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出招,教你如何裁掉多餘的客服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65.html每一家電商網站都將客服作為重要的標準配置,並隨著網站的發展不斷的在客服上投入人力和技術。可能有一天,你會驚嘆:我怎麼會招了這麼多客服!在資本的寒冬,運營成本加劇的當下,你是時候思考一個問題:我真的需要這麼多人工客服嘛?
常常逛各大電商博客、論壇的朋友們都知道一句趣言:鐵打的店舖,流水的客服。講的是客服離職率高的現象。走的人多了,你作為管理者,職業反應是:招人。不招人應付不了這麼多的諮詢量。TIM告訴你:你有這種職業反應既是一種好事也是一種壞事。你不斷的招客服,說明諮詢量大生意好,你知道根據業務量配置人力。但你卻用十年前手段運作客服系統,卻不曾想過多招人真的能解決用戶諮詢的根本問題嘛?有沒有一種多快好省的方法提高用戶諮詢的體驗?
別不服氣,跟著TIM看看最近電商大佬們都怎麼玩轉客服系統。

一.京東客服系統
大佬出招:讓顧客先理清思路在說話,提倡自助客服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二.噹噹客服系統&亞馬遜客服系統
大佬出招:問題搜索+自助服務+超強大的FAQ+看似不明顯的在線客服

三.一號店客服系統&凡客客服系統&易訊客服系統
大佬出招:情景式自助服務+問題分類+電話客服

四.唯品會客服系統
大佬出招:流程化自助服務解決方案,幫助顧客快速解決疑問


以上四條大佬出招正在暗示著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強大的自助服務正在幫助顧客「do it yourself」!接下來,我們做一個計算題,如果每天有1000個顧客諮詢,按照每個客服一天處理200~300個諮詢來看,我們需要3~5個客服。如果我們擁有個精心設計,體驗良好的自助服務頁面,可以幫我們擋掉哪怕20%的諮詢,效果是直接幫我們減少一個客服編制,一年減少開支5w元,親,這5萬元可都是淨利啊!!!
所以,朋友。你現需要自問,人工客服OR自助客服:我的網站更需要哪一種?
【補充說明】本文對中小電商團隊部署「客服團隊」有一定實際意義,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客服是必須的,但現在的思路告訴我們客服是必須的但玩法有很多種。高富帥如蘇寧易購就能開通熱門品類、活動專題的在線人工客服,但中小團隊一般都是屌絲,屌絲當然需要有屌絲的玩法。
學歷不高的大佬們:「超人」李嘉誠只是小學學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629.html【編者按】緊張的高考結束了,912萬的學子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通過高考上大學,可以實現夢想改變命運。不過,高考並不是奮鬥的終點,不管成績如何、讀什麼大學,都不是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正如題目所言,列舉那些只有小學程度甚至沒有教育背景的人最後成為大企業家的例子,古今中外,太多了。
那些低學歷者在步入社會時,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不容易得到一份穩定的收益和工作,窮則思變,也不會像那些因為接受更多的教育帶來的理性框框束縛,思考問題更有突破餘地,且容易通過實幹獲得回報。如果說,李嘉誠、霍英東、陳麗華的創業故事離我們太遠了,又錯過了魯冠球、曹德旺、楊國強、宗慶後、何享健、牛根生當年野蠻式增長的時機,那麼魅族黃彰的故事可能就是現實版勵志故事了。
霍英東
霍英東:幹成一番事業,放開眼界、抓緊時機、百折不撓佔95%
靠賣雜貨起家,從窮困潦倒到億萬富豪,霍英東是一位叱咤風雲的傳奇人物。他的出身,也許要算億萬富翁中最苦的一個!曾經有人問霍英東:「假如人生滿分是100分,那你給自己打多少分?」霍英東連想都沒想就衝口而出:「不止100分,起碼100多分!」
霍英東解釋說:「為什麼給自己打100多分,是因為幾十年來,我不單只是自己賺錢,還幫別人賺錢。從朝鮮戰爭時的那一批人開始,所有幫過我,或者與我合作過的人,個個都賺錢、發達……」接著,他又提起一些人的名字;末了,他又補充說:「我敢說,我從來沒有負過任何人!但不少與我合作過的人,都有負於我!」
霍英東出生於香港一戶水上人家的小木船上,在家裡排行第四。霍英東的祖籍是廣東番禺,但從祖父一代起就已經全家遷往香港,霍英東出生時,霍家的處境已是相當困難。直到6歲的時候,他還沒有穿過鞋。港灣、風浪、小船、漁火、濤聲……這些幾乎就是他全部的幼年記憶。
7歲那年,霍家遇上浩劫:一場颱風驟然間奪走了兩個哥哥的生命,幾個月後父親又染病身亡。為了不讓剩下的3個孩子重蹈覆轍,霍母帶著他們棄舟登岸,住進了當時的「貧民窟」——整間房子只有20平方米,但住著50多人,破舊不堪。在這裡,霍英東一家人住了五六年。
霍英東的母親是一位頑強、刻苦、勤奮的人,在那多災多難的日子裡,她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折服,而是挺直腰桿,辛苦操勞,把丈夫遺留下來的駁運生意繼續經營下去,日子倒也還能勉強維持下去。
母親雖然自己目不識丁,但希望自己的兒女知書識墨。大約在霍英東6歲那年,便由別人背著去拜師啟蒙。接著在帆船同業義學就讀,那是免費的,他家住在船上,隨處漂泊,上課很不正常,有時放學後連船也不易尋找。到第三班時,轉入敦梅小學。這間小學是要收費的,其中有一個免費班,但僅招收30人。學生要作一篇文章應考,霍英東以第一名被錄取。
後來轉讀皇仁書院,霍英東也是第一個被錄取了。他在校讀書很是勤奮,成績總是排在前幾名。他後來回憶說:「那時我讀書十分專心,總是不甘落後,偶有成績落在第三名以下,自己便覺臉紅。」在皇仁書院,霍英東算是接受了比較系統的教育,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學業之外,他還廣泛閱讀了不少文學作品,如《金銀島》、《魯濱遜漂流記》等。
那段日子,他的生活是相當艱辛的,因為皇仁書院學費很高。為了省下一點錢,霍英東常常不坐電車,花半個鐘頭急步上學。放學回去後還要幫媽媽記帳和送發票。他後來回憶說:「這種緊張生活,經常弄得我筋疲力盡,頭昏眼花,甚至神經衰弱。不過,這對於我又是一個極好的鍛鍊,使我後來走出社會以後,不管生活多麼艱辛,工作多麼繁忙,自己也不怎樣畏懼,倒是能夠從容對付。」
在皇仁書院高中畢業,進入大學預科時,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日本開始進攻香港,霍英東的學業也被迫結束了。和當時許多人一樣,初時靠擺賣家裡的衣服雜物度日。在這段日子裡,霍英東起早貪黑,奔波勞碌,但「那是經營生意的好訓練。」由於他細心精明的經營,雜貨店的生意日漸興隆。
1945年戰爭結束,百廢待興,運輸業急需發展。霍英東和母親都認為這是值得把握的好時機,故毅然把雜貨店賣給了別人,得到的7000元全部重投父輩的駁運舊業。他認為,看準和抓住時機、找到出路是極其重要的。因為當時的香港只剩下一種生意可營運,這就是處理戰後大量物資和沉船。在1945年至1948年間,霍英東在拍賣剩餘物資的數年內,淨賺了22000元。
30歲那年,霍英東已經積蓄了豐厚的財產。此時,他把目光投向了房地產業,決定把自己的資金全部押在地產上,大干一場。結果,在短短一年間,他就賺了超過600萬。在這幾年裡,聰明的霍英東首創了「分期付款」和「賣樓花」,並制訂出大廈的公共契約,這些招數如今已成為全世界地產行業通行的慣常做法。20世紀60年代初期,霍英東的財產已數以千萬港元計,躋身於香港的超級富豪之列。
「最初做地產生意時,霍生一般是去幫襯橫街窄巷的小店舖,花十來二十元叫師傅做一雙皮鞋。但他不喜歡皮鞋的後沿太硬,所以平時總喜歡用腳踩著後沿,把皮鞋當拖鞋穿。在家這樣,在公司亦是這樣,只是出街時才乖乖把腳套進鞋裡。我還記得他那時喜歡買香港製造的伊人牌襯衫,那是很普通的一種襯衫,不是什麼名牌。」一次,談起霍英東50年代的生活,霍氏集團一位老職員這樣說。「至於飲食,他特別偏愛粟米和芋頭,這種飲食習慣至今仍然沒有改變。」
「我出生時貧窮,但是我不可能一輩子都貧窮!」霍英東曾說,一個人要干成一番事業,其中放開眼界、抓緊時機、百折不撓、艱苦創業佔95%的因素。以做生意來說,有時候三思而行不無好處。
李嘉誠
「超人」李嘉誠:今天要以知識取勝
2013年的華人富豪榜發佈,「超人」李嘉誠繼續蟬聯華人首富,自1999年超越李兆基以來,這已是他在榜首的第15個年頭了,他的白手起家勵志故事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是全球華人公認的驕傲。而他實際上只是小學學歷。
「我們的社會中沒有大學文憑、白手起家而終成大業的人不計其數,其中的優秀企業家群體更是引人注目。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為社會作貢獻,社會也回報他們以崇高榮譽和巨額財富。」李嘉誠曾說。
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剛剛讀初中的李嘉誠在1939年6月與家人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裡。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云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拚命地溫習功課。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
作為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親死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李嘉誠到這裡之後,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最後一個離開公司。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我17歲就開始做批發的推銷員,就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生活的艱辛。人家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除了勤奮,李嘉誠還有著敏銳的經商頭腦,「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覺敏銳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那種感覺遲鈍、閉門自鎖的公司老闆常常會無所作為。」他認為,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才是大商人。
李嘉誠坦誠自己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瞭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對於知識,李嘉誠認為不僅是指課本的內容,還包括社會經驗、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才有競爭力,「知識是新時代的資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勞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搶知識,要以知識取勝」。
如今,李嘉誠頭上頂有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劍橋大學等十多所知名大學授予他的榮譽博士學位,均是實至名歸。也許像李嘉誠這樣能力超眾的人,是無法用學歷來衡量的,討論李嘉誠的學歷也就沒意義了。
早年,有媒體質疑李嘉誠兒子李澤楷學歷一事,當事人李澤楷表示,他在斯坦福大學讀書三年,但因為要趕往一家投資銀行工作,沒有畢業就離開了大學。這次也是他發現網頁上的資料錯誤,主動提出更正的。至於公司其它法定文件,則都只是註明他在斯坦福大學讀書,學歷資料並無錯誤。李嘉誠則更是澄清說李澤楷確實沒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取得學位,但他同時也認為兒子並非講大話。李嘉誠說,工作與讀書都好重要,但工作之後再進修,收效更大。
「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60歲之後,運氣已差不多要佔三至四成了。」李嘉誠總結自己的成功,在他看來,在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自己逆境的時候,我認為我夠!因為我勤奮、節儉、有毅力,我肯定自己能建立一個信譽。
宗慶後
宗慶後:要把過去所有耽誤的時光都追回來
從賣冰棒起家,宗慶後用了26年時間成為胡潤和福布斯財富榜首富的「雙料王」。杭州娃哈哈集團掌門人成功背後,是大器晚成的一段艱辛歲月。
宗慶後的家族曾顯赫一時,待到解放之後,家庭變得異常貧困,父親沒有工作,只靠做小學教師的母親一份微薄的工資度日。1963年,初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宗慶後去了舟山一個農場,幾年後輾轉於紹興的一個茶場。再後來,大批知青相繼下鄉,宗慶後可以說是知青中的先遣人員了。
在海灘上挖鹽,曬鹽,挑鹽,在茶場種茶,割稻,燒窯,那時的宗慶後與其他任何一個年輕人一樣,「腦袋裡有過各種各樣的夢想」,「總想出人頭地,總想做點事情」。然而,在被命運之神遺忘的農村,宗慶後一待就是足足15年。逃避灰色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四處找些書來看。
1978年,隨著知青的大批返城,33歲的宗慶後回到杭州,在校辦廠做推銷員,10年裡輾轉於幾家校辦企業,依然鬱鬱不得志。待到他開始創業的時候,已經是一個42歲的沉默的中年男子。
