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造紙業反傾銷案開打 出版業剉咧等 紙張價格蠢蠢欲動 環保更是問題

2012-02-27  TWM

 


二月初,政府針對造紙業者提出的反傾銷案展開調查,由於台灣造紙業銷售值僅占國內製造業一.四%,卻必須耗費一四.四二%的珍貴水資源,並造成環境汙染, 在討論反傾銷案同時,恐怕也必須重新檢討「造紙業」產業政策。

撰文‧張瀞文

台中往北穿過長長的后豐大橋就到后里,往左邊一看,有三根巨大的煙囪正冒著白煙,持續吐向后里的天空。

望著天邊巨大的白煙,童先生悠悠的說,「這煙在我出生前就有了,小時候不知道,現在長大覺得煙真的很大」。童先生從出生到高中,一直都住在后里,現在雖然 因為工作的關係已定居台北,不過家裡的長輩及親戚都還是住后里,每當回老家望著這四十年來從不間斷的白煙,他不禁為家鄉親人的健康憂心。

這白煙就是正隆紙業后里廠排放的。除了日復一日的白煙,正隆也將廢水排入大甲溪,近五年來,正隆后里廠因為違反《空氣汙染防制法》及《水汙染防治法》,已 遭環保局開罰七次,若再加計大園及竹北廠區,正隆被開罰的次數高達十四次,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受到嚴重影響。

再把場景轉移到花蓮,好山好水的花蓮面對太平洋,空氣本應該是最乾淨的,但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卻長期被工業廢氣所荼毒,時間超過四十年之久。這惡臭就是 中華紙業在造紙過程所產生及排放出來的廢氣。

環境頻遭汙染 開罰也沒用十年來,華紙因違反《空汙法》遭環保局開罰二十次以上,其中在二○○六至○八年間,曾遭環保局強制送請花蓮行政執行處強制執行繳納罰鍰新台幣四 千萬元,不過罰歸罰,華紙汙染花蓮地區空氣的情況,並沒有顯著改善。

接著轉移到桃園新屋,過去一向沒有違規紀錄的永豐餘新屋廠,在去年八月竟也遭到桃園縣環保局處以重罰。

環保局發現,永豐餘桃園新屋廠設有的連續自動監測設施(CEMS),透過程式控制器的參數設定功能,修正煙囪排放汙染物監測濃度,經查證這項篡改作業長達 五年以上,環保局決定加倍追繳五年內空汙費,總額高達四八五○萬元,這時大家才明白,永豐餘新屋廠過去「一直沒犯規」背後的真正原因。

正隆、華紙、永豐餘、台紙這幾家上市公司,近幾年來因違反《空汙法》及《廢水處理法》遭環保局開罰達四十次以上,對當地居住環境影響不言而喻,不過這些紙 類業者所組成的造紙工業同業公會,卻以進口業者用低價紙傾銷台灣,進而影響國內業者權益,在去年七月向財政部提出對中國、日本、南韓及芬蘭的塗布紙(銅版 紙)提出反傾銷控訴。

經濟部今年二月七日正式公告,將對這四個國家產製進口的塗布紙展開反傾銷案的產業損害初步調查,造紙業者企圖透過貿易手段,維護台灣造紙產業的優勢。但對 照到這些公司近年來頻頻遭到各縣市環保局開單重罰情況來看,居住環境受汙染的民眾不禁要問,「到底是誰的權益才應該要被維護?」因為若從台灣整體水資源的 應用來看,造紙業所耗費的水資源達整體工業用水的一四.四二%,在所有的製造產業當中,高居第二。

再從個別公司來看,永豐餘生產每噸紙用水量為十九.五╱公噸,正隆為十二.一二╱公噸,都高於UPM及APP等國際紙廠十噸以內的用量,顯然台灣造紙業耗 費水資源的情況,比國際大廠嚴重。

塗布紙釀漲價 轉嫁消費者再從反傾銷的問題來看,由於這次針對的塗布紙,主要是以用在雜誌、教科書、期刊、DM、標籤加工等精美印刷刊物居多,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認 為,塗布紙只是開頭,若最後該判案成立,道林紙將會是下一次提出反傾銷的焦點,如果兩種重要紙類都遭反傾銷影響,國內出版市場將受到很大的衝擊。

