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在台灣成長、在美國發跡、在中國致富

2013-01-07  TWM
 
 

 

千億身價 王恒 中國百貨王他,在台灣成長,在美國發跡,在中國致富!

20年前赴中國發展,如今成為身價千億元的中國百貨王。

他以獅子般咬住不放的態度,創造霸業;他的管理績效,連歐洲股神也按讚!

當習近平、李克強拚內需,他的名字,你不能不認識。

撰文‧周岐原

他說話輕聲細語,身材清瘦,是一位外表溫和的男人,在商場上,卻極為霸氣,好比獅子一張口,必定攫取獵物而歸。

他經營的百貨,據點遍布整個江蘇省,不僅僅是「南京王」,更是「江蘇王」,但這未讓他感到滿足。他正在積極籌畫,一年之後,要在南京開一家全世界最大的百貨公司,他即將成為中國百貨之王。

二十年前,他搋著四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億一千萬元),前進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如今,他經營的上市公司市值逾三六○億港幣(約新台幣一三六八億元),他,赤手空拳獨自實現了中國夢,創造千億元新台幣的身價。名列富比世全球第二七六名富豪,與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夫婦相近。他,是金鷹國際集團董事長王恒。

南京市區最熱鬧的新街口,位置等同於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百貨商圈,王恒的金鷹百貨在這個商圈周圍擁有兩家分店,是當地吸引最多消費者、業績最好的百貨公司。連同轉投資的其他百貨,他一共掌控了南京地區共七家百貨公司,牢牢掌握江蘇省八千萬人口的消費市場,重要性可想而知。

當中國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高呼﹁以內需帶動中國經濟﹂,王恒,這位在台灣成長、在中國零售市場取得可觀成績的百貨業鉅子,是你不能不認識的名字。

台灣成長 中國致富

二○一○年,王恒的金鷹集團斥資四億元投資台灣上櫃公司中美實業,取得四九%股權。中國百貨大亨出手,一下子轟動台灣資本市場,也讓中美實股價在兩年間暴漲三五○%,金鷹並於隔年取得中美實一席董事。

而這位中國新富豪,和台灣的淵源很深,他的父親曾擔任中央銀行廣東分行行長,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父親到了香港,後來當年的台灣銀行總經理毛松年把他的父親找到台灣來,任職於台灣銀行。

王恒七歲時,跟著父親來到台灣,高中念建中補校,後來考上文化學院(現為文化大學),二十二歲赴美留學,在台生活整整十五年,和台灣的關係十分深厚。在王恒眼中,台灣多樣化、精緻的零售服務業,足以和金鷹的百貨零售業務完美結合。未來,勢必還有更多台灣服務業品牌選擇和金鷹結盟、共同進軍中國。

二○一二年十二月,︽今周刊︾採訪團隊飛抵南京,在金鷹集團總部專訪王恒,他暢談經營願景和創業歷程。他是如何實現中國夢?又如何從競爭激烈的百貨市場中崛起?

走進王恒金鷹集團總部五十八樓的董事長室裡,窗外強風呼呼作響,第一眼看到他的辦公桌面,從擺飾到會客茶几,所有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地板一塵不染,令人聯想王恒的行事風格,必然也是一絲不苟。

「我們在南京河西新區的新案,總面積九十六萬平方米(編按:約二十九萬坪),一半經營百貨、另一半作為住宅,預定於一四年開幕。」王恒說話語調十分溫和,但是他一開口介紹公司的近況,就讓人感到震撼。

因為,這個「河西金鷹天地」的面積,幾乎等於四座台北中正紀念堂!其中,用來經營百貨的面積達四十八萬平方公尺,不僅相當於七座台北一○一購物中心,連韓國釜山新世界百貨的二十九萬平方公尺世界紀錄,也將被他輕易打破。換句話說,這項建案啟用之後,王恒將是世界第一的百貨大亨!

在中國市場擁有自己一片天,夢想聽來美妙,王恒的創業歷程,卻不是一帆風順,在懷抱著中國夢的初期,他也曾在環境的巨變中,面臨一段驚險的考驗。

八○年代,王恒從台灣赴美取得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MBA學位後,就在加州從事房地產生意。受從事銀行業父親的影響,他對投資擁有靈敏嗅覺,除了買賣房地產,同時也買進汽車旅館,一邊經營,等業績有起色之後,不動產也增值了,他將產權連同經營權一起出售;如此來回幾次之後,累積了第一桶金。

一九八九年,王恒眼見加州房市泡沫破滅,立刻將手上多數不動產變賣。當時剛滿四十歲的他,捧著滿手資金,到處尋覓下一個標的;被他相中的對象,是當時正在積極尋求開發的二線城市 || 南京。

「八七年我就曾經來中國考察,許多城市都看過,選擇南京,是因為市府提出的條件較為優惠。」王恒指出:「九一年十月,我決定放棄北京、上海,專心在南京發展。」但這位靠房地產起家的投資人萬萬沒想到,進軍中國的第一筆地產生意,就讓他嘗到大大的苦頭。

「最初,我只是要在南京蓋一棟六十層樓高的『市標建築』,但九三年下半年起,宏觀調控一發不可收拾,我只好把事業全移到中國來了。」王恒苦笑著說。

堅持履行承諾 意外創造商機那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為壓抑通膨、整頓紊亂的金融情勢,指示各行庫務必在三個月內回收流動資金。這道嚴令一頒布,就像緊箍咒一樣牢牢綁住全中國金融業,原來負責放款的銀行經理,紛紛應政府要求緊縮銀根。這樣一來,王恒剛起步的中國事業立即受到打擊。

王恒原先的規畫是和中國工商銀行合作,雙方各出資兩百萬美元興建大樓。然而政策轉變,工商銀行臨時抽腿,讓整棟大樓的工程進度陷入停擺危機。

「整個工程全停下來,對方(工商銀行)不僅新增貸款額度暫停,連原來投資的兩百萬美元也收回去。」王恒回想起當時幾乎孤立無援的處境,冷靜地說:「當裙樓天花板封頂,我面臨最重大的抉擇:『該不該把工程蓋完?』如果不蓋主樓,這筆投資仍然是正報酬……。」王恒沒說完的是,想完成六十層高的主樓,開銷勢必比只蓋六層裙樓多出數倍,單憑自己一人實力,未必可順利完成。況且,蓋好整棟大樓後能否回收成本、何時回收,也難明確估算,對官方「情義相挺」的決定,風險實在不小。

市況寒風凜凜,王恒竟決定大膽加碼兩百萬美元、獨資興建這棟大樓。投資南京只有兩年的外商王恒,有什麼把握賭這一把?「這棟主樓是我和政府達成的承諾,這種約定不應該輕易破壞」,王恒語氣堅定地說。

目標已定,資金仍沒有著落,王恒只好將整棟仍在施工的大樓作為標的、仔細分析經營條件。評估後,王恒決定將大樓分為三部分,「中段當作寫字樓(辦公室)出租,其他可經營酒店(飯店)及百貨」。

王恒除了出售適合經營飯店的樓層,也積極參與其他工程,就這麼一面籌措資金、一面向上興建,直到九六年,這個讓王恒耗費長達五年心血的目標,終於實現了。「大樓完工後,市府對我們大為改觀。或許這是『塞翁失馬』,後來政府提供我們很多協助」,王恒欣慰地說。

在資金困境中,寧可把最有價值的三角窗店面出售,也要將整棟大樓蓋完,不僅逆轉事業危局,還打下南京這個重要的根據地,王恒一旦堅持目標便絕不鬆口的獅子性格,在此役表露無遺。與王恒結識多年的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對王恒堅定的意志力有深刻觀察:「我認為他(王恒)很有格局,他會自我要求,短、中期目標是什麼,規畫很完整,所以他想做的事情,最後都能做到」。

令王恒驚喜的是,因為六十層高的金鷹大樓是當時的地標,前來參觀的人群很自然地被吸引至賣場消費,所以百貨一開幕隨即造成轟動,成為全市業績最佳的百貨公司。

嗅覺敏銳的王恒發現,原來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零售業,商機並不在房地產之下,他於是積極尋找擴張百貨連鎖的契機。

布局江蘇省 複製南京模式「有很多城市,像西安、昆明、杭州,都是很有機會的市場,但中國太大、變化速度太快,我們只能依自己各項條件選擇」王恒說:「九九年,我們終於跨出南京。」金鷹百貨向外擴張的第一步,選在鄰近的江蘇南通,如今,金鷹百貨幾乎遍及江蘇全省,近年還拓展到安徽省以及西安、昆明等省會。由金鷹商貿(編按:金鷹百貨在香港掛牌的主體公司)近四年度營收成長率平均達三成來看,王恒以二、三線城市為目標的戰略,顯然奏效。但是,為什麼王恒避開「北上廣」這些一級戰區,選擇讓金鷹百貨在江蘇「遍地開花」?

