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癌症給我的祝福 林百里60歲的三個大夢

2010-11-01 TWM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夢想?財富?事業?家庭?感情?

但對於生了一場大病的林百里來說,這些之於他,已不足以放在心上,因為他永遠無法忘懷,知道自己罹癌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替世界做得還不夠」。

在iPad衝擊全球之際,他希望替台灣打造新媒體;在張大千畫作逐一收畢後,他希望用科技結合藝術,建立一座未來博物館;在NB代工成長力道漸漸走向盡頭,他希望雲端運算能替廣達找到下一個黃金十年。

在此刻,《今周刊》獨家專訪林百里,大談他六十歲所許下的三個人生大夢,這是他抗癌成功後的首次告白,談他大病癒後的新人生思惟。

製作人.林宏文 撰文.黃智銘、賴筱凡研究員.楊卓翰、陳兆芬 攝影.聶世傑、陳永錚創辦一家全球第一大的NB(筆記型電腦)代工廠、二十九億美元身價、二個優秀的兒子,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能擁有這樣的人生,夫復何求!但對於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來說,卻還不夠。

你絕對難以想像,兩年前的林百里,削瘦如柴,在抗癌成功後,會是今日的模樣:相同的爽朗笑聲,相同的徐志摩文人打扮,相同的天馬行空,只是得加上撐著過窄的西裝外套,福態到連扣子都扣不上的身材,六十一歲的他不甘於現狀,大病初癒,他還能夠有時間去實現更多的夢想。

二○○五年底,那是他第一次知道自己得了肺腺癌;一○年,他在抗癌成功後,接受《今周刊》專訪,大談癌症所帶給他的祝福。對他來說,癌症不是一件壞事,更不是可怕到無法面對的魔鬼。

是癌症讓他更懂得珍惜生命,使他在對與錯之間能看得更清楚,讓他為名、為利都不再那麼堅持,更讓他明白,已逢耳順之年,為這世界上做得還不夠多,他還要做更大的夢。

「所以癌症對我來說是件滿好的事,相當positive(正面)。」林百里笑道。

癌症獨白

林百里:我替這個世界做了什麼?

這是林百里第一次公開對癌症的心情獨白,更是一場大病後所賜予他的祝福。

採 訪當天,走進位在廣達頂樓的會議室,這天的林百里一如往常,頂著小圓眼鏡,一進門就笑臉迎人地打招呼,臉色看起來相當紅潤,近來胖了不少的他,還來不及為 福態的身材添置新裝,坐了下來,西裝扣子差點要繃開,只見他悄悄地解開扣子,雙手還不時彆扭地揪著西裝外套,深怕一個不小心,豐腴的體態會被一覽無遺。就 連身邊的主管都透露,董事長胖了,表示他的身體狀況很好,更有精神在工作上衝刺。

然而,難以令人想像的是,過去幾年來,林百里為了對抗病 魔,身體和精神上都飽受痛苦,他不僅在台北和信醫院接受治療,更遠赴上海中醫藥學院求醫。同一時間,他也放不下正值成長黃金階段的廣達,縱使他心裡明白, 癌症一旦開始治療,身體便會加速衰弱。但金牛座的個性使然,讓林百里始終都堅持每周要到公司聽取業務會報,拒絕對自己人生放棄。

這樣堅毅個 性的他,即使時至今日,被問起罹患癌症的日子,林百里也只是笑笑地說,「沒那麼嚴重」便將話題扯開,不願旁人得知那段苦悶的日子,唯有他身旁的親信明瞭, 林百里抗癌的那段歷程,完全不若他口中講得這般雲淡風清。固執如他,○七年時,儘管已因病痛而長達一年多未公開露面,林百里再怎樣也堅持要出席廣達的尾牙 宴,迎著寒風,圍上一條搶眼的紅色圍巾,讓原本體型就瘦小的他,顯得格外憔悴。

如此律己甚嚴,當醫生宣告他獲得癌症的那一刻,林百里心中想 的卻是:「我替這個世界做了什麼?」事業、財富、家庭、感情,在他最靠近死亡的那個瞬間,林百里才發現,他為這個世界做得還不夠。對於一個能在科技產業史 上,寫下歷史一頁的人物,他驚覺,「只有工業上(的貢獻),是不夠的,所以我一樣一樣地去訂出來。」曾經,林百里是個沒有家財、沒有靠山的香港僑生,隻身 來到台灣念書,就為闖出一番天下;如今,他擁有一家全世界第一的NB代工廠,二十九億美元的身價,更有一雙優秀的兒子,卻因生了一場大病才發現,原來自己 不足的地方還那麼多。

於是,他做智庫,希望透過提案給政府建言;他成立廣藝基金會,希望自己能對文教上有更多貢獻;他架構博理基金會,希望為台灣編織一個新媒體的夢想;他更力推雲端計畫,希望替未來十年的科技生活畫一張新藍圖;他甚至不斷進行藝術收藏,為了有朝一日打造科技博物館做準備。

對大病一場重獲新生的林百里來說,六十歲只是他人生新旅程的開始,他從一位工程師求「真」的起點開始,以「美」來涵養自己的人生,最後希望,以新媒體求得社會公益的「善」,用這三個大夢,打造他未來的人生重心。

第 一夢:在iPad衝擊全球之際創新媒體平台 「要帶給媒體技術」「台灣媒體的問題,就是太『蘋果』化(指︽蘋果日報︾)。」不假思索,林百里直接道出他對媒體產業的看法,縱使如此,胸懷人文的他,卻 未因此就放棄對媒體的改變。「我常開玩笑說,香港人帶給台灣最大的影響,一是NB代工產業(指指自己),第二就是︽蘋果日報︾。」談起新媒體的夢想,在香 港長大的林百里開玩笑地說,身為科技人,他很明白,他的媒體夢要帶給台灣社會的,不是第二個︽蘋果日報︾。

所以,林百里的媒體夢方向很明確:「我不是要玩媒體,而是要帶給媒體技術。」「你們看到了iPad了嗎?未來十年之內,媒體會發生大變化,未來新的一代還會買書、買雜誌嗎?」在廣達總部辦公室裡,林百里反問著我們。談到對媒體的構想時,他出現了罕見地興奮神情。

「大家都以為iPad衝擊到的是NB,但在我看來,對電視的衝擊會更大,以前大家用遙控操作電視,現在大家只要用手指就可以了。」林百里透露,廣達內部做過科學計算,以iPad的九.七吋大小,使用距離約四十公分時,帶給觀賞者的效果相當於九十吋的大電視。

這 就是他的觀察,一場由iPad掀起的大衝擊。為了迎戰,林百里已著手規畫集團未來的營運布局。在硬體部分,向來是廣達的強項,「我們要做平板電腦,就找中 華電信,幫它做中文的Pad(平板電腦),那中華電信就不用再有MOD(Multimedia On Demand,多媒體隨選視訊),因為我幫它做的就是一台移動的MOD。」看在林百里眼中,平板電腦是再好不過的媒介載體,消費者能隨時隨地擁有影音享 受。

但這場十年大變動,並不會只有硬體上的變革,還得從軟體的內容,根本上改變。所以,胸懷新媒體大夢的林百里,與前中天新聞部總監陳浩一 拍即合,更找來前︽中國時報︾總編輯王健壯與︽新新聞︾總主筆楊照,悄悄地成立了博理基金會,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就是要推動台灣媒體改革,替台灣打造出新 的媒體平台。

曾是年代電通副總經理、跟著TVBS前董事長邱復生一起研究互動電視,博理基金會新媒體計畫架構長賴麒宇表示,「當 iPhone、iPad、iTV都能連接在一起,消費性電子產品將會形成『無縫銜接』的新生態系統,你能不能在這裡面打造一個新的媒體平台,是最重要的關 鍵。」在博理基金會擘畫藍圖裡,未來科技生活將會由智慧手機、平板電腦、NB、智慧電視所串聯起來,能在這場變革裡卡到位的,不再是硬體廠商主導,而是你 能提供多少軟體、多少內容。

「所以,博理想做的是一個新媒體平台,然後和廣達能做的科技技術,像雲端運算,來一場裡應外合。」賴麒宇說,為了摸清楚其他國家媒體產業的生態,他們已經考察了好幾個國家,希望找出博理想要打造的新媒體平台藍圖。

對於這場新媒體夢的挑戰,林百里說,「硬體不難、服務也不難,但怎麼整合就很重要。」在平板電腦、智慧電視相繼在今年誕生後,未來勢必衝擊到媒體生態的變革,林百里嗅到這個風向,希望為台灣打造一個新媒體平台,也替廣達在雲端運算之後,找到下一個黃金十年的成長動能。

第二夢:「買光」張大千之後引領科技藝術 建構未來博物館光從媒體上達到他對社會的貢獻還不夠,胸懷人文的他,對藝術比誰都狂熱,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他心中,永遠有個磨滅不了的「美麗櫥窗」。

那 是個動亂的時代,一個改變華人命運的年代,當時的林百里僅僅是個孩童,他的父親則是中環英國俱樂部裡頭的會計。然而,在那個年代的俱樂部正門,只有白種人 可以進出,身為會計之子的林百里,卻只能從後門出入。即使年歲童稚、懵懵懂懂,這樣的年代背景,卻已對幼小的林百里心靈造成偌大影響,望著中環街頭那美麗 櫥窗,林百里只有一個念頭:「將來如果有錢,我就要把櫥窗裡那些漂亮的東西都買回去。」這段過去,鉅細靡遺地被記錄在作家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書 中。回憶起這段過去,林百里眼中彷彿閃耀著光芒,那時香港最美的東西都集中在中環,每天在中環生活的他,就在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讓美學成為他生活中最重 要的一部分。「所以當我要來台灣念書,從基隆港下船時,心想台灣的房子怎麼都蓋得這麼醜,到了台大,看到那時學校外面瑠公圳那條大水溝時,我嚇了一跳。」 為了彌補台灣生活中美的匱乏,他賺到錢之後,最大興趣就是買畫,尤其他對張大千的偏愛與收藏,更讓藝術拍賣市場上流傳著,「拍賣場的張大千都不是一流精 品,因為好貨色早就被林百里買光了」的說法。據知情人士保守估計,林百里持有張大千畫作超過二百幅以上,就連林百里也笑說,自己愛畫如痴,是「科技業老闆 中最愛花錢」的一個。

