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每件5000萬獎金 郭台銘組抓鬼大隊

2014-12-05  TNM

 

去年因集團爆發高層貪污案而怒砍老臣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為防止弊端、強化內控,不但由總財務長黃秋蓮負責,組成抓鬼大隊,今年初還設立檢舉專線,祭出重賞,鼓勵員工與供應商們「共襄盛舉」,一起抓內鬼。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郭台銘果然再三擒賊。十月底,郭台銘罕見地召集兩岸富士康員工開大會,當眾頒發五千萬元獎金,還親自上台簡報抓鬼成果。他告誡所有員工與主管,內鬼一旦被抓到,他就要告到老、關到死,甚至子孫三代都不能翻身。一股雷厲風行的肅殺之氣,充斥於鴻海的大整頓行動。

十月底,就在郭台銘的太太曾馨瑩即將臨盆前二週,全富士康員工突然接到一封緊急電子郵件,信中明白交代,十月三十日晚間召開員工大會,由總裁(郭台銘)親自主持,還強調所有人除婚喪之外,不得請假。

郭台銘如此大陣仗地召開員工大會,集團內部馬上瀰漫不尋常的氣氛,尤其是在台灣選前的敏感時刻,讓員工諸多揣測。

抓貪瀆 重賞五千萬

十月三十日晚間,鴻海帝國百萬大軍的主人、董事長郭台銘現身深圳龍華廠,同一時間,數十萬名員工在兩岸各廠區齊聚,面對大螢幕視訊連線。時間一到,一如以往,郭台銘穿著工作服走上舞台,對全體員工說:「今天請大家來,是要頒發一個重大的獎項,給一位優秀的員工,要發出(新台幣)五千萬元獎金。」郭台銘語畢,全場驚呼連連,「哇塞,五千萬!這要做幾十年工才能賺得到。」面對大老闆突如其來砸重金的豪舉,員工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隨後聽到郭台銘加重語氣說:「因為靠著這位優秀員工檢舉,讓公司又抓到一件重大貪瀆案。今年初全集團公告,只要透過檢舉專線與電子郵件,舉報集團內部的貪瀆內鬼,查證屬實,檢舉人就可以獨得五千萬元獎金。」拿著事先做好的五千萬元超大支票樣本,一位律師上台代替檢舉員工領獎。原本台下還半信半疑的員工們,看到五千萬元的支票,才恍若大夢初醒,每個人亢奮地爆起如雷掌聲,「請大家放心,這個檢舉專線與郵件,全都直通我,全程都保密。當然,為了保護當事人,今天頒獎就請律師代領。」郭台銘一席話,是要員工們放心大膽,繼續檢舉。

招民工 父子吸血鬼

別以為頒完獎就沒事,郭台銘可是有備而來。為了宣示他抓鬼掃黑的決心,不是雷聲大雨點小,他站在舞台,大大的投影螢幕上,列舉了一年來掃黑的具體成果。郭台銘指著投影內容的數據,告訴台下員工:「短短一年的時間,我們一共收到七百件檢舉案,其中有一五○件進入調查,有十五件正在司法訴訟當中,還頒發了三個五千萬元獎金給檢舉有功的員工。」他更舉例,「有一個年近七旬的人資高階主管,被檢舉在外面私設人頭公司,每次藉著招工的機會,剝削這些新進員工,大賺黑心財,幾年下來至少賺上億元人民幣。」本刊調查,郭台銘所指的,正是去年初被鴻海勒令退休的富士康人力資源何姓副總。他曾備受郭台銘倚重,二○一○年間富士康廠區頻頻發生跳樓事件,何姓副總還幫郭台銘到山西五台山,找高僧做法會祈福。沒想到,養老鼠咬布袋,掌握每年近三十萬名富士康員工招募業務的何姓副總,竟然藉著職務之便,由兒子成立一家人力仲介公司,專門承接富士康招工。求職勞工只要透過何姓副總兒子的仲介公司,就一定能夠進入富士康,「這些人一個月才賺(人民幣)幾千塊錢,一抽就好幾百塊,民工們賺的都是辛苦錢,這種人卻像吸血鬼,真的很該死。」郭台銘越說越生氣。

關到死 帝國除舞弊

「被檢舉後,還想辦法逃,在深圳海關察覺有公安要抓他(何姓副總),就往內陸一直逃,一路逃到甘肅,還是被公安抓到,現在跟他兒子都一起被起訴了。」整個抓內鬼的過程,郭台銘一一詳述。「我對這些人這麼好,一年發給他上千萬元年薪,公司賺錢,股票分紅一分也不少,結果竟然還這樣背叛我。我絕不會放過這種人,告訴你們,這種人就要他被告到老,關到死,就連子孫三代都別想翻身!」「別以為貪的錢,關個幾年出來就可以花,我手上有一堆罪證,一次告一件,就等關出來, 再告下一件,讓這種人一輩子都在牢裡度過,別想出來花這些錢。」神情嚴肅的郭台銘越說大聲,恫嚇意味濃厚。深諳統御之術的郭台銘,話鋒一轉,也向可能涉貪染黑的主管喊話,「別說我不給機會,只要願意悔改,三個月內自動投案,並上繳所有貪污的款項,就會既往不咎。」郭台銘軟硬兼施,就是不容貪贓枉法再發生。原來,近四兆元年營收規模的鴻海,就和一個龐大的帝國般,充滿著結黨營私、甚至貪污舞弊的機會。過去一路征戰全球霸業,自認十分照顧老臣們的郭台銘,這幾年卻發現集團內接連出現重大貪腐,甚至有內神通外鬼的弊案,讓他非常震怒。

