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東南亞相關國家坦克裝備情況與市場
東南亞國家主要包括,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除新加坡外,這些國家目前裝備的坦克大多是上世紀50年代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21世紀的作戰需求,急需換代。
泰國坦克部隊裝備現狀與換裝需求
泰國陸軍是東南亞國家中裝備較新的部隊,但擔當主力的M60系列也是上世紀60年代的產品,M48A5更是美國在二戰後進入50年代的主力坦克,只有8輛從烏克蘭進口的T-84坦克達到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技術水平,但是隨著烏克蘭內戰開打,哈爾科夫廠人才大量流失、生產停滯,因此T-84的後續交付已經幾乎不可能。因此,泰國不得不尋求其他坦克采購渠道以實現陸軍主戰裝備的現代化。
近期,與泰國在歷史上多次發生邊境沖突的越南於近期與俄羅斯就購買100輛T-90MS主戰坦克進行談判,潛在敵人地面部隊開始大量換裝坦克也是刺激泰國陸軍換裝的主要因素。
M60A3主戰坦克是M60坦克的終極改進型號,主要改進了火控系統,加裝了火控計算機和熱像儀,是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在M1A1主戰坦克服役以前的主戰裝備,也是目前臺灣地區陸軍的主戰裝備。M60A3達到了二代半技術水平,與T-72的初期改進型相比不算落後,是泰國陸軍中除T-84外的最為先進的坦克,其被換掉的可能性極小,有望服役到2030年。
M60A1主戰坦克是美國M60坦克的第一款改進型號,加裝了機械式彈道計算機、火炮雙向穩定器和主動紅外夜視器材(紅外探照燈),1960年正式裝備美國陸軍。該型號從服役到現在已經過去了46年,泰國陸軍保有的該坦克車況較差、備件缺乏、老舊不堪,該型號是重點換裝對象。
M48A5坦克是美國M48坦克的最後一個改進型號,在泰國陸軍中有多達105輛的裝備量,除了該型號采用了與M60系列一樣的105mm炮外,在各個方面的性能基本上是50年代的水平,以泰國陸軍的裝備保養和維護水平,這些坦克的可動率相比不高,105輛該型號是泰國陸軍最為迫切需要進行更換的,西方國家的該型號已經進博物館展覽多年。
泰國的69式坦克是1978年越南侵略柬埔寨後,泰國向中國緊急訂購的。該坦克是中國歷史上出口數量最多的坦克,出口總量多達3000輛以上,是兩伊戰爭時期伊朗核伊拉克都十分鐘愛的主戰裝備,目前仍然有大量該型號在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主戰裝備服役。
2010年8月9日,泰國將25輛退役的69式坦克沈入位於曼谷以南750公里的陶公府外海作為人工魚礁,以支持詩麗吉皇後提出的改善海洋生態、提高該地區魚群數量的計劃。這次沈入海底作為魚礁的25輛69式坦克已經在2004年退役,是1987年向中國購買的。此事表明購買時間較晚的69式坦克的車況也已經到了必須要換裝的地步。現役的50輛應該是泰國軍方保持軍隊編制的心理底線,即使進行換裝也應該不會低於這個數量。
T-84主戰坦克是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哈爾科夫廠在T-80UD坦克的基礎上改進的,是泰國目前最為先進的坦克。但是該坦克在泰國軍方的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可靠性問題,加之烏克蘭內戰爆發產能不足,僅有8輛交付泰國,繼續采購的可能性不大。
泰國主要潛在敵人坦克裝備現狀
在泰國近代史上,曾經遭受過越南入侵,1979年3月到5月越南侵略柬埔寨並攻占泰國數個邊境城鎮,在之後的一段時間里,泰國與越南發生過多次武裝沖突,並數次動用69式坦克參戰。迄今為止,越南一直是泰國最大的潛在敵人。
T-90MS主戰坦克是俄羅斯最新的坦克技術成果,總體上已經達到了三代半的技術水平,加裝了俄羅斯最為先進的“卡琳娜”火控系統、新型爆炸反應裝甲、1130馬力V-92S2F型發動機以及遙控武器站,並且采用了西方坦克上首先應用的尾艙裝彈,並采取了一定的紅外抑制措施降低其可探測性。目前越南正在於俄羅斯方面積極進行談判,如果該坦克進入越軍服役將超越印度的T-90S和新加坡的“豹2A4城市戰改型”成為東南亞乃至南亞最為先進的主戰坦克。這無疑將給鄰國帶來巨大的國防壓力。
T-90MS采用了俄羅斯最新“松樹-U”車長周視鏡、“鷹眼”全視野瞄準儀以及光學、電視、紅外混合夜視儀和後視光學攝像頭,這些先進的火控系統被集成在一起,具備極強的作戰能力。
綜上所述,無論從現有裝備情況還是外部安全威脅上來說,泰國陸軍坦克部隊已經到了不換裝不行的地步。
東南亞其他國家坦克裝備情況與市場分析
柬埔寨坦克裝備現狀。柬埔寨的現役坦克也有大量的中國制造的坦克,其中包括50輛59式坦克和22輛63式兩棲坦克,前蘇聯生產的T-55式坦克則占據了其坦克裝備序列中的絕大多數,達到150輛之多。中國的59式坦克是蘇聯T-54型坦克的仿制型號,而T-55型坦克又是T-54型坦克的改進型,而這些坦克又設計於20世紀50年代,因此柬埔寨坦克部隊的裝備結構不僅老舊而且十分單一。
坦克作為一型複雜的地面主戰裝備,對於維護和保養的需求相對較高,作為東南亞國家的柬埔寨氣候濕熱,對於裝備的維護和保養要求較高,而第三世界國家普遍缺乏裝備維護和保養能力。在換裝以前,裝備的維護主要是由生產國提供服務,而這些坦克的壽命已經耗盡,沒有進行繼續維護的必要。
泰國、印度、越南等周邊國家已經開始換裝先進的VT-4、T-90S、T-72等達到第三代技術標準的坦克,歷史上與周邊國家多次發生軍事沖突的柬埔寨進行坦克裝備的現代化換裝也是大勢所趨。
如果柬埔寨陸軍進行換裝,則其全部222輛坦克均需要更換。
緬甸坦克裝備現狀。在緬甸陸軍的裝備序列中,50輛T-72C無疑是其坦克部隊的精華,在全軍245輛坦克中,也只有該型號可以達到第三代坦克的技術水準。其余的裝備中,T-55、69式、63式兩棲坦克與柬埔寨的裝備技術水平差不多,都是十分老舊的,這些坦克的裝備完好率現在已經十分成問題,更新需求十分迫切。緬軍的現役坦克裝備序列中除了T-72C,值得一提的是25輛59D型坦克,該坦克是中國59式坦克的改進型號,改進內容主要是換裝新105mm高膛壓坦克炮,該坦克炮是中國繼配備主戰坦克的125mm坦克炮之後為輪式突擊炮和輕型坦克發展的另一大坦克炮系列,原型是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引進的著名的英國L7105mm坦克炮。該炮使用新型鎢芯穿甲彈時可以擊穿早期型號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如T-72M1);其他的改進主要是加裝了雙向穩定火控系統。59D型坦克相比於59式坦克的作戰效能有了較大提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仍然可以滿足緬軍的一些作戰需求,因此更換的可能性較小。
可以統計出,緬甸陸軍坦克的換裝需求在195輛左右。
老撾坦克裝備現狀。老撾現役坦克數量為25輛,總規模約為2個連,其中包括15輛T-55和10輛PT-76兩棲坦克。其陸軍主要以步兵部隊為主,加之該國政府財力有限,坦克部隊的擴充前景並不明朗,即使進行換裝帶來的市場空間也較小。
馬來西亞坦克裝備現狀。馬來西亞坦克數量雖然偏少,但其48輛波蘭生產的PT-91主戰坦克是東南亞國家中除泰國的VT-4及新加坡的豹2A4外最為先進的坦克。PT-91是波蘭在俄羅斯T-72坦克的基礎上改進的產品,加裝了歐洲國家提供的火控設備後,達到了俄羅斯T-72B3M的水平。
馬來西亞在地緣政治上的主要敵人是新加坡,常年來兩國又由於水源問題發生多次邊境對峙,因此對於地面主戰裝備的建設比較重視。而宿敵新加坡依靠自身較強的經濟實力,不僅建設了一支強大空軍(裝備F-15SG戰鬥機),其陸軍裝甲兵也十分強大,其裝備有200余輛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研制的豹2A4城市戰型號,在數量和質量上對於馬來西亞坦克部隊擁有絕對的優勢。但其國土面積狹小,無法容納如此多的坦克常年在本國駐屯,不得不長期部署在澳大利亞。
