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籽影評】《神奇女俠》中的「女兒國」
1 :
GS(14)@2017-06-18 21:45:40近年的英雄電影基本上都由Marvel獨領風騷,DC出品一般都被評至一文不值,但今次終於出現一次例外,《神奇女俠》為DC扳回一城。當然神奇女俠在電影中的表現無庸置疑,故事整體上亦應有則有。電影中有一個「女兒國」,稱之為天堂島(Themiscyra),是一個典型的母系社會。母權近年愈見頻繁,香港亦出現第一位女特首,但其實母權社會應該是怎樣的?
父權主義經常與侵略和競爭聯繫在一起,而母權主義就講求調和和協調,但這是一個正確的命題嗎?電影中亞馬遜女王與其妹妹亞馬遜將軍,剛好是兩個極端,前者相信戰爭不會再次到來,故只要安守本份,一切必然安好,但後者相信預防勝於一切,必須未雨綢繆,在未亡羊之前先補牢。其實亞馬遜女王正好代表大眾心目中的母權主義形象,而在現實中,總會出現像亞馬遜將軍般的女性,她們亦會講求侵略和競爭,這不就正好反駁母權主義事事講求協調的形象嗎?或許她們只是母權主義中的少數,根本不足為患,但如果現實中有例證,那就有不一樣的說法。根據最近芝加哥大學和麥基爾大學學者共同撰寫,一份名為《Queens》的研究指,原來由女性領導的國家更容易撼入戰爭。研究調查了1480至1913年間,分別由男性和女性領導的國家,並統計它們發生戰爭的比例。結果顯示,由女性領導的國家,比由男性領導的國家多27個百分點撼入戰爭,更有趣的是,由女性領導的國家會否撼入戰爭,是取決於其婚姻狀況,國家由未婚女性領導的話會較易受攻擊;國家由已婚女性領導的話則較常發動戰爭,那麼林鄭月娥豈不是又會像梁振英,「到處辣火頭」,做個名副其實的「CY2.0」?女性領導近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抬頭,或許大眾都期望母權領導下,會為社會帶來改變,但其實「母權和父權之間存在分別」是否一個偽命題?如果在母權領導之下,社會都是講求侵略和競爭,那麼我們需要像《神》中的「女兒國」嗎?資料來源︰
Dube, O.,& Harish, S. P.(2017). Queens(No. w2333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記者︰盧逸文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TAG:_mt_電影,神奇女俠,女兒國,父權,母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6/20057310
【小企鵝×果籽】鬼魂媽媽又來了
1 :
GS(14)@2017-06-25 09:32:27【文化籽】日本繪本作家信實的作品《媽媽變成鬼了》出版後成為話題性作品,也成為日本、台灣暢銷繪本,大人一直認為死亡這些沉重的主題,不適合同孩子談論,但實際上孩子亦有可能會經歷至親離世,逃避其實不是辦法。《媽媽變成鬼了》用輕鬆的手法,說出冒冒失失的媽媽因車禍過世了,她變成了鬼魂回家看望故事的主角小康。晚上小康真的見到了鬼魂媽媽,兩人抱頭痛哭,第二天起來,媽媽已經不在了,小康大聲的喊:「我會努力自己一個人做好喔!」由於《媽媽變成鬼了》大受歡迎,作者推出了下集《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甫面世已突破50萬本銷量。死了的媽媽心想:「親愛的孩子,就算分開,我也會一直守護你。」變成鬼的媽媽回來參加自己的告別式,典禮過程當然發生有趣爆笑的事。在告別會上媽媽看到自己:「咦,這是我?臉是方形的,好像便當盒!」而小康和奶奶看了媽媽的臉之後……「真的就是媽媽的臉吔!」「對呀!」「臉太方了吧!」小康又問:「奶奶,為了不讓媽媽太寂寞……我可以把今天死掉的甲蟲大雄放進去嗎?」「媽媽一定會很開心。」
