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圖)
如何才能精準又不留痕跡地,利用人類的孤獨?找準痛點,孤獨的人都是你的用戶。
找準痛點,孤獨的人都是你的用戶。
創業浪潮之下,人們正源源不斷提供著孤獨的解決方案。聰明的創業者們,讓你可以用眼耳口鼻各個器官進行社交。南方周末為你送上這些社交產品的生意經。從這些詮釋中,你或許能找到,如何才能精準又不留痕跡地,利用人類的孤獨。
2015年7月,賈樟柯為陌陌拍攝的一條宣傳片,告訴我們“陌生並不存在,因為我們都有同樣的孤獨”。陌陌在成立後不到4年登陸納斯達克,已擁有近2億用戶。
我們現在在做的互聯網社交類產品,只不過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通過一種新的維度提升人的社交效率。
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爆發的一年,我們叫它移動互聯網元年。我們是2011年8月上線的,趕上人口紅利,產品又做得比較好,這是我們早期能快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但我覺得,陌陌這個產品是幫你去認識人的,幫你做關系開拓的,和孤獨的關系沒那麽大。孤獨是一個精神內涵比較豐富的一個東西。我們上面的用戶,我不覺得他們是孤獨,那種東西要求太高了。
主打解決孤獨的產品,核心就是人。人有互動和交流的欲望。人內心的東西到底是孤獨寂寞,還是焦慮,還是恐懼,這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類有些東西是需要通過跟人的互動來排解掉的。
所以人的社交,不管是新華詞典也好或者韋氏詞典也好,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定義:社交是基於某種目的而產生的信息交流,或信息交換。它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目的性,一個是信息交換。目的是各種各樣的,有的目的比較簡單,我就是沒事幹,想跟人聊聊天。有的目的可能是寂寞、孤獨、冷,想找人慰藉。還有一種,比如說我是一個找工作的,想認識一個HR。
2015年春天,same獲得B輪騰訊千萬美金投資。
same是個浪漫主義的產品,關乎生活,內容涵蓋了用戶的情緒、愛好、細節等,崇尚自然而然的讓用戶表達自我,產生內容,產生社群關系,沒有任何強求。遵從時間流與當下感,讓用戶可以在即時的當下找到誌趣相投的人,創造偶遇感。
“孤獨”是後來被貼上的標簽,same主張用戶從互聯網轉到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可以呈現一個具象的擁有獨立人格的用戶形象。而same的用戶多為90後00後,他們內心世界豐富,喜歡新鮮事物,崇尚“娛樂至上”,放得開,玩得起。
市場上其它社交app,大多用熱鬧解決孤獨感,讓用戶在社交關系中找到存在感,從而產生社交行為。而same反其道而行,關註個體形象,推動獨立個體的形象呈現,崇尚用戶表達個人喜好與行為,不提供社交手段。我們希望的是通過碎片化、有趣的內容和交互,讓用戶自洽地互相聯系。
2015年7月18日開通,三天內擁有了過萬的粉絲。每天8篇文章,推送20個新上架的美女帥哥。總有人願意花幾塊甚至幾千塊,哪怕租個人一起看電影。
現在很多人思想比較開放。以前淘寶上也有租人的,但是租個體,不是平臺,不可能有很多人同時租。我們就是把人當貨,類似淘寶一樣的平臺。上架的男性在75%左右,公眾號粉絲也是男性多,但推送的文章里,我都是放妹子。
我真的覺得很閑的人才會在上面租人。貴的800或1000塊。也很沒有社交能力的宅男,花點錢來租個女神。我也在上面,定價500塊,出租過四五次,挺好玩的。
我們也用帶著公眾號粉絲玩各種花樣。比如我們在公號里征集了30個人,拉到一個微信群,玩假裝男女朋友。結果他們真的就玩開了。示愛,約會,說早安晚安,跟打遊戲一樣有任務的,每完成一項任務都有加分,第一名獎勵1000塊錢。
我們的盈利模式比較清晰,投資人很看好。剛做一周的時候,有很多投資機構給我寫郵件。
比鄰主張用聲音社交,擁有近1300萬用戶。按王暐的話說,這是“聲控非常喜歡的產品形態”。
這個產品的初衷,其實是想讓年輕人借助網絡電話,能夠更真實地表達。其實語音通話的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不像視頻那樣門檻很高,又會超越文字和圖片。用這種方式能夠很快打破年輕人之間的陌生。
有一個比喻是說一頭鯨魚,因為自己的聲波發聲系統頻率和其他的鯨魚不一樣,所以它一直都是孤單的。在信息的海洋里面,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情況。就像我們的LOGO是一條發出聲波的鯨魚。
比鄰在於互動。有人發出聲音,有人收聽到了,他們就會產生共鳴和交流。在一個陌生的海洋里,我是真正地釋放自己,做真實的自己的,跟一個陌生人,很容易敞開心扉,沒有負擔。
我們也在進行一些內容的挖掘,也就是熱線直播的功能。我們希望大家能夠產生一些比較好的話題,而不僅僅簡單地來這里征婚,征友。使用這個功能的時候,你可以發現,用戶的通話欲望被激發了,他們可以發生更多的社交聯系。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有一對一的通話。後來,我們就發現其實大家有一種想要一起來交流的欲望。在一對多里面,用戶發現他能更好地融入環境里,慢慢地被帶入。
所以我們看似是在生產內容,其實我們是在生產關系。借助內容和話題的討論,讓大家進一步去了解彼此。
但我們這個關系的生產,其實也只會停留在一個讓大家更好地相遇和相識的階段。剩下的事情,就不是我們所能夠把控的。
犀牛故事用故事社交,寫故事,讀故事,分享故事。現在它擁有百萬以上註冊用戶,超過十萬的發文作者。
陌陌用照片社交,豆瓣用興趣和才華,知乎用知識和能力,但有什麽社交是在用你自己的?這個自己需要是最普通的,最真實的,我經歷過什麽,我的心情是怎麽樣的,我的家庭是怎麽樣的,這些東西用故事來講,可能是一種更真實的表達方式。
每一個普通人,在社會生活里脆弱的,不那麽重要的,應該說給誰聽呢?應該去哪里說呢?現在犀牛故事里的人,他們說今天在準備考研,讀了什麽書,遇到什麽人,就像平常說話一樣,把最真實的經歷說出來,以此展示自己,讓別人看到自己。
犀牛社交是慢的,慢在我不是去展示我最亮麗的一面,而是最真實的一面。人們還是有這樣的需要,現在發現這種交往方式,人們還是很喜歡的。
犀牛有一個機制,比其他平臺更友好。犀牛在產品設計上,創新的地方是有4個公共頻道,我們很大膽地把公共頻道的分量做得如此之大。每個公共頻道都分為最新和最熱,這樣大部分新人進來,會出現在最前面,還是可能會被看到的。用戶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還是有可能被淹沒的。所有的社區都會有這種問題。內容更多的時候,用什麽方式更好地呈現呢?我想這事兒還得一步一步來。
26.2%的農民工一年或超過一年才回家一次,29.7%的在外務工者一個月或更長時間才通過手面等通信手段與家人聯系一次,當被問及丈夫長期不在,情感是否感到孤獨時,70.0%的被訪者回答感到孤獨。
對河南“空心村”的一項最新調查發現,作為人口流出大省,河南省農村“空心化”現象非常嚴重。
11日,在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召開的《河南省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6)》發布會上,鄭州輕工業學院政法學院講師、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徐京波介紹,農村“空心化”不僅表現為居住空間廢棄、農村經濟衰退、人口流失等問題,還表現為家庭婚姻、留守老人缺乏系統的社會支持、人際關系疏離、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社會問題。
許多夫妻長期兩地分居
徐京波介紹,這項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河南省豫北地區的農村進行了問卷調查。該地區大部分農民外出從事建築行業,村莊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成為村莊主體。
樣本選擇主要采取立意抽樣的方法,根據研究的目標和主觀分析來選擇和確定調查對象。研究主要選擇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並且根據兩個群體的不同特征,設計兩份不同的問卷。總共發放問卷299份,有效問卷294份。在有效回收的294份問卷中,6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占55%。60歲以下的被調查者中,女性占57%,配偶常年在外打工的占60%。
徐京波介紹,“空心村”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受到沖擊,許多夫妻長期兩地分居。調查發現,由於離開原有鄉土社會,進入城市工作,在地理空間上相距較遠,因此回家探親的交通成本較高,許多在外務工的農民工長期脫離原有鄉村生活,與家人相聚的時間較少。
統計數據顯示,6%的在外務工者每周回家一次,10.7%受訪者配偶一個月回家一次,57.1%的受訪者配偶半年回家一次,26.2%的農民工一年或超過一年回家一次,團聚時間較少。
盡管目前通信技術相對發達,但是外來務工人員通過手機等通信手段與家人聯系的頻率仍然較低。仍有70.3%的農民工在一周以內的時間與家人聯系一次,甚至有29.7%的在外務工者一個月及以上的時間與家人聯系一次。
調查發現,由於長期異地分居,缺乏互動,情感趨於淡化。特別是居住在村莊里的留守婦女,既要從事農業勞動,又要照顧老人和孩子,生活中可能會面臨許多困難。丈夫角色長期缺失,可能會使其在情感上較為脆弱、孤獨。當被問及丈夫長期不在,情感是否感到孤獨時,70.0%的被訪者回答感到孤獨。
