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來自硅谷20位大佬的創業箴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258.html

林的問題得到了超過200個回覆,他整理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前20條,列舉如下:

人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1、Youtube產品管理主管亨特•沃克(Hunter Walk):不僅從你的工作中學習,還要向你的同事學習。不管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置身於一個偉大的同齡人群體,所帶來的價值都是重要的。

2、Pinterest商業拓展主管邁克爾•楊(Michael Yang):20年是很長的時間,一切事情都會變化,包括你自己。要有原則和優秀的人共事。

3、Fab首席執行官傑森•戈德伯格(Jason Goldberg):靈感。人們會為你做一些特別的事,因為他們想做,不是因為他們必須那麼做。

4、Lyft首席執行官洛根•格林(Logan Green):讓人不安的交流是最寶貴的。不管是與同事、聯合創始人還是其他重要人物交流,確保一直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並創立一個開放式的交流環境。這是建立強大人脈的基礎,從中獲得的反饋將是你個人成長的關鍵來源。

5、Evernote合夥人布萊恩•卡德維爾(Brian Caldwell):沒人想和一個混蛋共事,或為混蛋工作,或僱傭一個混蛋,因此別做混蛋。

努力工作和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6、Summit Partners高級顧問沃爾特•科茨查克(Walter Kortschak):本傑明•林,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用:建立人脈網絡很重要,工作/生活平衡。導師的價值。聆聽,然後說出自己的觀點。

7、GigaOM創始人歐姆•馬利克(Om Malik):我記得當時的我忙忙碌碌,沒有耐心。我希望那時有人告訴我,做好一件事你需要耐心。

8、MerchantCircle創始人本•史密斯(BenSmith):想要進步,沒有什麼能代替高強度的努力和堅持不懈,這跟智力無關。

9、Lowercase資本創始人克里斯•薩卡(Chris Sacca):在要求價值之前先增加自我價值。在討論薪水前先取得一些成果證明你的價值。掌握主動權,你將成為不可或缺的人。

10、Techcrunch聯合編輯埃裡克•羅瑟爾•埃爾頓(Eric Rosser Eldon):在對你重要的事情上努力工作,遲早而已,而且越早越好,因為為了與眾不同你必須努力工作。

值得去提高的

11、AngelList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納威爾•拉弗坎特(Naval Ravikant):忙碌起來,不要去管和想其他人和社會想要從你那裡得到什麼。當你不再對別人言聽計從,你就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專注於做你想做的事情,努力成為相關領域的專家。

12、Eventbrite合夥人米奇•科林蘭(Mitch Colleran):知識本身是復合的。在初期歲月,你應該從所有事情上學習和積累經驗。

13、科斯拉創投合夥人本傑明•林:與優秀的人工作,迎難而上,這樣就能影響世界。

14、科斯拉創投合夥人凱斯•拉伯斯(Keith Rabois):選擇你的老闆,而不是工作。

15、Reddit首席執行官黃易山:認識到時間是你最寶貴的資源。

如果你想開辦公司

16、Voxer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湯姆•卡提斯(Tom Katis):嘗試偉大的事物。對自己的成功滿懷希望,但是即使你失敗了,你也會碰到優秀的人,在努力的過程中擁有偉大的生活。在每次成功或失敗後,要弄清楚你下一步所要嘗試的偉大之事。

17、Y Combinator合夥人薩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大多數事情都不像看上去的那麼有風險。

18、Practice Fusion聯合創始人馬特•道格拉斯(Matt Douglass):對於相信的事情,要紮根下去,沒有達到目標之前不要鬆懈。只要你不放棄,就一定會成功。

19、Box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阿倫•列維(Aaron Levie):首先,確保你開發的東西18個月前是不可能的;其次,確保你專注的事情,你願意為其工作至少十年。

20、Sun系統與科斯拉創投創始人維諾德•科斯拉(Vinod Khosla):我不介意失敗,但如果我們獲得成功,那麼它最好值得繼續下去。大多數人為了降低風險,認為繼續成功是不符合邏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76

硅谷大佬建議:當工程師比創業更保險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563.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連線》網站日前發表文章稱,Facebook聯合創始人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等硅谷四位大佬日前給暑期實習生建議,創業一定要謹慎,除非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而且有很好的理念。他表示,在Facebook當工程師要比創業更加賺錢。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Asana是一家軟件創業公司,Facebook聯合創始人達斯汀·莫斯科維茨就是Asana的創始人之一。在Asana九樓辦公室裡,你能看到月光下舊金山市區閃爍的霓虹燈,以及遠處隱約可見的海灣大橋。最近,一群大學生年紀的年輕人來到這座簡陋大樓的一個房間,看看窗外的景色,就知道為何他們覺得這座城市屬於自己。
莫斯科維茨認為,硅谷文化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渴望成為企業家的空想。「這純粹沒有意義,」莫斯科維茨說,「我不確定這種想法來自哪裡,但每次遇到一個人說『我想成為企業家』,但卻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時候,我就會想,這個人毫無目標。」他們都是谷歌(微博)、Facebook、Dropbox和Twitter等最熱門科技公司的暑期實習生,這也是世界上最熱門的經濟領域之一。他們在一個冷峭的7月傍晚聚集到這裡,聽取四位科技大佬的職業建議,其中一位就是莫斯科維茨,他的崎嶇成功之路令硅谷形成了熱切渴望成功的氛圍。莫斯科維茨深知自己在這種期望形成過程中的影響,因此想讓他們從過於渴望創業榮耀的夢想中清醒一些。

你不能因為想要創辦公司就去創辦公司,他說。你創辦公司應當是因為自己堅信某個理念。

莫斯科維茨與另一位前Facebook員工賈斯汀·羅森斯泰恩(Justin Rosenstein)於2009年創辦了Asana,這家公司內部過於理想主義。Asana可以為企業和機構提供軟件,進行日常工作管理,但它的理想並不侷限於此。該公司的使命聲明稱:「Asana的使命是讓人類有更強的能力來做偉大的事情。」Asana的企業價值觀非常接近於東方理念:專注、平衡、willful intention without attachment to results。

在莫斯科維茨看來,創辦公司的門檻應當高一些。「這樣開始更好一些:『我確實想要證明這一點,想要把它帶到世界上』,」他說,「要決定是否有其他人也在做這件事情,他們做得怎麼樣,然後再去幫助他們。」

只有在其他人沒有做同樣事情的情況下,再去追求創業之路。「這應當成為企業家生存的唯一途徑,」莫斯科維茨稱,「但現在卻並非如此。」

莫斯科維茨的同行們對此表示贊同。「我認為你們不應選擇創辦公司,」馬特·科勒(Matt Cohler)表示,「我覺得創業應當是別無選擇之後再去做的事情。」科勒在Facebook萌芽時期就加盟這家公司,並曾擔任產品副總裁,現在是Benchmark Capital的明星風投資本家。

「如果你沒有非理性的驅動力,這樣做完全沒有意義,不值得資金投入,」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表示,「不要僅僅因為你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就去創辦公司。」霍洛維茨是大型風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聯合創始人和主要合夥人。與科勒一樣,霍洛維茨也是Asana投資者,而且均在Asana董事會佔有一席之地。

這四位大佬說出這些話似乎過於隨意。創業公司是他們每個人擁有至少9位數資產的主要原因。不過莫斯科維茨表示,不要被硅谷的成功故事所迷惑,想當然地認為創業公司是財富最大化的最佳方式。他表示,Facebook排名第100位的工程師,能夠賺到比99%的創業者更多的錢。

