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投资人,也是创业导师?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8592.html

宁波鄞州区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转型,服务业、环保节能、IT等领域正成为当地的新兴产业。然而,新兴产业的确立并 非一蹴而就,除了资金以外,后续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养分”补充。但在当地企业奥林网络科技(宁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震洲来看,鄞州当地在此之前并没有很好 的“smart money”。

为此,近期宁波创业加速器基金的成立成为了宁波市鄞州区区长薛维海心头的一件乐事,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又多了只无形的“抓手”。“产业升级不像是换个包装那么简单,要发展新兴产业,如果只有靠招商这个抓手,是远远不够的。” 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薛维海口中的“抓手”是亚商集团、创业加速器基金董事长陈琦伟从去年开始创立的加速器项目。通过挖掘早期的项目,整合创业导师资源,筛选、培育并直接投资创业早期的好苗子。

其实,“投资人+创业导师”的角色在业内并不少见。在此之前,柳传志办联想之星CEO特训班,成立规模4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而李开复则兴办创新工场,提供种子基金。

瞄准早期

20多年的企业咨询经验以及 10多年的PE从业经验,陈琦伟坦言,接触的企业越多,却越让他显得不安。他告诉记者,中国企业的总体寿命其实并不长,每一代兴起的企业家都是在特定环境 下靠自己摸索发展起来,走了不少弯路,且保留下来的创业经验因为时代、环境的不同不具有传承性。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资金的快速进入让 PE在短短3年内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光鲜的财富故事时不时地出现,这些被他看来所谓的“浮钱”也让企业的创业心态变得浮躁。“现下企业增值已不是靠一份 耕耘一份收获的积累,更多人贪恋上了玩资本游戏。”他指出,“PE就是一群抢着摘桃子的人,而他们抢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不断地抬价,价高者得,这也让企 业陷入了拔苗助长的误区。”

与其跟风加入“抢桃子”的队伍中,不如从种子种下去的时候就挖掘好苗子,把投资向前端延伸,提高门槛。“如果有一个平台,能集中早期企业资源,将核心的资源、人才、服务、经验等能力整合在一起,就像是建一个蓄水库一样,效率肯定会比一个企业单打独斗来得更高。”陈琦伟想。

落到实地的计划便是,建立一个规模为1亿元的加速器母基金,通过与各地政府合作,在一年时间内投向各地的规模约1亿元的子基金,母基金出资至多2000万元,其他从当地募集,以此逐一在创新项目集聚的区域布点。

各个子基金落地后组建团队驻扎在当地,深入接触企业,挖掘潜力企业,并将拟投资项目上报总部,最后经过决策委员会的投票决定。子基金大约在2年时间内完成全部投资。

柳传志始终认为,凡事要有强烈目的性,而联想之星的目的也正在于关注年轻创业家。通过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胜出的草根创业家将获得进入联想之星 CEO特训班的机会,除了接受柳传志及联想多名高管亲自授课外,联想之星已成立的规模为4亿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基金也将在5年内悉数投入中国早期项目。

明星效应

李开复在创办创新工场时获得了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的支持,并在一个星期之内,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和Youtube创始人陈士俊纷纷站队支 持,并以创业辅导者的身份加入其中。而李开复本人的明星效应更是让他有十足的魄力计划在第一个五年周期内,敲定8亿元人民币的募集资金,并在一个月不到的 时间内已完成先期融资额的一半。

同样人脉不错的还有陈琦伟,当他把自己的理念告诉朋友后,很快就得到了红杉资本沈南鹏、杉杉控股郑永刚、莫泰168沈飞宇、易居中国周忻、美特斯邦 威周成建、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以及原高盛全球合伙人徐子望、原聚众创始人虞峰、正信银行刘向东等人的赞同,这些人迅速成为了加速器母基金的投资人。 “大家平时经常在一起打球,一来一去彼此都熟悉,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一起做了。”陈琦伟坦言。

从概念成型到三个子基金落地,陈琦伟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除了20年的咨询业务让亚商集团积累了大量与政府合作的经验之外,陈琦伟自言这些企业家朋友的加盟更是让他底气十足。

在宁波子基金成立大会上,他就打趣地说:“来到宁波的信心除了自己是宁波人的女婿之外,还在于有杉杉跟我的合作。”

而沈飞宇也向记者提及,自己的企业以前也有被资本注资的经历,现在自有资金充裕的前提下,也希望能给创业企业一些提点。同样参与宁波子基金的颖奕集 团董事长凌临贵也表示:“我创业34年,前10年天天工作超过10多个小时,怎么做都做不好,企业要增值,有时不是靠自身就能实现的。”

“这些明星创业家的加入不仅能吸引到更多的创业者,关键是他们的经验能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促成下一代企业家的成功。”陈琦伟说。

共同理想

“加速器投资的项目就好比是小朋友,我们会花1~2年的时间将他们‘调教’好,再将其交给企业界的叔叔、伯伯,包括加速器的股东,让他们再继续把企业养大。”

陈琦伟毫不避讳地表示,加速器是个接力基金,它介于天使投资与 VC之间,这样的定位也确立了80%的项目将不走IPO通道,而是将依靠亚商长期在咨询业务上积累的上市公司资源,与其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以股权转让的形 式退出。据悉,目前这批合作上市公司数目已达到20多家。

而运作已一年有余的创新工场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成果。在公司1周年的庆典上,李开复带来了投资的12个项目,集中在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和云计算领域,同时其首个投资项目Tapas手机操作系统已正式接受市场考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08

他從窮牧師 變王雪紅心靈導師

2011-5-23  TCW




下著濛濛細雨,五月十五日,全台灣七個城市的教會,發動萬人上街義走,要求政府正視家庭的重要,他們的聲音,連總統夫人周美青都要親自回應。

士林靈糧堂主任牧師劉群茂,正是這次活動背後的推手之一。

他是台灣教會界的風雲人物,他在十六年內,讓士林靈糧堂從一百人的教會,快速成長到四千人。台灣首富、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姊妹,都選擇在這裡做禮拜,王雪紅母親楊嬌的告別式,劉群茂也以王雪紅家庭牧師的身份主持。

仔 細看劉群茂的工作內容,其實他更像一個中型企業的執行長。「我們(指靈糧堂)一個月的經費,就要六百多萬元。」劉群茂說,他有秘書,要管理五十名全職工作 的團隊,除了教會,他還經營「關係企業」。士林靈糧堂旗下,還接受政府委託,經營老人日間照護中心、長青學院、課輔班,全都是非營利服務。

每到星期天,士林靈糧堂門口就會出現排隊等著上教堂的人潮,能容納九百人的大堂,每星期還得分四次做禮拜,才能容納所有的信徒。

他也是王雪紅最倚靠的牧師,二○○三年威盛和友訊商業間諜案爆發時,王雪紅一下飛機,就直奔士林靈糧堂,找劉群茂傾吐所有的憤怒和不滿;今年四月,母親楊嬌過世時,最後為王家家屬引領楊嬌靈柩的,也是劉群茂。

建立教會制度幫助毒蟲和欠債百萬的人

三十年前,劉群茂可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當上牧師。「我最怕當傳道人,」劉群茂回憶,他生在富裕之家,從東吳大學電算系畢業後,原本計畫出國唸書,像父親一樣賺錢、創業。

沒想到,一場宣教年會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心裡突然有個聲音:「人只有一生,」他回憶,「你要做的,是服侍上帝,拯救靈魂。」這句話,決定了他三十年的人生道路。

