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信用卡分期的陷阱 基不可失

http://xueqiu.com/1833906890/29189924
每當消費旺季到來時,信用卡分期業務也越來越多地被消費者選擇。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各家銀行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推出各種諸如「零利息、零手續費」的優惠吸引消費者眼球。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對消費者而言信用卡分期遠沒有銀行宣傳的那麼划算。

手續費率遠比想像的高趁著年底便宜,某IT公司職員小王購最近花1.2萬元買了一套家電。聽說現在信用卡分期免利息,於是準備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方式來支付。按照宣傳,每月手續費率為0.6%,即年化利率只有7.2%。於是他選擇了12期分期,每月還款1072元。

可是細想一下,就能發現其中的問題:持卡人並非一直欠銀行12000元,每還一期後,持卡人欠銀行的本金是遞減的。到最後一個月,持卡人只欠銀行1000元,但銀行仍按12000元為基數收取手續費,所以消費者實際承擔的年化利率會明顯高於7.2%。按照測算,持卡人實際支付的真實年利率約為13.03%,接近銀行宣稱的7.2%費率的兩倍。

因此,信用卡分期業務多數情況下是一種高利率的消費融資行為。消費者在測算資金成本時,可以簡單將其月利率乘以24,從而得到更接近實際的年化利率。

以某商業銀行一次性扣除手續的信用卡分期業務為例,其手續費率及對應的實際年利率如下:
查看原图
目前,絕大多數銀行分期手續費按期限長短制定不同的費率標準。一般情況下,期限越長手續費率越高。也有分期越多費率越低的,如建行和浦發銀行。消費者可以根據期限長短,選擇手續費率相對較低的銀行作信用卡分期業務。

提前還款仍收手續費大多數銀行在分期付款服務方面是這麼規定的:若持卡人申請提前清償未償付的分期餘額,經我行核准後,持卡人必須一次性支付未償付的分期餘額及手續費。而這樣的提前還款,顯然沒有意義。因為如果提前卻無法節省手續費,還不如先把這筆錢做一段時間的貨幣基金,以收益抵消掉部分手續費。目前,僅有光大銀行、農業銀行等極少數銀行可以提前還款而免收剩餘手續費。

一次性收取手續費不划算目前銀行收取手續費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月手續費的方式平均每期收取,如農行、建行、交行、民生等;另一種則是在繳付首期款時一次性收取,如招行、工行、中行等。顯然,同等月費率條件下,一次性收取不如每月收取划算。以購買金額1200元的產品申請分12期付款為例,如果一次性收取7.2%費用,真實年利率為14.02%。而如果分每個月收取,對應的年利率則為13.03%,兩者利率相差約1%。所以同等費率條件下,應該優先選擇分期收取手續費的銀行。除了可以降低實際承擔的費率,還可以降低初期的資金壓力。

優惠活動實為「高利貸」筆者曾接到某銀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員的電話:「先生您好,今年是我行發卡十週年,為了答謝老客戶,我們針對我行信用卡優質客戶提供一筆無息貸款,額度為2萬,不僅可以免手續費ATM取現,而且還款時可以分期還清。」筆者追問:「完全免費的?」工作人員補充說道:「如果選擇12期分期,每月只要支付0.75%手續費就行了。」

聽到這裡,水落石出了。優惠活動實質是在向持卡人推銷分期付款業務,只是工具變成了現金額度,而費率往往比普通的分期業務手續費更高。原因在於,這種分期業務的消費者資金投向不確定,風險高於傳統分期業務,因而要求的手續費也略高。

同時,筆者通過撥打該行信用卡中心瞭解到,信用卡的優質客戶確實可以享受到免息貸款額度,並採取分期付款模式分為6期到24期不等。雖然期數不同,但每期手續費都為0.75%。根據測算,持卡人要真正支付的年利率為16.22%。

這種比傳統貸款業務高出近10%的利潤空間,這正是各銀行對信用卡分期業務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殊不知,這項業務實質上是在鼓動消費者借「高利貸」。

「最低還款額」利息高「最低還款額」是指持卡人在到期還款日前無法償還全部應付款項時,可按發卡行規定的最低還款額進行還款,一般規定的最低還款額為消費金額的10%及其他各類應付款項。

這種形式,實質上是分期業務的隱性版本。即把應還款分成兩期,一期是最後還款日先還一小部分,另一期是下一期賬單還款日還完剩餘欠款。當消費者還不起錢的時候,應儘量避免選最低還款額還款。因為「最低還款額」年化利率高達18%,是所有分期業務類型中利息最高的。

舉個例子。假設一位前期無任何欠款的信用卡持卡人每月賬單日為20日,到期還款日為次月10日。其在12月10日進行了累計10000元的消費,那麼在12月20日的對賬單中,這位持卡人的「本期應還金額」為10000元,「最低還款額」為1000元。如持卡人選擇使用最低還款的方式自助「分期」,並於1月10日按照最低還款額還款1000元。

那麼,按照銀行現行的最低還款計息方式,該持卡人在1月20日的對賬單中循環利息為:10000元×0.05%×31天(12月10日至1月10日)+9000元×0.05%×10天(1月10日至1月20日)= 200元。這200元就是持卡人這一個月所需要償還的利息。

也就是說,如果選擇利用最低還款額償還欠款,將不再享免息期。而是需要承擔每日萬分之五的利息,並按月計複利還款。

小心「滿額自動分期」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吐槽其網購花費2元被銀行分12期還款的事件。該網友直呼信用卡自動分期業務,為吃手續費的「卡老虎」。只要消費者辦卡時一不小心勾選了「滿額自動分期」選項,或接聽客服營銷電話時答應開通此業務,則只要每期賬單刷卡消費達到約定金額,銀行便會將該筆業務自動處理成分期業務。而後續持卡人打電話要取消該業務,則往往需要一次性結清未支付的手續費,可謂申辦容易取消難。而在費率方面,自動分期業務也不是省油的燈,需要承受高額的費率。

信用卡分期業務,是各大銀行一種針對小額貸款業務的創新產物。它為出現臨時性財務障礙、現金流暫時無法周轉的消費者,提供了一個簡便有效的融資方式。但作為「消費貸款」的微型靈活版本,信用卡分期業務往往需要消費者付出高昂的分期費用。

而重點是,銀行往往有意弱化甚至隱瞞這些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98

國泰世華搶聯名卡 中信銀挖角高層作戰 刷一百賺六毛 銀行打信用卡戰

2014-06-16 TCW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指出,國內三十九家銀行承作信用卡、現金卡業務中,僅兩家銀行獲利。中信銀雖被外界點名,但去年被國泰世華搶走好市多聯名卡生意後,今年簽帳金額首度被超越,這場信用卡戰怎麼打,還有得看。

撰文‧張舒婷

日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驚爆,國內三十九家銀行承作信用卡、現金卡業務中,只有一家國銀、一家外銀獲利,引發譁然;市場認為,曾銘宗口中的「賺錢銀行」,指的是中國信託銀行與花旗銀行。

某位民營銀行信用卡部門的主管透露其中「眉角」所在:以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的「收入結構」來看,主要是刷卡金額的手續費一.五五%及循環利率的五%到二○%;其中刷卡金額再扣除付給發卡組織的費用、其他營銷費用、呆帳後,利潤大概只剩○.六%。

至於被視為最大「油水」的循環利息,在雙卡風暴發生後,利潤也明顯下滑,「扣掉所有成本、呆帳提存率後,現在利潤大概只剩三%。」一旦金管會將循環利率下調至一六%,連三%都不保。

