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那些神秘的手「拿捏」綠大地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848

造假案爆發時,投資者損失慘重,為何有人毫髮無損全身而退?

證監會進駐後,「暗莊」如何在稽查組眼皮底下拉升股價?

PE拿捏綠大地

在2009年一年中,儘管監管部門開始調查綠大地,寶島投資與歌元投資仍然順利地以近20倍投資收益全身而退,兩位PE資本玩家套現接近6億元之巨。

何學葵為什麼要接連製造一個比一個大的騙局?據知情人士透露,有些時候,她身不由己,已成為兩家來自香港和北京的PE公司擺佈的棋子。

在中國股市,這類隱秘的PE公司被稱為私募股權公司,幹著「比販毒還賺錢」的倒賣股權生意——在公司上市前低價買入原始股,等到上市解禁後轉手賣出,往往能獲利數十倍。

就在蔣凱西為綠大地引入龐明星的2003年,綠大地引入香港資本玩家王聰德的PE投資公司——Treasure Land Enterprises Limited(中文簡稱「寶島公司」)。寶島公司出資約1820萬元,獲得綠大地1100餘萬股原始股權(持股比例約18%,為第二大股東)。

此後,綠大地由民營公司轉變為中外合資企業。

不久,香港上市公司「深圳科技」在其2003年中報裡披露了一條簡單信息:公司以六千餘萬港元價格,收購了寶島公司全部股權,而寶島公司唯一資產就是其持有的綠大地股權。

換句話說,寶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左手以1820萬價格收購綠大地18%的股權,右手就以6000萬港元的價格賣給了「深圳科技」。

「深圳科技」的主業是計算機及IT信息,為什麼要大手筆投資一家跟自己主業毫無關係的綠大地?

南方週末記者調查顯示,「深圳科技」曾是深圳市為IT信息產業融資的「窗口公司」,從2003年起,深圳國資部門退出「深圳科技」控股股東地位。此後,新任董事長——香港資本市場「資深人士」王聰德進場。

有香港證券業人士表示,「深圳科技」自新股東進入後,不但公司年報連續虧損,而且股價也停留在底部毫無波動,已經是一隻典型的「空殼股」形態——這種「空殼公司」正是「財技高手」們拿來做資產重組等各種資本遊戲的方便工具。

在2003年收購寶島公司股權後,深圳科技再未披露過任何有關寶島公司的運營及收益情況。直到2006年底綠大地第一次過會失敗後,深圳科技公告宣佈,以4000萬元價格將寶島公司全部股權轉讓給了香港「農科控股」。

隨著綠大地二次過會的成功,寶島公司所持綠大地股權的資本收益高達20倍左右,而本應分享這筆財富的「深圳科技」流通股東們,與此失之交臂。

在此期間,2004年2月,另一家神秘PE公司——北京歌元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也購買了綠大地10%股權。歌元投資的實際控制人為何道峰,與何學葵是老鄉,也是上市公司昆百大的實際控制人。

調查顯示,蔣凱西正是為綠大地引入這兩家PE的關鍵人物。調查發現,這兩名PE股東獲得綠大地原始股的成本十分低廉,寶島公司2003年購買價為每股1.62元;北京歌元在2004年支付的價格為每股1.95元。

而這兩家PE所持原始股權的解禁期,恰好遇上2008年金融危機,此後綠大地股價跌至上市以來的最低價。

有市場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指出,此時綠大地已被監管部門注意到,從常理而言,合理做法是停止造假,甚至可以借金融風暴之機報出虧損來「撇賬」——這是把虛增造假的資產和利潤銷賬的最好時機。

但急於套現的寶島公司和歌元公司,不願意何學葵報業績虧損。何學葵只能「硬著頭皮」繼續造假虛增業績,以此提升股價,讓兩家背景深厚的PE玩家高位退出。

在2009年一年中,儘管監管部門開始調查綠大地,寶島投資與歌元投資仍然順利地以近20倍投資收益全身而退,兩位PE資本玩家套現接近超過6億元。

就在他們退出後的2010年,隨著證監會稽查組的進駐,所有股東都被堵在了「市場化退出」的大門外。而何學葵接受公安機關介入調查的時間,更是恰恰在其所持股權解禁期限的前一天。

暗莊「老鼠搶貓糧」

暗莊操縱下,綠大地出現奇觀:一邊是監管部門緊鑼密鼓的調查;另一邊卻是新訂單刺激下股價不斷高漲。

2010年初證監會稽查組的進駐,使得綠大地在資本市場中的信用等級一落千丈。短短幾個月內,銀行追貸、債主封門,已經簽訂合同的工程項目也幾近停頓。

資金捉襟見肘的何學葵,只能以未流通的股權為抵押,以各種方式籌措公司的運營資金。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一場「暗莊」鬧劇在2010年前後粉墨登場。

一位曾任職於某投資機構的市場人士向記者介紹,在何學葵接受公安機關調查後,某「莊家」代理人於2011年初曾找到他,希望他所在的投資機構接盤綠大地的部分股權。

在溝通過程中該人士獲悉,這位初出茅廬的「莊家」本來是從事貿易業務,後來進入股市。急於融資的何學葵四處找錢,這位「莊家」於是決定「大賭一把」,以上億元資本投入打算「坐一把莊」。

「暗莊」先以股權質押方式向何學葵借出數千萬元,再由何轉借給綠大地以解其流動性危機。同時,暗莊向綠大地派進操盤手,控制公司發佈利好消息,同時在二級市場操縱股價。

所謂的「利好消息」,也就是一個個公佈綠大地所簽下的綠化工程訂單。在這半年中,股民們見識了綠大地股價「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股市奇觀:一邊是監管部門緊密的調查;另一邊是上市公司若無其事公佈「利好」消息新獲訂單,股價不斷創新高。

2010年3月,在證監會稽查組進駐的重磅利空消息下,綠大地的股價卻從年中開始了一波狂飆,到年底時股價已從不足20元直衝到40元以上。

「這簡直是『老鼠搶貓糧』,只有不知死活的股市新手才幹得出來。」一位證券業人士向記者表示。

2010年12月21日,綠大地的幸運之門徹底關上,何學葵被公安機關調查。這也是她所持股份解禁的前一天。二級市場辛苦拉到高位的股價,也在連續幾個跌停之後,「一夜回到解放前」。

資金鏈崩斷的「莊家」不得不四處尋找下家接盤,最終不得不在政府部門「寬容大度」的協調下乖乖退回低價收購的質押股權,黯然離場。

神秘暗莊何許人也?綠大地在2011年底公告的詳式權益報告書中透露出一絲線索。根據公告,何學葵曾被質押的2,300萬股中,有200萬股質押給黃慶紅,200萬股質押給王嗣明,質押日期為2010年4月27日。

南方週末記者發現,王嗣明和黃慶紅是北京利百勤投資顧問公司控制人。在2008年某媒體的「能源新富總榜單」中,王嗣明以持有上市公司金風科技406萬股,位列富豪榜118名。

不過有知情者透露,王嗣明和黃慶紅只是暗莊的分倉,真正的暗莊另有其人。

綠大地中,依然還埋藏著無數的秘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099

神秘公司SnapChat快速成長的秘密:大處著眼,快速行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184.html

i黑馬 導讀:VC公司Lightspeed向我們介紹了2012年度成長最快創業公司——Snapchat的核心產品訴求,借用戶的觀點梳理了Snapchat信息傳播結構,就在此文中一探究竟。

一年前我們投資Snapchat時,它還只有幾十萬的安裝量,但是用戶殘留率和使用頻次卻高得驚人。Evan和Bobb將我們帶到了一個只停留10秒的信息世界,在這裡,信息的傳播顯得更為實實在在。在其他的社交網絡上,包括Facebook 、Instagram和 Twitter,人們可以通過timeline看到你的信息,但是在Snapchat,你只為那些現在在關注你的人「表演」。那時我們相信了他們的這個願景,但是Snapchat的增長速度超過了每一個人的預期。他們獲得TechCrunch評選的「2012年度最快成長創業公司」稱號也是當之無愧。

還是很多人不瞭解Snapchat最典型的應用場景。我懷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過但是又很少用這個產品的人。最近我在一篇博客中看到了有人非常精準地抓住了這個產品的核心。Leah Culver說:

「如果僅僅把Snapchat看做是一個性息應用那就真的是低估它這種極簡形式的力量了。最近幾週我都在用Snapchat和朋友們分享照片,我們可以非常自由的快速分享和上傳。這些照片或文藝或二逼,總之我再也不用花十五分鐘去調整各種角度然後調用各種濾鏡去把照片修到完美之後才上傳了。

Snapchat提供了一種簡單的信息傳播方式。從整個傳播介質的輕重來看,最輕的如短信,最重的如郵件,Snapchat可能比短信還要輕。真是挺瘋狂的。

我喜歡Snapchat裡沒有評論這個功能。用到現在,我發現評論一張照片的唯一方式是你自己再發一張照片。我一般就是把我那一刻正在做的事情發上去。就像什麼都不用寫就能發推文一樣。嘿!我在這吃三明治呢!」

