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然氣價格年內上漲45% 對沖基金忙賭多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726

對沖基金正押註美國天然氣價格上漲,凈空頭大幅減少持倉至兩年多最低,凈多頭頭寸增加至8個月新高。與此相呼應的是天然氣的搶眼表現:紐約天然氣期貨價格上周觸及五年最高點位,總庫存降至十年新低。 CFTC數據顯示,截止2月18日,對沖基金凈多頭增加5%,為去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凈空頭則下滑7.3%至兩年多來的最低水平。 盡管如此,業內人士對天然氣價格的前景立場並不統一。彭博新聞社援引位於紐約的Energy Management Institute高級合夥人 Dominick Chirichella觀點稱, 天然氣價格的任何回調都將是有限的。市場將受到支撐。 也有人表示了相反的觀點。《華爾街日報》援引摩根士丹利報告內容稱: 市場將牢記去年冬天的教訓。當時,同樣是寒冷的天氣刺激著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35%,但最終並未沖上業內預期的高點。部分原因在於:天然氣和煤炭之間的價格優勢此起彼伏,發電廠不斷在這兩者之間挑來挑去,選擇較便宜的燃料以節省發電成本。今年的情形也是這樣。隨著氣溫升高,天然氣價格將出現回調。但即便跌至4.35美元/百萬英國熱量單位,很多電廠也依然會選擇購買煤炭,從而抑制天然氣價格。 氣象預測機構稱,24日當周還將迎來一場冷空氣,且該冷空氣將在3月初期擴展至整個美國東部地區。 天然氣價格觸及五年最高點 紐約原油市場天然氣3個月期貨合約價格周四一度觸及每百萬英國熱量單位6.478美元,創2008年12月3日以來的最高水平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進入2014年以來,天然氣價格已經大幅上漲45%,為追蹤24種大宗商品的標普GSCI指數中漲幅第二高的品種。​ 天然氣庫存降至十年低位 據美國投資資訊及分析網站Seeking Alpha文章表示,上周 ,美國紐約天然氣價格累計上漲15%,連續兩周上漲。同期,天然氣總庫存量下滑至1.443萬億立方英尺,為2004年來最低。庫存變動如下圖所示: 從11月到次年3月的取暖季是美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高峰之一。根據美國能源部統計數據,約52%的美國家庭使用天然氣取暖。 “庫存和寒冷的天氣是價格上漲的兩大主要動力。”Energy Management Institute高級合夥人Dominick Chirichella對彭博新聞社表示,“市場非常關註季末時期的庫存水平,因其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面臨酷熱的夏季或者颶風的時候。” 美國財經網站24/7 wall street發文稱,生產商沒有補庫存的需求。2015年2月之前的11個月的遠期合約也顯示,存儲天然氣並不會產生投資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91

“寡婦交易”魅影閃現,天然氣狂飆後暴跌三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110

寡婦交易的魅影正在天然氣市場忽閃忽現:去年冬天以來,美國20年來最嚴寒的天氣促使天然氣一路高歌猛進,七周內價格瘋狂上漲45%。而去年全年漲幅才為33%。20日,天然氣價格五年多來首次突破6美元/百萬英熱大關。然而,僅僅隔了一個交易日,形勢便急轉直下。從本周一開始,天然氣連續暴跌三天,如今又跌回4美元左右。 圖 :天然氣價格如何暴漲暴跌 對沖基金在天然氣市場的賭註也許是這場“寡婦交易”的最佳說明。CFTC 2月21日的最新數據顯示,對沖基金六周以來五次加大押註多頭。華爾街見聞在《天然氣價格年內上漲45%,對沖基金忙賭多頭》中提及,截止2月18日,對沖基金凈多頭增加5%,凈空頭則下滑7.3%至兩年多來的最低水平。 26日,天然氣暴跌5.2%左右,連續第三天暴跌;25日,紐約天然氣價格收盤暴跌11%,跌幅創六年之最。然而,就在本月19日,天然氣盤中價格一度觸及五年最高點位,全天暴漲13%。 法國巴黎銀行大宗商品策略部負責人Teri Viswanath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這種拋售看起來是多頭獲利了結的結果。 天然氣多年罕見的現貨高溢價局面已經有所緩解。紐約天然氣市場交投最活躍的3月期合約暴跌69美分,至5.445美元/百萬英熱。該合約曾攀升至6.493美元/百萬英熱,創下2008年12月2日以來的最高值。與4月期合約價格相比,3月期合約價格溢價82.5美分,低於2月21日高達1.123美元的溢價。 在追蹤24種大宗商品的標普GSCI指數中,天然氣以今年累計上漲29%的漲幅名列第二,僅次於咖啡。然而,就在上周,其累計漲幅還為45%。 FCStone Latin America LLC公司能源交易部門高級副總裁Tom Saal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隨著天氣變化,天然氣市場總是存在價格下跌的風險。這是一個以天氣變化為基礎的交易市場。馬上就要到氣溫回升的春天了。 來自美國國家氣象預測服務的氣象預報信息顯示,從3月6日至10日,美國中西部地區氣溫將回升。彭博新聞社消息稱,氣溫將回暖,這將減輕替代性取暖油的需求壓力。 寒冷的天氣和冬季暴風雪令市場需求大增,天然氣庫存大幅降至十年來最低。根據EIA(美國能源資料協會)數據顯示,截止2月14日,天然氣庫存總量已經下滑至1.443萬億立方英尺,創2004年以來最低。 道明證券的Mark Dragosits在分析報告中表示, 中長期內,天然氣供過於求的趨勢並未改變。 供職於咨詢公司iiTrader的Rich Ilczyszyn對CNBC表示: 我們在價格達到5.5美元/百萬英熱之前做多。其實,我們完全不清楚天然氣價格會漲到那麽高,居然超過了6美元。這真是夠幸運的。但我們堅信大漲終將回調。謝天謝地,下跌終於發生了。這真令人驚奇,上帝保佑這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55

華電謹慎發展天然氣

2014-02-24  NCW
 
 

 

儘管環保優勢明顯,天然氣價格和上網電價之間未能理順,讓華電對於天然氣發

電的特色業務步履審慎

◎ 本刊記者 蒲俊 ? 黃凱茜 文pujun.blog.caixin.com|huangkaiqian.blog.caixin.com

同質競爭嚴重的中國五

大國有發電集團,都在著力發展自己的特色,

華電將天然氣發電

作為自己的特色業務

農曆馬年春節之前,中國華

電集團有限公司希望購買

馬 來 西 亞 國 家 石 油 公 司(Petronas)在加拿大天然氣資產的消息傳出。

這家在國內擁有最多天然氣發電裝機的發電集團,不僅在國內第二輪頁岩氣招標中表現積極,液化天然氣 (LNG)也成為其新興產業之一。另外,華電還將目光投向設備製造領域,三年前與GE 合資成立航改型燃機公司,按計劃將在今年投產。

