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誰能成為便利店O2O王者?先看這三大未定之論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9/150105.html

黑馬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社區電商平臺已找到可複制模式,幻想靠燒一把錢就想見效果的,都在抱著僥幸心理打戰。

社區電商O2O被很多人視為趨勢,用戶的購買漸漸從線下往線上走,並且相信這個領域將會起來一個甚至多個巨大平臺,但最終誰能夠做大,這依然是個懸念。

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家社區電商平臺可以稱自己已徹底跑通、找到一種模式可快速規模化,大家都還在摸索。在業內也有很多討論的角度。

文 | 
有米有創始人  蔣長浩 


 
首先是要不要燒錢?怎麽燒?
 
社區便利店O2O比想像中要難做很多。

首先是怎麽樣規範化和標準化商家的服務,很多商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一些人甚至還不會用電腦,怎麽樣在可控成本的情況下,調動商家的積極性,確保服務質量,確保送貨時間、送貨率,這依然是個挑戰。

其次是這個市場的業態複雜,既包括了商超、百貨、夫妻便利店、生鮮水果店平臺,也包含了網上電商平臺和一些到家服務平臺等。在這個遊戲系統里,各種各樣的角色彼此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競合關系?誰能做大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麽?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還不是特別清晰。
 
之前在O2O領域燒錢燒得最厲害的是打車應用。它有一個前提是服務已經非常標準了,就是把乘客從一個點準確地順利地送到另一個點。

同時行業內的競爭規則也很明確。比拼的就是誰能夠控制更多的司機、拉來更多訂單。而對投資人來說,他們的決策依據也比較明朗,看一堆創業者PK,然後挑第一名,挑第二名,PK遊戲從開始到結束,可能也就兩年。

我覺得便利店O2O行業的PK遊戲會持續更久時間。

資本若選擇進入便利店O2O行業,相對會更謹慎一些,會等看明白了再投,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創業者,如果過早走補貼走燒錢路線,可能不是很好,但一點都不補貼,又有被甩開的風險。

這決定了要不要燒錢、何時燒錢,如何燒錢是一門學問。

 
其次,人海戰術要不要?
 
我們現在做的有米有平臺,是一個定位於社區便利店領域的電商O2O垂直項目。便利店O2O行業表面上看起來挺簡單的,用戶端一個APP,商戶端一個APP,用戶在平臺上下單,商家接到通知,然後送貨上門。

中國現在的人力成本其實挺貴的,我們很多競爭對手都跑到社區發禮品做活動,瘋狂地搞地推,這個方法可能在一兩個駐點有用,但北京社區幾千個、上萬個,都靠人海戰術去推現實嗎?

我現在做有米有,遵循的是早年我在Facebook時候用的戰術,用一些系統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幫助我們大約節約了五六倍的成本。

在做社區推廣時,我們會先測試各種各樣的推廣手段,包括發傳單、發禮品、BD駐店拉用戶等等,很多形式我們都會先去嘗試一遍,比如我們只做一個小區,去測算這個小區投入多少人力和資源,能夠帶來多少訂單、用戶和商家,收集好相關數據,然後比較各種推廣方法,最後找到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方法,去進行規模化的市場推廣,這是我們與那些喜歡搞人海戰術的傳統公司最不一樣的地方。

目前從效果上來看,我們的業績發展非常不錯,過去三、四個月,每個月的訂單量都是基本都翻三倍增長,我們這種業績數據很真實,不會為了迎合投資人或贏取潛在投資,而選擇去刷單造假。

我們公司的技術基因比較強,我們也會通過一些技術工具來提高管理效率,這也能節省部分成本。

我們也不打算給BD團隊天天打雞血,希望能用一些更聰明的方法激發大家。

我們開發了一套BD工具,公司總指揮中心可以通過這套工具與各個BD進行及時溝通和協調,每天可實時監控BD拓展、商戶維護情況,商戶的訂單交易和用戶使用記錄都會即時在後臺顯示出來。有了這套工具,BD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公司開會,或往返公司和商家之間,他們可以花大部分的時間在外面跑業務,我們的BD一周只開一次會。

