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統一監管無疑是當前金融行業最受關註的話題。
3月9日,在2017年第八場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民生銀行副行長李彬表示,“目前來做統一資產管理業務的管理辦法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銀行等機構都在做資產管理業務,但是監管歸屬不同的監管部門,相關的規定是不太一樣的,所以產生了鏈條過長、監管套利、脫實就虛等現象。不過,監管部門已經關註到這個問題,也非常重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近幾年金融機構資管業務快速發展與市場的需求增加密不可分。李彬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居民財富快速增長,目前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規模超過百萬億,催生了大量投資需求,驅動了國內資管行業迅速發展。
近5年來,國內資管行業年複合增長率近50%,成為金融體系內最具活力和成長潛力的板塊。據統計,截至2016年6月底,我國資管業務規模約88萬億元,剔除重複計算後,約60萬億元,接近2015年GDP總量。
五大轉型
“當前,中國經濟金融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監管部門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和指導資管業務轉型。”李彬稱,未來民生銀行著力從五個方面加速資管業務轉型,開辟專業化、差異化的資管發展之路。
一是管理的轉型,推動治理模式、組織架構向市場化轉變,開展獨立專業化風險管理改革。
2013年初,民生銀行成立資產管理業務專營部門,對全行理財業務進行集中統一經營管理,在治理模式、組織架構、考核激勵、業務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摸索和實踐。
在推動治理模式方面,李彬稱,其目標是公司事業部治理模式發展,現在從一些方面都已經開始做準備。
組織架構的轉型,則是要在全行建立大資管的產品平臺,設置資管的投資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加強投資決策能力、資產管理能力,設立固定收益、二級權益、全球市場等獨立的投資條線以及相應的組織架構。
2015年2月,民生銀行正式啟動“鳳凰計劃”,推進全面戰略轉型和經營管理體系再造。其中,資管業務是民生銀行轉型的重點戰略業務之一。
在“鳳凰計劃”中,資管的定位為全行“大資管”產品平臺。據了解,“大資管”平臺面向全行所有的分行,面向所有的地區,由總行來進行產品設計、風險控制等。無論是資金來源端,還是從資產端,平臺創造的產品,面向民生銀行所有的經營機構。
同時,人才體系的轉型,除了引入投資管理和技術人才外,民生銀行還探索市場定價的方式,設立崗位薪酬的分位值等,有望在2017年落地實現。
二是盈利模式的轉型。推動盈利模式向非利差化轉變,資管業務收入模式由利差收入向收取管理費模式轉變。
“可以說之前我們資產管理業務它就是比較簡單的,我這邊作為投資者、融資人有一個負債的成本,另外一端我有資產管理資產的收益率,根據利差收益成為銀行資管的盈利模式。”李彬稱。
不過,未來資管產品收益形態以凈值型為主導,資管業務的利潤模式不是簡單的利差形式,有可能以管理費為主的收益,類似於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
三是投資的轉型。站在全球視角推動投資品種大類化、多元化轉變,加強組合管理,提升主動資產管理能力,即“做真正的資產管理業務”。
按照李彬所講,要求銀行資管團隊以專業化的能力運用各類金融市場的工具,去捕捉境內外各個市場,包括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甚至股權的市場、大宗交易市場的機會。而非以非標的收益對應成本,投資的轉型要面向非常開闊的全市場。
“我們也將建立以洞察力為導向的投資研究體系,支持大類資產配置,加強委外的管理。民生銀行要加強FOF、MOM的管理能力,把它作為重要資產配置方式。”李彬表示。
四是產品與渠道轉型,產品逐步回歸“資產管理”本源,這也是監管的導向。產品形態由預期收益型向凈值型轉變,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並構建向線上線下立體化營銷轉變,產品標準化、批量化與個性化、專業化相結合,增強線上移動渠道及線下代理渠道的銷售能力。
五是技術轉型升級,將“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的新技術引入資管業務,提升客戶需求挖掘能力和風險管理效率。
風險“三道防線”
根據民生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經過15年的開拓創新、專業發展,到2016年末民生銀行理財余額突破1.4萬億元。近三年來,民生銀行理財規模增長超過1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70%。
2016年該行理財資金投向實體經濟的余額超過1萬億元,重點服務於國家戰略工程和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其中,民生銀行理財投資產業基金、政府引導基金規模超過400億元。
資管業務快速發展的背後是產品的日益創新,如何控制風險成為銀行的一大課題。
“怎麽識別風險、控制風險和跨越風險?這是各家(銀行)資產管理部門和機構面臨的問題。”民生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何力在前述發布會上表示。
具體而言,就是了解資管業務風險來自於哪些方面,然後抓住風險識別、風險預警、風險處理這三個環節,構築風險“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風險管理內生機制。民生銀行建立委員會決策機制,形成內部制衡、外部制約的風險管理格局;建立兩頭收緊的閉環式風險管理,前有項目發行風險審查,後有資產投後監控,及時控制、揭示、處置風險。
第二道防線是專業風險管理能力。民生銀行將風險管理部門劃分為公司、零售、金融市場三大風險管理領域,建立專業的金融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和團隊,逐步形成反映迅速、管理專業、風控有效的風險管理能力。
第三道防線是建立定期監督機制。民生銀行發揮內部獨立審計的稽核功能,定期對資管重點業務及管理流程進行檢查、督導和優化,確保了全行資產管理業務長期穩健發展。
4月13日消息,據韓聯社報道,韓軍已於11-13日將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所需的物資全部空運到韓國東南部的星州高爾夫球場,“薩德”落地或已臨近。
12日還出動12架支奴幹直升機開足馬力搬運整天,推土機、挖掘機、平地機等興建炮臺所需的工程機械均已提前到位。韓國軍方表示,將盡早部署“薩德”以抗衡朝鮮核導威脅,建設基地所需物資明細和具體服役日程不便透露。
星州郡政府將在不久後向陸軍步兵第50師提交劃設軍事設施保護區所需的意見書。
“2017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正在北京舉行,由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聯合產業界組成的中國5G推進組28日公布的5G第二階段測試結果顯示,各項指標達到國際電信聯盟標準,5G有望在2020年實現商用!
