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隨筆:價值投資的技巧 用長期持有的態度交易 作者:陳嘉禾 價值投資的技巧:用長期持有的態度交易 許多偉大的價值投資者,都強調保持長期分析眼光、長期持有資產的重要性。比如,沃倫•巴菲特就非常強調這點,他的名言“我不想持有10年的股票,我不會持有它10分鐘”,被許多價值投資者奉為圭璧。 但是,與古板、長期的價值周期認識所反映的不同,價值投資者的交易,卻並不一定需要像“持有10年”這樣死板。 也就是說,雖然一位秉承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者,不會持有他不想持有10年的股票10分鐘,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每一只股票一定要持有10年。 舉例來說,當價值投資者以同樣的程度看好A和B公司未來10年的發展時,假設他每只股票購買了50%,並打算持有10年。那麽,如果在6個月以後,A公司的股價上漲了100%,B公司的股價卻沒有發生變化,應該怎麽做呢? 100%的溢價意味著,在10年的周期里,可以從中得到每年10%的穩定回報。而在基礎資產、即A、B股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這個數字還會遠大於100%。 那麽,對於看10年持有周期的價值投資者來說,這樣穩定的回報是一定值得交易。也就是說,雖然秉承“不想持有10年的股票不會持有10分鐘”理念的投資者思考的是未來10年的問題,但是他卻會以遠遠短於10年的周期進行交易。 舉例來說,沃倫•巴菲特在2002年左右購買了大量的美國垃圾債和中國香港股市的中國石油股票。在買入的時候,他的主要理由就是這兩類資產質量都足夠穩健、價格都足夠便宜。也就是說,持有10年,盈利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但是,在幾年以後,美國垃圾債和中石油的股票都上漲了非常多,這位價值投資大師就毅然的賣出了這兩塊資產:他並沒有持有它們10年。 那麽,價值投資者究竟應該持有資產多長的時間呢?許多價值投資大師都為這個問題做出了精確的解答:是否賣出一個資產,取決於你能找到的替代品是否足夠優秀。 在股票估值極高的時候,房地產的價格相對租金是否便宜?2001年的中國市場會對你說是。在房地產極度高估、空置率高企的時候,股票的估值是否低廉?2014年的中國市場會對你說是。在創業板估值虛高的時候,藍籌股是否值得買入?2015年的A股市場會對你說是。在一個市場股價高昂的時候,另一個市場的股價是否相對便宜?2007年的A股、港股市場會對你說是。 這些時候,就是價值投資者應該交易的時候。他們應該懷抱著對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價值判斷,果斷的進行交易。而在交易背後的邏輯來自基於未來10年價值判斷的時候,投資者其實並不需要擔憂投資之間的間隔是1年、1個月、還是哪怕1天。 而這種基於價值的交易,卻和價值投資者通常所反映出來的不動如山的狀態不同。它必須立意堅決、斬釘截鐵,就像喬治•索羅斯曾對自己的投資經理說的那樣:如果你確定自己是正確的,為什麽你只下這麽小的倉位?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如中國資本市場這樣的新興市場更不成熟、投資者情緒化更嚴重,導致價值投資者可以利用的各類優良資產之間的價差機會,遠遠多於如北歐這樣的成熟資本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順勢而為的價值投資者能夠利用的機會,也就遠多於成熟市場的投資者。我們也就會觀察到他們的交易周期短於後者、交易頻率高於後者。但是,更高的交易頻率絕不意味著向非價值型投資進行妥協,反而是機智的價值投資者獲取更高回報的利器。 (來自信達證券) |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4 09:56 編輯 投資技巧:價值策略和動量策略如何結合? 作者:時芳勝 許多投資者可能都知道這個實證結論:價值(Value)和動量(Momentum)結合的策略擊敗市場。此外,價值和動量之間的歷史相關性較低,這意味著使用二者結合策略組建的投資組合更加能夠分散風險。 那麽,如果才能把價值策略和動量策略結合起來呢?有下面兩種方法: 1.在兩個獨立的投資組合中分別單獨使用這兩個策略,即部分純價值策略,部分純動量策略。 2.把影響這兩種策略的因素“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系統,然後使用新系統選股,組建組合。 問題是,哪一種方法更好呢?AlphaArchitect的JackVogel博士認為,部分純價值和部分純動量策略的方法相對較好。 理由是什麽呢? 1.事後評估更容易:如果采用價值和動量“融合”策略,那麽投資者將更難確定業績由哪些因素驅動的。 2.投資組合風險分散效果更好:第一種方法比第二種方法具有更低的相關性。 3.預期業績更加強勁:與第二種方法相比,采用第一種方法組建的投資組合在高度積極的管理下具有更高的預期收益。 首先,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構建投資組合呢? 