在「買光」張大千精品後,其實這幾年林百里的收藏範圍更進一步擴大到古畫市場,台大藝術史所教授傅申近年就常受林百里 邀請,當他買畫的顧問。傅申說,「張大千除了自己創作,還有一項專長就是臨摹古畫,林先生研究張大千的畫作時間一久,自然也會受到影響,轉而開始研究古畫 領域,尤其他現在擔任故宮指導委員會召集人,正巧去年遇到故宮二十年一次的庫藏清點,林百里就特別加入書畫組,將故宮一些放在庫房,外人難得一見的國寶都 一覽無遺。」故宮員工甚至透露,在清點庫存的那段時間,林百里一周起碼會到故宮兩次,認真做功課,像是學生一般,傅申說,「經過這樣的洗禮,林百里對於中 國書畫的鑑賞力,在台灣收藏家中,絕對是數一數二。」林百里收藏的藝術品超過兩千餘件,他特別在廣達林口總部設立廣雅軒,作為這些名畫的安置之處,由於林 百里收藏質量均優,包括台灣大學在內,許多單位都相當積極爭取,希望林百里未來可以捐出收藏來成立博物館。不過,對於這些單位的邀約,林百里直言:「條件 不符。」因為對於博物館,他心中早有規畫,對他而言,成立博物館將會是退休之後最重要的工作。林百里身邊人士就透露,在他的夢想裡,希望將來可以成立一所 「中國水墨畫博物館」,把他收藏的張大千與古畫畫作,統統都在此展示。

「我規畫這座博物館最大的特色,就是要結合各種科技。」林百里說,就 像上海世博展出的動態︿清明上河圖﹀,他希望未來他的博物館,也要徹底落實他對科技、人文結合的心願。這也是為什麼廣達成立廣達文教基金會之後,極力推動 藝術下鄉,以求做到城鄉間的藝術均富。「未來這個博物館,如果可以結合網際網路、互動藝術,就可以讓更多人欣賞到中國藝術之美。」第三夢:NB代工成長力 道趨緩投身雲端運算 每年成長二倍新思惟除了新媒體、科技結合藝術,林百里還有個最為人所知的夢想,那就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雲端運算。

「十年前廣達掛牌時,就有人問我什麼會取代NB,我那時就說虛擬電腦了,用現在Google的術語來說,就是雲端運算。」聊起這段先見之明,林百里不禁得意地微笑起來。他這二年熱心推廣雲端運算,幾乎已是台灣雲端運算的傳教士。

不 同於其他硬體廠的策略,林百里對雲端運算發展的重視,就如同未來廣達要再創黃金十年的新希望一般,他甚至將整個集團資源,大幅度地往雲端部門傾斜。最明顯 的例子就出現在徵才。在廣達五大事業群中,人事擴編都必須配合業績增長,只有雲端部門的人才招募,幾乎沒有上限。一位今年加入廣達雲端部門的資深專案經理 就提到,當初他參加公司新人訓練時,八位新人中,居然就有六位是雲端部門的新血。

曾經,因為罹癌,讓林百里退居廣達幕後;如今病癒,雲端運 算讓他重拾事業動力。連林百里最貼身的事業夥伴梁次震都笑說,「廣達跨入雲端市場後,林百里整個人又動了起來,現在常常出去撈訂單。」因為今年下半年開 始,NB大蕭條年代,廣達的NB部門飽受客戶砍單之苦,雲端部門卻是每天加班。林百里可得意了,「現在雲端市場訂單多到追著我跑了,大家還對這個市場潛力 半信半疑。」林百里說,過去靠著技術力,廣達像是「燉牛腩」一樣,細火慢熬「雲端」這鍋好湯,現在終於媳婦熬成婆了。他分析,雲端這個產業,要和國際大廠 IBM、HP(惠普)等公司對抗不易,廣達的利基會是在開發中國家,與有雲端運算需求的中型企業,而這塊市場就以中國發展最快,所以現在他到北京,除了買 畫之外,更重要的是親赴北京雲端中心的前線督軍。

這幾年大陸的「雲端代言人」中國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就傳出與林百里合作密切,日前他來 台訪問,還特別拜訪了林百里,交換兩人在雲端運算上的心得。兩岸的「雲端教父」一起打造雲端平台,提供解決方案給客戶,未來大陸服務業者只要發揮創意,找 到具有需求的應用,其他都可以交給這個平台來處理。

根據IDC(國際數據資訊)的統計,受雲端市場興起帶動,全球伺服器市場今年首度出現七年以來的營收正成長;林百里精準卡位。

現在,包括Google等雲端大廠都已全面採用廣達產品。預估,廣達今年伺服器出貨將可逾一百萬台,占營收一成;林百里樂觀地預言,廣達雲端部門每年都將有二倍以上成長,「五年內成為雲端大廠」。

癌症反思

樂 觀面對一切 重拾創業熱情人生一路走來,林百里說自己就是不斷的經歷挫折,香港會考失利才來台灣念書,畢業托福考不好,才沒有走上「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的留學生涯;套一句他自己駁斥外界質疑廣達發展OLPC(One Laptop Per Child,百元筆電)時的說法,「看壞只是普通智慧,看好才是超級智慧。」這句話似乎也可以形容這一路以來大家對他的看法。

走過癌症這場大病,林百里選擇傾聽癌症所要捎給他的福音,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一切。「只要心開了,氣開了,內分泌正常,身體就會健康。」一場癌症讓林百里變了,他不再成天埋首工作,他下午五點就下班,每天工作六小時,更樂於藝術收藏,逛美術館、爬山。

對於林百里而言,他總是能善用智慧,在「看衰聲」中突圍,重拾創業熱情的他,要用這三個人生大夢,為自己無數個下個十年打拚,完全體現「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真義。

林百里啟動3個夢想,重燃熱情

雲端運算:

1. 未來每年營收成長2倍。

2. 5年內成為全球雲端運算大廠。

整合新媒體:

1. 成立「博理基金會」,推動台灣媒體改革,打造新的媒體平台。

2. 研究新媒體內容、服務,要與廣達的硬體專長結合,「軟硬兼施」。

科技美術館:

1. 規畫「中國水墨博物館」,將2千餘件收藏妥善保管。

2. 運用互動科技,將科技與美術結合夢想。

3. 將收藏分享給大眾,縮短城鄉美學落差。

肺腺癌── 不抽菸也會得不抽菸又一向重視養生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五年前傳出罹患肺腺癌時,令外界震驚不已。事實上,近年來台灣多位名人紛傳罹患肺腺癌:副總統蕭萬長、前法務部長陳定南、前立委盧修一、知名舞蹈家羅曼菲等,而他們都沒有抽菸的習慣。

羅 曼菲9年前罹患肺腺癌,持續抗癌5年,最後不敵病魔;而盧修一、陳定南也都壯志未酬,不幸去世。雖然肺腺癌奪走不少人的生命,但也有抗癌成功的例子。林百 里到大陸找中醫治療,4年前被醫生宣告只剩4個半月生命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也在西醫標靶藥物治療下,腫瘤變小,至今仍在與肺腺癌奮鬥。

醫師認為,許多肺腺癌患者都沒有抽菸習慣,罹癌可能是與空氣汙染有關,每年做電腦斷層檢查,才可能及早防範。 (林德宇)

博理基金會靈魂人物

陳浩: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前中天新聞部總監,主持「未來媒體研究」計畫。熟悉媒體商業經營模式。

楊照:博理基金會副執行長,新新聞總主筆,文化人色彩濃厚,專注於未來媒體內容。

王健壯:

創辦人之一,前中國時報總編輯,目前在博理工作偏向顧問性質,不直接參與會務。

林百里擘畫的

未來媒體架構---以蘋果的雲端媒體體驗為例iPod iPhone iPad iTV iBook 所有視聽載體 未來新媒體的內容在手機、PC、電視,甚至更多載體,都可以欣賞、瀏覽。

資料來源:博理基金會

林百里簡史

從貧民窟到台灣第三富豪

1949 年 出生上海,隨父母逃難到香港,在貧民窟長大1970年 以僑生身分考進台大電機系1972年 與同學溫世仁共同設計出台灣第一部電腦1988年 與梁次震等人創廣達電子1999年 廣達成為全球NB代工龍頭2001年 擔任台北當代藝術館董事長2005年 罹患肺腺癌2006年 廣輝與友達合併,退出面板產業2008年 病癒復出,正式啟動雲端計畫2010年 成立博理基金會進軍新媒體《富比世》公布身價29億美元,居台灣第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9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160歲的報紙要轉型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86
   經過了長達8個月的選拔之後,紐約時報公司終於確認了新CEO的人選。


  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這位現年55歲的前BBC總裁將於今年11月正式接管紐約時報公司。這個職位自去年12月前CEO珍妮特·羅賓森(Janet Robinson)被解僱之後一直由董事長亞瑟·蘇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兼任,這段時間,公司股價跌幅超過6%。