她很好的抓住了Snapchat的優點,即:輕便的互動,低「自我表達焦慮」。

Snapchat最開始是著眼於學生群體,包括大學生和高中生。一位來自耶魯大學的學生的評論也能讓我們看到Snapchat的魅力。他說六個月以來,已經有三分之二的朋友都在用Snapchat了。

Snapchat上的時間限制使得這些上傳的照片更有吸引力。由於找些照片上傳一段時間之後馬上就會自己銷毀,用戶就能非常放心的上傳一些很私人的信息,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照片不會長久地存在於他們的社交網絡timeline中。很多人不願意用短信傳一張大頭照給朋友們,但是用Snapchat傳一張深情凝視或者是傻笑的照片就都變得自然而然了。Snapchat上傳的照片大都是抓拍的,顯得更私密,也更真實。另外,由於每張照片都有時間限制,只有那些正開著Snapchat的用戶才看得到。正是因為你只有幾秒的時間能夠看到每一個信息,所以Snapchat能很好地抓住用戶的注意力。這種專注可以使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因為這就像是一段真實的對話。有趣的是,即使是在群組中討論,Snapchat也關注一對一的對話帶來的感覺。

告訴你Snapchat病毒式爆發的秘方吧:那就是它的群組信息功能。當用戶給多個好友發送照片的時候,接受者收到的信息和一對一的對話中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實際上,群發的照片也有一對一的感覺。這是信息傳播的絕佳平台:通過最低的阻力喚醒最強的情感訴求。讓我們看看這個情感/阻力矩陣吧:

 

高情感訴求

低情感訴求

高阻力

手寫信

電報

低阻力

群發SnapChat

群發短信(MMS)

 信息平台的傳播能力等於情感/阻力之比,而Snapchat使得這個病毒傳播能力係數達到了最大。一張搞笑照片會使接受者出於本能地去回覆而沒有時間思考這張照片的深層意義。相反的,當人們收到群發短信的時候,他們首先看到的是接受者的列表。用戶在體驗短信帶來的樂趣之前首先會做的是解讀這個短信。為瞭解決這個問題,Snapchat的做法是比較曖昧的。由於照片背後的意義是無法界定的,Snapchat就減少了信息發送者的顧慮。這一做法非常創新:它改變了電子信息的社交環境。Snapchat中的氛圍就是:人們更自由的分享。

你會因為發出三四條短信卻沒有任何回覆這樣的低「短信比」而感到不爽嗎?Snapchat沒有任何歷史信息,它解除了信息不平衡帶來的不安全感。問題就這麼解決了。

你是否曾用短信給某人發了一個笑話但是因卻沒有收到回覆而覺得不安?你反覆讀你發出去的那條短信,琢磨著對方會怎麼解讀以及他是否會覺得好笑。在Snapchat中,你就無法讀你的信息,對於過去的通信歷史你就無法深究。看,問題又解決了。

正是因為減少了發短信帶來的焦慮,Snapchat才得以使用戶擁有良好的信息的體驗。」

這個關於注意力以及親密性的觀點指出了Snapchat的另一大訴求。如果你以前不瞭解Snapchat,希望這些能讓你更好的理解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03

新顯學3D列印 神秘基地在台南

2013-04-01  TCW
 

最近一個月,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溫肇東已經遇到四個人跟他談論「3D Printing」(3D列印)。

一位對技術狂熱的朋友e-mail給他,說這是台灣製造業翻身的機會;法律與創投專家徐小波提供相關文章給政大EMBA學生閱讀;新創公司負責人陳彥宇興奮的向他展示公司剛買進的3D機器;以及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計畫要在經營的華山文創園區開設一家3D咖啡館。

就在溫肇東被這個話題包圍之際,坐落在台南烏山頭水庫附近的工研院南分院的「積層製造與雷射應用中心」也很熱鬧。

此處是台灣3D列印技術的研發重鎮,自從二○一二年成立「雷射積層製造產業群聚」一直到現在,國外內的訪客絡繹不絕,包括了德國設備領先廠商EOS、日本機械大廠松浦(Matsuura)、機密工業鴻海、車燈大廠堤維西等都來拜訪。

有多火紅?《經濟學人》兩次深度報導

3D列印確實是個熱議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十四個月中,連用了兩次封面故事的規格,報導了這項新科技,稱它將掀起「第三波工業革命」。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今年二月十二日的國情咨文中說,這是美國未來領導全球生產與製造業的技術革新。

《連線》雜誌(Wired)總編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更為它改變職涯,去年底出版最新力作《Makers》隨後辭職,全力投入自創公司3D Robotics執行長一職,為美國科技圈投下一顆震撼彈,因為安德森說,3D列印的影響力將超過網路,他想參與這波革命。「現在,3D列印是一門顯學,世界各國無不想要參一腳!」工研院南分院積層製造與雷射應用中心總監曾文鵬說。

這是國內第一,也是唯一一座金屬3D列印實驗室。早在○五年南分院成立,原雷射製造研究中心便一直研究3D列印技術。從技術面來看,這間僅二十三人實驗室當然還得向歐美領先廠商學習,但已促成日本松浦和台灣神基聯盟,正籌備「台灣積層製造公司」(TAMC),台日合作,準備搶攻3D列印的高端模具商機。

有多厲害?可同時製作兩百顆牙齒

由於應用廣泛,最近也開始有藝術界與設計界人士造訪,3D列印已經悄悄在產業界遍地開花,而這間小實驗室就是授粉之處。

走進實驗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台造型各異的「印表機」,只見工程師在電腦上打開小狗圖檔,啟動一台和義式咖啡機差不多大小的機器,十五分鐘後,一隻長、高三公分,寬一公分半的橘色小狗就拿在手上把玩了,和圖檔一模一樣。

桌子上還擺著白色小椅子、黃色造型的卡通角色「皮卡丘」等。這台神奇的機器,可以複製出任何東西,只是材料從過去的紙張變成塑膠,從平面變成立體。在此之前,你可以用3D軟體自行設計,或是把實物放進數位掃描機掃描,十分鐘到四十分鐘內,就可以得到一模一樣的東西。

實驗室的另一端,是一台金屬材料的高端印表機,利用雷射燒結金屬粉末的方式,正在「列印」一盤牙齒。隔著透明玻璃,看到機器在長寬各二十五公分、高三十二公分的空間裡,不斷重複鋪鈦合金粉末、雷射光束燒結出每一顆牙齒的輪廓兩個動作,十個小時後,這些牙齒就會進行人工精雕,之後送到牙醫那為顧客安裝。

「這就是客製化量產的最佳示範,」曾文鵬說,傳統一個技師一次只能加工一顆假牙,時間可能是三小時,3D印表機雖耗時十小時,但最多可同時製作兩百顆牙齒,這就是競爭力所在。

不管是橘色小狗,還是牙齒,都是用材料一層一層堆疊出來的,這種製造方式專業稱為「加法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又稱積層製造),事實上,這項技術由Charles Hull在一九八四年發明至今,已有近三十年歷史,但會在這兩年爆發,主因是數位環境成熟、基礎技術專利到期,以及價格降低三大因素。

曾文鵬舉假牙市場為例,現在只要用數位口腔掃描,就能取得患者精準的牙齒圖檔,之後「印」出假牙,兩至三天後,患者就能裝上;有別傳統假牙像是手工藝產業,必須由牙醫讓患者咬模,再將齒模送到牙技中心製作,之後醫生還是要用手工再幫患者修整牙齒表面,以達到最佳的咬合狀態,全程可能得花費七天。

「現在的牙科醫院簡直像是科技公司,什麼都數位化。」成功大學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致力成為醫材的數位中心,中心主任蘇芳慶指出,其利用3D列印技術,已經幫助過醫生進行下顎修補手術,「先製作出精準的模型,讓醫生在開刀前預判,病人會得到更好的醫療品質。」

不過,這項外科手術的應用目前僅少數醫生採用,還在實驗室階段,尚未在外科普及。反倒是假牙應用已在中國開始商品化,台灣則還在推廣中。

模具、醫材,以及文創藝術,是工研院點名未來台灣採用3D列印最具潛力的產業,而歐美則有波音公司(Boeing)與賓利汽車(Bentley)用來製造飛機與汽車零件。3D列印有一個特色,它能讓既有優勢產業提升附加價值,讓追求客製化的精密產業有機會量產,但不至於讓追求規模的製造業消失。

有多廣泛?專利到期,人人都能製作

如果台灣製造業想要再提高附加價值,3D列印,等於替台灣開了一道門。

但,其他國家也早已開始布局。因為影響3D列印最重要的專利,即將在二○一五年到期。目前,3D列印的專利主要掌握在美國兩家上市公司3D Systems和Stratasys,以及德國的EOS(未上市)共三大巨頭,掌握全球九成市占。