繪本以輕鬆手法談死亡議題。
輕鬆手法 談死亡議題
繪本秉承上冊的輕鬆風格,兩本作品構成續集系列,作者信實的創作意念來自生活,當初聽到妻子面對俏皮的孩子憂心不已:「這孩子,如果我不在的話沒問題吧?」由此引發了他的創作動機,故事直接進入死亡課題,他帶給讀者一種嶄新觀點:「認為會對兒童造成負面影響的人,都不是真正面臨過這種問題的人。失去母親的人反而覺得,媽媽就是一直在身邊,也有很多人相信媽媽就在家裏,若聽到一些聲響,還會覺得『啊,是媽媽』,我想所有思念媽媽的人都是一樣的心情。」很多人害怕看到有關死亡的象徵,例如怕到醫院、怕進殯儀館、怕參加告別式、怕經過墓園,或是忌諱談到死亡的話題。事實上,當一個人越恐懼、抗拒、採取避之則吉的做法,越不去碰觸死亡的議題,由此產生恐懼與負面想像就更加難消除。這心結有可能變成一道緊箍咒,影響我們的生活。既然這是人生的必然結果,何不循序漸進和孩子交流,建立識別和面對的意識,讓他們的心理逐漸成長。我曾經見過身邊的朋友在孩子面前做「最好的假設」隱瞞實際情況,對孩子說:「外婆在醫院得到最好的治療,相信醫生、相信科學,說不定外婆會很快好起來的。」這做法無形地給孩子增加希望,如果現實出現落差,對孩子的打擊不是更大嗎?繪本中媽媽告訴小康自己面對死亡時也和他一樣害怕,不知所措。其實我們都是人,都會對死亡存在恐懼或者害怕面對親人永遠離開,作為父母,不妨在孩子面前勇敢承認自己的恐懼,讓孩子知道某些情況下,結局是無法避免,也無解決的辦法,最後只能交給時間。
電郵:mailto:
[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馮秀珍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4/20066400
【讀書好×果籽】中美一旦開戰,遼寧號怎辦?
1 :
GS(14)@2017-07-09 03:56:52【文化籽:讀書好】大陸航空母艦遼寧號訪港,輿論鋪天蓋地宣傳,吹噓大陸海軍實力,令人發笑。遼寧號是八十年代末蘇聯崩潰前在黑海造船廠興建的空母,後歸烏克蘭所有,當時經濟疲弱,無力完工,不斷被人偷走船上物料,形同廢船,惟有推出拍賣。
山寨空母
澳門「白手套」公司聲稱用作海上賭場,用兩千萬美元買回來,再拖上大陸改造成原本俄羅斯「瓦良格號」山寨版。遼寧號搭載殲十五戰鬥機,目前正訓練升降,但戰鬥力應該只有美國1972年下水的核動力空母尼米茲號一半,由於中共海軍仍未掌握美國的彈射戰機技術,影響戰機攜帶武器作戰能力。究竟遼寧號是否比印度維克蘭特號強,仍然未知,但至少印度空母2008年下水至今已進行多次升降演練,而遼寧號是否可以投入作戰,仍然是個謎。美國新一代福特號空母已經採取電磁彈射技術,並搭載大量無人機,一旦開戰,國產空母只會成為戰靶。共產黨銳意發展海軍,是為了示威,尤其是南海領土紛爭,也為了保護石油航道,因為馬六甲海峽及南海,是中東石油運輸必經航道,一旦被美軍封鎖大陸經濟就完蛋。究竟目前共產黨在南海的強悍姿態,一帶一路展示的全球經濟戰略擴張,是否真正帶來戰爭危機。
社工變回牛仔
最近我看了美國國際關係專家Michael Mandelbaum的作品《Mission Failure:America and the World in the Post-Cold War Era》,中文版叫《美國如何丟掉世界?》,作者有條理地分析美國在中國、俄羅斯、科索沃、波斯尼亞、索馬里、阿富汗、伊拉克及中東的外交政策失敗過程,他認為在冷戰結束後,美國獨霸天下,但卻因此變得「思維傲慢,態度輕率,專業判斷讓位給譁眾取寵的短期利益,導致美國儘管有無比的軍事、經濟資源,卻在外交工作上敗績連連。軍事任務雖然成功,但政治任務功敗垂成。」冷戰體系崩盤後,美國人頭腦發熱,一下子由牛仔變了社工,即以人道干預手段,試圖改造其他國家成為美式自由民主體制,但最後證明失敗。