由於國內目前主要生產塗布紙的廠商只剩永豐餘、華紙、正隆,這幾家可說是已成寡占局面,在市場認為進口業者可能被財政部課以重稅的預期心理下,紙價調漲勢 不可免,因此不管反傾銷案最後結果如何,造紙業者都將成為最大贏家。

雜誌公會表示,出版業印製占總成本四○%至六○%,而紙張又占印製成本一半以上,所以目前出版業用紙估計,紙價每磅上漲一元,業者每年約須多花費八億元在 紙張成本上,對於整個出版文創產業將造成重大影響。

目前坊間教科書大多是採用銅版紙印製,紙張一漲,包括新書、雜誌、報社和其他考試用書、學生用書等所有印刷品,可能都勢必要調漲,凡此種種最後都將轉嫁到 消費者身上。

在薪水不漲,萬物齊漲的年代,現在可能每周看的雜誌都要漲價,小朋友上學的教科書費也都要調漲,當反傾銷因素造成紙價上漲,而漲價的結果最後竟演變成由 「全民買單」,更凸顯整個「反傾銷」控訴背後的荒謬。

以台灣永續發展來考量,造紙業是國際上公認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因此當台灣造紙業整體銷售值只占全部製造業的一.四%,但是卻必須耗費大量珍貴的水資 源,以及對環境造成長期汙染,背後需背負這麼多「無形」成本的時候,整個產業未來走向及發展,值得大家進一步深入檢討。

五大廠全獲利,造紙業真的遭進口傾銷傷害?

——反傾銷事件兩造說法

造紙公會 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塗布紙因進口增加,導致我國產量及內銷量降低 依據造紙公會統計,過去2年國內印刷書寫用紙總生產量均落在68萬噸左右,整體總生產量並未減少我國塗布紙因進口增加,導致業者營業利益減少,產生虧損 正隆、永豐餘、華紙、台紙、榮成去年全數獲利日、韓、中國、芬蘭所進口的塗布紙,與國內產品相同且可互相替代,下游業者或消費者會以「價格」為決定購買的 最重要因素 國內廠商目前僅永豐餘21號機專責生產文化用各式塗布銅版紙,正隆只有半台,產量無法因應國內需求,且國內業者品質不穩,無法與國外相比日、韓、中國、芬 蘭大量進口塗布紙,造成國內產業損害 永豐餘近幾年也大量進口紙張在國內銷售,例:由伊銘代銷日本NPI雜誌紙,自韓國大量採購一批UPM紙張回台銷售等資料來源:造紙公會、台北市雜誌商業同 業公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8

出版業:從「六大」到「三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031
Qz:據WSJ,新聞集團旗下的HarperCollins和CBS旗下的Simon & Schuster正在商討可能的合併事宜,這顯示出出版業的整合趨勢。
 
這一合併談判出現在Pearson旗下的企鵝與貝塔斯曼旗下的蘭登書屋合併之後,這兩家企業的合併締造了全球最大的出版企業,其銷量是排名第二的Lagardère旗下Hachette的2.5倍。企鵝與蘭登書屋合併案仍在等待歐美反壟斷機構的審核。
 
在上圖中,Outsell收錄了所謂的「六大」出版集團,按照2011年的貿易和客戶銷量排名。如果企鵝與蘭登書屋的交易通過審批,那麼到2013年中「六大」將變為「五大」。而HarperCollins與Simon & Schuster的合併可能使得這一格局變成「四大」。而如果Lagardere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影響,我們或許很快將看到「三大」。
 
出版業的整合潮被廣泛認為是為了對抗亞馬遜。出版商希望能夠在亞馬遜和蘋果的渠道上出售的書籍維持高價。
 
新聞集團此前試圖介入並從貝塔斯曼手中搶奪企鵝未果。這家媒體巨頭正計劃將HarperCollins與其新聞部門一起剝離出來成立一家獨立公司,而這正是Simon & Schuster 願意看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96