中信銀信用卡暨支付事業總處副總經理徐鋒志也證實,國內平均每卡每年刷卡金額為八萬元,「在這八萬元中,銀行大概只能賺到五、六百元。」信用卡業務利潤之微薄,可見一斑。

靠信用卡增加好感度

按此計算,卡友每刷一百元,銀行僅賺○.六元,換言之,目前市面上打著「現金回饋一%(刷一百元送一元)」的信用卡,基本上都是賠本生意。

至於循環餘額,以有效卡數與循環信用餘額皆排名第五的台新銀行為例,今年四月循環餘額約一○三億元,台新金控個金執行長尚瑞強指出,目前客戶適用一六%以上利率者,佔整體餘額一成五、約十五億元以上,也就是說,利率一旦調整,其循環餘額收入恐銳減上千萬元。

既然利潤微乎其微,為何三十多家銀行仍爭先恐後發行信用卡?近期甫接任中信銀執行副總、負責督導個人金融與信用卡業務的劉奕成回答:「銀行業務中,直接在第一線面對客戶、建立客戶深刻印象,就是信用卡。」這也是為什麼銀行若要重新樹立品牌形象,通常都由信用卡開始。

國泰世華銀行副總李素珠也說,最近國泰世華信用卡提供咖啡及下午茶買一送一優惠,消費金額雖不高,但就是看準信用卡不僅是支付工具,而是建立消費者「好感度」的橋樑。

簡言之,對銀行業者來說,信用卡絕非只是聊備一格的業務,更是重要的行銷工具。這也呼應曾銘宗日前所言:許多銀行考量到若沒有信用卡,不利銀行形象,為了維持產品線完整,寧可賠錢也要推出服務。

無論如何,這場信用卡大戰已煙硝四起,對業界而言,到底是賺錢的「裡子」重要?還是刷卡金額、流通卡數的「面子」重要?各有見解。

聯名卡有利開發新客戶

尤其,自去年國泰金從中信銀手中搶下COSTCO(好市多)聯名卡後,戰況更熱烈。根據最新統計,今年四月,國泰世華銀行信用卡簽帳金額高達二七二.七億元,超越中信銀的二五一.六億元,這是稱霸國內信用卡市場逾二十年的中信銀,首度將龍頭寶座拱手讓人。

不只如此,國泰世華銀行的有效卡數將突破三一六萬張,緊追在中信銀的三六六萬張之後。李素珠說,目前COSTCO聯名卡發卡數已超過九十五萬張,新卡動用率達九成。這對中信銀而言,不啻為一大威脅。

不過,金融圈人士直言,國泰世華搶下COSTCO聯名卡,看似吃下一塊大肥肉,但現階段極難獲利。因為COSTCO聯名卡正是目前市面上大張旗鼓推出「現金回饋一%」的信用卡之一,國泰世華銀行前主管透露:「COSTCO聯名卡現金回饋一%,扣掉這一%費用與其他行銷成本後,至少就二%,一來一往抵銷後,根本沒賺。且這張聯名卡已佔國泰世華整體信用卡業務量的三分之一,對他們來說是不小負擔。」記者求證國泰金控高層信用卡業務的獲利結構,對方不願證實,不過也有其他銀行負責信用卡業務的主管說:「不能單以利潤來衡量聯名卡的效益。」聯名卡的好處在於吸收到以往未觸及客戶,再者COSTCO會員平均消費能力高於一般人,日後勢必成為國泰世華在個人信貸、財富管理等業務潛在客戶,不能說是虧本生意。

至於中信銀,儘管長期為國內信用卡市場的領導品牌,但一路走來也戰戰兢兢,尤其從去年開始,內部嫺熟信用卡業務的重量級主管紛紛求去,包括被譽為「台灣信用卡教父」、帶領中信銀成為信用卡龍頭的辜家老臣羅聯福退休;長期負責信用卡業務的資深副總屠德言跳槽中國平安集團;緊接著全球個金執行長「老爺子」黃思國,今年也將屆齡退休。所以中信銀為加強個金高階主管陣容,去年才挖角曾擔任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巴克萊證券董事總經理的劉奕成,就是要在信用卡一役中,扳回一城。

國泰世華、中信銀角逐信用卡寶座,誰會勝出?無人敢回答,但能確定的是:信用卡大戰將是耐力賽,業者間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懂得精挑細選的消費者,才是最大贏家。

信用卡龍頭之爭

——發卡前5大銀行

銀行 有效卡數(萬張) 循環信用餘額(億元) 簽帳金額(億元)中國信託 366.3 156.6 251.6 國泰世華 315.9 141.3272.7 玉山 246.2 107.3 156.8 花旗 241.4 169.6 188.5 台新 218.2 103.2 136.4 註:統計至2014年4月 資料來源:金管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39

信用保證保險蹣跚而來

2014-06-30  NCW
 
 

 

中國信用體系的缺失、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能力不足,讓這一重要險種發展緩慢◎ 財新記者 王申璐 文wangshenlu.blog.caixin.com 在信用保證保險領域,平安保險一直在堅持。

6月23日,發行過程一波三折的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 支持證券登陸上交所。據其發行文件,該產品的資產池為平安銀行向境內居民發放的小額消費貸款,入池資產全部由平安產險提供信用保證保險。當入池資產發生違約,即借款人未能按時足額向信託償付本息時,平安產險將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在規定的期限內對信託(作為新的保險受益人)進行理賠,賠付該等應付未付的本息總額。

早在2001年,多家保險公司相繼推出住房和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

2005年,平安涉足小額消費貸款類的信用保證保險業務。 「貸款保證保險的推廣,一方面豐富銀行個人貸款產品種類,有利於降低銀行放貸風險 ;另一方面也推進了中國公民信用意識的建立,有利於個人信用體系的完善。 」 平安信用保證保險事業部的相關人士指出。

不過,發展十餘年來,中國信用保證保險市場進展緩慢,原因在於缺乏個人徵信、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的獲取、分析、運用等機制,缺乏對中小企業利益保障的法律依據。在這一背景下,保險公司只能選擇儘可能控制風險,最終發展緩慢,始終難成氣候,與國外信用保證保險、責任險、財產損失險平分財產 險的格局相差甚遠。

車貸險陰霾

信用保證保險分為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兩種,不過由於承保的風險都是信用風險,兩者合稱為信用保證保險。

在信用貸款領域,信用保險指的是債權人或其他投保人投保債務人的信用風險 ;保證保險指的是債務人應債權人的要求,投保自己的信用風險。

國外不少國家信用保證保險發展成熟,與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同為財 產保險的三大險種。中國多數財產險公司則重點經營財產損失保險,其中以車險為重,全行業車險業務佔比超過70%,信用保證保險發展緩慢且佔比小。

中國目前存在的信用保證保險主要包括出口信用保險、消費信貸保險以及工程履約保險、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等,其中發展較為穩定的是出口信用保險。

2001年12月成立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其職責就是將出口信用保險作為政策性保險來經營。相比之下,消費信貸類信用保證保險的發展步履蹣跚。

2000年以來,個人消費信貸高漲,商業銀行消費信貸規模增速快,保險公司紛紛推出相關產品,最先推出的是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下稱車貸險) 。

2001年,多家保險公司推出住房和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發展勢頭迅猛。保監會2004年統計數據顯示,車貸險以年均20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長。

但2002年下半年,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中存在的問題開始暴露。賠付率高、惡意騙保等風險事件影響到保險公司的持續經營和健康發展。為了清理逾期貸款,保險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經營成本。到2003年年中,人保財險、天安保險等開始清理整頓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並暫停部分地區的業務。

保監會的數據指出,部分地區車貸險業務賠付率超過100%,如截至2003 年年中,某財產保險公司車貸險累計保費收入1872萬元,累計賠款459萬元,賠付率24.5%;逾期貸款3296萬元,其中逾期三個月以上的貸款達2515萬元。

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主任劉峰曾撰文指出,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保險公司的管理環節產 生,建議保險公司授權經營、集中管理,監管部門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建議保監會制定住房和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行業指導性條款費率。

