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似乎不能家天下,就做著家企業的嘗試。這種狹小的心靈癥結,戕害了太多原本優秀的企業,或者有可能成為優秀企業家的人。

文/於凡諾

似乎不能家天下,就做著家企業的嘗試。這種狹小的心靈癥結,秉承著太多的歷史淵源,以及社會關聯,又經過進化,隱藏在人心深處匿而不露……戕害了太多原本優秀的企業,或者有可能成為優秀企業家的人。

昨晚的宴席上,一個企業家朋友抱怨,都是擴招惹得,市面上的人才,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現在的人不說才華專業知識,就是最起碼的忠誠度都沒有了。如公司一幫業務員,剛找來倆月,都走的幹幹凈凈。連續大半年都是如此。說完,他苦笑了兩聲。

他的公司主營第三方服務,早先主做相關專家學者包裝出書宣傳,尤其針對於中小學一線知名教師、校長,有一段時間咨詢的大學教授也比較多。再後來追隨創業熱潮,及時積極拓展了商業計劃書,項目書策劃,企業盡職調查等多項服務,甚至包括各種財務報表,申報方案,招股書,各種細分垂直市場報告數據等等。當然,絕大多數都是外包合作。

他的人事安排很有意思,妻子是各方資源的總負責人,除去全權負責公司賬目之外,掌握各種層面資源,甚至包括聯系相關媒體、出版社等第三方機構,親自負責遞交各種審核報表進行審批。後來實在忙不過來,從鄉下找來倆表妹幫忙處理,不過她一直習慣凡事事必躬親,至少親自安排。

至於具體辦理業務的,如寫文案、策劃的,雖然招了幾個大學生,但是關鍵領導崗位都是找的夫妻倆老家各種親戚。

公司倒也平穩運轉了幾年,業務一度做的還動靜挺大。不過隨著紙質圖書時代的衰落,尤其是最近資本萎縮,做商業計劃書、項目策劃的也陡然少了很多,公司業務量就直線下墜。於是,他找了一批線上線下銷售,希望主動走出去招攬拉攏各種客戶。不過,經過反複商議,為了不影響公司原有架構利益體系。公司規定,銷售業務員對客戶來之前什麽都可以說,但是來之後,客戶必須交給公司舊有的辦理業務員,所有規則以辦理業務員具體辦理中執行的為準。簽單然後提成。當然面對扯皮爭客戶,公司又規定,誰是客戶第一聯系人,誰享受提成。實際上,在利益之下公司早就已經全員皆銷售。觀察新人,單憑一張業務知識概要外加幾點註意,不僅一開始競爭很難,他們要形成受益於客戶帶來客戶的鏈條也非常渺茫。

之前,也遇見過一個O2O公司。那老板在北京某知名小區附近租了一個門面,希望依托O2O售賣各種國外化妝品。因為化妝品品牌眾多,價格隨時變化,他擔心價格外泄,也是找了一幫親戚,其中一兩個專門負責成交和售後,另幾個負責進貨管理,兼負責店內單片區域。每個親戚暗地里又被賦予監控他人的權利。幾乎形成了一個嚴密的組織。

他的某個高管親戚偶然給我說這件事情的時候,說自己以為一直都是在監控他人,沒想到偶然發現自己也被人在監控,他不禁啞然失笑。這個店,找來的網絡銷售線下銷售都沒有議價權,僅僅給了一個籠統的價格區間,按照那個價位成交也可以。至於凡是希望打點折或者進一步商議什麽的,如最後很多都是找來店里真成交的,就必須要交由專門負責成交和售後的那幾位出面處理。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店里的新人從來超不過三個月。總是來了就走,有一次,離職員工聊天,他們感嘆,不僅幹的很憋屈,一點都看不到希望……

實際上,這幾種情況,就類似於一個企業給自己布下的一個口袋,袋口都是自己親信的人,老板期望借此始終把關鍵處牢牢掌控在自己手心里。不過當這個口袋大到一定程度,或者說親信間也出現利益暗地紛爭的時候,企業也就發展到了瓶頸。這種企業,有的是嚴控生產和銷售兩端,有的是盡量安插自己的親友把持關鍵崗位,其他如出苦力或者單純拉攏客戶宣傳推廣的都交給他人。有的是嚴控業務核心流程核心機密……外人不可靠,至少肥水不流外人田,似乎不能家天下,就做著家企業的嘗試。

上述公司的典型規定就是如此,至少反應了某種矛盾心理,老板確實看到了問題,敏銳感覺哪里不對,真想邁開步伐,卻又自我套上鎖鏈……更多公司,或比較靈活,不過對於開拓市場與處理核心資源把控權利方面,本質上沒有太大變化。業務員權限不夠,即使不是處處受制,也是處處受限,很容易就力不從心。權限不夠,單子就很難談成。我的一個朋友就曾經親自對我說,他剛剛進入公司,自己還是一線銷售的時候,總是談不成大單子,以為能力不夠,很是羨慕那些關鍵時刻談成甩出大單的人。直到自己輾轉反複,公司也換了好幾家,終於做到了副總裁,才發現,能力雖然重要,不過更重要的是權限……

對於這一類型企業老板來說,他需要市場,卻更需要被掌握不觸動舊利益的市場,於是實際上,就做成了這樣。對於轟動一時的四通一達,申通快遞、圓通速遞、中通速遞、匯通快運、韻達快遞五家民營快遞公司源出一家的恩怨瓜果,就是實例。親戚尚且如此,至於員工,知道的越少越好,尤其掌握企業的核心機密越少越好。這種狀況,傳統企業里中小型企業又居多。

這種企業,初期,對於成本控制,打開市場確實有一定作用。大家比較齊心。出於鼓舞士氣的目的,老板也會在許多時刻,說出一些自己無法或者根本就無意兌現的話語進行激勵……可是一旦贏利開始,初步形成一定規模,或者人數擴大到一定程度,往往麻煩就來了。

或許這種狹小的心靈癥結,秉承著太多的歷史淵源,以及社會關聯,又經過進化,隱藏在人心深處匿而不露……戕害了太多原本優秀的企業,或者有可能成為優秀企業家的人。之前,我曾經跟一個老板深度剖析過這種癥結。當時他笑了笑,回複說,也許你說的對,但是如果我們撤掉這種模式,恐怕現有的規模也會完蛋。於是現在,我不再輕易跟這些朋友爭辯。事實永遠勝過一切,也會說明一切。

最終,我笑了笑。是夢,總是會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