討論結束後,音樂響起,羅森斯泰恩承認這種謹慎似乎不夠具有說服力。畢竟,他和莫斯科維茨管理著一家公司,而且人才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如果這間屋子裡的優秀工程師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他就不可能僱傭他們,誰也不可能僱傭。「現在優秀的理念滿天飛,更傑出的人才可以讓理念進入更優秀的層面。」

在台下,莫斯科維茨表示,創辦公司的吸引力幾乎在每一次潛在的招聘過程中都會談到。「過去只有一個競爭者,一家公司,而現在有兩個競爭者,又多了一家公司,而且可能是他們自己的公司。」他說。

現在,一家帝國式的公司已經深深影響了20多歲年輕人的夢想。霍洛維茨說:「我確實要批評達斯汀·莫斯科維,要不是由一群年輕人創辦的Facebook如此成功,並且拍成了電影,那麼我覺得很多事情也不會如此狂熱。」

「你在開玩笑吧,」莫斯科維茨說,「不過我確實有點內疚。成為一件我不讚同的事情的模板,我感覺不太舒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30

把失敗轉化為成功的四位商界大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264.html

WPS讓雷軍懂得「順勢而為」

上世紀90年代很長一段時間,金山成為中國民資軟件的旗幟性企業,但到了1996年,金山差點關門。當時,微軟進入中國市場,發佈office中文版,金山的核心產品WPS「前有微軟,後有盜版」,遭遇夾擊。

27歲的雷軍做出了多數年輕人都會做的一個決定——堅持WPS。這導致此後金山的詞霸、毒霸、遊戲,所有都是為了賺錢養活WPS團隊。

「98年騰訊創業,99年李彥宏創辦百度,99年末阿里巴巴創業。我們堅持WPS,但卻錯過了整個互聯網。」雷軍說,當年他把所有優秀的人才都派去做WPS,所有以戰養戰賺來的錢全部用來養WPS,這讓當時的金山,「背了一個巨大包袱在長征」。

回顧在金山的經歷時,雷軍說,堅持做WPS讓金山跟互聯網擦肩而過,而金山後來所有的艱難痛苦,跟這個決定密不可分,包括後來金山殺毒軟件面臨360免費挑戰時的困境。

  2007年金山上市,雷軍以「身體原因」宣佈退休。

「我很內疚,那個決定是我10多年前做出來的。後來我反覆復盤,假如我們不做(WPS)呢?」雷軍說,他當年的那個決定叫做「不順勢」,順勢就應該做互聯網。可是當時輸了不服氣,要扳回來,所以才會做那個決定。

金山尚在徘徊時,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後來者,卻於2000年前後迅速崛起,「他們的例子讓我悟透了,應當順勢而為。」

成功秘訣:順勢而為

 巨人大廈令史玉柱明白不可「好大喜功」

2011年,史玉柱重回珠海,但是,大佬歸來,卻並未選擇重建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而是選址6公里以外,重新圈地蓋樓。業界大膽預測,史玉柱此番珠海投資或高達3億美元。

在史玉柱重新圈地的同時,巨人大廈卻仍舊處於「爛尾」狀態。珠海拱北海關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巨人研發基地所在的情侶路是從東到南圍繞珠海的一條公路,是珠海最有名的道路之一。據資料顯示,巨人大廈位於珠海的銀樺路上,距研發基地不到6公里,車程不過十多分鐘。

1994年初,史玉柱開始在珠海建設巨人大廈。原本只計劃建成18層的辦公樓,後來不斷更改設計,樓層不斷被加高,從18層到38層,再到54層、64層,直到最後的78層,成為當時設計中的「中國第一高樓」,共需投入資金12億元。

1997年,巨人集團資金鏈斷裂,巨人大廈停工,只建了3層就成了「爛尾樓」。

史玉柱在4年後復出,並奇蹟般地償還了巨人大廈欠下的巨債。雖然後來曾傳出重建巨人大廈的消息,但一直沒有實際動作。

2007年底,巨人大廈所在的區政府甚至發佈一則消息,稱有200名「三無人員」在巨人大廈內建鐵皮房、磚房和簡易帳篷等違章建築,用於生產、經營和居住。裡面亂拉電線、燈頭和插座,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該消息稱,巨人大廈內的違章情況已被清除。近期又有報導稱,這棟「爛尾樓」已成為一個廢品收購站。

「我再也不想看到這個鬼地方了!這是我一生最大失誤的決策,也是我的傷心地。」史玉柱說:「巨人大廈從38層一直長到78層。好大喜功,我真是昏了頭!」

 3721讓周鴻禕明白要首先盯住用戶

業內的人都知道現在360推出的免費軟件就是奇虎周鴻禕在做。不過,想當年做流氓軟件第一人的還是這位大佬。不過周鴻禕真是坦誠,說到這個「流氓軟件」之稱也是有其自身苦衷。當時的3721給予那些到了網上不知道幹什麼的人們很多幫助,它是初學者的好老師,所以發展迅速。但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必然會引來眾多競爭對手,所以百度也推出了類似軟件。談到這個當今最紅的搜索公司昔日的老對手,周鴻禕稱當時遠離了用戶的真正需求,只盯住對手不放,讓大家裝上3721就卸載不下來,所以有了「流氓軟件」之稱。

但是,這一錯誤的開始之後緊接著又是一錯誤的決策。周鴻禕稱當時就覺得百度有了搜索所以才比自己做的更好,所以,在2003年底中國互聯網低迷之際,也在此時,雅虎中國向其伸出了橄欖枝,看重了雅虎有搜索,有品牌,所以3721投入雅虎中國懷抱。對於這些往年經歷,周鴻禕稱大家做事情不要只盯對手,一定要盯住用戶需求,而且一定要堅持住自己的事業,不要輕易說放棄。

FM365讓柳傳志明白一把手的精力和資源的有限

2000年對於聯想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那一年9月銷售額200億的聯想集團開始重組。重組後的聯想集團主要分為兩大業務:以楊元慶為首的聯想電腦公司,主營業務是Internet接入端設備和以ICP、ISP為主線的信息服務領域;以郭為為首的聯想神州數碼公司,主營業務是電子商務推動的新型分銷代理業務、以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為核心的系統集成業務,以及網絡產品業務。

當時的市場統計聯想在國內PC佔有率已經達到28%。據當時擔任聯想董事會主席柳傳志回憶,那時聯想電腦認為公司在PC市場佔有率已經比較高,企業的盈利增長也在放緩,聯想希望可以通過走多元化道路實現公司新的成長。

在這個判斷下,聯想決定在系統集成軟件和互聯網兩個領域進行發展。在2000年後,聯想PC先後推出了FM365網站和大量數碼產品,聯想欲通過多元化的構成,實現企業成長轉型。

當時聯想內部有一種說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產業可以打成5個業務包,一是網絡接入設備,比如PC、掌上電腦、服務器等等;二是數字化辦公產品,比如激光打印機、傳真機等等;三是信息服務;四是網絡產品;五是電子商務。

柳傳志在香港對股東們談起新業務時,給出一個模糊的預期:到2005年,網絡業務和軟件開發的利潤佔到利潤總額的30%。他說:「我只能講大致的。」

但聯想的多元化擴展並沒有取得以往PC和分銷領域的成功,同時聯想在PC業務上也受到了一個後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品牌強有力挑戰,市場佔有率首次出現降低。在此後的3年中聯想也一直未能扭轉這一情況,在2004年後聯想陸續退出互聯網和數碼終端領域。

柳傳志在2007年企業經營與管理創新年度峰會上,總結2000年-2003年的經歷時說,雖然聯想當時資金很充分,業務骨幹也足夠支撐新業務,但在企業一把手精力與資源上,聯想卻出現了缺失。這是聯想在決定走多元化時沒有考慮透徹的,聯想沒有想好要有什麼資源才能真正做多元化,也沒有考慮聯想PC操盤手在互聯網領域經驗的不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75

出版界大佬談閱讀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47131.html

閱讀介質之變,「屏」閱讀終將代替紙書

近年來,數字閱讀將取代傳統紙書閱讀的討論塵囂日上。作為全國最大出版傳媒集團之一的「話事人」,龔曙光毫不諱言整個集團在數字閱讀產品生產方面的轉型佈局,並稱「在某些領域已經獲得商業模式」。

(Q=第一財經 A=龔曙光)

Q:您對數字閱讀的趨勢有怎樣的判斷?