2004年1月,保監會發佈《關於規範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業務有關問題 的通知》 ,要求保險公司修改和完善車貸險條款等。2004年4月,人保財險、太保財險、天安財險等開發了新的車貸險產品,獲保監會批覆。然而車貸險已是元氣大傷,此前的火熱情形不復存在。

2009年6月,保監會發佈《關於促進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穩步發展的通知》 ,要求各財產險公司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發展車貸險。但已吸取教訓的保險公司不再貿然進場,至今規模尚小,多數公司並未開展該項業務。

其他消費信貸類的保證保險亦一直存在,如平安財險於2006年推出的和諧人生住房抵押貸款保障保險產品,華安財險於2006年6月推出的針對國家助學貸款的信用保險等,但這些保險產品僅在部分城市試點。

小額貸款保證保險

為解決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部分保險公司近年相繼推出了小微企業貸款的信用保證保險。

「各發達國家及地區分別設立了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性擔保基金,同時設立信用保證保險協會,以商業化運作與政策性擔保基金相結合的方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廣西大學商務院教授唐金成表示。比如美國專門成立小企業管理局,由聯邦政府全額出資,為不超過10萬美元的小企業貸款提供80% 的信用擔保,擔保淨損失由政府補貼。

小企業貸款保證保險起步時,中國也參照了國外的經驗。2009年,寧波市政府曾進行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寧波市政府通過建立超賠補償機制,對保險機構小額貸款賠款總額超出當年保費收入150%的部分,給予一定補償。

2010年12月,太平洋保險與上海市科委、金融辦合作,在上海試點「科技型中小企業短期貸款履約保證保險」:貸款企業購買保險,同時政府針對每個試點企業建立100萬元的專項風險補償基金,一旦貸款企業逾期不還,損失由風險補償基金承擔25%,保險公司承擔45%,銀行承擔30%。

一位長期從事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的業內人士指出,車貸險初始,銀行幾乎完全享受了信用貸款的「零風險」 ,卻讓保險公司吃盡苦頭。現在開展其他類型的信用保證保險,需要吸取的教訓是要與銀行明確權責,避免銀行將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全部轉移給保險公司。

2012年,太保財險和工商銀行在浙江聯合推出「易保貸」 ,銀行和保險公司按照3:7的比例承擔貸款損失風險。平安產險推出的小微企業貸款保證保險則由保險公司承擔全部損失。

2011年,北京市海澱區政府與建行北京分行、浦發銀行北京分行、華泰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金保險經紀公司簽署了海澱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保證保險相關協議,貸款規模為1億元,建行與浦發銀行各出資5000萬元,華泰財險對貸款的中小企業承保,海澱區政府對每一個試點投入風險補助資金100萬元。

但是該試點運營效果不佳,參與試點貸款的企業很少。業內人士分析,保險公司和銀行對參與貸款試點企業的門檻設置較高,導致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目前多地推行的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貸款金額均在300萬元至500萬元上下,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內,企業方的融資成本一般在9%至10%之間。

2014年5月底,人保財險和中關村管委會、廣發銀行合作為中關村一區十六園內的科技企業提供最高500萬元的信用融資貸款,貸款利率為7.8%,保費費率為2%,貸款企業可按不同的信用等級申請貼息,貼息比例為20%到40%。

人保財險北京市分公司信用保證保險事業部總經理潘賡認為,9.8%的融資成本在全國範圍內來看並不高。各地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的費率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地區或較高。

該試點對企業提出六大准入條件,包括經營兩年以上,年銷售收入在2000 萬元到1億元之間,為中關村企業信用促進會會員等。人保財險認為這個門檻不算高,能與中關村高新技術小企業的需求相吻合。據中關村數據,收入1億元以下企業獲得貸款的不足7%,收入2000萬元以下企業獲得貸款的不足3%。

缺乏風險定價能力

《信用保證保險研究》一書的作者曾鳴認為,消費信貸類的信用保證保險發展緩慢,主要原因還是國內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健全,保險業缺乏大規模經營信用保證保險的社會基礎。換言之,無論是消費信貸還是小額貸款,保險業都不具備風險定價能力,又如何能推出適當的信用保證保險產品?

據財新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各保險公司推出的小微企業貸款信用保證保險累計總承保規模不過數億元,而2013 年保險行業保費總規模為1.72萬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風險分擔機制並未市場化,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真正有貸款迫切需求的小微企業,很難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劉峰認為,如何儘可能地擴大對投保人信息的採集範圍,確保信用評級的科學性、客觀性是保險公司控制風險的關鍵,建議各保險公司之間加強信息交流與合作,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雖然近兩年各類民營徵信公司能夠提供不少小微企業的信用數據,但是保險公司對參保小微企業的信用精算數據仍然不夠充分。保險公司往往只能通過與銀行、政府共擔風險的形式來進行風險管理;或者從前端審核就提高門檻,依靠政府推薦的優質小微企業參與貸款試點。

2014年5月底,北京財路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宣佈與國壽財險北京分公司簽署《業務合作協議》 。雙方決定由財路通為 P2P 的貸款人購買信用保證保險,國壽財險北京分公司將按需求開發新型的信用保證保險產品。

如果這款產品面世,信用保證保險產品將脫離銀行和政府與保險公司共擔風險的機制。這在真正意義上將保險公司暴露在小額貸款的信用違約風險中,對保險公司設計該產品併合理定價的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20

家庭財政狀況改善 美國信用卡違約率創新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746

據美國銀行家協會公布的數據,信用卡賬單及時還款率創下20年來新高。歷史低位的違約率對經濟來說是把雙刃劍。 一季度,銀行信用卡違約率從2013年年底的2.6%下跌至2.44%,低於15年來平均水平15%。違約賬戶是指欠費超過30天及以上的賬戶。 一方面,許多家庭的財政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不必因不良好的還款記錄而交付高利息及滯納金。另一方面,這展現出消費者風險偏好依然偏低,並可能不情願大幅增加支出。 美國銀行家協會首席經濟學家James Chessen稱, 金融危機給借款者敲響了警鐘,讓他們重新思考自己可以接受的債務水平。更低的借款額讓借款者更輕松的償還借款。 銀行卡違約率在2006-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一度超越4%。2008年違約率達到5%的頂峰。 海軍聯邦信用合作社(Navy Federal Credit Union)信用卡部副主席Randy Hopper預計違約率將在未來12-18個月溫和上漲。他說, 我們已經看到消費者正在加大消費,借款者正在提高風險承受程度。 更低的違約率體現出美國人正在以不同的方法使用信用卡。許多人喜歡信用卡作為支付方式的便利,但每個月都還清卡帳,而不是將信用卡債作為貸款,慢慢還清。 信用卡帳與可支配收入比在今年一季度降至10年來最低。Chessen稱,這反映出人們正越來越養成不欠卡帳的習慣。 報告還發現,一季度其他類型貸款的違約率也處於低位。綜合固定期限借款違約率(包括汽車貸款、個人貸款和房屋貸款)在一季度從1.59%上漲至1.63%,但仍低於2.33%的15年平均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90

阿里巴巴聯手7大銀行 推無抵押信用貸款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539

新華網消息,7月22日,阿里巴巴與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等7家銀行聯合推出「網商貸高級版」,為中小企業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服務,最高授信額度可達1000萬元。這是銀行首次基於大數據和信用體系給中小企業提供無抵押信用貸款。

據瞭解,此次推出的「網商貸高級版」,為阿里小貸原有網商貸產品的升級。2011年推出的網商貸,旨在服務阿里巴巴B2B平台進出口行業小微企業,最高貸款額度為100萬元,截至目前,已服務超過13000多家小微企業,累計貸款超過43億元。

