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曾經滄海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736


巴黎:

CKM001君說可以把價值投資法應用在整體經濟,天外有天,我認為有這樣的一天的可能。

整體經濟,顧名思意,就 是可以計算什麼可引致經濟改變的原因、變幻,得到最終結果,Blog友可能說,那不是馬克思朝思夢想的嗎?

很多投資人都歡喜在宏觀經濟理 論說兩句,巴黎在Blog內一直叫Blog友不要花時間在這些對投資賺錢沒有用的事情上。我討厭宏觀投資法不下於投機,因為我從來未見過有人以這些方法能 長期戰勝市場。當然我對兩個學問也略懂一二,只是我不說而已。

只要在思考上有受過訓練的人,都會看出那些專家的理論在投資股票上會產生的 問題。之前我已經有一篇文說那管克魯明估中亞洲金融風暴,他是不可能以此賺錢,相反,因為風暴的時間延緩,他可能因為長期沽空而傾家盪產。

我 在回Blog友的問題中說到「一般人對因果論是直線、一對一的想法,和沒有考慮時間延緩影響。」,這些人腦的限制,亦是我們無法在整體經濟上成功計算的原 因。

說宏觀 經濟什麼也會似層層,有些人認為自已估中結果,就是因為自已說的原因正是真正的原因,其實只是因為中結果的機會是50%(一是升,一是跌)。但中整體經濟的升跌市的原因的機會卻是千億份之一(2的N次方),這就是Fisher、 Warren Buffett、Graham.....數不盡的投資高手要避開這種由上而下的投資方法的原因------因為他們有自知者明。

有人說 Soros不是以宏觀方法,投資(機)得手嗎?我以前不知,但因為我做得銀行股多,我就明白,單只美銀和富銀的總資產已是20+萬億美元,是它們的 Shareholders Equity 12-13倍,Blog友可以用手指加腳指算,未到總數量的一半的銀行和保險股的leverage資產就已經是成個美股的總值了。

只 要...亦只 要,人們對兩三間銀行失去信心,那麼,整個經濟體系就瓦解。Soros們是賭市場信心而不是什麼宏觀經濟(只是說來好聽一點吧),這亦 是他們從來不會在市場上不大風浪下,說一些宏觀經濟理論,和眾人吹水,因為這樣他們會露出馬腳。


他們亦不可能賺價值投資者的錢,因為他們不可 能長期short sell一隻真正資產是股價多倍的股票。他們只能嚇到一些愚蠢的人,在極低位沽貨給他們平倉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51

亞洲金融 滄海遺珠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24.html
筆者於2010年8月3日的文章提到當時在香港上市的內地銀行, 除了農行和民行, 全部都有網點在香港, 收購本地銀行對內地銀行的國際化進程有加快作用,對發展跨境金融服務也具有實質戰略意義, 因此, 本地銀行是奇貨可居, 當時筆者已經指出農行和民行, 甚至中國人壽旗下的廣發銀行, 平保旗下的平安銀行, 都是未來的潛在買家, 本地銀行包括創興銀行, 大新銀行和永亨銀行等, 遲早會被一一收購. 因此, 最近傳出農行有意收購永亨銀行的消息筆者一點也不覺得意外. 上星期三美國聯儲局在全球市場預期會開始啟動縮減買債規模時反而宣佈不退市, 即時觸發全球股市亢奮性上升. 不過, 升勢可以持續多久, 升幅可以達到多高卻難以估計. 筆者認為可行的策略仍然是長短棍並行, 即是持有長線投資組合, 不理會短期股市波動, 以防錯失任何突發急升的機會. 同時, 以靈活機動去操作交易組合, 現時筆者已經將大部分的交易組合持股沽出獲利, 只利用小部分的資金投機於股價對帳面值有大折讓的金融股.

今次想討論662亞洲金融, 集團主要業務包括透過全資附屬機構亞洲保險從事一般保險業務, 例如家居保險, 人身意外保險, 旅遊保險, 車險, 家傭綜合保險, 醫療保險, 商業保險, 財產保險, 專業責任保險等等. 透過合營公司銀聯控股從事退休金及資產管理業務, 物業發展項目主要在上海及蘇州, 總投資佔集團總資產約4.9%, 以及最重要的業務管理自身投資組合. 以執筆之時股價3.17元計算, 亞洲金融市值大約32.309億元, 股東權益為62.155億元或每股6.1元, 表示市帳率只有0.52倍.

檢視亞洲金融的資產負債表, 總負債為28.01億元, 主要為保險合約負債, 即保險責任準備金, 金額有20.97億元, 佔總負債比重高達74.86%, 此外, 銀行貸款只有2億元. 集團資產總額則高達90.37億元. 當中, 現金和等同現金以及抵押存款有14.64億元或每股1.44元, 已經超過總負債的一半, 現金水平相當充裕. 此外, 持有直至到期(Held to maturity)的債券證券有6.94億元, 當中, 63.58%為銀行及其他財務機構的債券證券. 交易性金融資產(Held for trading)有18.814億元, 主要投資於債務證券, 股本證券和投資基金.

集團最重要的資產是可供出售(Available for sale)金融資產, 金額高達31.86億元, 是總負債的1.137倍. 當中, 最主要的兩項資產是持有5%股權人保壽險(註:是上市公司#1339人保集團旗下的人保壽險, 不是#1339人保集團本身)和0.99%盤谷銀行股權, 於6月30日的賬面值為25.068億元, 較2012年底上升15.15%. 根據#1339人保集團中期財務報告, 人保壽險於內地壽險市場佔有率6%, 內含價值達到381億元人民幣, 較2012年底增長23.3%, 顯示集團於人保壽險的投資極具增值潛力. (註: 即使以1倍內含價值計算, 5%人保壽險價值19.05億元人民幣或24.11億港元, 而人保壽險內含價值每增長10%, 亞洲金融便得益2.41億港元, 可謂會生金蛋的好投資).

亞洲金融的投資賣點是所持金融資產相對股價有大折讓, 但成交量低, 一旦需要資金週轉套現可能出現困難, 此外, 股價表現未必跟隨大市,  都是不可忽視的風險因素, 不過單看股價的確好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98

滄海藍籌,坐標轉換——滬港通對兩地市場的中長期影響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6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27 23:21 編輯

滄海藍籌,坐標轉換——滬港通對兩地市場的中長期影響
作者:王勝

從4月11日“滬港通”的決定公布以來,市場上對於滬港通的影響討論頗多,其中的共識是滬港通既便於內地投資者直接使用人民幣投資香港股票市場,也可以給境外人民幣資金開辟新的投資渠道,有利於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便利人民幣資金在滬港兩地股票市場順暢、有序地跨境流動,促進人民幣跨境使用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從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而且可以為上海股票市場引入總投資額度達3000億元的境外人民幣資金尤其是長線資金,有利於改善A股市場資金面。本文將從一個中長期的視角來對“滬港通”的影響進行分析。

2014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其中,有一點較為新穎的提法叫做“擴大資本市場開放”,其中涉及了便利境內外主體跨境投融資、逐步提高證券期貨行業對外開放水平、加強跨境監管合作三點具體內容,從中長期的視角來看,“滬港通”僅僅是擴大資本市場開放的一小步,而資本市場未來的逐步開放則會引發A股的整體估值體系的變遷,也會引發投資者投資策略的革命。

一、藍籌龍頭的ALPHA效應初露端倪

海外的“藍籌股”通常是在其所屬行業內占有重要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成交活躍、紅利優厚的大公司股,傳統思想認為對於大盤的趨勢判斷來自於對這些傳統行業的大公司的判斷,但事實上,我們發現在“平行世界”的一邊,藍籌一改原有的同漲同跌的特征,很多行業內部出現了部分Alpha的效應,藍籌也開始面臨選股問題。

由於占比較高,行業同質性較強,銀行中的大行走勢與上證指數的走勢高度相關,向來是是判斷大盤走勢的重要標準,然而,我們漸漸發現在“平行世界”的這一邊,大行已經悄悄的跑贏銀行板塊的走勢、跑贏整個滬深300。



地產中的四大龍頭公司“招保萬金”歷史上也是判斷整個地產板塊以及大盤的重要指標,然而今年萬科、金地的走勢也脫離了整個滬深300和地產板塊,走出了獨立行情。



電力公司中的國投電力、煤炭開采行業中的中國神華均脫離了滬深300的軌跡,走出了獨立的Alpha行情。這一現象與傳統觀念上藍籌對於判斷大盤意義重大的概念產生了分歧,似乎藍籌中也能做出Alpha,非常值得重視。





從中長期的視角,A股立體交易的時代越來越近,在融入到全球化大環境的進程中,我們需要對曾經被拋棄的“藍籌的Alpha效應”給予重視,原因如下:

二、逐步開啟“全球企業比較模式”

“滬港通”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配置策略發生了“坐標轉換”,全球資金配置的著眼點可能突破先“國別比較”後選Alpha的模式,直接過渡到“全球企業比較模式”。例如,原來為配置亞洲鋼鐵股而配置在韓國浦項鋼鐵的全球配置資金,可能因為A股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而部分轉移到中國的鋼鐵龍頭股上來。中國的部分行業中的部分企業在全球具有領先的地位,一旦全球化這扇窗打開,資金的進出更加便利自如,原來苦於沒辦法配置中國這些企業的資金,將重新啟動對於這些公司的配置行為,這有利於國內藍籌龍頭的估值修複。邊際交易者決定邊際價格,全球資金配置的著眼點不僅僅是中國內部行業之間、公司之間的比較,而是直接進入到全球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比較。

哪些行業龍頭股票可能具有國際比較優勢?對家電、工程機械、汽車、機場、鐵路運營、食品飲料、建築工程、煤炭、鋼鐵等行業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進行對比,我們發現作為股票資產,很多國內的藍籌龍頭與國際可比企業相比,具有盈利能力相當、甚至更強,但估值水平偏低的特征,具體如表格所示(見附表),我們認為可以重點關註機場(上海機場、廈門空港,國際估值水平遠遠高於國內)、機械(南北車、中集集團、三一重工)、醫藥(雲南白藥、天士力)、白酒(貴州茅臺、洋河股份)、食品(伊利股份)、建築工程(中材國際、中工國際、中國建築)、汽車(上汽集團)、房地產(萬科A)、交通運輸(大秦鐵路、鐵龍物流)、鋼鐵、石油石化(中國石化、中海油服、萬華化學)、珠寶(老鳳祥)、家電(美的集團、格力電器)。

——估值體系從“中國特色”到“全球接軌”

資本市場國際化的一個結果就是估值體系從“中國特色”向“全球接軌”切換。以臺灣股市為例,1996年底臺灣對外開放深化之前,金融等行業的PE估值明顯與全球估值出現大幅度的背離,聯動性弱。1996年底臺灣市場深度開放,納入全球資產配置,國際資本大量進入,行業持股比上升,臺灣金融行業PE指數明顯下降,與全球估值體系漸近,之後趨於平穩。同樣的表現也出現在其他放開的行業,比如非必須消費品等等。其背後正是QFII大幅度放開,國際資本大量流入,而後臺灣不少行業估值體系逐步和全球接軌,關聯度日趨緊密。



A股原來對於小盤股的偏好度更強,主要原因在於:1)“存量博弈”格局;2)特殊的“個人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結構;3)產業資本對於市值管理的訴求導致小盤股估值部分失真。因此,導致A股有大量藍籌龍頭估值偏低,與海外可比公司比較有較強的相對比較優勢,將在中長期逐步受益於估值體系接軌的估值修複。

從行業的角度,我們建議更加關註商業和專業服務、公用事業、食品飲料、汽車、金融等行業。



回歸投資本源——以公司治理為例

外資持股比例上升將使得整體市場的投資風格逐步回歸本源,投資者更加註重企業的現金流持續性、ROE穩定性、公司治理優劣程度等方面。以公司治理為例,海外比較現實外資持股比例的上升可以倒逼公司治理國際化。以臺企為例,外資持股比例越高的企業,如盛余、仁寶、中和、中信金、臺達電、鴻海、勁永、日月光、臺積電、美律及信邦等,外資持股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企業,為了維持外資的支持,引進專業經理人及專業獨立董事,以及企業組織結構及治理模式逐步國際化。