「江蘇省的富庶程度,在全國居領先地位!」王恒一語道破關鍵。一一年,江蘇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所得約為二.六萬元人民幣,略低於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轄市,在各省中只輸給浙江、廣東,排行全中國第六。這代表江蘇人比其他省分的人民更有能力多次上百貨公司購物,市場規模更大。辛苦熬過黑暗期的王恒,自然要將這種創造現金流的「南京模式」,複製到鄰近的二、三線城市。

有了創業初期的教訓,王恒深深體認到強化經營基礎的重要,他的管理因此格外嚴謹。不只是自己辦公室經常維持整潔,對員工的管理也要求從細部落實。一位內部人士就指出,公司相當注重日常細節的實踐。「例如,上班時間決不能將茶杯擺在桌上,一定要先收好」。他的細膩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他也對員工提出遠大的前景,「董事長最常說:『什麼難做?第一最難做,因為永遠有人挑戰你!』」另一位員工透露,王恒常勉勵眾人朝中國百貨第一設想,凡是新店開張前設計、招商準備,「一定是全球招商,找一流品牌進駐。」讓團隊體認到自己與一線百貨公司平起平坐,才能打造絕佳向心力。

王恒深知百貨業獲利程度平平,扣掉房租和薪資成本,公司賣出再多商品,獲利可能只有幾個百分點,因此他的戰略特別與眾不同。他結合房地產主業,以「自地自建」模式,由集團內未上市的營建、工程公司,在自有地上興建大樓,降低租賃成本;藉由百貨、飯店及購物商場集客效應,推升地塊價值,達到地產、零售兩頭獲利的效果。

聯手台商餐飲 整合品牌效益另一方面,王恒也察覺百貨的發展趨勢正在微妙轉變,新建百貨體積越來越大、和購物中心逐漸整合,同時,販售商品也越來越朝日常用「全生活功能」(詳見後文)發展。因此王恒強調,未來金鷹百貨準備引進更多飲食、娛樂及日常用品品牌,為數眾多的餐飲業台商自然是合作首選。據了解,瓦城泰式料理及大成集團管理的「芳草地」餐飲,都正與金鷹洽談進駐事宜,未來將在金鷹百貨平台上,共同爭取中國消費商機。

在國內,金鷹集團目前持股三八%的中美實也有新動作,一二年十月,中美實以二十五.七億元取得Loyal Pacific International Limited︵LPI︶股權,藉此間接持有正崴旗下零售事業「Studio A」四九%,正式進軍中國零售市場。對中美實未來發展規畫,王恒低調表示,將只做大股東、不考慮參與經營,但若「Studio A」專賣蘋果商品的經營模式能在中國生存,未來應該也可以複製到其他事業,算是為日後的擴張埋下伏筆。

當中國內需經濟的形勢大好,金鷹集團的未來並非沒有挑戰。王恒坦言,中國不少城市的商用不動產市場已有泡沫跡象:「南京(泡沫)比較小,但有些地方人流不夠多、購買力跟不上,就會有這個(泡沫)情形」。

同時,中國景氣降溫,也對百貨業帶來衝擊,「壓力非常大,以前一家新店開幕,大約只要一年就開始獲利;但依照目前數字估計,可能要兩年半才能賺錢」,王恒指出。如果房地產、景氣進一步衰退,金鷹集團的本業當然會遭受更多影響,但有過二十年前的寶貴經驗,王恒總是不忘居安思危,這頭溫柔的獅子,看來已做好再次等待獵物的準備。

王 恒

出生:1948年

現職:金鷹國際集團董事長經歷:泛太平洋控股公司董事長學歷: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碩士金鷹 中國百貨業的奇蹟!

——金鷹大事紀

1992年 王恒與中國工商銀行合資興建大樓,事業落腳南京。

1996年 金鷹大樓落成;第一家金鷹百貨開幕。

2000年 金鷹百貨南通分店開幕,開始布局江蘇市場。

2006年 金鷹商貿股票於香港掛牌。

2009年 跨足安徽;標下南京河西新區地王。

2012年 投資蘇州、安徽馬鞍山金鷹廣場。

汽車、房地產到百貨 金鷹觸角遍及大半中國

金鷹

國際商貿

(經營28家百貨,另有3家籌建中,市值約1368億新台幣)

金鷹

國際房產

(於江蘇、雲南、內蒙、安徽開發銷售房地產)

金鷹

國際物業

(於上海、昆明等11座城市經營物業管理)

金鷹

國際汽車

(於南京、廣州經營汽車銷售、保養業務)

金鷹

國際酒店

(現有3家飯店,另有5家籌備中)

新百集團

(上海A股掛牌公司,經營百貨、家居賣場等4個據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62

投資札記【483】週年洋:簡單持有低價優質公司足以致富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8tz.html

簡單持有低價優質公司足以致富

——分享我管理賬戶的一點心得

週年洋

 

今日翻看我管理的一個賬戶,3年半時間資產已經翻番,這已經超出了我們當年的預想。把這個過程寫出來,跟大家分享點滴經驗。

 

有一個影響我一生的老師,他有一個願望就是離開現有的公務員職位,以後可以安心閱讀小說和潛心創作。我希望用我的投資技能幫助他一把,雖然我不敢說,讓他現在就離職獲得身心自由,但至少可以讓他退休後有一點餘錢到世界各處旅遊和體驗生活。

 

我們20多年交往,已經是亦師亦友,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最懂我的人,非我這個老師莫屬。他在短信中說:從你15歲認識你起,你的品質,人生觀,學習和交往能力,心態調節能力,人生智慧和洞察力一直在成長,你就是一個績優股。當然,後面這句話未必屬實。

 

2009年,我們倆簡單溝通,他很快認同我的理念,我們商量建立一個20萬元的賬戶,我們的心理目標是10年翻兩番達到80萬元,年複利率15%。不算很高的目標,但如果真能實現的話,我覺得也是不錯的成績。20096月開始,我這位老師分三次把資金打入賬戶,分別是9萬(618)、7萬(73)和4萬元(717)。也許對很多人來說,20萬不算什麼,但對我這位做公務員的老師來說,湊齊20萬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筆資金我全部買成了4700股格力,買入價18.71元。後面兩筆錢也是全部買了格力。也就是說到2009717,我老師的賬戶裡全部是格力,持股9900股。那個階段格力一直漲勢不錯,我便在1028賣掉了5900股格力。當時的想法是稍微分散一點,做個小組合。

 

1117民生銀行香港招股獲得很好反響,股價上限達到9.5港元,當時覺得民生A股低估,加之民生在A股的PE以及PB都較低,認為短期值得買進,便為我老師賬戶買進19000股,成本8.54元。後面格力送股發放股息和配股,民生送股和發放股息,我把股息變成了股票,因為民生很長時間處於虧損狀態,股息多數就變成了民生銀行的股份。

 

當前資產總值406032.40元,格力6784股,成本6.926元,收益率309.18%,民生銀行23200股,成本6.584元,收益率39.73%。整個賬戶收益率已經翻倍。

 

3年半的時間裡,我操作這個賬戶的次數不到10次,如果除去配股和股息投資的話,整個操作次數也就5次,如果當時資金一次到位的話,那就只要3次就夠了。全部買入格力後,中間只做過一次大的交易,就是賣掉短期大幅盈利的多半格力股份,買入民生銀行。相對於很多朋友的買進賣出,在低買高賣中多次決策,弄得自己煩惱、緊張甚至睡眠都成問題,這種簡單買入持有就太簡單了,而最終成果也還不錯。我和我老師都能正常生活,該讀書照樣讀書,該睡覺按時睡覺。當然,每個人價值觀不一樣,也許對金錢有遠大夢想的人,我們這種小打小鬧不值一提,但我還是選擇過豐富而心靈自由的生活。

 

我現在還在規勸我以前的老朋友,我希望他們像我這個老師一樣,建立他們自己的股票賬戶,我幫他們投資,我是免費服務,我的初衷,只是想讓我的朋友能夠在我的幫助下,早日走上自由的生活道路。同時我也有所得,那就是給了我實現自己理念的機會,不過,這種做法的前提是,對方必須絕對信任才行。雖然錢在他自己賬戶,但是能接受我這套投資理念是很難的。

 

這個賬戶就格力電器和民生銀行。對於格力電器,我在很多地方寫過,我自己賬戶絕大部分持股就是格力電器,而且是從20074月開始,買入就持有,最早的籌碼已經7個年頭了。民生銀行在客戶心目中具有小微企業銀行的定位,也是基於價值低估買入的,但是買入的時機還是有點早,沒有估計到市場對銀行的低估竟然到如此悲觀的程度,但即使那樣,今天也收穫不錯。

 

這兩個公司都是不錯的好公司,但兩個公司實現價值的方式完全不同,格力電器每年發展超出預期,市場總是低估它,以致只要靠收益增長就能得到不錯的股價增長,只要堅持持股,每年總能得到不錯的收益。但民生銀行則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低估,如果沒有基於價值的信念的話,這個過程就會很痛苦,更有可能承受不了痛苦,中途或者在最艱難也是最後的黑暗中退出。

 

其實,即使是同樣不錯的公司,如果未來環境變化的話,我們要看公司能否繼續穩定增長,同時看待公司的市場情緒能否依舊穩定;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業績成長能否總是超出市場預期。如果同是不錯的公司,其中一個具備後一個特點,那就更多或者全部持有這個公司,格力算是一個這樣的公司。而民生隨著經濟週期和市場情緒的變化,股價遲遲才回歸。

 

即使你有一套成熟的投資理念,也要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思考,才會有一點點長進。另外,對於那些小額投資者,只要建立正確的投資哲學,真正從定性角度(定位)弄懂公司,學會一些簡單的財務指標比如用杜邦分析分解ROE指標,以不錯的價格買入,堅定信心,簡單持有,即使為數不多的資金,一旦2030年按照15%的複利率持續下去,那也會給自己帶來一筆相當豐厚的財富。希望我這個小賬戶的管理經驗,能給小額投資者一點信心。當然,賬戶還在實驗期,但我有信心在10年期滿時實現再翻番的目標,也許達到100萬元也是有可能的。

 

——2013123於多倫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4

補教金童劉駿豪 股市慘賠數千萬的啟示 致富沒有捷徑 努力還要耐心等待

2013-02-11  TWM  
 

 