曾文鵬表示,從南非、澳洲到中國等都以國家政策開始在二○一一年布局,「這是second run(第二輪)的競爭,比的是創意的應用與服務。」當專利到期,未來個人化的印表機降到一台一千或數百美元,「人人都是製造者(maker),」溫肇東在一九九六年於麻省理工學院Media Lab看過這項技術,終於在十七年後,看到這個應用將滿地開花。只要你有創意,在家裡也有機會「印」出屬於自己的手機殼或是喜歡的公仔。

老技術,新應用,這次台灣能不能領先,就要看創意夠不夠好,反應速度是否快到能在浪頭上卡到一個好位子。

【延伸閱讀】技術超猛!突破客製化量產限制

傳統方式:全人工、靠經驗、手工雕刻、單一客製化,3-7天完成流程:印模→灌石膏模型→填蠟雕刻→澆鑄→精修拋光→上釉髿燒→成品台灣假牙年產量約240萬顆,產值約180億元,但卻是個手工藝產業,製作效率不佳、耗費人力。

新型方式:快速、尺寸精準、客製化量產,2天完成流程:3D照相取模→3D Printing製造→精修→堆瓷→成品一台3D印表機開機10小時,可以同時印製一盤約200顆的牙齒,即服務了200位客戶。

資料來源:工研院積層製造與雷射應用中心

【延伸閱讀】趨勢超夯!5年成長352倍——全球個人用3D印表機數量

資料來源:Wohlers Associat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37

起底明天系:神秘巨鱷如何潛行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4/2608847.html
但偉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

近一年之內數起大手筆併購,讓中國資本市場上最為神秘的巨鱷明天系浮出水面。

當許多名噪一時的「系族」企業或衰亡或式微之際,肖建華麾下的明天系卻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不僅控股參股以及曲線持有幾十家上市公司,還構建起涵蓋證券、銀行、保險、信託、期貨、PE、基金等完整的金融產業鏈。

就是這樣一個資本市場的龐然大物,依賴內部嚴格的保密機制、公關團隊、媒體控制等手段,得以長時間隱形。

明天系掌門人肖建華,其經歷不乏傳奇色彩。1971年,肖建華出生於山東肥城市安駕莊鎮南夏輝村一個普通教師家庭,15歲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8歲成為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27歲成為上市公司華資實業(600191.SH)總經理,30歲掌控4家上市公司。

肖建華深諳世界金融史和產業史。他曾說過,今天中國的產業結構狀況很像摩根時代的美國,即各行各業都呈現出「小、散、亂、弱」的局面,廠商林立,惡性競爭,市場秩序混亂。這種情況直接危及放款給這些企業的金融資本的安全。20世紀初,金融家J.P.摩根奮起自救,率先出面推動美國的產業大重組。正因為J.P.摩根對美國產業的貢獻,產業史上就有了那個著名的說法:「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摩根重組了新大陸。」

多年以來,肖建華一直在尋找做「中國的J.P.摩根」的機會。

但與J.P.摩根不同,肖建華的重大併購舉措尚待經受追問:「錢從哪來?」

搭建平台

明天繫起家於肖建華之妻周虹文的家鄉內蒙古。

「周虹文家族在內蒙古地區很有能量,加之肖建華善於結交人脈,與內蒙古當地關係搞得不錯,借助這些人的力量明天系發跡於內蒙古。」明天系內部人士稱。

1996年,明天系的早期艦隊開始陸續組建。1996年9月4日,北京海峽恆業計算機信息系統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周麗文,周虹文的姐姐,註冊資本金100萬元。

1997年4月30日,北京惠德天地科貿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北京惠德」)成立,註冊資本金500萬元,法定代表人熊偉。1997年6月2日,北京惠德與清華通力機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北京新天地互動多媒體技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肖建華的堂弟肖衛華。

1997年9月30日,肖建華聯合幾個人與北大資源集團合資成立北京北大明天資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大明天資源」),開始涉足資本市場。其中,肖建華等人合計持有80%股份,北大資源集團僅持有20%股權。

北大明天資源後更名為北京明天科宇科技有限公司,再又改為北京科宇恆信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增加至1000萬元,逐步與北大資源脫離關係。該公司成立以來,法人代表亦由鐘錫華、劉勝、劉少宇變更為週五云。

4家北京公司成立後,肖建華又在周虹文的家鄉內蒙古包頭市佈局,先後成立了3家公司,這些早期公司大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

其中,北大明天資源100%控股的包頭市北普實業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為2億元。北京惠德則在包頭成立了註冊資本金為1.7億元的包頭市創業經濟技術開發公司,其中1.2億元是北京惠德以計算機設備出資,另外5000萬元則以北大明天資源存放在中國信達信託投資公司包頭證券交易營業部的5000萬元保證金出資。但北京金昊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驗資報告卻與此不符,該年度北京惠德所有者權益約為574萬元,長期投資10萬元。此外,1998年12月23日包頭黃河化工董事會的公告中披露包頭創業註冊資本1.2億元,與工商註冊的1.7億元矛盾。

1999年9月20日,周虹文出任法定代表人的明天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明天控股」)成立,該公司亦被稱為「明天集團」。此後,明天控股成為明天系參與股權投資的旗艦。歷經多次股權變更,目前法人代表為肖衛華,註冊資本金5億元。

至此,明天系早期運作平台基本搭建完成。

明天系通過上述平台先後實際控制了明天科技、華資實業、西水股份、愛使股份四家上市公司,此後又以上市公司為平台,將整個資產版圖拓展至銀行、證券、信託、保險、期貨、基金、PE、實業等領域。

崛起於轉軌期

「肖總對於中國經濟形勢的走向判斷非常精準,李嘉誠有次和肖總會面時都曾提出希望看看肖建華曾經寫過的中國經濟形勢的分析、五步工作法等。」肖建華身邊人向《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聲稱。

而肖建華對於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最終都轉換為收益。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股市諸多政策存在變數,法人股的出路尚不明朗,許多投資者躊躇不敢妄動,明天系卻已經大肆收購上市公司法人股。由於介入早,基本上都是以淨資產價格收購上市公司法人股,這次豪賭讓明天系最終取得了不菲收益。

此外,在上世紀90年代,PE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普遍,戰略投資者配售一度備受冷落。但上世紀90年代末,二級市場逐漸走出一波火爆行情,明天系通過參與華資實業、西水股份、北方創業等公司獲取高額收益,實現了資本的快速增加。

21世紀初,明天系再次踏准了政策與市場節拍,趕上了證券公司、銀行、保險、金融租賃公司改制這班車。而明天系在受讓這些金融機構法人股中間亦嘗到了刻意經營人脈資源的甜頭。

明天系崛起期間正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彼時,市場其他參與主體信息缺乏,對新生事物的本質和特性不夠瞭解,而明天系這類民營資本系族企業因為豐富的人脈資源而擁有更為靈通的信息,並對市場非常敏感,從而能夠掌握制度變遷的時機,順勢崛起。

研究明天系誕生以來的資本運作手法,會發現在2007年太平洋證券上市後發生了明顯分化,逐步從政策盲點和市場機會的投機套利者,轉型為實業+金融的產融結合體。形成以明天科技、西水股份、華資實業、愛使股份等上市公司和交通、能源、媒體、影視、機場、飛機租賃等為核心的實體產業橫軸,以恆泰證券、新時代證券、包商銀行、哈爾濱銀行、濰坊銀行、天安財險、天安人壽、生命人壽、華夏人壽、新時代信託等為核心的金融產業縱軸,確立了產融結合的構架。

按照旗下資產全部上市粗略計算,明天系控股企業總資產近萬億。由於肖建華本人對明天系的控制主要並不體現在股權上,其個人身家難以評估。

網狀股權架構

肖建華為整個集團設計了複雜的網狀股權架構。他曾在集團內部表示,與其他形態的公司股權架構相比,網狀股權架構是安全性最高的。即便明天集團核心公司遭遇不測,也不至於影響整個明天集團的正常運營。

而肖建華、周虹文夫婦主要通過其山東、內蒙古親屬、同鄉,北大同學、校友來對體積龐大的明天系進行管理。

在明天系內部按照業務板塊均有專業分工,其中,肖建華主管明天系的整體發展戰略、部署重大交易以及部分參與對集團成員思想培訓等工作。周虹文則主要負責明天系的財務工作,對明天系內龐大的財務部門實行垂直單一管理。

曾任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副處長的新時代證券董事長劉汝軍主管併購工作和協助管理工作。包頭商業銀行董事長李鎮西負責明天系旗下銀行等機構的經營管理。北大校友莫森、郭銳主抓明天系證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的經營。明天控股副總裁程東勝、盧廣開主要致力於明天系參股或併購的能源、交通、基礎設施類實業企業的經營。此前,明天系的對外關係開拓和維護主要由趙琛負責,後來媒體公關團隊、媒體投資等工作改由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原所長助理、北大文化集團投資總監郭慶濤負責。

在明天系資本運作當中,這種網狀結構更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上市公司不斷成立子公司,旗下殼公司亦不斷與上市公司成立合資公司,通過相互交易,塑造高科技概念、調節業績或者套取、轉移上市公司資金。