高外資持股比例倒逼公司治理優化,股價更容易獲得超額回報。我們統計發現,從1998年12月至2002年12月,電子行業、傳統行業和金融行業中,外資持股比例較高的公司往往倒逼公司治理優化,這些公司的股價最後顯著的跑贏可比公司。



三、部分行業可能呈現出強者恒強的趨勢

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部分行業內部可能呈現出強者恒強的趨勢,蛋糕重新劃分,行業內部出現分化,藍籌龍頭也可能有基本面支撐。在經濟周期波動偏弱,甚至波動向下的當前,盡管市場需求偏弱,但部分行業的龍頭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強,在渠道、品牌或者規模等方面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也可能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侵占小企業的市場份額,因此藍籌龍頭的脫穎而出可能有其基本面的支撐。


四、資本市場國際化趨勢使藍籌龍頭煥發新生

資本市場國際化趨勢不可阻擋,衍生品等多種交易工具精彩紛呈,A股迎來立體交易時代,藍籌龍頭煥發新生!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作為最重要的人民幣資產之一,A股資產逐步進入到全球投資者的視野,封閉式的A股環境即將發生巨變,海外投資者作為“邊際增量資金”之一將對市場定價體系產生深刻影響。經過測算,以目前A股全球市值中的排名,對應目前MSCI權重分布,保守估計A股納入全球資產配置,其在MSCI核心指數中的權重有望從0%調升至7%,全球資產配置帶動的主被動投資,將給A股引入約9000億人民幣的國際資本,海外投資者對於業績穩定性、分紅率、流動性等指標的重視將重構A股定價體系。

A股國際化完成將引入約9000億人民幣

全球資產配置下,A股有望納入MSCI。臺灣地區QFII放開的經驗表明,臺股進入全球資產配置,納入到全球核心指數體系中比如MSCI後,將引來巨量的主被動國際資本進入。以臺灣為例,當臺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被調升至21%後,被動流入資金57億美元。


以目前A股全球市值中的排名,對應目前MSCI權重分布,我們保守估計A股納入全球資產配置,其在MSCI核心指數中的權重有望從0%調升至7%。

表7:A股在MSCI核心指數中的權重有望從0%調升至7%


全球資產配置帶動的主被動投資,將給A股引入約9000億人民幣的國際資本。僅以MSCI為例,若A股權重調至7%,以6.2元人民幣對1美元匯率計算,將使得全球以MSCI為標的的ETF被動引入1800億人民幣的國際資本流入。計入指數基金和以MSCI為基準的部分全球主動配置基金規模約為7500億美元(估),因此被動引入7500*7%*6.2≈3200億人民幣。以富時、標普等其它全球核心指數為標的的資產規模V.SMSCI為標的的資產=4:5(估),因此被動引入(1800+3200)*0.8=4000億人民幣。納入全球資產配置下,約9000億人民幣(估)國際資本有望被動進入A股。


4.2投資者結構健康化有利於藍籌龍頭享受估值溢價

投資者結構差異導致估值體系發生變化,香港市場機構投資者和海外投資者占比較高,中長期來看,隨著開放力度不斷加大,有助於引入新的投資主體,改變目前A股以散戶為主體的市場結構,占比高達80%-90%。而港股市場機構投資者多,散戶較少(2012/13財年,港交所僅23%成交量由個人投資者完成)。



與港股不同,A股投資者結構中個人與一般法人的占比較多,從而導致投資風格和偏好也差異較大。


以臺韓為例,97年以前,臺股月均換手率在25-35%左右,但97年後迅速降低至15%-20%,韓國在98年徹底放開QFII後,換手也從30%降至15%。背後原因正是QFII機構投資者規模的擴大,其較為長期的投資理念,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市場理性和穩定。臺灣股市外資持股增加後,對抑制個人投資者的炒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場投機氛圍顯著降低。


上海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股票的換手率差異較大,香港交易所換手率遠遠低於上海交易所,對於高息率、流動性較好的藍籌龍頭有更強的偏好,A股國際化開放程度越高,越有利於藍籌龍頭的估值修複。





同時,國際化的浪潮也將倒逼A股衍生品等多種交易工具的加速推進,融資融券制度的完善、個股期權、股指期權等都將逐步推出,A股真正開始準備迎接立體交易時代,“藍籌龍頭”有望煥發新生!













(本文作者王勝就職於申銀萬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54

電訊首科(8145)-- 蘋果產業鏈上的滄海遺珠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4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2-24 08:36 編輯

電訊首科(8145)--蘋果產業鏈上的滄海遺珠
作者:Michael_Tsang 日期: 2015年2月22日
                        
1. 概述

2. 股票背景

3. 最大客戶是蘋果(AAPL)

4. 嚴重低估,現價反映單位數市盈率估值

5. 賣殼分析

      5.1. 上市集資是多余嗎?

      5.2. 上市後派息已超集資額

      5.3. 季報泄露賣殼動機

      5.4. 業績足夠本年5月申請轉主板

      5.5. 施展賣殼前財技配售認股權證

      5.6. 業務結構簡單

5.7. 股權集中

5.8. 交投疏落、突然異動

      5.9. 賣殼上升空間116%






1. 概述

電訊首科(8145)剛公布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止九個月業績, 盈利同比大升107%並創歷史新高。我們認為電訊首科(8145)乃滄海遺珠,並即將上演重估、轉板、賣殼3大炒作主題。我們把8145的12個月目標價定為4.05元,比現價2.12元上升空間91%。估值方法為主板殼價加凈資產(4.58元)或業務預測市盈率12倍(4.05元)之間較低者。


業務潛力將被市場認識

8145從事手機維修業務,規模為全港最大,最大客戶蘋果(AAPL)占其全年收入超過20%。相對瑞聲科技(2018)及舜宇光學(2382)等蘋果產業鏈股票的15倍預測市盈率估值,8145現估值為6倍預測市盈率,相對折讓達60%,股價存在重大重估空間


股價短期內將受轉主板刺激上升

8145於2014/15財年盈利將符合轉主板條件,轉板後8145可能會獲得更多機構的更廣泛認同,持續獲資金買入。


賣殼將成股價引爆點

轉板後,8145賣殼估值為4.58 元,比現價2.12元上升空間116%。8145上市或是造殼工程,其於上市後把現金以股息形式派清,且董事以"探索其他發展商機" 暗示業務或即將改變,而8145早前已施展賣殼前財技配售認股權證,種種跡象透露出8145的賣殼動機及步處。8145業務結構簡單及股權集中,能顯著提升其賣殼的成功率。近日,一直交投疏落的8145出現異動,聰明資金/內幕人士或已得知可能賣殼計劃。



2. 股票背景

電訊首科(8145)於2013年5月30日於香港創業板以全配售(不設公開發售)形式上市,配售價定為每股1元,集資凈額約為1490萬元,其中1340萬將用於收購位於香港黃金地段的商業物業作為集團的客戶服務中心之用,剩余150萬元將作為一般營運資金。 8145掛牌首日曾高位見3.7元,撰文之日股價為2.12元,對應市值2.54億。8145的主要業務為提供流動電話及其他個人電子產品維修及翻新服務。雖市值不大且知名度不高,它從事的手機維修業務規模卻為全港最大。如果你在香港購買萍果手機iPhone,負責手機保固的維修商,就是8145電訊首科。細看8145一下,竟然是禾桿蓋珍珠。


3.最大客戶是蘋果(AAPL)

根據8145 招股書,8145 的"最大客戶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其截至2012年9月29日止財政年度的銷售凈額約為1,565億美元。"

從公開數據得知,該最大客戶就是蘋果(AAPL)

能夠成為知名品牌蘋果的授權服務供貨商,反映蘋果對8145的維修及翻新質量,以及專業知識及服務質素充滿信心。於撰文之日, 8145 與蘋果的關系已維持超過6年。蘋果產品供應鏈上的企業瑞聲科技(2018)及舜宇光學(2382),近年股價無不爆升,現價皆遠高於兩年前。2018股價由2013年1月之27元升至2015年1月之49元,大升80%。2382股價由2013年1月之5元升至2015年1月之13元,大升160%。相對2018及2382而言,8145 的股價顯得非常落後,至今仍未返回其2013年之上市高位。估計市場於充分認識8145的龍頭地位及競爭優勢後會對8145作出重估,帶動8145股價大追落後。

4. 嚴重低估,現價反映單位數市盈率估值

8145年結日為每年3月31日。8145剛公布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止九個月盈利為2,025萬港元,同比大升107%,收益增長主要由於維修業務的工作訂單增加帶來較高的收益所致。合理預期8145未來的收入可維持較快增長,預期明年收入及盈利增長不低於50%,收入增長主要引擎為:


(1) 2014年9月推出的iPhone6 及iPhone 6 plus 是史上最熱賣的 iPhone,銷售創新高,全球第一天的預購量達到1600萬臺,比上一代的 iPhone 5s 及 iPhone 5c 的900萬臺高出超過70%。根據蘋果剛公布2015年財政年度第一季(2014年10月-2014年12月)銷售數字,期內iPhone銷量7446萬臺, 相對2014年財政年度第四季的3927萬臺及2014年財政年度第一季的5102萬臺, iPhone銷量同比增長46%、環比增長90%。

因8145 為iPhone授權維修及翻新服務供貨商,其收入將受iPhone銷量顯著增加而爆升。


(2) 8145已於澳門開設一間新的服務中心,該服務中心已於2014年12月開始營運,將推動2015/16年度業績上升。

以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止九個月盈利2,025萬港元年化推算,8145 於2014/15 年的盈利為2700萬港元,並以此基礎假設明年增長50%計算出2015/16年盈利為4050萬港元,或每股0.3375元。8145現價2.12元,折合明年預測市盈率只有6.3倍,對比業務增長前景,現價實在是非常低估。


相對萍果概念股2018 及2382 本年的預測PE 分別為15.4倍及14.1倍,8145 市盈率折讓達60%。若8145 估值回升至預測市盈率12倍,對應預測每股盈利0.3375元,估值為4.05元,上升空間為91%,市盈率12倍相對明年盈利增長50%,市盈增長率只有0.24倍,估值仍十分合理。


投資者心中或有懷疑,維修及翻新業務如此賺錢嗎? 是否值12倍市盈率? 根據2014/15年度第三季度季報顯示,8145毛利率高達49.0% (2013/14年度:44.4%),而純利率高達21.6% (2013/14年度:13.9%)。其高毛利率主要因為企業客戶要求8145進行維修及翻新業務時向彼等或彼等指定的供貨商采購維修需要的零件,當中企業客戶會根據服務協議就工作所用的零部件償付8145或免費向8145供應,故實際上8145賺取的是純服務費用,高毛利率並非不合理。



5. 賣殼分析

5.1上市集資是多余嗎?