徐京波介紹,有43.0%的留守婦女向在外打工的丈夫訴說煩惱,但是在訪談中發現其盡管向丈夫傾訴,但是由於空間距離存在,丈夫難以在實際行動上提供幫助。57.0%的被訪者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煩惱不會向在外打工的丈夫傾訴,其中3.5%的留守婦女向公婆訴說,10.5%的被訪者向自己父母訴說,9.3%的被訪者向自己的孩子訴說,11.6%的被訪者向鄰居訴說,22.1%的被訪者選擇了其他,而在其他的註明中,留守婦女主要是向自己訴說。由此可見,留守婦女的情感壓力較大。
調查還發現,由於夫妻長期分居,情感淡化,導致“空心村”婚外戀、離婚率呈現出增高的趨勢。調查數據顯示,有5.0%的被訪者認為婚外情現象較為嚴重和非常嚴重,35.4%的被訪者認為嚴重性一般。
盡管調查數據顯示將近60.0%的被訪者認為該現象不嚴重,但是實際情況比數據呈現的要嚴重得多。因為婚外情在鄉村社會是一個敏感話題。11日,河南省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發布的《河南省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6)》介紹,在對村幹部的深度訪談中了解到,當今農村婚外情現象還是較為嚴重的,婚姻的穩定性因為家庭結構離散而受到沖擊。
徐京波介紹,與婚外情現象呈正相關,“空心村”的離婚率也在逐漸上升,而且上升速度較快。當問及最近三年,村里離婚率變化時,有48.8%的被訪者認為上升了,45.5%的被訪者認為沒有變化,認為下降的只占5.8%。在進一步深度訪談中發現,最近三年“空心村”的離婚現象不僅表現在“80後”“90後”群體中,而且中老年人的離婚率也在逐漸上升。
超三成留守老人生活費不夠用
上述調查專門就“空心村”留守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居住在農村社區的6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困境進行了研究。調查發現,由於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是自我照顧。
衡量其生活困境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開支情況。徐京波介紹,當被問及生活費夠不夠花時,只有0.6%的留守老人認為生活費很充足且有多余,19.4%的被訪者認為生活費夠用,34.4%的留守老人認為自己生活費不夠用,甚至很缺乏,45.6%的被訪者認為自己的生活費勉強夠用,但是一旦遇到重大事故,生活就會變得較為艱難。
在城市社會,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退休,不再進行工作。而在“空心村”社區,只要沒有重大疾病,老年人基本上要從事農業活動。在調查中,有56.9%的留守老人仍然務農,務農占用了農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留守老人休閑娛樂生活匱乏。20.9%的被訪者平常串門聊天,6.5%的留守老人平常聽收音機、看電視,6.5%的留守老人平常打牌、打麻將,8.5%的老人選擇呆坐,生活內容較為單調。
調查發現,由於“空心村”中的大部分留守老人從事農業活動,因此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費主要靠自己勞動所得。數據顯示,38.5%的留守老人的生活費主要來自自己勞動所得,當然子女供給也是生活費的主要來源,30.8%的受訪者接受子女供給。但是在訪談中發現,許多被訪者的第三代的生活費由留守老人負擔,因此子女供給的生活費,一大部分被供給者的子女使用,甚至一些留守老人還要從自己的勞動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補貼第三代的日常開支。
調查結果顯示,每月回家探望老人的只有35.2%,有27%的在外務工者在重要節日回家探望老人,31.4%的被訪者子女只有春節期間回家,3.1%的留守老人子女在家里出現緊急大事時才會回家,3.1%的被訪者子女幾乎不回家。
子女不在身邊,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孤獨感、抑郁感。調查發現,67.1%的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獨或抑郁,其中38%的被訪者偶爾感到孤獨、抑郁,22.1%的被訪者經常感到孤獨或抑郁,7%的留守老人表示孤獨或抑郁成為其精神生活中的常態。徐京波介紹,在深度訪談中發現,32.9%從不感到孤獨的留守老人中,一部分是子女在身邊或經常回家探望,另一部分則是由作為留守兒童的第三代在家陪伴,從而減輕了其情感壓力。
調查還發現,“空心村”留守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僅有13.2%的留守老人很健康,20.1%的留守老人認為身體狀況一般,44.7%的被訪者有慢性疾病,有22%的留守老人有嚴重疾病。“也就是說,66.7%的留守老人身體健康狀況不是很好。”徐京波說。
由於留守老人健康狀況較差,醫療費用支出也較大,在他們的勞動所得中所占比例較高。數據顯示,36.9%的留守老人每年用於醫療費用支出為2001~5000元,17.8%的被訪者每年用於醫療費用支出為1001~2000元,醫療費年支出在501~1000元的所占比例為8.9%,醫療費年支出在201~500元的占20.4%,僅有15.9%的被訪者每年用於醫療費支出在200元以下。
調查顯示,目前“空心村”公共服務的基本狀況是供給嚴重不足,58.2%被訪者認為看病不方便、看病貴;分別有65.2%和52.5%的被訪者認為沒有休閑娛樂場地、空閑時間不知道如何打發;65%的被訪者認為村里許多老人無人照顧;52.4%的被訪者認為小孩上學不方便;70.6%被訪者認為交通出行不方便;77.6%的被訪者認為能吃低保的太少;58.4%的被訪者認為村里的殘疾人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
留守兒童占比大 缺乏安全感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蔣美華等學者在同期也開展了“河南省農村留守群體生存狀況調查分析”的研究。
蔣美華介紹,“在河南省農村留守群體中,留守兒童所占比重很大。”據全國婦聯2015年6月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到6102.55萬,其中河南省有654.8萬,居全國第二。
“本課題組在河南省焦作N村的調查顯示,79戶留守家庭中68戶有留守兒童的身影,一半的留守家庭中均有兩名或兩名以上的留守兒童。”蔣美華說。
調查發現,有的留守家庭父母都出去務工,家里沒有任何的勞動力,孩子由祖輩照顧,許多祖輩沒有經濟來源或者依靠低保,這就使得這部分留守兒童生活得非常艱辛。
對焦作市N村的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社會活動娛樂活動單一,有一個女孩喜歡玩的沙包還是由奶奶用自己的破衣服布料縫制的,沒有辦法買毽子、皮筋之類的娛樂器材;有的留守兒童需要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
除了這些生活壓力帶來的問題外,農村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方面特別面臨著人身安全問題。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娛樂設施比較少,活動場所普遍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這對兒童的人身安全構成了很大的影響;有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在閑暇時喜歡騎著自行車在村子里面到處逛,偶爾還和小夥伴一起去村子里比較偏僻的地方、荷塘或廢棄的莊子玩耍,存在安全隱患問題。特別對於農村留守女童而言,還面臨著性侵等安全問題的困擾。
蔣美華反映,訪談中大部分留守兒童感覺孤單、缺乏安全感。留守家庭的經濟條件普遍不好,家庭生活比較艱難,這對孩子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有的在不到十歲的年齡就已經開始擔憂自己今後的成長問題了。而大部分留守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也沒有特別重視,學習上的壓力也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影響。
徐京波等學者建議,通過勞動力就地轉移遏制青壯年勞動力持續減少。激發農村社會組織活力,重構農村互助體系。構建以農村留守人口為主體的互助組織,比如,可以引導成立發展“留守婦女”互助組織,註重提高“留守婦女”組織化程度,培育一大批女農民經紀人和女農民專業直銷大戶。引導“留守婦女”創辦農產品行業協會和合作社,讓留守婦女分享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的收益,使其主動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與此同時,構建政府、市場、村莊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協調機制。
蔣美華等學者也建議,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政策體系,推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服務供給模式。蔣美華認為,企業的參與可以擴大留守群體服務體系的資金來源渠道,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民間組織的參與可以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服務供給中來,一些具有社會工作專業技術的民間組織可以為留守群體在生理和心理上提供很大的幫助;誌願者參與,可以低償或者無償招募壯大誌願者隊伍,承擔一些農村社區照顧的任務。
“空心村”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受到沖擊,許多夫妻長期兩地分居。攝影/章軻
