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息投資法的威力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2/blog-post.html
早前止凡在這裡寫過一篇「重視股息就是「食息派」? 」,討論觀點認為「食息派」亦可以獲得非常可觀的回報,可能有朋友會問:「本來5釐股息的股票,等到7釐買,每年只多賺2釐而已,真的這麼厲害嗎?」,讓我試試詳細一點討論。

假設有支5釐股息的股票,股價$100,即每年派$5,另外每年股息增長5%,即下年派$5.25,後年派$5.5,第三年派$5.79,如此類推(所舉的例子不是真實,但只想說明小小的數字,回報威力如何)。好了,今年不知何解,股市大跌,這支股票賬面值大跌,令股息率達7釐(股市大跌沒有影響派息能力),派息$5的她突然只值$71.4,就當以這個價($71.4)買入。

3年後,所收取的總股息為$16.54,如果3年後的股市好像雨過天晴,又再瘋狂起來了,現在這支派$5.79股息的股票因股價暴升而變成只有3釐股息率,即現價為$193。這個時候賣掉,股價加上三年來所收股息總共收回$209,對比當時$71.4的買入價,大約3年有3倍的升幅。

3年升3倍,本身已經是不簡單,但亦可能有人會認為只要投機者冒點風險,這樣的回報絕對不是問題,然而重點是這個方法所冒的風險其實不高,可以說是保守地穩賺的。理性地分析一下,採用這個投資法的投資者,所著眼的正正是現金流,只要繼續持有這個資產,股票本身就一直產生著「和味」的股息作現金流,持股期間根本沒有任何壓力。

如果大家有留意,在分析中我是沒有特別描述過持股期間的股價變化,例如有人會問為何派了股息(除淨後)不用對股價作出調整呢?因為這些股價上落一點都不重要,持貨期間,只需著眼豐厚的股息,不買也不賣,股價多少又有何關係。如果股價升上天,股息率自然會反映,指示你行動沽售。如果股價跌得過份,飛昇的股息率又會告訴你怎樣做,買入更多吧。

若然不是3年,而是5年,10年,甚至永遠的股價亦不能反映股息的價值,股息年年增長,但一直股息率居高不下怎麼辦?在這個時候,你應該快點告訴我這是哪一支股票,股息一直增長而股價永沒有反映出來,我會好樂意幫你買掉她,我所追求的正是這樣的資產,超便宜貨又能產生極強現金流。銀紙不能讓你變成富人,然而這樣的資產靠可以。

當然運用這樣的投資分析方法亦有不少重點,最重要的是資產本身一定要永遠保持優質,因為一旦派息能力不再,如意算盤立即崩塌。這個方法是如此的簡單,要著重的不是算式本身,而是公司的整體分析,其實這是每天巴菲特都在做的事情。要賺取巨額回報,內裡有否陰謀?我不知道,但我認為不需要太多陰謀也行。

巴菲特運用這個簡單的方法,在2003年時投資了中石油(857),當時只有6倍市盈率,股息率達6釐。當然,買入中石油還要考慮多方因素,包括明白公司整個賺錢模式、公司盈利是否穩定、石油價格、管理層作風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以2003年這個公司股票數字(市盈率及股息率)買入,實在立於不敗之地。

2003年,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平均價1.68元,到2007年以平均價12.2元沽出,沒有永遠的持有,未計及期間所收股息,5年賬面賺超過6倍。細心分析一下,這樣的操作需要陰謀嗎?需要內幕嗎?其實普通投資者亦能做到,看你功力如何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96

匯豐卓越理財戶口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1551.html
多年前,止凡申請卓越理財(Premier)戶口時是以獨立戶口申請,而不是把原本的運籌理財(Advanced)戶口升級,所以一直出現多個戶口。然而,平日多只會用Advanced戶口,所以希望把兩個戶口合併,減少一些閒置戶口。

不過,接觸過匯豐職員,不可以把兩個戶口合併,必需要先取消原來的Premier戶口,日後再把Advanced戶口升級才能做到我想要的效果,於是便到銀行處理。
當取消了Premier戶口之後,本來應該繼續我的下一步,就是升級原來的Advanced戶口。不過在這一刻我反而在想,到底有何必要把原來的Advanced戶口升級至Premier戶口呢?

可能大家都會知道,Premier戶口需要客戶在匯豐戶口內有100萬以上的資產值,才不會每月收取手續費,資產值包括現金、證券、外匯、紙黃金、強積金等,而Advanced戶口則只需要20萬而已,因此擁有Premier戶口好像身份的象徵。

除了這些虛榮感以外,其實用了多年,我不覺得Premier戶口對我有任何吸引之處。當然,Premier始終會有一點好處吧,例如外幣匯率好一點及戶口多一點利息、到外地會多一點方便、可以進出Premier分店享用咖啡及看雜誌、分店有專用服務枱、有些特選商戶有折扣(但那些品牌我全都不認識)之類,可惜我一一都並無興趣。

外幣匯率及利息只是多一點點,很少存現金的我受惠實在有限,平日又少到外地,又少到匯豐分行,這些優惠都好像與我無關。相反,在虛榮心這個問題上,我反而希望低調生活,不想直接或間接在家人面前弦耀財富,平日連明牌衣物都少穿,帶張卡來讓人家知道有百萬在銀行又是否有必要呢?不過我相信不少人的確有這個動機,就是申請來威威也好。

如果有實際好處的話,我也會考慮再一次升級,否則還是免罷。日後不如以私人銀行為目標,因為私銀客戶可以買賣一些普通戶口不能接觸的投資產品,即一些專業投資者才能買賣的產品,投資選擇會更多,這樣的申請動機相對更實在。

可能我想得不夠全面吧,如果blog友們知道Premier戶口有更好的實際用處,請分享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35

我的10年炒樓經驗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3/10.html
近日止凡看畢一本有趣的書,書名是「我的10年炒樓經驗」,作者韓安迪,是香港討論區人氣post的分享者。作者分享了他10年來的炒樓經驗,由8萬炒到500萬的經過,內容十分有趣充實,值得「香港人看」。說「香港人看」是因為書中故事都是香港人的故事,亦用了廣東話語寫出來,當中亦有不少搞笑粗話,其他地區人士多不能看懂。

這本書好像揭示了一個另類的投資世界,作者是一個積極的物業炒家,由於沒有穩定收入,以及買賣一些舊唐樓、分契樓、僭健樓之類,所以大多數都沒有做按揭,大部份買賣都是full pay。故事就由2002年用8萬元買入一間深水埗的分契樓開始(一間600呎分間成三間獨立房,就像劏房一樣,再找律師分了契約,獨立進行買賣),一直一買一賣、一賣一買,慢慢炒到10年後的500萬身家,過程十分有趣。

