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了9個月的網商銀行(MYbank)6月25日以“傳統銀行的補充”這一角色正式在杭州開業。
沒有物理網點和信貸員、不做現金業務、不做500萬以上的貸款、IT系統全部架構在阿里雲上、用大數據進行風控等,網商銀行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銀行,目標客戶為小微企業、個人消費者和農村用戶,計劃未來5年能服務1000萬家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者。
6月25日,網商銀行行長俞勝法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會跟隨阿里巴巴的農村電商計劃,與農村信用社、農資產品供應商等第三方機構合作,用信用貸方式讓金融服務下鄉。
跟隨村淘計劃
今年5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探訪過尚未開業的網商銀行,全部的300多名員工當時佩戴的還是沒寫名字的臨時工牌,辦公區域的布置與一般互聯網公司並無多少差別。大約在一周前,寫字樓頂部才掛上了“浙江網商銀行”的Logo。
浙江網商銀行由螞蟻金服、複星、萬向、寧波金潤、杭州禾博士和金字火腿等六家股東發起設立,註冊資本40億元。高管團隊全部為“70後”,實際上除了俞勝法外,其余高管均為“75後”。
與傳統銀行人員構成比例明顯差異的是,網商銀行的300多名員工中有接近三分之二是技術和數據人員,負責數據建模、技術開發等工作,也因此讓公司內部的氛圍幾乎看不出一點銀行的影子,而完全像是一家互聯網企業。相比之下,無論是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其他的中小商業銀行,其技術人員的占比一般不超過10%。
“我們一直說銀行就是有個牌照的技術公司,希望技術在這里面起到驅動作用,對整個銀行的業務,在成本降低和運營方面,能夠在技術上起到很大的作用。”網商銀行一位高管說。
5月份,首批試點的另一家民營銀行騰訊前海微眾銀行低調上線了首個個人信用貸款產品“微粒貸”。
而對於網商銀行的首款產品,俞勝法透露,也將是個人貸款產品,利率會比微粒貸更低。由於人臉識別技術尚未得到監管層批準,無法通過遠程開戶建立個人賬務體系,因此無論是微眾銀行還是網商銀行,眼下能做的也只有脫離於賬戶體系的貸款業務。
去年9月,網商銀行獲批,在此後漫長的籌備期內,團隊做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打造一套自助可控的銀行系統,由於沒有可參照的專門面向小微企業貸款的現成系統,因此這項工作基本上是從零開始。
從業務角度看,新成立的網商銀行並非從零開始,此前為阿里平臺上的網商用戶提供貸款的螞蟻微貸(原阿里小貸)已運行了5年時間,其業務核心是運用阿里系內部的大數據做風險控制。網商銀行成立後,小貸業務會與網商銀行進行整合,且會與芝麻信用進行打通,推進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網商銀行成立現場稱,基於信用貸款,螞蟻小貸已累計為160多萬家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需求,平均每家貸款不超過5萬元,不良率控制在1.5%以下,網商銀行未來5年服務1000萬家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的目標,目前還沒有哪家銀行能達到這個客戶量級。
網商銀行服務的對象定位在小微企業、個人消費者和農村用戶。其中農村用戶會跟隨阿里巴巴的千縣萬村計劃,讓金融下鄉,服務農村的海量規模市場,但其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匱乏,基於數據信用的系統更加不完善。
“農村金融市場怎麽做,對網商銀行來說確實是個挑戰。”對此,俞勝法對本報記者表示,網商銀行會和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機構一起開拓農村市場,同時與農業生產資料銷售商、農資產品供應商等積累了一定的農戶數據的機構合作,探索信用放貸,而不會像傳統信用社那樣派人去農戶家挨家挨戶地溝通。
鯰魚效應?
與傳統銀行不同,新成立的網商銀行是完全運轉在阿里雲上的,這在國內乃至全球是第一家徹底去IOE、將核心IT系統全部上雲的商業銀行。從螞蟻金服去年10月成立至今,螞蟻金服集團CEO彭蕾帶領的團隊對外一直保持著低調,淡化與傳統金融業的競爭色彩,定位於“補充者”的角色。網商銀行的成立,究竟能給傳統銀行業帶來多大的鯰魚效應?
由於涉及金融數據,安全的要求極其嚴苛,傳統商業銀行的IT化建設步伐並不算超前,尤其是對“上雲”(將IT系統搭載在雲計算平臺上)的態度,傳統銀行的高管們相當謹慎。
一位傳統銀行業內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國內絕大多數銀行現在並沒有將核心業務搬到雲平臺上,更多使用的還是傳統的IOE架構,一些中小銀行也嘗試過先從非核心業務(比如手機銀行、快捷支付、企業OA、郵件系統等)的IT系統開始逐步上雲,比如渤海銀行、邢臺銀行、東海銀行、吳江商業銀行等,而這個過程同時也受到了來自監管層的壓力。
本報記者向業內人士了解到,銀監會將雲計算認定為“銀行業非駐場外包服務商”,在去年7月頒布的187號文中(《關於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非駐場集中式外包風險管理的通知》),著重強調了對外包服務商的風險審核。
在金融安全之外,新成立的銀行可以“在白紙上畫畫”,但想讓大型銀行放棄此前花費巨資購置的IOE設備轉而去選擇雲計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上雲意味著原有的銀行IT維護人員面臨轉崗安置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銀行主動求變的熱情還沒有完全調動起來,但雲計算的成本優勢正在凸顯。
阿里雲計算金融雲事業部總監徐敏此前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比過一個數據,在國內銀行業,大行商業銀行一個賬戶一年的IT成本大概是50元,小銀行大概為80元到100元之間,而依靠阿里雲平臺,阿里這方面的成本在1元以下或者更低。IBM大型機每秒能處理1萬筆訂單,阿里雲在雙十一的計算能力是每秒7萬筆。
事實上,銀行的每一筆存貸業務都是要消耗成本的,傳統銀行做一筆交易、支付,可能需要花幾毛錢或者幾元的成本,而阿里基於大數據運用的放貸成本成倍低於前者。
