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跌時做什麼? 基本面通訊社
http://xueqiu.com/3472847553/24245591寫一篇不能再更散的文字吧。
下午接一位朋友的電話,問我對市場怎麼看。我又能有什麼獨到的看法呢?格老早就說過,市場先生喜怒無常,有時候狂躁,有時候抑鬱。也許有人能摸清楚他老人家每天的心情,我承認自己沒有那個能力。
關於銀行資金嚴重短缺、同業拆借利率飆升的分析文章最近多得很,俺還得承認自己看不太懂。對1104報表、分類監管評分體系之類的我倒是懂那麼一點點,但還是搞不懂央行的種種如何讓銀行缺資金了。搞不懂就搞不懂吧,我對這些宏觀問題本來也無什麼興趣。中午出去理髮問理髮師是否知道6月底銀行資金緊張、同業拆借利率飆升的事,他茫然的表情告訴我,這東東不影響他理髮掙錢。
好多年前就有人告訴我,中國股市是典型的資金驅動型市場。更直接的說法是,股票漲不漲,就看有多少資金流入股市。後來發現這是一句沒啥大用的廢話,因為這句話沒有說清楚因果關係。股市漲了,所以有更多的資金進入股市,不是麼?銀行資金短缺必然收緊流動性,股市資金必然受影響從而影響市場短期表現。這點道理一點不難懂,但和我投資股票一毛關係都沒有。
所以,不要問指數會不會到1500點,我have no idea。比如今天,指數跌幅超過5%時又有誰能知道1個多小時後市場又會大逆轉呢?大概只有上帝知道。
那麼股市下跌時做什麼呢?因為看到其他人瘋狂拋售也跟著做嗎?
雪球上有人討論逆回購,以高的利率將資金借出去。我熟悉的一家非銀金融機構最近將剛回來的幾筆大資金以8%多的利率(7天)拆放同業了。對以玩資金為主業、有多餘資金的機構來說,這是非常難得的賺錢機會。對我們這些中小投資者來說,折騰的意義不大。而且,你還有子彈麼?我沒有。
跟風賣出麼?如果之前選擇的公司沒有錯,現在應該是更好的買入時機,不是嗎?1倍pb5倍pe的招行,17元以下7倍pe的神華、8倍pe7%紅利率的瀘州老窖,這些價格不是那麼容易等到的。可惜我們大部分沒有像巴老那樣,帳上趴著巨量資金等著找去向,而且還有源源不斷提供現金的生意。
嘮叨幾句選錯公司的問題吧。前些天有人在雪球上道歉,說他錯買瀘州老窖(幾天後他參加完股東大會又說放心了)。我也持有老窖,30元用格力換的,25元補倉,目前虧14%。盆友們認定買錯標準的是什麼?是股價下跌就是買錯了麼?股價下跌的週期多長?能分享一下麼?
白酒行業現金流好得跟賣白粉似的,老窖目前市盈率8倍的價格我很愉快。如果未來幾年業績下滑30%,市盈率為11.4倍,這也是可以接受的範圍。所以我看錯的標準是這樣的:如果未來幾年公司的業績下滑超過30%,那麼就是自己看錯了公司,買錯了公司。否則就覺得自己沒錯。至於股價,誰知道呢?有業績的因、股價的果總不會太差吧?
股市大跌時做什麼?沒錢買入,跟風賣出也不合適,似乎只有一條路:坐著不動。
重磅收購:消息指綠地借殼金豐投資 大智慧通訊社
http://xueqiu.com/1524241372/24305282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7月2日訊,
$金豐投資(SH600606)$ 突然停牌,讓上海國資地產的整合出現一個爆發點,最新的消息是:綠地收購金豐投資上市平台。
大智慧通訊社從業內渠道瞭解到,綠地確實在運作借殼金豐投資實現國內A股上市,此次金豐投資突然因重大事項停牌,說明相關事項接近於最後「拍板」。據業內人士描述,透露上述信息的是綠地集團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士,但該人士並無官方發言職責。
另一位綠地集團的內部人士表示,公司高層今年在資本運作層面,投入巨大精力,相關的進展也比較明顯,此前控股盛高置地(00337.HK)就是今年這方面工作的一大收穫。
「確實也在努力爭取A股的上市平台,但現在就確定,確實較之前公司員工所瞭解的信息,來得更快。」該人士坦言。
綠地集團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部門負責人向大智慧通訊社透露,在集團的內部會議上,資本運作被列為今年的工作重點。目前,並未確定借殼金豐投資的消息,類似事件一般由集團最高層直接負責開展。
大智慧通訊社週二嘗試聯繫綠地集團新聞發言人,對方手機處於關機狀態。
上海地產集團方面,週二上午,上海地產集團旗下相關公司平台的一位高層向大智慧通訊社明確,金豐投資本次停牌並不直接涉及中華企業(600675.SH)。
而金豐投資某高管週二上午回應稱,本次公司停牌是被動接受大股東的通知,背後的停牌原因並不知情。
上海地產業內資深人士指出,在上海國資地產業務的幾大集團中,上海地產集團、上實集團、綠地集團等,以近幾年綠地集團的發展勢頭明顯超過其他幾個國資地產系,但在今年收購盛高置地前,唯有綠地集團沒能獲得上市公司平台,尤其是A股融資平台。
新浪房產週二午間報導稱,據業內可靠消息透露,綠地將借殼A股金豐投資實現國內A股上市。
發稿:林李濤/楊琪/龔俞勇/何巨骉 審校:肖云祥
股價是造假公司的生命線 基本面通訊社
http://xueqiu.com/3472847553/24466245前段時間證券市場週刊搞了個封面《康得新詐案》。公司幾天後發布「澄清公告」後復牌,股價居然沒有下跌,而以漲停收盤。是週刊文章完全信口開河、資本市場完全相信康得新澄清公告的原因嗎?稍微將週刊質疑與「澄清公告」比較一下,會發現康得新存在的問題恐怕不僅僅瑕疵那麼簡單。
