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省委黨校網站消息:2月22日上午,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省委黨校校長任振鶴到浙江省委黨校視察指導工作。
上述消息顯示,任振鶴已調任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去年12月廖國勛調任上海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後,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一職一直空缺。
資料顯示,1964年2月出生的任振鶴,土家族,曾任鹹寧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2015年5月升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2016年12月任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不到3個月即被委以重任,轉赴沿海經濟大省浙江,擔任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
任振鶴
這也是一周內,第6名調整的省級黨委組織部部長。據《甘肅日報》報道,2月20日,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宣傳部部長梁言順調研老幹部工作。此前,梁言順擔任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據《寧夏日報》報道,2月20日,自治區政協主席齊同生在銀川會見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齊讓。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盛榮華等參加會見。1962年10月出生的盛榮華此前長期在湖南工作,去年11月剛升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據《河南日報》消息,2月21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謝伏瞻到鄭州市調研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孔昌生等參加調研。1963年出生的孔昌生此前長期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任職,擔任人社部副部長。
與此同時,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秘書長王瑞連調任海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教育工委書記;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鄒銘任廣東省委組織部部長。
此次履新的6位省委組織部部長,全部為“60後”。這其中,任振鶴、盛榮華、孔昌生、王瑞連均是跨省調任或中央空降,梁言順、鄒銘雖是在本省內職務調整,但也都是2016年才從中央空降至當地任職。
近年來,省級組織部長從中央空降或者外省調任已成慣例。分析指出,組織部部長一般都是從異地選拔、異地交流,這有利於防止人事任免上任人唯親,減少當地“圈子”因素所帶來的影響。
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山西、山東、河南、重慶、陜西9個省市因為去產能積極將被通報表揚。
2月27日,財政部網站發布《2016年鋼鐵煤炭去產能擬激勵省份名單公示》稱,財政部、發改委對2016年鋼鐵煤炭去產能激勵省份名單進行了研究,綜合考慮各地區去產能實際完成情況和工作積極主動性等方面,此次擬提請激勵通報上述9省市。其中鋼鐵方面,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地將受到表揚,煤炭方面,山西、山東、河南、重慶、陜西將被表揚。
根據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對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加大激勵支持力度的通知》,對超額完成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目標任務量的省(區、市),在安排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時給予梯級獎補,用於職工分流安置,鼓勵地方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培育新動能。
同時,對於相關部門提出擬予激勵支持的地方名單,報送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將統籌組織開展相關表揚激勵工作。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上述9省市2016年去產能工作積極,成效明顯。
去年浙江省的杭鋼集團等10家被列入國家去產能目標任務的企業產能壓減完成,涉及煉鐵產能110萬噸、煉鋼產能303萬噸,浙江省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5年壓減目標任務數已在1年內完成。
江西也已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所有粗鋼去產能任務。福建也在去年內完成了“十三五”的鋼鐵去產能目標任務。
在煤炭去產能方面,山西省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稱,去年退出煤炭產能2325萬噸,淘汰鋼鐵產能82萬噸,率先實施煤炭減量化生產,全年壓減煤炭產量1.43億噸,占全國煤炭減量的40%左右,為促進工業止跌回升、企業扭虧為盈發揮了關鍵作用,為改善全國煤炭市場供求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山西省計劃2017年關閉退出煤炭產能2000萬噸左右。
山東煤炭去產能任務也超額完成。根據山東省2017政府工作報告,去年山東省淘汰煤炭產能1960萬噸,完成年度計劃的120.6%。今年再壓減煤炭351萬噸。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這些被通報表揚的省份由於提前完成去產能任務,將獲得中央去產能獎補資金支持。
去年中央設立了千億規模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來支持地方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對完成超過目標任務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將按照該省、央企基礎獎補資金的一定系數實行梯級獎補,系數最高不超過30%。