  這家公司還面臨著廣告收入銳減的困境。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廣告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數字版廣告收入也沒有出現預期的增長,反而減少了2%。廣告主們顯然對Facebook和Twitter這些社交媒體更感興趣。


  作為紐約時報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蘇茲伯格認識到下一任CEO必須要為已經160歲高齡的《紐約時報》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在他心目中,視頻、社交 媒體和移動媒體全球擴張應該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公司需要一位「技術型」的CEO來領導這場數字化的轉型。為此,他甚至把谷歌執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都列 入了候選人名單。


  紐約時報公司已經開展的數字業務讓蘇茲伯格更加堅定這一觀點。去年開始,公司旗下主要媒體《紐約時報》網絡版時隔四年再次實行收費,這幫助其訂閱收入 增長了8.3%,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NYTimes.com已總共積累了53.2萬的訂戶,較上一季度增長了13%。英國銀行巴克萊估計,《紐約時報》 數字訂閱用戶數量將在兩年內超過印刷版用戶。


  過去幾年受到傳統媒體業務的經營困擾,紐約時報公司一直在剝離旗下非核心資產。公司旗下擁有新聞媒體集團和About集團,前者包括《紐約時報》、 《國際先驅論壇報》和《波士頓環球報》,後者則有網站About.com。2007年公司賣掉了電視台,今年早些時候以93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其持有 的Fenway Sports Group(美國職棒大聯盟球隊波士頓紅襪隊所有者)股份,並以1.4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旗下地方報紙業務。就在新CEO人選公佈的一週之前,還傳出了 以2.7億美元出售About.com的消息。


  湯普森恰好在非傳統新聞產品方面有不錯的表現。蘇茲伯格說:「BBC公司在Mark的領導下,成功地在新電子新聞產品及服務中延續其品牌的知名度。鑑 於《紐約時報》正高度專注於通過數字新聞產品及全球擴張提高公司業務,湯普森在BBC的工作經驗及成功,使董事會認為他是領導《紐約時報》的最合適人 選。」消息公佈那天,紐約時報公司股價上漲了1.4%。


  湯普森把自己之前整個職業生涯都貢獻給了BBC。1979年他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BBC,到2004年坐上了總裁的位子,曾領導過BBC的8家電視台、50家廣播電台以及網站。


  他任期內的一大功績是於2007年推出iPlayer服務,讓觀眾免費在線點播已播出的電視節目,這項服務幫助BBC在奧運會這樣的重大賽事轉播中贏 得了更多的觀眾。湯普森當時挖來了微軟娛樂業務高級主管Erik Huggers擔任BBC數字技術總監,主要負責iPlayer項目。目前在英特爾工作的Huggers如此評價湯普森:「儘管他並沒有親自參與這個項目 的開發,但所有的決策都是由他做出的,他不是個搞技術的,但他對未來技術有很敏銳的判斷。」這聽上去正是一個CEO應該有的素質。


  儘管湯普森讓BBC旗下商業子公司BBC Worldwide的數字業務收入從零增長到佔總收入的12.8%,一些《紐約時報》的職員對這位新CEO卻並不抱什麼希望,認為他在BBC的表現只算得上中規中矩,「況且,BBC的商業模式與我們很不一樣。」


  這也是湯普森被選中讓很多人都大吃一驚的原因。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從來沒有做過報紙,BBC作為一家獨立公共電視台受到政府資助。而完全依賴市場競爭的美國媒體,在數字化的衝擊下利潤空間已經十分有限。


  除了這些棘手問題,湯普森還要避免與蘇茲伯格出現意見分歧。為紐約時報公司工作了28年的前任CEO的離職正是因為對公司未來的規劃與蘇茲伯格看法不同。


數字化的幾種趨勢

社交互動 Longitude


  2011年7月,《紐約時報》網站啟動名為Beta620的試驗項目,目的是提升閱讀體驗以及對內容的挖掘,包括基於HTML5的Times Skimmer、能在谷歌地圖上標出新聞事件和地點的Longitude等。這需要人工為160年來的報導添加人物、地點、組織之類的標籤。


視頻多媒體 WSJ Live


  2011年9月,《華爾街日報》推出一款名為「WSJ Live」的在線視頻應用,使得用戶可以免費觀看實時新聞動態以及視頻新聞回顧。「WSJ Live」上的視頻內容來自市場觀察、科技、業內評論家等在線新聞節目,並允許用戶直接訪問《華爾街日報》的豐富視頻資料庫。


完全數字版 《新聞週刊》


  2012年7月,《新聞週刊》主要股東表示,《新聞週刊》將最終過渡為純粹的數字版。如此一來,三大周刊之中將只有《時代週刊》仍然保留印刷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91

30歲的職場指南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69
  應該有不少人會把30歲當成自己職業生涯甚至是人生的一個時間節點。倒不是說一定會在這兒遇到什麼困難,或是面臨什麼選擇,但中國人常說三十而立,到了這個年齡,我們的確會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經歷一些變化,也是時候做點兒總結和新規劃了。


  在前東方航空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馬眾看來,「從大學畢業到30歲這個階段,是理解自己想成為什麼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你會一直積累,並且開始找到自我意識。而到了30歲之後,就是主動自覺地去彌補自己與理想之間的差距的時候了。」


  的確,對於本科畢業就踏入職場的公司人來說, 30歲已經是工作的第8年,即使你是研究生畢業,此時也至少已經工作了5年。有人可能會把意識到自己已經30歲了這件事作為促使自己探索一條新的職業發展 路徑的刺激點。也有人可能還站在某個十字路口,仍然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興趣點。


  當然,30歲還沒有找到人生方向也並不注定失敗。萬科董事長王石到了32歲才從機關辭職去深圳下海;Jeff Bezos也是在30歲那年覺得互聯網有機會,用30萬美元創辦了亞馬遜。在他們做決定之前,都不知道這之後的經歷會決定他們人生的主要方向。任仕達中國 區市場總監孫海寧說:「市場本身就是一直在變化的,有些人一輩子都在找自己的興趣點,職業路徑本來就該在自我調整中探索,只要符合你的長遠目標和人生規劃 就行。」


  《第一財經週刊》採訪了幾位職場專家,希望能為處於30歲這個路口的公司人,提供一些規劃職業路徑的幫助。這裡有他們的專業建議,也有個人經驗之談。


  在這之前,你需要先回答下面3個問題。


  你確定已經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了嗎?


  馬眾認為30歲之後就已經過了「試方向」的階段,應該按照既定規劃開始前進了。


  但是EMC中國卓越研發集團人力資源總監狄巧觀察到,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公司人,仍然可能感到迷茫和困惑,「一種可能是在最初的職業選擇時就沒有遵循本意,認為自己的能力沒有特別長處,或由於崗位上缺乏正向激勵的信息而一直沒在工作上找到興趣點。」


  可以通過增強自己的存在感來找到定位。狄巧說,首先應努力把目前的工作做到最好,讓老闆和同事因此關注到你,並且肯定你。同時,也可以有技巧地去建立 個人品牌,少抱怨、態度積極、願意與別人分享你的想法,會讓你贏得更多新機會。「很多人都是從最初自己不喜歡的崗位上先發展起來,借助這個跳板才找到更適 合他們的新機會。」


  此外,也可以在目前工作的基礎上,通過有意識地去接觸和學習其他的東西,用做「職場有心人」的辦法來找到自己的興趣或者下一個機會。


  你對自己的定位準確嗎?


  你的目標在哪裡顯然不僅是興趣問題,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去做這份工作。凱捷諮詢跨國企業業務高級經理韋瑋發現,高估自己能力的人確實存在,不過更多的人卻往往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我常常見到一些公司人,當公司提供開放機會的時候,總認為自己距離目標還太遠。比如公司規定凡是任職滿6至12年的員工都可以申請參加某個項目,但那些剛滿6年的公司人就傾向於不參與競爭。」韋瑋說。


  公司人可以階段性地為自己設定一些結構化、量化的評價指標,並且邀請你的老闆、職業導師和同事一起參與到評估中來,多方參與可以提高評估的準確率。


  你的壓力和動力都足夠嗎?


  30歲會是一個不容易滿足的年紀,尤其當同學和同齡人之間出現一些比較的時候。你甚至可能不願意參加同學會,因為不想知道誰比自己發展得更好。馬眾說,這是到了這個年紀才會有的「規劃的自覺」,是在與他人的比較下形成的強烈的改變慾望。


  不甘人後和虛榮心當然是一種進步的動力,但這種被動的動力持續性畢竟有限,職場進取心和生活熱情才是讓你保持進步的最大推動力。尤其對於30歲時職業發展比較順利的公司人,這點尤其重要。


  從外部環境來說,你也要時常確認自己的目標、想法是與公司的整體目標相一致的,「如果你發現自己與公司的目標差太遠的話,就要考慮換到一個更符合自己目標的環境中去。」狄巧說。


  A


  換崗or轉行


  找到符合興趣的工作之所以重要,除了能給你在工作中帶來愉悅感,也會讓你更有責任心。韋瑋說,職場的任何選擇都是一種賭博,哪怕你可以把風險規避到最小,風險也依然存在。「如果你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走的,那麼輸了你至少不會懊惱。」


  在30歲轉換職業,也不至於將你前幾年的積累全部清空。博世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總監袁效琴在招聘時更傾向於那些有跨部門、跨職能,或海外工作經驗的員工,「這些人一般有更寬的知識面,工作能力也更強。」