第一步,對紐交所市值前40%股票進行統計下面兩個因素: 1.動量=除最近一個月外的12個月總收益。 2.價值=EBIT/企業價值 第二步,按下面的規則構建四種投資組合,並每月進行更新組合內的股票: 1.價值策略組合(EBIT VW):買入按EBIT/企業價值排列跌幅最大的股票。 2.動量策略組合(MOM VW):買入按動量排列跌幅最大的股票。 3.所有股票策略組合(Universe VW):按價值比重買入所有紐交所股票。 4.指數策略組合(SP500):按指數比重買入標普500指數成份股。 根據過去50年的數據(1963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上面四種策略的收益率、標準差等指標如下(註意:收益率包括管理費用和交易費用,且所有股息均進行再投資): ![]() 結論:1.所有股票投資組合類似於標普500指數組合;理由是,年複合收益率(CAGR),夏普比率,標準差等類似。 2.在過去50年內,價值策略和動量策略組合的表現好於標普500指數。比如,價值策略組合和動量策略組合的年複合收益率分別為15.89%和18.25%,均大於指數組合的10.17%。 3.價值策略和動量策略之間的相關性為53.01%,比較低,能更好的分散風險。 4.動量策略組合的年複合收益率(18.25%)高於價值策略組合(15.89%),但是波動率也相對較高(24.17%>17.56%)。 其次,比較價值策略和動量策略結合第一種方法和第二種方法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價值策略和動量策略之間的相關性僅為53.01%,把價值策略和動量策略結合起來也有兩種方法:部分純價值策略,部分純動量策略;把影響這兩種策略的因素“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系統,然後使用新系統選股,組建組合。 按下面的規則構建四種投資組合,並每月進行更新組合內的股票: 1.價值策略組合(EBIT VW):買入按EBIT/企業價值排列跌幅最大的股票。 2.動量策略組合(MOM VW):買入按動量排列跌幅最大的股票。 3.融合策略組合(COMBO VW):把影響這兩種策略的因素“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系統,然後按新系統排列,買入跌幅最大的股票組建投資組合。 4.50%價值策略/50%動量策略組合(50%EBIT/ 50% MOM VW):買入50%價值策略組合和50%動量組合。 根據過去50年的數據(1963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上面四種策略的收益率、標準差等指標如下(註意:收益率包括管理費用和交易費用,且所有股息均進行再投資): ![]() 結論:1. 融合策略組合表現差於50%價值策略/50%動量策略組合;理由是,年複合收益率(15.8%<17.69%)和夏普比率(0.66<0.72)。 2. 融合策略組合表現好於標普500指數組合,參考指標如年複合收益率(15.80%>10.17%)。 總體而言,融合策略表現差於50%價值策略/50%動量策略。投資者在構建投資組合的時候可以借鑒前面所述結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簡單的價值策略和動量策略。也有可能通過構建更加複雜的融合策略組合,使其年複合收益率等表現好於50%價值策略/50%動量策略。 來源:華爾街見聞 |
每個公司使用的稅收籌劃、稅務處理方式都不一樣,但需要爭取更好的稅務處理方式,讓股權激勵發揮更大的效用。
黑馬說
當你的創業公司經過百轉千回終於熬到上市了,你和你的得力幹將們不禁喜極而泣,這時,你的稅務顧問遞給你一張稅單,上面竟寫著如同天文數字般的稅額,註冊地區、上市地點、員工國籍......讓你不由得驚呼:辛辛苦苦N多年,一稅回到解放前!如何避免重演這樣的悲劇?本文教你未雨綢繆,摸清股權激勵的稅務門道。
文|糜懿全
大部分初創公司可能在設計稅收籌劃的時候都覺得無所謂,因為彼時還沒到交稅的時候。曾有一家公司,直到上市前的四個月才發現行權要交這麽多稅。那時候他們打算在香港上市,想做稅收籌劃已經來不及了,遞交A文表會引來證監會註意和質詢,最後只能忍痛放棄籌劃。
目前流行的長期激勵趨勢
1.激勵的對象和範圍在擴大
過去很多激勵僅限於高管團隊,但現在75%的公司已經覆蓋高管、中層和核心員工。一般最初是給一點給高管,或者預留出一部分股權來吸引和留住能給公司帶來資源的核心員工,然後在A輪、B輪的時候擴展到中層員工,尤其是那些對核心競爭力有突出貢獻的研發人才。因為隨著 BAT 的上市,技術人才方面的競爭異常激烈,要價也水漲船高,股權激勵也就變得更加重要。
2.出現多元化的組合激勵模式和工具
以前我們只聽說過用期權、限制性股票將受益者和股東、公司利益捆綁起來,現在有了新的玩法。比如達成性激勵,達成性激勵可以是融資之後選擇撤回股票兌成現金,因為年輕人可能會覺得股票很虛,還是手里攥著現金踏實。
再比如突破性激勵,有些體量很大的企業因為需要拓展新業務,可能啟用一種「合夥人計劃」。用利潤分享和跟投的機制來激勵員工,邀請員工成為合夥人,然後享受分紅。具體的分紅分配不一定按照傳統的出資或者工資比例分配,直接按照約定的比例也可以。