A:現在談這個問題可能還是為時尚早,但我有幾個基本的判斷。首先是,從整個人類的文明傳承和文化傳播上,「屏」閱讀一定會替代「紙」閱讀。任何大的出版傳媒機構都無法不面對數字出版這種大趨勢。未來對於不少兒童而言,從受教育開始就使用數字產品,可能從小就沒什麼機會接觸紙質書,因為他們的閱讀體驗就是從「屏」閱讀開始的。

另外就是,未來10到20年的時間,紙質書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10年之內,紙質書和「屏」閱讀將會共生共存。

Q:中南傳媒在數字閱讀解決方案上是否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模式。

A:今年中南傳媒在數字出版領域的營收可達4個億左右。雖然總量不大,但可以說是已經具有了商業模式。我們有一個教育方面的數字化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整體化地解決中小學的數字化教學和管理。所有的教學、複習活動和管理行為都可以在系統中實現,這應該是全中國最好的,在全球也是領先的。今年已經賣到十幾個省市的200所學校,明年應該可以達到1000家學校。孔子曾說過「有教無類」,到現在用技術的手段才真的可以實現。只要有一個好的老師,一份好的教案,全國的孩子都可以使用這個資源。這不是簡單的」屏」代替紙的問題,而是教育的整體革命。

《小時代》不可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腦殘年代

Q:在暢銷書榜上,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常年居於前列。不少書評家、學者都對於這樣的現象表示憂慮,認為這個時代年輕人的審美趣味有問題。您怎麼看?

A: 我認為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一個「腦殘」期,只不過從前沒有(暢銷)榜這種東西。比如我們那個時代的人,躲在被窩裡看連環畫如痴如醉,這難道不也是一種「腦殘」嗎?在那樣的一個時代,那樣的年齡,人是很容易被偶像吸引的。所以很多連環畫人物的形象就成了偶像。

現在的少年喜歡《小時代》是很正常的,這與他們的父輩祖輩是一樣的。人在「腦殘」期只可能喜歡《小時代》。等他們過了「腦殘」期,自然會喜歡他們這個時代更深刻、更宏大的東西。12 、13歲(的孩子),為什麼非要喜歡李敖、王蒙呢?他們當然會喜歡郭敬明韓寒。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有「腦殘」期裡少年最願意接受的思想。

再過10年還會有這樣的書。而現在這批看《小時代》的人會在致敬青春的時候調侃地說,「我當年還看過《小時代》呢!」。不要為《小時代》感到恐懼,只要我們大家都承認,我們都曾經「腦殘」過。每一代的人都會經歷的。

未來出版業仍是事務所模式

在商言商,儘管在文化出版業打滾,龔曙光顯然認為自己更像商人。在經歷過作家、文學評論家、五星級酒店管理者、傳媒集團老總等多種行業後,永遠保持「做乙方的心態」、「像重視產品一樣重視服務」和「做時代的主流產品」是他認為必須要堅守的商業準則。

Q:除了產品,作為出版機構需要提供怎樣的服務?

A:非常多。比如組稿階段,作家除了要提供內容、讓讀者感受其獨特的語感,其他的活兒都是編輯做的。未來的編輯部應該成為出版事務所,從選題規劃,文稿集成,出版事務,版權代理,到出版以後的社會推廣和反饋——要像經紀人團隊服務明星一樣,去為作家進行服務。現在韓寒、郭敬明的團隊都是這樣運作的。實際上,嚴肅文學越大牌的作家,越是需要這樣的服務。另外非常重要的就是圖書的裝幀,從開本、版式到設計,這都是為讀者服務,給讀者提供體驗的一部分。

Q:Amazon推出Kindle以後直接向作家購買版權,跳過了出版機構。這對於傳統出版業未來的業務模式會形成衝擊嗎?

A:Amazon只是跳過了出版機構,但它並沒有跳過出版事務。未來出版人、出版行業是一定需要的,只不過是模式的轉變。未來的出版業還是以事務所的模式來運營,讓有天才的人以比較自由的方式來做業務。不能用很僵化的大企業管理制度來制約天才員工,同時在分配上也充分考慮智力因素。西方很多很大的出版集團如果收購小型出版社,很少會對它進行整合,一般都會保持其獨立的運營。這也是我們的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01

任正非史玉柱等大佬談加薪:高工資是低成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78.html

任正非

任正非: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

在任正非眼中,華為是「三高」企業:高效率、高壓力、高工資。他堅信,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重賞之下才有勇夫。其實,華為給員工的不僅有高工資,還有股權和其它待遇。

應屆畢業生報到時的路費和行李託運費等可以享受實報實銷:從學校所在地到深圳的單程火車硬臥車票、市內交通費(不超過100元)、行李託運費(不超過200元)、體檢費(不超過150元)。上述費用所有票據在報到後的新員工培訓期間統一收取、報銷,並在報到的當月隨工資發放。

新員工正式上崗前的內部培訓期間,工資、福利照發不誤。新員工的工資開支,長年設置的負責培訓的一批員工、幹部的費用開支,各種培訓費用支出、培訓場所的建設、維護等等都是大筆開支。把一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培養成可以在市場、研發上獨當一面的成熟員工,華為投入了大量資金。

華為在市場費用上「敢於花錢」是出了名的。華為員工的收入一流,費用開支同樣也是一流的:所謂「出差要住星級酒店,參展要在國際展廳,捐款要有轟動效應,市場要搶最大份額」。公司曾經提出:「不敢花錢的幹部不是好幹部,花不了的要扣工資」,「省錢的不是好幹部」等等理念,鼓勵員工在該花錢的時候一定要捨得花錢,對重點客戶的投入不惜血本。1996年,華為在開發上投入了1億多元人民幣資金,年終結算後發現,開發部節約下來幾千萬。任正非知道後說了一句話:「不許留下,全部用完!」開發部最後只得將開發設備全部更新了一遍,換成了最好的。 

柳傳志

柳傳志:聯想根據物價給員工漲工資 高管薪酬看業績

聯想經常根據物價水平適時的給員工漲工資,下面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就是1988年,當時中國物價上漲很快,柳傳志剛創辦聯想不久,他當時很害怕自己的員工受到影響,就投資了10萬塊錢,在山東聊城辦了一個養豬場,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夠自己吃上肉。

第二個例子是:1992年的時候,很多人離開中科院,加盟聯想,但住房是個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聯想把房子建好,由員工承擔首期付款,然後企業擔保,讓72名年輕的員工住進了自己的住房。

第三個例子:就是聯想的企業年金制度。聯想會配比10%—20%的獎金,等到員工退休的時候,能夠有一筆退休金,這樣員工就可以過很好的生活,如果這個員工在5年以後辭職離開聯想,他會覺得聯想是一個很好的組織。此外,聯想還根據物價的浮動程度,每年首先給基層員工漲工資,而對管理層的薪酬,則是跟業績直接掛鉤的,這樣以來,整個公司內部氣氛很融洽。

