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成敗天定? Winner比Loser贏在哪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18638.html
Carol Dweck非常痴迷於對「失敗」的研究。你知道的,有些人好像生來就是winner,做什麼事都很順利都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則一直很無助,好像這輩子注定是個loser。 Dweck也發現了這一點,而且,她還下定決心要找到其中的原因。於是,她開始觀察小孩子,並企圖從兩組不同的小朋友中找到他們之間的差異,以及問題的答案。

1978年,Dweck跟Carol Diener一起做了一項研究。她給小朋友出了不同難度的智力拚圖,並記錄了他們在解題過程中的話語。


很快地,那些無助的小朋友便開始責備自己,其中一個說道:「我覺得自己越來越迷惑了。」另外一個孩子則為自己辯解道:「我的記性一直不好。」

但是,智力拚圖還是被源源不斷地拋給了這些小朋友,而且越變越難。「現在一點也不好玩了。」有些孩子叫嚷道。但是他們的抗議沒用,Dweck還是不斷地向他們拋出難題。

最後,這些孩子終於受不了了,他們堅持說:「我放棄了。」接著,他們就開始討論起別的話題,想借此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剛才猛烈的智力拚圖轟炸中解救出來。「這個週末有一個才藝展示,我會扮演秀蘭鄧波兒。」其中一個女孩說道。但即便是這樣,Dweck還是不肯罷手,她給他們拋出了更難的題目。

這個時候,你猜發生了什麼?這些孩子開始犯傻了,他們表現得好像自己一開始就沒有努力答題一樣,以企圖掩蓋自己的失敗。在一個案例中,有一個小男孩已經被多次告知自己的答案——棕色,是錯誤的,但他還總是要選這個錯誤的答案,而且嘴裡還振振有詞:「巧克力蛋糕,巧克力蛋糕。」

這樣的結果也許並不令人吃驚。假如你曾經試過跟一群小孩玩過一局遊戲,你可能就看過他們做這樣的傻事,而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直接將拼圖扔到地上)。

但是,真正讓Dweck震驚的——並由此改變了她的整個職業生涯的,是那些成功的小朋友的做法。她甚至在後來這樣寫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榜樣,這些榜樣在你人生的關鍵時刻為你指明了方向。」「這些孩子就是我的榜樣。他們顯然知道一些連我都不知道的東西,但我下定決心要弄明白。」

Dweck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正如很多成年人一樣,假如Dweck自己碰到了上面的情形,她會學著把自己的沮喪和憤怒隱藏起來,然後禮貌地答道:「我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還要玩下去。」而不是像上面的孩子一樣,開始翻臉不認人。她以為,那些成功的孩子會跟她表現得一樣——他們有處理失敗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被它打敗。

但是,事實跟她想得非常不一樣。那些成功的孩子不僅僅能夠接受失敗,而且他們還非常喜歡失敗。當智力拚圖變得越來越困難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開始責難自己;他們會舔舔自己的嘴唇,然後說道:「我喜歡接受挑戰。」「題目變得越難,我就應該越努力地嘗試。」

當題目變得越來越難的時候,這些孩子們並沒有抱怨遊戲變得不好玩,相反地,他們還會給自己非常積極的心理暗示,說:「差一點點我就能做出來了。」或者「我之前就成功做出來了,我還可以再成功一次。」還有一個孩子,當他被給到一個非常非常難,幾乎就不可能解出來的題目時,他也只是抬起頭看看實驗者,然後說道:「你知道的,我還想著你能給我點線索呢。」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Dweck發現,這些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在於思維模式。Dweck先前一直以為:「一個人的素質是一成不變的。你要麼聰明,要麼就不聰明。假如你失敗了,那就說明你不聰明。」這也是為什麼,當那些無助的孩子開始失敗的時候,他們就無法接受現實了——因為失敗剛好提醒了他們,他們弱爆了(自己是那麼容易就困惑,自己的記性是如此不好)。在這種情況下,遊戲當然也就變得不好玩了——誰會願意被時時提醒自己是一個loser呢?也難怪他們會開始轉移話題。Dweck將這種想法,即認為你的能力是一成不變的,而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為了考察你能力所在的測試組成的想法,稱為「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

而那些成功孩子的觀念恰恰相反,他們會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而這個世界上也充滿了那些幫助你去學習,去成長的有趣的挑戰。Dweck將其稱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在碰到更難的智力拚圖時會那麼興奮——因為那些簡單的題目不具有挑戰性,他們從中也學不到任何東西。但是那些難題就不一樣了。這些題簡直太棒了——可以讓他們發展一個新的技能,或者征服一個新的問題。而在後面的一些實驗中,甚至有一些孩子要求將題目帶回家,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花更多的時間研究答案。

然後,一個七年級的孩子還這樣跟她解釋道:

「我覺得智力這東西需要你自己去爭取…而不是你坐享其成的…假如不能確定答案,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會舉手,但是我會經常舉手。因為,假如我的答案錯了,我的錯誤就可以被糾正過來。或者,我還會舉手問道:『這事我不明白,你能幫幫我嗎?』這樣的話,我的智力就能不斷提高。」

在那些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看來,成功來源於證明你自己有多棒。努力是一個不好的預兆——假如你需要努力嘗試,還要不斷地問問題,那顯然說明你不夠優秀。而當這些人找到了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時,他們就會想著重複它,以顯示自己對這東西有多麼在行。

而在那些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看來,成功來源於成長,而這當中的精髓就是努力——因為只有努力你才會成長。當你對某件事情已經非常擅長的時候,你就會把它放在一邊,並繼續找那些更有挑戰性的事情,因為這樣你才能持續成長。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在自己不犯錯誤的時候覺得自己很聰明,而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在自己為某件事苦苦掙扎,並最終找到解決方案時覺得自己很聰明。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前者會埋怨整個世界,而後者會想著改變自己。前者會害怕非常努力地去嘗試,因為一旦他們失敗了,就說明他們是一個loser,而後者永遠不會懼怕嘗試。

而且,隨著Dweck對研究的持續展開,她還在各個領域發現了上面的這種差異。在人際關係中,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尋找那些讓他們變得更好的伴侶,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只願意找那些允許自己停滯不前的人(而一旦雙方之間有什麼衝突,就會演變成非常可怕的爭鬥)。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CEO會不斷地尋找新的產品,並不斷地尋找優化的方法,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CEO就會縮減研發經費,然後希望從舊有的成功產品中擠出新的利潤。即便是在運動領域,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的運動員都會通過不斷地訓練讓自己越變越好,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運動員則會將自己不斷萎縮的技能歸罪於周圍所有的人。

不僅如此,Dweck還發現,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即便是一些很小的干預——比如說告訴學生做得很好,而且,不是因為他們很聰明,而是因為他們在很努力地嘗試,諸如此類的做法影響非常大。而隨著投入的加大,她還發現自己可以將那些原本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改變成積極的,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

而她自己也改變了——從一個總是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以證明自己有多麼聰明的思維定勢者變成了一個尋找新的挑戰的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這很困難:「因為我開始承擔更多的風險了。有的時候,我會回頭看看,看看自己犯下的所有錯誤,遇到的所有挫折,然後,我會覺得非常痛苦(就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這時候你真想一頭從這種狀態中衝出去,然後往自己的臉上貼一層金。」但是,她最終抵擋住了這個誘惑,並成為了一名業內領先的心理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16

創業公司CEO中,頂尖的10%贏在哪裡?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2/2493775.html

1 擅長找人,也擅長炒人

出色的 CEO 都是招人好手,這就意味著你得為了你的夢想和事業招來人,也得趕走人,尤其在看起來不太重要或者很冒險時。以前我曾經在一個 CEO 手下幹過,他很會招人,但是不會炒人。死定了的。

2 創立一種文化,而不單是一家公司

最好的 CEO(比如 Zappos 的 Tony)能夠構建一種文化,給每人一個使命,這樣就會在一堆爛公司中站出來。

3 傾聽,行動

許多 CEO 會告訴你他們在幹嘛,但是只有最好的才會去傾聽反饋,甚至依據這些反饋做出改變。這一點我要誇下 Flipboard 的老大 Mike McCue,他會告訴觀眾有哪些功能是他負責設計的。

4 夠堅韌

AirBnb 用了一千天時間才把生意弄轉,想想要是他們在第 999 天放棄了會如何?最好的 CEO 都會不斷的努力向前,即使所有事情都似乎在跟他們作對。

5 有願景

不消說,隨便一抓就有一大把不錯的 CEO,但是除非你可以創造出某個真正對人們有用的產品,要不然沒人會記得你。你能看到所有人都有穿戴式計算設備時的場景麼?我相信有些人可以,他們就是那些能帶來有趣產品的 CEO。