同質競爭嚴重的中國五大國有發電集團,都在著力發展自己的特色,國電在風電領域優勢明顯,中電投擁有核電資質,而華電也將天然氣發電作為自己的特色業務。

比起外界的關注,華電內部反倒顯得較為謹慎:打造特色是一方面,保持盈利水平更加重要。

上游試水

在2012年底國土部進行的第二輪頁岩氣探礦權招標中,華電斬獲貴州綏陽、湖南花垣、湖南永順、以及湖北鶴峰和來鳳- 鹹豐等五個頁岩氣區塊,計劃投資約27億元,對中標區塊進行勘查開發。

目前華電參與的區塊都還在勘探和基礎評價初期。華電副總經理鄧建玲去年10月曾表示,華電目前還處在尋找區塊「甜點」 (sweet point,即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富集區)的階段,還不敢大規模地投入。

「找到『甜點』之前,打的井都是試驗井,並不能保證它們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他說。

在頁岩氣短期內難以獲得規模產出的情況下,到海外尋找LNG 資源成了華電的另一種選擇。一位華電集團水電新能源部人士稱,華電集團正廣泛聯繫海外LNG進口訂單和項目。

此次華電擬收購的資產,包括Petronas 在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東北部天然氣資產的少數股權,以及西北太平洋液化天然氣項目(Pacific Northwest LNG)的少數股權。後者的總投資預計將達90億 -110億美元,由Petronas 在2012年 兼 並 的 Progress 能源公司運營,日本 JAPEX 已在其中佔有少數股份。計劃在2015年開始動工,2018年底到2019年建成投產,在25年的期限內每年出口2200萬噸 LNG。

「這個項目的規模很大。 」一位熟悉加拿大 LNG 業務的投行人士向財新記者介紹,由於缺乏資金,Petronas 近期在積極地尋找合作夥伴。而對於華電來說,並不需要什麼都自己運營,小份額參股到別人的項目中取得打通上游的渠道,也算是比較好的投資。

「天然氣發電要有競爭性,一定是要做產業鏈,把握住上游。 」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一位管理層向財新記者分析, 「比如說,做氣電這個產業鏈整個回報率有10%,上游可能可以達到16%-17%,上下游綜合平衡下來能有這個回報率才算比較好。 」他認為,如果只是談進口訂單,LNG 出口商們對非油氣企業並不太 「感冒」 ,但後者若參股到LNG出口項目則更可行,Petronas的項目情況也不錯。

據市場預計,從加拿大產出的天然氣加上液化、海運、再氣化成本以及投資利潤和稅費,到日本等亞太地區的到岸價格,折合成人民幣約為每立方米2.5 元 -3元,而江蘇、浙江和海南等地當前工業用氣終端的價格在4元每立方米左右。經過2013年的一輪天然氣價格改革之後,天然氣進口商開始逐步改善虧損 局面。華電未來所進口的天然氣無論是自用還是銷售,在價格上都有了正面的預期。

在海外尋找LNG 資源的同時,華電在國內用於接收 LNG 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已經展開。今年年初,華電與海南澄邁縣政府簽署《華電海南 LNG 綜 合能源項目投資開發協議書》 ,擬在當地建設年處理能力1200萬噸的 LNG 接收站,預計項目一期的靜態總投資約90 億元。建設內容包括一座30萬立方米LNG 運輸船的多用途碼頭、三個16萬立方米的 LNG 儲罐以及大型冷庫、船用天然氣加注站等,此外還配套建設一個總裝機240萬千瓦的大型燃氣電廠用於調峰。

去年11月,廣東江門市政府與華電集團已經簽署有 《華電江門 LNG 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華電擬在江門市台山廣海灣規劃建設1200萬噸 / 年的 LNG 接收站,一期工程建設為2×300萬噸 / 年,配套燃氣 - 蒸汽聯合循環發電規劃建設規模十台9F 級機組。據估算,整個 LNG 綜合利用產業基地項目總投資超過600億元,計劃於2015年12月底前開工建設。

兩個項目合計接收能力2400萬噸 / 年的規劃,是一個巨大的體量,超過中國2013年全年的 LNG 進口量。不過,也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將能夠迅速實現。

地方政府當然歡迎大規模投資,而華電則很可能在協議下分期逐步進行開發。

2013年,華電的利潤在150億元左右。2012年,華電的電源、工程技術、煤炭和金融四個板塊全部盈利,到2103 年,由於煤價下跌顯著,各大發電集團火電業務向好,但煤炭板塊問題突出。

華電在煤炭領域進入較晚,以新建為主,包袱較輕,2013年基本持平。

華電集團董事長李慶奎在2014年工作會議上稱,要 「積極穩妥推進新興產業佈局」 , 「量力而行」 , 「做好頁岩氣勘探、開發和利用,推動 LNG 全產業鏈發展,選準煤化工轉化方向,提升航改機競爭優勢」 。

「LNG 現在作為我們集團公司發展的一個新興產業,到底怎麼做也是在規劃考慮,會有一些項目作為支撐,現在都是在做些嘗試和探索。 」華電集團政策法律部主任陳宗法告訴財新記者。

儘管華電正在勾勒一個天然氣全產業鏈佈局的圖景,但各部分業務並沒有統一至一家公司,而是分散在不同領域。頁岩氣既有華電工程下屬的油氣開發分公司,也有湖北、貴州等區域公司參與其中。

如何整合全產業鏈,使得價值最大化,也是華電正在研究的問題。而人才和專業公司的缺乏,使不少油氣行業人士對華電的天然氣嘗試持擔憂態度。

糾結氣電發展

天然氣發電無疑是華電在整個產業鏈上最早進入的部分。到去年年末,華電的天然氣發電裝機達到752萬千瓦,佔五大發電集團總氣電裝機的40%,排名首位。而氣電保供,降低成本,也是華電進入天然氣上游的重要邏輯之一。

在大氣治理、減少燃煤消耗的背景下,汙染小、佔地少、運行靈活的天然氣發電愈發得到重視,在項目審批、核准方面也得到了較大支持。但華電集團內部對於如何發展天然氣發電依然存在爭議。