對多數人而言,42歲已是到了被生活磨得心疲力竭、轉而把人生願望寄託到下一代的歲數了。在被命運遺棄了大半生之後,這一次宗慶後緊緊抓住了命運給予的一絲可能。像一個工作狂似的,風裡來雨裡去,騎著三輪車到處送貨,要把過去所有耽誤的時光都追回來。
這是一段異常艱辛的歲月。宗慶後剛剛承包校辦工廠的時候,企業又窮又小,什麼都沒有,中午十來個人蒸飯吃,還受人家的氣。即便如此,有了人生寄託的宗慶後在工作中再沒有感到過失落。大半世的消磨,餘下的只能以夸父追日般的付出,以彌補往日所有的遺憾。
當年宗慶後創業時手上握有借來的14萬元巨資,但他只是簡單地粉刷了一下牆壁,買了幾張辦公桌椅,就開張了。因為捨得吃苦,只要有人需要冰棍,不論颳風下雨還是烈日酷暑宗慶後都會準時送貨,賺取幾釐錢的利潤。
後來,憑藉自己摸爬滾打建立的銷售網絡,宗慶後籌建了杭州保靈兒童營養食品廠,生產兒童保健品。1991年,娃哈哈集團公司得以組建,主營業務也開始轉向飲料市場。1996年,娃哈哈純淨水誕生,這意味著這家公司開始從兒童產品領域向成人產品領域拓展。如今,娃哈哈已成多元化的商業帝國,保持行業霸主地位已保持超過14年。
坐擁數百億資產,宗慶後表示「真的不太會享受」。他說,自己的生活很簡單,消費比身邊的工作人員都低,一日三餐還基本都在公司食堂吃,每天就是抽點煙、喝杯茶,基本沒有其他花費。此外,宗慶後一直恪守著嚴格的生活作息表,朝六晚十一,堅持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他能一眼看出生產線機器壞在哪裡,能講出娃哈哈水瓶蓋上有18個齒。
苦行僧式生活的宗慶後信仰勤奮,幾乎沒有什麼除工作之外的慾望。早在創業前,宗慶後就曾自學企業管理,並取得浙江工人業餘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大專文憑。但熟悉宗的人都知道,伴隨其整個青年時期的《毛澤東選集》,這是他管理和企業戰略上所奉行的「聖經」。
宗慶後認為:「你去看看中國現在成功的大企業,都是一個強勢的領導,都是大權獨攬,而且是專制的。我認為在中國現階段要搞好企業,你必須專制而且開明。」娃哈哈集團直到現在也不設副總經理,生產、銷售等各個領域的管理則是通過各個部長擔任。業內還盛傳「買一把掃把都要宗慶後簽字」的段子。
對於企業管理,宗慶後曾強調,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很重要,中國的企業要以人為本,要讓員工心裡服你,自覺自願地認真工作。宗慶後給員工制定了持股制度,讓員工們成為企業的真正主人。在娃哈哈的3萬名正式員工中,大約有1.7萬人持有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20%左右。
「我還早呢,還不會退休。」談及接班問題,這位已經年近古稀的「飲料大王」會說未有計劃退休,依然精力充沛。宗慶後坦言:「我感覺自己身體很好,我還沒感覺老,心態比較好吧。」
曹德旺
曹德旺:做事如同做人,小事情靠技巧,大事靠眼光和人格魅力
「我很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那個主人公。」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曾這樣形容自己。他是國內的「玻璃大王」和「慈善大王」,9歲才上學,到14歲就被迫輟學。
回顧曹德旺的創業歷程,為了謀生,在街頭賣過煙絲、販過水果、拉過板車、修過自行車,經年累月一日兩餐食不果腹,在歧視者的白眼下艱難謀生,嘗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早年的這些苦難,讓曹德旺過早地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冷暖,也磨礪了他堅韌的性格。他堅信,靠勤勞的雙手能改變命運,他要讓全家人「把日子過得好一點」。
「我的父親曾經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貨的股東之一。因時局動盪,父母親決定舉家遷回老家——福建福清。離開上海時,父親帶全家坐油輪,財產全部放在另一條運輸船上。等人到家之後,全部家當卻沒有回來,只得到一句答覆,說是那條船沉了!兵荒馬亂的年月中,一家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眼睜睜地看著家中頓時變得一貧如洗。」
在他的記憶中,有很長一段時間,家裡一天只能吃兩餐,兩餐裡也只是些湯湯水水,難以頂飢耐寒。那時他們就常常覺得餓,做母親的變不出吃的,但卻總是柔聲鼓勵著孩子們:「要抬起頭來微笑,不要說肚子餓,要有骨氣、有志氣!」
「飯可少吃,衣可簡穿,書還是要讀。」受過教育的父母想盡辦法要讓他們讀點書。9歲時他走進了學堂,唸到14歲,因為家境太艱難不得不輟學回家放牛。但是當時,一有空他就愛撿起哥哥的舊課本,邊放牛邊津津有味地讀上幾頁。
1976年,曹德旺開始在福清市高山鎮異形玻璃廠當採購員,他的工作是為這家鄉鎮企業推銷人稱「大陸貨」的水表玻璃。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這家年年虧損的鄉鎮小廠,賺到人生第一桶金。1985年,將主業迅速轉向汽車玻璃,徹底改變了中國汽車玻璃市場100%依賴進口的歷史。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1993年,福耀玻璃登陸國內A股。是中國第一家引入獨立董事的公司。是中國股市唯一一家現金分紅是募集資金高達7倍的上市公司。
2001年——2005年,曹德旺帶領福耀團隊艱苦奮戰,歷時數年,花費一億多元,相繼打贏了加拿大、美國兩個反傾銷案,震驚世界。福耀玻璃也成為中國第一家狀告美國商務部並贏得勝利的中國企業。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獲得了有著企業界奧斯卡之稱的「安永全球企業家大獎」,這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華人企業家獲此殊榮,授予歷年來全球最成功及最富創新精神的傑出企業家。
「作為企業家,在準備創大業時一定要記住,做小事情靠技巧,大事靠眼光和人格魅力。」在這二十多年的企業家生涯中,他認為自己的成功,最大的經驗就是做事如同做人,不論做人做事,還是做產品,都要始終「以誠為本」。
作為一名商界領袖的同時,曹德旺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社會。他以不行賄自居,自稱沒「送過一盒月餅」,以人格做事;他亦是行善的佛教徒,從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達50億元,認為財施不過是「小善」。
魯冠球
魯冠球: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
15歲輟學,做過鍛工,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傑出代表人物,魯冠球創造了一個在細分領域裡的民族品牌——萬向集團。
魯冠球出生在農家,16歲時的理想是當工人。「很簡單的道理,要擺脫貧困。農民真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早上三四點鐘,天濛濛亮就出來種菜,好的賣給城裡人吃,壞的、差的自己吃。晚上,蚊子很多還在外面勞作,就這樣,都富不起來。」
「正好有個機會『大躍進』,城市裡需要工人,我們就去了。一開始14塊錢,還有兩塊衣服費。我幹了3年,工資最高漲到35.5塊,拿了兩個月。」後來就是三年自然災害,「吃樹皮草根,吃的人都浮腫了,虛胖啊!」魯冠球拍打著自己的手臂,「城裡養不活我們了,現在叫下崗,那時候叫精簡。1961年,全國精簡2000萬工人,我是其中一個。不想回農村,怎麼辦?當工人三年有了點手藝,開始在農村修自行車、鋼絲車,一個人開始,就是要擺脫貧困。」
這種尋求脫貧的個人努力,從新中國成立後就沒有間斷過。「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個年代,我們蕭山、紹興照樣也有民營企業存在。」魯冠球說,「那時候都計劃經濟,私人搞機械要用計劃的電就不行。我搞了6年,搬了7個地方。」這段時間最大的苦悶是「不被承認,沒有被評上先進,拚命干也沒有什麼榮譽。」
辦企業40年,魯冠球從未虧損。萬向也成了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第一家進入國務院試點企業集團的鄉鎮企業,第一家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的鄉鎮企業,第一家產品進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配套生產成的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商。
「我們幹啊,真的干!鍛工,切割,調度,把關都是我。後來生病了,筋疲力盡,去醫院看病,自行車都騎不動,廠裡一個員工用自行車載我去。驗血結果出來,醫生以為我在黃疸指數的指標後加了個零。」
如今,68歲的魯冠球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經濟奇蹟的一個縮影:擺脫貧窮的強烈衝動、隨處可見的機會、吃苦耐勞的民族秉性,這些共同成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也讓這個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邊緣農村的農民之子一躍而成為隨著改革開放而出現的新中國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的代表,成為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常客。
「人的一生,從生下來一直到生命停止,整個過程都是學習的過程,人生精彩不精彩,關鍵看你怎麼學。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無知的,人如果不學習就會永遠無知,無知就會做出無恥的事情。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我現在天天講,我有兩個不夠用,一是感覺時間不夠用,二是感覺知識不夠用。」對於知識,魯冠球曾說,不管什麼樣的創新,把過去好的用好就是最大、最好的創新,「創新不是憑空創新,離開實際的創新是不行的,一定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創新。」
陳麗華
陳麗華:誠實、信用第一,真心實意交朋友
坐擁財富340億人民幣,她曾多年蟬聯中國大陸女首富;她投資數億打造了一個中國規模最大的紫檀博物館,填補了國內博物館界的一項空白;她旗下赫赫有名的長安俱樂部吸引了大批富商巨賈,成為私人會所的領跑者;她就是富華國際董事局主席——陳麗華。
被媒體追捧為「內地第一富婆」的陳麗華,幼年生活並不如意。因家境貧寒,讀到高中便輟學,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於她頗具生意頭腦、待人熱誠,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廠。後來,陳麗華在親戚的幫助下,從北京來到香港,通過社會關係的幫助,從事地產投資。
在香港陳麗華掘到了起家的第一桶金。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她用從事家具生意賺得的錢在比利華購置了12棟別墅,低價買進高價出手,這麼幾回合下來,陳麗華積累了相當可觀的創業資本。在1988年,在香港成立富華國際集團。
1989年,她選擇回到北京尋覓商機,第一個地產項目就是長安俱樂部。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家頂級會所,吸引了大批知名人士和富商巨賈,包括李嘉誠、霍英東、鄭裕彤等著名企業家都是其會員。當然,入會門檻不低,在創始之初的入會費就達9000美金。現如今,在京城,長安俱樂部仍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徵。
繼長安俱樂部之後,陳麗華又陸續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豔羨的黃金地段,開展了包括房地產投資在內的多領域的實業投資。經過二十年的經營運作,富華集團在北京已建成使用和在建的地產投資項目達到150萬平方米。
「我不願意做人上人,我也更不願意做人看不起的人,我覺得自立,就是不管幹什麼,只要是正派的,按國法來說可以的,我們就去做,沒有不成功的。酸甜苦辣什麼都吃過,那時候什麼叫苦,什麼叫甜自己去選擇。」
說起往事,陳麗華並不認為是自己的什麼先知先覺,她說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自己的經商訣竅,其實很簡單,就是「誠實、信用第一,真心實意地交朋友」。
在投資地產大獲成功後,花甲之年的陳麗華將公司交給兒子趙勇打理,轉身開始「不計成本、無視回報」的投資紫檀。沿著長安街向東,在京通快速路中段的北側,有一大片明清建築群,這就是陳麗華投資兩億興建的中國紫檀博物館,裡面收藏著數千件紫檀藝術品。
「我現在是用地產上賺來的錢料理這個博物館。人們都把財富和高科技相提並論,我倒以為我的這些宮廷工藝的紫檀絲毫不比外國的高科技遜色!」作為一個在頤和園長大的滿族後裔,陳麗華從小就對紫檀有很深的情緣。在她看來,生平最大、最在意的「投資」就是對「活的國寶」這一傳統文化技藝的拯救。
楊國強
楊國強:17歲之前未穿過鞋 一個很喜歡讀書的農民
廣東碧桂園房地產創始人楊國強常常被描寫為最土的中國首富:農民出身,曾放牛種田、做泥水匠及建築包工頭,皮膚黝黑身材偏瘦,17歲之前未穿過鞋,不修邊幅、總穿大一號的西裝,一開會就脫鞋、盤腿,一舉一動和言語之間,仍帶有農民的憨厚和不拘小節。
楊國強做企業也土,從來不進市區,專撿別人看不上的荒地,幾百台吊車同時操作,「像賣白菜一樣賣別墅」。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神秘人物。他不接受媒體採訪,也不出席各種熱鬧場合,與內地同行若即若離。直到2007年4月碧桂園香港上市,碧桂園才出現在公眾視線面前。