清門戶 老郭親裁處

尤其去年一月中,郭台銘長期培養的核心幹部、手握每年上千億元設備採購預算的鴻海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黏著)技術委員會副主委廖萬成,被人檢舉長期向廠商們索賄,總額高達一五○億元。在經過一年的清查後,郭台銘決定痛下重手,主動提告,檢方在今年六月起訴廖萬成,全案還在地院審理中。遭到愛將背叛,郭台銘在今年初小年夜舉辦的鴻海年終園遊會上,很沉痛地說:「我非常痛心,要對國人、投資大眾道歉!」他說自己待廖萬成不薄,廖在鴻海工作十五年,除了本薪之外,還發給公司股票,累積收入達六億元;都領這麼多了,還是貪婪,讓他「對人性一度產生懷疑」。郭台銘也嚴肅表示,自己給了廖萬成很多機會,甚至讓他退休,但廖並未停手,退休後還繼續利用在公司內的人脈當白手套,形成一個共犯集團,繼續不當得利,讓他顧不得家醜外揚,出手嚴懲。為徹底清理門戶,去年發生廖萬成事件後,郭台銘決定成立抓鬼大隊,由鴻海的財務大臣、也是郭台銘最親信的總財務長黃秋蓮擔任大隊長,安全總顧問賴明宏與法務總處秘書長洪孟宏分任左右手,開始針對內部貪瀆內鬼進行大掃蕩。所有的檢舉案,都由鴻海的法務團隊進行嚴格縝密地私下調查,最後交到郭台銘手上親自裁處。

祭重賞 分期留員工

其實,就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以來一路嚴打貪腐,郭台銘也深知,要讓鴻海帝國撥亂反正,就得亂世用重典,並得獎勵告密;如同當年清朝康熙末期,貪污舞弊不斷,繼位的雍正,設立「密摺」制度,獎勵百官告發貪官污吏,相互監督的結果,讓雍正一朝得以去貪養廉,造就了之後的乾隆盛世。為擴大打擊面,今年初,郭台銘更發出公告,以重金五千萬元激勵員工們互相檢舉。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有員工一領完五千萬元之後就馬上離職,讓郭台銘覺得有點可惜。「這麼好的員工,當然不能這樣就讓他們離開,所以,只要檢舉有功,這五千萬元會分十年發給檢舉人。」郭台銘笑著說。在郭台銘祭出高額獎金後,集團掃黑打貪成效顯現,本刊調查,最近鴻海內部又有一位高層主管因涉貪遭到奪權。據了解,是一位副總,專門負責處理鴻海集團一年高達一二○○億元廢品處理。「這些科技廢品要用多少價錢,賣給專收下腳料的廠商,都由這名副總決定,油水當然很肥,這次遭人檢舉,調查報告已經放到老郭桌上,等待最後處分。」知情人士對本刊說。為了抓貪,郭台銘布下天羅地網,不單獎勵員工們告密,也獎勵供應商舉發收賄的鴻海員工與主管,就連子公司、孫公司都不放過,只要被檢舉成案,成功揪出貪污犯,繳還的贓款,將按比例分配給檢舉的供應商。「最近就有幾家鴻海轉投資的高層遭人檢舉,現在已經展開調查。」該人士說。

奔敵營 競業追分紅

除了打貪掃黑之外,郭台銘也全力追殺背叛鴻海投效敵營,甚至出賣商業機密的員工與主管們。像今年十一月初,智慧財產法院判決,前鴻海幹部包喬弘,在留職停薪期間,就轉任音頻連接器廠商矽瑪擔任總經理,違反與鴻海簽訂二年內不得到競爭對手上班的競業禁止條款規定,必須吐回最近三年鴻海給他的獎金與股票分紅五百多萬元。「Terry(郭台銘)最痛很的就是背叛,多年前競爭對手比亞迪,就是藉由挖角竊取富士康的技術機密而坐大,讓鴻海痛失不少訂單;現在只要有竊取機密的內鬼被抓,或者轉任其他對手者,他不管花多少錢,絕對會告到底。」鴻海資深主管說。

郭台銘小檔案

現職:鴻海董事長學歷:中國海專年齡:64歲家庭:與亡妻林淑如育有1子郭守正、1女郭曉玲;與曾馨瑩育有2女郭曉如、郭曉嬡、1子郭守善。

鴻海集團版圖

2014年第3季集團總資產:約2.2兆元合併營收:約2.71兆元每股盈餘:5.01元在歐、亞、美洲有40多個生產研發中心,員工逾100萬人,全球約4成3C電子產品由鴻海組裝台灣:鴻海、鴻準、廣宇、建漢、群創、晶鼎、正達、亞太電信、F-臻鼎等9家上市櫃公司中國:在香港以富士康國際掛牌,主要廠區為廣東深圳龍華廠、中山國碁廠、江蘇昆山科技園、上海松江科技園、杭州錢塘廠區、安泰汽電嘉興廠區、北京科技園、晉城科技園、太原科技園、煙台科技園、河南鄭州科技園區與貴州綠色產業園區等。日本:郭台銘個人名義投資夏普堺工廠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鴻海網站。

科技業抓內鬼

鴻海 2013.1 鴻海前SMT技術委員會副主委、資深副總廖萬成,協同多位經理人集體向廠商收受回扣多年,金額高達150億元,遭人檢舉查證屬實,郭台銘震怒,交由兩岸司法機關偵辦,多名涉案台籍主管回台遭訴。宏達電 2013.8 宏達電前研發中心副總簡志霖與多位工程團隊成員,收取中國3000多萬元資金,竊取公司商業機密,並藉此做為成立新公司所用,董事長王雪紅主動提報檢方偵辦,並遭起訴。聯發科 2014.1 曾任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特助的袁帝文,擔任過手機晶片部門總經理,離職後涉嫌挖角聯發科員工,遭到聯發科檢舉提告,但檢方不起訴,聯發科繼續向智慧財產法院提出假處分。華碩 2014.10 多媒體部門研發主管黃國勳,負責部分元件採購,涉嫌收取廠商回扣,華碩內部稽查時發現,主動向檢調提報調查。

回應

針對召開大會頒發5,000萬元獎金,鴻海發言管道表示:「郭董事長嚴厲譴責任何員工不誠信的行為,損害股東權益、企業形象。鴻海未來仍將繼續鼓勵員工恪守廉潔、並勇於糾舉不法行為。」至於其他涉貪案件,鴻海表示無所悉,不予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62

彭博:歐央行評估QE模型 最高規模達5000億歐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44

彭博援引歐央行內部人士消息,歐洲央行成員在1月7日的會議上向政策制定者們提出了至多5000億歐元的投資級債券購買計劃。

與會的消息人士稱,7日在法蘭克福舉行的歐洲央行會議上,與會成員們提出了多種量化寬松選項,包括只購買AAA評級債券,或者至少BBB-及其以上評級的債券。

若歐洲央行推出5000億歐元資產購買計劃,其通過擴大資產負債表來避免歐元區陷入惡性通縮的目標才實現了一半,有分析人士認為該購債規模偏小。歐洲央行目前還在購買資產支 持證券和擔保債券,購買政府債券或將是管理委員會1月22日舉行政策會 議時將考慮的新刺激措施的一部分。

