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好×果籽】沉默:香港自我否定的時代

1 : GS(14)@2017-04-08 19:40:39

【文化籽×讀書好】最近看了馬田史高西斯的電影《沉默》,不斷回想片中主角的疑問:「當人在承受萬劫苦難之際,神為何一直沉默?究竟我們的信仰,是為了自我,還是為了眾生?」於是再看了一遍電影原著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此書發表於1969年,榮獲第二屆谷崎潤一郎獎,小說早已有英譯本。當年馬田史高西斯因《基督的最後誘惑》引發風波,各地教徒抗議,紐約區大主教送給他這本小說。電影由籌備至開拍,波折重重,經歷廿多年。

深刻的思考

故事背景是江戶德川幕府禁絕天主教雷厲風行的時代,當時有兩名在澳門的葡萄牙耶穌會神父偷渡到日本傳教,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將人倒吊,頭部置於地穴中,耳後割開傷口,受刑人只不斷聽到血滴下的聲音,痛苦萬分,呻吟不已),之後而宣佈棄教一事的真確性。因為當時這宗棄教事件在教會眼中,被視為基督宗教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兩人面對各種磨難,經常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他們同時走過昔日恩師所走過的路,陷入了同樣的衝突掙扎,最後體會人性軟弱,對自己的基督信仰進行了更深層而現實的思考。當時德川幕府禁教令是如何執行?幕府武士測試地下信徒的方式叫「蹅繪」,即要他們用腳蹅在「聖像」之上,侮辱自己尊崇的耶穌、天父及聖母,拒絕「蹅繪」者會被施以酷刑,包括火燒、穴吊、掛在十字架上由潮汐海浪慢慢溺斃。對神父而言,他們目睹信徒殉教,痛苦不堪,開始懷疑自己所相信的神,為何沉默不語,他們來日本是傳揚福音拯救人,還是將災禍帶給他們?主角洛特里哥神父堅持不棄教,幕府派駐長崎的行政長官就開始用穴吊方式虐殺信徒。這時候,精神飽受折磨的神父要選擇的究竟是「神」,為殉教感到光榮?還是選擇「人」,拯救那些無辜的信眾?他禱告,但神仍然對此沉默不語,將選擇權交給了人自己!這是一種存在主義式的情景,在極端艱難下,換了你自己,究竟會作何選擇?是否只有放棄信仰苟且偷生,還是為信仰光榮而死兩種選擇?信徒神父踩過象徵信仰之物,是否就是代表拒絕了神,從此無法得救?而為主捐軀,難道不是一種靈性的傲慢?最後神父得到了答案,他走過的路,就是耶穌降世所經歷的路!


公義是否已經不存在

全書的結構也相當精采,首四章是以神父洛特里哥的書信方式展開,巨細無遺地用第一人稱方式解剖主角的心理狀態,他的生活十分艱辛,左躲右藏,但又目睹這些貧窮的農民信徒忠於信仰,受酷刑虐待而殉教,當中既有恐懼、狂熱,鄙視及自我懷疑。當神父被捕囚禁後,敍事方式開始改變為第三者,他因為心理上已準備了殉教,最後是信徒被穴吊那一幕,是他信仰上最後的掙扎、試煉。而最後一章則是天主教住宅的官差日記,從一位旁觀者記錄了神父棄教,改了日本姓氏,為幕府工作直到死亡的一生。我們或許不是教徒,但我們的信念,無時無刻都受到「蹅繪」、「棄教」等自我否定的考驗,李澤楷為在特首選舉中自己早前不理解中央心意公開悔過、庫斯克為了自己愛惜的人不被紅衞兵騷擾而封筆、銅鑼灣書店的林榮基「被悔過」……。強權當道,公義是否已經不存在?如何令「信念」在沼澤一樣的地方生根?我推薦大家看《沉默》。



英文新版《沉默》,有馬田史高西斯作序。

電影是在台灣實地拍攝。

撰文:劉細良編輯:蕭家慧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07/199819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601

【小企鵝×果籽】這是我的!

1 : GS(14)@2017-04-08 20:45:34

周末早上,拿着平板電腦到餐廳吃早餐,時間尚早,餐廳裏只有我和鄰近餐枱的一家四口,整個地方都很安靜,未幾,一把聲音吸引了我的視線,「這是我的!這是我的!」原來鄰坐的兩個男孩,猜他們是兄弟吧,哥哥拒絕讓小弟玩他手上的平板電腦。話口未完,兩兄弟開始運勁搶奪,看看他們的父母,置若罔聞,自己完全沉醉滑手機呢!人家父母也毫不緊張,事情後來發展如何,是否即將上演一場爭奪戰,也不重要了吧!