8145 上市只集資1490萬元,相對其1年盈利2千多萬,集資額只及其半年盈利,明顯見到8145並沒有急切資金需求。再看其集資用途,其中1340萬將用於收購商業物業,剩余150萬元將作為一般營運資金,更表明8145營運根本不缺資金。由此可推斷8145上市並非為集資發展業務,並引申出8145 的上市地位對其業務來說並不重要,那麽8145 的上市極有可能只是一個造殼工程,日後走上賣殼之路亦是順理成章了。

5.2上市後派息已超集資額

8145 上市後曾兩度派息,包括於截至2013/14年度派息每股0.25港元及截至2014/15年度上半年派息每股0.10港元,兩次派息合共4200萬元,公司將現金大派,在資本市場的操作反其道而行,不集資反倒過來派錢,已透露沒有長遠運作之心。於2014年6月30日,8145賬上持凈現金2300萬元,派息慷慨的大股東只為求財,估計想把上市公司盡快脫手,董事可能於宣布2015年3月31日止年度業績時同時作出一項終極分派把現金派清。完成分派後,8145將輕身走上賣殼之路,屆時幾億的殼價,大股東將平安落袋。

5.3 季報泄露賣殼動機

筆者曾撰寫<香港殼股投資攻略>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 ... jY4fDB8MjcwMg%3D%3D),對於任何有機會賣殼的股票,給予特別尊重。無他,因炒賣殼股為現時投資港股賺錢的最佳策略,那麽8145有機會賣殼嗎? 殼之所以為殼,不只是因為它市值細,不只是因為它股權集中,最決定性的,還是老板必須有賣盤意向。8145 於2014/15年度第三季度業績公告中表示:“我們繼續探索其他發展商機,以為我們將股東長遠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提供支持。”及“本公司不時與現有企業客戶會面及向該等客戶推介本集團相關現有競爭優勢,以開拓任何新的業務機會。”。一句“探索其他發展商機”,表明8145開始不安於本業了。以上業績公告中對前景的描述,透露出8145 將(1)開拓新業務或(2)與現有企業客戶合作發展新業務。開拓新業務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收購新公司(或被反收購,即賣殼),而引入企業客戶的方案則可能是透過向企業客戶配股以引進它們為策略投資者,共同發展有協同效益的業務。我們必須了解,8145除了最大客戶是蘋果外,它的大客戶還包括和記電訊香港 (215) 及數碼通電訊 (315),這2間公司皆為香港銷售iPhone 的主要電訊營運商,一旦8145與蘋果、215及/或315合作發展新業務或引入它們成為策略投資者,其身價定必大漲,而因8145與蘋果、215及315已合作多年,對方對8145的了解透徹,8145亦有潛力賣殼給蘋果、215或315。另一方面,從大股東資本操作方面考慮,張敬石家族已有另一上市公司8336,市場人士分析,8145經營的手機維修及翻新業務,是否透過上市公司去經營,分別不大,更為化算的做法,就是高價把8145的殼賣了,大賺殼價幾億

5.4 業績足夠本年5月申請轉主板

8145主席張敬石曾於上市當日表示,希望日後8145可轉到主板上市。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止九個月,8145盈利為2,025萬港元,已滿足最近一年盈利不低於2,000萬元的轉主板要求,相信8145全年盈利達2,000萬元申請轉主板要求已毫無懸念。預期8145於本年5月公布全年業績後將宣布申請股份轉往主板交易。一般來說,轉板將提升公司的形象及改善股份的交易流通量,轉板後8145可能會獲得更多機構的更廣泛認同。股份於主板上市將有利於8145於日後的增長、財務靈活彈性及業務發展。以上是學術理論,財技分析來說,轉主板的重點是殼價由創業板的3億元升至主板的5億元。短線投機搏其轉主板炒上,中線再搏其賣殼炒上,值搏率甚高。

5.5 施展賣殼前財技配售認股權證

於2014年2月16日,8145配售1200萬份三年期認股權證,認購價1.64元,涉及發行新股占擴大後股本9.09%。此配售有兩個看點值得留意: (1)配售代理為8145上市保薦人光大證券及(2)新股占擴大後股本9.09%。財技方面理解可推斷為保薦人光大提供一條龍服務助8145找買家買殼,而新股占9.09%,正好低於10%的水平,是為了方便買家,因持10%或以上股權將被上市條例視為持有重大權益,將在各方面受規管。試問誰甘願買入一間成交量極少(每天成交少於100萬元)的公司的9.09%股權做一個小股東? 熟悉收購合並的專業人士指出,這批股權證持有人,極有可能以此方式入股為買殼作一個初步的盡職審查。

5.6業務結構簡單

8145主要從事手機維修及翻新業務,以及手機配件銷售,業務穩定容易打理,公司非常輕資產,沒有擁有任何物業,員工只有221名,作為殼股,要把業務脫手,買賣皆容易。

5.7股權集中

查看中央證券持股明細,發現8145 大股東及關連人士持有76.67%股權,頭10大券商持有15.82%股權,相加已達92.49%,股權極為集中。撇除大股東持股,流通股份只有約2800萬股,流通金額少於5000萬元,要炒高實在不費吹灰之力。另外,8145上市以來大部分交易日的成交額皆少於50萬元,甚至一天成交額只有數萬元,顯示貨源已極為歸邊。


5.8交投疏落、突然異動

8145自上市日起,大部分時間每日成交低於50萬元,其中不少日子出現零成交,顯示貨源或已完全歸邊。 8145近期卻接連出現單日放量上升,或已被聰明資金/ 內幕人士得知可能賣殼計劃。

5.9 賣殼上升空間116%

截至2014年12月31日, 8145 資產凈值為5000萬元,加主板殼價5億元,8145共值5.5億元,除以已發行股數1.2億股,對應每股賣殼估值為4.58 元,相對現價2.12元,上升空間116%。

(文中觀點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香港殼股投資攻略(上)
香港殼股投資攻略(下):如何發掘賣殼股進階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86

新昌系滄海遺珠 渾水摸魚

2015-05-21 NM新昌系滄海遺珠 因為殼股依然當道,因此今期下筆的渾水繼續以殼股為題,寫一寫一些派系分析以及當中的投資機會,今次想講的是建築地產服務業的新昌系。新昌系的主要人物有兩位,第一位是王英偉,另一位就是馬炯。這個系在市場上有兩間公司,分別就是新昌營造(404)和新昌管理集團(2340)。分析派系股權架構新昌營造的架構比較複雜,除了頭號人物馬炯和王英偉之外,也包括天津物產集團、鄭裕彤彤叔,以及其派系常見的VMS和愛將麥少嫻。新昌營造在上年六月已經公布,王英偉和馬炯各佔五成的峰景已轉讓至天津物產集團。觀乎新昌營造的近期作風,主要都是投資內地房產,一改以前的公司作風,因此這間公司是屬於何人控制,已躍然於紙上。由於股權架構涉及策略性股東,新舊股東又同時駐場,好像瀚洋物流(1803)這類閃電轉手再疑似轉手的做法較難出現,而且現在市值略大,近50億元,要清理原有資產涉及複雜操作。因此不論從賣殼意圖還是技術成本來看,新昌營造都未是上選。因此,新昌系另一大機會賣殼之選,就落在新昌管理集團。從市值來看,新昌管理只有7億多元,相對現時主板殼價以及建築殼價屬合理水平。再看其股權架構,相對地簡單得多,公司現時由新昌營造集團持有50.83%股權,計及第二大股東Summit View Holdings Limited的17.39%,已有接近70%的股權集中度,街貨流通量不高。相對地,架構尚算簡單。另一方面來看,彤叔近年來在股票市場很活躍,尤其是旗下的VMS多做內地富商的融資生意、跑項目,甚至引領內地資金參與香港市場,大有內地資金的「盲公竹」感覺,反映內地商界網絡夠強勁。如果新昌管理能夠有彤叔拉攏內地資金引資,那就雞犬升天了。基於彤叔間接持股的關係,彤叔也有誘因去跑這單刁,跑得成也有着數。再查看結算所的持股,鼎珮證券在二月已暗地持貨,看似側面印證了我的推測。還有華富嘉洛等也密密收集,相信有好消息跟尾吧。新昌管理有賣殼意圖新昌的業務包括設施管理、保安、清潔、維修保養工程等綜合支援服務,渾水很多時逛街都見到新昌的招牌,是一隻擁有實質業務營運的殼,而不是一隻被上下其手多次的爛殼。新昌的生意與物業密不可分,因此公司也可歸類成地產殼的類別。如今一殼難求,地產殼更加是稀有殼種,之前一眾建築殼股熱炒,也正反映市場資金開始追逐一些與地產業務關連的股票,而且地產業務相連的殼也容易吸引內地房產業務相關買家,因業務性質相似,有注資上的方便,母公司新昌營造剛好就是個好例子。去年年尾,公司主席王英偉的控股權曾獲英皇國際(163)接洽,可惜交易最終告吹收場,但也證明大股東有賣殼或引入策略性股東的意向。參考近期公司的動作,出奇地有很多購股權上的行使,不斷接踵而來;再看看公司現在還有很多購股權尚未被行使,行使價由0.76至0.996元不等,主力集中於0.82元這個價。如果這個行使潮繼續,現在新昌營造的股價不算好,看來要讓市場消化了這次沽壓才能反敗為勝。渾水摸魚一個是錯生紙醉金迷時代的偽文青,一個是混沌中的迷途小股童。兩個本來專門投資細股、拆解財技布局的炒家,最近踩過界在各財經傳媒撰文和辦報。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795

【銀行】萬字長文深度剖析銀行江湖:十年間“滄海桑田”,躺著賺錢的黃金時代已不複返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3030&summary=

【銀行】萬字長文深度剖析銀行江湖:十年間“滄海桑田”,躺著賺錢的黃金時代已不複返

2016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為-5.46%,繼2015年的-4.08%後,再次錄得負增長,凈息差為2.22%。而十年前的2006年,銀行的利潤增速是31.6%,凈息差超過3%。



從2006年至2016年,從高速增長的凈利潤到負增長,從3的時代到2。銀行在短短十年間經歷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


中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銀行又要如何挽救節節敗退的利潤增速?


時代已變:銀行躺著賺錢的日子不複返


銀行曾有過黃金時代。這個黃金時代從何時開始又從何時結束,各說紛紜,目前沒有定論。


但結束時間也大概就是在2011-2013年這幾年間,這段時間銀行利差收窄、黃金時代逝去等詞開始頻繁見諸媒體以及券商報告。而從圖表1中,我們也能比較明顯看出,2011-2013年這幾年是轉折點,銀行凈利潤增速開始快速下了一個又一個臺階。


所以,簡單起見,我們就將2001-2011年這十年作為銀行發展的舊的黃金時代。


這個時代里,銀行保持著23%的年均複合凈利潤增長率,凈資產回報率也長期穩定在20%左右的水平。相對的,這段時期非金融企業的凈資產回報率是10-15%左右。


兩者的差距意味著,你當時如果把錢投到銀行去,100塊一年能賺20,而投資到實業,也就賺10-15塊。可見當時的銀行是有多高的賺錢效應。


究其原因,銀行依托的是資產端極其容易的快速擴張,負債端良好的外部環境與政策紅利。


資產端,面對著信貸“盛宴”,銀行完全不用愁。


2001-2011年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固定投資的高峰期,年均增速達到24%。企業資本開支熱情高漲,融資需求旺盛,相對應的給銀行表內帶來了廣闊的信貸資產。


銀行面對著一群“饑渴”擴張的企業,所需做的是挑選,評估信用風險。或者更簡單粗暴地,直接選國企、央企等有政府隱性背書同時又有擴張增加資本開支需求的企業。



負債端,銀行穩定吸儲,輕松拉存款。


對於剛剛度過21世紀的中國大多數家庭而言,努力工作賺了錢之後,第一想法是存銀行。一來是因為當時國內的社保、養老、醫療等各項福利還沒有完善,居民普遍有比較強的預防需求。


二來,當時中國家庭理財觀念尚且薄弱,金融市場發展尚未完善,基金、保險、私人銀行等各類面向零售端的理財產品還沒有井噴普及。

所以,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十年間,人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在滿足了基本的消費後,將大部分錢都交給了銀行。國民儲蓄率在2001-2011年間,從37%最高上漲至51%,存款增速也基本維持在15%以上,最高一度接近30%。



而銀行呢?在居民“洶湧的錢浪”襲來時,需要做什麽?