過去二十年來改造他國的使命之所以可行,建基於和平的國際環境,Michael Mandelbaum指出後冷戰時代,「地球上最強大的政治領袖們也不再認真考慮發動戰爭這回事。戰爭退場源於國際間不再有所謂的「安全競爭」(security competition)或「大國政治」(power politics),由十九世紀開始,國際關係就是以戰爭為主軸,當主軸改變後,美國便有餘裕投入國際活動去改善其他國家,而不必再汲汲於保衞自己及盟國。不用再牽掛安全之後,「它可以把外交政策當作社會工作一樣來推動。」
養大了的巨獸
1990年代,六四後克林頓政府倡議把對中國貿易和人權問題掛鈎處理,以及設法移植自由市場經濟到中國大陸、俄羅斯,意圖改造這些國家的政經結構,盼可以藉此說服他們採取和平的外交手段。今天回看目標徹底落空了。從2014年開始中俄同時展示出新的外交姿態,動輒表示會用武力解決問題。中國大舉投資海軍建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切正朝向新冷戰體系發展,「大國政治」的國際體制又再重現。從遼寧號由低調收購及改造過程,可見大陸是多年計劃建立遠洋作戰力量,美國人以為經濟自由化會帶來政治改革,列寧黨國體制受到一定制約,最後證明全錯。共產黨高舉「中國模式」,禁止全國討論「公民社會」、抹黑及打擊香港作為「普世價值」代表,為爭普選扣上分離運動帽子。習近平訪港只有一種姿態:就是以軍事力量配合雪恥式民族主義,當美國人放棄社工式外交,特朗普重新戴上牛仔帽後,中美關係會有大變。美國艦隊將會更頻密進出中方聲稱有主權的島礁,反中的越南會成為另一隻棋子,還有更主動積極活躍於地區及國際舞台的日本,借北韓問題「夾實」南韓左膠總統,矛頭只有一個:中共。美國一旦主動出擊,習近平雪恥式民族主義就會被迫見真章,這時的空母已非民族復興的「道具」,而是要開赴作戰。遼寧號前世瓦良格號,名字本是沙俄1899年下水的一艘巡洋艦,1905年於日俄戰爭中被日本帝國海軍於仁川附近擊沉!
美國現正服役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戰鬥力遠高於解放軍的遼寧號。
當日停泊在黑海船塢的瓦良格號。
撰文:劉細良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7/20080972
【讀書好×果籽】本土感性:丘世文《在香港長大》出新版了
1 :
GS(14)@2017-07-29 03:42:06【文化籽:讀書好】身份認同近年變得十分敏感,大家似乎忘記了人的身份認同是流動、多元的事實。在近年熱烈討論的香港人身份認同中,只有「民族」一種概念,要麼是地獄鬼國大陸人,要麼是香港民族。大家有否想過,作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來都與種族無關,而是源於文化,以粵語流行文化為主體。在海外移民的生活中,這種對港式文化認同更形突出,文化,正是我們表達身份的方式。戰後嬰兒潮一代建構出香港文化身份,發展出華人社會中最活潑生猛的城市文化,香港在八十年代一切蓄勢待發的美好。這是殖民地良政善治的歲月,經濟起飛,社會流動。在七十年代讀大學的本地年輕人,接受西方普世價值,希望改革香港,他們有的組織議政團體如觀察社,有的創辦媒體如《號外》雜誌,創造出香港中產都市文化。呂大樂說過《號外》的特色是「理直氣壯地、毫無歉意地從香港人的角度去看香港的人和事」。《號外》創刊時也說:「這是香港的第一次。第一次有一本刊物,宣稱香港作為一個如同紐約、巴黎、東京的城市,有其性格、有其文化精血與自我精神。Every great city deserves a city magazine。
《號外》與本土身份