“雙創”氛圍下,從2013開始,全國新註冊市場主體連續三年超過500萬,新註冊的中小企業也將共享辦公推向新高潮。“點點租”、“SOHO3Q”、 “優客工場”、“We+聯合辦公”、“聯合創業辦公社”、科技寺、米域等國內企業設計的共享辦公場所在各大城市登臺。
上述國內企業往往以成立於2010年的“WeWork”為行業標桿。究其原理,它能夠迅速被市場認同,甚至躍升160億美元的估值,是因為WeWork致力於營造共享辦公的社區活件。表面看,WeWork在軟硬件兩方面解決了辦公室經濟問題;往深處瞧,它則為現代工作遊民創造了一個值得歸屬的社區。
共享辦公符合時代趨勢和中國的制度特征,但怎樣擺脫“二房東”的思維?許多企業還在掙紮中。
只有把它當作一個社區新生事物,找到對應的社區價值觀、行為方式、活動設計和治理結構,共享辦公才能成為持久的社會事物。而關於建設個性社區,美國的移民歷史提供了好的借鑒。
美國賓州有兩個獨特的移民社區,“羅塞塔”(Roseto)和“阿米什”(Amish)。一百多年來,他們仍舊保留著在意大利和瑞士老家的傳統。即便遠隔重洋,他們也能夠複制家鄉生活,那是得益於向心力極強的社區生活習性。共同的文化價值認同、對社區的心理歸屬感、有個性的語言和行為方式,這些都成為複制和維系“羅塞塔”和“阿米什”小社會的活件。
活件,一套有自我組織、修複和再生效果的社會關系活動,它也是現代新型辦公社會的靈魂所在。
工業革命正邁向“工業4.0”,圍繞社會和技術變化的組織思想也需要更新到“辦公4.0”。人們已經看到辦公環境和家具需要革命性轉型,但在社會關系的轉型上,組織思想明顯落後於社會現象,辦公社區活件遠遠落後於辦公場所的軟硬件。
工業革命走過四個不同階段:機器、流水線、自動化、自組織。針對前三個階段,辦公也有相應的變化:1)為機器服務的行政辦公,包括秘書打字記錄和文件管理;2)成為流水線系統的一個延伸環節,包括采購和銷售等;3)執行專業職能活動,包括控制、溝通、協調(Control,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上述“3C”仍然是目前辦公活動的核心。
在新生產技術沖擊下,舊的辦公秩序正處於瓦解中。最近20年,組織技術(信息、電腦、數據化)帶動了組織方式變化(移動、橫向、自組織、多時態)。在二者合力作用下,新秩序強調創新、移動、智能、持續增值。任何可預測的、周而複始的、物理的、標準信息化的任務要麽由智能機器去完成,要麽可以在不同時空下分別執行。牛津大學兩位教授(Carl B. Frey, Michael A. Osborne)的研究顯示,發達國家47%的工作能被智能機器替代。麥肯錫的報告則進一步指出,工作中78%的重複性身體活動可以被自動化,而非重複性的工作則比較難替代。
辦公場所是工業秩序的有形體現。例如,美國的“約翰遜·瓦格斯大樓”(Johnson Wax Building)是以控制為中心的工業秩序的生動代表。這座1939年完成的建築內部排列著縱橫交錯有序的辦公座椅。員工如組織機器的齒輪,精密地咬合在一起。早前的椅子只有三只腳。一不留神會摔倒。這樣,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新技術打破了“瓦格斯大樓”代表的舊辦公秩序。但是,模擬複制高科技企業的辦公軟硬件並不能自動提高辦公生產力。共享辦公企業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人的工作活動特征、心理和社會關系的需求,其次設計配套的社區關系活件,再次是誘導社員參與共享。三者缺一不可。
建設共享辦公的社區活件,我們可以從3C向3E價值轉變開始。進入工作4.0,辦公場所的意義來自下面三種新價值需求:
1)為求共識的親面溝通(Elaborative Communication)。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同意見都有道理”的多元社會,但交易和創新都需要共識。辦公場所親面溝通幫人們求同存異,實現商業目標。例如,共享辦公Bespoke設立在大商場中,它成為關鍵客戶做焦點溝通的現場舞臺。
2)為歸屬感而求辦公氛圍(Empathic Organizing)。常去健身房的人知道自己有一圈“熟悉的陌生人”,大家同屬一個熱愛的時空,這就足夠形成親切友好的社會關系。共享辦公環境更加如此。“感受共同在現場”這種隱約曖昧的歸屬感得益於辦公的場效應。例如,奧斯陸的“創業實驗室”(Startup Lab)和斯德哥爾摩的“超46區”(Sup46)嚴格選擇入駐的企業,希望能創造一種“兄弟會”和“姐妹會”那樣的組織歸屬感。
3)為超越體驗(Emancipative Moments)而求一個集體環境。工作成功卻無人知曉,如錦衣夜行。在共享工作場所,人們能慶祝每一個人成功的瞬間,集體吟唱的慶祝之歌是勾魂的海妖塞壬(Sirens)。例如,多倫多市的聯合辦公區DMZ定期安排企業分享成功、慶祝進步,慶典儀式成為一大吸引力。
知易行難。讓新思想轉化為新習性,很難。這方面,我們可以向維斯女士(Brownie Wise)取經。1951年,維斯女士為塑料盒“特百惠”(Tupperware)設計了“特百惠聚餐”的社交模式,成功地讓一套塑料盒系列成為家庭主婦餐聚社交方式的載體。通過一套家庭聚會的儀式活動,她讓“特百惠”變成家庭社交的媒介和代名詞。共享辦公也必須建立一套類似的社會關系互動模式,這就是社區活件的必要性。
圍繞著社區建設,“WeWork”正在推廣共享居住“WeLive”服務。從辦公到居住,他們把共享當作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來理解。怎樣讓現代工作遊民能夠在孤獨的人群中相互吸引,這才是共享辦公模式的核心問題。
(作者為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複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他最近致力於研究創新領導力)
創業是件孤獨的事,但是經營一家像蘋果這樣的大公司是件更加孤獨的事。作為蘋果CEO的庫克深有體會。
“你需要很努力地工作,工作時間非常長,你還要為成千上萬名員工做出決策。”庫克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長篇專訪時這樣表示,“你必須承認自己是有盲區的,你需要有人來指引你。包括鼓勵你的人和與你互補的人。”
不過好在他還有外援。庫克承認自己曾向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高盛銀行CEO布蘭克費恩以及投資大亨巴菲特討教經驗。在庫克看來,這些人經歷過自己正在經歷的事情。包括在國會面前作證,公司如何分紅、分多少等等。
庫克表示:“當我需要考慮給股東多少現金回報才比較公平時,我會想到巴菲特,因為他是保持中立的,所以我打電話給他。”他說自己不僅要傾聽而且要主動征詢意見是不想被孤立,“如果你不去問別人,就好像一直呆在一個回音壁里面,只聽得到自己的聲音。”而在今年年初,巴菲特投資了蘋果10億美元。
2013年,美國參議院曾出具質疑報告,稱蘋果公司利用美國稅法中的漏洞,通過設在海外低稅率國家、地區的子公司,將利潤轉移到避稅天堂。在此之前,庫克是從來沒有在國會作過證詞的。之後他就開始尋找有類似經驗的人,於是他通過已經退休的蘋果前CFO 、現任高盛董事會總監之一的Peter Oppenheimer找到了高盛CEO布蘭克費恩。“我知道他會對我誠實。”庫克說,“我還找到前總統克林頓,他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雖然我們不是在政治場合上見面的,是通過他的基金會見面的。”此外,喬布斯的太太Laurene也是庫克強大的後援。“Laurene對蘋果非常了解,也很了解我。”庫克說道。
而在上個月,庫克宣布在矽谷灣區發起籌資,公開力挺希拉里總統競選。據悉,這一籌款活動將於8月24日舉行,庫克作為普通公民舉辦此次活動。此次籌款活動列出了3個不同的捐款檔次,分別為5萬美元、1萬美元和2700美元。
盡管蘋果並沒有自主的政治活動委員會,而蘋果也沒有向兩黨候選人提供政治捐款,但是庫克仍然希望與兩黨領袖建立良好的關系。今年6月,庫克還為共和黨的“政治明星”Paul Ryan發起籌款。
對於庫克而言,能夠“頂住外界的壓力,讓別人去說”成為他堅持這份工作到現在的關鍵。“自從當了CEO以後,皮就變得越來越厚,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庫克開玩笑說道,“我變得鐵石心腸和毫無顧忌,我更喜歡現在的自己,把很多事情的界限劃分清楚,不是把所有事情都攬給自己。”
下附庫克接受訪談全文:
走馬上任第一天,你給員工發了一份備忘錄,說:“我要你們堅信,蘋果不會改變。”五年後,它不得不改變了。在你看來,蘋果的哪些品質是不可改變的?
實際上我當時指的是公司的DNA。北極星始終如一,對我們來說,那就是生產偉大的、一流的產品,以某種方式真正改變世界,豐富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的存在意義從未改變。
而其他事情變了。但那是一條繩子,把每個人聯系在一起。
什麽變了?
最明顯的是公司有了更多員工,(收入規模是2010年的)四倍。我們擴大了iPhone的產品陣容。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決定,而且我認為是一項好決定。我們邁入了蘋果手表業務,使我們的經營保持良性健康。我們一直拉著那根繩子,看看它會把我們帶到什麽地方。大量核心技術工作已經完成。
企業文化進步了嗎?
我們加強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們已經談到一些,讓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更加透明化——但不涉及產品:我們一直試圖對產品保密,雖然越來越難以做到。
真正的考驗是:你是否創造了一個場,也能幫到其他人?舉一個環保工作的例子。蘋果公司的環保工作已經進行了數十年,但我們不談它,也不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標。在處理產品上我們采用相同的理念,等到完工後再揭開面紗。但我們退後一步,重新評估,說:“你知道,即使我們坐等你把它做出來,也幫不到任何人到達目的地。”
你說你不想成為傳統的CEO。這句話的涵義是什麽?