裝機規模的增長並未帶來利潤的增長,2013年華電氣電板塊利潤不足6億元,較2012年減少了約50%。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包括天然氣價上漲和機組利用小時數下降等,歸根結底,還是上游天然氣價格和上網電價之間未能理順。

燃料成本在氣電成本中佔比超過一半,對其變化的敏感程度也較火電更甚。去年7月,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開始上調,10月,國家發改委在 《關於調整發電企業上網電價有關事項的通知》文件中,要求將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八個省區市的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上調。

但各地最終的執行結果幅度不一。

浙江省將燃氣電廠的上網電價從0.744 元 / 千瓦時上調至0.904元 / 千瓦時(含稅) ,基本轉嫁了這部分成本壓力。相比之下,江蘇省的調價幅度較小。

「江蘇的電價就沒有完全順出去,而我們的裝機在江蘇是最多的。 」陳宗法稱。

即便電價能夠如發電企業期望般上調,在電網調度時,上網電價較高的氣電也不是電網公司偏好的對象。在電力供應寬鬆,甚至供大於求的局面下,吃價差的電網企業會更偏向便宜的水電和火電。陳宗法介紹,天然氣發電的年利用小時數在電價核準時一般以3500小時計算,但在去年,這一數字在江蘇並未達到。燃機設備價格昂貴,維護費用高,為降低庫存,減少資金佔有,華電在江蘇的數家燃氣電廠還進行了備用備品的聯儲。

實際上,氣電定價難並不只體現在覆蓋天然氣成本上。以德國為例,可再生能源裝機比例大,天然氣發電調峰作用顯著,但總體利用小時數也可能下降,如何同時考量電量和調峰價值,是給氣電定價的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第一個搞的,新興事物,政策上會比較鼓勵支持。要搞的少,建設週期短,造價成本儘可能控制住。 」陳宗法這樣介紹華電在氣電開發上的思路。而在區域分佈上,則主要側重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這樣的沿海發達地區, 「西部沒有這樣的電價承受能力」 。

前述中海油氣電人士對海南也不看好, 「海南的電價消化不了,是要賠錢 的。海南的人口總量和工業總量決定了前景不看好。 」除了集中式天然氣發電,華電還曾將分佈式能源作為一個特色產業,並擁有國內已投產最大的天然氣分佈式能源項目——廣州大學城分佈式能源站。分佈式能源系統是指將能源系統以小規模、小容量、模塊化、分散化的方式佈置在用戶端,可獨立地傳輸冷、熱、電能的系統。天然氣分佈式能源多指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形式。

「華電分佈式這兩年的進度是比預期慢了不少,華電福新(00816.HK)上市時曾有過一個計劃,但是後來明顯慢了。 」 華電福新是中國領先的清潔能源公司,華電集團公司於2004年10月在福建設立。一位熟悉華電福新的電力諮詢人士認為,現在華電在節奏是一年開發3-5個分佈式能源項目。

由於國家政策缺少實際操作層面的內容,各地對天然氣分佈式能源的並網政策不一致,大部分地區不允許直供,有的地區甚至不允許並網,電價則大多採取一機一價的方式單獨確定。在天然氣價格上調的背景下,其經濟性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陳宗法承認, 「我們天然氣板塊處於兩難的境地,既想發展,又怕虧損。 」在外部政策並不有利的情況下,儘管天然氣發電在環保方面優勢明顯,但對未來的前景看不準。 「爭論比較大,有人覺得應該冒著風險上。 」他解釋道, 「但是我已經有比較大的規模了,如果虧損,對整個業績衝擊還是比較大的,至少我們要做到保本微利。 」華電泰州醫藥城樓宇型天然氣分佈式能源示範項目是國家首批天然氣分佈式能源示範項目之一。圖為2013年9月6日,工作人員在江蘇泰州醫藥城內安裝樓宇型天然氣分佈式能源系統。

華電正在勾勒一個天然

氣全產業鏈佈局的圖景

但各部分業務並沒有

統一至一家公司,

而是分散在不同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29

普京的重磅底牌:利用天然氣掌控歐洲能源命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041

最新消息:3月4日18:35分, 俄羅斯取消了對烏克蘭天然氣價格優惠。去年,烏克蘭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簽訂合同,將以30%的折扣價購買俄羅斯天然氣。


原文:儘管美國總統奧巴馬警告稱將孤立俄羅斯,但俄羅斯並未從烏克蘭境內撤軍。俄羅斯為何按兵不動呢?關鍵原因就在於,烏克蘭和歐洲的能源經濟命脈——天然氣的供應主動權掌握在俄羅斯手裡。俄羅斯66%的天然氣出口至歐洲,並經由烏克蘭境內管道輸送。一旦俄羅斯斷供,烏克蘭天然氣庫存僅能維持4個月,歐洲能源市場也將遭受重創。

當前,俄羅斯已經舉起了能源大棒,直接向烏克蘭新政權施壓。俄羅斯天然氣寡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警告稱:針對當前烏克蘭局勢,不排除將中斷對烏克蘭和歐洲的天然氣供應

路透社文章稱,若失去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烏克蘭天然氣庫存僅能維持4個月。很明顯,一旦俄羅斯斷供烏克蘭天然氣,這個瀕臨崩盤的國家財政負擔將進一步加重。

與此同時,斷供威脅也將歐洲能源供應納入了不斷升級的危機範圍。據法新社報導,烏克蘭58%的天然氣進口仰仗俄羅斯,而俄羅斯66%的天然氣出口至歐洲。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天然氣輸送管線主要取道烏克蘭。烏境內鋪設的前蘇聯石油管道承擔了俄羅斯向歐盟油氣出口的一半以上,任何供應中斷都可能威脅該地區的能源安全。這也是德國、英國和波蘭為何要阻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重要原因。

花旗首席全球政治分析師Tina Fordham表示:

天然氣斷供將造成原油和天然氣價格波動加大,能源市場整體波動性也將明顯加劇。

源自英國石油公司(BP)的一張圖表展示了俄羅斯天然氣的出口流向。從圖中可以看出,假如俄羅斯斷供,不僅烏克蘭,德國、土耳其和意大利天然氣供應也將遭受重創。(點擊小圖查看大圖)

下圖來自烏克蘭國家天然氣聯盟(the National Gas Union of Ukraine),是俄羅斯天然氣經由烏克蘭進入歐洲市場的管線分佈圖。紅色線條是天然氣輸送管道,紅色箭頭指天然氣管道入口,藍色箭頭是管道出口:(點擊小圖查看大圖)