在價格一端,利率管制的政策還在,政府替你管著存款利率的上限,完全不用擔心你的競爭對手會用更高的存款利率搶存款,定價問題不用考慮。銀行要做的只是擴網點,提高服務態度,鎖定居民資源沖規模而已,不會擔憂存款端資金稀缺,拉不到錢(更多是考核上的擔憂)。

所以,在經濟增長紅利與利率管制紅利下,銀行“吸儲放貸”的盈利模式基本沒有技術難度,存貸款利差也一直維持在3%以上,銀行只要不斷沖規模,直接躺在趨勢上就能賺錢。



然而,這種模式在金融脫媒化與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受到了挑戰。


什麽叫金融脫媒?簡單說是脫離媒介即銀行,資金選擇直接從供給方到需求方。這種趨勢下,銀行的負債與資產兩端同時受到沖擊,畢竟銀行賺的就是做媒介的錢。


負債端,由於福利保障的完善、居民財富的累計增多,理財意願觀念開始逐漸萌發,低利率的存款已經難以滿足這一需求。居民拿了錢除了存款儲蓄,開始會做新的選擇,比如買股票買基金與保險等。


銀行的負債端面臨著愈加兇猛的虎狼,儲蓄率從高位開始下滑,存款的增速在2010-2011年左右將近下滑了8個百分點,降至12-14%的增速。(圖表3)


在資產端,隨著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的發展,企業的融資手段更加豐富,除了銀行貸款,發債、IPO、定增甚至是過橋的委托貸款、信托貸款,都對銀行的傳統信貸形成挑戰。



銀行一時面臨著存貸業務被瓜分的困境。


更糟的是,由於金融脫媒的推進,利率管制下銀行的存貸利率由於並未實現市場化定價,市場上開始出現了所謂的“利率多軌”的現象。這好比一個東西,同時有兩個價格,一個市場價,一個行政價。這對於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而言,都是一個擾動與隱患。


另一方面,在利率管制時代,由於在負債端有存款利率管制的紅利,銀行沒有足夠的成本壓力,將信貸資源下沈給中小微企業,大量銀行在優質的國企、央企前晃蕩,競相給這香餑餑貸款,作為國民經濟細胞的中小微企業被直接忽略了。


在這兩方面的同時壓迫推動下,政府的利率市場化進程開始加速。先是在2013年徹底放開了貸款的利率管制,把企業融資利率交由市場決定。而後,2015年又徹底放開了存款利率的管制,名義上完成了利率市場化進程。



但是,放開了利率管制的銀行,經營環境反而進一步惡化。金融脫媒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還在深化持續,銀行仍然需要與外部競爭。而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與完成,銀行體系內部也開始面臨著價格上的競爭。


在雙競爭環境下,銀行的存貸利差進一步收窄,利率的增速進一步下滑。過去傳統的吸儲放貸的業務模式似乎玩不轉了,躺著趨勢上賺錢的時代過去了。(圖表1與圖表4)


銀行亟待轉變。怎麽辦?兩條路,要麽繼續堅守存貸業務,要麽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予以補充。


有些銀行選擇了第一條路,存款端逐漸上浮存款利率加大吸儲力度,擴張負債,以收益來取勝。但資產端怎麽辦?


彼時的銀行,在優質的國企、城投平臺面前,已經基本喪失了定價權。


一來在2013年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後,銀行之間為繼續搶奪優質資源展開了價格競爭;


二來替代貸款的融資手段也開始豐富。比如在2013年後發債,資質好,評個AAA城投發個3年期,成本大概也就是4%-5%左右,而3年期的貸款基準利率基本在6%以上,將近貴了100BP。


為此銀行只能不斷給優惠條件,展開價格上的惡性競爭。在當時一個很普遍的例子是,在面對城投平臺時,銀行往往會在基準貸款利率上下浮30%甚至更多來留住這部分優質客戶。但這樣一來,存款成本上漲,貸款的收益卻下來了,利差收窄,銀行的利潤得不到保障。


於是,開始有一些銀行跟隨政府的初衷,開始下沈貸款客戶的資質,將信貸資源向高風險的中小微企業傾斜,試圖獲取更高的風險溢價來彌補負債端成本的上行。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民生銀行,在2012-2013年便推出了微貸業務,將目標轉向風險相對較大的小微企業。


但不巧的是,這時的國內經濟在被打了一針“強心劑”後,後遺癥開始顯現。


2008年後,政府推出了4萬億的財政刺激,實體經濟短暫地迎來“回光反照”,經濟增速在2011年甚至還在10%左右。在行政創造的需求井噴刺激下,鋼鐵煤炭等重工業企業拼命擴產能,一時賺的盆滿缽滿。


但當行政需求逐漸逝去後,過去資本開支形成的產能一時間沒法立刻處理,供給開始堆積,商品價格開始大幅下滑,企業的經營狀況也開始惡化,但只要生產的損失小於不生產,那這些擴產能的重工業企業便會一直生產,產能出清便會遙遙無期,企業的盈利也在持續惡化。


這種情況下,為一些中小煤炭、鋼鐵企業提供貸款支持的銀行開始出現壞賬、以貸還貸等情況。更糟的是,在經濟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處於更底層、產業鏈終端的小微企業盈利狀況更加令人擔憂。


畢竟在經濟不景氣時,實體不賺錢,人們的收入水平下滑,有些企業甚至開始裁員,社會整體的需求都會下來,不管是工業品還是日用品企業都難逃一劫。


這時候下沈資質的銀行就不走運了。有些風控做的好,有完善體系的在這波浪潮中,還能踉蹌地站住腳跟。但更多規模小、實力弱的銀行可能根本就沒有相應完善的風控體系,他們發出去的貸款很多收不回來,不良貸款余額與比例開始上漲,產生了大量的壞賬,占用了大量的風險資本,對後期整體的業務開展都形成了不小的桎梏。



所以,下沈信用資質這條路,現在來看是有著比較悲慘的結局,對於很多銀行來說是條行不通的不歸路。


但是,面對著同樣的挑戰,有些銀行則另辟蹊徑,並沒有死磕存貸業務,而是轉向了金融市場業務。


這里最為典型是興業銀行,作為“同業之王”,在發展之初就將金融市場業務置於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2011年前,興業與銀行業整體有著較為相似的利潤增速,相差不到3%。


但當2011年後風暴襲來,傳統業務玩不轉時,雖也受到影響,利潤增速也處於下行的趨勢中,但深耕於金融市場業務的興業很好地利用同業、債券投資等業務利潤予以對沖,與整體銀行業利潤增速的差距拉大到10%以上。


如此“抗擊打”的模式引來了很多銀行的效仿,開始將其置於更為重要的戰略地位,試圖在金融市場業務上發力。



逐利的資本:銀行金融市場業務的江湖


資本是逐利的,各大銀行金融市場部門都是每家銀行內部創新的領跑者和起步家。縱觀金融市場業務發展的歷史,每次政策轉向和監管加強升級,金融市場業務都會另辟蹊徑,各大銀行都會打造出揚長避短的獨門秘器。


何為金融市場業務?


狹義上,很多人將金融市場業務簡單理解為同業業務,包括同業拆借、買入返售等。但實際上,金融市場業務的範圍要比同業廣的多。


比如說銀行拿了錢去投債券,這是存貸業務?並不是,債券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一種,銀行將資金投向其中,算入存貸業務並不合理。


從本質上要判斷是否屬於金融市場業務,應當看它業務展開時,是否與金融市場緊密相連,依賴於金融市場。


按照這個標準,除卻傳統的金融同業業務外,代客理財、債券投資與承銷、外匯交易以及最近兩年新近興起的委外業務等這些都應該算入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當中。


現實中,很多銀行的金融市場部門設置也很多會把這些業務囊括其中。比如上述所說的“同業之王”興業銀行,在金融市場部門設置上,就分設了同業業務部、資產管理部、資金營運中心等分支。


監管博弈下,銀行金融市場業務的演變與眾生相


一切都要從2009年開始說起。


這一年,為度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深沖擊,政府推出了一攬子的財政刺激計劃,放開了房地產市場限購限貸的限制,同時輔之以“寬貨幣+寬信貸”的貨幣政策組合,試圖以“基建+房地產”來提振國內經濟。


但搞基建與房地產投資要錢,要資金。房地產還好辦,開發商在當時尚且能獲得貸款支持,但政府要搞基建,按照法律規定又不能舉債,光靠財政預算要支撐起“四萬億”的投資額,太過困難。


於是,以城投公司為名義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開始批量上線,用土地儲備或財政資金註資,以此來作為獲得基建投資項目貸款與債券融資的“殼”。


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監管限制,在“四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與“GDP錦標賽”考核的雙重動力下,這種模式快速擴張,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膨脹,引發了監管層的擔憂。加之當時通脹開始出現過熱,房價持續上漲,資產泡沫問題引起關註。


所以,很快2010-2011年,銀監會就下發文件限制銀行向房地產與城投平臺貸款的額度。


不過,房地產與基建項目的建設和銀行一樣,都是長周期的。比如說建一條高速路或房子,回本可能需要5-7年的時間,但貸款一般都是3年期或更短的期限。現在監管突然限制了銀行的貸款,但投資的項目仍然需要資金補進來,融資需求仍然存在。


所以,在2009-2014年,銀行面對的一個大背景是:國內最後一波融資需求熱潮,盡管這波浪在不斷地衰退。


怎麽辦?要怎麽吃下這塊大蛋糕?


我們來數數銀行可以支配的資金。表內主要是存款、自營資金,直接以信貸投向面臨著資本充足率、信貸額度以及後期的信貸投向等限制,要吞下擴規模還需想辦法;表外有銀行理財資金,當時對於它的監管主要是銷售營銷等方面的監管,投資端並未有過多限制,似乎可行。


所以,在一開始,銀行瞄準的是表外,將原本屬於表內的資產,轉移對接給表外理財資金,並由此展開了銀行金融市場業務的逐利江湖。


理財篇


銀行代客理財是一種資產管理業務,其投向主要是債券、貨幣基金、存款、非標等資產,是金融市場業務的一類。考慮到其他項發展比較平穩,所受監管較少。因故我們將重心放在它與非標的“恩怨情仇”上。



在2009-2014年這段時期剛開始時,銀行理財資金是借著信托通道,直接發放信托貸款,成功實現了對信貸額度、資本充足率、存貸比等各項的監管指標的套利。相對應的,在資產端的高利誘導下,銀行理財開始瘋狂擴張負債端,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


但很快監管層意識到,這種模式不對勁,原有對信貸的監管體系變得形同虛設,對於自身經濟調控措施會造成很大的幹擾,影響政策實施效果,同時也加大了金融系統的風險。


2010年8月,銀監會出手,下發了《關於規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10]72號),嚴控銀信合作的規模,要求資產回表。


銀信合作實行總量管理,要求信托公司融資類業務(涵蓋信托貸款、信貸資產受讓等)余額占銀信理財合作業務余額的比例不得高於 30%,並要求銀行將已經通過銀信合作出表的表外資產在兩年轉入表內。


這樣一來,銀行理財借信托通道來放信托貸款擴規模,逃避監管的模式沒了出路,也沒了意義。


但逐利的資本不會停歇。在監管條例出來後,銀行與信托合作又找到了新的方法:利用信托受益權轉讓的方式展開。


所謂信托受益權,簡單理解是一種收益權,也就是擁有分享信托計劃投資所得收益的權利。


在這種模式下,銀行可以引入一個第三方,即“過橋方”來擔當通道。先由待融資企業A與信托機構聯合設立一個信托計劃,然後“過橋方”出資購買這項計劃,獲得了信托計劃的收益權,之後,過橋方將這項收益權轉讓給銀行,由銀行真正出資。



由於銀行沒有直接與信托機構展開投融資業務的合作,沒有直接發放信托貸款或進行信托資產的轉讓,而只是一種收益權的轉讓,所以並不違背監管要求。


如果銀行出資是非保本理財,那直接計入表外,不占用表內信貸額度,不計提風險資本,如果是保本理財,那作為同業資產,計提的風險權重也就20%或者25%。


更有利的是,這段時期證監會還適當地放松了監管。


2012 年 10 月,證監會出臺《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鼓勵券商進行資產管理業務的創新,券商定向資管成為新通道;11 月開始實施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允許基金通過設立子公司的方式發行專項資產管理計劃。


這意味著銀行可用通道增多了,就如同放水,多給了兩條管子。更重要的是,當時銀監會主要的監管集中在了銀信合作中,券商資管與基金這種新東西尚未遊離在監管外。於是銀行開始大規模借用券商資管與基金子公司作為通道。


