幾何時,市淨率是一個比市盈率更為可靠的指標,尤其是針對那些週期性行業的股票-此類股票每股盈利伴隨行業景氣度可能有極大波動,市盈率也往往會幾年前還在上百倍,這幾年卻十倍也不到,若遇上行業極不景氣企業出現虧損,市盈率更是無從談起。對於此類個股,利用市盈率估值極為困難。
這時候,市淨率指標就極具參考價值了。畢竟,無論行業景氣與否,上市公司的每股淨資產一般不會出現大幅波動,盈利多則每股淨資產增加也多一些,盈利少時每股淨資產增加的慢一些,虧損則每股淨資產也不過小幅下降。正因為每股淨資產波動不大,所以由股價÷每股淨資產得到的市淨率波動也相對較小,在估值上更具參考價值。
但是,許多個股的每股淨資產波動卻開始加劇。以南京高科為例,2006年年報時每股淨資產不過4.108元,2007年開始火箭式增長,一季度為6.818元,二季度為7.577元,三季度為10.724元,年報更高達20.85元,不過一年淨資產就增長了407%,如此增速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之所以南京高科的每股淨資產會出現如此火箭式增長,仔細看年報,其實都是金融類股權投資惹的禍。
2006年末,南京高科的非流動資產為26.55億元,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14.38億元,長期股權投資為5.40億元,兩者合計19.78億元,佔到非流動資產的比例為74.5%。而當年南京高科的淨資產不過24.86億元,兩類金融投資佔到淨資產的比重高達74.5%。
到了2007年末,南京高科的非流動資產為91.73億元,暴增245.50%。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82.61億元,長期股權投資為5.32億元,兩者合計87.93億元,佔到非流動資產的96%。南京高科額淨資產最新為73.03億元,事實上兩類金融投資佔到淨資產的比重達到120%。
對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規模的暴增,南京高科的年報如是解釋「報告期內參股公司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公司持有的股權確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及公司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權公允價值增加。」
那麼南京高科到底持有哪些上市公司業務,為其帶來如此高的收益率呢?再看年報我們可以發現,包括:3060萬股的中信證券,6592萬股的棲霞建設和2.052億股的南京銀行。這三者在2007年因為上市和股價變動原因造成的公允價值變動額度就將近75億元。
但是我們也當注意到,年報的數據採用的是2007年12月28日的股價來計算上述股權的價值,但是不過三個月多,上述股票的股價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截至2008年4月15日,中信證券股價下跌35.08元,帶來10.73億元的市值減少;棲霞建設股價下跌7.82元,帶來5.15億元的市值減少;南京銀行下跌4.7元,帶來9.64億元的市值減少,三者累計產生的市值減少高達25.52億元,而2007年南京高科的淨資產不過73.03億元。這意味著若僅考慮這三個股票的市值減少,南京高科的淨資產就要縮水34.94%,每股淨資產也將因此變為13.56元,目前顯然大幅高於每股淨資產。
由於許多上市公司均大量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權,進而導致每股淨資產和市淨率亦產生極大的波動。那麼,是否有方法拯救市淨率分析呢?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我們認為在給上市公司估值時,其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票據應當按照市值來估值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分別計算上市公司剔除持股其他上市公司市值後的「淨市值」和「修正淨資產」,然後計算這兩者的比值作為「修正市淨率」。
還是以南京高科為例,2008年4月15日總市值為73.58億元。其中持有的中信證券、棲霞建設和南京銀行市值分別為16.58億元、9.99億元和29.55億元,三者市值合計56.12億元,這意味著剔除這三公司的持股,南京高科的「淨市值」為17.46億元。2007年末南京高科的淨資產為73.03億元,2007年12月28日收盤價計算,其中持有的中信證券、棲霞建設和南京銀行市值分別為27.32億元、15.15億元和39.19億元,三者合計81.66億元,若剔除這三者的市值,南京高科本身的淨資產為-8.63億元。這也就意味著,若你撇開中信證券、棲霞建設和南京銀行股權,必須以17.46億元的「淨市值」去收購一個淨資產為-8.63億元的公司。這究竟是不是一樁理性划算的買賣,就是一個見仁見智問題了。
常見的相對分析法中市盈率,市淨率,市銷率的修正公式。
投資界常常會在牛市推崇市盈率,到熊市則往往拿市淨率說事,那麼在熊市中用市淨率選股真的更保險嗎?