炒樓過程為何會有趣呢?有趣在作者好像沒有好好計劃,見步行步,其中亦有不少突發事件發生,好像簽了臨約才發現資金不足,賣出物業時在交易前又被買家以有僭健為由「踢契」,放租時又遇到麻煩租霸,買過被「黑社會」追數的物業,又買過錦田一些了無人煙的村屋,也買過沒有入屋路權的村屋,亦買過沒有滿意紙的村屋。這些一切對我來說都非常新鮮有趣,現在讀者可以當成故事看看,但能夠想像到作者當時的煩惱及想盡辦法解決問題的努力如何。

透過書中交代的故事,讀者可以吸收到不少財務知識,尤其是樓宇買賣方面的知識。包括原來香港有分契樓,而分契樓又不能做按揭。又有一些節省佣金的招數,先租一些「邊租邊買」的單位,成為租客後能直接聯絡業主,之後再直接提出買入單位,經紀只能收到租樓的佣金。對於談判技巧的分享,先瞭解租霸或撻訂者的利害關係,再與之談判。向人借錢的方法,要想辦法保障人家,例如向老人家借錢買樓時,大可落老人家的名字,把租客的租金直接過數還錢,自然事半功倍。實在有不少有趣財務知識,不能盡錄。

當中最令我深刻的是作者向一位高人學習,其中一個原因是作者正以為自己的節省佣金方法很強之時,炒樓戰績亦很彪炳之際,竟然被地產經紀說服以一個他認為低得不合理的格價賣出他的單位。地產經紀運用了高超的談判技巧不在話下,最令他奇怪的是為何地產經紀會這麼落力地幫買家呢?原來這位高人買家所用的方法正正與他相反,高人一向厚待經紀,不殺傭不單止,還不時加傭,經紀把樓價壓下多少,經紀佣金自然相對增多,這比作者之前學懂的節省佣金大法賺得更厲害。

記得有身邊朋友也曾經對壓佣金的方法十分瞭解,例如他分享過,在沙士時期,無人買樓,反而很多人想賣樓套現,朋友就話這些時期買樓的人絕對可以殺傭,到樓市大升,盤源很缺,成交少之又少,殺傭的權利就到了願意賣樓的業主身上。這是捉心理,經紀最想促成成交,而知道了自己正在有利的一方,可以增加談判本錢,賺盡。當時我亦對此類思維有所保留,認為一次半次由自可,如果想要吃物業投資這行飯的話,一定不要刻薄經紀,要跟經紀成為好友,不減佣金還不止,更要加佣金令他們盡力為你行動,這亦是財叔分享過的,記得林奮強所講過的亦是類似的東西。殺傭還是加傭,這是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分別。

書中的故事是有趣,不過就好像看韋小寶的故事一樣,其實有欠整盤理財計劃,本來作者有很多次都已經被沒頂的,只可算是福大命大,令故事驚險刺激。例如沒錢成交,身邊又會有朋友相助,有時又會有位多年不見的親哥哥出來夾錢,看似賣不出去的物業又會被人看中買入來作其他用途。整體來說絕對是一本好書,至於哪部份應該學習呢?讀者看過後自行判斷吧。


這本書都設立了facebook page,大家不訪去看看吧。
https://www.facebook.com/anders9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81

芒格的投資語錄(一)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3/blog-post.html

在其他blog友處看到芒格的投資語錄,止凡立即把它分享到facebook page。內容十分詳盡,一口氣很快地看完,感覺當中不少乃絕世警句,一定要逐一加以評論去認真地在blog中分享一次。

如果大家不清楚芒格是誰的話,相信大家都認識世界首富級人馬價值投資者巴菲特,芒格就是巴菲特多年來的投資夥伴,每次巴菲特出席巴郡的股東會都會有芒格陪同,在投資事途上,可以話芒格對巴菲特影響非常深遠。

由於這些芒格的投資語錄總共有90個之多,每個都加以評論的話,一篇文章由頭到尾可能太長了,所以會分開多篇來寫,希望大家有心機看。


1. 大部分人都太浮躁、擔心得太多。成功需要非常平靜耐心,但是機會來臨的時候也要足夠進取。

止凡:這就好像打獵或釣魚一樣,耐性及EQ都很重要,平時要準備充足,好好靜心等待機會,到機會來到之前不要胡來。


2. 根據股票的波動性來判斷風險是很傻的。我們認為只有兩種風險:一,血本無歸;二,回報不足。有些很好的生意也是波動性很大的,比如See's糖果通常一年有兩個季度都是虧錢的。反倒是有些爛透了的公司生意業績很穩定。

止凡:在這裡也說過很多遍,這是太多人受基金經紀及財演影響,甚至CFA的教材亦這樣定義,即波動性高代表風險高。但其實這一直是誤解,對於投資風險很簡單,風險來自「無知」。


3. 所謂的「息稅折攤前利潤」就是狗屎。

止凡:「息稅折攤前利潤」即未計及派息、稅款、折舊、攤銷前的盈利,這些項目都是必須的,不計及這些項目的盈利數字,看來都無謂。記得三兩年前香港Disneyland的「息稅折攤前利潤」為正數,報章大字標題報導,而真正盈利還是負數,這代表什麼呢?選個好看的數字來報導嗎?意義不大吧。


4. 巴菲特有時會提到「折現現金流」,但是我從來沒見過他算這個。(巴菲特答曰「沒錯,如果還要算才能得出的價值那就太不足恃了」)

止凡:對極了!我投資了多年,由不懂看年報,到後來寫excel表計算年報內數字,再到現在很少拿起計算機去計數字,就是這個概念了,難道要有一個磅秤才能分辨胖子與瘦子嗎?


5. 如果你買了一個價值低估的股票,你就要等到價格達到你算出來的內在價值時賣掉,這是很難算的。但是如果你買了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兒待著就行了。

止凡:這是巴菲特在價值投資法上的進化版,巴菲特在認識芒格之前就是運用他師傅Benjamin Graham的投資法,即買入價值低估的股票,那怕是爛透的公司。但當認識芒格之後,明顯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有了改變,會在合理價格買入偉大公司,也不想在低迷價格買入爛透的公司,這樣的改變,令巴菲特的投資回報比他師傅還要高很多。


6. 我們買過一個紡織廠(伯克希爾哈撒韋)和一個加州的存貸行(Wesco),這倆後來都帶來了災難。但是我們買的時候,價格都比清算價值打折還低。

止凡:這都是一個好好的教訓,投資爛透的公司,就算其價格比清算價值低很多,這樣的投資還不一定成功的,這是只看P/E及P/B就下投資決定的人需要小心的事情。


7. 互聯網對於社會是極為美好的,但是對於資本家來說純屬禍害。互聯網能提高效率,但是有很多東西都是提高效率卻降低利潤的。互聯網會讓美國的企業少賺錢而不是多賺錢。

止凡:投資者要分清楚新發明很多時會對消費者有利,不代表對企業有利的。巴菲特就解釋過了,當他得知紡織業發展出更高效率的機器之後,能更快更低成本地生產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認為紡織業將會有大災難,因為他的廠會花錢買入新機器,陸續其他廠也會這樣做,到頭來同業們又會擁有相約的技術,大家只能再進一步地把毛利降低來競爭。誰得益了?只有賣機器的傢伙及一眾消費者。