台北,一月中旬的寒冬裡,難得出現陽光。抬頭看,灰色天空仍舊布滿低矮雲層,是背後的太陽趁機從間隙穿透下來,給了大家久違的暖陽。

這一天,走在台北火車站前補習班戰區裡,迎面都是緊鑼密鼓準備學測的學子。「劉主任好!」「主任好!」三不五時聽到學生招呼聲,劉駿豪面露笑容揮揮手,內心湧起陣陣溫暖。

「這群學生,是我現在最大的成就感。」得勝者文教補習班的創辦人劉駿豪說。他穿著簡便polo衫、白色布鞋,平實親切的模樣看起來就像這群學生的大哥哥。就在前一個晚上,他和一位沉迷電玩的學生深談到半夜;雖然是補習班老闆,他卻以年輕人導師自居,額外花再多時間也不覺得可惜。

你很難想像,就在五年前,劉駿豪過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創立得勝者之前,他是全台最大補習班「選才赫偉」的班主任,補教名人沈赫哲、吳岳背後的招生高手就是他。每學期他經手幾千萬元資金,「從來不覺得賺錢很難。」劉駿豪每天和老闆吃香喝辣,過著有錢人的生活。

到底賺多少錢,劉駿豪算不清楚,因為賺進來現金,一下子就被他投入股市賠掉或花掉。但他記得在二○○六、○七年最巔峰的那段時間,他和老闆每星期至少吃三次頂上魚翅,去高級鐵板燒餐廳,菜單一拿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從最後面一道菜點起。「不是因為它好吃,而是因為它最貴。」劉駿豪說。

然而,在他近四十歲時,在股市摔了一大跤,人生變調。他在○九年一月十九日的日記裡寫到一段話:「明天是補稅的最後一天,九萬多元。我很害怕,因為我只剩下九千五百元。」劉駿豪的太太邱競慧回想,即使在這麼艱苦時候,有一天他們在路邊等公車,劉駿豪卻好像突然醒過來大聲問:「我們在幹什麼?」太太說:「等公車啊!」劉駿豪說:「怎麼可以!被別人看到多丟臉!」隨即招手攔計程車走。對劉駿豪來說,沒面子的問題比沒錢還嚴重。

少年得志 招生高手「從不覺得賺錢很難」由奢入儉難,其中的苦澀辛酸,要不是靠著宗教信仰,劉駿豪恐怕無法分享這段歷程。回頭再看,原本應該一帆風順的人生,為什麼有這麼大起落,其實和他的個性與生命態度有很大關係。

如果人一出生就從上帝那裡拿到一副牌,劉駿豪手上拿的就是一副好牌。

他出身在優渥外省家庭,爺爺在美軍顧問團裡任職,爸爸是輪機長,身為長孫的他,得到家中長輩最多的寵愛。小時候,他每天的零食就是可樂和箭牌口香糖,「我媽媽就說,如果我以後沒辦法賺很多錢,一定會去偷去搶。」因為無法想像過著少爺般生活的他,將來如何能吃苦。

除了家庭環境不錯外,劉駿豪還有另一張好牌就是聰穎機伶,能言善道。他在師大附中的數學老師胡天爵回憶:「劉駿豪腦筋動得很快,很聰明。」在附中,他當吉他社社長、當班聯會幹部、交女朋友,是學校風雲人物。

劉駿豪有辦法在高中前兩年成績很差,卻只用最後一年時間念書,就讓自己數學從零分進步到全國前五十名,並考進當時文組前十名的台大經濟系。「在谷底之後,一下子又拉起來,很刺激,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劉駿豪說。他之後在股市殺進殺出的手法其實在這裡就能看到端倪,因為他喜歡在最後一刻全面翻盤的感覺。

大學時期,劉駿豪喜歡四處打工,他發現補習班是賺快錢的好工作。畢業後就到補習班當班主任,負責招生管理。

追求刺激 年薪四百萬在賭場輸掉一半當時,他年薪三、四百萬元,但從來不存錢。「我都對人家說,賺錢這種事不難。甚至,我還放話,如果我對一個高中生講完,他不報名,那一定是他有問題。」劉駿豪認為他業務能力一流,每年一定有高收入,所以從來沒有存錢的念頭。

四百萬元怎麼花?「差不多就兩百萬元花在賭場裡。」他第一次出國就到美國雷諾賭場,之後平均一年出國七趟,全部以賭場行程為主。別人覺得輸錢很可惜,他自己卻還沾沾自喜。

劉駿豪回想說:「我覺得這是我控制的局,一方面,我沒有輸到傾家蕩產,跑去借錢,所以自制力很強;另一方面,在賭桌上,我都贏過,只是沒有在贏錢那一刻收手。」言下之意,他認為只要有一天他贏錢收手,錢就回來了。

從念書到工作,他從來都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因為聰明總讓他比別人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結果。即使在賭場中輸錢,他都認為,「那是因為我要輸。」人生都在他的掌握中。

○一年,他第一次出來創業,設立「選才補習班」,在沒沒無聞下,就收了六百多個學生,一瞬間就進帳六百多萬元現金。「我本來以為創業會辛苦一陣子,結果卻出乎意料順利。我想:『啊!就這樣了。』覺得還有多餘時間,所以又跑去開一家網路公司。」○五年底,他的補習班和當時的赫偉合併,國文名師吳岳加上數學名師沈赫哲,是當時補教界大新聞。這個合併很成功,讓招生數破新高,短短時間有上億元資金進來,也開始他幾乎天天吃魚翅的生活。

○六年,太太生第二個小孩,老闆到坐月子中心探望,「老闆走後,我們打開禮盒,裡面就是一百萬元紅包。」除此之外,老闆每年招待他出國旅遊四、五次,「一定搭頭等艙,且不是我一個人,而是全家四個人。」補習班賺錢很快,但就在這時候有朋友告訴他:「股市賺錢更快。」想要快速致富的劉駿豪下定決心鑽研股票。每天晚上看美股開盤,上午再睡眼惺忪起床看台股;所有與股票有關的報紙和雜誌都買來看,從技術線形到消息面選股,操作手法就是搶短搶快。

為了增加資金,劉駿豪把公司股權賣掉,再賣掉一棟房子,把資產換成近兩千萬元資金。當時合夥人不解,明明公司前景大好,為什麼他要賣出股權?「現在想起來,應該是覺得股市賺錢更快更容易吧!」如果說股市裡有人失心瘋,這時候的劉駿豪恐怕是其中一位。

搶賺快錢 賣房炒短線賠掉數千萬元賺少賠多從來也不知道虧多少。○七年十一月,他認為大同一定會出手旗下一支跌跌不休的福華電子;他把所有錢全部集中到這一檔,還融資操作,最後全部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出場認賠。

他一路從高點四十多元進場,出場時只剩二十九.○五元,所有錢都沒有了,還欠朋友三百萬元。算算,這幾年間,他賠掉了一棟房子,也賠掉所有賺來的錢,總計至少有幾千萬元。

劉駿豪的人生順風車到此為止。在沉迷股市之時,他早就感覺到工作不像以前得心應手;過去,他會親自想招生策略、做宣傳,後來都交給部屬做,慢慢就抓不到市場的脈動。以前,他誇說別人聽他的話術沒有報名是對方的問題,這句話成了胸中之痛,「每天都擔心招生,每天都被這句話打巴掌。」劉駿豪說。

有一天,老闆終於找人下通牒告訴他:「給你企畫經理位置,但不能管事,一年給兩百萬元,沒有其他多餘的錢。」原本是老闆愛將居然被打入冷宮,愛面子的劉駿豪終於第一次認輸,嘗到人生失敗的滋味。

「股市賠錢不會影響我,因為我認為自己賺錢能力很強。但是,當工作也出問題,自信心就被徹底瓦解。」然而,處在低潮的劉駿豪不是悲傷痛苦,而是到處找藉口把過錯推給別人,「我曾經對我太太說,都是因為你和孩子讓我不敢奮力一搏,才會有這個下場。」劉駿豪最後選擇離開公司。就在他四十歲那一年,事業、財富都回到原點。

在人生最谷底時,他想起:「教我做股票的朋友曾經告訴我,股市是忍耐的報酬;如果把股票當遊戲,那成本就太高了。」他最喜歡的金庸小說人物就是令狐沖,逍遙快活,確實,人生前四十年,他以玩得盡興、體驗刺激為目標,最後嘗到苦果。

現在,他遠離股市,用他之前輕易就能賭掉的兩百萬元資本重新創業,這規模和他過去無法相比,但卻是他開創事業新局的機會。他說:「我終於知道,不只股市是忍耐的報酬,人生也是,很多事情需要等候。」以前,他只想招生策略,設計招生話術,學生對他來說只是客戶;現在,他把學生當家人,花很多時間輔導他們,耐心等候好結果。

每個人出生就從上天得到一份禮物,劉駿豪得到的是聰明與天分。四十歲前,這禮物讓他活在虛幻假象裡,以為凡事靠包裝就能快速成功,靠豪賭就能迅速致富。四十歲後,「套句股市的話,我現在回到基本面。」劉駿豪說。在財富信心歸零時終於體會:無論武功再高強,人生終究沒有捷徑。

劉駿豪

出生:1969年

現職: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經歷:文成補習班班主任

學歷:台大經濟系

豪賭慘敗後

劉駿豪的 3個人生體悟

30歲

補教界的超級業務員,享受有錢人生活。

38歲

搶賺快錢,在股市中輸光現金。

30歲

被迫離開原來工作後重新創業。

體悟1:努力

天資再好,也不可能有賺快錢的捷徑。

體悟2:耐性

努力未必立刻有回報,要耐心等候結果。

體悟3:謙虛

別以為自己很行,沒有做十幾年的事都是門外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94

慢速致富 起步有法(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6642

對不起,筆者知你心急但由於要對其他發問者公平起見,只能在兩星期多後才回覆。於投資銀行工作,可能令你於市況差劣時連錢都借唔到,所以買入面積較少之樓宇開始供樓,實為踏實致富之第一步驟。