專家介紹,與4G相比,5G峰值速率可達到20Gbps,每平方公里可鏈接數超過100萬。中國5G推進組透露,測試表明現有的5G關鍵技術和方案設計可以全面滿足國際電信聯盟確定的5G網絡峰值速率、時延、帶寬流量、接入密度等性能指標需求,一些關鍵指標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5G國家第二階段測試上面,我們刷新了很多行業的紀錄,其中下行速率是32千兆每秒的速率,國際電信聯盟要求是10千兆每秒,延時時間是1毫秒,我們做到0.33毫秒。
在今年我國組織的5G第二階段測試中,一些中國企業的表現幾乎達到業界最佳水平。華為提交的多項關鍵技術被采納為5G國際核心標準、中國電信是多項5G關鍵技術研究牽頭與主要貢獻單位、中興通訊成為唯一提供全系列設備參與中國5G試驗第二階段七大場景測試的廠家……這意味著5G時代中國通訊企業有望領跑世界。
目前,國內企業在技術、系統和終端設備等環節,已經初步具備了預商用條件。明年,5G第一階段標準確定後,5G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可以迅速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根據工信部規劃,我國5G實驗將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2016年到2018年底,為5G技術研發試驗,主要目標是參與支撐5G國際標準制定;
第二步是2018年到2020年底,為5G產品研發實驗,主要目標是開展5G預商用測試。
其中,第一步分5G關鍵技術試驗、5G技術方案驗證和5G系統驗證3個階段實施,之後將進入5G網絡建設階段,並有望最早在2020年正式規模商用。但這並不意味著2020年4G就要退出歷史舞臺。專家認為,3G與4G已經並存了很久,5G與4G的共存期將遠比3G與4G的共存期長。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今年發布的《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預測,2019年或將成為我國5G商用元年;在5G商用初期,運營商將大規模開展網絡建設,到2020年,網絡和終端設備投入可能高達4500億元;到2030年,5G將帶動我國直接經濟產出6.3萬億元,在間接貢獻方面帶動總產出10.6萬億元。
在通信展上,基於5G的遠程駕駛和全息影像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與體驗。當你戴上特制的眼鏡,就能看到另一個人遠隔千里的影像如此清晰地坐在身邊的椅子上,並和你交談,和電影《星球大戰》里的場景一模一樣。
“未來的自動駕駛要在幾毫秒時間里達到120公里以上的時速,5G能夠在1毫秒時延內完成自動駕駛的智能化反應。”工作人員介紹說。
眾誠智庫總裁楊帆介紹,5G的速度和接入能力足以滿足未來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終端的需要,是未來萬物互聯的重要基礎。業界有很多專家認為,5G將率先在民生領域應用,因為民生領域終端更多、範圍更大。
“5G時代,像智能抄表這樣的大規模應用才能更好實現。因為4G基站的鏈接數遠遠少於5G,在未來的萬物互聯時代,要實現幾十億乃至幾百億個鏈接數必須依靠5G。”楊帆說,未來單個5G網絡在每平方公里區域範圍內至少能承載100萬臺設備。5G技術的最大亮點就是在頻譜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能以很高的速度滿足未來行動服務需求。因此,5G網絡能提供全新的技術,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建立聯系,並且成本更低。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資本市場的新一輪改革開放正在逐漸成勢,擁抱新經濟成為其最核心的關鍵詞。
5月29日,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副主席方星海分別在北京、上海出席論壇並發言,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理事長張冬科、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李輝也在北京介紹了最新的改革進展。
“過不了多久,境外上市的紅籌科技公司將在滬深股市發行CDR(存托憑證),促進中國科技企業與中國資本更好地結合。”方星海稱,證監會正在加緊工作,爭取年底前推出“滬倫通”首款產品。他表示,從產品、投資者、中介商、資金流等各個方面看,可以說,一個全面開放的中國資本市場已見雛形。
據張冬科介紹,交易所在證監會部署下,已經做好了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CDR試點的各項工作。交易所與相關企業已經進行了對接,在證監會新政實施細則頒布之後,交易所就會具體推進試點工作。
證監會5月4日發布《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反饋截止到6月3日。接近監管層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待征求意見截止,修改報批後就會對外發布。
包容性試點
“獨角獸”回A股的制度條件正在逐步完善。
從國務院轉發創新企業IPO或CDR試點若幹意見、證監會修改兩個IPO辦法、公布CDR發行與交易辦法內容,再到證監會修改證券發行承銷辦法、中國結算公布CDR結算業務細則,接下來的規則制定,將主要集中在滬深交易所。