20來歲左右,楊國強加入鎮政府屬下的北滘建築工程公司,從底層做起,至上世紀90年代初,他已經晉陞為總經理。楊國強首度創業,是在企業改制中與多名同鄉合資將北滘建築工程公司買下,並成為大股東。後來北滘建築更名為廣東騰越建築工程公司,成為碧桂園的附屬公司。
短短十餘年時間,楊國強完成了從「泥水匠」到億萬富翁的完美轉身,並且為女兒打造了一個」中國最年輕的首富」的頭銜。隱身於女兒楊惠妍「最年輕的中國首富」光環之後的楊國強,為人低調,在業內所創造的驚人業績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是中國第一個實踐復合地產開發的地產商。
從碧桂園最初的「學校+地產」模式,到後來的「學校+會所+地產+酒店+度假」。可以說,復合地產成就了楊國強和他「五星級的家」。在這一理念下,他通過開發超大樓盤,以低買低賣的策略快速回籠資金,並實施設計、建設、裝修、物業管理一條龍開發,以降低成本,從而快速積累了巨額財富。
「我雖然沒機會讀大學,但我看書很多的,天文、哲學、歷史、地理……什麼書都看。小時候,我就算身上只有2塊錢,也會和同學到廢品收購站買舊書看。」雖然未上過大學但他是一個很喜歡讀書的農民,常常說自己不聰明但很努力。
在順德碧桂園旁邊,他建了一所免費的「國華紀念中學」。在校內的一塊石碑上,他寫道:「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石碑落款「創辦者」,依然保持著他一貫的低調作風。
牛根生
牛根生:小勝憑智,大勝靠德;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牛根生,蒙牛集團創始人,老牛基金會創始人、名譽會長,曾是國內食品產業裡最具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他的創業史充滿了傳奇和爭議色彩,他的成功是草根階層衝刺成功的至高典範。
「沒錢,沒背景,沒學歷,照樣能成功!他,從小就被賣掉,少年曆盡辛酸,做新郎也不曾著新裝。寄人籬下,多年小兵熬成副總,卻無端被排擠放逐。他中年失業,嚥下傷楚,東山再起。白手起家,一路坎坷,卻奇蹟般地創造出了中國乳業巨頭。」這是業界對他的一段評論。
1958年出生不久,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賣入養父母家。據牛根生親自描述「因為吃不起飯,親生父親開價50塊錢把我賣了。」由養母撫養14年。1978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養牛工人。1983年進入乳業工廠,從基層幹起,直至擔任伊利集團生產經營副總裁(同時也是伊利創始團隊成員),成為「中國冰淇淋大王」 。1998年,伊利副總裁牛根生突然被總裁鄭俊懷掃地出門。
據《中國商界》雜誌的報導,與伊利風雨同舟了16載的牛根生後來來到北京大學,整天騎著一輛破自行車穿梭於各個教室之間。當老牛坐在教室裡聽課的時候,坐在他旁邊的都是18歲左右的學生,老牛當時已經40歲。
「我當時也不知道是光榮呢還是可恥?到了北大,人家問你是干啥的?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夥子坐在一起,看起來不和諧啊。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個文憑,當時辦的是教師進修,我就自封了一個『訪問學者』。」 這個『訪問學者』並不好當,牛根生必須首先化解掉內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靜下心來融入到陌生的校園環境當中去。
「好在我能想得開,我的歷史上比這麼難過的事情多得多。當我也是十八九歲的時候,因為義氣啊仗義啊什麼的在社會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關在看守所裡,收審啊,行政拘留啊,3個月,2個月,好在沒有判刑。後來,呼市政法委的領導到蒙牛參觀,其中三分之一我都認識,他們當年都培訓和教育過我啊。」牛根生笑著說。
「我在20歲之前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後來自然變好了,所以從面子上我還是過得去的。正好,我沒有上過名牌大學,所以我當時就好好地享受名牌大學的學習生活。利用這段時間,我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聽了很多經濟學家的課,尋找揣摩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只要自己不知道的我就去學。大學老師怎麼講課?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思考的方式和角度有哪些?」
從伊利開始就跟隨牛根生的一個部下說:「老牛從北大回來之後,無論是看問題的角度或者做事情的方法又比過去成熟了許多。老牛利用這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種經驗和教訓,讓原本在企業中形成的應激反應模式轉換成理性的思維模式。俗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想想,老牛潛心思考總結了半年,本來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遠,這一沉澱、昇華,思想上得有多大的進步?」牛根生在北大學習了一個學期,這個學期對老牛來說,不僅僅是學習,更應該是他反思的過程。當他結束學習的時候,蒙牛的草稿或許已經在他的腦中形成了。
當時,從伊利辭職的牛根生還曾想通過人才招聘市場找工作,結果被對方以「你這樣的年齡在我們企業屬於安排下崗的一列」拒絕了。也有一家乳品企業得知牛根生辭職之後,願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請牛根生加盟,結果老牛的「讓我成為股東」這個條件把對方嚇跑了。後來,老牛打算自己做點事情解決生計,開一家海鮮大排檔,房子選好了,模式考慮好了,結果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讓這個計劃難產。牛根生意識到,自己雖然離開了伊利,但伊利那種罩在他頭上的陰影並沒有散去。
1999年,牛根生在「無奶源、無工廠、無市場」的窘境下、在「老東家」伊利的臥榻之側創立了蒙牛。用短短8年時間,使蒙牛成為全球液態奶冠軍、中國乳業總冠軍。在蒙牛的刺激下,原本平靜的中國奶業開始走向一個精彩紛呈、話題不斷的產業時代。
牛根生曾對《中國企業家》說,「有一個人對我影響很大,就是我的養母。她曾是國民黨一個幹部的太太,素質很高,我的啟蒙老師就是她。那時候,白天老師教育我們地主有多麼壞,資本家有多麼不好,晚上回到家媽媽告訴我不是那樣的,資本家怎麼樣對待每一分錢、怎麼樣關心工人,工人幹的好能把生意做好。她和老師講的是兩回事兒。那時候,我就想除了馬克思主義,我們還應該多學習凱恩斯主義。 」
在牛根生看來,自己經營企業影響最大的是文化理念,是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就是「樂於分享,追求共贏」,在企業文化建設中,這個價值觀又體現在兩句話中,一是「小勝憑智,大勝靠德」,二是「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何享健
何享健:小學畢業 埋頭干企業
何享健,美的創始人,從一開始就演繹著中國老一代企業家的摸打滾爬。1968年,只有小學學歷的他和23位居民集資5000元創辦「塑料生產組」,生產藥用玻璃瓶和塑料蓋,後來又轉產發電機小配件,就在背著這些小玩意走南闖北找市場的過程中,何老闆培養了異常靈敏的市場嗅覺。
1980年開始製造風扇,何享健初涉家電行業。奪目的是,他於1992年毅然推動美的股份制改造,一年後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由鄉鎮企業改組而成的上市公司。1997年推動事業部制改造,為集團「二次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9年在全集團範圍內推行員工持股制,促使產權和分配機制改革,使員工和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2001年完成了公司高層經理人股權收購,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有專家評論美的的成功:美的是一家戰略走向比較清晰;經營比較穩健;公司治理比較規範;管理層比較穩定的民營企業;而且這家企業時刻保持著對家電行業發展走向的把握;並由此對企業進行動態的調整和漸進式變革。所有這一切的核心卻在於美的擁有一位為人低調但不失戰略眼光和睿智思維的當家人———何享健。用何享健的話講,叫做「寧可走慢一兩步、也不能走錯半步;寧可少賺一兩個億,也不能亂來;國際化時不冒進、不跟風」。
據悉有一次,中央領導來美的視察,順口問何享健什麼文化程度?何享健老實回答說,小學畢業。中央領導大笑,「老何現在起碼是博士後水平了。」在競爭最激烈的中國家電行業奮戰整整40年的何享健,卻是愈戰愈勇,以其獨到的國際視野和戰略智慧,再度帶領四十不惑的美的向世界500強、向全球白電五強發出強有力的衝刺。
何享健曾說:「我的人生目標很明確,就是把美的做大做強,就是干企業,而干企業就是要贏利、要賺錢。」因此,他能夠始終保持企業家本色,始終務實地追求企業利益,從而能夠抵禦各種誘惑,埋頭干企業。至於他為什麼刻意保持低調,何享健的回答也很實在:「我的普通話說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既不像柳傳志那樣能侃,也不像任正非那樣會寫,跟媒體接觸容易說錯話,容易被人誤解,給企業帶來危害。所以,我不如不講,少講多干,把企業做大了,讓企業賺錢了,比什麼都強。」
「我最煩的是給我開車門、提包擦鞋的人,最喜歡能創造業績並給我提意見的人。」每天早晨,何享健都先到廠子轉一圈,見到員工或客戶時聊一聊,以便把握一線動態,同時,他每天都要看自己選定的十一種雜誌,獲取知識與信息,敏銳感知外部環境的變化。
去年夏天,正值何享健70高齡時,他一紙昭告天下,將江山交到職業經理人方洪波和外姓管理團隊手中,自己則參與分權管理和授權經營,成為名符其實的「太上皇」。把江山交託給「外姓人」,甘願退居二線的何享健被解讀為心胸開闊的現代企業制度先河人物。何享健兌現了十年前年的承諾:不做家族企業。
魅族黃彰
黃彰:痴迷電子電器的「瘋子」
如果說,李嘉誠、霍英東的創業故事離我們太遠了,又錯過了宗慶後、牛根生當年野蠻式增長的時機,那麼魅族黃彰的故事可能就是現實版勵志故事了。
在珠海的大街上,你如果碰到黃章,你一定不會把這位身材瘦弱、容貌平凡的他,從人群中分辨出來。的確,黃章太平凡了。有人說今年37歲的黃章,還像一位大學剛剛畢業的學生。其實,黃章哪裡讀過大學,出生於梅州市豐順縣湯西鎮農村的黃章,連高中都沒有讀完。但他卻敢挑戰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他的魅族M8,曾一度受到國內手機迷的追捧,狂熱程度絲毫不亞於對iPhone的痴迷。魅族M9首發當天,更是在北上廣深地區引發了上千的排隊購買的場景。
在珠海人眼裡,黃章是個怪人。要說明黃章的怪狀,業界流傳的一個例子:2009年5月,珠海市政府搞了一個活動,請來全國各路高科技英雄。一時間,活動會場名流匯聚,冠蓋云集。市領導突然發現,會場中沒有魅族的掌門人黃章,於是叫人趕緊去請黃章。沒想到的是,黃章居然不給市領導面子,他不但沒有應邀馬上趕來,反而叫人帶話說:會場的名人已經夠多了,我不算名人,我去也起不了什麼作用,還說自己不太適應這種場面。
他從不按商場的遊戲規則出牌,卻屢戰屢勝,於是他被稱為「瘋子黃章」。黃章,堅持認為產品主要應該靠卓越的技術、超群的功能去贏得消費者的口碑,根本不是靠廣告狂轟爛炸去打開市場。所以,他堅決不同意大做廣告,只願意在魅族網站的BBS上與用戶溝通,聽取反饋,做好產品。
事實上,黃彰從小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技術狂人。在很小的時候,黃彰就喜歡拆東西,尤其喜歡拆電子設備這類特殊機器。一次,他居然拆了村裡的第一台電視機。當時,電視機是村裡的寶貝,黃彰一下成為村裡的「名人」。
由於對電子電器過於痴迷 ,黃章的父親狠下心把他「趕出」家門,讓他自己創業。於是黃章從自家地裡挖了一些「農產品」換來路費,前往大城市打工。在進入電子行業之前, 黃章承認自己幹過收入很低的工作,像碼頭搬運工。最終,黃章沒有在搬運工領域嶄露頭角,而是進入電子行業,從此,他如魚得水。
魅族從一文不名,到成為國內MP3隨身聽領域的第一品牌,黃章只用了3年時間。他經營產品從不做廣告,不注重在媒體上的宣傳,也被看成是違背現代市場經營經典的瘋狂行為。但是,黃章天天都泡在互聯網上,他自己就掌握了互聯網這個當今最厲害的媒體。他把互聯網當成溝通魅族和用戶最重要的橋樑,有了這個橋樑,在他看來,其他媒體的橋樑作用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在魅族公司的網絡論壇上,黃章是最活躍的用戶。用戶名為J.Wong的黃章,喜歡和他的粉絲們交流,也喜歡和網友們打嘴仗。作為一位超級發燒友,他經常為技術問題和網友們徹夜討論,也常常爭論不休。粉絲和網友提出的疑難問題,總能得到他的親自解答:有些經銷商不守規矩,黃章還會忘掉自己已是大公司老闆,像憤青那樣在論壇上勃然大怒。每天,黃章都會在論壇上泡上幾小時,常常在深夜一、兩點鐘還在發貼。他曾下了死命令:在互聯網上,不說話可以,但不去看互聯網絕對不行。
據說,黃章由於不愛交際,在珠海只有兩位朋友。其中的一位朋友這樣向別人預言:如果有朝一日黃章成了中國首富,你們一點也不要大驚小怪。被稱為瘋子的黃章,他的輝煌事業才剛剛開始。
(本文部分內容據百度百科等公開資料整理)
對沖基金大佬談最新投資心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52Hugo Scott-Gall:在你看來,在中國投資最難以掌控的風險是什麼?