 

香港人最想急速致富,但筆者觀察多年,想快而又能致富者比失敗者多99!能急速成功累富者,多數都避不過把早前賺得之財富盡數虧蝕,打回原形。所以本網教導的,是一個緩慢但成功率較高,利用時間助你累富之法。

 

 

現時在投資角度說,住宅價格只平穩發展。如果只是為投資作法,工商廈反而更有勝算。當然自222辣招後買入工廈所繳之從價印花稅已增,另外按揭只借樓價一半或更低,但香港有不少工業區正轉營中,今次政府打擊工廈市場,不一定是壞事。反而分出那些工廈之價格升幅是炒作需求,那些是真正有供求需要。我先假設你不是買入工廈來「摸貨」的,因上文已述筆者不懂教你快速致富之法,充其量都是和你相討如何在港求存。

 

買入「炒味濃」之工廈,可能令你單位終日丟空,沒有租金收入不能長守。到心儀地區看人流、觀察車出車入及單位友鄰,是買入工廈前之必要。買入住宅可能要旺中帶靜,但工商廈可是要大堂向正街、出入要方便(最好有通宵VAN),才會得到租客清睞,自然放租容易。地下車場可以停泊多少車輛亦是一因素,出面條街細而入廠之車大,加上如附近工商廈有同一情況會令條街經常「塞死」減低租值,觀塘有一處就因此趕走不少租客,又是你不到該處不知道。

 

在現時只借一半及縮減可還款年期下,買工廈變負資產之機會較低。但如觀塘最近有面向麗港城之新盤索價萬元一呎,不知會否在調整時跌至$5000,加埋近10%雙倍印花稅,你要多睇和用長線投資的角度入市。荃灣西,九龍灣有不少潛力而呎價未有像觀塘般大炒起。如你肯定要買住宅作投資,九龍灣相信是你提及過幾個地區中最有機會尋寶的。你可參考筆者在前文所言,最好係市比高位低至少一成時才入市,投資和工作一樣,是拚耐性等時機。當然時機唔係等就會到,是要由自己創造的。請先了解幾個地區和工商廈投資要點,令你更有勝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09

每月2萬元 也能走出致富康莊大道 平凡會計姊靠基金賺1000萬

2013-05-27  TWM
 
 

 

一個月薪三萬多元的小會計,靠著每月定期定額二萬元買基金,卻能在49歲時,賺進一千萬元,其中一檔基金獲利更高達600%!

高職畢業的廖秋美投資基金致富的故事,值得廣大的基金小資族品味再三。

許多人抱著不求甚解的態度投資基金,錯把高風險基金當保本資產,卻把保本的債券基金當短線進出標的。

這次報導,不僅徹底解構目前最讓台灣投資人趨之若鶩的高收債基金,《今周刊》也邀集基金達人嚴選15檔標的,滿足人生五階段的理財需求。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楊寶楨在台中市一家小型生物化學公司擔任會計的廖秋美(化名),今年四十九歲,月薪三萬多元;她的先生也是收入普通的上班族。樸實的她,就像一般會計小姐,給人細心踏實卻又平凡無奇的印象。然而,如果深入了解她的話,你會驚訝,這位會計姊,竟然擁有讓絕大部分小資階級豔羨不已的財富水準。

「你問我在基金的獲利??,總的概算下來,應可在台中市不錯地段買到一間房子吧!」記者詢問廖秋美的投資成果時,她這麼回答。而根據廖秋美提供的資料,她的基金投資規模目前約一千五百萬元,累計十幾年來,獲利有一千萬元的水準。

廖秋美投資基金這十幾年來最大的戰果,是在首域中國增長這檔基金上。二○○一年中國上證指數剛剛突破二千點大關時,她帶著一百萬元新台幣赴香港開戶,一口氣單筆買進霸菱中國與首域中國增長這兩檔基金。單筆一次後,廖秋美旋即每月定期定額扣款二萬元,一直持續到○七年上證指數漲到六千點以上,贖回三分之二出場。這一次,讓她嘗到大賺六○○%以上的滋味。

月薪三萬會計變精品店貴婦運用四個理財常識 大賺六○○%贖回三分之二中國基金後,廖秋美轉戰摩根東協與Ciptadana印尼增長,每月各扣款五千元,五年下來,又讓她嘗到大賺二○○%以上的獲利(帳面獲利,仍未贖回)。

「拜基金獲利之賜,我和我先生薪水收入雖普通,卻能每年出國旅行一至二次,迄今去過三十個國家。」她臉上帶著幸福的笑容說,「我喜歡亮晶晶的東西,我們也是法藍瓷、琉園、施華洛士奇水晶店的VIP客戶。」眼前,這位平凡無奇的會計姊,在旅遊與精品上的消費能力,已直逼貴婦級水準。這不是因為廖秋美有個富爸爸(她父親是退伍職業軍人),也不是她擁有超凡入聖的投資密技,竟然只是因為她把四個再簡單不過的基金理財常識,擇善固執地徹底執行,內化成自己的投資心法。

廖秋美畢業於台中家商綜合商業科,三十一年前從學校畢業時,第一份工作是在台中一家機械公司擔任會計。「當年我的月薪是七千元,至少每月拿三千元做零存整付,那時候利息還有八到九%的水準喔!」每當零存整付滿期領回後,廖秋美還透過跟會來加快存錢的速度。「回頭看那段經驗,發覺人生要存第一個一百萬元真的很困難,我大概花了十年才存到自己的第一個一百萬元!如今我深深體會,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最重要意義不在於金額,而是累積過程中所形塑的態度與習慣。」她強調:「一百萬元不會讓你變有錢人,是那種態度與習慣才能讓你變有錢人。」態度養成:把存錢當習慣,就不會亂花錢曾經有月光族的年輕同事向廖秋美抱怨,每個月才賺三萬元出頭,要存二萬元真的很困難。廖秋美說:「當你每個月花二萬多元,變成習慣了,當然很困難;但是,當你每個月存二萬元,把它變成一種習慣,要亂花錢就變成很困難了!」運用零存整付與跟會,讓廖秋美親身體認,存小錢加上複利的力量,就能產生聚沙成塔的財富累積效果。這個小小的好習慣如同一粒種籽般,落入這位平凡會計的生命中,日後終於茁壯成一棵茂盛的財富大樹。

一九九六年,廖秋美進行了人生第一次共同基金投資——買進元富金滿意(後改名為保德信金滿意)與中信全球科技基金(後改名為景順全球科技基金)。當時,高科技是新崛起的產業,台灣電子股正蓄勢待發。

「我那時候會買科技基金的理由很單純,就是感覺很多工作都已經在電腦上執行,筆記型電腦雖不普及,但發覺周遭購買的人愈來愈多。」「簡單來說,我只有一種想法:科技將全面改變人類的生活,這是一股長期的趨勢,不管媒體、還是我去聽的投資講座,都這麼告訴我。」廖秋美先以五十萬元單筆投資兩檔科技基金,然後每個月再扣款一萬元。她說:「運氣不是很好,投資半年多就遇到亞洲金融風暴,我對周遭親友說我投資科技基金被套牢,數度被質疑怎麼傻到投資這種冷門又高風險的產業,還虧損,真的太不小心了!」擇善固執:不求買在低點,只求買對趨勢但即使一買進就套牢,廖秋美認為科技改變人類未來生活是長期趨勢,仍不改其志,持續每月一萬元的扣款不中輟。一直到二○○○年網路股泡沫,科技股不分青紅皂白一路飆漲,她才獲利了結。投資中信全球科技基金四年多下來,獲利超過一百萬元。

這檔科技基金的投資經驗,更讓廖秋美深信一件事:即使是投資的傻瓜,只要跟對趨勢,到後來的獲利也會讓天才嫉妒。於是,贖回後,她積極尋找下一個值得投資的長期趨勢。

○一年廖秋美赴上海旅遊,被當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嚇了一跳!「開放探親的隔一年,即一九八八年,我就去過大陸一趟了,那時候大陸還很落後。才隔十三年,上海竟發展得比我住的台中市更摩登,我心裡就覺得,上海是個指標,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是一股值得投資的長期趨勢。」她進一步說,「因為台股曾經不到五年就漲十倍,當時已經在一千點上下來來回回長達十幾年的上證指數,起碼也能在未來五到十年漲五倍。」然而,礙於當時的法令,人在台灣的廖秋美想投資中國基金並不方便。為此,她向銀行打聽,可經由香港開戶投資中國基金。於是,○一年她帶著一百萬元在香港銀行開戶,單筆買進霸菱中國與首域中國增長兩檔基金。回台後,每月定期匯二萬元扣款。

剛開始投資中國基金經驗,如同投資科技基金,就遭遇重大利空。「一買進,網路泡沫破滅,沒多久又碰上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我又住進『套房』了。」廖秋美回憶說。

不過,中信全球科技基金的成功經驗告訴她,只要是對的趨勢,堅持下去就會有美好的結果。「開始投資中國基金的前二至三年,看到基金對帳單都是負的,為了不讓情緒受影響,我索性每月對帳單也不看了,每半年只看一、二次!」這一次投資中國基金,讓廖秋美總計前前後後「忍耐」了六年。○六年,中國股市開始發動漲勢,短短不到二年,上證綜合指數大漲六倍之多。

逆向操作:不隨散戶起舞,往往賣在高點看到自己投資六年之久的中國基金獲利六○○%,廖秋美決定先贖回三分之二部位,並聽從香港理專的建議,以三十萬美元,分別投資三檔保本型商品:Brandeaus英國學生宿舍基金、長江實業公司債,以及AXA(安盛人壽)公司債。由於當時買進這三檔保本型商品的殖利率高達七%,奠定廖秋美如今每年可坐收至少五十萬元孳息的另類包租婆財富基礎。