3.激勵的額度階段化
同一位員工在不同的階段,可以配合業務發展的情況,設立一些里程碑去激勵他達成業績。對於激勵,可以考慮多次授予,多次分成,不必一次性授予出去。
4.註重個性化和差異化
都給激勵,就沒有激勵。企業內部會根據不同的業務單位給出不一樣的激勵,同時在績效上給出更多的約束。單單是安心待在公司是不夠的,員工得達到一些標準,比如說順利幫助公司融到了天使輪、A輪、B輪甚至 IPO。
這些指標不一定非得是冷冰冰的財務標準數據,也可以是用戶數、業務拓展量、研發收益率、研發的投入產出比......同時還可以在層次上另有安排,除了個人指標以外,還可以在小組、團隊、部門都設有指標,多重激勵,從而提高員工的凝聚力。
這種指標還可以更加柔性化、更富有人情味。過去常常是達到指標才有激勵,差一點都不行。現在可以是達到標準的百分比多少,然後按照百分比逐次遞減。以上便是設計長期激勵的時候要考慮的幾個點。做股權激勵,主要目的是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企業共贏。
想要達成理想的激勵效果,除了考慮到覆蓋對象、激勵形式、階段分隔,還要考慮退出機制和頻率,清晰角色並且模擬測算等等:
對象:激勵的對象對於最終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工具:應該根據發展階段/人群特點確定最優化的激勵工具;
價格:選擇合適、便利的方式確定期權/股票的價格;
額度:激勵額度要體現公司的成長性和個人貢獻;
頻率:需要確定長期股權激勵的持續周期和發放頻次;
退出:明確當員工辭職退休以及其他原因離開公司時的激勵退出機制。
接下來講一下與股權激勵相關的稅務基礎知識:
政策發展規範化、程序化
1998年之前,我國在這個方面是沒有任何相關政策的。那一年政府出臺了9號文,規定員工如果以折扣價的形式取得了公司的有效證券,折扣的部分是要作為公司的薪金納稅的,而且公司有代扣代繳的義務。但如果納稅有困難,就可以分六個月,和工資合並在一起納稅。9號文直到現在都還是有效力的。
隨後2000年出臺了主要針對外籍人員的190號文。因為當時很多外企在國內有長期股權激勵,而外籍員工如果離開中國,中國的企業就不需要代扣代繳。2005年出臺的35號文規定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權在行權的時候需要納稅,而且是按照工資薪金納稅,稅率最高可以到45%。
2009年,A股漲得很快,很多企業的高管雖然有股權激勵,但因為有限制期,而且限制期之後可能他們沒有錢來付稅。所以當年推出的461號文和5號文便是針對這一狀況做出了調整。一方面收緊範圍,規定只有上市公司才能享受35號文的優惠,即行權員工可以把應稅所得除以12計算稅額。非上市公司則不能夠享受這種優惠計算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的461號文為限制性股票給出了一個新的優惠計算方式,即取登記日的價格和解禁日的價格的平均值來納稅。比如取得限制性股票時股價為10塊,等到解禁日股價漲到了30塊,那麽你只需要按照(10+30)/ 2=20 的價格來納稅。當然,這里有個缺陷,即沒有考慮到股價下跌的情況。
2011年出臺的27號文是對462號文的補充,2015年推出的62號文和80號文主要針對高科技企業。總的來說,法規現在趨於完善和嚴格。不管是A股上市還是境外上市,審計都會在後面盯著,如果企業過去沒有代扣代繳員工的稅,那就得去補稅。
股權激勵形式多樣化
除了傳統期權和限制性股票,一些海外上市的企業或者合資企業在進行股權激勵的時候,會用一些虛擬的股票單位,或者地緣獎金轉成股票來做長期激勵。這種非傳統的股權激勵常常需要和稅務機關進行溝通,看看能按什麽歸類來納稅。因為上面的政策沒有覆蓋得這麽細。
同時,不同地方稅務機關的松緊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北京、天津、上海是趨緊的,一直以來都是稽查和自查的重點。但在其他省市,像海南地方稅務局最近就出臺了一個政策,規定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也可以按照上市公司的規定去享受納稅優惠。
很多情況下你都得跟地方稅務局溝通,比如你可能想用凈資產的價格來納稅,但恰好趕上了B輪融資,當局會問你為什麽不用融資價格來納稅?因為很多情況下融資價格會比凈資產高很多,自然會加重你的負擔。
處理股權激勵中個人所得稅的方法
可以看出,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權在計算稅收的時候是有區別的:
1.股票期權在行權的時候需要公司代扣代繳。稅額 =(股票市場價 — 員工購入的行權價)× 股票的數量。
2.限制性股票則是取登記日和解禁日的股票市價之和的一半為價格,然後乘以解禁的限制股數量。但需要註意的是,這個公式一般是針對國內的限制性股票,即A股。如果公司是在境外上市做紅籌架構,有可能是事先給一個薪資性股票單位,再給股票,這就不一定是平均價了。
3.股票增值權規定用行權日的價格減去授權日的價格,再乘以份數。
當以上三種激勵計劃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的時候,它就可以享有優惠計算方式:
