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 基本面通訊社寫的一篇博文「茅台之外,再無投資?」有感而發。
首先本人敬重
但我認為自由現金流就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哪裡說得不對,請儘量指出,權當是我向您學習,拋磚引玉。
我不是學經濟學的,如有錯誤,請指出。
假如您嫌文章寫得太長,直接看下面的例子就行!
————————————————————————————————————————————————
首先 一般對自由現金的認識為 :
自由現金流量是:指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性支出的差額。(經營活動現金流-資本性支出)
這個解釋過於簡單,粗糙。容易產生誤解。
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經營活動
首先「經營活動」指的並不是主營業務這類的狹義概念。而是指企業的整體經營活動——即廣義的企業經營。
包含企業的全部活動在內——即企業的一切活動。
現代經營概念: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經營活動,只要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就是經營活動,即經過籌劃、控制、組織、實施等經營職能,使其達到期望目標(目的)的活動就是經營活動。
所以: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經營(廣義上)
即: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的),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都是經營活動現金流(廣義的)
即:廣義上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
由此可見:「有博友在該文評論中提到云南白藥2011年經營現金流為負,這個也不能投資。」裡所講的「經營現金流」和我講的「經營現金流」不是一個。
資本支出
資本支出:會計上視為固定資產增值的所有經費支出,如房屋、機器設備的購置費,為延長設備使用年限或提高設備性能而支出的所有費用等均是。
這個概念有點太會計化了,報表化了,不是自由現金流當中的「資本支出」。
自由現金流中指的是 不自由的資本支出。
自由
既然大家都說自由,那就要講講何為不自由了。
企業為了不在:維持銷量,長期競爭優勢和財務實力,失去根基。必須把部分收益再次投入。(現金也是一樣)
然而這種投入只能維持現狀(企業現有的態勢),不能提高企業實力。(市場佔有率,行業地位等)
這就如同逆水行舟,它只能讓你不掉隊,而不能讓你前進。(即為了保持持續穩健的盈利能力,不在競爭中落後而必須做出的努力)
因為如果收益(狹義上)不變,但是失去了穩健的盈利能力或是在競爭中落後了。那麼實際上自身的利益已經受到了損害。
以上的這種資本支出就是不自由的。——因為不支出的話有會受到更大損失。
減去不自由的,自然就剩下自由的了。
————————————————————————————————————————————————
例:
一個健康的農民,在一年中他用100斤稻種收穫了1000斤稻穀。
他只要吃200斤就能餓不死,但是他會漸漸虛弱下去,明年只能減少播種,這必然使他明年的收成下降。
而為了保持他的身體健康他必須吃400斤。
假如他吃600斤的話他將變得更加強壯,明年能種更多的地收穫,更多的糧食。
問這個農民今年能餘下多少糧食?(真實收益是多少)
插播一條信息:雖然多數企業都足額計提折舊,但是一般來講:即使只是為了保持企業的競爭力,僅僅用計提的折舊是不夠用的。(做過實業的人都知道,重置成本通常還是很高的)所以「維持健康」的成本要高於「餓不死」。但是不是絕對的。
一般會計方法認為:他的餘糧為700斤(1000-100-200)。因為企業競爭力的下降,在會計計算中並不是一種虧損。雖然實際上它是。
自由現金流看法:他的餘糧為500斤。(1000-100-400)。因為開始時他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年後他還要是健康的這才合理。
因為假如他只吃200斤的話,他明年的收成會下降。收成一年比一年差,最終必然餓死,所以400斤實際上是必須的。
———————
有人會問:假如他吃600斤怎麼算啊?