目前,傳統銀行的業務量尚能夠得到傳統IOE系統的支撐,但從長遠看,互聯網金融會一步步地引爆金融機構的業務量,當出現大規模並發請求時,彈性的雲計算將成為必然選擇,此前天弘基金的例子(業務量劇增讓傳統IT系統的更新成本直線上升,後選擇了阿里雲)已經顯露出這個趨勢。
先外圍(業務)、後核心;先小(銀行)、後大;先創新(銀行)、後傳統,一位互聯網金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給出了銀行上雲的可行順序,“一下子都上雲並不現實。”
“小銀行、大生態。”彭蕾稱,網商銀行的考核目標不是資產規模、利潤率等指標,而是所服務的中小企業數量,會以開放的心態將網商銀行在技術、數據信用和風控方面的經驗輸出給同業機構。
2015-06-29 TWM
撰文•林宏達、何佩珊
微軟新執行長納德拉上台,一年四個月下來,股價已上漲二成五。以前,微軟靠不開放消滅對手,現在,它要靠開放刺激成長,啟動創業四十年來最大變革,彎腰學當挑戰者。
微軟過去的成功與市場獨占性,曾為它招來﹁邪惡帝國﹂的封號,但隨著行動裝置起飛,帝國光環迅速褪色。為了幫微軟找回新動能,二○一四年二月上台的新任執 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做了重大決定,他打開封閉許久的城門,任由人們自由取用這些深埋在帝國之內的寶藏,「開放」成了微軟重獲新生的關鍵一步。
PC和Windows系已成過去納德拉這位印度臉孔的執行長,上任第一天就發信告訴所有員工,「我們所處的行業,不尊重傳統,只在乎創新︵Our industry does not respect tradition — it only respects innovation︶」。
當時,對手谷歌的營收,以每年二○%、一九%的速度成長,獲利成長更高達二八%、二五%,迅速拉近與微軟的距離。而另一個對手蘋果早已狠狠地把微軟拋在後 頭,二○一三年,微軟不僅營收不及蘋果一半,淨利也比蘋果少了一百五十億美元。當其他對手在高速公路上狂飆,微軟卻只能在省道上等紅綠燈。
納德拉上任一個月後大力改革,他先在競爭對手蘋果iPad上,推出Office應用程式,打破過去壁壘分明的藩籬,跟著喊出:「雲端優先,行動優先」的口 號,正式昭告世人:微軟﹁變心了﹂,過去四十年死命擁抱的PC和Windows系統,已經成為過去,雲端、行動才是未來。
不僅過去只能在Windows作業系統使用的文書軟體Office,現在也有iOS版本;而過去只有在Windows Phone看得到的Cortana語音助理,很快也將跨越Android、iOS各大平台;更甚者,微軟推出名為Project Oxford的專案,大方地將自家研發多年的圖像、語音識別等珍貴的API︵應用程式介面)和SDK(軟體開發工具組)對外開放,還有開發工具……,一個 又一個打破過去四十年建立起來的圍牆。
布建行動服務戰略部隊
去年七月,他發動微軟成立以來最大的裁員,一萬八千人離職,占微軟員工一四%。
今年六月十七日,他再次出手。這一天,他發信給所有員工,再次重申進軍雲端的野心,「我們的策略核心,就是要成為雲端、行動時代,最好的軟體服務和平台!」接著宣布一長串的高階主管離職名單,為他布建行動服務的戰略部隊做預備。
而這一連串轉型的動作,看在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暨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眼裡,就像是悶了許久的壓力鍋,終於找到出口,他和研發團隊都感到振奮無比。
「以前當然有點鬱卒。」洪小文不否認研發團隊曾經有過士氣低落的一段日子,畢竟,當谷歌的智慧眼鏡Google Glass、蘋果的語音助理Siri等對手新品屢屢成為全球鎂光燈焦點的同時,微軟研發多年的智慧眼鏡HoloLens卻只是安靜躺在實驗室 裡,Cortana也只能屈身於全球市占率不到三%的Windows Phone裡。
「Cortana我們真的做得非常好!」洪小文忍不住嘆了口氣,「但Windows Phone就那些,人家看不到嘛!」他強調,微軟這些年來不是沒有創新,「只是以前我們那麼多好東西,都只用在自己的平台上。」確實,微軟不缺創新和技 術,第一台平板電腦、第一台觸控智慧型手機,都是微軟開發出來的。然而,這些具有前瞻性的產品都被放在帝國的高牆裡,多數消費者都看不到。
洪小文說:「就像以前不管是iOS還是Android,其實微軟內部很早就有很多人想做這東西︵指將自家的產品開放到其他陣營的平台︶。」但以前執行長說不准做。
企業文化進行大調整
前執行長鮑默強調競爭與數字管理,不能幫助現有事業獲利的技術,全都被束之高閣。
納德拉用實際行動讓大家看到微軟改變的決心。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賀樂賦(Ralph Haupter)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表示,納德拉上任後,不僅公司的策略要擁抱開放,隨之而來公司內部的企業文化也有大調整。
首先,納德拉要求全公司都要把客戶需求擺在獲利前面,爭取客戶支持。
台灣微軟總經理邵光華就舉例,在台灣微軟內部的員工座談會裡,曾有員工舉手問賀樂賦,表示他負責的服務是用量來付費,客戶也用得很好,但這名員工想到更好 的解決方案,「但不幸的,若用這方案,客戶的用量會降低,那他要不要做?」邵光華說明這名員工的困擾,因為更好的解決方案有可能讓公司營收下降。而當時賀 樂賦的答案斬釘截鐵:「當然,要用更好的解決方案!」這答案讓員工很震驚,因為和過去的微軟大不相同。他不可置信地問,營收下滑該怎麼辦?邵光華笑說: 「那要想辦法開發新的服務去維持。」其次,原本強調競爭績效的組織文化也改變了,更強調合作互惠的重要。
邵光華說,現在微軟已經取消砍掉績效最差五%員工的政策。過去一年半更強調合作,評量績效不再只看數字,而由主管和部屬定期面談。邵光華說,「如果你做得 很好,但是你踩在別人的頭上,這是絕對不允許的!」更重要的是拆掉各單位之間的合作障礙,要求各單位不只為自己的績效努力,還要互相幫助。
甚至,公司開始鼓勵所有員工都能提出幫助公司成長的想法,學矽谷的新公司辦駭客松活動︵軟體競賽活動︶,這段時間裡每個人都可以寫程式,改變產品,徹底打破過去組織分界清楚,彼此互相競爭的文化。
就連工程師開發產品的方式也改變了。一位微軟內部研發工程師表示,「過去研發單位每年可能只要交出一個研發成果給產品部門,但現在不同了,可能三、四個月 就會出一個更新,而且和產品部門的合作也愈來愈密切。」以前微軟開發軟體,開發之後,軟體人員的工作就結束了,之後是行銷人員的事情。現在,「軟體完成之 後,工程師才開始忙」,微軟打破程式設計師、測試人員和行銷人員的界限,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康容說,程式設計師還要了解市場反應,根據市場反 應修改程式碼,「設計軟體、測試,了解市場的人,都是同一個人!」他說,以前微軟以三年為一個週期設計軟體,現在縮短到三個月。