科技基金賣在網路泡沫最高點!中國基金也賣在○七年上證指數突破六千點時最高點!怎麼那麼神?廖秋美是靠什麼方法辦到的?她笑笑說:「我心中有一個由周遭親朋好友團所組的『散戶指標』,這個指標是我買賣基金最主要的依據!」廖秋美喜歡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投資理財經驗,也喜歡聽別人的經驗。投資基金過程中,她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她所投資的基金,如果親友間大多表示沒聽過、甚至嗤之以鼻,往往代表潛力十足。如果有親友跟著她買同一檔基金,受不了帳面虧損,向她抱怨要認賠贖回,往往代表這檔基金離底部不遠。如果有一天,平常不太熱中投資的親友,向她表示也要投資同一檔基金,就代表獲利出場的時機成熟了。

「我買中信全球科技基金是如此,中國基金更是如此!」她回想,「剛買霸菱與首域兩檔中國基金時還被別人笑,怎麼會買落後共產國家的基金?套牢時,不少人還勸我贖回。大漲時,就突然冒出一堆朋友說要買中國基金。遇到這種時候,當然先贖回一部分,獲利了結!」集中火力:重押模範生,長抱績效亮眼○七年,廖秋美的先生看到妻子的基金獲利如此亮眼,在股市投資一直沒賺錢的他,決定每月拿出二萬元請她代為操作,於是原本每月扣款二萬元增為四萬元。

廖秋美續扣中國外,也投資印尼、東協、農業、俄羅斯與原物料。「我認為東南亞是中國的下一個翻版,具有長期投資價值;農業則是因為氣候變遷,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我也認為是長期趨勢。俄羅斯產油,又有一定內需潛力,原油供不應求,我也認為是一股長期趨勢。」廖秋美說,她並不是用功的投資人,平時做功課也僅止於翻翻財經雜誌,所以才會投資基金,委託比她聰明許多、又可以很專注的專業人士代為管理資產。「挑基金,如同學校選模範生一樣,找績效最好的就對了。」比如,剛投資科技基金時,事實上廖秋美選了元富金滿意與中信全球科技,投資兩年後,覺得後者表現比前者好,就贖回金滿意轉至中信全球科技,集中火力扣款。投資中國基金時,也在投資近三年後,發現首域中國增長三年、五年期績效比霸菱中國好,就集中火力投資一檔。

○七年,廖秋美贖回部分中國基金後,也對於要投資印度還是東南亞舉棋不定,因為兩個地區題材類似,她覺得都有長期投資價值。後來她決定兩種都投,直到去年發現東南亞表現遠比印度優,就贖回後者,集中火力扣東協與印尼。「模範生或許未必每次都考第一名,但長期下來,模範生總是能名列前茅。基金投資也是這個道理。」廖秋美說。

雖然廖秋美近年來在摩根俄羅斯與貝萊德世礦出現虧損並認賠(認賠的理由是覺得原物料是一種景氣循環,而不是長期趨勢),但仍掩不住她在中國大賺六○○%以上及東協大賺二○○%以上的耀眼光芒。廖秋美總結自己基金投資成功十二字箴言:只要能「捉對趨勢、耐心投資、歡喜收割」,懂得賺錢並懂得花錢,才不失作為一位快樂基金投資人的真諦。

自創「六大穴道」必殺技

掌握關鍵指標,十分鐘算出投資價值相較廖秋美「大而化之」的風格,三十五歲的南山人壽保險專員張嘉森,則是靠著無數個熬夜日子、透過苦思與精算,絞盡腦汁自行研發出「六大穴道」基金投資法。

身處競爭激烈的金融保險業,張嘉森很清楚地意識到,脫穎而出的唯一之道,就是要能提供大部分理專所無法提供的服務。「我有許多客戶會透過投資型保單投資基金,他們最常提出的問題是,為何定期定額投資的基金,與基金所揭露的報酬率總是存在頗大的落差?」為了解決客戶的疑問,張嘉森四年多前開始潛心研究共同基金。「我發現,基金公司揭露的資訊無法滿足客戶所需。比如說,歐盟就規定每一檔基金必須至少揭露過去十年的報酬率,而國內核准販售的基金往往僅揭露五年。而客戶最迫切需要知道的定期定額投資年化報酬率,境內與境外基金卻付之闕如。」雖然不少投信或銀行在網站上提供自家基金的定期定額試算,但張嘉森認為,仍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因為,往往不是最多僅能試算過去十年的結果,要不就是僅能算出總報酬率,卻無法計算年化報酬率。

為了讓客戶投資基金能一目了然,在短短數分鐘之內,就判斷出這檔基金到底適不適合投資?該用單筆?還是定期定額?該當核心基金穩穩賺?還是當衛星基金做套利投機?張嘉森歸納出六個指標,他形容,這六個指標宛如人體的六大死穴一樣,掌握這六大穴道,就能掌握一個人的生死。相同地,掌握這六大指標,就能在短短數分鐘內判斷這檔基金值不值得投資?而且該如何投資?

成立十年以上基金 總報酬率應翻倍六大指標中的第一個指標是:「基金成立以來的總報酬率」。張嘉森指出,對於穩建的投資人而言,最好是投資成立至少十年以上的基金。總報酬率就是基金的總成績單,以及決定基金值不值得投資的最直接指標。

「如果一檔基金成立十年之久,總報酬率是負的,意味著不是基金管理者有問題,就是投資的標的趨勢完全不對。」張嘉森認為,成立十年以上的基金,總報酬率至少要一○○%以上,代表投資十年至少可以翻倍。「投資一百萬元,十年後要求增值成二百萬元,即使對保守的投資人而言,也不過分。」第二個指標,是「單筆投資的年化報酬率」,張嘉森指出,如果希望資產在十年翻倍,單筆投資年化報酬率至少也得達到七%水準。

第三個指標,是「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如果所投資的債券型基金是長期趨勢向上的圖形,用這個指標算出來的獲利會低於單筆投資年化報酬率的獲利,「假設每年報酬率一○%,定期定額投資債券型基金十年的獲利金額,大約是單筆投資的七成,投資二十年,則大約是五成。所以這類型的基金以單筆投資為佳(以富蘭克林坦伯頓新興國家固定收益基金為例)。

但如果所投資的股票型基金是經過多空洗禮、長期趨勢向上的圖形,而且波動度又很大,則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和獲利通常會比單筆投資還要多。所以這類型的基金以定期定額為佳(以富達新興市場基金為例)。

檢視單年最大跌幅 波動度一目了然第四個指標,是「基金成立以來單年最大跌幅」。這個指標決定你要把這檔基金當作核心資產長期投資,還是當衛星資產做波段套利,有著關鍵作用。

張嘉森指出:「巴菲特曾說,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在最嚴峻空頭的一年,檢視基金跌幅是最直截了當衡量基金波動度的方法。核心基金最好低於一五%,要做波段套利的衛星基金,這個指標則愈大愈好!」第五及第六個指標,分別是「單筆投資本利和」與「定期定額投資本利和」。這兩個指標除了能讓你一眼就了解你投資基金到底最後能拿回多少錢外,在挑選「飆馬」基金上獨具功效。

「拿一百萬元投資十年,如果這檔基金的總報酬是正的,單筆投資通常比把資金拆成十次投入的定期定額投資要好;但如果出現定期定額本利和竟高於單筆投資本利和,通常意味著,這是一檔極適合定期定額賺波動財的飆馬基金。」張嘉森如是說。

經過無數個熬夜夜晚,以及無數個加班日子,張嘉森把南山人壽投資型保單連結的八十幾檔基金一一整理出「六大穴道」。他發現,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與MFS全盛新興市場債(詳見圖表)是最值得當核心資產的基金。他不但建議客戶買進,自己也投資這兩檔,二年多來的獲利已高達十幾%。

至於挑選衛星基金的標準,「第一,該檔基金最好能夠長期趨勢向上。第二,在長期趨勢向上的前提下,該檔基金的波動度愈大愈好。最後,投資人還要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以貝萊德世礦為例,金融海嘯期間跌幅超過六○%,但是很多投資人在這段期間停止扣款,等到○九年趨勢反轉向上,漲幅超過一○○%的時候,投資成本還是回不來,這就是未考慮自己能承受多少波動度的結果。」張嘉森如是說。

廖秋美的故事告訴我們,投資基金該具備怎樣的心理建設與精神武裝,才能掌握到基金的大波段獲利;張嘉森苦心研究出的方法,則讓我們有更充分的知識與理性準備,有助於我們在琳琅滿目的基金中挑到對的基金,制定出對的投資策略。學習這兩位基金達人的智慧,即使你只是每月只能拿一萬元投資的小資,也能走出致富康莊大道。

廖秋美(化名)

出生:1964年

現職:台中某生物科技公司會計學歷:台中家商綜合商業科會計姊的基金投資致富歷程

靠零存整付存第一桶金

1983年 進入職場,從月薪7千元機械公司小會計做起,靠零存整付與跟會存錢。

押寶高科技基金

1996年 單筆50萬元投資富金滿意與中信全球科技,每月再持續扣款1萬元。

買進即套牢, 仍加碼

1997~1998年

亞洲金融風暴,基金帳面虧損期間,每月仍維持扣款1萬元。

從基金賺到第一個100萬元2000年 網路泡沫,元富金滿意與中信全球科技基金獲利逾100萬元,贖回。

押寶中國

2001年 赴香港開戶買入霸菱中國與首域中國增長基金,先單筆各投資50萬元,旋即每月定期定額扣2萬元。

買進又套牢

2001~2004年 美國911恐怖攻擊、SARS,基金獲利無多,仍堅持定期定額扣款,但把霸菱中國轉換至首域中國增長,集中火力扣款。

大賺600%,基金規模破千萬元2007 年 首域中國增長帳面獲利600%,平日不買基金的親友也趨之若鶩,贖回三分之二。聽香港理專建議,單筆投入長江實業公司債、AXA保險公司債及Brandeaus英國學生宿舍基金,總計投入30萬美元,持續至今。