首先他比僅僅維持健康又多吃了200斤(400-200)。這200斤是非必須的。
他之說以多吃200斤,是為了來年有個更好的收成。
所以實際上那多吃的那200斤是一種投資(為了來年更好),而不是當年的成本。它是利潤再投資,實際上它已經是利潤的一部分了。(折舊計提過多,有時也會出現這個問題——即寫在成本欄裡的利潤)
註:那200斤實際上轉化成了「更強壯」。實際上利益並沒有減少。只是利益的存在方式轉變了。但那也是確確實實的收益,和單純的成本是不同的。
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而產生的:超出必須支出的支出,實際上是投資。不論它被寫在報表的那個項目中。
所以他的收益為500斤。(1000-100-400)。假設「更強壯」的價值正好相當於200斤,當然更高就更好了。
註:雖然在上面我所說的折舊隱含著設備折舊的意思,但是實際上你的品牌,銷售渠道,技術 等等的都有折舊。都需要資金維持。
—————————————————————————————————————————————————
繼續回到概念上來。
自由現金流指的是:企業所有的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必須的資本支出。
即,企業手上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流量。
自由的現金通常只有兩個去向:現金分紅,投資。
現金分紅很簡單。
我講一下投資:因為已經是自由的了,所以沒有必須的支出。
無論是把錢用於經營活動(狹義)還是投資活動(狹義)只要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就都是廣義的投資。
投資活動(狹義)獲得的現金流之所以不寫在經營活動裡,主要是因為企業的主營業務範圍。但是現金流就是現金流。如果企業的主業範圍擴大,就可以寫進去了。所以只是個會計問題,不是估值問題。
籌資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因為是別人借你的,你早晚要還(不論是還現金,股息,還是科技技術)所以只是暫時用用。今天的「自由」,明天就「必須」了(必須還)。並不是可以長期自由支配的。
----------------------------------------------------------------------------------------
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全部為負。(即- - - )自由現金流能為正嗎?
可以!
假如一家企業,經營狀況良好。
它在已經可以維持自身競爭力的基礎上,在以下方面大力投入。(即在已經滿足必須的需求之後的投入)
主動在科研(為了更好的發展)廣告(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等 ,大力投入。——直到使經營現金流為負。
主動在有良好的時機的前提下:戰略投資(為了更好的戰略發展)等,加大投入。——直到使投資現金流為負。
在已經足額回饋股東的基礎上,主動提高現金分紅比例(與投資者建立良好的關係)——直到籌資現金流為負。
這樣3項就都為負了。因為的是以上3項是在滿足了必須的前提下,為了企業能夠更好的發展所增加的投入。
雖然不能長期這樣做(因為現金會快速耗盡)。但是由於管理層可以輕易的減少這些方面的投入,使現金流隨時都可以再次轉正。所以並沒有多大的風險在裡面,更談不上什麼現金流危機。
它只是投入超出必須的部分過多而已,但這部分是非必需的(即自由的)。所以並不影響自由現金流。
所以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全部為負。(即- - - )自由現金流也能能為正。
很多初創期的企業現金流為(- - -),這很正常。並不是說它就沒價值。很多高速成長的企業也一樣。
——————————————————————————————————————————————
很多人,用未來幾年企業的實際利潤(估計值,不是會計利潤)貼現。算出企業價值。
這實際上和用自由現金流估值是一樣的。
正如,成長也是一種價值,(因為成長所以更具價值)。成長是價值的一部分。
自由現金流也是一種利潤。它是實收實付的利潤(會計利潤是權責制的)。從錢拿到手的那天,開始進行貼現,才更有道理。
自由現金流=會計淨利潤+折舊等非現金成本-必須的資本支出
所以自由現金流是比會計利潤更加 實際的利潤。(實收實付制,必須的成本和再投資分開)
——————————————————————————————————————————————
自由現金流究竟是多少,誰也不知道。他永遠只是一個估值
(究竟為了維持健康需要吃多少飯,誰也說不出個清楚)所以必須的部分只能靠估計。
能不能估准,要看你自己對企業的瞭解程度。(刨掉必須支出後,企業還能剩下多少現金用於分紅和發展)
節後上市公司最大的地雷莫過於中興通訊公告稱2012年前三季淨利潤預虧16.5億元至17.5億元,這也是中興通訊上市15年來的首份虧損財報。
一直以來,中興通訊都是A股科技板塊的領頭羊,獲得諸多機構的重倉配置,不少券商研究員也將之視為重要的標本。不過,這個地雷卻讓160個機構一天之間市值蒸發近7億元,也讓不少券商研究員大跌眼鏡。
事件發生後,不少媒體對券商幾乎集體誤判了中興通訊的前景口誅筆伐,不少投資者也因此怨聲載道,特別是在不少券商研究員正積極角逐新財富研究員的關 鍵時刻,相信此次嘗盡苦頭的基金會利用手中的選票好好宣示一下自己的權利:這年頭,不讓我賺錢罷了,讓我虧錢我也認,別讓我虧那麼慘,尤其是重倉股,要不 憑啥給你那麼多分倉佣金啊?