支援跨平台 吸引設計師跳槽今年七月,微軟新推出Windows 10系統,將是過去一年多轉型之後最具體的成果。這是納德拉任內首次推出新版Windows作業系統,目標是要能涵蓋現在市面上所有相容的硬體設備,支持跨平台。
微軟讓在微軟平台開發程式的設計師,可以很容易地把程式放上蘋果和谷歌平台使用;另一方面,還設計工具,讓蘋果和谷歌平台的程式設計師,可以很容易地把程式轉換到微軟平台上使用。
這一招其實像是金庸武俠小說裡的﹁吸星大法﹂,因為,微軟在行動裝置上的程式數量,遠遠不如對手,但在PC平台上,微軟的程式數量有四百萬之多,替開發者拿掉障礙,等於把他們放到新的微軟雲端平台上去衝高應用數量,還能把對手的App吸進來。
微軟的下一步,是要讓PC和雲端無縫接軌,你在PC上玩到一半的遊戲,只要都用微軟的雲端服務,換到手機上就能繼續玩,不必從頭開始。微軟把龐大的用戶連上雲端後,要吸引替蘋果和谷歌開發程式的設計師跳槽。
微軟的另一個策略,是大量投資雲端機房等基礎設施,「我們是唯一在中國有雲端機房的外國公司!」賀樂賦說。微軟把全世界分成十九個地區,每個地區都至少有 兩個足球場大的機房,微軟還強調,不管客戶原來用的是哪一種雲端服務,都能和微軟的雲端機房相容。微軟表示,自己的雲端服務安全性更勝對手,「我們不會分 析客戶的資料。」康容強調說。
賀樂賦說,微軟未來的獲利模式有三種,第一,以後微軟的作業系統,會每三個月為一個週期,把新的程式和功能送給消費者「試吃」,這些雲端服務開始免費,要持續使用就要付費;第二,賣網路儲存空間;第三賣網路廣告。
但微軟也承認,要怎麼靠雲端、物聯網賺錢,其實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商業模式是由市場決定的!」邵光華說,「我們的責任,就是建一個夠好、有彈性的平台。」
獲利模式有待驗收
儘管微軟的營收獲利還未明顯看出這波轉型的成績單,但外界普遍給予微軟新任執行長的評價卻很正面。
瑞銀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分析說:「當年微軟崛起,造就了英特爾;谷歌崛起,造就了高通;雲端崛起,還會創造下一個大公司!」 但是,目前雲端還沒有出現真正的「殺手級應用」。以物聯網為例,除了Apple Watch,其實並沒有太多物聯網產品,所有人都在不斷移位、摸索;換句話說,誰是雲端時代的霸主,尚未確定。
現在,每家公司都在爭取雲端的發言權,只要微軟跳出框框,就有機會成為下一波浪潮的獲益者。這也正是微軟新任執行長上台後,股價可以平緩上漲二成五的關鍵原因。
納德拉(Satya Nadella)小檔案
出生:1967年
現職:微軟執行長
經歷:昇陽電腦工程技術部門、
微軟伺服器部門總裁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
密爾瓦基分校資訊工程碩士、
芝加哥大學MBA
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賀樂賦說,以前微軟反對用開放原始碼的程式,但新執行長上任後,工程師如果不用開放原始碼的程式,還會被執行長質疑。
微軟有技術、懂趨勢,只是這些創新都關在Windows裡!
產品內容 時間 和對手比較車用電腦 1998年微軟推出第一款車用電腦作業系統AutoPC,2010年更名推出。 微軟原本在車用電腦市場落後,但併入諾基亞後,成為市場第一名。市調機構IHS今年4月報告預估,2015年車用電腦前三名將為微軟參與創立的車用智慧型 手機平台Mirror Link、Apple Carplay、Google Android Auto。
智慧電視 2000年,微軟推出Ultimate TV。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報告,2013年聯網電視第一名是蘋果,占聯網電視35%市場。
智慧型手機市場 2002年推出微軟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比谷歌推出Android早了6年。 根據IDC報告,2014年Android市占率為81.5%,Windows Phone為2.7%。
平板電腦作業系統 2002年推出具備觸控螢幕的平板電腦,比iPad早8年。 微軟原本在平板電腦市占率極低,但根據Gartner今年1月報告,微軟2014年裝置出貨量為3億3000萬台,超越蘋果的2億6000萬台,僅次於谷歌。
網路影片服務 2004年推出MSN Video,比YouTube早一年。 根據Sandvine報告,今年3月Netflix在下載串流影片市場,市占率36.5%,較第二名YouTube高出一倍。微軟在這個市場市占率不高,但積極布局競爭。
語音助理 微軟語音助理Cortana在2014年4月首度對外曝光。而在此之前,微軟對於人工智慧的研發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 蘋果iOS系列產品內建有Siri語音助理,谷歌旗下Android系統則是有Google Now,各大科技巨頭都積極在人工智慧領域布局。
智慧眼鏡 HoloLens在2015年1月首度發表,是一款結合擴增實境技術的智慧眼鏡。 谷歌在2012年4月首度發表Google Glass,引起全球矚目,但因價格、隱私權等問題,後續發展不如預期。
雲端大廠正在吃掉終端市場的午餐! 過去一個月,全球三場重大硬體發表會,竟都是由雲端服務公司舉辦。 他們分別是微軟、Google和亞馬遜。 相較於初期跨足硬體的跌跌撞撞,如今他們有更明確的目標、策略,正在改變整個科技生態。 撰文•何佩珊 「今天你看到的創新,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硬體的理由。」十月六日在美國紐約Skylight舉辦的Windows 10全系列終端發表會上,微軟執行長薩提亞(Satya Nadella)站上舞台,為微軟近兩年來所做的努力,下了最佳注解。 十月的紐約已有濃濃秋意,一早八點剛過,不畏十三度低溫,會場外已經出現長長人龍,熱烈程度相比蘋果也不遜色。經過將近兩個小時等待,活動正式揭幕,先是 遊戲主機Xbox登場,然後是擴增實境眼鏡HoloLens、智慧手環Microsoft Band,然後是兩款Lumia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Surface Pro 4,然後來到活動的高潮,微軟稱之為最強NB的Surface Book上場。這次,微軟靠自己撐住全場,一口氣發表六項硬體新品。 