Stan Druckenmiller:中國信貸增長的同時GDP增速卻在下滑,這是一個問題。我認為,這是2009-2011年的刺激政策正在帶來的負面效果。我理解,當時中國必須做的是給企業和私營部門提供資金支持,但如果通過地方政府投資平台的渠道注入資金,那麼可能說比做還容易。我是一個市場的信奉者。幾個領導人閉門開會,決定如何分配資本,這和我一直以來信奉的東西相矛盾。不僅因為他們不善於配置資本,這樣操作還需要解決缺乏明確產權和腐敗問題。從本質上說,2008年年末所有中國推出的瘋狂的刺激計劃,給未來經濟播下了增長放緩的種子,因為這些刺激計劃擠走了更多的生產性投資。現在,這個經濟系統已經累計了巨大的槓桿,加上嚴重的資源錯配,足以帶來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但我認為,具體的發生時間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2009年以來,我在中國看到的情況和2005年美國發生的情況是類似的,它們的信貸增速都要快於經濟的增速。
我認為,中國人口老年化問題要比人們想到的嚴重。最早在2016年,人口老年化帶來的問題應該就會變得非常明顯。
還要注意的是,如果中國進一步壯大和發展,中國將需要與更具創造力的韓國和更具競爭力的日本競爭。以今天的匯率水平考慮,我不認為中國有能力這樣做。我認為,生產效率也是一個關鍵問題。這可能是美國一直這麼支持安倍經濟學的原因之一。
人們提到,缺乏基建配套是一個制約性因素。但當我去了中國,看起來他們擁有大量的基建配套。我看見在一些空城裡有昂貴的公寓,預期將有3億中國農村人口將會遷移到這裡。我認為這是非常不平衡的。沒有國家投資佔GDP的比重會高達47%。日本和韓國的峰值也就是36-38%,所以我認為,在中國的一些地區,產能遠遠超過需求。
Hugo Scott-Gall:如果中國放緩其固定資產投資,這會對其大眾商品需求和大宗商品價格造成衝擊嗎?
Stan Druckenmiller:當我在1976年開始工作,我的導師就告訴我,當現金流上升,股市就會上漲。但在90%的時間裡,大宗商品的價格是由開採成本所主導的。長期來說,技術的發展會使開採成本更低,這會壓低成本曲線,進而壓低商品價格。然而,這個理論並沒有奏效,如果我在過去的幾十年跟從這個投資建議,那麼我現在就有大麻煩了。
大約在5年前,我選擇支持油價峰值理論。但那時候,頁岩油和頁岩開採技術的出現,提醒了我記起了我的老導師35年前說過的話。現在我開始認為,頁岩油供應持續增長對油價的影響,並沒有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帶來的影響來得大。我認為,中國投資的大幅上升使中國經濟經歷了10年畸形增長,相比之下,過去兩年中國經濟的表現更為正常和具有代表性。
我的確認為,中國正在認真對待其經濟結構的再平衡,這意味著基礎建設投資將繼續下滑。全球的商品供應曾經大幅增加,以應對中國政府2009-2011年推出的刺激計劃,在我看來,這是大宗商品供貨商對未來形勢的一次巨大誤判。所以,這對商品價格不是好事。那麼你需要的是創新。鐵礦石和銅的開採能出現技術改進嗎,就像能源的頁岩革命一樣?我估計是會的。
如果你關注糧食生產,會發現現在已經有耐旱和耐疾病的種植技術。當然,供求關係的變化仍會導致糧食價格上漲,但糧食供應技術的影響要遠大於你的想像。另一方面,中國動用了越來越多的耕地去建設城市,而且中國還存在嚴重的水問題。
Hugo Scott-Gall:你認為,我們低估了創新在解決全球增長制約性因素上的作用?
Stan Druckenmiller:即使把最近的技術進步放在一起,我認為這都只是表面的創新而已。我們仍沒看到一半的重大新技術用於實際應用。這些技術的成本將會降低,無論是機器人或無人駕駛汽車。這都會大幅促進生產效率的發展。
然而,技術帶來的生產效率發展也有負面影響。新技術可能改善了生產效率,卻以犧牲工作崗位為代價。我認為,新技術對製造業崗位的影響是很容易被忽視的,因為服務業部門的工作崗位會大幅增加。但是,現在新技術的使用已經在衝擊服務業部門了。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這點。最近我開始猜測,未來20年,無人駕駛技術可能抹殺所有卡車司機的工作崗位,我的投資者聽眾發出不信的噓聲。幾天後,我向一位硅谷高新技術企業CEO提出這個觀點,他的回應正好是相反的。他的觀點是,技術驅動的生產效率發展帶來的問題是,其帶來的好處將被範圍越來越小、越來越狹隘的集團分享。計算機工程師與更廣泛的民眾相比,已經就從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發展中獲得了更多的好處。
關於技術和自動化對投資的影響,也可能得到類似的結論。我相信,優秀投資者獲得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高,而是因為他們有一套投資紀律。但是,紀律比機器多了什麼呢?一台有優秀分析能力的機器可能令很多一般的投資者失業,而只剩下真正優秀具有非凡直覺和技能的人類投資者。當機器真的開始擔任投資的工作,將會發生什麼呢?市場真的會變得更有效嗎?系統間會存在為了淘汰對手的競爭嗎?這一切的發展都是令人沮喪的,因為一旦機器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工作,剩下人類能幹的工作就不多了。
如果機器可以把一切幹好,包括高效地配置資本和資源,那麼這能壓制通脹,擺脫貧窮嗎?我不知道。如果你翻看人類行為的歷史,就會覺得很難對這些事情保持過分的樂觀。總之,我不認為機器人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製造一個烏托邦式的世界,就像我50年前還是小孩所想像的一樣。
Hugo Scott-Gall:如果把工作崗位減少的前景和人口老年化一起看,這對很多經濟體來說,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Stan Druckenmiller:除了印度,大部分其它的主要經濟體已經出現了令人擔憂的人口結構惡化。這對美國來說也是個大問題,特別是美國(還包括日本)這樣的經濟體,財政赤字規模相對於其它國家來說更大。總之,我不認為機器人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製造一個烏托邦式的世界,就像我50年前還是小孩所想像的一樣。
你可以通過一些不同的方式看待美國的負債存量。美國官方公佈的負債總額可能是11萬億美元,但如果你把美聯儲購買的美債也加在一起(理應這麼做),那麼美國聯邦政府的負債規模將接近16萬億美元。另一個更好衡量美國負債水平的方法是,把一些表外負債也加進去。Laurence Kotlikoff——在代際核算領域最頂尖的經濟學家之一,估計包括美國政府向年老公民的承諾,並對計劃稅收收入和財政缺口進行調整以後的美國負債總額將高達約211萬億美元。這是驚人的數字。
美國需要在政治上解決它的債務問題,不然將走向違約。我認為對美國負債的估算顯示,為了能夠支持美國不斷老年化的人口,美國需要增加全部稅收收入約64%。這是提高工資、資本增值、分紅和所得稅64%。另一個政策選項是,削減全部政府支出40%。然而,兩個方案看起來都是不可行的,混合的版本也不容易推行。20年以後,這些數字將會變得更為嚴峻。美國將需要增稅75%,或削減支出46%。
關於Rogoff和Reinhart關於國家負債超過GDP90%所帶後果研究成果的真實性,引起了廣泛的爭論。但歷史的事實是無法爭論的,過高的負債水平已經導致了極端的影響。根據RR的研究,在國家超越90%負債紅線後的平均23年裡,這些國家傾向於步入全面的財政貨幣化,或違約,或惡性通脹。所以,美國政府今天的負債似乎與你和我都關係不大,但卻會對下一代帶來極端嚴重的影響。如果美國繼續像今天一樣借錢消費,未來15年將會變成一個嚴峻的問題。
如果機器可以把一切幹好,包括高效地配置資本和資源,那麼這能壓制通脹,擺脫貧窮嗎?我不知道。
我明白,美國需要QE1,因為美國經濟那時面對潛在的崩潰風險。但更多的寬鬆政策將帶來寬鬆自己的問題,只是這種問題只有在事後才會浮現。一切的寬鬆政策和持續的負實際利率,已經超越了接近美國經濟核心問題的本身,並導致了再槓桿化。相對於通脹,我更為擔憂資本錯配問題。
今天的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美國政府無法得到任何的價格信號。在其它的任何社會裡,在未來15-20年的某個時刻,市場將會給出價格信號,政治家將需要作出應對。但現在,政治家不存在任何這樣行動的動力。這給沒有投票權的美國年輕一代增添了麻煩。年長的一代不單有選舉權,還有具有不可思議影響力的遊說集團。1960年,福利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28%,今天已經上漲到67%。而嬰兒潮一代現在已經開始邁向退休了。另一個爭論是,現在有充足的理由加速向美國的移民,但現在的政策正向反方向推進。但就算有大量的移民,美國還是需要修復現在這個現收現付的退休金體制,不然可能帶來相當嚴重的後果。
Hugo Scott-Gall:因為受到更多的政府干預和管制,影響了市場價格信號,你覺得現在投資變得更為困難了嗎?
Stan Druckenmiller:對我而言,是變得更為困難了,因為我所擁有技能的重要性在消退。我的部分優勢是,我善於經濟預測,但只能在自由市場有效,在市場比人聰明的時候。是我發跡的開始。我觀察股票市場,觀察股價是怎麼隨著經濟活動的水平改變而反應的,我可以理解價格信號的工作方式,並知道怎麼預測它們。今年,所有這些價格信號都已經受到損害,我嚴重地質疑,現在我的競爭優勢是否還存在。
10年前,如果股市的走勢就像今天一樣,那麼我可以擔保,經濟增長將會加速。現在,經濟增長只是可能會加速,但我更願意這樣說,現在市場受到了操控,人們購買這些資產,並不需要對經濟增長信心的支持。這並不是過去預測任何東西的方式,這使得我重新考慮我能帶來高額回報的能力。如果在大部分重要經濟體中大部分重要的價格信號都受到了操控,而其它東西都是根據它們來定價的,那麼我應該去解讀什麼樣的價格變動呢?