近期各地相繼披露了2016年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減稅數據。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上海、廣東、北京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6年全年營改增減稅總規模達到5225億元。其中上海市營改增減稅規模居各省之首,達到840億元,廣東和北京減稅規模也都超過600億元,分別位居二三位。
這意味著營改增減稅已經達到5000多億元的預期目標,而且實現了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的承諾。
2017年營改增仍然是減稅最大的舉措,今年營改增減稅規模有可能達到7000億元。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此前透露,下一步增值稅將進一步改革,包括簡並4檔增值稅稅率,優化繁多的增值稅優惠政策,完善政策來應對營改增出現的新問題等。
減稅超預期
去年5月1日,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最後四大行業納入營改增,標誌著營改增全面推開。
作為本屆政府最大的減稅舉措,當時官方預計全國減稅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份營改增帶來的整體減稅已達到4699億元。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各地國稅局披露的減稅數據,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減稅總規模已經達到5225億元。全國5000多億元的減稅目標已經實現。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營改增的減稅效果很明顯,減稅規模也與官方預期一致,甚至超過預期。
從各地營改增減稅數據來看,上海減稅規模最大,達到840億元。廣東位列第二,減稅達673億元。北京緊隨其後,減稅約641億元。江蘇省營改增減稅約470億元。浙江、山東、四川減稅規模在300億元左右。
胡怡建表示,從各地減稅數據來看,上海減稅力度比較大,這與它行業特征、企業規模相關。
廣東省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胡金木近日在調研中表示,營改增實施以來,原測算廣東全年減稅約為570億元,據2016年12月的統計數據,實際減了673億元,超出預期逾百億元。
不少大企業也實實在在收到了營改增減稅大紅包。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近日公開表示,“營改增給格力電器帶來了10多億元的‘減稅大禮包’。”
她稱,雖然格力電器屬於制造業,並不在去年全面推開的四個試點行業中,但由於改革打通了上下遊的抵扣環節,企業所有不動產建設、安裝費用和住宿費等可以納入抵扣範圍,2016年,增加的進項抵扣稅額使企業少繳稅近4億元。2013年8月至今,營改增帶來的減稅額達到了5.82億元,企業稅收成本降低1.2個百分點。
不到一年,麥當勞稅負由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前的4.9%降至2016年底的0.6%,減稅金額達4.5億元,對集團年化凈利潤的貢獻金額超過8億元。
胡怡建表示,此次納入營改增的四大行業中,包括餐飲業的生活服務業減稅幅度最大。
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去年5月~11月營改增四大試點行業總體稅負下降14.7%,其中生活服務業稅負下降29.85%,金融業稅負下降14.72%,房地產業稅負下降7.9%,建築業稅負下降3.75%。
人民日報援引專家觀點稱,2017年營改增減稅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有可能達到7000億元。因為去年營改增全面推開是在5月份,時間只有8個月。2017年則是一整年,四大行業減稅存在翹尾因素,不動產納入抵扣也有翹尾因素。兩個“尾巴”一翹,全年減稅5000億元就打不住了。
改革進行時
營改增已經實現了5000億元減稅目標,並確保了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不過,由於增值稅特殊的抵扣機制,受投資周期、資本構成、管理情況、盈利能力等因素影響,全國仍有16萬戶納稅人營改增後稅負有所上升。
這已經引起了財政部和稅務總局高度關註。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表示,對營改增後稅負增加特別是增加比較明顯的企業,我們將給予高度關註,設身處地為企業的發展著想,從政策完善、服務優化、以及幫助企業完善內部管理上多下功夫。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也於近期表示,依托部際聯席會議機制,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建立信息共享的平臺,廣泛搜集各方面對營改增試點的意見和建議,適時開展第三方評估工作,全面梳理和評估營改增試點運行效果,不斷完善試點制度安排。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為了降低企業稅負,規範實務操作,營改增相關政策正在不斷完善中,僅去年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發布各類營改增政策補丁約40項。
胡怡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營改增擴圍工作已經完成,下一步是在營改增過渡期完成後,統一增值稅稅率和優化現有優惠政策。
增值稅目前有17%、13%、11%、6%四檔稅率,稅率檔次過多,實際操作中企業類似業務適用不同稅率,不利於公平競爭。但為了減輕企業稅負,確保5月1日營改增全面順利推開,財政部沒有簡並稅率。
為了減輕企業負擔,營改增後把過去營業稅的優惠政策平移到增值稅,優惠政策繁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企業經營行為。
史耀斌在去年底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稱,今後要根據經濟的發展、改革的需要、增值稅立法的要求進一步改革,比如簡並增值稅稅率檔次,進一步優化稅收優惠政策,既提高稅收優惠的力度和效應,又避免對企業的經營行為產生扭曲,也避免偷稅漏稅的現象出現。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後,各省份也紛紛公布自己的經濟“一季報”。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已公布的14個省份的數據來看,目前經濟增速仍延續了過去幾年的“西高東低”走勢,多地實現開門紅,其中重慶、貴州增速領跑。
4月18日上午,雲南省統計局對一季度全省經濟運行情況進行通報。從通報的相關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雲南省經濟呈“穩中有好”態勢,實現生產總值3115.66億元,同比增長9.9%,比全國高3個百分點。