而升級版的網商貸則借助於阿里巴巴一達通平台,外貿企業從阿里巴巴一達通平台上每出口1美元即可獲得1元人民幣貸款,且在貸款額度最高可達1000萬。

據悉,一達通成立於2001年,主要為中小企業提供外貿綜合服務,包括通金融、通關、物流、退稅、外匯等所有外貿交易所需的進出口環節服務。截止到2012年底,一達通服務中客戶突破10000家,2012年進出口總額突破20億美元。

21世紀網消息,網商貸高級版的信用基礎來自於外貿企業最近6個月在一達通平台上沉澱的出口數據,6個月內合作3單、出口10萬美金及以上就可以獲得申請資格。與此同時,此前推出的每出口1美元補貼3分錢人民幣的補貼政策依然有效。

不在平台上的外貿企業(兩年以上的一般納稅人生產型企業)也可以申請,貸款額度相對較低,出口1美元可貸0.8元人民幣,阿里巴巴將通過海關物流等渠道調取企業近6個月可核實貿易出口數據,最終遞交給銀行實現貸款。

據前述新華網消息,阿里巴巴外貿綜合服務事業部總經理魏強介紹,網商貸高級版本在構思初期就獲得了中行、招行、平安銀行等銀行的大力支持,「因為銀行很難像一達通這樣去跟蹤外貿企業的各項數據,且一達通獲得的外貿出口數據是動態的,不僅可以用在貸款的申請,更可以作為貸後管理的有力依據。」

外貿企業解決資金問題,大部分靠自有資金,很難從銀行貸到款。而此次網商貸高級版利率浮動範圍在8%-14%,平均貸款利率在12%,還款方式靈活:隨借隨還,到期還本。利息方面可以按日記息或按月付息。不需要任何的抵押和質押。

魏強稱,阿里巴巴代收風險準備金,用來承擔壞賬。資金來源於企業的部分貸款成本,也就是高出銀行基準貸款利率的差額利息。根據公司規模、作業穩定性、回款保障和時效性等考核標準,阿里和七大行對申請貸款的企業進行評級,根據評級結果對應相應的貸款利率。此外阿里還將收取1%的平台管理費。

中證網消息,阿里巴巴集團B2B事業部總裁吳敏芝表示,外貿企業積累真實的交易數據,其產生的效益是正向遞增的。首先,獲得更多融資後可以有更多資金去接更多訂單,反過來,訂單越多可獲融資額度也越多;另一方面,信用體系的積累對於外貿電商尤其重要,海外買家的信任可以幫助企業得到更多訂單,信用積累和訂單增加之間又可以形成正循環。

吳敏芝同時表示,接下來,阿里巴巴一達通外貿服務平台還將推出更多舉措,來打造整個外貿生態圈的閉環,企業、金融行業、物流等外貿行業的鏈條會更完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95

如何拆除中國信用市場的“定時炸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452

信貸危機,違約,債券市場,影子銀行

本文作者為浦發銀行宏觀分析師曹陽,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目前經濟層面呈現宏觀強,但微觀弱的格局,企業盈利和現金流未有明顯改善,這導致企業信用風險依然較高。監管當局開始為可能的違約事件有序拆彈,通過降低杠桿、風險隔離等方式來緩沖對金融市場的沖擊,這降低了系統性風險爆發,但浦發銀行預計市場的波動率可能再度上行。

一、宏觀強,微觀弱的背景下,企業信用違約風險增加

二季度後,中國經濟在宏觀層面出現較為明顯回升,但是在中微觀層面,行業增長恢複和企業盈利改善卻較為有限。從宏觀層面來看,2季度單季GDP增長達到7.5%,7月匯豐PMI指數達到52,新訂單、海外訂單等需求層面指標均有所向好。我們認為“穩增長”力量主要來自“定向降準”和再貸款等寬松貨幣政策。

這些政策穩定了制造業企業的資金周轉,“盤活存量”下財政存款加速投放帶來基金投資上行。但在中觀層面,受制於過剩的產能壓力,煤炭、鋼材和水泥價格持續低迷。此外微觀層面企業盈利難言改善:

一方面,工業企業上半年銷售收入增速僅為8.6%,利潤增速僅為11.4%,均處於歷史低位;

另一方面,庫存和應收賬款增速則在12%左右高位,企業營運資本占用一直較多。收入滯長漲、高債務率和現金流下滑無疑增加了企業信用違約風險,以滾動4個季度經營現金流占負債比例來衡量的償債指標目前僅有15%左右,遠低於2004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40%的均值。

在此背景下,信用市場違約事件不斷增加。除了傳統銀行貸款領域,如江浙、溫州等地區壞賬率大幅上升外,2010年後發展迅速的債券市場、影子銀行的信托、非標投資的違約風險也在不斷加大。在信托領域,房地產、資源甚至是基建類信托項目違約事件增加,如年初和7月中誠信托的礦產項目、4月廈門信托的1.6億基建項目等;在債券市場中,3月超日債理性無法按時償付、7月金泰私募債的3300萬本息違約、銀行間市場的4億華通路橋短融在最後一刻才得到償付。概而言之,信用市場中違約事件發展大致呈現了從私募到公募、從民營企業到國有企業、從久期較長的非標項目到短期標準化債券的發展路徑。

向前看,微觀企業經營可能依然難以樂觀,由於需求下降帶來收入減少、存量債務利息支出剛性,應收賬款、存貨等營運資本占用降低企業經營現金流等原因,企業信用情況仍趨於惡化。以相對透明度較高的債券市場來看,2014年前7個月評級下調比例明顯上升。主體評級發生變動的公司共196家,其中有44家為評級下調(其中珠海中富、二重集團(德陽)及其母公司下調兩次);主體評級展望變動的公司共75家,其中45家展望為負面。更值得註意的是,國企、特別是央企的評級下調較多,在評級下調(含展望負面)的89家公司中,國有企業占比達到58%。其中中央國有企業為14家。僅考慮評級下調的44家公司,中央國有企業達到12家,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二、監管當局力圖緩沖債務違約的市場影響,進行有序“拆彈”

隨著企業信用風險增加,監管當局也開始為減緩違約事件沖擊進行有序拆彈,具體采取的措施包括降低投資者杠桿、減少剛性兌付預期和增加風險隔離機制三個方面。

監管當局采取多種規定來降低投資杠桿。如今年5月中證登發布《關於調整部分回購質押券折扣系數取值的通知》。通知自6月25日起,將質押庫內主體評級AA、且評級展望為負面的信用債券,折扣系數下調為0;證監會通過《公募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對債券基金杠桿率加以限制;銀監會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資金業務加強了監管,根據監管評級對其投資債券評級進行限制,並對杠桿運用加以限制。

此外,監管者也力圖降低市場的降低剛性兌付預期。地方政府融資項目開始逐步剝離政府信用,包括在制度方面加快地方資產負債表編制,為今後推出市政債做準備,同時探索更加透明規範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發行項目收益票據。銀監會在通過規範理財業務,降低剛性兌付預期,如在35號文中不允許本行信貸資金為理財產品提供擔保和融資。

同時監管部門力圖建立隔離機制來防範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如35號文規定銀行加速建立理財事業部,從而隔理財收益波動對銀行其他業務的影響。我們理解這些政策出臺目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也是最為重要的是降低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風險。比如從美國次貸危機教訓來看,當企業信用評級調降時,金融機構激進去杠桿行為會產生單一方向賣盤,容易造成市場流動性枯竭,導致利率無序波動。2013年6月,中國銀行間市場出現的“錢荒”的成因也是如此。因此在信用事件前較早降低投資機構杠桿,一定程度可以降低資金批發市場流動性壓力;

其次,打破剛性兌付和減少隱形擔保可能促使投資者風險偏好回落,並會在一定程度降低無風險利率;