6 專注

我有個朋友,以前在 Steve 手下,他說 Steve 的牛逼之處就是,他手下的團隊不搞定特定任務就不准換其他的。

7 說話清楚

就是有很多人不會講好一個故事,讓大家都能記住。而 CEO 的職責就是給別人講述這家公司和產品的故事,那些最好的 CEO 正是精於此道的人。

8 理解客戶

最好的 CEO 打心裡明白自己的客戶想要什麼,即使是在做出一些反客戶的選擇時。

9 擅長說服別人

CEO 經常需要和不同利益群體的人打交道。消費者想要這個東西,投資者偏又不喜歡,怎麼辦呢?優秀的 CEO 總能找到辦法把別人說的心服口服,牽著別人的鼻子走。

可以加分的幾點有:

Nice

Steve 的確不怎麼 Nice,但是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例外。人們會記住那些混蛋,儘量繞著他們,所以作為 CEO 還是不要太討人厭。

創造者

沒錯,就算你不是創造者也可以做 CEO,但是這麼做就有點逆流而上的意思了。好的 CEO 通常是那些可以寫寫代碼或者能夠用 3D 打印機做出一個全新設計的人。

正直

最好的 CEO 都是倖存者,如果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私下裡以不同面孔對人,是很難倖存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17

力求生路的關鍵七十二小時 馬王政爭 王金平贏在「幕後高手」

2013-09-23  TWM
 
 

 

撰文‧鄭閔聲

九月十日晚上七點半,王金平班機降落在桃園機場。此時的機場大廳,數十輛SNG車架起設備嚴陣以待,大家都在等捲入關說風暴的主角王金平到底要說什麼?一位深受王金平倚重的幕僚,拿著準備好的聲明稿獨自走進機艙,他們兩人只有短短幾分鐘時間確認講稿與對策,隨後,他們走出空橋,舉行這場眾所矚目的記者會。

那時,王金平政治生命一度岌岌可危,但九月十三日,他獲台北地方法院裁准,繼續行使國民黨黨員權利,也因此暫時保住立法院長寶座;反倒是起先看來占盡上風的馬英九總統,不但沒有如願讓王金平離開國會,還讓自己的民調跌入新低點。

王院長最初七十二小時的完美應變,奠定他們「第一勝」基礎。這一勝,幕僚作業的精準縝密,是最大功臣。

九月六日 ○八:三○

王金平獲知特偵組訊息

九月六日,特偵組召開「重大司法風紀事件」記者會前,正準備搭機出國的王金平,上午八點半已透過管道獲知訊息。當時,王金平雖對特偵組的作為感到憤怒,卻不認為這起事件將衝擊他的政壇地位,因此仍依預定計畫飛往馬來西亞進行「家庭旅遊」。

特偵組公布通訊監聽譯文後,果然引起重大震撼。當晚法務部長曾勇夫被行政院長江宜樺二度約談,並黯然遞出辭呈,各界仍將焦點放在曾勇夫與檢察總長黃世銘之間的恩怨情仇,鮮少有人在第一時間就將矛頭指向王金平。

九月七日上午,馬英九出席國民黨中常委選舉投票時,首度隔海要求王金平盡快回台說明這起關說司法案件,幕僚這時才以電話聯繫上剛抵達不久的王金平,轉達馬「盡速回台」的要求。

但王金平表示,必須主持女兒婚禮,無法變更行程,幕僚這時才知道這趟「家庭旅遊」的真正目的。

王金平當天也致電馬英九,說明無法立刻回國的原因,並解釋自己未關說司法個案,通話內容只是在安慰柯建銘。當時馬英九在電話裡並無明確表示,讓王當下也以為「這樣應該就可以了」,其他可留待回國再行處理。

九月八日 一七:○○

幕僚採密會 面對面研商未料,隔天下午四點半馬英九進一步在總統府舉行記者會,痛批王金平關說司法「是侵犯司法獨立最嚴重的一件事,也是台灣民主法治發展最恥辱的一天。」外界這時才確定,馬英九是鐵了心要拔去王金平的立法院長職務,王陣營的危機處理,直到記者會後才正式展開。

主導王金平危機處理的關鍵人物,首推立法院祕書長林錫山。林錫山一九九○年首度當選立委時還不滿二十八歲,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男立委,一九九九年挑戰四連任時,意外以些微差距落選;這時他獲剛出任院長的王金平賞識,延攬為祕書長。

十四年來,林錫山靠著敏銳的政治判斷及良好的協調能力,成為王金平最倚重的左右手,王在政壇上的一舉一動,都少不了林錫山穿梭的身影。

九月八日馬英九在記者會上,要求王金平「知所進退」的意味昭然若揭,林錫山第一時間回報狀況後,即獲王金平授權進行危機處理。由於這次事件因監聽而起,王陣營擔心通訊工具皆遭掌控,幕僚會商時一律採傳統的面對面溝通,就連與王金平隔海通話,也只簡短討論必要的大方向,細節部分絕口不提,等於讓台北的林錫山單線領導作業。

林錫山擔任祕書長十四年來,對王金平的性格與處事原則很熟悉;院長室也有不少跟了王金平超過十年的資深幕僚,團隊內合作經驗豐富,才能在沒有明確的指令下,於極短時間內草擬回應聲明、評估法律自救途徑、安排盛大的接機場面。

當晚,林錫山要求幕僚著手蒐集對王金平有利的資訊,與馬爭奪話語權,同時密集聯繫法律專家與政界盟友隔天共商大計。九月九日上午,立法院長辦公室立即向媒體提供資料,指○七年馬英九身陷特別費風暴時,國民黨也曾派人請託王金平向辦案檢察官侯寬仁溝通,希望檢方不再針對特別費案上訴,試圖扭轉輿論氛圍。隨後幕僚就閉門召開馬拉松式會議,不再對外發言。

九月十日 ○九:○○

文膽撰講稿 修改三十餘次這場超過十二小時的會議中,首要課題是研判情勢發展並決定王金平回國後的立場。據了解,馬英九期望的「主動辭院長」雖一度成為選項,但林錫山認為,「整起事件毫無對價關係,更沒有刑責問題,最壞的狀況,就是被開除黨籍、丟掉院長寶座。」斷然否決主動辭職可能性;至於退黨成立反馬第三勢力,無論主客觀條件都不可能被王金平接受,也很快被拋在一旁。

既然不退黨、不辭職,接下來考慮的就是如何在馬英九步步進逼的險惡情勢下求生,並草擬聲明。追隨王金平的幕僚都知道,王一生從未與人決裂,這次也不可能破例;但為維持氣勢,發言也不能過於溫和。經過多次商討,決定在法律面重炮反擊特偵組,強調「追求和諧不代表軟弱」;對於國民黨,則在尊馬前提下動之以情,為透過體制保住黨員身分盡最後努力。

生性謹慎的王金平,對講稿要求一向嚴格,文膽擬稿時不僅要求資料精確,一字一句還都要符合王金平說話語氣;這份王金平從政三十七年來最重要的演說稿,更是經過林錫山等人一字一句地推敲斟酌,再交由出身媒體的資深文膽執筆,前後修改超過三十次才得以定案。

九月十日晚間盛大的接機場面,更是出自林錫山的精心安排。他認為,出國期間一路挨打的王金平,必須在返國當晚展現國會議長的民意基礎,院長辦公室於是在當天上午確認回應基調以後,主動聯繫各立委辦公室,詢問是否「方便」親自前往桃園接機,營造挺王氣氛。另一批人則協助安排義消、生技產業到場相挺,並協助各地群眾赴桃園接機的交通事宜。

晚間七點半,王金平班機降落在桃園機場,林錫山拿著準備好的聲明稿獨自走進機艙,兩人只有短短幾分鐘時間確認講稿,隨後就走出空橋舉行記者會。近三千人的接機聲勢,以及分寸適當的聲明稿,果然將氣勢推上高點,但當晚王金平對於力挽狂瀾仍無十足把握,回台北的車上,已經和林錫山就考紀會開鍘後的法律與憲政救濟途徑,做過一次沙盤推演。

九月十一日一早,王金平與幕僚開會確認交給國民黨考紀會的申訴書內容後,就準備驅車前往國民黨中央。這時,馬英九再度舉行記者會強調,國民黨若不能對王金平做出撤銷黨籍以上的處分,讓他離開立法院,等於是選擇默許司法尊嚴被繼續踐踏。

九月十一日 ○八:三○考紀會開鍘 立即聲請假處分看見馬英九出現在電視上,王金平心中一涼,自知考紀會這仗必敗無疑,雖仍依既定計畫出席考紀會說明,但已做好「與時間賽跑」的心理準備,委託律師在考紀會做出決議後,立刻向法院遞狀聲請假處分,準備在民事訴訟上進行長期抗戰,但對外發言仍維持尊馬基調,絕不口出惡言。

雖然,最終台北地院裁定王金平得保留國民黨員身分,但結果出爐之前,王陣營對訴訟結果不利之後的抗告、提請釋憲,甚至卸任立法院長後是否走入基層重新累積能量,都有所盤算。然而當法院做出裁決後,這些計畫當然也備而不用。