【產業】從2014全球出版業50強排行榜看出版產業的格局演變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4/144381.html

i黑馬註:出版商受併購、數字整合和全球化驅動,仍在轉型當中。龐大的本土市場,為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2014年全球出版業具體情況,見下文。

6月27日,美國《出版商周刊》、英國《書商》、法國《圖書週刊》、德國《圖書報導》和巴西《出版新聞》等媒體共同發佈了「2014全球出版業50強排行榜」(榜單以2013年度數據作為排名依據)。從這份榜單中可以看出,併購、數字整合和全球化成為書企的發展重點。最引人注目的是,榜單前6位的出版商與去年一致;中國有兩家出版集團進入榜單,名次均有不小提升。
 

該榜單是2007年在法國《圖書週刊》的倡導下,由奧地利諮詢顧問魯迪格·威辛巴特(RüdigerWischenbart)製作的。他收集出版業務年收入2億美元以上的全球書企數據,每年製成一份榜單,並撰寫分析報告,在其個人官網上發佈(http://www.wischenbart.com)(註:上榜出版企業的收入以歐元進行初始統計,並按照2013年12月30日的匯率進行折算。)
 

培生、勵德愛思唯爾、湯姆森路透、威科分別以93.3億、72.88億、55.76億和49.2億美元佔據榜單前四。培生以其可觀的盈利率保持榜首位置。企鵝蘭登書屋和阿歇特圖書出版集團分別以36.64億美元和28.51億美元的年收入位居第五第六。企鵝蘭登書屋合體給書業帶來不小的衝擊波,但仍未撼動榜單前列的排序變化。企鵝蘭登書屋因新增了企鵝2013年下半年的收入進賬,另外與排名第24位的PRISA集團達成收購西班牙第二大出版商Santillana大眾業務的協議,交易將在今年完成,這將使明年企鵝蘭登書屋與第4名威科集團的收入差距縮小,與第6名的阿歇特圖書出版集團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目前企鵝蘭登書屋已成為有3億西班牙語人口的美洲地區的第二大出版商。
 

中國出版集團和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較去年分別前進8位和9位,分列第14位和第21位,年收入分別為14.99億美元和11.52億美元。威辛巴特提到,中國的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和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收入可能包含印刷、媒體及其他業務的收入,因而未將這兩家列入榜單。
 

阿歇特圖書出版集團6月收購美國Perseus出版公司,將使阿歇特增強在大眾出版領域的實力,哈珀·柯林斯今年春季收購禾林出版社,屆時其年收入將達20億美元,其名次將從第16位前進6位而跨入前10。此外,法國伽利瑪出版社的母公司Madrigall集團,在2012年收購了弗拉馬利翁(Flammarion)出版社,使該集團排名上升16名至第31位。俄羅斯的EKSMO集團收購AST集團,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出版集團,控制該國20%的市場份額,排名升至第45。而弗拉馬利翁的前東家——意大利的RCS出版集團,名次上升了3位至第44位。霍茲布林克集團前進了3名,這家麥克米倫的母公司穩步發展,收入微增0.1%,而麥格希、學樂則因重組和失去「飢餓遊戲」超級暢銷書而名次下滑。麥格希去年春季以24億美元將教育業務出售給私募公司ApolloGlobalManagement。
 

曾宣告破產的公司也有幾家上榜:聖智學習出版公司闖入前十,去年7月該公司宣佈破產,今年4月甩掉40億美元債務,獲許得到美國《破產法》第11章規定的破產保護,之後進行資產重組。(該章法令規定:已宣佈破產的公司,在制定出付債方案後,由法院保護,可繼續運作)。讀者文摘集團曾於2009年宣佈破產,申請法院破產保護。投資人以債券換股票的形式,收購了Ripplewood的全部股份。去年2月讀者文摘再度宣佈破產。然而,讀者文摘公司依然登上榜單的第33位。
 