馬云:加工資是因為我們對這些崗位有了更高的要求

工資是公司發給每個崗位的報酬。加工資除了是應對物價因素外,重要的是公司對你的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2013年,我們對很多崗位加工資,主要原因是我們對這些崗位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適應新的要求。對那些暫時沒有調薪的崗位,我們希望你能提升它的作用和價值。

同樣,有增必有減,如果你的能力不及要求或者未來不及要求,我們將會找到更合適的人或減薪。呵呵。我們希望不要發生這樣的事,但這樣的事一定會發生的。

董明珠:不要等員工要求漲工資,而要主動給員工加工資,超越員工的期望

一個企業的責任,是應該主動地給自己的員工與其工作付出相匹配的工資待遇。格力的員工在2005年、2006年每年只有兩萬多元的待遇,到去年已經是4萬多元,所以這是企業主觀上就要做的一件事,不能因為企業成本上升就擠壓勞動力成本,以此來實現市場競爭。不要等員工要求漲工資,而要主動給員工加工資,超越員工的期望。 

史玉柱:給員工高工資時,實際成本是最低的

根據我的經歷來看,給員工高工資時,實際成本是最低的,公司是主動的。在人才面前,若你比其他競爭對手給出的工資高一截,一年之後你回過頭來看,你所獲得的利潤遠遠高於你所付出的成本企業最高的成本不是給合格員工發高工資,而是還在給大量不合格員工發低工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33

一張圖看清大佬創始人的股份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290.html
為了確保在上市後管理層仍能牢握公司控制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最近正在試圖要求港交所改變堅持多年的」一股一票」傳統和監管規定。PingWest整理了部分活躍的國內互聯網大公司中(根據能檢索到準確公開信息的),創始人的持股情況。如你所見,將公司做到數十億美金規模後,依然能掌握30%以上的創始人並不多,而20%左右是個常見的數字。
shareholder-22-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52

我為何拋售美股?因為跟著大佬有肉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199

在最近幾週,不少大規模的貨幣基金經理都拋出「市場投機熱」的言論,警告的聲音從斯坦利·德魯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到保羅·辛格爾(Paul Singer),從塞斯·卡拉曼(Seth Klarman)到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甚至包括巴菲特,這位永遠的樂天派最近也表示,從現在的市場中很難找到有投資價值的股票。

當然也有人始終保持懷疑,嘲諷這些億萬富翁只是想讓股價下跌然後趁機大賺一筆,但是標普500指數在過去兩年提高了50%,而公司盈利的增長卻少的可憐。交易員Enis Taner近日撰文稱,將堅定不移的跟隨這些大佬們。

首先來聽聽神一樣的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以及吉姆·查諾斯(Jim Chanos)怎麼說。

Chanos:

特斯拉(Tesla,美國電動汽車生產商)和奈飛公司(Netflix,世界上最大的在線影片租恁服務商,大熱的美劇《紙牌屋》便是該公司利用大數據的經典案例)的問題在於他們的股價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有趣的產品或者創新的正常估值範疇,變成了一支受到狂熱追捧的股票,一項投資或者說是一個投機品,公司基本面的考量已經變得微不足道。

這些股票的價值過於依賴未來的預期,而這種預期實際上是很容易預測的。

Chanos也將這種情況與1999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前的情況相比較,他說「這些公司的價值提升得太快太快了。」

舉例說明,今早才剛剛調高特斯拉目標股價的一位分析師說,對特斯拉目標股價的預期中只有5%是以2020年前公司的現金流為基礎來判斷的。

他說,投資者拚命追逐發展「勢頭」,因為這確實很管用。

但長期來看這可能會撞上南牆。從一般意義上看,股票市場在當前水平都具有「極端投機性」,目前的狀況與世紀九十年代末非常相似。

Robertson:

我認為我們正處於「泡沫市場」的正中央,刺破泡沫之後我們可能無法那麼準確的對泡沫破滅做出反應,但是這種事情不會馬上爆發。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我們會陷入政治與財務危機的泥潭,到時候再看看會發生什麼。

與大佬們相比,如今散戶比三四年前更加活躍,但不管怎麼說Enis Taner似是鐵了心要跟隨這些大佬們。為什麼呢?他引用了G.C. Selden在一百多年前的觀點:

普通人想要反抗輿論是非常困難的,在股票市場這一點體現的更為明顯,因為我們都明白長期來看股價必然是由股民意見決定的,但別忘了,投機市場的民意不是靠人氣說話,而是靠銀子。一個掌握著100萬美元的投資者的影響力是500個手握1000美元的投資者的兩倍!資金才是市場的驅動力。

原文刊載於Risk Reversal,點擊查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53

Paul Singer:對沖基金大佬訪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231

「你不需要我來告訴你,美國、歐洲、日本這些發達國家即將破產了!因為他們背負了太多的長期債務。」

美國對沖基金埃利奧特資本(Elliott Capital)創始人保羅.辛格(Paul Singer)經常發出這樣犀利的評論,從經濟到政治,從奧巴馬到伯南克。

辛格作為美國老牌的對沖基金經理人,也是全球最為成功的業界大佬之一,埃利奧特資本旗下掌管資金多達220億美元。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他講到了如下幾點內容,讓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於未來及信心

「未來是我們今天無法窺見的一樣事物,信心對於未來的意義重大,如果市場失去了信心,那麼未來將變得很糟糕。那麼什麼事情會導致市場失去信心呢?比如商品、黃金價格上漲,潛在通脹預期,經濟增長提速缺乏持續性,社會動盪以及寬鬆力度加大等等都會影響市場信心。

「日本模式是這樣的:社會安定;經濟增長不快但是也夠使國民生活的幸福;高儲蓄率,並且沒人真的在乎他們的存款是不是得到了有效率的回報。不過歐美國家現在不是這樣的將來也不會是。」

關於QE

「有人說QE是在印鈔,有人說不是,我認為在功能上跟印鈔是等同的,它造成了市場很多的不公平,美聯儲借了3.5萬億美元給政府,雖沒有發生通脹,但是經濟增長卻也十分緩慢,不過現讓我們忘記QE退出這件事吧,美聯儲應該已經把它拿下議程了。」

市場上不少人認為通脹如果能上漲到2.5%就好了,辛格認為這種想法是及其危險的,因為沒有任何人對通脹的來臨做好了準備。

辛格表示,如果美聯儲只是決定開始縮減每月購債850億美元的貨幣寬鬆舉措,那麼相關影響也是"非常非常難以確定的"。如果投資者對經濟形勢失去信心,那麼"後果將很嚴重"。

紙幣危機

辛格稱即將獲得美聯儲下屆主席提名的耶倫(Janet Yellen)不太可能倣傚沃爾克(Paul Volcker)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同樣的方式,依靠債務來改變美國經濟不健康的狀態。

作為一個黃金支持者,他指出紙幣容易被操縱,並且美聯儲還自以為頂住了經濟危機的壓力成為全世界的救世主。

債務問題

他說:"政治決策層毫無直面或者解決債務問題的意向,也沒有修正立法職責的意願。"

對於美國負擔過大的債務壓力的問題,Singer補充道:"如果市場把注意力轉移到上述風險方面,那麼情況會變得極其糟糕。經濟成長或是稅率都無法解決債務問題,債務問題需要的是結構性重組。"

他認為,儘管大部分投資者在財務上進展不錯,但普通美國公眾依然面對著高失業和其他眾多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56

大佬創業野史,你著什麼急?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562.html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09年剛入行互聯網,當時我對互聯網的理解是:互聯網就是電子商務。因為任何互聯網產品形態,最終都靠電子商務買賣變現。基於這個理解,我將當時的社區類產品規劃為電子商務。於是,我急忙給兩個搭檔說:我要干電子商務!因為現在不干,以後就沒的干。