轉投東協

2012 年

將虧損的JF俄羅斯轉至百利達巴西;JF印度獲利近60%贖回,集中火力扣東協與印尼。

基金部位達1500萬元

2013 年

至今JF東協、Ciptadana印尼成長帳面獲利逾200%,基金投資總部位超過1500萬元,基金總獲利逾1000萬元。

廖秋美的私房基金及看好理由基金名稱 投資方法 理由 投資時間 帳面盈虧

首域中國

增長 每月2萬元 中產階級崛起是長期趨勢 2001年迄今,2007年贖回3分之2 ﹢250%*

Ciptadana

印尼成長 每月5千元 國民所得低、經濟成長快、正向發展是長期趨勢 2007年迄今 ﹢200% JF東協 每月5千元 2007年迄今 ﹢200%

DWS環球

神農 每月5千元 氣候變遷導致糧食價格居高不下是長期趨勢 2008年迄今 ﹢約10%

百利達

巴西 每月5千元 未來幾年將舉辦奧運與世足賽 2012年迄今 - 6 %

註:*表未贖回部分

廖秋美基金投資4心法

心法1 視為零存整付的儲蓄基金投資金額低、彈性大、又可隨時贖回。投資到好基金,宛如是在存高利息的零存整付儲蓄。

心法2 不是買在低點,也能大賺用常識找出長期趨勢,雖然常常買進就套牢,不要常看對帳單,以免投資信心受影響。有紀律地扣款如同澆水施肥,小樹苗就能長成大樹。

心法3 挑中、長期績效最強的基金下手先挑最喜歡的兩檔基金投資,2年後,看誰績效較佳,再集中火力投資一檔。從3年期或5年期的中長期績效挑出模範生基金。

心法4 把親友團視為「散戶指標」當周遭的人對你投資的基金嗤之以鼻,往往是進場好時機;反之,當平常不熱中投資的親友竟開始投資基金,就是獲利出場時機。

張嘉森

出生:1977年

現職:南山人壽保險業務員

學歷:東吳大學經濟系

張嘉森基金投資3心法

心法1 找出六大穴道

找出最關鍵的6個指標:單筆投資本利和、定期定額投資本利和、基金成立以來總報酬率、單筆投資年化報酬率、定期定額投資年化報酬率,以及基金成立以來單年最大跌幅。

心法2 核心基金遵循3法則:1.基金成立10年以上。

2.單筆或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大於10%。

3.基金成立以來單年最大跌幅不超過15%。

心法3 衛星基金掌握3重點:1.10年期累計報酬率至少大於200%。

2.基金成立以來曾經大跌,也曾經大漲過,波動度愈大愈好。

3.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至少要與單筆投資年化報酬率相當。

運用張嘉森「6大穴道」,檢視台灣投資人最愛的8檔基金

第一類、4檔債券型基金

1.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成立21年,假設單筆投資100萬元,定期定額每年投資4.76萬元)6大「穴道」1.單筆本利和:445萬元2.定期定額本利和:251萬元3.成立以來總報酬率:345%4.單筆年化報酬率:7.75%5.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8.54%6.單年最大跌幅:-6.48%(1999年)建議策略 波動小、報酬穩定,極適合當核心基金。單筆與定期定額皆可。

2.聯博全球高收益債

(成立10年,假設單筆投資100萬元,定期定額每年投資10萬元)6大「穴道」1.單筆本利和:287萬元2.定期定額本利和:177萬元3.成立以來總報酬率:187%4.單筆年化報酬率:11.1%5.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9.94%6.單年最大跌幅:-32.4%(2008年)建議策略 波動大、不適合保守投資人。單筆投資優於定期定額。

3.富蘭克林坦伯頓新興國家固定收益基金(成立21年,假設單筆投資100萬元,定期定額每年投資4.76萬元)6大「穴道」1.單筆本利和:671萬元2.定期定額本利和:303萬元3.成立以來總報酬率:571%4.單筆年化報酬率:9.99%5.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10.1%6.單年最大跌幅:-18.4%(2008年)建議策略總報酬率高、趨勢明確。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略優單筆,惟波動率略大,適合當次核心基金。

4.富蘭克林坦伯頓公司債券基金(成立16年,假設單筆投資100萬元,定期定額每年投資6.25萬元)6大「穴道」1.單筆本利和:224萬元2.定期定額本利和:172萬元3.成立以來總報酬率:124%4.單筆年化報酬率:5.1%5.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6.2%6.單年最大跌幅:-26.4%(2008年)建議策略報酬率低且無法打敗對比指數(巴克萊美國高收益債同期單筆年化報酬7.4%),波動率也大。核心與衛星均不適合。

第二類、4檔股票型基金

1.貝萊德世界礦業

(成立15年,假設單筆投資100萬元,定期定額每年投資6.66萬元)6大「穴道」1.單筆本利和:812萬元2.定期定額本利和:334萬元3.成立以來總報酬率:712%4.單筆年化報酬率:14.9%5.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14.1%6.單年最大跌幅:-64%(2008年)建議策略 波動極大,但長期績效頗佳。適合定期定額當衛星基金。

2.富達新興市場基金

(成立20年,假設單筆投資100萬元,定期定額每年投資5萬元)6大「穴道」1單筆本利和:199萬元2定期定額本利和:217萬元3.成立以來總報酬率:99%4單筆年化報酬率:3.7%5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7.7%6.單年最大跌幅:-59.8%(2008年)建議策略 波動率極大,定期定額雖遠優於單筆,但績效遜於指數。從風險報酬率觀之,並不出色。

3.摩根東協基金

(成立29年,假設單筆投資100萬元,定期定額每年投資3.4萬元)6大「穴道」1.單筆本利和:1485萬元2.定期定額本利和:648萬元3.成立以來總報酬率:1385%4單筆年化報酬率:9.8%5.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10.8%6.單年最大跌幅:-58%(2008年)建議策略 波動率極大,正向報酬趨勢明顯。很適合用定期定額當衛星基金。

4.富蘭克林坦伯頓拉丁美洲基金(成立11年,假設單筆投資100萬元,定期定額每年投資9.1萬元)6大「穴道」1.單筆本利和:608萬元2.定期定額本利和:225萬元3.成立以來總報酬率:508%4.單筆年化報酬率:15.9%5.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13.1%6.單年最大跌幅:-50.6%(2008年)建議策略 定期定額報酬遠遜於單筆,建議在相對低檔時單筆買入。

資料提供:張嘉森

張嘉森的私房基金及看好理由基金名稱 投資方法 理由 投資起迄 帳面盈虧

心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 單筆 過去20年來,單筆年化報酬率高達7.87%,單年最大跌幅僅6.5%。 2011年 +12% MFS全盛新興市場債券基金 單筆 單筆年化報酬率高達12%,單年最大跌幅僅11.6%。 2011年 +21%

星 施羅德美國小型 定期定額 定期定額報酬率達11%,成立以來總報酬率高達990%。 考慮中 --

貝萊德世曠 定期

定額 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高達14%,已大跌過一段,投資價值浮現中。 考慮中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60

由價差思維到炒股致富 Home Blogger

http://homebloggerhk.com/?p=9427
images (2)

上回提及不少人投資徘徊在價差思維,即儘量將一蚊既野賣貴佢,一鋪過有咁多賺咁多。賺價無非系估升或跌,估中十鋪已可發達,吸引非常。為何諗樣會建議大家逐步拓展收入,舍快取慢呢?

 

 

原因是人對投資出現「贏通街」的估計經常有偏差,人是喜歡憑自身經驗去推斷未來事件之出現機率。之前系股票贏過大錢的,對勝出率過份高估,而之前被蛇咬的,推都唔願番身。賺價是自己同市場的博奕,但打從「投注」開始,至少一半參與者就對某投資工具有所偏袒,減少自己能在市場賺錢的機會。

 

 

另一方面是市場對投資工具所附風險之估計有所誤差,特別是對發生機率很少的。例如對一隻股票之風險估計,是先計算該股票的平均價位(MEAN),而風險是各個SAMPLE偏離於平均價位的絕對值之平均數,即是標準差(STANDARD DERIVATION),根據德國數學家CARL所提議的吊鐘模型,有99.9%的SAMPLE不會偏離標準差三倍,即機率為1/1000。再仲延下去,又或者你可以去翻書,偏離標準差十倍和十一倍發生的機率,是1/14000000000和1/88600000000000000。用港人財富做例,偏離標準差十倍的人,話唔定求其一個大老闆,或者吳鎮宇都系,而偏離十一倍的人,陳啟宗先生的財富比吳生先簡直系有多冇少。惟吳鎮宇同陳啟宗之出現率,直系差咁遠嗎? (即1/14000000000和1/88600000000000000)筆者不是想和你談數學,而是用著名的吊鐘模型,根本系低估左某罕有事件的出現率,即系李嘉誠根模型講系幾億人先會有一個,惟世上都會搵到十餘個李先生同等財富的人。那,又與你何關呢?