受到新加坡的現實威脅的影響,馬來西亞坦克部隊擴編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要實現對於新加坡的地面軍事優勢,則至少應該保有100輛左右的裝備第三代主戰坦克的裝甲部隊。因為一旦與新加坡因為水源問題發生軍事沖突,新加坡遠在澳大利亞的坦克部隊主力短時間內難以運抵,而馬來西亞的國土面積較大,可以將所有部隊部署在本土,沖突發生的第一時間如果能將100輛坦克投入戰場,則其將在整個態勢上占據主動。因此,擴編坦克部隊是馬來西亞的現實需求。
南亞次大陸坦克裝備情況與市場分析
印度坦克裝備現狀與換裝需求。印度陸軍坦克裝備型號極其繁雜,裝備型號過於多樣化的結果就是極大的後勤壓力。目前印度陸軍的坦克部隊中,達到二代半以上水平的有T-90S和T-72M1,二者總數接近3000輛,從規模上看,這已經是整個亞洲最為龐大的第三代坦克集群。如此眾多的先進主戰坦克給周邊各個國家均造成了巨大的國防壓力,也直接促成了巴基斯坦及其他周邊國家的大規模換裝。
印度雖然沒有采購中國武器裝備的歷史,但是其作為南亞次大陸中國坦克生產廠家客戶的主要潛在敵人,其裝備情況將直接影響相關國家的換裝進度。根據目前已經公開的報道,印度正在試圖引進俄羅斯T-90S主戰坦克的生產線,但以印度目前的國家工業水平來說,即使可以在國內組裝T-90S,也將對俄羅斯產生極大的依賴。
巴基斯坦坦克裝備現狀與換裝需求。巴基斯坦目前的坦克裝備序列中,有385輛2000年左右從我國購買的MBT-2000主戰坦克和320輛T-80U的柴油機型號T-80UD達到了第三代坦克的技術水平,以及275輛達到了二代水平的85式主戰坦克(該型號為中國自用的96式主戰坦克的母型)。這些坦克換裝的可能性不大,將主要以改裝為主,尤其是升級火控系統和數據鏈系統。
其余的型號主要是以59式、69式和T-54/55系列為主,車齡較老,換裝需求較大,但受制於國家自身實力的影響,不會完全換裝。這些坦克在巴軍中承擔了一定的突擊炮任務,不失為一種比較經濟的做法。
根據巴基斯坦在其防務展上提出的未來一段時間的換裝需求,計劃為約400輛達到第三代技術標準的坦克。主要的競標方分別是中國的北方工業公司和烏克蘭的哈爾科夫廠。但是受到烏克蘭內戰的影響,哈爾科夫廠的產能十分成問題。因此,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具有相當的競爭力,但考慮到其為了保持其武器裝備來源的多樣化,應該也會采購其他國家的產品。
而受到宿敵印度大規模換裝俄羅斯T-90S主戰坦克的影響,巴軍的換裝和現有裝備升級比較緊迫、勢在必行。
中東國家坦克裝備情況與市場分析
中東地區國家由於自身的特殊地理位臵關系,周邊局勢一直不穩定,每天的生活都幾乎伴隨著激烈的武裝沖突。而中東國家又是世界主要產油國,經濟上比較富裕,因此,中東國家歷來是世界各個坦克生產商的主要爭奪對象。
沙特阿拉伯坦克裝備情況與市場分析:在卷入也門的武裝沖突以前,沙特阿拉伯共有600輛規模的主戰坦克,其中包括200輛美制M1A2SA主戰坦克和400輛M60A3主戰坦克,總體規模和裝備水平都比較可觀。可以說在也門戰事以前沙特對於坦克裝備換裝的需求是比較小的。
沙特卷入也門沖突以後的表現充分證明了兵員素質和戰鬥意誌才是軍隊的核心戰鬥力。用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裝備武裝起來的沙特軍隊在與也門胡賽武裝的沖突中,糟糕的戰鬥意誌和低下的戰術素養使得其丟失了大量的重型武器裝備。而隨著沙特軍隊的節節敗退,也門胡賽武裝已經打入沙特境內,武裝沖突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之前的較量中損失大量重型裝備使得沙特對於坦克產生了大量且緊迫的需求。隨著在戰場上的不斷損失,預計沙特的總需求將達到200輛-300輛之間。
伊朗坦克裝備情況與市場分析。伊朗由於核問題長期受到聯合國武器禁運制裁,因此,在該制裁有效期內,國際軍火市場向其販賣武器不大可能,該制裁根據伊朗核問題的談判結果,將會至少延期到2020年。由於現役裝備已經到壽命、車況較差、缺乏備件、急需更換,因此,在武器制裁結束以後,伊朗將會體現出十分巨大的換裝需求。
伊朗雖然通過消化吸收國外技術(主要是俄羅斯T-72的)自行研制除了佐勒菲卡爾主戰坦克,但是坦克畢竟是一種高度複雜的高科技技術裝備,以伊朗的工業實力,自行研制的裝備僅僅聊勝於無,實際作戰效能不會太樂觀。武器禁運解除以後,伊朗幾乎全部的坦克都需要進行更換,預計總規模在1000輛左右,隨著沙特和伊拉克裝備來自中美的新型主戰坦克,這種需求則顯得更加迫切。伊朗很有可能成為2020年以後最大的國際坦克外貿市場,而由於政治原因,其只能購買中國和俄羅斯的產品,而俄羅斯能提供的坦克也僅僅是T-72坦克的改進型號T-90系列的產品。
東南亞和中東地區坦克外貿市場總空間約為300億美元
在世界局勢愈發不穩定、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數量增多的國際局勢背景下,整個世界對於第三代主戰坦克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國坦克出口的兩個主要市場中,東南亞國家加上巴基斯坦的總需求約為2000輛,中東國家的總需求與東南亞國家相近。
我國的主要坦克外貿市場的總空間約為4000輛,如果統計非洲國家對於輪式突擊炮產品和一代、二代坦克的需求,這個市場將更為龐大。若按照歐美同等產品的平均國際市場采購價,一輛可以滿足相關客戶需求的外貿型三代坦克的單價約為550萬美元(T-90S印度采購價格只有不到400萬美元是核算方式和國際通用的核算方式不同,差價會在後續的維護保養費用中體現出來,這也是俄羅斯的一貫做法)。總空間約為220億美元,如果算上後續的維護保養和大修等,市場總規模將超過300億美元。
寡頭壟斷市場格局中伴隨國力增長的優勝劣汰——國際坦克市場的主要公司市場及產品情況
深受國際政治影響的市場分布:全世界主要的四個坦克出口國為俄羅斯、中國、德國、美國。受政治原因影響,其各自有其固有的外貿市場。
豹歐洲和北約國家是德國豹2系列主戰坦克的主要客戶。美國的第三代坦克出口較少,目前除美國外,只有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兩國在用。但歐洲和北約國家目前已經普及豹2系列坦克,因此市場空間有限。而美國M1系列主戰坦克由於自身改進和大修需求比較旺盛,因此其相關廠商顧及國外市場較少。而新興市場多為在政治上與歐美不大親近的國家,因此,其未來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自身用戶。而土耳其的豹2A4和沙特的M1A2SA在戰場上表現不佳也影響了其國際市場口碑。
俄羅斯坦克市場分布很廣,目前主要有一個地區和兩個國家,但後繼型號缺乏競爭力。首先是獨聯體國家,但獨聯體國家本身就保有大量蘇聯時期遺留的T-72、T-64系列坦克,經過與法國等國的合作進行改裝升級後仍然可以滿足作戰需求,因此獨聯體國家本身市場有限;其次是印度和敘利亞,印度目前仍然在采購俄羅斯的T-90S坦克及相關技術,是俄羅斯最為主要的外貿坦克用戶。對於烏拉爾車輛廠來說,在每年的采購額上,印度是比俄軍更為重要的客戶。越南也是俄羅斯坦克的主要用戶。
T-72B3M是俄羅斯下一階段主打的外貿產品。在2015和2016年坦克兩項比賽中出鏡很多,是俄羅斯目前主打的外貿產品型號,主要是換裝了1130馬力的發動機和加裝了新型火控系統(“松樹-U”車長周視鏡)。但是該型號在根本上仍然是對T-72坦克的升級,受制於基礎設計限制(車內空間狹小、布局局促,繼續升級潛力有限,整車技術水平仍然是70年代的水平),該型號的實際作戰效能比較堪憂。雖然俄羅斯號稱該型號具備動對動射擊及夜間作戰能力,但是在2015年的比賽中,該型號依然采用傳統的短停射擊方式進行主炮射擊,不禁讓人懷疑俄方的宣傳是否含有水分。而同為參賽國的中國的96A式主戰坦克則采用了標準的動對動射擊方式。
短停射擊是坦克在進入射擊區域前先將時速降低至5km以下,再進行射擊,這樣可以避免車體的高速運動帶來的主炮晃動。動對動射擊為坦克在進入射擊區域時並不減速,依舊以數十公里的時速行進,調轉炮塔開炮射擊,動對動射擊是評判一型坦克的火控設備是否實際具備第三代坦克作戰效能的標誌。
中國的坦克出口歷史主要集中在巴基斯坦、中東和東南亞國家。在兩伊戰爭時期,中國向客戶出口了3000輛69式坦克創造了二戰以後世界坦克一次性出口量之最。