法新社繪製了一張圖表,說明了普京是怎樣利用天然氣槓桿撬動整個歐洲市場的:(點擊小圖查看大圖)

以天然氣威脅其他國家,俄羅斯這樣做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從2006年開始,俄羅斯已經兩次斷供天然氣以施壓烏克蘭和國際社會。這種利用天然氣施壓其他國家的手段在前蘇聯時期是非常典型的。

所幸,短期內烏克蘭天然氣庫存相對安全。為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斷供,烏克蘭天然氣壟斷企業Ukrtransgas早就著手加大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此外,Gas Infrastructure Europe 數據顯示,烏克蘭當前天然氣儲存庫約80%都位於遙遠的西部地區。因此,即使俄羅斯進入烏克蘭東部地區,烏克蘭的天然氣庫存仍將是安全的。

對於未來局勢,天然氣市場利益各方勢必會慎重考慮。法國興業銀行高級能源分析師Thierry Bros就表示:

俄羅斯需要出口天然氣以換取國際能源貿易收入,而烏克蘭則需要賺取天然氣過境費。

花旗首席全球政治分析師Tina Fordham表示:

歐盟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消費了俄羅斯88%的原油、70%的天然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96

俄羅斯對烏克蘭組合拳:天然氣漲價5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140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壓力真可謂「無微不至」,來完武的又來文的。這廂普京剛命令所有演習部隊回基地,那廂Gazprom天然氣公司CEO就表示,考慮到烏克蘭無力支付天然氣欠款,將取消此前的價格折扣,漲價50%。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俄天然氣巨頭Gazprom公司CEO Alexei Miller的消息稱,烏克蘭本週一告訴Gazprom,已經無力全額支付2月的天然氣費用。「烏克蘭已經無法償還欠款,Gazprom決定從下個月開始不再延長折扣期。」

普京在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上也提到,由於烏克蘭沒有償還Gazprom的債務,所以將取消此前的折扣:

「烏克蘭沒能償還債務,我記得他們到現在已經欠了15億美元。如果他們2月份的費用也不付,那麼累計欠費將達到20億美元。如果你不肯付錢,那就讓我們回到正常價格。這非常符合商業規則,和烏克蘭目前的局勢沒有任何關係……

去年12月10日,為了將烏克蘭從歐盟的手裡拉回來,俄羅斯宣佈出資150億美元購買烏克蘭債券​,並暫時將向烏克蘭供應的天然氣價格下降三分之一作為緊急援助。當時還規定,價格折扣將每三個月重新協商一次。

在烏克蘭事態升級,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倒台之後,市場就普遍預期俄羅斯將提高天然氣價格。

此次天然氣價格上漲可能讓烏克蘭糟糕的經濟雪上加霜。2013年,烏克蘭向Gazprom支付的天然氣價格為每一千立方米400美元,而12月的折扣價僅為268.5美元。

根據摩根士丹利此前的報告,烏克蘭對Gazprom天然氣的依賴程度在接近60%,在歐洲各國中屬於中等水平。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也表示:「那些用了東西不付錢的人必須明白,他們不會有好果子吃,並將失去此前的優厚條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99

普京的麻煩來了,烏克蘭危機或導致美國放松天然氣出口禁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542

在美國試圖聯合歐盟對俄羅斯全方位制裁遭遇挫折後,一些美國議員正施壓奧巴馬政府開放天然氣出口,削弱俄羅斯對西方揮舞的“天然氣”大棒。 目前俄羅斯對能源的依賴性甚至高於14年前普京初次掌權時期。據PFC能源的數據,2012年原油和天然氣出口創匯支撐了俄羅斯超過50%的財政收入,以及70%的出口。 歸功於水力壓裂等新鉆探技術的使用,美國目前的天然氣產量達到了歷史新高,石油產量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高。去年美國已經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並預計在2015年超越沙特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 但是現行的法律限制了美國的天然氣出口,按照法律規定美國不能對非自由貿易協定國出口天然氣。美國企業只能通過申請特別許可證繞過該禁令。 但是有美國官員稱烏克蘭危機可能將改變現行的法律。 美國建造向歐洲的輸氣基礎設施需要數年時間。但《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些美國政府官員話稱,即便白宮做出一個口頭的承諾,就有可能大幅度改變目前的局勢均衡。 一名跟進烏克蘭危機的美國官員說: “這完全決定於時間點,和許諾的出口量。如果在幾周後再做出決定,那麽就不會有任何用處。” “如果美國總統立即宣布準備頒發幾十張天然氣出口執照,這不僅會影響歐洲,還會嚴重沖擊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市場。” 美國能源部長Ernest Moniz周三說: “我當然歡迎討論下一步的能源政策。這肯定是一個非常、非常嚴肅和重要的議題。” 美國政府第三號人物,共和黨領袖議長博納周三公開表示: “如果總統想要有更強的手腕保護自己的盟友,他最好立刻給能源部打一個電話,批準頒發更多的天然氣出口執照。” 根據俄羅斯天然氣巨頭Gazprom的數據,俄羅斯供應了歐洲30%的天然氣,其中一半途徑烏克蘭。在2006和2009年由於俄烏之間的價格談判分歧,曾發生了兩次停供。在最近一次停供中,全歐洲的天然氣價格飆升,導致許多歐洲國家發生用氣短缺。 奧巴馬試圖牽頭與盟友達成一致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但在德國抵制之下進展緩慢。德國僅準備停止簽證自由化和與俄羅斯的貿易協定談判。 歐盟中對制裁抵觸情緒最大的國家包括意大利和荷蘭,它們與俄羅斯有非常緊密的經貿往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85

俄羅斯舉起能源大棒的背後:天然氣危機潛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125

繼軍隊挺進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之後,俄羅斯又揮舞起能源大棒,取消了對烏克蘭的天然氣折扣優惠,還威脅將斷供。然而,俄羅斯能源大棒背後也有隱憂:該國對原油和天然氣高度依賴。支撐俄羅斯50%財政的油氣市場也將因斷供而蒙受巨大的利益損失。更為嚴峻的是:俄羅斯油氣市場危機潛伏。

當前,俄羅斯對能源的依賴性甚至高於14年前普京初次掌權時期。根據PFC能源數據,2012年,原油和天然氣出口創匯支撐了俄羅斯超過50%的財政收入,以及70%的出口。

因此,失去任何較大規模的國際市場,俄羅斯都將承受不起。對於俄羅斯來說,歐洲是較大規模的出口市場。俄羅斯向歐洲日均出口原油高達600萬桶,外加數百萬桶石油產品。俄羅斯有近1/3的天然氣被歐洲市場消化。