借著監管的東風與自身的智慧,銀行理財投資非標的規模開始大幅上漲。


但是,銀行理財資金過多投資非標資產,會使期限錯配加劇,風險加大。負債端銀行理財是在不斷地滾動續接,一期產品基本在1年以內,但非標的投資期限普遍在3-5年,而且沒有流動性。一旦理財續接出現問題,那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致一系列的惡果。


所以,2013年3月,監管層出手,下發8號文,控制了理財投向非標資產的規模,嚴格規範了理財的運營管理。



這樣便從源頭上掐死了理財資金的投向。無奈之下,大量的理財資金只能轉去債券市場,配置收益率相對偏低的信用債與城投債。從這又重新開始了新一段的故事,此時不表,下文再續。


同業篇


在2011-2012年,利用受益權轉讓這一模式在表外得到廣泛使用後,銀行也開始利用表內資金來做非標的投資。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表內的買入返售項進行各類資管計劃受益權的轉讓,將貸款轉為同業類型資產,降低資本計提。


比如說以信托為例,假設銀行C想要給企業融資。那麽它可以先讓一個銀行A出資通過信托公司發一筆信托貸款,然後再引入一個過橋企業,讓A銀行將信托受益權轉讓給銀行B,擔當過橋銀行。最後再由銀行B再將信托受益權轉讓給銀行C,由銀行C真實出資。



而銀行C在會計處理時,所收到的是一筆同業資產,一般會將其計入買入返售項,計提風險資本為20%或25%,從而達到了騰挪信貸額度與資本金的作用。


借助這樣一個模式,上市銀行同業資產尤其是買入返售項開始以超過30%的速度增長,從2009年的4.5萬億上漲至2014年一季度的12.09萬億,買入返售項占總資產的比例也從4.1%上漲至6.1%。



但是,同業與非標的結合讓監管層再次意識到潛在的巨大風險。因為在利用非標進行買入返售過程中,同業鏈條被拉長,以短期限的同業與長期限缺乏流動性的非標資產對接,再加上上遊同樣短期限的理財,整體的杠桿與期限錯配被過度拉長延伸。


一旦資金開始收緊或出現外部大的沖擊,短端續不上,國內是否會出現第二個“北巖銀行”就未可知了。再者,利用非標形式進行貸款,將資金流向了本來禁止的房地產與城投企業,本身就是對過往監管政策的違規。


所以,2013年,監管層痛下決心,開始針對非標去杠桿。之後的故事就比較熟悉了,在外匯占款流失、央行有意收水、光大違約等諸多事件疊加的影響下,出現了2013年下半年的“錢荒”與債券市場的暴跌。


2014年,在金融市場逐步穩定後,監管層隨即下發了127號文,要求買入返售項下的資產必須是標準化的具有交易市場的金融資產,直接將利用此項進行同業套利的玩法給扼殺了。


此後,大量的非標開始轉向了應收款項類的科目當中,但與買入返售項具有資本計提優勢不同,應收款項類的資本計提權重為100%,與貸款基本無異。再加上2014年後經濟越來越不景氣,融資需求下來,非標增量也不足,銀行利用同業玩非標的高峰到此也就基本結束了。



債券投資、投行與委外篇


隨著經濟基本面的下行,實體信用風險溢價提升,銀行表內面臨缺優質資產的困境,轉而開始著重在債券市場上布局。


先是在二級市場上,做債券投資與交易。在貸款風險過高、競爭過於激烈的情況下,持有利率債吃票息,在行情好時再增加交易性金融資產的金額,收一點資本利得做補充。雖說收益較貸款仍有差距,但至少穩健。再考慮壞賬、撥備覆蓋等隱性成本,加大債券投資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這樣的考量下,2012年後銀行表內債券投資的比例開始上漲,在2014年後開始狂飆,我們猜測可能是在於2014年後非標做不了釋放出了額度,加之2014年後持續的債牛,給了銀行參與的動力。


2014年初到2016年底,上市銀行債券投資的占比(交易性金融資產+待出售+持有到期投資)從19%上漲至29%。



2014年以來的債牛不僅捧紅了銀行的二級債券投資,也給銀行的一級債銷業務帶來了機會。2010-2015年,銀行承銷信用債的金額從1.15萬億上漲至5.16萬億。相對應地,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也從17%上漲至23%。



而之所以從2014年開始,債券市場迎來了為期兩年的牛市,除了基本面與銀行表內的配置壓力外,還更多地與銀行代客理財業務的發展有關。

還記得“理財篇”中說到理財投非標受限、新增增量不足情況下,一大波資金跑向了債券市場嗎?


一開始時,剛剛經歷了2013年暴跌後的債市收益率對理財負債端是足夠的,2014年初理財收益率大概是4.5-5.5%,而3YAAA的中票收益率是6.3%,中間存在著80-180BP的利差。最簡單的,銀行只要發一個理財產品拿到錢,在市場上拿一個債做配置吃票息即可。


在銀行其他類型業務發展艱難的背景下,代客理財成為銀行重要的一個發力點,總規模不斷擴大,加上前期配非標的存量又逐漸到期,巨額資金湧入債券市場,逐漸使得銀行理財的負債端與資產端開始出現倒掛。



這樣對銀行理財的投資運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一些中小銀行來說,他們主動管理能力不足,為了滿足具有“剛性難降”的負債成本,有必要將理財資金外派委托出去;而對於一些大行而言,面對的是幾千億甚至上萬億的規模,存在人手不夠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委外業務應運而生。其主要模式分為兩種,一是以非銀機構投顧的形式展開,讓其擔當投資顧問;二是購買非銀機構發出來的資管產品,將資金委托非銀機構管理,獲取一個固定的收益水平。


這種委外模式在2015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爆發。


當時由於監管層清查配資、去股市杠桿造成市場暴跌,出於救市目的,央行連續降準,給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流動性環境,銀行可以很輕松地將以低成本來擴張同業負債做大規模。


而恰好這時的同業存單還處於一個監管真空中,監管層持相對鼓勵的態度,不受負債占比三分之一的比例限制,所以成為當時很多中小銀行擴張同業負債端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通過同業存單獲得資金後,由於前面所說實體不行,風險過高,優質資產缺乏,銀行並沒有直接將其投資實體資產,而是選擇了當時普遍剛兌的金融產品——同業理財,因為兩者之間大約存在著大約100BP的一個套利空間。


所以一拍即合。一邊銀行有意願去擴張代客理財業務,另一邊同業負債端擴張有了大量買盤。供需兼備,一下子,銀行同業理財開始井噴,在2015年單年增長了2.5萬億。接下來才有了前文所說的去做委外等一系列的事。


這種“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的同業鏈條在2015年之後也成為大多數中小銀行的重要盈利點。


在相應做會計處理時,銀行所發同業存單計入應付債券科目,所買同業理財依據情況可計入同業存放,或依據所提供的的清單,記入持有至到期投資或可交易性金融資產;而如果做了委外,一般是計入應收款項與持有至到期投資中。



反映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是銀行的債券投資科目與應收款項類科目的擴張,而在信貸收支表中,則是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科目的快速增長。



但是,這種同業的套利模式蘊含了較大的流動性風險。


同業存單與同業理財的期限普遍在6M以內,而所購買的委外產品一般都在1-1.5年,存在一個期限錯配問題。這意味著當同業理財到期而委外尚未到期時,銀行面臨再續發的壓力,造成銀行對於同業的依賴度提高。


進一步地,如果追溯委外端,在“資產荒”的邏輯下,非銀為滿足銀行要求的基準收益率,在後期拿了比較多的沒有流動性的資產,比如PPN、重口味的信用債等。如果把銀行-非銀看做一個整體,那就相當於負債端是不穩定的同業,資產端是沒流動性的資產。


這與北巖銀行幾乎是一模一樣。


所以,出於防範金融風險、保護金融安全的考慮,監管的腳步再次跟上。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進入了金融去杠桿、嚴監管的金融周期。



受此影響,曾經繁榮的銀行金融市場業務也暫時進入了寒冬期。


敢問路在何方?


行文至此,我們也就能知道銀行利潤為何在過去十年節節敗退了。不過此時,更具意義的一個問題是:未來怎麽辦?是回歸存貸業務?還是在金融市場業務發力,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我們偏向於後者,認為各銀行應當在廣闊的金融市場業務方向中找到自身的優勢,存貸業務已是沒落的泥潭,無法再掀起大波浪。

為何這麽說?


先從存貸業務來看,這是一個靠利差和規模存活的業務。利差取決於存貸款利率,在利率市場化完成後,利差沒了保護,負債端吸儲要競爭,資產端的貸款要競爭,競爭的結果只能是成本的上揚與資產收益率的下滑,存貸利差收窄。


在利差收窄的情況下,如果能做大規模,那也可以保證利潤,但這種模式過於粗放,經營效率過低。


而且要做大規模,要擴負債,但存款負債一般具有粘性,擴張速度相當較慢。且在存款市場,競爭焦點單一,在風險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存款利率、便捷性(即網點覆蓋率)成為關鍵。


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存在著地域的限制,只能是給居民讓利,給予更高的存款利率來擴規模,但也就意味著利差的進一步收窄。銀行處於兩難全的地位中。


所以,即使未來經濟有所好轉,信用風險有所減弱,優質資產有所增多,由競爭導致的利差也不可避免地要收窄,粗放擴張規模的路子很難繼續走下去。


我們以美國為例來看美國商業銀行的對策。


美國早在1974-1986年便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美國的商業銀行也經歷過負債成本上行,利息支出加大,存貸利差收窄的困境。



但在利率市場化進程結束後,美國商業銀行沒有在存貸業務上死磕,而是積極利用金融市場拓展負債端,同時玩轉資產端,利用各類金融創新工具,擺脫單一同質化的存貸業務競爭。



根據可得的數據,在金融危機前的2002-2004年間,無論是大銀行還是中小銀行,其非利息收入的水平占其營業收入的水平都在攀升,大銀行的比例在40%以上,而中小銀行則穩定在25-30%之間。



回到國內,看金融市場業務。它占用資本金相對少,融資成本也相對偏低,在資產端的玩法比純粹的貸款業務要多得多,是創新的前沿陣地。銀行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找自己發展的道路,而不至於陷入存貸業務同質化競爭的泥潭中。


比如說興業銀行,作為一家在福建發家的銀行,興業早早地將同業市場作為業務開拓的重點,2007年就建立了銀銀合作平臺,為中小銀行提供支付結算業務,並借此獲得了相對穩定的同業資金。


同時,興業還拿到了證券、基金等多項牌照,打造成了一個綜合性的金融集團,確立了其在金融市場上的優勢地位。此前所說的利用買入返售科目對接非標的玩法最早也是由興業開創的,可以說興業在金融市場業務的玩法上走在了前列。


還有招商銀行,作為國內理財業務的先驅,利用其自身的零售業務與投行上的優勢,一方面將其打造成了“商行+投行”,另一方面也成為了代客理財領域的一方霸主。


再比如作為城商行的南京銀行,把握住了自身作為一級市場交易商與Shibor市場報價商等優勢地位,將其自身打造成了“債券市場特色銀行”。(在附錄中,我們對這幾家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有更詳細的介紹。)


這些銀行都把握住了自身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在金融市場業務上發力,使其成為了自身的一道亮點。


我們也用數據做了一個實證檢驗,以2005-2015年的經營數據為樣本,采取SFA方法做了一個銀行效率的衡量,這個衡量綜合考慮了成本、風險與資產收益率三者,得到了一個綜合效率值,值越高表示效率越高。



從圖表26中,可以看到近年來大型銀行的綜合效率普遍較低,並處於一個下降水平。雖然其總量上占優,但從這種綜合效率的測度來看,明顯地,一些金融市場業務發展較快較好的銀行,如南京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綜合效率普遍較高。


隨後,利用Tobit模型與上述測算的銀行經營效率值,我們也做了一個面板數據的回歸,回歸結果也表明,金融市場業務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收入與利潤水平。(具體分析與結果請參看附錄。)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現在監管查的這麽嚴,以前套利的各類玩法基本都堵死了,還怎麽玩?