盤點美國科技大佬們最愛看的書,喬布斯偏愛莎士比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636.html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
亞馬遜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貝索斯最喜歡的管理類書籍是《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他鍾愛的文學類書籍則是《告別有情天》(Remain of The Day)。考慮到貝索斯能夠為最初的亞馬遜商城增加書籍銷售板塊,所以不難推斷出貝索斯本人肯定是一位博覽群書的才子。貝索斯在接受美國科技媒體Fast Company採訪時表示,自己每個月都會買10本書。
身為商業領袖貝索斯最喜歡的書籍是商業管理領域的名著——《基業長青—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該書作者為: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和傑裡·波拉斯(Jerry I.Porras)。《基業長青》被譽為是20世紀90年代兩本最重要的管理書籍之一,也是《福布斯》雜誌公佈的20世紀20本最佳商業暢銷書。
貝索斯的閱讀面非常寬泛,除了商業管理類書籍之外,他還喜歡文學作品,其中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愛情小說《告別有情天》(Remain of The Day)堪稱貝索斯的最愛。在接受Newsweek採訪時,貝索斯還向別人推薦過這本書,並透露在閱讀《告別有情天》時,自己會不自覺地放下手頭的事情進入一種沉思狀態。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貝索斯曾經花10個小時的時間去體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收穫頗多。
Zappos網站創始人兼CEO謝家華(Tony Hsieh)
Zappos首席執行官謝家華(Tony•Hsieh)是著名領導學著作《部落領導》(Tribal Leadership)的忠實粉絲,該書是由Dave Logan ,(戴夫·洛根),John King ,(約翰·金),Halee Fischer-Wright ,(海立·費舍·賴特)三人合作編纂而成。
目前,Zappos創始人謝家華正在拉斯維加斯建造新市區,旨在打造一個全新的科技中心。一直以來,謝家華對《部落領導力:借助自然群體打造茁壯團隊》(Tribal Leadership: Leveraging Natural Groups to Build a Thriving Organization)一書都比較推崇。除了《部落領導》之外,奇普·康利 (Chip Conley)的《高峰:如何創造一流業績並自我管理公司》(Peak: How Great Companies Get Their Mojo from Maslow)和喬納森·哈德特(Jonathan Haidt)的《幸福假設:在古代智慧中尋找現代真理》(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也是謝家華喜愛閱讀的書籍。謝家華認為,《部落領導》中包含了很多的創業公司的領導哲學,而且對提升公司文化非常有幫助。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
最近,蓋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在過去十年裡最喜歡閱讀的書籍是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和J.D.塞林格(J.D. Salinger)的《麥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蓋茨認為,《麥田守望者》的思想非常睿智,「它告訴我們年輕人是有一點困惑,但是對於一些事情的處理也可以很智慧,並且能看到成年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我非常喜歡。」
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中羅列了很多興趣,但喜歡閱讀的書籍只列了一本: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著名科幻小說《安德的遊戲》(Ender's Game)。不可思議的是《安德的遊戲》並不是扎克伯格最喜歡的書籍,2010年扎克伯格在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採訪時透露,自己最愛的書籍是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埃涅伊德》(The Aeneid)。
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
現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是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彭博社的創始人。兼政治明星和科技富豪於一身的布隆伯格最喜歡閱讀的書籍是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的間諜小說《榮譽學生》(The Honourable Schoolboy)。
甲骨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拉里•埃裡森(Larry Ellison)
埃裡森的閱讀也非常廣泛,但最近他一直提到的書籍是維森塔.克羅寧(Vincent Cronin)的《拿破崙》(Napoleon)。在談到《拿破崙》的時候,埃裡森認為這本書非常的有趣,因為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家境一般的人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埃裡森還認為《拿破崙》一書更加接近歷史真相,便於人們理解最真實的拿破崙。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
庫克喜歡著名營銷書籍是《基於時間的競爭》(Competing Against Time:How Time-Based Competition is Reshaping Global Markets)。該書作者是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高管喬治•斯托克(George Stalk)。值得一提的是,庫克還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那就是把自己認為好的書籍分發給蘋果的員工。
科技狂人艾倫•馬斯克(Elon Musk)
艾倫•馬斯克(Elon Musk)可以稱得上是全球最為勵志的創業家。如今,他經營著兩家正在改變世界的公司,分別是電動汽車公司Tesla和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同時他在家用光伏發電公司SolarCity擔任董事長的職務。
馬斯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讀過的書成千上萬,這裡面既有英國作家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的史詩奇幻小說的經典之作——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也有很多哲學書籍,但馬斯克真正喜歡的卻是科幻小說家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的代表作《銀河系漫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年少時,馬斯克在讀《銀河系漫遊指南》之時就曾嘗試著找到宇宙中屬於自己的位置。《銀河系漫遊指南》帶給馬斯克最大的感受就是: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難,因為我們提出的問題或多或少的都帶有自己主觀或者認知的偏見,所以很難確定自己提出的問題是不是正確的問題。
Twitter和Square聯合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
Square的每一位新僱員都會收到多西準備的歡迎大禮包,那裡面肯定有一本體型頗大的「紅寶書」,這本書也是多西最喜歡的書籍——阿圖爾·加旺德(Atul Gawande)的《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加旺德是一名醫生,同時也是《紐約客》雜誌的作家。在這本書中,加旺德的論點是:清單可以幫助人們有效地應對各種複雜情況。為了增強說服力,他還列舉了很多例子,橫跨醫藥產業、科技領域,甚至包括災難救助的案例。多西對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一書推崇有加,還在自己的Tumblr上面引用了一段關於風險投資家如何選擇初創企業進行投資的精闢論斷。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編寫的《喬布斯傳》裡面列舉了很多對喬布斯帶來較大影響的書籍,這裡面有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著《李爾王》(King Lear),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創新者的困境》(Innovator's Dilemma),日本禪修大師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的《禪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 ),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的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波羅摩漢娑·瑜伽難陀(Paramahansa Yogananda)的《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以及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白鯨記》(Moby Dick)。
在這眾多的書籍中,有一本書對喬布斯影響比較特殊,因為這本書直接促成了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奇的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講,該書也促成了蘋果公司的誕生。這本書就是羅恩·羅森伯姆(Ron Rosenbaum)在1971年出版的《小藍盒的秘密》(Secrets of the Little Blue Box)。
[惡搞文]大傻仔: 跟錯大佬
原文參考
這兒。
【詳:本文是大傻仔為大頭蔡《呃爆中環—殘酷抗爭懶正義》撰寫的序言的感言】
呃爆中環由一個從明刀明槍呃過,現在不敢企於最前中央位置又懶正義的人寫文,問你暈未?
十多年來,大頭蔡一直有參與財技運動,但他過往永遠站在後排,甚至不站出來。 短短幾個月時間,大頭蔡一堆佔領中環文章,引發出大傻仔一連串行動,踢爆他呃小股東的真面目,忽然間,他發現自己成為香港一場重要財技呃錢的攻擊者。最神奇之處是,事前大頭蔡也未想過,他竟然未準備好去擔當唔不正義的角色。
或者我們可把呃中形容為一個平台,解釋理念比個人重要,但現實是,一場財技運動一定有一個象徵。虛無信念不及真實面孔,行動和人不能分割,參與者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一個活生生的人身上,而呃中的這個人是大頭蔡。大傻仔對他這種呃完股東懶正義的行為,非常憤概。
突然之間,大頭蔡發現自己在欺騙群眾走上呃股東之路,而他竟然不停地呃,前前後後估計損失股東近百億。原來他一生經歷,就是為他準備做好這騙錢者角色,他是日日呃錢的財技佬,是和大老細一起呃錢的後備,是在財演佬後面推波助瀾,然後又懶正義話要民主,其實來講,他其實才真是不民主,不知不覺地練成一身偽君子武功。 大頭蔡製造呃中,呃中有了核心,選擇領導者,選了大頭蔡。因為無人知他真面相,其實他呢個人最喜歡一邊呃人一邊講正義,可謂武林中的岳不群,
大頭蔡沒拒絕領導者角色,因為他知道呃中需要他。大頭蔡懶客觀分析佔中領導者條件,範圍包括性格、論述基礎、組織能力等,再望望四周,發現最稱職是自己。大頭蔡沒法推卸,因為他的確擁有成全佔中的知識和能力。大傻仔的出現,因為他又以為自己是神,實際又是一個呃錢財技佬。例如他在2005年擔任
友利控股(419,華億新媒體、華億傳媒,現中國9號健康產業)任執行董事及非執董的時候,做了幾個大動作,最後接近全部撇帳了事,使股東損失金額大約15億,但無人記得,那時候他正助紂為瘧,為中國投資界服務,現在卻又支持民主,一邊賺支持不民主中國人的錢,現在又支持民主,我覺得他簡直是精神錯亂。
大頭蔡話他亂打亂撞成為呃中「死士」之一,大傻仔多番檢視較大頭蔡的言行。大傻仔事前不認識大頭蔡,決定不願意跟著他走,是因為呃中滲透著一種香港不罕見的欺騙別人的群體,明明就是吸股東的血,之後就懶正義,真是笑死人無命賠。一個意外領導者,散發著不一樣的假魅力,帶領財技光譜上變成正義抗爭的人,有些輸到疲憊至放棄邊緣,有些充滿期待,這些人跟在大頭蔡後面,都只有一個問題:「你去咗邊?你仆街未呀。」
大傻仔真是唔明白,這個人的真面目這麼醜惡,為何還有人相信他是正義化身,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由呃錢財技佬參加的東西,不會正義,總之他支持的,我就不支持。 因為他還未明白他自己其實他根本就是呃錢人渣的打手,他鬧緊人的時候,事實上他自己其實在做一樣的事,他寫一篇,又有人信他的時候,我就暗笑,你跟錯大佬啦。
互聯網大佬們的「屌絲」創業史:馬化騰缺錢曾想賣QQ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082.html
李彥宏:美國教授的一句話刺激創業
我剛剛到美國的時候,語言不是特別流暢,更關鍵的是我轉了專業,我在北大學的是情報學專業,在美國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當時我看上了一個教授的圖形學項目,申請進入他的實驗室,他問了我一些問題,有些問題我沒太聽懂,有些問題我確實不知道,所以回答的不好,他最後一個問題問我什麼呢?他問:中國有計算機嗎?我當時覺得很受傷,因為我自己問題回答的不好,導致美國的教授都開始懷疑中國有沒有計算機,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件事情讓我覺得有一天一定要在計算機領域做出一番事業來。
這件事情後來逐漸變成了我的理想——用自己的技術去改變世界,這個理想應該說到現在還沒有完成,但是我每過一天都在逐步地接近理想。網上有人說,因為我太太拔了後園子裡的菜我才回國創業,其實不是,追根溯源,是當時美國教授的一句話讓我更加有動力把這件事情做好。
馬化騰:曾經缺錢想把QQ賣掉
1998年,離開潤訊通信的馬化騰帶著炒股賺來的一筆資金和5位同學共同創辦了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帶著對互聯網事業的熱誠,初生的騰訊開始在尋呼與網絡中尋找發展空間。
那一年互聯網產業在中國正處在蓬勃初期,網民才300萬,不到現在的零頭。同許多剛開始創業的互聯網公司一樣,資金和技術曾經成為騰訊公司最大的問題,公司經營一度舉步維艱。「我們曾為湊出必須的營運資金而四處奔波、夜不能寐」,馬化騰後來說。為了能讓騰訊存活下來,馬化騰和幾位創始者開始做網頁、系統集成、程序設計來賺錢,帶著產品去向運營商推銷,被人拒之門外是家常便飯。
1999年2月,騰訊開發了網絡即時通信工具——騰訊QQ。馬化騰把QQ放到互聯網上供用戶免費使用,不到一年就發展了500萬用戶。然而,QQ的大量下載和暴增的用戶量這時卻成了公司的「包袱」,對於這家「缺錢」的初創企業來說,別說更新設備,就連一兩千元的服務器託管費也是巨大的壓力。
在新興互聯網市場中淘金,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當時,這家十幾個人的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台做項目,QQ只是公司的副產品。整個公司經常為了一個項目傾巢而出,還要時刻避免露出馬腳。為了給客戶留下很有實力的印象,那時馬化騰的名片上從來不印「總經理」的字樣,而只帶「工程師」的頭銜——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馬化騰當時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來。
在朋友的勸說下,馬化騰開始想要賣掉QQ。然而在談判中,一些ICP要求獨家買斷,這讓本想靠QQ軟件多賣幾家公司賺錢的馬化騰非常猶豫。QQ賣不掉,但用戶增長卻很快,運營投入越來越大,馬化騰只好四處籌錢。銀行沒聽說過憑「用戶註冊量」可以辦抵押貸款,國內投資商關心的不是技術,而是騰訊有多少固定資產。一連談了4家都沒有達到底線,馬化騰決定留下QQ自己養大。
馬云: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干
在辭職之前,馬云便開始了創業。當時在杭州,需要翻譯的人很多,然而那麼大的一個杭州卻沒有一家翻譯機構,身為英語教師的馬云看到這種情況,就決定利用自己英語的優勢來創辦一個翻譯社。1994年,杭州第一家正式在工商局註冊的翻譯公司——海博翻譯社成立了。「海博」是英語希望「hope」的音譯。
當時經營挺艱難,一個月的營業額是200多塊人民幣,可光房租就要700元。第一年實在不行了,馬云就背著口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賣禮品、包鮮花,用這些錢養了翻譯社3年,才開始收支平衡。馬云後來說「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賺錢的人必須把錢看輕,如果你腦子裡老是錢的話,一定不可能賺錢的。」
1995年,辦翻譯社錢沒賺多少的馬云,卻憑超強的活動能力為自己帶來了不小的名氣。一家和美商合作承包建設項目的中國公司,聘馬云為翻譯到美國收賬。接下來的一切就像好萊塢影片中的情節一樣:美國商人想賴賬,掏出一把槍將馬云禁閉在房間中長達兩天。
馬云在驚恐不安中被釋放,又丟失了隨身行李,只得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掙了600美元,正是這600美元,為他鋪就了通往網絡世界的道路。
受到驚嚇的馬云逃脫之後並沒有立即回國,而是悄悄從洛杉磯飛到了西雅圖。在西雅圖會過朋友後,馬云去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公司,在那裡,他第一次接觸了互聯網。那家公司的人告訴馬云,想查什麼在電腦上一敲就能出來。「我甚至害怕觸摸電腦的按鍵。我當時想,誰知道這玩藝兒多少錢呢?我要是把它弄壞了就賠了。」
馬云如此回憶當時的心情。但嗅覺靈敏的馬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直覺,他覺得互聯網這東西將來肯定有戲,互聯網將改變世界!