馬只做「想做的事」

王則做「能力範圍內的事」從馬英九記者會到遞聲請假處分狀的七十二小時當中,不難發現,王金平在這場政爭中一路居於被動,籌碼非常有限,能從危機中暫時抽身,靠的並不是險招,而是盡量不犯錯。反觀馬英九自恃大權在握,處理王金平問題時,部分程序瑕疵落人口實,而下手更有「非置人於死地」的狠辣,在在招致民眾反感,國民黨立委蔡正元就說:「人民心中有一條紅線,政客權勢再大都不能踩。」親近王金平人士更直言,馬英九在這場政爭中,無論自身實力或捍衛司法公正的道德正當性都占優勢,勝負的分野就在於,「馬英九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王金平永遠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馬英九只想著最好的狀況,王金平永遠做好最壞的打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78

《過來人告白》張智超中學愛打籃球啟發職涯操盤力人生像馬拉松贏在起跑點未必能勝

2013-11-18  TWM
 
 

 

身為證券自營部主管,張智超帶人帶心;在投資操作上見解獨到、邏輯清晰,也深獲長官肯定。

他雖是台大財金研究所畢業,但求學過程崎嶇且荒唐;他並未贏在起跑點,但不受羈絆的青春期,卻為日後職場擦出燦爛火花。

撰文‧歐陽善玲

「人生不一定要贏在起跑點,愈早接受挫折,對人生愈有利。」大眾證券投資事業處副總經理張智超,高中重考一次,大學重考兩次,他常在演說時,對台下聽眾自嘲:「我的人生充滿挫折,家道中落,父母離異,重考三次,沒人會比我慘。」他比同儕至少晚了三年出社會,與他同期入行的人,現在成就卻遠不如他。

「在工作上,他最令人佩服的一點,是既認真又靈活,這一點非常難得。」大眾證券自營部經理練竑初,與張智超共事十年,他認為在投資領域有兩種人,一種是非常認真研究,選定標的後就很執著,持股信心強烈,就算看錯,也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

另一種人是很靈活,能隨著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操作策略;但這種人,往往就不夠認真。「在投資市場上,認真與靈活很難兼顧,兩者間甚至存在著矛盾。但他很特別,到現在這種職級還會認真去拜訪公司;如果發現公司不如預期,也會立即認錯、修正,很不容易。」練竑初說。

身為證券自營部主管,張智超懂得帶人帶心;在投資操作上,他見解獨到、邏輯清晰,也獲得投資前輩及長官的肯定。他雖是台大財金研究所畢業,但求學過程崎嶇且荒唐;他不是典型會念書的乖乖牌,但課堂外的天空,卻讓他日後在職場上展翅高飛,揮灑自如。

以下是張智超對中學時期生活的第一手告白:我不是典型的台大學生,與一般金融同業相比,我算是異類;國中以前,我都在放牛班,成天只知道玩,幾乎不念書,也不知念書有何意義。這和家庭教育有關,現在回頭看,中間過程雖然坎坷,卻對現在工作意義重大。

家道中落 從挫折中培養危機感我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態度,說好聽點,是自主式教育,其實就是放任式管理。小時候,家裡經營理髮廳,經濟狀況還不錯,所以從小就被灌輸一個觀念,書不用念太多,能憑自己的本事創業,在外闖出一片天才更重要。

三十多年前,我小學一年級,每天到學校就有一百元可花;有時懶得走路了,就坐計程車上學,很揮霍;我也因為手頭寬裕,三不五時請客,人緣極好。這樣天堂般的生活,到了國中卻風雲變色。當時,台北市大力掃蕩八大行業,理髮業也遭波及,原本經營得還不錯的理髮廳,被迫搬離住宅區,我的世界也從此發生劇烈變化。

剛開始,家裡從大房子換成小房子,後來從自己的房子,變成向人家租房子;上了國中,零用錢沒有變多,再鈍的小孩也知道家裡出事了。家境由盛轉衰,父母甚至因而離異,我的人生一夕驟變,跌到谷底。更認清一件事,要回到過去的好日子,只能靠自己。

我知道不能再混下去,並對未來產生危機感,及對知識的飢渴感。國中畢業後高中聯考,放牛班學生自然是陪榜的分;當時親戚多鼓勵我去念高職,學一技之長,但我知道念了高職再往上爬的機會不大,所以抱定決心重考。

國四重考生涯很苦,我把流失了九年的東西,濃縮用一年pick up(重拾)起來。後來我考上了北縣板橋高中,心情放鬆下來,又開始玩三年,真的很荒唐,但我不後悔。我都在玩些什麼呢?國高中時期都在蹺課打籃球。

酷愛籃球 對投資操作助益大不要小看運動,這對日後我在投資領域幫助非常大。至少有兩件事,多虧學生時代打籃球的訓練,一是團隊合作,學習領導與被領導,及如何溝通協調;另一是反應訓練,也就是即時判斷的能力。

比方說,籃球場上攻防變化快速,策略運用百變,如何掩護、擋人,都有賴團隊合作默契。可能前一秒還在進攻,後一秒就變成防守,戰術馬上就要調整;不只鍛鍊體力,更能刺激腦力、培養領導與團隊合作力。少了這層訓練,我在職場上的成績不會如此。

我有個好友,是建中、國立大學、理工碩士,從小到大都念名校,是個乖乖牌。除了念書,他不運動,也沒有其他興趣,多半時間都宅在家裡,伴著他的不是手機,就是平板電腦。他與我同期入行,也是操盤人,但只懂得看盤,卻不懂如何與人互動。

我想起以前念書時,老師曾說過,「以後出社會比較有成就的,會是功課普通,但特別會玩、會運動的人。」現在看好像有些道理,在投資這一行,要有自己的邏輯與判斷力,還要敢執行,乖乖牌是成不了氣候的。尤其過度倚賴程式交易、模組的人,將量化科學奉為圭臬,其實忽略了成功的投資,藝術成分遠大於科學,了解人心及人性,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我在青少年求學階段,蹺課、追女生、騎機車、爬牆樣樣來;老師剛點完名,一轉頭,我們在台下就一哄而散,翻牆去八仙樂園玩。因為愈早探索自己,很多事都能看得比較清楚,不像宅男沒見過世面,就容易迷失自己。

父母雖然放任我,不在意我念不念書,但有兩個做人的道理,他們卻管教嚴格。一是與朋友交往要「重義輕利」,二是對人要懂得「施比受有福」。就拿對朋友要「重義輕利」這件事來說,到現在,對我在職場上的幫助就非常大,是爸爸送給我最棒的人生禮物。

父母開放 得以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家境不錯,我有一輛讓小朋友羨慕的腳踏車。我想既然這麼受歡迎,不如以分時出租方式,將腳踏車一小時分租給三個人,一人騎二十分鐘,收錢賺外快。那天回家,還得意地向父母炫耀,以為會得到誇讚,說我有生意頭腦;沒想到,非但得不到讚美,還被修理一頓,要我把錢還給朋友。直到現在,對朋友「重義輕利」的家庭教育,仍對我影響深遠。

而媽媽是虔誠的佛教徒,相信因果輪迴,她告訴我,如果只想伸手向人家拿,下輩子就會做乞丐;如果願意給,下輩子就會當員外。還有小時候媽媽常帶我上圖書館,她念佛經,我就在一旁看書,讓我養成從書中找答案的習慣,所以雖然中學很愛玩,但我的本質是愛看書的。

因為對朋友講義氣,我放棄了淡江國貿系、東吳國貿系,大學陪著死黨重考兩次,最後考上政大保險系。中學階段荒唐的歲月,父母從不干涉我的決定,一切都讓我自己做主;隨著大學畢業,出社會的腳步逼近,我開始強烈感受到「飢渴感」,也明白只靠做保險,無法滿足自我成就感,那段時間,我仍持續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直到接觸《勝券在握》這本書,內容講述巴菲特的成功故事,我便為之著迷,很快就下定決心,要走投資這條路。在強烈的動機與危機感驅使下,我打定主意研究所畢業,就要從證券研究員做起,走巴菲特的路;到現在成為自營部主管,投資上任何決策,都深受中學時期影響。

人生不是跑百米,重點不在瞬間衝刺與爆發力,而是跑馬拉松,講究持續力,每步都踏得穩健扎實,人生才能豐富精采;贏在起跑點,未必是最後勝利的保證。

張智超

出生:1971年

現職:大眾證券投資事業處副總經理經歷:國票證券投資部副總經理、日盛證

券自營部操盤人

學歷:政大保險系、台大財金所得獎紀錄:2010年金彝獎傑出證券人才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46

品火鳯(5):袁方贏在起跑線/行自己的路(第4冊第25回)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5183

現時流行一些父母,希望將子女培育成為「不是人」。
話都未識講,已經要參加play group;識講話了,就去學多國語言。
然後,由朝到晚的補習班,由樂器開始,到其他古靈精怪的所謂技能。
連香港研究中產現象的學者呂大樂教授也指出,「過去有大學學位就搵到工,依家就業,除咗要學樂器,仲要課外活動叻!」
陳某老師不知是否「以古諷今」將現時流行的「贏在起跑線」搬到古代。

袁方贏在起跑線01

袁方贏在起跑線02

袁方贏在起跑線03

 

好一句:「你不可以曲解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心意!」
可以作為香港很多自命中產者的擋箭牌,為了要子女重複自己的路,甚至超越成就
就會有很多自以為合理的事情發生:

 

袁方贏在起跑線04

袁方贏在起跑線05

袁方贏在起跑線06

 

下周,我們再看看另一個版本的「贏在起跑線」,茲附一圖以作提示:

贏在起跑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63

贏在投機的起跑線上(本文刊發於6.27日的《證券市場週刊》) 唐朝

http://xueqiu.com/8290096439/29929401
A股投資者多喜歡標榜自己為價值投資,對投機則敬而遠之。其實,投機又有何不可?