他先在台北靈糧堂做十四年牧師,一九九五年,他和太太搬到福林橋邊的士林靈糧堂擔任主任牧師,當時教會只有一百個信徒。

沒有資源,是他的第一個挑戰,剛開始他一個月的薪水,只有一萬多元,扣掉他和太太,教會只有一個全職人員。

劉群茂反覆思考教會的價值,「很多功能,其他團體都能提供,只有心靈的感動,是教會不能被取代的。」

他曾經遇過毒蟲帶著海洛英上教會,幫對方克服毒癮;也曾經替教友跟地下錢莊談判;他也曾送遺體到太平間,「最後家屬都跑光了,只剩下傳道人,」他淡淡的說。

「我們還開過『百萬俱樂部』,」他笑著說,只有欠債超過百萬元的人,才有資格參加,「我找負債超過千萬元的人來教,如何走出喪志陰影,重新站起來。」

劉群茂一面不厭其煩的溝通,十遍、百遍的反覆溝通靈糧堂的理念,一面必須建立制度,確定整個教會所有活動,都是根據靈糧堂的信仰,而後有了核心幹部,教會開始急速成長,一九九七年,靈糧堂從舊公寓搬進舊紡織廠,信徒人數突破上千人。

王雪紅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靈糧堂,當時王雪紅剛從海外回來,她已經受洗,在尋找一個適合的教會。王雪紅雖然在新店威盛總部工作,但在大姊王貴雲和朋友介紹下,王雪紅被士林靈糧堂的聚會吸引,十幾年來,她固定在士林靈糧堂做禮拜。

改變首富思維協助王雪紅做出關鍵決策

劉群茂回憶,剛開始,王雪紅是遇到瓶頸時,尋求教會的幫助。一位王雪紅的老部屬回憶,王雪紅這一生最關鍵的決定,就是當宏達電第一輪投資的十億元資金燒完後,究竟要不要再投資另一個十億?

王家二房天天替王雪紅的事業禱告,當時王貴雲告訴王雪紅,「每次她禱告,心裡就有個聲音告訴她,『投資手機!』」王雪紅終於下定決心,加碼投資宏達電。

劉 群茂不願透露和王雪紅的談話內容,但他觀察,這幾年,王雪紅對信仰的出發點,也有所不同。一開始,王雪紅是遇到自己的難題,從禱告中找答案,但是這幾年, 王雪紅經常說,她經營企業,不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財富,「我是為上帝經營。」劉群茂轉述。跳脫為自己出發的思維,王雪紅可以看得更寬廣,做出別人不敢做的決 策。

採訪過程中,記者也在靈糧堂多次遇到王雪紅,身為台灣首富,王雪紅在教會裡卻毫無架子,提到信仰的體悟,她說,「凡事都要感謝。」她甚至把自己的家,開放給教會小組聚會。

陪伴楊嬌養病一週四次, 在病榻前禱告

王雪紅母親生病那段時間,劉群茂經常一個星期要到林口長庚三、四次,和王雪紅一起大聲禱告。為了母親的病情,王雪紅經常來「值夜班」,整晚陪在母親身邊,王雪紅不但變成照顧病人的專家,「她還開玩笑說要發明一台『洗頭機』,讓病人在床上也能洗頭。」劉群茂笑說。

採訪結束,時間已經是晚上八點,劉群茂提著青菜,要回家煮飯;一如往常,他第二天早上五點,又會出現在靈糧堂,當第一個開門的人。日復一日,十六年的堅持理念,從小教會的窮牧師,變成台灣首富也要傾聽的心靈導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32

青年導師遭遇中年危機 10年光環漸退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2/1316884.html

耀眼的明星光環漸次退去,青年導師的驕傲身份被人質疑……當馬云和李開復走到2011年,也許有太多的事情是出乎意料的,遠遠不止支付寶事件和副教授身份這麼簡單。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十餘年後,馬云和李開復折射出來的是整個行業遭遇的信任危機。2012,青年導師們也許要走下神壇,如同普通人一樣,面對自己到來的「中年」危機。

信任危機不是個例

2011年5月11日,雅虎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一份文件將馬云推上風口浪尖。該文件顯示,雅虎公司持股43%的阿里巴巴集團已經 將支付寶的所有權轉移到了馬云控股的一家新公司中。其目的是為了盡快獲得監管部門的牌照,阿里巴巴對支付寶進行了重組,支付寶將成為中國一家國內公司的全 資子公司,馬云持有該公司的多數股權。

讓業內嘩然的是,雅虎進一步發表聲明稱,阿里巴巴集團將支付寶在線支付業務轉移給其它公司並未獲得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或股東的批准,甚至他們都不知 情。雅虎進一步表示,持有阿里巴巴集團股份的雅虎公司和軟銀集團,直到2011年3月31日才獲悉發生於2010年8月的股權轉移之事。

眾所周知,雅虎現在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大股東。2005年8月,兩家公司當時簽訂協議,雅虎以10億美元現金及雅虎中國資產,置換阿里巴巴集團約40%的普通股,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大股東,並擁有35%的投票權。此後,雅虎進一步將阿里巴巴的股份增加到43%。

關於馬云轉移支付寶股權的具體信息,當時披露的資料稱,支付寶轉移給了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據悉,該公司成立於2000年10月,註冊資 本為7.1億元人民幣,其中馬云和阿里巴巴創始人之一的謝世煌分別出資5.688億元和1.422億元,各佔80%和20%的股份。2009年6月1日, 支付寶就首次轉讓了70%的股權,作價2240萬美元(折合1.66億元人民幣)。2010年8月6日,支付寶剩餘的30%的股權以1.6498億元再次 轉移。

有消息稱,阿里巴巴集團在支付寶所有權轉移中獲得了4600萬美元,而分析師普遍預計支付寶的估值為50億美元,即支付寶資產存在被低價轉移的可能。

此事隨後愈演愈烈,在媒體的高度關注下,馬云成為事件的中心,其更被質疑違背了商業契約精神。

就在馬云事件餘溫未去之時,被稱為「青年導師」的另一位互聯網成功人士李開復又掀起了信任危機,而且險成「唐駿第二」。

2011年11月22日,以打假聞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微博中稱,「李開復自傳《世界因你不同》:『26歲的我,在恩師的盛情邀請之下選擇留校任 教,成為卡內基·梅隆裡最年輕的副教授。』但他在那段時期的論文的作者簡歷則說是a 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 at Carnegie Mellon。該職稱一般指博士後,難道卡內基·梅隆和其他大學不同,等同於副教授?請李開復解釋。」

方舟子的這篇微博拉開了各方對李開復所稱的副教授的極大關注。

眾所周知,李開復是在IT領域的「明星企業家」,並與三個知名科技巨頭密切相關:蘋果、微軟、谷歌。先後出任蘋果公司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 任、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在微軟,曾高居全球副總裁,並是微軟教主比爾·蓋茨的所謂「七人智囊團」的一員。在谷歌,負責其谷歌中國研發中心的運營,並 擔任谷歌中國區總裁。2009年9月4日,李開復從谷歌離職,創辦了創新工場,並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對於方舟子的質疑,李開復當天在微博中解釋,其是先做了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後轉換成Assistant Professor(等同職位,RCS年資都算在tenure)。他還在微博補充稱,「我在卡內基·梅隆是Assistant Professor,此職位有資格做博士生導師和研究帶頭人,翻譯為『助理教授』會被誤解成助教,忽視博導職能;但是翻譯成『副教授』可能和已有 tenure(記者註:指終身教授)的Associate Professor混淆。所以在自傳中決定用『副教授』,但註明Assistant Professor,就是tenure-track,但是尚未得到tenure。」