細究一下研究員此次的誤判,最直觀地會想到,研究員水平不夠,不能前瞻性地把握好行業和主要公司的動向。
但事實上,中興通訊這顆地雷的爆發並非完全沒有先兆。今年上半年,中興通訊主營業務收入426.42億元,同比增長15.20%;但相應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僅2.45億元,同比下滑幅度達68.16%。
儘管如此,眾券商在中報後仍積極唱多中興通訊,研報給出了幾乎清一色的年度盈利的業績預期,幾乎無一研報預測到了其三季度業績的巨虧。
業績衰弱已露端倪,行業景氣度也明顯下滑,但幾乎所有分析師都看好中興,無視風險。真的是水平的問題嗎?筆者嚴重存疑。
在發佈三季報預告後,中興通訊第一時間召集了諸多研究員,對上述疑點做出解釋,表示國內運營商將三方合同的簽訂週期調整為3-9個月,導致約有20億元的國內設備合同會延遲到四季度甚至明年一季度確認。此外,海外市場有約20億的收入未能在三季度實現。
這顯然等於變相承認,公司現在是在做利潤調節,年報還會不錯。難怪一券商研究員叫屈,稱「懷疑公司做了財務處理」。這個研究員的說法也說漏了嘴,公司做了那麼大的局,如果不便從公司方面證偽,但可以通過公司的上下游公司去調研,發現疑點不是難事。
細看那些力捧中興的研報,真正註明去公司調研的並不多。今年上半年,中興通訊舉辦了7場投資者會議,接受了花旗銀行、中金公司、東方證券、中銀國際 等機構調研;另接受國內外幾十家機構的口頭調研。也就是說,寫研報的研究員不少都是坐井觀天,難免會被公司忽悠,有研究員就爆料稱,八成左右的研究員寫研 報前不去調研。
儘管如此,研究員在此事中全部淪陷的可能性不大。經歷了幾年的牛熊洗禮,證券市場的研究隊伍水平已經與前幾年不能同日而語,雖然這個行業還存在參差 不齊的現象。從事後業內人士的分析來看,一些研究員是具有這種水平的,比如有人對比中興與華為,從骨子裡的基因、文化的不同以及導致它們在戰略與產品方向 上的選擇不同,剖析了兩家公司利潤的迥異。
只是研究員限於上市公司過於強勢,不敢發出獨立聲音,最多是睜隻眼閉隻眼。再看事後,也只有部分券商下調了評級,不過也給了「中性」而不是「賣出」的評級,標題也是「置於死地而後生」、「等待」等中性偏正面的用詞。
殊不知,中興去年靠炒股,今年靠退稅、賣關聯公司股票、延遲確認收入等來美化財務報表,但行業趨勢已經逆轉,長期業績壓力能否緩解?但我們看到類似的解讀並不多。
隨著宏觀經濟下滑的延續,不少行業的低迷會陸續波及到上市公司,也許還有一些地雷陣在等著包括機構在內的各類投資者。在證券市場混,遇到地雷不可避免,最怕的是當上市公司埋下了暗雷,而研究機構限於利益卻不願插個提示牌,於是,基金等機構就成了最大的犧牲品,散戶也不例外。
| ||||||
當每個人人手一隻手機或是平板電腦的時代來臨,這意味著一件事:你可以隨時保持聯絡,以及消費。 通訊入口平台就是這道通往背後龐大商機的閘門(Gateway)。搶食這張入口門票的廠商不只Google、臉書(Facebook)、微軟(Microsoft)等網路巨擘,還有許多你想像不到的廠商也來勢洶洶,尤其是即時通訊應用程式(App)廠商,小卻靈活,已經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你剛剛拍得照片可以App給我嗎?」「聽不清楚,Line給我吧!」這些對話,你有沒有越來越熟悉?這就是通訊App的應用,只要手機能上網,大家彼此傳簡訊,甚至通話都不用錢,等於省掉大筆電話費。 根據市場調查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報告指出,在二○一六年,通訊App用戶將超過十三億人。