1.必須是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後才設立的股權激勵計劃;
2.要適用於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控股企業的員工,上市公司占控股企業股份比例最低為30%;
3.股權激勵計劃要在主管稅務部門登記備案。
所以現在很多初創企業設立的股權激勵計劃不一定能夠滿足優惠標準。怎麽辦?推倒重建。把上市前的方案通過內部商議取消掉,在上市之後再設立一個新的計劃,按照先前跟員工商議好的條件轉移過去,同樣可以拿到優惠。但作為一家有誌於做大做強的公司,應該在最初就考慮到前文提到的眾多因素。
上市公司應該註意的合規要求
不管是境內還是境外上市的公司,都需要註意股權激勵計劃的稅務備案。把授予人數多少、期權、價格、行權價格全都備案,才能符合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本地員工參與境外股權激勵計劃需要通過外管登記程序設立特殊賬戶。
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稅務的處理方法
如果能夠設計成與雇傭關系剝離,那它就不會成為工資薪金所得,而是股息紅利所得或股權投資所得(即財產轉讓所得)。國內目前實行分項納稅,工資薪金稅率最高達到45%,而勞務報酬最高只有40%,算上20%的折扣,實際有效為32%。而如果按照股權投資所得繳納,你只要背負20%的稅。
納稅的時間點是按照實際收益的時間點來算的,包括股權和現金等等各種形式的收益。80號公告規定“非上市公司股權的公平市場價格,依次按照凈資產法、類比法和其他合理方法確定” ,這里存在一個很大的協商空間,可以和稅務機關溝通。160號文也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股權激勵作出規定,可以按照凈資產的價格或者用類比法來定納稅的額度。但如果企業是紅籌架構,發行的是海外公司的股權激勵的話,能否適用於80號公告的凈資產法還是有待於溝通的。
有些地方會有優惠政策,比如高薪技術企業如果把科技成果轉化為股權獎勵給技術人員和高管,那麽他們獲得的股權激勵是可以除以12,再單獨列出來計稅。
股權激勵計劃在稅收優化上的整體考量
1.首先要考慮上市計劃所在地,海外、A股還是H股。
如果不清楚要在哪里上,就需要做兩手準備,制定出分別針對國內和國外的兩套不同的股權激勵計劃。在A股或者國內上市的話,中關村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使得納稅時間點能夠往後遞延,按照凈資產來計算納稅收入,但前提是公司的股票期權計劃都得理順。之前有公司擬定了覆蓋兩三千名員工的持股計劃,這樣的公司需要在證監會上遊說一番才能有所突破。
2.針對一些具備外籍身份的高管和技術人才,需要額外註意是否會有其他國家稅務問題出現。
比如在國內,公司可以給他們低於市場價的行權價,比如10塊錢的融資價格,高管只要用1塊錢的行權價就可以用來行使股票期權。但如果你給美國國籍的員工這種優惠,就會產生懲罰性的稅。同時外籍員工無法直接持有國內未來上市公司的股票,所以就要在稅務處理和外匯管理上做出相應的調整。
3.原始股東持股平臺的搭建和股權轉讓的稅務處理也是需要註意的。
對於創始人而言,個人直接持股、合夥企業持股和公司持股孰勝孰劣?需要他從未來股權變現的時間表亦或是家庭傳承的角度來考慮。但單單從稅收的角度出發,個人直接持股的稅負是最低的。
持股平臺的選擇舉例
我們可以看到,市場上常見的持股模式有員工直接持股、通過公司間接持股、通過合夥企業間接持股、通過信托機構間接持股。員工直接持股則享有投票權、分紅權、增值權而且沒有人數限制,股權也因此比較分散,稅務安排是基於員工的工資薪金所得來納稅。
用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員工的持股平臺,員工只擁有分紅權和增值權,且在國內有人數限制,因為有限責任公司一般不超過50人,股權也因此相對集中。大股東能夠借此集中管理,但可能面臨公司稅和員工個人稅的雙重成本。很多國內A股上市公司會用這種形式來讓高管持股。
通過合夥企業來間接持股,員工也和上述一樣有一定限制,但分配比例可以比較靈活。未來合夥企業變賣股權的時候,管理團隊不一定需要按照投資合夥企業的比例來分。以上三種在境內境外均可適用。
通過信托機構間接持股,在國內不太合適。因為公司在國內上市的時候可能會被拆除整個信托架構。但在境外可以考慮用離岸信托作為員工的持股平臺,在港股、美股,用離岸信托來為員工持股是常見的方式。
每個公司使用的稅收籌劃、稅務處理方式都不一樣,但起碼政策在這方面是一樣的。所以稅務人員工作的關鍵是要充分考慮相關影響,同時和稅務局多溝通,去爭取更好的稅務處理方式,讓股權激勵發揮更大的效用。
這世間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想要拍一支全國人民都忘不了的廣告,背後的策略和資源遠非常人所想的那麽簡單。
本文由分眾傳媒(ID: focusmedia)授權i黑馬網發布。
給你15秒,你能做什麽?
你可以夾一片水煮活魚,放到嘴里吃掉。
你可以掏出手機,選一個wifi,輸入密碼。
你可以站在電梯前看一支電視廣告,是的,你已經看過上千條,問題是:你記住的有幾個?