同一天,貴州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聯合發布貴州省2017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一季度貴州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504.8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2%,增速連續25個季度位居全國前3位,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趨優的良好態勢,實現了一季度“開門紅”。
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季度,全市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快疏功能、轉方式、治環境、補短板、促協同,經濟運行平穩向好,新動能孕育成長,全市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初步核算,1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4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
從目前公布的14個省份的數據來看,一季度經濟增速仍延續了過去幾年“西高東低”的格局,中西部省份尤其是西南的重慶、貴州、雲南增速名列前茅。其中,重慶和貴州都超過了10%,雲南增速也達到了9.9%。
例如,重慶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06.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0.5%。在已公布的省份中位居榜首。
為何長江中上遊省份經濟增速快?一方面,相比一些以能源重化產業為主的地區,長江中上遊地區的產業結構相比而言更為豐富,能源與經濟體系的構建較為完備。
另一方面,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遊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貴州省社科院教授胡曉登認為,長江中上遊地區這幾年產業布局和調整效果不錯,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這些地方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產業都得以快速發展。
重慶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從主要行業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大類行業中有35個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支柱產業中,汽車制造業增長8.8%,電子制造業增長31.6%,裝備制造業增長10.9%,化工醫藥行業增長10.6%,材料行業增長5.0%,消費品行業增長10.4%,能源工業下降12.9%。
貴州省統計局的信息也顯示,目前貴州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全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25.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0.5%;醫藥制造業增加值36.11億元,增長14.5%;汽車、電氣機械制造等裝備制造業增加值103.40億元,增長24.0%。集成電路、平板電腦等產品實現大幅增長,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51.3%和85.1%。
據央視網報道,記者從交通運輸部了解到,截至4月24日,全國共有21個省份出臺了出租汽車改革意見;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85個城市已經出臺了落地政策,118個城市公開征求意見。神州專車、首汽約車、曹操專車、滴滴出行、飛嘀等5家全國性網約車平臺公司和廈門1家地方性平臺公司已經獲得了經營許可,其中,神州專車、首汽約車、滴滴出行分別在15個城市、13個城市和7個城市獲得經營許可。在行業深化改革過程中,各地交通運輸部門創新管理服務方式,與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建立協調聯動機制,新業態逐步規範,傳統業態積極轉型升級。但當前部分地區政策出臺滯後、治理能力不足等問題。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指出,要進一步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抓緊出臺改革落地文件,對於傳統業態,要重點破解轉型升級難題,規範經營權管理,完善價格形成和利益分配機制,提升服務質量;對新業態,要創新監管方式,提升信息化監管水平,完善聯合監管機制,充分利用信用手段,規範網約車創新發展。同時,要強化政策的跟蹤評估和優化完善,使政策更加符合行業發展實際,更好滿足群眾出行。
劉小明強調,出租汽車行業是重要民生領域,事關人民群眾出行與社會穩定大局,這次深化出租汽車行業改革是一項示範性、標誌性改革,落實好這項改革,對於推動其他新業態的改革,實現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要進一步充分認識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複雜性,不斷推動出租汽車行業深化改革,讓中國智慧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後,各省份也紛紛發布各自的“一季報”。第一財經記者根據31個省份公布的數據來看,一季度,各地紛紛實現“開門紅”。不僅能源省份普遍回暖,沿海大省經濟轉型升級速度也不斷加快。
浙江增速領跑沿海大省 粵蘇差距縮小
從總量上看,一季度,有4個省份的GDP總量超過了萬億大關,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這4個沿海經濟大省。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4萬億元,同比增長7.8%,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5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加快0.3個百分點,是2014年以來一季度的最高增速。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幸曉維分析認為,一季度廣東經濟增速加快主要有三個方面因素:一是服務業支撐力提升。服務業繼續發揮穩固經濟增長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作用,一季度,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六成,達到62.5%。