 

 

現今各大投資銀行對風險之計算,都是用吊鐘模型,根據上面論證,現今大家用STANDARD DERIVATION去描述風險是不合適的,至少在某些稀有事件上,這模型錯得很。因而導致人們及機器過份低估某些異數事件之出現率。異數事件可能系幾年先出現一次,但由於長期低估而加上人類過份依賴電腦(連買賣決策都用程式計好),異數事件一出現會導致大圍崩盤。這十幾年大家都深感電腦發展快速,而電腦最叻奠過於計FORMULA。由於打從起始輸入計股票風險的程式都是有缺憾的,所以你想用股票去賺價,只如越來越難。市面上有不少人提倡用市場漏洞去賺錢,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你好似筆者咁根書讀,單靠傳統理論去買股票,越見不可能會賺錢。

 

 

其實筆者之前提倡的80/20投資法,部份亦源於上述論據。市場不確定性太多而計不清,那不如大部份十分保守,少部份作超進取投資了。亦有人將20%,或更多金錢,去捕捉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的射幸事件。引述黎耀祥在明報的一番話,他認為炒股多年,與其出出入入不如等大跌市一次SHOWHAND。他得出此觀點,是因大家過份依賴吊鐘模式去計算風險,由於模式在稀有事件上不能清晰作解,當中所給予你的一個執平貨機會。如在80/20投資法,應留有80%資金,在跌市下大注。本篇道出筆者對靠賺價去贏錢的看法,至於拓展收入去致富,在傳統大家想靠賺價致富的想法有何分別,容後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08

消費者獲利才能致富


2013-08-19  TCW  
 

 

一家工廠蓋在住宅區造成污染,傳統想法是:居民受害,因此應禁止住宅區興建工廠。但經濟學家科斯(Ronald Coase)卻顛覆這個傳統想法。

科斯的概念是:不准工廠蓋在住宅區,是傷害工廠業主,造福居民;准許工廠蓋在住宅區,則是傷害居民,造福工廠業主。這是一個互相傷害的問題,我們應該讓A傷害B,還是讓B傷害A?科斯的答案是:看哪個可增加社會財富。

兩岸服貿協議的爭議,從這個概念可看得更清楚:不開放中國大陸財貨進口,對國內生產者有利,傷害國內消費者;開放則有利消費者,傷害生產者。這仍是個互相傷害的問題,因此問題是:允許誰傷害誰,才能增加社會財富?

價格理論大師阿爾欽(Armen Alchian),在著作《交易與生產》(Exchange and Production)第七章,分析一國開放外國貨進口,結論有以下四點:

一、開放外國貨進口,這些外國生產者可獲得好處。二、外國貨進口後,產品價格下降,消費者可買更多,或省下錢去買別的東西,他們收入上升了。

三、對國內生產者來說,消費者不再付高價買他們的東西,他們的收入下降,但這不是社會淨損失,因這些國內生產者的收入下降,其實是轉移給消費者,也就是說,「二」與「三」只是財富移轉︱︱將國內生產者收入移轉給國內消費者。

四、由於外國貨進口導致價格下降,本國生產者會減產,被釋放出的資源可用來生產別的東西,這是開放為社會帶來的淨好處。

從阿爾欽的四點結論來看:中國大陸財貨進口後,將使本國生產者收入下降,但國內消費者的收入卻會上升。因此有些專家把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後,國內生產者蒙受的傷害,當成社會淨損失,這是錯誤的。因為國內生產者雖有損失,但消費者卻可獲得好處,這只是社會財富的移轉。

開放的淨好處在於:外國貨進口使產品價格下降,國內生產者將減產,一部分生產資源可釋放出來生產別的東西。正如平板電腦上市,個人電腦生產者受傷,但消費者獲得好處,就算不計平板電腦業者的獲利,個人電腦生產者減產所釋放的資源,可用來生產別的財貨,社會財富仍可增加。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該允許國內生產者傷害國內消費者,還是允許國內消費者來傷害國內生產者?這仍是科斯提出的「互相傷害」問題。如果不准開放,就是允許國內生產者傷害國內消費者,社會財富因此下降。推而廣之,我們是否也該禁止所有新產品上市,以保護原有生產者、傷害消費者?我們無法避免每個人都不受傷害,但我們卻可選擇何者受害,不會讓我們變得更窮而是更富有,這是服貿協議的本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53

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會理財 妨礙致富的十大盲點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2992963.html
實,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會理財。

研究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愈來愈熱門,點出許多人們經常忽略、又阻礙致富的盲點。

理財、投資,應該是件理性的事。

但是許多財務、投資專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卻發現,人們常常不自覺地跟自己的錢過不去!

研究這些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behaviorfinance)愈來愈熱門,也點出許多人們忽略、卻足以妨礙致富的盲點:

1、風險性資產偏低

提倡理財教育的花旗銀行與法國Insead管理學院合作的調查發現,許多年輕人知道長期而言,時間、複利的威力可以增加投資報酬、降低風險,但當下卻因為怕損失,不敢輕易把資產投資在風險與報酬都較高的標的。

例如,如果有一盤丟銅板賭局,擲出正面可以贏兩百元,擲出反面則輸一百元。以概率計算,參加賭局的人平均每局可以贏五十元,幾乎穩賺不賠。

但是台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卻平均要可以連擲六十四次,確保必是穩賺不賠,才敢參加賭局。

相比之下,超過五成的香港人只要可以擲一次,新加坡人只要可以連續丟十三次,就會冒險嘗試。

2、你沒有想像中的會存錢,強迫儲蓄效果大

學界著名的《經濟研究季刊》刊登一篇報告,讓銀行客戶選擇要固定在每個月的哪一天把固定金額的錢存入儲蓄帳戶,還是隨時要存多少都可以。

一年後發現,這些選擇強迫儲蓄計劃的人所存到的錢,比自己決定儲蓄時間與金額的人,多存到八一%的財富。

3、你的卡奴指數比你想像的高

行銷學者普烈雷克與西蒙斯特針對麻省理工學院的企管碩士班學生進行一項實驗,問他們願意用現金還是信用卡、分別以多少錢購買NBA籃球賽的門票。

結果發現,傾向付現的人只願意用二八五美元購買門票;願意用信用卡的人卻願意花費六○六元。兩相比較,信用卡使人多花了一一三%的消費金額。

顯然,理財顧問們要大家剪卡或出門只帶現金、不帶信用卡,不是沒有道理。

4、購買過多耐久財

Insead管理學院的教授華頓布羅克等人在香港進行一項實驗,要七十二名消費者在五個星期內記錄所有的消費行為,包括花了多少錢、購買哪些東西、用什麼方法支付,以及這是炫耀性消費還是必需品。

結果發現,在這總計兩千多件消費中,受試者在購買炫耀性與非必要性商品時會即時、或盡快付清;但在購買耐久的必需品時,卻容易用信用卡或申請貸款。

因為他們認為耐久財可以使用很久,值得先買下再慢慢付清,而容易淪入貸款陷阱。

5、花錢時,想想比例原則

大家都認為,賺愈多錢時,消費佔總收入的比例會下降,存下更高比例的薪資。

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這麼想,卻不見得這麼做。

《消費者研究期刊》刊登一項研究,問大家如果收入是九千元港幣,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飲食、娛樂與購物。

接著再問,如果收入是五百元與十六二萬元,又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上述消費。

結果發現,收入愈高,薪水用於消費的比例愈高。人們只注意到名目薪水的提高,可以花更多錢,卻沒有去計算,薪水中用於每一項消費的比例為何。

6、過度自信

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在一項財富趨勢研討會中,也提出不少人們在投資方面的盲點。

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與見識,認為自己比較會選股、操盤,結果反而頻繁地轉手買賣股票、並且傾向投資高風險股票或投資過度集中。

同樣的是,瑞典的研究調查發現,有高達八一%的創業者認為,他們的生意一定會成功。

7、不願面對錯誤

有八成的投資人在需要現金時,會選擇賣掉已經賺錢的股票,留下賠錢的投資。

但是企業經營時,卻往往會留下有利潤的部門,結束虧損的業務,未來才能繼續產生收益。

所以散戶們應該重新思考投資哲學,不要再不願認賠殺出、抱著慘跌的基金或股票,期待它有一天會回春。

8、用不相關的信息來做投資決策

人們常受制過去的經驗或想法,而用偏誤的信息來分析未來與決定投資相關事宜。

例如,不少人擔心美國景氣走緩,而不敢投資美國股票。但近幾年的經驗顯示,股價的走勢跟企業獲利的關聯較大,不管美國景氣如何,許多美國企業都在新興市場賺了大錢。

如果執著於以往的舊觀念,就會與財富擦身而過。

9、羊群效應

不少散戶都有相同的毛病,放棄基本面而隨波逐流。結果,常常買在高點、賣在低點。

例如,在歐元剛上路那一段時間,不少投資人都盲從買入歐元、歐洲基金,結果歐元一上路,匯率就不斷下滑,當年,歐洲基金最後也多半以賠錢收場。

同樣的是前年日股大漲,結果許多投資人在去年搶進。沒想到,去年日本反而是亞洲漲幅最小的股市之一。

10、說得一口好財

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要採取行動。

發現不少人勤於吸收、學習財經與理財相關信息,也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投資在哪些市場,卻因為忙碌、行情前景不確定或害怕風險,遲遲不敢出手,錯失不少財富。

要克服這種盲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強迫投資。

甚至,更積極的方法是,在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都選一天購買看好的市場基金。因為根據統計,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許多市場多半都會出現盤整,是投入的好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75

買彩票真的能致富嗎?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097957.html
一,人們寧願買彩票也不願意慢慢攢錢

我年輕時,總嫌自己工資低,賺錢慢,就想買彩票,中上一把大獎,所有願望都可以滿足了。幸好我後來還是把那些小錢都存起來,繼續努力工作攢錢了。

不過,我深知,和我一樣想過買彩票中大獎一夜暴富的人很多很多。正如巴菲特所說:「人們寧願把希望寄託在一張下周(可能)贏得大獎的樂透彩票上,也不願抓住一個可以慢慢致富的機會。」

其實原因很簡單,買一張彩票,只要幾塊錢,但頭獎往往有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億元,儘管中獎概率極小,但中到獎就會是千萬富翁,反正輸的最多不過是幾塊錢,為什麼不博一下呢?