不過李開復的解釋引發方舟子的進一步質疑,「李開復一直強調他雖然在自傳中把助理教授說成副教授,但加注了英文職稱,所以不會引起誤會。但是我手上 這本2010年3月第7次印刷的《世界因你不同》提及其為副教授時並沒有一處註明英文職稱。所以我要再問一次:所謂的英文註解是什麼時候加的?在唐駿事件 之後?還是在網上已有人議論其職稱不實之後?」

危機後的反思

「在過去的幾個月,我們和軟銀及雅虎一起進行了坦誠和積極的溝通,達成了一個兼顧各方利益的協議。這個協議對於阿里巴巴集團的所有員工、客戶和股東 們都是有利的。最重要的是,可以確保支付寶擁有牌照並且安全、健康、穩健地可持續發展。」2011年7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對外表示。

當天,阿里巴巴集團、雅虎和軟銀宣佈,就支付寶股權轉讓事件正式簽署協議,支付寶的控股公司承諾在上市時予以阿里巴巴集團一次性的現金回報,其中回報額為支付寶在上市時總市值的37.5%(以IPO價為準),回報額將不低於20億美元且不超過60億美元。

至此喧囂多時的馬云支付寶股權轉移一事算是告一段落。再看李開復的「副教授風波」,2011年11月29日,李開復在其微博中低頭,他稱,「感謝大 家的關注,更感謝大家的反饋、批評和意見。對於書中不嚴謹不謙虛的部分,我虛心接受、深表歉意並將做出修改(比如:Assistant Professor將直譯為更被接受的『助理教授』而非被拔高的意譯『副教授』)。因未能從陳年資料裡找到原始聘書,已聯繫校方出具證明。」

無論是馬云的支付寶事件,還是李開復的「副教授風波」,其帶給互聯網行業,乃至中國商業的思考卻無法停止。李開復曾如是稱,「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

「一生中總有那麼一些時刻,我們需要鼓起勇氣去做選擇。而這些選擇不僅不符合常理,違背理性,甚至離經叛道得罪親友。即便如此,我們可能還會一意孤 行!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的決定,我們做了最該做的事。今天在中國,做商人難,做誠信商人更難,建立商業信任體系難上難。但選擇了就必須去做!這是希望所 在!」這是馬云2011年10月12日針對淘寶商城小賣家「圍攻事件」時的感嘆,雖然此與支付寶事件無直接關聯,但如今看來,還是值得玩味。

眾所周知,互聯網在我國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並開始日漸成熟,而中國也已經進入市場經濟時代,而未來中國互聯網將如何更加健康地發展,在市場經濟下,如何建立商業誠信體系、商業文明規範,則是一個更為深刻的話題。

「互聯網企業的核心就是用戶量,一家互聯網企業的地位是由用戶建立的,用戶的信任度就是互聯網企業的血脈,破壞了用戶信任度,互聯網企業將失去生存的根本,無異於自斷經脈。」盛拓傳媒CEO秦致針對互聯網信任危機話題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

秦致認為,小勝憑謀,大勝靠略,貫穿企業生命的策略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必需,任何一家商業公司都不可能放棄對利潤的追求,在追求商業利潤的過程中,一 樣要謹記我們「是什麼」。「在互聯網這個開放的平台上,當企業生長和用戶需求出現衝突的時候,任何博弈都理應順應商業倫理、契約精神的軌道來解決,簡單的 表達和粗暴式的反抗都不能解決問題。」

「這個社會不應該這樣,我們需要道德和良知!」就在此間,《華夏時報》記者從曾經的「博士門」主角新華都集團總裁兼CEO唐駿微博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相信無論唐駿曾經如何,這句話對中國互聯網乃至當下的整個商界來說,都值得深思。

也還需要市場的淘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73

人生導師麥齊光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24.html
自少我們就受教導,做人要誠實正直,但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年輕時已經發覺,讀書、做人要誠實正直是很不方便的。例如不可以扮病不上學,回校遲到不能隨便作個藉口,不可以抄同學功課,留堂記過要乖乖回家自首等等。

出來工作以後,更加發覺在現今社會,做人誠實正直是很蝕底。例如報稅,很多人會故意多報可扣稅開支,又有人明明與父母分開住,但卻申報同住欲加大免稅額,目的就是令自己能交少些稅。又例如有同事做審計項目時放飛機,可以輕輕鬆鬆收job回家去。人人都做而自己不做,何其蝕底。

既然誠實正直既不方便又蝕底,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做?麥齊光先生因在廿年前涉嫌騙取政府的房屋津貼,於上周四被廉署拘捕,這件事啟發了我們。

當然此事還未審訊,我們不能那麼快就下定論,但倘若事件屬實的話,他就給我們證明了「出得嚟行」,的確是「預咗要還」的!就算今天能給你躲得過,難保十年廿載後會被揭發。

記得N年前我曾於某機構當內審,當時管理層要求部門做一項特別審計,就是抽查員工是否違反公司規定,在領取置業津貼的同時,又把物業出租圖利。雖然我沒有參與此項審計,但就記得當時公司內人心徨徨,因為有多位同事被揭發違規,受到公司重罰。我可以肯定,這些舊同事都一樣,在講大話時並不認為會有人發現,而且更會認為只是無傷大雅,人人都會做的小事。

為什麼做人要誠實?人的一生實在漫長,因一時之貪念而為自己添上污點,它就會跟隨你一輩子,就算當時能給你僥倖過關,難保他日會變成催命符,在你最風光之時給你重重一擊,永不翻身。

其實講大話是很難的,因為不是親身經歷,所以必定要記性好,把說過的大話牢牢記住,否則前言不對後話就會穿煲。

寫到這裡,我忽然明白,誠實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我們活得心安理得,每晚都能睡得安穩。

謝謝麥先生給我們上這一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50

說說「創業導師」這事兒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301986
上週五,我以「創業導師」的身份參加了IBM舉辦的Smartcamp在杭州的比賽。通過一個上午的時間,在優化方案、激發創新、整合資源等多方面,為杭州賽區前五強創新企業做封閉輔導。

我是不太同意「創業導師」這一稱謂的,「導師」意味著雙方在資歷上有很大差距,創業者可以尊稱你為導師,但我們自己千萬不可以導師自居,除非是在面對很沒有創業經驗的大學生創業團隊的時候。如果在你投資的項目上,你都可以扮演導師的角色,一方面說明創業者也太弱了點;另一方面,你也太把自己當根菜了。

創業這事注定是孤獨的。因為創業往往是要解決一個在細分市場中少有人觸及的一個市場痛點,既然是少有人觸及,就需要創業者和團隊憑一己之力摸索和尋找。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也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參照別人的方式來運作。每個企業每個階段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企業和每個企業家的資源稟賦都不相同,很有可能對你很難的事情,換了別人就輕而易舉。反過來也一樣。

第三,企業家要做的事情其實只有一樣,那就是決策。小到辦公場地的選擇,大到投資、用人,最終都需要一個裁決人,有一句話叫做「聽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所以,在最終的決策上,是沒有人可以幫你的,我們說有些創業者優柔寡斷,就是指他在決策過層中的首施兩端猶豫不決,以致貽誤戰機動搖軍心。但是再果敢的創業者,在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也會面臨痛苦和煎熬,因為所謂重大決策,往往不是顯而易見的,創業者看到的所謂機會,也無非是發現了一些相關性但不會有明確的答案。