威辛巴特分析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公司設在哪個國家已不再重要,企業越來越多的收入都來自海外市場。英語出版商居榜單主流,50家出版商中有16家都來自英語國家:11家來自美國(註:勵德愛思唯爾在英、美均設有公司,在統計上英、美各計一家),5家來自英國,1家來自加拿大。英語出版商收入佔了前50家出版商總收入的48.9%,比2012年有6%的下滑,這是因為一大塊收入都轉至德國的企鵝蘭登書屋旗下。德國有8家出版商上榜,是第二大出版商所屬國。這8家中有7家的收入逐年增長,而教育出版商康乃馨集團跌幅達21.2%,這緣於近兩年的重組使該出版商剝離了小塊業務,收縮教材生產的規模及員工數量,到今年底該集團將裁員1000人,比例達20%。
 

2014年的榜單上,前10家出版商收入佔榜單總收入的54%,比2013年下滑1%;56家出版商的總收入達536.41億歐元,而2013年54家出版商的總收入達543.03億歐元。對比2010年和2014年的榜單上前10家出版商的收入,學術出版商的收入佔比從45%縮小到42%,大眾出版商的收入佔比從30%縮小到23%,而教育出版商的收入佔比從30%增加到35%,教育出版和大眾出版的差距在繼續拉大。這表明教育業務仍是書業最有競爭性的領域。所有出版商都有覆蓋全球的出版業務,更關注價值鏈的整合,但不包括面向消費者的零售業務。而在非英語國家,如西班牙的環球出版集團、俄羅斯的EKSMO-AST、瑞典的邦尼集團和意大利的Messagerie,企業的商業模式則不同。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日本市場從2012年開始一直面臨困境,日本4大出版商的業績都明顯下滑,最大的出版商集英社下滑了21.9%,學研社也有較大幅度下滑。
 

在2013年的榜單中巴西有三家出版企業上榜:AbrilEduca??o、Saraiva和EditoraFTD。過去兩年巴西貨幣貶值和通脹壓力對出版商造成重創,2013年Saravia集團的收入增至5.072億雷亞爾(合2.67億美元),然而受貨幣貶值影響,收入下滑10.6%。這3家出版商的收入兩年內共下滑了35%。
 

榜單分析報告指出,出版商受併購、數字整合和全球化驅動,仍在轉型當中。龐大的本土市場,為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在2013年的榜單中可以看到第21至50名之間有不少來自這些國家的身影,但2014年的榜單中來自新興國家的企業數量有所減少,這與這些國家受歐元匯率升值影響,進口受損有關係。
 

威辛巴特認為,這些出版企業在幾十年間為滿足本土讀者的閱讀和學習需求,對外業務較少,然而今後這種狀況將以多種方式發生極大改變。目前新興市場國家的出版企業快速成長,部分原因是教育領域受政府支持教學改革和數字化項目的帶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05

德國出版業龍頭大膽投資要挽回營收頹勢 購併《商業內幕》等於買下搖錢樹?

2015-10-12  TCW

《商業內幕》主要是提供吸睛標題的新聞,衝高點閱率,以網路流量吸引廣告商上門,營收幾乎是來自於廣告。然而趨勢在變,這樣的經營模式能否長久,還是未知數。

譯者 連育德

曾是人人喊打的證券分析師布拉傑(Henry Blodget),如今隨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下稱BI)賣給德國出版業龍頭斯普林爾(Axel Springer),可望洗刷前恥。

網路泡沫時期,布拉傑擔任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分析師,大推科技股的同時,私下卻稱那些是投資地雷。他以證券詐欺罪名遭起訴,最後雖然和解收場,但條件是不得再從事證券業,罰款兩百萬美元,並繳回兩百萬美元利潤,自己亦淪為各界嘲笑與痛批的對象。

老出版商舉債朝數位轉型

布拉傑後轉戰商業新聞報導,更當上《BI》執行長與總編輯。0九年正式更名的《BI》,起初專門以吸睛標題刺激點閱率,因為節選財商要聞而迅速累積讀者群。憑著這股潛力,《BI》不久便被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領投的創投基金看上,七輪籌資共募得五五六0萬美元。斯普林爾在其中一輪取得七%股權,後來又增至九%。