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總人口,有如蜜糖吸引各路蜂蝶擁上。但蜜糖卻也是毒藥,調查研究機構Ovum也統計,通訊App將吃掉全球電信業者一年一百三十九億美元,相當新台幣四千一百七十億元的簡訊營收。 雙霸暫出線》微信用戶數追上WhatsApp 通訊App始祖級的WhatsApp二○○九年起步,累積有兩億用戶,在歐美市場橫著走,每天消費者使用它,收發一百億則簡訊。而出身韓國的Line靠著趣味的貼圖表情勝出,僅花十七個月時間就橫掃日韓台三地,母公司NHN本來是一家開發搜尋引擎和網路遊戲的公司,和通訊沾不上邊。 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初,中國四大入口網站騰訊也殺入戰場,推出微信(WeChat),挾著原本騰訊QQ七億多用戶的優勢,讓微信上線不到兩年就有兩億用戶,這是Skype花了四年才拚出的數字。微信更在一個月前在台北一○一設立辦公室,專責推廣台灣業務,十一月八日,由藝人羅志祥和楊丞琳雙代言的電視廣告,也開始大放送。 但從商業而言,這是一場處於混沌不明的戰役,參戰者不限產業,沒有大小之分,而獲利模式不明確,更凸顯其詭譎。 究竟各家在盤算什麼?Line說要做「智慧型手機上的臉書」,微信台灣及香港辦公室總經理譚樂文接受本刊專訪時,定義微信是個「平台」,不甘只做語音通訊App。 微信明顯不是一個原創產品,而是一個「模仿」很成功的產品,它可以發簡訊、傳照片,或把手機當對講機跟朋友對話,一樣都是講免費電話,但多了趣味;還有QR Code和品牌官方帳號,讓麥當勞和星巴克可以輕易的將折價券「精準」傳送到消費者手中,儼然是一個廣告發送平台。 獲利缺模式》手機購物最可能挖到錢 微信上線至今沒有一毛錢收入,騰訊難道要做賠錢生意嗎?其實,騰訊要賺的不是通話錢,而是消費者習慣一打開手機,就進入微信的平台通話後,微信可以順便賺到,消費者透過手機購物的錢。 根據Google日前公布的調查指出,六五%使用者以智慧型手機做為購買行為的起始點。現在,騰訊廣大產品線中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財付通」,未來也可以助微信一臂之力,因為財付通可以串接商流與金流,促成使用者在手機的消費行為。抓住消費者想花錢的瞬間,實現它,錢就進入業者的口袋了。 微信以台灣做為進軍國際市場「試點」,是微信在中國以外第一個試點。譚樂文表示,台灣網路環境成熟,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高。「在台灣若是成功了,便是跨入全球市場的重要指標。」 從韓國到中國。現在,台灣也有冒出頭的另一款產品Cubie,由一家原本做網頁遊戲的小公司Gamelet所開發。十一月初,開發圈傳出Cubie獲得矽谷創投500 Startups一百一十萬美元投資,外界終於注意到,這款能塗鴉和擁有動態貼圖的簡訊App,也只花八個月便在全球擁有四百四十萬用戶,其中一百萬用戶來自泰國。 初期拚卡位》App只有憤怒鳥賺到錢 懷著成為一個「使用者每天都會打開的App」的目標,Cubie正在籌備付費貼圖服務。Gamelet營運長陳翔雲表示,現在只想滿足使用者,把產品做好,目前還沒空去想三、五年後的樣貌。 陳翔雲的想法,其實反映出目前各App廠商的心態。甫獲得Google Play「頂尖開發者」殊榮的陳坤助分析,通訊App戰場現在只是「拚量」的初期階段而已。即時通訊App的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大家都沒把握。 十多年來沉浮網路的新浪台灣總經理林啟文說,「App到目前只有一隻鳥(編按:指憤怒鳥遊戲)賺到錢,」通訊App會不會賺錢沒有人知道,但這就是機會,非得卡位不可。 