丘世文是《號外》文化的中堅,因他化身多個筆名在雜誌撰稿,他由1978年開始,以筆名胡冠文發表了一系列的懷舊文章,「有系統地梳理自身成長的經歷及同代人的經驗,詳述戰後香港嬰兒潮一代的單純與好奇、反叛與覺醒、理想與迷失;從1951年說起,沿着城市自由發展四十年,走到1997年大限,一邊見證不可理喻的潮流和現象、一邊緬懷已被遺忘的往昔和舊事。」丘世文曾說:「緬懷過去,是歷史感的開始;回憶往事,是價值觀的泉源。只有不能忘記舊事的人才能珍惜現在寄望將來。當年的《號外》及丘世文,在嬉戲玩樂之中建立香港本土的感性,當經過四十年,就成為了香港的heritage。這系列文章在1986年整理成書首度出版成博益袋裝書,1997年重新整理成為青文書店出版的《看眼難忘─在香港長大》,2017年七月又有美藝畫報社最新版本面世,新增十八篇同類型文章及同名電影劇本,全書分成五個類別:「懷舊」、「偏見·代溝」、「潮流·心態·儀態」、「性·愛·浪漫」及「變遷·感懷」。
緬懷丘世文
《在香港長大》是香港城市文化的人類學考察報告及口述歷史,並非停留在資訊性的懷舊掌故層次,更多是一種關於香港人的「心態史」。丘世文的文字獨特之處是「貼地」,由生活細節觀察出發,行文故事性強,夾雜主角們的廣東口語對白,作者本人白話文的內心獨白,交織成一種獨特的香港文字感性。在書中《半山老旦》一文中,他描述半山區曾經高不可攀,到自己住上半山時體會到那種侷促破落,猶如他目睹年華老去的老明星,丘世文說:「真的﹐歲月可以不饒人﹐而最痛苦的還是﹐當歲月僅餘給你的一段如詩般美的往事﹐總那麼因為得以舊地重訪而頓時變得色彩剝落﹐索然無味﹐至於貪戀緬懷過往的人就比如舊約中不聽警誡要回首看過究竟﹐在違命的剎那登時要變作鹽柱死灰來。」貪戀過往變鹽柱,不就是今天香港的集體悲劇寫照。緬懷過去,是歷史感的開始,也是本土身份認同的起點。所謂本土主義,其實從來都存在。
《號外》雜誌四位創辦人,後排由左至右胡君毅、陳冠中、丘世文,前排鄧小宇。
青文版《在香港長大》
撰文:劉細良編輯:馮秀珍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28/20103446
【讀書好×果籽】幽默諷刺的挑釁性
1 :
GS(14)@2017-08-04 06:35:57【文化籽:讀書好】最近訪問甘小文,大家都十分懷念當日在《玉郎漫畫》連載的《太公報》,連字款也是惡搞《大公報》報頭,我問小文不知今天還有沒有人敢拿左報來惡搞,大家相視苦笑。近年不斷翻看九十年代周星馳舊作,對比今日他為內地市場製作的「河蟹電影」,才知道香港曾幾何時在創作表達上的自由,是可以無拘束、無界線,撫今追昔,驚覺自由原來並非必然。
鳩鵪亞黃
香港人本來就是古靈精怪,託庇於殖民地下,傳承了粵語文化的幽默傳統,當內地人人歌頌毛主席,全國只有革命樣板戲時,香港已有政治漫畫諷刺時弊,我認識的漫畫作者有嚴以敬、馬龍、尊子、一木等。而在九十年代周星馳的笑片中,如《國產零零柒》就有濃厚的政治諷刺味道。政治幽默本應是無拘束、無限制的,歐洲政治漫畫,不少屬「重口味」。我在溫哥華同武俠插畫大師董培新飲茶,席間他介紹政治漫畫家「鳩鵪亞黃」我認識,他原來是中大師兄,移居加拿大多年,作品多是諷刺大陸,竟給我發現久違了的「冇大冇細」、重口味,挑戰底線風格,時移勢易,今天的主流香港媒體,相信已經沒有刊登諷刺習近平作品的膽量。
尊子風向標
黎智英出售《壹週刊》,新老闆明言不能偏頗,我最有興趣知道的是新壹周刊會否踢走政治漫畫家尊子的《壹週報》,這版諷刺漫畫常常刺中共產黨要害,是測試新壹週刊政治取向的指標。共產黨本身是與幽默水火不容,就是網民惡搞習近平與奧巴馬草坪漫步,成為小熊維尼與跳跳虎,本來就無傷大雅,卻變成一宗卡通封殺事件。如果習近平懂得借此自嘲,是可拉近同群眾距離,甚至軟化他硬邦邦的形象。但共產黨就是容不下一丁點政治幽默,結果內地在網路上封殺小熊維尼,變成一宗國際爆笑新聞。共黨將軟實力掛在口邊,留待他們懂得政治幽默才說吧!