“大家知道,3月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證監會《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幹意見》,這是創新企業試點的新政。”張冬科認為,創新試點集中在互聯網、大數據等七個領域,針對已經上市的大型紅籌企業、還沒有上市的紅籌企業和境內的創新企業、以及境內的創新企業,需要註意的是,試點的政策含義包括三個方面——包容性、速度快、數量有限。
無論是CDR試點還是創新企業IPO,都是資本市場擁抱新經濟的具體體現。隨著行政審核權、監管權力逐漸下放,滬深交易所也在為爭取到更多新經濟企業而“摩拳擦掌”。
上證所層面,目前上市企業1936家,基本覆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大部分行業龍頭,但交易所也在試圖吸引更多新經濟企業登錄主板市場。當前上證所的改革動向主要是“新藍籌”行動,即“新經濟+藍籌”。該行動目標是吸引三類企業,一是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企業,二是新經濟企業,三是高技術企業。
深交所層面,目前上市企業2114家,按照交易所口徑,屬於高精尖產業的占到一半,市值約11萬億。當前深交所正在全面深化“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2.0”,與科技部等單位合作,聯合20家創投機構成立創投聯盟,與地方政府合作搭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培育創新企業。
“深交所將深入調研、充分準備,積極推動並全力配合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李輝說,將不斷完善制度供給,著力吸納一批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精尖企業登陸深市。
監管警示“價格泡沫”
改革是有風險的,穩妥起步尤為重要。當改革與開放相疊加時,機遇更大,但挑戰也更大。目前,資本市場的全面開放已經啟動,除此前已經推出的原油期貨、鐵礦石期貨國際化以及滬深港通擴大額度之外,接下來還有更多開放舉措即將落地。
包括,首批234只A股即將正式納入MSCI指數;首次允許外方在合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中擁有51%的股份;允許外方在合資期貨公司中擁有51%股份的規定已公開征求意見,即將生效實施;第一只H股全流通試點正在實施,即將完成。再加上CDR試點、“滬倫通”啟動,全面開放的資本市場正在形成。
隨著開放加深,中國經濟地位和人民幣國際重要性的不斷上升,今後一個時期,外資資產配置流入增加將是一個常態。
“這樣的情況下,保持金融穩定最重要的是要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健,確保各類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貸款、衍生品等,不形成價格泡沫。”方星海在第15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表示,金融市場穩健,一時的跨境資本波動就不會形成持續性的浪潮,對金融體系的擾動就是暫時和有限的;反之,一個小小的意外事件,就有可能摧垮建在沙灘上的一座大廈。
方星海有關價格泡沫的表述引發市場關註。同日,上證所第八次會員大會也透露出類似態度,稱“強化市場重大系統性風險預研預警預判,堅決防止股市大起大落、暴漲暴跌”。
對此市場有觀點認為,監管可能會整體降低風險容忍度,對包括股指在內的資產價格進行施壓;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監管層采取手段防止形成泡沫,應該是就事論事,針對單個風險事件加強監管。
一位券商首席宏觀分析師對記者表示,股指漲跌是正常的,當前股指整體也處在低位,打壓股指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但預計監管層會對市場違法違規的監管會加強,對各類炒作也會加強監控。不過他也認為,近期各項改革、開放政策將要陸續落地,為了防範股市可能出現的風險,監管層在提高對價格波動的關註度。
上證所在提到強化風險預判時稱,要深化落實交易所一線監管主體責任,加大以充分信息披露為核心的上市公司監管、以監管會員為中心的自律監管,和以股票異常交易實時監控為重點的市場監察力度,強化市場重大系統性風險預研預警預判,堅決防止股市大起大落、暴漲暴跌,確保資本市場行穩致遠。
深交所29日也表示,要完善監管規則制度體系,強化日常監督檢查,推進“以監管會員為中心”的交易行為監管模式落地,
“證監會始終將繼續加強交易所一線監管,大力推進賬戶實名制,”閻慶民在北京金融街論壇上稱,證監會將全面強化上市公司證券經營機構等各類市場主體的監管,保持稽察執法的高壓態勢,嚴厲查處內幕交易、虛假程序、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
2樓提及
講吓沒有共產党就沒有新中國,得唔得? :)
3樓提及
一向realforum都係僅有喺大6上到既香港foorum
10月中开始上唔到了
5樓提及3樓提及
一向realforum都係僅有喺大6上到既香港foorum
10月中开始上唔到了
其實用一些特別的方法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