過境烏克蘭進入歐洲的俄羅斯天然氣總量,對於俄羅斯來說,佔其出口至歐洲天然氣總量的50%;對於歐洲來說,佔其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總量的15%。

圖:2012年,俄羅斯天然氣主要出口國家

事實上,俄羅斯油氣產業多年來面臨歐洲市場需求逐年下滑的窘境。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稱,歐洲天然氣需求過去十年間下滑了10%。法國興業銀行能源市場分析師表示,歐洲2013年天然氣需求已經下滑至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當前,歐洲市場中俄羅斯天然氣佔比不足30%。英國天然氣消費量降低至12年最低。而這次事件當中的主角——烏克蘭,早已將國內天然氣需求降低了40%。該國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量下滑近半。

隨著德國等國家逐步轉向可再生能源,歐洲天然氣需求預計還將進一步下降。新舊能源之間的競爭將給俄羅斯天然氣市場造成威脅,並打壓市場價格。

與此同時,俄羅斯擴展新的天然氣出口市場的選項非常有限。短期來看,即使俄羅斯對歐出口量保持穩定,——實際上,對歐能源出口甚至在冷戰時期也並未減少——俄羅斯進一步刺激歐洲進口需求的能力還是相當有限的,天然氣市場尤為如此。長期來看,歐洲可以從其他地區擴展能源供應源。俄羅斯每一次的能源威脅都將刺激歐洲國家早做應變準備。

此外,美國頁岩氣繁榮意味著俄羅斯將與美國展開能源競爭。歐洲正安裝更多的專業終端以進口來自卡塔爾等國家的天然氣。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 ASA)也在增加對歐洲市場的天然氣供應,且增量高於俄羅斯Gazprom。

《金融時報》稱,若果真打出天然氣這張王牌,那麼俄羅斯天然氣寡頭級供應商——Gazprom銷往歐洲的天然氣中,有超過1/3都將蒙受損失,俄羅斯有可能就此自掘墳墓。而Gazprom近期對烏克蘭提出了斷供警告。Gazprom為烏克蘭提供了超過50%的天然氣。為歐洲提供了30%的天然氣。

圖:俄羅斯各大天然氣供應商2012年排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95

中俄天然氣世紀交易

2014-05-26  NCW  
 

 

多元化的充足氣源供應,讓中國在中俄天然氣談判中更加從容◎ 財新記者 黃凱茜 文huangkaiqian.blog.caixin.com 5月22日上午9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 司(601857.SH/00857.HK/NYSE:PTR,下稱中國石油)總裁汪東進,星夜兼程從上海回到北京,帶著跨世紀的中俄天然氣合同,總算趕上了2014年中國石油的股東大會。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見證下,中俄天然氣談判歷經十年的艱難拉鋸,終於修成正果。5月21日下午,中石油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簽署了天然氣購銷合同。根據該份合同,從2018年起,俄羅斯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合同期為30年。

按照計劃,管道將從黑龍江黑河地區進入中國,目標市場主要是東北、京津地區和華東地區。

根據俄羅斯媒體 《今日俄羅斯》援引 Gazprom 總裁阿列克謝 · 米勒的說法,此次合同的總價值為4000億美元,但具體氣價仍屬 「商業機密」 。早前有接近中石油的消息人士稱,中俄雙方一直對天然氣價格僵持不下,主要原因在於,俄方希望出口到中國的天然氣按照歐洲的價格計算,而中國希望參照中亞氣的價格商議——儘管輸送距離更短,而且不需途經第三方國家給付過境費。

根據中石油披露的協議信息,前五年漸增期,輸氣量為每年50億 -300億立方米,從第六年起每年合同氣量為380 億立方米。

按照4000億美元的合同總價,粗略計算,可得出價格約為380-390美元 /千立方米,高於2013年中國進口管道氣(主要為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氣)2.13元 / 立方米(約合340美元/ 千立方米)的到岸均價;也略高於俄羅斯出口向歐洲的平均價格,2012年俄羅斯出口歐洲的管道天然氣平均到岸價格約為352.4美元 / 千立方米,但是俄羅斯對歐洲國家的價格很不一致,比如出口到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的氣價高達415-450美元 / 千立方米,2013年更是漲至450-490美元 /千立方米。

雖然購銷合同已經簽訂,中石油股份公司投資者關係處人士表示,目前簽訂的合同未必已經確認了一個固定的價格,有可能只是列出了價格制定的原則或公式,或者商定了一個價格達成一致的時間表。

中俄天然氣談判十年拉鋸,彈指一揮間,全球天然氣供需格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撼動了俄羅斯的十足 「底氣」 。

美國、中亞、中東地區天然氣儲量和產量的大幅增長,削弱了俄羅斯在天然氣領域的霸主地位: 2006年,俄羅斯天然氣儲量和產量分別佔世界總量的26.3% 和21.3%,到2012年這兩項指標都下降到了17.6%。

美國因2006年爆發的頁岩氣革命實現了能源獨立,中東、西非等原本向美國出口的氣源地釋放出了天然氣供應盈餘,蓬勃發展的全球液化天然氣 (LNG)貿易提供了現貨市場和長期協定的靈活性,這都使得歐洲國家購買天然氣更為多元,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俄羅斯氣源的過度依賴,這也間接加重了中國與俄羅斯談判的籌碼。

價格分歧

中俄天然氣的馬拉松談判,前後經歷了西線和東線兩種方案的探討。

2004年,中俄雙方開展經濟技術研究,計劃從西西伯利亞經新疆阿爾泰每年向中國供氣300億立方米; 2006年3月,俄天然氣工業公司與中石油簽訂了 《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會談紀要》 ,約定俄羅斯將從2011年開始每年向中國供氣680億立方米,供氣年限長達30年。

該紀要同時採取西線與東線兩種方案,前者以西西伯利亞資源為基礎,經阿爾泰地區與中國的西氣東輸管道連接,年供氣量約300億立方米,後者則涉及東西伯利亞、遠東與薩哈林大陸架等天然氣田,年供氣量約380億立方米。此次敲定的購銷合同,可以說是東線方案的延續。

2009年,中俄雙方就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簽訂了框架條款,此後雙方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間斡旋了四年。2013 年3月,中俄雙方簽署備忘錄,稱俄羅斯將從2018年起,30年內每年通過東線管道向中國供應380億立方米天然氣。