三大軟體商 從雲端殺進終端微軟 打造「個人運算」未來本刊記者是唯一出席這場發表會的台灣媒體,在長達兩個小時的發表會裡,微軟顯然不再是印象中那個成立四十年的「中年保守男子」,相反地,從一次比一次熱烈的掌聲不難感受到,微軟散發出強烈的活力與創造力。 發表會最後,薩提亞壓軸登場,「我們不是為了做硬體而做硬體,重點是體驗。」帶著自信的笑容與堅定的眼神,他說:「我們的願景是要打造個人運算 (Personal Computing)的未來。」曾幾何時,軟體業者的發表會上,已經不再需要硬體品牌廠商助陣;又是什麼時候開始,這些軟體廠商將戰場從雲端殺進終端產 品,到如今成為硬體產業無法忽視,亦敵亦友的夥伴? 不與品牌廠合作 推自有品牌Pixel C 事實上,微軟不是特例,不過就在這場發表會一個星期前,Google因應Android 6.0版本的推出,在舊金山也舉辦了一場系列終端發表會,推出兩款手機、一款平板,以及兩個影音串流裝置。 雖然發表會上仍可以看到華為、LG(Google新一代Nexus智慧型手機合作夥伴),但更引人注意的是,這次Google不再與品牌廠合作Nexus系列平板電腦,而是推出全新自有平板品牌Pixel C與大家見面。 而要說雲端廠商搶進硬體市場,自然不能忘記曾在平板電腦銷售排行榜中,長居前三位的亞馬遜。就在Google發表會前一周,亞馬遜推出了新一代高、低階,共三款自有品牌平板,以及串流裝置Fire TV。 一個月內,三家軟體廠商舉辦了三場硬體發表會,都在說明同一件事:軟硬體整合的時代來了。 他們為什麼要跨足硬體? 和軟體、網路業的高利潤相比,做硬體考驗的不單單只是研發能力,還牽涉到供應鏈、庫存控管、物流、通路、行銷等,不只核心能力大不同,七折八扣下,能從中賺取的毛利也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實際上確實如此,包括亞馬遜、Google和微軟都曾在硬體市場摔過跤。其中,亞馬遜雖曾在平板獲得成功,但二○一四年推出的智慧型手機Fire Phone,銷售成績簡直慘不忍睹,最終亞馬遜為此認列庫存損失高達一.七億美元。 Google失敗的例子也不少,如Google Glass幾乎夭折,還有目前在教育等市場熱賣的Chromebook,也不是一開始就獲得肯定;一一年發表時,在外界看來,那只是網路公司瘋狂且不切實際的幻想。 Surface兩年虧17億美元 也要做! 至於微軟,在硬體市場吃的苦頭就更多了。例如早期失敗作品有多媒體播放器Zune,近期則是因為買下諾基亞,認列相關資產虧損高達七十六億美元,還因而造成微軟成立以來最大財報季度虧損。 此外,現在成為蘋果、Google兩大對手「學習」對象、走路有風的Surface,在前兩代推出時,可說是受盡冷嘲熱諷。 當中最經典,就屬蘋果執行長庫克形容的:像一台烤麵包機和冰箱的組合。而實際上,市場估算自一二年Surface上市以來,到一四年中這段期間,Surface已為微軟帶來高達十七億美元的損失。 是什麼樣的理由,讓他們寧願虧錢,也要繼續做硬體?或許三家廠商的處境不完全相同,但很顯然的,他們都察覺到,要贏未來這場仗,軟、硬體缺一不可。 以Google為例,廣告收入約占了整體營收的九成,而要讓廣告營收成長的方式,就是讓更多人使用Google搜尋、YouTube影音服務等。這也是為什麼從網站搜尋引擎起家的Google,當年會買下Android,切入行動市場。 為給消費者最佳體驗 自己來! 但Android的開放生態是優勢,卻也是缺點。Google發現,參與Android開發的廠商雖多,卻無法為消費者帶來最佳體驗。最終,惟有最了解Google服務的自己跳下來參與,才能打造能夠完美呈現Google體驗的產品。 Google執行長皮伽(Sundar Pichai)說:「所有科技的創新,都發生在硬體和軟體的交界處,現在應該是時候把硬體、軟體和網路看成一體的時候了。」而微軟的處境則是另一回事。過 去微軟在PC市場獲得空前成功,Windows和Office幾乎成為人人必備的工具。但就像薩提亞說的:「我們(微軟)要讓消費者從需要 Windows、選擇Windows,到愛上Windows。」當PC市場走下坡,當商用與消費終端界線愈來愈模糊,微軟被需要的條件也逐漸消失,必須想 辦法更貼近消費者,用更好的體驗,讓消費者主動愛上微軟。 這就是為什麼微軟不能再只是仰賴品牌廠商作為中介,而要更直接接觸消費者。更何況,眾所皆知,行動市場一直都是微軟的痛點,在這塊領域上,微軟的盟友本來就不多,更要靠自己跳出來帶領生態系的發展。 以微軟這次發表會推出的兩款Lumia手機為例,透過Windows 10 Continuum的功能,只要接上大螢幕,隨時可以變成PC使用。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認為,這將有利於微軟打進新興市 場,將手機作為新興市場消費者第一台PC,甚至是唯一的PC。而微軟亞太區消費端傳播總監Flann Gao相信,當其他硬體廠商看到這樣的產品,開發Windows Phone將會變得更有吸引力。 直接從網站入口抓消費者 亞馬遜 Fire Phone展現雄心至於亞馬遜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從網路書店起家,電子書Kindle毫無疑問是亞馬遜最成功的硬體產品,但電子書市場規模有限,同時亞 馬遜也早已不再只是網路書店,還提供各式各樣的電子商務與影音串流服務。而要吸引消費者上亞馬遜消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掌握任何可以上網的入口,也就是 手機、平板等各種終端。 以Fire Phone為例,「它減少透過手機上網買東西的步驟。」市調機構IDC分析師拉瑪斯(Ramon Llamas)說。縱使這項產品沒有在市場上取得立即的成功,但意圖再明顯不過。 而亞馬遜推出的其他硬體,如專用購物裝置Dash、個人語音助理播放器Echo、平板電腦,其實也都是基於相同的理念。自然,這樣的商品,恐怕也只有最了解自家網路購物和串流影音平台的亞馬遜最具動機,也最有能力做得出來,無法假手於人。 這也是為什麼有消息指出,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沒有因為Fire Phone的虧損感到挫敗,預計在組織重整後,他還將持續擴大硬體研發團隊Lab126的規模,投入更大量的資源,開發更多硬體產品。 三家業者面臨的情境和挑戰或許不同,但顯然他們都意識到雲端與終端產品結合的重要性。未來的賽場裡,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雲端或硬體戰爭,而是一場生態系大 戰。如果沒有雲端服務帶來的獲利作為後盾,單靠硬體恐怕難以長久抗戰;而若是沒有硬體在前端衝鋒陷陣,雲端服務也難以擴大市場,並發揮最大戰力。 台廠客戶組合,預估將重新洗牌隨著雲端大廠往終端布局的腳步加快,市場版圖也跟著改變。