  B


  創業


  分佈在各個一線城市的創業據點中的創業者們幾乎都是30歲左右的年紀。在離職以後自己出去創業,幾乎已經快要成為這個年紀的公司人中間的一股風潮了。


  如果已經想明白商業價值、盈利模式,有了一個比較周全的創業計劃,最好再有那麼一兩個投資人對你的項目感興趣,那就義無反顧地去做吧,不要怕失敗,也不用太擔心後果。


  在韋瑋的招聘原則裡面,有創業經驗會是一個加分項。「創業是一個很好的試錯機會,最壞的結果也就是5年之後再回到公司裡面工作。而這個時候你已經比那些一直在公司工作的員工們有了更多的歷練,也成熟更多。」


  C


  轉往管理崗位


  大多數人都會通過讀MBA作為從專業技術崗位轉往管理崗位的過渡,這也是一個需要承擔風險的選擇。「從申請開始,到你全職唸完MBA的週期基本上需要3至4年,這麼長的時間內,你很難去預見之後的經濟形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任仕達中國區市場總監孫海寧認為,判斷是否是一個合適的時機去修讀MBA需要考慮三方面的條件,「首先是根據當前全球的經濟形勢,確定念MBA可能帶 來的經濟成本。其次是根據申請的情況看你能去什麼樣的學校,它們專長的管理方向是什麼,是否符合你對未來工作的預期。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判斷好現在的工作是 否適合你,以及你將來想要做什麼樣的工作。」


  不過這裡有個前提,是你先要考慮清楚自己的興趣和性格是否真的適合成為管理者。如果你天生是一個不喜歡和人打交道的人,那麼不如省下這筆高昂的MBA學費,繼續去鑽研你的專業領域。


  D


  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


  這是更多30歲的職場女性會考慮的問題。


  結婚、生子、帶小孩,家庭正在逐步分散這個年紀的職場女性的注意力。如果你不能狠心放棄事業成為一個全職太太,那麼你大概會更希望轉去一個相對穩定的後台崗位。


  不過這不意味著你從此放棄了進入職業的上升通道。「你可以利用在穩定崗位的機會做一些更長遠的規劃,去想一想十年以後的職場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韋瑋的建議是,在這段時間選擇讀書等進修的方式,可以為你回到職場積累資本。


  在這個時間段,跟女性同事增加交流也是排解生活所帶來的焦慮感的有效方法。袁效琴就打算在博世組織類似的女性員工沙龍,「大家互相分享應對生活的經驗,你就會發現原來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撐,就會有動力去克服在平衡工作生活所遇到的困難了。」


  E


  專業領域的深耕


  狄巧提供了一個案例。一位有培訓管理經驗的候選人曾經去面試她所在HR部門的培訓管理崗位,目標是希望在做培訓管理的同時能夠接觸些校園招聘的工作。 但由於校園招聘的崗位設了專人負責,這位候選人一開始似乎有點不滿足,狄巧給她的建議是在培訓管理的專業上開闢出更多能做的事情,比如擔任培訓師、編寫培 訓教材。「後來我再去問她是否還有時間兼職做校園招聘時,她說在培訓管理上的東西就已經來不及學了,完全沒時間再去做其他的工作。」


  當然,成為專家不僅是在專業能力上達到精深就足夠了的。袁效琴說,在博世為希望成為專家的員工開設的培訓項目中,更重視培養員工的項目管理能力,以及他們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的能力。「作為專家,能把專業的東西用更有效的方式表達出來是很重要的。」袁效琴說。


  30歲時,你應該:


  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和評估


  畢業之後到30歲這幾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自我認知的階段。你這時候應該對自己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判斷,哪些是優勢,哪些是短板,性格適合做什麼行業,能力到了什麼程度等等。


  基本職業方向至少定下來了


  儘管30歲還談不上老,但這個時候你應該已經確定了自己在職場上大致的發展方向。結合此前幾年的工作經驗,確定自己的興趣點在哪裡,未來會做什麼,分幾步走,最終達成什麼目標。


  開始嘗試一些自我經營


  自我經營這個詞並不總是貶義,30歲的確應該開始打造自我品牌了。你可以有意識地為自己建立一些資源,開始重視圈子和某些關係的維繫,從各方面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職場優質品牌。


  開始重視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平衡


  30歲的時候,許多人的生活狀態會發生變化。在進入人生新階段之後,對工作、家庭和生活之間的平衡是一門新功課,處理好這個關係也能為你的職場加分。


  如果有可能,做一些自我提升


  在30歲之前,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和經驗大都來自此前20多年的學習生活。工作之後,也基本都是知識運用和消耗的過程。如果有機會,可以在這個時候考慮為自己充電,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新知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01

普華永道創始人容永道:85歲的倔強老頭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178.html
容永道,全球著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的創始人。

他的外祖父是清朝鐵路總局局長、民國總理梁士詒;他是中國近代留學之父容閎的孫子;改革開放後,他是第一個到內地開公司的香港人;他創立了內地會計師準則;他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目睹兩岸發展差距,他含淚追問,面見鄧小平求解……

珠海的容閎紀念館正在籌劃。

容永道捐出了容閎留學時珍貴的手稿和不少史料圖片。近日,南都記者獨家專訪這位85歲的老人。

 賺錢很快樂

他的名字,是外祖父、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梁士詒給起的。四歲,他就給梁士詒捶背,換一枚港幣報酬,買零食。賺錢很快樂。「這是你努力換來的,將來無論怎樣也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賺錢」,梁士詒這句話言猶在耳。

容閎是他的繼父容覲彤的父親。

生父去世時他尚不能記事。時年56歲的繼父比他母親大28歲,卻是他「一生中最愛的父親」。繼父「如親生兒子般」對待他,經常送小禮物給他,每天下班都陪他玩、讀書、講故事。

可一年後,容覲彤便患病撒手人寰。

母親再嫁英國人端納,生活環境舒適,但感情疏遠。

母親告誡容永道,「你們住人家的屋,吃人家的飯,我在生你們還可以衣食無憂,有朝我不在你們會賤過牛糞。」

 母親的習慣

他摳門。桌上一粒米不剩,誰剩誰挨罵。

飯後,還要用紅茶涮碗,當湯羹喝乾淨。因為「這是母親留下的習慣,以前家中變故受過苦」。每週看病藥費得幾萬元。每次領完藥,他都向眾人抱怨,「為什麼看病這麼貴?」

他大方。海外的房產賣了,送幾萬元給跟隨多年的司機。菲傭照顧他悉心,他也很慷慨。

坐電梯,他也不讓人扶,表情豐富,又飽含威嚴,處處透著會計師苛刻嚴謹的范兒。

頭頂雖然微禿,可出門前,髮型要打理好。衣服和鞋也得搭配合適,不然不出門。客廳裡的雜誌和書,規規矩矩,每天都要歸類放整齊。書房裡的字畫、獎盃井井有條。

  倔強的老頭

化療結束,坐車回家。

陪護者小心翼翼地把手護在車門頂,卻挨了罵:「不要碰到我的頭髮」。兩鬢銀絲,思維敏捷,85歲的容永道聲音清脆,一口純正的蘇格蘭腔,挑不出一點兒語法錯誤。

取看牆上的照片,倔強的老頭兒要自己掛回去,就是不讓人代勞。

跟隨他三年的秘書曾向他提出辭職。「因為壓力大,容先生要求高,擔心完不成質量」。容永道不解,「我的要求高是針對我自己,壓力最大的人是我!作為下屬你應該幫我分攤壓力。」

幾天之後,秘書主動拿回了辭呈。

「您不累嗎?」記者問。「當然累,我一輩子都很累」,他直言,這種習慣已經融入了生活了,改不了。

  有兩個心願

1992年,64歲的容永道退休。

他與癌症抗爭十年,有生之年,最大心願有二:一是將容氏祠堂修繕好;二是在家鄉建一座養老院,給長者帶來福利。

他說,送堂姐容文真從美國回祖籍地珠海,卻發現「沒有一座像樣的老人院」。他在珠海考察了四家敬老院,最終將堂姐安置在珠海慈安長者護老中心。他由此萌發了創辦老人院的想法。

容永道和慈安長者護老中心的院長孫蘇萍商議,借護老中心的地方註冊容永道長者護理院,然後再尋找新院址。「我想把這個護理院建在祖居地南屏,我還要投入大量資金,但還在和當地政府協商」。現在,他想親眼看著養老院落成。

  揭秘

  四個問題,他和鄧小平淚流滿面

「二戰後為何戰敗國日本和德國經濟發展迅速,中國卻如此落後?為何中國百姓生活這麼苦?為何政府這麼腐敗?為何其他國家只有非法入境問題,中國卻存在非法出境問題?」

四個問題,提問者和回答者均淚流滿面。

這是20多年前和鄧小平的談話一幕,容永道歷歷在目。

  永遠講道德、道理和公道

1981年,他的公司在上海開設辦事處,是全球八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第一個在內地設立公司的。容永道說:「公司的登記編號是00001,但我不能接受音譯的中文名字,普通話聽著像『利不來』。後來我提議把名字譯為『永道』,永遠講道德、道理和公道,再者也和外祖父梁士詒給我取的名字一樣。」

採寫:南都記者 謝紅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10

我會再創奇蹟,屢屢再創巔峰 張忠謀81歲的雄心

2012-12-24  TCW
 
 

 

2012年,無疑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豐收的一年。

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同時,台積電逆勢成長二位數,市值、營收、獲利皆創下25年歷史新高。

三年前,張忠謀回任總執行長,再造台積電巔峰,證明薑是老的辣,而他自信滿滿的說:「將再創奇蹟。」撰文.賴琬莉、楊卓翰、林宏文 攝影.攝影組 研究員.楊寶楨舞台上樂團演奏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從沉鬱莊嚴的快板,變成激昂壯闊的大合唱,進入宏大的尾聲,經過熱烈的快板與莊重緩和的壯板,到達鼎沸的極急板,最後的高潮結束在嗡鳴的歡騰氣氛,聽眾的情緒也隨之高昂沸騰。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是張忠謀認為最偉大的交響曲之一,也是他最喜歡的古典樂。後世音樂家對這首曠世巨作,用「宇宙間永難超越的巔峰」形容。