8. 市面上對每個投資專家的評價都是高於平均的,不管有多少證據證明其實根本不是那回事兒。

止凡:這個不需要多評論,常常來這裡看文章的blog友,總會有點點不認同當今的投資專家及財演之類的人馬吧。


9. 同第5條。如果你買了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兒待著就行了。

止凡:這也是今天的我在做的事情,經歷過03年沙士及08年金融海潚,深深覺得這句很不錯。


10. 巴菲特每個禮拜有70個小時花在思考投資上。

止凡:類似的描述也出現在李嘉誠先生的訪問中,他們還要是集中思考未來的事情。今時今日太多資訊,人們都習慣花很多時間在「收料」,然後投資及生活其他決定都跟資訊走,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思考上,揭視一下巴菲特的這個習慣,是對投資者最好的提醒。


今天就寫這麼多吧,陸續有來,歡迎你也留言評論一番,讓我們用這些文章,慢慢地、深刻地把芒格的90個投資語錄好好分析及記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82

理財有道 - 林本利 取之有道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21.html

在facebook看到有篇訪問林本利博士理財之道的文章,講出了許多很好的理財概念,好不客氣拿來分享一下,作為討論命題也不錯吧。



文:MenClub John Chan

經濟學者林本利博士(學生多稱呼他林Sir)於2011年退休,告別任職22年的理工大學。林本利離開理大校門時才49歲,達到不少人得個諗嘅「50歲前退休」目標。能夠賺夠提早收山,全靠多年來理財有道。

真人表演 - 9年儲百萬

林本利離開理大後創辦了活道教學中心(http://www.livingword.edu.hk),開班教授理財投資,又讀神學,每星期為《蘋果日報》、《壹週刊》等報刊寫專欄,他笑言現時比在大學任教時更忙,需要減壓。

無論在著作及報章評論,例如近期出版的《與我一生的理財之道》,林本利都叫年青人趁畢業後頭十年積極儲蓄,盡量延遲消費,儲夠彈藥然後投資,包括買樓,亦不違言踏入社會工作頭十年的理財模式,大體已決定一生能累積的財富。他在1984年於香港大學經濟系畢業,儲蓄9年,累積了100萬,在1993年於海怡半島首次購買私樓,當年700多呎的單位約300萬。「與太太拍拖頭四、五年,大家都好慳,認真儲蓄,兩個人去旅行,只搭火車番內地廣東短線遊,直至婚後約27歲才有機會搭飛機。」

聽到他這番話,70後的我頓感慚愧。睇facebook,不少剛大學畢業的年青人,還清grant loan路途漫漫長,又出身自一般家庭,月賺萬餘,一年卻能歐、日旅遊三幾次,當中每月能「剩起」幾多,有冇欠卡數長期借財仔,大家心中有數。

堅難?要撫心自問

我試探林本利有否覺得七、八十後過於熱衷消費,以至多年無法累積足夠首期,趁樓巿低位上車,例如03、04、09或10年。他坦言97後工資增長確實不及往日般快,不過,要在8至10年內儲60、70萬是可行的。「今日大家嘆買樓難,怨難儲首期,只能話各有前因莫羨人,我和太太算是先苦後甜。」97後搵食難,人工升得慢,但亦不乏入巿合時的成功例子,他見證2007年有教友以20多萬首期,按9成上會,購入約200多萬的細單位;2010年,該教友見樓價上升約數十萬,隨即樓換樓,購入400萬的單位,現時,單位已升值至700多萬。另一例子是於2010年入巿,購入一個廿多年樓齡,200餘萬的380呎(實用面積)單位,業主近期見樓價升至400萬,遂樓換樓,購入約500呎(實用面積)的大單位。

他肉緊的說:「只要你走出第一步,肯儲嗰廿幾萬,低位一到,咪掂囉!」

睇緊呢篇文嘅你,戶口有幾多積蓄?幾多個零?抑或出糧前一日或幾日例牌係零?

16年調整一次

好了,錯過之前的良機,現在應否買樓?他再三呼籲勿在現時飛撲進入樓巿,趕住自用例外,現時應投資於股巿,「未有樓摣手就買地產股。」林本利經常提醒投資者要認識歷史與往績,他指本港樓巿一般約16、17年調整一次,1997年10月樓價大幅回落約65%,理應是2013年或今、明兩年再有大調整,他認為目前樓價偏高約20%。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林本利的樓巿調整預言現象似乎發生在即,的確叫苦候上車的,霎時聽得連皮肉都癢起來。但冷靜一想,大陸熱錢不斷湧港,而樓宇供應又沒可能在短、中期大幅增長,當真有機會於短期內執平貨?他坦言,即使有調整 ,亦不會像以往般一下子大瀉。

從訪問及林本利的理財班,都經常提到一個重要信息,夠就要收手,「你永遠無可能摸頂或探底」

少數怕長計

未能「上車」,每月被「強積」的MPF又唔爭氣,幾乎年年蝕。林本利批評負責MPF的投資經紀「表現好曳」,整體回報僅得4.3%(截至今年6月)。另外,他亦建議購買與大巿表現掛鈎的指數基金(Index Fund),例如購買盈富基金,以去年恒指整體升2.9%為例,基金除同時升2.9%,亦可獲派股息。他引述美國先鋒基金(The Vanguard Group)創辦人約翰.伯格(John C. Bogle)意見指(以美國標普500指數計算),指數基金長遠(30年)可以多賺2%至3%,而整筆投資款項的差距更可達約66%。他以恒指為例,由1964年至2014年,由100點至約24000點,約升240倍,假若將股息計算在內(以3厘計算),恒指今日應是12萬點。

呢條數咁易,你一定睇得明。

林本利推介John C. Bogle的著作《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 Investment vs Speculation》


後記:

本來這篇文章的筆者還有兩段後記,不過都只是一些個人感受,止凡不妨拿自己的感受作取代吧。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篇文章有何感覺,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沒有花招」,林博士的致富之道就是踏實地一步步累積著,整個人生的理財方法都簡單得很,完全不需要投機、賭博之類的動作,沒有博一舖的心態。起步就靠物業,之後就再上一層樓,資產就是如此累積回來,不到50歲就退休,這看來一算太難。

一提起致富,很多人都會想著要有高超的財技,本小時就要投機甚至賭博,遇到好運氣加上有所謂的市場操盤實力,就能滾第一桶金回來。就是這個概念,不知花了多少人的一生也未能財務自由。很奇怪地,這些人還是對一些民間致富傳奇很感興趣,反而對這類像林博士的致富故事不感興趣。我反倒對這類踏實的致富故事感興趣,因為符合我取向,加上我認為我能做得到。反而我對一些民間致富傳奇故事就不太感興趣,就好像聽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中了六合彩的故事一樣,聽來幹嗎?