二是工業生產回暖。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7.1%,是2016年以來的最高增幅。三是消費和進出口增幅回升。尤其是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擴大,廣東進出口的增幅也在恢複,一季度進出口總額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增幅同比增加19.0個百分點。進出口、出口規模均創2012年以來一季度新高(剔除2013年異常值)。
作為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歷來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廣東省統計局表示,從目前整個經濟發展的勢頭來看,實體經濟好轉、“脫虛向實”跡象明顯。
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就業人員同比增長1.8%,是自2015年一季度以來首次實現同比正增長。制造業用電量增速達到兩位數。一季度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5%,增幅同比加快4.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用電量增長10.6%,同比加快8.2個百分點。
廣東、江蘇GDP總量的差距逐年縮小(單位:億元)(*2017年為估算值,來源:Wind資訊)
在廣東之後,第二經濟大省江蘇一季度實現生產總值1882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1%。一季度,在經濟體量基數越來越大、發展轉型“爬坡過坎”的背景下,江蘇經濟仍取得不俗成績。一季度全省GDP比上年同期增加2314億元,相當於1992年全年的現價總量。
從數據上看,雖然廣東一季度GDP的實際增速比江蘇高,但從名義GDP總量來看,江蘇與廣東的差距正在縮小,去年同期二者的差距是763.2億元,今年縮窄至615.45億元,差距縮小了147.75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歷史數據發現,廣東2008年的GDP領先江蘇0.58萬億元,其後7年的差距逐年縮小,分別約為0.5萬億元、0.46萬億元、0.41萬億元、0.31萬億元、0.3萬億元、0.27萬億元、0.27萬億元。但到2016年,兩省之間的差距是0.34萬億元。這也是江蘇在追趕七年之後差距首度擴大。不過,今年一季度,這一差距又重新呈現縮小的態勢。
當然,如果考慮廣東下半年GDP占全年比重較大這一特征,全年下來廣東領先江蘇的差距仍可能在0.25萬億以上。
在浙江,一季度全省生產總值105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0%。
“8%的GDP增速位居東部沿海幾個經濟總量較大的省份之首,超過了廣東、山東、江蘇等省份,這是多年來沒有出現過的。”在日前一季度浙江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統計局局長王傑介紹,“一般公共預算18%的增幅在這些省份中也是最高的。”
其中新經濟表現亮眼,尤其是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戰略新興產業對浙江省經濟轉型升級帶動效應十分明顯。數據顯示,一季度,浙江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為85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5%(現價增長19.4%),占GDP的8.1%。
在“電商之都”杭州,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614億元,增長22.2%。其中,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數字內容產業分別增長45.8%、45.3%和33.8%,雲計算與大數據、軟件與信息服務、集成電路產業分別增長28.3%、27.8%和24.3%。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教授分析,這幾年浙江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來推動“浙江智造”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成績比較突出。
表1 沿海經濟大省一季報
能源重化省份普遍回暖
從經濟增速上看,發展最快的仍然是長江中上遊的幾個省份。其中西藏、重慶和貴州的增速都超過了10%,貴州的增速更是連續25個季度位居全國前三位。雲南的增速也達到了9.9%,位居第四。此外江西、安徽、四川的增速都位居前十。
為何長江中上遊省份經濟增速快?這其中的一大原因是,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遊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貴州省社科院教授胡曉登認為,長江中上遊地區這幾年產業布局和調整效果不錯,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這些地方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產業都得以快速發展。
貴州省統計局的信息也顯示,目前貴州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全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25.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0.5%;醫藥制造業增加值36.11億元,增長14.5%;汽車、電氣機械制造等裝備制造業增加值103.40億元,增長24.0%。
以手機產業為例,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2016年各省份的手機產量對比發現,去年重慶手機產量已經達到2.87億臺,貴州達到了1.3億臺,分列全國第二和第四位。
部分能源重化省份經濟回暖(單位:%) 來源:Wind資訊
與此同時,過去幾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能源重化省份也出現明顯回暖態勢。例如,一季度黑龍江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98.0億元,同比增長6.1%,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0個百分點,是2014年以來同期最好水平。
遼寧省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遼寧省地區生產總值4574.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4.9個百分點,在去年連續四個季度的負增長後首次轉正。