然而,︿第九號交響曲﹀的高潮迭起,都在貝多芬的掌握之中,就像台積電從零到成為世界一流企業,這二十五年的發展軌跡,也都在張忠謀的掌握之中。

他的成就

不斷締造巔峰榮耀的指揮家張忠謀創辦台積電,創下多項紀錄。首先,他把晶圓製程從傳統半導體廠分切出來,首創晶圓代工模式;再來,他把台積電經營成為世界第一大晶圓代工廠,市值二.五七兆元逼近全球半導體龍頭英特爾。當然,張忠謀的成就,如其他世界級科技領袖,獲獎無數。但卻無人像張忠謀一樣,三年前,他以七十八歲的高齡重回第一線,仍能再創公司巔峰。

十二月十四日,張忠謀在新竹台積電辦公室接受《今周刊》專訪,面對今年全球經濟衰退,為何台積電業績還能屢創高峰?他露出笑容,自信滿滿地回答:「老實說,這都在我意料之中,而且the best is yet to come(最好的時刻還沒有開始)。」市場預估,台積電今年合併營收逾五千億元,獲利超過一六○○億元,都將創成立二十五年新高,台積電股價因此一度逼近百元價位,張忠謀重披戰袍,證明薑是老的辣;但當台積電表現看似攀高峰,張忠謀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未來四、五年,我相信台積電會屢創佳績。」談到對未來的展望,張忠謀興奮地說:「每年運動會,我帶著大家喊,『我愛台積,再創奇蹟!』今年他們問我,要不要換口號,我說,幹麼換口號?因為每年我們都可以一直創奇蹟,我有相當高的把握,至少在未來幾年內,台積電會再創巔峰,而且是『屢屢』再創巔峰!」他加重「屢屢」的語氣,自己開心地笑了出來。

他的回任

「質疑我的人,現在只能把話吞回去了」張忠謀用實際的成績,證明三年前回任總執行長,是正確的決定。然而,當時交棒又回任的紛擾,以及市場的質疑聲浪,讓這位「晶圓教父」一度拒談交棒問題,甚至直言「這個(公司)我負責任」、「那些說法對我很不fair(公平)」。

二○○五年的五月十日,張忠謀卸去台積電CEO(總執行長)的頭銜,將職位交給接班人蔡力行,退居幕後。沒想到,○九年台積電業績衰退,勞資糾紛最嚴重之際,張忠謀回任重掌總執行長。

「當年回來做CEO,大家都在講不好不好,猜測這不能長久啦、對公司不好啊??。」張忠謀談起當時外界批評,摘下銀框眼鏡說:「那些講公司不好的人,現在只能把他們講過的話吞回去!」張忠謀對外總是嚴肅,極少表露情緒,但對三年前的回任風波,甚至外界直指他不交棒這件事情,像是隱忍許久的情緒,終於爆發開來,他不悅地挑明說:「一開始,我就說得很清楚,董事長這個位置,我不會交棒的。」

他的接班

「王永慶可以做到死,為什麼我不行?」張忠謀不願多談交棒:「我想我今天還是不要談繼承,現在幾乎大家都在猜測。我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我的想法與規畫,可能遠超出大家的想像……。」不談交棒問題,張忠謀倒是替我們上了扎實的一堂「CEO 淵源」課程。

他說,美國︽憲法︾起草人之一Alexander Hamilton,美國獨立後,在紐約成立一家銀行,他找了專業經理人管理,因美國︽憲法︾稱總統為chief executive,於是他就把那人稱為chief executive officer,加officer是因要有別於美國總統,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CEO 這個名詞。

「台灣法律賦予董事長最大責任,至於CEO,法律上根本沒有這個名詞。」張忠謀指出,「○五年,大客戶都來找我,我想給蔡力行CEO這個職稱,可以讓他負責一些客戶。但法律上,董事長對外還是要代表公司,他只是授權給CEO。」張忠謀的言下之意,台積電真正掌權負責的是董事長。

長篇大論解釋完,他不滿地說:「討論我董事長會不會交棒,這個價值我覺得錯置了;比方說王永慶,他一直做到死都是董事長,也從來沒人問他何時交棒。我辛辛苦苦做一個專業經營人,應該鼓勵才對。」與張忠謀熟識多年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就表示:「張董事長樂在工作,他投入事業,也做得很好,是企業家的典範。」甚至,被問到未來人生還有什麼夢想,張忠謀的回答還是「再創台積電奇蹟」。

他的勝算

致勝祕密:建立大於台積電的力量張忠謀能夠毫無懸念地說出「再創奇蹟」,到底憑藉什麼自信?

他平穩地說:「當然,第一,這幾年時機的確特別好。」台積電抓住這幾年智慧型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晶片需求,因此再造業績新高。「二十五年前這個(市場高成長驅動力量)是PC,十年以前是Cellphone(行動電話),如今則是Smartphone(智慧型手機)與Tablet(平板)。」「其實台積電的成功因素,二十幾年前就開始。」張忠謀口中的成功因素,就是以台積電為中心的「大聯盟」(Grand Alliance),為此,他拿出一張準備好的圖表,解釋台積電的致勝祕訣。

自從張忠謀首創,把晶圓製程從傳統半導體廠分切出來,專精製造,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了變化。「是他創造晶圓代工模式,讓IC公司不再需要負擔巨額的製程投資。」全球第一大IC設計工具公司新思科技(Synopsys)董事長亞特(Aart J. de Geus)講起台積電,仍然充滿敬畏。

二十年前,台積電只是一家小公司,供應商與客戶也是小公司。但那時德州儀器、美國國家半導體、意法半導體及英特爾,都是相當大的整合元件製造(IDM)大廠。強敵環繞下,張忠謀為了取勝,必須建立比這些IDM廠更大的體系。

於是,一九八七年,台積電成立。這個讓晶圓製造、客戶與專利公司能更緊密的「開放創新平台」誕生,也就是現在全球半導體都在說的「生態系統(ecosystem)」。

「三星是一個closed system(封閉系統),英特爾也是,但我們是開放系統。」張忠謀把上游的材料、關鍵設備,加上周邊的矽智財提供者(IP Provider),以及下游的客戶統統整合起來,建立比台積電一家公司大上好幾倍的力量。因為台積電首創的晶圓代工模式,扮演「大聯盟」中核心角色,與上游及客戶建立難以取代的依存關係。

張忠謀進一步解釋:「這個alliance好處是什麼呢?把這個生態體系中所有公司的R&D(研發)經費加起來,就比任何一家IDM都還要大。因此,我們這個聯盟就是無人可敵。」「無人可敵」這就是張忠謀對台積電地位下的注解。亞特評論:「很多CEO容易被成功沖昏頭,忘了自己的成功,其實是來自於客戶的成功。但張忠謀不是,他從第一天就以客戶的成功為專注目標,結合眾多資源來滿足它們,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他的人生

五十歲的徬徨

張忠謀成功經營台積電,早已獲獎無數,去年得到科技界諾貝爾獎,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的「榮譽獎章(Medal of Honor)」,今年獲選《富比世亞洲版》(Forbes Asia)「亞洲最佳企業家」。其實,在走向如此自信與意氣風發的背後,張忠謀在人生道路上,也曾有過不為人知的徬徨。

就在到台灣創立台積電之前,張忠謀在德州儀器(TI)工作二十五年,以華人的身分從工程經理一路到集團資深總裁。然而就在第二十二年,張忠謀發現他在德儀無法再晉升:「我覺得我在TI想要做到CEO,已經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希望了。」張忠謀走到了人生的轉折點。

「離開TI的念頭考慮了三年,我將寫在自傳下冊的一章。雖然我還沒開始寫,但那章的名字就叫『五十歲的徬徨』。後來我下決心的想法是,我想要在六十五歲退休,還有十幾年的事業,所以毅然離開。」說完,他自己先帶頭大笑,「不能再多說了,這些要放在自傳下冊寫。」張忠謀回憶道:「之前與美國奇異董事長傑克.威爾許對談,我跟他講我的TI經驗。傑克回答:『哇!那TI真是倒楣了,竟然犯了這麼大的mistake(錯誤)!』」最後,張忠謀來到台灣,並催生台積電,帶領台積電成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

他的思念

太忙了,還沒動筆為亡母寫紀念文張忠謀出生於一九三一年,他受訪時從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一九二六年北伐、一九二八年北伐成功,到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的歷史開始談起,記憶力驚人。他形容自己的雙親是「大時代的見證者」,「北伐期間,我的爸爸剛從大學畢業,我的媽媽在高中,他們都熱血沸騰,因為充滿了希望與期待,中國統一了。」「我媽媽幾個月前在紐約去世,她活了一○二歲。」話鋒一轉,張忠謀談到母親去世。對張忠謀來說,母親的去世更代表一個大時代的結束。「我本來想寫一篇文章紀念母親,及她一生的時代背景。」「我現在太忙了,還沒動筆。」張忠謀說。從五十四歲回台至今,他經營事業的理念、原則都沒變過,像是來自父母親教他的「誠信」、「承諾」。台積電至今遵循的四個企業價值,前面兩個就是誠信與承諾,後面兩個則是他再加上去的「創新」與「信賴」。