我認為傳統的首席執行官與客戶是脫離的。不少消費品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們並沒有真正與消費者互動。
我也認為,傳統的首席執行官認為他或她的工作是關心盈利和虧損,是關心營收報表、收入和費用、資產負債表。那些是重要的,但我認為所有重要的東西不能僅限於此。要對公司的員工、社區和經營所在國、組裝產品的工人、開發商,乃至對整個公司的生態系統高度負責。所以我可能持有一種非傳統觀念,為此受到一些批評,我承認。如果你關心股東的長期回報,上述所有事項都是非常關鍵的。
出售的iPhone手機已達上百萬部。改變的一件事是,在2011,公司銷售額的44%來自iPhone,現在占比接近三分之二。當這麽多的業務系於iPhone一身,而且整個行業熱度正在降溫,蘋果如何向前邁進呢?
這其實是一種榮譽,而不是問題。思考一下:一定數量的人群對一種產品,一種消費電子產品,長期保持一對一的關註,你知道還有哪一種產品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沒有。
什麽意思?
現在,全球個人電腦的銷售額每年在2.75億美元左右,這一數字一直在下降。智能手機的全球市場規模為14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擁有一部智能手機。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而且他們不會全買iPhone。但從消費電子產品的角度來看,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市場。
想想看:每家有一臺電視機。幸運的話,有些家庭擁有幾臺電視。但是,你看看世界上所有的電視,它不是一對一,未來也不會是一對一的。
你再看看今天智能手機的核心技術,看看那些將在未來的智能手機中占主導地位的技術,比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使這個產品對你更為重要。它甚至會成為比今天更出色的助手。因此,今天你沒有手機就離不開家,原因何在?——它真能幫你連通未來。
性能水平會飆升。並且在短期內無可取代,中期看來也是如此。
我意識到那些關註90天時鐘的人都在說,“哦,我的上帝,智能手機行業只增長了1%或下降了6%。”你知道,當下全球經濟不那麽好。但如果將眼光放遠,這是地球上最好的市場。
我看到(在印度存在)巨大商機。在這個國家,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智能手機。他們使用的是翻蓋手機或功能手機。大量人群從安卓系統轉向蘋果iOS系統,對我們來說,這是巨大商機,因為從單位角度而言,他們比我們擁有更多市場份額。我們的目標從來不是成為數量最多的,而是永遠以品質取勝。
蘋果現在坐擁2315億美元現金。那麽對於那些一直在追問,蘋果下一個改變世界的重大產品到底是什麽的人,你是不是要回答說,沒有什麽東西會像智能手機一樣?
在科技這個行業里,每周都有新的產品閃亮登場,人們趨之若鶩。比方說上網本。回頭看看,當時所有人都在說上網本是個不可思議的東西,所有人當時都問我們:“你們為什麽不造一臺?”PDA也是這樣。你還記得PDA後來怎麽樣了嗎?興起之後就衰落下去了。這就像是呼啦圈。這樣的情況在科技行業里到處可見。
我不是說我們不會再做別的產品了。我的意思是,這(智能手機)仍然是一類不可思議的產品,不僅僅值得在這個季度里投入,也不僅僅值得在今年,甚至未來幾年里投入。所以我不希望人們會想那些“噢,美好的日子已經離我們而去了”的事情。
有分析師這麽說過。
那煩不到我。因為說實話,他們在2001年就這麽說蘋果了。他們在2005年還是這麽說。他們在2007年又這麽說了一次:“iPhone太愚蠢了,誰做夢夢出來這種東西嗎?”之後他們就說我們會在2010年達到巔峰,再之後又說是2011年。我們獲得600億美元(營收)的時候,他們說你們到此為止了,不會再增長了。那麽好,去年我們(的營收)是2300億美元。不錯,我們今年是降下來了一些。你知道,不是每年都會往上走的。這些我以前都聽到過。但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在很多方面上,它都是傳統的思維:你不可能變得更大,因為你本來就很大了。
你為什麽認為蘋果還是一個長期增長的公司?
在今天的產品中,我們有(iCLoud、App Store、Apple Pay這樣的)服務。這些服務過去12個月里的(銷售額)從大約40億美元增長到了230多億美元。我們已經說過,明年,它的規模會達到《財富》100強公司的水平。
別的還有什麽?iPad、iPad Pro。在過去這個季度里,我們發現,大約有一半購買iPad的人,是用它來工作的。我們在企業級市場有巨大的機會。去年,我們在全世界收獲了差不多250億美元。我們和關鍵合作夥伴之間的合作也比之前好很多,因為它們能很好地協同工作。這很重要,尤其是你正決定在公司里用我們的還是別家的產品的話。所以我們正在和思科合作,因為他們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的成就讓人難以置信。我們也正在和IBM合作,它們編寫除了相當數量的App。我們正在和SAP合作,因為他們有後端支援。他們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事務量,也就是說它們是在SAP的產品上運行的。
之後當然是市場。我們在中國的成績相當好。印度發展迅速,但我們的基礎更小一些。蜂窩網絡基礎設施是拖後印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的兩大運營商在建設4G網絡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你可以想象一下今天,沒有4G網絡是什麽樣子。在3G網絡上不能欣賞視頻。雖然隔一段時間也能做到,但沒法獲得流暢的體驗。這(4G)是遊戲規則的改變者。在印度,人們的家里沒有固網線路。所以他們是一個移動的社會。中國在這點上和他們很像。
所以看著這個問題,我會說:有市場嗎?有企業級市場——而且巨大。有新地區嗎?有一個印度,但還會有其他國家。有新產品嗎?我們故意不談論這個。但你可以想象一下,退一步講,蘋果最擅長的是什麽?蘋果是唯一一個能將硬件、軟件和服務整合,並讓消費者獲得“啊哈!”體驗的公司。你可以把蘋果擅長的事情適用到我們今天還沒進入到的市場里面。並不是說我們只能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Mac或者手表領域做這件事。這種限制是不存在的。
在投資者沒有耐心這件事上,你有沒有產生過挫敗感?
不管視野長短,我們都歡迎所有投資者。但是我們的決策依據都是長期的,我們在嘗試明確這一點。你看一下我們過去五年的成績。我想,對於那些關註長期價值的投資者來說,我們的股東總回報率超過100%。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數字。而且我覺得,在那段時間里買入我們股票的人,大部分都應該挺高興的。
你繼承了一家代表美國商業的公司。這是怎樣一種感受?
對我來說,史蒂夫(喬布斯)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人都不能取代。(聲音變得柔和起來)他是一個物種的起源。我從來都不認為那會是我要扮演的角色。我覺得,如果我嘗試去做(他做的事情),那就是一種背叛。我最初接受CEO的職位時,我還以為史蒂夫會在公司里呆很長時間。因為他是董事長,身體恢複後會工作得少一點。所以我就帶著這種想法接手了。之後沒過幾個星期……六個星期後吧,算了……
很快。
是很快。(他去世那天)就像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天。我只是……我一直在說服自己。我知道今天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但我一直在說服自己,他會好起來的,因為他以前總是這樣。
你覺得你之前對領導蘋果的想法里,有哪些是錯誤的?
可以這麽說,沒什麽可以和坐在這個位置上相比。我了解到,顧客對公司有著深深的愛。我開始收到那些紛至沓來的客戶郵件。我不是說那些投訴郵件。這些電子郵件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有帶著想法的。不是“嘿,我這東西壞了,我快抓狂了。”那種。這種東西基本上沒有。郵件里寫的東西要更深一層。有的里面寫自己在商店里得到了怎樣的處理,大受感動。還有很多人給我寫FaceTime,寫他們在父親、母親在去世之前,因為FaceTime,也能陪伴在他們身邊。
那在經營公司方面呢?
我覺得是監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高很多。媒體關註和監督——那時候社交網絡正在興起——此外還有很多的“愛”。可以這麽說,我覺得客戶的興趣點也轉變成了媒體的關註點。此外公司的知名度也很高。我們做一些事情但不被媒體報道,實際上非常少見。
你和艾倫·格林斯潘,或者珍妮特·耶倫,可能會有很多話要談。似乎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監督。你是怎樣習慣的?
習慣不了。你既受到表揚 ,也受到批評,而且這兩個極端的範圍很寬泛——非常寬泛。而且這些事情能在一天里面全發生了。你得一點一點適應起來——2011年8月過後,我的臉皮就厚多了。我不是說厚臉皮是壞事。我也不是說我冷酷無情,毫不在意。我覺得,我現在在事情的劃分上好一點了,不是把所有事情都當作個人事情來處理。
實話說,這確實讓我感到震驚。我以為知名度是伴隨著史蒂夫,而不是公司的。所以我以為公司更換CEO,比方說我,之後,這種情況就會瞬間改變。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和其他同級別公司的CEO相比,你在社會問題方面更加直言不諱。你認為公司有責任公開民權或者氣候變化這類問題嗎?
我認為每個人在這個問題上都會作出自己的決定。或許那些保持沈默的人,也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不過我認為,對我們來說,對於一個致力於通過我們的產品助力人們的公司,對於一群人生目標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人們來說,你關註這種事情,但你沒有確保你的碳足跡沒有汙染環境,這種作為我並不認同。不去傳播推進人權進步也是一樣。我認為,每一代人都有責任擴大人權的含義。
我確實認為,蘋果今天的CEO,應該參加到這類問題的國家層面的討論中去。
你和FBI鬥爭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你處在什麽樣的境地?