另外,我估計可能有一部份blog友會想「他是大學教授呀,高糧準,50歲退休有什麼出奇?」,「如我有這樣的職業及薪水,我都不用博一舖啦!」。希望大家看見的是正面的方法,而不是只看見負面的批評,任何個案,只有積極找尋可取之處加以學習,這樣才會進步。請謹記,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一起努力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13

AH股互換操作的合理 取之有道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7/ah.html

記得多年前,曾經有朋友指,止凡既然愛儲建行股票,其實工行的業績與盈利能力都跟建行很相似,不妨試試互換,即看市盈率也好,看股息率也好,哪一支當時較便宜就換馬哪一支,隨長線儲股賺股息之餘,亦可以增加股數。當時我的回應大概是這兩家公司的股價升跌幅都沒有太大分別,很難會出現一支大升而另一支大跌的情況出現。加上,當持股有一定數目,不是三兩手的數字,手續費也不算低,還有始終是兩家公司,換來換去總有不少風險的吧。


這樣的點子很好,是「醒目香港人」的做法,只是我本身比較「怕死」,沒有很大的把握總不會去嘗試,這樣的性格令我失去不少機會,當然也令我避開了很多風險。今天,這樣的點子有了其應用的地方了,不過實際上有點分別,操作對象並不是兩家公司,而是同一家公司,不同地方掛牌。

同一家公司,不同地方掛牌,換來有意思嗎?你看在香港掛牌又在美國ADR掛牌的公司股價,計及匯率可謂一點差價都沒有,宏利在加拿大與香港掛牌亦然,偶然出現一日半日錯價,已經被大戶套利了,沽高的一邊,買低的一邊,很快就會又在同價。

機會發生在AH股身上,我這個後知後覺,怕死得要命的人,終於被巴黎兄的一篇文章吸引,看到巴黎兄拿著工行,一個H轉A,之後又A轉H,轉來轉去,最後又是拿著H股,但股數增加了4成,就好像變魔術一樣。

巴黎兄所用的是滬港通,操作簡單,這4成多出來的股票,得來並非困難,只是看見兩場差價,上網按兩下就行。其實,看巴黎兄的文章就會知,他早於滬港通還未開通之時,就已經跑上內地開A股戶口,一早已經賺了不少建行額外股數。

看到巴黎兄的成功,又看到滬港通操作上的順利,加上近日兩地股市出現的情況,的確值得拿自己的愛股建行來研究一番。上圖是H股建行939,大家可見其股價在2013年尾有時會觸及6元這個水平。


我們再看看建行的A股,上圖是A股建行601939,在同一個時段,其股價在2013年尾時段長期處於4元人民幣水平,轉回港元即大約5元左右,比H股折讓了兩成。

最有趣是來到7月大跌市,內地不知為何,好像有股力量撐起一些股票,但同一支股票在香港掛牌就跟隨港股大跌。看看今天的股價H股939是6.52港元,而A股601929則是7.12元人民幣,即8.9港元,即A股比H股溢價約3成6。由折讓兩成到溢價3成6,只是不足兩年時間,可恨我後知後覺噢。

作為長線投資者,這樣的換股,其實一直持有同一支股票,早認為這家公司是值得持有的話,那裡掛牌其實關係不大,最重要還是相同地分享著公司盈利。如今這樣轉來轉去,所分享的盈利及股息隨著股數增加了,的確有趣。了解過後,行動最合理。

我看到有blog友在巴黎兄處留言質疑為何會有這差價,認為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了解清楚背後的原因。例如,同一家公司,內地掛牌應該股價更低,因為其制度不成熟、流通量有問題、市場風險較高雲雲。然而,不久之後,又出現過內地掛牌的股價更高,為何呢?原來因為內地炒風熾熱、政府托市雲雲。無論結果如何,財演都會解釋一番,我們真的需要理會嗎?不如行動吧。

若從價值投資角度看,這始終是同一家公司,錯價套利算是零風險,唯一解釋這錯價經常出現,是因為內地市場還未開放,資金始終不能自由進出內地,所以國際大戶及炒家們就算看到錯價,也不可能出手套利,機會才留給我們這些散戶。

這樣的差價,主要來自兩地股民的不同情緒,在我們面前,就好像有兩位「市場先生」在向我們買賣同一樣的東西。有趣的是在同一時間,我們可以從第一位「市場先生」處買入低價貨,再以高價賣給第二位「市場先生」。這個缺口總有一天隨內地股市正式開放而消失,這樣的差價,實在要多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772

運動場上取之有道

四年一度的奧運,今年在巴西里約舉行,由於巴西與香港的時差達12小時,所以大部份比賽都在深夜時分,止凡沒有太多精神觀看。不過,今屆奧運有一個有趣現象,就是靠facebook,我們也知道很多特別值得留意的賽果及言論報導。



看今屆奧運時,心裡總有點戚戚然,主因是這個比賽舞台上看到很多不應該出現的爭吵及畫面,不少更跟中國有關。

好像奧運開始短短幾日,澳洲泳手賀頓在400米自由式擊敗衛冕的中國泳手孫楊,但他賽前及賽後公開用言語暗示孫楊服藥。及後,賀頓與孫楊就展開一輪隔空罵戰,賀頓諷孫楊為「禁藥選手」。法國選手拉庫爾加入戰團,向法國媒體透露,「孫楊,他的尿液是紫色的」,又表示,討厭看到作弊的人登上領獎台。孫楊又回應這些言論而說出不少頗自負的言論,例如「1500米,我是王者,我是新世界。」,又話「拿我跟他(賀頓)比,那是抬舉他了」。後來,孫楊在200米自由泳奪金,但在1500米自由泳因感冒影響表現初賽出局。

不少人喜歡作謾罵的「花生友(從旁觀戰者,如像吃著花生看電影的觀眾)」,甚至加入謾罵。但我卻從不喜歡,感到無謂的對罵沒太多建設性,這樣的對罵只會顯示相方都很不成熟,謾罵會令成績好一點嗎?如果因為這樣說出一些帶有攻擊性或種族歧視的言論,更會被罰。

最令我感不可思議的,是中國游泳協會與澳洲泳協也加入戰團,連一眾網民也加入罵戰,到雙方的個人網站處作出辱罵及攻擊。個人感覺,這些對罵事件實在令這奧運有點失色。

賀頓提出的批評,是因為孫楊在2014年曾經未能通過藥檢,當時遭到禁賽3個月。孫楊當時表示,服藥是要治療心臟病。其實,這事情就讓總會公正處理就是了,在國際舞台罵來罵去,成何體統。