但股價確確實實上漲鳥,數字在電腦屏幕上無可辯駁地擺著。股價不漲又能怎樣?股價是造假公司的生命線。這些造假公司必定拚命砸錢托盤。證監會不管嗎?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有說理的地兒,兲朝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到北京上訪,更不會有走投無路的被強拆者鋌而走險、甚至以身殉國了。扯遠了~
看著屏幕上的紅字,許多不明真相的群眾會想:你看,股價漲了,說明大夥兒都認為這家公司沒問題。那麼這家公司大概率事件沒問題吧?於是,股價就真的挺住了。
股價挺住好處大大的,再融資變得容易、股權抵押可以拿到更多的錢、減持也可以拿到更多的錢。造假公司的財務特徵是啥?現金流差唄。再融資直接給上市公司輸血,抵押減持的資金也可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上市公司。沒有現金流的造假公司的故事雖然不會延伸到天邊,但也可以玩很多年。
資本市場本身就很適合玩龐氏騙局。想起6、7年前與一位想去香港上創業板的民營企業老闆的對話。
老闆:我想讓出30%股份、融資3億,建新的生產線,擴大企業規模。
俺:幫你毛估估,按照15倍市盈率。
老闆:啥叫市盈率?
俺:就是倍數。比如你公司一年掙3000萬,15倍,你的公司值4.5億。
老闆:這麼簡單?懂了。
俺:3億除以30%,得10億。然後除以15,得6666.66萬元。六六大順啊。你今年利潤大概多少?
老闆:估計不到4000萬。
俺:要想融3億,必須搞出6000萬利潤才行。
老闆:(無語良久…無語又良久)有主意了。我找個朋友,把東西賣給他,多搞出2000萬利潤…
俺:打住。不要和我說這些,我不想聽這個。
老闆(以下是我沒讓老闆說的他的心裡話):融到3個億後,我再把2000萬還給朋友不就行了嗎?原來這麼簡單。靠,能不能再多搞出1000萬?1000*15*30%,就能多融4500萬。
人只有4000萬利潤,俺誘導他搞出6000萬。說什麼「要想融3億,必須搞出6000萬利潤才行」,我特麼這不是在逼良為娼、把好人往邪路上引麼?
更高市盈率的公司呢?30倍的醫藥公司,多搞一塊錢業績,經過槓桿放大成30元,按7折就能抵押出21元。這樣的誘惑,誰扛得住?革命導師馬爺爺的名言:當利潤超越300%,瘋狂的資本就會超越任何道德和法律界限!
反之,股價大跌,搞成香港市場經常可以見到的仙股,2、3倍市盈率(相對於假業績的市盈率)的票,大家都懷疑公司造假嚴重。再融資魂斷天涯路,股權抵押不出去,減持股份又拿不到什麼錢,龐氏騙局還怎麼玩得下去呢?
問題在於,A股這樣的騙局似乎沒有受害者。公司業績優良(當然是偽造後的業績),股價嗖嗖的漲。公司受益,股民受益,而且可以做到多年金身不破。
問題又在於,誰來打掃最後的一地雞毛?
丁磊:你們難道就希望微信壟斷嗎?易信將用手機通訊錄關係為切入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10.html第一莊罪:宣傳的最大亮點即所謂可以用易信給任何運營商的手機號發免費短信,可是N多人試了N遍,真正發成功的概率遠遠低於使用兩個避孕套還懷孕。電話留言也是。
以至於社長的一位美女同行小晚給易信編排了個段子:
甲和乙同時暗戀著同一個女神,在同一晚,他倆鼓起勇氣分別用微信和易信給女神發去一條語音告白留言。後來女神和甲在一起了,再後來,在女神和甲的婚禮前夕,乙收到了女神的短信:」當年我對你好感多過對他,可你為何直到今天才向我告白!太遲了,一切都太遲了。」
第二莊罪:簡單粗暴毫無隱私可言。睡一覺起來,發現易信裡有100多號人被推薦加好友,這直接讀取通訊錄加易信的速度比微信當年迅速多了。但你有沒發現,在易信上你要加上你手機裡存的大佬和名人的幾率大了。還有莫名被拉進各種群,這個沒節操和微信一脈相承,拉別人進群根本不經過你允許的。還有一個粗暴,是朋友圈是透明的,哪怕不是好友,任何人可隨時勾搭任何人,你的各種圈子會瞬間在一條消息下交融。
第三宗罪:發圖極其之慢。社長連著家裡WIFI實測,發6張圖的圖文朋友圈需要10秒以上。這目前100萬人而已,要是發展到1個億,發6張圖豈不得等到瞌睡。
第四宗罪:山寨易信滿地爬。射掌昨天已經提醒了下載易信時一定要認準「菊花牌」的。沒看花邊社的盆友接連出現窘況。一部分直呼註冊不上易信,還發圖求救,親啊,你就不看你下載的那是山寨易信啊。昨天,你在蘋果商店搜索易信,出來的第一個不是官方的,據傳在測試時,最誇張的是得翻19頁才是易信真身。社長發現,一個叫「易.信」的傢伙搭著易信的順風車,已經躍居免費榜單的第15位了。好在易信今天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五總罪:一層層左右摺疊有點暈。易信選項按鈕多,一點擊頁面就分左右兩半,一層層進去,都是左右設計,感覺進了個套子裡。迫不及待想出,憋得慌。
以上是社長實測認為易信目前的五宗「不易」。當然,易信的好昨天社長也說了,比如表情超萌超精緻。用了一天的你,還會繼續易信嗎?今天社長的領導和社長從手Q、到微信再到易信,追著趕著聊天,社長有些有些應接不暇,社交工具這玩意,有兩個就不少了,三個確實不是常態,人會分裂和嫉妒焦慮。
那麼,網易到底怎麼考慮要做易信的,看看網易老大丁磊的看法。
此圖是昨天射掌和同行媒體一起採訪丁磊,你看邊上的網易徐某看著丁老闆不斷被拷問,直擦汗啊。方遠供圖。
記者:在你看來,微信在產品上有哪些軟肋,而易信可以有機可乘?