"為什麼熊市大家愛用市淨率來選股?"一位證券研究所所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道理很簡單,牛市中大家齊齊往上看,市盈率給市場提供了無限想像空間,靜態市盈率不行就用動態市盈率,今年的不行,還能推出明年、後年市盈率,總能"套"到合適理由。到了熊市,大家都往底下看,市淨率常常給大家充當尋底的指標。"據他透露,現階段國內A股整體市淨率指標在2.95倍左右,橫向比較,這要比大部分成熟市場的市淨率都要高。從縱向比,2005年5月最低點時,A股市淨率水平在1.8倍左右,當大盤沖上6124點時市淨率達到6.82倍,現階段的市淨率水平並沒有達到歷史低位。
資深分析師余凱也承認在熊市投資者們樂於使用市淨率指標,因為這種指標更能體現股票的安全邊際,投資者可以先假設最悲觀狀況下上市公司停產,投資者可以按照淨資產來變現。對於投資者來說,按照市淨率選股標準,市淨率越低的股票,其風險係數越少一些。那麼是否"破淨"的公司就越安全呢?
深圳一位操盤手江輝稱,對於所有的個股,市淨率越低就越安全的說法並不準確。對於同一個股,市淨率水平越低,安全係數越高的說法應該是對的。但是對於不同個股,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現階段"破淨"的24只個股主要集中在鋼鐵、紡織、地產等行業,這些行業都面臨景氣週期衰退的危險,例如鋼鐵股在2005 年時"破淨"程度更高,對比既往歷史走勢,這些個股可能還有下行空間。江輝也認同同一行業中,市淨率越低的股票下跌空間要更小些,安全係數越高。在"破淨"群體中另外還有幾隻"破淨"個股是因為淨資產中金融類、證券類資產佔比較重,現階段其實際淨資產已經大幅縮水,江輝稱這類公司市淨率低於1倍主要是因為它的財務報告公佈具有滯後性,現階段其實際淨資產可能已經遠低於上一期公佈的數據,市場只是及時進行反應而已。江輝也認為根據市淨率來"淘寶"是搶反彈的好機會。歷史經驗表明,一些跌破淨資產的股票往往會表現為較小的投資風險,而在行情啟動之時,也具有較好的價值回歸動力。
當然,並非所有跌破淨資產的股票,所有低市淨率的個股全都具有投資價值。上述證券研究所所長稱,用市淨率指標來作為估值標準也常常容易掩蓋一些問題, 不能單純探求用純粹的財務指標來估值。對於上市公司的淨資產也要具體分析,有些淨資產是能夠幫助企業持續經營並創造利潤,有的淨資產則可能純粹是破銅爛 鐵。對於金融類、證券類資產佔比較大的個股,市淨率水平不能給得太高,因為這些資產已經在證券市場經歷過一次"放大效應"了。對於那些不能創造利潤的淨資產,例如過時的生產線、停止營業的廠房資產等,投資者自己測算時應該將這些資產剔除在外。他也強調,用市淨率選股時,企業的盈利能力好應該是一個前提。很多時候,企業前景好的股票,市淨率高一點也要好過市淨率低一些但是經營前景差的股票。
市淨率學習(2)具體分析
第一類:PB 0.4-0.7
主要行業及特徵:重資產、大市值、強週期的鋼鐵、造紙、海洋運輸、電器等,強週期性的企業甚至是的負淨資產收益率。淨資產收益率往往在5%之下
舉例;安陽鋼鐵、岳陽紙業、四川長虹。
第二類:PB 0.7-1
主要行業及特徵:與上類似的但情況稍好,市值稍小一些的企業,還有銀行、火電、地產、工程、汽車中大市值的企業。淨資產收益率在往往在10%之下
舉例:深高速、華夏銀行、申能股份。
第三類:PB 1-1.5
主要行業及特點:重點關注博客或微博裡提到的那些100億 市值以內的小、精、尖、廣、新一類隱形冠軍。包括高端紡織、製造業細分龍頭、消費龍頭、一些中盤醫藥股、商業零售黃金首飾連鎖業等消費或間接消費行業中的 領頭企業。大盤類的還包括大銀行、大能源、航空、機場、水電、煤炭、有色等業績尚可的重點龍頭企業。淨資產收益率在往往在20%之下