卡位,鹿死誰手言之過早。但這也代表了,這個新戰場仍生機蓬勃。 【延伸閱讀】通訊App雙雄,各擁2億用戶——全球各大通訊App表現比較WhatsApp(美國):2009.7推出、iPhone:下載收費一次性0.99美元Android等4平台:下載首年免費,其後每年0.99美元、全球用戶數42個月2億人KaokaoTalk(韓國):2010.3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32個月5,000萬人Kik(加拿大):2010.10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25個月1,900萬人Viber(以色列):2010.12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23個月1億人微信 (中國):2011.1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22個月2億人Line(韓國):2011.6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17個月7,000萬人Cubie(台灣):2012.3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8個月440萬人資料來源:網路、各軟體官方網站 | ||||||
| ||||||
今年農曆春節假期長達八、九天,也是土洋即時通訊軟體(App)在台灣掀起肉搏戰的起點。 「你把照片App給我!」「聚餐吃什麼,上Line群組討論。」這些對話漸漸出現在你我生活中了,只要是用智慧型手機,幾乎人人都有下載一、兩個即時通訊App。 在去年上半年以前,台灣的即時通訊軟體市場是海外業者的天下,包括最早起家、來自美國的WhatsApp;以及後來居上、來自中國網路公司騰訊的WeChat,以及韓國網路公司NHN推出的Line。這三大家同時也在全球市場發威,用戶數都以「億」為單位,其中,Line宣稱它的台灣用戶數有一千二百萬。 但,去年八月,台灣三大電信業者之一的台灣大哥大推出自製產品:M+,上線三週,下載次數破百萬,目前用戶數已經突破兩百萬,經營團隊喊出農曆年前衝四百萬的目標。 電信商受威脅:乾脆跳下來自己做 「盤子裡的菜本來是我們在吃,今天有人跳下來一起吃,而且吃法不同,你是看著他慢慢把你的那一塊逐漸吃掉,還是學習他的方式,一起把這盤菜吃掉?」面對外界疑惑電信業者幹嘛「自己打自己」,台灣大哥大副營運長谷元宏接受本刊專訪時如此比喻:「說穿了,你不自己吃掉,別人也會吃掉。」 即時通訊App已嚴重威脅電信業者的簡訊營收,以剛剛過去的二○一三跨年祝賀簡訊來說,中華電信的簡訊傳送量較前一年衰退三二%,台灣大與遠傳也各有一○%至一五%的衰退幅度,這數字重挫電信三雄,始作俑者就是免費的通訊App。 App商遇瓶頸:免費賣點無法變成獲利 可是,即時通訊App業者很快也面臨到新瓶頸了:要如何賺到錢?用戶即使上億,但傳訊息、打電話免費,業者還要因應流量變大而增加軟硬體投資,譬如人力與機房、伺服器等。 「我們畢竟是一家商業公司,」Line事業部總經理姜玄玭坦承,Line今年在台灣區的新任務,就是積極尋找合作夥伴拓展業務。Line目前的獲利來源有三部分:賣貼圖、手機遊戲,以及官方帳號,後者就是今年要衝刺的目標。 到目前為止,Line對這些使用官方帳號的企業而言,比較像是一個廣告平台,譬如樂天透過官方帳號向用戶推播優惠訊息,創下三十分鐘內銷售五百個單品的紀錄。「我們向企業客戶收取服務費,視不同使用程度收取不同費用。」姜玄玭不願透露官方帳號的營收。 