山西一季度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80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1%,增速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別加快3.1個、1.6個百分點。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過去幾年能源價格下滑幅度較大,以能源重化產業為主的省份經濟也面臨著很大的下行壓力。不過從去年開始,能源價格觸底反彈,這些省份的經濟也出現了明顯回暖。
山西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產能方面,2017年一季度,山西省規模以上原煤產量1.94億噸,比上年同期減少724萬噸,同比下降4.8%。同期,山西的主要工業產品價格出現恢複性上漲,其中,煤炭價格同比上漲43.4%,焦炭上漲67.1%,冶金上漲30.6%。
不過,彭澎認為,目前能源價格只是反彈,並不是徹底反轉。例如,考慮到4月鋼鐵價格大幅下降,依靠資源能源價格上漲來促進經濟增長可能難以持續。
“過分依賴能源產業的話,防風險的能力確實比較薄弱。”彭澎說,這些能源重化地區千萬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在未來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經濟結構多樣化方面,還要更加努力,加快發展非能源產業,減輕對能源產業的依賴,提高防風險的能力。
一季度我國有5個省份居民人均收入突破了1萬元大關,是最能賺錢的省份。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全國31個省份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數據。數據顯示,共有9個省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5個省份超過了萬元大關。
京滬領銜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部分,作為反映一個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了解居民生活變化情況的基礎。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
據抽樣調查,一季度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4%,也是唯一一個超過1.5萬元的省份。北京緊隨其後,一季度,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58元,同比增長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
上海和北京兩大直轄市作為強一線城市,現代服務業最為發達。比如近幾年我國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大行業,一直是金融業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而上海和北京又恰好是這些高收入行業最為集中的地區。
由於城鄉差距,一般而言,城鎮化率越高,城市經濟體越大的地方,人均收入也會越高。上海和北京這兩大直轄市作為城市經濟體,城鎮化率已經非常高。相比之下,直轄市外的省份地理面積比較大,城鎮化率也不如京滬,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自然有差距。
浙江“藏富於民”
不過,人均收入位居第三的浙江卻遠高於作為城市經濟體、城鎮化率第三的直轄市天津,直追京滬。
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浙江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0元,同比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實際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別提高0.5和0.1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2016年,浙江的城鎮化率為67%,比上海低20多個百分點,比北京低近20個百分點,比天津低了16個百分點,甚至低於廣東和遼寧。不過,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卻遠高於天津。
這其中的重要因素在於“藏富於民”。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浙江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勞動力要素、土地等制度創新都走在全國前列,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中所需的各種成本、費用。浙江最早在全國實行省管縣,縣域經濟、鄉鎮經濟都十分發達,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強大的產業競爭力。
由於較早實行省直管縣,浙江許多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甚至超過地級市。比如2015年,義烏城區人口已達72.17萬人,比其所在的地級市金華城區人口規模(65.3萬人)還大。2015年義烏的建成區面積達到了103平方公里,超過了其所在的地級市金華的建成區面積(80.2平方公里)20多平方公里。
在湖州,長興縣的財政收入遠高於湖州中心城區吳興區。“長興的老師待遇都比我們要高一些。”湖州市區某中學一位老師告訴記者。
發達的縣域經濟、鎮域經濟,使得浙江的城鄉差別較小。第一財經記者的統計也顯示,浙江是我國城鄉差距最小的省份,城鄉比僅為2.07。
天津人均收入不敵江浙
在這5個省份之後,廣東、福建、遼寧、山東分列第六到九位。
大體上看,廣東、福建與第五位的天津,存在不小的差距,不過也領先身後的遼寧和山東不少。遼寧、山東的差距非常接近,都是在7500多元,遼寧僅比山東多了32元。這9個省份均位於沿海地區。
排在第10名的內蒙古位於中西部,一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091.4元,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過去十幾年,得益於煤炭資源開發,內蒙古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人均GDP甚至一度升至全國第六,緊追江浙。盡管這兩年能源經濟下行之下,經濟增速有所降低,不過去年內蒙古人均GDP仍高於廣東,位居全國第七。
不過,對內蒙古來說,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仍明顯偏低。盡管人均GDP高於廣東,但其人均收入仍遠遠低於廣東福建等地。一季度,內蒙古人均收入比廣東低了2000多元。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天津,雖然去年天津的人均GDP高於上海、北京,但人均收入不僅遠不如京滬,甚至低於浙江、江蘇。