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均有大量購買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下屬企業生產的坦克或自行火炮的歷史,而且目前仍是中國地面裝備出口的主要國家(伊朗由於受到國際制裁不在此列)。巴基斯坦是中國坦克最為主要的海外用戶,雖然其在烏克蘭購買過T-80UD,但隨著烏克蘭國力的衰弱,哈爾科夫廠已經逐漸淡出國際軍火市場。東南亞國家作為我國傳統的友好國家,一直是中國坦克的用戶。
中國外貿坦克性能優勢明顯,出口前景樂觀
2010年以後,從前蘇聯分裂出來的國家靠吃蘇聯留下的老本來發展技術裝備外貿的日子難以為繼,而自身又面臨人才斷層、資金匱乏、產能不足等問題,導致研發能力嚴重不足,推出到國際市場的產品缺乏競爭力,原有客戶逐漸喪失。
正值此時,中國通過在85式各型主戰坦克(含85式、85-IIAP、85-IIM、90/90-II式、MBT-2000/VT-1A、96式)和99式主戰坦克(9910工程、0910工程)的研制,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坦克設計制造經驗和優秀的人才隊伍,使得中國坦克工業歷經幾代人的不懈發展和艱苦奮鬥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已經將俄羅斯遠遠甩在身後,技術實力比肩德國和美國。近年來推出的外貿型號在國際市場上已經極具競爭力,獲得了原俄羅斯、烏克蘭、美國坦克用戶的青睞。
96A坦克在2015年俄羅斯坦克大賽中動對動射擊能力已經向我國的潛在客戶很好地說明了中國坦克工業已經超越俄羅斯,比肩歐美的技術實力。而VT-4和VT-5作為近期推出的型號無疑要比96A更為先進。
於2016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的VT-5輕型坦克非常適合雨林和水網較多的東南亞國家,而其他國家尚無同類產品。
中國外貿坦克的技術實力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國際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而與相關國家良好的外交關系和完善的售後服務贏得了更為廣闊的出口市場和用戶良好的口碑,中國坦克外貿的市場前景十分光明。(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在東南亞,阿里和騰訊的對抗遠遠沒有“你死我活”那般膚淺。
來源 | 品途商業評論
作者 | 柴佳音
與其在國內拼死搶奪8億用戶,不如去擁抱25億的海外市場,這是眾多出海企業的共識。東南亞創投圈的戰役悄然打響,而這場“腥風血雨”已然引起美國科技媒體TechCrunch的關註。
這場“廝殺”的主角,卻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並不是Google、Facebook、抑或微軟,而是“中國雙雄”——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它們在為東南亞最具潛力創業公司輸入大量資本、註入豐富資源。
在中國市場,阿里和騰訊是死敵。當前,兩家公司似乎已經意識到了東南亞地區的潛力,正在努力挖掘市場潛能。這就意味著,東南亞可能會上演一場科技行業版“權力的遊戲”。
市場潛力巨大,2025年“互聯網經濟”將突破2000億美元
長期以來,東南亞一直深得海外矚目。它坐擁6億以上消費者,六個主要市場——新加坡、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的經濟增長和中產階級消費崛起趨勢明顯。
在當今的數字時代,智能手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關鍵催化劑。和印度一樣,東南亞的網民主要集中在移動端,多數網民完全跳過了PC時代,直接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
一份由谷歌聯合參與撰寫的報告顯示,東南亞擁有2.6億網民,每月上線的網民數量超過380萬人。到2020年,東南亞網民數量有望增長至4.8億人。當然,該地區的網民規模還無法和中國相比。但是這表明,除印度外,東南亞也是一個具備重大科技發展潛力的地區。
該報告預計,到2025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規模將達到2000億美元,是2015年時預計的310億美元的6.5倍。單是電子商務行業的規模就將從2015年的55億美元增長到88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印尼,該國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
谷歌東南亞市場分析截圖
首筆重大投資由阿里完成,騰訊大力布局文娛
過去一年,中國公司在東南亞的投資似乎已經從摸索階段進入到了積極投資、控股階段。
首先,阿里巴巴去年4月對東南亞電商Lazada投資10億美元,後者在東南亞服務於6個國家。這筆交易是中國公司在東南亞地區的首筆重大投資。
阿里隨後加大了對Lazada的控制力,今年6月再投資10億美元將持股比例提升至83%。與此同時,在阿里的強勢驅動下,Lazada收購了新加坡生鮮電商Redmart,把業務擴大到了生鮮領域,並與Netflix、Uber合作推出了類似於亞馬遜Prime的會員服務。亞馬遜預計將於今年進入東南亞。消息稱,亞馬遜原本計劃於第一季度進軍東南亞,但現在認為這一目標過於激進。
Lazada CEO馬克斯•比特納(Max Bittner)上月表示,目前生鮮服務和會員服務僅限於新加坡,公司計劃同時把其推進到不同國家。可以說,阿里的資本和經驗對Lazada賦能頗多。“我們在自由發展業務的同時依賴阿里。它就像一個老大哥,在我們需要它時願意幫助我們”,比特納在接受采訪談到與阿里的關系時稱。
而阿里並未就此止步。它通過旗下螞蟻金服在東南亞進行了一系列投資。在東南亞,阿里已與泰國支付公司Ascend Money、菲律賓支付公司Mynt、印尼傳媒集團Emtek以及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M-Daq達成投資交易。本月初,阿里再次發力,參投了中國香港在線個人理財平臺CompareAsiaGroup的5000萬美元融資。
而對於騰訊,產品經理出身的小馬哥貌似不如商人傑克馬般激進和勇猛。
目前,騰訊已收購泰國媒體公司Sanook,並向該公司與另外一家泰國公司組建的媒體合資公司投資了1900萬美元。在產品領域,騰訊在東南亞大力推廣其免費音樂服務Joox,抗衡Spotify。此外,騰訊在近期投資了美國卡拉OK應用Smule,後者在美國擁有很大影響力,並計劃向亞洲擴張。
“通過他們的投資和收購可以明顯看出,阿里和騰訊有意挖掘東南亞市場。他們與我們的看法一致:東南亞市場已經成熟到可以挖掘電商、支付等領域的機會了”,新加坡風投公司Golden Gate Ventures創始合夥人維尼•勞利亞(Vinnie Lauria)表示。
投資眼光驚人相似,“阿里or騰訊”真是個艱難的抉擇
這些交易只是已經被公開報道的投資,還有更多交易要麽在等待爆料,要麽正在磋商。
據TechCrunch,阿里和騰訊已至少與十幾家東南亞電商或金融科技公司舉行了談判。巧的是,被兩家中國巨頭“相中”的東南亞公司幾乎完全一致。
借用一位知名科技投資者的一句話:阿里和騰訊正在“瓜分”東南亞的創業圈。
例如,這兩家公司的爭鬥已經蔓延到了打車領域。此前傳聞稱,阿里在與Grab對手Go-Jek進行投資磋商,後者是公認的印尼打車應用市場領頭羊。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Go-Jek最終選擇接受騰訊的投資,估值為30億美元。
打車應用Go-Jek最終獲得騰訊投資
在電商領域,騰訊看中了軟銀前期投資的印尼電商Tokopedia。不過,消息稱,阿里也在與Tokopedia磋商,希望進行投資。而軟銀作為阿里的早期投資方,這層“親密關系”可能會在這筆投資交易中發揮關鍵作用。