另一個感戚戚然的post,是來自朋友轉載雲海的fb post:「真係要認認真真講下國際關係啦!如果中國真係有心做公關,你睇下今朝奧運舉重比賽,在場無論邊一個國家嘅支持者(除咗大陸自己粉絲),都高聲歡呼鼓勵北韓要打贏中國選手,雖然中國最終係舉重冠軍,你班大陸人feel唔feel到自己喺國際間幾黑人憎㗎?!連北韓都不如!可否認認真真反省下呀!」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後心裡有否戚戚然,中國大概成為了強國,但從前多次強調「永不稱霸」,到近年多方面都頗有霸氣。最可惜的是中國在國際上沒多少個朋友,這令我想起以前的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為何自古以來中國都好像不多朋友的呢?連北韓這個被西方國家視為邪惡軸心的共產國家,對著中國,也竟被觀眾支持了,這是什麼一回事。

幸好,繼續看看奧運,也有一些令人欣喜的報導,例如一位「表情姐」傅園慧在奧運爆紅,她雖用了「洪荒之力」也沒有拿到金牌,但性格鬼馬又率性,我也上網找找她的影片,的確搞笑,而且感到她很真,比賽時單純地為目標去游,得知成績比預期快了百分之幾秒都開心到不得了。

另外,31歲被稱為「水神」的菲比斯,準備在個人100米蝶泳拿人生中第23金,誰知輸給一名新加坡的選手史高寧Joseph Schooling,而史高寧這金牌更是新加坡歷來第一金。最有趣的是8年前菲比斯曾到新加坡備戰北京奧運,當時史高寧只是池畔小男孩一名,並已經封了菲比斯為他的偶像。8年後的今日,史高寧打破偶像保持的奧運紀錄,亦阻止菲比斯奪第23金。

我們看到菲比斯失去了這金牌並沒有任何不滿,反而真心恭喜史高寧,在賽後菲比斯因為個人取了22金,是史上最多奧運金牌的運動員,又可能會退役,所以雖然這比賽不是取得第一名,也吸引了傳媒的目光。而菲比斯第一時間跟傳媒講:「史高寧剛取得金牌,大家應該問他多些問題。」

還記得從前令我們興奮的比賽嗎?近年有中國鮮有在田徑短跑項目奪金的劉翔,有香港金牌零的突破的李麗珊,在他們奪金的一刻真是毛管都全豎起來。其實,這些金牌背後代表一個故事,是奮鬥努力的成果,是透過公平競爭而得來的。如果今屆奧運可以看見李慧詩能奪金,由「牛下女」到奧運金牌,這又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故事,將會是毛管的時間

我曾經在想一個極端情況,如果有一班近乎「人造人」的超級選手在奧運參賽,他們都沒有多少訓練的需要,因為透過基因改造,能力比常人高很多倍,每次在奧運中都能輕易地把所有獎項取回。於是,各國就落力研發這些「人造人」,製造9呎或一頓重的巨人,肌肉爆炸力強正常人十倍之類。我們在觀看奧運就是看這些「人造人」在比賽,再沒有背後的故事,選手奪金再沒有純真的反應,這樣的奧運看來似乎沒太大意義吧。

其實,天真的我,對投資也有類似的想法,所以改了這blog的名字為「取之有道」。不少人認為投資這回事,能賺錢的就是好方法,輸錢就代表錯。然而,我則認為,賺錢也要「取之有道」,要靠好理念,好方法去賺。就如體育運動,不擇手段地去取得獎牌,有點兒那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171

淺談取之有道

一連五集的《有樓萬事足》播完,引起不少社會議題,節目中有不少價值觀值得深思。這令止凡再次想起「取之有道」,這是這個blog的名字,亦是小弟財經著作系列的名稱。



取之有道的「道」,可解作「方法」,亦可解作「道德」。若以道德作為致富標準,其實這比起法律更高一層次,除法律外,還有需要符合個人道德標準。賺錢賺得心安理得,這比起賺錢賺得合法更高一層次。

在節目中看到不少價值觀頗奇怪的人,不知他們成功與否?或故事是真是假?但這也影響不了這些價值觀的可取性,當然他們不是所有行為也不可取的,我們亦不宜以偏概全,讓我談談當中印象較深刻的幾位。

「有樓有高潮」的那位女士,人望高處,並無不妥,靠男人生活,希望做一個幸福小女人,可能是不少人的願望,一向以來,不少明星也希望能被富豪包養。只不過其人生價值似乎與性愛有關,公然於電視台上把這些奇怪價值觀說出來,卻會令人嘩然。

記得有位朋友與前妻生了小朋友,小朋友出世後數年,前妻偷偷與前男友通奸,後來與我這位朋友搞離婚,還分掉朋友一筆贍養費,如今朋友每月也需要向她與小朋友交出贍養費,今天我這位朋友已經很久沒有探望自己的親生骨肉。奇怪的是這位前妻道理總是說得理直氣壯,錯都是我這位朋友沒出色,她找個有錢新男友是理所當然的。節目中這位「高潮女」令我想起朋友的前妻,大概是同一類人。

靠家人儲蓄105%的女士,在節目中她表現得自己很是聰明,找到好方法盡量去儲蓄。其實,這是頗為自私的行為,家人男友的財產都被她霸佔,食盡身邊人的著數以滿足自己的私利,這算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嗎?佔人便宜,一點歉意或謝意也沒有,還沾沾自喜,實在有點兒那個。

介紹劏房作品的劏房大王,記得在一些飯局中也有blogger討論過這位人兄,可能他今天腰纏萬貫,但思維的確有問題,每次介紹劏房時都語帶輕挑,「你看這個劏房中的豪宅」、「兩口子在這細小空間更加親熱」,這有點在恥笑自己的租客,恥笑低下層,看不到他的涵養,對人不太尊重。

沙士時以40萬元起家鼓勵人不斷槓桿的先生,節目中看見他坐船出海,享受財務自由的成果。從他口中,好像沒有按他方法去做的都是蠢人,他的看法大概是,若要成功,就要買樓,就要槓桿,最重要是你要有膽色去博。

可惜的是,這位先生並沒有說出如何管理風險,在我眼中,他就好似借了一大筆錢跑進賭場贏了錢出來,大喊著一些奇怪道理,即「要成功,就要冒險,不冒險,不敢下注,能怨人嗎?」。借錢槓桿有很多考慮,風險管理是需要深思的,可能他本身有此安排,但節目中並沒有交代,整體觀感是他一朝得志,下一句。。。不說了。

有否想過?如果在某個地方,搶錢不犯法,你會去搶嗎?從付出與收入來衡量,其實葉繼歡、張子強等大賊,為曾經得來的財富付出不少,包括自己的性命與自由。可以告訴大家,身邊朋友之中,的確有人十分欣賞他們,認為他們以性命換錢,英雄所為。