原本預計在2013年內完成起草的購銷合同,仍因價格分歧未能最終敲定。

Gazprom 副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梅德韋傑夫(Alexander Medvedev)曾在2011年向媒體表示,中俄雙方「只剩下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那就是價格,但最終達成協議將符合雙方利益」 。他同時認為,Gazprom 在價格方面的立場是 「合理的」 ,因為俄方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為輸往中國的天然氣鋪設新管道。

在中俄天然氣談判因價格分歧陷入膠著狀態之際,中亞地區殺出了土庫曼斯坦這匹黑馬。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儲量居全球第五位,土方給中石油的價格也更具吸引力。2007年,中土雙方簽訂 了每年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購銷協議,此后土方分別在2008年和2011年追加供應至650億立方米的年供應量。2013 年,中國進口天然氣總量為530億立方米,約佔全年1700億立方米總消費量的31%。其中中亞進口管道天然氣為280 億立方米。

雖然中國天然氣的消費量和對外依存度在不斷上升,但是多元化的充足氣源供應,讓中國在中俄天然氣談判中更加從容。目前中國的天然氣進口渠道包括中亞的管道天然氣,以及來自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尼和馬來西亞的LNG 長期合同。此外,加拿大和美國的天然氣未來會有剩餘的產量,對中國有潛在的出口可能,這也會給俄羅斯方面帶來壓力。

合同最終簽訂固然喜人,但隨著高價的進口氣氣量逐年增大、國內天然氣價格未能理順,中石油進口和銷售天然氣的價格一直倒掛。

2013年6月發改委調高了一次天然氣門站價格之後,全國平均最高門站價格為1.95元 / 立方米(約合310美元 / 千立方米) ,平均漲幅在15.4%。儘管如此,2013年中石油銷售進口天然氣和LNG仍虧損419億元。

不過在增量氣上的調整已經基本到位,黑龍江、北京、天津等俄氣目的地的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分別為2900元 / 千立方米和3140元 / 千立方米(折合分別為466美元 / 千立方米和504美元 / 千立方米) ,即便扣除從口岸輸送到目的地的管輸費用和增值稅,已經給中石油留出一定的盈利空間。

有分析指出,俄氣要到2018年才開始供應,在這四年期間,有足夠的時間朝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靠攏,天然氣門站價格仍有上漲的餘地。

俄氣東來

Gazprom 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商,而歐洲是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最大市場——2013年歐洲非獨聯體國家向俄羅斯購買了1743億立方米天然氣,這佔到歐洲天然氣總消費量的四分之一,同時,供往歐洲市場的氣量佔 Gazprom 總銷售的三分之一、營業收入的一半。

但是隨著俄羅斯與烏克蘭因領土爭端關係緊張,在外交上俄羅斯站到了歐洲的對立面。而貿易方面,近些年來俄歐之間關於天然氣購銷的定價方式出現分歧,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等主要出口過境國,在過境費、天然氣價格、債務以及貸款等問題上也衝突不斷。

2006年後,頁岩氣大規模上產讓 美國獲得了充足的供應量,並導致美國天然氣價格持續下跌。國際範圍內的LNG 貿易流向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原本以美國為目標市場的中東 LNG 出口轉而供應世界短期和現貨市場。美國天然氣價格僅僅相當於亞洲市場上的四分之一左右。

外部環境的悄然變化,令俄羅斯不得不為天然氣尋找在歐洲以外的出路。

俄羅斯能源局2010年發佈的《俄羅斯到2030年的能源戰略》中,制定了針對 東部能源需求市場的多元化出口戰略,並將中國市場放在重要位置。根據該戰 略,到2030年,俄羅斯向亞太市場的天然氣出口將從零增加到20%,與此同時,在歐洲市場要保持平穩的出口總量,但出口比例將 「持續減少」 。

Gazprom也試圖在向東亞地區擴展自己的版圖,在其2013年年報中稱,目標是在東北亞、亞太地區等新興市場尋 求市場份額,並在保持2013年對歐出口規模的同時,在全球 LNG 市場中達到10%-15%的市場份額。

東西伯利亞處女地

中俄東線天然氣購銷合同中約定,主供氣源地為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州科維克金氣田和薩哈共和國恰揚金氣田,由 Gazprom 負責氣田開發、天然氣處理廠和俄羅斯境內管道的建設;中石油負責中國境內輸氣管道和儲氣庫等配套設施建設。

因為中亞氣已經從新疆引入,中國對於西線的需求相對減弱。而且從新疆進入再送往東部地區的消費市場,還需要修建長距離的管道,在輸氣過程中需附加不菲的管輸費用。故有中國石油投資者關係處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相比西線方案,中石油更為積極地爭取從東線進口,離華北和東部的市場更近。

中石油中俄項目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以前俄羅斯的主力氣田位於西西伯利亞地區,主要送往歐洲。直到近些年來,Gazprom開始啟動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勘探開發之後,才有了從東部出口天然氣的資源基礎。

2011年,Gazprom 新增天然氣儲量7198億立方米,近一半來自俄羅斯東部新的天然氣開採中心,包括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以及亞馬爾半島、薩哈林大陸架和北極大陸架地區。

然而東西伯利亞巨大的開發潛力背後,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有研究表明,東西伯利亞雖然擁有巨大的油氣探明儲量和可觀的遠景資源量,但只有不到10% 的油氣資源轉化為工業儲量;原始天然氣資源量探明率很低,平均只有7.9%。此外,該地區人跡罕至,工業不發達,基礎設施落後。對中石油來說,若東線供氣計劃能最終達成,還需要面臨來自於東西伯利亞的勘探風險和配套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投入。

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NBR)能源安全項目研究主管赫伯格(Mikkal E. Herberg)向財新記者表示,現在的困難主要是俄羅斯方面能否順利完成遠東地區的基礎設施開發,包括天然氣田開發和管道建設,這會耗資巨大。他同時表示,現在還不能確定的是中國是否會做出信貸安排,如提前預付天然氣貨款,從而使俄氣公司可以有額外的資本來投資於基礎設施。

據路透社此前的報導,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稱,中俄簽訂的天然氣合同中將有一個高達250億美元的預付款選項。而中俄雙方在2009年簽訂的石油貿易合同就是建立在「石油換貸款」的基礎之上的,俄羅斯以石油為抵押,中國向俄羅斯提供總計25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俄方以供油償還貸款,2011-2030 年,以1500萬噸 / 年的規模通過管道向中國供應總計3億噸石油。

財新特派華盛頓記者張翃對此文亦有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93

估股網原創:漫談天然氣發展光環下的香港中華煤氣

http://xueqiu.com/1930109830/29530182
今天的深度分析估股網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香港中華煤氣(00003)$ 。這個市值超過1800億港元的傳統行業公司從2009年起一直延續上漲趨勢,股價從4港元一直攀升到18港元。最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上漲,從關注度來看,似乎不太引起大家的關注,我們還是一起先來看看公司的基本面吧。