何謂投機?

被譽為價值投資鼻祖的本傑明.格雷厄姆,曾經這麼定義投資與投機:「投資是指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就是投機。」這個定義相當模糊。無論是「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還是「滿意回報有保證」,在事前都無法以客觀的、統一的標準進行確認。在投入金錢買入某資產時,很少有人會承認自己沒有經過分析、本金危險且不會有滿意回報。因而,使用格雷厄姆的定義,很難在買入前,確認某交易究竟是投資還是投機。

投資和投機,關注對象大不同,決策系統也大不同。只有清楚的知道究竟在做什麼,才可能將注意力放在正確的關注對象上,杜絕為自己貼上自欺欺人的標籤。為此,尋找一個清晰準確、邏輯一貫的原則,區分投資和投機,非常有必要。

以回報來源界定投資與投機

筆者這樣定義投資與投機:投資,是回報的獲取主要依賴資產自身產生的現金流,無需依賴新買家的出價;投機,剛好相反,是回報的獲取主要依賴新買家的出價。或者更簡單的說:買股是投資,買票是投機。採用這個定義,可以在交易發生時,明白自己究竟是意圖投資還是投機,從而圈定需要關注什麼,來確保滿意回報的獲得。

何謂買股,何謂買票?讓我們拋開教科書枯燥的解釋,穿越回大航海時代吧。那是屬於冒險家的時代,一艘船從歐洲大陸出發,無論經大西洋到美洲,還是繞印度洋到亞洲,帶給沿途各國人民從未見過的稀罕玩意兒,當然,不便宜。順帶收走當地土產,當然,不會貴。此地之土產即是異地之稀罕,一趟船跑回來,常常是數百倍的利潤。然而,風大浪大、海盜出沒,十艘船總有那麼兩三艘或沉沒或被劫。怎麼辦?

對利潤的追求,常使人類想出精妙的解決辦法。十艘船的船主,放棄每人擁有一艘船,改為每人佔十艘船總收益的1/10。10*1/10=1,簡單的等式,帶來完全不同的獲利模式。哪怕十條船隻回來5條,只要每條回來的船,能獲利百倍,每位船主都能夠獲得50倍的收益。一邊是確定賺50倍,一邊是或賺百倍或血本無歸,精明的商人,當然知道怎麼選。於是,股的概念誕生了。至於為了鼓勵監督船長和水手,而誕生的股權激勵及監事會制度,此處略過。

船,就是企業。股,就是船的一部分。持股人享受船的收益,並以出資為上限,承擔沉船風險。

船主們找到了規避風險的辦法,夜夜安枕卻賺得盆滿缽溢,自然惹得旁人羨慕。一群或陌生或相互認識的人,寫個合約湊錢買船、雇水手,新企業就建立了。

船出海了,那可要些日子才回得來。那時候,沒手機沒電報。出海後,是徹底的杳無音信。這期間,若有持股人急等用錢,只好找個見證人,將出資協議附上轉讓合同,出讓於有意購買者。成交之後,這條船或帶著百倍回報返航,或沉入大海,該佔的份額,該冒的風險,都由買家一力承擔了,與原出資人再無干係。票,也誕生了。

逐漸的,建立在股和票上,也有了兩種不同的獲利模式。一種是以返航回報為主要獲利來源的股模式,另一種追求買與賣之間差價的票模式。

巴菲特說,企業的內在價值就是其生命週期內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的折現值。這就是以返航回報為主要獲利的模式,回報的產生不依賴新買家的出價。正因為回報不依賴他人,所以巴菲特才敢放言即使股市從明天起關閉,其投資決策仍然不受影響。關於現金流折現獲取回報的思路,筆者曾在《漫談現金流折現法》(http://xueqiu.com/8290096439/28126934)一文中,進行過闡述。

而格雷厄姆一生進行的大部分交易,以及他所宣揚的主要選股規則,是買入市值低於淨流動資產值2/3的企業,待股價超過淨資產以上某比例後賣出獲利。可見,格雷厄姆的回報,主要是依賴於新買家的出現,屬於票模式。

1955年,格雷厄姆作為證券市場著名專家,在美國國會一個證券市場委員會的調查詢證中,被問道:「當你發現了某個特殊的情形,並且您僅憑臆想判斷你可以用10美元買下,而它是價值30美元的,於是你買進一些。但只有當許許多多其他的人,認為它確實價值30美元的時候,您才能實現您的利潤。這個其他人認為它價值30美元的過程,是如何產生的——是做宣傳呢?還是什麼別的?是什麼原因促使一種廉價的股票發現自己的價值呢?」 格雷厄姆回答道:「這正是我們行業的一個神秘之處。對我和對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樣神奇。但是我們從經驗上知道最終市場會達到它的價值。」這個回答清楚的表明,對於價格終將回歸價值的規律性原因,當時的格雷厄姆並不明白。

以現在的眼光看,市場價格終將回歸價值,是因為資本的逐利性。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濃罩著高回報資產的未知因素,逐漸明朗。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高回報資產必將吸引資金進入,從而拉升該資產的市價,直至其回報率回落至社會資本平均回報率水平。價格就這樣回歸了價值。

贏在投機的起跑線上

投資的回報,主要依賴資產自身的現金流。投資者可以不關注資產交易市場的報價,卻需要時刻關注企業的經營情況。包括但不限於企業自身的決策變化,所在行業的景氣度變化,競爭對手的行為變化等等。投機,關注資產的價格變動。關注新買家何時出現,因何而出現,主導新買家出價的因素是什麼。

投機與投資既沒有水平高下之分,也沒有道德高下之分。所不同的,僅僅是回報來源不同、關注因素不同而已。即便是意圖從企業現金流獲取回報的投資者,也免不了會受買家過高出價的誘惑,賣出而成為投機者。至於意圖從股價變動中獲利的市場參與者,則完全可以堂堂正正承認:我,是一名投機者!

那麼,資產價格究竟是如何變動的,背後有沒有可以掌握的規律呢?

以股票市場為例,股價(P)永遠等於市盈率(P/E)乘以每股盈利(E),這是數學,是永不會錯的公式。因而,只要寄希望從股價變化中獲利,總也離不開預測企業盈利和市盈率——兩者或兩者之一的變化。如果對這兩個指標全無概念,貿然入市交易,也許能有一時的好運,但長期看,關燈吃麵的結局是免不了的。

企業盈利和市盈率,未來都有漲跌平三種可能,由此誕生了九種未來股價組合。能否從股票價格上獲取差價,取決於今天在什麼組合上買入,也取決於未來在什麼組合上賣出。

企業盈利的變化趨勢,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非常多。任何行業,都需要數年的持續關注,才可能做出基本靠譜的判斷。浸淫行業數十年的業內頂尖人士,錯判形勢導致企業兵敗如山倒,也是殘酷商業競爭中常見的事。認識到這一點後,投機者應持保守態度看待企業未來盈利,將研究定位於排除盈利可能下滑的企業,並忘卻對企業盈利的樂觀預期,使股價變化的決定因素,落在市盈率的變化上。

市盈率的變化,本質上是市場參與者情緒的變化。億萬市場參與者情緒起落之和,神鬼莫測。牛頓在股市投機巨虧後,曾經發出過著名的感嘆:「我可以測算天體運動的規律,卻無法測算人性的瘋狂」。然而,雖然規律難測,但高風險雷區卻不難發現。

市盈率,是回報率的倒數。20倍市盈率,代表著回報率為 5%。同時,由於股票投資回報,無人擔保,購買者需要在無風險利率的基礎上,加一個風險補償收益率,以彌補承擔的風險。因而,即便樂觀的假設風險補償收益率為零,無風險的資金回報率,也已經天然的劃出了市盈率的上限。也就是說,在忘卻企業盈利增長的保守假設下,若無風險回報為6%,能夠接受的市盈率上限必須低於17倍。17倍市盈率以上的區域,就是高風險雷區,是大概率虧損的區域。

「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了。」這是被巴菲特譽為「西海岸哲學家」的查理.芒格經常談到的投資真理。只要能避開哪些致命區域,成功自然就會到來。無論面臨的誘惑多麼大,學會拒絕進入市盈率的高風險雷區,就贏在了投機的起跑線上。

