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RICS籲增專家參與補地價仲裁

1 : GS(14)@2014-07-11 15:43:0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710/news/ec_lad1.htm

【明報專訊】為加快增加土地供應,今年施政報告曾提出「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透過第三方人士介入,以仲裁方式加快達成補地價協議。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建議,政府可透過現行補地價機制,配合補地價仲裁計劃及專家裁決方式,多管齊下以加快審批補地價的程序。


最快12周有結果




根據現行的補地價機制,發展商需要遞交契約修訂申請予地政總署,署方會就申請發出一連串暫定建議及估價報告,最快約九個月才能向發展商提供首次補地價金額資料。假如補地價金額與發展商心目中作價有距離,發展商亦會多次上訴,整個補地價過程或長達數年,影響土地供應。

RICS香港分會補地價仲裁專責小組成員關樂平認為,補地價仲裁計劃有助加快審批補地價的程序,審批時間可縮短至12周至22周。學會建議,發展商對補地價金額首次上訴不果後,可以採用補地價仲裁計劃,金額的釐定應以雙方簽定仲裁協議的日期為準,以簡化市波動對金額釐定的影響。此外,政府及發展商可以各自任命專家,由其進行審議及調查,從而釐定出補價金額,雙方亦必須接受裁決結果。

RICS香港分會補地價仲裁專責小組負責人郭靖華補充,以補地價仲裁計劃來釐定補地價金額,成本必然較現行補地價機制為少,相信政府及發展商均樂意採用,但認為政府必須提高仲裁計劃的透明度,例如任用專家團隊時,可要求他們申報利益,避免出現利益衝突。

明報記者 李宛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813

李倞:港樓難負擔 較美海嘯前嚴重 籲增中型單位供應 鼓勵中產生育

1 : GS(14)@2018-01-25 14:51:03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247&issue=20180125
【明報專訊】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本周一發表報告顯示,2017年第三季本港樓價對比家庭年收入比率高達19.4倍,屬歷史新高,即港人需要不吃不喝不花費、儲錢19.4年才買得起一個普通的住宅單位。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土地資源與房屋政策中心(下稱中心)早前研究過1997至2016年港人買樓負擔能力,結論同樣是港樓價高得難以負擔,而且這問題較美國2006年、即爆發金融海嘯前更嚴重。研究所副主任李倞接受訪問時表示,港府應該增加住宅供應,尤其是針對中產階層的需求,由房委會增建面積達40至69平方米(約430至742方呎)的居屋及首置上車盤,才可望穩定樓價。

Demographia最新報告顯示,本港私人住宅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年收入中位數比率由2016年第三季的18.1倍,升至2017年第三季的19.4倍,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買樓的地區。Demographia已是第14年統計全球樓價負擔能力,是次研究涵蓋中國、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日本、新西蘭等國家,合共293個城市。

按息辣稅也影響負擔能力

中心早前也統計了1997至2016年本港私人住宅樓價,研究港人買樓的負擔能力,而且研究的範疇更廣泛,涵蓋的變量(variable)更多樣化。

首先,與Demographia簡單地把去年第三季私樓樓價中位數619.2萬元除以家庭收入中位數31.9萬元得出19.4倍的供樓負擔比率不同,中心計算港人買樓負擔能力時也將按揭利率考慮在內,因為它會影響借按揭買樓的業主之每月按揭供款金額,繼而成為置業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是考慮到港府近年連番推出稅務辣招調控樓市,目前除非是首次置業的本港永久居民,否則買樓便要繳付15%的從價印花稅,這也是置業成本之一,故研究也會考慮有關稅率。

另外,中心根據香港政府統計署的住房面積劃分,選取了其中3類戶型,分別為40至69.9平方米、70至99.9平方米及100至159.9平方米,並假設各戶型分別對應不同收入的住戶,由此計算本港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買樓負擔能力在1997至2016年間的變化。