對於創業者和營銷人來說,15秒“洗腦”是必須打鉤的技能點。
有人說了,新媒體崛起,我玩轉微信,微博就行了,為什麽還要去學習電視廣告這麽傳統,甚至落伍的技能?
因為它快。
想一想外賣平臺大戰、二手車平臺大戰,不約而同選擇視頻廣告為戰場。
邏輯很簡單,顧客都是懶人,外賣只要1個APP足夠了,2、3名都是炮灰。幾家都要搶占顧客心智資源,那就比誰快。同樣一個月時間,你在新媒體上頂多搞2輪活動,投幾百個大號,人家拍一支電視廣告投衛視和分眾,品牌傳播已經覆蓋幾億人了。
其二是儀式感。衛視、分眾廣告費貴,媒體方也會篩選優質企業進來,拒絕窮品牌、騙人品牌、男科婦科、低端遊戲廣告等,顧客看到你的廣告投在上面,和奔馳、可口可樂、天貓等一起出現,潛意識里認為你是有一定實力的品牌,對你產生一定信賴感,嘗試購買的意願更強,這是新媒體所不具備的。
不只是全國性品牌,地方性品牌也在比誰搶顧客快。誰是濟南的婚紗攝影老大?誰是廣州的家裝公司老大?誰是成都的出國留學機構老大?各品牌都在視頻廣告戰場展開了廝殺。
如果你的品牌第一次投視頻廣告,10秒或15秒是一種穩妥的選擇。
5秒太短,定位和品牌名說完就沒,消費者很難記住。30秒太貴,不只是心疼錢的問題,你投30秒,對手用相同的費用投15秒,頻次是你2倍,你有多大把握贏他?
我們只有15秒。
如果你第一次大規模投視頻廣告,你的目標只有一個:讓看的人記住你的品牌。
別奢望顧客會打你的銷售熱線,別幻想顧客會站在電梯口傻傻的掃你的二維碼,再次重複那句話——
我們只有15秒。
而且,和你廣告一起出現的,還有其他10支,甚至20支廣告。
如何記住?自1926年人類第一支電視廣告在美國誕生以來,廣告人已經對廣告記憶度進行了大量研究,有科學的方法,老關這這里做一次系統總結!
■ 讓受眾記住的第一條原則:重複的聲音
聊電視廣告難道不應該先談畫面嗎?你或許驚訝於老關把聲音列為第一點。
在老關心里,聲音是電視廣告成敗第一要素,因為他不但能讓顧客記住,還能讓顧客傳播。
我舉個例子。
上班到下午4點,你同事肚子餓了,想叫下午茶外賣,但不知道哪個APP好用。她問你,要你推薦,你決定推薦E了麽,還開玩笑跟一句:“E了別叫媽,叫E了麽!”
你不可能掏出一張A4紙,畫一個王祖藍頭上插3根卷發棒,再畫一個APP圖標,說:“用這個啊!”
從傳播角度上說,聲音編碼解碼比畫面更快,更簡單,所以人類之間的消費推薦叫做口碑相傳,而不是畫面相傳。
所以15秒廣告的核心就在於設計一句話,讓顧客記得住,說的出。
如何讓顧客記住?並不是所有人都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
15秒記住品牌,這個課題的本質是什麽?是你向消費者布置了一項記憶任務。
記憶任務?聽起來為何如此耳熟?想想我們讀初中、高中的時候,是不是每個人都背過課文?對,本質上,你是要消費者去背你的品牌課文。
OK,現在讓我們回到16歲,當年咱們背課文的時候,都怎麽背的?
重複。
想想你怎麽背《嶽陽樓記》的?
你在心里念:“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如此啰啰嗦嗦重複4、5遍,甚至7、8遍背熟了,才往下背“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不重複,你怎麽記得住?
有的品牌15秒就說一遍品牌,顧客怎麽記得住?
2015年我在北京,營銷圈赫赫有名的大佬J總曾在一次腳本討論會上感慨:“15秒不說3遍品牌就是傻波一!”
如果你的品牌不是可口可樂這種如雷貫耳的,15秒說2遍是必須的,最好說上3遍,特別是第一波宣傳。
真正建立了全國知名度的品牌,至少重複2遍以上,甚至3遍,無一例外。
我把原文抄下來給你們看:
今年過節不收禮呀,收禮只收腦白金。腦!白!金!年輕態,健康品。【腦白金,2遍】
送長輩,黃金酒!送長輩,黃金酒!送長輩,黃金酒!【黃金酒,3遍】
學習高級技工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挖掘機學校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學習高級技工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藍翔,3遍】
場外音:不重複怎麽樣?難道就記不住嗎?