如今戰局還未分出高下,但已經可以預期,未來台灣硬體供應鏈的客戶組合很可能會重新洗牌。 同時可以期待的是,硬體對雲端公司來說,角色功能性比獲利更加重要,因此不論市場殺成什麼樣的紅海,他們持續投入的決心都不會輕易被擊退,反之,只會將戰線愈拉愈長。而當有更多終端硬體帶進更多的雲端用戶和資料量時,雲端資料中心的建設需求,勢必跟著成長。 或許台灣廠商無力主導生態系的發展,但在硬體的開發與製造,以及在雲端資料中心基礎建設的技術成熟度,仍是台灣的優勢,也是未來必須緊緊抓牢的關鍵機會。 微軟克服痛點 6大新品,帶領生態系發展Surface Book 特色:Surface Book的強大效能是最讓人驚豔的部分,同時在設計上也頗具巧思,可作為平板單獨使用。 Lumia智慧型手機 特色:生產力是Lumia 950和Lumia 950 XL的最大特色,只要接上螢幕就可以作為PC使用。 HoloLens擴增實境眼鏡 特色:可應用在教育、遊戲、醫療、工業等領域,預計明年第一季推出開發者版本。 Surface Pro 4 特色:Surface Pro 4比前一代產品強化了效能、減輕重量,並新增觸控筆的設計,將工作能力進一步提升。 Microsoft Band 特色:第二代Microsoft Band,根據第一代產品的反饋做了多項改進,以成為每個人的健康幫手為目標。 Xbox 遊戲主機 特色:Xbox免費系統更新是以Windows 10為基礎重新設計,也可以在Windows 10的PC上玩。 |
美國雲端筆記服務Evernote宣布裁員以及關閉海外三個分公司,未來將聚焦在有實質獲利能力的業務,在資金活水將逐漸乾涸的情況下,網路業應積極轉型為「蟑螂型企業」,才是未來的贏家。 譯者.連育德 日前傅出Evernote精簡人 事、關閉台灣、新加坡 及俄羅斯三個分公司的新聞,可能不少人和我一樣看了心驚驚。這款雲端筆記在我的工作與生活裡扮演重要角色,要是就此消失,後果我不敢多想……。 新任執行長歐尼爾《Chris O’Neill)的縮編決定,表面上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公布消息時這麼說:Evernote的優勢在於筆記、同步、搜尋,這三個核心功能,將是我們未來的重心。」 錯失機會沒能賺取利潤 我只用到這三種功能,聽到這段話直點頭。再說,歐尼爾信誓旦旦,表示公司未來將積極耕耘像我這樣的「專業版」(premium)付費用戶,以及多達兩萬家的企業版用戶。咦,那我到底有啥好抱怨的? 我感慨的是,經過一二年五月籌資後的Evernote,市值上衝到十億美元,成為「獨角獸」級新創企業,無奈如今神話光環不再。《商業內幕》 (Business Insider)記者金尤京(Eugene Kim)寫道:「要說Evernote是過去式也可以,要說它是正在轉型的成熟企業也行。但大多數受訪人都認為,Evernote當初成長紅不讓的時候, 錯失機會站穩浪頭,沒能從廣大的用戶群賺取利潤,如今獨角獸露出生病的跡象。」獨角獸病懨懨,那可不妙,不就代表有死翹翹的可能嗎?但Evernote目 前的業務似乎仍在成長,成千上百萬用戶為了生活更有條理,願意花二十五或四十五美元年費使用。 Evernote若非獨角獸企業,恐怕沒有人覺得它的氣色不佳。 財務吃緊靠救命金營運 問題就出在這裡Evernote 創辦初期常有財務吃緊的問題。一名投資人在二00八年年中撤資,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李賓(Phil Libin)無計可施,幾乎要關閉公司。就在此時,他接到瑞典一名Evernote 死忠用戶的電話,經過幾天透過網路打電話聯絡,對方匯來五十萬美元的救命金,公司得以繼續營運。 到了一二年,來自法人 的資金活水源 源不絕,已超 過Evernote營運 所需。那年五月 籌得七千萬美元 時,李賓寫道:「進行這次籌資, 並非要因應業務 所需,而是我們 認為打造一個健 全的金融基礎建 設很重要,這樣 才能保持創新、 走得長久。」短短半年後,Evernote 又籌資八千五百 萬美元,李賓這 次說:「嚴格說 來,我們並不需要這筆錢,但資金多一點比較安心。」金尤京指出,從那時候起,Evernote把資金投注在許多新的業務,有的失敗有的成功。公司規 模持續成長,只是已經不如一二年風光,因此現在啟動瘦身計畫,聚焦有實質獲利能力的業務。Evernote仍把公開上市視為終極目標,但李賓接受《華爾街 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訪問時說,離上市還要一、兩年時間,而且可能要進一步籌資才能做好準備。原是谷歌資深高階主管的歐尼爾,七月時接任Evernote執行 長一職,李賓則維持執行董事的職位,另外也擔任一家創投公司的合夥人。 資源有限才會創意無窮 經過這番折騰,或許最後有好的結果。Evernote依舊是一家產品酷、用戶死忠的企業,但這次挫敗讓人不禁要想,如果它過去幾年沒有獨角獸的金光閃閃,經營之路會不會走得更順遂。 拿義大利傳統文具大 廠Moleskine做對比,或許有幫助。偶爾也與Evernote合作的Moleskine,成立於一九九七年,一三年在義大利公開上市。它從來不是獨 角獸企業,股價也沒有驚人表現,但市值卻高達三.七七億美元,營收與獲利呈現穩健成長,更在今年首度發放股利。沒有人會說它「病懨懨」。 在網路泡沫破滅時與人 創辦網路相簿Flickr的菲可(Caterina Fake),日前撰文寫道:「科技圈即將有瘟疫蔓延,獨角獸性命難保。」資金活水將逐漸乾涸,「蟑螂型企業」才是未來幾年的贏家。她說,現實生活的蟑螂可 以六周不吃東西,只靠「油脂、頭髮或膠水」活命;小強企業就算沒有金主挹注或華麗辦公室,也能撐下去。菲可認為這是好現象,「資源有限,才會創意無窮。」 坐擁八千五百萬美元的資 金,我相信不可能激發不了創意,畢竟網路圈這幾年的投資熱潮並非一場空。但如果網路業即將進入蟑螂當道的年代,我真心希望Evernote趕快學會小強精神,因為我的生活記錄大多都交給他們了。 上任不到三個月的執行長歐尼爾(左)認為,Evernote應該專注在筆記、同步、搜尋三塊核心業務上,才能有所成長。 |
| ||||||