斯普林爾與《BI》形成鮮明反差,走傳統經營路線,旗下都是德國民眾耳熟能詳的刊物。斯普林爾多年來企圖轉型成跨國數位出版商,至今已有斬獲,國內市場目前只占總營收一半多一點,而數位媒體業務今年第一季更占了營收的六二%,息前稅前折舊前淨利的七五%。

但受到發行量與廣告收入萎縮的影響,斯普林爾顯得老態龍鍾,為了朝數位化轉型,一0年以來不斷舉債,至今幾乎成長四倍到十四.六億美元。

轉型雖然成功預防營收跌勢,但斯普林爾一直沒能打造或收購堪稱代表作的網路刊物。

斯普林爾幾個月前有意收購《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半路卻殺出《日本經濟新聞》(Nikkei)以十三億美元買下,執行長多夫納(Mathias Doepfner)於是把眼光轉向布拉傑。

這樁收購案恐難挹注獲利

對斯普林爾而言,《BI》比《金融時報》更有收購潛力,它不僅完全數位化,讀者群也比其他商業媒體更年輕,網站流量有六0%是透過手機,三九%使用社群網站。斯普林爾計畫斥資三.四三億美元買下《BI》八八%股權,屆時總持股將達九七%左右。

斯普林爾九月二十九日表示,收購案完成後,讀者群可望排名全球出版社第六大,主要是因為《BI》每月的不重複訪客(unique visitor)高達七六00萬人。多夫納稱此次收購案是斯普林爾進軍英語世界的一大步。

收購案可望衝高人氣,但對業績的挹注卻不明朗。斯普林爾財務長杜茲(Julian Deutz) 二十九日指出,由於《BI》今年積極拓展國際版圖,加上成立《科技內幕》(Tech Insider) 與《內幕》(Insider;內容以大眾興趣為主),導致今年獲利無望。斯普林爾預估《BI》的市場評價明年達營收的六倍,要到一八年才能損益兩平。

刊物衝銷量不能只靠廣告

《BI》未來會納入斯普林爾旗下的「付費模式」(Paid Models)部門,此部門約有半數營收是訂閱用戶的貢獻。但說穿了,《BI》從事的是網路流量分銷,提供大量有吸睛標題的新聞內容,以流量吸引廣告商,所以營收幾乎全部來自廣告,與數位用戶達七十二萬人的《金融時報》截然不同。

網路廣告發展至今,已有重新探討的必要。廣告主買的是什麼?瀏覽廣告的是傀儡程式(bot)還是真人?網路廣告是否真能促進銷售?其實答案並不確定。與其他以廣告為營收來源的網站一樣,《BI》深信影音廣告能將觸角伸向更多消費者,但問題是,用戶常是廣告看個幾秒就點開。對於谷歌與臉書等網路大咖,廣告無疑是金雞母,但這樣的經營模式能否長期持續,仍是未知數。傳統出版商如斯普林爾知道,內容導向的刊物不能光靠廣告賺錢,訂戶營收也不能少。傳統商業刊物不但報導自己來,亦採取付費模式,反觀《BI》之所以讀者群眾多,主要還是免費的關係,很難想像以後會有人願意花錢訂閱。

布拉傑打造出成功的《BI》,如今又風光賣出,儼然是狗熊變英雄的戲碼。但隱約中,《BI》與當年受到他大推的地雷股有幾分相似之處。要把《BI》扶植成實力堅強的搖錢樹,斯普林爾恐怕還得花更多錢修整一番。

曾是人人喊打的證券分析師布拉傑(圖),將《商業內幕》風光賣出,上演了一場狗熊變英雄的戲碼。

彭博觀點精選

全球發行量第一的財經專業媒體美商Bloomberg公司,獨家授權本刊精選摘譯專欄內容。透過《彭博》的獨特視野,帶您看透天下大事,掌握全球趨勢之先。

里奧尼德·波希德斯基(Leonid Bershidsky),《彭博觀點》撰稿人,現旅居柏林,著有三本小說與兩本非小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