這場景讓我記起了一本書,書名正是《這是我的!這是我的!》,作者以森林內飛禽走獸作背景。拉開故事序幕,是小青蛙在路上撿到一顆白色蛋,他歡天喜地抱着蛋說:「這是我的!」然而,蛋真的是沒有主人的嗎?誰撿到,就歸誰嗎?蟒蛇在樹上看見青蛙,二話不說溜下來就捲走了他手上的蛋。還留下一句說:「這是我的!」被搶的青蛙,當然明白生活在叢林裏,體形大、力氣好就是有優勢,體積不如對方,就要看誰有尖牙利爪了!青蛙只好無奈接受這森林定律。接着天上飛來一頭老鷹,說時遲那時快,搶走了蟒蛇抱在懷中的蛋,然後又出現身形龐大蜥蜴……動物的相對大小,和彼此食物鏈的關係,在比利時繪本畫家Michel Van Zeveren筆下,一覽無遺。不過,老鷹不是省油的燈,可不會輕易將到手的蛋拱手讓人,於是他跟大蜥蜴互搶起來。作者在這個關鍵時刻,讓故事出現了轉折:就在他們倆打架的時候,蛋飛了出去,擊中大象的頭。大象頭上腫了個大泡,看起來非常生氣,他向着眾人說:「這個,是誰的?」大夥兒誰也不敢承認,迅速彼此推托,蜥蜴說是老鷹的,老鷹說是蟒蛇的,蟒蛇最終說是青蛙的,青蛙則呆在當場,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情節又再出現轉折,被視為森林裏體形最大的大象,居然將蛋還給小青蛙,大家只好悻悻然離開,蛋終於回到青蛙手上。但故事還沒完呢!第三個轉折才是高潮,突然「喀嘞」一聲,蛋裂開了。猜猜看,裏面出現了甚麼?這個動物寓言故事,跟傳統總會在故事結局來一個大道理不一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反之,它用幽默方式,讓讀者想想你真的想要的是甚麼,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小青蛙為甚麼會想擁有一顆跟他體形差不多大的蛋呢?他跟蟒蛇、老鷹或蜥蜴不同,人家視蛋作點心。小青蛙是貪心嗎?擁有一顆蛋,需要負甚麼的責任呢?當他看到蛋裏孵出的生物時,會後悔自己為甚麼要撿這顆蛋嗎?或許,下回遇上孩子再搶玩具的時候,不妨跟他們討論:你是真的想要這東西嗎?還是看到別人有,自己也想要?這個真的那麼好嗎?擁有它,你需要負甚麼責任?故事裏面的大象,雖然是體形最大的動物,他為甚麼不把蛋據為己有呢?這繪本在幽默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跟孩子一起思考及討論的空間!成年人也不妨細想,營營役役找生活,賺錢、消費、消費、賺錢,這真是大家想要的生活?還是最終只不過為了「擁有」。



撰文:鄺穎萱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08/199830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28

【果籽影評】《攻殼機動隊》中素子的自白

1 : GS(14)@2017-04-13 00:24:32

《攻殼機動隊》最初出現在1989年的連載漫畫,與今年的真人版相差28年。真人版的畫面還原度毫無疑問非常高,但導演為符合大眾市場,為免觀眾產生太多疑問,在內容上刪減了很多哲學性,取而代之的是電影最後草薙素子的自白。



「人性是我們優點。」素子在電影最後選擇了人性,但在電影中段,反派認為人性是素子唯一不能突破的東西,人性令她不服從命令,難以控制,但如果逆向思考,要製造一個不違反命令的東西,為何不直接製造機械人呢?或者你會認為機械人又會衍生人工智能的問題,但需要知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問題。如果人類總要將人性套用於其他造物身上,同時又要他們受到控制,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人類一方面想充當造物者,另一方面又想保障自己,這就是人性—矛盾,或許人性就是人類能否繼續進化的鎖匙。「記憶不能決定我們是甚麼,行動才能夠。」記憶在電影佔最大的篇幅,素子很多時都會有記憶殘影,最後才發現是過往的記憶。要建立人性,記憶是必須的,沒有記憶,我們誰也不是。正如電影開初所講,記憶能夠自由寫入和刪除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為記憶中的經歷、經驗能夠令人成長,繼而建立價值觀、人格。過往很多理論都提出,家庭是影響成長的重要因素,要不是素子最後知道媽媽還在生,她的行為亦不會有所改變。行動取決於意識,但意識又是甚麽?最初漫畫版曾提出一個疑問,素子原本的意識真的進入了新的機械身軀,還是新的機械身軀產生了新意識?可惜意識至今仍不能被定義,即使用2014年《解碼遊戲》中主角圖靈提出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測試的大原則亦主要集中於認知層面,只要辨認不到誰是機器,誰是人,就可判定機器能夠思考,但過往已經有電腦成功通過圖靈測試,難道電腦能夠思考並擁有意識?「換上機械肝就可以不停喝酒了!」這個笑話絕對是不得不提。不論是陪男朋友睇《攻》的女生,還是中年男,相信亦會有共鳴,但記者就馬上聯想起《列子.湯問》中《偃師造人》的故事,「内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髮,皆假物也。」就像《攻》世界中的「人」一樣。「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如果肝換上機械肝可以改善視力,相信是繼喝酒之後一大好處。記者︰盧逸文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fb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me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AS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2/199876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308