究竟選擇阿里還是騰訊,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而每家優秀的東南亞公司基本上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
這就好比《權力的遊戲》中所要求的“忠誠”。在中國,只有少數公司面臨這樣的“困擾”。例如,阿里和騰訊同時持有滴滴出行的股份,這源於兩家支持的打車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合並。因此,滴滴出行未來選擇哪一家投資者繼續一同走下去,將對未來的合作關系和投資者產生長遠影響。
兩大巨頭領跑,電商、金融科技及物流領域會吸引更多海外玩家。
據TechCrunch預計,阿里和騰訊作為首批投資東南亞市場的中國巨頭,會為這片藍海市場引來更多國家的資本註入。
“作為東南亞生態系統的中心,新加坡仍是對風投的最大吸引力所在。”早期風投公司SeedPlus運營合夥人邁克爾•史密斯(Michael Smith)表示。“顯然,騰訊和阿里是尋求在電商、金融科技以及物流等領域實現增長的大公司之一,但是京東也在東南亞地區投資,尋求更多機遇。”
史密斯還指出,中國共享單車摩拜單車和ofo都把新加坡列為了首批海外擴張的國家之一。此外,中國支持的財團Nesta正在以約110億美元價格競購新加坡物流公司普洛斯。“我們依舊相信,新加坡的企業不但會吸引中國,還會引起尋求亞洲擴張的歐美公司的興趣”,史密斯稱。
實際上,美國科技公司已經在努力擴大它們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尤其是Google和Facebook。這兩家公司在東南亞多國建立了本地辦事處,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產品的本土化、銷售和營銷上,而不是投資。
谷歌在去年收購了聊天應用Pie,加強其“下一個10億用戶”團隊,改進現有服務,為印度、東南亞以及非洲等新興市場開發新服務。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則一直在進行深度市場調研,以收集更多新興市場用戶使用互聯網的行為信息。Facebook還在泰國測試社交支付功能,探索社交媒體商務的潛在應用。
這些嘗試已經協助完善了Facebook Lite輕量版應用、Twitter新移動網絡應用等產品。不過,現在還沒有一家西方科技巨頭能夠在東南亞創投圈內擁有像阿里、騰訊那樣的影響力。
結語
瑞信經濟學家沙提拉泰曾評論道,“中國的視角很清晰,知道自己想在這種互惠的投資中獲得什麽。”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在東南亞,阿里和騰訊的對抗遠遠沒有“你死我活”那般膚淺。它們可能只是先在那片充滿不確定性與機遇的土地上探探路。而真正的爭鬥,才剛剛開始。
在東南亞,阿里和騰訊的對抗遠遠沒有“你死我活”那般膚淺。
來源 | 品途商業評論
作者 | 柴佳音
與其在國內拼死搶奪8億用戶,不如去擁抱25億的海外市場,這是眾多出海企業的共識。東南亞創投圈的戰役悄然打響,而這場“腥風血雨”已然引起美國科技媒體TechCrunch的關註。
這場“廝殺”的主角,卻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並不是Google、Facebook、抑或微軟,而是“中國雙雄”——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它們在為東南亞最具潛力創業公司輸入大量資本、註入豐富資源。
在中國市場,阿里和騰訊是死敵。當前,兩家公司似乎已經意識到了東南亞地區的潛力,正在努力挖掘市場潛能。這就意味著,東南亞可能會上演一場科技行業版“權力的遊戲”。
市場潛力巨大,2025年“互聯網經濟”將突破2000億美元
長期以來,東南亞一直深得海外矚目。它坐擁6億以上消費者,六個主要市場——新加坡、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的經濟增長和中產階級消費崛起趨勢明顯。
在當今的數字時代,智能手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關鍵催化劑。和印度一樣,東南亞的網民主要集中在移動端,多數網民完全跳過了PC時代,直接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
一份由谷歌聯合參與撰寫的報告顯示,東南亞擁有2.6億網民,每月上線的網民數量超過380萬人。到2020年,東南亞網民數量有望增長至4.8億人。當然,該地區的網民規模還無法和中國相比。但是這表明,除印度外,東南亞也是一個具備重大科技發展潛力的地區。
該報告預計,到2025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規模將達到2000億美元,是2015年時預計的310億美元的6.5倍。單是電子商務行業的規模就將從2015年的55億美元增長到88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印尼,該國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
谷歌東南亞市場分析截圖
首筆重大投資由阿里完成,騰訊大力布局文娛
過去一年,中國公司在東南亞的投資似乎已經從摸索階段進入到了積極投資、控股階段。
首先,阿里巴巴去年4月對東南亞電商Lazada投資10億美元,後者在東南亞服務於6個國家。這筆交易是中國公司在東南亞地區的首筆重大投資。
阿里隨後加大了對Lazada的控制力,今年6月再投資10億美元將持股比例提升至83%。與此同時,在阿里的強勢驅動下,Lazada收購了新加坡生鮮電商Redmart,把業務擴大到了生鮮領域,並與Netflix、Uber合作推出了類似於亞馬遜Prime的會員服務。亞馬遜預計將於今年進入東南亞。消息稱,亞馬遜原本計劃於第一季度進軍東南亞,但現在認為這一目標過於激進。
Lazada CEO馬克斯•比特納(Max Bittner)上月表示,目前生鮮服務和會員服務僅限於新加坡,公司計劃同時把其推進到不同國家。可以說,阿里的資本和經驗對Lazada賦能頗多。“我們在自由發展業務的同時依賴阿里。它就像一個老大哥,在我們需要它時願意幫助我們”,比特納在接受采訪談到與阿里的關系時稱。
而阿里並未就此止步。它通過旗下螞蟻金服在東南亞進行了一系列投資。在東南亞,阿里已與泰國支付公司Ascend Money、菲律賓支付公司Mynt、印尼傳媒集團Emtek以及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M-Daq達成投資交易。本月初,阿里再次發力,參投了中國香港在線個人理財平臺CompareAsiaGroup的5000萬美元融資。
而對於騰訊,產品經理出身的小馬哥貌似不如商人傑克馬般激進和勇猛。
目前,騰訊已收購泰國媒體公司Sanook,並向該公司與另外一家泰國公司組建的媒體合資公司投資了1900萬美元。在產品領域,騰訊在東南亞大力推廣其免費音樂服務Joox,抗衡Spotify。此外,騰訊在近期投資了美國卡拉OK應用Smule,後者在美國擁有很大影響力,並計劃向亞洲擴張。
“通過他們的投資和收購可以明顯看出,阿里和騰訊有意挖掘東南亞市場。他們與我們的看法一致:東南亞市場已經成熟到可以挖掘電商、支付等領域的機會了”,新加坡風投公司Golden Gate Ventures創始合夥人維尼•勞利亞(Vinnie Lauria)表示。
投資眼光驚人相似,“阿里or騰訊”真是個艱難的抉擇
這些交易只是已經被公開報道的投資,還有更多交易要麽在等待爆料,要麽正在磋商。
據TechCrunch,阿里和騰訊已至少與十幾家東南亞電商或金融科技公司舉行了談判。巧的是,被兩家中國巨頭“相中”的東南亞公司幾乎完全一致。
借用一位知名科技投資者的一句話:阿里和騰訊正在“瓜分”東南亞的創業圈。
例如,這兩家公司的爭鬥已經蔓延到了打車領域。此前傳聞稱,阿里在與Grab對手Go-Jek進行投資磋商,後者是公認的印尼打車應用市場領頭羊。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Go-Jek最終選擇接受騰訊的投資,估值為30億美元。
打車應用Go-Jek最終獲得騰訊投資
