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網紅是不是 IP?內容創業有沒有泡沫?次時代的硬件將會是什麽樣?對於這些熱點問題,他有著不同的見解。即使他自認為過了雄心壯誌的年紀,但豐富的經驗和縝密的思考,依然讓他成功屹立在風險投資的第一線。

文/魏武揮 天奇資本投資合夥人

我已經過了雄心壯誌的年紀

如今,做投資也需要去 PR 自己,可以發現,現在的企業都開始做自媒體了,一方面這可以促進營銷,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成本。對於天奇來說,同樣如此,由於我之前經常在媒體上寫寫東西,所以我也就成為了天奇所謂的「代言人」。

對於我而言,寫文章是特別輕松的一件事,我經常在坐飛機坐火車的路上,就能順帶完成一兩篇文章,但做投資就完全不同。寫文章是允許犯一些小錯誤的,但在投資上面無論是大錯誤還是小錯誤,都會很直觀地反映在金錢上,所以這並不是很輕松的事,壓力會很大。現在我每天基本上都是很早就得爬起來,然後開電話會議,有多大雄心你就要背多大的負擔,我個人其實已經到了一個不願意有太大負擔的年紀了,我還是希望晚上能夠睡得著,沒事的話早上能夠晚點起床,這是生活態度問題。

投資這件事,有人會問說那些在美國成功的案例能不能複制到中國來?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任何成功範例的,某些創業者會覺得把國外的成功案例「中國化」也是一種創新,但在投資人眼里,這里面的風險太大了,所以不會有人願意去這麽賭。

內容創業不應當做成營銷公司

在 O2O 火過之後,現在又開始流行「內容創業」,但在我看來,內容創業也是有一些泡沫成分在了。

我個人認為,O2O 這個領域,可以說是「成也滴滴,敗也滴滴」。滴滴他們當時做一個市場計劃,他們做了個幾百上千萬級別的預算,但騰訊看了,告訴他們應該去想幾個億的投入,不要去想著幾百幾千萬,這個量級太小了。這個事情反映出無論是滴滴背後的騰訊也好,還是快的背後的阿里巴巴也好,他們都把當時移動支付上的習慣培養出來了,他們願意用十個億的代價,用大量的補貼,讓用戶培養出新的行為習慣。但實際上,O2O 實際上並不是,也並不應該用補貼來建立市場的。

說回內容創業,雖然說目前我還沒看到內容創業會出什麽樣的大問題,但我會擔心哪天出來一個項目走錯路,使後來所有的資本方都覺得這樣走下去不對。前一陣子虎嗅要上市,掛牌的時候我其實有些擔心。;因為虎嗅現在還沒有成交,現在還是零交易,所以我很關心它的第一筆交易價格,這筆交易價格能夠推算出它的市值,而這個市值對於許多內容創業者又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假設那些所謂估值五千萬、一個億的項目,最後證明它不值這個錢,那麽整個內容創業可能就會發生像多米諾骨牌般一張一張倒下的糟糕局面。

另外,我還擔心內容創業會被人認為是營銷公司。前一陣子有一個項目跟我聊,說自己的號有多少多少粉了,估值多少多少,這些數據雖然重要,但我更關心有了這些粉絲,你以後想幹嘛,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麽。如果一個號是靠營銷策劃來活的話,即使它最後能上市,估值也不會高到哪里去。所以我不希望看到一個媒體或者公眾號它的商業模式是為別人導流,它應該為自己導流,應該有自己的生意。

現在的網紅根本談不上 IP

對於 IP 行業,坦白講我目前還看不太懂。現在很多人把網紅看成 IP,但我認為兩者之間不能輕易劃等號。或許以後會有網紅做出 IP 來,但至少現在市場上的網紅不是 IP,至少對於他們大部分來說,他們的周邊目前還是賣不動的,而能不能賣周邊是 IP 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好的 IP 需要長達五到十年的培養的,而這對於風險投資來說是不太合適的。一般的基金都是「5+2」的形態,一般最多 7 年就要進行「清盤」。所以對於很多 IP 我還是會采取一個觀望的狀態。

舉例子的話,像國外的「變形金剛」、「魔戒」,才是好的 IP,它們無論是電影、玩具、漫畫還是小說,都賣得很好。回頭看看國內,比如《愛情公寓》,它的周邊賣得一塌糊塗,所以它只是個比較火的電視劇,收入還是得從廣告里來。《萬萬沒想到》這個網劇很火,然後拍成電影票房也不錯,但大概也就這樣了,它依然沒法賣周邊。只有一個內容有了自己的「靈魂」,讓粉絲對里面所有的東西都產生了情感聯系,願意花 300 塊、500 塊的大價錢來買里面其實成本不是很高的的道具,才能稱為一個 IP。目前國內來看,市場環境還是不成熟,對於非 BAT 這種大玩家來說,花長時間去「耗」一個 IP 可能不太現實。

好的項目應該能夠促使人類的進步

在 2014 年之前,天奇是不投媒體的,因為我們當時認為媒體的商業模式是廣告和公關,它缺少指數型增長的可能性,但到了 2014 年下半年,我們感受到一些生意的確需要媒體導流的。所以我們認為其實可以投一些帶有媒體屬性,但並不是以廣告營銷的商業模式為主的媒體項目,於是我們在 2014 年底至 2015 年初就開始做這件事了。我們在 2015 年曾經投了一個做導購的公眾號,後來他們自己也做了一個獨立的 App,目前估值已經比當時翻了 60 倍了,算是一個比較好的案例。

我自己的話,喜歡一些有個性的項目,也喜歡有個性的創始人。我們希望投一些對這個社會產生正面影響的東西,比如我們投了一個類似「九號體感車」的項目,它能夠為個人解決交通出行的問題,挺好玩的。我還跟他們創始人要了一臺,我定的是 007 號。

電腦原來是我們的「中心」,而現在手機成了我們的「中心」,現在大家都在想下一個「中心」會是什麽?我個人的話覺得不會是手環,也不會是手表,有可能會是戴在頭上的東西,它的形式可能是頭套,也可能是眼鏡,但我無法很準確地預測。但我能肯定,下一代硬件的崛起,會導致整個生態巨大的變化。

所以你說微信之後下一個改變人們生活的應用會是什麽?這得看未來智能手機還是不是我們的生活重心,如果是,那微信就是不可被顛覆的,如果次時代的硬件在三五年後崛起了,那可能微信和未來也沒什麽關系了,除非騰訊又在新的硬件上,做出個什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