這套工具里還有個BD業務排行榜,每個BD都可以看到自己在整個團隊中所處的業績排名,年輕人其實都很要強和上進,這種形式也會自發地激勵大家去努力提升業績,而不需要天天去喊口號,去打雞血。

我們不需要把人當做一個機器,或當成一種沒有感情的工具,去進行軍事化管理。每個人其實都是有自尊和自主性,那種並不安於拿底薪的員工,可能待一段時間,業績太差,會覺得不好意思,自己就離開了。
 

最後,流量思維在社區電商O2O行得通嗎?
 
現在有幾家正在搶生活到家服務的入口,像京東到家,58到家。它們已經有這些用戶了,於是開始嘗試能否將用戶分到這兒去,分到那兒去。

但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後面的服務環節,這些流量平臺有沒有辦法把控?

還有一種“流量思維”更加不靠譜。

就是通過砸一筆錢換一批用戶,然後靠此吸引到投資,再砸下一個,這種戰略是不可能有持續效益的。我們現在遇到的很多競爭對手,花5塊錢只達到我們花1塊錢的效果。更有甚者幹脆燒大量的錢在刷單上面。

每個垂直行業都有它的特殊性,這些事情不管誰去解決它,都得要耐下心,彎下身子,去幹臟活,幹累活,把這些細節做到位,然後慢慢才能贏得用戶認可。

目前很難判斷到底誰會成為到家服務入口的人,但最終能做成流量入口,或做成生活服務入口這個平臺,肯定是要對各個服務的體驗,有足夠的把控能力。大家都看到了一座山峰,有很多人從各個路徑往上爬,誰第一個能爬上去,現在很難說,但一定有人能爬上去。

大家會有很多暢想,希望它最終變成一個生活到家服務類的入口,可能變成一個零售商平臺,也有可能變成一個金融公司。但是眼下,我們需要先能看把看得見的垂直社區便利店這個服務做好,否則就都是空中樓閣。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蔣長浩,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社區電商平臺已找到可複制模式,幻想靠燒一把錢就想見效果的,都在抱著僥幸心理打戰。

社區電商O2O被很多人視為趨勢,用戶的購買漸漸從線下往線上走,並且相信這個領域將會起來一個甚至多個巨大平臺,但最終誰能夠做大,這依然是個懸念。

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家社區電商平臺可以稱自己已徹底跑通、找到一種模式可快速規模化,大家都還在摸索。在業內也有很多討論的角度。

文 | 
有米有創始人  蔣長浩 


 
首先是要不要燒錢?怎麽燒?
 
社區便利店O2O比想像中要難做很多。

首先是怎麽樣規範化和標準化商家的服務,很多商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一些人甚至還不會用電腦,怎麽樣在可控成本的情況下,調動商家的積極性,確保服務質量,確保送貨時間、送貨率,這依然是個挑戰。

其次是這個市場的業態複雜,既包括了商超、百貨、夫妻便利店、生鮮水果店平臺,也包含了網上電商平臺和一些到家服務平臺等。在這個遊戲系統里,各種各樣的角色彼此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競合關系?誰能做大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麽?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還不是特別清晰。
 
之前在O2O領域燒錢燒得最厲害的是打車應用。它有一個前提是服務已經非常標準了,就是把乘客從一個點準確地順利地送到另一個點。

同時行業內的競爭規則也很明確。比拼的就是誰能夠控制更多的司機、拉來更多訂單。而對投資人來說,他們的決策依據也比較明朗,看一堆創業者PK,然後挑第一名,挑第二名,PK遊戲從開始到結束,可能也就兩年。

我覺得便利店O2O行業的PK遊戲會持續更久時間。

資本若選擇進入便利店O2O行業,相對會更謹慎一些,會等看明白了再投,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創業者,如果過早走補貼走燒錢路線,可能不是很好,但一點都不補貼,又有被甩開的風險。

這決定了要不要燒錢、何時燒錢,如何燒錢是一門學問。

 
其次,人海戰術要不要?
 