消息人士稱,目前為止還沒有決定最終將采取何種方案,本次會議只是提出了各種選項,央行委員們被要求不得對外表達自己的意見。

本次提案展示內容集中於政府債券的購買。提案包括設定購債的月度及總體購買量目標。

消息人士還稱,像希臘國債這種垃圾評級的債券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會議上還沒有提出解決方案。

歐洲央行發言人拒絕對委員會的討論置評。

歐洲央行能否向個別國家伸出援手以控制債務問題蔓延,這涉及到是否違背法律,歐洲法庭(ECJ)目前還在審理,德國憲法法院(GCC)已表態認為歐洲央行直接為某個國家融資是違法行為,歐洲法庭的審理結果將於1月14日公布,屆時將為歐版QE如何實施的問題再添一絲不確定性 ,不過就之前的種種跡象來看,判其合法的可能性較高。

上述新聞公布後,歐元匯價未出現明顯變化:

QQ圖片20150109181139

根據路透社今天的報道目前擺在歐洲央行面前的選項大致有三個QE選項:

1,按照歐元區各成員國在央行的持股比例購買各國公債。

2,由歐元區成員國央行買入本國公債,因此風險仍局限於有問題的國家。

3,歐洲央行只購買評級為AAA的政府公債,寄望此舉能促使投資者買進風險更高、收益率也更高但評級較低的歐元區政府公債。

路透采訪的消息人士稱,周三的會議上沒有人對此提出根本反對,這或是德國央行可能接受的選擇。

這與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的歐版QE三套方案一致。荷蘭報紙《Het Financieele Dagblad》曾援引知情人士稱,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在1月22日的會議可能從三個選項中進行選擇。

實際上,第一個選項與美國、日本等國的QE計劃類似,但鑒於德國央行對歐洲央行承擔主權信用風險做法的反對態度,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普雷特在近期提出了後兩個折衷方案。

只不過這兩個方案也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不少分析人士都對此提出了質疑。

在第二個選項下,持有債務的風險將從歐洲央行轉移至各國央行自己身上。

“如果歐洲央行都不願承擔持有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債券的風險,民間投資者可能會問自己為什麽要這麽做。”路透提到。

不僅如此,第二、三個選項的舉措可能還會推高外圍國家收益率,甚至有人認為第三個選項會引起外圍國家的債券遭到拋售。這與歐洲央行的初衷背道而馳。原本QE的目的就是通過購買主權債來壓低企業的減債成本,從而提振經濟。

路透引述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的歐洲債券主管Michael Krautzberger稱,“如果成員國央行不能就共擔風險達成一致,他們就是在提醒市場有風險,那麽在改善信心方面,就得不到跟第一個選項相同的效果。”

第三個選項可能還受到購債規模的制約。根據RBS的計算,歐元區市場上的7萬億歐元債券中,AAA評級的債券共有3.3萬億歐元。

路透稱,最高評等的債券中約有一半收益率已經不到0.1%,甚至回報為負,因此這些收益率不太可能進一步大幅下跌,從而限制了歐洲央行印鈔對市場的影響。

不過,據荷蘭媒體報道,歐洲央行在市場上吸納大部分高評級債券,讓機構無債可買,最後自然而然的機構就會將資金投資風險稍高的證券,這樣也可以降低融資成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50

瑞銀:全球人民幣儲備五年內將增500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98

瑞銀(UBS)周三表示,60多家央行在貨幣儲備中持有人民幣,未來五年央行以及主權財富基金持有的人民幣料增加5000億美元。

路透社報道,在倫敦舉行的歐洲金融市場協會(AFME)的一次會議上,瑞銀集團資產管理部門的主權市場策略主管Massimiliano Castelli表示,從數據以及與客戶的討論顯示,人民幣占到了全球儲備的0.1~0.3%左右。

他指出,該比例未來五年應該會上升到2%。如果加上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國的主權財富基金的持有量,將會把5000億美元的資金推入到目前控制嚴密的人民幣在岸市場。

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將考慮是否把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出席上述會議的一些人士,包括業務重心在亞洲的匯豐控股(HSBC)和渣打銀行等銀行,以及國際金融公司的資深高層在內,均表示各國央行已走在了IMF前面。

“你會看到各國央行正增加人民幣頭寸,”Castelli表示,“它們將逐漸轉戰在岸市場,因為離岸人民幣市場太小。”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38

納指15年來首次突破5000點大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743

周一,美股上揚,納指盤中突破5000點大關,為2000年3月以來首次,距離歷史新高僅1%。不過此後納指高位回落,位於5000點下方。

美國經濟數據方面,2月ISM制造業PMI 52.9,不及預期的53,為連續第四個月下跌,創13個月新低,1月為53.5;數據表明美國2月制造業擴張速度較1月再度放緩。美國1月個人消費支出環比下降0.2%,不及預期的降0.1%,前值為降0.3%;數據表明盡管油價下跌、就業回暖,但美國家庭支出依然非常謹慎。美國1月核心PCE物價指數同比增1.3%,與去年12月持平,距離美聯儲2%目標仍有相當距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828

時隔十五年 納斯達克終回5000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749

隔夜美股大漲,納斯達克指數時隔十五年後再次突破5000點,準備向歷史新高進發。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上一次納指站上5000點的情形:2000年3月,納指位於5000點上方的日子僅僅維系了兩天就因為科技股泡沫破裂而開始暴跌。截至2000年底,該指數跌幅超過50%,並且下跌遠未到頭。待到2002年晚些時候的見底之日,納指已自5000點上方下跌超過75%。

20150302_ndx (2)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周一大漲0.90%,已接近於最高點的5008.10點收報。

但《華爾街日報》指出,納指今時已不同往日,投資風險也遠小於2000年,即使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跡象。實際上,盡管具體點位對華爾街可能更具吸引力,更具比較性的時期不是2000年3月而是2007年12月,這是納指動態市盈率最後一次達到21倍的時間。

這一水平尚不足科技股泡沫頂峰時納指市盈率的1/3。更具說服力的是納指相較於更廣泛市場的估值水平變化:如今較標普500指數估值溢價僅20%,十五年前則是接近200%,當前的溢價水平也是十五年以來的新低。