最後,通過增加風險隔離,可以防止金融體系交叉業務風險,減少單純追逐效益的道德風險行為。

三、信用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依然很低,但市場波動性可能增加

那麽這種“拆彈行動”和信用事件爆發是否會加劇信用市場崩潰風險呢?我們的回答是不會。目前,更多的企業正在尋求新的融資途徑,並力圖進行債務展期。而中國信用市場中的非市場因素和行政力量也在一定程度緩沖了違約事件的負面沖擊。

我們認為,盡管信用事件增多,但企業債務展期渠道依然較為順暢。由於上半年貨幣政策寬松,各等級信用債收益率下行明顯,企業債發行提速。根據統計年初以來單月凈融資規模達到4100億人民幣,遠高於2013年2670億左右水平。

同時,央行“定向降準”和再貸款和PSL操作,改善了銀行體系信貸條件。從6月來看,單月信貸達到1.1萬億,隨著存款回升,信貸穩定擴張依然可期。

最後即使是信托、委托等監管強化的影子銀行領域也未必出現顯著萎縮,因券商自管、基金子公司等新的類信貸的融資渠道有所拓寬。其中券商資管在13年全年受托資產規模5.2萬億人民幣,在14年上半年就新增了1.82萬億,余額達到6.8萬億,基金子公司規模在6月底達到1.6萬億,相比3月底1.38萬億繼續大幅提升。以上途徑均減緩了企業現金流斷裂壓力,也降低了信用風險集中爆發風險。

此外,行政性幹預和非市場因素也會緩沖、中和信用事件的影響。目前盡管企業創造現金流能力羸弱,但不乏內外部的財務彈性進行債務滾動,比如增加銀行信貸額度、發行短期債券工具融資,在政府部門支持下催收應收賬款等。以華通路橋短融為例,最終仍通過償債資金籌措和政府外部資源協調完成了本息兌付。此外,更為重要的是盡管所屬行業、經營情況相似,但不同企業債務間違約相關性很低,這降低了一致性賣出交易引發的市場“擁堵”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從本質來看,這依然在於國有企業、地方融資平臺等有較高短期調動金融資源的能力,外部擔保增信和貸款承諾使國有企業債、城投債享受了較低的“信用溢價”。

但是我們認為目前市場並未反映信用風險上升的預期。目前5年期AA級企業債、城投債與國債信用風險溢價大致為250個基點,相比年初下行了100個基點以上,且處於歷史較低水平。盡管監管當局的有序拆彈可能緩解對市場沖擊,但信用市場的投資將不再是一路坦途,前路顛簸,請系好安全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54

騰訊上半年凈利潤暴增58% QQ微信用戶增長放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413

騰訊,馬化騰,科技公司,中國概念股

周三騰訊公司在港股收盤後發布財報,今年上半年騰訊收入為381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123億元,同比增長58%。

騰訊的三大業務板塊中,網遊所在的增值服務收入為301億元;網絡廣告收入32億元,這部分業務的增長主要來自視頻廣告和社交網絡效果廣告(廣點通);電商業務收入為38億元,下降原因是出售電子交易平臺以及與京東的戰略交易導致的戰略轉移。

上述三大業務板塊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9%、8%、10%,此外的其他收入占3%。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QQ和微信的用戶增長已經趨緩,QQ月活躍用戶為8.29億戶,同比增長1.3%,環比負增長2.2%;微信(包括weChat)的月活躍用戶數為4.38億,同比增長56.9%,環比增幅僅為1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61

騰訊上半年凈利潤暴增58% 微信用戶再次加速增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413

騰訊,馬化騰,科技公司,中國概念股

周三騰訊公司在港股收盤後發布財報,今年上半年騰訊收入為381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123億元,同比增長58%。

騰訊的三大業務板塊中,網遊所在的增值服務收入為301億元;網絡廣告收入32億元,這部分業務的增長主要來自視頻廣告和社交網絡效果廣告(廣點通);電商業務收入為38億元,下降原因是出售電子交易平臺以及與京東的戰略交易導致的戰略轉移。

其中,一季度,微信和手Q遊戲拿下了18億的收入,在第二季度則拿下了30億的收入,同比大增66%。

上述三大業務板塊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9%、8%、10%,此外的其他收入占3%。

值得註意的是,第二季度末,微信及WeChat的合並月活躍賬戶同比增長57%至4.38億,較上一季度增長11%。

騰訊方面表示,微信用戶數、用戶活躍度的持續增長,主要源於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微信群功能、支付功能的不斷完善;第二是同京東、搜狗等垂直領域的夥伴達成合作,深化了運營優勢;第三是在國際市場上持續推動用戶參與度。

過去數月,該公司投資的部份公司進行首次公開發行(IPO),包括京東及獵豹移動,連同其他已上市公司包括58同城、Mail.ru及金山軟件的投資,第二季末騰訊控股在這些上市公司的投資權益公允價值達到650億元。

以下是騰訊高管電話會議的解讀:

瑞信分析師韋迪(Dick Wei):管理層表示騰訊在移動端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請具體介紹一下並對未來幾個季度的趨勢進行展望。

劉熾平:正如我們在戰略摘要部分所說,我們現在擁有多個重要項目,覆蓋整合了傳統門戶品牌廣告業務的資訊平臺、視頻和移動平臺以及騰訊移動平臺上的社交網絡。不過,每一個項目目前都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我們要確保這些平臺在正式推出時,它們的用戶體驗符合我們的預期。我們確實認為這些領域潛力巨大,正因為如此,我們將來會持續地發展這些業務,但會以相對謹慎的態度推進它們的發展。我們仍然會將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騰訊會努力推動這些平臺的發展。

 

美銀美林分析師梁偉亮(Eddie Leung):我有兩個問題。首先,我想要了解一下騰訊移動遊戲收入前景。管理層能否詳細介紹一下第二季度移動遊戲收入,另外你們將如何控制PC遊戲的商業化,以進一步提升用戶參與度。第二個問題,管理層能否披露一下RPG、MMOG及移動遊戲的ARPU值。

詹姆斯·米歇爾:你擔心的是我們會為了提升用戶參與度而放緩遊戲商業化,我們並不存在這樣的情況。我們並沒有對遊戲業務設定具體的首要任務,也沒有為各款遊戲提出財務目標。我們會繼續對移動遊戲進行商業化,同時也會投入更多精力來改善平臺基礎設施和用戶體驗。與此同時,我們會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源,以支持第三方遊戲的發展,給它們帶來更多的流量。我們的平臺遊戲收入出現了增長,但主要是由第三方遊戲推動。

羅碩瀚:2014年第二季度,休閑遊戲的ARPU值在85元至220元人民幣之間,MMOG遊戲的ARPU值在240元至320元人民幣之間,移動遊戲的ARPU值在100元至110元人民幣之間。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菲利普·萬(Philip Wan):我也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有關移動遊戲展望。鑒於騰訊新遊戲發布速度開始放緩,你們是否發現玩家行為出現了什麽變化,會影響到下半年遊戲業務的環比增長?第二個問題是,在用戶參與度和用戶所花時間上,騰訊遊戲業務與公司開始在微信平臺推出的其他服務之間是否存在蠶食現象?

詹姆斯·米歇爾: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並沒有放緩新遊戲的發布,而是加快了新遊戲的發布速度,所以說,事實並不像你說的那樣。說到玩家的行為變化,他們仍然展現出積極的態勢。另外,我們並未發現遊戲業務與公司在微信平臺推出的其他服務之間存在蠶食現象,不同用戶群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他們的需求並不存在沖突之處,一種服務並未對另一種服務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劉熾平:遊戲其實就是獨立的應用,充分利用了平臺的力量。遊戲越多,用戶在騰訊生態系統中的停留時間越長。我們有一款遊戲在中國同類遊戲中排名前五。所以說,騰訊平臺增加的新遊戲只會延長用戶在騰訊生態系統中停留的總時長。

 

菲利普·萬:你們之前提到騰訊開始在第三方遊戲中投入更多資源,請談一談此舉對平臺業務利潤的影響?