「母親教給我另外一個觀念,就是閱讀習慣。」張忠謀曾說過,他平日至少花六個小時,假日時七、八個小時在閱讀上。「我小學時,母親買了一套商務印書館的兒童文庫,有幾十本書,裡頭有︽水滸傳︾、︽西遊記︾,初中的時候看︽三國演義︾,高中的時候看︽紅樓夢︾、︽金瓶梅︾、︽西廂記︾,到美國後,大都閱讀英文書。」張忠謀回憶。

他的婚姻

嚴肅的外表下真情流露

他再次拿下眼鏡,這次他的眼光移向辦公室那幅三呎大的畫作。張忠謀的辦公室掛著一幅太太張淑芬︿仰望.綠色的世界﹀畫作,畫中是高聳入天的竹林,談起太太的畫,張忠謀的口氣變得有些調皮,他笑說:「是我允許她把這幅畫掛在這裡。」張忠謀與張淑芬結褵十二年,○一年除夕,七十歲的張忠謀與五十七歲的張淑芬在美結婚,攜手共度晚年。張忠謀與張淑芬個性迥異,一位是嚴謹規律,另一位則熱情開朗;兩人鶼鰈情深的婚姻生活,令人稱羨。

雖然,張忠謀在公事上一板一眼,但他感性真性情一面,只有張淑芬看在眼裡,感受在心裡。婚後第一年,張忠謀送九十九朵紅玫瑰給太太,卻被張淑芬叨念,「浪費,不如把錢拿去做公益。」此後,張淑芬就沒再收到花。直到去年情人節,張忠謀請花店送花,遲至晚上還未送來,他就等不及說:「等下你會收到花。」讓張淑芬不禁莞爾。

張忠謀或許不浪漫,但平日的關心體貼才是張淑芬感動的地方。「我先生對我很疼愛,他讓我有很大的空間做自己。」張淑芬擔任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十二月初的周六,志工社到榮民之家辦桌,張淑芬挽起袖子切菜、端菜,忙到傍晚回家,張忠謀說:「我一人在家很寂寞。」張忠謀在家中,不再是嚴肅的董事長,而是一位感性的先生。他對張淑芬說:「回到家,你在,這就是個家;你不在,就只是個房子。」有段時間,張淑芬心疼他公事多,張忠謀回說:「公司都是小事,你的身體好不好才是我的壓力。」張淑芬說:「夫妻不必追求太多東西,平淡安詳就是最大的幸福,我與我先生擁有的就是這些。」周末在家中書房,一位閱讀,另一位聽音樂,互不干擾又感受到對方的存在,是兩人最享受的時光。

張忠謀與張淑芬的相處之道就在「互相尊重」,有段時間,台積電的新聞多,張忠謀回到家不說,張淑芬感受到他的壓力,但只是安靜地陪他不多問,「做太太的,先生願意講就聽,不願意講,就不要問。」

他的生活

除了儉樸還是儉樸

「他對自己與對別人的承諾看得很重,是個誠實正直的人。」前幾年,張忠謀夫妻出國,眼見張忠謀直盯台積電股價,忍不住問他:「你又不買賣股票,怎麼這麼關心?」他回說:「這是我對股東的責任。」說完這段故事,張淑芬說,「糟糕,我先生的家規是不准我在外人面前稱讚他。」相較台灣其他科技業老闆,張忠謀的生活樸實簡單,對金錢的態度,他總是說:「夠用就好!」平日穿著不講究名牌,都是張淑芬悉心打點,連三餐也很簡單,張淑芬透露,「早餐,除了一天吃稀飯外,平常就是一杯精力湯,麥片、木瓜、蛋加柳丁汁;中午有時一碗餛飩麵;晚上若無應酬,就是簡單的肉絲、青菜等家常菜。」張忠謀是寧波人,喜歡吃麵食,除了鼎泰豐、老上海等中餐廳,也喜歡吃義大利麵、披薩,台北東區的LaGo義式料理是張忠謀夫妻常光顧的餐廳。

他也喜愛甜食,以前辦公桌後面還放一桶巧克力,後來被囑咐少吃甜食;有一回,客人送了一盒巧克力,被太太收起來,隔天,他問張淑芬,「我的巧克力呢?」看見張淑芬拿出來,他笑得很開心。

張忠謀生活規律,九點前進辦公室,中午通常與主管吃飯談公事,沒有午休,晚上六點半前下班。已經八十一歲的他仍精神奕奕。據了解,他並無特別的養生之道,只有周末在家用跑步機快走半小時,台積電訊息處處長孫又文觀察,「董事長是個有話直說、不會把情緒放在心裡的人,這應該也是他健康的原因之一。」

他的夢想

讓台積電屢創奇蹟

談到人生夢想,張忠謀蹙了蹙眉頭說:「夢想都是年紀輕的人,是不是?我最終目標就是要快快樂樂。」末了,他補充:「我的計畫是公司要更上一層樓,未來四、五年,我相信台積電會屢創奇蹟的。」「不過時間越來越短,雖然我現在很健康,但人……總是會要死掉的,即使長壽也不會很長很長……。」八十一歲的張忠謀,坦然面對生命的極限。而他也努力與時間賽跑,採訪結束,他馬上與新事業組織總經理蔡力行在辦公室做例行的午餐會談。

就如同張忠謀酷愛的交響樂,進入了高潮的最終樂章,而且他對觀眾保證,高潮將不只一波!

張忠謀

出生:1931年

現職:台積電董事長兼總執行長經歷:美國德州儀器公司集團副總裁、美國通用儀器公司總裁、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兼任聯電董事長、創立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學歷: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成就:

1998年 美國Bank of America-Robertson Stephes遴選為半導體業50年歷史最有貢獻人之一2001年美國《時代》(Time)雜誌評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26位總經理之一2011年 獲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榮譽獎章2012年獲《富比世亞洲版》(Forbes Asia)雜誌亞洲最佳企業家

台積電的致勝關鍵

開放式的「大聯盟」,比起三星、英特爾的封閉式生產模式,更能整合外界資源,在每一個環節都有專精的公司來幫助台積電研發。

整個聯盟的研發能量,遠遠超過三星、英特爾等單一大廠。

「大聯盟(Grand Alliance)」關係材料、供應商 應用材料、ASML、 Tokyo Electron、Advantest、KLA-Tencor等

台積電

客戶 聯發科、高通、博通、輝達等矽智財公司 新思科技、安謀(ARM)、

創意、Cadence等

共同使用台積電打造的「開放創新平台」,客戶自然成為一體,「競爭」不再是擴張的唯一策略,而是互相連結。

高成長市場 終端產品(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等)比起更多IDM有更多研發能量張忠謀:我心裡沒有「幸福企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他的辦公室接受本刊專訪,發言一向動見觀瞻的他,還對景氣、競爭對手三星、幸福企業提出看法,並給年輕人中肯的建議。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請問您認同央行總裁彭淮南提出的景氣「U型反轉」嗎?

張忠謀答(以下簡稱答):我不知道他說的U型反轉是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問題是我們現在在哪一個點?2013年的經濟我想都還是不好,不過整個經濟會比2012年好一點,我們對2012年世界的GDP成長估計是2.4%,2013年成長2.6%,稍微好一點。

我是不講U型的。約四年以前金融風暴的時候,我是用旋轉的「L型」。那個時候是2008年底,經濟是下得很快,但是復甦很慢。我說這整段是2008年下半年都往下,現在大概是在這裡(緩慢上升中),復甦的力道仍很弱。

問:您對「聯日抗韓」的看法?

答:我覺得那是個口號而已。因為三星在很多的市場,有很多產品,要打敗三星就是要「個別擊破」。我們(台積電)是會擊破它的半導體,但擊敗它的半導體後,也得有人去擊敗它的面板。只要把它的components(零組件)擊敗,它就已經受「重傷」,那做system(系統)的公司,就可以來擊敗它的system。

問:前一陣子,您關懷員工超時工作引起話題,您對「幸福企業」有何看法?

答:我心裡沒有「幸福企業」這詞。「幸」好像是幸運,「福」是福氣,好像是靠運氣。台積電這家公司是的確要努力,所以並不是不努力的人,也可以幸福。

超工時是有兩種,一種是員工不願意做,可是你要他做,又不給加班費,那個我絕對不容許的。第二種,是他為了增強實力,自願加班,這種我不反對,但每周不能超過50小時。我這一生,99%都是第二種。20幾歲的時候我領過加班費,30歲之後就沒領過了,因為自己要充實實力,我就做得比較多一點。即使如此,我也很少超過每周工作50小時。如果一個人從早上8點做到下午6點半,那6點半之後我就不太相信他的judgment(判斷力)了。

問:對於年輕人,您有什麼建議?

答:其實我覺得台灣現在是太cynical,就是憤世嫉俗,連年輕人都變成憤世嫉俗。1985年,我來(台灣)時,那個時代20歲到30幾歲的年輕人都還是有理想、有抱負、有希望。好了,現在,年輕人的理想、希望、抱負好像都低下去,而且憤世嫉俗的成分增加很多。

我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要有抱負,絕對不要失去希望!