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內蒙古、天津等地,GDP產值主要靠投資拉動和能源消耗,而其投資主體以央企和國企為主,這導致其在做大產值的同時,人均收入增長的比重相對較低。
能賺也能花
在消費支出方面,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796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7.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城鎮及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6387元和2921元。
居民消費支出是指居民用於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現金消費支出,也包括實物消費支出。消費支出包括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務八大類。
能賺也能花。一季度上海人均消費支出也是各省份最高,達到10165.88元,是唯一一個超過了萬元大關的省份。北京以9266.12元緊隨其後,浙江位居第三。廣東和天津超過了江蘇,分列第四、五位。
人均消費支出前十名中,有8個省份來自沿海,兩個來自中西部,為內蒙古和重慶。當然,一季度,受制於氣候因素,整體而言,天氣更為暖和的南方消費動力也會更旺 。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目前,除西藏、黑龍江2地外,其余29省份均已公布2016年平均工資數據。與2015年相比各省職工收入不同幅度有所增加,但大多未超年度全國平均工資水平。以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計算,北京職工年入近12萬元居首,河南不足5萬元墊底。
已發布職工平均工資信息的29省份中,上海、新疆、遼寧、湖北4省份僅公布了全社會平均工資,其他省份按城鎮非私營單位職工和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分別通報。各省份公布的數據並不完整。
15省非私營單位職工月平均工資超過5000元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7569元,同比名義增長8.9%;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42833元,同比名義增長8.2%。
與全國水平對照,京津滬、浙江、廣東、江蘇等6地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2016年平均工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以全社會就業人員平均工資78045元在列)。其中北京以119928元位居首位,成為唯一一個突破10萬元的省份。河南省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2016年平均工資則在29省份中墊底,為49506元。
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超過6萬元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浙江、廣東、江蘇、青海、貴州、寧夏、重慶、四川、山東、福建、海南、內蒙古、雲南等15個,占比超過一半。換算為月工資,這 15個省份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達到了5000元。
8地非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增速高於全國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分四大區域看,2016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同比名義增長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東部9.1%、西部9.0%、中部8.8%和東北地區7.5%。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同比名義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東部9.0%、西部7.0%、中部6.8%和東北地區3.1%。
具體從各省增速來看,在已經公布數據的地區當中,浙江、廣東、湖南等8地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速高於全國8.9%的平均增長率。其中湖南最高,增長11.2%,另有三地增長率超過10個百分點,分別是貴州11.0%、江西10.2%、浙江10.0%。此外,河南、青海、廣西、廣東等地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
北京、浙江、海南、江西、河南、貴州、吉林7地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速高於全國水平,青海省增長率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其中北京年增長率達12.3%獨占鰲頭。而去年內蒙古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長率僅為1.7%排名最末。
(來源:人民網)
在去年突破5000億元之後,今年一季度河南進出口出現小幅下滑。
鄭州海關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河南省進出口總值1093.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8%。
另據西安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陜西省進出口總值832億元,同比增長45.8%。
河南省和陜西省進出口總值的一增一降,實際上反映了近幾年中西部省市的進出口,被少數幾家外商電子企業主導的現實。
國際市場波動
從數據分析來看,拉低河南進出口增長的原因中,手機是重要因素。鄭州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河南手機出口402.5億元,下降9.7%;與此同時,進口集成電路121.9億元,下降15.5%,進口手機用攝像頭44.6億元,下降12.1%。
iPhone手機是河南主要出口產品,目前iPhone手機一半出自富士康鄭州工廠。隨著iPhoneX全球銷量下滑,河南的進出口數據受到的影響顯現。而在此前幾年,富士康鄭州項目曾帶來鄭州和河南進出口的大幅增長。
2010年以後,中西部省區吸引了一大批外向型的企業。尤其像富士康這一類企業向中西部內遷,並迅速形成龐大生產規模。現在全球每兩臺電腦所用CPU中就有一臺“成都造”,全球2/3的iPad出自成都,全球1/3的筆記本電腦出自重慶,蘋果手機一半出自鄭州。
