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由價差思維到炒股致富 Home Blogger

http://homebloggerhk.com/?p=9427
images (2)

上回提及不少人投資徘徊在價差思維,即儘量將一蚊既野賣貴佢,一鋪過有咁多賺咁多。賺價無非系估升或跌,估中十鋪已可發達,吸引非常。為何諗樣會建議大家逐步拓展收入,舍快取慢呢?

 

 

原因是人對投資出現「贏通街」的估計經常有偏差,人是喜歡憑自身經驗去推斷未來事件之出現機率。之前系股票贏過大錢的,對勝出率過份高估,而之前被蛇咬的,推都唔願番身。賺價是自己同市場的博奕,但打從「投注」開始,至少一半參與者就對某投資工具有所偏袒,減少自己能在市場賺錢的機會。

 

 

另一方面是市場對投資工具所附風險之估計有所誤差,特別是對發生機率很少的。例如對一隻股票之風險估計,是先計算該股票的平均價位(MEAN),而風險是各個SAMPLE偏離於平均價位的絕對值之平均數,即是標準差(STANDARD DERIVATION),根據德國數學家CARL所提議的吊鐘模型,有99.9%的SAMPLE不會偏離標準差三倍,即機率為1/1000。再仲延下去,又或者你可以去翻書,偏離標準差十倍和十一倍發生的機率,是1/14000000000和1/88600000000000000。用港人財富做例,偏離標準差十倍的人,話唔定求其一個大老闆,或者吳鎮宇都系,而偏離十一倍的人,陳啟宗先生的財富比吳生先簡直系有多冇少。惟吳鎮宇同陳啟宗之出現率,直系差咁遠嗎? (即1/14000000000和1/88600000000000000)筆者不是想和你談數學,而是用著名的吊鐘模型,根本系低估左某罕有事件的出現率,即系李嘉誠根模型講系幾億人先會有一個,惟世上都會搵到十餘個李先生同等財富的人。那,又與你何關呢?

 

 

現今各大投資銀行對風險之計算,都是用吊鐘模型,根據上面論證,現今大家用STANDARD DERIVATION去描述風險是不合適的,至少在某些稀有事件上,這模型錯得很。因而導致人們及機器過份低估某些異數事件之出現率。異數事件可能系幾年先出現一次,但由於長期低估而加上人類過份依賴電腦(連買賣決策都用程式計好),異數事件一出現會導致大圍崩盤。這十幾年大家都深感電腦發展快速,而電腦最叻奠過於計FORMULA。由於打從起始輸入計股票風險的程式都是有缺憾的,所以你想用股票去賺價,只如越來越難。市面上有不少人提倡用市場漏洞去賺錢,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你好似筆者咁根書讀,單靠傳統理論去買股票,越見不可能會賺錢。

 

 

其實筆者之前提倡的80/20投資法,部份亦源於上述論據。市場不確定性太多而計不清,那不如大部份十分保守,少部份作超進取投資了。亦有人將20%,或更多金錢,去捕捉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的射幸事件。引述黎耀祥在明報的一番話,他認為炒股多年,與其出出入入不如等大跌市一次SHOWHAND。他得出此觀點,是因大家過份依賴吊鐘模式去計算風險,由於模式在稀有事件上不能清晰作解,當中所給予你的一個執平貨機會。如在80/20投資法,應留有80%資金,在跌市下大注。本篇道出筆者對靠賺價去贏錢的看法,至於拓展收入去致富,在傳統大家想靠賺價致富的想法有何分別,容後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