高度統一思想

「明天集團大而有序,關鍵在於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製度和思想的高度統一建立起一支高效團隊。」明天系內部人士向本報透露。

明天系內部彙集了大量來自北京大學等名校的人才,明天系的人才策略是「與聰明人同行;廣覓、慎用、勤教、嚴繩」。還設有青年幹部培養計劃、人才儲備庫等,通過內部培訓等方法使人才高度統一思想。

除了高層諸多成員有著北京大學的學歷背景之外,明天系對於中層領導的選拔還偏愛任用高校學生幹部,中層幹部有過學生幹部經歷的成員佔比超過一半以上。

明天系推崇肖建華總結出來的「五步工作法」:分析事物全過程、花50%的精力進行調查研究、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到突破口、系統運營。「五步工作法」還被寫入了《集團工作憲法》。此外,明天系普通員工還需要每週撰寫工作週報,匯報工作進展、思想心得體會等。

「初到明天集團,非常不認同它的價值觀,但是不久就發現,在當下國情中,明天系的做事方式無疑是最有效的。」明天系內部人士說,集團的培訓也並非外界所謂的洗腦,大家跟著肖建華,主要是覺得他這個人聰明絕頂,又極富人格魅力,白手起家卻經營出這麼龐大的產業,跟著他能學習不少東西。而且只要成為了集團的核心力量,激勵機制也比一般公司要好許多。

「隱蔽+分散」

明天系從誕生之初就顯得神秘莫測,外界對其知之甚少。除了與「低調」的經營理念有關外,還與其保密制度和倚重公關不無關係。

肖建華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提到,明天集團採用「隱蔽+分散」的戰略方針,即儘可能地把明天系的核心成員、產業、公司、主要社會關係等都隱藏起來,對外嚴格保密,對內各部門間相對保密。

明天系龐大的產業散佈於北京、上海、山東、內蒙古、廣東、海南、云南等境內多個地區以及香港、台灣等境外市場。明天集團人力資源部在內部文件中,以集團總部各部門、集團各平台、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加以區分。「集團各平台按照專注領域的不同進行細分,都是獨立運營,專人負責,幾乎每家平台下屬都有三四十家公司。」明天系一位中層透露。

僅以明天系總部所在地北京為例,就分散於海淀區上地創業路8號(以明天控股為核心)、西單華遠街鄂爾多斯大廈6層(以恆泰證券為核心)、東三環北路38號安聯大廈(以新時代信託為核心)、德勝門西大街56號(以財富聯合集團為核心)、金融大街35號國際企業大廈(以融通基金為核心)、西三環航天橋(以北大文化投資集團為核心)等多個辦公場所內。

以財富聯合集團這一平台為例,其下轄三個產業集群,核心公司數目就有10餘家。其中,投資產業集群擁有天津財富投資公司等6家核心公司、傳媒產業集群擁有北大星光等3家核心公司、房地產產業擁有北京財富聯合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核心公司。

核心部門

明天系的快速擴張與一個部門密切相關——發展支持部,這個部門歷任負責人均與肖建華夫婦關係極近,如劉鴻雁、彭曉東等。

發展支持部掌握著明天系內的所有核心公司的股權關係及空殼公司的營業執照和公章,為明天系的收購提供各類註冊資本的空殼公司作為投資載體。在新員工入職一段時間後,發展支持部會要求使用員工的身份證進行註冊,明天控股集團總部員工大都被以法人代表或者股東名義註冊過殼公司。這些殼公司註冊、變更均是明天系委託北京中企宏業等代辦公司辦理手續。

「成為殼公司的法人代表根本無須本人簽字,就連中層幹部都說不清明天系到底有1000家殼公司還是2000家。」明天系內部人稱。

而發展支持部的工作人員給明天系殼公司起名字時,為了重名率低,往往選用諸如泰山祥盛、世紀華嶸、通易新達等四個字的名稱。並且會根據需要定期對旗下殼公司進行更名。工商註冊資料顯示,不少明天系旗下殼公司有3次以上變更公司名稱的記錄。

明天系總部還有兩個龐大的部門,一個是財務資金管理部門,分為會計一部、二部、三部等,還有資金一部、二部、三部等,而據內部人士從明天系工作QQ群和內部通訊錄上瞭解到的情況,僅出納就逾百人。

保密制度

明天系從誕生以來就格外重視對外保密工作,2003年6月,明天集團總裁辦更是依據原有的零散保密規定製定了文件編號為MT/ZD0102A-2003的《明天控股有限公司保密制度管理辦法》(下稱《保密制度》)。

保密工作由集團機要工作小組主管。規定8項內容為集團秘密:集團事項和重大決策中的秘密事項,財務信息,合同與協議,商業秘密,機要通訊、重要人事資料信息、重要人事委派,會議紀要、重要公文、領導講話,集團技術秘密,其他經集團機要小組確定應當保守的集團秘密。集團秘密的密級分為「絕密」、「秘密」。

《保密制度》規定,對於「絕密級」的秘密文件,非經批准,不得複製和摘抄;外出遞送文件過程中不得辦理無關事項;暫時離開工作台和電腦前,應將桌面文字材料收好,將電腦屏幕資料加密;不得使用企業分配的郵箱獲取QQ、免費郵件、論壇、遊戲賬號等;計算機開機密碼及電子信箱密碼必須認真設定,並定期更改;在對外交往與合作中需要提供集團秘密事項的,應當按照相應程序經過主管領導批准;不准在公眾場合談論集團秘密,不准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洩露集團秘密;發現集團秘密洩露時,立即採取補救措施並及時報告。

此外,在明天系總部上地辦公大廈主樓內還裝有多部監控攝像機,門禁卡管理也極為嚴格。

公關團隊

除了保密制度之外,明天系得以「隱形」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龐大的公關團隊發揮了重要作用。

明天系內部人士向本報透露,老闆自身的簡樸與對商務公關活動的重視形成鮮明對比。「肖老闆自己吃穿用都很簡樸,平時喜歡穿著普通的白邊黑幫功夫鞋,經常小飯館兩個菜就對付一餐;老闆夫婦平時用得最多的奢侈品也就是一輛開了多年的寶馬。」

而員工入職先要經過商務禮儀培訓,商務用車的規格、用餐地點都很講究,送禮出手很闊綽。公司內部流傳著這樣的故事,為了開展生意,老闆曾經送給別人一架私人飛機,但他自己都沒有私人飛機。

據內部人士透露,明天系的公關團隊,分為對政府機關和對媒體兩類。無論是對政府機關還是對媒體,明天系都是按照不同的機構分配到專人負責。

對政府機關的公關工作是做在前面的,主要是花費時間、精力、財力結交行政機構與明天系旗下業務相關的部門和人員,以備不時之需。明天系的公關手段非常藝術,手中掌握的資源也極其豐富,曾經通過為監管部門人員子女安排學校與其成為朋友。

而成立龐大的媒體公關團隊,則與肖建華早年深受「媒體之苦」有關。此外,過多的曝光也與肖氏一貫奉行的「隱蔽」理念不符。

除了採用與政府公關類似的公關手段結交媒體各個層面的人員之外,明天系在對媒體的公關中採用了多種手段,比如從高校招聘大學生進入媒體充當實習生、委派明天系公關團隊人員進入特定媒體擔任記者、編輯。此外,明天系還通過結交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的工作人員,實現「刪稿」、「秒刪」、「置換」、「搜索排名後移」等操作,使明天系的新聞從網絡上消失。

通過公關團隊的運作,明天系提前化解過許多潛在風險,這也讓肖建華更加相信「公關」在講「人情」的華人社會中的作用。

灰色運作

「外界看到的是明天集團到處融資找錢在國內外做併購,看不到的是民營企業獲得正規金融機構支持的艱難。」明天系一位中層如是解釋他們的資本運作。

他說,大銀行往往喜歡放貸給國企,支持他們走出去,但海外市場卻對國企比較排斥,通過審查的難度比民營企業高許多。同樣是跨國併購,明天集團卻難以爭取到正規金融機構的支持,只能依靠自己旗下各平台協作調度資金,當時間緊、資金需求量巨大的時候,就難免出現不符合監管要求的地方。

「很多事情在明天集團看來是金融創新,不過是先走了一步。在國際上,併購只要賣方同意,買方使用融資、槓桿都是很普遍的。再比如註冊資本金,在國外,做生意並不要求企業具有多高的註冊資本金。更沒有抽逃註冊資本金一說,但在我國這卻是刑事犯罪。」另外一位明天系人士談到。

但明天系所謂的先走一步卻並不為監管層認可。

與明天系有關的一些保險公司在保監會眼中就是「壞孩子」。保監會人身險監管部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人士告訴記者,民營企業投機心理極強,與明天系有關的公司歷史上屢次違規——國信人壽開業不到兩個月就發生了挪用保費、資本金投資等嚴重違規事項,被保監會註銷主體資格;華夏人壽嚴重違規,董事長被保監會撤職……

此外,參照證監會對證券行業 「一參一控」的政策要求,保監會對於同一實際控制人參股保險公司的數量亦有不超過兩家這樣不成文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公司逐步整改,但明天系費盡心機規避監管。與明天系有關的公司中,不少有著各種各樣不規範的行為。