當時搭檔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每個時代都有它該有的夢想。我們現在專心做社區,即便錯過了電子商務,過一些年又會有新的夢想出來。

1、那些時代造就的夢想

QQ,開始的夢想是做成IM聊天工具,完全都沒有商業模式。趕上SP服務的時代,推出付費會員服務;趕上韓流,推出QQ寵物服務;趕上web2.0時代,推出QQ空間社區服務;趕上移動互聯網時代,推出微信……

Facebook,開始的夢想是做成哈佛校園約pao網站,同樣也沒有商業模式。當拿下哈佛校園,才想到接入周邊的其他大學。拿下美國,才想到要拿下其他國家,最終成為全球的社交網絡。

在當時那個年代,QQ和Facebook能想到今天的夢想嗎?它們當時的夢想很簡單,只想做成在線聊天工具和校園約pao網站!但是,時代創造了夢想,時代給了QQ和Facebook今天的夢想。

同樣,假如大眾點評網沒有趕上移動互聯網時代,估計不久後會死掉。是移動互聯網給了大眾點評網新生的夢想。

總結

夢想不是規劃出來的,夢想也不是一出生就有的。不要因為當下時代火熱的夢想,就放棄現在的夢想,非得要跟風,結果可能就是資本不足,實力不濟,沒跟上。或許,人家趕上現在的時代夢想,是因為之前的厚積薄發。所以,錯過就是錯過,錯過或許就是機會安靜的做好當下,積累下一個時代來臨的資本,趕上下一個時代的夢想

2、對產品人的指導意義

Q4了,或許很多公司都開始關門畫餅,其目的無非兩個:給投資人講個好故事、給員工更美好的藍圖。而在畫餅的過程中,往往是大家一起頭腦風暴火熱進行,餅畫太大了,撐住了。

而面對畫出的一張大餅,往往會出現兩種做法:

1、立即動用一切可用資源,將這張最美好的餅做出來。然後愛撫著沾沾自喜,滿懷信心的夢想著革新世界。

2、將畫出大餅的過程當做一次沙盤演練,模擬找出產品最終走向,分解目標,再結合現在產品問題,制定未來3個月工作計劃。

做法1,在我身邊,真心見到不少同學就這樣創業失敗了。總想著一步到位,卻忘記了產品應該給他一個成長的過程,忽略了產品成長演變的過程,就是截斷了讓產品成功的道路。最終,產品玩不起來,創業宣告失敗!

做法2,其實是很理想化的做法。很少有人能有這個自制力,將沾沾自喜之心收進去,並反思後將產品落地。或許,最終的成功去處就是賺到大錢,即商業變現。但在去往這個成功的過程中,要分階段實現目標,確定每個目標的產品定位。

舉例說明

360安全系列產品自然演變史:360安全衛士-360殺毒-360瀏覽器-360搜索。第一個產品目標是獲取用戶,第二個產品是更大化獲取用戶,第三個產品嚐試變現,第四個產品真正變現。

陌陌產品自然演變史:搖一搖約pao-群組社區。第一個產品目標就是獲取用戶,哪怕定位是約pao也沒關係,第二個產品就是洗白和沉澱用戶。

3、結語

互聯網江湖中成功的產品不是一開始就規劃出來的,而是隨著每個時代帶來的機遇散發新枝自然演變和成長出來的

別羨慕那些成功的大佬,稱讚人家有多麼英明神武,其實大家都明白一點:別想太多了,做好自己現在的事情,才有本錢趕上下一個時代的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87

網秦,周鴻禕 李開復 包凡三位大佬教你如何「反獵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168.html

今天,又一隻可憐的中概股遭遇了渾水的突襲,於2011年5月5日登陸美國紐交所網秦,被渾水發佈最新報告指為「欺詐!強烈賣出!現金餘額虛假!」。

渾水在週四發佈的報告中指出:「我們認為網秦什麼都沒有。在網秦所聲稱的2012年中國安全產品營收中,至少有72%是虛構的。」在這份長達81頁的報告中,渾水還指稱網秦嚴重誇大了該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佔有率,稱其所佔份額僅為1.5%,而不是網秦自己報稱的55%;付費用戶人數僅為不到25萬人,而並非網秦自己宣稱的600萬人。

渾水還指稱,該機構認為網秦的一種殺毒軟件程序實際上是「後門程序」。報告稱:「網秦的未來跟過去一樣黯淡。網秦無法通過根本就不存在的用戶實現商業化。」

渾水發佈最新報告,將網秦 評級為「強烈賣出」,稱其中市場份額、產品安全、負債表、收購業務等都存在作假或者捏造行為。渾水稱其目標股價低於每股一美元 。

目前看來,網秦的慘劇才剛剛拉開序幕,目前網秦股價已經暴跌了47%,每股股價直接暴跌至12.09美元。究竟網秦會像東方紙業、綠諾科技一樣最終挺住,還是能像360和新東方一樣逃出生天?針對這種屢屢上演的「獵殺遊戲」,i黑馬甚至覺得負責中概股IPO的投行們可以在他們上市時,給他們做做「反獵殺」練習。

至於如何反獵殺,《創業家》雜誌曾經做過一期封面,直接採訪了有反獵殺經驗的周鴻禕和李開復等大佬,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中概股們該如何反獵殺,這或許對網秦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也是未來上市中概股的「前事之師」。

李開復口述:

我一直在等待有一天能說點什麼、做點什麼。

去年,分眾、展訊、新東方等多家公司遭遇做空,我不能說這些公司沒有犯任何的小錯,但絕對沒有做空公司說的那麼嚴重。早些年,確實有一批很明顯的中國做假公司,做了假就該被打,打它們等於幫社會盡責。做空公司賺錢也無可厚非,但現在開始打這些沒有犯錯誤的,或者犯了點小錯誤的,用誇大、造假、虛構的方式,這就過分了,從一個打假者,變成了作假者。

新東方這件事,做空者把做空報告與美國證監會的調查結合在一起,這肯定是一個組合拳,俞敏洪不能在調查期間出來辯解,這就無恥了。但我愛莫能助,因為我講不清楚新東方的業務。後來看到Citron(香櫞)出了針對搜狐和奇虎的報告,講的是搜索,這個我懂。看完報告我覺得它完全是胡扯。

我沒立馬寫文章,而是在思考。我發現,對於做空報告,一種人覺得「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另一種人認為做空公司說跌就跌,跟著賺錢就好,於是支持外國人來打中國的公司。這讓我意識到如果只糾纏於質疑個別細節,而不是去公開辯論,就不會產生效果。尤其是如果想讓美國股民注意到這件事,就要找到做空者犯得比較大的錯誤,用嚴重的詞來引起注意。

我決定寫這篇反駁文章。文章是用英文寫的,邏輯也是美式的。美國人習慣用數據說話,錯在哪裡,怎麼證明,對的應該是什麼……寫完之後,我把它發在了雪球財經上,Citron在那裡有賬號。之後我在twitter、微博上轉發了這篇文章,同時發給了6位投行分析師,美國幾個媒體也跟著轉載,這足以讓Citron看到。後來,網友自發成立citronfraud.com網站,多家遊戲公司主動出來反駁Citron……

我並不想打口水戰,所以把之前的各種質疑整理成「十問香櫞」。從目前情況來看,至少在搜索及拼音業務這一點上,Citron承認了它對被調查公司的基本產品不瞭解。這就像一個人對百事公司說你們的百度產品做得很好,這代表了這個公司不專業。我想,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希望後面的9個問題,Citron也會逐漸承認。