【讀書好×果籽】中東之亂與伊斯蘭千年大分裂:讀《先知之後》

1 : GS(14)@2017-04-14 11:13:37

【文化籽×讀書好】上週美國出手攻擊敍利亞阿薩德政府軍據點,懲罰敍軍運用化武攻擊平民。



中東亂局自從美軍攻打伊拉克之後,至今都未曾平息過,在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權,局勢開始穩定下,天真的美國人已為大功告成,殊不知獨裁強人倒台,推行民主選舉,打開了伊斯蘭教派衝突的序幕。2011年北非突尼西亞爆發民眾起義,啟動了阿拉伯之春,民主浪潮席捲中東,這時,天真的美國人又認為中東民主建設,將可以有利穩定當地局勢。殊不知強人倒台,很快就變成更大的亂局,敍利亞國家分裂,極端伊斯蘭國出現,大國插手敍利亞爭逐利益,教派、國族、外來干涉三合一,出現了真正的「地獄鬼國」,民眾生活在苦難之中。


兩大論述

對於中東苦難及亂局因由,基本上可分為兩大論述系統,一種是「帝國主義論述」,認為敘利亞內戰及伊斯蘭國崛起,是源於二十世紀西方殖民潮退後,歐美強權人為劃定的近代國界,無法充份反映各區域長期發展下的歷史因素、權力結構,最後造成災難。另一種從文化角度入手,以伊斯蘭兩大教派遜尼及什葉千年鬥爭為主軸,混雜在國族、民族國家鬥爭之中,而形成今天的亂象。我傾向不要忽視教派鬥爭的原因,因為這一直是阿拉伯地區政權互片的外衣,以此動員群眾,而伊斯蘭政權,在歷史上都是政教合一。什葉與遜尼的仇恨,在創教不久的西元七世紀就開始,穆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後去世,只留下一個女兒,接班人問題成為分裂的根源,一派認為該由最理解穆罕默德思想的夥伴兼岳父阿布巴克爾繼任,稱為遜尼派,而另一派支持穆罕默德的女婿兼姪兒阿里,成為了什葉派,隨後兩派鬥爭,導致阿里及其子胡笙被遜尼派殺害,恩怨由此而起。其實兩派都信奉《可蘭經》,什葉派後來的發展類似天主教,以教士作為效忠首領,遜尼派則與反天主教的馬丁路德提倡「因信稱義」相似,認為平民信徒能直接與真主溝通,不需要中介。伊朗是中東國家什葉派主將,而沙地、卡塔爾則是遜尼派大佬,伊朗、俄羅斯支持敍利亞阿薩德,反抗軍則以遜尼派為主,得到美國及其中東盟友沙地、卡塔爾支持。


千年戰爭

我們對伊斯蘭歷史及宗教相對陌生,要認識這千年以來的宗教戰爭,我介紹一本入門作品《After The Prophet: The Epic Story of the Shia-Sunni Split in Islam》,中譯本剛在台灣推出,名為《先知之後》。作者Lesley Hazleton是心理學家兼中東專家,1966至1979年間為《時代雜誌》駐耶路撒冷代表,也為《紐約時報》、《新共和》等刊物撰寫中東問題報導,之後轉型成為專注宗教及歷史題材的作家。本書是追述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出現初期的故事,目的是尋找分裂的源頭。一開始先來個簡單人物介紹,由穆罕默德開始、妻子哈蒂嘉、妃子阿伊夏、養子阿里、岳父阿布巴克爾、武士伍瑪爾及壯烈犧牲的穆罕默德孫子胡笙。暸解了這些人物恩怨後,作者帶大家回到2004年3月2日上午十點發生在伊拉克卡爾巴拉市發生九次大爆炸,什葉派朝聖者傷亡慘重,而卡爾巴拉,在阿拉伯文中是「毀滅」與「苦難」之義。公元680年,穆罕默德逝世不足五十年,他的男性後裔在此遭到屠殺,這件事就是什葉派、遜尼派分裂的開端。然後,作者帶讀者再回到更遠古穆罕默德逝世後誰當承繼人的爭拗,掀開了千年大分裂。這是一本人物故事書,有趣味性也易看,可能是心理學家緣故,此書擺脫了宗教史視角,更多是從人物心理刻畫出發,各位不妨當作「金庸小說」來看吧!