如果說創業導師指的是「朋友」和「參謀」的意思,那麼,其實每一個創業者都需要這樣的「導師」。我們投資者還得努力成為這樣的「導師」。

回到SmartCamp 話題。

SmartCamp 是IBM 專門針對創新企業舉辦的全球性活動,每年在許多國家舉辦創業家訓練營,全世界範圍內尋找智慧火種。各國優勝團隊由IBM 公司提供全程資助,在美國總部進行SmartCamp 年度總決賽,並推薦世界級的投資方和導師資源,幫助企業迅速成長。

我建議從事IT研發或者行業IT解決方案的初創企業可以關注這個比賽。

通過這次跟創新企業的溝通輔導,這些杭州賽區前五強企業目前碰到的問題,有幾點感觸和建議和大家分享下:

第一、創業者需要導師。創業導師在硅谷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機制。為什麼硅谷的很多人,比facebook的扎克伯格、google的布林和佩奇,都是還沒畢業就創業,他們能夠在經營和管理上都做的風生水起,背後都有一到兩位導師在起作用。Facebook的第一位大陸籍員工王淮在他的《打造Facebook》一書中,專門有一個章節寫到了硅谷的導師制。Facebook之所以成長很快,固然小扎很牛逼,但背後的Mentor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在創業公司的發展過程中,這些人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只不過新聞媒體喜歡追逐奇蹟,因此很少去報導這些Mentor。原因很簡單,如果大家知道少年英雄原來有這麼多Mentor在幫他,那故事就不夠傳奇了。

如今的創業者,光靠自身的力量往上走,一定是件非常難的事情,創業初期,資金緊張,資源有限,不容犯錯。簡言之就是試錯成本非常的高,一旦走錯一步,你就會和你的偉大夢想一起墜入谷底。這時如果一位導師能給創業指明一個方向或者推薦創業者需要拜訪的專家,風險就大大減小了。拉住能「讀懂」企業的風險投資,儘量主動出擊,不要怕idea被洩露,主動交流,會發現收穫的更多。閉門造車,可能「車」已經不適合時下的市場需求,甚至有些idea在現實環境下毫無「生還」的可能,你還在那邊埋頭苦幹,就太犯不著了,這種情況正應了那句古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這次輔導當中,就有一家企業之前都沒有接觸過風險投資,在和導師們交流之後,懵然覺醒,嘆道:「創業三年,今天才發現所做的事,還有那麼多之前從未考慮到風險。」創業路上,要主動找一些導師來幫你一程。

第二、要學會捨棄。企業產品每一個功能都如創業的自己的小孩一樣,彌足珍貴,也因此總是不捨得棄除其中任何一項。對於自己開發的產品,如果初期就是完美的是最NB的,那麼企業早就做大,對一個軟件企業來說,你想呈現給用戶最直接的是什麼,那就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給用戶,而不要假定一些有的沒的可能用戶可能需要的功能,會耗掉你的精力,得不償失。又要把「雷布斯」的「極致、快、口碑」搬出來了,最能代表企業的是什麼,將其做到極致,快速鋪渠道,最後口碑自然而然會幫你搞大。

第三、頂層資源可遇不可求。在問到一家企業最需要什麼的時候,他告訴我,他最缺頂層資源,沒理解啥叫頂層資源,是不是自上而下的資源?其實誰不缺資源呢。很多偏執的創業者會給自己預設一個無比巨大到虛無縹緲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就能如何如何;也有很多人把這個前提設置為錢,要是錢真能解決這麼大問題,我幹嘛投你,自己幹不久得了?我們誰都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想想所謂的頂層資源為什麼要找你。

創業最忌幻想了,我們微信後台經常會收到一些幻想狂性質的計劃書,讓人好氣又好笑,這些人可能是武俠小說看多了,一天到晚幻想著如張無忌跌入懸崖,一下學會了九陽神功,郭靖喝了梁子翁的蛇血,功力大增的奇幻故事。

第四、創業需要氛圍。創業企業,創業地點很重要,需要找到一適合自己創業氛圍的城市。做互相網,無不外乎上海、北京、杭州、深圳。這次有一家軟件企業,創業地點在一個中部地區,在自己的城市已經是佼佼者了,和導師們一聊,才發現自己所發現的「創業金礦」,在上海、杭州都有類似企業,而且團隊更為優秀,發展更為迅猛。創業企業需要被緊迫感,而這些互聯網創業的城市,信息更豐富,更有壓迫感,更能被競爭者逼出潛力,逼著創業者快速迭代開發,逼著其練好內功。

第五、輕重結合,接地氣。輕重結合,互聯網創業企業資產都比較輕,投資的風險也大,所以盈利模式就是企業最重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接地氣。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有變現通道,是這類企業生存的重中之重。如果連自己的盈利模式都沒想好,或者說沒有盈利模式,那就是說找不到投資人,就差不多等死了。這次有個項目是做移動端社交的,明擺著短期內不會有盈利模式,我就問他,社交應用是不是得有個500萬用戶才有價值,請問從0到500萬之間有哪個投資人願意陪你一起走?社交者東西還不僅僅是用戶的事情,關鍵是它在我們的需求層級中太高了,不痛也不癢,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好的。反正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樣的項目的。

以上是我在這次IBM Smartcamp活動中的交流所得和一些感觸,希望能給創業的朋友一些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61

環保賽再燃戰火,文一波導師招徒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
 「我們用紙做牆,質量輕,防火防潮,強度非常強,會透氣,它是有生命會呼吸的牆」,「我們造價可以節省15%,還有投資減少20%、工期可以縮短50%,提高功效20倍,我們會造出更漂亮美好的房子的。」夫妻同上陣張夢之夫婦看好紙質牆板市場,齊心協力推廣他們的拳頭產品低碳蜂窩復合多功能牆體,丈夫陳翔鷹激情澎湃,從場下跑上來補充演講,全會場被兩口子的執著和自信折服,響起熱烈的掌聲,最終在場的四位投資人都給他們發出了邀約函!
  
  這就是「創啟未來」2014國際青年科技創業大賽第二場導師招徒賽的比賽現場!除了靠譜的夫妻搭檔,這裡還有潛藏的顛覆者現場PK,「海歸技術派」也霸氣外露。
  
  4月24日,本場比賽在位於大賽協辦單位中關村東昇科技園內的東昇凱萊酒店如期舉行。比賽召集了來自全國的從事清潔技術、節能環保領域的20位創業者。
  
  業界龍頭企業桑德集團董事長、總裁文一波先生親臨現場擔任大賽導師,挑選自己的「徒弟」。桑德集團下轄兩家上市公司——桑德環境和桑德國際,分別在深市A股和香港主板上市,前者主營固廢,後者主營水務。桑德環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0826),長期致力於廢物資源化和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主營業務為固廢處理處置工程系統集成和特定地區市政供水、污水處理項目的投資及運營服務。是目前A股市場唯一一家主營業務為固廢處理處置的上市公司。
  
  本場比賽的其他評委有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的副主任張麗珍、青雲創投合夥人朱岩、北極光創投副總裁蔡偉、賽富亞洲基金執行董事盛剛、富海岩濤合夥人付岩,以及黑馬大師兄藍潔士科技創始人吳昊。
  
  導師乾貨分享
  
  比賽開始前,導師文一波進行了分享,他現身說法從自己的創業經歷來闡述技術,特別是商業模式創新對環保企業、環保行業的推動作用。
  
  「98年前,市政污水做不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錢,當時基本上都是政府投資,或者是政府通過從國際的金融機構來貸款。我當時就想,政府能不能給我一個污水處理廠,一方面你在技術上不承擔風險,另一方面如果成功了,你的投資還可以省掉。當時北京市領導還是比較有魄力的,他認為這種方式對於解決北京市的城市污水處理是可以探索的一個方法,所以當時組織了有關的部門,專人在推進這個事兒,這個事兒很艱難,但是最終經過很曲折的一個過程,我們在北京做成了第一個污水處理廠。」
  