(整理:楊卓翰)

張忠謀最新書單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國家的興衰)

簡介:各國的勢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發生急劇的變化。作者提出一套理論來解釋這些國家勢力的消長,理論指出,當時(1980年代)歐洲和美國都患了「英國病」??。

WINTER OF THE WORLD

(世界之冬)

簡介:作者以五個主角:美國總統參謀、俄國兄弟、英國貴族、礦工到德國間諜,將歷史真實事件與虛構情節相互交融,串聯成一部壯烈的歷史巨作。

The Federalist Papers 簡介:漢密爾頓是紐約銀行創辦人,也是紐約州議員,因為不滿美國第一部《聯邦憲法》,為了推動新憲法通過,他寫了一系列解釋《憲法》的文章,及《聯邦論》,直到今日仍是《憲法》解釋的重要來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47

Tracy Britt——28歲的巴菲特愛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814

2009 年,Tracy Britt帶著一張哈佛商學院的MBA學歷證書、一份光鮮奪目的簡歷,以及滿腔的雄心壯志來到奧馬哈市(Omaha)拜見巴菲特。由於兩人都成長於中西部,見面時,她還帶給巴菲特一份特殊的禮物——玉米和西紅柿。

當天,Tracy Britt就被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錄用了,她成為了巴菲特的財務助理。

在伯克希爾飛速成長

而不到四年後的今天,Tracy Britt已經逐漸成長為巴菲特的頂級助理之一,並擔任伯克希爾企業集團旗下四家公司的董事長。

Tracy Britt出任包括建材產品公司佳斯邁威(Johns Manville)和塗料生產商本傑明摩爾(Benjamin Moore)等公司的董事長,這些公司的年銷售總額超過了40億美元。

今年3月,在伯克希爾與巴西投資公司3G資本公司宣佈將以230億美元收購亨氏食品公司的幾週後,巴菲特就把布里特派到了巴西。據WSJ引述知情人士稱,「巴菲特希望她能更多地瞭解3G公司的運營,看看這家巴西公司是如何拯救了漢堡王的。」

巴菲特退休後的接班人之一

82歲的巴菲特退休的日子不會太遙遠了,而Tracy Britt正是他推薦的退休後擔任高管職位的人選之一。巴菲特挑選的接班人中,Tracy Britt並不是唯一一個籍籍無名的人選,Todd Combs和Ted Weschler被巴菲特選中擔任投資經理、掌管大筆資金之前,也曾只是默默無聞的對沖基金經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Tracy Britt還是伯克希爾公司中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目前,伯克希爾的13人董事會中有三位董事是女性,在公司的81家子公司中,有五位首席執行長是女性。

上個月巴菲特還曾誇獎Tracy Britt,說她「能處理各種事情和狀況」。

「溝通管道」

熟悉該公司的人還表示,布里特正日益成為巴菲特與伯克希爾旗下各公司CEO之間的溝通管道。伯克希爾旗下公司的一些CEO曾要求相互間有更多的互動,希望能向其他主管學習管理,並尋求其它可能的合作方式。Tracy Britt促成了其中的一些討論,並在伯克希爾5月份的年會間隙安排了公司的首次CEO圓桌會議。

東方貿易公司(Oriental Trading)CEO Sam Taylor表示:

「她掌握了有關伯克希爾各子公司的現狀信息,哪個公司發生著什麼她都瞭解,這是一筆財富。她還確切地知道巴菲特都在想些什麼,她的才智超越了她的年齡。」

85 Broads創始人Janet Hanson仍記得Tracy Britt上大學期間在她的投資公司實習的事情,她表示:

「她擁有某種內在的指導系統在推動她向前走,她就像是加滿了火箭燃料……她是個能得到她想要的東西的女孩兒。」

是什麼造就了Tracy Britt

Tracy Britt成長在堪薩斯州曼哈頓城外一個名為Britt's Garden Acres的家族農場。農場生產超過40種不同類型的水果和蔬菜,從蘿蔔到大黃,應有盡有。2006年,Tracy Britt組織哈佛的同學進行了一次奧馬哈之行。這些同學來自她參與共同創立的一個幫助女性學習投資、名為Smart Woman Securities的組織。也就是在那次奧馬哈之行中,她第一次見到了巴菲特。

一些分析師預計Tracy Britt將在未來10年成為伯克希爾的一名頂級高管,可能會履行管理上的職責,比如料理陷入麻煩的子公司或是洽談交易,有些類似巴菲特門徒David Sokol之前的角色。

最近Tracy Britt在Lean In網絡社區發表了一篇博文,分享了她此前曾寫下的一句話。這句話出自當年商學院的一次作業,作業題目是讓她想像10年後再聚首時她將會在哪裡。當時她寫道:

「我的目標是與一位偉大的投資者共事──更重要的是,這位投資者應該是一位出色的導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57

「十六歲的年輕人怎麼會得老年病呢?」 他們眼中的中國樓市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332

南方週末記者給出三道簡答題,問計於七位房地產企業家和學者

孟曉蘇:中國房地產現在剛十六歲,因為房改剛十六年,十六歲的年輕人怎麼會得老年病呢?他要得老年病,得若干年之後。房地產什麼時候是老年,就是城鎮化完成了,這是一個標準,比如說我們中國的城鎮化率也能夠完成到70%。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字面上是53%。

郁亮:未來十到十五年內,房地產的大勢仍然是明朗的。中國還有很長的城鎮化道路要走,教育水平提高帶來的人口質量紅利才剛剛開始體現。從其他國家經驗來看,城市化結束前,無需對不動產市場過早作出悲觀的判斷。

范小沖:如果金融市場收得緊,住宅市場地價拍到了天價,房價也達到了頂點,短期內消費被透支,麵粉貴於面包,中國的住宅市場肯定出問題。

南方週末:在你看來,中國樓市的風向標是什麼?

孟曉蘇(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理事長):看城鎮化率。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字面上是53%,李克強2013年講過實際上戶籍只有35%,空間還很大,我們就假定按照53%來算,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是兩千萬農民進城,每年一個百分點,我們要從現在的53%,到70%以上,還要多少年?還要20年。所以中國房地產業光城鎮化這一項,就不會出大問題,沒有硬性的拐點。

實際上萬一經濟出現瞎折騰,也有可能造成拐點,但經濟趨勢上還沒有出現拐點。樓市的拐點出現在哪兒呢?不是出現在房價上,而是出現在房屋銷售額、銷售面積上。週期理論揭示了銷售額銷售面積的漲幅理論,七年為一個週期,五年增長,兩年低落。從2013年開始,房地產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期,根據週期規律,應當是五年增長期了。

顧云昌(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樓市風向標在金融。寬鬆的貨幣政策肯定會造成錢流入樓市,因為中國金融創新不夠,監管也很厲害。金融一鬆,樓市肯定熱,像2013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同比增長30%,大家都借錢買房,前年樓市差,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負增長,樓市就冷了。

房地產同時也是投資品,和金融相關,預期也會影響樓市風向。樓市發生危機,可能是房價超高位,沒人買房,房價過高地方泡沫破滅,但只可能是局部性問題,不會有全國性崩盤。

祝寶良(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判斷樓市風向標就是看供求關係有沒有逆轉。中國土地制度沒有變化,房產稅還在立法,制度性東西都沒有變化,需求沒有變化,貨幣政策沒有變化,我們GDP還要穩定在7.5%,因此樓市不會有大的變化。一二線城市還會供不應求,三四線城市不會暴跌,除非中國經濟出大問題,不能因為個別城市出現問題,就判斷中國房地產將出現問題。

南方週末:樓市如果發生危機,將可能是由什麼因素導致?

孟曉蘇:中國人經常發生一些恐慌,這種恐慌出自一些不瞭解中國國情的專家,他們把國外的經驗瞎搬過來。所以你看中國樓市從2000年開始就有人唱衰。當時有教授說北京房地產馬上要崩盤,剩下的問題要靠炸樓來解決,還跟人打賭,事實證明他說錯了,他從此淡出江湖,再也不涉足樓市。

有些人卻是年年說。這批人其實是因為有些老百姓盼望房價下降,就希望他們去說說。這些人說著說著,說到年底無效了,但到新的一年又開始說跌,為什麼?人們忘記了。這些中國專家,蒙也得蒙對一回。蒙不中是為什麼呢?他們錯判了中國的發展階段。

蓬鋼(安泰盤實股份投資有限公司總裁):資金收緊的話,樓市肯定會發生危機。因為開發商很難找到資金幫他們還貸款,同時銷售會產生大的壓力,開發商借不到錢又賣不出去房,那就很麻煩了。

目前而言,國內總體市場環境不是很明確。我們也擔心市場銷售壓力會不會更大,資金壓力會不會更大,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金融風險還是蠻大。最近一些金融機構開始收緊房地產的貸款,像興業和招行,我覺得是對的。總體中國房地產行業企業槓桿率很高,還款壓力很大。

范小沖(陽光100常務副總裁):如果金融市場收得緊,住宅市場地價拍到了天價,房價也達到了頂點,短期內消費被透支,麵粉貴於面包,中國的住宅市場肯定會有問題。一線城市是存在風險的。現在地價越來越貴,利潤在下降,住宅需求接近峰值,二三線城市是第二輪城市化的主戰場。

這屆政府現在是越來越傾向市場調配,從中國大的經濟發展轉型角度來調配市場,中國經濟需要轉型,只有房地產穩住,經濟才能轉型。

壽柏年(綠城集團行政總裁):銀行對於房地產公司貸款的收緊會讓房地產圈重新洗牌。現在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分化,大城市與小城市開始分化,大公司與小公司開始分化,一線城市很好賣,三四線城市供大於求。這一輪調整對大的房地產公司未必是壞事,房地產圈重新洗牌,大公司會得到政策傾斜。

南方週末:中國房地產的好日子還有多久?