我們知道這將非常、非常的困難,當時我們的形勢很不利。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問我們自己一個問題:“怎麽做是正確的?”做決定的人都是蘋果的老員工,比如克雷格·費德里希(蘋果高級副總裁)。就本質來說,這是一個很深奧的技術性問題。你必須明白,要做其他的事情。
等到晚上,我們就明白怎麽做是正確的。我們首先明確了一個問題:我們有能力開發一個工具解鎖iPhone嗎?過了幾天,我們確定我們可以。第二個問題是:就道德上來說,我們應該開發解鎖iPhone的工具嗎?你知道的,我們認為這取決於我們能否控制這個工具的使用。其他人,比如資深安全專家等人,也參與了這個討論。討論的結果很明顯:我們不能保證解鎖工具的使用能被控制。
如果這種工具萬一外流,我們感覺對公共安全的風險太大。
我們知道外界對於這件事的立足點不在於公共安全上。這是一場安全與隱私的爭論——獲勝的應該是安全。但我們對這件事經過了很深刻、很深刻的討論。很明顯的是,我們如果妥協了,可以說從根本上會對數億人的手機造成風險,即使他們的手機沒有相關內容,這種妥協是不必要的。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明確的決定,雖然很艱難,但是明確。接下來我們就應該想怎麽跟公眾解釋這個決定,因為解釋這個決定不容易。你可以想象下:如果你只聽到“手機被鎖定”、“恐怖分子”、“死者”幾個關鍵詞,那你就會問:“為什麽不解鎖手機?”
FBI有沒有改變你對工作中權力的看法?
消費者應該知道的是,他們本不需要讓一個計算機博士保護他們。所以我認為他們應該讓我們做些真正有利於他們的事。基於這種責任,我們有必要站出來說出我們的觀點。FBI的要求令人非常不快,也不是我們期待或者需要的——我們甚至不認為這是正確的。誠實?當我聽到他們在這個問題上要求我們誠實的時候,我很震驚。我認為所有人在這件事情上迷失了,這令人失望。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沒有人要求過我們這麽做。
你曾說過隱私是蘋果價值觀中的一部分。對於你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麽?人們都知道你曾是一個非常註重隱私的人。你在支持共和黨的州長大,但你是一個同性戀者。你認為早年的生活對你領導蘋果以及你對隱私的個人觀點有什麽影響嗎?
毫無疑問,你的童年和家庭教養對整個人生都有持續的影響,因為你會從中學到一些事情,並從中影響你對事情的看法。
但在隱私方面,我的觀點和早年的教育是沒有關系的,這個問題上我有更多的想法。在我看來,隱私是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我們國父思考了很長時間的結論,是作為一個美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願意的話,隱私權在某種程度上和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處在平等地位上。另一個問題是,這些數據在不同的地方應怎麽被處理,我非常擔憂人們沒有真正深刻理解數據的處理方式。這兩個觀點影響了我的隱私觀,跟我在南方長大沒有關系。
回到2009年,你說過“我們認為,我們要對上千個項目說‘不’”。但從你這五年的工作來看,只命名一個產品或者一個計劃的目標被你撇在一邊了。
(大笑)我不知道我原來真的這樣想過沒有,這會給競爭對手一些提示。但是我們能保證的是我們確實有項目,不止一個。對於蘋果來說,最好的事情就是在做事上有很多設想。我們可以只做幾個項目,但是你只能把這點項目做深做好,所以你必須對上千個項目說不,然後對設想進行辯論,優選劣汰。所以我們最後就有不止一個項目。
所有人都想知道蘋果下一步會有什麽驚喜?除了汽車、電視,你還談過人工智能(AI)和增強現實(AR)。你如何讓這些好的想法在蘋果這麽大一個公司脫穎而出?
偉大的人會出現絕妙的想法。相比一個龐大的團隊,我們更信任小團隊。我們的產品團隊是平行的,硬件工程師和軟件服務人員可以在一起工作。
我們不設分支部門。我們不向商學院或者其它大公司學習,他們會將公司拆成不同分支,再給每個分支派一個領導,而且每個分支都有自己的營銷、交流和運營方式。
我們總是問我們自己這些問題。但我們始終會回歸到消費者對我們的期待:用戶體驗無縫銜接。他們想在iPhone上做任何之前做過的工作,還想遷移到Mac電腦上,希望能夠完全無縫銜接。保證無縫銜接的唯一辦法就是一次把事情做好。
這意味著公司高層應該非常協調地合作。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個CEO,你領導的公司有很多分支——我說的誇張點——你就很像是個控股公司的CEO。這是大多數公司的經營模式,但不是消費者對我們的期待。你不能讓團隊之間關系松散,你不能有不能與人共事的員工。我們的員工必須尊重其他員工,並且能組合成團隊來工作。
回顧過去,你有沒有能讓你吸取教訓的錯誤?
地圖業務問題是我犯過的錯誤。現在我們有了讓我們驕傲的地圖產品。(但是)我們承認,這不是我們最好的經歷,我們也沒有勇氣去選擇另一種方式做地圖產品。承認錯誤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公司吸取教訓的唯一方式。典型的大公司病之一就是不承認犯過的錯誤,並且會讓錯誤更加嚴重。他們自視甚高,不會說自己有什麽地方做錯了。我認為如果你越快承認錯誤,改正的也就更好。如果你誠實,你就能從人們的懷疑中受益;但你學鴕鳥把頭埋到沙子里,你就會犯同一個錯誤,我認為這樣你會失去你的員工和用戶。
還有別的嗎?
我一開始在零售上面用過錯誤的人(指原Dixons CEO約翰·布勞伊特)。很明顯,事情搞得亂七八糟。我不是說他壞話,如果用合適的形容,我想說他不適合蘋果公司文化。我們所有人都跟他談過,最後用人的決定是我做的,但這是個錯誤。我們很快承認這一點,作出補救。很多公司遇到這種情況會說:“噢,他在這個位子上面沒多長時間。”但是當你想到零售業務上面的5萬員工時,你會發現有很多人受到不良影響。這是個錯誤,我可能對這個問題有很長的名單。
在某種程度上,我做的是個孤獨的工作。有人說過,CEO是個孤獨的工作,在很多方面這話是對的。我不是想找人同情我。你必須承認你在認識問題上有盲點,我們所有人都有。盲點會變化,你想做的不僅是讓周圍有一群真正明智的人士,還有能夠推動你做到最好的人。除此之外,還要有能夠放大你優點的人,以及能夠指出你不足之處的人。
你目前在看什麽書?
我在看兩本書:一本是波比·肯尼迪的傳記,另外一本時間比較久了,是甘地的自傳。我之所以看後一本書,是因為我最近去印度時參觀了甘地博物館。我喜歡非虛構類圖書,尤其是人物傳記,可以借此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奮鬥方式,以及他們的動機和人生哲學。
當喬布斯把大權交給你時,他說蘋果從來沒有制定有序的CEO交接計劃,但他希望能夠實現這一點。你們現在采取了哪些方式確保下一次交接有序進行?
我在每次董事會議上都會跟董事會談到交接問題,因為我有可能因為管理不善或其它問題離職。我在這方面很守規矩。我的職責是確保董事會從內部挑選出優秀的候選人。我很重視這項職責,環顧四周的優秀同事,我發現蘋果的確有一批一流的人才。
你帶領蘋果展開了更多收購,包括花費30億美元收購Beats,這是蘋果歷史上最大的收購案。由目前的規模來看,蘋果是否需要通過這種規模的大型並購來實現增長?
我們需要他們嗎?不。但我們始終在尋找擁有優秀人才和優秀知識產權的公司,當我們找到時就會收購他們。我們過去4年平均一年收購15到20家公司。
你認為今後還會有更多規模類似的收購嗎?
如果你是問我我們是否會再次收購Beats這種規模的公司,我覺得我們會。
規模更大的呢?你肯定也會吧!
無論從管理角度來看,還是從財務角度來看,我們顯然都具備這種能力。但只有當這樣的公司符合蘋果的戰略時,我們才會收購。我們不會為了擴大營收而展開收購。所以我們最看重的是人才和知識產權。我們也在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優化。收購Beats後,我們也擴大了營收,但這並非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的目的是簡化流程——我們已經制定了這樣的決策,我們也在努力尋找能夠幫助我們做這件事情的人。
這幫助我們更早地推出了蘋果音樂,也為我們的團隊帶來了一些優秀的人才。
你認為內容今後將如何成為服務業務的一部分呢?
我們正在為Beats開發廣播節目,我們還制作了一些原創視頻內容。首先是泰勒·斯威夫特(Talor Swift)的演唱會視頻,我們擁有《應用星球》(Planet of the Apps)這樣的炫酷節目。我們有一些專註於蘋果音樂的內容,假以時日可能還會拓寬範圍。我們的確認為應用是電視的未來。如果可以通過一種方法讓我們成為一種催化劑,從而更快、更好地提供內容,那就將在內容方面對我們有利。
大中華區的營收在最近一個季度下滑33%,華為等低價競爭對手正在開發高端手機。咱們來談談中國吧,你們怎麽看待在中國面臨的競爭和監管威脅?