玫瑰的名字
共產黨是偽裝的嚴肅,猶如歐洲中古修道院的修士,禁慾背後是奢侈、貪婪、縱慾。在意大利符號學大師艾柯名作,《玫瑰的名字》這本以中世紀修會為背景的歷史小說中,刻劃了解修士敵視世俗文化的原因,他們藏匿起亞里士多德關於快樂和幽默的那部著作,是擔心當人有了幽默感,就失去了對權威敬拜之心。當人民用幽默來嘲笑黨國領導人,官僚同樣擔心人民失去了領導人的敬畏。黨的絕對權威是建立在人民的畏懼之上,所謂天威難測,中國歷代帝王術,均用「文字獄」去對付知識分子,用放大鏡看他們的詩詞歌賦,從中挑出反動、顛覆政權文字,再上綱上線,羅織成造反大陰謀。起初官員以常識判斷,知道這些詩文背後根本沒有政治陰謀,打算求其處理,大事化小,但最後往往連官員也被牽連,因辦案不力而被指控包庇造反者。皇帝之所以大興文字獄,他們當然知道詩文背後沒有造反大計,皇帝目的是借文字獄大開殺戒,震懾罔議中央的知識分子,也令官僚集團誠惶誠恐,不會陽奉陰違。中國人沒有政治幽默的傳統,不是甚麼民族DNA,而是專制統治太黑暗。
《蔽屏》尊子作品,諷刺習近平的鴕鳥政策。
從意大利原著直接翻譯的中文新版《玫瑰的名字》。
鳩鵪亞黃諷刺香港權貴逢迎習近平。
撰文:劉細良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04/20110597
【小企鵝×果籽】約束惡念
1 :
GS(14)@2017-08-19 19:09:55【文化籽:小企鵝×果籽】這星期的新聞實在令人透不過氣,政治氣氛就像持續酷熱的天氣,令人有窒息的感覺。惟有拿本童書開解自己,同孩子一起共讀,可以選擇Jon Klassen的作品:帽子三部曲。這是由三本童書組成的一個系列,包括《找回我的帽子》、《這不是我的帽子》及《發現一頂帽子》。故事全部以「帽子」為主角,第一集是大熊帽子不見了,他耐心且禮貌的詢問動物朋友狐狸、青蛙、兔子、烏龜、蛇,是否有看到他的帽子,但每個朋友動物都搖頭表示沒有看見。當大熊陷入萬分沮喪時,剛好遇見了角鹿,角鹿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引發了大熊的記憶,忽然想起兔子曾經戴着跟自己掉失一式一樣的帽子,結果大熊取回帽子並吃掉了兔子。第二集是小魚乘大魚睡着了,靜靜拿走了他的帽子,以為神不知鬼不覺,還不斷自我解說,帽子太小根本不適合大魚,旨在合理化自己不問自取的所作所為,最後大魚醒來,追蹤失物去向,發現原來是小魚傑作,一口把他解決掉取回帽子。作者的繪本風格充滿童趣,從不同角色臉上的表情、眼神就可以推斷出劇情發展。帽子代表我們的惡念,如慾望、貪婪,利用故事人物道出惡有惡報的道理,告訴孩子不要以為做了壞事,只要無人目睹事情經過就可以瞞天過海,甚至僥倖過關,毋須付出任何代價。「報應」二字,上一代人經常掛在口邊,但由於被視為迷信,今天的父母都可免則免,但如果沒有了「惡有惡報」的恐懼,人在作惡之餘,不斷用堂皇的理由自我解說,合理化自己的惡行,膽子將越來越大。小孩如是,大人亦然,事情可以發生在家庭成員身上,再放大檢視,不難發現情況早已蔓延至整個社會,甚至政府。
帽子三部曲是由三本童書組成的一個系列。
憑信念驅走貪婪
去年作者出版了第三部曲:《發現一頂帽子》,走出了關於「報應」的教訓,從根本教導孩子如何面對自己的貪婪、慾望,學會衡量物質慾望與友情、承諾如何取捨。故事說沙漠中一對烏龜在路上發現了一頂帽子,他們輪流試戴,大家都覺得造型非常合適,但帽子只有一頂,避免爭拗,雙方同意放棄帽子,就當作從未發現過。夜裏,當其中一隻烏龜確定對方進入夢鄉後,緩緩地朝帽子的方向移動身體,想將帽子據為己有,這時睡夢中的烏龜說起夢話,細細碎碎說着大家頭上都有漂亮的帽子,還一臉笑意。烏龜聽罷,決定爬回朋友身邊,睡覺去了。故事呈現了「當誘惑當前,你會向誘惑低頭?還是能夠戰勝內心的貪婪,信守承諾?」作者高明之處在於沒有從道德說教,而是將寓意暗藏畫面,讓讀者自行領略箇中涵意。三部曲說出了一般人心底裏對報應的恐懼,報應的勸善作用並不可靠,以惡有惡報來勸說勿做壞事,靠威嚇代替自律,無疑某程度上具約束惡念功能,但價值信念可以發揮更大正面作用,憑藉信念,明白社會公義、尊重生命的重要、以誠實和正直為個人核心價值,自然可以驅走惡念。回望我們的社會,當權者若缺乏價值理念,有的只是不受約束的權力慾望,結局足以摧毀一整個社會!