MI-CI092_NASDAQ_16U_20150302180928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043

15年前的3月,納斯達克突破5000點,「老虎基金」被逼清盤 年紀不輕輕吳向軍

http://xueqiu.com/6246827362/37650431
上週美元兌其它貨幣暴漲平均2.4%,引發股市小幅回撤。美國標普500指數從歷史最高水平下跌1.6%,納斯達克指數週一收於5008.1點,為2000年3月以來首次收於5000點以上,距離歷史最高點僅僅差0.5%。但是可惜,納指沒有「Hold」住,上週下跌0.7%,收於5000點以下。 
納斯達克指數走勢圖,在過去15年走出了一個完美的「U」字。15年前的3月,納指在互聯網泡沫的推動下狂升到5000點。有意思的是,上週A股創業板也首次站到了2000點。其時,納斯達克的瘋狂遠遠超過現在A股創業板。當時的納斯達克指數的平均市盈率達到150倍。其實,估值到了這個水平,市盈率基本上已經沒有意義。只要和互聯網沾上邊的公司都能夠雞犬升天。無論是面向消費者,還是面向企業,還是電信網絡基礎建設,無不被瘋狂炒作。互聯網公司為了吸引眼球,花大價錢吸引顧客。成本不是問題,利潤無人顧及,點擊率、媒體曝光率比什麼都重要。賣東西的只要在網上,就可以白送。而白送得越多投資人越開心,追加的投資也就越多。只要是和網絡沾邊,投資人的錢是無限的。當年最轟動的故事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Linux公司(VA Linux)上市首日股價竟然上漲7倍之多。
 
當時美股資深投資人紛紛表示看不懂,而投資新手大賺特賺。新股神層出不窮。如果有人討論估值,頓時會惹來無數人的恥笑。低估值的股票根本沒人看。估值越高越被捧得厲害。老股神們紛紛跌下神壇。從來不投資科技股的「股神」巴菲特成為「古董」,常被人揶揄。巴菲特還好,因為他只做多,不做空。多空都做的老牌對沖基金這時可慘了。1980年Julian Robertson成立的著名對沖「老虎基金」,經過18年的奮鬥,戰場遍佈歐美亞,資產在1998年達到220億美元,為當時最大的對沖基金,年均回報率達32%。結果老觀念遇到了新問題。面對互聯網泡沫,Robertson認為市場股票普遍高估,因此大量買入傳統公司如全美航空(US Airways),同時賣空估值高得離譜的朗訊(Lucent,電信設備)和美光科技(Micron,閃存等芯片公司)。結果不用說,老虎基金在1999年淨值下跌19%,而納斯達克指數當年幾乎翻倍。進入2000年,前兩個月老虎基金淨值又下跌13%。投資人大量抽出資金,老虎基金的資產大幅縮水至60億美元。由於對沖基金一般對於虧損的要求都比較嚴格,基金淨值要回到高點以後才能開始重新獲得佣金。面臨如此窘境,Julian Robertson在2000年3月30日宣佈關閉老虎基金。
 
Julian Robertson在關閉老虎基金的同時寫給投資人的一封信,當時和後來被廣為傳誦。在信中,他總結了自己的投資風格為簡單的「持續地承諾購買好股票和做空壞股票」(steady commitment to buying the best stocks and shorting the worst)。但是他承認,這個策略只在「理性的」(rational)市場有效,而在無理性的市場是無效的。他認為,當時的互聯網和電信行業的「瘋潮」(craze),以及各種類型投資人的瘋狂投資,製造了一個巨大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而這個「騙局」一定會破滅。Robertson對此充滿了信心。只是「老虎基金」無法存在下去了。
 
事實證明,Robertson的預言是正確的。萬有引力還是存在的,豬是不會飛的,投資最終是要回到客觀規律去的。只是太可惜,納斯達克指數在Robertson關閉了「老虎基金」之後立即轉頭向下,兩年之內下跌了80%。無數互聯網和電信設備商破產倒閉,包括老虎基金重金做空的朗訊科技。「老虎基金」只要再堅持兩個月,就有可能成為互聯網泡沫破裂過程中最大贏家。但是,它沒有堅持下來。
 
15年之後,滄海桑田,納斯達克又回到5000點。此5000點非彼5000點也。現在的納斯達克估值為21倍市盈率,是15年前的十分之一。收入、盈利、增長均十分健康,可持續性沒有疑問。但是指數中的權重股大變樣。蘋果公司當年還剛剛從破產邊緣脫身,現在市值已達7000億美元,去除現金後的估值只有12倍。15年前,谷歌剛剛初創、Facebook還不存在。搜索引擎市場還呈現由Lycos,Infoseek,Yahoo!,Excite,Inktomi等戰國爭霸的局面。這些搜索引擎當年各個估值數百億美元,現在除Yahoo!外都不存在了。當時電信設備巨頭思科市值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現在市值不過當年的三分之一。北電、朗訊、AOL、WorldCom、Global Crossing、Nokia、Motorola這些當年叱咤風雲的名字現在都不見了。
 
納斯達克15年一輪迴。我們在重溫舊事的時候到底學到了什麼?歷史總是在不斷地重複自己,只不過時間、地點、人物有所不同而已。
 
最後附上Julian Robertson在關閉老虎基金是寫給投資人的一封信,以饗讀者。
 
 
Tiger Management released the following letter on March 30 of 2000 to its limited partners, announcing the closure of its funds.
 
In May of 1980, Thorpe McKenzie and I started the Tiger funds with total capital of $8.8 million. Eighteen years later, the $ 8.8 million had grown to $21 billion, an increase of over 259,000 percent . Our compound rate of return to partners during this period after all fees was 31.7 percent . No one had a better record.
 
Since August of 1998, the Tiger funds have stumbled badly and Tiger investors have voted strongly with their pocketbooks, understandably so. During that period, Tiger investors withdrew some $ 7.7 billion of funds. The result of the demise of value investing and investor withdrawals has been financial erosion, stressful to us all. And there is no real indication that a quick end is in sight.
 
And what do I mean by, "there is no quick end in sight?" What is "end" the end of? "End" is the end of the bear market in value stocks. It is the recognition that equities with cash-on-cash returns of 15 to 25 percent , regardless of their short-term market performance, are great investments. "End" in this case means a beginning by investors overall to put aside momentum and potential short-term gain in highly speculative stocks to take the more assured, yet still historically high returns available in out-of-favor equities.
 