做這件事情,我也遭到一些人的質疑。有人覺得我可能買了奇虎股票或是周鴻禕的朋友,Citron也質疑奇虎與創新工場有重大的利益關聯。都不是。如果說這件事情裡,我有什麼利益的話,那就是這些所謂的打假公司,損害了中國公司的名譽。它們把VIE(可變利益實體)結構及中國公司的可信度,打得越來越低,使市場失去信心。這間接影響未來所有可能赴美上市的公司。我們投資的這些公司再過三五年也可能到國外上市。到時候如果中國公司都被打臭了,VIE結構不行了,我們最終也將受害。

國內60多位投資者、創業者和我一起簽署了一封公開信,質疑Citron。9月12日,Citron發函說要起訴我們。這是件很可笑的事。起訴就起訴唄,我們又不是沒見過別人做可笑的起訴。

說起訴訟,我希望中國的企業有一個認知,當你被錯誤的信息冤枉時,要站出來,不要打不還手。既然去美國上市,就要瞭解美國的情況,注重和投資者的交流,在遇到困難時學會危機公關,懂得運用社交媒體平台,以及在合適的時候用法律維權。這些都要學,都要交學費。如果認為公司、產品、客戶都在中國,美國只是融資渠道,錢融完了就不管美國的事了,就不要去美國上市。

我和一些公司的創始人聊過,他們以前沒有足夠的認知和勇氣去打硬仗。有些認為自己英文不好、不懂美國文化、很難打贏,有些則認為事情已經過去,不想再追究,相對持比較悲觀的態度。打官司不一定每次都會贏,但打十次贏三次的話,就達到了效果,讓做空公司知道以後不能胡說八道。打假機構是不能作假的,一次被法院認定作假,名聲就毀了。那它們就會警惕,無論它們以後不再打假,或是守規矩地打假,這兩個結果都是贏的,所以有敗訴也沒關係。

反過來看,早些年中國造假公司被渾水、Citron打,現在已經很少再有通過逆向收購造假上市的了。同樣,做空公司報告亂寫,我們也來打你,這樣以後就少有亂寫報告的公司。在一個樂觀者眼中,這是一個很好的結果。

最近渾水公司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中國已不再是渾水優先考慮的對象。我不能假設渾水的舉措跟我們做的事情有關,但至少做空公司已經認識到中國公司不是可以亂欺負的,報告不嚴謹是要付出代價的。只要大家都更守規矩地做事,這個事就告一段落了。

周鴻禕口述:

我對做空這事非常能理解。

這幾年,中國有一批到美國買殼上市的公司,不客氣地講,這裡面騙子比例相當高,一些造假方法超過美國人的想像。拿出那種玩兒A股的精神,第一年贏利,第二年虧損,第三年就ST。路演的時候給人吹得都挺好,一到交季報的時候就老做不到。

再加上中國互聯網行業又存在VIE(可變利益實體)結構,國家本來應該給個明確的說法,又含糊其辭。熟悉中國國情的人都知道,VIE這事兒已經是板上釘釘的既成事實了,國家也不可能採取什麼行動。但是,美國人認為你沒有個法律規定,就永遠覺得心裡沒底。

在這些背景下,美國對中國上市企業的不信任逐漸形成主流。Citron(香櫞),特別是渾水,是一家比較出色的公司,早期發現了不少中概股壞公司。當時對這些做空機構我內心是比較尊重的,做空作為一種機制,確實能有效發現一些壞公司。這些公司被揪出來,相當於消除害群之馬。

我一直都是當笑話在看,認為這種事兒跟我們沒關係。平心而論,中國互聯網公司作假的,確實非常少。為什麼呢?這些公司都是拿VC的錢長大的,VC投你的時候就對你查了個底兒掉,而且一般來說,國外的公司投我們都有要求,從你很小的時候,每年都是「四大」來審計。在這個行業裡作假太難了,特別是我們,又屬於有很多敵人的公司,你沒有毛病還得給你侃出點兒毛病。

所以,Citron第一次做空360時,我們覺得很驚訝。

Citron是在美國股市開市前發的報告,差不多是這邊晚上9點,報告到我們手裡已經10點多了。這種事兒不管你多麼生氣、睡不著覺,都一定要快速回應。我們半夜趕回公司,把網址站的、瀏覽器的、IR、財務、法務、公關等相應一堆主管都叫了過來。

看了Citron的指責後,心裡就比較輕鬆了。很多問題我們覺得很幼稚,他對我們的模式一點都不懂。那我就解釋。360這個模式確實難以理解,上市前在美國路演的時候,我一對一地給基金講就講了一百多次。路演的結果還是不錯的,也說服很多人,但是我發現,上市後每次我們舉辦投資人會,我都要再次解釋。

中國公司到美國去上市,通常都要在美國找一個大哥,比如說是中國的亞馬遜、Google,美國人容易理解。但360誰都不是。我看了很多美國人寫的報告,他們對中國的理解非常膚淺,就是用一些概念、名詞來做解釋,不瞭解中國的情況及中國用戶的習慣,不能感同身受,只能想辦法把中國公司套到美國人能理解的模式上。

我經常講,做產品的人要從用戶出發。我有個習慣,很多人在網上罵我的時候,他就是罵得再難聽,我一定要想他為什麼要罵我,要從他的角度想,我覺得我才能將心比心去改進。所以儘管第一次已經感覺到Citron來勢並不友好,我們還是善意地想,它對我們的模式確實一點兒都不懂。這時候你跟人吐口水肯定沒有意義,所以我們就非常禮貌地把他所有的問題做了個書面解答,而且把我們沒有講清楚的問題給大家講清楚。我認為,這正好是跟資本市場宣傳和溝通的機會。我們內部定的是這個調子。

報告是發給所有的投資人,在當天收市時。而且我們說,歡迎你到中國來,你可以質疑我們,但最好能面對面溝通。在中國,對於這種事,態度很重要,好像誰要敢大叫、誰聲音大誰就有理。美國不是這樣,大家都很理智,你要是反應太過激,越委屈、越憤怒,投資人越不信。美國文化跟我們不一樣,一定要理性地回答他,憑證據,有一說一。

第二天,我們組織了電話會,和做投資者關係的、買了我們股票的投資商逐條解釋。這是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這些人買了你的股票,他們不信Citron、不拋你的股票,你就沒問題。還有一個,就是要跟投行的分析師聯繫,一定要讓他們出來挺你,這點也很重要。

Citron第一篇報告對股價的影響不是特別大,當天跌了不到十個點,這和我們的快速回應有關。我認為我們解釋得足夠清楚了,它就不會再折騰了。

半個月後,Citron出了第二篇報告,害得我們又半夜睡不著覺。這次是圍繞著我們的收入說事兒,我有點兒生氣了,覺得這是有點兒故意找彆扭。比如我們網站生意做得很好,因為這兩年電商很瘋狂,大家拿了VC的錢就投到我這兒來了,但Citron非拿沒交錢的網站來說事兒。一個網站,裡面不可能所有鏈接都是交錢的,比如百度,但中國人都用百度,我能不放嗎?Citron就說,你看,據我們調查,百度是不付錢的。

但是,跟以後的幾次一樣,我們還是這個方法,又解釋一遍。我後來認為他們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為了把你做空,就要找各種東西,已經不是在跟你講道理了,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要揣著明白裝糊塗,你說什麼我解釋什麼。我不攻擊你,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一個態度。生氣沒意義,對方躲在暗處,每天可以寫一篇文章罵你,你一生氣不就正中他下懷嗎?儘管你知道,丫就是個壞人,可能是競爭對手派來黑你的,他也順手掙錢,但你還是要擺出一種姿態,平和、開放、透明。有些公司在面對做空時特別憤怒,憤怒會讓人亂了章法。