家庭月入低於2萬難買私宅

負責該研究的李倞表示,他在研究初期曾參考Demographia的數據,不過,由於本港住宅市場的實際情况是政府大量提供公屋,故很多月入低於2萬元的家庭根本難以進入、亦不需要進入私人住宅市場,故他將有關家庭剔除於研究範圍以外。

另外,李倞把本港每年收入達24萬至42萬元、43.2萬至64.8萬元及66萬至94.8萬元的家庭分別定義為低、中、高收入家庭。對於面積介乎40至69平方米的私樓,研究計算了低、中、高收入家庭的可負擔能力;對於面積70至99平方米的戶型,計算了中、高收入家庭的可負擔能力;對於100至159平方米戶型,只計算了高收入家庭的可負擔能力。

由於研究包括按揭利率及辣招稅率等因素,故中心計算出來的負擔能力並非如Demographia一個簡單的樓價對年收入比率,而是一個指數,指數愈高代表樓價愈容易負擔。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可負擔購買一個40至69.9平方米住私人住宅的家庭來說,2003年該指數高達2.2,2016年已大幅下跌至0.4附近(見圖)。

李倞表示,在2006年美國樓市泡沫爆破引致金融海嘯前,當地樓價的可負擔指數為1,遠較港樓2016年時為高,顯示2016年本港樓價難以負擔的問題遠較美國在海嘯前嚴重;由於2017年至今本港樓價進一步上升近兩成,遠遠拋離期內家庭收入的升幅,故估計目前情况更為嚴峻。

如何解決本港樓價高至港人難以負擔問題呢?該研究亦就此提供了方向。李倞採用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以樓價作為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研究哪些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會對樓價帶來重要的統計學影響(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結果顯示,投資移民計劃與樓價呈正相關。

在2003年10月27日港府推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目的是把資金帶來香港,讓不在香港參與經營業務的人也可來港定居,條件是將650萬元投資到香港的資產(股票、債券、存款證或物業),而7年後便可獲得香港永久居民身分。

中心的研究顯示,上述投資移民計劃對推升本港樓價的影響十分大,而港府在2010年10月將物業剔除在投資移民的可選資產之中,2015年1月更暫停整個計劃,否則目前樓價很可能更高。

中產屬社會棟樑 房策可優先照顧

另外,研究亦顯示供應增加與樓價呈負相關,當中40至69平方米的戶型的影響力尤大。因此,李倞認為,港府不可只依靠私人發展商,而是應該透過房委會興建居屋或首置上車盤,持續大幅增加中小型單位的供應,以低於私樓的價格出售予中產家庭,中長線來說可望穩定樓價:「對於社會穩定來說,中產階級十分重要,港府的房屋政策可以優先考慮為這批社會棟樑,創造適合生兒育女的理想居住環境。」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01-25 14:51:19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386&issue=20180125
【明報專訊】港府增建居屋及首置上車盤幫助中產階級上車,相信社會各界均會支持,問題是地從何來。李倞表示,本港已發展土地佔整體土地的比例僅三分之一,而深圳有關比率高達五成,反映港府在開發土地增加住宅供應上仍有很大空間:「香港的綠化帶實在太多,拿一點綠化帶出來發展住宅,便可以大幅增加住宅供應。」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鄒廣榮在去年7月發表研究表示,填海是本港增闢新土地最有效和最快的方法,更提出研究填平本港第二大水塘、容量達2.3億立方米的船灣淡水湖,預料此舉可增加1200公頃土地,興建30萬個650平方呎的住宅單位。

港已發展土地佔比遠低於深圳

鄒廣榮當時解釋,船灣淡水湖原來的自然環境已在興建水塘時被破壞,故再發展該位置對環境影響亦相對小;他又說,可利用引水道將東江水引到其他水塘,亦建議政府增建海水化淡廠。

鄒廣榮提出上述建議後,隨即被部分人士指摘「完全脫離現實」、「無稽」,至今方案沒有進展,李倞為此可惜,他認同填平船灣淡水湖的方案可行,認為各界可慎重考慮。

[名人樓巿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