There is a lot of talk now about the New Economy (meaning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elecom). Certainly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world and the advances from biotechnology will be equally amazing.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ring us opportunities none of us have dreamed of.
 
"Avoid the Old Economy and invest in the New and forget about price," proclaim the pundits. And in truth, that has been the way to invest over the last eighteen months.
 
As you have heard me say on many occasions, the key to Tiger's success over the years has been a steady commitment to buying the best stocks and shorting the worst. In a rational environment, this strategy functions well. But in an irrational market, where earnings and price considerations take a back seat to mouse clicks and momentum, such logic, as we have learned, does not count for much.
 
The current technology, Internet and telecom craze, fueled by the performance desires of investors, money managers and even financial buyers, is unwittingly creating a Ponzi pyramid destined for collapse. The tragedy is, however, that the only way to generate short-term performance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s to buy these stocks. That makes the process self-perpetuating until the pyramid eventually collapses under its own excess.
 
I have great faith though that, "this, too, will pass." We have seen manic periods like this before and I remain confident that despite the current disfavor in which it is held, value investing remains the best course. There is just too much reward in certain mundane, Old Economy stocks to ignore.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value stocks have taken a licking. Many of the great value investors produced terrible returns from 1970 to 1975 and from 1980 to 1981 but then they came back in spades.
 
The difficulty is predicting when this change will occur and in this regard I have no advantage. What I do know is that there is no point in subjecting our investors to risk in a market which I frankly do not understand. Consequently, after thorough consideration, I have decided to return all capital to our investors, effectively bringing down the curtain on the Tiger funds. We have already largely liquefied the portfolio and plan to return assets as outlined in the attached plan.
 
No one wishes more than I that I had taken this course earlier. Regardless, it has been an enjoyable and rewarding 20 years. The triumphs have by no means been totally diminished by the recent setbacks. Since inception, an investment in Tiger has grown 85-fold net of fees; more than three time the average of the S&P 500 and five-and-a-half times that of the 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World Index. The best part by far has been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closely with a unique cadre of co-workers and investors.
 
For every minute of it, the good times and the bad, the victories and the defeats, I speak for myself and a multitude of Tiger's past and present who thank you from the bottom of our hearts.
 
-    Julian Roberts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67

炒股要為國分憂,小國企大集團是行情主角,5000點是老鄧起步價 投資輿情

http://xueqiu.com/4318577537/37727796
------解放後老毛把什麼都收回管死,企業國有化,贈送企業給國家光榮;土地國有化,地主斗死;住房國有化,住不下就去農村鍛鍊去吧。經過幾十年的計劃經濟,發現什麼都被管死了,文革後更是幾乎崩盤。鄧抄了個大底。

     這個時候,看起來什麼都被管死了,本質上是手裡多了幾張好牌,相當於毛給了老鄧幾個錦囊,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打開一個錦囊。 於是老鄧遇到一個困難,就打開一個錦囊,放鬆一個管制。

    八十年代放鬆土地承包,幾億農民吃飽飯;九十年代放開鄉鎮企業,全國一片熱氣騰騰;00年代放開房地產,全國經濟更是飛速發展。踩中老鄧步伐的都發了財,比如早期的私營企業,後來的房地產投資。當年收回是社會主義,後開放開,還是社會主義,不過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了。雖然白轉了一圈,但我們社會主義理論昇華了。

     現在還有兩個沒放鬆了,一是國企,政府手裡有幾十萬億的國企資產,二是農地,20億畝農地和宅基地也幾十萬億的規模。這兩個必然會放鬆,一是救命,二是歷史大趨勢,經濟大規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法長期逆天而行。

      現在各級政府嚴重缺錢,以前賣地賣房,這條路走到頭了。房地產十年黃金期已過,不可能還有有大的發展了,就是再降息也沒用,人口蕭條,沒那麼多需求了,房產稅的體量也不夠,房地產業徹底進入低速時代,徹底遠離房地產和房地產股票。

      國家缺錢,但手裡有傢伙,一是國企,二是土地,土地牽涉到幾億農民的穩定性,一時動起來很困難,所以動的也很慢。所以現在只能賣國企了,但國企太大不好賣,一般人也買不起。

    單個賣不好賣,那就拆開在股市賣。要想賣個好價錢,一是要把股市做起來,二是要把國企裝進去。名義上是提升直接融資,本質上也是賣兒求生。直接融資提升,銀行利益受損,所以乾脆放開讓你們一起幹,讓銀行搞券商,券商玩銀行,進入大金融時代,你們自己在叢林中長大,也通過大金融做活這個交易市場。
     
     蘇聯當時就沒賣好國企,打包賣,沒賣出好價錢,還出現壟斷巨鱷,民不聊生,最後解體了。鄧的思想肯定是要賣個高價的,還能回收民間財富抑制通脹。這才是教科書上學不到的鄧小平理論。從這一點看,股指還會繼續大幅度拉升,5000點也不算高,藍籌國企才是主角,小盤股只是甜點而已。當然這個甜點味道也不會太差,洪水漫過,普天同慶。  

     改革後幾次暴富機會都是鄧創造的,在中國要想致富,光靠能力是遠遠不夠的,要能揣摩和猜中政治的節奏。鄧的思想大家要揣摩,那就是避難就簡,圍魏救趙。有困難解決不了就放放,幹點其他的,其他的幹好了再回頭解決,鄧不會刻意戳泡沫硬著陸。後面個jhx都是這個路數,房地產不行了,肯定不會去戳破,要先穩住價格,不要太多的人賣房,通過其他改革收益覆蓋這個問題。

     現在鄧要賣國企了,賣好國企要做到兩點,一是做大這個交易市場,讓大家都來爭相恐後地買,所以要讓這些中介機構大發展,發展到當年的房地產中介一樣到處都是;二是把市場價格做起來,拆開只是方法之一,整體股指也要拉起來,所以5000點可能只是鄧要的起步價。

    從這裡我們發現兩個主要機會,一是中介機構大發展,比如券商,或帶券商的銀行。最近銀行大漲,券商大跌,都是見底的象徵,可能短期內藍籌機會也會到來,放開干吧,為國捐軀。