1995年3月夜,杭州的馬云家裡擠滿了人,這些都是馬云4年來在教書時結識的外貿人士,馬云想聽聽這些做外貿的人對Internet的商務需求。「我請了24個朋友來我家商量。我整整講了兩個小時,他們聽得稀里糊塗,我也講得糊裡糊塗。最後說到底怎麼樣?其中23個人說算了吧,只有一個人說你可以試試看,不行趕緊逃回來。我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干,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干。」
丁磊:註冊域名受電信工作啟發
1993年,丁磊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後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寧波,被分到寧波電信局。在電信局丁磊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Unix和電信業務。到了今天,丁磊對當初付出的艱辛還頗感欣慰:「我幾乎每天晚上12點才離開單位,因為單位有Unix電腦。網易後來的成功和我很早就把握了Unix精華分不開。」
這段電信局的生活給丁磊後來的發展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啟發,最經典的就是數字域名申請的故事。丁磊在開發基於瀏覽器的免費電子郵箱系統時,一邊想著技術上的問題,一邊想著域名。丁磊認定免費電子郵箱要成功一定要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域名才行。中國人26個英文字母的發音在電話里根本無法講得清晰,3個字母的域名又都被註冊光了,「怎樣的域名才好記?丁磊幾乎每天都在想這個問題。
這天凌晨2點,丁磊忽然想到可以用數字表示域名,中國人對數字的發音特殊乾脆,而且163、169在中國已經具有了指向Chinanet和電信局以及Internet的含義,上網的人天天都要撥163,對它認識得不能再認識了。想到這,丁磊從床上跳了起來,撥163上網,查詢了一下163。net和163。com這兩個域名,謝天謝地,還沒有被註冊。趕快註冊了這兩個域名,丁磊又去睡覺,卻怎麼睡也睡不著了,他越想越美,就又從床上跳起來一口氣註冊了188。net、188。com、166。net、166。com、126。net、126。com、127。net、127。com。丁磊後來說他對數字的敏感來自他的電信生活,因為電信人對數字太認識了。
1995年7月,丁磊一個人離開寧波電信,經歷了三次跳槽,丁磊開始冷靜下來思索問題。考慮了大概5天,他決定自己來嘗試一下,創辦網易。網易公司成立時只有3個人,所謂的公司不過是一間7平方米的房間,幾個人就擠在如此狹小的空間裡踏出了自己創業的第一步。公司的資金只有20萬元錢,很多人問丁磊第一筆錢是怎麼來的,其實這些錢大部分是丁磊以前存的(這筆錢原本是用來在廣州買房子安家用的,丁磊語),還有一些向朋友借的,再一部分是替別人寫了很多的計費軟件賺來的。
張朝陽:草船借箭宣傳公司
95年之前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當時很多同學在美國覺得很孤獨,早早結婚過穩定的生活,每天回家過日子或者去實驗室唸書,很快就拿到PHD。我和他們不一樣,耗費了很多時間在玩上面,導致我拿PHD的時間有點長,但是壞事變成好事了。95年年底,我提著破箱子拿著一千美元一個月的工資回國了。
96年底我終於幫ISI搭好架子,我必須開始自己創業。我到麻省理工跟一些教授如尼葛洛龐帝談融資,第一次融資成功是96年10月份,第一筆資金20多萬美元。
當時基本是全國媒體都到場,我要利用這次機會讓他們宣傳宣傳我們。有人提問,這次為什麼到中國來?尼葛洛龐帝回答說,我這次首先做了一個重要的投資,這個投資就是由張朝陽創辦的愛特信公司,我想看看這個公司怎麼樣。
當時所有的媒體一下子嘩然,第二天《中國經濟時報》《北京青年報》都進行了報導,再加上現場的效果,愛特信從此出名,我也開始有點名氣。這個基本是草船借箭的故事,用4人的力量調動了瀛海威公司40個人的市場部的力量,尼葛洛龐帝的訪問也成為中國數字化元年。
俞敏洪:白手起家被逼下海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後回到家裡餵豬種地。由於知識基礎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敗得很慘,英語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語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孫山。1979年,縣裡辦了一個外語補習班,俞敏洪擠了進去,這是他第一次學習外語。1980年,俞敏洪堅持考了三年後,最終考進了北京大學西語系。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惟一從農村來的學生,開始不會講普通話,結果從A班調到較差的C班。大三的一場肺結核又使俞敏洪休學一年,人也變得更加瘦削。
1985年,俞敏洪畢業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師。接下來是兩年平淡的生活。赴美留學的夢想在其努力了三年半後付諸東流,一起逝去的還有他所有的積蓄。
為了謀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課教書,後來又約幾個同學一塊兒出去辦托福班,掙出國的學費。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盤被打碎了:因為打著學校的名頭私自辦學,北京大學在校園廣播、有線電視和著名的三角地櫥窗裡高調宣佈了對俞敏洪的處分決定。
被逼下海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辭去了北京大學英語教師的職務,為了挽救顏面不得不離開北大。儘管留學失敗,俞敏洪卻對出國考試和出國流程瞭如指掌;儘管沒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對培訓行業越來越熟悉。
離開北大後,俞敏洪開始在一個叫東方大學的民辦學校辦培訓班,學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費。這一年他29歲,他的目標是掙一筆學費,擺脫生活的窘境,然後像他的同學和朋友一樣到美國留學。
盧躍剛在他的《東方馬車》一書中生動描述了俞敏洪這段創業經歷:他在中關村第二小學租了間平房當教室,外面支一個桌子,放一把椅子,「東方大學英語培訓班」正式成立。第一天,來了兩個學生,看「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那麼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倆,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記冊乾乾淨淨,人影都沒有,學生滿臉狐疑。俞敏洪見狀,趕緊推銷自己,像是江湖術士,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活說死說,讓兩個學生留下錢。夫妻倆正高興著呢,兩個學生又回來了。他們心裡不踏實,把錢又要回了……
儘管困難重重,但拚死拚活幹了一段時間後,俞敏洪的培訓班漸漸有了起色。
眼看著培訓班越來越火,俞敏洪漸漸萌生了自己辦班的念頭。1993年,在一間10平米透風漏雨的小平房裡,俞敏洪創辦了北京新東方學校。
俞敏洪說,最初成立新東方,只是為了使自己能夠活下去,為了每天能多掙一點錢。作為一個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齡,連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都買不起,連為老婆買條像樣的裙子都做不到,整個家庭無家可歸,連家徒四壁都談不上,自己都覺得沒臉活在世界上。當時他曾對自己說:只要能賺到十萬元錢,就一輩子什麼也不干了。
楊致遠:放棄寫論文創建門戶
雅虎是由中國台灣人楊致遠創立的,他生於1968年,1993年他和費羅(Filo)一起成為斯坦福大學工學院的研究生。
他們喜歡在萬維網上衝浪,並把他們所喜愛的站點編成一個名單以便尋找。有次他們靈機一動,決定將這一名單在網上公佈,供網友使用,並將這一名單叫做「Jerry『sGuidetotheWorldWideWeb(通往萬維網的楊致遠指南)」
沒有料到這一行動大受歡迎,發生了轟動效果。於是,1995年他們便放棄了寫畢業論文,而專門從事創建網絡門戶的工作,並把主要站點的名單起了新名字「Yet Another HierarchicalOfficiousOracle(另一層次式的正式指南)」,它的縮寫詞Yahoo便成為這一網絡門戶的名字。
搜狗買入確定? 周鴻禕安心坐大佬交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333.html大家最近有沒有發現,互聯網鬥士周鴻禕有點變「性」了。他不怎麼強調自己的互聯網鬥士形象,而著重塑造青年導師和創業導師的形象。
兩件事可以佐證。
第一件,最近周鴻禕先後在博客、微博上推出了「與88後座談」三篇文章,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循循善誘,教導年輕人改如何面對工作和生活。對於初出茅廬的草莽少年們,這三篇文章就如一陣清風拂面,是的,渴望成功的後生們太需要指導了,尤其是這種在商海沉浮的大咖的指導。
第二件事情,6月29日由創業家傳媒主辦的黑馬大賽寧波半決賽現場發表了題為《中國創業者需要導師》的演講,周的這個演講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他的經典演講之一。在黑馬成長營裡,時常聽學員說,以前做企業毫無戰術思維,周鴻禕導師的講課,讓他們受益匪淺,讓草根創業者明白什麼叫做出奇制勝。
鬥完流氓軟件鬥殺毒行業,鬥完騰訊斗百度的周鴻禕怎麼不突出其「鬥士」形象了?
一個女人突然性情大變,不是戀愛了就是分手了。一個創業家突然性情大變,必定有背後的原因。馬云今年一改2012年在媒體人、創投界「壞」形象,做公益、喊退休、戰略入股新浪微博高德地圖,重樹「偉光正」的形象,那是因為阿里集團要整體上市,馬云在下一盤千億美元量級的大棋。
那麼,周鴻禕從「鬥士」變「青年創業導師」,這裡面有著什麼樣的商業考量?