相較於賣貼圖下載一次一.九九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元),簽合約的企業客戶收入比較穩定,Line也已和《空中英語教室》合作,將在平台上做起語言教學的生意。 積極尋找獲利模式,對網路公司是項挑戰,因為用戶習慣「免費」。但事實上,WeChat在中國已結合騰訊公司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財付通」,用戶只要「搖一搖」手機,就可搜尋身邊商家的打折資訊,直接用手機購買,以財付通付款,但這項服務台灣尚未開通。 而風靡歐美市場的WhatsApp對「生財之道」比較不苦惱,因為它是一款付費下載的軟體,費用是每年○.九九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九元),目前是iPhone第二大付費使用的App,全球至少已有五億人安裝。原本在Android、BlackBerry及微軟作業系統平台讓用戶免費使用,也將開始收費,讓不少台灣用戶揚言「轉檯」。 台灣大搞創新:率先賺到虛實整合商機 在擴張後,即時通訊App已到達需要差異化的時候了。而這件事,後起之秀M+稍微領先。 M+在去年十二月找女子天團S.H.E代言,主打「好禮+」,用戶可用電信帳單或信用卡付款,買咖啡或餅乾當禮物送朋友,推出一個月,業績有一百多萬元,客單價八十八元,銷售最好的是便利超商的咖啡。 這樣的成績,代表兩百萬用戶中有一%使用過,「但內部調查,一百個人有四成表達有興趣使用。」台灣大加值服務處副處長李明城指出。 數字雖小,卻讓台灣大很振奮,因為即時通訊業者當初最看好的「虛實整合」商機,居然讓他們率先實踐,已著手在農曆年與西洋情人節推出適合情境的商品。 是否發展M+,台灣大內部曾有一番激辯,「溝通原本是電信業者的專長,這件事(通訊App)既然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我們就應該扮演一定角色。」谷元宏說,台灣大的專責團隊已經有六十至七十人,「過去電信業者不會和創新畫上等號,但我們要證明我們是一頭會跳舞的大象。」 台灣大在全國有六百至七百家直營店,未來都可以是M+的物流中心,等用戶數達到一定規模,不排除也會宅配,等於加入電子商務行列。 挾著在地化金流與物流優勢,M+似乎有了一點「行動商務」的模樣,也讓這場土洋大戰,戰況詭譎,究竟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還是本土的小追隨者能扭轉劣勢?年關肉搏之後,或許能見到端倪。 【延伸閱讀】台灣大的M+首創購物平台——土洋即時通訊軟體全球版圖 名稱:WhatsApp創辦國家:美國推出時間:2009/4用戶數(全球╱台灣):5億╱未公布最受歡迎地區:歐美目前獲利來源:下載收費 名稱:WeChat創辦國家:中國推出時間:2011/1用戶數(全球╱台灣):3億╱未公布最受歡迎地區:中國目前獲利來源:未公布 名稱:LINE創辦國家:韓國推出時間:2011/6用戶數(全球╱台灣):1億╱1,200萬最受歡迎地區:日本目前獲利來源:貼圖、遊戲、官方帳號 名稱:M+ Messenge創辦國家:台灣推出時間:2012/8用戶數(全球╱台灣):0╱200萬最受歡迎地區:台灣目前獲利來源:虛實整合購物 資料來源:各業者與其官方網站 | ||||||
| ||||||