  「最終形成了一種叫特許經營的管理的辦法,作為北京市的辦法,通過我們一個項目推動了政府辦法的出台,同時我們這個項目特許經營的協議也簽署」,「形成了一種可複製的商業模式」。
  
  ——「創啟未來」環保大賽採用導師制,就是希望發揮傑出企業家的幫帶作用,讓創業者快速成長。本場比賽入圍的10位創業者將加入文一波導師的隊伍,彼此碰撞出新的火花。
  
  精彩項目回放:

  
  這次有做電力節能的北京皓德創業科技、有做污水產能和資源化技術開發和應用的博匯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有做糞便分離、水體修復和淨水處理的浙江索原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有地表景觀類的綜合系統方案的供應商北京佳業佳境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他們的優勢:

  
  上海安鼎濟水處理公司開發的污水節能系統可以比傳統工藝省40%的能耗。
  
  北京佳業佳境運用第三代HPD技術,把水質達到三潔標準,新造水系利用這個技術可以防止藍藻等污染的發生。
  
  問渠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空氣質量檢測,包含軟件和硬件,做環境檢測的服務。
  
  美索樂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太陽能真空平板集熱器、真空玻璃,這個產品因為是真空的,所以保溫性比較好,整體市場規模有1000億。
  
  廣州快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開發了一款雙運行模式淨化空氣機,據介紹,通過開機淨化兩個小時之後,空氣中的PM2.5直接降到8到2微克。
  現場碰撞:
  
  評委提問廣州快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現在的空氣淨化產品有很多種技術,你們是採用哪一種技術?  
      湯金林:我們研究並嘗試使用過國內外所有主流產品及技術,包括靜電除塵、活性炭、熱交換、正負離子、光觸媒、紫外線等等,最後發現所謂的主流技術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現有的產品採用純HEPA過濾,產品結構從最初的複雜變得非常簡單了,但是真正解決了問題!
 
      評委提問:你們的產品是如何定價的,比如說一個60平方的房子,你們是怎麼計算用多大產品來解決?
  
      湯金林 :我們目前試制的產品是可以解決100~200平方的,價位是9000~11000,後期我們會考慮開發小型產品,如果是60平方的面積的話,產品體積會比較小,成本低一些,價格可能是5000~6000或者更便宜!
 
  評委提問:清潔技術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有很大前景,假設你的產品非常好,效果很突出了,但是,你如何讓消費者理解和明白?
  
      湯金林  :我們會建立線下體驗店或體驗點,採用經過中國測量技術研究院認證的PM2.5測試儀直接給客戶測量產品效果,直觀的看到淨化數據,之前我們做過一些測試,邀請了一下朋友、鄰居等人來對產品進行過體驗,結果測試過的10個人當中有8個表示等產品上市願意購買!
  
      評委提問:你怎麼用100萬打造一個消費者的品牌?還要解決你的渠道問題?


  湯金林  :我們用100萬主要為了實現6~8個月內盈虧平衡,目前我們已經有將近20來個之前合作過包括新認識的一些經銷商,融資之後我們會馬上優化產品設計,進行批量生產,同時採用社會化營銷方式做好第一批客戶體驗,利用各類社交網站平台進行口碑傳播,逐步打造快淨品牌基礎!
  
  整體而言,在提問及互動環節,導師及評委對參賽項目的技術、市場及商業模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並針對相關項目提出了建議。文一波坦言:「環保行業在中國不能像外國一樣,用靠設計費賺錢,在中國做生意的思路是完全不一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80

黑馬導師余國良:做企業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折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294
我的七種生命元素
這是我自己的介紹:
•     科學   A scientist;
•     發明   An inventor;
•     創業   An entrepreneur;
•    交友   Have many friends;
•     帶徒   Mentorship;
•    自學   Interested in many things,often self-taught;
•     熱情   Always passionate and highenergy, optimistic, fun loving, but struggle with time;
•     感恩   Extremely lucky andgrateful.
最根本的,我們是從科學作為著眼點的,所以我在自己心中,是一個科學工作者。做我們這一行因為發明創造、創新是離不開的,所以我自己對專利是非常關注,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考慮到專利問題,這幾年積累下來我有上百個專利。
創業,在任何一個環境,任何時候都有很多的機會,今天我想這個場合也是非常的適合這樣一個話題。交友,很多人都知道我特別喜歡交朋友,所以朋友特別多。
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對很多東西都有熱情,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正能量比較足,我覺得生活還是很美好的,儘管創業很艱辛,但是苦中有樂。
最後一點,感恩。每個人都會碰到很多機遇,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感恩,把我們學到的東西和受到的幫助回饋給社會,回饋給更年輕的人,所以我願意帶一些徒弟。

我人生的轉折點就是從學術界到了企業界
我是復旦大學畢業的,1984年去加州大學做博士,後來去了波士頓做博士後。若干年後,我做博士時的導師獲得了2009年的諾貝爾獎,就是端粒酶的發現和一些重要功能。

我人生裡很重要的一個轉折就是從學術界到了企業界,在當時這是一個異類。因為當時更常見的選擇是去學校做教授,而不是下海去公司。
我去到的這家公司叫人類基因組的公司,我的目標就是從人類基因組裡面找到一個藥靶,結果真找到了。我是怎麼找到這個藥靶的呢,可能冥冥之中自有注定。這個藥靶是腫瘤壞死因子中的一個成員,有一個氨基酸的序列是GLY,這三個字母剛好與我的名字相一致,我很感興趣,想知道這個GLY的意義在哪裡?結果就找到了這麼一個藥靶。

後來我覺得需要培養一下管理能力,就到了加州的一家孟德爾生物公司做副總裁,管理了一幫人,提升了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融資、實現商業化的能力。
再後來,我創辦Epitomics,做了十年,變成了兩家公司,其中一家1.7億美元賣掉。很多人並不知道我們還有一家小公司。賣掉的那家公司對投資人的回報其實還是相當大的,大約20倍。我自己也做一些投資,最大的目標還是能夠帶一些年輕人,讓他們成功地成為CEO。我現在在中美冠科做執行董事長,另外在奧博幫資本做風險投資合夥人,還有參加一些社會活動。

做有趣的事情,是我人生的動力
在我的人生中,最關鍵的事情就是一些科學上的問題。當年出國留學的時候不僅僅是要拿一個學位,或者說將來找一份工作,這些只是最基本的一些訴求。實際上,你對科學有一個非常根本的追溯,你有願望要瞭解一些問題。做事情總有一種力量在自我推動,我總告訴自己要努力把這件事情做好。我經常跟我的徒弟說,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成最好。如果不是最好的,你就找一件你認為能做得最好的。

我自己做得蠻雜的,在科學上我並不是非常專一,而是找有趣的事情做,我認為這個事情非常有意義,這個事情好玩我就去做。確實「好玩」這個概念很重要,因為「好玩」我就有熱情,就會花很多精力去做。

我博士後的工作很有意思,找到了第一個植物抗病體。那麼多植物長得都很漂亮,可是它沒有像人或者動物有循環系統,也沒有免疫系統,那麼它們怎麼來抵禦各種各樣疾病的發生呢?實際上,植物有非常強大的防禦系統來保護自己。當時我們提出一個理論,植物裡面有對應的基因用來抵抗疾病,後來就真找到了第一個抗病體。