打家刧舍、擄人勒索,這些都是明顯的罪行,不太可能有爭議。但如果某國家法制還未完全成熟之際,貪污還不算犯法呢?你會做嗎?從前美國沒有蔑視法例,你就會蔑視嗎?很多時法律的這把尺,多會走得比時代慢,若大眾沒有道德層面的意識,法律不會進步。

不少人認為商人在玩弄法律,合法搶錢,是否取之有道?的確值得深思。簡單一點,做了劏房,假設完全合法,完全按市場價格租出,法律上並沒有錯,但道德上,是否需要恥笑你的租客呢?這只會窮得只剩下錢。當然,把道德標準定得超高,這又未必可取。

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道德高地的人特別難以生存,例如戰亂時人人搶掠,你不搶掠的話就會被人搶掠。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有人在街上吃人肉,你不吃的話,隨時成為最快餓死的一個,然後被其他人吃掉。

那些節目中人,可能有些窮過、挨過,今天靠自己雙手出人頭地,但也不妨想想幫人,畢竟自己上岸了,但還有不少人仍在水中掙扎。討論道德跟討論政治一樣困難,因為這是十分主觀的東西,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也只能說說心中所想。

巴菲特受人尊重,除了他的累積財富方法,更是他面對財富的價值觀。到今天為止,他也不認為這些財富屬於他的,他認為他的巨富都是屬於社會,只不過社會認為他有能力管理好,因此這些財富就流到他的手上,他亦不打算把遺產留給子女,這樣的思維於華人社會中實在很難理解。

另外,不少人觀察到該節目是由物業投資課程贊助,指這些課程存在問題。然而,最後一集看到有位單親媽媽的個案,因她不懂銀行按揭手續,誤以為可以申請九成按揭,誰知她本身做生意的收入不穩定,銀行只批出八成,令她簽約後沒有足夠資金作成交,而需要撻訂而白白送上四十多萬元,說時雙眼落淚,陰公。又有一位年青人,儲了20萬元,以為自己上樓無望,導師帶他看一些三百多萬元的樓,做九成按揭,其實買樓夢並非太遠。

如果這些課程教授正面財務知識,的確幫到不少人,始終有不少買樓程序及手續相關知識,看書都未必能夠得到。當然,市面上又的確夾雜了很多污水摸魚的課程,難怪一講這是物業投資課程贊助,大家反應就很大。要分辦課程與導師的堅實,最好問問Rexh兄,因為他差不多什麼坊間的投資課程都參加過,是課程「盲公竹」。

另外,這個節目也有其價值,例如看了這個節目,我才知道原來香港有些3500元月租的貨櫃屋連車位,也算是長知識了。又有工廈屋,又有舖頭閣樓,難得節目可以找到這麼多奇怪個案,有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22

讀書札記170325不當行為(廿一)君子愛(小人之)財,取之有道。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3/2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325%e4%b8%8d%e7%95%b6%e8%a1%8c%e7%82%ba%ef%bc%88%e5%bb%bf%e4%b8%80%ef%bc%89%e5%90%9b%e5%ad%90%e6%84%9b%ef%bc%88%e5%b0%8f%e4%ba%ba%e4%b9%8b%ef%bc%89%e8%b2%a1/

讀書札記170325
不當行為(廿一)君子愛(小人之)財,取之有道。
朝日執筆

上集講到,由於人類普遍的「不理性」,因此往往未能 “諒解”很多明明符合「標準理性模型」的價格調整。 故此,一家企業若不想自己的生意 “有今生無來世”,較為「理性」的做法,大概就是寧願維持「公平交易」的名聲和形象,而不會按照「標準經濟模型」調整價格 “賺到盡”。不過,正如情境19a2的MBA學生,以及大量歷史告訴我們,企業高管中確有不少 “堅離地”的「理性經濟人」。今集我們主要就是講故事。

情境21a: 1990年代中期,芝加哥都會區銀行界龍頭「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The First National Bank of Chicago」為鼓勵顧客更多使用(剛推出不久,尚未很流行的)自動櫃員機ATM,推出了一項新措施以增進成本效益。 嫻熟經濟理論的高管深諳「誘因」(無論正負)的力量,於是決定若顧客要到「真人櫃臺」辦理任何ATM已有的服務,每次收費US$3。我們都知道,現在很多銀行也有類似的「收費櫃員服務」政策(雖然執行其實並不怎麼嚴格),不過在當時,芝銀實在很「前衛」。

芝銀以「新世代銀行服務」為口號,在媒體展開一連串的公關宣傳。儘管當年還未有 高登,但公眾的反應也相當迅速和激烈。當地的各大報章果然頭版報導了這項「劃時代的新措施」:「芝銀告訴我們,什麼才是1990年代的服務呢?那就是為了得到職員親自服務的特權,請支付US$3!」
競爭對手當然也不會錯失「抽水」良機。例如某家銀行就即時在所有分行門外舉起大幅橫額:「免費櫃員服務」。
經過NBC名嘴 Jay Leno在其脫口秀中的調侃後—「壞消息!想和人類說話得付三美元。好消息!付三美元你就可以當面X佢全家!」—芝銀聲名狼藉。

為了這其實沒有多少人付過的US$3,芝銀接下來的幾年形象低落,業績一直不振。不過這「US$3」,還是要等到2002年該行歷經併購後,才被新的管理團隊廢除。正如阿寶一再重複的那一句:「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違反「公平原則」的公司仍是「前車倒了千千輛,後車過了亦如然」!

情境21b:2012年2月11日,流行天後Whitney Houston猝然離世!顯然,她作品的銷量會在短時間內暴增,而且主要的購買平臺都會集中在iTune之類付費下載網站。當此「幾十年一遇」的良機(流行天後猝逝大概並不常見吧!畢竟每位天後都只能「死一次」。),Apple和Sony Music(版權人)應該怎樣才能「利潤最大化」呢?

在Houston死訊傳出後的第十二個小時,也不知道是出於某個「理性經濟人」,抑或某個「精明的計價程式」的「合理反應」,英國iTune中Houston所有專輯的價格都上調了,漲幅由25%至60%不等。
向來「急民所急」的《衛報The Guardian》(立場偏左的「大報」)搶先向公眾報導了這件「令人噁心」的事!樂迷以至一般公眾同聲對這種「發死人財」的卑劣行徑表達「強烈憤慨」!那一邊廂,「憤怒不足以形容我的感受,iTune竟然利用歌手的死牟取暴利,這根本就是寄生蟲Parasite的行為!」《每日郵報Daily Mail》(立場偏右的「小報」)引述一位樂迷如是說。這兩份報紙對同一話題竟然表達出一致的立場,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多見。公眾的憤怒,應當比「爆水管時水桶加價」還要大很多很多。因為iTune裏的專輯並沒有「稀缺Scarcity」的問題,並不會因為下載者眾而缺貨,而且(邊際)成本也近乎零!
在消費者的抵制下,英國iTune上的Houston專輯下載量未有顯著增加,但Apple和Sony Music在英國則成為眾矢之的,賠上商譽,整體業績過了好一段時間才回復。
不過,大多數(奉行「思想門羅主義」的)美國人,並不知道大洋彼岸的這宗「大新聞」,因為美國iTune並沒有漲價。根據A. C. Nelson的資料,在Houston逝世後的一周間,專輯銷量由上周的1,700張上升至101,000張;單曲下載量由15,000上升至887,000!請註意,上升的每一元營業額,其毛利幾乎都是100%!
大佬呀!都「無本生利」㗎啦!使唔使賺咁盡呀?