對此,我們並不擔心,相信資本的逐利性會帶領銀行不斷地進行金融創新,正如在“買入返售”模式被禁止後,誰也不知道後面還會有一個更加瘋狂的“存單-理財-委外”的套利模式出來。


金融創新與監管從來都是相依相生的。站在現在,你永遠都不知道未來金融與經濟環境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但可以的一點是,存貸業務只能作為“定海神針”的存在,沒有了活力,金融市場業務才是銀行開拓發展的重點與未來。


附錄


幾家在金融市場業務上具有特色的銀行具體分析


興業銀行:請叫我同業之王


興業銀行上市以來資產增速一直保持著穩而快的增長節奏,經過20多年的發展,興業銀行金融市場業務已基本實現金融市場客戶關系的全覆蓋,囊括了證券、中小銀行、基金、信托、財務公司等。當中國其他大部分銀行較多關註信貸業務時,國內興業銀行承襲著在金融衍生產品和結構性融資方面的傳統優勢,較早在除了信貸外的票據、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貴金屬市場、外匯市場、金融市場市場、衍生品市場等領域展開戰略布局,彎道超車,將國內各大行遠遠甩在後面。


這在以下兩點中可以看出:


一是金融市場資產增長對總資產規模的擴張貢獻很大。興業銀行總資產規模的擴張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金融市場資產的增長,助力其總資產規模超越民生銀行和浦發銀行,位居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二位。相比之下,傳統的資產方客戶貸款占總資產的比重逐年下降,和金融市場資產占總資產比重幾乎持平。二是興業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盈利能力很強。在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盈利能力超過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


興業的金融市場業務由於受到高度的重視,較早的形成了系統化的梯隊,保證了較高的投研能力,獲得了較好的口碑。


並且,以銀行為母體,金融市場領域相關的牌照已經基本齊全,比如說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貨公司等。興業銀行能在當下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的不利形勢下異軍突起,刷新銀行業“三觀”,不得不說現實的亮麗業績證明了其模式的合理性。


我們看到相比於過於冒險的“北巖銀行”,興業銀行具有充分的金融市場負債來源、良好的金融市場業務基礎,其所進行的金融市場業務,是一種相對來說收益較高卻風險較低的跨機構、跨市場套利。這種模式不是一種簡單的“監管套利”,“期限錯配”,而是建立在充足穩定的金融市場負債來源基礎上,通過精巧結構化特征的融資方案設計,實現跨機構、跨市場的資產-資金對接和風險再分配。


如今,面對國內去杠桿的大環境,興業銀行再一次領跑升級,金融市場業務不但沒有萎縮和消沈,反而以全新可持續的“低杠桿、輕資本、優結構、高回報”的業務發展模式繼續前進。


所以,同樣是發展金融市場業務,我們看到興業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牢牢抓住了未來的大趨勢,其成功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其金融市場業務不僅僅以創新出彩,更以規範、精品出彩。


招商銀行:“商業銀行+投行”


招行和興業一樣,金融市場業務也是在國內股份制銀行中做的非常優秀,其亮點也在於較早的意識到了“精品化”“輕資產重投研”是金融市場業務的明天這一趨勢。


並且,與興業大量發展批發業務相比,招行的資管在與客戶關系的維護上更具特色,可以說,招行很先覺的意識到私人銀行業務對於其開展金融市場業務的重要性,其多次轉型的軌跡,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2001年至2011年,招行開始實行第一次轉型。首先就把重點放在營造良好口碑,尋找並維護良好優質客戶關系上。在服務渠道方面,不但擴展自己的線下網點,而且同時打造了網絡,手機各個平臺的服務渠道,尤其在網絡方面,招行推出了中國內地第一個系統的網上銀行。


招商銀行的品牌策略預測了未來市場客戶的需求,從客戶的使用和體驗角度出發,率先推出“一卡通”業務,這張借記卡集合了活期、定期、多幣種與一體的功能,從客戶自身的角度來說,一個賬號無論是管理、攜帶、保存都便捷了許多,或許招行不是第一個有此想法的商業銀行,但它卻是第一個做到的銀行。


在此基礎上,招商銀行看到了電子網絡發展的潛力,“一網通”業務應運而生,只要是招行的持卡客戶,無需到櫃面申請,登錄即可使用。所以,招行首次轉型就贏得了良好的客戶印象,為其今後開展金融市場業務做了鋪墊,這也是招商銀行在發展其金融市場業務中不同於其他銀行,而是選擇針對私人銀行業務著重發展的先行條件。


2011年至今是招商銀行經歷第二次轉型。這是由於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招商銀行面臨的問題決定的。這一次的轉型,是招商銀行在經歷小微金融、非標投資、混合經營多次轉型後,公司正式確定以零售客戶為基礎資源,通過關系化來拓展利潤來源。


首先,我們分析到隨著與利率市場化相伴而來的利率的頻繁的波動,招商銀行不良資產顯著增加,降低了招商銀行應對風險的能力。而此時,招商銀行的私人銀行服務,經過多年的發展,品牌和服務已逐漸得到高凈值資產客戶的認知和認可。


近7000萬戶的零售客戶,和占80%的高端客戶資源,招商銀行通過托管、代銷等方式進行財富管理,3年增長2倍,其中公募基金凈銷量和零售理財新增量均居行業第一位,私人銀行的客戶數和管理客戶資產也為行業第一位。


因此,招商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是以其龐大的客戶資源作為強大支撐的,其私人銀行業務是其精品化投行業務的優勢條件也是制約條件,我們預言,未來招商資管勢必會針對不同類型的高凈值客戶發展起精細化的金融市場業務模式。


如現今利用金融科技的浪潮,招商銀行強化Fintech概念,開發出了首個銀行業的智能投顧產品,進一步深度挖掘個人客戶需求。此外招商銀行打造了一種全新的遠程理財業務,稱之為“空中銀行”,吸取了傳統理財業務親切服務的特點,也融入了遠程渠道方便快捷的特點,“空中銀行”的出現,依靠先進的智能管理平臺,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客戶可以選擇自己方便的聯系渠道,與對應的理財專家銜接,理財專家在線解答客戶的疑惑,並通報前段時期的投資利得,不僅保證了整個交易過程的安全性,而且深化了客戶服務體驗。總而言之,招商銀行在維護客戶關系方面做足了功課。


此外,招商銀行的另一大特點是通過組建金融控股公司來拓展金融市場業務。這也是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所決定的。我國現行法律體制對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有諸多的限制,通過金融控股的方式則可以有效地避開金融監管的限制,實現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以及保險、證券等的混業經營。


金融控股公司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大型金融機構的主導組織形式,具有非常成熟的理論和經驗可以借鑒,例如,花旗銀行從 1913 年就開始了混業經營道路,到現在已經有將近 100 年的歷史。在我國中信、光大這樣的控股公司已經提供了混業經營的經驗和範例。招商銀行通過重組增資招銀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並合並永隆證券、永隆期貨,金融市場業務範圍得到了擴寬,真正意義上布局了招行行長田惠宇所言的“商行+投行”的戰略。


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的傳統優勢疊加這種全新的戰略,使得招行的金融市場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並駕齊驅,在資本市場生態圈中趕超了一度的冠軍興業銀行,成為了令同行所學習的對象。


南京銀行:債券特色銀行


南京銀行目前擁有公司、小企業、金融市場與投行、個人四大業務板塊,並在一些領域逐步建立了差異化特色,特別是金融市場業務經過多年精耕細作,業務資格完備,市場表現活躍,贏得了“債券市場特色銀行”的美譽。


債券投資業務享有美譽。從近幾年數據顯示,南京銀行債券投資規模很大,占總資產比例一直高於40%以上,具體來看,其持有了一定數量“交易性債券”和大規模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可見,南京銀行的債券投資以短期為主,這與南京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地位有密切關系。南京銀行較早地成為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擁有多項債券承銷資格,是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重點聯系機構,也是目前參與上海銀行間金融市場拆借利率 Shibor 報價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之一。公司的債券交易和結算量一直居於全國市場前列。


在整個銀行系理財大類資產配置中,債券占比將近三分之一,其中約 80%投向信用債,利率債占比較低,銀行理財對信用債的剛性需求很大。我們看到該行在2009 年成立了金融市場部上海分部,2010 年獲得代客黃金交易和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聯動多條線業務部門,為客戶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和產品支持。2013 年設立基金管理公司,進一步完善綜合化服務平臺。


面對利率市場化,南京銀行將加快改革創新,著力塑造業務特色,培育核心競爭力。發展交易銀行,為客戶提供金融市場和投行服務,一方面增加客戶黏度,吸引更多活期存款;另一方面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提升客戶對銀行的利潤貢獻度,提高客戶對銀行的忠誠度,以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系。


同時與中小型金融機構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相比國有大行、股份行,南京銀行很早就清晰的認識到,作為城商行,網點有限,要提高競爭力,需考慮理財產品的價格優勢。南京銀行通過強化提升投研能力、風險管控能力等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投資回報,而不是簡單讓利。


南京銀行以債券交易業務為特色,貸款占比一直以來均低於其他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優勢明顯。在貸存比監管和存款稀缺的背景下,對南京銀行更有利。債券業務方面,南京銀行繼續領先於行業,保持其債券業務特色和優勢地位,其強大的客戶資源也使公司在脫媒與利率市場化進程中享有較高估值。


銀行效率與金融市場業務的實證分析


考慮到我國的金融市場業務真正得到重視並且迅速發展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特別是2012年金融創新以來,宏觀經濟下行,銀行傳統存貸業務創利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的大背景之下的,我們將樣本從時間維度,分別以銀行成本效率、創利效率以及綜合效率為因變量,以一系列金融市場業務指標如同業資產、債券投資收益等為自變量,以2009年為時間節點進行分樣本分組回歸。


結果如表所示,2005-2009情形與全部年份的回歸結果比較相似,各大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雖然尚沒有蓬勃發展,但是同業資產和負債、債券投資收益均對於銀行成本節約和盈利創造都有促進作用,這給了銀行部門發展金融市場業務的激勵。本文認為正是由於這種金融市場業務的不同於傳統業務的模式以及其在實證中的積極影響,使得面臨行業“冬天”的銀行業在之後普遍積極鼓勵和發展金融市場業務。由於我國銀行業之間的差異比較大,大型國有銀行由於自身實力強,在經濟形勢下行的情況下,依然擁有著龐大優質的客戶群體和盈利點。因為傳統業務在銀行效率貢獻中的比重依然是占主導地位的,所以我們從第一張表中看到對於大型銀行來說,金融市場業務的貢獻度並不大,大型銀行的金融投資業務(同業業務以及投資收益)並沒有顯著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效率以及利潤效率(系數顯著性不高)。社會融資結構情況對於大型銀行作用不顯著,但是符號為正,說明間接融資占比依然揭示了銀行主導的金融結構,但是對於大型商業銀行而言,社會融資結構目前的變化並沒有顯著影響到其效率,即“金融脫媒”現象對於大型銀行影響尚不大。


就其他商業銀行的回歸結果顯示,該類銀行的同業資產中買入返售業務、同業負債中的賣出返售、投資收益相比於大型銀行對於成本效率、收入效率以及創利效率都有提升作用。加總之後,我們發現較小銀行的同業負債並沒有帶來顯著的效率提升,而資產類業務反而帶來了效率提升,這也符合直觀。銀行業傳統利潤受到擠壓,較小銀行沒有大型商業銀行實力雄厚,會積極在同業市場上扮演資金借入方的角色,但是同業負債的短期性和不穩定性加劇了銀行的“資產負債的錯配”,即便運用同業杠桿可以使得銀行效率得到提升,但是同業負債運用越多,這種“錯配”風險就越大,所以,同業負債的這一系數也就反映出了規模較小的股份制銀行過多的運用同業負債,使得其負面效應超過了帶來的正向作用;而同業資產作為一種資產顯然會改善銀行資產負債表,並且,規模較小的銀行在同業業務中更加普遍的使用買入返售等創新型同業資產業務,這類資產業務具有較高收益的特點,所以對於銀行盈利效率的影響是顯著正向的。此外,手續費收入符號幾乎全部為正,說明較小規模的銀行中的其他傳統外收入比大型銀行更能促進銀行度過“嚴冬”;但是由於經驗不足,信用不高,專業程度相對欠佳等因素,小規模銀行的金融投資業務普遍沒有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創利效果好,故對於銀行效率的貢獻程度目前依然不顯著。社會融資結構對於該類銀行的成本效率具有正向效應,對於盈利效率效果不明顯,說明間接融資占比越低,“金融脫媒”程度越高,會阻礙銀行成本效率和盈利效率的提升,即直接融資市場的興起使得這些銀行相比於大型國有銀行更容易受到沖擊。(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04