作者Lesley Hazleton在TED講述伊斯蘭問題,很受歡迎。

極端組織ISIS崛起是與伊拉克及敍利亞內教派鬥爭有關。

撰文:劉細良編輯:陳漢榮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4/199894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75

【讀書好×果籽】《巨嬰國》被禁的政治意義

1 : GS(14)@2017-04-22 10:44:21

【文化籽:讀書好】內地心理學者武志紅去年出版《巨嬰國》一書,大受歡迎,作者指出內地人雖然已經成年,其實心理水平仍是個嬰兒,稱之為「巨嬰」,由他們組成的國家,就叫做巨嬰國,「巨嬰」的共同心理特點是,「全能自戀」和「共生」,全能自戀就是大家要聽我的話,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萬事萬物都為自己服務,以我為主。共生就是不能獨活,因而衍生出集體主義。而所謂集體主義就是大家都被要求「聽話」,在家要聽父母,在學校要聽老師,在社會上聽領導、聽政府的,因此內地人是按照別人的意志來活,於是自我就無法成長。



由於《巨嬰國》成為暢銷書,結果這書今年三月被禁全國書店下架。今天我不是想推介《巨嬰國》,而是討論對中國人民族性及劣根性批判,為何變成禁忌,即使已經出版,仍然不准售賣。坦白說這書並不是嚴肅學術著作,內容也不嚴謹,但勝在改了個好書名,猶如視頻標題黨。「巨嬰」二字充滿了現實指涉,內地一孩政策下,父母溺愛產生了大量超級肥胖孩子,這些肥仔一般性格以我為主,是受祖父母及父母寵壞的孩子。


口腔期

《巨嬰國》的理論基礎,源自佛洛依德心理分析學,他認為人的自我成長分為口腔期、肛門期、弒父戀母期等。而中國人的集體自我從未成長,仍然停留在口腔期,這分析其實是來自八十年代在港、台兩地轟動一時的民族性批判作品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在八十年代念大學的誰沒有看過這書。孫隆基從中國人的「核突」行為出發,剖析其背後的集體心理狀態。例如在公眾地方吐痰、挖鼻屎、打嗝,他認為一個人養成了自制自律的肌肉動作時,就是他的「自我疆界開始浮現之時。然而,由於中國人在肛門期已養成了可以排泄物隨意地放入外在世界,保持了口腔期的「自我界線不明朗」的特徵,因此,西方孩童的「自我疆界開始浮現的階段,也正是中國人訓練孩童不要有『個性』的時刻。」孫從心理分析角度論證中國文化內集體主義傾向,早了《巨嬰國》近三十年!沿着這個民族性批判向上溯,孫隆基之前的經典,當然是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同樣拿中國民族劣根性開刀,狠批集體主義下形成的醬缸文化,扼殺個性。如果要再找出民族DNA批判祖師爺,首推深受共產黨尊崇的魯迅,大家還記得在《阿Q正傳》、《孔乙己》中強烈批判了傳統文化中「吃人」與甘於「被吃」、「精神勝利法」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奴隸哲學嗎?他塑造的阿Q、孔乙己就是深受民族劣根性毒害的原型,當時魯迅是深信「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中國才有希望。


變態大媽

1919年是中國人掙脫口腔期,追求民族自我成長,發展個性的起點,而馬列主義及共黨提倡的文化革命,也是由此出發,為了這個自我探索過程,中國人付出了沉重代價。殊不知到了今天,一百年前鼓勵大家文化上「弒母殺父」的共黨,今天反過來換上新裝成了大媽,將人民視為胖寶寶,大媽不單要照顧寶寶起居飲食,或要防止不良思想令寶寶學壞,希望控制這個胖娃子一生,多變態多惡心!柏楊當年金句是:「我們的醜陋,是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醜陋。」今天應該修改為:「共產黨的醜陋,是在於他們要你不知道自己的醜陋!」



書本以岳敏君的「中國式哈哈笑」作插畫,是內地人集體愚昧的代表作。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是三十年前的暢銷書。

魯迅是「唱衰」中國人民族性的祖師,卻受共黨尊崇。

撰文:劉細良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緊貼「蘋果VR」熱潮,打開雙眼隨意門,讓「蘋果VR」陪您探索新世界:https://goo.gl/b5RQAB「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21/199959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46