不過,我們在現實也會發現不少例子,證明消費者並不一定會對企業「不公平」的行事施以懲罰。芝銀因為三美元而受到顧客和媒體的抨擊,但航空公司不斷巧立名目新增的額外收費,似乎並未令出行的旅客減少。究其原因,就是「壟斷」的力量。只要你是行業唯一的壟斷者,或者能夠說服其他寡頭跟隨你的步伐,這個調整後的價格,就成為新的「慣常交易條件」,也就是新的「參照標準」了。各大油公司「前後腳」加價,百佳和惠康的糧油價格「同步上升」,消費者對此似乎並沒有用行動展現他們的「布衣之怒」,此非不為,實不能也!

當然, “太不公平”還是會有麻煩的,尤其是在大多數 “父母官”都比較關心 “人民情緒”的 “民主社會”中。

情境21c:不少商業合約,均「在紐約」(即依照「紐約州法律」)訂立。這是因為紐約州的商務法律,在全美國以至世界都有一定的指標性。正如全球大多數地方的Uber一樣,紐約Uber採用的是「動態定價模式」。叫車價格會隨著不同時間的需求,按某條公式而浮動,稱為「繁忙時間加成」。無論任何原因,反正每當需求上升時,系統就會把價格逐步上調。按照Uber公司的解釋,這一方面會讓「沒有急需」的客人避開「繁忙時段」,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司機在「繁忙時段」投入服務的誘因。事實上紐約的士也有不同時段的收費,但Uber的價格浮動幅度卻大得驚人。雖然Uber的計價公式並未公開,但據「紐約版東張西望」報導,「繁忙時間加成」可達「正常價格」的十倍以上。

Uber這種收費方式,本來並沒有受到太多的責難。只是到了2012年10月,颶風Sandy蹂躪紐約期間,Uber的「動態收費模式」招致廣泛的批評。Uber最後與紐約州達成協議,將「多收的錢」退回給顧客,而司機「本應收到的錢」則由Uber支付。
不過Uber仍然堅持這種「合乎理性的收費模式」。2013年12月,紐約遭受暴風雪侵襲期間,Uber的價格上升了八倍。民怨沸騰, “急民所急”的紐約州總檢察長Eric Schneiderman(民選官員)忍不住要出手了。他主導通過「反趁火打劫法」,禁止企業在任何「市場遭受不正常幹擾」時,收取「昧於良心的過高價格」!
當然,法律最大的用途還是在於「備而不用」。在經濟邏輯上,動態定價把買賣雙方的「生產者/消費者剩餘Producer/Consumer Surplus」都榨取得「涓滴不漏」,當然堪稱是「供求均衡模型」的完美典範。不過,考慮到現實世界的「現實」,Uber(終於)作出了妥協,為計價程式設定某種形式的上限,且願意把此後這些「附加費」中的20%捐給美國紅十字會。
及後,在2015年的紐約暴風雪(紐約經常都有暴風雪)和2016年的華盛頓地鐵大癱瘓中,Uber的「價格上限」分別「只是」「正常價格」的2.8倍和3.9倍。至於這是否「昧於良心的過高價格」,就見仁見智了。不過,在華盛頓的那一次,另一叫車程式Lyft(正如芝銀的競爭對手)即時「抽水」,只要顧客輸入優惠碼「METROHELP」,即可獲最多達US$20的車資優惠!

雖然有很多時候消費者確實是別無選擇,唯有被迫就範。然而,若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人是否願意「不理性地」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懲罰「不公平」的行為呢?我們下一集再說。

PS. 香港Uber每逢打風落雨的價錢,其實也是動輒五六倍。不過一來香港Uber的使用者較少。二來由於香港地方小,而且公共運輸系統往往在惡劣天氣下仍能維持有限度服務,再加上救護車等緊急服務也是「風雨不改」,真正「極有需要叫車」,而支付「不合理高價」的人數極少,所以對整體社會的影響自然也很有限。

21集關鍵字:
「公平交易」
前衛的「收費櫃員服務」
發死人財
Uber動態定價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15

讀書札記170325不當行為(廿一)君子愛(小人之)財,取之有道。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3/2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325%e4%b8%8d%e7%95%b6%e8%a1%8c%e7%82%ba%ef%bc%88%e5%bb%bf%e4%b8%80%ef%bc%89%e5%90%9b%e5%ad%90%e6%84%9b%ef%bc%88%e5%b0%8f%e4%ba%ba%e4%b9%8b%ef%bc%89%e8%b2%a1/

讀書札記170325
不當行為(廿一)君子愛(小人之)財,取之有道。
朝日執筆

上集講到,由於人類普遍的「不理性」,因此往往未能 “諒解”很多明明符合「標準理性模型」的價格調整。 故此,一家企業若不想自己的生意 “有今生無來世”,較為「理性」的做法,大概就是寧願維持「公平交易」的名聲和形象,而不會按照「標準經濟模型」調整價格 “賺到盡”。不過,正如情境19a2的MBA學生,以及大量歷史告訴我們,企業高管中確有不少 “堅離地”的「理性經濟人」。今集我們主要就是講故事。

情境21a: 1990年代中期,芝加哥都會區銀行界龍頭「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The First National Bank of Chicago」為鼓勵顧客更多使用(剛推出不久,尚未很流行的)自動櫃員機ATM,推出了一項新措施以增進成本效益。 嫻熟經濟理論的高管深諳「誘因」(無論正負)的力量,於是決定若顧客要到「真人櫃臺」辦理任何ATM已有的服務,每次收費US$3。我們都知道,現在很多銀行也有類似的「收費櫃員服務」政策(雖然執行其實並不怎麼嚴格),不過在當時,芝銀實在很「前衛」。

芝銀以「新世代銀行服務」為口號,在媒體展開一連串的公關宣傳。儘管當年還未有 高登,但公眾的反應也相當迅速和激烈。當地的各大報章果然頭版報導了這項「劃時代的新措施」:「芝銀告訴我們,什麼才是1990年代的服務呢?那就是為了得到職員親自服務的特權,請支付US$3!」
競爭對手當然也不會錯失「抽水」良機。例如某家銀行就即時在所有分行門外舉起大幅橫額:「免費櫃員服務」。
經過NBC名嘴 Jay Leno在其脫口秀中的調侃後—「壞消息!想和人類說話得付三美元。好消息!付三美元你就可以當面X佢全家!」—芝銀聲名狼藉。

為了這其實沒有多少人付過的US$3,芝銀接下來的幾年形象低落,業績一直不振。不過這「US$3」,還是要等到2002年該行歷經併購後,才被新的管理團隊廢除。正如阿寶一再重複的那一句:「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違反「公平原則」的公司仍是「前車倒了千千輛,後車過了亦如然」!