胡孟青:本地險企滄海遺珠

1 : GS(14)@2016-06-20 05:25:39

【明報專訊】友人戲言,如果購買個人保險,是代表對健康及生命憂慮的投射,那麼近年內地資金的瘋狂收購或開辦保險業務,也許是某程度上反映其對金融體系及資金的不明朗與不信任的關注。

其實,個人好,內地企業也好,近年對保險需求極大。前者是購買境外保單,為的是分散資金風險,變相能夠將財產轉移海外。至於內地資金,無論對境內及境外保險業務,都忽然興趣大增。保險業務,是向投保人提供保障,但對內地企業來說,最大誘因是業務可提供長期而又穩定的資金來源,尤其以內地資金市場反覆不定的情况,銀行貸款審批有主次之分,兼且有其他方面的融資限制,於是吸引大批原本寂寂無名的企業,引來他們的興趣。以去年為例,向內地保監會提交保險營運牌照的申請中,申請者十居其九本業都跟保險無關。

中資「尋保熱」 看中提供穩定資金

內房開發商明明搞地產,幹什麼會有興趣搞起保險來?表面上是為了發揮協同效應,老實說,什麼業務都可以將之硬說成有協同,說穿了,內地企業所指的協同,由始至終,就是金錢協同效應;內地需要長期又穩定的資金,而保險公司持有的長期資金就急需出路,於是一拍即合也。

早前,大新以逾百億出售保險業務,震驚了全球。一宗天價成交的交易,由一間相對寂寂無名、經營內房起家的福建公司收購,絕對有題材大寫特寫吧!大新之後,本港的保險業務忽然有價起來。去年,富通出售本港保險業務,買家九鼎投資僅以1.3倍內涵值成交,現在事隔一年多,大新保險業務卻以逾3倍賣出,以市盈率計更超過70倍。

大新百億售保險業務 震驚全球

正因如此,整個中環牽起了一股「尋保熱」,看看本地還有什麼滄海遺珠未被發現。市場反應是靈敏的,有價錢總會有賣家,外電報道,規模相對頗細的香港人壽,最後亦研究賣盤的可能。香港人壽由五家本港金融機構於2001年才成立,股東包括了亞洲金融(0662)、創興(1111)、永隆、上商及華僑永亨,上述5個名字,夠滿足市場對概念股的需求吧。而觀乎5家機構,當中3家已經易手,越秀金融、招商銀行、及新加坡華僑均有意進一步涉足本地金融業務,香港人壽規模雖小,但隨時爭崩頭。

香港人壽規模小 隨時爭崩頭

將本港保險業務,跟內地人對本港保單需求一併相提並論,未免將問題過分簡化。眾所周知,本港大部分保單以美元為單位,對內地資金而言,等同獲得一張穩定的外幣兌換票據。再者,保險離不開資產管理,在買殼注資變身牽涉的監管審批日趨嚴格的大環境下,有保險、有資產管理其實更方便辦事,方面更多財技發揮,箇中巧妙擇日再談吧。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730&issue=20160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45

滄海控股(滄海園林) (2017)專區

1 : GS(14)@2016-07-05 00:34:05

http://hycangh2222.312green.com/

企业简介

浙江沧海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1年,由宁波山水建设有限公司更名而成,注册资金7000万元。集市政公用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园林古建筑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装修工程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建设企业。

公司坚持以质量立命、以品牌立身,承建了省内外多项重大优质工程,园林景观类的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苏州的石湖公园;市政建设类的宁波市福明路工程、温州市江滨路工程;古建筑类的蛟龙禅寺,普济寺;建筑类的长兴国际商贸城,沧海集团大厦等等,它们不仅代表了公司的实力,更在业界享有莫大荣誉。先后荣获市级茶花杯奖、省级优秀工程
2 : GS(14)@2016-07-05 00:34:21

http://epp.ctg.com.cn/ctg_servic ... er_id=502277&type=0
浙江沧海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基本信息:
供应商名称:
浙江沧海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彭道生
注册地址:
宁波市鄞州区宁横路1688号
通讯地址:
宁波市鄞州区宁横路1688号
经营范围:
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园林古建筑工程、建筑装饰工程、土石方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环保设施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绿化造林工程的施工、设计、规划;养护管理、仓储、设备租赁服务;花木、盆景的培育、绿化;建筑材料的批发、零售。
>>企业简介:
  浙江沧海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宁波山水建设有限公司更名而成,公司主管: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园林古建筑工程、建筑装饰工程、土石方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环保设施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绿化造林工程的施工、设计、规划;养护管理,仓储、设备租赁服务;花木、盆景的培育、绿化;建筑材料的批发、零售等。 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公司注册资金已迅速发展成今天的1.52亿元,公司现已拥有的一级资质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城市园林绿化施工壹级、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壹级;二级资质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园林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贰级。三级资质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叁级并拥有营造林施工乙级资质。 公司已顺利通过GB/T19001-2008-ISO9001:2008GB/T50430-2007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GB/T24001-2004idt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获中国园林绿化AAA级信用企业;2010-2012年连续三年度全国50强;“守合同、重信用”AAA级及银行AAA¯级资信等荣誉。 沧海园林从创业至今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谓创业十年、风雨十年、收获十年!十年里,我们走过了一段用心血和汗水铺就的奋斗之路,也谱写了一篇成就与梦想交织的创业之歌。 大浪淘沙,激流勇进。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沧海人始终勇立潮头、劈波斩浪!面对科技进步加快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新趋势,沧海人秉持“让百姓安居乐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使命,发扬“自信、务实,创新,诚信”的企业精神,不断向广大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产品和尽心尽职的服务,不断塑造“为当代人称道,为后世人景仰”的园林艺术精品!面对未来,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通过自身的实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用“诚信和品质”打造中国园林业的卓越品牌,让沧海品牌享誉世界! 我们深信:日臻成熟的沧海园林将会以更加稳健的步伐,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带领园林产业跨步前进。秉持诚信,开放理念,我公司愿与您携手共进,共创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置顶
3 : GS(14)@2016-07-05 00:34:27

http://testweb2.iecworld.com/canghai/cn/products.php?tid=2
網站
4 : GS(14)@2017-02-06 19:11:58

1. 做園林及建設工程,浙江只有他們一家
2. 主要用投標方式取標,按比例法入帳
3. 每年工程增加20%以上
4. 在建項目佔營收達60%
5. 未完成有15億單
6. 有接近300客,75%是地方政府,營收有80%是他們
7.最大客戶不足10%,5大佔約25%
8. 736個供應商,最大約4%,五大約10%
9. 集團向公司借錢有利息淨收入,扣後年年增劇增,毛利持續上升
10. 2016年賺1.2億,市值最高15億
5 : GS(14)@2017-02-06 19:14:54

11. 2001年開始,持續擴大及增資,有20間分公司,脫離部分公司,上市
6 : GS(14)@2017-03-21 07:38:29

招股書
7 : 太平天下(1234)@2017-03-21 10:15:21

greatsoup6樓提及
招股書


好似幾好
8 : 太平天下(1234)@2017-03-23 12:37:15

太平天下7樓提及
greatsoup6樓提及
招股書


好似幾好


睇真麻麻地,債多現金弱
9 : GS(14)@2017-03-24 15:30:05

他派晒現金出街
10 : 太平天下(1234)@2017-03-24 21:47:25

greatsoup9樓提及
他派晒現金出街


但經營現金流都難睇喎
11 : GS(14)@2017-03-25 09:09:51

盤生意好似搞工程,業務一直大,錢一直流
12 : greatsoup38(830)@2017-05-28 03:32:0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70321014_C.pdf
正式招股書
13 : greatsoup38(830)@2017-05-28 03:39:33

12. 家族集團
13. 我們在處理國家出資項目方面擁有逾10年經驗,我們以此為傲。截至二零一三年、二零一四年及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以及截至二零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止十個月,我們有107名、142名、177名及286名客戶,其中大部分為國資企業或地方政府。
14. 集中東南及內蒙
15. 項目集中1,000萬以上
16. 截至二零一三年、二零一四年及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以及截至二零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止十個月,我們遞交的標書數目分別為778份、1,133份、1,362份及1,145份,同期錄得的中標率分別為6.7%、8.7%、6.0%及5.8%。由於我們於往績記錄期內積極尋找商機、發展與客戶的關係及儘量擴大我們的銷售範圍,只要我們具備所需專業資格,我們就會對新客戶及潛在客戶的招標積極主動遞交標書,因此,我們同期內錄得的中標率相對較低。
17. 339員工
18. 有外包
19. 我們根據勞務外包安排支付勞務服務費。勞務服務費根據工程量、所需工人人數、工作性質及將涉及工程的技術複雜程度以及交付時間而有所不同,且該費用應按月或經參考已完成的工程量支付。截至二零一三年、二零一四年及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以及截至二零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止十個月,我們所產生的勞務服務費分別為人民幣65.2百萬元、人民幣50.0百萬元、人民幣96.5百萬元及人民幣181.8百萬元,分別佔我們所提供服務成本的13.3%、8.9%、11.5%及16.6%。
20. 好多公司間借貸
14 : greatsoup38(830)@2017-05-28 03:40:53

21. 家人企業
22. 人好clean
15 : greatsoup38(830)@2017-05-28 03:43:26

23. 私人有地產、管理、貿易、酒店、農業、環保、傳媒等業務
16 : greatsoup38(830)@2017-05-28 03:46:00

24. 中瑞岳華
25. 2015年盈利增130%,至5,700萬,2016年首10月增80%,至9,000萬,重債
17 : GS(14)@2017-09-10 13:57:53

盈利增4成,至5,300萬,1億現金
18 : GS(14)@2017-12-10 13:26:56

買資質
19 : GS(14)@2018-01-12 18:54:04

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欣然宣佈,於二零一八年一月十一日(交易時段後),本公
司與上海愛建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愛建信託」)及寧波大學建築工程與環境學院(「該
大學」)訂立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據董事會所深知、所悉及所信,愛建信託及
其最終實益擁有人及該大學為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定義見上市規則)且與本
公司及其關連人士並無關連的第三方。
根據該協議,為建立長期、穩定及互惠的戰略合作關係,愛建信託將基於本公司的
金融需求為本集團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提供金融產品和解決方案。
在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及愛建信託的內部信貸規章制度和審批條件情況下,愛建信
託將向本集團提供綜合融資額度不超過人民幣50億元。該大學將為本集團提供全面
的公私合營(「PPP」)技術諮詢和支持以及相關業務資源。
20 : GS(14)@2018-01-12 18:56:56

根據該協議,為建立長期、穩定及互惠的戰略合作關係,上海信託將基於本公司的
金融需求為本集團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提供融資額度不超過人民幣
100億元,惟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及上海信託的內部信貸規章制度和審批條件;
而該大學將為本集團提供全面的公私合營(「PPP」)技術諮詢和支持以及相關業務資
源。
21 : GS(14)@2018-01-19 17:54:21