①搜狗併入360敲定?周鴻禕坐穩互聯網大佬地位
1998年周鴻袆創建3721,他的「中文關鍵詞搜索」服務覆蓋了當時90%以上的中國網友,佔據中國付費搜索市場40%的市場份額,居於絕對領先地位。3721的賣出一直是老周心裡的痛,他給了百度一統江湖的機會。
都說中國互聯網江湖目前是五位大佬坐著五把交椅:BAT(百度、阿里、騰訊)已坐定,雷軍和周鴻禕各佔一席。雷軍有「估值90億美元,超過黑莓的小米」作為根基,周鴻禕則有360殺毒這個殺器。雷軍靠著他在金山老部下(暴風馮鑫、藍港在線王峰、現在很火爆的手游《我叫MT》的創始人邢山虎)和他投資的人(比如YY李學凌、凡客陳年、UC俞永福、雷鋒網林軍等)構造了龐大的雷系。
周鴻禕雖然也依靠360投資部投了一堆公司,但給人的感覺還是有點「勢大但也勢單」,再加上他一再以鬥士的身份在攪局搜索市場,更加重了這種印象。
今年上半年都在傳搜狗出售的事情,i黑馬大膽猜測,搜狗很有可能會被周鴻禕收入囊中,搜狗+360,周鴻禕就佔據了整個搜索市場份額的30%,當年谷歌在中國也就這個水平了吧。再加上360安全衛士在殺毒界的龍頭地位,周鴻禕互聯網大佬的交椅可以坐得穩穩的。只有被壓制的人才需要去顛覆,草根才需要出頭,已經是大佬還需要天天出去打打殺殺嗎?不用了。
②變局時代,和下一代創業者在一起才能永立潮頭
在黑馬大賽上,周鴻禕賣力傳播「導師」的概念,團結下一代的創業者,因為他知道未來屬於年輕人。
移動互聯網時代,PC時期的大佬們慢了很多拍,他們都擔心時代的巨大變局會將他們拉下。BAT都通過數以十億元計的錢去砸去收購公司來維持其市場地位(參見《創業家》雜誌6月刊封面故事《大買家》)。
一個時代一代人,80後主導,90後橫行的時代,上一代的大佬已不能再拼在江湖一線了,他們的大佬地位除了靠收購來維持外,更希望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和管理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像國外的導師們一樣,跟著一代代(扎克伯格等)牛的創業者始終走在時代之巔。
以下是I黑馬對周鴻禕的專訪:
I黑馬: 最近你寫了幾篇對話85、88後的文章,怎麼突然想寫這些文章?
周鴻禕:一方面,我感覺過去和人談商業模式、創新,很多做事方法,但是我感覺光談做事方法是不夠的,因為對很多年輕人它有沒有這種意義,我可能想從一個人為人處事的角度,分享我的經驗和教訓。
第二個,你必須要承認,我認為88後也好90後也好,已經馬上要變成主流,變成社會中堅力量。90後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了,95後已經開始上大學了。大家都在說90後是個特殊的人群,我認為應該學會去瞭解他們,去理解他們,把握他們的脈搏,怎麼樣跟他們去溝通,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通過寫這文章,也是一種嘗試,嘗試跟他們去對話,也可能他們聽不進去我說的東西,也可能有些觀點他們不認同。沒關係,我也可以通過這個反饋,來瞭解他們怎麼想的。我儘量說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我希望能通過這種對話,讓我能更好去理解90後。如果我能理解他們,能用他們所理解的方式去溝通的話,作為一個在這個行業裡做了很多年、比較多經驗教訓的人,包括我的閱歷比較複雜坎坷,可能能給90後更大的幫助。因為我相信互聯網下面是掌握在90後的,我們公司的主力是85後的,所以你做投資應該是85後或90後,他們是代表中國的互聯網和未來,一定要跟他們去相互理解和溝通。
I黑馬: 對年輕人、創業者的關注,對未來的關注,是你到黑馬大賽來參與活動的重要原因嗎?
周鴻禕: 你看美國互聯網,每隔5年到10年都有一波新的人粉墨登場,而且成為主流,這才代表美國創新的力量。但是在某些國家,我就不舉名了,比如東南亞某些國家,永遠都是那些老夫們在稱霸,沒有年輕人的機會,這樣即使出再多的富翁,有什麼意義呢?年輕人都沒有夢想,我們都很喜歡說美國夢的個人實現,白手起家,中國人現在也談中國夢。每個人對中國夢的理解也不一樣,我對中國夢的理解就是說,在互聯網這個領域一定是屬於年輕人,中國互聯網一定要打破現在這種壟斷、缺乏創新的格局。你看十年前,互聯網裡基本上就是這批公司,現在還是這批公司,過了10年沒準還是這批公司。那中國互聯網是沒有真正的競爭力的,真正的希望應該是在90後,無論是對我公司內部的員工,還是通過黑馬營很多創業者,我希望不斷去鼓勵他們去創業和創新。
I黑馬:大家都說你是互聯網鬥士,這個「鬥士」 形象是您自己想去塑造的還是潛移默化形成的?
周鴻禕: 我從來不會刻意去塑造,我要是能刻意塑造自己我肯定把自己形象塑造得更符合大眾價值觀一點,溫文爾雅的。實際上我也不是說想跟誰斗。我跟大家講有三個原因,因為我從事的行業很特殊,我做網絡安全,我要保護用戶,我就勢必會得罪那些要禍害用戶的廠商,我查他流氓軟件,那流氓軟件的廠商,查木馬,那做木馬的群體又恨我,我們標出來的釣魚網站欺詐網站,就肯定又狠我們,你就不可避免跟別人會發生這種衝突,跟做其他生意是不一樣的,做安全是非常非常特殊的。
我們打擊的都是這些禍害用戶的廠商,那些沒有禍害用戶的廠商,比如中國很多做遊戲的廠商,做電子商務的廠商,都是我們的朋友,因為360讓互聯網變得更安全之後對他們的發展是有利的。第二個原因是我也不斷在鼓吹顛覆式創新和破壞式創新,中國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壟斷了,對市場格局的比較穩定的劃分和割據,你只有打破這個格局,才能給這個行業新的力量,事實上我們做到了,我們像一個鯰魚一樣把這個水給攪活了,改變了一些格局。在這個過程中,得罪了一些巨頭,這些巨頭都是有錢有勢的主,自己本身又是很強大的媒體,他們可能就會用各種方法來打壓你,這點也在所難免。所以別人說跟我們發生衝突的也就這兩個互聯網巨頭,但是很多創業公司恰恰會因此感激我們,因為沒有360的衝撞,可能今天巨頭根本不會想著去開放,可能也不會說願意去收購一些公司,因為過去巨頭對這些小公司,能挖就挖,能抄就抄。
I黑馬:最近聽說您要敵人合作,跟雷軍合作「雷電搜索」,有這回事嗎?
周鴻禕: 我怎麼沒聽過這回事
I黑馬:你跟蔡文勝要合作是真的嗎
周鴻禕:我也沒聽過,蔡文勝也從來不是我的敵人,我們關係很好,雷軍也不是,只是去年他們做小米,我們想把中國互聯網手機的概念交給更多的手機廠商,大家有一個爭論嘛,為什麼大家都把這種爭論看得太重了呢,在商言商嘛,在商場上大家有個競爭,有個衝突,實際上過去了就過去了,幹嘛一定要把這種東西變成一個解不開的死結呢
I黑馬:那你喜歡這種青年導師的稱謂?
周鴻禕:我也沒說自居這種青年導師,我也講有人做青年導師做得都比我好,我也不講成功學,我講的更多的是過去的教訓,另外我一直在企業第一線,做產品,做商業模式,做市場,包括管理,肯定有一些心得,我至少能做到我覺得比較真實,我願意把這些東西真實的分享給大家,我不會刻意的去包裝,因為你也會看到很多企業家把自己過去的成功包裝得特別神,包裝特別神的東西對年輕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都被神話了,所以我並沒刻意的去打造我的形象,大家願意覺得我是什麼就是什麼。
I黑馬:幫助年輕人,你接下來還有一些什麼樣的行動?
周鴻禕:
1、寫書:我想我有時間我要找人合作,抽空我想寫幾本書啦,講講創新,講講互聯網商上的一些案例,因為我覺得講再多的大道理不如就那大家身邊這20年來大家耳濡目染的一些互聯網的例子,來跟大家分享;
2、搞個「脫口秀」節目:如果有時間,我可以開一個脫口秀的節目,專門來系統的講一講。我剛才講了硅谷之所以很牛,是因為那裡面不但是錢在不斷的流動,那裡面很多的經驗在不斷的流動,就使得年輕人不用重複地去發明輪子,他們可以讓企業走得更快走得更穩,中國怎樣來推動這個,再追問你的中心目的是什麼呢,其實最後你想所有的人,做公司最後無非是第一,你總是希望有成就感。
我做事無非就是想有成就感
我做事最終目標一直都認為,我希望我能做一個產品,影響很多人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反過來,今天我實際上跟大家分享怎麼去創業,它也是一個產品,如果能影響到很多人,比如說更多的人學會我應該用免費的模式去顛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說我怎麼去設計我們模式,讓它跟巨頭打的時候具有一定的顛覆性,甚至很多傳統行業的人會意識到,原來我們對互聯網免費的理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互聯網學習。我覺得這種思想傳播也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武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一直覺得,其實我也是到處在傳播一種價值觀。
中國需要新的價值觀,促進創新
我一直覺得中國沒有創新,或者中國的創新比較少,很重要的是我們的價值觀不對。價值觀實際上是比較害怕失敗,我們比較求同,不太存異,不是很歡迎少數派,就包括年輕人一方面說要去創新,但是他找工作的時候他都希望當國家公務員,包括進大的事業單位,進大的國企,說明他沒有承擔風險的這種勇氣。他都不敢承擔風險,不敢面對不確定性,那怎麼可能去創新呢?也有很多人問中國能不能出喬布斯這樣的人,如果沒有這樣創新的價值觀,中國有再好的種子,土壤不對,是長不出來的。
所以只有不斷的去通過這種演講、演出,去跟大家交流的方式,寫文章,其實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國需要一個創新的價值觀,年輕人要承認不要墨守成規,能夠和別人想得不一樣,有立場,我是一個少數派,容忍失敗,容忍多元化的價值觀,鼓勵這種打破既有的規則,也鼓勵小公司起來去挑戰大公司建立的規則,只有慢慢形成這樣一個價值觀,中國才能變得更創新。
風投大佬,不可錯過的以色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519.html【導讀】長期以來,以色列高科技行業始終被為其他企業代工生產產品的公司所主導,這些產品如電腦芯片以及通訊器材等。不過,近幾年互聯網和移動公司已成為以色列創業公司的主力軍,其中許多還在國際市場上大獲成功。
以色列創業公司Wix總裁兼COO尼爾·佐哈爾(Nir Zohar)表示:「以色列創業行業出現的這種轉變,Waze肯定功不可沒。我認為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會湧入以色列,對本地創業公司進行投資。」
今年6月,就在谷歌宣佈以10.3億美元收購Waze時,Wix也遞交了在美國實施IPO(首次公開招股)的申請書,計劃融資7500萬美元。以色列創業公司正吸引了海外投資者的目光。實際上,去年宗譜網站myheritage.com和創意服務交易平台Fiverr.com就已獲得過Accel Partners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等美國兩家知名風投公司的重要投資。
產品著眼全球
以色列互聯網創業領域的資深人士表示,以色列公司向來以創造性和國際視野聞名,因此,他們進入發展迅速的智能手機應用和消費類網站,其實相對容易一些。以色列知名科技投資公司Jerusalem Venture Partners合夥人烏里·艾多尼說:「因為以色列地域狹小,我們在本地市場沒什麼機會,所以從成立的第一天起,我們就將目標瞄準了國際市場。」
由於產品總是著眼於海外市場,以色列創業公司開始吸引到海外風險投資人的關注。
想法瘋狂,化繁為簡
專家表示,以色列公司在開發產品時,習慣於冒一些不合常規的風險。追蹤以色列風險投資數據的研究公司IVC Research Center高管邁克爾·亞當(Michal Adam)表示:「以色列創業公司總是特立獨行,他們的口號是,『讓我們一起瘋狂吧,讓我們嘗試一些以前完全無人嘗試的產品吧。』」
以Waze為例,這款應用之所以主要依靠其用戶群來開發地圖,主要因為它不具備像谷歌這樣的科技巨頭的實力,缺乏海量數據以及衛星照片。但由於不同尋常的眾包模式,Waze的地圖服務可以向用戶社區提供有關交通狀況、交通事故以及測速區等實時信息,而傳統GPS服務則難以蒐集到此類數據。同時,得益於這種服務特點,Waze的用戶忠誠度特別高。
亞當表示,「以色列企業的生財之道就是化繁為簡,將複雜的結果簡單化,畢竟他們缺乏資金和相關資源。」IVC數據顯示,大約四分之三的以色列創業公司提供移動或互聯網服務,而在5年前,這一比例還低於50%。
風投鍾愛之地