證監會機構監管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一參一控」的政策要求、收購證券公司必須自有資金,這都是監管層在吸取了過去證券行業系統性風險的教訓後製定的政策,以有利於改善公司治理、促進良性競爭、防範化解市場風險。明天系精心設計、試圖突破監管的行為令監管層對其很反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65

鏞記再爭產神秘的失物

2013-04-11  NM
 
 

 

鏞記大哥甘健成去世半年,其妻子、做咗遺產執行人嘅甘太,要開始整理先夫嘅遺物。今年二月,佢由民政署嘅代表陪同,去中環滙豐總行開甘健成嘅私人保險箱,點知一開……「乜都無!」甘太說:「民政署代表陪我去問銀行,佢哋話原來舊年十一月,即係大哥死咗之後,甘琨禮(與甘健成爭產的二弟)有去過開保險箱。」甘太話民政署都好懷疑,「全世界都知我老公死咗,財產要凍結,我都要民政署陪同先可以開保險箱,點解琨禮可以入去?我問琨禮點解,裡面有啲乜?佢通通都唔答。」

估計兩兄弟未反面前,甘健成曾授權細佬可開保險箱,甘太話未質詢銀行,而警方就話唔受理,「佢哋話因為我都唔知失物係乜!」小宗搵到甘琨禮,佢話個箱雖然係大哥個名,但裡面啲嘢係屬於鏞記,但有啲乜就唔講,佢話一定唔係盜竊喎。自甘健成離世後,甘琨禮一直向外聲稱,會買入大哥手頭上四成五股份,徹底分家。甘太同小宗講,原來甘琨禮一直採拖字訣,甘太指曾要求雙方一同聘請估值師,「佢話:『你自己估到夠啦。』」她繼續哭訴:「我同琨禮講,想睇公司盤數,佢又唔俾。而家我哋嘅股份,變咗一張廢紙(小宗按:因甘琨禮持股五成五,是大股東),而家我哋要求好卑微!」

Give me a break名媛旗袍店

中環都爹利街商業大廈十四樓,有間隱世旗袍店,老闆張水法四六年已創立該店,現時傳到第三代張正年(Asa)。不少名人政要都係熟客,好似利孝和夫人、陳方安生及梁愛詩等,佢哋平日都愛著旗袍。Asa向小宗透露客仔喜好:「利夫人同陳太都鍾意來買布,佢哋有自己嘅裁縫。利太好爽,知道自己想要乜,鍾意鮮艷顏色的布料。有時來咗新布料,向佢推介:『呢隻顏色新返,好特別o架!』」佢望一眼就會話:『呢隻唔啱我。』自己揀其他款。」利太幾十年來只找裁縫李世良做衫,李師傅退休後,利太聘請他,實行將師傅「私有化」。Asa亦曾為城中一位老太太縫製生日時穿的旗袍,用最上乘的布料,一針一線由他親手製作,價值達二十多萬,係佢做過最貴嘅旗袍;而莫文蔚結婚,亦係搵佢哋做旗袍。OL都想有件度身訂做嘅旗袍?Asa話約一萬元;做一件衫由度身設計、考慮花紋擺位、剪料、畫紙樣等等,最少要一星期。現時款式都與時並進:「以前旗袍款式少,變化只在於選料同顏色,高衩定低衩,鬆定窄。而家嘅旗袍用很多西式剪裁方法,例如斜腳、大露背等,務求中西合璧。」

本週photohunt

各位讀者,試下圈出圖中兩個logo嘅分別。想飲咖啡,唔好去右邊嗰間啦。你睇圖中公仔手上揸嘅,係鉸剪同梳,呢間只係髮型屋,唔係Starbucks呀!

邊個夠我「虧」

業績期剛過,小宗為大家排出巨虧龍虎榜。當中高踞榜首的,是冧庄的「蝕錢王」中國遠洋(1919),前年蝕近一百三十億港元,去年則蝕一百一十九億。董事長魏家福認衰仔,喺年報深表歉意;鬼咩,航運股衰咗幾年都未翻身,長期供過於求。間公司喺內地都有上市,根據規定,連續兩年虧損要蓋一個「ST」(special treatment)印,若來年無盈利,大有機會除牌。次虧係年頭被踢出藍籌嘅中國鋁業(2600),一年發足四次盈警,因鋁價下滑全年蝕過一百億,管理層唯有減薪三成幾共渡時艱。而排第三、虧足八十七億的中國冶金(1618),就因為承包的中信泰富西澳鐵礦項目工期延誤,搞到成本大增。佢哋將項目甩手,又賣走蝕本貨,招積到喺宣布巨虧同日發盈喜,預告今年首季有錢賺啦!排第四、五分別係蝕四十八億及三十五億嘅馬鞍山鋼鐵(323)及中興通訊(763)。離奇嘅係,五間當中有四間都係三月廿七日公布業績,唔知呢日係咪做咩都特別虧?

金牙大狀講嘢積極不干預碼頭風雲

碼頭風雲驅之不散,擺明係因為梁振英放棄「適度有為」之承諾,冇由勞福局之張建宗出面斡旋其事。如斯「積極不干預」又焉能不令人懷疑689是否另有所圖。須知現今特區政府以房屋為重中之重,而建屋之難非因庫房冇水,而係特區冇地。若然國際碼頭以至所有碼頭通通摺埋,你話可以騰出幾多地方起屋呢?一個黃埔船廠發展出個黃埔花園,一個太古船廠發展出個太古城。你話葵涌貨櫃碼頭可以發展出幾多個黃埔花園加太古城啦!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製造業內遷珠三角三十年,香港廠廈丟空;即使航運為四大支柱行業之一,但上海老早已取代香港嘅世界貨櫃碼頭壹哥地位,到今年深圳鹽田港更又爬埋香港頭,試問香港仲何來優勢經營貨櫃碼頭?由得罷工癱瘓碼頭運作,俾超人李多條道理摺埋佢,咁仲使驚香港冇地方起住宅乎?田少話班商家佬睇死689冇 —— 料 —— 到,佢哋未見識過佢嘅真功夫而已。遲吓你就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03

透明與神秘:走進「無所不知」的彭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352.html

早前,華爾街見聞曾報導高盛公開質疑信息供應商彭博(Bloomberg)可能對其數據庫產品彭博終端(Bloomberg Terminal)的用戶使用情況進行窺探,而美聯儲的發言人也對CNBC表示,美聯儲正在檢查一些官員使用彭博終端的數據信息是否有被彭博員工所窺探的嫌疑。

事實上,正如QZ的報導,對於這家信息供應商來說,「無所不知」是一種特點,而並不是一種錯誤。

彭博在紐約摩天大廈裡的辦公室如同一間圓形監獄,每一個轉角處都佈置有透明的金魚缸,沒人可以在辦公室裡躲起來,就算是會議室的牆壁也全部都是透明玻璃。

不管你訪問彭博全球192處辦公室中的哪一個,都會發現同樣的系統。彭博的員工擁有兩個身份卡,在進入辦公樓時使用第一個,讓他們的同事可以掌握其位置。而另一個叫做B Unit(意為生物身份識別)的技術則讓員工們登入他們自己的終端,許多終端的客戶也使用這一技術。

彭博標誌性的終端年費20000美元一年,在全球擁有315000個用戶,每年為公司貢獻79億美元的收入。它為客戶提供快速且無限量的資訊,只要可以幫助客戶賺錢的資訊都被一網打盡,從CDS利差到體育比賽的賠率。彭博甚至動用衛星,每週拍攝俄克拉荷馬州美國最大的石油儲藏庫的照片兩次,並根據房頂上的陰影長度來判斷儲油罐內的油量。

每一位彭博員工都擁有自己的終端,彭博2400名記者通過終端來蒐集維護關於採訪對象的數據庫,他們的聯繫方式,頭銜、孩子的名字甚至自己與對方的每一次交流都一一被記錄在案。

而正如之前被報導的那樣,彭博員工,包括記者們,可以通過終端獲得許多敏感信息,例如用戶最後登錄時間、使用的命令以及他們與客服的對話。

華爾街見聞之前報導:

消息人士表示,近期高盛高管發現,至少有一名彭博記者窺探涉及用戶使用終端情況的一系列信息。

消息人士補充道,一個例子是,彭博社記者向一名高盛主管提問其一位合夥人是否已經離開高盛。而事實上,這位合夥人僅僅是有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彭博終端。

高盛隨後才知道,彭博社的工作人員不僅可以知道哪位高盛員工登錄了終端,還可以知道他們使用了哪些特定功能。

儘管彭博CEO在事發後表示記者可以接觸到此類信息是一個「錯誤」,但在公司內部,這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一位彭博電視的主持人早在2011年就提到過這一現象,彭博的初步分析顯示有「數百名」記者從這種數據中獲得好處。這類信息對於彭博來說,似乎是其「透明」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是公司成功的重要秘訣。