與 青 州 市 政 府 訂 立 戰 略 合 作 框 架 協 議
22 : GS(14)@2018-03-28 06:19:39

盈利降30%,至7,000萬,輕債
23 : GS(14)@2018-06-30 21:44:14

基於本公司之全資附屬公司浙江滄海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與山東省青州市人民政府
(「青州市政府」)於二零一八年一月十八日訂立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詳情見本公司
日期為二零一八年一月十八日的自願公告),本公司董事(「董事」)會(「董事會」)欣
然宣佈,於二零一八年六月二十九日,本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青州市滄海建設投資
開發有限公司(「該附屬公司」)與青州市政府訂立投資開發協議(「該協議」)。董事經
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就彼等所知、所悉及所信,青州市政府及其最終實益擁有人
為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的第三方。
有關該協議的基本資料
根據該協議的主要條款,(i)青州市政府將提供一塊位於青州市峱山經濟開發區的面
積約為2,001,000平方米、單價不高於每平方米約人民幣120元的工業用地,用於建
立滄海峱山高新技術產業園(「產業園」);(ii)該附屬公司將負責產業園的投資、開
發、建設、經營及推廣;(iii)產業園開發一期涉及工業用地面積不低於600,300平方
米;(iv)該附屬公司須在二零一八年底之前至少引進一個總部經濟項目入駐產業園
並在自該協議日期起三年內盡最大努力吸引至少五家企業入駐企業園;及(v)青州
市政府保留的產業園內企業前五年繳納的稅費部分將全部劃撥予該附屬公司。
訂立該協議的原因及裨益
本集團主要為其客戶(主要為國家投資企業及地方政府)提供市政工程及園林建設以
及維修服務,並積極開拓擴大其市場滲透率的商機。董事會認為,訂立該協議將有
助本集團促進其於青州市的業務發展及╱或擴張計劃,符合本公司及其股東的整體
利益。
該協議僅為一項初步的框架協議,當中載列了建立產業園的原則。該協議可能會或
可能不會導致訂立進一步正式及最終的協議。本公司股東及有意投資者於買賣本公
司股份時務請審慎行事。有關上述事宜的進一步公告,將由本公司於必要時根據香
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的所須規定作出。

24 : GS(14)@2018-07-29 15:45:59

董事會謹此知會本公司股東(「股東」)及潛在投資者,根據對本集團最新未經審核綜
合管理賬目及其他現時可得資料的初步審閱,預計與截至二零一七年六月三十日止
六個月的綜合純利約人民幣54.0百萬元相比,本集團截至二零一八年六月三十日止
六個月(「報告期間」)的中期業績將錄得綜合純利大幅減少。該綜合純利的預期減少
主要是由於若干建築項目進展延遲以及政府對基礎設施建築市場的政策收緊而造成
收益下降。
25 : GS(14)@2018-11-11 22:57:09

董事會謹此知會本公司股東(「股東」)及潛在投資者,根據對本集團最新未經審核綜
合管理賬⽬及其他現時董事會可得資料的初步審閱,預計與本集團截至⼆零⼀七年⼗
⼆⽉三⼗⼀⽇⽌年度的綜合純利約⼈民幣80.3百萬元相比,本集團截至⼆零⼀八年⼗
⼆⽉三⼗⼀⽇⽌年度(「報告期間」)的綜合純利將錄得⼤幅減少。本集團報告期間綜
合純利的預期減少主要是由於若⼲建築項⽬進展延遲,項⽬數量減少以及政府對基礎
設施建築市場的政策更改⽽造成收益下降。
如本公司截至⼆零⼀八年六⽉三⼗⽇⽌六個⽉的中期報告所披露,本集團⾯臨所處⾏
業內的多種不同挑戰。在⼆零⼀八年上半年,建設⾏業受到了多種政策調整的影響。
這些調整包括整體⾦融系統去槓桿、暫停地⽅政府發債、增加基建項⽬審查⼒度、及
暫停部分公私合夥(「PPP」,⼀種業務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公共基礎設施項⽬乃
以公私合夥⽅式提供資⾦、興建及經營)項⽬,因此⼤批政府項⽬在短期內延遲開⼯,
部分PPP項⽬隨後被中⽌或暫停。同時,受⼆零⼀七年全國性取消城市園林綠化企業
資質影響,本集團⾯對的競爭增加,⽽導致本集團整體建設量下降。⼆零⼀八年下半
年,本集團所處⾏業仍然充滿以上所述不利因素帶來的挑戰。
26 : GS(14)@2019-01-23 17:33:52

市政景觀項目成功中標
本公司董事(「董事」)會(「董事會」)欣然宣佈,於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二日,本公
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浙江滄海建設有限公司(「滄海建設」)收到寧波歡樂海岸置業
有限公司(「業主」) (彼為於深圳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國家投資企業,深圳華僑城股份
有限公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發出的中標通知書確認以投標價人民幣1.13億元成功
競得(「中標」)寧波市鄞州區新城區歡樂海岸灣頭公園市政景觀承包工程項目(「項
目」)。
董事經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就彼等所知、所悉及所信,業主及其最終實益擁有人為
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的第三方。
根據中標,工期大約為500天。滄海建設和業主將就項目簽署正式合約。
進行項目的原因及裨益
本集團主要為其客戶(主要為國家投資企業及地方政府)提供市政工程及園林建設以
及維修服務,並積極開拓擴大其市場滲透率的商機。董事會認為該項目可以提昇本集
團於市政景觀建設行業內,相對於其他建設公司的競爭力,符合本公司及其股東的整
體利益。
本公司股東及有意投資者須注意,截至本公告日期,尚無與該項目相關的正式合約被
簽署。本公司股東及有意投資者於買賣本公司股份時務請審慎行事。

27 : GS(14)@2019-02-10 15:46:32

內幕消息
道 路 景觀項⺫成功中標
本公告乃由滄海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連同其附屬公司稱為「本集團」)根據⾹
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上市規則」)第13.09條及⾹港法例第571章證
券及期貨條例第XIVA部項下內幕消息條⽂(定義⾒上市規則)⽽作出。
道路景觀項⺫成功中標
本公司董事(「董事」)會(「董事會」)欣然宣佈,於⼆零⼀九年⼆⽉⼀⽇,本公司的
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浙江滄海建設有限公司(「滄海建設」)收到⾩陽市城南新區建設投
資有限公司(「業主」)(彼為⾩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陽市⼈民政府國有資產監
督管理委員會)的全資附屬公司)發出的中標通知書確認以投標價⼈民幣3.22億元成
功競得(「中標」)⾩陽市⼀道河路(三⼗⾥河—航潁路)道路景觀綠化施⼯⼯程項⽬
(「項⺫」)。
董事經作出⼀切合理查詢後,就彼等所知、所悉及所信,業主及其最終實益擁有⼈為
獨⽴於本公司及其關連⼈⼠的第三⽅。
根據中標,⼯期⼤約為300天。滄海建設和業主將就項⽬簽署正式合約。
28 : GS(14)@2019-03-27 16:32:00

盈利降99.5%,至50萬,輕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32

立論:選戰前撈滄海遺珠

1 : GS(14)@2016-10-26 08:01:32

美國大選即將於11月8日舉行,近日金融市場波幅收窄,靜待大選結果出爐。現時人心虛怯,周二下午便收到一位靚女經紀引述《信報》即時新聞報道,指花旗銀行(相信為代客戶持倉)累積了總值45億港元的盈富基金(2800)空倉,查詢是不是要做定防風措施。查實這區區45億元的空倉,相對期指市場的總未平倉合約,簡直是小兒科。截至昨日為止,恒指期貨未平倉合約總值約2,300億元,而連同2,000億元的國指期貨總未平倉合約,總期貨市場未平倉合約價值高達4,300億元,幾乎是剛才提及盈富基金沽空總值的100倍。無論是傳媒,還是我那位朋友,似乎都為11月美國大選及12月聯儲局可能加息兩大不明朗因素而憂心忡忡。然而,正所謂有危才有機,只有在大部份投資者都不放膽入市的時候,市場才會出現價值被低估的投資,可供選擇。雖然說現時大部份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指數,都在近年高位徘徊。然而,與此同時環球利率亦在歷史低位,現時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平均股息率,皆顯著高於當地無風險利率逾2%至3%,這是金融史上少見的風險溢價水平。因此,相對債券,房地產及存款利率,目前多個國家的股票指數,其實仍然是眾多資產類別之中最吸引的。當中,若以股息率相對無風險利率的差距,估值最吸引的市場,是年初至今仍然潛水的東京股市,以及派息向來慷慨的台灣股市。不過,相對而言,台灣股市估值並不如表面看的那麼吸引,因為增長較佳的中小盤股份,其估值其實不比A股便宜很多。反之,向來被視為估值偏高的日股,目前10至12倍市盈率派息2至3厘的股份比比皆是。近期日圓由高位回落,隨着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升,日本的貿易盈餘將下降。近來日圓的跌勢,可能只是剛剛開始。日本股市以出口股為主,日圓弱勢有利其盈利。年底美國如果一如所料加息,或將進一步推低日圓,對日本股市更為有利。就以日本兩家上市便利店經營商Seven& i及Lawson為例,其預期未來一年市盈率是18至20倍,兩者的自由現金流均充裕,預期派息在2%至3%之間。上述兩家公司的股息不受經濟景氣影響,前者早前才換了CEO,並積極削減經營不善的百貨業務,以保留更多現金擴張7-11便利店的網絡。雖然7-11的同店利潤率遠高於同業,但目前Seven& i的股本回報率遠低於同業,反映其非便利店業務經營得太差,存在極大的精簡架構潛利。雖然Lawson的估值較便宜,息率亦較高,但是相對而言,本欄認為Seven& i的升值潛力更大。作者客戶持有Seven& i財務權益林少陽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6/198121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477

龍淵子:長城汽車 滄海遺珠

1 : GS(14)@2017-01-09 08:06:43

【明報專訊】上星期,龍淵子講過2017年投資中國股巿,最好忘記宏觀,着眼微觀,尤其是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產業升級包括中國汽車行業,事實上現在國內品牌急起直追、勇於創新,有不錯優勢。2016年汽車板塊表現就很好,如吉利汽車(0175)股價漲了七八成,在一眾中國汽車股內,唯有長城汽車(2333)獨憔悴,股價在2016年大落後,龍淵子覺得相當冤枉,投資者可以重點留意,公司2016市盈率就6.8倍,盈利增長接近兩成,股息率更有7%,進可攻、退可守。

這裏說說長汽的基本面。汽車股最重要還是車型和銷售增長,今天聊聊這兩方面。

2016年已重返快速增長階段

長汽推出車型很快,2015年推出了H6C、H8車型。2014年銷售的主力車型是皮卡 、H1、H2、H6、M4、C30,新增H6C、H8。這一年由於H2和H6C的銷量增長讓長城重回了增長之路,但是M4、C30從主力車型中沒落,導致銷量支持小幅增長。聚焦這時期,長城汽車已經做的還是很不錯了。

2015年長汽增長比較一般,2016年長汽終於重回了快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直到2020年。從數據可以看到,2016年從6月份和10月份起長城汽車開始了明顯的銷量增長。2016年4月份H6C的1.5T和H7上市帶來了可觀的增長,2016年11月H7L、H7紅標、H2S上市又帶了另一個可觀的增長。這些增長將帶到2017年去。

另外,2016年新車型的上市,標誌長汽基本上初步完成了聚焦所需要的車型布局——H系列車型、HxS系列車型、Wey系列車型和皮卡四大類產品的銷售。

合理估值 應較目前升逾一倍

2017年的預測數據,採用比較保守的評估方式,由於2016年存在購置稅優惠的因素,在評估2017年銷量時是在2015年的數據基礎上加上2016和2017年新增車型的銷量來評估的,保守計算,就是這樣也有20%以上的增長。2018年將是Wey品牌發展的一年,這一年的銷量增長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1.3T/1.5T新發+7DCT的大規模換裝帶來的新增銷量,一個是Wey品牌的發展而帶來的新增銷量,15%以上的增長還是靠譜的。

2017年,長城汽車應該進入一個估值修復階段。長城在2016到2020將會達到15%以上包括銷售和利潤的增長。這意味着長城汽車的估值合理來說,是應該得到15倍市盈率左右相對公平的估值,而現在就6.8倍。這個估值在H4S、H6S、Wey01上市後,市場將會後知後覺並快速修復其股價,股價修復的啟動時間點預計會在2017年3、4月啟動。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452&issue=201701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9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