舉例:江蘇曠達、中國石油、白雲機場。
第四類:PB 1.5-3
主要行業及特點:小市值、業績明確處於上升期間,輕資產的消費類、醫藥、旅遊、酒店、科技軟件、流通、化工日用品等等龍頭企業.淨資產收益率在往往在20%左右。
舉例:錦江投資、王府井、蘭花科創。
第五類:PB3 以上
主要行業及特點:中小市值、業績上升期很明確、消費龍頭、品牌忠誠度高的企業,有一定壁壘的寡頭壟斷企業,輕資產的生物醫藥高科技等等。淨資產收益率在往往在20-25%之上
例如:伊利股份、貴州茅台、用友軟件。
千萬注意:
1、 以上數據最好以長期眼光看待。
2、 以上只模糊說明帶有一定規律性質的一類判斷,還有很多並無據可循屬於短期市場行為所致的,並不值得歸類研究。
3、 以上情況都以動態眼光來判斷,包括企業發展階段和市場整體估值系統的變化等等。
4、 以上內容是以上個博文的「市淨率基礎學習」為重要理論依據基礎的,請一併細細研究。
5、 買入價格情況當然越低越好,並且估值是一個多因素綜合判斷的結果,切不可盲目照搬使用以上的分類。
【認清自己】「
【形成習慣】價值投資學習,目的並不是在尋找什麼投資秘籍,而是在不斷地閱讀學習 中逐步融匯、加深你早已熟知那些簡單的價值原則而已,閱讀的功效就是將一些價值信條慢慢刻入你的腦子裡,融入你的血液裡,然後真正變成你的日常一言一行的 投資習慣,這樣堅持一生,必能獲得豐厚收益、獲得投資樂趣。
【強化和鞏固】經過這兩年的不斷學習研究,其實不是拓展了自己的價值投資知識,而是在不斷地鞏固和強化以往的經驗和理念:1、千萬要把資產的質量和價值放在考察安全邊際的首位。2、千萬不要過高估計自己,適當分散你的風險。
【綜合利用】芒格說,將不同學科的思考模式聯繫起來建立融會貫通的格柵,是取得最 佳投資回報最有效的方法。當用其他學科的思維模式能夠同樣的結論時,這樣的投資決策會更正確。我也十分喜歡並嘗試從不同模式和學科中努力找到能為投資所用 的思維元素,從而綜合產生一種最有效的投資方法。這樣我們先找到價值投資的根,然後通過綜合學習來不斷將自己的的投資系統完善。除了基本原則的堅持外,具 體策略要體現包容特點,用多角度來綜合審視自己的投資。
【學習四階段】比爾蓋茨:要想有別人飽飽的口袋,要先學習他的腦袋。我們帶著問題去學習投資大師,每一階段會有不同層次問題:1、初級階段:他們買了什麼股?2、發展階段:他們買的股票有什麼共性?3、深化階段:他們有什麼樣的理念共性、投資系統?4、昇華:在每一個市場大悲大喜之時,有何種風險防範的措施或經驗呢?5、反思:性格與投資。
【簡單的公式】
【投資自檢】要有個習慣:如果大概在三個月之內找不到自己身上的毛病了,因為絕對不會是進步到完美了,就要認定是疏於學習了,就一定要有有迫切學習的要求,不然的話,就一定會有大幅度倒退的可能。學習重點是:閱讀國內外許多投資歷史中的慘痛失敗及教訓部分。
【不斷激勵】在枯燥的投資生活中唯一點亮黑夜的就是投資知識,雖然學習上也是一路艱苦,我們可以不斷用一些學習名言來激勵自己:1、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知識越多,財富越多!2、只有正確的學習方向選擇,才會帶你走向成功。3、學習,學習,學習!想要保持競爭力,就要每天不斷地學習!4、投資方法不難,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融匯知識,將別人的投資歷練變做你的投資經驗,縮短你的迷茫探索週期。
大危機裡,大熊市裡,我們在慢慢揀貨或是潛心學習,時間不等人,漲跌瞬間過,無暇顧及其它,成敗是你一個人的事情,切不可,怨天尤人,到頭來一場空,卻只留悲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