在電商領域,騰訊看中了軟銀前期投資的印尼電商Tokopedia。不過,消息稱,阿里也在與Tokopedia磋商,希望進行投資。而軟銀作為阿里的早期投資方,這層“親密關系”可能會在這筆投資交易中發揮關鍵作用。
究竟選擇阿里還是騰訊,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而每家優秀的東南亞公司基本上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
這就好比《權力的遊戲》中所要求的“忠誠”。在中國,只有少數公司面臨這樣的“困擾”。例如,阿里和騰訊同時持有滴滴出行的股份,這源於兩家支持的打車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合並。因此,滴滴出行未來選擇哪一家投資者繼續一同走下去,將對未來的合作關系和投資者產生長遠影響。
兩大巨頭領跑,電商、金融科技及物流領域會吸引更多海外玩家。
據TechCrunch預計,阿里和騰訊作為首批投資東南亞市場的中國巨頭,會為這片藍海市場引來更多國家的資本註入。
“作為東南亞生態系統的中心,新加坡仍是對風投的最大吸引力所在。”早期風投公司SeedPlus運營合夥人邁克爾•史密斯(Michael Smith)表示。“顯然,騰訊和阿里是尋求在電商、金融科技以及物流等領域實現增長的大公司之一,但是京東也在東南亞地區投資,尋求更多機遇。”
史密斯還指出,中國共享單車摩拜單車和ofo都把新加坡列為了首批海外擴張的國家之一。此外,中國支持的財團Nesta正在以約110億美元價格競購新加坡物流公司普洛斯。“我們依舊相信,新加坡的企業不但會吸引中國,還會引起尋求亞洲擴張的歐美公司的興趣”,史密斯稱。
實際上,美國科技公司已經在努力擴大它們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尤其是Google和Facebook。這兩家公司在東南亞多國建立了本地辦事處,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產品的本土化、銷售和營銷上,而不是投資。
谷歌在去年收購了聊天應用Pie,加強其“下一個10億用戶”團隊,改進現有服務,為印度、東南亞以及非洲等新興市場開發新服務。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則一直在進行深度市場調研,以收集更多新興市場用戶使用互聯網的行為信息。Facebook還在泰國測試社交支付功能,探索社交媒體商務的潛在應用。
這些嘗試已經協助完善了Facebook Lite輕量版應用、Twitter新移動網絡應用等產品。不過,現在還沒有一家西方科技巨頭能夠在東南亞創投圈內擁有像阿里、騰訊那樣的影響力。
結語
瑞信經濟學家沙提拉泰曾評論道,“中國的視角很清晰,知道自己想在這種互惠的投資中獲得什麽。”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在東南亞,阿里和騰訊的對抗遠遠沒有“你死我活”那般膚淺。它們可能只是先在那片充滿不確定性與機遇的土地上探探路。而真正的爭鬥,才剛剛開始。
中國移動互聯網如果有所謂下半場之爭,這個下半場一定有兩大戰場:一個在中國本土,另一個則就在當下的東南亞。
文丨波波夫
阿里巴巴在一年多前收購東南亞電商lazada時,創造了中國電商有史以來最大一筆海外收購,但輿論並不像現在這樣樂觀。
有人擔心中國人管理不好lazada里的歐洲高管團隊,有人擔心阿里無法解決難搞的物流問題,然而,最應該擔心的問題卻少有人擔心——東南亞等消費者是否和中國消費者一樣熱愛網購?
此前,Limelight Networks曾經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東南亞四國針對1600消費者做過一份調查顯示,網購只是排在打遊戲、看新聞、搜索和社交網絡之後的第五大在線活動,其中43%的人表示,如果網站加載太慢,他們會放棄在該網購。
我們也許真的低估了他們的潛力。
阿里巴巴新近公布的2018財年第一季度(2017年4月1日-6月30日)部分地打消了外界顧慮,顯示出國際消費者澎湃的購物欲望與購物能力,報告期內,以天貓為核心的阿里巴巴國際零售業務收入達人民幣26.38億元,同比增長136%,增速令人印象深刻。由此,國際零售業務也成為阿里巴巴本季度財報最為亮眼之處。財報發布當日阿里巴巴股票盤中一度高漲5%。
這也讓阿里巴巴不久前的增持行為顯得頗有遠見。今年6月斥資約10億美元增持東南亞領先電商平臺Lazada,持股比例將由51%提升至83%。當時lazada的估值已超過30億美元,比阿里巴巴初次投資時翻了一番。
此前,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表示,作為當地最大的電商平臺,Lazada在產品、服務、消費體驗上均表現出引領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能力。相對而言,東南亞的電商市場仍待開發,未來將繼續通過Lazada加大東南亞的投入,以把握新的增長機遇。
中國在線零售老大業務的國際化,反過來也促進其投資者的國際化。他們顯然是從Lazada的快速增長中看到了東南亞市場的澎湃動力。
據CNBC報道,索羅斯、David Tepper等全球最富有的對沖基金大佬紛紛在二季度大手筆增持阿里巴巴股票,其中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大舉增持近八成。美國投資機構Stifel則將阿里預期股價調高9%至180美元。今年以來阿里巴巴股票上漲超過80%。
中國公司出海,往往選擇東南亞打頭站。
海外版微信WeChat,其新增用戶數主要來自東南亞及拉美市場;小米、OPPO、vivo等中國品牌的手機已經在印尼占據半壁江山。這里既有地理位置的便利因素、文化傳統上的相近之外,更重要的還在於作為一個整體,擁有5.5億人口的東南亞市場可能將是21世紀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在線零售是最早浮出水面的機會之一。Google 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東南亞地區電子商務的年支出將由 2015 年的 55 億美元暴增至 2025 年的 880 億美元,據統計,這其中大約一半的收入將來自印度尼西亞。
新加坡正是東南亞電商市場的領頭羊。
作為東南亞最為發達的經濟體,新加坡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被留學生親切地稱為「坡縣人民」的新加坡人對網購的熱衷程度。
據Visa公司2014年消費者支付意願研究發現,如果條件允許的話,50%的新加坡人都會從網上買其所需的所有物品。年齡在25歲到44歲之間的人網購頻率最高。25到34歲之間的人和34到44歲之間的人,每個月至少網購幾次的分別占53%和44%。研究也顯示,30%的網購者每周至少要網購一回。
但印度尼西亞才是明日之星。
東南亞人口第一大國、全球第四大消費市場——印度尼西亞則更具想象力:總人口超過2.6億,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50年,印尼人口將達到3.22億人,其中50%的人口在36歲以下。APUS大數據平臺用戶畫像標簽反饋,印尼市場超過50%的互聯網用戶是30歲以下。
波士頓咨詢公司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尼中產階層人數約為8800萬,占該國總人口的35%。預計到2020年,印尼的中產階層將增加至1.41億人,占人口53%。如同當下的中國,印尼也正在經歷一場消費升級,個人電子產品、服裝服飾、手表、家用電器需求異常強勁。
就在財報發布當日,阿里巴巴確認領投印度尼西亞最大電商Tokopedia一筆高達11億美元的融資。Tokopedia又被稱為印尼版的淘寶,今年早些時候,也曾傳聞京東有意投資。此前紅杉資本和軟銀曾投資過這家公司。Tokopedia是印尼最大的電商平臺,成立於2009年,也是訪問量最大的印尼網站。