劉熾平:我們說過,移動遊戲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這個方面構建長期戰略就顯得至關重要。正如詹姆斯所說,我們將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源,讓騰訊平臺更好地支持第三方遊戲的發展,從而令用戶擁有更好的體驗。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打造一個非常強大的遊戲生態系統,未來也將包括大量第三方遊戲。因此,我們認為現階段向第三方遊戲投入更多資源和流量以支持他們的發展對騰訊非常重要。

 

Jefferies分析師辛西婭•孟(Cynthia Meng):我有兩個問題,首先請管理層詳細談一談與京東的戰略合作是如何推動本季度廣告收入增長的。第二個問題,能否透露一下與分類信息公司58.com的合作細節,以及對騰訊O2O戰略的意義。

詹姆斯·米歇爾:我們之前提到,與京東的合作只是讓騰訊廣告收入實現增長的因素之一,但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手機QQ空間的效果廣告對本季度廣告收入的貢獻其實更大。因此,與京東的合作只是促進騰訊廣告收入增長的多個因素之一。

劉熾平:對58同城的投資與騰訊的整體戰略相一致,即充分利用社交與通訊平臺,將生態系統中的不同實體連接起來。如果你看一下整個通訊平臺,它的目標是將人與人之間連接在一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希望將人與服務連接在一起,將人與產品連接在一起,將人與業務連接在一起。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戰略投資對象才會有所不同。例如,我們對京東的投資,是想將人與產品連接起來,對大眾點評網的投資是希望將人與O2O服務連接起來。

對58同城的投資則是希望充分利用騰訊的平臺,將我們的用戶與他們的服務聯系起來。例如,我們會幫助用戶在58同城上面租到短期房子。雖然它的使用頻率不高,但卻是非常必要的服務,將來我們也會努力讓用戶與58同城建立聯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還能借助於自身的流量和用戶群,了解哪些人買了東西,買了什麽樣的東西。所以說,騰訊與58同城的合作是雙贏。

 

摩根大通分析師亞歷克斯·姚(Alex Yao):鑒於騰訊已經獲得互聯網銀行牌照,管理層能否談一談公司在這個方面的戰略,以及這種牌照允許你們從事那些業務?

劉熾平:我們確實已經獲得了互聯網銀行牌照,但在構建這種服務方面尚處於早期階段,我們仍在對互聯網銀行業務進行規劃。我認為在這個方面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這個銀行牌照只是允許我們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業務,建立實體銀行。我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監管制度的制定,我們會推出滿足不同需要的服務,將用戶吸引至我們的平臺上來。

至於互聯網銀行如何開展業務,我認為首先它不應該與現有銀行服務機構進行直接競爭,而是服務於信貸市場內缺乏服務的細分部門,如消費信貸、其他銀行難以識別的貸款需求。我們認為騰訊在這個領域具有優勢。其次,如果展望一下銀行未來的發展,銀行之間將走向合作而不是競爭,在這個方面我們同樣處於最有利的位置。

將來,我們會與大量不同的銀行合作,以提供這種信貸服務。這就是我們對未來互聯網銀行的願景,但現在由於我們需要一種靈活性來與不同的銀行合作,所以必須擁有大量信貸和信息基礎設施以便向用戶提供這種服務。因此,獲得互聯網銀行牌照,對我們做到這一點至關重要。

 

麥格理證券分析師邵炯(Jiong Shao):我的問題與騰訊電子商務業務有關。鑒於騰訊與京東在微信上的合作已經持續了幾個月,管理層能否透露一下流量、轉換率等早期數據。另外,管理層之前提到,得益於與京東的合作,微信公共帳號中的O2O商家數量出現增長,請問你們在這個方面的下一步計劃。

劉熾平:我們也希望京東能詳細描述合作細節,但我們目前正處於整合的初期階段,大量活動仍在進行當中,以確保雙方合作順利完成。京東前一段時間也在積極籌備IPO。目前我們與京東的整合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在PC端大量流量已被導向京東商城。相比之前,用戶轉換率肯定呈現增長之勢。我們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整個過程涉及複雜龐大的篩選產品。

至於移動端整合,我們在微信上推出了可直接登陸京東的入口,最近也在手機QQ上推出了。我們所能透露的是這些舉措已經生成了大量GMV,但我們認為整體計劃仍然處於早期階段,因為當前用戶體驗還十分簡單,只是從騰訊平臺登陸到京東商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進行更多的創新,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我們仍然需要時間來進行這種探索和嘗試。

與此同時,QQ和微信的整個電子商務基礎架構來說同樣處於早期階段,越來越多的微信支付用戶和QQ錢包用戶正在從免費用戶向付費用戶轉變。我們在微信和手機QQ內部提供的廣告同樣受益於我們打造電子商務新生態系統的努力。從整體上講,與京東的整合仍然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我們會繼續攜手京東來進一步挖掘這種協同效應。

 

邵炯:你們現在在微信上給商家開設公共賬戶,為打造電子商務生態系統註入動力。你們認為未來在微信生態系統中整合不同的市場平臺合適嗎,如B2C和C2C市場。

劉熾平:一方面,我們會繼續打造新的電子商務業務,改善基礎設施、支付系統以及廣告系統,給這種O2O或新的電子商務公共賬戶帶來流量。另一方面,我們會力爭實現電子商務集中式商業模式,將流量帶給在京東開店的商家,這也是幫助他們從集中式商業模式中生成流量的更有效的途徑。

 

渣打銀行分析師溫迪·黃(Wendy Huang):我有兩個問題,首先在過去六個月,你們投資了多家不同的電子商務公司,管理層能否談一談閃購模式在騰訊未來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第二個問題涉及微信海外擴張。鑒於微信在海外的用戶數量已經突破2億,你們將何時從這些海外流量中創收?以及如何看待海外競爭格局?

劉熾平:我認為閃購是一個有趣的商業模式,我們會攜手京東開拓這個領域。在微信的一級入口,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去展示產品,閃購可能就是其中一種辦法。

詹姆斯·米歇爾:至於微信商業化,我們已著手在馬來西亞嘗試微信商業化,但相比中國本土市場,馬來西亞是一個很小的市場。我們目前仍專註於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和用戶參與度。有些活動或服務,比如說遊戲,有些公司開發它們是出於用戶參與度和商業化考慮,但對於我們來說,它們最主要的價值是提升用戶參與度而不是商業化。

所以,相比微信商業化,我們在海外市場始終將用戶體驗和用戶參與放在第一位。微信在海外市場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特別是西方市場的競爭程度遠遠超過了亞洲市場。我們在亞洲一些國家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37

傳統信用評分挑戰者

2014-09-01  NCW
 
 

 

越來越多類似ZestFinance的初創公司正在覬覦傳統華爾街的地盤,將新算法帶入徵信領域,篤信所有的數據都是信用數據◎ 財新記者 李小曉 文lixiaoxiao.blog.caixin.com 硅穀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開始向金融圈進軍。ZestFinance 就是其中之一。

這家公司打出的旗號是“將Google 算法帶入徵信領域”,其利用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技術,創立了一套和傳統模式相異的信用評分方式,其中應用的數據變量是傳統模式的上百倍。

ZestFinance 創立于2010年, 創始人道格拉斯· 梅里爾(Douglas Merrill)是Google 的前信息總監兼工程副總裁,另一位來自金融圈的創始人肖恩· 布德(Shawn Budde)曾在第一資本公司(Capital One)負責信貸業務。