丁磊:不可否認,微信是一款不錯的溝通通訊體驗產品,但很封閉,不願意對外互聯互通,我們在通訊體驗上做得比它更好。首先語音的質量比它高3.5倍到4倍,圖片更加清晰。即使沒有裝易信的用戶,也可以進行短信的互聯互通。我們要給中國的每一個用戶以更多的選擇,所以也沒有搖一搖,也沒有陌生人交流等功能。下個月的版本,我們還會加入兩個驚喜的體驗。
記者:目前微信活躍的用戶群在兩億左右,易信作為後來者憑什麼挑戰微信?
丁磊:每個人的手機上裝的通訊軟件不應該只有一個,我們目前並不是說要取代微信,而是在手機上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比如微信的群聊有上限(40人),我們可不可以給用戶設定100個才是上限,或者無上限,讓通信變得更加容易。微信的群組設限很莫名其妙,很多人都找到我,希望給馬化騰走個後門,就為把微信群容量提高。
記者:合資公司中國電信佔比73%。對於網易來說是一個小股東,並不佔支配地位。本來民企和國企對話就不公平,股權又如此懸殊,在合作的過程中,網易如何把握主導權?
丁磊:這個不影響一個運營團隊對這個公司的決策。這跟股份沒有關係,跟大家的共同目標是否一致有關係。你們也看到OTT這種模式,如果電信運營商不面對這個挑戰,他自己的命也被革掉。
記者:我的主流圈子已經在微信上,易信怎麼樣去說服我去換?
丁磊:網易這次做的易信默認你的賬號就是你的手機號,是個天然的通訊關係群體和好友群。這裡不存在重建圈子的問題。
記者:易信為何做得這麼晚,比微信晚了2年多才想到要進入這個市場?
丁磊:微信有一個事情很了不起,它快速改變中國用戶的通訊習慣。我以前覺得有個人拿著手機這樣講,我這樣聽,夠傻的。但我發現這個事情用戶可以接受,用戶是喜歡的。這是個好事情。我們雖然這個事情晚了,但是也要謝謝騰訊,它把這種通訊的習慣培養出來
工作人員催促,丁磊要趕飛機,起身準備離開,但被記者纏住,有記者繼續挑釁:易信產品設計上不注重用戶隱私,這點沒微信好。丁磊站住了。
丁磊:我想問大家最後一個問題,你們就希望易信不成功嗎?你們就希望微信壟斷嗎?
部分記者下意識地說,不希望。
丁磊聽了,開心地走出門外。
總體而言,易信進場,雖然有些開放過度,但對微信也是個促進,競爭是好的,但絕對不是易信所說的百團大戰抗日的概念。
手機通訊錄,為何能成為下一個移動互聯網入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836.html手機通訊錄App早已經存在:為什麼現在會成為爆發點?
自從智能手機興起,圍繞手機通訊錄的各種APP層出不窮,巨頭們也在其中試水,比較有代表性的是「QQ通訊錄」、「來電通」等。但是,這些通訊錄App卻日漸衰落了,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通訊錄App只是作為工具而存在,本質只是為了「改善原生通訊錄用戶體驗」。在Android4.0推出之後,原生通訊錄用戶體驗已經優化得很好,而以「改善原生通訊錄用戶體驗」為目的通訊錄App自然不再有生存的空間。
新型通訊錄「通訊錄+」的創始人楊維全認為,以前的通訊錄App,只是作為工具存在,而現在的「微信電話本」、「通訊錄+」等新型通訊錄產品,在形態上其實是一個「平台」,是以用戶電話號碼社交關係為基點,引入各種服務的平台。
通訊錄關鍵的爆發點:通訊錄中社交關係強大的可擴展性
巨頭們對通訊錄顯現出的渴望,是源於他們窺見了手機通訊錄中社交關係強大的可擴展性。
保存在用戶手機中的電話號碼,其背後關聯的是用戶最緊密的社交關係。而在智能手機中,只要方法得當,用通訊錄App去「套現」手機通訊錄中的社交關係成為可能。
以微信為例,因為揉入了社交元素,使得打飛機這款製作三流的古老遊戲成為最受歡迎的手游之一。而通訊錄App中的社交關係一旦「套現」,便可以引入遊戲、網絡電話等服務,其擴展性十分有具有想像力。以「通訊錄+」為例,其已經與手游廠商、網絡電話等企業達成分成合作,有望在今年內實現收入,甚至成為新的分發渠道。
通訊錄或許不是巨頭的機會
現在通訊錄App們「套現」社交關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微信是直接從海量的用戶中沉澱;易信是通過與運營商合作,用開放的方式讓用戶直接邀請通訊錄中的好友;而「通訊錄+」是走手機廠商預裝路線。
楊維全告訴我,因為互聯網巨頭們開始搶佔手機入口,試圖壟斷移動端的服務,這讓很多傳統手機廠商開始感覺到恐懼。因為硬件的利潤遠遠低於軟件服務,他們害怕自己最終成了「為巨頭們做嫁衣」的冤大頭。
在手機廠商們抵禦巨頭入侵自身軟件服務,並且軟件開發能力有限的時候,創業者可以用第三方的身份去進行合作,以補充手機廠商軟件服務中所存在的不足。在這個三方博弈關係中,創業者能夠獲得與手機廠商合作預裝的好機會。而如「通訊錄+」這樣的通訊錄App,正好可以用這個機會去排擠巨頭,贏得先機。