     二就是有大靠山的小國企,比如近期國改的物產中大,2000億銷售額幾十億盈利的物產集團,完全注入中大,就類似於IPO。物產中大必須大漲,三兩倍都只是起步,這樣物產集團才會賣個好價格,物產中大有重大標竿意義。股市必須大漲,更多的物產才能賣個好價格,5000點可能只是老鄧要的起步價。這樣鄧小平理論才能發揚光大,我們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分憂。

    這種小國企大靠山的國企太多了,未必好選,我覺得也不用著急,只要看準大趨勢,等到真正冒出頭來再買也不遲,就是漲了三五十個點,也只是盛宴剛剛開始。

    當然了,為國分憂的同時,如果能給自己帶來些財富,就更好不過了。珍惜這次暴富的機會吧。管制到放鬆是真正的大機會,有著巨大的利差和壓差,體制越封閉,放開後機會就越大。這種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等到真正完全放開了,暴利也就消失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29

七大啤酒巨頭論道“後5000時代”:謹慎樂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12450.html

七大啤酒巨頭論道“後5000時代”:謹慎樂觀

一財網 張誌偉 2015-04-29 23:09:00

對於2014年國內啤酒行業產銷量24年來首次負增長,喜力亞太釀酒公司中國區總裁陳展鑫顯得很淡定,他認為這種變化是短暫且正常的,從長遠來看還是大有發展的。他以日本市場為例,人均啤酒銷量已經接近50升,而中國目前人均34.2升雖然超越33升的世界平均水平,但與日本相比還是具有很大增長空間。

4月29日,2015年中國啤酒業年度峰會在北京舉辦,2014年到場的國內五大啤酒集團掌門人缺席了,取而代之的是全球七大啤酒集團分管營銷的總裁們。

事實上,陣容調整源於主題的變化,2014年是探討微利時代的生存之道,2015年則從盈利轉到銷量上,即“後5000時代”的戰略戰術。2013年全國啤酒行業產銷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達到5062萬噸;2014年則出現24年來首次負增長,同比降0.96%至4922萬噸。

在峰會開始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遇到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對於此次到會企業及高層調整,他表示“更偏市場方面,因為大家都懂的”。

而根據SABMiller亞洲、喜力、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中國區相關營銷總裁的研討,謹慎樂觀是各企業普遍的觀點,值得警惕,但更充滿信心。

步入“後5000時代”

中國市場向來是全球啤酒集團的戰略重地,一點微變都會引發行業高度關註。

不過,對於2014年國內啤酒行業產銷量24年來首次負增長,喜力亞太釀酒公司中國區總裁陳展鑫顯得很淡定,他認為這種變化是短暫且正常的,從長遠來看還是大有發展的。他以日本市場為例,人均啤酒銷量已經接近50升,而中國目前人均34.2升雖然超越33升的世界平均水平,但與日本相比還是具有很大增長空間。

根據啤酒協會調研顯示,除了中國人均啤酒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外,樂觀派還認為,廣大農村市場發展潛力和低酒精度酒類消費趨勢,也可以助推國內啤酒業繼續做大做強。同時,啤酒協會又給出了悲觀派的理由: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高,並且全球性酒精政策正在趨緊。

“啤酒行業屬於資本驅動型,資本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也是打造規模經濟的途徑。一旦行業出現負增長並且今後維持緩慢增長,將會削弱資本入局的預期,這種沖擊和影響值得關註。”業內人士分析稱,在經歷過去20多年的擴張,做大後如何做強成為啤酒行業普遍面臨的考驗。

2014年先後收購吉林金士百和江蘇大富翁的百威英博,有著怎樣的體會呢?公司亞太區市場副總裁黃偉認為,收購確實是百威英博在中國發展的增長動力,但公司也註重有機增長,比如,將重要的營銷平臺資源交給旗下哈爾濱啤酒,培育該品牌從區域走到全國。

“警惕,但不過度擔憂,維護品類健康形象,優化產品組合,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黃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後5000時代,練好內功,保證量與質雙軌並行最重要。

值得關註的是,“雙輪驅動”的戰略早已被啤酒企業采納,青島啤酒董事長孫明波在2012年上任以來,就在主推擴張與整合並舉戰略。這種穩健的策略在2014年也取得效果,與其他同行相比,青島啤酒保持營收、凈利雙增長。同時,在行業整體銷量微降的背景下,青島啤酒銷量取得5.2%的同比增長。

反觀華潤雪花啤酒,2014年營收和凈利為344.82億港元和7.61億港元,分別同比增長4.5%和下降19.3%。凈利近年來首次下滑,是否意味著吃太多後顯現消化難題?那麽,接下來華潤雪花是否還一如既往地收購上規模呢?

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營銷總裁曾申平認為,“市場排名不重要,名次完全可以通過資本來實現”。他分析稱,與前十年環境不同,如今國內前五大啤酒集團後面的可供收購標的並不多,“如果發現,會向董事會推薦一下”。

啤酒消費增長路徑

“規模戰”暫告一段落,“保利戰”迫在眉睫。

華南一位啤酒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廣州市場上的啤酒價格基本在6元~16元了,街邊大排檔的啤酒價格也達到了5元。“店租成本,加上促銷費用,今後在市面上很難再品嘗到以往一兩元的啤酒了”。

陳展鑫介紹,喜力啤酒在中國市場占比相對較小,但他對喜力的高檔路線很滿意。“一方面,隨著國民收入增長,消費者對高檔啤酒的需求在增長;另一方面,城市化也推動了高檔啤酒消費。”他表示,喜力會繼續加大對華投資力度,挖掘中國整個重要戰略市場的增長潛力。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隨著大學畢業生步入社會,以及我國人口增長,啤酒消費市場容量是在增加的。“但如何引導新生代消費者,中低端還是高端,體育營銷還是娛樂營銷,這都需要啤酒企業有一個清晰的判斷”。

產品結構調整是渠道轉型的前提,只有保證足夠毛利水平,才能夠推進渠道精耕和深度分銷。“深度分銷是食品企業管用的營銷手段,說白了就是人海戰術,將眾多促銷員分配到餐飲、商超和夜場等渠道終端開拓市場,促銷員人工費用和經銷商中間利潤分配,都需要產品有足夠毛利空間來支撐。”朱丹蓬告訴記者。

目前,傳統行業都在嘗試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繞過層層經銷中間環節,在電商平臺上直接面對消費者,進而贏得保利大戰。啤酒業也可以這樣做嗎?