對於Tokopedia、阿里巴巴這樣的在線零售商來說,物流可能是最大的挑戰之一,印尼的兩億多人口分布在超過900多個島嶼上(總島嶼數量超過17000座),如何快速把商品送達消費者手中對電商平臺考驗不小。類似的,菲律賓也有將近有7000個島嶼,實體零售商很難在每座島嶼上開設分店,這給電商帶來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類似的挑戰,還有糟糕的網絡基礎設施。馬來西亞的網速常年名列前茅,甚至快過新加坡,但菲律賓、印尼、緬甸則不然,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網速忽快忽快。此外,網絡支付的普及率也遠不及中國,當然這樣吸引阿里、騰訊、百度聞風而動。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移動互聯網如果有所謂下半場之爭,這個下半場一定有兩大戰場,一個在中國本土,另一個則就在當下的東南亞。
從單純的投資布局,到向國外金融機構輸出金融科技,如今互金平臺拓展海外業務的戰略進入2.0階段,這與去年國內的互金巨頭向傳統銀行輸出金融科技的戰略如出一轍。
而外資行成為國內互金平臺合作輸出金融科技的首選。4月16日,新加坡第二大商業銀行大華銀行宣布將與中國Fintech公司品鈦智能金融服務集團(下稱“品鈦”)成立合資公司AVATEC(華鈦科技),大華銀行所占股權為60%,品鈦股權占比40%,其核心業務是為東南亞的金融企業和商業機構提供智能信貸的賦能服務。
據透露,未來兩年,大華銀行對華鈦科技的投入將達1200萬新元(約合915萬美元)。品鈦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魏偉(William Wei)表示,與大華銀行的合作將幫助該金融科技公司進一步拓展東南亞市場。將在印尼首先推出新一代智能信貸評估決策解決方案,並計劃在兩年內將業務拓展到其他東南亞市場。
過去幾年,國內互聯網金融也經歷了從“聲稱要取代傳統金融機構”到“與銀行合作”的模式轉變,這與當前互金平臺出海戰略相似。
彼時國內的互金巨頭,與傳統銀行一拍即合,合作進入蜜月期。如全國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百信銀行的成立,就是中信銀行與百度的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成果,經過近期擴大新股,中信銀行和百度公司持股份數分別為28億股、12億股,持股比例分別為70%、30%。
反觀互金平臺出海,雖然突圍戰略“八仙過海”,但總體還是呈現出從投資布局向輸出金融科技的轉變。第一財經梳理中國主要金融科技公司出海模式發現,從2016年起,宜信、百度、螞蟻金服等互聯網金融平臺已經相繼出海,謀求海外金融牌照。
例如,宜信在新加坡分公司獲新加坡資產管理牌照,百度錢包進駐泰國,這兩者都是在資產管理與支付領域的金融布局。而螞蟻金服與泰國支付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屬於綜合金融布局。2017年,陸金所子公司獲新加坡批準的資本市場服務牌照。京東金融則與泰國尚泰集團Central Group成立合資公司,以在線支付解決方案為切入點。2018年初,同盾在印尼的大數據風控產品上線。
業內人士表示,從合作方式上看,這兩年,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出海可分為兩種:一是投資參股當地機構,試水海外市場,這種方式參與度普遍較低;二是進行技術輸出,並註重中國模式“本土化”,參與度普遍更高。
大華銀行區域數碼銀行與策略項目主管邱鼎和博士(Dr Dennis Khoo)表示,針對華鈦科技的戰略投資是大華銀行2018年一系列開拓性項目的第一步。“強健的信用風險管理是金融體系實力的根本。華鈦科技的新一代智能信貸評估決策解決方案可以幫助我們向更多以前無法獲得信貸服務的客戶提供高質量貸款,從而提升我們的業務表現。”
國內金融科技企業出海東南亞已成近年來的一種趨勢。
由於境內市場競爭激烈,特別是在去年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企業合規成本擡高,盈利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越來越多的互金企業將業務拓展至海外,開始在東南亞跑馬圈地。
從螞蟻金服、財付通、宜信、陸金所到如今越來越多的P2P、現金貸企業,通過落地印尼、新加坡、越南等地,布局海外市場,實現國際化戰略的試水與探索。這其中,新加坡則成為很多互金公司出海首站。
“龐大的人口數量、較高的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再加上普惠金融的巨大缺口,一切都很像中國2012年前後的樣子。那個時候,中國的互聯網金融還處在騰飛前期,機遇無限。在東南亞複制中國互金行業走過的路,在新的市場孕育新的‘獨角獸’,成為不少平臺出海的動機。”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此前對媒體表示。
新加坡成出海首站
在互金機構搶灘東南亞市場的過程中,新加坡因為金融市場成熟、人口相對較少、高效包容卻又嚴格的監管模式,成為大多數互金機構出海的首站。
根據記者了解,東南亞移動支付服務普及率普遍較低。而新加坡的移動支付目前尚未允許APP直接綁定銀行卡支付,仍以信用卡消費為主。另外,還存在轉賬費率較高的問題。
“東南亞國家很多,新加坡是最小的,新加坡雖然沒有一個成熟的電子支付環境,但是有成熟的金融市場,競爭很強。消費者使用現金或信用卡等支付比較普遍。”新聯在線新加坡執行董事EddieLe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介紹,在新加坡轉賬費率大概在3%左右,而且是雙向收費,而銀行存款年利率不到2%。因此很多企業轉賬還采用傳統的支票方式,兩天才能到賬。
“之所以大多數互金公司將新加坡作為出海首站,是把它作為跳板。很多公司將新加坡當作實驗的模版,如果在新加坡可以做好,去其他國家就會相對簡單。”EddieLee稱。
螞蟻金服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歐美發達國家的卡支付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成熟,因此第三方支付在當地推廣較慢,而東南亞、印度等地則由於支付的相關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第三方支付切入市場較為容易。
出海布局,國內金融科技企業首先要符合當地監管要求。為了支持金融科技企業發展,新加坡采用了英國的監管沙盒機制,允許機構在金融監管部門限定的業務範圍內將各種金融科技創新業務落地發展。今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開始批準發放資本市場服務牌照(CMS),這相當於國內發放網貸行業牌照。
“MAS的管理比較嚴格,需要拿牌照。”EddieLee表示,在新加坡,每項金融業務均需要獨立的牌照。對於資產管理而言,MAS設立了CMS牌照。
EddieLee表示,CMS牌照經營範圍有很多種,主要分為:一是針對在新加坡的外國投資者;二是針對本土投資者,但只能是高凈值客戶做投資理財;三是除了高凈值客戶外,也能接納零售投資客戶,新聯在線(新加坡)就是第三種模式。
根據記者了解,此前陸金所在新加坡拿到的牌照許可主要是針對在新加坡的境外投資者,而不是新加坡本地人。業內人士表示,“陸金所的投資產品要找的是高凈值用戶,而不是針對普通消費者。”
市場環境、經營路徑各不相同
盡管都首選新加坡,但互金機構進軍東南亞,經營路徑卻並不相同。
宜信創始人兼CEO唐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出海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自己去做,二是當地找合作夥伴,三是投資當地企業。這幾種模式各有特點,由企業自身的能力以及發展策略決定。
“宜信選擇金融科技投資的方式,我們有全球金融科技投資基金,大部分在美國,去年也有東南亞,未來會大力在東南亞做金融科技投資。”唐寧表示。
新聯在線則是選擇直接在當地成立公司,申請業務牌照的的模式。“新加坡法律還不允許P2P,不允許個人借給個人,目前還是企業間的借貸。”EddieLee表示,在新加坡市場,新聯在線平臺模式主要為P2B,專門將本地企業的短期融資需求與個人投資者或企業的短期投資需求相撮合。