                                                  歡迎關注估股網
大家可下載試用"估股"圖形化股票分析蘋果iPad客戶端和安卓客戶端
iPad版本使用圖解:http://www.googuu.net/pages/content/view/823.htm 
原文鏈接:http://www.googuu.net/pages/content/view/1812.htm   


先來看看天然氣行業產業鏈。整個產業鏈可分為三部分:上游勘探開採,中游管道運輸至門站儲氣,下游終端用戶配氣。

查看原图
上游業務具有較高的行業壁壘,基本被三大石油公司所包攬。天然氣價格的逐步上升直接利好上遊行業,同時也會刺激如非常規開採及相關服務子行業的發展。

中游環節,在天然氣產能和進口量增長的前提下,產業鏈中的儲運、管道運輸、配氣營運和LNG儲罐建設等方向都將持續受益。在主幹網管道運輸和儲運行業,三大石油公司均有相應的子公司佈局,民營企業在靈活性和成本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對於這些外部企業來說,其議價能力較低,並且會在各種方面受到三大石油公司的制約及其子公司的競爭。在城市配網行業中,三大石油公司的主導能力明顯減弱,具有良好運營能力的民營企業能夠具備競爭優勢。

下游業務包括城市燃氣運管和天然氣加氣站等方向,這部分業務多由地方性燃氣公司所經營,中游的門站氣價即是下游分銷企業的成本價格。新增的天然氣供應總量有利於緩解下游燃氣公司缺氣的顧慮,逐步上漲的門站氣價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下游燃氣分銷商的盈利能力。由於國家對居民用氣上的管制,燃氣分銷商在為居民供氣領域的成本轉嫁能力較弱。在工業和商業方面,若燃氣分銷商繼續轉嫁天然氣價格上升的成本,勢必會對實體商業和工業造成較大的壓力,從而導致在天然氣需求總量和價格上的波動。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天然氣價格的提升,工商業需求總量會有所下降,這會直接導致供氣總量過剩,從而導致燃氣價格下降,之後工商業需求總量再次逐步上升。

香港在地域上的限制導致了其幾乎完全依賴於進口能源。香港在電力供應上授權兩家專營公司香港電燈和中華電力為全港提供電力,在煤氣和天然氣方面則授權唯一的供應商香港中華煤氣公司單獨運營。

我們今天要分析的香港中華煤氣成立於1862年,公司由僅為香港供應用於路燈照明的煤氣,發展至今為全港近180萬用戶供應生產和生活所必須的煤氣與天然氣。公司於1994年起發展其中國內地的燃氣項目,中國內地業務收入佔比在2011財年正式超過了香港地區,並在此後保持著較高速度的發展。截止2013財年,公司業務遍佈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服務於超過1,729萬名內地客戶。

公司收入的增長與天然氣行業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長期來看,受城市霧霾和環境污染問題影響,中國大陸地區天然氣需求量仍將以較快的速度發展。瑞銀證券最新的行業研究報告認為,工業、區域供暖、電力和交通運輸行業將會主導天然氣消費。未來居民用氣量仍然會繼續上升,但由於主要城市的居民長期處於供應端的優先用戶,城市燃氣滲透率已經較高,使用總量的上升空間相對有限。

天然氣的門站價格就是燃氣公司的成本,其價格有非居民和居民價格之分。國家發改委多年來對居民用氣價格的上調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2013年7月10日上調的天然氣價格中就未包含居民用氣價格,發改委認為只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是在理順價格的同時,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不受影響。直到2014年3月21日,發改委才出台文件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三檔制的居民階梯氣價政策。

在天然氣門站價格上還有存量氣價和增量氣價之分,存量氣價長期低於增量氣價,但兩種價格的並軌也是大勢所趨。存量氣是指2012年已使用西氣東輸大管線的城市以2012年實際使用的氣量確定存量氣基數,增量氣是指該年新增的天然氣數量。

我們在香港市場上挑選了$中國燃氣(00384)$$華潤燃氣(01193)$$港華燃氣(01083)$ 做為香港中華煤氣的可比公司。中國燃氣和華潤燃氣同屬大體量的國有企業,港華燃氣是香港中華煤氣的子公司。

查看原图
燃氣公司的客戶可分為三類:工業、商業和居民,其最終的天然氣銷售價格必須要由各個省級價格主管部門來決定,並報備國家發改委。鑑於目前燃氣公司無法控制成本和無法自定銷售價格的情況,我們認為:

主要客戶為居民類用戶的燃氣公司,其收入增長將會較為緩慢,其居民類業務較低的毛利率水平也會拖低整體公司整體利潤率。但好的方面是燃氣對普通居民來說是必需品,無論經濟好壞都需要消費,所以此類公司業務發展較為穩定,收入不會出現過大的波動,同時最新推出的三檔制氣價政策也將長遠利於公司盈利提升。基於此點,我們認為港華燃氣在未來會有穩定增長的表現;

主要客戶為工商業的燃氣公司,其收入增長相對較快,其非居民類業務較高的毛利率水平有助於提升公司整體利潤率。但壞的方面是燃氣價格上漲到高位水平時,工商業客戶有可能會因此減少天然氣的使用量,同時也會打擊非天然氣使用者轉換使用天然氣的積極性。

燃氣銷售按渠道的毛利水平從高到低分別為加氣站>工商業>居民。我們認為華潤燃氣由於通過加氣站銷售較多的高毛利燃氣從而極大的提高了公司總的毛利水平,這同時也顯示出公司能夠較有效的將門站價格提升的成本轉導至下遊客戶中。

查看原图
體積與增長:香港中華煤氣擁有最高的市值水平,同時其收入水平也是可比公司中最高的。華潤燃氣通過多年來連續的收購活動使其營業收入增長率遙遙領先於其他可比公司,相比之下,香港中華煤氣的收入增長率則顯得較為緩慢。

盈利能力:在燃氣行業中的收購與併購業務快成為了各個公司速擴張其收入的共同選擇。華潤燃氣通過各種收購和併購業務操作,從2010年僅有的37億港元快速擴張至2013年的223億港元的總收入。