國內最大酒類電商平臺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稱:“目前,啤酒消費人群多為年輕一代,而這一代人群正是網購消費的主力軍,啤酒行業應該強化創新,生產更多適合“互聯網+”時代的產品。”

郝鴻峰介紹,酒仙網目前售賣的啤酒以國產中高端和進口產品居多,也是受市場變化及需求影響。“一是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使得市場對中高端啤酒產品的需求旺盛;二是不同於國內啤酒包裝單一,進口啤酒包裝設計更符合中高端人群審美文化”。

值得關註的是,相對於白酒、紅酒,啤酒與互聯網的結合度仍然較低。據行業統計,啤酒產品在互聯網渠道的年銷售額不足5億元,占啤酒業年銷售收入的0.26%,如以零售價計算則更低,約為0.09%。

如此低的占比,也預示著“互聯網+”形勢下的啤酒業巨大潛力空間,也是酒類垂直電商幫助酒企渠道轉型升級的時機。

2014年,多家啤酒企業在解釋業績不佳時都提到了“天氣原因”,2014年是冷夏,這對於靠天吃飯的啤酒企業而言影響巨大。不過,上述啤酒人士預測,經過2014年的洗禮,2015年啤酒企業和全行業數據都將出現好轉,“在餐飲、KA和夜場等渠道上,布局會更加合理。”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50

與馬雲無關 撥開聯合光伏5000萬美元可轉債認購方迷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5541.html

與馬雲無關 撥開聯合光伏5000萬美元可轉債認購方迷霧

一財網 王佑 2015-05-08 13:47:00

拔萃投資的股東包括金欽良、高聖民、金建新和孫新榮等四人,沒有馬雲的名字。拔萃投資公司副總裁孫偉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他們公司是要與聯合光伏合作,但拔萃投資是“馬雲旗下基金”的說法是市場誤讀。對於拔萃投資中,哪位股東是阿里巴巴的最初創始人,其並沒有詳細透露。

5月7日晚,關於“馬雲旗下基金攜手聯合光伏殺入電站投資領域”的消息不脛而走。而5月8日,多家行業媒體、網站都仍然在以“馬雲、阿里巴巴旗下認購聯合光伏可轉債”等標題,作為新聞發出。

原來,香港上市公司~聯合光伏(00686.HK)5月7日晚一紙公告稱,擬向拔萃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拔萃資本”)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配售5000萬美元的可換股債券(即可轉債),換股價為1.3266港元,集資用於聯合光伏收購中國太陽能電站上。部分網站的標題會讓人覺得,拔萃資本就是外星人馬雲、或者阿里巴巴旗下的基金。

恒大集團主席許家印雖取消了巨額投資光伏的計劃,但觀察史玉柱、蘋果公司等大咖仍在註資該產業的這一點不難發現,似乎光伏行業中已經在受到些許投資、科技界大腕的青睞。而馬雲說不定真的也會關註到該領域,投筆錢進來練練手。市場對於“馬雲和聯合光伏”的故事也很買賬,截止記者發稿時,5月8日上午收盤期間,聯合光伏的股價大漲4%,報1.3港元。

那麽,馬雲真的造訪光伏企業了麽?拔萃資本跟阿里巴巴、馬雲究竟是什麽關系呢?《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做了一番調查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對於所傳的馬雲旗下基金投資聯合光伏等不準確的消息,截止記者發稿時,聯合光伏並沒有做出澄清。

拔萃資本與馬雲無關

聯合光伏近期一直在密集尋找可轉債的合作方。 該公司相關人士今天中午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2015年,截至目前,聯合光伏已配成和擬配的總額約在30億元港幣,涉及的公司包括東方資產、複星國際、平安保險、招商基金、中國華融和拔萃資本。

而根據聯合光伏的昨日最新公告,拔萃資本或購入的5000萬美元可轉債配售項目還處於意向階段,沒有簽訂最終的認購協議。

“拔萃資本”的背景到底是什麽呢?為何會把它與馬雲放在一起?

公告中提及:它是由原中國工商銀行香港分行行長孫新榮攜手阿里巴巴集團的部分創始股東聯合創立的,主要從事投資業務及資產管理。更詳細的內容沒有涉及,但會讓人聯想到拔萃資本的創始股東中有馬雲身影。因此,“馬雲、阿里巴巴旗下基金攜手聯合光伏”的傳聞也就出現了。

而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投資聯合光伏的公司名為“杭州拔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拔萃投資”),法定代表人為孫新榮,成立日期為2013年7月15日,其經營業務包括投資管理、投資咨詢(除證券和期貨)、企業管理咨詢、經濟信息咨詢,目前在杭州、香港、上海、北京、廈門等地設有辦事機構。

拔萃投資的股東包括金欽良、高聖民、金建新和孫新榮等四人,沒有馬雲的名字。拔萃投資公司副總裁孫偉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他們公司是要與聯合光伏合作,但拔萃投資是“馬雲旗下基金”的說法是市場誤讀。對於拔萃投資中,哪位股東是阿里巴巴的最初創始人,其並沒有詳細透露。

對於外界誤傳的說法,聯合光伏是否要發澄清公告呢?聯合光伏未正面回應,其公司稱“已詳盡表述”了拔萃資本的背景。

實際投資人到底是誰?

拔萃投資的實際投資人背景,是怎樣的呢?

根據公開資料,其大股東為孫新榮,他為中國工商銀行(下稱“工行”)的元老。其1989年9月加入工行浙江省分行,先後做過國際業務科長、副總經理等,2000年被派往工行新加坡任分行副行長,2004年被調到工行香港分行並擔任副行長、香港信用卡中心總經理等,2005年接手香港分行行長一職。而2009年時,他也出任了新華聯合冶金控股集團總裁、2011年到2013年12月又擔任了廈門京道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創始合夥人兼總裁,現為拔萃資產管理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廈門京道基金創始合夥人等。他本人是拔萃投資的大股東,出資額為600萬元人民幣,其余股東出資額在100萬~200萬元之間。

而據拔萃投資官網顯示,其已投資了包括亞洲鉀肥集團、北大之路、廣東廣電網絡等。在2014年年底,它還設立了專註於新能源的“清潔能源基金”。該基金已完成了對某太陽能光伏企業的投資,後者的核心業務是光伏陶瓷瓦的銷售,光伏發電項目EPC整合和屋頂、地面發電項目的投資與運營。而被投資的企業,目前已與多個地方政府、公司開展合作,致力於發展成為中國的“first solar +solar city”。