撰文:鄺穎萱編輯:馮秀珍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19/20125569
【果籽民調】iPhone X正式登場 下半年旗艦你點揀?
1 :
GS(14)@2017-09-17 17:35:11iPhone8、iPhone8 Plus以及iPhone X正式登場,三部機都回歸經典的前後雙玻璃的設計,當中iPhone X更用上Super Retina Display無邊框屏幕。三部新iPhone都加入無線充電功能,而iPhone X就獨占Face ID及Animoji動態表情等新功能。新iPhone搭載六核心A11 Bionic CPU,效能進一步提升。相機也用上新感光元件,加入新的燈光效果,前置鏡頭也加入人像模式。
Samsung及LG都搶先Apple推出旗下的真旗艦——Note8以及V30。Note8搭載高通Snapdragon835、6GB RAM、6.3吋(2960 x1440)Super AMOLED螢幕,後置雙鏡頭用上一標準一遠攝方案,兩個鏡頭同為1200萬像素且支持光學防震,更提供Live Focus功能,拍攝後可調整景深。
V30同樣搭載高通Snapdragon835、4GB RAM、6吋(2880 x1440)OLED螢幕,後置鏡頭繼續一標準一超廣角方案,當中標準鏡頭用上目前手機中最大的F1.6光圈,更支援錄製Log影片,令影片後製空間更大。問題來了,各有特色的2017年旗艦機,你會點揀?快啲投票啦!
http://poll.fm/5umud
A. Apple iPhone X
B. Apple iPhone8/iPhone8 Plus
C. Samsung Galaxy Note8
D. LG V30
iPhone8/iPhone8 Plus雖然都回歸前後雙玻璃設計,但面對同門iPhone X,正面設計顯得非常保守。另外,兩機的硬件升級不大,賣點不多。
Note8的螢幕被評為史上最好,鏡頭、硬件都屬頂級。
V30用上手機中最大的F1.6光圈,用上ESS的32位元HiFi Quad DAC,延續V系列的高音質。
文:梁志穎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14/20152043
【讀書好×果籽】大學無恥、文人無行
1 :
GS(14)@2017-09-17 17:38:31【文化籽:讀書好】教育大學「涼薄大字報」及中大學生粗言罵人風波,引起了一場政治風暴,這場衝着香港教育界及學術界而來的整肅行動,將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一班所謂知識分子的道德良知!教大校長張仁良、中大校長沈祖堯、新亞書院院長黃乃正之迫不及待向權貴宣示效忠,對學生落井下石之行為,實在無恥,「文人無行」,豈止中共郭沫若一人。
我八四年入讀新亞書院歷史系,曾經在會友樓與曾任書院院長的余英時教授夜話,至今未忘。余教授乃歷史學大家,2006年獲美國「人文科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師從錢穆先生,他堅守傳統知識分子一種「單純的倔強」,評論時政,聲援內地民主運動,抨擊中國人權狀況,公開支持香港、台灣的公民抗命。即使近年作品在內地被禁,也從不放棄立場以討好政權。八八年我入社會系研究院,跟隨另一位前新亞書院院長(1977-85)金耀基老師,當時他列出書單的第一本,不是甚麼社會學巨著,而是他寫的小書《大學之理念》。至於現任院長黃乃正用書院創辦人唐君毅先生、錢穆先生來批擊學生粗言穢語,實屬笑片一宗。新亞精神就是要待人以禮?其見解膚淺,簡直有失學者身份!不如請劉德華當新亞院長。學生指唐、錢二師畢生反共,以此嘲諷黃乃正引喻失義,可以算捉到正篤到應,但我認為今天大學校長高層,實在應該讀讀金耀基教授《大學之理念》,尤其是沈祖堯,及準備聯署反港獨的七大校長。
尊德性