在雲端代管市場裡,Google只能排上老三,但她「奇襲亞馬遜」,拿下一紙超越部門全年營收的合約。 三月中,通路雜誌《CRN》爆料,科技大廠蘋果完成一場價值最高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兩百億元)的「?雲端大逃亡」:從亞馬遜投向Google懷抱。策動變心戲碼的幕後黑手是「企業女王」葛琳(Diane Greene)。 報導指出,蘋果每年支付亞馬遜約莫十億美元代管費,貢獻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部門總營收近一成。後者揚言蘋果「並未全然變心,影響不大」;反之,對於只是市場小老三的Google來說效益驚人:光是這筆訂單,就超越去年雲端平台部門總收入五億美元,堪稱大勝。 其實Google雲端平台最近的囊中物不只蘋果,音樂串流服務龍頭Spotify也在二月就入列顧客榜,一樣是從亞馬遜移情別戀。三週之間,Google雲端平台連續搶下知名客戶,去年十一月接任副總裁的葛琳是最大功臣。 複製安卓模式搶市 葛琳在業界地位頗高,《商業內幕》封她為「企業女王」,主因是,十八年前她合創的威睿(VMware)改變企業儲存資料方武:威睿的工作站可廣納建置Windows、蘋果iOS或Linux 等作業系統的客戶,除能使個別主機的利用率最大化,還能省下大筆採購經費。 二〇〇六年亞馬遜把代管業務移往雲端之前,葛琳已經領軍威睿稱霸市場八年;隔年,威睿公開上市,兩個月股價飆漲逾一倍,她因此入列《財星》「商界前五十大女強人」;但戲劇化的是,隔年她被董事會扣上「業績不佳」罪名開除,威睿股價應聲重挫二四%。 葛琳下台後重返創業路,獲Google延攬進董事會。去年她復出江湖前一併把創辦的Bebop賣給Google,以便全神貫注奇襲亞馬遜。雲端供應商傅萊瑟(Michael Frascr)比較十幾家業者:「Google 價格最低但服務最廣,似有複製Android)(安卓》系統手機晚蘋果兩年,卻後來居上的氣勢。」 撰文者邱碧玲 |
| ||||
格林外表就像個溫和的鄰家大嬸,無法讓人聯想到青春有活力的「谷歌人」,但她其實是矽谷的傳奇創業家,也將是左右Google雲端未來,最關鍵的角色。 三月二十三日上午九點不到,舊金山四十八號碼頭的活動會場已是人山人海。這天,是谷歌(Google)首屆雲端大會GCP(Google Cloud Platform)NEXT舉行的日子,所有人引頸期盼,都想知道谷歌究竟要如何顛覆雲端市場。在超過二千位參與者的掌聲中,執行長皮采(Sundar Pichai)率先步上舞台,然而在今天,他只是暖場的配角。 一頭金色及肩中短髮,搭配一身灰色系輕鬆褲裝,在皮采的介紹下,一位個頭嬌小、明顯上了年紀的女子,帶著微笑步上舞台。她的外表雖然親和,但說起話來,語調卻平穩得好似沒有情緒;加上不斷望向提詞機的眼神,和不自然的肢體動作,透露了些許緊張與不安。橫看豎看,你都很難將她與給人青春活力印象的「谷歌人」連在一起。 但如果你因此低估了她的能耐,可就大錯特錯了。 她,酷愛冒險「享受它,就會無懼於它」眼前這個彷彿沒見過世面的鄰家大嬸,正是皮采方才所說、那個「一手改變整個IT產業」的矽谷傳奇女子格林(Diane Greene)。在她多次的成功創業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如今市值超過二百億美元的虛擬化龍頭廠商VMware。 GCP NEXT大會這天,是格林自去年十一月被任命為谷歌雲端事業部資深副總裁之後,首度公開亮相。而《今周刊》也親臨舊金山現場,看看這位矽谷傳奇,要如何改變雲端產業的面貌。 VMware前任董事萊斯里(Mark Leslie)認為,「謙遜的領導風格,正是格林最吸引人的特質之一。」而VMware早期投資人克瓦提尼茲(Mike Kwatinetz)也曾說過:「格林的簡報技巧,遠不如她對科技的敏銳度。」這是為什麼她容易被低估的原因。 事實上,相對於外表的嬌小、溫和,在骨子裡,格林其實是一個勇於航向大海的冒險家。從小,她就會和朋友一起划船、抓螃蟹;在二十一歲那年,還拿下全美女子帆船大賽冠軍。 「最重要的是去編織你的夢想,享受創建夢想過程中的冒險。如果你享受它,這會讓你無懼於它。」格林曾經這樣分享她的人生哲學,雖然終究沒有成為一名職業運動選手,但在人生這片大海中,她的冒險旅程卻不曾停止過。她曾參與設計離岸鑽油平台,也曾遠赴夏威夷開發海洋運動用品,甚至參加過搜尋西班牙大帆船沉船的尋寶探險隊。 但三十歲後,她卻毅然重返校園,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電腦科學碩士。也是在這裡,她遇到了後來的老公、VMware共同創辦人羅森布拉姆(Mendel Rosenblum),並且開啟了她通向矽谷的道路。 格林的創業魂,正是在矽谷被激發出來的。她曾這麼形容:「大企業就像是騎著大象走向懸崖,卻不知道必須跳下大象。」曾加入幾家知名科技公司,最終因看不慣大企業對創新的保守,格林決定要自己闖一番事業。 其中,她參與創辦的串流多媒體公司VXtreme,一九九七年以七千五百萬美元賣給微軟。當年她的創業夥伴曾對她說:「這會是你參與的最大一筆交易。」如今聽來,讓人不禁莞爾。 她,眼光精準 從划船經驗學到組織團隊 而也是在九七年,時任史丹佛教授的羅森布拉姆,在一場技術論壇上察覺,自己正在研究的虛擬化技術,擁有商業化潛力。 但他也知道,這件事單憑他和幾個研究生,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須找格林幫忙。 格林本來打的算盤是,幫忙成立公司、協調一些合約,然後就離開。「我從來沒想過要當CEO。」但沒想到,她這一腳踏入就是十年,更在科技產業掀起巨大波瀾。 VMware當年開發的虛擬化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在一台電腦上,跑不同的作業系統,後來,這幾乎成了所有雲端資料中心都少不了的關鍵功能。格林還記得,當時因為VMware的技術太深奧,沒有公關公司願意理她。「大家覺得這家公司不夠性感。」她說,另一個困擾是:「這對我們是很新的領域,你根本不知道銷售人員應該長什麼樣子。」但多年的帆船比賽經驗,讓她知道該怎麼組建一個好團隊:設定好目標、找到最好的人才、保持資訊透明,以及對待每個人,都像是公司的事業夥伴。 VMware前大中華區總裁宋家瑜,當年就是在格林的親自邀約下,加入VMware。他對格林誠實、直接的行事風格印象深刻,也是因為格林,他才決定接受這份邀約。而事後VMware在大中華區優異的營運成績,證明格林確實懂得找到最好的人才。 她,堅持原則 帶領公司成長 竟被開除 另一方面,VMware的虛擬化技術需要搭配硬體運行,在合作夥伴的經營上,格林打破業界慣用的「獨家」合作手法,對所有廠商一視同仁。「我有一套理論。」她說,「客戶優先,對客戶好,對合作夥伴好,然後就會對我們自己好。」在這樣的理論下,自然不會想要優待任何硬體廠商,「因為你不知道終端客戶喜歡哪種硬體。」即使是二○○四年她將VMware以六.三五億美元,賣給儲存大廠EMC,格林反而更強調中立性,不讓大股東EMC得到特殊待遇。「這最終讓我被解雇了。」格林自嘲。據了解,當年她的堅持,引發EMC諸多不滿,也埋下日後被踢出家門的禍因。 面對客戶時,格林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當年VMware初起步,還沒打響名號,格林就不打算直接去敲公司決策者大門。「決策者唯一的工作,就是把採購價格砍得愈低愈好。」她說,所以他們的作法是,先從企業裡面的單一個人著手,然後像病毒一樣,將影響力擴散到全公司。 