我曾經問過展訊。展訊被人做空過一次,他們當時就是快速反應,快速發出報告,保持透明,保持開放,這給了我們很大啟發。

去年年底,我們做了一個投資者開放日,主動邀請美國、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上百家投資基金來公司。跟當年路演時一樣,我又講了一遍我們公司的模式,然後請我們的VP(副總裁)跟總監們回答他們的問題。只要跟我們簽保密協議,別把我的東西透露出去。你覺得我是騙子是吧?你到公司來看,因為一個人說謊容易,你很多人就很難圓謊了。

所謂反獵殺,其實也反不到哪裡,我們都是比較和平地應對。你在明處別人在暗處,這時候遮遮掩掩沒有用,就是充分地把自己敞開,願意接受任何人的問題及來訪。

今年一月,在中概股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我們還做過一個5000萬美元的回購計劃。董事會授權CFO,一旦我們的股價跌到發行價之下,就開始回購。我們相信公司有價值,我們願意真金白銀地把股票買回來。

這個過程中,我一直覺得心裡很有底。第一,我畢竟是有經驗的創業者。這個公司從一開始就是我幫它融的資,至少有超過10家正規的VC,以美國的投資商為主,東岸西岸各種風格的都有,所以對我們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公司還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請了一個搜狐的財務負責人過來做我們的財務總監,很早就用「四大」做審計。2011年360上市,跟我們同時遞交申請材料的有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我們第一個沖上去了,很簡單,就因為我們審計材料做得無懈可擊。

我知道很多創業者都很草根,創辦企業的時候,啥都不注意,公司賬亂得一塌糊塗。如果你真的想做一個公司,歷史一定要干淨。賬目審計有問題,就像身體裡有病,是經不住外部的風的,只有內部強壯才能經得住這些風寒、流感。

第二,大家知道我的風格,就是瘋狂地搞用戶、搞流量,對產品非常在乎,像我這種人的聰明才智不太可能去用在作假上,否則早就被人揭得體無完膚了。我挑戰的都是巨頭公司,都是硬碰硬。一個沒有實力的公司,沒有流量、沒有用戶,別說挑戰騰訊,恐怕金山、瑞星都挑戰不了。

對付做空,最根本的,一是自己要干淨,不要有問題。二是你的業績。最後大家還是看業績,你光解釋得天花亂墜沒用。第二次被做空時,我們發佈了季報,業績好,股價就漲了。每次季報發佈後,我們兩個CFO都會在美國路演,加強與投資人的溝通。中國的很多創業者,公司在美國上市了,錢拿到了,就不去見美國人了,這是不對的。要不厭其煩地去見投資人。投資人面對各行各業,幾百幾千種股票,他就那麼多錢,要買誰、持有誰,他真的不知道。這就需要溝通。如果一個股票被投資人忽略,都是散戶在炒,股價當然很不穩定,就很容易被做空。如果都是一些長線投資者,看好你的未來,願意持有你,無論怎樣波動都是重倉持有,逢低就買進,你的股價就會非常堅實。要達到這種狀態,就要建立信用。信用的建立不僅要靠溝通,還要靠不斷的好的業績。我們現在上市快一年半了,堅持到兩年,就是八個季度,每個季度都能達到承諾,超出投資人的預期,這種信任就會建立起來。

我們都知道做空者有利益,但動機不重要。做空就是為了掙錢,掙錢天經地義。

以前,Citron、渾水打中了很多中概股壞公司,得手率相當高。但是,再往下可能就不那麼容易找到這種做假明顯的公司了。所以,我覺得就開始出現為了打假而打假的趨勢了。容易打的打完之後,他們選擇的標準,我認為就跟原來不一樣,是找股價還可以的公司,因為有很多公司已經在市場中都跌到發行價以下了。

我們是中概股中少數幾家股價在發行價之上的。Citron在亂找目標,可能有人給它遞黑材料,一拍即合。Citron的第一篇報告裡把我們的上市地紐交所寫成了納斯達克,這是個只有中國人才會犯的錯誤。所以我認為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利用Citron來搞我,但這個競爭對手可能也沒給它真實的材料,它可能被誤導了。這個過程中,還出現過一家名為德勤觀察(Deloitte-Watch.com)的網站,看名字第一感覺這是德勤旗下網站,其實和德勤毫無關係。這是典型的中國人的作假方式。它出現一次後就消失了,肯定是個馬甲。

到了後來,Citron真的是為了做空而做空了,雞蛋裡挑骨頭,但幾次都沒打到點兒上,所以對股價影響就不是特別大。而Citron的公信力幾乎就沒有了,因為它做不出新的東西來。前幾次,我還參與應對,後來幾次,都是CFO們在處理了。

Citron對我們真正有影響的那次,是把福布斯中文網站博客上的一篇文章,傳播成「《福布斯》中文版揭露了奇虎」。這個博客作者跟Citron,我不好說有沒有關係。看到那篇文章,我當然很生氣,但是我怎麼對他?我先是與《福布斯》中文版溝通,確認了不是《福布斯》的行為。之後,我們給《福布斯》英文版的老闆寫了投訴信,同時電郵聯繫了那個博客作者(一個老外),禮貌地邀請他來北京公司面對面溝通。後來他來到北京,我們跟他聊了兩個小時。我們還是說,不懷疑你的動機,你對我們有誤解那是我們的問題,我把你所有的質疑都給你解釋。我們也曾邀請Citron負責人來奇虎參觀,但是他不來。

最近一次,Citron在做空360的同時做多搜狐,引起了李開復的質疑。這跟渾水不一樣,渾水在堅持做空。我覺得你要堅持一條路走到黑大家也拿你無話可說,你掙錢歸掙錢,我們還尊重你做空這種行為。就像我挑戰巨頭,不管挑戰得對不對,我總是敢挑戰巨頭,大家就會認同你。Citron現在突然變成要推銷股票,過去的遮羞布就被撕掉了。

Citron總共對我們發了6次報告,我們都扛住了。其實你只要不買賣股票,股價對你來說不重要。但是被做空對我們有沒有實質性的傷害呢?還是有。三人成虎,他天天說你,你網上一搜,搜到的都是負面。同時,老讓Citron這種機構誤導,最後確實會把中國公司的名頭全給搞壞了,那麼風險投資就不會再投,創業者還怎麼創業啊?今天中國的創業者靠中國本土的銀行貸款,靠政府對中小企業扶持,可能嗎?還得靠VC。VC賭什麼?VC要賭你上市。很小的企業能在A股上市?可能還得走中國香港、走境外。

我覺得在這方面,政府應該出來做點兒工作。天天花很多錢播形象片,沒有意義,你以為美國人就那麼容易被洗腦?你只要出些不好的事情,對你形象損害就特別大。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如果做得好,也代表了大家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如果中國概念股都紛紛退市,雖然是民營企業,對中國概念也是一個傷害。中國互聯網公司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VIE,我認為政府應該對現有的VIE結構給個鮮明的認可,哪怕以後你不允許了。

Citron每次提出問題時,德勤就會收到舉報信、匿名信,即使明知道是無稽之談,也要按程序對我們再進行審計。舉報者給德勤美國施加很大的壓力,最後德勤對我們的審計是前所未有的,每個客戶合同都要看。德勤增加很多工作量,我要多交審計費。每次審計,我們財務部的人都是天天連軸轉。此外,我們每次還要按照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規定,針對德勤提出的問題(大家都明知道是假問題)成立獨立調查小組,給德勤出一個調查報告,同時在SEC備案。