巴菲特說的很實在:「加入賭局只需一筆很小的賭注,相對而言卻有可能得到一筆巨額的獎金,人們總是受到這樣的誘惑,使得賭博的嗜好越來越大,卻根本不管實際上賭贏獲得大獎的概率是多麼微小。這也是拉斯維加斯的賭場總是做廣告說累積的頭獎獎金多麼巨大、每個州的樂透彩票總是用大字標題標出巨額大獎的獎金數字的原因。」

我們一想中獎,腦子裡就會湧現出一疊疊鈔票的生動景象,我們就會不理會中獎的概率多麼微小,貪婪的慾望遮住了我們的眼睛。

買彩票中獎的概率多麼微小?我告訴你,接近於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中大獎的概率只有千萬分之一,只是理論上、假設上存在,實際上就是零。

不信,有人用上千萬資金買彩票試過了,這是幾個媒體報導的案例:

2006年8月23日至10月10日期間,時為山東一銀行短期合同工的刁某共挪用、盜用銀行資金2180萬元,用於購買體育彩票,並中得彩票獎金500萬元。彩票中特等獎的概率大約在千萬分之一。以「七星彩」為例,購買全部排列組合(1000萬種)需要2000萬元,必然包含可以中得 500萬元的特等獎號碼。這個概率與她「投資」彩票的成本收益比剛好吻合。她把這500萬元還到賬上,但遠遠不足以彌補她投入到彩票上的2180萬元。

2005年8月,平頂山一公司職工張某和孟某迷上彩票,妄圖一夜暴富,短短兩個多月內動用單位資金4000多萬元購買彩票,中過600萬元和300萬元大獎,但是遠遠無法彌補投入資金。

重慶市主城區某職能部門後勤科的一名財務人員南某,夢想一夜暴富,從2004年6月至2012年2月挪用公款1780餘萬,瘋狂購買彩票,但是累計中獎只有300多萬元,與投入金額根本無法相比。

第二,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對買彩票盛行的心理學解釋:可能性效應

類似於這些盜用挪用巨款買彩票卻一場空的案例不少,痴迷於買彩票弄得自己傾家蕩產的案例更多,人們明知道,買彩票中到大獎的概率非常微小,為什麼還會願意投入大量資金甚至冒險偷竊大量資金去買彩票呢?

因為不買彩票,發大財的可能性就是零,買了彩票,就有了一種可能性,儘管非常微小,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他們為這種可能性付出了過高的代價。卡尼曼稱這種過於高估可能極低的結果發生的概率的現象為可能性效應,人們過於重視結果,而忽視了結果發生的概率大小。

很多心理學觀察實驗表明,大腦思考一個事件時,順暢性、生動性以及想像的輕鬆程度等因素會影響其在決策中的重要程度。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是這樣的,要求受試者從兩個罐子中選一個,從裡面拿球,若拿到紅球,就有獎勵。

小罐子裡有10個球,其中有1個是紅球。大罐子中有100個球,其中有8個是紅球。你會選哪個罐子呢?概率計算其實很簡單,選小罐子拿到紅球得獎的概率是10%,選大罐子是8% ,所以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小罐子,但實際上人們並不是這樣選擇的。

大約有30%到40%的受試者選擇了紅球數量較多但摸到紅球概率更低的那個大罐子,而不是紅球數量較少但摸到紅球概率更高的那個小罐子。這個結果表明,人的大腦思考受到直覺思考系統的重大影響。

人們在這種情況下作出的愚蠢選擇,已經引起眾多研究者的關注,他們對這種偏見也有不同的解釋。保羅·斯洛維克的解釋最直截了當,他稱之為「分母忽視」。如果你將注意力集中在能使你得獎的紅球上,就不會去關注那些不能使你得獎的白球。

生動的畫面感也是產生分母忽視的原因。你看到小罐子時,看到的是一個小紅球在一片白色的背景中;你看到大罐子時,我看到的是8個紅球在一堆白球當中,8個紅球當然比1個紅球醒目多了。能夠讓你得獎的更多紅球有更加生動的畫面感,從而讓你大腦直覺上更加傾向於看得見的紅球數量多的大罐子,而忽視了在100個球中摸到8個紅球概率更低這個看不見卻更加重要的因素。

2002年度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卡尼曼稱之為可能性效應:「可能性效應解釋了為什麼買彩票非常盛行。如果頭獎金額非常巨大,人們就會成群結隊地瘋狂買彩票,根本不關心他們贏得頭獎的概率微乎其微這個事實。再沒有什麼能夠比買彩票更能體現可能性效應了。人們買了一張彩票能夠獲得的並不只是一個贏得大獎的機會;最重要的是得到了興奮地夢想自己贏得大獎的權利。」

我們買的不是彩票,其實買的是一種可能性,買的是一種希望。我們的大腦痴迷於自己贏得巨獎所有願望實現的生動畫面,而完全不去注意中到大獎的概率幾乎是零這個事實,結果為微小的可能性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貪婪的慾望讓我們只看見美好的結果,卻看不到實現這種結果的概率多麼微乎其微。老子2500年前說的話仍然正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第三,我們很多人在股市上買股票就像買彩票

我們人性是貪婪的,我們生活中如此,在投資中更是如此。推動人們去投資冒險的根本動力就是貪婪。巴菲特對投資人的貪婪本性看得清清楚楚:「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投資世界裡,大多數人並不是通過邏輯推理被說服之後才會真正相信,而是滿懷希望、容易輕信上當、非常貪婪,抓住一個理由就會深信不疑。」

想想1999年的網絡股泡沫,想想2007年中國股市的巨大泡沫,想想股市中灰飛煙滅的各種概念股、各種題材股,這些泡沫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心理原因就是人性的貪婪,其實他們買的已經不是股票,而是彩票。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買股票是在賭博,像買彩票賭自己中大獎一樣,賭自己買到一隻大牛股、大黑馬大賺一筆,所有人都說自己在投資,沒有人說自己在投機。巴菲特的導師格雷厄姆說得一針見血:「儘管一個人買入一隻證券的潛在動機只是投機性的貪婪,但是人的本性渴望隱藏這種不受人喜愛的衝動,用一種表面上符合邏輯和良好感覺的東西把它給遮掩起來。」

請記住,股市對於大多數股票交易者來說只是一個賭場,股票對於大多數股票交易者來說只是彩票,你很容易被股市中的氣氛傳染,你的貪婪本性會讓你頭腦發熱,想保全性命甚至賺上一筆,你必須眾人皆醉我獨醒:「你在市場中進行交易的對手們有很多是愚蠢的人;股票市場就像一個極其巨大的賭場,你周圍的每一個人都在大量飲酒。如果你一直堅持只喝可樂,你應該會保持清醒安然無事。」

控制貪婪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買入價格的性價比。再好的公司、再好的概念、再好的題材,你買入的股價過高,賺錢的概率就小了,投資就不合算了。

巴菲特警告說盲目買入再好的藍籌股也會充滿危險:「只要看一下本性極度貪婪又情緒變化無常的投資大眾買進藍籌股的股價市盈率高得多麼驚人,就會明白這種投資行為根本稱不上保守,而幾乎完全可以說是投機。」什麼樣的性價比才是真正理性保守的價值投資呢?巴菲特的建議是:「用4毛錢購買價值1塊錢的股票。」

聽著,巴菲特告訴我他的投資秘訣是:在別人都貪婪時恐懼,在別人都恐懼時貪婪。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08

展望蓋特納的致富之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250

就算美國前財長蓋特納不去任何一家華爾街頂級公司,他也可以在幾年後成為一位億萬富翁。

16日,PE公司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宣佈聘用蓋特納擔任華平主席、董事總經理。他在華平不會只擔任顧問的角色,也將制定公司的戰略並且參與管理、投資者關係以及投資相關事務。

紐約時報的記者Andrew Ross Sorkin指出,蓋特納實在沒必要走上「旋轉門」的老路,從政府部門跳到被監管的地方。

況且華平不是高盛,其交易的觸角並未覆蓋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華平也比不過響噹噹的私募巨頭黑石,黑石是一家上市公司,而華平是私人公司。截至2012年12月,黑石管理著2020億美元的資產,華平才350億美元。

但這一切都可能發生改變。通過聘請蓋特納,華平已經表現出開拓市場的野心。

最近該公司剛剛做了一筆大交易,其以8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所持的博士倫公司(Bausch & Lomb)的股份,2007年買入時價格只有45億美元。

這看上去還不錯。但對私募公司來說,更快的致富捷徑是IPO。

橡樹資本和凱雷集團在2012年IPO,儘管這不是最佳的上市時間,但橡樹資本的Howard Marks、凱雷集團的David M. Rubenstein和他的聯合創始人都成為了億萬富翁。

KKR在2010年上市的時候,旗下管理的資產也差不多只有350億美元,如今發展的很不錯,當然KKR的聯合創始人Henry Kravis和George Roberts也都躋身億萬身傢俱樂部。

黑石也是如此,該公司在2007年上市,當時還是美國5年來最大的一筆IPO,黑石如今的CEOSteve Schwarzman變得更加富有,當時的聯合創始人Pete Peterson在公司上市後套現18億美元,不久就退休養老去了。Peterson在尼克松執政時期曾擔任過商務部部長。

如果蓋特納想要在華平分得一塊「大蛋糕」,他還需要再往上跳一兩級,從如今來看這還是很有希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