我們都是基於長期眼光來制定投資決策的,為了遵守規定,我們每過90天都要公布一次財報,但這並不是我們經營公司的方式。所以從長期來看,我認為中國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市場——這不僅是從需求角度和營收潛力來看,那里還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我們在中國擁有150萬開發者,我們在那里擁有不可思議的觸角。中國經濟的增速有所放緩,我們一年前增長112%,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提供支援,並正確地看待此事。如果從兩年的長度來看,我們上一季度實現了超過50%的增長。
你們在國會山的第一次聽證會重點是蘋果的公司稅問題。蘋果正在等待歐盟的判決,這將決定你們是否應該在歐盟補繳數十億美元的稅金。而公司稅改革業績已經成為美國總統大選的重要議題。從特朗普和希拉里競選策略來看,你是否認為美國的公司稅改革有望在短期內實現?
無論哪個政黨入主白宮,我都認為改革公司稅最符合美國的利益。按照目前的規定,像我們這樣的跨國公司可以將海外獲得的利潤留在海外,如果將這些利潤匯回美國,就要因此繳稅。
我始終認為,每賺1美元都應該立刻繳稅,不能延期。但如果這樣做,就應該實現自由的資本流動。這樣一套系統原本是希望為美國吸引更多投資。我們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這樣一套系統的大國。這不利於美國,不利於經濟,也不利於就業,更不利於投資。
順便說一下,我認為兩黨已經達成廣泛共識。不同的人對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但我認為大家都同意現有的系統不起作用。所以我相信公司稅將會在2017年出現某種形式的改革。美國需要投資更多基礎設施——所以好處在於,他們可以通過公司稅改革獲得收益,以便投資建設基礎設施、道路、橋梁和機場。
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s)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蘋果在愛爾蘭的報稅方式是一種“欺詐”。你對此怎麽看?
我沒聽過這番言論,但如果有人這麽說,那完全是不知所雲。我來解釋一下我們的國際稅收體系,他所說的愛爾蘭的那筆錢很可能指的是應該向美國政府繳稅的那筆錢。按照目前的稅法,我們既可以把那筆錢放在愛爾蘭,也可以匯回美國。如果匯回美國,我們就要支付35%的聯邦稅,還有,按照我們所在的州的加權平均數支付稅金,稅率約為5%,所以總賦稅比例約為40%。所以我們說,在稅率降到合理水平之前,我們不會把這筆錢匯回美國。關於這種行為究竟合法還是違法,並不存在爭議,答案是:完全合法。這符合目前的稅法規定。這跟愛不愛國沒有關系:並不是說你繳的稅越多就越愛國。
我們認為多繳點稅沒關系,因為我們的這筆錢目前還沒有繳納任何稅金。但與其他很多公司一樣,我們都在等待把錢匯回來。
與此同時,必須要關註我們支付的稅金。我們在美國的有效稅率超過30%。我們是美國最大的納稅人,我們不是偷稅漏稅者。我們繳了自己該繳的稅。我們並沒有存在其他人說的那些重大偷漏稅問題。我們唯一獲得的大額稅收抵免來自研發,所有美國公司都有這種待遇。我還希望更強調一點,我們之所以有很多資金留在海外,是因為我們有三分之二的業務在海外開展。所以,我們從國際市場獲得利潤,我們並不是在尋找避稅天堂,或者通過某種手段把錢放在某個地方。我們在世界各地出售很多商品,我們希望將利潤帶回來,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一直都很坦誠。
你願意堅持多久把海外收入放在國外呢?
老實說,我相信立法機關和政府會同意,稅費改革對國家和經濟都有好處。所以我不認為我需要做那種決定。我樂觀估計這會在明年發生。
你認為歐盟在找茬嗎?
你知道,他們還未做出決定。我也不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麽樣的裁決。我希望我們能獲得一個公正的聽證會。如果沒有,我們將會申訴。
在歐盟收到指控,愛爾蘭的處罰給了我們一個很特殊的經驗。這些措施適用於所有公司,並不僅僅是針對蘋果,這就是他們的法律。
而這一現象的根本在於,人們並不是在爭論蘋果是否應該繳納更多的稅,他們正在爭論的是稅收應該支付給誰。因此在分配利潤的國家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稅收法律的工作是在你創造價值的地方征稅。因為我們開發的產品主要在美國,所以稅收會累積到美國。
讓我們來聊一聊蘋果的未來。你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到了人工智能吸引了很多的關註。蘋果可以在人工智能方面趕超其他公司,比如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嗎?
對你的問題,我不以為然。你的意思是我們現在落後於其他對手。
我們來看看這個。2011年我們就推出了Siri,Siri也時時陪伴著你們。我認為大多數人都希望有個實時的語音助手,無論他們在公司、在家、在上班路上或是在足球場上。你不需要考慮你的事件清單,只要說出來。而且,Siri的廣度也令人難以置信。Siri可以弄懂越來越多的的事情,而不必用戶記住某種方式和它說事。 Siri的未來還會成長。我們在人工智能上專註做的事就是幫助客戶。我們在六月向第三方開放了Siri,因此第三方開發人員現在可以使用Siri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你在美國無論使用什麽樣的打車軟件,Uber或Lyft,你只要說一聲就能打車了。所以,在今年秋天,第三方開發者將會編寫很多應用程序提供給用戶。這就是我們如何擴大Siri的應用範圍的。
Siri還有其他方面的用途,比如,如果你在郵件中打字,Siri能預測下一個單詞或下一個將要使用短語。關於這一點,Siri已經變得智能了許多。我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但如果你還沒有使用,那麽你應該嘗試一下。在照片中識別人臉,並把這些照片放入相冊。我們稱這項功能叫做“記憶”。這真是難以置信,它真的能用與家人親友的照片扣動你的心弦。還有一個簡單的事情,就像你開車去機場?我不會這麽做,但是如果這麽做,那麽我總是忘了我把我的車停在哪兒。我只好拍出墻上的標記。
但是你甚至不必這樣做了,因為Siri的會知道你把車停在哪里。所以像這樣的事情真的讓人們和以往不同 。我們做了這一切,同時保護了你的隱私。不同於上傳所有的信息到雲,我們對的設備本身做了很多事情。所以你可以控制你自己的數據。
當你們推行人工智能的時候,會侵犯用戶隱私嗎?
不,我認為有才華的人能夠拿出使用人工智能卻不侵犯隱私的奇妙方法。有一個叫做差分隱私的新技術基於大數據來預測用戶行為和請求,而不要去精確的個人。而追蹤精確個人會侵犯用戶隱私。
現在我們正在關註一些事情:比如你買一些歌曲,我們會做出一個合理的預期,我們知道你買什麽歌,因為是你從我們這里購買的。而我們使用機器學習這些信息,來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其他歌曲。
那麽關於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呢?
我認為AR(增強現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核心技術。所以,是的,我們正在幕後做很多事情。 (笑)
你剛才提到保守秘密有多困難。目前已經有許多關於蘋果汽車項目的報道——誰被雇用或調任到其他崗位帶領工作。這件事得到足夠的重視,似乎像一個公開的秘密。為什麽不說些什麽呢?因為我不能回答尚未公布的事情。 (笑)
但有人一直在關註它。可以分享一些細節嗎?
我們一直認為,人們喜歡驚喜。在我們的生活中,驚喜越多越好。
有時候,似乎矽谷的公司都融合在一起——每個人都匯聚成一個大種族。自駕汽車,人工智能,據說谷歌正在研發一款智能手機。在科技行業中,公司試圖將“所有東西賣給所有人”,蘋果公司如何秉持簡單、極致專註、推進向前的一貫理念?
它的重要性不亞於從前。如今我們是比十年前甚至五年前大一點,但就規模而言,我們仍然對產品線極其關註。實際上,你把我們生產的每一款產品放到桌面上,就能看出我們有多麽專註。我認為這是一件好東西。不管你是誰,都可以高品質、深層次地做很多事,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公司層面。在這一點上,我們不準備改變。那是我們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方式的核心所在。
蘋果確實已經增加了研發支出。一位分析師指出,現在你們的研發開支比14家大型汽車制造商的費用總和還要高。最讓你興奮的技術是什麽?
對此我不想作答,因為劇透太多,涉及到我們正在做的事。不過,增加研發投入是因為我們大力投資於未來——目前還不明朗的產品線和東西,也包括服務。在適當的時候,其中一些將公布於眾。但總會一些尚未面世的東西被其他設想所取代。
任期結束之前有些什麽想法?堅持到最後一刻?
我已經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在思考——把它們放進三只水桶:人、戰略和執行。在時間分配上,我以天為單位進行梳理。我一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如果你沒有把這一項搞對,在其他兩項上,無論花多大精力都無濟於事——都是不夠的。
在此次采訪中,他談到了如何從喬布斯手中接過蘋果CEO一職、在任上所犯的錯誤以及蘋果人工智能的未來。
本文由新浪科技翻譯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9分鐘
推薦理由:想探索蘋果公司成功的奧秘嗎?這篇文章以問答的方式,深度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庫克和蘋果公司。對於行業降溫問題,以及公司未來的發展等做出了全面解答。
蒂姆·庫克(Tim Cook)擔任蘋果CEO即將滿5周年,他近期接受了《華盛頓郵報》的專訪。在此次采訪中,他談到了一系列話題,包括他如何從喬布斯手中接過蘋果CEO一職、在任上所犯的錯誤以及蘋果人工智能的未來。
以下是庫克接受訪談的全文:
庫克接手之後蘋果公司改變了什麽?