我非常有幸參加了人類第一個基因組的測序。當時真的是非常辛苦,每天都是新的,碰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可我們一幫人跟瘋子一樣,每天早晨2點開始幹活,因為1點鐘時這個序列匯到我們電腦,2點鐘就可以開始看東西、找東西,什麼東西好玩東西就搶著去做。

小時候,我想做偵探,一個人被謀殺了,到底誰殺的?在生物學裡,我想知道的則是細胞,到底細胞是怎麼死的,這是個蠻有趣的事情。
現在依然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人類和腫瘤鬥爭了這麼多年,現在怎麼樣能夠用個體化治療的方式把腫瘤問題解決。還有,人到底能活多久?能不能通過健康的方式,更多瞭解我們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樂?這個實際上是我們真正想做到的。因此,我除了做一些掙錢的活兒,也幹一點不掙錢的事兒,我參加很多非營利組織,希望能夠給咱們這個社會帶來一些好的效果。

有一種導師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投資人也是這樣的
我跟每個導師都學了很多的東西。我的博士後導師,對我最震撼的一件事兒並不是他水平有多高,他的3頁介紹裡有兩頁紙裡面寫著他過去的博士後都在幹什麼,他的成就是培養人,而不是說學術上自己有多厲害,這件事對我體會很深,因為最後我們投任何東西就是投人。

我個人成長過程當中有幾個事情,一個是怎麼樣做一個好的科研人員,做科學必須紮紮實實做好。第二,怎麼樣能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怎麼樣從科學轉化成產品,因為歸根結底,對社會有用必須是以產品的形式來表述出來。第三,怎麼樣能夠把別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怎麼管理,才能夠做一個好的管理者。最後是怎麼做一個Leader(領導者),一個管理者和領導者是有差別的。有一個導師曾問我「你知道什麼叫Leader嗎?無論什麼時候無論走到哪裡老是有一幫人跟著你,那就是個Leader。」我現在就朝著那個方向在走。

也經常有人求助我,說他要做公司,我會反問他到底具不具備一個創業者的基本素質。不是人人都可以創業的,其實大部分人是不適合創業的。通常,我從三個方面判斷:一是你有沒有最基本的素質,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你有沒有能力做這件事,能力不僅取決於你,還取決於外部環境;二是你有沒有耐心做這個事,這也是更重要的事,創業基本上都是要脫一層皮的。第二,對社會的影響;第三,將來能不能創造更多需求。

創業**限,成功有規律
所有的公司都走過這麼一個道路,要走出一個死亡谷,你怎麼能夠學會不要埋葬在這個裡面,而能夠從死亡谷走出來?很多人找我融資說我們融到這個錢就怎麼怎麼樣,我覺得這個錢總是要花光的,花光了以後怎麼做?所以對我來說,投資實際上是投人,人是所有裡面最最重要的。第二,就是這個事情到底有多大,技術有多強。我個人認為,所有的公司無非就是兩個素質,一個就是你的增長速度,第二個是你的Gross margin。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很多人只是作為一個科學家在想,而不是作為一個企業家在想。

我個人認為要創業或者成功,無非就是這八個帶P字頭的字(passion,)。所以如果你沒有Passion是沒有辦法成功的,很重要的就是要跟人一起合作,如果不能合作就做不成,這是最基本的。如果做公司的話要想有沒有專利把你的技術保護起來,有一定的門檻。第二能不能吸引能人到你公司來工作。永遠是要想你的產品到底是什麼,怎麼樣能夠為社會創造價值,然後很多人是不想Profit的,其實profit是非常重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69

雷軍:我最煩做創業導師,創業考驗的是把握1%機會的能力

http://www.iheima.com/thread-43606-1-1.html
我參與了金山軟件的創辦,是團隊裡第六個加盟的人,我還牽頭創辦了卓越網。到2007年底,我基本上創辦了兩家公司,財務自由,基本退休了。很多朋友讓我幫忙,我就用幫忙的心態做天使投資人。可能我運氣好,做事也比較認真,在天使投資領域裡邊,大家很快就覺得我好像還挺厲害的。有三四年時間,我主要就在做天使投資。直到40歲生日時,一大群人勸我再幹點事,說在硅谷和台灣企業家裡,40歲還年輕得不得了,不要看國內的互聯網業界普遍年輕,其實我還不老。我自己也一直有個遺憾,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看過一本書叫《硅谷之火》,當時就特別希望以後能辦一家世界級的公司。

可我以前辦的公司離這個目標還是挺遠的。還有一個機會就是Google發佈了安卓,它有機會成為主流。我看到過PC是怎麼擊敗蘋果的,我覺得安卓又是一次新的機會,加上我自己這些年裡從傳統軟件業做起,後來被互聯網顛覆,又開始投資一些互聯網公司,對互聯網模式和思維的理解已經到了一定程度。

我覺得,用互聯網思維做手機,可能會是一個顛覆性的做法。

我做小米手機,創始團隊8個人,一上來就有5個擁有海外背景的,就是一個準備辦Globa l Company的范兒,否則我不用找這麼多人,你能理解我的心吧?咱們全找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人也能把這件事搞定,為什麼要找微軟、谷歌、摩托專門從國外回來的人,就是因為要辦一個Global Company。

我做過天使投資人,看到的都是失敗,創業90%的公司都會死,它的主旋律就是關門。前不久我碰到一個舊金山的朋友,還在創業,幹了四年公司沒死,他壓力很大。我說公司能養活自己就已經很了不起了,這說明你已經成為了10%的企業。他公司幹了四年,活下來了,不錯。我知道創業經常失敗。出來做小米,我也有壓力,主要是面子上的壓力,這也是很多成功者再創業的問題。其實我最煩創業導師,經常有人說我是創業導師,我一當了導師我就不能死了,一死多難看,老師給搞死了。

所以我最煩做創業導師了,創業這件事情沒有人能夠做導師,大家都是犯了無數的錯誤。後來我找到瞭解決方案,就是低調,極其低調。小米在剛開始前一年半的時候,幾乎是靜悄悄的。我是有意的,就是要超過用戶預期,今天小米這麼高調,超過用戶預期越來越難。但這不全是我們自己的原因,小米成了明星公司,社會很關注,領導很關心,這麼搞就很難了。

最開始整個行業80%的人覺得我們不靠譜,但我覺得這都不重要。這個事我想得很透,跟別人沒有關係,輸了也沒有什麼。我講過一句實話:輸了,我就踏實了。我們曾經有夢,曾經追過夢,輸了也是一種答案。你不至於說自己連試都沒試就輸了。我們早期的創業是為了生存,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為了練本事。今天我們再創業是為了夢想,輸了也沒有關係,我們試過了。的確可能賠了一筆錢,的確可能沒有面子,但是我們心安,我們努力過,我就這麼安慰自己。我後來想,輸了也沒有什麼,輸了咱們還可以繼續做投資,反正有飯碗。

成功就是兩個要素,第一要勤奮,第二要運氣好。我們以前老講勤奮、努力,誤導了無數年輕人,以為勤奮就行。我勤奮了幾十年,發現也不怎麼樣,看到別人不怎麼勤奮,還老是成功。其實核心問題是,學校也好,我們也好,沒有教大家順勢而為,把握機遇,順著風向走,把握機會很重要。我邀請一個工程師,三年前他不加入我們,三年後他也不來,但原因不一樣。今天不來的原因是三年前他看錯了,現在再來他覺得自己虧了。這就是不順勢,就算現在不如三年前拿得多,可也比待在那些公司多啊。他們就是沒悟出來這個道理,只看到了自己能幹,沒看到運氣的重要性。老想著要找下一個小米,下一個小米談何容易?