財新記者專訪了ZestFinance 的創始人梅里爾,他認為,“ZestFinance 完全可以取代銀行現在用的算法。”然而,美國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FICO)中國區總裁陳建表示,這不可能。在美國有1000多家當地信用局為消費者服務,基本隸屬於三大徵信公司。這三家徵信公司分別擁有覆蓋全美的數據庫,包含超過1.7億消費者的信用記錄。在三大徵信公司收集了海量個人徵信數據後,還須經過複雜的模型計算才能形成徵信產品。這三家徵信公司目前使用的計算方法模型都來自同一家公司,即被稱為“幕後大佬”的FICO。

越來越多類似ZestFinance 的初創公司正在覬覦傳統華爾街的地盤。而其勢頭如同多米諾骨牌,不斷推向華爾街的要害。

數據變廢為寶

在ZestFinance 的官網上有這樣一句話:“所有的數據都是信用數據。”這句話恰恰濃縮了ZestFinance 所做的工作——將成千上萬的數據“變廢為寶”,應用于信用評分。

這家公司在短短四年時間內,就先後獲得了高達1.2億美元的融資,其背後的出資人都是著名的IT 風投,包括FlyBridge、GRP、LightSpeed 以及Matrix 等。

目前,美國絕大部分金融機構使用的信用評分都來自FICO 的模型算法。

自上世紀60年代至今,在美國的徵信體系中,FICO 的地位從未被撼動。

在美國,經過三大徵信公司的整理和FICO 的計算評分,海量的徵信數據就變成了一份份整齊美觀的報告和325- 900分值區間的評分,用戶可以只買報 告,也可以報告+ 評分打包購買。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鄂維南對財新記者表示,FICO 的評分模型的確首屈一指,但並非十全十美。

FICO 信用評分參考的數據變量只有不到50個,因此很多人摸清了FICO 關注的變量後,就可以“模型套利”增加自己的信用評分,例如一個人可以每天反複在圖書館借書還書“刷信用”。

“針對FICO 的不足,ZestFinance 重新設計了一套信用評估模型。和FICO 的不到50條參考變量相比,ZestFinance 參考的數據變量多達上萬條,並採用非線性化的、更前沿的技術來進行分析,從而防止‘模型套利’的現象,更精准地評估消費者信用風險。”鄂維南表示。

的確,ZestFinance 遠遠超出了FICO 50條變量的界限。在這個位於洛杉磯的65人團隊中,大多是數據科學家,他們開發了多個機器學習分析模型,而在這個模型中使用的數據變量多達上萬條。上萬條數據變量僅僅是原始信息數據,在這些數據基礎上,模型可以得出超過7萬個可以判斷信貸行為的指標。

而模型跑完這些指標僅需要不到3秒鐘。

所謂機器學習,是讓計算機模擬或實現人類的學習行為,以獲取新的知識技能,在數據積累中不斷自我完善,可謂是人工智能的核心。ZestFinance 的模型之一Hilbert 就是成功地將機器學習進行商業應用的案例,讓機器承接7萬個指標的數據分析工作,尋找邏輯關 系,並不斷自我改善,人類只需要根據結果進行一些邏輯分析和判斷。

“ 多年來, 美國金融機構都在用50條數據變量來決定是否給一個客戶授信。問題在於,許多人並沒有完整的信用記錄,這導致在傳統信貸中他們不斷吃閉門羹,”梅里爾表示,“在ZestFinance,我們分析上萬條數據變量,借助更加廣泛的數據,從而對客戶的風險預判更加精確。”數據的類型亦極其廣泛:一個人的網頁瀏覽歷史、手機付費記錄、超市購物清單都可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甚至在用戶填寫信貸申請表時是使用大寫字母還是小寫字母,也可以成為數據變量。

“很多數據都可以服務于信貸,例如申請人在我們的網站上停留的時間,就可以反映他對申請貸款的謹慎程度和還款誠意。”梅里爾說。

鄂維南認為,信貸記錄屬於強變量,在強變量缺失的情況下,可參考多種弱變量,當這些弱變量組合起來,就可形成強變量,服務于信貸風控。“例如,孩子是一個家庭支出的源泉,那麼如果能推測出借款人孩子的年齡,就能預測 他的消費周期:嬰兒有奶粉等固定開銷、學生每到9月就要繳納學費等。只要能避開他的主要支出,就可控制壞賬。”鄂維南表示,在中國,由於徵信業歷史較短,缺乏足夠的信貸數據,就可以用許多弱變量數據來對一個人進行還款預測。目前,學界有許多人也在進行類似的課題研究。

對於這些“弱變量”的開發利用,陳建亦表示認同,“把數據的價值挖掘出來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大數據發展會越來越日新月異。”但他表示,從互聯網數據中挖掘價值,最早做的正是FICO。“銀行刷卡交易實時獲得數據,通過分析進行風險識別,FICO 十幾年前就發明瞭,現在90% 以上發達市場的銀行都在用FICO 這套系統。”

爭鋒FICO

的確,在當前ZestFinance 和FICO 尚不能同日而語。FICO 佔領著美國99% 的信用評分市場和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信用評分市場,而ZestFinance 目前僅服務過10萬名美國人。

在中國,FICO 目前擁有80人的團隊,已經和15家商業銀行、30多家城商行和農商行建立了合作。ZestFinance 目前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還沒有開展業務,但梅里爾告訴財新記者,目前正與多個中國金融機構洽談合作。

但從未來發展的空間而言,似乎新生事物總能贏得更多青睞。面對ZestFinance 等新型信用評分公司的誕生,美國主流媒體紛紛給予了報道——《經濟學人》雜誌寫道:“ZestFinance 比傳統評分方法讓違約率下降了40%。”CNBC 表示:“ZestFinance 讓 無賬戶人群不再被拒之門外。”這一切聲音,似乎都劍指FICO。

梅里爾表示,ZestFinance 採用了和FICO 截然不同的技術。FICO 是基於20世紀50年代創造的“邏輯回歸”模型,那時並無很多可供參考的數據變量。

但隨著互聯網時代來臨,數據開始爆發式增長,FICO 的評分方式並未改變。

梅里爾這位曾經的Google 人, 則將 Google 算法引入了徵信領域,走在了技術的前沿。“ZestFinance 完全可以取代銀行現在用的算法。”梅里爾自信道。

對於外界的質疑,FICO 表示很冤枉。陳建表示,外界對FICO 其實缺乏瞭解。FICO 並非只有一種算法,而是有幾百種算法。在美國僅註冊的算法專利就多達近200個。在不同的數據場景下,使用的數據變量和數量都不同。

陳建認為,數據變量並非越多越好。

“FICO 信用評分的候選變量其實有1000多個,只是具體到每個評分中,只使用其中的幾十個變量。”陳建表示,認為變量越多模型越好是幼稚的說法。

從統計學角度,模型計算一方面要抓住本質規律,一方面要避免過度擬合。

“變量太多會造成過度擬合的問題。

就好比做一雙鞋子,與你的腳100% 擬合,但別人都不能穿。FICO 不是給一個人做一雙鞋,而是要給全社會使用。

如果一些變量不是適用于每個人,就不適合放在模型中。”陳建說。

根據惠譽評級公司的研究結果,FICO 分數的影響力正在下降。現在美國各個銀行都有自己的模型,他們會用自己的模型去跑徵信原始數據,FICO 評分只是其中一個參考變量。例如美聯銀行(Wachovia)對FICO 評分的參考比重已經下降為零。

對此,陳建認為只是個別現象。“就我瞭解,目前美國銀行業99% 的資產組 合還是基於FICO 上,拿出1% 來試驗 新的東西是可取的,但這並非主流。”陳建表示,技術服務于產業,信用評分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而是根基深入產業的積累。目前美國99% 的銀行都使用FICO 的評分系統,深厚的積累是其他公司難以比擬的。

陳建毫不掩飾他對FICO 的自信:“FICO 已經成為發達市場金融管理的肢體部分,不會有人想要卸掉自己原本的胳膊,換上一對高科技的塑料胳膊。”