前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士(R.Hutchins)是最不能容忍的。他認為大學教育之目的不在訓練「人力」(manpower),而在培育「人之獨立性」(manhood)。在這裏,我們要提出大學教育是否應該在知識以外,更重視德性的問題。德性之重要,我想是無人會懷疑的。德性之重視,可說是自古以來中西教育所同然的。中國向來把「尊德性」與「道問學」並提。錢賓四先生指出中國的學問傳統向來有三大系統,他說:「第一系統是『人統』,其系統中心是一人。中國人說:『學者所以學做人也。』一切學問,主要用意在學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價值的人」。第二系統是『事統』:即以事業為其學問系統之中心者。此即所謂『學以致用』。第三系統是『學統』,此即以學問本身為系統者,近代中國人常講『為學問而學問』即屬此系統」。錢穆先生對學問最重第一系統及『人統』,這就是儒家經典《大學》中所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才是大學教育的精神,黃乃正、張仁良沈祖堯明白嗎?沈教授,崇基書院校訓,就是「止於至善」。如果但凡學生有被認為不體面、不光彩行為,就立即割席,進行紀律處分,開除學籍,這如何「明明德」?如何「新民」?好學唔學,身為學者學人做政客!至於新亞書院校訓是出自《中庸》的「誠明」二字,五十年代錢穆曾作解釋,指「誠」是言行合一、人我合一,不拿別人作工具,「明」是明白人情事理,不是待人以禮,黃院長!
新亞書院校徽設計是孔子問禮於老子,中間「誠明」二字是校訓。
文人無行
香港這種對學生嚴苛始於反國教之後,對於學生激進化,政府一味採取高壓手段,從不處理,認為是樓價高企所致,認知水平之低,令人側目。另一棚無行文人甘為政權對付年輕人作打手,陳文敏事件學生圍堵校委會,前中大校長劉遵義指學生乃小混蛋,應該拉去監禁。上訴庭重判青年人入獄,無一有地位之學者敢為他們說一句公道話,反之落井下石的涼薄之徒充斥媒體。大學生以「涼薄」、「詛咒」、「粗口」去發洩不滿,是因為在現實世界沒有出路,力量強弱懸殊,公義盪然無存,現在連這種發洩也被公權力聯手追殺,你說恭喜大字報涼薄,還是劉遵義、石永泰、譚允芝、林鄭月娥、張仁良、沈祖堯、黃乃正等人們涼薄?錢穆先生教我們做人,是做一個有價值、有理想的人!
撰文:劉細良編輯:翟純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15/20152966
【果籽人話】潮劇神功戲老師:「盂蘭節做足30晚」
1 :
GS(14)@2017-10-09 03:18:01老師在舞台前表演二胡。
盂蘭勝會在農曆7月至8月間在香港各區舉辦,走上了石塘咀山道的斜坡,在山道橋下搭建了一個相當陡峭的竹棚,竹棚内居住了一團由潮州汕頭趕來作戲的劇團。劇團只有一位大哥大紀老師,會點點廣東話,但方言或是普通話還是比較流利。
老師一般一完劇目,就會在棚後洗凍水澡,然後馬上進睡,第二天五六點又起來。起來後散散步,陽光一出就躲在棚下躲熱氣,所以老師眼中的香港是一個溫度剛好,就是比較悶焗的地方。
老師在台上的演出。
老師在台後休息,有年青人揮手鼓勵。
老師為短片錄製二胡曲目。
老師於石塘咀盂蘭勝會首支劇目。
老師正為表演作化妝準備。
盂蘭勝會台後的服裝道具。
對老師來說香港並非新鮮地,他從1988年來港作戲,之後常被邀請來港參與不同劇組,主要都從事潮劇中的老生(即是地位較高的位子,通常扮演皇上等較高級的角色),同時老師也不只是在外飄浮,亦是潮州某戲劇學校的導師。與老師坐下來一直談,一邊出汗,我問他,在這年紀要到處走,在戶外做劇,不累嗎?他說不累,做潮劇更像是他的生命,像這個盂蘭勝會是比較久一點的表演,在港一個月要做足這整個月,晚晚作戲整整的三十個晚上,他還是覺得很快活,就只憑兩隻字「喜歡」就剛好了。
盂蘭勝會台後的服裝道具。
除了化妝,落妝也是老師自理。
石塘咀盂蘭勝會的舞台。
製作:Justin Lun/ATUM Images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2/20160208
【讀書好×果籽】認識國情的起點:六十年前的反右運動
1 :
GS(14)@2017-10-09 03:18:03【文化籽:讀書好】香港這兩星期發生的事,正是國情教育的好機會,大家應該把握,認識六十年前今日大陸掀起的反右運動,及更前的延安整風運動,這兩段歷史對理解今天紅色暴力群眾進入大學大有裨益。