在彭博內部,跟蹤信息也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公司員工可以利用功能來查看任何人上次進入或離開辦公室的時間,他們甚至用此來跟蹤上司出差的記錄。有的員工還有習慣查看創始人Michael Bloomberg上一次訪問自己家族基金的時間,因為基金採用了相同的安全系統。

彭博員工都被告知自己在終端上的每一次按鍵都被清楚地記錄了下來,儘管沒有證據表明用戶的按鍵資料被用於新聞報導。許多用戶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的行動被彭博如此清楚地記錄了下來。

彭博週五表示,公司新設立了「客戶數據審查官」一職來保證客戶的資訊不再對記者們開放。

儘管彭博掌握的客戶數據可能會引起侵害他人隱私的擔心,但它並不是第一家這麼做的公司。公開透明的辦公室佈置、從客戶處蒐集大量的數據並在公司範圍內公開這些數據,彭博只是讓這些行為變得流行起來,並且從中建立起了自己的成功典範。

這些都不能為彭博記者濫用客戶資料辯駁,卻能說明彭博的內部員工,數以千記的人,都可以在不驚動任何人的情況下這麼做。在彭博,透明度存在於公司內部,但對於外部世界來說,彭博就像黑匣子一般神秘。

任何的員工,包括記者都需要簽署保密條款,這在媒體界是較少見的。而並不是全部,任何員工基本上都同意不對外部透露任何有關公司的關鍵信息,他們很害怕對外部人士提起任何關於公司的事情。彭博社交媒體編輯在私人對話中表示公司「一團糟」被暴露在網絡上之後,立刻就遭到解僱。

像這樣,普羅大眾很少聽說任何有關彭博公司的事情,除了階段性的終端銷售更新之外。在某種程度上,彭博的透明度和神秘度很好的描述了其公司的商業模式:從世界各地有儘可能多的數據進入到公司,但是它們不會離開。因為在彭博,資訊就是金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53

癱瘓菲國網站 幕後神秘網軍揭秘

2013-05-20  TCW
 
 

 

五月十二日深夜、十三日凌晨,數萬網友徹夜未眠,連上台大PTT電子布告欄(BBS)即時觀戰。因為,台灣漁民遭菲律賓公務船開槍掃射身亡,引發知名駭客團體「匿名者(Anonymous)」組織出手教訓。台灣分部史上第一次出手,就癱瘓了掌管二千三百多個菲律賓政府網站的網域名稱伺服器,把管理員帳號、密碼等網站開門「鑰匙」全都公布出來。

原本行動鬆散山達基一役才集結力量

有了鑰匙,台灣網友接力將菲國政府網站一個個癱瘓,菲律賓財政部官網甚至被改造成可無限上傳檔案的A片樂園。讓觀戰的眾「鄉民」們大呼「好熱血」,甚至力拱「拍電影啦!」

「我們是『匿名者』,我們人數眾多,我們不會原諒,我們不會善忘,等著我們吧!」遭駭的網頁上,列出這幾句招牌宣言,並貼出西裝身體、問號臉的「匿名者」組織招牌。到底,「匿名者」是何方神聖?

「這組織很久了!」兩岸駭客界宗師級人物、現已退出江湖的林正隆說。他曾長期觀察「匿名者」成員聚集的聊天室,過去行動鬆散,但在攻擊好萊塢影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所屬山達基教派一役之後,真正集結起力量。

去年初,美國知名政論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登出專文揭開這個神秘組織的面紗。原來,「匿名者」最早可追溯到二○○三年成立的網路論壇4chan,此論壇讓網友們不須註冊就可以無限制匿名發言、分享圖案,所有發表言論的人都被標記為「匿名者」。

一開始,聚集在上面的駭客們合作進行小規模惡作劇,但隨著行動日漸活躍、龐大,於是集體使用「匿名者」做為對外稱號。

二○○八年一月,山達基教派因一支湯姆.克魯斯訪問影片外流,被傳上YouTube,揚言對 YouTube提告,強勢要求下架,引發「匿名者」攻擊癱瘓教派網站,讓「匿名者」名號首次登上媒體。

足跡沒有國界阿拉伯到華爾街,無役不與

此後「匿名者」以網路自由、社會公義為由發動的活動年年增加,曾駭進著名納粹網站Altermedia,向德國新納粹分子宣戰;抗議維基解密(Wikileaks)負責人被捕、企業贊助縮手,駭進停止捐款的萬事達卡、威士卡等信用卡發行組織電腦;今年四月初因不滿北韓挑釁宣戰,潛入北韓官方網站,放上以豬八戒造型醜化領導人金正恩的圖片。此外,在非洲、中東國家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美國的「占領華爾街」示威行動,也都見得到「匿名者」的身影。

由於攻擊總能打到要害,「匿名者」成了讓北約(NATO)、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點名批評的組織,甚至連毒梟也敬畏三分。二○一一年一名「匿名者」成員遭墨西哥販毒集團Zetas綁架,引發「匿名者」公開宣戰,揚言公布大批墨國政府官員與毒梟勾結的證據,最後毒梟放人,「匿名者」這才取消公布行動。

「匿名者」今年更首度多角化經營,到群眾募資網Indiegogo向網民徵求資金設立新聞網站,要與充斥政治、八卦的主流媒體切割,成為公民記者第一手報導的發聲管道。原預計募集兩千美元,卻一舉募得五萬多美元。

成員沒有限制聊天室串聯,只有三規定

不過,由於這個駭客團體的成員大多是年輕男性,有時候行動難免流於幼稚,甚至太過火,形象兩極。美國福斯新聞(Fox)主播奧萊利(Bill O'Reilly)公開批評「匿名者」後,竟有「匿名者」成員攻擊他的女粉絲,對女粉絲聯絡人名單發送色情圖片。

這麼強大的力量,讓人很難想像,「匿名者」竟是個很鬆散、並無中心的組織,就連活動也是透過網路聊天室串聯。由當時《富比世》(Forbes)雜誌倫敦分社負責人歐爾森(Parmy Olson)所撰寫的《我們是匿名者》(We Are Anonymous)一書當中指出,「匿名者」沒有身分限制,只須遵守不討論組織、不公開個人身分、不攻擊媒體等三大規定,就能自行加入。

林正隆以多年觀察心得分析,大多數「匿名者」攻擊是由一、兩名駭客在聊天室提出議題,看看有沒有其他人附和,被認同後才行動,但也可能發生各方駭客意見不合,出擊行動反被同組織成員反制的現象。出手後,若是「匿名者」成員幹的,會跳出來在聊天室自首,反之若無人承認,組織就會對外否認是成員所為。

過去,外界並不知台灣也有「匿名者」成員,但菲律賓一戰,讓台灣駭客也成了國際焦點。「這次算是台灣『匿名者』第一次出手。」林正隆說,採用的手法雖然不特別困難,但準確打到菲國網路要害,造成很大的破壞,短期內想全面復原並不容易。

但他發現,被駭網站上列出一連串被駭的網址,有「秀戰績」意味,不太符合「匿名者」組織的風格,「以前沒看過這種做法,有點假。」掌管國內網路犯罪的刑事局,也覺得手法不是很像。

但不論原因是台灣分部成員第一次出手、尚不熟悉遊戲規則,還是有其他台灣駭客冒名「匿名者」,都讓台灣民間士氣大振。隨著全球網路新形態戰爭的日益增溫,台灣駭客小秀實力,先在網路戰爭上壓過菲律賓,已讓網民大讚:「實在太帥了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80

不為人知神秘賺錢公司Qualtrics的故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46.html
Qualtrics是誰?對對我們這些聽慣消費者公司及初創企業新聞的人來說,這個名字略顯陌生。簡而言之,這是一家提供網上調查服務的大型軟件公司,其創始人是一對父子兵,目前已經拿到了7000萬美元的融資,連續6年成為增長最快的公司,去年曾拒絕了一筆5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因為其目標是要成為一家10億美元級的公司。

  在紅杉資本合夥人Bryan Schreier眼裡,這是一家我們 「未曾聽聞的軟件公司」。聯邦快遞、惠普、JetBlue、微軟、百事可樂、Zappos等都是這家公司的客戶。

  上陣父子兵

  幫助學校和企業收集學生/客戶反饋和數據的Qualtrics,其成立時間要追溯到2001年。那一年夏天,正在惠普實習的Ryan Smith接到了他的父親的一個電話後立馬辭職—因為他的父親得了喉癌,需要馬上接受治療。為此他還休學了半個學期回到家中照顧父親。結果他發現自己的父親Scott Smith已經開發出了Qualtrics最初的技術原型。每天化療結束後,父親都會跟兒子一道開發程序。等到Scott完全康復時,Ryan已經簽約了20位客戶,並開始僱用一支小型團隊來擴充產品。

  舉賢不避親

  Qualtrics的第一個員工是Ryan的朋友,被忽悠放棄了6萬美元年薪的工作加入到這家第一年收入只有8000美元的公司。然而Ryan挖到的更大的一條魚卻是他的哥哥Jared Smith。Jared從2004年開始就一直在Google工作,領導著一支擁有180人的工程與產品管理團隊。他是所有初創企業渴望得到卻自知希望渺茫的硅谷頂級測試工程師。不過兄弟之情濃於水,Jared終於加盟了公司。