通訊錄,蹣跚入口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37.html通訊錄站在「入口」的優劣分析
我們先來盤點下通訊錄的優勢所在,一方面,手機通訊錄是一種比娛樂更強關係產品,在商業化的社會,相比較娛樂而言,人們的社交、商務需求依然佔據著人們生活的主線,承擔著需求模型中生存和安全上的需求,這樣的關係顯然比滿足上層需求的娛樂來的更緊密。另一方面,通訊號碼有強大符號屬性難以割捨,目前越來越多的產品登陸的用戶名正在由郵箱向手機轉變,這也意味著手機號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的一個ID?甚至連微信也已經不像QQ那樣強調自身的「微信號」屬性,基本上人們都會用「用手機號加我微信」這樣的話語。而這一變化,注定了通訊號碼在生活中被賦予了更高層次的地位,成為了人們生活商務需求以外的一種符號。
通訊錄看上去很美,但如果將其化作一種獨立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其缺點也較為明顯。首先,通訊錄意味著隱私是封閉式社交,可以看到大佬的名片中,手機號通常是不被印在紙面上的,這是因為通訊號碼已經成為了隱私的一部分,而這種隱私所帶來的則是一種封閉,將限制社交的廣度。其次,用戶習慣難以改變,這是指假若通訊錄產品獨立於操作系統,用戶需要在打開一個獨立的應用後才可以使用,在充滿惰性的用戶面前,這是最大的挑戰。最後,通訊錄難以作為決策工具,在移動互聯網上成為入口的先決則是成為用戶手中的決策工具,譬如大眾點評是人們餐飲的決策工具,微博、微信是人們溝通信息的「決策工具」,但通訊錄通常卻是一種結果指向型產品,即這是一種已經思考了與誰溝通才會去觸碰的功能。
正是基於以上三點,才會使得通訊錄這樣一款有著充分想像空間的產品一直難以發揮其內在的關係價值。
如何擺脫「工具」身影
「假若被看做一款工具,在資本市場上是很難被接受的。」一位曾經耕耘於撥號產品的創業者向筆者感慨到,而事實上這也是此前所有通訊錄產品所面臨的通病,即便是QQ通訊錄這樣在移動互聯網產業初期擁有巨大用戶基數的明星產品,也面臨著退休的風險,此前便有媒體稱:「騰訊無線事業部將被拆分,QQ通訊錄團隊也散了,併入微信團隊,並可能會以某種方式進行整合,比如通訊錄的功能強化等,但更大的可能是直接撤掉QQ通訊錄這個產品。」原因很簡單,按照騰訊原無線老大劉成敏的說法就是,通訊錄不是一個很好運營的產品。
運營難,工具化這又是兩條擺在通訊錄面前的攔路虎,對於工具化的升級,戈壁投資董事總經理童瑋亮曾提出過一個很好的觀點,在它看來對於工具類產品發展一共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2010、2011兩年,當時純工具類還是非常有價值的產品並在移動互聯網進行卡位。第二個階段,則是到了2012年後,工具類產品必須走向云端,需要讓用戶在本地化使用的同時產生內容價值。而第三個階段,不同的產品則可能向垂直社區轉型,但不是對所有的工具類產品都適用,目前大家都在試探中。
在運營層面,又可以有哪些變化呢?讓我們來看兩款通訊錄產品新思路:
觸寶號碼助手,拉上小夥伴們一起玩。獨立的產品形態被認為是工具,觸寶號碼助手的做法則是兼容并包,在其去「工具化」的路上可以看到兩件事,一件是,加入云端通訊錄(本質上是一種替代黃頁的超級電話本),實現號碼識別和商戶號碼搜索,另一件則是,在其全新版的產品中實現了與微信的互通,並且可以在通信錄詳細聯繫人頁面中查看對方的朋友圈。可以看到的是,功能的添加的背後,實質上觸寶號碼助手是在增加自身的社交和云屬性,能否成功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看做是一種有效的嘗試,此外與微信的互通,或多或少也是一種傍巨頭的表現。此外,由於有云端的大量號碼數據的挖掘,使得該產品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工具客戶端,這進而提高了進入壁壘。
葡萄社交助手,傍終端廠商。有沒有可能讓通訊錄這個強關係的產品達成100%活躍?並非沒有,目前推出「通訊錄+」的原葡萄社交助手團隊就是在尋找這個玩法,而玩法的核心便是與廠商捆綁,甚至直接替代原生通訊錄產品,借此成為是一個100%的活躍平台,同時加入了社交屬性,後期的運營就會相對容易。這是葡萄社交助手團隊看到了終端廠商希望為用戶提供增值化服務的需求,而與終端廠商綁定,不僅自身產品的用戶量有了保障,更為未來的商務推廣有了背書。
再發揮點想像力
從觸寶和葡萄產品思路上可以看到,目前通訊錄的產品自我發育,仍處在云、社交、傍大款的思維中,在未來我們還可以怎麼玩?