我們拿四小花旦女明星來做個對比。一個是楊冪,一個是Ab。一個代言互聯網品牌,一個代言知名保健品廠。他們都曾經進行過轟炸式的投放,霸屏衛視、視頻網站和分眾,周期超過一個月。
大冪冪上來就扯嗓子喊了一遍品牌名“58同城”,腳本里,伴隨著3個功能點介紹“免費招聘入職快,上58”,上58又重複了3遍,結尾又扯嗓子吼了一聲品牌名。【品牌名,5遍】
我們再看Ab。
她給某保健品拍攝的廣告,當時在湖南衛視、浙江衛視黃金檔高頻次轟炸,當時晚上8、9點看個綜藝節目,難逃Ab的美顏誘惑。
這支廣告唯美無比,前面就是Ab各種臉部特寫,Ab在花叢中優雅地跑過。15秒的廣告到第10秒才開始上配音,“用針葉櫻桃的紅,耀一世界的白。XXXX(品牌+產品名)”【品牌名,1次】
回想這2支TVC,你能記住哪個品牌?如果去做個市場調查,你覺得哪個品牌會贏?
也有營銷人堅守自己的原則:我就要唯美!我就要品味!我就要淡淡的表達!
如果你操盤的品牌是可口可樂或LV,我不反對你這麽做。如果你操盤的是新品牌,設想以下場景:當消費者走到貨架旁,想買你的品牌又記不起名字,東轉西瞧,翻來看去,最後拿了一罐競爭對手的產品去結賬,答應我,不要哭出聲音。
■ 讓受眾記住的第二條原則:內容少。
我們上學都背過上百篇課文,請問到今天,你能回憶起哪些?
是不是都是那些五言絕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除了學霸,誰還能背得動2489個字的《離騷》,誰還記得662個字的《琵琶行》?
15秒廣告要讓人記住,你布置的課文一定得是短篇,以40到50字為宜。很多老板一肚子產品優勢要說,把配音文字加到60甚至70個字,語速極快,說了5個產品優點還不帶重複,甚至旁白說的是優點A,畫面寫的是優點B,消費者如同豬八戒吃仙果,囫圇吞棗完全來不及消化。
最近出現了一支可以說是史上內容最少的廣告,15秒說來說去只有3個字,還就是品牌名,重複,重複再重複。這種廣告看過一遍就忘不了。
■ 讓顧客記住的第三條核心要素:劃重點。
讓顧客記住腳本里全部50個字不現實,因此我們作為“老師”,必須給消費者劃重點,最核心的品牌名,賣點要突出。
如果你賣的是一種可見產品,記得把產品作為主角,而不是突出明星。喊你的產品名,特寫你的產品包裝,讓產品動起來,使用你的產品,用音響突出它,賣牛排就發出滋滋的煎油聲。
你的產品名,你的賣點口號最好出字幕,同步顯示在畫面中,要知道很多小區物業不同意電梯液晶屏發出太大聲音,你的消費者有時候聽不見你的旁白。你需要讓他看見。
就像某二手車APP狂轟電梯液晶屏,每一句廣告語都寫上字幕,方便受眾閱讀加深記憶。這家APP和分眾簽了一份金額巨大的合同,想必是得到了分眾高層細致的廣告內容指導。
記住你在和10多個,甚至20多個廣告一起出現。你需要動腦筋強化你的品牌名的音效。一種常用的方法是拖長音,如“恒~~源~~祥~~”,以及剛才大冪冪喊的“58同城城城城城城城城~~~”,還有早期牙膏廣告經典創意,拍照時喊“田七七七七七七七七”,都是運用了這一技巧。還有一個方法,廣告業借鑒了演講技巧,當你想讓聽眾記住某個詞時,你就停頓“收禮就收腦~白~金~”一頓一頓,這也是非常有效的“劃重點”方式。
■ 投放目標:加熱到記憶沸點
做到了以上所有要求,你需要投大量高密度的廣告,將廣告轟到消費者的記憶“沸點”。
既然要消費者背你的品牌課文,那麽就需要頻繁幫他“複習”。很多企業家說我不是史玉柱,沒那麽多錢天天轟,實際上,轟廣告也有非常多技巧。
如果你研究過史玉柱的媒體排期,你會發現他並不是“天天轟”。當時,腦白金采用的是脈沖式投放方式,在2月至9月初投放量很小,每年集中費用在春節和中秋轟出2次高潮。廣告密度最大的時段是從中秋節倒推10天,從春節倒推20天,加起來一共30天。到了送禮關鍵節點的銷售旺季,記憶沸點也同步達到了。
另一個省錢的技巧,肯德基、麥當勞等國際快餐品牌常用,比如近期出一個促銷活動,一開始公開30秒版本,有劇情鋪墊,男女主人公要麽曖昧,要麽開玩笑,之後出現產品促銷信息,最後動員購買,通過創意劇情讓觀眾深度記憶。投放一段時間後縮減為15秒,縮減”前戲“部分,突出促銷信息。等大家耳熟能詳後,直接出5秒只喊促銷信息做提醒即可,通過時長遞減節省投放費用。
這世間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想要拍一支全國人民都忘不了的廣告,背後的策略和資源遠非常人所想的那麽簡單。
----創意很關鍵
除了打造產品本身的功夫一流,喬布斯在產品的營銷(推廣)方面,也絕對是個高手,值得我們再次去模仿和學習。
來源 | 品牌圈圈 (ID:Brand-Circle)
文 | 小雲兄
前幾天,我在咖啡館偶然聽到旁邊的人聊天,從對話的內容來看,他們應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關系。
如果你也經常去咖啡館,那你一定很熟悉他們對話的套路——喜歡搬出一些名人,然後各種贊頌他們,並以此向對方傳遞一個信息——以後,我也會跟他們一樣成功。
不過,這次他們聊的,並不是當季流行的埃隆·馬斯克,也不是馬雲,更不是許家印,而是一個我很久都沒在咖啡館聽到的名字——喬布斯。
至於他們具體怎樣稱贊喬布斯的,我就不多說了,反正你應該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只不過,在他們慷慨激昂的演說下,我也被潛移默化的影響了——當晚我一回家,就“無意識”在電腦上,搜索了第一款iPhone發布會的視頻...