  保持專注度

  Jared同意加盟是因為Ryan同意他的一個要求:保持專注度。對公司和產品願景的專注度,對客戶的專注度。學術界是Qualtrics的第一批客戶。Qualtrics的第一個客戶的關鍵決策人物,其聯絡方式是Ryan在網上找到的,那是凱洛格商學院的一名教授。此後Ryan依法炮製,聯繫到了更多的客戶—學術界的客戶。Jared對Ryan說:「找到250家學校之前免談」。這種專注讓客戶也保持了忠誠,Qualtrics最初的10名客戶至今仍在。

  悶聲發大財

  專注的效果是明顯的。

  在地下室起家的Qualtrics雖然第一年只有8000美元的收入,到了第二年業務就增長了50%,達到12000美元。到了2004年,他們的員工數已經增長到20人,地下室門前停滿的汽車讓鄰居紛紛抱怨垃圾車都沒辦法進來了。蒸蒸日上的業務最終讓他們每月收入到達10萬美元。5年後,這個數字超過了100萬。Qualtrics已經連續6年成為Inc雜誌增長最快的公司。

  這一切基本上都是悄無聲息地進行的。在實現了250所學校客戶的目標之後,Qualtrics才開始利用業績和這批客戶做營銷計劃。9個月前,在拿到第一次融資的時候他們才發佈第一次公告。Ryan說,悶聲發大財有什麼不好呢?

  所以他們從2008年開始就三番四次地拒絕VC的投資請求。可是越拒絕就有人越堅持。到了2010年其員工規模達到100人的時候,公司甚至每天都會接到3個投資請求。終於,在2012年5月,Accel Partners 3年的堅持收穫正果,前者與紅杉資本聯合對Qualtrics投資7000萬美元。Ryan說,之所以同意這筆融資,是因為看到這些VC的加入對實現其目標的吸引力。「如果1加1不等於5,交易就沒有意義。」當然,變大的還有期望和壓力,為此,Ryan說自己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42

神秘創投的自白:放棄蘭亭集勢,我不後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685.html

當郭去疾在納斯達克敲響上市的鐘聲的時候,隱匿在蘭亭集勢背後的三家創投機構終於鬆了一口氣,在中國IPO大門緊閉的情況下,能通過上市退出實屬不易。

投資成長期的公司是創投公司設立的一場賭局,他們賭的就是所投企業的未來。先進場的付出代價較小,後進場的則代價較高,但退出的可能性也較大,因為所投公司都處在行業領先地位。不過,一旦無法退出,則損失慘重。

張曦(化名),一位多年專注於TMT行業投資的某創投公司合夥人,雖然之前蘭亭集勢進行A輪和B輪融資的時候,他都積極參與,但最終還是沒有達成投資。

如今回頭看,從他的言談中似乎沒有任何後悔的意思,因為蘭亭集勢的表現似乎在他當年的預期之中,而這並不是他想要的。

摯信資本賬面回報率僅為0.3

摯信資本於2010年參與C輪融資,1942萬美元獲2544萬美元賬面退出。

蘭亭集勢上市前,進行了三輪融資,涉及到三家創投機構,分別為聯創策源、金沙江創投和摯信資本。收網之時,三家獲利各有不同。

按照9.5美元發行價計算,聯創策源、金沙江創投、摯信資本分別獲得5.20、3.78及0.31倍賬面回報率。具體看,聯創策源於2008年進行A輪融資,投入資金1586萬美元,獲9826萬美元賬面退出,金沙江創投於2009年6月投資B輪,1599萬美元獲7645萬美元賬面退出,而摯信資本於2010年參與C輪融資,1942萬美元獲2544萬美元賬面退出。

在資本市場低迷時期上市,難以獲得較高的估值,上市後蘭亭集勢的總市值不到7億美元。有業界認為蘭亭集勢此番「強行」上市是投資方急於退出的意志體現。因為由於多次融資,蘭亭集勢的創始人團隊僅佔公司不到40%股份,其餘股份均由風險投資方控制。

不管怎樣,蘭亭集勢從上市到目前的股價表現,還是一個令人頗為滿意的局面。只是對於急於退出的投資方來說,憂喜自知。

如果說三五倍的退出尚屬滿意,那麼摯信資本0.3倍的退出實在讓人有些失望。這也讓沒有參投的張曦沒有遺憾,而是更堅信了他當初的判斷。

股價飆升原因:中概股表現良好

之前流血上市的中概股唯品會和歡聚時代今年表現亮眼。

對於蘭亭集勢剛上市股價就接連飆升,張曦認為一是蘭亭集勢的定價比較合理,參照之前上市的唯品會,蘭亭集勢的估值也比較低,從而給市場一個很好的想像空間;二是從宏觀因素上看,中概股從今年年初到上週,整體的表現是不錯的,是在回暖的,這也給蘭亭一個比較好的勢頭。

的確,此次蘭亭集勢上市的發行價為9.5美元,估值僅為4.65億美元,融資7885萬美元。而從宏觀市場環境來看,美國資本市場自2012年年底至今整體呈現上揚態勢,標準普爾500指數從2012年11月15日開始上漲,至今年5月21日創出歷史最高收盤水平,期間累計上漲23%。

「之前中國的噹噹、麥考林的表現還是欠佳的,唯品會的表現令市場刮目相看,它也重新點燃了市場的信心。」張曦認為在美國上市是市場導向的,美國的證監會只是審核基本的材料,最終上市與否是市場說了算。

另外,之前流血上市的中概股唯品會和歡聚時代今年表現亮眼,唯品會更是從6.5美元發行價漲至目前的27.46美元,歡聚時代從發行價10.5美元升至至今26.75美元,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投資者對中概股信心。

未來想像空間成最大疑慮

海外投資者看的不一定是你的盈利,他更關心成長空間有多大。

雖然蘭亭集勢成立僅6年就實現了盈利,這在電商領域中極為罕見,但張曦認為僅從盈利方面很難判斷公司的前景,盈利本身也不能夠代表一個公司或者行業的好壞。

「比如京東,近期表現還是不錯的,很難說它有盈利,但可以說它的想像空間是很大的。反過來,蘭亭集勢的想像空間不一定比京東大。」張曦這樣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從目前京東和蘭亭集勢的表現來看,根據艾瑞發佈的2012年中國B2C在線零售商交易額TOP30的報告,其中第一,天貓:2072.0億元;第二,京東:660.0億元。京東2013年預計收入為700億元,2015年收入預計為1900億~2200億元。而2012年蘭亭集勢的淨營收剛超過2億美元。顯然,兩者的規模尚不在同一個水平上,就連排名第十的凡客都是45個億。

而另一組艾瑞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消費品出口市場規模達127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將達198.3億美元,複合增長率將為16%。由此看來,外貿市場的想像空間還是有限的。

「海外投資者看的不一定是你的盈利,他更關心的是你的成長空間有多大。當然他們也關心成長起來後是不是盈利,但盈利不是一個主要條件。有的公司為什麼估值會高,大家買的是它未來的成長空間和想像空間。亞馬遜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從虧損到盈利再到虧損,但亞馬遜的市盈率很高,因為大家對它的未來是看好的。」張曦進一步解釋道。

競爭壁壘的重要性

電商行業,是否可以抵禦淘寶、京東、亞馬遜的競爭才是張曦考慮的核心問題。

對張曦而言,考察一個企業,他更看重的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什麼地方,競爭優勢在什麼地方,競爭壁壘在什麼地方,因為這些才會形成企業的一個長期競爭優勢。在電商行業,競爭優勢是否可持續、是否可以抵禦淘寶、京東、亞馬遜的競爭才是張曦考慮的核心問題。

張曦認為,從創業者的角度,郭去疾是個優秀的創業者,其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國際化的工作經歷都為電商創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且郭去疾善於把握機會,更善於互聯網營銷。

但投資風格一向以「沉穩、謹慎」著稱的張曦坦言自己對垂直類電商還是有所擔心的,自己投資電商的經驗也不多。自己比較傾向於社區化的電商,平台類的電商也只有幾家,資本要求會比較高。

專注做外貿B2C的電商也有幾家大的,除了蘭亭集勢,還有敦煌網等,當然模式都不一樣。在接觸蘭亭集勢時,張曦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外貿電商在某個垂直類做起來的想像空間有多大?直到現在,張曦認為自己並沒有看到一個有足夠大的想像空間的外貿電商。

在張曦的投資理念中,由於本身專注於成長期的投資,付出的代價比較高,對回報的要求也比較高,所以通常張曦賭的不是一個市值幾個億美元的公司,而是十幾億、幾十億到上百億美元的公司。

在所有領域中,張曦比較看好在線旅遊市場,因為國外已經有成功的案例,張曦認為國外最大的在線旅遊公司的市值高達350億美元,而中國的攜程市值還不到50億美元,僅為國外的七分之一。這個市場空間就足夠大,雖然每個公司都有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痛苦,但想像空間很重要。