銅鑼灣書店及尚書房未易手之前,長期暢銷的不是甚麼領導人的情婦、貪官淫亂實錄,而是兩本十分嚴肅的中共政治運動學術研究作品,一本是中大出版已故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華的《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另外是哈佛大學中共研究專家Roderick MacFarquhar馬若德教授三冊《文化大革命的起源》香港中文版。這顯示內地識書之人實在不少,今天延安整風、反右及文革已經成為敏感問題,評論文章也不容易發表。
六十年前中共左轉
香港人對共黨史認識太膚淺,不認識黨史,又何來理解國情呢?尤其是四九年後黨國一體,黨史就是國史。我們對黨史認識有不少誤區,第一大錯是人云亦云,以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歷史分水嶺,會議雖然正式宣佈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但對黨史稍有認識者,都知道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只是回到1956年9月召開「八大」的基本綱領,那一年共產黨首次提出:「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今後以經濟建設為主要目標,「八大」也決定加強黨內民主,反對個人迷信和專斷,毛澤東思想為全黨指導思想的條文也從黨章上刪去了。換句話說,如果八大的綱領能夠貫徹,內地改革開放應該是提早廿年在1956年開始。可惜八大路線存在不夠一年,1957年10月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再次強調階級鬥爭,認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八大」路線的,正是1957年夏天發生的反右運動。那一年整個國家政策急促向左轉,一步步走向十年後1967文革深淵,認識反右之重要性可想而知。究竟57、67與2017關係何在?反右是文革根源,直至今天中共只承認反右擴大化是錯誤,並從沒有否定反右運動,強調反右是一場資產階級向共產黨爭奪領導權的政治鬥爭,右派的目的是要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這是謊言,當時的右派知識分子,同香港十大校長、大律師公會主席們一樣,向中央提提意見,都是溫和派,更遑論否定共黨領導。根據研究,反右是毛澤東1942年延安整風模式故技重施,通過群眾「鬥垮鬥臭」知識分子,以樹立毛澤東思想在黨內外的絕對權威。知識分子本是是社會及輿論權威,一旦被整治,向政治權力屈服,並要公開自我批判向黨認錯,其權威性自動瓦解,效果猶如張仁良、沈祖堯等十大校長集體表態反港獨,人人過關,而他們自此不再受學生及媒體尊重。
整治知識分子樹絕對權威
十九大前習主席要樹立絕對權威,借校園小小民主牆大字報一用,上綱上線成國家安全戰爭,高官、校長、傳媒、政客全部歸邊,人人要表態過關。延安整風及反右的手法至今沒有改變,可大至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大民主,自由發表批評意見,像延安的王實味真心向黨提意見。然後第二階段為批判對立面,整風第一階段大民主其實是「陽謀」,黨員各抒己見,把對領導的不滿一一發洩出來,也就為運動第二階段批判對立面準備,提出意見者成為批判對象。第三階段是審幹,打擊反黨陰謀(即第一階段提出批評意見者,這階段已被定性為反黨陰謀)並搶救失足者,然後所有人統一思想團結在毛澤東思想之下。由於香港同內地政治環境不同,要用大鳴大放引「香港獨立」出現,殊不容易,香港版整風反右運動之險惡,可能是港獨標語張貼者及批判者背後是受同一系統指揮,再借題發揮一舉摧毀大學校長及知識分子的權威與尊嚴。這場整風不會停止,土皇帝曾樹和及中聯辦頭馬何君堯殺氣騰騰,劉兆佳亦已預告群眾可能入校園向港獨作暴力鬥爭。對歷史冷感的香港人,需要對黨史補補課了。
馬若德教授是中共研究的大師級人馬。
閱讀高華的作品是打開共黨史神秘大門的第一步。
撰文:劉細良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2/2015996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