問:走馬上任第一天,你給員工發了一份備忘錄,說:“我要你們堅信,蘋果不會改變。”五年後,它不得不改變了。在你看來,蘋果的哪些品質是不可改變的?
答:實際上我當時指的是公司的DNA。北極星始終如一,對我們來說,那就是生產偉大的、一流的產品,以某種方式真正改變世界,豐富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的存在意義從未改變。
而其他事情變了。但那是一條繩子,把每個人聯系在一起。
問:什麽變了?
答:最明顯的是公司有了更多員工,(收入規模是2010年的)四倍。我們擴大了iPhone的產品陣容。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決定,而且我認為是一項好決定。我們邁入了蘋果手表業務,使我們的經營保持良性健康。我們一直拉著那根繩子,看看它會把我們帶到什麽地方。大量核心技術工作已經完成。
問:企業文化進步了嗎?
答:我們加強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們已經談到一些,讓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更加透明化——但不涉及產品:我們一直試圖對產品保密,雖然越來越難以做到。
真正的考驗是:你是否創造了一個場,也能幫到其他人?舉一個環保工作的例子。蘋果公司的環保工作已經進行了數十年,但我們不談它,也不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標。在處理產品上我們采用相同的理念,等到完工後再揭開面紗。但我們退後一步,重新評估,說:“你知道,即使我們坐等你把它做出來,也幫不到任何人到達目的地。”
問:你說你不想成為傳統的CEO。這句話的涵義是什麽?
答:我認為傳統的首席執行官與客戶是脫離的。不少消費品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們並沒有真正與消費者互動。
我也認為,傳統的首席執行官認為他或她的工作是關心盈利和虧損,是關心營收報表、收入和費用、資產負債表。那些是重要的,但我認為所有重要的東西不能僅限於此。要對公司的員工、社區和經營所在國、組裝產品的工人、開發商,乃至對整個公司的生態系統高度負責。所以我可能持有一種非傳統觀念,為此受到一些批評,我承認。如果你關心股東的長期回報,上述所有事項都是非常關鍵的。
如何看待行業熱度降溫?
問:出售的iPhone手機已達上百萬部。改變的一件事是,在2011,公司銷售額的44%來自iPhone,現在占比接近三分之二。當這麽多的業務系於iPhone一身,而且整個行業熱度正在降溫,蘋果如何向前邁進呢?
答:這其實是一種榮譽,而不是問題。思考一下:一定數量的人群對一種產品,一種消費電子產品,長期保持一對一的關註,你知道還有哪一種產品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沒有。
問:什麽意思?
答:現在,全球個人電腦的銷售額每年在2.75億美元左右,這一數字一直在下降。智能手機的全球市場規模為14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擁有一部智能手機。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而且他們不會全買iPhone。但從消費電子產品的角度來看,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市場。
想想看:每家有一臺電視機。幸運的話,有些家庭擁有幾臺電視。但是,你看看世界上所有的電視,它不是一對一,未來也不會是一對一的。
你再看看今天智能手機的核心技術,看看那些將在未來的智能手機中占主導地位的技術,比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使這個產品對你更為重要。它甚至會成為比今天更出色的助手。因此,今天你沒有手機就離不開家,原因何在?——它真能幫你連通未來。
性能水平會飆升。並且在短期內無可取代,中期看來也是如此。
我意識到那些關註90天時鐘的人都在說,“哦,我的上帝,智能手機行業只增長了1%或下降了6%。”你知道,當下全球經濟不那麽好。但如果將眼光放遠,這是地球上最好的市場。
我看到(在印度存在)巨大商機。在這個國家,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智能手機。他們使用的是翻蓋手機或功能手機。大量人群從安卓系統轉向蘋果iOS系統,對我們來說,這是巨大商機,因為從單位角度而言,他們比我們擁有更多市場份額。我們的目標從來不是成為數量最多的,而是永遠以品質取勝。
問:蘋果現在坐擁2315億美元現金。那麽對於那些一直在追問,蘋果下一個改變世界的重大產品到底是什麽的人,你是不是要回答說,沒有什麽東西會像智能手機一樣?
答:在科技這個行業里,每周都有新的產品閃亮登場,人們趨之若鶩。比方說上網本。回頭看看,當時所有人都在說上網本是個不可思議的東西,所有人當時都問我們:“你們為什麽不造一臺?”PDA也是這樣。你還記得PDA後來怎麽樣了嗎?興起之後就衰落下去了。這就像是呼啦圈。這樣的情況在科技行業里到處可見。
我不是說我們不會再做別的產品了。我的意思是,這(智能手機)仍然是一類不可思議的產品,不僅僅值得在這個季度里投入,也不僅僅值得在今年,甚至未來幾年里投入。所以我不希望人們會想那些“噢,美好的日子已經離我們而去了”的事情。
問:有分析師這麽說過。
答:那煩不到我。因為說實話,他們在2001年就這麽說蘋果了。他們在2005年還是這麽說。他們在2007年又這麽說了一次:“iPhone太愚蠢了,誰做夢夢出來這種東西嗎?”之後他們就說我們會在2010年達到巔峰,再之後又說是2011年。我們獲得600億美元(營收)的時候,他們說你們到此為止了,不會再增長了。那麽好,去年我們(的營收)是2300億美元。不錯,我們今年是降下來了一些。你知道,不是每年都會往上走的。這些我以前都聽到過。但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在很多方面上,它都是傳統的思維:你不可能變得更大,因為你本來就很大了。
問:你為什麽認為蘋果還是一個長期增長的公司?
答:在今天的產品中,我們有(iCLoud、App Store、Apple Pay這樣的)服務。這些服務過去12個月里的(銷售額)從大約40億美元增長到了230多億美元。我們已經說過,明年,它的規模會達到《財富》100強公司的水平。
別的還有什麽?iPad、iPad Pro。在過去這個季度里,我們發現,大約有一半購買iPad的人,是用它來工作的。我們在企業級市場有巨大的機會。去年,我們在全世界收獲了差不多250億美元。我們和關鍵合作夥伴之間的合作也比之前好很多,因為它們能很好地協同工作。這很重要,尤其是你正決定在公司里用我們的還是別家的產品的話。所以我們正在和思科合作,因為他們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的成就讓人難以置信。我們也正在和IBM合作,它們編寫除了相當數量的App。我們正在和SAP合作,因為他們有後端支援。他們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事務量,也就是說它們是在SAP的產品上運行的。
之後當然是市場。我們在中國的成績相當好。印度發展迅速,但我們的基礎更小一些。蜂窩網絡基礎設施是拖後印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的兩大運營商在建設4G網絡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你可以想象一下今天,沒有4G網絡是什麽樣子。在3G網絡上不能欣賞視頻。雖然隔一段時間也能做到,但沒法獲得流暢的體驗。這(4G)是遊戲規則的改變者。在印度,人們的家里沒有固網線路。所以他們是一個移動的社會。中國在這點上和他們很像。
所以看著這個問題,我會說:有市場嗎?有企業級市場——而且巨大。有新地區嗎?有一個印度,但還會有其他國家。有新產品嗎?我們故意不談論這個。但你可以想象一下,退一步講,蘋果最擅長的是什麽?蘋果是唯一一個能將硬件、軟件和服務整合,並讓消費者獲得“啊哈!”體驗的公司。你可以把蘋果擅長的事情適用到我們今天還沒進入到的市場里面。並不是說我們只能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Mac或者手表領域做這件事。這種限制是不存在的。
庫克在加州Palo Alto的蘋果專賣店
問:在投資者沒有耐心這件事上,你有沒有產生過挫敗感?
答:不管視野長短,我們都歡迎所有投資者。但是我們的決策依據都是長期的,我們在嘗試明確這一點。你看 一下我們過去五年的成績。我想,對於那些關註長期價值的投資者來說,我們的股東總回報率超過100%。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數字。而且我覺得,在那段時間里買入我們股票的人,大部分都應該挺高興的。
問:你繼承了一家代表美國商業的公司。這是怎樣一種感受?
答:對我來說,史蒂夫(喬布斯)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人都不能取代。(聲音變得柔和起來)他是一個物種的起源。我從來都不認為那會是我要扮演的角色。我覺得,如果我嘗試去做(他做的事情),那就是一種背叛。我最初接受CEO的職位時,我還以為史蒂夫會在公司里呆很長時間。因為他是董事長,身體恢複後會工作得少一點。所以我就帶著這種想法接手了。之後沒過幾個星期……六個星期後吧,不管怎樣……
問:很快。
答:是很快。(他去世那天)就像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天。我只是……我一直在說服自己。我知道今天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但我一直在說服自己,他會好起來的,因為他以前總是這樣。
犯過的錯誤
問:你覺得你之前對領導蘋果的想法里,有哪些是錯誤的?