情境21b:2012年2月11日,流行天後Whitney Houston猝然離世!顯然,她作品的銷量會在短時間內暴增,而且主要的購買平臺都會集中在iTune之類付費下載網站。當此「幾十年一遇」的良機(流行天後猝逝大概並不常見吧!畢竟每位天後都只能「死一次」。),Apple和Sony Music(版權人)應該怎樣才能「利潤最大化」呢?

在Houston死訊傳出後的第十二個小時,也不知道是出於某個「理性經濟人」,抑或某個「精明的計價程式」的「合理反應」,英國iTune中Houston所有專輯的價格都上調了,漲幅由25%至60%不等。
向來「急民所急」的《衛報The Guardian》(立場偏左的「大報」)搶先向公眾報導了這件「令人噁心」的事!樂迷以至一般公眾同聲對這種「發死人財」的卑劣行徑表達「強烈憤慨」!那一邊廂,「憤怒不足以形容我的感受,iTune竟然利用歌手的死牟取暴利,這根本就是寄生蟲Parasite的行為!」《每日郵報Daily Mail》(立場偏右的「小報」)引述一位樂迷如是說。這兩份報紙對同一話題竟然表達出一致的立場,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多見。公眾的憤怒,應當比「爆水管時水桶加價」還要大很多很多。因為iTune裏的專輯並沒有「稀缺Scarcity」的問題,並不會因為下載者眾而缺貨,而且(邊際)成本也近乎零!
在消費者的抵制下,英國iTune上的Houston專輯下載量未有顯著增加,但Apple和Sony Music在英國則成為眾矢之的,賠上商譽,整體業績過了好一段時間才回復。
不過,大多數(奉行「思想門羅主義」的)美國人,並不知道大洋彼岸的這宗「大新聞」,因為美國iTune並沒有漲價。根據A. C. Nelson的資料,在Houston逝世後的一周間,專輯銷量由上周的1,700張上升至101,000張;單曲下載量由15,000上升至887,000!請註意,上升的每一元營業額,其毛利幾乎都是100%!
大佬呀!都「無本生利」㗎啦!使唔使賺咁盡呀?

不過,我們在現實也會發現不少例子,證明消費者並不一定會對企業「不公平」的行事施以懲罰。芝銀因為三美元而受到顧客和媒體的抨擊,但航空公司不斷巧立名目新增的額外收費,似乎並未令出行的旅客減少。究其原因,就是「壟斷」的力量。只要你是行業唯一的壟斷者,或者能夠說服其他寡頭跟隨你的步伐,這個調整後的價格,就成為新的「慣常交易條件」,也就是新的「參照標準」了。各大油公司「前後腳」加價,百佳和惠康的糧油價格「同步上升」,消費者對此似乎並沒有用行動展現他們的「布衣之怒」,此非不為,實不能也!

當然, “太不公平”還是會有麻煩的,尤其是在大多數 “父母官”都比較關心 “人民情緒”的 “民主社會”中。

情境21c:不少商業合約,均「在紐約」(即依照「紐約州法律」)訂立。這是因為紐約州的商務法律,在全美國以至世界都有一定的指標性。正如全球大多數地方的Uber一樣,紐約Uber採用的是「動態定價模式」。叫車價格會隨著不同時間的需求,按某條公式而浮動,稱為「繁忙時間加成」。無論任何原因,反正每當需求上升時,系統就會把價格逐步上調。按照Uber公司的解釋,這一方面會讓「沒有急需」的客人避開「繁忙時段」,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司機在「繁忙時段」投入服務的誘因。事實上紐約的士也有不同時段的收費,但Uber的價格浮動幅度卻大得驚人。雖然Uber的計價公式並未公開,但據「紐約版東張西望」報導,「繁忙時間加成」可達「正常價格」的十倍以上。

Uber這種收費方式,本來並沒有受到太多的責難。只是到了2012年10月,颶風Sandy蹂躪紐約期間,Uber的「動態收費模式」招致廣泛的批評。Uber最後與紐約州達成協議,將「多收的錢」退回給顧客,而司機「本應收到的錢」則由Uber支付。
不過Uber仍然堅持這種「合乎理性的收費模式」。2013年12月,紐約遭受暴風雪侵襲期間,Uber的價格上升了八倍。民怨沸騰, “急民所急”的紐約州總檢察長Eric Schneiderman(民選官員)忍不住要出手了。他主導通過「反趁火打劫法」,禁止企業在任何「市場遭受不正常幹擾」時,收取「昧於良心的過高價格」!
當然,法律最大的用途還是在於「備而不用」。在經濟邏輯上,動態定價把買賣雙方的「生產者/消費者剩餘Producer/Consumer Surplus」都榨取得「涓滴不漏」,當然堪稱是「供求均衡模型」的完美典範。不過,考慮到現實世界的「現實」,Uber(終於)作出了妥協,為計價程式設定某種形式的上限,且願意把此後這些「附加費」中的20%捐給美國紅十字會。
及後,在2015年的紐約暴風雪(紐約經常都有暴風雪)和2016年的華盛頓地鐵大癱瘓中,Uber的「價格上限」分別「只是」「正常價格」的2.8倍和3.9倍。至於這是否「昧於良心的過高價格」,就見仁見智了。不過,在華盛頓的那一次,另一叫車程式Lyft(正如芝銀的競爭對手)即時「抽水」,只要顧客輸入優惠碼「METROHELP」,即可獲最多達US$20的車資優惠!

雖然有很多時候消費者確實是別無選擇,唯有被迫就範。然而,若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人是否願意「不理性地」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懲罰「不公平」的行為呢?我們下一集再說。

PS. 香港Uber每逢打風落雨的價錢,其實也是動輒五六倍。不過一來香港Uber的使用者較少。二來由於香港地方小,而且公共運輸系統往往在惡劣天氣下仍能維持有限度服務,再加上救護車等緊急服務也是「風雨不改」,真正「極有需要叫車」,而支付「不合理高價」的人數極少,所以對整體社會的影響自然也很有限。

21集關鍵字:
「公平交易」
前衛的「收費櫃員服務」
發死人財
Uber動態定價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