另外,一些科技金融公司選擇與已經在當地有一定基礎的企業合作開展業務。例如,螞蟻金服就收購東南亞當地公司,輸出技術及普惠經驗。此前,凡普金科也與新加坡Cash wagon簽訂戰略合作儀式,雙方將基於大數據處理和金融科技研發開展密切合作,進一步幫助Cash wagon拓展東南亞地區的智能金融服務。
“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拓展東南亞市場,大部分還是來放貸的,拓展金融業務。”北京大學金融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新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東南亞的金融服務相對落後,這和征信服務是配套的。在該地區,由於個人信息數據保護意識較弱,數據相對容易采集、監管環境寬松,因此會有許多國內金融科技公司布局東南亞,嘗試基於大數據風控技術的新商業模式。
而在東南亞各國間,由於普惠金融的發展條件不同,政策、監管等生態環境差別較大,互金機構面臨的環境也不盡相同。
根據記者了解,去年,馬來西亞金融監管部門在20多家申請機構中,僅僅批複了5個P2P業務牌照,主要原因是擔心大部分機構缺乏完善的風控體系,難以確保資產端的投資安全性。
而在印尼,從業需要P2P牌照,但目前監管尚不嚴格。印尼金融服務局對從事P2P網貸業務的公司提出明確的資金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在向金融服務局登記註冊時需持有10億印尼盾(約合74239美元),申請牌照時需持有25億印尼盾,要求有所降低;未對貸款利率做出嚴格規定,只需要“考慮公平性和國家的經濟發展”。
捷越聯合錢進袋智庫認為,互金機構拓展東南亞市場,需要進一步研究當地網貸市場潛在風險以及商業的可行性。例如,在印尼市場就包括:小微企業或個人的客戶資源;需要熟悉了解印尼的法律、金融、財稅政策;豐富的政府資源;相關的數據或征信資源。
另外,仍需要研究解決借款的場景以及客戶畫像問題,潛在的業務風險例如信用風險,並有自己可行的風控措施等。
金融科技人才缺乏
不僅如此,互金企業布局東南亞市場,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常常遭遇瓶頸。
業內人士表示,像螞蟻金服通過收購當地企業的方式切入東南亞市場,可以迅速解決牌照、人才、文化沖突等問題。
早在2007年,螞蟻金服就開啟全球化業務。2015年,螞蟻金服對印度Paytm開展了兩輪投資,並在出資的同時,提供了技術經驗支持,從系統架構改造到風控體系搭建,再到數據能力,全方向幫助Paytm提升平臺能力。
“在布局全球化業務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我們需要派出團隊最核心的工程師、業務骨幹,因為一切技術的搭建都是從無到有的,而普通程序員只會寫自己負責的那一段代碼,並不了解全部的框架內容。”螞蟻金服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上述受訪者同時表示,由於印度本土擁有大批優秀的計算機工程師,這也是Paytm能夠可持續運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Paytm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及印度最大的移動支付平臺,截至目前,已擁有2.5億移動電子錢包用戶。
目前在東南亞市場上,螞蟻金服已有馬來西亞版支付寶、泰國版“支付寶”Ascend Money、菲律賓版“支付寶”Mynt等,通過輸出金融科技技術,將普惠金融經驗複制到東南亞各國。
但相比印度,東南亞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專業領域人才的匱乏。螞蟻金服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在拓展東南亞市場過程中,後續專業領域人才匱乏是制約當地業務拓展速度的因素之一。
在中國移動出行市場被滴滴一統天下後,資本開始湧入6億多人口的東南亞市場。
東南亞的移動出行和數字支付市場,就好像數年前的中國,存在巨大潛力。領跑格局也將在這一兩年內奠定。
繼新加坡移動出行公司Grab以16億美元收購了Uber東南亞業務後,東南亞人口大國印尼移動出行公司Go-Jek也宣布將斥資5億美元進軍新加坡、越南、泰國和菲律賓市場。最新消息稱,Go-Jek投資人還將為該公司提供至少10億美元搶占市場份額。
今年2月,Go-Jek獲得了來自谷歌、貝萊德參與的總計1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其中也包括來自騰訊和淡馬錫的投資。有消息人士稱,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也曾與Go-Jek接洽,不過最終投資未果,公司轉而投資了印尼的媒體公司Emtek。
Go-Jek和Grab趨於白熱化的競爭背後也是中國兩大互聯網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競爭。雙方在共同投資了滴滴出行後,戰火又蔓延到了東南亞。Grab去年獲得了來自滴滴、軟銀超過20億美元融資,意味著滴滴背後的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得以將其盈利豐厚的支付業務推向東南亞市場;而Go-Jek則是騰訊在東南亞的第一筆投資,Go-Jek的目標是希望在東南亞打造像美國的谷歌或者中國的微信那樣的生態圈。
而收購了Uber後的Grab也在向新加坡以外的東南亞市場激進地擴張,公司近期宣布在印尼市場投資7億美元全面建立本土化運營團隊。Grab還新成立了投資基金GrabVenture投資東南亞創新公司。
Grab總裁MingMaa向筆者表示:“東南亞市場是最適合做移動出行的市場,我們會投入大量資本,競爭對我們來說是好事。”
東南亞市場孕育著巨大的出行市場潛力,這一人口超過6億的市場,移動出行市場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250億美元。而這當中,更大的機遇在於構建從移動出行到金融支付的生態圈閉環。
為此,Go-Jek和Grab都已做好布局。兩家公司已經不僅限於移動出行服務,而是希望建立一個全方位掌控用戶每日生活必需的數字化平臺,包括交通、送餐、物流和支付等服務。
作為生活服務平臺中最重要的一環,支付接口是兵家必爭之地。Go-Jek率先在印尼推出了GoPay,Grab率先在新加坡推出了GrabPay,它們都想讓自己的支付方式一統整個東南亞市場。為此,Grab還斥資近1億美元收購了印尼的支付服務Kudo。
未來,Grab還有望借力滴滴,為出行東南亞的中國遊客提供出行服務。Maa對筆者表示:“我們擁有巨大的用戶數據,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個性化體驗,也能更好地服務出行東南亞的中國遊客。”
而對比數年前的中國市場,東南亞市場在數字化和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有著非常強的地域性。這個市場最顯著的特征是私家車少;公共交通不發達;人口密度大。
此外,區域內各個國家的本地化屬性非常明顯,比如新加坡與印尼市場的差別,可能像亞洲與美國的差別那樣大。而在數字支付領域,東南亞國家普遍面臨的挑戰是信用卡普及率低。
正是因為這些特點,令Uber這樣的“外來和尚難念經”,也令螞蟻金服這樣的公司要進入東南亞市場就必須與本地公司合作。這也給了像Grab這樣的公司機會。
目前Grab和Go-Jek都已經成為了估值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但筆者認為,燒錢大戰的結局很可能像中國當年滴滴和快的的合並,打架並不能解決問題。
相信Uber和滴滴即將上市也會燃起資本市場的熱情,東南亞或許即將崛起一個新的百億美元量級的獨角獸。