有讀者投訴,指電訊網絡商繞過法團,私下和單位業主接洽,於外牆違例裝設電訊發射器,七年來不但未被取締、甚至屋宇署指單位有僭建兼被釘契,負責審批發射器牌照的通訊辦仍然置若罔聞。翻查資料,申訴專員公署早在○五年已批評當時的電訊管理局,在審批牌照時「太粗疏」,即使違反了其他部門規定,仍會批出申請。原來事隔八年,當局竟沒半點改善。 投訴人楊先生是亞皆老街嘉登大廈的法團成員,他指大廈的天台及外牆自○五年起遭住戶非法僭建十多個手機發射器,法團雖然多番向各政府部門投訴,但七年多來,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通訊辦)一直未有跟進,亦未有巡查。事緣早年有電訊商曾聯絡大廈業主立案法團,希望租用天台及大廈外牆安裝發射器,遭法團拒絕後竟轉而和頂樓連天台的單位業主私下達成安裝協議,「大廈公契寫到明我哋幢樓只能作純住宅用途,唔可以用來做商業用途(安裝發射器);而且外牆屬公共範圍,點可能繞過法團,求其搵戶人家入屋裝咗就算?」楊先生說︰「我同通訊辦反映過,佢哋竟然話局方嘅職責只係監察輻射水平,至於個地點合唔合法,佢哋係唔會理!照呢個邏輯,就算塊地係偷返嚟、霸返嚟都好,佢哋都一樣批牌,咁仲有咩監察可言呢?」法團曾向屋宇署及地政署投訴,證實天台工程屬非法僭建及擅自更改土地用途,唯因項目「未有即時危險性」,屋宇署表明不會優先取締,而地政署則將單位釘契了事。「個戶主裡裡外外擺咗十幾支發射器,早就唔喺度住!個單位又唔會賣,釘契佢都唔會驚!點解無部門監管?」楊先生大感無奈。 跟進每月淨袋廿幾萬 記者到大廈頂層單位查詢,但單位重門深鎖,附近街坊指從未見過戶主出入。至於大廈天台及外牆,則放置了起碼十二支發射器。根據通訊辦的回覆,一共有三間電訊商在該大廈設置發射器,分別是中國移動、CSL及Smartone。「呢度係整條亞皆老街嘅發射中樞,以當年佢哋向法團開價每月二萬蚊放一支估計,呢度已經月入廿幾萬!屋宇署上到嚟又話單位無人,跟進唔到,個業主就係睇準官僚作風一拖再拖。」楊先生說。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涉事單位由一名蔡姓女子持有,她於九○年以一百五十多萬購入該面積四百多呎單位連天台;記者曾到她報住、位於元朗Yoho Midtown的地址查詢,但記者一道明來意,她即拒絕回應,更要求管理員驅趕記者離開。本刊向通訊辦查詢,職員承認發牌原則只視乎發射器輻射量,「不超標就會發牌」,又指雖然知道上述大廈的違規清況,但因「不在工作範圍」,故不會跟進。事實上,申訴專員公署早於○五年已公開批評當時的電訊管理局對於天台發射站的審批「過分依賴電訊營辦商自律」;即使營辦商違反其他部門的規定,當局仍會批出申請,做法「太粗疏」,並建議局方修改發牌指引堵塞漏洞。不過事隔足足八年,通訊辦的審批漏洞如舊。 專家話法團可追討樓價損失 大律師陸偉雄指出該單位業主已明顯違反《建築物條例》,難逃法律責任。「首先不管係法團私樓定新界村屋都好,如果大廈公契寫到明只能作純住宅用途,就算你裝一支發射器牟利,都要申請轉土地用途,而且外牆絕對係公家範圍,個別業主根本無權代為接洽;如果唔係,電訊商一早就唔使先搵法團傾啦。」他續指,該住戶的做法等同將垃圾放在大堂、走廊,是罔顧他人權益的行為,一但上庭好大機會入罪,不但要負責還原大廈外牆,法團更有權追討多年來造成的樓價損失、精神或健康困擾等的賠償。 回應聲稱已收緊發牌條件 通訊辦回覆本刊時指,目前全港共有約三萬個電訊發射站,其中六成安裝於全港六千多座大廈的天台或外牆。通訊辦表示,已因應申訴專員公署的規定於○九年收緊發牌條件,電訊商於申請時須透過獨立人士聲明設置地點已符合城規會、屋宇署及地政署的規定及《建築物條例》;唯嘉登大廈的發射站於修例前已經運作,新例對其並不適用。記者亦分別向三間電訊商(中國移動、CSL及Smartone)查詢,截稿前只有中國移動回覆指公司會確保租用的地點合法合例,一旦發現地點有違規或僭建,會即時安排工程拆除。(趙振龍) |
| ||||||