其一,營銷推送。雖然總體通訊錄仍處於私密信息,但在今天個人信息的相對公開化已成事實,在數據採集後,在合理的用戶體驗下進行精準的營銷推送無疑有著一定的前景。
其二,大數據。其實通訊錄除了表象的11位數字外,更深層的是一份結構化數據,譬如許多通訊信息中包含著,工作地點、公司郵箱、領導職務等等信息,有人喜歡喜歡說大數據時代開啟了一場尋寶遊戲,而其中由因果關係向相關關係轉化時釋放出的潛在價值是巨大的,而這正是通訊錄中的一種潛力。
其三,分發渠道。既然有是高頻需求,便有分發價值,此前無論是觸寶還是撥號精靈都嘗試過進行一些商家甚至APP的分發但結果並不理性,但並不影響通訊錄的潛力所在,沒準在未來,遊戲會成為通訊錄產品的主要營收方式?
(獨家)北大荒調查:消失的17億地租收入 大智慧通訊社
http://xueqiu.com/1524241372/24933453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8月23日訊,麻煩纏身的
$北大荒(SH600598)$ 危機四伏。在二季度計提2.3億元減值準備後,北大荒隱瞞地租收入的問題又浮出水面。
有中國農業藍籌第一股之稱的北大荒,2012年虧損達1.88億元。今年以來,公司寄望於剝離虧損業務實現扭虧,並聲稱將集中發展種植業--這意味著,土地承包收入將成為北大荒未來最主要的業務板塊和利潤來源。
北大荒最大的經營特色是「坐地收租」,旗下擁有16家農場、69.5萬公頃的總耕地面積。由於土地承包收租沒有成本,這塊收入即相當於純利。
據公司年報披露,2010年至2012年,北大荒每年土地承包收入分別為15億元、17.3億元和20億元。而除此之外,北大荒旗下子公司無一盈利。土體承包收入已成北大荒的「救命稻草」。
但據大智慧通訊社近日在北大荒多個農場調查發現,上述土地承包收入比實際收入至少縮水近50%。以2012年為例,其披露的土地承包收入比實際收入少了17億元(全部以水田計),知情人士稱,這部分收入「被大股東『截流』。」
大智慧通訊社就此多次致電北大荒董秘及大股東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下簡稱北大荒農墾集團),對方始終未予回應。
**「以糧抵租」模式**
總部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北大荒成立於1998年,由北大荒農墾集團獨家發起設立,並於2002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據北大荒公告披露,2012年公司耕地發包總面積為69.5萬公頃,其中收取承包費的耕地面積為59.5萬公頃(893萬畝),2012年土地承包收入20億元,即畝均收入為224元。
然而,上述數據與大智慧通訊社在黑龍江實地調查瞭解到的情況大相逕庭。
在地處松花江下游平原的北大荒新華農場、二九〇農場和江濱農場,接受大智慧通訊社採訪的農戶均表示,近幾年北大荒地租收取的方式是「以糧抵租」,即農戶用糧食抵交地租。
據當地農戶透露,過去三年,農戶每公頃耕地必須上繳給公司2.25噸糧食(折合每畝上繳300斤),按照黑龍江省最低糧食收購價1.4元一斤計算,北大荒平均每畝地租收入至少是420元。北大荒收租總面積為893萬畝,每年相應的地租總收入應該至少在37億元以上(全部以水田計),相比公司2012年年報中的20億元縮水近50%。而這些信息在北大荒公告中從未披露過。
「我承包了240畝地,水田較多。每年交給公司平均一公頃6600元,折合一畝地400多塊。承包費太貴了,已經三年都這樣了。」新華農場職工老陳(化名)說,這幾年都是「以糧抵租」,大概是從2010年開始,公司每公頃收2.25噸糧食,今年更是達到了2.55噸。
在新華農場種地已經超過10年的老林(化名)指著自己的地說,前年每公頃上繳2.25噸,從去年開始漲到2.55噸每公頃,今年也是2.55噸,每噸糧相當於2800元。「我去年貸款了幾十萬,沒辦法,土地承包費太貴了。我手上水田比較多,去年一公頃交給公司8000多元,每畝大約533元。種了10年了,糧價沒怎麼漲,承包費、種子全漲了。」老林說。
而在幾年前從原有農戶買來土地,投入超過60萬的一位農戶則表示:「我已經賺不了錢了,當時買地花了60多萬元,水田居多,現在我想賠錢賣,周邊的農戶沒錢買,我一公頃得交7000多元,每畝513元。」
二九〇農場和江濱農場的農戶也同樣怨聲載道。「承包費用太貴了,一公頃雜七雜八加起來得交8000多塊,這幾年都是這樣交的。」一農戶說。
大智慧通訊社就地租收入問題多次撥打北大荒股份公司電話,北大荒董秘聲稱自己正在開會,隨即掛斷電話。記者通過傳真及郵件發送的採訪提綱,至截稿仍未收到任何回覆。
**消失的17億地租收入**
據記者實地瞭解,北大荒的土地分為水田和旱田兩種,目前水田畝均收租在420元以上,旱田則在300元左右,而其中水田佔大頭。相比北大荒去年年報披露的畝均224元相去甚遠。
據一位接近北大荒高管的人士向大智慧通訊社指出:「畝均超400元完全屬實,北大荒年報中所披露的數據明顯是有問題的。」
北大荒去年年報披露的地租收入為20億元,記者實地調查計算的地租收入則為37億元,這縮水的17億元地租收入究竟去了哪裡?(全部以水田計為37億元,全部以旱田計為26.8億元)