美國投資大師、戈坦資本創始人喬爾.格林布拉特先生,僅僅依靠低市盈率策略,加上一個投資回報率指標,在其20年的投資生涯裡,獲得了年均40%的傳奇收益。這些寶貴經驗,被格林布拉特先生寫成一本小書《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the market》——中信出版社出版中譯本名為《股市穩賺》,是一本薄薄的,定價僅18元的小書,相當值得一讀。

----------------------------------------------------------------------------------------
後記:
1)本文發表時,標題用了《投機有何不可?》;
2)本文是比慘大賽後的「老唐12條」注水所得,其主要邏輯在12條裡均已有闡述;
3)從上條可知,本文是一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者的總結。對於擅長50PE買,150PE賣的高手,本文分文不值,敬請忽略;
4) 文章最後一段,是為了以讀書札記面目出現,隨手從書架上扯了一本和本文主題相似的小書,而後加上去的。雖然生硬了點,但書真是值得一讀的好書。作者用投資回報率和收益率組成一個簡單的令人不敢相信的公式,取得了不可思議的回報率。
5)和戈坦的神奇公式類似的「低市盈率,配上高Roe,再加上分散」,是老唐認為的有邏輯支撐的體系,是能在投機戰場上長期生存的可靠法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38

過半用戶不了解:商務租車如何“贏在中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45&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26 08:59 編輯

過半用戶不了解:商務租車如何“贏在中國”?

作者:宗秀倩


1、商務租車的用戶知曉度仍然很低,在超過12000名網友調查中,54%比例的用戶表示從未聽說過;

2、多方平臺加入商務租車競爭,有望加速租車行業的移動互聯網滲透,輕資產、平臺化的商業模式或將整合到租車行業中來,神州、一嗨租車等傳統租車公司不會袖手旁觀,會強勢介入;

3、由於涉及到道路安全以及財產安全,商務租車目前尚未擺脫非法營運和黑車洗白的身份,該領域將受到更多的法律和政策約束;

4、增值性的商業模式會是未來商務租車玩家的競爭重點,目前各家都在探索中,提升用戶體驗,符合懶人經濟導向的增值模式會更歡迎,如辦理違章業務,甚至代辦出入證件等。


過半用戶不了解商務租車

今年年初,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掀起的打車補貼大戰,讓一部分用戶過足了打車癮。騰訊科技企鵝智酷的調查顯示,在12317個調查樣本中,17%的用戶對手機打車服務拍手稱快,還有26%的用戶表示還可以,當然,也有12%的用戶表示打車軟件不好。


更值得註意的是,有45%的用戶反饋尚未使用過打車軟件。這說明在顛覆傳統打車方式的道路上,打車軟件仍有較大的發力空間。


打車軟件作為工具性應用,很難有直接的盈利模式。滴滴和快的在獲取千萬甚至億級用戶後,悄然轉換了賽道,做起了商務租車。他們分別推出了滴滴專車和一號專車,和更早進入這一領域的易到構成直接競爭。同時,Uber和AA用車也在發力這一市場。


另一股打著分享經濟旗號的P2P租車也在商務租車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比如PP租車、寶駕租車以及在華南市場籌備的快快租車。


對於這個新領域,騰訊科技企鵝智酷的調查顯示,對商務租車服務滿意度較高的用戶占比23%,有11%的用戶表示太貴,另有12%的用戶表示用商務租車比較招搖。


在整個調查樣本中,有54%的用戶對商務租車並不了解。


入局者的玩法:租車市場模式解析

1、起步期即進入商務租車市場


易到用車:2010年5月創立,車輛來源主要是私家車加盟。今年年初完成B輪6000萬美元融資,9月完成C輪1億美元融資。


Uber:去年進入上海,今年7月進入北京。目前在上海、廣州、深圳和北京四個城市提供服務,車輛來源是與租賃公司合作。在美國,Uber已成為明星創業公司,未上市估值已達幾十億美金。


AA用車:目前在北京和深圳提供服務,到今年底會有擴展到20 個城市,目前在北京投入車輛有 300 多輛。特點是自己有車,自己招聘培訓司機、管控車輛。AA租車近期也獲得千萬美元A輪融資。


2、從打車軟件延伸做租車


滴滴專車:滴滴公司今年9月開始嘗試推出商務租車業務,目前在滴滴打車客戶端也有滴滴專車的標簽,用戶可以在客戶端里選擇打車還是預約商務車。


一號專車:由快的打車去年年底收購的大黃蜂演化而來,有獨立客戶端,也可以在快的打車客戶端里選用一號專車服務。車輛來源是同汽車租賃公司合作。


3、倡導私家車共享的P2P租車模式


PP租車:目前是最大的P2P租車公司,總部在新加坡,去年10月在中國上線。註冊車輛在10萬輛左右。已獲得紅杉、清流投資的1000萬美元A輪融資。


寶駕租車:由學大教育創始人李如彬創立,最早做的是明星租車業務,目前在全國已經做了9個城市,預計年底平臺上的私家車數量刻達到3-5萬。


友友租車:主打社區友鄰租車,已經覆蓋北京、上海、成都及三亞四大城市,擁有共享出租車輛過萬。最近獲光速安振、險峰華興等1000萬美元 A 輪融資。


快快租車:還在籌備中,預計9月底上線,未來主攻華南市場,先做廣州、深圳兩個城市。


商業機會
賺錢路線很清晰

1、傭金收入


這是最直接,也是目前最通用的商業模式。


作為信息和交易的撮合平臺,易到等商務租車公司通過和勞務公司簽訂協議,一般能夠從乘客車款中抽取15-20%的傭金。P2P租車公司則是從乘客出租收入中提取費用。


2、增值收入


P2P租車領域,除了傭金以外,目前可以預期的增值收入方式包括保險銷售、查違章、4S店維修等。保險銷售、車輛修理是4S店的一大利潤來源,移植到P2P領域,利潤也非常可觀。辦理違章業務等符合懶人經濟導向,也會受到歡迎。


3、物流收入


Uber今年上半年在美國推出快遞服務,未來用戶可以在紐約曼哈頓地區通過Uber的App進行發單或收貨。


此外,其他基於O2O以及信息與交易流動的模式,也有想象空間。


挑戰用戶習慣和政策風險需重視

1、用戶習慣引發的規模和速度限制


商務租車價格相對較高,有經濟能力買單的用戶遠遠少於出租車用戶;P2P租車更加艱難,現在下決心拿出自己的私家車出租的用戶相對較少,這直接制約了市場規模的擴大。


2、政策限制


比起出租車領域,商務租車來自政策層面的約束會更多。最近上海、北京交通管理部門先後出臺對私家車投入營運的系列規範。

有商務租車平臺采取“人車分離”的措施進行政策規避,車屬於一個租賃公司,司機屬於一個勞務公司,以謀求合規。


3、新險種投保


商務租車領域需要新的險種來保障。目前保險企業對新險種有兩種看法:一種是相信未來商務租車是個趨勢,會積極和商務租車公司探討;另一種,相對保守,尚未有強烈意願和租車公司合作。


4、車輛的風險控制


車輛所有權的風險主要出現在P2P租車平臺上。有不良用戶將車租用之後,通過假冒手續將車進行變賣。目前P2P租車公司采取安裝GPS定位的方式,對車輛軌跡進行追蹤來減少風險。


5、競爭對手


商務租車的競爭對手除了這些同期出現的平臺,更大的競爭對手來自傳統。比如神州租車和一嗨租車即成為P2P租車的顛覆對象。

傳統租車公司也開始反擊。剛剛上市的神州租車表示,以租車公司的資源積累,一定不會等著去看,會強勢介入。


(轉自企鵝智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47

可口可樂與Burberry回春 贏在一種Fu

2015-07-27  TCW


當千禧世代當家做主後,他們不僅改變職場規則,更撼動消費市場。

根據美國數位廣告投放商Moosylvania統計,在美國,這群人每年的購買金額超過一千七百億美元,是X世代(三十六到四十九歲)的一?四倍,且持續增加中。

他們,信奉「享受不必擁有」不想買車、付停車費,叫Uber就行

然而,他們絕不容易討好,我們集結來自投資銀行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的報告,看到這群人將「摧毀」銀行、有線電視業等。自學貸壓力成長的這群人,其實極為實際,這讓他們推崇「享受不必擁有」的風格,如汽車公司就必須面對一個新難題:他們不再買車,不願意付停車費,而寧願使用叫車服務網站Uber的服務。

許多老企業,似乎不敵這股新浪潮。例如百年歷史的服飾品牌A&F、近半世紀的品牌Gap,在新世代年輕人眼中都不再性感,營收、獲利數字持續下滑。

可口可樂》放棄砸大錢做行銷把瓶身命名權交給顧客,反救起營收

不過,從兩家百年老店可口可樂與Burberry的故事卻要告訴你:在他們眼中,「老」並非原罪,而是你能否放下姿態。

即將被千禧世代「摧毀」的產業之一,也包含被貼上肥胖禍首標籤的碳酸飲料。美國整體碳酸飲料銷售量,至二○一四年為止已創下連續十年下滑;受負面形象影響,可口可樂自二○一二年起年度營收、毛利都下滑,股票總報酬率表現也落後同業。

不過,根據美國《廣告時代》 Advertising Age)雜誌統計,二○一四年是可口可樂十四年來銷售量首見成長。今年以來,不僅德意志銀行重新給予可口可樂「買進」評等,可口可樂四月底公布的財報,全球營收溫和成長一%,是近兩年多來首次季成長。

可口可樂能逆轉勝,是因他們拋棄百年來的行銷邏輯:砸大錢,去影響消費者。

這次,他們完全顛倒過來,讓消費者感覺,自己是可以影響這個百年品牌的!