那是10年前的視頻,距離我上一次觀看,也差不多有4、5年了。
第一次看的時候,我還在學設計,跟很多人一樣——被喬布斯追求“極致產品”的精神,打動得一塌糊塗。
不過這一次,我關註的重點,就不再是“如何打造新產品”,而是“如何介紹新產品”。
不得不說,除了打造產品本身的功夫一流,喬布斯在產品的營銷(推廣)方面,也絕對是個高手,值得我們再次去模仿和學習。
1
類比熟悉的事物
就算你沒看過發布會視頻,相信你也一定聽說過,喬布斯是如何定義第一代iPhone的。
他並沒有直接說“全新的智能手機”,而是說“一個大屏幕iPod+一個手機+一個上網設備”。
包括後來引出“iPhone”這個名字的時候,他也一直在強調:
An iPod, a phone. Are you getting it?
而這里的套路就是:將一個新事物,通過與人們熟悉的事物進行類比,從而快速在人們心智中建立認知——iPod,手機,上網設備,都是當時人們熟悉的事物,它們加在一起,就是新一代的“智能手機”,也就是iPhone。
很多人都會落入“知識的陷阱”——認為只要是自己了解的,別人也一定了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專家在臺上慷慨激昂的背誦各種抽象的專業詞匯,而臺下的普通群眾,卻始終一頭霧水,只能坐在那里打哈欠。
用專業詞匯裝逼是沒問題的,但如果用於溝通和營銷,那可能就是災難...
而與iPhone極其相似的,是另外一個例子: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發現:一桶普通爆米花所含的飽和脂肪,幾乎已經達到了正常人每日所需的2倍。
他們希望能將這個發現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爆米花(里的椰子油)的危害。
於是,他們對外宣稱:“一桶爆米花所含有的飽和脂肪為37克,而正常人每天只需20克。”
不過,群眾始終沒什麽反應...
是啊,想想也知道:大部分人都不是營養學家,他們對“37克飽和脂肪”,其實沒有任何概念。
當他們聽到“37克飽和脂肪”的時候 ,就跟3歲兒童聽到“5000元學費”一樣——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直到後來,科學家巧施妙計,把宣傳信息改成下面這段話之後,瞬間就轟動了整個美國,所有主流媒體都爭相報道。一時間,爆米花似乎變成了“全美公敵”。
那改成什麽話呢?
就是這段:一份中號爆米花的飽和脂肪含量,比一份培根加雞蛋的早餐、一份巨無霸加薯條的午餐和一份塞滿填料的牛排晚餐加起來還要高!
然後還專門在電視上,做了視覺化演示:(下圖僅為示意)
你看,這是不是跟“iPhone=iPod+手機+上網設備”的套路很像——都是利用熟悉的事物,對新事物進行形象化類比。
當然,這里並不是說每介紹一個新事物或新概念,都一定要用這種“OO=XX+YY+ZZ”的模式。
有時你也可以進行更直接的類比,比如直接把名字改了。
之前我在一篇介紹文案技巧的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個例子。
說的是一個做電商的,在賣一種水果,叫做“嶗山杏”。
嶗山杏,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當地的特產。
而特產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如果不是非常知名,無論你多好吃,外地人也不會太感冒,因為他們對“嶗山”沒什麽概念。
這種情況下,無論你花多少精力主打“正宗”,也不會有什麽效果。(除非嶗山像珠穆朗瑪峰一樣出名)
而那位做電商的朋友,就非常機智——他並沒有花時間去解釋什麽是“嶗山的杏”,而是直接把名字改了,從“嶗山杏”變成了“水密杏”。
“嶗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水蜜桃”大家總聽說過,也都吃過的吧!
而且一提到“水蜜桃”,人們立馬就能想到它甜蜜噴汁的口感——這樣把產品(嶗山杏)的優勢特點也帶出來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新產品”,無論是名字,slogan,文案甚至行為等,都可以嘗試與人們熟悉的事物建立聯系,從而快速建立認知。
包括上文提到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為什麽他們這麽熱衷於談論那些世人皆知的名人?
這在本質上,還是通過將自己與名人建立聯系,從而讓對方能快速了解自己——“哦,這個人(可能)具有與XX類似的品質或特征。”
2
給競爭對手定位
說回iPhone的發布會。
在喬布斯開始介紹iPhone的時候,他並沒有直接介紹iPhone本身,而是先介紹了幾款其他公司的手機。(也就是雷布斯口中“友商的產品”)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展示的這張圖表:
大家都在談“定位”,那什麽叫做“定位”?
