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數字、哲學與能力圈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65zc.html 把近期的投資思考記錄下來吧,供以後修正。
投資數字
有不少人批評我太注重會計的細節、批評我喜歡玩數字。每次看到這些批評,我就很開心。
在我看來,財務會計只是描述世界的最簡單的語言,不值得在常見的財會處理上花時間。但碰到一些不常見的特殊處理也不要輕易放過。怎麼算搞懂了呢?我假想有個三輪車伕坐在對面,我將財會問題給他講清楚,然後他能給別人講明白。這時候只能借用日常生活語言,而不是專業的會計科目之類的。老巴在《致股東的信》裡早已說過:會計數字是企業估價的開始,而不是結尾……會計僅僅有助於業務思考,而永遠不能取代業務思考。正常情況俺在報表上花的時間很少,但看到格力的「返利」規模很大,則會停下來思考一下:返利說明什麼問題?返利在三張表上如何體現?有木有稅務方面的問題?所以雖然看過很多報表算是有一些經驗,但如果不告知公司從事哪種生意,而讓俺分析一個光禿禿的報表,我會覺得純屬浪費生命。
最近分析蘇寧資產收穫很大,有幾點。連鎖店面固定投入不大,這意味著蘇寧這種生意模式可以高速地開店,也意味著一旦形勢不佳關店損失很小。蘇寧轉型困難之類的論調純屬胡扯。市場上有沒有類似的生意模式呢?物流投入的分析讓我確認另一家八竿子打不著的公司全面造假。物流投入小、自建投入大是蘇寧與京東競爭不佔優的重要原因之一。這讓我意識到零售業物流投入有多重要,在非核心競爭力上的大量投資有多糟糕。內心對蘇寧非常感激。
繼續多分析公司、多玩數字吧。
投資哲學
前幾天看到雪球盧山林兄的一條評論,很是精彩。大意是:茅台的投資者,拿了幾年以上的,都會變成哲學家。我坐在電腦跟前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玩數字、分析公司或者寫作,只有坐在馬桶上時才思考一下哲學問題。我不是哲學家,也可以說,我是馬桶哲學家。偶爾散步的時候也會思考一下投資哲學,那麼我就是馬路哲學家。慚愧~
現在哲學家越來越多了,所以經常可以見到《零售業,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這樣的文章。報告一聲,我是在歲寒兄的博文《駁李劍先生論零售業無競爭優勢》看到有這麼一篇文章的。我看了一下申萬的行業分類,發現這個標題套到哪個行業都行,按拼音順序來。《採掘,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餐飲旅遊,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電子,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房地產,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筒子們可以舉例來支持這些結論。我腦子裡隨便就能舉出支持例證,很容易。哲學的厲害之處在於高度抽象,適用於非常非常多的地方。那篇文章提到的「這個行業永遠無法湧現傻瓜都能管好的企業」這類判斷也完全符合哲學的標準。
如果那些不喜歡數字的朋友知道俺花在公司歷史上的時間之多,他們一定更不屑:投資是面向未來的,在故紙堆裡浪費那麼多時間幹什麼?與一位經驗豐富的搞人事的朋友聊天,問他看履歷有沒有用。他給了肯定的回答。格老說,證券分析的假設前提是:歷史記錄最起碼可以用來粗略地指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對這個前提的懷疑越大,那麼分析的價值也就越低。在生活中,知道一個人在什麼地方上什麼樣的大學,對他的智力大概也有個判斷了。如果知道他平時都讀什麼書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我們差不多知道他是什麼品格的人了。
限於智力,我還是當公司歷史學家吧。這個比較現實,努力就可以達到。柏楊先生說只有政治家才能看到十年之後,只有歷史學家才能看到三十年之後。搞投資,三十年不是足夠而是太長了。
能力圈
我近日決心把休閒服飾類、運動品牌類的公司美邦、李寧它們剔除在能力圈之外了。我在美邦身上花了不少時間,但總有種懸空行走,無法足踏實地的感覺。運動產品除了國際巨頭的競爭壓力更大外,與休閒服飾都走的是品牌推廣、輕資產、開店這種生意模式,也同樣被剔除了。
為什麼沒有踏實的感覺呢?進行了一番反思。
我試著想像這些公司5年以後的情況,發現超出了我的想像範圍。我不能想像5年後這家公司在競爭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更別說5年後它的業績會怎樣。
試圖對這些公司提出一些可供分析與思考的問題,卻發現提不出問題來。美邦的招股書讀了好幾遍,沒有困惑。分析師寫的研報挑厚的看了5、6份,發現大同小異。無非是全國服裝行業的形勢、ZARA模式如何NB、店面數、市場份額、核心競爭力(抄自招股書)、財務與估值等等。對這些研報也提不出問題。提不出問題是災難,對我來說如此。
另外,跟蹤、瞭解這些公司對分析上下游企業、找出可能的機會幫助也不大。比如研究從事上游輔料行業的偉星股份,也不需要知道美邦它們活得怎麼樣。
記憶中管我財兄、朱文兄好像投資過李寧、安踏這類運動品牌公司的,不知道他們對我將這些公司剔除在能力圈外有沒有意見?
不知道別人是如何定義能力圈的,我準備這樣來定義自己的能力圈:在仔細閱讀了能找到的所有資料後,在提不出問題的前提下,如果尚不能想像公司5年以後的情況(設想的情形很慘淡也算),將其剔除出能力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