10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即將迎來開業三周年。新加坡河畔,埃爾金橋以北,建造於20世紀20年代前後宏偉的市政廳和最高法院見證了大英帝國皇權的隕落,如今被巧妙貫通成6.4萬平方米的現代美術館,連接處垂下鋪滿鋁合金葉片狀材料的弧面屋檐,頂部由樹狀支柱撐起,陽光從透明屋頂灑下,明亮而不灼熱。
市政廳四樓,最近揭幕的南洋畫家林清河(Lim Cheng Hoe)個展《新加坡繪畫》(Painting Singapore),逾60幅水彩畫、素描、檔案資料,以新加坡河為起點,絕好地提點了這個新興國家早期的藝術面貌——借助描繪東南亞的風土人情來表現對家國的認同感,南洋風格也是新加坡第一代畫家在巴黎畫派和中國傳統繪畫的沖撞中不斷探索的過渡期。
坐落於最高法院的UOB東南亞展館則將視野拓寬至整個東南亞,囊括了印尼著名畫家拉登•沙勒(Radem Saleh)、菲律賓著名畫家胡安•盧納(Juan Luna)等人的經典作品。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從區域出發、聚焦東南亞藝術歷史發展的國家級藝術機構。
自19世紀以來,東南亞藝術史與這個地區的政治、社會的變更和發展密不可分。時間往前推,通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完成了貨物貿易與思想交流,並形成了印尼巨港(舊港)、馬來西亞滿剌加(馬六甲)這樣繁榮的港口中轉站。古道之下,絲路之上,如今的東南亞已不滿足於昔日集市的朦朧回響。
尋找當代的表達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開業時,除了常設展,還舉辦了中國藝術家吳冠中和新加坡藝術家蔡逸溪(Chua Ek Kay)的特展——兩者都擅長以本土題材入畫,結合東方水墨與西方美學為創作基礎。
1988年,69歲的吳冠中應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及南洋美專之邀,赴獅城舉辦首個海外個展。20年後,他將113幅作品捐給新加坡,這是該家族迄今最大規模的捐獻。吳冠中對新加坡有一份特殊情感,他在受訪時曾留下一句話,“我一輩子努力的就是希望找到人類共同的感情;新加坡離我很近,所以感情近了些。”
吳冠中一生致力實現的“油畫民族化、水墨現代化”,在他同時代的新加坡南洋畫家身上得到呼應,代表人物有劉抗、陳文希、鐘泗濱、張荔英。作為後起之秀,1947年出生的蔡逸溪師從海派畫家範昌乾,後赴澳大利亞學習藝術。1988年,蔡逸溪舉辦處女展《新加坡街景》受到認可,15幅創作全數被認購,後來他將目光轉向荷塘、山水等景觀創作,文筆新穎,畫風獨樹一幟。
“你看不到一片清楚的荷葉,卻能感受到滿池搖曳的荷花。”如今移民新加坡的作家何華在《在南洋》一書中寫道,若幹年前他第一次看到蔡逸溪的抽象荷塘,第一印象就是詩意。“他的美學核心還是來自中國藝術的‘寫意’傳統,並將它進一步抽象化。”
蔡逸溪的畫作往往寥寥數筆,註重意境,現代感十足,很快引起業界關註。1991年,他獲得大華銀行全國繪畫比賽(UOB POY)大獎,這項始於1982年的繪畫比賽是新加坡最悠久也是東南亞最有聲望的繪畫比賽,發掘並嘉獎了諸多優秀畫家。蔡逸溪和1983年POY大獎得主方謹順,分別於1999年和1990年獲得過新加坡政府頒發的文化獎。
1979年出生的畫家顏明正(Aaron Gan),是受益於這個賽事的年輕一代。從小,他就顯露出不俗的繪畫天賦,並磨煉了紮實的水彩繪法。“但傳統技法已經不足以表達我的藝術理念,我開始在中國水墨和當代藝術之間‘取經’,自創了一種用刷子輕觸的畫法。”他在接受第一財經郵件采訪時寫道。
顏明正成長於新加坡經濟起飛的年代,人們對當代性的追求,遠超對傳統的留念。“藝術機構都傾向收藏當代藝術,今天的傳統畫家已經不被寫入新加坡藝術史了。”作為傳統技法和當代思考的交集者,顏明正希望能改變這種現狀,他嘗試用水彩畫了一幅《繁星點點》。
黑夜被撕裂,碎成深淺不一的墨色小正方體,均勻散落在畫面上。正中央的留白反而是最閃耀的星星,周邊氤氳彌漫。“最黑的夜里,星星才最閃耀。水彩可以用來表現夜空的美妙,以及一個人如何在最深的夜里發現希望。”同一系列,他筆下的小正方體時而是水墨色調,時而是亞克力玻璃般的斑斕艷麗,質感完全不同。“水彩這種傳統媒介,也能轉變為當代的方式和表達。”憑借《繁星點點》,顏明正獲得了2015年POY新加坡賽區資深組金獎。
縱覽POY 30多年的獲獎作品,從七八十年代的南洋風格,到90年代探討家庭關系和代溝問題,再到新世紀後的多元主題,當代藝術創作為新加坡的轉型社會寫下生動而現實的註腳。
東南亞藝術國際化
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被譽為“東方的十字路口”,與鄭和下西洋時期比,新加坡在今日世界版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坐守地緣紅利,它締造了七八十年代經濟飛升的新加坡速度;以719平方公里國土面積、561萬人口的城市容量,成為東南亞文化交流的窗口。
在顏明正的記憶中,因為著迷畫畫,他從小看過很多漫畫,比如美國的《X戰警》、日本的《龍珠》、比利時的《丁丁歷險記》、法國的《高盧英雄傳》、中國香港的《風雲》;又因為東南亞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印度廟宇、馬來蠟染、娘惹建築等藝術形式。“從我的畫作中,你可以輕易看到東西方影響的結合,因為我們這一代從小就被暴露在全球化的藝術交流中。”
在東南亞,新加坡被視為一個藝術國際傳播的重要樞紐,“(藝術家) 去做駐留、交換以及其他項目,來新加坡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被視為東南亞藝術家進入國際藝術圈的第一站。”來自印尼的藝術策展人阿莉婭•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觀察到。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The National Art Council)、新加坡國際基金會(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等機構不遺余力地資助新加坡藝術家和作品走出新加坡、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也讓這種交會到來得更早。2013年,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準備在威尼斯雙年展設立新加坡長期館,簽訂的租期長達20年。
“所以,多元融合對我們來說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都不用多想,就像魚兒在水中遊,不會意識到自己正被水包圍著。”這是顏明正的觀點。
如今,資助藝術的國際傳播以及從東南亞出發的藝術聯動,是新加坡從官方到民間都活躍的一股力量。大華銀行從1973年開始支持新加坡藝術家,收藏其作品,到1982年確定設立POY,堅持以藝術實踐回饋社區,讓藝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隨著銀行東南亞業務的有序推進,2010年,POY來到泰國,2011年又設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賽區,並增設東南亞大獎,今年的分賽區年度最佳畫作獎金高達2.5萬美元(約合17.17萬元)。
“藝術家尊重這個比賽,因為它是公平的,對所有人開放。許多藝術類獎項和比賽只采用提名式,關系緊密的藝術家才能參與。”顏明正表示,參與POY能帶來更多藏家關註與媒體曝光,不菲的獎金也一定程度緩解經濟壓力,讓藝術家專事創作。2015年獲獎後,他相繼與雀巢、輝柏嘉等知名品牌達成合作。
“我一直夢想成為一名職業藝術家。但在我這一代人的觀念中,藝術家並不是一份正式的工作,像是退休後才會做的事。好在時代在變。”顏明正介紹,2015年至今,新加坡藝術市場經歷一輪生死洗牌,不合格的藝術家和畫廊出局,總體成交趨穩。
33歲辭職畫畫的他,大學讀商科,始終信仰適者生存法則。“我主要賣畫給畫廊的藏家來賺錢。這是我覺得最好的方法,不管市場接受或者最終拒絕我的藝術。”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