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網商銀行開業 傳統銀行離雲端還有多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328.html

網商銀行開業 傳統銀行離雲端還有多遠?

第一財經日報 關健 2015-06-25 21:58:00

在金融安全之外,新成立的銀行可以“在白紙上畫畫”,但想讓大型銀行放棄此前花費巨資購置的IOE設備轉而去選擇雲計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醞釀了9個月的網商銀行(MYbank)6月25日以“傳統銀行的補充”這一角色正式在杭州開業。

沒有物理網點和信貸員、不做現金業務、不做500萬以上的貸款、IT系統全部架構在阿里雲上、用大數據進行風控等,網商銀行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銀行,目標客戶為小微企業、個人消費者和農村用戶,計劃未來5年能服務1000萬家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者。

6月25日,網商銀行行長俞勝法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會跟隨阿里巴巴的農村電商計劃,與農村信用社、農資產品供應商等第三方機構合作,用信用貸方式讓金融服務下鄉。

跟隨村淘計劃

今年5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探訪過尚未開業的網商銀行,全部的300多名員工當時佩戴的還是沒寫名字的臨時工牌,辦公區域的布置與一般互聯網公司並無多少差別。大約在一周前,寫字樓頂部才掛上了“浙江網商銀行”的Logo。

浙江網商銀行由螞蟻金服、複星、萬向、寧波金潤、杭州禾博士和金字火腿等六家股東發起設立,註冊資本40億元。高管團隊全部為“70後”,實際上除了俞勝法外,其余高管均為“75後”。

與傳統銀行人員構成比例明顯差異的是,網商銀行的300多名員工中有接近三分之二是技術和數據人員,負責數據建模、技術開發等工作,也因此讓公司內部的氛圍幾乎看不出一點銀行的影子,而完全像是一家互聯網企業。相比之下,無論是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其他的中小商業銀行,其技術人員的占比一般不超過10%。

“我們一直說銀行就是有個牌照的技術公司,希望技術在這里面起到驅動作用,對整個銀行的業務,在成本降低和運營方面,能夠在技術上起到很大的作用。”網商銀行一位高管說。

5月份,首批試點的另一家民營銀行騰訊前海微眾銀行低調上線了首個個人信用貸款產品“微粒貸”。

而對於網商銀行的首款產品,俞勝法透露,也將是個人貸款產品,利率會比微粒貸更低。由於人臉識別技術尚未得到監管層批準,無法通過遠程開戶建立個人賬務體系,因此無論是微眾銀行還是網商銀行,眼下能做的也只有脫離於賬戶體系的貸款業務。

去年9月,網商銀行獲批,在此後漫長的籌備期內,團隊做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打造一套自助可控的銀行系統,由於沒有可參照的專門面向小微企業貸款的現成系統,因此這項工作基本上是從零開始。

從業務角度看,新成立的網商銀行並非從零開始,此前為阿里平臺上的網商用戶提供貸款的螞蟻微貸(原阿里小貸)已運行了5年時間,其業務核心是運用阿里系內部的大數據做風險控制。網商銀行成立後,小貸業務會與網商銀行進行整合,且會與芝麻信用進行打通,推進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網商銀行成立現場稱,基於信用貸款,螞蟻小貸已累計為160多萬家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需求,平均每家貸款不超過5萬元,不良率控制在1.5%以下,網商銀行未來5年服務1000萬家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的目標,目前還沒有哪家銀行能達到這個客戶量級。

網商銀行服務的對象定位在小微企業、個人消費者和農村用戶。其中農村用戶會跟隨阿里巴巴的千縣萬村計劃,讓金融下鄉,服務農村的海量規模市場,但其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匱乏,基於數據信用的系統更加不完善。

“農村金融市場怎麽做,對網商銀行來說確實是個挑戰。”對此,俞勝法對本報記者表示,網商銀行會和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機構一起開拓農村市場,同時與農業生產資料銷售商、農資產品供應商等積累了一定的農戶數據的機構合作,探索信用放貸,而不會像傳統信用社那樣派人去農戶家挨家挨戶地溝通。

鯰魚效應?

與傳統銀行不同,新成立的網商銀行是完全運轉在阿里雲上的,這在國內乃至全球是第一家徹底去IOE、將核心IT系統全部上雲的商業銀行。從螞蟻金服去年10月成立至今,螞蟻金服集團CEO彭蕾帶領的團隊對外一直保持著低調,淡化與傳統金融業的競爭色彩,定位於“補充者”的角色。網商銀行的成立,究竟能給傳統銀行業帶來多大的鯰魚效應?

由於涉及金融數據,安全的要求極其嚴苛,傳統商業銀行的IT化建設步伐並不算超前,尤其是對“上雲”(將IT系統搭載在雲計算平臺上)的態度,傳統銀行的高管們相當謹慎。

一位傳統銀行業內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國內絕大多數銀行現在並沒有將核心業務搬到雲平臺上,更多使用的還是傳統的IOE架構,一些中小銀行也嘗試過先從非核心業務(比如手機銀行、快捷支付、企業OA、郵件系統等)的IT系統開始逐步上雲,比如渤海銀行、邢臺銀行、東海銀行、吳江商業銀行等,而這個過程同時也受到了來自監管層的壓力。

本報記者向業內人士了解到,銀監會將雲計算認定為“銀行業非駐場外包服務商”,在去年7月頒布的187號文中(《關於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非駐場集中式外包風險管理的通知》),著重強調了對外包服務商的風險審核。

在金融安全之外,新成立的銀行可以“在白紙上畫畫”,但想讓大型銀行放棄此前花費巨資購置的IOE設備轉而去選擇雲計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上雲意味著原有的銀行IT維護人員面臨轉崗安置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銀行主動求變的熱情還沒有完全調動起來,但雲計算的成本優勢正在凸顯。

阿里雲計算金融雲事業部總監徐敏此前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比過一個數據,在國內銀行業,大行商業銀行一個賬戶一年的IT成本大概是50元,小銀行大概為80元到100元之間,而依靠阿里雲平臺,阿里這方面的成本在1元以下或者更低。IBM大型機每秒能處理1萬筆訂單,阿里雲在雙十一的計算能力是每秒7萬筆。

事實上,銀行的每一筆存貸業務都是要消耗成本的,傳統銀行做一筆交易、支付,可能需要花幾毛錢或者幾元的成本,而阿里基於大數據運用的放貸成本成倍低於前者。

目前,傳統銀行的業務量尚能夠得到傳統IOE系統的支撐,但從長遠看,互聯網金融會一步步地引爆金融機構的業務量,當出現大規模並發請求時,彈性的雲計算將成為必然選擇,此前天弘基金的例子(業務量劇增讓傳統IT系統的更新成本直線上升,後選擇了阿里雲)已經顯露出這個趨勢。

先外圍(業務)、後核心;先小(銀行)、後大;先創新(銀行)、後傳統,一位互聯網金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給出了銀行上雲的可行順序,“一下子都上雲並不現實。”

“小銀行、大生態。”彭蕾稱,網商銀行的考核目標不是資產規模、利潤率等指標,而是所服務的中小企業數量,會以開放的心態將網商銀行在技術、數據信用和風控方面的經驗輸出給同業機構。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