孫偉表示,該企業不是聯合光伏,是一家擬上市的光伏公司。後續,拔萃資本還會與該企業開展深入合作,推出光伏基金固定收益產品等。

據拔萃投資自己的官網稱,其基金的下一步將會把目標投向垃圾焚燒發電裝備行業,最近已經跟一家頗具發展潛力的環保公司溝通,完成盡調並確定了具體的投資方案。目前該項目正在募集中,贏得諸多投資人的興趣。

把馬雲、阿里巴巴與光伏行業聯系起來,這並不是第一回了。2014年1月下旬就有傳聞稱,阿里巴巴即將推出余額寶的二期項目“定期寶”:阿里巴巴正在與某大型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商洽談,期望將光伏電站資產金融證券化,並且通過即將推出的“定期寶”會結合該運營商的強大央企聯盟和電網資源,開辟認購光伏電站資產的綠色通道,但隨後被余額寶否認。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13

貧困縣面子工程多任性?5000萬元就雕兩只鳳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522.html

貧困縣面子工程多任性?5000萬元就雕兩只鳳凰

一財網 霜月 2015-05-15 16:03:00

近日,媒體爆出國家級貧困縣廣西鳳山縣曾花5350萬元在入縣的山壁上雕刻了兩只鳳凰,花費超過縣財政年收入一半,但實際造價僅290萬元。

近日,媒體爆出國家級貧困縣廣西鳳山縣曾花5350萬元在入縣的山壁上雕刻了兩只鳳凰,花費超過縣財政年收入一半,但實際造價僅290萬元。

鳳山縣“鳳凰壁畫”

該事件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群眾對此看法各異。但隨後引起自治區黨委第一巡視組的註意並介入了此事。

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巡視組發現鳳山縣原縣委書記、河池市副市長黃德意涉嫌違紀違法問題。以下是巡視組的部分調查結果:

1、黃德意大搞形象工程,擅自做主動用國家防治地質災害資金5350萬元,在出入縣城的山壁上雕刻“鳳凰壁畫”,花費相當於縣財政年收入的一半還多,但壁畫的實際造價僅200多萬元。

2、插手工程項目,把投資才500多萬元的縣武裝部新樓項目分為3個標段。並由時任縣委書記、縣長、縣人大主任各拿一個標,交給親朋承建。導致標段工程大大超過預算。

3、利用土地出讓謀私利。黃德意夥同縣財政局局長和國土局副局長、農業銀行副行長等人,分別以親屬名義,暗箱操作縣扶貧開發服務公司一塊地。他們先是把地價從1000多萬元壓到470萬元,其次把其中210萬元作為銀行“呆賬”消化處理,最後只用相當於原價1/5的價錢拿到土地進行開發,獲取暴利。

而後,巡視組還核實了黃德意受賄,並擁有5處房產、4棟樓的消息。

2014年8月,黃德意被專案組帶走。2015年3月,黃德意因涉嫌濫用職權、受賄犯罪被審查起訴。

近年來,縣級政府大搞面子工程的新聞數不勝數。特別是一些國家級貧困縣,一方面每年拿政府補貼千萬元,一方面卻斥巨資打造面子工程。這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

貧困縣1.3億造87個牌坊 部分題字官員已坐牢

據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報道,海南國家級貧困縣臨高縣耗資1.3億建1.7公里長牌坊群。最大的一座牌坊高達37.7米,上面群龍環繞、氣派十足。

臨高縣的牌坊群

據悉,海南省臨高縣是個國家級的貧困縣,2013年財政收入只有13億元,直到現在,國家每年還要撥給這個縣高達數千萬的扶貧資金。但該縣不但沒有將錢用在刀刃上,反而斥巨資打造牌坊群。《焦點訪談》中還提到,該縣還將投入數億元,建設一個2900多畝的文化公園。對此,各方都有較大的意見。

早在牌坊群建設之前縣里召開的專家論證會上,到會的不少專家就對建設如此大規模的牌坊群提出了相當激烈的反對意見。不過,臨高縣認為,只要項目有合法的手續,就應該上馬,並沒有理會不同的聲音。

而對於群眾來說,該牌坊群風格單一,制作粗糙,格局上也沒有按照傳統牌坊的方式排列,因此除了新建初期遊客較多外,平日里來觀賞的只有寥寥數人。

另還有群眾指出,每個牌坊上都有官員的題字,而且其中一些官員現今已經入獄。

建行政中心建成了“中國館” 花了8000萬

在湖北房縣,有這那麽一個經典的建築,從遠處看去,像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走近了才發現,這個山寨的“中國館”是房縣新建的行政中心。

圖為在建的房縣行政中心一處工地

房縣作為國家級重點扶貧縣,2013年的財政收入只有5.5億元,地方可用3.9億元,每年需上級轉移支付超過20億元。目前地方總債務超過10億元,還本付息每年就需5000萬元。而就是在這麽一個貧困縣內竟然建造了一個耗資8000萬元的行政中心。據悉,該行政中心超批複投資2600多萬元,超面積1800多平方米。

不僅如此,房縣在建設該行政中心時,占用的土地都是國家嚴禁開發建設的基本農田。

房縣信訪局局長付超還稱:“有一說一,你說一個縣級人民政府,幾十年的危房,蓋個房子也可以蓋,你說我們都跟不上老百姓,你們百姓的房子都蓋得好漂亮,莫說政府,那是全縣人民的一個面子。都要面子,說到底就是一個面子的事。”

在此新聞報道不久後,十堰市紀委在接到舉報後聯合各部門組成工作組進駐房縣進行調查。

2014年4月12日,中共湖北省十堰市委根據有關規定,決定對房縣原縣委書記沈明雲同誌停職檢查。同年8月,監察部通報湖北省十堰市房縣違規建設辦公樓問題。湖北省紀委監察廳決定給予房縣原縣委書記沈明雲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並予以免職。

房縣原縣委書記沈明雲

無獨有偶的是,今年4月,湖北省紀委監察廳網站發布了“房縣政協主席陸毅因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組織調查”的消息。這之間是否有相關聯系,還要看有關部門的調查結果。

房縣原政協主席陸毅

(一財網綜合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焦點訪談》、央視《經濟半小時》、湖北省紀委監察廳網站、百度百科報道)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