【小企鵝×果籽】貓樣哲學

1 : GS(14)@2017-04-22 10:50:41

中譯本名為《他們都看見一隻貓》。

每年美國童書繪本界都會頒發凱迪克獎,這獎項不經不覺已超過五十年歷史,這個獎項是紀念十九世紀英國知名繪本插畫家倫道夫.凱迪克(Randolph Caldecott1846-1886)。今年的銀牌獎作品《THEY ALL SAW A CAT》,中文譯本《他們都看見一隻貓》亦已經面世,這本給孩子「看」的書,以插畫為主。故事創作源於作者布蘭登.溫佐(Brendan Wenzel)教授兒童美術的經歷。他曾經在尼泊爾教授兒童繪畫,班上的孩子很多時對自己創作成果不滿,總會認為可以做得更好,向老師說自己畫得這裏不似、那裏需改善,諸如此類。但在老師眼中,孩子作品根本就不應拘泥於畫得「一模一樣」的概念,因為作者深信藝術創作,每個人所表達的手法不同、想法亦可以有異。如果我們相信繪畫是人的一種自我表達方式,那麼不同的人與貓相處,自然各有體驗,人與動物之間有不同的互動、觀察,最後所呈現出來的貓。作者為了向孩子傳達這概念,就創作了《THEY ALL SAW A CAT》這繪本。故事主角是一頭貓,裏面重重複複一句「這隻貓帶着他的鬍鬚、耳朵和爪子在世界行走……,加強了貓具有的特徵和一直在行走的動感。貓與十二頭不同品種的動物遇上,但在大家眼中的貓卻又完全沒有一處相同的地方。孩子眼中的牠既溫馴可愛更擁有一雙大眼睛,但從狗的角度,貓反變成了一頭身形不合比例,又瘦又醜的怪物,狐狸最愛追捕貓,所以牠們眼中的貓變成只懂東躲西藏、無故躍動、忽冷忽熱的傢伙;金魚從魚缸玻璃外望,所以這位兄弟面目模糊,在金魚的記憶裏,貓面相真的叫人說不清楚;至於世世代代都視貓為宿敵的老鼠,貓從來都是不安好心、面目猙獰,不管你是帝皇級品種,魔頭就是魔頭,改不了!與生俱來一雙複眼的蜜蜂,眼睛由許多個小眼構成,通過眾多小眼的晶狀體投射出來的影像,就像拼貼畫一樣,所以蜜蜂眼中的貓就是由不同顏色圓點拼湊而成的東西;雀鳥在天空飛翔,大部份時間只看到貓的背部;躲在貓背上的跳蚤,看到的是不同顏色的毛髮;還有蚯蚓、蝙蝠、蛇、臭鼬、牠們單靠感覺,感受到「貓」只是個溫度,或是以音波構成的外形。故事的結局,輪到貓看到水影照出的自己,究竟自己是甚麼的模樣呢?其實,貓還是貓,可是在大家眼裏出現不同的表象,反映不同觀看者的角度及心理。可曾好奇別人眼裏的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相信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在不同人眼裏有不同的你,重點在於能否學習成為繪本裏的貓,自在的上路,開心過生活,這才是最重要!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蕭家慧美術:利英豪緊貼「蘋果VR」熱潮,打開雙眼隨意門,讓「蘋果VR」陪您探索新世界:https://goo.gl/b5RQAB「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22/199971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363

【讀書好×果籽】電視低能,我們損失甚麼?

1 : GS(14)@2017-04-29 23:25:30

【文化籽:讀書好】有線電視終於找到新買家,台前兩位香港商人做keeper,另搭內地商人,表明裁員一成,調動人手做財經資訊,又話要在廣東落地,雖然沒有說出口,但大家對有線新聞台的下場,應該知道會是王征主政亞洲電視時代的翻版。免費電線只剩下一家,收視率大幅下滑,每天仍努力不懈製作低水平電視劇,Viu TV當初好像有創意,但一年下來,又是胡鬧死路。至於收費電視,也經營困難,舉步維艱,有線電視步入「亞視化」。電視觀眾萎縮,很多人認為是新媒體崛起,取而代之,我認為曾幾何時輝煌的香港電視業之步入夕陽工業,四個字:「咎由自取」。



今天我介紹一本關於日本電視工業轉型的書,書名叫《電視低能,我們損失甚麼?》作者是曾任職富士電視台國際部的台灣人陳弘美。我們對日本電視節目的認識,主要是兩大類:以木村拓哉為代表的日劇及藝人綜藝show,但對於另一類主流節目「雜聞秀」(日本稱為wide show),所知甚少,因為這些節目很本地化,即八卦、雜誌式資訊節目,因有文化差異難向亞洲其他地區輸出。作者就是以「雜聞秀」自九九年富士電視台大改革起,分析這類節目的社會、政治影響力。