「我們會畫出一個地圖,看看企業裡還有哪一個『洞』沒有使用(VMware),我就會設法去把那個洞給填滿。」她得意地說:「等到全公司都使用了,我們才會去說:『嘿,你們想要簽企業合約嗎?』」在格林的帶領下,VMware成為當時成長最快速的軟體公司,○七年掛牌上市,首日漲幅高達七六%,打破谷歌在○四年掛牌首日上漲一八%的紀錄。但這終究還是改變不了日後格林遭開除的命運。 然而,EMC董事長暨執行長圖奇(Joe Tucci),雖然和格林在營運上衝突不斷,卻也不吝表達對格林的敬佩。他曾說:「成功最重要的就是熱情。不要和一個有熱情的人打賭,她(格林)有很強烈的欲望要贏。」離開VMware後,谷歌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找上格林,並在一二年,正式邀請她加入谷歌董事會。 她,被對手網羅「就像LBJ加入你的球隊」對於這樣的發展,格林自己都有些訝異。 「我創辦VMware的時候,和谷歌是競爭關係,我不敢相信我現在在這個團隊。」畢竟當年兩邊在技術、人才爭鋒相對,曾譜出不少經典故事,當中讓格林好氣又好笑的就是,「當你在Google搜尋Mendel Rosenblum(格林的老公、VMware共同創辦人)時,搜尋結果會先出現『想要在Google找到一份工作嗎?』」她毫不諱言:「當時,我們討厭彼此。」沒想到,今天格林不僅是谷歌董事會成員,還在一五年將最新創辦的雲端軟體公司Bebop,以三.八億美元賣給了谷歌,同時出任谷歌未來發展最重要的雲端事業部門資深副總裁。 外界對谷歌的舉動倒是不意外,並給予高度的肯定。畢竟這家科技巨擘,對於經營企業市場有如一張白紙,而格林在VMware的經驗,正是谷歌現在最需要的。矽谷知名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創辦人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形容:「這好比是找來LeBron James(NBA知名球星,外號籃球小皇帝)加入你的籃球隊一樣。」給予極高肯定。 她,終於圓夢 谷歌玩真的 才答應加入 對格林來說,掌管谷歌雲端,是完成當年在VMware未竟夢想的機會,但她直言:「如果谷歌不是認真要做這件事,我就不可能答應成為全職員工。」「谷歌對雲端全力以赴,讓我很興奮。」她在會後訪問時強調,谷歌對雲端市場,「非常認真!」雖然格林去年十一月才正式加入谷歌雲端團隊,但谷歌雲端平台副總裁史蒂文斯(Brian Stevens)提到,早在她擔任董事會成員期間,格林就對谷歌的雲端業務充滿熱忱。 他相信格林可以很容易融入。實際上,谷歌也已經快速整合雲端部門的業務、行銷、工程和產品團隊。「從過去一季的表現可以看到,決策速度明顯加快了。」史蒂文斯說。 格林不否認,在很多方面,雲端和銷售企業軟體、硬體是非常不同的。「我們還是初學者。」但她信心十足:「我看到谷歌過去十八個月的快速發展,而這比不上我們未來兩年要做的事!」她已準備好帶領這艘大船出航,為谷歌在雲端世界打造日不落國。 撰文 / 何佩珊 | ||||
只占營收不到一%的業務,要在五年內成長到五○%,這意味的是超過二兆元的規模。這不是玩笑,透過雲端大會,Google要告訴全世界,他們對雲端事業的企圖心。 這一次,谷歌(Google)在雲端要玩真的了!谷歌今年首度舉辦大規模的GCP(Google Cloud Platform)NEXT雲端大會,不僅執行長皮采(Sundar Pichai)親自出席,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也親臨演說。 此外,谷歌雲端資深副總裁格林(Diane Greene)、技術基礎建設架構資深副總裁霍澤(Urs Holzle)等人,也同時現身;可以說,全谷歌、甚至是全球最頂尖的雲端高手都在這裡。加上可口可樂、Spotify、迪士尼等指標客戶輪番站台,端出如此華麗的陣容,為的就是想傳達一個訊息給企業客戶:谷歌對雲端是認真的! 雲端的先行者 市占卻輸亞馬遜、微軟 其實谷歌一直都有雲端服務,如電子郵件Gmail、雲端硬碟Google Drive等,早已在全球累積龐大用戶;但若論及「企業」雲端市場,大家先想到的卻是亞馬遜的AWS(Amazon Web Service)和微軟的Azure。 特別是去年開始,亞馬遜和微軟的雲端投資,都不再是不可公開的賠錢貨,反倒成為財報亮點、營運上的大補丸。而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自詡為雲端浪潮先行者的谷歌,終於下定決心,啟動進攻號角,而且野心勃勃。 「到了二○二○年,谷歌將會成為一家雲端公司。」霍澤這句話,代表的是,五年內,谷歌的雲端營收將要達到五成以上,超越廣告。 這個目標說來簡單,實際計算起數字卻很驚人。以谷歌一五年營收七四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四五兆元)來看,非廣告營收占比約一成,而摩根士丹利推估,其中雲端的收入約五億美元,還不到一%;相對的,廣告收入則占整體營收九成,高達六七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二二兆元)。 換言之,若要實現這個目標,谷歌雲端的營收至少要在五年內,成長超過一三○倍;甚至,在數位廣告市場成長性持續看好下,要達標的門檻還可能更驚人。 有願景沒產品 挖角人才 組織大改造 「我們現在的業務(廣告)成長得很好,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新的機會。」谷歌雲端平台副總裁史蒂文斯(Brain Stevens)認為:「IT市場的規模絕對會比廣告市場大得多。」因為就如同皮采所相信的:「將來有一天,所有東西都會在雲端上。」而霍澤認為,「現在的雲端業務,就像谷歌在二○○○年剛起步的廣告業務。」雖然谷歌目前在雲端市場的市占率,還遠不及亞馬遜與微軟,但谷歌相信,不論是價格或效能,他們都是領導者。格林更認為,Google最能夠吸引客戶和產業夥伴的本質就在於,「你加入,就可以跟著谷歌科技發展的腳步成長。」然而,技術和價格向來就是谷歌的優勢,但過去谷歌在雲端市場一直無法突破的痛點,在於不知道如何將產品賣給大企業客戶。 VMware前大中華區總裁宋家瑜記得,早在十多年前,他還在IBM工作的時期,就曾看過一份谷歌的雲端簡報。「那簡報非常厲害,它勾勒了非常好的藍圖。」但可惜的是,「這樣一套東西沒有落地過。」他認為,這就是谷歌在企業市場面臨的困境,不能只有願景與藍圖,還要有產品、技術服務團隊,更重要是摸清客戶在技術面、經濟面以及政治面的心態問題。所謂政治面,簡單來說,這就像過去企業採購伺服器,大多會選擇IBM的理由一樣:「我已經選擇最好的,如果出事也不會是我(採購人員)的錯。」在效能和技術之外,谷歌必須給企業更多安心的保證。 谷歌顯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快速啟動改革。