我們現在做的有米有平臺,是一個定位於社區便利店領域的電商O2O垂直項目。便利店O2O行業表面上看起來挺簡單的,用戶端一個APP,商戶端一個APP,用戶在平臺上下單,商家接到通知,然後送貨上門。

中國現在的人力成本其實挺貴的,我們很多競爭對手都跑到社區發禮品做活動,瘋狂地搞地推,這個方法可能在一兩個駐點有用,但北京社區幾千個、上萬個,都靠人海戰術去推現實嗎?

我現在做有米有,遵循的是早年我在Facebook時候用的戰術,用一些系統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幫助我們大約節約了五六倍的成本。

在做社區推廣時,我們會先測試各種各樣的推廣手段,包括發傳單、發禮品、BD駐店拉用戶等等,很多形式我們都會先去嘗試一遍,比如我們只做一個小區,去測算這個小區投入多少人力和資源,能夠帶來多少訂單、用戶和商家,收集好相關數據,然後比較各種推廣方法,最後找到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方法,去進行規模化的市場推廣,這是我們與那些喜歡搞人海戰術的傳統公司最不一樣的地方。

目前從效果上來看,我們的業績發展非常不錯,過去三、四個月,每個月的訂單量都是基本都翻三倍增長,我們這種業績數據很真實,不會為了迎合投資人或贏取潛在投資,而選擇去刷單造假。

我們公司的技術基因比較強,我們也會通過一些技術工具來提高管理效率,這也能節省部分成本。

我們也不打算給BD團隊天天打雞血,希望能用一些更聰明的方法激發大家。

我們開發了一套BD工具,公司總指揮中心可以通過這套工具與各個BD進行及時溝通和協調,每天可實時監控BD拓展、商戶維護情況,商戶的訂單交易和用戶使用記錄都會即時在後臺顯示出來。有了這套工具,BD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公司開會,或往返公司和商家之間,他們可以花大部分的時間在外面跑業務,我們的BD一周只開一次會。

這套工具里還有個BD業務排行榜,每個BD都可以看到自己在整個團隊中所處的業績排名,年輕人其實都很要強和上進,這種形式也會自發地激勵大家去努力提升業績,而不需要天天去喊口號,去打雞血。

我們不需要把人當做一個機器,或當成一種沒有感情的工具,去進行軍事化管理。每個人其實都是有自尊和自主性,那種並不安於拿底薪的員工,可能待一段時間,業績太差,會覺得不好意思,自己就離開了。
 

最後,流量思維在社區電商O2O行得通嗎?
 
現在有幾家正在搶生活到家服務的入口,像京東到家,58到家。它們已經有這些用戶了,於是開始嘗試能否將用戶分到這兒去,分到那兒去。

但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後面的服務環節,這些流量平臺有沒有辦法把控?

還有一種“流量思維”更加不靠譜。

就是通過砸一筆錢換一批用戶,然後靠此吸引到投資,再砸下一個,這種戰略是不可能有持續效益的。我們現在遇到的很多競爭對手,花5塊錢只達到我們花1塊錢的效果。更有甚者幹脆燒大量的錢在刷單上面。

每個垂直行業都有它的特殊性,這些事情不管誰去解決它,都得要耐下心,彎下身子,去幹臟活,幹累活,把這些細節做到位,然後慢慢才能贏得用戶認可。

目前很難判斷到底誰會成為到家服務入口的人,但最終能做成流量入口,或做成生活服務入口這個平臺,肯定是要對各個服務的體驗,有足夠的把控能力。大家都看到了一座山峰,有很多人從各個路徑往上爬,誰第一個能爬上去,現在很難說,但一定有人能爬上去。

大家會有很多暢想,希望它最終變成一個生活到家服務類的入口,可能變成一個零售商平臺,也有可能變成一個金融公司。但是眼下,我們需要先能看把看得見的垂直社區便利店這個服務做好,否則就都是空中樓閣。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蔣長浩,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