反對黨領袖蓮舫受惠於電視「雜聞秀」而人氣高企。

知識化

香港也有類似的晨早、中午時段節目,那是上班時間,在家看電視的不是家庭主婦,就是退休人士,如果有朋友告訴你會看《都市閒情》,欣賞安德尊,你會想:「係咪有病!」傳統電視台照顧大媽師奶口味,節目多以娛樂、明星八卦、家事常識、煮餸、健康等軟性資訊為主。同樣在日本也不例外,但隨着退休及女性教育水平提高,戰後嬰兒潮所謂「團塊世代」經已退休,他們打開電視,見到《今日睇真D》重複又重複又重複地解剖外星人,或一個你不知是誰的二打六藝人在面前懺悔並宣佈與小三分手,定必會選擇關電視。由於收視率下跌,電視台必須改革,而富士電視台是首先將晨早時段改為硬性雜誌式新聞節目,大幅刪走無聊、浪費時間的娛樂藝人八卦,增加硬性新聞內容。傳統晨早及中午節目,由於時間長,動輒兩小時,為了充塞時間,將藝人狗仔隊新聞片拖長播放,一分鐘片硬撐到半小時,結果被觀眾唾棄。但富士電視台製作人發現晨早新聞清談,長時間成為了優點,可以將政策及政治事件來龍去脈,一次過無間斷交代清楚,又用上大型告示板將重點寫上,觀眾容易理解,最後節目改革成功,大受歡迎。富士電視台帶動了其他商營電視台如TBS、朝日等仿效,就終也令公營NHK作改變。



書中訪問了TBS「雜聞秀」星級主持三野文泰。

民主基礎

作者認為這些以退休人士、家庭主婦為對象的「雜聞秀」,帶來了日本社會的改變,由於硬性新聞軟性化、娛樂化及知識化,國民對公共事務的認知及關心程度大大提高,傳媒第四權由此得到壯大。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雜聞秀」將硬性新聞及資訊變成易入口及「入屋」的節目,師奶也能夠明白專家觀點,收視上升後,電視台找來更受歡迎的明星主持,又開闢更多專家專欄,猶如報章副刊。而政客也通過上這些節目爭取民意,小泉純一郎能夠挾民意來掃除黨內利益集團,就是靠「雜聞秀」帶來支持者。反對派民進黨領袖蓮舫當年崛起,也因為「雜聞秀」播出她咄咄逼人的開會實況,人氣旺盛。此書除了作者觀察外,也有星級主持及製作人訪談,深入介紹節目製作過程,是認識電視與政治互動的好作品。電視低能,我們損失的其實無法估計!



撰文:劉細良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28/200036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880

【讀書好×果籽】盜賊史觀下的中國

1 : GS(14)@2017-05-13 01:56:54

【文化籽×讀書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漢、明之後最強大的盜賊王朝!」這是日本作者高島俊男在《盜賊史觀下的中國》一書的論斷。



中國歷史對於王朝更替,一直採取神秘主義的包裝,儒生將新王朝開國皇帝美化,醜化末代皇帝失德,建立新政權上應「天命」的理論,以合理化其叛亂造反。這是現代中國人所接受的所謂「正史」,我在香港念中學,中史科的課程、課本及考試均圍繞着這種治亂興衰的循環來轉,最後所有認真念歷史的同學,都會失去興趣。這種循環歷史觀猶如打遊戲機式的無限復活,一個王朝敗亡,其原因同再對上一個大同小異,至於王朝鼎盛,成因也相同,結果變成一堆人名、地名及年份。《盜賊史觀下的中國》一書出自日本人之手,反而沒有甚麼正統史觀的包袱,可以從我們不為意的角度,解構中國歷史。作者認為貫串中國歷史是兩大勢力的博弈:紳士與流氓,紳士就是儒家知識分子,他們構成了王朝的官僚統治階層,追求「道統」,即中國古代儒家聖人的傳道系統,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孔、孟、二程及朱子等人傳授的知識系譜,以此作為治國的行為準則規範。但同時另一邊存在一個以社會遊民、閒人聚眾結黨的盜賊勢力,他們的行為規範,當然不是儒生道統,而是盜賊邏輯:「盜統」,這些集團式盜賊力量之大,足以推翻政權,打下江山當皇帝,所謂正史就是以「道統」粉飾「盜統」的歷史。儒家理想的政治,從來就沒有實現過,在儒生浮誇歌功頌德的文字背後,皇帝管治的手法,仍然是起家時流氓強盜山寨那一套。