小米成功,運氣佔了80%,還有就是我們有20年的行業經驗積累,比別人勤奮,又抓住了智能手機的颱風口,然後我們就贏了。剛開始做小米,我們計劃第一年賣30萬台,結果賣了700多萬。那時換機潮開始,每個人都希望用智能手機,買不起蘋果就用小米了。第二年我們賣了1870萬,300多個億,迅速崛起。今年可能就4000、5000萬台了。但如果沒有這個浪潮,可能第一年30萬台,第二年60萬台,第三年150萬台,有個二三十億銷售額,也很牛,但這就是另一種公司了。跟小米目前的巨星表現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颱風把它放大了20倍。

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趕上了好時候,他們成功以後老把自己神化了,「造神」運動。普通的讀者和評論家沒有我們創業機會多,我幹了二十幾年,看了太多的起起落落。我知道,一定要順勢而為。看到運氣的價值,是一種能力,把握運氣也是一種能力。我們學校教的都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但是那1%的靈感重要性可能超過了99%的汗水。一萬個小時你是一定要練的,這是成功的基礎,但是它不保證成功。

我看過了無數的生生死死,因為我是老革命,幹了二十幾年,沒有真正下崗過,而且還在比較前排的位置,看得更清楚。你在中關村練攤練了50年,有用嗎?沒用,你看到的是攤位的競爭。但你在山頂上看,不管他們是決戰紫禁城,還是華山論劍,不管怎麼個打法,只要在山頂上,一眼看過去就那麼多家企業。盯住他們在過去25年的變遷,再把每個公司的生死存亡和興衰畫張圖,規律性的東西你就有了。我們這個產業裡面經常看到別人宴賓客,別人蓋高樓,接著看到別人都垮了。哪怕不是公司,就說人,你開始認為這個人天縱奇才,後來再仔細看看,怎麼可能呢?十幾年前人人都說三大門戶,過了五年你發現變成了BAT,今天可能大家會覺得BAT很牛、遙不可及,但再過七八年,鬼知道佔領風頭的是誰呢。

小米從來沒有「安」過。小米不是巨頭,是個小公司,小公司要有小公司的態度。我們對未來有很強的求知慾,從來不認為自己怎麼著了。我覺得小米還好,至少在我們這個層次,看到的都是無數的困難和問題,因為我們的同行太強了。

小米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慾望需求,和我們的供給不足之間形成了矛盾。我們兩年時間從零到這麼大規模,消費者覺得不夠,消費者覺得你是故意的。

客戶對我們的期望值是每個月賣2000、3000萬台,我們今天的能力只有500萬、600萬台。

剛開始做小米時,所有的代工廠都不理你。因為你沒有錢。現在再模仿小米模式進來的公司都容易了,他們真的要感激小米。我們創業團隊有很多同事來自摩托羅拉,他們和代工廠以前都認識,飯照吃、面照見、會照開,就是不答應我們的要求。我找夏普,夏普說過去幾年被中國的公司害慘了,大家都號稱能做幾百萬台,給你準備了產能和料,最後賣了幾萬個不要了,那對工廠是一個巨大的麻煩,尤其好的工廠本來就是供不應求,接了你的活就不能接別的了,但萬一他賭錯了呢?

你沒量呢?他把工人、產業線都準備好了,你沒有量他就慘了。

所以說服他們,我們真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所有代工廠都是我親自帶隊一家家談。去了日本、韓國、美國、台灣地區,跑了四五個月,包括工廠車間都親自去看。等到我們成功以後,大家都不敢怠慢這個新一代的公司了。

到2011年9月我們開第一次發佈會時,我就覺得,這家公司應該不會死了吧。第一次發佈會我在旁邊的咖啡廳,團隊成員說人太多,你趕緊來。我一來發現擠不進去,好不容易擠進去,告訴我必須提前5分鐘開始,否則就太危險了。那天之前,谷歌收購摩托,我想想我們,覺得完了,跟我們爭頭條。後來一查,那一天百度指數有三四十萬,已經很接近iPhone了。第二年還有京東跟阿里折騰,我也琢磨是不是會轉移新聞點。幸好我們的關注度都很高。到了2013年,就沒有人跟我們折騰了,影響力上來了。百度指數有200多萬。每個人都知道小米今天發佈,微博全部被刷屏,震撼了整個行業。

我們到現在辦過四次發佈會,加上2013年10月的米粉節,每次都要提前準備一個月到兩個月,每天都在演練和琢磨。重點是PPT和視頻,我們有四五個人,基本全職做這件事情,我自己是每天花四五個小時研究,對內容,排練非常多次。

用戶老罵我們供給不足,我覺得這說明打是親,罵是愛。

罵也是一種情緒,就怕用戶沒有情緒。小米很在乎用戶,把用戶當朋友。2013年底我們建立了6個大規模的中央倉儲,在18個城市建立了零售店級別的服務中心,還有600家第三方售後維修點遍佈全國。網上的社區每天有180萬人訪問,網上問題15分鐘之內做到有答覆。大家看到的是表面的東西,這麼大的用戶群和銷售規模,是由很多細微的事情一點點構成的。以前有人老說我們服務不好。我說,你找出任何一家和我們PK一下服務。互聯網公司做服務絕對遙遙領先,因為互聯網的核心就是用戶體驗,怎麼把用戶伺候好就是我們的本事。

現在我一週工作六天,9點鐘上班11點下班。我是老同志了,創業要可持續,一般創業公司特別早期都是干七天,可我從來沒有幹過七天。我還準備幹上十年八年的,別搞掛了。我們以前辦金山,節假日經常開會,現在最煩的就是節假日開會。原來覺得勤奮還是沒人家做得好,就加倍勤奮。結果更不好,已經負循環了。勤奮弄過了,弄成書呆子,肯定沒戲。

小米非常快,在中國應該沒人能PK過我們的速度。我覺得,我們要克制下來,慢慢來。做企業掉進坑,多半因為貪婪,現在要慢點來,已經太快了。

做小米我總體比較從容,跟我的社會經驗有關。不會因為小米的成功,就覺得自己怎麼樣了。外人說我心理素質特別好,這麼多人罵我,每天活蹦亂跳,我說那能怎麼著呢?以前罵我們過度炒作,罵我們吹牛,覺得我們模式不靠譜,小米長這麼大,說服了大家。

2013年我們實實在在上了量上了規模。我們做到100多億的時候,大家還是覺得我們不靠譜,覺得這個數字是假的。後來我公佈,我前年交了19億人民幣的稅,大家又說我吹牛還上稅(笑),又罵了半天。可是到2013年,好像就沒人再說我們什麼了。因為用小米的人太多了,你到處都能看得到。雙十一,天貓我們四項第一,大家都看到了。

現在大家突然發現,用互聯網思維幾乎幹什麼事情都是顛覆性的(笑)。我接待過一波證券公司和銀行業的老大,大家都發現互聯網好狠,其實這才剛剛開始。我跟他們講了當年我是怎麼被革命,怎麼又成為革命者的。

大家越來越理解小米不是一個手機公司了,小米模式做電視、做盒子、做路由器都一樣。它是一種新模式,加上了手機行業的一個具體案例和在手機上面一系列的創新,構成了今天的小米公司。

未來不能說小米都會贏,但是小米模式的公司一定會贏。它就像工業革命之後,工業時代的公司對抗傳統農業時代的公司,不管你能抵抗多久,你都會輸的。

做小米一開始我就說五年不上市,這和我自己財務自由有關係,但更多還是智慧。我們這個社會很複雜,很多人藉著窗口期上市了,概念很好,股價滿天飛,其實業績不好。我幹了20多年了,心裡踏實,沒那麼著急,更在乎把事情做好。我覺得不需要上市,其實也可以像阿里一樣,獲得很好的回報。我們今天的想法也是五年之內不會考慮IPO,讓大家全身心花在公司的業務上。