不過,張曦謙虛地認為與其他投資機構相比,自己在垂直電商領域的瞭解並不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以上的觀點只是自己的個人看法。

公司簡介:

蘭亭集勢創立於2007年,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旗下LightInTheBox.com是中國國內知名的國際貿易網站。該公司在北京、上海、蘇州、深圳有超過800名員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080

航旅縱橫:最神秘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825.html

當你被困在在機場,看著滿屏的航班延誤信息時,你周圍的人們可能正掏出手機在看一款叫做航旅縱橫的手機軟件,上面的航班信息,有時候甚至比機場自己的還要詳細,它可以查到你的前序航班已經飛到哪裡了,航班晚點了多久,航班歷史準點率多少……

中國航班的準點率居於世界倒數,這在國內意外催生出了一塊手機航班信息查詢市場,包括航班管家、飛常准等創業公司先後獲得了市場上數額不菲的融資。

不過現在,一個更加可怕的玩家正在大肆攻城略地。帶有官方背景的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信)自己推出的類似軟件「航旅縱橫」正在對這塊市場虎視眈眈。

由於中航信在民航系統內擁有很特殊的地位,其在航班數據上的準確程度和及時程度被認為是最高的,正讓這一市場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那麼,航旅縱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神秘軟件?它的出現,讓這塊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最獨特的「創業者」

公開資料顯示,中航信是一家主要從事民航領域B2B業務的國有企業,中航信是在2000年10月,由中國民航計算機信息中心聯合當時所有國內航空公司發起成立,2001年2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交易,股票代碼為0696.HK。

目前中航信旗下共有7大業務板塊,包括結算、公開信息服務、酒店等業務。此前包括攜程、藝龍在內的在線旅遊公司(OTA)也都從中航信購買航班數據,以支撐其機票預訂業務。

航旅縱橫是中航信第一個內部孵化項目,其項目負責人叫做薄滿輝。2011年的時候,智能手機已經開始在中國加速普及,中航信想到在手機上做一些事情,在否決了一些方向後,中航信開始轉向航班信息領域,並於2012年年初開始做出航旅縱橫的雛形。

航旅縱橫之所以引人關注,主要因為是其帶有官方背景的一手航班信息,這也是該項目最值錢的地方。

一個用戶只要將自己的身份證號碼綁定航旅縱橫,就可以馬上查到自己已經預定的航班的信息,包括何時起飛,前序航班飛到哪裡了,是否延誤,延誤了多久,機型、機齡等,這樣強大的官方數據迅速讓航旅縱橫在出差一族中隱秘走紅。

這些航班信息的獲取得益於中航信在民航體系內的特殊背景。中國的航班信息散落在民航的各個組成部分,例如機場、航空公司、空管部門那邊,例如北京的機場,只知道北京的航班信息,上海的只知道上海的航班信息,這些信息之間相互割裂。

而航旅縱橫利用自己在民航系統內的特殊地位,把這些數據都拿過來進行了整合及加工,這些數據的信息量很大,且對實時性要求很高。不過,中航信之前就是為民航處理信息的,每天有100萬張機票的訂單信息在這裡處理。

據接近航旅縱橫的人士指出,一份航班數據,至少要通過3個不同渠道確認才敢用,然後再用一套數學模型去計算航班的預計起飛和到達時間。

而通常來說,用戶對航班信息的準確度要求非常高,因為航班的起降時間直接關乎用戶的出行,一旦數據出現不准或者偏差,用戶會非常反感。

航班延誤頻繁捧紅航班查詢市場

由於特殊的航路管制等原因,中國的飛機經常晚點。美國Flightstats網站公佈今年5月全球主要國際機場及航空公司航班準點排名。東京羽田機場排名首位,準點率93.82%;中國的京穗滬包攬倒數三名,準點率僅為二三成。

相比之下,國外的航班很少晚點,國外導致晚點的原因通常都是天氣原因。因此國外很少需要航班動態查詢軟件。

如果論名氣,市場上最引人關注的航班查詢類軟件是航班管家。這家公司的官方網站上是這樣介紹自己的:「國內唯一一款由中國航信集團獨家授權的在線查詢及預訂國內航班機票的軟件,同時提供當前天氣及航班動態信息情況。」

不過,一位接近中航信的人士則向記者證實,航班管家是幾年前和中航信下面的一個部門合作過一段時間,但並不是獨家授權。

2011年初,航班管家獲得紅杉資本的A輪500萬美元投資,年底又獲得經緯創投和Greylock的1500萬美元的投資,當時的估值已經達到數千萬美元,被認為是非常昂貴的一次投資。

此後,航班管家又孵化了一個名為快捷酒店管家的App,今年年初,國內在線旅遊巨頭攜程以2000萬美元的估值購買了快捷酒店管家約三分之一的股份,航班管家開始和攜程搭上關係。

與此同時,另一家在合肥開始創業的公司飛常准也開始在國內隱秘走紅。飛常准也是一款幫助航空旅客跟蹤航班信息的手機應用程序。

飛常准的CEO鄭洪峰是民航系統出身,鄭洪峰有著12年的民航系統工作經歷,鄭的妻子也在民航系統工作。此前,鄭洪峰和一些朋友創辦了民航資源網,主要面向民航從業人員提供一些行業資訊。

去年年中,鄭洪峰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自己是通過在民航系統內多年來積累的人脈,通過各種方式拿到的航班起降信息,並根據自己的一套算法進行推算,這些數據並非來源於官方渠道。

但帶有官方背景的中航信加入這場戰役,讓這一市場的創業者如臨大敵。

由於航旅縱橫是中航信下面的App,因此被認為航班信息準確度最高,此後許多航班管家和飛常准的用戶開始轉投航旅縱橫,航旅縱橫的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時候是從今年年初開始的。

和航班管家及飛常准不同的是,航旅縱橫只需要綁定自己的身份證賬號,就可以實時查到自己已經預訂過的航班信息,這一點令其用戶體驗大幅提升。

如何商業化?

不過,航旅縱橫也面臨著自己的煩惱,那就是國企體制的束縛。

目前航旅縱橫在中航信內部僅僅是一個項目組,還不是一個獨立的事業部,更不是一個獨立的公司。曾經有許多VC機構相關投資航旅縱橫,但是都因為體制的原因擱淺。

包括航班管家、飛常准在內的其它典型移動互聯網創業者,通常都奉行經典的互聯網玩法,就是先拿著風投的錢燒,快速做大用戶規模,然後再去想辦法變現。

相比之下,航旅縱橫的市場預算則要少得多,目前的數百萬用戶大都靠口碑積累。航旅縱橫要想有進一步的發展,要麼是原有的國有企業注資,要麼是有外來資本的注入,而這兩點的前提都是該項目組獲得獨立。

至於將來怎麼賺錢,到現在為止航旅縱橫還正在摸索中。目前航旅縱橫更多地還只是一個航班查詢的工具,其他的功能不多,也沒有開始收費。

接近航旅縱橫的人士透露,航旅縱橫目前正在籌劃上新的版本,並有較大的功能更新。目前的航旅縱橫還只是一個工具類的App,未來是否會發展成一個智能出行的平台,讓各種基於出行的服務在這裡落地,航旅縱橫則以平台商的角色盈利。

航旅縱橫希望,將來可以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而不僅僅是靠賣數據,「如果僅僅是賣數據,則顯得把這件事情做小了。」一位接近航旅縱橫的核心人士指出,目前航旅縱橫也和航空行業以外的企業進行數據上的合作,例如百度、中國移動,但他們顯然不想只賣數據。

另有一個客觀的事實是,中國的民航業正在進行改革,未來航班的準點率會越來越高,此後用戶對於航班信息的需求會減少,因此只做單純的航班查詢信息已經意義不大。

接下來,航旅縱橫將向智能出行的方向去發展。例如用戶在預訂機票前,會查詢該航班的機型、歷史準點率甚至機上是否有娛樂設施等信息。而當旅客到了機場,理論上手機上可以直接顯示其登機口是幾號,並且可以通過室內導航直接把旅客引導到登機口。或者在手機上可以自動生成電子登機牌,不需要再去打印登機牌。這些都是手機出行軟件可以提供的。

據統計,中國每年有1億人、3.2億人次坐過飛機,理論上這是一個規模很龐大的市場,且這部分人群是比較高端的用戶群,因此潛在商業價值較高。

但在互聯網上,任何發展成平台的應用,都必須擁有足夠的用戶量。目前航旅縱橫的用戶量還是比較少,還不足以撐起一個平台,因此目前航旅縱橫依然在集中精力做大用戶規模。

在航旅縱橫的官方微博上,有這樣一段招聘啟事:「別以為我們依靠背景優勢不思進取,別以為我們生硬呆板,其實我們是一群擁有互聯網精神的瘋狂極客……」這或許是航旅縱橫目前的最真實寫照:在體制內,卻想做成一些目標很宏大的事情,他們能夠獲得成功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