郁亮(萬科地產總經理):未來十到十五年內,房地產的大勢仍然是明朗的。中國還有很長的城鎮化道路要走,教育水平提高帶來的人口質量紅利才剛剛開始體現。從其他國家經驗來看,城市化結束前,無需對不動產市場過早作出悲觀的判斷。此外,隨著人們的居住水平、生活需要的提高,很多20年、30年以前的舊房已經很難繼續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相信未來城市的舊改和更新將繼續給行業帶來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隨著房地產行業進入下半場,房價快速上升的年代已經結束,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互聯網時代也會給行業帶來新的衝擊。作為企業,萬科會做好產品、服務,提高市場競爭力,在任何環境下,都有助於建立競爭優勢。我們現在在積極學習和吸收互聯網思維,重新審視主業,尋找新的工具,尋找新的夥伴,用新的思路來做好我們的傳統業務。

孟曉蘇:中國房地產現在剛十六歲,因為房改剛十六年,十六歲的年輕人怎麼會得老年病呢?他要得老年病,得若干年之後。房地產什麼時候是老年,就是城鎮化完成了,這是一個標準,比如說我們中國的城鎮化率也能夠完成到70%,我們就到了日本那個階段,日本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城鎮化達到75%,那個時候房價才開始下滑。

蓬鋼:中國房地產最好的時代應該已經過去了。中國各行各業都有產能過剩,房地產行業是最後堡壘,但也有產能過剩的跡象。中國人對房子的熱情不像前兩年,現在投資渠道也多,買點信託,做點理財也不錯。買得起房子的人,也都買了。房地產企業聰明點就轉型,做好準備。危機有時候突然到來,有時候慢慢到來,不過中國政府控制能力很強,不至於讓任何事情有太激烈的反應,政府總有辦法,這是我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印象。

顧云昌:只要城鎮化進程不間斷,經濟持續增長,中國房地產就不會有問題,樓市如果發生危機,因素只可能是中國城鎮化完成了70%,金融也出問題,房地產也就會有問題,但目前為止,崩盤論不存在。

有些城市被報導供應量過大,人口淨流入少,沒產業沒就業,公共配套不吸引人,自然環境太差,大量房子開發出來有問題,有供大於求的現象,但這都是階段性的,不是永遠的。中國每過幾年,住房都會消化完的,整個人口和經濟都處於增長狀態,不像西方國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49

30、40多歲的人互聯網創業優勢何在?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6/59911.html

唯品會,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上市後股價達到170美元、市值超過100億美元,唯品會的兩位創始人沈亞是傳統貿易行業出身,另外一名合夥人洪曉波在通信器材外貿領域做了10年。

YY創始人李學凌70後創立YY前曾是《電腦報》等媒體的記者,2005年李學凌投身互聯網創業,2012年公司上市,目前身價數億美元。

如果李學凌不是在互聯網界創業,如果唯品會的兩個創始人繼續傳統貿易,如果雷軍不轉戰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就沒有這些三四年時間成為億萬富翁的真實故事。

看到這些,你是否已經熱血沸騰?

但是互聯網也不是當年那個殺進去就能發財遍地是黃金的行業,有人發財就有人關門,每一天都有大量互聯網公司關門,包括曾經非常火紅的拿了上億投資的團購網站。

現 在80後互聯網創業已經OUT了,85後,90後直接上,那麼70後80後的人互聯網創業還有優勢嗎?還記得 facebook以10億美金收購的Instagram嗎?其創始人沒有計算機學位,沒有接受過正式培訓,之前只是在一家旅遊網站做營銷的。沒有人能妨礙 你成功,除非你自己自我設限!

剛剛把公司賣了160億美元的whatsapp的創始人也都是三十五歲左右創業的。

30、40多歲的人互聯網創業和20歲創業的年輕人相比優勢何在?

1)視野開闊,目標高遠:

「我們的創辦者都是三十幾歲的人。我們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營收,而不是盡快做大。我們始終低調行事;我們以移動為首要任務;我們從一開始就著眼全球。」whatsapp的創始人這樣解釋自己創業的風格。

創辦小米時,雷軍剛過40歲:「四十而不惑,小米是我最後一次創業, 是積累了20年的商業經驗之後,畢其功於一役的一次全新嘗試。「小米一開始就瞄準超越蘋果的水準和目標。

志在高遠,才能堅韌不拔。Whatsapp創始人在無收入來源時抵禦了廣告和遊戲發展的方向,堅持給用戶最乾淨簡單的頁面,最終快速發展了用戶,2009年才起步創業的產品很快如願以償佔領全球市場並成為第一。

2)線下豐富的資源成就獨特商業模式

2008年12月才上線的唯品會,截至2013年第四季度,唯品會毛利為24.5%,同期噹噹為17.6%,京東為9.8%。在電商平台中幾乎最高的毛利率造就了唯品會一路高歌和瘋漲45倍的「神話」。

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廣州的外貿企業紛紛倒閉,服裝企業和 時尚行業的庫存成了大麻煩,做了十多年傳統貿易的沈亞和洪曉波利用自己多年的線下貿易資源的積累拿到大量時尚品的尾貨貨源。他們通過直接合作廠家,錯開季 節採購,以遠低於零售的折扣低價(50%-70%),通過「閃購」的快銷模式,銷售過時的二三線品牌貨。唯品會通過」快"飢餓營銷的手段,可大量進貨,大量出貨、快進快出,快速轉換商品週期,避免尾大不掉,同時可幫助廠家快速回籠資金。

唯品會模式的背後是其在早期能大量拿到可靠的品牌庫存貨源,而這正是中年人的人脈和渠道優勢。

3)聯合做戰 、「互推」 「同盟軍」人脈優勢

雷軍是一個人在創業嗎?除了幾位也一樣30多歲的創始人之外,雷軍一開始創業就收到了高通等多家投資公司的投資。一個還沒開始生產的公司就收到了高通的技術和供貨支持,這在手機界是難以想像的。

小米2010年起步,當時中國正流行「凡客體」,凡客的CEO陳年,和整個凡客公司都成了小米的營銷平台,並幫助剛起步的小米解決電商平台和配送問題。2011年凡客還正式宣佈聯手小米在凡客平台上銷售小米手機,此前凡客從未銷售過手機。

在小米剛起步時,通過品牌和用戶群幫助提供小米銷售的還有雷軍曾投資的第三方支付拉卡拉等。

幾乎雷軍主要關於產品的微博都會時收到陳年的微博推廣。包括昨天,雷軍在微博上問「紅米正在做粉紅版和淡黃版,喜歡嗎?「,陳年也緊接著轉發並發問」喜歡嗎?」

此外,雷軍系的雷鋒網,首頁每天幾乎都會有小米手機的好新聞,和小米的專區。

互聯網創業,是一個比拚人脈和互推資源的大舞台。中年人相對有些積累,如果在互聯網界各界人脈不足,現在可要開始打造了。

4)寫書演講著文,樣樣不少

很多人知道拉卡拉和孫陶然,是因為一本叫《創業36軍規》的書在網上和機場廣泛流傳,這本書瘋狂銷售幾十萬冊成為當年最火爆的一本書。

而中國最勤奮的自媒體人當屬於360的周鴻禕和雷軍。從2006年開始,周鴻禕每個月都有1-2篇的經典文章在網上廣泛流傳。每篇博文的點擊率都數萬次,是新浪博客和各大媒體影響力最大博主。最近一篇《給那些仍舊在公司混日子的人》僅在新浪博客上就有二十多萬次的點擊率。

雷軍那些激情四射的演講,和小米成功學的總結幾乎每天可在各大媒體首頁可見。市面上已有多本寫周鴻禕和雷軍成功法則的書籍,兩人都已成IT界的成功學。做互聯網就是做傳播,傳播就是最好的營銷!

中 年人互聯網創業在公司內外的演講著文往往擁有多年對管理的積累和理解的乾貨,而更擊中人心。如孫陶然的《創業36軍規》總結了自己近20年轉戰商圈的多次 創業經驗,特別是曾經操盤商務通的經典案例等。這叫「我給自己代言!」 各種激勵人心的管理口號可以激勵內外,企業雖然剛起步但士氣高昂,早已名聲在外。

志在高遠、志在必得,爭第一的視野,善於利用線下人脈資源,善於將多年職業修養和管理心得向公司內外傳播,這些都是30多歲40多歲的人互聯網創業的優勢。

敢拚就會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90

預先規畫》30歲到70歲的財務自救術

2014-10-20  TCW
 
 

 

面對父母的照護需求,財務該如何規畫?又如何避免自己成為子女負擔?

首先,你必須保有1年的週轉金,可提供1年生活費支出。包括3大部分:生活費用、子女教育費用(有小孩者)、房貸(有房族);另外,還要盤點可變現資產例如股票、基金、外幣存款有多少,為萬一暫離職場預做準備。更重要的是,盤點「責任缺口」,包括子女、父母等,當你沒有收入時,是否能夠照顧這些親人?以下是各年齡層該做的事。

30歲,父母年齡約65歲左右,可和父母共同檢視其原保單,做「補強」工作,建立3大安全閥。

1. 住院醫療,分實支實付、定額給付兩種。實支實付是拿收據付現,定額給付是不看收據,只要住院就支付一定金額。

2. 重大醫療,含防癌險。癌症是現金給付,重大醫療一定要包含癌症。

3. 長期看護險。這部分負擔最大,父母出院後的照護費用,最好有長照險來負擔。

至於本人,因為年紀較輕,保費便宜,可多規畫。

40歲,父母年齡多超過70歲,較難增加保險。此時應為自己將來做準備,避免拖垮下一代或其他親人。除了調整舊保單外,可增加長看險。長看險分消費型、類存款型,消費型只保障保險期間(約20年)的需要,20年後保障就消失,這類保費較低。類存款型在期滿後可領回,但費用較高。40歲距離退休約有20年左右,也可考慮類存款型。

50歲,退休時間近,若手邊有積蓄,可考慮6到10年期的長看險,以類存款方式買長看險,滿期金可自用或留給下一代;也可考慮增加醫療險,補二代健保不足。

70歲,多數保險公司只接受69歲(含)前投保,須把握此期限。另外最好準備每月2萬元以上的固定現金收入,例如房租,以支付外勞或安養機構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