據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對大智慧通訊社透露,實際的土地承包費和財報披露的數據相差如此懸殊,是大股東「截流」造成的。「當初北大荒上市的這16個農場屬於北大荒農墾集團的優質資產,承包費上漲後和其他未上市農場之間造成了收入差距,因此大股東出面與上市公司談判,將這部分收入截流了,錢也不在上市公司手中。」該人士透露。
該人士對記者表示:「這筆利潤大股東農墾集團完全可以按照透明的操作方式,給予市場公平透明的交代,這塊利潤實際上是可以按照分紅的正常渠道獲得。按照佔股比例,農墾集團完全可以把大部分的分紅拿走,並不需要通過現在這種方式(截流)。如果利潤完全屬實的釋放,那麼北大荒股份的市值必定會提升數倍,那麼對於公司大股東而言實際上是一件好事。」
針對大股東「截流」地租收入的說法,記者多次撥打北大荒農墾集團官網公佈的集團宣傳部電話,但始終無人接聽。
**扣除的糧食去了哪裡**
雖然地租收入是北大荒最主要的利潤來源,但在公司歷年的財務報表中,地租收入業務的相關描述總是寥寥幾筆,除了一串數字外,投資者很難從中知曉詳細信息。
儘管公司在2002年披露的招股書中曾提到:收取的生產承包費,可以是現金或實物(糧食)或兩者兼有的方式。但在此後的財報中就再也沒有交代過生產承包費的收取情況和具體方式。
而事實上,據大智慧通訊社調查,北大荒與農戶之間的生產承包協議是一年一簽,簽完後公司收回合同,並沒有留給農戶,且每個階段的收租方式並不相同。多位農戶表示,糧食不值錢的時候,公司只要錢,這幾年糧食值錢了就只要糧食(即以糧抵租)。
據農戶介紹,農戶每年秋天上繳明年的任務糧,若糧食不夠農戶須自己花錢從他處購買,補足每年的任務糧噸數。「一旦交不足糧食,土地會馬上遭拍賣。」多位農戶向記者表示。
「北大荒之所以不公佈具體收租模式,是因為一旦公佈了每畝的收取數,那麼財報中的承包費用問題就會被曝光。」上述接近北大荒高管的人士說。
大智慧通訊社進一步調查發現,北大荒實際收到的糧食可能遠不止生產承包協議上所簽訂的量。記者獲得的農戶交糧憑證顯示,農戶上交的糧食還會因水分或雜質問題被公司扣下相應數量的糧食。其中一份憑證顯示,農戶上交的糧食因水分被扣除了11.8%,因雜質被扣除了1.2%,都計算為扣重數量。
這一現象遭諸多農戶詬病。有農戶表示,自己上繳10噸的糧食至少會被公司以水分和雜質為由扣除1噸,扣除的糧食不返還,農戶需再補上扣除的糧食數量。「說是按照國家保護價走,但是扣得多,去年拉了30多噸,扣了6噸多,變相增加了(上繳糧食數量)。」一農戶說。
多位農戶證實,即使糧食再好也會被北大荒扣下一定的比例,所以每公頃上交的糧食根本不止2.25噸。
此外,除了每年秋天就要上交第二年的土地承包糧食外,第二年春天,北大荒還會就水費等多項再次收費,每公頃水費400元,各種費用相加總計約1000多元/公頃,按照59.5萬公頃耕地面積計算,一年也至少有6億元收入,而對於這部分收入,記者也未在公司的財報中找到對應的項目。
「對於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們很想知道新一屆上市公司領導會如何解決地租問題。」上述知情人士說。
發稿:梅嶺/古美儀 審校:張娟娟
明日系最新動向: 金山能源(0663)及華脈無線通訊(0499)
作為明日系的觀察者之一,最喜歡就是留意他們的財技運作,每一次都和監管當局有攻有守,但又有根有據,雖則他們做很多這些獨立第三者的關連交易,但欣賞他們屢敗屢戰的作風,每一次都使公告閱讀者大開眼界,以下又有兩例:
(1) 金山能源出售礦業篇關於這堆交易,筆者上一次已根據
美國網友資料有述及,但最終在8月22日公佈
終止,作價據公告稱大部分以承債為主,並一如預測地作價特低,只是3.2億,相對
2009年及
2011年的收購合計作價23.55億元低出86.42%。不過卻保留一項認購權,如採礦廠土地被徵收,上市公司可以獲得獲利差額35%至65%不等的金額。
關於今次交易,筆者大致作出的出售原因雖然有一些估錯,但是有幾個理由(1)煤價大降,錄得虧損及(2)降低負債比率,是沒有錯的但將業務集中於新的能源業務,卻是改為投資銀礦為止。
但是,最值得留意是賣方,賣方是一間稱為Brothers Union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公司,雖然公司稱和之前的前任及現任大股東北大青鳥(8095)、2009年2011年交易的賣方趙明及上海昆塔納投資管理中心無關,但是他亦提及是一位前董事於2013年4月推介予賣方。這名前董事是否之前經常在報紙雜誌出現,宣揚報這些礦產的投資價值,
在2013年2月辭任的王大勇? 公司卻沒有披露。
至於這單交易被出售的原因,公司指出是因為對於聯交所在認為出售完成後,公司能否遵守上市規則14.92條表示關注。翻回上市規則的這一條,
是指:
「上市發行人不得在控制權(如《收購守則》所界定的)轉手後的24個月內出售其原有業務,除非上市發行人向此等控制權的人士或一組人士或其聯繫人所收購的資產,連同上市發行人在控制權轉手後所收購的任何其他資產,能夠符合《上市規則》