流氓皇帝

西方及日本歷史,均有農民盜賊叛亂,但惟獨是中國,才有盜賊集團的政權,建立王朝,並且至今仍受到膜拜。歷史上三大盜賊皇帝,是漢高祖劉邦,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及共產帝國毛澤東,中間穿插陳勝、吳廣、李自成、洪秀全等差點成功的盜賊皇帝。由於中國王朝版圖大,而皇帝又採取強幹弱枝,屯兵中央,地方武裝力量薄弱,為了防範地方坐大,地方官由非本土人士出任,他們不會盡職保護管轄地,這形成了盜賊集團的生存空間。加上中國文化貶低武人,當兵者也是流氓,兵很容易變賊。盜賊同朝廷是並存的,當出現內部如天災或外部如戰爭,盜賊勢力便乘時而起。高島俊男這書的真正主角其實是毛澤東,話說在八九年出版《中國大盜賊》一書時這部份卻被刪走,近年再版時才補回這部份。他當時寫作的起點,是為了說明中共不是甚麼社會主義、共產革命政權,而是傳統流氓盜賊集團起家的帝國。作者指出毛一早已認定共產國際那套革命路線不會成功,他是從傳統歷史中吸取「農民起義」經驗,中國農民起義帶頭的不是農民,是讀書人、流氓閒人、小商人及運輸工人,農民只是外圍手腳。打土豪分田地,上井岡山佔領土匪山寨,搞暴動,着重軍事建立根據地,都是歷史上盜賊集團的手法,但毛成功之處是能超越盜賊流寇,如重視建立根據地,批判朱德着重攻城是黃巢、李闖式的流寇主義。至於建政後誅殺功臣,清洗一個又一個的接班人,同朱元璋差不多,毛最後還妄想指定由老婆江青當皇帝,最後功臣集團拉攏盜賊首領親兵「養子部隊」頭目汪東興叛變,拘捕四人幫,另一個鄧小平王朝登場,今天,應該到了第三個王朝了。



毛澤東熟讀明史,尤其愛看朱元璋的歷史。

毛澤東是太平天國洪秀全的version2.0。

撰文:劉細良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2/200182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652

【讀書好×果籽】民俗學的視野:讀《梅乾與武士刀》

1 : GS(14)@2017-05-27 00:08:09

【文化籽×讀書好】最近同友人談起香港工匠技藝失傳問題,她的家族是製造傳統中藥,如猴棗散、川貝末等,認為會隨着父親一代而終結,我深有同感,家父在印度人裁縫店工作,為赤柱軍營的英軍造西裝、禮服,學的是一套標準英式西裝工藝,今天香港懂得造英式西裝的師傅,已經買少見少,後繼無人。數年前曾到訪內地紫砂茶壺的原產地丁蜀鎮,那些近五百年由明朝流傳下來的手造茶壺工藝,所用的工具與明朝無異,工藝師在環境惡劣的工作坊內造壺,他們說手工壺正逐步被倒模大規模生產取代。今天中國傳統工匠技藝式微,但年輕人卻追捧日本的工藝產品,如岡山縣人手藍染牛仔褲、手工木眼鏡框、手工阿波藍染布、以至手工釀造清酒,但凡「手工」就代表了品味、時尚,何解?

民俗工藝之美

我相信因為日本人是最早發現面對西方工業文明入侵,需要致力維護民俗工藝,於是由人類學家、藝術家、歷史、考古學家在三十年代發動民俗學運動,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研究妖怪傳說,從天狗、河童中理解日本民族性,柳宗悅則發現生活中民藝品的實用價值,提倡「用之美」,發起民藝運動,1936年在東京市目黑區駒場設立日本民藝館。他兒子柳宗理揉合設計與傳統工藝,生產出獨一無二的日用品,如經典的「蝴蝶凳」及南部鑄鐵鍋。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樋口清之作品《梅乾與武士刀》,作者是日本考古學大師,在二戰後日本努力接受美國文化,以為這等如洗心革面,樋口卻反其道而行,重新由生活文化詮釋「日本是甚麼?」,此書是學術大師手到拈來之作,很易讀,且充滿趣味。他首先確立日本人基本價值,與西方分別是在於人與自然關係,日本不是以征服自然出發,而是細心地觀察自然,順應自然作配合。他寫日本京都三十三間堂,這座興建於1265年用來安放一千零一尊觀音塑像的佛寺,七百多年來經歷討無數颱風、地震天災,三十三間堂仍然屹立不倒,靠甚麼?近千年歷史的中國木建築早就沒有了。原來它的地基不是穩固的石頭,而是黏土與砂礫等一類具彈性的土質,可以卸力。