這就叫做定位!
我想,再也找不出比這張圖更能體現定位理論精髓(之一)的例子了——通過給競爭對手確立一個位置(不智能,不易用),從而顯示出自己的優勢(智能,易用)。
如果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它們都是那樣的,而我是這樣的。”
需要註意的是:這張圖的關鍵,並不是要畫出一個坐標軸,而是要選對一個“賽場”。
喬布斯之所以選擇“智能和易用”作為衡量手機的標準,是因為其他手機幾乎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一點(或者這個標準並不是客觀的)——這是“有”和“無”的差別。
而如果他選擇了比如“屏幕大小”作為衡量的標準,那作用就會小得多,即使iPhone的屏幕的確大得多——這是“好”和“更好”的差別。
要想形成明確的心智定位,就必須與眾不同,而不是做得更好,沒人能記住第二個登上月球的人。
(PS,如果你真想記住,那我告訴你,他的名字叫奧爾德林)
歷史上,通過“重新定位競爭對手”來獲得成功的案例,也是數不勝數,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數寶潔公司的Scope漱口液了。
Scope是一種全新的漱口液,相比於其他的漱口液,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味道比較好”。
而為了突出自己的優勢,它只用了兩個字,就徹底破壞了具有“去口臭之王”稱號的李施德林(當時的領導品牌)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
“藥味”。
然後一舉奪得了市場第二的位置,幾乎與李施德林平分秋色。
說到這,其實我一直在想:
加多寶一直宣稱自己具有“防上火”的功能,但這個定位真的非常牢固嗎?如果出一款新的飲品,繼續主打“防上火”的功效,是否一定沒戲呢?
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加多寶還是王老吉,它們的配方里都含有“白砂糖”,而且肯定放了不少,不然怎麽會這麽甜...
而一款新的“防上火”飲料,是否可以利用“加多寶們”的這一特點,將它們定位成“糖水”,然後針對性的打出口號——你真的以為,喝一罐糖水,就不怕上火了?
(當然,這個方案能成功的前提之一是:人們對“防上火”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很大)
3
其實道理都一樣
其實,不管是“類比熟悉的事物”,還是“給競爭對手定位”,這在本質上其實都是類似的——利用人們「已有」的認知。
只不過,前者的意思是“我像XX一樣好”,而後者是“我可不像YY一樣差”。
如果一張圖概括,那就是:
註:XX和YY都是「已有」的認知
那麽,為什麽說這兩種方式,都非常有效呢?
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具有兩個特征:1.儲存空間小 2.壓縮能力強
1)儲存空間小
雖然大腦與電腦一樣,都具有“儲存信息”的功能,但與電腦相比,人類的大腦只能儲存約1G的信息;而電腦則能輕松達到好幾百個G。
這就意味著:我們無法向自己的大腦中,塞入太多「陌生」的信息。
比如上文提到的iPhone,37克飽和脂肪,嶗山杏,Scope漱口水,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些都是陌生的信息。
2)超強的壓縮&解壓能力
IBM曾經用“紅杉”超級計算機模擬過人類大腦的運算,想測試其速度。結果還是輸給了正常人類的大腦,二者的速度相差了上千倍。
那麽,為什麽我們的大腦儲存空間這麽小,卻能產生如此之快的運算速度呢?
這是因為:大腦具有超強的壓縮能力——它可以把一張千萬級像素的照片(比如肉眼看到的畫面),壓縮到只有幾個字節的大小。
而當我們需要調出這張照片的時候,就能根據這幾個字節,“有損耗的”還原出當時的各種信息。(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腦補”)
之前我們說的“新產品”,其實就相當於這里的“照片”;而“已有的認知”,就是指這里的“幾個字節”,更確切的說,是“已經壓縮好了的那幾個字節”。
值得註意的是:人類對“照片”壓縮的過程,其實就是認知歸類的過程,這是非常耗費腦力的。不然怎麽會有這麽多人討厭學習?
而腦補就不一樣了,誰都能輕易的“想當然”...
因此,如果你要讓別人接受一個新信息,就別再要求別人進行“壓縮”了,而只需要他根據已有的信息,自己腦補一下就行,這樣輕松得多。
嶗山杏口感很不錯,就像水蜜桃一樣。你現在就自己腦補一下,這口感究竟有多柔軟甜蜜吧;
你們常用的Nokia手機,它的智能程度是負的,而iPhone是正的。你現在就自己腦補一下,iPhone到底有多智能吧;
下次你在用李施德林漱口水的時候,你一定會想起(腦補):有一個叫Scope的品牌,把這種味道稱作“藥味”...
當然,正如上文所言,腦補的過程的是有損耗的。
因此,它會喪失一定的準確性。
比如iPhone,它並不完全是iPod+手機+上網設備,它還有其他的功能;而嶗山杏的口感,與水蜜桃比起來,肯定也有一定的區別...
不過,這並不是大問題。
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新產品上市,最重要的是“快速建立認知”,而不是“準確建立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