為無賬戶人群服務

“金融包容”正在成為一個新興詞匯,它的含義是指讓沒有銀行賬戶或信用記錄不好的人群公平地享受金融服務。

萬事達公司CEO Ajay Banga 近日在一份關於金融包容的倡議書中表示,目前全球有25億成年人沒有享受過金融服務,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年輕人,以及一些居住在鄉村的人。在美國,目前有4400萬人沒有銀行賬戶。“因此,金融包容需要在所有國家倡議,絕非僅僅 發展中國家。”梅里爾表示,ZestFinance 正是要為這些沒有銀行賬戶以及信用記錄不好的人解決貸款問題。

“我最初的靈感來自我的小姨子。”梅里爾向財新記者追憶道,當時他的小姨子要貸款換一副汽車輪胎,然而銀行因她沒有足夠信用記錄而拒絕。“後來是我給她借了錢。如果我不借錢給她,她就只能去申請‘發薪日貸款’了。”梅里爾提到的“發薪日貸款”是指在發薪日之前兩周申請的小額個人貸款,借款人只需提供收入證明或政府救濟證明,承諾在自己發薪水後即償還貸 款。如果到期無法還清貸款本金和利息,可以提出延期。然而,這種貸款的費率極高,每100美元收取15美元利息,年化利息高達400%。相比之下,信用卡的年化費率則只有12%-30%。

近年來,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後,華爾街和美國監管層不斷將目光投向“發薪日貸款”,認為這是高風險貸款,但屢禁不止。2014年6月5日,一批借款人向美國監管機構提起上訴,指出監管層將這些借款人列為“有聲譽風險”的群體是不公平的。按照訴訟內容,美國超過80家主流銀行都被監管層勒令中止和這些借款人的關係。

這些特殊借款人也引起了主流人群的同情。美國群衆自發組織了團體,推進針對無賬戶人群的金融包容。

“ZestFinance 的使命就是給這些無銀行賬戶或信用記錄不好的借款人創造透明公正的信用評分。”梅里爾表示,通過成千上萬的數據變量,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份公正的信用評價。

此外,ZestFinance 還有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ZestCash 貸款平台。

ZestCash 類似一家小貸公司, 它的主要業務是給那些沒有銀行賬戶或者信用記錄不好的人提供小額貸款。

ZestCash 的借款中有90% 是為了採購生活必需品,比如修車和醫療保險。

梅里爾表示,ZestFinance 幫助信用記錄不好的人貸款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從ZestCash 對其發放貸款;一種是讓使用ZestFinance 評分系統的金融機構,通過ZestFinance 的評分結果對其發放貸款。“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幫助超過10萬名沒有銀行賬戶或信用記錄不好的美國人獲得了貸款。”值得一提的是,ZestFinance 並沒有因為目標客戶是“風險人群”而導致高壞賬率。梅里爾表示,目前借助ZestFinance 獲得的貸款比銀行的“發薪日貸款”違約率低50%。“也就是說,在ZestFinance 算法的幫助下,‘發薪日貸款’可以節約一半的成本。”

競爭與風險

金融危機後,銀行信貸更加謹慎,而硅穀的IT 男們則不斷嘗到金融這塊蛋糕的甜頭,包括Prosper 和Lending Club 在內的P2P 借貸平台應運而生,類似ZestCash 的小額信貸公司也風生水起,包括Zebit、Avantcredit、Kreditech、DemystData 在內的公司都看准了銀行信貸這塊短板。這類公司的共同特點是利用大數據做信用分析,並且大多擁有自己的網絡信貸平台。

Zebit 創建的Lending Stream 網絡借貸平台,可以在4分鐘內獲得50-1500 美元的半年期個人信用貸款。

Avantcredit 打出的標語是“ 從這裡申請貸款不會影響你的FICO 信用分數”。該公司也是自建信用體系,針對 不同人的評分,給出的利率也是不同的。

Kreditech 位於德國漢堡,兩位自信的IT 男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評估借款人還錢的概率,他們不要求客戶提供信用證明,15分鐘內就能提供500歐元以內的小額貸款。和ZestCash 類似,Kreditech 希望用戶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連用戶的借貸申請是使用iPad 發送還是用老式電腦發送、輸入時出錯的概率、使用取消鍵的頻率等都考慮在內。

上述公司都獲得了風投的青睞,例如Kreditech2013年9月獲得了900萬美元A 輪投資,Avantcredit2013年8月獲得2000萬美元B 輪投資。

陳建認為,此類創新型公司和傳統的FICO 與銀行信貸並不衝突,可以成為傳統市場的補充。

當然,這類公司也並非可以為所欲為,也要受到美國監管的制約。其中,1975年通過的《平等信用機會法》(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 中規定,貸款必須發放給所有資信可靠的申請人,不論種族、宗教信仰、性別、婚姻狀況、年齡和其他個人特徵。然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井噴,這些信息都隨著網絡社交信息一起被納入了ZestFinance 等公司的變量測算中。此外,由於所有的徵信數據都必須經本人允許採集,因此這種海量採集數據的方式還會面臨侵犯消費者隱私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10

新股發行在即卻愁錢不夠?上交所擬放開信用賬戶打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45

126674835_14037475174841n

第四輪新股發行在即,打新錢不夠用怎麽辦?

中國證券網報道,上交所為支持IPO業務,擬在近期放行投資者利用信用賬戶打新。業內人士認為,使用信用賬戶打新將提高打新投資者的資金使用效率,激發投資者申購滬市新股的興趣,網上凍結資金規模有望再擴張。

據記者獲悉,上交所近期下發了《信用賬戶支持IPO業務測試方案》的通知。測試主要內容為IPO發行業務支持信用賬戶申報,測試時間為9月17日至9月23日。

該通知意味著,測試通關後,滬市投資者也有望在信用賬戶中參與新股申購了。

根據現行規定,投資者在申購滬市新股時,融資融券客戶的信用證券賬戶中的市值合並計算到該投資者持有的市值中,不過該賬戶不能用於申購新股。

據一家大型上市券商滬上營業部總經理介紹,其所在營業部的客戶鐘愛打新,但客戶在申購上交所新股時常遭遇不便,客戶需要不斷的騰挪資金,將自有資金轉到普通賬戶後,才能參與申購。此外,用做新股申購的現金放在信用賬戶,還可以作為融資融券的擔保品,盡管無法實現融資打新,但投資者可以融資投入兩融標的證券。

這一觀點也得到券商融業務相關負責人的認可。與同樣市值的證券作為擔保物相比,客戶提交的現金擔保品將能獲得更大的授信額度。與此同時,客戶使用這部分資金用於打新,也不會影響到客戶的履約擔保比例。

事實上,信用賬戶可用於新股申購已非首例。根據深交所相關規定,普通賬戶持有深圳市值,信用賬戶持有深圳市值,兩個賬戶市值合並計算,即可在普通賬戶進行新股申購,也可以在信用賬戶進行新股申購,但同一只股票如果客戶已經用深圳普通賬戶做了申購,則不能用深圳信用賬戶做申購,反之亦然。

某券商兩融人士預計,鑒於深交所信用賬戶打新已較為成熟,預計在測試完成後將很快上線。這意味著投資者最快將於下周三,即第四輪新股集中發行期間享受到這一便利。

證監會日前下發第四批IPO批文,本批次共有11家企業獲得了首發許可。根據已經公布的招股說明書,下周三和周四兩天將有10只新股集中發行,而上交所新股占據半壁江山。市場根據前三批新股行申購情況,預計下周10只新股或將凍結資金近5000億元。如果屆時上交所順勢推出信用賬戶打新,在“新股不敗”的大環境下,投資者還可進一步利用擔保品申購新股,或有助於進一步推漲客戶參與滬市新股的熱情,網上凍結資金水平有望逾越五千億高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