第8.05條有關營業紀錄的規定。」
至於
8.05條,則是主要關於上市時規則各項市值的測試的規定,由於詳細列出不具意義,筆者只能概括是出售後營業活動後要維持有業務,能夠符合各項關於上市營運的測試,包括盈利、市值、現金流量等。
由此可以概括今次出售失敗的原因,就是在
2012年10月12日由北大青島(8095)等人認購股份,並導致觸發《收購守則》,且今次出售導致公司缺乏具收益的業務,但公司業務頓時清空,所以導致聯交所有足夠原因阻撓今次交易,使上市公司要多提交交件以促使交易能順利公佈,導致要終止收購,這亦使未來上市公司轉手後把立刻業務出售後會更加困難。至於類似的事例,亦可參見2013年7月10日
潤迅通信(0989)的賣殼事例中的出售原有業務限制。如有機會,筆者會再作剖析。
但筆者一般預期,金山能源這項交易只會拖至2015年初完成,到時又應該又有另一番光景,希望筆者能繼續有能力寫下去吧。
至於聯交所的新限制,其實財技人員只要修改形式即可。變通方法就是,只是可以由新主持有不足30%的股權,這就不觸發《收購守則》的限制,並在交易前後進行配售或供股,多派幾個人頭持有股份,然後再把原有業務出售即可解決。
如果想迫真一點,財技人員就要用撇帳的手段導致原有集團經營看來很困難,需要供股、配股或集資就可以解決這個技術問題。希望聯交所能努力把這個自己開創新例,使財技人員可以利用這個遊戲來快速出售的漏洞補失,不然的話,其實只是徒具形式,沒有阻嚇作用。
(2) 華脈無線通訊(0499,前建生電子、百利好地產)出售物業篇2013年8月28日,公司宣佈出售一項壽臣山村道26號的物業,作價1.1億,
據第二天發出的公告,這物業建築面積約為3,495平方呎,並有1,373呎獨立空間。綜合各媒體報導稱,這物業原本叫價1.3億元,最終劈價15%出售,亦較估值1.12億低。
不過,根據資料,其實這獨立屋原由蔡朝暉及其妻張鳳娟在2008月3月
出售予華脈無線通信(499),作價3,700萬,並作為當次陳遠明包銷供股由收購的一項資金用途,該物業當年由其售後租回,每月13萬,折合年息4.57%,到2011年轉由其他附屬公司持有,作價1億,但
看來今年壹周刊搞錯了資料,以為蔡先生勁賺6,000萬,但其實只是內部間轉讓,並無所得。
雖然升值多倍,但因為當時股票由他持有的聯合證券包銷,後來再供股也由其包銷,大約投入3,000萬,估計聯合證券取得1.4億股,之後股價升值多倍,現價應仍超過物業的價值,所以可能無甚損失。
不過,我最留意的是,交易買方並無披露,但物業仍在租用,這次交易的租戶是否仍是蔡朝暉,買方又是否他的友好? 之後又有沒有一些交易幫他降低交易成本?
FT「美聯儲通訊社」:美聯儲研究加強前瞻指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818
FT的「美聯儲通訊社」Robin Harding說,美聯儲正在尋找方法加強前瞻指引,以便無論是否選擇在9月削減QE都能保持低利率。
以下來自Harding:
8月非農就業增長不及預期,這令人懷疑美國就業增長勢頭,並促使聯儲官員謹慎行動——特別是考慮到近期市場利率的大幅上升。
但另一方面,失業率降至7.3%,這可以作為支持削減QE的一個理由。此外,製造業和服務業調查結果也十分強勁,過去幾個月來通脹率也已經穩定。
鑑於美聯儲已設定好大體的削減QE策略,因此,FOMC可能會公開辯論9月是否是削減QE的合適月份,以及削減的速度是多少。而敘利亞和財政政策可能成為推遲削減QE的理由。
美聯儲官員強烈希望確保市場不誤解其QE削減計劃,因此,一個可能的選項就是:小規模削減QE,同時加強美聯儲利率指引。
芝加哥聯儲主席Charles Evans在週五的演講中說,如果要開始逐漸減少購債,最好是在對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有信心、且抑制通脹的臨時性因素消退的情況下。
Evans是今年FOMC的投票委員,他的政策立場被認為是鴿派的。他說,美聯儲在今年1月至QE3結束期間,至少應買入1.25萬億美元資產。這一數字與12月開始削減QE規模更相符。
但堪薩斯城聯儲主席Esther George說,應該從9月起,將每月85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減至700億美元,削減後的購債額度應該在國債與MBS之間平均分配。目前美聯儲每月購買450億美元國債和400億美元MBS。
美聯儲的一個前瞻指引選項是,聲明如果通脹率低於2%的長期目標,則不會加息。這已經隱含在美聯儲的目標裡了,但聲明這一點有助於控制市場預期。
美聯儲也在考慮如何表明這一點:如果加息真正到來,也只會緩慢加息。它可以採取的辦法是,吸引人們關注對2016年的經濟預測——本月我們將得到該預測,可能是在伯南克發佈會期間。
這些預測可能表明,到2016年底經濟將接近充分就業。但許多FOMC成員仍希望1-2%的利率水平,這將反映出他們的一種預期:即便到了2016年,來自金融危機的傷害仍要求實際利率處於低位。一些美聯儲經濟學家認為,在2018或2019年之前,利率可能無法回到約4%的長期均衡水平。
不再只是通訊軟體 LINE全方位包圍生活 執行董事舛田淳:我們的對手是臉書!