二○一三年,源於澳洲的「分享可樂」 Share a Coke)行銷活動吹進中國市場,他們因地制宜,把「天然呆」、「文藝青年」、「型男」、「你的女神」等流行用語印在經典包裝上,取代「可口可樂」四個大字。整個夏天,在中國的微博、微信等各種社群媒體上,滿目所見都是網友上傳的可樂瓶照片。

隔年,可口可樂把美國千禧世代最常見的二百五十個名字,如「Chris」、「Jess」、「Alex」等印在瓶罐上,同樣吸引一票年輕人到處「搜查」有自己名字的可口可樂。一位二十二歲的服裝店員精心蒐藏印有自己名字的可口可樂,他對《華爾街日報》說:「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大品牌上,這感覺就是我的東西。」

「可樂罐、可樂瓶是全世界最經典的設計,」品牌獨立顧問克奇菲爾(Dean Crutchfield)對《華爾街日報》表示,看見名字印在瓶子上頭,會讓人有一種自己對大廠牌有影響力的感覺,讓無數人驚呼、進而想盡辦法擁有。根據《華爾街日報》,此舉成功將可口可樂美國營收,推升超過兩個百分點。

可口可樂還推出巡迴各地的可樂瓶客製亭,讓你自主決定可樂瓶上要印什麼名字。在美國,光是二○一四年夏天,就印出超過十萬種名字。

除了實體活動,消費者還可上網製作虛擬「可樂瓶」,結果,社交媒體上曬出超過六百萬瓶虛擬可樂。

很多人認為,品牌的威力對千禧世代將逐漸失靈。但是,可口可樂的例子讓我們看到另一個面向:品牌仍是難得的資產,當消費者感覺它能夠「參與」產品的生產過程,他們自然會用你想像不到的熱情,主動替品牌做宣傳。

Burberry》拋開一線精品神秘感網路直播時裝秀,臉友是Prada逾三倍

另一個肯放下高高在上姿態的例子,是精品老店Burberry。

這個高齡一百五十九歲的品牌,是最善用社群媒體的精品。光是在臉書上,Burberry就擁有近一千七百萬名粉絲,是Prada的逾三倍。它在社群媒體上的成績,甚至讓前任執行長艾倫茨(Angela Ahrendts)在兩年前因此被蘋果挖角,擔任副總裁。

Burberry的數位化起步相當早,在多數精品還沒擁抱社群的二○○六年,艾倫茨便發願要成為「第一個完全數位化的精品公司」。

從前,時裝秀的舞台,只有VIP大戶與權貴們能接近,後台的秘密,只有時尚記者能一窺究竟。但這品牌卻是所有一線精品中,最早透過網路,自己掀開自家後院,讓一切變得透明的品牌。

在Burberry舉辦、全球第一場以行動裝置直播的時裝秀中,千禧世代的消費者,就算一件它的商品都沒買過,也依舊能從推特(Twitter)和Instagram上,看到服裝秀現場、紅毯專訪、後台照片到幕後花絮等細節,比現場VIP客人享受更多。

該品牌更率先在二○一三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推特上開設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客服帳號的精品。

此外,該品牌更不斷推陳出新,發展各式網路原生活動。模仿潮流雜誌,邀請網友上傳自己穿著Burberry經典風衣,演繹風格的照片,或是在網路上建置虛擬試衣間,讓消費者像玩洋娃娃穿衣遊戲一樣,自己搭配各種細節、客製化風衣,並進而訂購。同時針對分眾的社群媒體,如Google+、視覺化社群Pinterest等,發展不同的社群媒體策略。

Burberry的舉動,對精品業而言是一個賭注。因精品業賣的就是神秘感,若操作不當,變得有「普及」感,沒人知道,消費者是否還願意為一件風衣付出逾新台幣七萬元的代價。

艾倫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訪問時表示,也許千禧世代現在還不是精品業購買主力,但她相信未來會是,「而且這群客人是我們的競爭對手都忽略的一塊。」

她坦承,這些面向新世代所做的改變,雖然恐懼感、不信任與不確定性無所不在,但同時,「這也是過去從未有的自由、高度(成長)潛力,並有更多的機會去連結與學習。」

千禧世代確實沒有辜負Burberry為他們付出的賭注。該公司四月初公布的二○一四下半年財報,營收仍比前一年同期增長九%,比精品業平均的五%成長率高出許多。

可口可樂與Burberry的社群活動支出,也許比不上過去狂砸在電視或其他傳統媒體上的廣告費,但不約而同的,他們都挑戰了產業百年來的行銷邏輯。當百年老店都有機會翻身,未來的決戰關鍵,絕非公司新舊,而是,你願不願意革自己的命,替這群人冒多大的險。

【延伸閱讀】不必什麼都有的一代,正在「摧毀」傳統銀行、有線電視業!*破壞指數》受威脅程度越高,紅燈數越多:5個燈:有急迫改變必要4個燈:營收獲利恐大衰退3個燈:產業趨勢長期向下

■ 傳統銀行(破壞指數:5個燈)理由:美國媒體Viacom一份針對上萬名千禧世代的調查:.1/3對銀行沒忠誠度.逾5成難分辨銀行差異性.銀行淪為只是存錢的地方可能被誰取代:線上借貸平台如Lending Club、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

■ 有線電視(破壞指數:5個燈)理由:網路能獲得足夠資訊與娛樂。2014年第3季,美國付費有線電視頻道訂閱戶數流失了15萬戶,且至今已連續下滑5年可能被誰取代:YouTube、產製原生內容的影音網站Netflix、傳統有線頻道進化到網路時代的HBO GO

■ 實體零售商(破壞指數:4個燈)理由:台灣有近5成的千禧世代會在網路上購物,因網路購物更好比價、能購得更多商品可能被誰取代:購物網站亞馬遜、購物網站PChome

■ 汽車(破壞指數:3個燈)理由:這世代因收入較低,多數有「取用而非擁有」的觀念,因此較少買車,用其他服務滿足交通需求可能被誰取代:微笑單車YouBike、網路叫車服務Uber

■ 房地產(破壞指數:3個燈)理由:認為「有地方住」,不等於要「買房子」,城市房價高漲與有限收入,讓他們延後購置房產的時間可能被誰取代:未來可能轉向房產管理公司的民宿網Airbnb

■ 含糖飲料(破壞指數:3個燈)理由:從小看上一代因不健康飲食引起疾病,因此拒絕危害身體的高糖分軟性飲料與碳酸飲料可能被誰取代:主打千禧世代客群、訴求健康的機能飲料怪獸飲料(Monster Beverage) --*金融巨鱷索羅斯也投資

【延伸閱讀】丟掉舊腦袋!5大黃金法則黏住這一代

■ 越個人,越會在臉書上被炫耀!案例》可口可樂:瓶身可印專有名字或人格特質(粉絲、天然呆等),實施4年來,全球營業額增7%,台灣今年各通路銷售成長3成到5成樂事洋芋片:在美推出個人化包裝,消費者可以上網上傳照片,得到包裝上印有自己照片的洋芋片

■ 賣感覺,才有加價空間案例》耐吉:經營慢跑社群、開發慢跑App,不只賣慢跑鞋,而是賣一套慢跑者的生活態度無印良品:強調是「給消費者的生活提案」,去年在台灣開大規模的體驗旗艦店,也開設餐廳,讓消費者更直接體驗品牌價值

■ 比他們更「喜新厭舊」案例》根據東方線上調查,網購熱門商品的熱銷月份越來越短,5年前,一樣明星商品可熱賣近3年,現在暢銷時間只有5個月

■ 拋棄邪惡企業的形象案例》TOMS:主打你買一雙鞋,就捐一雙鞋給有需要的孩童,其共善理念,連好萊塢名人也埋單。創業9年,市值估計近新台幣200億元

■ 能幫他們省很大案例》Target:主打折扣的購物網站,美國64%的千禧世代,過去3個月內都曾在此購物,該公司股價1年來已漲43%

整理:吳中傑

【延伸閱讀】3大關鍵字淘金,高盛點名8檔千禧世代概念股

■ 關鍵字》高CP值,勝名貴精品.Carter's平價童裝品牌

看好原因:標榜耐穿,深獲千禧世代父母青睞,市占率14%,是市場第一(近1年股價漲幅:52%)