首先,去年十一月,找來深諳企業市場需求的格林,主掌雲端部門。在組織運作上,史蒂文斯指出,過去他們的作法是,業務、行銷部門各行其是;但格林來了之後,業務、行銷到工程、產品,都集中向她匯報,明顯加快決策速度。 第一支箭:增營運中心 投資極大化 一年蓋逾10座而在雲端大會上,格林也預告了谷歌狂攻企業雲端的兩支箭,每一箭,都是瞄準谷歌現階段最讓企業客戶卻步的在地支援與服務問題。 首先,今年谷歌將會在美國奧勒岡州和日本東京,新設兩個雲端營運中心(Cloud Platform Region)。而在一七年,更預計會在全球增設超過十個雲端營運中心。實際上,過去十多年來,谷歌一直投入很大量的資源,打造最先進資料中心,以一五年為例,在九十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二五六億元)的資本支出中,資料中心的投資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而現在,﹁我們想要最大化這筆投資!﹂格林在會後訪問時,再次強調她的決心。 除了雲端基礎建設的大步擴張,IDC 分析師蔡宜秀指出,谷歌若想在企業雲端市場迎頭趕上亞馬遜和微軟,除了應該強化在地支援,更重要是提供具差異化的服務。而這些問題,格林也在雲端大會中做出回應。 第二支箭:服務差異化 機器學習納入雲端平台 強化在地支援部分, 格林表示, 他們已著手規畫, 將會建立顧問團隊, 幫助合作夥伴和客戶,學習使用谷歌雲端服務。據了解,格林對內不斷要求谷歌團隊必須改變過去的作業模式,強化與客戶和合作夥伴間的溝通,也開始投下更多行銷資源;而這也正是為什麼會有GCP NEXT這場雲端大會的出現。 至於差異化,則是這次大會的另一場重頭戲。 在會中,谷歌發表了多項雲端應用的新服務,其中最大亮點,就是將谷歌近期撼動世人的機器學習技術,納入雲端平台。透過谷歌平台,企業客戶可以省去前期大筆的開發、建置費用與時間,更輕易應用語音辨識、圖像辨識等功能。除此之外,谷歌也將資料倉儲分析服務、數據資料視覺化等,一併躍上雲端。 對谷歌來說,這些雲端應用,正是提高客戶黏著度與使用意願的方法,也是提高雲端平台附加價值的新途徑。如近期開始採用谷歌雲端服務的音樂串流公司Spotify,看上的就是,能幫他們調整音樂推薦引擎的谷歌雲端大數據服務BigQuery。 看得長遠一點,這場雲端競賽的背後,其實更是一場為未來準備的機器學習大戰。就像過去虛擬化的發展,讓雲端服務普及;現在雲端平台的發展,帶動的將是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應用的躍進。 谷歌的全力投入,最終將如何改變雲端市場樣貌,現在仍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表態強攻雲端,設下遠大目標的谷歌,必定會持續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 撰文 / 何佩珊 |
一家內壢傳統小藥局,因經營的兄弟檔堅持「比別人早一步」的創新信念, 去年連續與全家、天貓等通路大腕合作,藉著雲端大數據,讓地方藥局轉入資本市場。 在日本街頭的便利商店,買藥、買便當、買飲料,統統能在一家店裡完成,這種「超商×藥局」複合店型,目前在台北市街頭出現了。 從桃園起家的大樹藥局,以法人加盟方式,在台北市的台安醫院旁,開設「全家×大樹連鎖藥局」,「試水溫」迄今已近一年。 超商藥局 突破消費者習慣去超商買藥的習慣,對台灣消費者來說是一大突破。大樹總經理鄭明龍說,這家示範店一年內便已獲利,大幅縮短了藥局經營的損益平衡點,「這增加了我們的信心,年底前將一口氣再開出五家超商藥局。」儘管《藥事法》規定,「全家×大樹」的店面必須設有兩個入口,鮮明區隔出超商與藥局的空間,但占大樹營收比逾六成的保健食品和婦嬰用品,都能在「超商」的空間內販售。 全家綜合企畫本部本部長王國君表示,最後在全台眾多藥局中選擇大樹,是看好大樹的連鎖競爭力,以及一些能打出市場區隔的創新作為,「大樹的內規、制度以及財務都很健全透明,適合長期穩定合作。」王國君指出,複合店型的經營成效十分優異,「相較一般店鋪業績成長三成。」大樹也在去年九月與跨境電商龍頭阿里巴巴合作,在天貓平台上販售「來自台灣」的保健食品(台灣尚未開放電商販售藥品),是目前天貓上唯一的台灣藥局代表。 大樹藥局的前身「內壢一藥局」(一九九三年成立),係由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畢業、領有藥師執照的董事長劉玉騰親自執業,每天「朝八晚十」地駐守在小小十四坪的店面,如同多數鄉鎮的傳統藥局一般親切,卻難敵連鎖藥局競爭。 劉玉騰指出,九五年全面實施全民健保後,加上非處方藥產品鬆綁,大賣場、藥妝店、電視購物與直銷業都加入西藥與保健食品戰局,傳統藥局生存不易,才會紛紛走向購併與連鎖化。 認清通路 從顧客角度思考劉玉騰找了當時為房仲的弟弟鄭明龍(從父姓)來幫忙事業轉型,二○○一年,大樹以楊梅店當作連鎖藥局起點,鄭明龍笑說:「早上穿西裝接待廠商,晚上就打赤膊送貨到其他加盟店,這樣過了五年。」兄弟倆一人以藥師專業坐鎮店裡,另一人則包辦了財務、物流、人事、行銷、資訊、非藥品採購等業務,十五年來,兄弟倆開創一家直營店、四十五家加盟店的規模。 「服務業是沒有藍海的,只有紅海。」鄭明龍很早就認清「通路」必須不斷創造差異化,「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這件事不只是便利商店能做,藥局也要做。」連鎖藥局規模要擴充,藥師的培訓與加入是關鍵。目前在第一家「全家×大樹」門市服務的二十七歲藥師蘇郁凱說,現在藥學系的畢業生,出路不脫醫院、單點藥局與連鎖藥局,「醫院的患者太多,藥師只能做配藥工作,社區藥局才能充分發揮衛教諮詢服務。」而大樹一肩擔起採購、物流、庫存與後台管理,讓藥師能安心加盟經營,也是近年快速崛起的原因。 一四年底,大樹砸下數百萬元,建置「雲端藥歷」系統(手機App),目前已有三千多人使用,民眾可以跨國際、跨院所查詢自身藥歷,鄭明龍說:「一些到大陸做生意的台商對我說,這一系統有幫助到他們,至少當地醫師能知道他的用藥紀錄。」大樹藥局行銷部經理李秉修強調,「雲端藥歷其實就是大數據應用,未來備藥量與市場分析,都會因此更精準。」跨入連鎖、複合超商、經營電商,到開發雲端應用,大樹一路的突圍、轉型,都是因為劉玉騰與鄭明龍這對兄弟檔,堅持「永遠做得比別人早一步」的信念。 在競爭激烈的藥局通路行業,大樹本著藥師專業的根,攀著創新服務的枝葉一路向上,近兩年營收成長率皆超過三成,去年總營收為二十一.六億元,已在三月底掛牌上櫃 ,四月十二日收盤價七十五.二元,一家十四坪的地方小藥局,是否能在資本市場中華麗變身?值得注目。 撰文 / 鄧 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