由於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進出口貿易的基數較低,當這些以全球為市場的企業內遷之後,其出口出現了爆發式的高增長,當時中西部進出口逆勢飄紅與東部沿海地區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現在陜西進出口的高增長也有賴於三星西安項目。西安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達543.8億元,增長33.6%,占同期陜西省進出口總值的69.7%。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超500億元,增長31.7%,占同期陜西省進出口總值的64.1%。
從市場上看,今年一季度,陜西省對韓國進出口貿易總值173.5億元,增長66.8%;從商品結構看,機電產品進出口669.9億元,占同期陜西省進出口總值的85.8%。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隨著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這些外貿高增長地區也出現大幅下降,河南的下滑不是孤例。
2015年四川外貿進出口總額大降26.5%,2016年再降3.6%。原因就在於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導致出口下降,同時,加工貿易生產低迷使得進口下降。
依賴幾家外商企業
中西部地區進出口數據的大幅波動,主要在於這些地區的進出口集中於少數幾家外商投資企業,它們占據這些省區進出口總值的60%以上。
西安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陜西省的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543.8億元,增長33.6%。鄭州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河南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690.9億元,下降11.2%,占63.2%。
因此,隨著市場變化,這些企業的進出口下滑就會直接影響到當地的進出口。
2015年,成都出口排名前幾的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公司也就是富士康成都工廠出口同比下降26.93%,戴爾成都公司出口同比下跌36.7%,英特爾成都公司出口下跌22.86%。當年,成都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了29.1%。
四川省統計局總經濟師熊建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四川外貿有三個特征:一是以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為主,這占外貿總額的86.7%;二是外商投資企業對進出口起到支撐作用;三是主要是機電產品。
在大幅下滑之後,四川進出口去年恢複性增長,也能看到外商企業的作用。
外貿主要集中於少數幾家企業會導致出口主要產品比較單一。從商品結構看,機電產品進出口669.9億元,占同期陜西省進出口總值的85.8%。而鄭州的手機出口約占進出口總值的40%。2017年,河南手機出口1934.3億元,增長7.9%,全年手機出口首次突破一億臺。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後,各省份也紛紛發布自己的經濟“一季報”。除了內蒙古暫未公布相關數據外,其他省份均發布了具體的生產總值(GDP)和增速數據。
從發布的數據來看,西南乃至長江中上遊地區的經濟增長仍最為強勁,東南沿海的廣東、浙江的經濟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長江中上遊增速強勁
在增速方面,共有8個省份的經濟增速超過了8%,其中除了陜西以外,其他省份全部來自南方地區,更確切地說,是來自長江中上遊地區。
其中,貴州以10.1%的經濟增速領跑全國,也成為唯一一個經濟增速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
自2011年以來,貴州增速已連續8年位居全國前3位。貴州在2010年10月推出“工業強省”戰略,同年12月,108家央企投資貴州47個項目,總投資達2929億元。有了央企的推動,貴州的投資駛上了快車道。
在工業強省的同時,近年來貴州強力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在大數據方面,順應大數據產業革命大潮,重點打造以大數據、高端電子信息制造和高端特色裝備制造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集群和中國內陸重要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最終搭建上下遊一體化的完整智能終端生態體系。
貴州金融城
貴州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2.6%,醫藥制造業增長15.2%,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6.3%,增速均明顯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智能手機、集成電路、智能電視等產品產量實現較快增長,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15.4%、33.7%和31.3%。
同時,隨著高鐵網絡的完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貴州旅遊產業持續“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一季度貴州旅遊總人數1.94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4.2%;旅遊總收入1846.90億元,增長36.4%。
貴州之外,西藏和雲南兩個西部省份的經濟增速也很亮眼,分別是9.5%和9.3%,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中部省份江西的經濟增速也超過了9%,位居第四,繼續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此外,四川、安徽、湖南的經濟增速也都超過了8%。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近幾年來,長江中上遊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尤其是上遊的貴州、重慶,中遊的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近幾年經濟增速在各省份中名列前茅。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長江中上遊地區的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勞動力充足,優勢十分明顯。近年來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由沿海向西南、華中均衡發展,也體現了自然經濟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