.孩之寶玩具公司

看好原因:積極與千禧世代父母熟知的內容品牌合作,如變形金剛等,傳統玩具業衰退同時,今年第1季營收仍成長5%(近1年股價漲幅:47%)

■ 關鍵字》不光重享受,更要健康.怪獸飲料機能飲料大廠

看好原因:全美第二大機能飲料品牌,標榜「壞」的精神,只贊助夠危險的極限運動。從老大哥紅牛(Red Bull)手上瓜分了近2成市占率(近1年股價漲幅:106%)

.耐吉運動品牌

看好原因:成功用社群與行動App等工具,經營運動社群,全球線上社群女性會員近7千萬人(近1年股價漲幅:47%)

.Dick's Sporting Goods體育用品零售通路

看好原因:根據千禧世代喜好調整策略,裁撤500多間店的高爾夫球教練,將目標瞄準女性與兒童(近1年股價漲幅:17%)

.Chipotle美墨連鎖快餐

看好原因:使用非基改食材的美墨快餐店,主打新鮮、友善環境的正直形象(近1年股價漲幅:12%)

■ 關鍵字》行銷用科技,必備大數據.星巴克連鎖咖啡廳

看好原因:針對精打細算的千禧世代,推出忠實顧客獎勵機制,例如透過App集點,換取免費飲料等,它的Instagram帳號是最多人追蹤的餐飲品牌(近1年股價漲幅:43%)

.Williams-Sonoma居家用品

看好原因:用大數據分析顧客行為,從要在哪裡開店、促銷策略等,你造訪網站時會看見哪些內容,都是他們用大數據算出來的。現在已有逾50%營收來自電子商務(近1年股價漲幅:20%)

註:股價漲幅統計至2015/7/17|資料來源:高盛銀行|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81

韓都衣舍贏在哪?傳統大牌為何幹不過長尾品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9391.html

韓都衣舍贏在哪?傳統大牌為何幹不過長尾品牌?

第一財經日報 劉瓊 2015-11-10 06:00:00

雙11臨近,各大品牌也都摩拳擦掌,預熱期間已經火光四濺。對2015年“雙11”有新期待的服裝類淘品牌韓都衣舍,也正按照既定的節奏在預熱期間逐一引爆其“營銷爆點”。

“雙11”臨近,各大品牌也都摩拳擦掌,預熱期間已經火光四濺。

對2015年“雙11”有新期待的服裝類淘品牌韓都衣舍,也正按照既定的節奏在預熱期間逐一引爆其“營銷爆點”。去年“雙11”,韓都衣舍以單店近2億元銷售額,成為女裝類目第一。從一個年銷售額300萬的淘品牌,飛速增長到2014年的年銷售額達到15億,韓都衣舍只用了6年的時間。而由於服裝行業的高度分散化和對個性化要求的不斷提升,韓都衣舍這樣的領先淘品牌,還在不斷吸收或打造新的子品牌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化需求。

在互聯網品牌化的浪潮中,盡管所有類型品牌都在飛速增長,但貝恩公司與阿里巴巴研究院聯合開展的2015年度中國電商報告《互聯網品牌化和品牌互聯網化》顯示,目前暫時領先的是包括韓都衣舍這樣的中小品牌(包括區域品牌、淘品牌和非知名品牌),在阿里巴巴商品交易總額中的份額在過去3年提升了10%。過去3年,區域品牌和淘品牌的複合年增長率為74%,非知名品牌達到69%,市場占有率分別增加了6%和4%。

中小品牌往往通過更靈活而貼切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獲得青睞。這為那些大品牌敲響了警鐘,因為它們曾經借助大量投資建立競爭壁壘的做法在數字化世界中並不奏效。

“長尾品牌”的崛起與高增長

為什麽大品牌在線上幹不過中小“長尾品牌”?

上述研究顯示,代表中國80%互聯網零售額的阿里巴巴零售平臺上,品牌化率達到65%,在過去3年里提高了7個百分點,形成了1萬億人民幣的新增品牌銷售額,相當於中國零售市場規模的4%,也意味著人均新增約750元品牌支出。這說明,“互聯網品牌化”的轉變趨勢,即消費者追求優質品牌和產品的意識逐步增強。

其中,大品牌是指在全國範圍有分銷網絡,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例如優衣庫、諾優能;區域品牌是指在特定省份內有分銷網絡和知名度的品牌,例如百草味、丹姿;淘品牌是指誕生於互聯網,並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純線上品牌,例如韓都衣舍、三只松鼠;非知名品牌是指有註冊商標,分銷網絡和知名度通常僅限於特定原產地城市範圍內,品牌建設投入較少,例如可媚;無品牌是指無註冊商標,或品牌屬性不強(如圖書音像、農產品、收藏品、創意禮品、手工藝品、DIY產品、寵物用品、宗教用品、定制家具、五金工具、二手物品等),或根據當前品牌庫尚無法識別的新品牌。

“電子商務在中國曾經魚龍混雜,眾多線下大品牌一度固守實體渠道,遲遲不願加入電商行列。”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零售和消費品業務領導兼報告作者丁傑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而如今,中國的電子商務已然發展成了一個品牌化、品質化的公平競爭舞臺,一方面支持品牌在平臺上發現和滿足分散在各地、形態各異的細分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物流和交易的複雜性,使品牌能將觸角涉及包括三四線城市在內的全國大市場。”

“長尾品牌”獲得更快增長,丁傑認為,究其原因,主要由於線下品牌靠大量資本投入打造營銷推廣、渠道布局以及終端。大品牌借資本規模建立壁壘,而互聯網則營造相對低成本和高效的公平競爭舞臺。

首先,線上提供了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的營銷推廣。在線下世界,大品牌依靠高成本的市場營銷建立支配性優勢。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品牌逐漸被信用評價、信息披露、店鋪評分、社交網絡評價等解構,形成多元化的商品標識機制,從而讓小而美的長尾品牌也獲得與大品牌一樣的均等機會。線上提供了品牌與消費者直接互動的機會,品牌可以通過互動社區增加消費者黏性,並且從線上實時高效的評價體系中收集反饋,大大提升營銷效率。

其次,線上分銷輻射範圍廣,層級少,可以更高效地鎖定分散的客戶,不再依賴於線下複雜且高成本的渠道布局。使得長尾品牌也能與大品牌一樣,直接面向全國13億人的大市場。

第三,在線上建立品牌終端的門檻大大降低了。例如,在一線城市開設一家服裝店,門店的設立和人員費用通常占銷售額的20%~35%,而相應的線上店只需付出相當於銷售額5%~10%的平臺費用以及5%~7%的物流費用,相較於設立線下店節省了約一半的費用。

互聯網渠道

變為“品牌孵化器”

如果還將互聯網單一作為分銷渠道,貝恩公司的研究發現,品牌將無法適應這一全新的環境,並很可能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被先驅者們遠遠甩在身後。

傳統工業化時代,品牌打造由品牌驅動,是通過渠道單向傳播至消費者的。具體表現在產品開發中只能通過抽樣調研,預測大眾需求;產品生產時通常運用大規模生產工藝,生產標準品滿足大眾需求;營銷通過大規模、高成本地單向廣告傳播模式;而銷售通過分銷網絡和加盟商,利用零售空間進行銷售服務。這種模式是低效率和高能耗的,造成品牌和消費者間的供需不匹配、信息不對稱,也造成“渠道為王”帶來高成本的渠道投入。

而互聯網時代的新一代消費者,更希望通過消費獲得參與感,成就感和精神歸屬感。他們一方面積極主動地參與評論並瀏覽其他消費者的反饋。艾瑞咨詢公布的一份網絡調研顯示,超過70%的消費者在網購後有留言或評分習慣,而高達90%的消費在購買前會閱讀評論。

另一方面區別於線下,消費者的購買過程不再是匿名和不可溯的。網絡將他們的研究、瀏覽、點擊、評論、選擇和購買全過程一一記錄,並且可以追蹤到消費者跨品類、時間以及平臺的購物全程行為,描繪出每個個體消費者的全景,提供更深層次而個性化的消費者洞察機會。

同時,新一代的互聯網平臺也不再一味扮演單一銷售渠道的角色,而是提供更多創新數字化增值服務和更多觸點,從產品研發到供應鏈以及營銷,更好地幫助品牌與消費者共創。

例如天貓通過對線上服裝銷售的大數據分析,幫助平臺上的領先快時尚品牌規劃線下門店選址。再比如京東預售功能幫助品牌獲得更準確的需求信息,其中最成功的一次預售活動幫助某品牌通過消費者投票獲得準確的產品功能需求,並募集高達7000萬的預付款項。