香港中華煤氣在EBITDA利潤率上遠高於所有可比公司,這是由於集團擁有的合資與聯營公司為其貢獻的大量業績所致。讀者需要注意的是該部分業績並不直接計入到香港中華煤氣的收入項目,而是計入到扣除生產及營運成本後的EBIT中,因此過大的合資與聯營公司業績貢獻會造成EBITDA及EBIT相關指標的混亂。我們通過下圖可以比較剔除合資與聯營公司業績後的各公司調整後EBITDA利潤率。

查看原图
香港中華煤氣、港華燃氣和華潤燃氣三家上市公司的2013年調整前及調整後EBITDA利潤率都處於下行趨勢中,但三家公司該比率下降的原因卻不盡相同。

香港中華煤氣:該公司調整前EBITDA利潤率從2012財年的49%高點大幅下滑至2013財年的42%,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集團公司的合資及聯營公司業績貢獻下降導致的。公司13年財報中的數據顯示該年聯營公司地產業務業績從12年的18.2億港元大幅下滑68%至13年的5.8億港元。

港華燃氣:該公司EBITDA利潤率由於經營成本的原因,小幅下滑至現有水平。

華潤燃氣:華潤燃氣調整前EBITDA利潤率較2012年小幅下滑,但從上圖我們可以得知這是由於該集團公司本身業務盈利能力下滑所導致的,合資及聯營公司的業績增量貢獻放緩了其利潤率下滑的幅度。

中國燃氣是在所有四家可比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同時能夠保持集團公司本身EBITDA利潤率逐年增長,同時也得到合資與聯營公司業績的助推。

回報能力:香港中華煤氣的資產回報率要高於所有可比對象,這說明公司在行業中有著較高的資產利用效率。其淨資產回報率處於四個可比公司的中間位置,但讀者需要關注公司降幅較大的淨利潤率對該指標的影響。

查看原图
我們更進一步地對四家上市公司分別使用杜邦分析法將影響淨資產回報率的三個因素:淨利潤率、資產周轉率和債務槓桿水平拆分開來逐一分析。

中國燃氣與華潤燃氣擁有較高的淨資產回報率,但問題在於其較低的淨利潤水平和較高的債務槓桿率。中國燃氣的優勢在於其逐年提升的淨利潤率和較高的資產周轉率,公司2013財年披露的平均借貸成本在4.6%,2014年中報披露的平均借貸成本在3.6%,鑑於中國燃氣的國企背景和較低的融資成本,我們認為其較高的的債務槓桿水平並不會為公司增加過大的債務風險。華潤燃氣過快增長的債務槓桿水平應當引起讀者的注意,我們通過計算得到公司平均借貸成本約為6%,這說明公司高息長期負債相對較多,讀者還應更加深入分析該公司在擴張戰略上與中國燃氣的不同。

中國燃氣與華潤燃氣有著高於兩家港資公司近兩倍的資產周轉率,這意味著他們在業務經營模式上就有著本質的區別。從我們在上文中提供的圖標可以得知,中國燃氣2013財年工商業燃氣銷售量佔總銷售量的88%,華潤燃氣同一財年工商業燃氣銷售量佔總銷售量的75%,工商業燃氣銷售價格要遠高於居民燃氣價格,同時其銷售毛利潤率也高於銷售居民用燃氣,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從而導致了中國燃氣與華潤燃氣的較高資產周轉率。

港華燃氣的淨資產回報率處於逐年提升的上升通道中。受利益於2013年國家發改委對工商業天然氣價格的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在2013年大幅提高至18%,再加上公司小幅提升的資產周轉率和債務槓桿水平,公司2013年淨資產回報率上升至歷史四年高點。

香港中華燃氣2013年淨資產回報率相對穩定,淨利潤率的下降完全抵消了資產周轉率和債務槓桿帶來的提升作用。

估值水平:通過簡單地比較可比公司的市盈率和市淨率,我們可以發現香港中華燃氣現在的股票價格處於較高的估值區間。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197

中海油與英國石油簽署20年期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597

中海油同日牽手BP與殼牌

6月17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與英國石油公司(簡稱「BP」)在英國倫敦簽署了一份液化天然氣(簡稱「LNG」)長期供應框架協議。

中海油方面消息稱,根據雙方簽署的框架協議,自2019年起,BP公司將從其全球LNG資源組合向中海油每年供應多達150萬噸的LNG資源。供應期限20年。雙方希望於2014年中達成最終的商務協議。

而據路透中文網消息,英國石油公司(簡稱「BP」)首席執行官Bob Dudley透露,協議價值約200億美元。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去年我國進口LNG的到岸均價為2.5元/立方米(約0.7174千克)。若按此計算,20年間BP公司向中海油供應的LNG價值約170億美元。

不過,天然氣的價格並非穩定不變。中海油內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全球LNG採購合同中都絕不會有具體的價格,「(LNG)價格是隨著國際油價或期貨市場上氣價進行上下浮動的」;2012年中海油與英國天然氣集團(BG)簽署的20年連續供應500萬噸LNG的貿易合同,即根據這個原則簽署的。

同時,中海油與殼牌共同宣佈,已簽署一份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再次確認雙方致力於推進在中國和全球的戰略合作關係。同時,該協議還確認雙方將致力於共同探索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更廣泛的合作機會。

將增強中海油在LNG市場話語權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認為,雙方協議簽署以後,中海油在LNG市場的話語權將會增強。

2013年,中海油LNG進口總量超過1300萬噸,佔中國LNG進口總量的72%。截至2014年5月底,中海油已在中國建成投產6個LNG接收站,LNG總接卸能力達2480萬噸/年;正在建設中的海南、深圳、粵東等LNG接收站將於2015年底之前相繼投產。

中海油以及中石油兩家公司主導了中國天然氣水陸兩線進口:中石油主導了陸地管道進口;在海上,則是中海油稱雄。且因為中海油在國內的氣源比較少,主要來源於煤層氣,因此近年來加大了海外找氣的力度。

公開數據顯示,2006年,中海油與印尼簽署合同,計劃從2009年開始每年供應液化天然氣260萬噸。2008年時,中海油與卡塔爾簽署合同,計劃在未來25年內每年從卡塔爾進口200萬噸LNG。2009年,中海油與BG公司簽署協議,計劃未來20年每年從BG公司採購360萬噸LNG。2012年10月,中海油與再次與BG公司簽署了連續20年、每年進口500萬噸LNG的貿易合同,使BG集團供應中國海油的LNG資源總量達到860萬噸/年。

安迅思息旺能源天然氣資深分析師錢莉表示,上游資源獲取是一直中海油長期想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中海油與海外氣源供應商的合作加強了其資源供應能力,從而將強化中海油在中國天然氣市場的發展地位,增加其競爭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