我們為此承擔了很多工作量,確實也經歷了很多考驗。去美國上市,不要光想著自己股價高,市值高,拿著美元,就要接受人家這套遊戲規則。SEC和德勤對你的審計和嚴查之外,這種做空公司對你的挑戰,也是必然要經過的。有的公司沒被做空,從某種角度講它可能都被遺忘了,股票沒人炒,沒有成交量。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考慮過要不要起訴。我們的股東也是兩派意見。實話說,起訴是件很難做的事情,為什麼呢?第一,我們問了SEC,它對這種做空公司是默許和支持的。它要保護這些做空者做空的權利,容忍小惡來避免大惡。第二,做空者都是此中高手,瞭解他們的朋友說,他們都會很注意自己的郵件往來,全是匿名,你很難追查到他們之間的關聯交易。我和江南春為此還一起到美國找律師分別聊,律師也說,做空者都提前做了很多準備,他們說話都一定是律師看過的,你找不著痕跡。我們就覺得,通過訴訟,可能效率特別低,而且在美國打官司也挺費錢的。

到目前為止,中國公司中只有希爾威礦業動用了法律武器,投入了很多精力、物力,我看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你如果覺得公司沒問題,就算被人誣陷了,潑了髒水,股價有短期的起伏,你耐心解釋、溝通,然後專心把業務做好,你的股價起來,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懲罰。

就像最近這次,很多人受Citron的影響,做空我們,結果我們的股價從14塊起回到了20以上,把所有做空的人都懲罰了。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包凡口述:

這麼多中國概念股被做空,我認為最大的背景是國際資本在做空中國。為什麼能做空中國?因為中國的經濟正面臨很大的挑戰,我們面臨的是結構性而非週期性的危機。如果沒有一個真正負面的東西,一點兒事實都沒有,光靠造謠是做不空的。做空者是這樣,實際你應該減10分,它嚇唬別人說要減50分,這跟做泡沫是一樣的,你不過就好了10分,它說好了50分。資本市場總是這樣在搖擺。

那麼,做空中國怎麼能賺到最多的錢呢?肯定是做空體量最大、流通性最好的公司,那就莫過於中國的金融股和恆生指數。但是,這兩個東西是大象,搬不動,做空的人與之相比不過是一隻小狼狗,咬不動大象。怎麼把大象搬倒呢?就要團結所有的力量,那麼就要別人相信你。只要所有的人開始恐慌了,你咬了第一口,別人就開始幫你咬了。

怎麼讓別人信你呢?你首先要找幾個經不起捏的軟杮子。在美國借殼上市的中國公司裡,爛公司的比例相當大,一打一個准,這就是Citron、渾水前些年做的事。市場慢慢會注意到,覺得它們說得挺有道理。然後再搞幾個大一點兒的,比如東南融通,的確有問題。接下來就搞新東方、分眾這樣的,最多有點兒小問題,但是很不幸,這時候,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相信了。下一步就是金融股和恆生指數。恆指現在已經回到20000點了,往下打的空間是很大的。對做空者而言,現在被做空的這些中概股只是一些小菜,做空它們掙不了多少錢。

推動整個做空浪潮的,是國際上一批大的對沖基金。Citron、渾水只是它們前面的喇叭筒,因為對沖基金不能自己跳出來。最核心的是,很多被做空的公司,這些對沖基金都是它們曾經的股東,知道公司有瑕疵,現在做空再賺一把。國內總有人說什麼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都是扯淡,他們不知道這背後是一個很大的產業鏈在運作。也不要從道德的角度批評做空,人家就是為了賺錢。但你要知道,它是為了賺錢,此外沒有什麼崇高的目的。做空中國,用「陰謀」兩個字我覺得有點兒過了,但絕對是一盤很大的棋。他們的想法是,把銀行股、恆指一把打穿以後,最終中國政府會出手救市,他們再反手做多。

這就是個game。資本的遊戲。中國企業家有個誤區,覺得一個好的企業家不應該跟資本混在一起。你要麼就別上市,上了市就必須知道怎麼玩兒這個遊戲,不懂遊戲規則就要被人宰。這裡面沒有什麼正義與邪惡,我也不相信存在什麼對付中國的陰謀。只不過是中國人不懂,好欺負罷了。我1994年就去了摩根士丹利,在這個圈子裡成長起來,對這些太瞭解了。中國金融體制不改革,就產生不了一批金融精英,就沒有人幫你對付這些人。

被做空的公司一般都是估值過高,有擠壓的空間。做空者在你的公司裡往往都有內鬼,幫助蒐集你的資料。如果做空者覺得資料是有效的,就會決定做空你。一般他們會先把一些材料給渾水這樣的公司,讓他們寫分析報告,再把報告發給一些基金公司,鼓動更多的人建空倉。時機差不多的時候,他們就會讓研究公司正式發佈這個報告,同時他們在二級市場上集體砸盤。這一定會引起恐慌,屆時賣盤洶湧。股價跌到一定價格,接受股票質押的銀行等機構就會斬倉,股價於是更跌。跌到理想價位,做空者再進來補倉,把借來的股票還掉,一輪做空就結束了。

那麼,如何防止公司被做空?當你的股價被高估時,你就要意識到自己有被做空的危險。不要拿公司股票去做質押,尤其在股價高的時候。做空者需要借大量股票來砸盤。中國有很多企業家,公司上市以後,總覺得自己的股價被低估,不願意賣掉股份,喜歡質押股票借錢去做其他項目。這就給做空者製造了機會,他們很容易就能借到做空需要的股票。

一旦公司被做空,你要打的其實是公關仗,所以在美國那邊要有面向投資者的窗口或者媒體平台,能夠及時向投資者發佈正面的消息。當然,最牛的是找到所謂的「白武士」,一個大基金,來買你的股票,讓股價上漲。或者,乾脆退市,離開這個遊戲。退市會使股價跌不下去,做空者可能徒勞一場。應該有這樣的準備。

這樣才是正常的遊戲過程,你來我往。不要憤怒,也不要試圖改變遊戲規則。作為中國企業家,一定要懂這個。做企業的人來到資本市場,往往一副好像對資本很不屑的樣子,千萬不要這樣。

記者:劉建強、葉靜

渾水網秦報告要點:

——網秦就是一場重大的欺詐案。我們認為,這家公司什麼都沒有。在網秦所聲稱的2012年中國安全產品營收中,至少有72%是虛構的。到目前為止,網秦最大的客戶其實就是網秦自己。我們預計,網秦在中國市場上所佔據的份額僅為1.5%左右,而不是該公司自己聲稱的大約55%。我們還預計,網秦的中國付費用戶基礎僅為不到25萬人,而並非該公司所聲稱的600萬人。

——網秦向消費者出售的「網秦安全7.0」殺毒軟件並不安全,我們認為它就是一種後門程序,會令用戶的手機容易受到網絡攻擊。網秦在保護用戶私人數據的問題上所作出的嘗試很無力,因為數據是通過中國政府的防火牆上傳到網秦服務器的。用戶手機容易受到所謂「中間人攻擊」(MTIM)的攻擊,原因在於網秦並未遵循基本安全協議。渾水委託一流的安全軟件工程師對這種產品進行了分析。

——網秦的未來前景跟過去一樣黯淡。最近,網秦以廣告和遊戲為中心而開展了一些活動,但這只不過是其試圖改用一種不那麼明顯的欺詐方式。網秦無法通過根本就不存在的用戶實現商業化。

——網秦的併購交易很有可能是貪腐行為。

——網秦的現金餘額很有可能是虛假的。在網秦提交的2012年20-F文件中,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將其所有現金和定期存款都分類為「二級資產」(Level 2 assets)(對這些資產進行估值的難度略高),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網秦所聲稱的來自於IPO (首次公開招股)交易的現金運動幾乎肯定不會發生,其原因在於中國當局實施了外匯 控制措施。因此我們認為,網秦的定期存款很可能是偽造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