營銷方面,阿里巴巴的達摩盤服務幫助一系列快消品企業圈定與其現有消費群特征一致的潛在客戶,並通過紅包或消息服務進行品牌推廣。渠道管理方面,阿里巴巴的滿天星計劃通過單品單碼的二維碼,幫助消費者甄別真假貨,同時品牌可以利用消費者的掃碼過程,開展二次營銷並推廣忠誠客戶積分計劃,還能管理渠道竄貨以及記錄終端動銷率。

“在這兩股東風下,傳統品牌單向驅動的模式正被逐漸更替”,貝恩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零售和消費品業務領導兼本報告作者韓微文表示,消費者成為品牌的寶貴資源,被積極納入品牌的誕生和傳播過程中,化身為免費的設計者、測試員、市場推廣者。產品品質成為另一要素,是激發消費者持續互動、形成口碑的利器。而互聯網渠道由外掛系統變為品牌孵化器。

韓微文認為,“在這場轉型中,僅僅渴望成為一個數字化品牌是不夠的。企業還需要制定出數字化的運營模式,厘清數字化對於研發和供應鏈、營銷和客戶關系管理以及渠道的影響,確保部署好正確的組織結構和基礎設施。”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75

英特爾點名 智慧衣台廠贏在起跑點 成長最快的穿戴裝置 南緯、紡織所搶先插旗

2015-11-09  TWM

十五年前,智慧衣還只是布料縫上電線的奇異組合;今年夏天,可清洗、可搓揉,還能準確偵測人體生理訊號的智慧衣陸續問市,研究機構預測,二○二○年將有五十億美元產值,而在這波智慧衣熱潮裡,台灣廠商已贏在起跑線!

坐擁全球一流精品的紐約第五大道,今年夏天起有點「不衣樣」了。以經典馬球衫聞名於世的Polo Ralph Lauren,在八月底發表了一款可量測心跳、呼吸、壓力值與卡路里消耗的智慧衣「PoloTech Shirt」。

搶先NIKE、Adidas與Under Armour一步,運動型智慧衣以精品形象推出到世人眼前,一件定價二九五美元,將近新台幣萬元,不僅為其紐約旗艦店平添幾許科技感,也象徵了智慧衣的時代悄然來臨。

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台灣也有兩個自有品牌Rooti和CABALLERO,前者使用老牌紡織廠南緯實業子公司AiQ的金屬纖維,後者則是三司達企業採用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導電纖維,結合外扣式感測器,分別推出了運動智慧衣,在品牌官網與電商平台上就能買到,價格從新台幣三千元到八千元不等,商品化進度絲毫不遜於國際。

可搓洗、更便宜的電子產品事實上,從學術界誕生「智慧衣」的構想迄今已超過三十年,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二○○○年,飛利浦(Philips)與Levi's合作發表首件智慧衣「ICD+」,不僅厚重有如鐵甲,售價更高達九百美元,更別說當時智慧型手機尚未面世,「ICD+」仍屬於實驗性產品。

與十五年前相較,今日的運動智慧衣顯得聰明許多,且可耐清洗又可搓揉,符合了「是衣服也是電子產品」的標準,售價親民,讓智慧衣不再只是鎖在研究室裡的樣品。

顧能公司(Gartner)也預測,智慧衣將是未來成長最快速的穿戴式裝置,預測二○二○年時全球營業額將達四十九.七億美元,遠高於一三年的一百萬美元。

這也是為什麼,傳統紡織業、科技電子業、全球品牌商都想發展智慧衣,他們的腦袋裡都想著同一件事:有什麼東西比智慧手機、智慧眼鏡、智慧手錶更貼身、更離不開我們?答案就是能「解放雙手」的衣服。

雖然目前智慧衣的全球供應鏈尚未成形,但台灣至少有兩個團隊已贏在起跑線。紡織所與南緯集團投入智慧衣研發都超過十年,兩方團隊皆囊括面料、成衣、電子、電機、機械、醫工、通訊、設計等跨領域人才,「這種組合在一般紡織廠或電子廠都看不到,卻是做智慧衣的必備要件。」紡織所產品組組長沈乾龍說。

十年磨劍、跨領域團隊,加上獨步全球的導電纖維技術與專利權布局,讓台廠在智慧衣賽事搶進內彎道,一四年五月,英特爾發表一款智慧衣,就是與南緯攜手合作,未來NIKE、Adidas想找夥伴,台灣就能提供解決方案。

台廠優勢一:導電纖維技術智慧衣的核心技術關鍵是導電材料之突破,AiQ副總經理黃宏旭表示:「智慧衣要能洗、能摺、絕緣,穿在身上不能短路,也不能因為流汗導致訊號消失;簡單來說,衣服即新載具,像是軟機殼一樣,但電流比一顆乾電池還低,不會危及人體。」九五年時,黃宏旭原本在一家金屬材料廠「金鼎」,花了五年時間,從比利時購買機台再自行改造,將一根不鏽鋼柱軟化為纖維,最細可拉到兩微米,相當於髮絲的二十分之一細,捧住一團不鏽鋼纖維,就像捧住銀灰色的棉球,還能扯出柔軟的「鋼絮」,黃宏旭說:「當初為了尋找更大的市場,○一年時金鼎加入南緯成為子公司,又花了五年才將金屬纖維商品化。」目前,全世界僅三家公司生產金屬纖維,另外兩家皆從事工業用途,如玻璃製程必須的高溫緩衝材,僅金鼎一家投入智慧衣開發,並在○九年成立AiQ,跨界整合通訊業、半導體業,企圖成為智慧衣的解決方案商。

南緯實業總經理楊維漢興奮地說,過去推廣智慧衣,大部分人都沒感覺,「今年八到十月,我在美國、上海與台灣參展,被問到『智慧衣』的頻率幾乎是過去三年的總和!」一次參展三至五天,就能與上百組來自全球的人馬交流意見。

「你能想到的行業幾乎都談過!藥廠、保全、漁業、醫院,甚至連瑞士郵局都有,我們參加的展覽已經從紡織展、戶外運動用品展延伸到消費性電子展與通訊展,因為未來智慧衣販售的通路,可能不只是服飾店。」楊維漢說。

台廠優勢二:專利權完整

代理日本自行車品牌的三司達企業堪稱經典範例。○七年,三司達與紡織所共同開發智慧車衣,一四年正式以CABALLERO品牌在自行車經銷通路以及PChome商店街販售,「這是冷門產品,我們要先打開市場,所以定價不高;未來若競爭對手想做,我們也樂意將感測技術技轉分享。」三司達品牌副理辜銘仁說。

「台灣紡織業有很強的優勢,但專利權意識有待加強,否則未來容易被國外大廠影響。」沈乾龍提醒,智慧衣已經不是單純的紡織品,因為結合了感測、發熱或發光等電子模組,一定要累積專利權才能有效防禦,「科技人普遍有專利布局的常識,但紡織業沒有,這是未來加入者要注意的地方。」去年美國境內就爆發了智慧衣專利訴訟,Apple、NIKE、Adidas無不中槍,不僅影響了上市時程,也讓部分想投入智慧衣的紡織業界大老止步觀望。

幸好,台灣兩大領先者南緯與紡織所,都明白專利布局的重要性,從纖維材料到解決方案,各自累積了一百多項專利權,黃宏旭更強調:「我們幾乎每周都會有一個新的專利。」新創公司Rooti科技專研穿戴式裝置,創辦人黎克邁從鴻海出身,去年起與AiQ共同開發運動感測衣,僅花一年時間,產品已在今年九月上市,黎克邁強調,「申請一個專利要幾萬元,每年還要收維護費,一年比一年貴,我目前申請七個專利就花了幾十萬元,但這是必要的付出。」台灣的技術能量已到位,且開發速度愈來愈快,去年遠東集團整合旗下紡織、光電、通訊、醫療資源投入非金屬的導電薄膜材料,今年十月就在台北紡織展上展出,且董事長徐旭東更放話要在今年底上市。

遠東新行政總部總經理鄭澄宇說:「未來智慧衣的挑戰,仍在消費者使用習慣,以及新形態『衣服』的接受度。」這也是所有廠商的共同心聲,楊維漢強調,南緯○九年就提出智慧衣解決方案,但接軌的商業模式迄今尚未出現。舉例來說,運輸業曾找南緯討論智慧衣,以方便偵測司機、機長、船長的身體狀態,有效避免疲勞駕駛;又或是藥廠、醫院希望病患穿上智慧衣,能隨時監測血糖數值與服藥後反應,「千百種服務情境都是需求,但感測到的訊號要丟給誰?誰能處理?加上法規問題,沒有後台配合,前端就不具意義!」智慧衣已經在穿戴式裝置中另闢一場全新牌局,早早坐上牌桌的玩家,手裡疊高籌碼,但還需要押寶的運氣與準確的預測眼光,才能在新局裡稱王。

從瑜伽、跑步、騎車用的運動服,到偵測生命跡象的消防服,或是純娛樂功能的LED發光外套,智慧衣一穿上身,就是一套微電腦。

AiQ的金屬纖維已被英特爾與科技公司Rooti採用,感測之心跳能傳送到手機上記錄。

撰文 / 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