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美國風險資本對以色列的投資在2009年跌入最低谷,但隨後穩步上升。美國全國風險資本聯合會(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公佈的數據數據顯示,去年約有8500萬美元的美國風險投資流入以色列互聯網公司,創下5年來的最高水平。
總體上看,以色列吸引高科技風險投資的能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硅谷。以色列科技界大佬尤斯·瓦爾蒂(Yossi Vardi)表示,以色列互聯網蓬勃發展也是自然增長的結果:「每一樁重大收購,都會催生一批天使投資人和投資者。」
瓦爾蒂是以色列即時通信工具ICQ最早的投資人,為當前一批以色列互聯網公司的繁榮發展鋪平了道路。1998年,ICQ以4億美元的價格被美國在線(AOL)收購,瓦爾蒂因這筆交易賺得盆滿缽滿,隨後投資了100多家科技企業,其中半數以上都是以消費類產品為導向,這種專注點類似ICQ。
例如,問答網站answers.com和媒體軟件製造商FoxyTunes就是瓦爾蒂投資的企業,而他們的成功,又為以色列消費類科技市場帶來了新的成功故事。瓦爾蒂預計,Waze在被谷歌收購以後,將刺激以色列科技行業出現新一輪發展。除了吸引新的投資者外,每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還都培養了大批經驗豐富的員工,而這些人也可能創建他們自己的公司。
Fiverr.com CEO米查·考夫曼說:「我認為,在未來三年內,那些獲得海外投資者青睞的創業公司將培育大批員工,而這些員工也將會自主創業。」亞馬遜旗下互聯網分析公司Alexa的數據顯示,根據訪問量計算,Fiverr位居全球排名最靠前的200家網站之列。
過度自信
不過,一些專家也對以色列創業行業當前瀰漫的這種過度自信提出了警告。他們認為,成立一家面向消費者的創業公司的成本很低,並不需要傳統企業所必需的廠房和機器,鑑於此,任何人只要有不錯的創意,就可以輕鬆創業。正是由於這樣的低成本,以色列創業公司才吸引了海外投資者的目光,因為就算對這些頗具前景的公司投資失敗,後者的損失也不會太大。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以色列辦事處負責人亞當·費舍爾說:「我的確期待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參與這場競爭。」但他也警告說,進入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什麼門檻,這使得一些成功幾率渺茫的企業也會湧入互聯網市場。
費舍爾說:「我們歡迎他們的加入,但希望他們不要誤讀了Waze的成功。」他還指出,一家專注於應用或程序開發的公司,還必須弄清楚怎樣去盈利,而像芯片廠商等傳統科技企業,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儘管如此,Waze的成功讓以色列互聯網公司普遍瀰漫著樂觀情緒。以色列知名投資人亞倫·卡尼表示,看到Waze這樣的「前輩」如此成功,「這些公司也對將來有買家找上門來,充滿信心。」卡尼是特拉維夫天使投資集團(Tel Aviv Angels Group)負責人。
史玉柱、馬云等大佬說:「做個壞老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319.html更有點評稱,歷史往往是由「壞人」創造的,比如:半個「流氓」出身的劉邦、從小調皮搗蛋的曹操、逼父造反的李世民、沒皮沒臉的朱元璋等,因為只有「壞人」才敢起來造反和變革。創造好公司或許也是如此,因為「壞老闆」有更堅強的神經,更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敢於打破常規的圈囿,突破習慣的桎梏和傳統的束縛。商業競爭畢竟是一場「打硬球」的遊戲,狹路相逢「壞」者勝,歸根結底是「壞人」(硬漢)和「壞人」(硬漢)之間的競爭。
以下盤點那些成功的「壞老闆」,並分析如何做好一個「壞老闆」。
一、史玉柱:「只問功勞,不問苦勞」
中國有句老話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一般情況下,若是什麼事情沒有做好,當事人多半會給自己找這樣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人們多半也是會用這句話來安慰當事人。
但是,在史玉柱的腦海裡,卻不是這樣的。史玉柱奉行的是:在公司只認功勞,不認苦勞。這句話也是巨人企業文化中的第一條。
這聽起來有些無情,不過,史玉柱是這麼做的。史玉柱說,在巨人第一線的銷售人員做不好連300元的底薪也難保,如果做好了就可以拿到高得驚人的銷售提成。
史玉柱還制定出十分特別的激勵政策:對於完成銷售任務最好的前5位,史玉柱給予金光燦燦的獎盃以示表揚,而對於末尾的5個市場開拓團隊,則交以黑色錦旗一面,上書燙金的「倒數第X名」字樣,令人無地自容。史玉柱的激將法果然奏效,得到「倒數第X名」黑旗的團隊,羞恥感更有助於發憤圖強、迎頭趕上。
在新書中,史玉柱提到其做產品、做營銷都會做詳盡、真是的消費者訪談,但是訪談會有作假。為了保證訪談報告的真實有效,史玉柱出台了訪談作假懲罰法。開全國大會時,拎出來作假的人讓他在台上連講一百遍,假如他叫張三,就講100遍「張三沒有信譽,張三沒有信譽」。下次就不敢了。
這些做法聽起來都有些「變態」,不過,史玉柱確實打造了一支在全中國競爭力都數一數二的營銷隊伍。
二、馬云:剛來公司不到一年的人,誰提戰略誰離開!
2011年0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云發內部郵件,非常直接地批判了部分新員工的浮躁和態度。他警告來公司不到1年的人,千萬不要給他寫戰略報告,誰提戰略誰離開!
他直接了當地說:
1)我們永遠不會承諾你發財,陞官,在阿里我們一定承諾你會很倒霉,很鬱悶,很委屈,很痛苦……很沮喪……
2)剛來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萬別給我寫戰略報告,千萬別瞎提阿里發展大計……誰提,誰離開!但你成了三年阿里人後,你講的話我一定洗耳恭聽。我們喜歡小建議小完善……我們感恩你的每一個小小的完善行動。
3)公司不是請我們發展我們的,公司花錢請我們是來發展我們客戶成長的。我們是通過發展客戶來發展自己。
馬云的基本意思是:花錢來是請你做事的,不是請你提想法的。說得非常直接,聽起來也很刺耳。
這封給新員工的信,看起來無情,但確實是馬云管理思想的體現。馬云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執行力的作用。據稱,馬云與孫正義曾經探討過一個問題:一流的點子加上三流的執行水平,與三流的點子加上一流的執行水平,哪一個更重要?結果兩人得出一致答案:三流的點子加一流的執行水平。馬云就曾將阿里巴巴稱之為「一支執行隊伍而非想法隊伍」。
三、「毒舌」任正非:你最近進步很大,從很差進步到了比較差
任正非這位老闆有多「壞」,從下面幾句話便知:
1)「進了華為就是進了墳墓。」
——任正非對剛進華為的新員工說。
2)「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為院士,就不要來華為。小改進,大獎勱:大建議,只鼓勵。」
——任正菲批評部分研發人不顧市場,只顧埋頭鑽研時
3)「你最近進步很大,從很差進步到了比較差。」
——任正菲評價某財務總監的「進步」。
4)「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任正菲批評一位剛進華為就給自己寫「萬言書的」北大學生
5)5年之內不允許你們進行幼稚創新,顧問們說什麼,用什麼方法,即使認為不合理,也不允許你們動。5年以後,把系統用好了,我可以授權你們進行局部的改動。至於結構性改動,那是10年之後的事。
——任正非對華為幹部說
從任正非的這些犀利語錄中可以體會到華為的企業文化:持續的危機感、打死仗的勁頭、對制度的始終如一。不過,正是這樣的企業文化,鍛鍊出了一隻讓業內羨慕的」狼性「隊伍。
四、張瑞敏:通過當「惡人」改造人
以「砸冰箱」和「不允許員工隨地大小便」管理起家、被譽為中國企業現代企業管理教父的海爾張瑞敏說過「偉人首先是惡人」。如今廣為流傳的關於海爾的管理經驗往往是由一個個「惡人」管理的小故事串聯成的。
胡泳說:「每個人在開完會以後必須把自己坐的椅子推回到原位。」
謝艾琳說:「某某某下班以後椅子沒歸位,要進行罰款多少多少。」
張瑞敏如此做的原因是要「改造人」。他提出了「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管理理念。」它的內涵是要求每一個工人和管理者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目標。海爾的研究者們稱之為「OEC管理法」,意為全方位地對每天、每人、每事進行清理控制。
通過當「惡人」,張瑞敏完成了對海爾人的改造。
事實上,企業家裡的壞老闆還有很多,據稱微軟的比爾·蓋茨和鮑爾默對著完不成任務的員工罵粗話、對著不能迅速領會他們意圖的員工諷刺挖苦是常有的事;戴爾電腦的邁克·戴爾更是IT業的著名「惡人」,拉里·埃裡森甚至在企業員工的T桖衫上直接印上「殺死對手」的挑戰性宣言。
對沖基金大佬預測成績幾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327據
BI報導,一年一度CNBC舉辦的機構投資者「實現阿爾法」(Delivering Alpha)大會7月17日在紐約曼哈頓上東區的Pierre酒店召開。
這項年度對沖基金大會以頂尖基金經理和政府官員共同參與討論所著稱。今年的發言人包括財政部長Jack Lew,華爾街大空頭查諾斯(Jim Chanos),歐米茄顧問公司(Omega Advisors)的Leon Cooperman,以及Perry Capital的Richard Perry。鮑爾森(John Paulson)也會在午餐時間發表主題演講。
在去年此時舉辦的「實現阿爾法」大會上,許多知名基金大佬都做了投資預測,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他們過去一年的預測成績。
首先登場的是基金經理富豪Leon Cooperman,他管理著歐米茄顧問公司(Omega Advisors)。在2012年7月18日至2013年7月12日的一年間,他收益斐然,選中的10只股票全部上漲,具體如下:
AIA Group Limitied(1229.HK):上漲23%
Capital One Financial(NYSE:COF):上漲21%
Express Scripts(NASDAQ:ESRX):上漲13%
Gannet Co(NYSE:GCI):上漲80%
Halliburton(NYSE:HAL):上漲47%
Kinder Morgan(NYSE:KMI):上漲13%
MetLife:上漲58%
Qualcomm(NASDAQ:QCOM):上漲10%
Watson Parmaceuticals(NYSE:ACT):上漲62%
Western Union(NYSE:WU):上漲2.5%
去年的大會上,Cooperman表示在當前的宏觀環境下,他覺得自己受到束縛。實際上,他依然成績驕人。
我們再來看看一名女將,Queen Anne's Gate資本管理公司的Kathleen Kelley。
Kathleen Kelley在去年大會上也做了發言,她當時表示想從歐元區疲軟中獲利的一個方法是做多鉑金。去年7月18日,鉑金收盤價是1405.60美元/盎司,現在價格是1424美元/盎司。如果持有一年,將小有斬獲。Kelley當時還表示英鎊價格被高估了。去年7月18日,英鎊兌美元報收1.5654,現在匯率是1.5094。如果Kelley在當時做空英鎊兌美元,收益將不錯。但是她必須在此期間承擔較大的浮虧,因為在去年12月,英鎊兌美元升值至1.64。
接下來是著名大空頭、Kynikos Associates的查諾斯(Jim Chanos),他在去年大會上表示惠普公司是「終極價值陷阱」。目前為止,他的看空預言未能實現,惠普股價一年內漲了35%。
去年的原油小組討論上,Taylor Woods資本管理公司的Beau Taylor表示原油價格將升至每桶200美元。目前看這項預言表現平平,過去一年間原油跌曾至每桶87美元的低點,最近攀升至每桶106美元,為一年新高。
最後,去年的房地產小組談論上,掌管著12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經理Bill Ackman表示他的基金大舉購入了寶潔公司股票。作為一個積極投資者,他的投資收益良好,過去一年寶潔股價上漲了2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