小米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一家用硬件搭平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司。我們用硬件搭平台,騰訊用軟件,阿里用電商服務。其實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只是規模還小而已。我的夢想真的是想辦一家世界級的品牌公司,讓全球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來自於中國的優質產品。小米是我創辦的最後一家公司,幹完了咱就退休。其他公司的董事會也儘量退出。
來源:時尚先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84

創業導師林正剛:這幾本書對我影響深遠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31/149928.html

黑馬說:林正剛,前思科全球副總裁及思科中國區總裁,企業管理經驗豐富。2010年7月,自思科退休後,林轉身出任企業教練,致力於為創業者提供智力支持。
下為林正剛近期薦書。

 
\文 | 林正剛
編輯 | 齊介侖

 
 
薦書1:

《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作者:Dale Camegeie


我不喜歡這個中文書名,個人感覺比較負面。書中很重要的內容是如何贏取朋友、影響別人。無論你是經理人還是創業者,贏取朋友、影響別人都很重要,所以這是一本直白的書,也是我在軟實力方面受到啟蒙的第一本書。看書之前,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關於正能量、負能量、溝通類似的概念。幸運的是,我剛進入職場不久,就看到了這本書。迄今我已看過很多相關書籍,但直到現在我還在翻這本《人性的弱點》,因為對於書中內容,我感覺自己還沒有完全做到。這是一本有關行動和修煉的書,我認為,一生都看不完。
 

薦書2:

《幸福原動力》(Before Happiness:5 Actionable Strategies to Create a Positive Path to Success )、《快樂競爭力》(Happiness Advantage)
作者: Shawn Achor


這兩本書出自同一作者。相對而言,我更喜歡《幸福原動力》,它是繼《快樂競爭力》之後,作者Shawn Achor的全新力作。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比起之前的那本更為透徹。兩本我都看了很多遍,甚至我還拿出來做課程,和學生分享,非常好。關於書的內容,首先,書中指出,快樂是有效率的開始,這是很核心的道理。很多人覺得,我得先經歷痛苦,再獲得成功,但作者指出,事實上,並不該如此。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找不出不對的原因。這也是我看到這兩本書,立刻感覺親切的原因。可以說,這兩本書解決了我一直以來很困惑的問題,給我提供了答案。
 

薦書3:

《驅動力》(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
作者:Pink.Daniel H


說實話,我其實沒能讀透這本書。但對我來說,只要書中有一部分,哪怕就幾句話能夠觸動到我,就值了。因這些觸動我的點,我還會經常翻看它。

一直以來,我對職場有很多觀察,但苦於沒有理論支撐。這本書理論性相對比較強,是基於大量研究得出的結論,支持了我的觀點,我個人蠻喜歡。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回答“人為什麽會投入”這一問題。三個因素:自己設定目標;反饋及時;人追求的應該是過程。之前我只是有感覺,但沒能總結出來這些點。很多年前做銷售評估時,我讓同事自己設定目標,這是我看書之前的做法。雖然當時此舉我有出於“偷懶”的原因,但正因這一方式,我的下屬才有機會和我有了更多溝通。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獲是證明了我的一些觀察、心得,為我提供了相關理論依據。讀過之後,我在上課過程中經常提到這本書。
 

薦書4:

《讓大腦自由》(Brain rules)
作者:John Medina


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與腦科學相關的書。同樣地,這本書印證了我之前在工作中的一些觀察和心得。我一直認為,人的大腦只有在輕松的環境中才能自如運轉。我的工作習慣一向如此。我不喜歡壓力,也不會給下屬壓力,因為我覺得,壓力其實沒什麽好處,只會壓榨創新力。
 

薦書5:

《商業模式新生代》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


作者: Yves Pigneur、Alexander Osterwalder

我從這本書中提取了些工具,但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對於國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說,暫時還用不上,只有成熟企業才能用。也可以說,這本書是基於國外企業撰寫的。國外企業成熟度比國內要高出很多。

商業模型很多人都在談,每人都有一套東西,但我認為,商業模型沒有什麽大理論,這是一門溝通的語言,沒有對錯好壞,只是工具而已。本書提到了9個商業工具,我認為,都很不錯。另外,這本書寫得比較簡單,不是理論性很強的那種,而且書中配有很多具體案例,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原因。
 

薦書6:

《一分鐘經理人》(The One Minute Manager)
作者: 肯•布蘭佳、 斯賓塞•約翰遜


這是一本管理方面的啟蒙書,出版於上世紀80年代。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我職場早期。我做了長時間的基層員工,進入管理層後,才開始學習管理,而這本書正是我的啟蒙書,因為相對簡單。本書分為三個章節,一分鐘目標、一分鐘表揚和一分鐘反饋。我不喜歡原文中提及的“批評”,我更喜歡用“反饋”來代替。很多事情,簡單是很重要的。但大家需要註意,這本書比較老舊,其中的管理理論還留有工業時代末期的背景和味道,包括案例的使用,很多都是工廠。但它的一分鐘目標、一分鐘表揚、一分鐘反饋還是很有幫助的,目前我觀察到,很多管理者連目標都設定不好,就是第一招還沒有做到呢。
 

薦書7:

《公司進化論》(Dealing with Darwin:How Great Companies Innovate at Every Phase of Their Evolution )
作者:Geoffrey A.Moore 


這本書我相對比較熟悉,因為這是由一位在思科工作多年的顧問寫的。我上過幾次他的課,也認識這位作者。

此人寫過很多書,這一本出版於十年前。書中案例很豐富,有些理論至今還很有價值,尤其對於高科技公司。這本書對我的整個課程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剛開始講課時,主要用這本書。但這本書側重策略層,計劃和執行層內容幾乎沒有。話說回來,大部分管理書籍都側重策略,因為國外公司管理主要談策略,他們的計劃和執行能力已經很強了,光談策略就OK了。但這一做法在國內是走不通的,我們商業歷史比較短,計劃和執行能力比較弱,如果光談策略,可能聽得很興奮,但落不了地,而我的課是兼顧策略與執行的。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林正剛
,編輯齊介侖,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i黑馬訊 2月7日消息,黑馬會會員企業,創業者一對一幫扶平臺“創伴兒”獲十位創業導師種子輪融資。其中包括9位黑馬會會員及1位導師。

創伴兒成立於2015年9月,它致力於打造一個與成功創客和創業者深度鏈接的幫扶平臺。由創伴兒牽頭,攜手創業成功者共同支持、幫助種子期創業者,形成一對一貼身主幫,其他導師輔幫的創業模型。

據了解,在創伴兒創業者可以快速獲取更多資源,補足短板。同時,創伴兒為導師們提供一個深度了解新市場、新項目,並且可以輕資本、軟實力嘗試做一次天使投資。而且,導師們可以和被幫扶企業之間,互相學習,形成產業鏈或行業之間的互相合作和深度鏈接。

創始人王鵬認為:“拿到種子期的投資並不是創伴兒的首要目的,我們更看重的是創業成功的導師及這些導師能給平臺帶來的更多優質資源,並且我們希望能以占股的形式與導師們形成深度的鏈接。以後我們也會開放更多種的鏈接方式,吸引更多的導師資源加入創伴兒的生態圈兒。同時,我們此次獲得10位黑馬成員及導師的投資,也增加了黑馬會員之間的黏性和緊密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