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財有道 - 林本利 取之有道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21.html

在facebook看到有篇訪問林本利博士理財之道的文章,講出了許多很好的理財概念,好不客氣拿來分享一下,作為討論命題也不錯吧。



文:MenClub John Chan

經濟學者林本利博士(學生多稱呼他林Sir)於2011年退休,告別任職22年的理工大學。林本利離開理大校門時才49歲,達到不少人得個諗嘅「50歲前退休」目標。能夠賺夠提早收山,全靠多年來理財有道。

真人表演 - 9年儲百萬

林本利離開理大後創辦了活道教學中心(http://www.livingword.edu.hk),開班教授理財投資,又讀神學,每星期為《蘋果日報》、《壹週刊》等報刊寫專欄,他笑言現時比在大學任教時更忙,需要減壓。

無論在著作及報章評論,例如近期出版的《與我一生的理財之道》,林本利都叫年青人趁畢業後頭十年積極儲蓄,盡量延遲消費,儲夠彈藥然後投資,包括買樓,亦不違言踏入社會工作頭十年的理財模式,大體已決定一生能累積的財富。他在1984年於香港大學經濟系畢業,儲蓄9年,累積了100萬,在1993年於海怡半島首次購買私樓,當年700多呎的單位約300萬。「與太太拍拖頭四、五年,大家都好慳,認真儲蓄,兩個人去旅行,只搭火車番內地廣東短線遊,直至婚後約27歲才有機會搭飛機。」

聽到他這番話,70後的我頓感慚愧。睇facebook,不少剛大學畢業的年青人,還清grant loan路途漫漫長,又出身自一般家庭,月賺萬餘,一年卻能歐、日旅遊三幾次,當中每月能「剩起」幾多,有冇欠卡數長期借財仔,大家心中有數。

堅難?要撫心自問

我試探林本利有否覺得七、八十後過於熱衷消費,以至多年無法累積足夠首期,趁樓巿低位上車,例如03、04、09或10年。他坦言97後工資增長確實不及往日般快,不過,要在8至10年內儲60、70萬是可行的。「今日大家嘆買樓難,怨難儲首期,只能話各有前因莫羨人,我和太太算是先苦後甜。」97後搵食難,人工升得慢,但亦不乏入巿合時的成功例子,他見證2007年有教友以20多萬首期,按9成上會,購入約200多萬的細單位;2010年,該教友見樓價上升約數十萬,隨即樓換樓,購入400萬的單位,現時,單位已升值至700多萬。另一例子是於2010年入巿,購入一個廿多年樓齡,200餘萬的380呎(實用面積)單位,業主近期見樓價升至400萬,遂樓換樓,購入約500呎(實用面積)的大單位。

他肉緊的說:「只要你走出第一步,肯儲嗰廿幾萬,低位一到,咪掂囉!」

睇緊呢篇文嘅你,戶口有幾多積蓄?幾多個零?抑或出糧前一日或幾日例牌係零?

16年調整一次

好了,錯過之前的良機,現在應否買樓?他再三呼籲勿在現時飛撲進入樓巿,趕住自用例外,現時應投資於股巿,「未有樓摣手就買地產股。」林本利經常提醒投資者要認識歷史與往績,他指本港樓巿一般約16、17年調整一次,1997年10月樓價大幅回落約65%,理應是2013年或今、明兩年再有大調整,他認為目前樓價偏高約20%。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林本利的樓巿調整預言現象似乎發生在即,的確叫苦候上車的,霎時聽得連皮肉都癢起來。但冷靜一想,大陸熱錢不斷湧港,而樓宇供應又沒可能在短、中期大幅增長,當真有機會於短期內執平貨?他坦言,即使有調整 ,亦不會像以往般一下子大瀉。

從訪問及林本利的理財班,都經常提到一個重要信息,夠就要收手,「你永遠無可能摸頂或探底」

少數怕長計

未能「上車」,每月被「強積」的MPF又唔爭氣,幾乎年年蝕。林本利批評負責MPF的投資經紀「表現好曳」,整體回報僅得4.3%(截至今年6月)。另外,他亦建議購買與大巿表現掛鈎的指數基金(Index Fund),例如購買盈富基金,以去年恒指整體升2.9%為例,基金除同時升2.9%,亦可獲派股息。他引述美國先鋒基金(The Vanguard Group)創辦人約翰.伯格(John C. Bogle)意見指(以美國標普500指數計算),指數基金長遠(30年)可以多賺2%至3%,而整筆投資款項的差距更可達約66%。他以恒指為例,由1964年至2014年,由100點至約24000點,約升240倍,假若將股息計算在內(以3厘計算),恒指今日應是12萬點。

呢條數咁易,你一定睇得明。

林本利推介John C. Bogle的著作《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 Investment vs Speculation》


後記:

本來這篇文章的筆者還有兩段後記,不過都只是一些個人感受,止凡不妨拿自己的感受作取代吧。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篇文章有何感覺,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沒有花招」,林博士的致富之道就是踏實地一步步累積著,整個人生的理財方法都簡單得很,完全不需要投機、賭博之類的動作,沒有博一舖的心態。起步就靠物業,之後就再上一層樓,資產就是如此累積回來,不到50歲就退休,這看來一算太難。

一提起致富,很多人都會想著要有高超的財技,本小時就要投機甚至賭博,遇到好運氣加上有所謂的市場操盤實力,就能滾第一桶金回來。就是這個概念,不知花了多少人的一生也未能財務自由。很奇怪地,這些人還是對一些民間致富傳奇很感興趣,反而對這類像林博士的致富故事不感興趣。我反倒對這類踏實的致富故事感興趣,因為符合我取向,加上我認為我能做得到。反而我對一些民間致富傳奇故事就不太感興趣,就好像聽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中了六合彩的故事一樣,聽來幹嗎?

另外,我估計可能有一部份blog友會想「他是大學教授呀,高糧準,50歲退休有什麼出奇?」,「如我有這樣的職業及薪水,我都不用博一舖啦!」。希望大家看見的是正面的方法,而不是只看見負面的批評,任何個案,只有積極找尋可取之處加以學習,這樣才會進步。請謹記,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一起努力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