南北分化持續
相比之下,經濟增速較慢的地區主要位於華北、東北、西北等地。
經濟增速後八名的省份,除了海南之外,全部位於北方地區。其中,天津和吉林一季度的增速分別為1.9%和2.2%,排在末尾;遼寧和甘肅的增速分別為5.1%和5.3%。
甘肅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全省生產總值1575.8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居全國第26位。據此推算,尚未公布GDP具體數據的內蒙古,其一季度的GDP增速低於5.3%。
實際上,自 2013年迄今,我國經濟增長由“西快東慢”轉變為“南快北慢”,南北分化十分明顯。
在4月初舉行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8年會”上,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認為,目前的南北分化態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體制性因素。周期性因素是外因,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是區域分化的主因、內因。
任杜鷹說,現階段區域經濟分化有著更深刻的背景,那就是我們正處在結構變革和動能轉換的特殊時期,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過去那種依靠拼資源、拼環境,外延擴張型增長的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科技創新、人力資源投入的新技術、新生態、新經濟為代表的質量效益型增長,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大趨勢。
東部向高質量發展
而在長江中上遊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東部的廣東、浙江等沿海經濟大省的轉型升級成效也十分明顯。
其中,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發布的“一季報”顯示,一季度,廣東GDP保持中高速(7%)增長,服務業比重提升1.2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累計完成增加值增長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4%。
一系列數據表明,廣東經濟質量效率動力正發生深刻變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穩步提升。
作為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省份,廣東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所受的沖擊最大,轉型升級也開展得最早,目前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在外貿出口增長受阻的情況下,借助電商的快速發展,廣東工業產品的市場開拓力度不斷加大,內銷占比進一步提升。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肖鷂飛說,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轉型升級起步較早,成效也比較明顯,比如珠江西岸的裝備制造業和家電業,其智能化成效明顯;而在東岸,東莞的智能手機產業發展迅速。
其中,一季度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51.8%、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81.8%,集成電路產量增長17.0%;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0.8%,占工業投資比重提高7.6個百分點。
在浙江,數字經濟引領新興動能加快成長。浙江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規模以上工業中,一季度,高技術、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所占比重分別為12.2%、43.6%、40.0%和31.2%,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4.2、4.2和3.9個百分點。
江蘇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1.5%;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3.1%,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智能裝備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分別增長15.8%、13.9%、11%、10.9%。
江蘇省統計局副局長劉興遠分析,今年江蘇經濟穩中向好,量質提升。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實體經濟在轉型升級中,實現了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以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推動了經濟逐步向中高端邁進。
在上海,一季度,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總產值2431.6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2%,增速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51%,新能源增長16.3%,生物醫藥增長16.1%,新一代信息技術增長11.4%。
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市場化程度更高,企業“不轉型就得死”,因此轉型的動力更為迫切,再加上政府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公共服務,轉型升級的成效不斷顯現,產業進一步向高端化發展,並吸收更多人才,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表:2018年各省份經濟“一季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