生活中的身份認同

書中提到日本煉鐵鑄刀技術,曾令西方人嘖嘖稱奇,德國孖人牌刀具是從日本鑄刀學到一點便已經成為名牌產品。原來當時日本只有松炭作燃料,但不足以令鐵熔成液態,只能變成含雜質的半液態,由於含碳成份高,硬但脆,於是工匠就用捶打令碳成份逐漸釋放出來,但捶打力度要一致,否則品質不均令某位置易折斷。這些技術在中國也有,但武士刀的特別在於同一張刀身,既有堅硬鋒利的刀刃,又有柔軟性的刀身,巧妙之處是鍛燒刀身後泡進溫水令刀鋒變硬這工序,水太冷收縮速度太快,刀刃會有裂痕,水溫太熱,又得不到期望的硬度,而掌握水溫這就是鑄刀師傅的絕學,是刀匠一生的血汗智慧,日本人稱為「心魂傾注」。西方及中國有高溫燃料如焦煤、焦炭可煉鐵水,所以只要做好拋光打磨便成,但日本因只有木炭這種低溫燃料,天然條件不利,經過近千年不斷改進下鑄造出冷兵器時代最強武器,明朝日本浪人海盜襲擊福建廣東沿海,士兵便受盡武士刀的苦頭。樋口清之在書中也介紹了日本稻米文化、副食品,追求甜酸苦辣鹹之外的第六種味道「鮮」,由此最後產生了「味精」。這些故事既有考古、又有歷史文化分析,亦關連當今日本社會,身份認同不一定是宏大的歷史敍事,也可來自日常生活,希望有一天我也會看到「香港民俗學」的好作品。



柳宗悅提倡尊重工藝精神,傳承至今。

柳宗理設計的經典作品蝴蝶凳,體現了工藝運動與設計的相輔相成。

撰文:劉細良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6/200334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103

【果籽專訪】征服珠峯短暫失明 吳俊霆親述40日歷險記

1 : GS(14)@2017-05-27 00:08:09

吳俊霆(Elton)在5月21日當地時間05:59才成功征服海拔8848.44米珠峯,不過因為天氣惡劣兼超低溫,攝影器材全部失效,只影了這唯一的相片。原來Elton當時已看到不東西,相當危險。



成功征服海拔8848.44米珠峯的港人吳俊霆(Elton),今日順利回港,第一時間接受《蘋果日報》果籽專訪,講述40日登頂險況。Elton由4月12日出發,結果在5月21日當地時間05:59才成功登頂,而同行的曾燕紅(Ada)老師亦於半小時後登頂。



登頂固然辛苦,但其實等待的時間也相當難捱,原因是山上天氣非常不穩定,加上大風雪,以及要作適應準備的練習,Elton說:「在珠峯基地營經過多次來回海拔5300米到海拔7300米的camp3作拉練,又悶又消耗體力,相當考驗意志力。」在物資匱乏的珠峯的山區,Elton逗留了一個月,經歷長期嚴寒、沒有好的食物、休息環境和潔體設施,不少同行人都因受傷和高山反應等要放棄行程。千等萬等,終於等到天氣預報中最好天最適合攻頂的一日,同行近百人齊齊出發,「點知天氣預報有錯,天氣極差,非常大風。」但出發了就難以停下來,眾人硬着頭皮頂硬上。「我們連續花了兩日攻頂,三十幾個鐘冇訓,加上氧氣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身上又要背着氧氣樽及其他共重約12kg的裝備,體力消耗得相當快,其實只要有一些失誤,又或是坐下或延誤約5分鐘都足夠讓我凍死在山上。」
Elton在登頂途中更因風雪太大,凍傷了雙眼,嚴重影響視力,「起初以為視線被雪阻擋,但之後才發現眼睛已看不到東西,只能看到一片白色和一些影,相當危險。」經歷短暫失明,幸好Elton最後都安全下山,回到香港。那他第一時間想吃甚麼呢?原來是格仔餅,仲要多糖多煉奶,他更繼續發揚他「唔准停」(吳俊霆同音)的外號,早已計劃了在今年12月再去南美登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想去個易上啲,可以多啲時間看風景嘅山玩吓,所以揀咗佢,只有六千九百多米高。」他笑說。嗯,「只有」!



果籽在Elton出發前都有送機,還送他一個果籽logo希望他能帶上珠峯,可惜最後因天氣太惡劣加上Elton身上太多裝備,果籽只能上到camp2。

從Elton拍的相片都能感受到地形的險峻。

攻頂的路程斜度極大,相當危險。


Elton在山上等了一個月,經歷長期嚴寒,不少同行人都因受傷和高山反應等要放棄行程。

他帶了4部相機同行,拍下不少靚相靚片,但登頂一刻卻因為太凍全部失靈。

Elton說只要有一些失誤,或是坐下延誤約5分鐘都足夠讓人凍死在山上,而他便目睹有同行登山者不支倒地。


回到香港,第一時間原來最想食格仔餅,仲要多糖多煉奶。

Elton在5月25日早上回到香港,受到眾多記者追訪。

記者:韓繼聰攝影:林栢鈞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6/200339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1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