|
|
才剛風光宣布全球用戶數衝破兩億的LINE,在八月二十一日舉行的年會上,LINE董事長森川亮豪氣干雲地高舉右手、比出「三」的手勢,預估接下來將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就可再拿下第三個「億」。LINE,不再只是通訊軟體,將全方位包圍生活。 撰文、攝影‧顏雅娟 相較於臉書、推特分別花了五十四、四十六個月才突破一億用戶大關,創立於二○一一年六月的LINE,只花了十九個月就順利衝破一億用戶;截至今年八月二十一日止,LINE全球用戶數已正式突破兩億三千萬。 每一天,全球的天空之中,平均有七十億次LINE文字訊息傳遞,以及十億次貼圖使用量。LINE,早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 從溝通工具進化為分享平台LINE執行董事舛田淳,是一手催生LINE誕生的靈魂人物。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社會學系的他,最著名的就是善於觀察網路用戶的需求。回溯LINE誕生源起,始於震撼全球的日本三一一地震,舛田淳認為,在存亡危急之際,最需要的就是熟人之間的溝通聯繫。抓住這項人性最基本的需求,LINE以後起之秀的姿態挑戰WhatsApp、WeChat。 從成立之初,LINE就確定了要走的是「真實的人際溝通」這個核心價值。儘管LINE的用戶數及影響力急速飆升,舛田淳每次公開演講或在內部會議,都不忘苦口婆心地告誡員工:「LINE內部最重要的文化,就是對人的觀察與理解。」「LINE我一下」、「傳LINE 給我」成了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對話。然而,除了傳送文字、貼圖訊息外,LINE積極向外延伸服務。從一二年三月推出第一款LINE周邊應用程式「LINE Card」之後,陸續推出遊戲、攝影、社群及工具等十款附加應用,成功滲透人們生活。 舛田淳野心不只於此,從今年秋天開始,LINE進一步推出視訊通話、音樂下載與分享,以及電子商務服務的LINE Mall等新服務,幾乎包含了所有各式各樣能想像到的服務內容,將LINE由一個單純的「溝通工具」進化成一個全面性的「分享平台」。 帶動改變人們生活的革命 站在年會的舞台上,舛田淳極具戲劇性地從嘴巴發出「答答答」,雙手在空中揮舞,接著說出:「這剛剛流過去的每一秒鐘,全球平均有五次的LINE遊戲下載。」舛田淳很清楚,LINE做的是次世代的通訊軟體,讓通訊不再只是文字或表情符號的溝通,而是全方位的交流。以遊戲為例,LINE Games作為一種與親朋好友溝通的延續。當與朋友在一起進行益智遊戲時,可以一起分享遊戲分數、排名甚至心得,讓人與人的溝通形式更多樣化。 隨著LINE的服務激增,舛田淳的腳步一點也沒有慢下來的意思,在他腦海裡,總是不斷擘畫著下一步更能貼近用戶的新功能。 舛田淳以及LINE日本總部裡六百多名員工,每天都以全球第一為目標,舛田淳曾向員工形容:「︵LINE︶就像是大聯盟裡站上打擊位置的選手,如何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擊出漂亮全壘打,現在正是關鍵的一刻。」當被《今周刊》記者問及,LINE的下一個競爭對手是誰?舛田淳不僅沒有逃避問題,反而極具自信地表示:「臉書︵facebook︶!」舛田淳指出,或許LINE和谷歌(Google)都向外發展多種服務,讓外界誤以為兩者具有直接競爭關係;但追根溯源,谷歌以「搜尋」為核心價值、向外發散提供Google Mail、Google Map、Google +等服務,舛田淳明白點出,LINE的核心在於人與人的溝通! 問起LINE未來發展藍圖,舛田淳亮出招牌笑容說:「希望能繼續以『溝通』為基礎,推出各種服務,帶動一場改變人們生活的革命!」 舛田淳 出生:1977年 現職:LINE株式會社執行董事經歷:NHN Japan負責LINE事業執行董事、百度日本分公司董事學歷:日本早稻田大學社會學系LINE周邊應用程式及功能 註:*服務範圍僅限日本 LINE Camera 照片編輯軟體推出日期:2012年4月 下載次數:4800萬次 LINE遊戲 各類手機遊戲推出日期:2012年7月下載次數:1億9000萬次LINE Brush 照片編輯軟體推出日期:2012年7月 下載次數:800萬次 LINE天氣* 天氣預報推出日期:2013年3月 下載次數:300萬次 LINE NEWS* 新聞整理推出日期:2013年7月 下載次數:未統計 LINE Play 虛擬人偶社交軟體推出日期:2012年12月 下載次數:1400萬次 LINE Card 賀卡、邀請函製作軟體推出日期:2012年3月 下載次數:1300萬次 LINE Manga* 電子漫畫服務推出日期:2013年4月 下載次數:300萬次 貼圖小鋪 下載表情貼圖 推出日期:2012年4月每日使用情況:10億個貼圖傳送(2013年8月統計)LINE占卜* 占卜服務推出日期:2012年2月 下載次數:200萬次 視訊通話 視訊通話 推出日期:2013年秋季(全球)LINE MUSIC 可購買、分享音樂推出日期:2013年內(日本)LINE MALL 智慧型手機電子商務平台推出日期:2013年秋季(日本) |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