近日,中國移動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在廣州、深圳兩地同步擧動最大規模的4G體驗。會上,中興通訊TD-LTE (4G)產品總經理柏燕民表示:作為中國移動的戰略合作伙伴,中興將為廣深提供 TD-LTE 設備及解決方案。 眼下,4G已成箭在弦上之勢。有統計數據顯示,未來5 年內,4G用戶將有望達到4億,相關的終端市場規模也將高達 4000億元。 作為TD-LTE網絡的重要推動者,中興在4G全產業鏈的各個重要環節都擁有完整的解決方案。截至2012年10月,中興已獲中國移動北京、天津、廣州、深圳和沈陽五大城市TD-LTE網絡承建項目,總載頻數超過13000。此前,中興還曾承擔香港中移 TD-LTE網絡建設的半數任務。 4G盛宴已開,占得先機的中興能否繼續保持優勢,頗受投資者與消費者的關注。 一 4G所昭示潛在變革力量已廣為人知:4G擁有比3G快20倍的上網速度,並能實時同步高清傳送視頻畫面,這無疑會帶給用戶全新的體驗;而對於設備供應商來說,誰能佔領新時代的這個橋頭堡,誰就極可能成為新一輪商業洗牌的勝利者。 泷所周知,2009年是中國的3G元年,但在此之前,中興已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進行相關領域的技術、設備研發,尤其是 TD-LTE 領域。2011 年 12 月,中興率先進入工信部的相關試驗測試。到2012年1月,中興已向ETSI聲明,其擁有 381件 LTE 標準必須使用的基本專利。 2012年5月17日,中興攜手廣州移動在廣州擧動TD- LTE的客戶體驗活動,標誌著TD-LTE網建設進入新階段。 有業內分析者認為,中興在系統設備領域最大的優勢就是其產品都是基於統一的平台,因此能夠在保證產品成熟度和穩定性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成本優勢。 二 作為4G解決方案的主要供貨商,中興已然涵蓋手機、平板電腦、數據卡等全系列產品。目前,中興計劃推出多款4G終端產品,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市場。 實際上,2011年大運會期間,中興就聯合中國移動聯合推出了 TD-LTE 智能手機的樣機;2012 年 6 月 8 日,中興聯合日本軟銀宣佈,將在軟銀移動公司全面發售中興新一代超高速 WiFi 路由器 4G“SoftBank 102Z”。這款外表酷似手機的產品,對應于軟銀4G AXGP高速網絡的實際下載速率可高達 76Mbps,可承載10個終端設備共同接入。 此外,中興還與瑞典和黃(Hi3G)聯合推出全球第一個LTE FDD/TD-LTE 雙模網絡;其為中移動提供的 TDD/FDD 雙模 4G網絡,覆蓋港島、九龍等人口稠密區域。 三 中興的4G布局,不局限于國內。去年,中興以全球首款世界模4G uFi產品,成功與北美第一大運營商Verizon達成合作;此前,中興MF820和MF820D數據卡還在北歐電信巨頭 Teliasonera實現規模發貨。 截至2012年底,中興已獲45個LTE商用合同,與全球110多個運營商合作並部署試驗網,遍佈歐洲、亞太和美洲等多個區域,其中多張 4G網絡已投入商用。 業內普遍認為,借助長期深耕所積累起來的成熟技術和品牌影響力,中興很可能成為 4G時代的主要受益者。 投資者的判斷同樣具有說服力。2013年伊始,花旗發表報告指出,受惠4G網絡的機遇,以及海外設備市場份額的擴張,預計中興未來將占據4G市場30%左右的份額,並建議維持“買入”評級。 花旗預測,中興未來將占據4G市場30%左右的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