答:可以這麽說,沒什麽可以和坐在這個位置上相比。我了解到,顧客對公司有著深深的愛。我開始收到那些紛至沓來的客戶郵件。我不是說那些投訴郵件。這些電子郵件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有帶著想法的。不是“嘿,我這東西壞了,我快抓狂了。”那種。這種東西基本上沒有。郵件里寫的東西要更深一層。有的里面寫自己在商店里得到了怎樣的處理,大受感動。還有很多人給我寫FaceTime,寫他們在父親、母親在去世之前,因為FaceTime,也能陪伴在他們身邊。
問:那在經營公司方面呢?
答:我覺得是監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高很多。媒體關註和監督——那時候社交網絡正在興起——此外還有很多的“愛”。可以這麽說,我覺得客戶的興趣點也轉變成了媒體的關註點。此外公司的知名度也很高。我們做一些事情但不被媒體報道,實際上非常少見。
問:你和艾倫·格林斯潘,或者珍妮特·耶倫,可能會有很多話要談。似乎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監督。你是怎樣習慣的?
答:習慣不了。你既受到表揚 ,也受到批評,而且這兩個極端的範圍很寬泛——非常寬泛。而且這些事情能在一天里面全發生了。你得一點一點適應起來——2011年8月過後,我的臉皮就厚多了。我不是說厚臉皮是壞事。我也不是說我冷酷無情,毫不在意。我覺得,我現在在事情的劃分上好一點了,不是把所有事情都當作個人事情來處理。
實話說,這確實讓我感到震驚。我以為知名度是伴隨著史蒂夫,而不是公司的。所以我以為公司更換CEO,比方說我,之後,這種情況就會瞬間改變。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庫克參觀鄭州富士康工廠
蘋果歷史上最大的收購案
問:你帶領蘋果展開了更多收購,包括花費30億美元收購Beats,這是蘋果歷史上最大的收購案。由目前的規模來看,蘋果是否需要通過這種規模的大型並購來實現增長?
答:我們需要他們嗎?不。但我們始終在尋找擁有優秀人才和優秀知識產權的公司,當我們找到時就會收購他們。我們過去4年平均一年收購15到20家公司。
問:你認為今後還會有更多規模類似的收購嗎?
答:如果你是問我我們是否會再次收購Beats這種規模的公司,我覺得我們會。
問:規模更大的呢?你肯定也會吧!
答:無論從管理角度來看,還是從財務角度來看,我們顯然都具備這種能力。但只有當這樣的公司符合蘋果的戰略時,我們才會收購。我們不會為了擴大營收而展開收購。所以我們最看重的是人才和知識產權。我們也在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優化。收購Beats後,我們也擴大了營收,但這並非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的目的是簡化流程——我們已經制定了這樣的決策,我們也在努力尋找能夠幫助我們做這件事情的人。
這幫助我們更早地推出了蘋果音樂,也為我們的團隊帶來了一些優秀的人才。
問:你認為內容今後將如何成為服務業務的一部分呢?
答:我們正在為Beats開發廣播節目,我們還制作了一些原創視頻內容。首先是泰勒·斯威夫特(Talor Swift)的演唱會視頻,我們擁有《應用星球》(Planet of the Apps)這樣的炫酷節目。我們有一些專註於蘋果音樂的內容,假以時日可能還會拓寬範圍。我們的確認為應用是電視的未來。如果可以通過一種方法讓我們成為一種催化劑,從而更快、更好地提供內容,那就將在內容方面對我們有利。
問:大中華區的營收在最近一個季度下滑33%,華為等低價競爭對手正在開發高端手機。咱們來談談中國吧,你們怎麽看待在中國面臨的競爭和監管威脅?
答:我們都是基於長期眼光來制定投資決策的,為了遵守規定,我們每過90天都要公布一次財報,但這並不是我們經營公司的方式。所以從長期來看,我認為中國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市場——這不僅是從需求角度和營收潛力來看,那里還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我們在中國擁有150萬開發者,我們在那里擁有不可思議的觸角。中國經濟的增速有所放緩,我們一年前增長112%,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提供支援,並正確地看待此事。如果從兩年的長度來看,我們上一季度實現了超過50%的增長。
庫克行走在蘋果庫柏蒂諾總部
蘋果在人工智能方面如何發力?
問:讓我們來聊一聊蘋果的未來。你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到了人工智能吸引了很多的關註。蘋果可以在人工智能方面趕超其他公司,比如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嗎?
答:對你的問題,我不以為然。你的意思是我們現在落後於其他對手。
我們來看看這個。2011年我們就推出了Siri,Siri也時時陪伴著你們。我認為大多數人都希望有個實時的語音助手,無論他們在公司、在家、在上班路上或是在足球場上。你不需要考慮你的事件清單,只要說出來。而且,Siri的廣度也令人難以置信。Siri可以弄懂越來越多的的事情,而不必用戶記住某種方式和它說事。 Siri的未來還會成長。我們在人工智能上專註做的事就是幫助客戶。我們在六月向第三方開放了Siri,因此第三方開發人員現在可以使用Siri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你在美國無論使用什麽樣的打車軟件,Uber或Lyft,你只要說一聲就能打車了。所以,在今年秋天,第三方開發者將會編寫很多應用程序提供給用戶。這就是我們如何擴大Siri的應用範圍的。
Siri還有其他方面的用途,比如,如果你在郵件中打字,Siri能預測下一個單詞或下一個將要使用短語。關於這一點,Siri已經變得智能了許多。我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但如果你還沒有使用,那麽你應該嘗試一下。在照片中識別人臉,並把這些照片放入相冊。我們稱這項功能叫做“記憶”。這真是難以置信,它真的能用與家人親友的照片扣動你的心弦。還有一個簡單的事情,就像你開車去機場?我不會這麽做,但是如果這麽做,那麽我總是忘了我把我的車停在哪兒。我只好拍出墻上的標記。
但是你甚至不必這樣做了,因為Siri的會知道你把車停在哪里。所以像這樣的事情真的讓人們和以往不同 。我們做了這一切,同時保護了你的隱私。不同於上傳所有的信息到雲,我們對的設備本身做了很多事情。所以你可以控制你自己的數據。
問:當你們推行人工智能的時候,會侵犯用戶隱私嗎?
答:不,我認為有才華的人能夠拿出使用人工智能卻不侵犯隱私的奇妙方法。有一個叫做差分隱私的新技術基於大數據來預測用戶行為和請求,而不要去精確的個人。而追蹤精確個人會侵犯用戶隱私。
現在我們正在關註一些事情:比如你買一些歌曲,我們會做出一個合理的預期,我們知道你買什麽歌,因為是你從我們這里購買的。而我們使用機器學習這些信息,來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其他歌曲。
問:那麽關於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呢?
答:我認為AR(增強現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核心技術。所以,是的,我們正在幕後做很多事情。
你剛才提到保守秘密有多困難。目前已經有許多關於蘋果汽車項目的報道——誰被雇用或調任到其他崗位帶領工作。這件事得到足夠的重視,似乎像一個公開的秘密。為什麽不說些什麽呢?因為我不能回答尚未公布的事情。
問:但有人一直在關註它。可以分享一些細節嗎?
答:我們一直認為,人們喜歡驚喜。在我們的生活中,驚喜越多越好。
問:有時候,似乎矽谷的公司都融合在一起——每個人都匯聚成一個大種族。自駕汽車,人工智能,據說谷歌正在研發一款智能手機。在科技行業中,公司試圖將“所有東西賣給所有人”,蘋果公司如何秉持簡單、極致專註、推進向前的一貫理念?
答:它的重要性不亞於從前。如今我們是比十年前甚至五年前大一點,但就規模而言,我們仍然對產品線極其關註。實際上,你把我們生產的每一款產品放到桌面上,就能看出我們有多麽專註。我認為這是一件好東西。不管你是誰,都可以高品質、深層次地做很多事,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公司層面。在這一點上,我們不準備改變。那是我們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方式的核心所在。
問:蘋果確實已經增加了研發支出。一位分析師指出,現在你們的研發開支比14家大型汽車制造商的費用總和還要高。最讓你興奮的技術是什麽?
答:對此我不想作答,因為劇透太多,涉及到我們正在做的事。不過,增加研發投入是因為我們大力投資於未來——目前還不明朗的產品線和東西,也包括服務。在適當的時候,其中一些將公布於眾。但總會一些尚未面世的東西被其他設想所取代。
問:任期結束之前有些什麽想法?堅持到最後一刻?
答:我已經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在思考——把它們放進三只水桶:人、戰略和執行。在時間分配上,我以天為單位進行梳理。我一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如果你沒有把這一項搞對,在其他兩項上,無論花多大精力都無濟於事——都是不夠的。
(編譯:周峰 軼群 思遠 邊策 斯眉)
他是“好聲音”販子,通過販賣馬東“好好說話”等好聲音日進千萬金,讓人們重新認識到了聲音的巨大商業價值。
i黑馬訊 12月14日消息,由創業黑馬主辦、摩比神奇冠名的2016年創業黑馬社群大會今日在京舉行。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余建軍獲“年度十大創業家”,並發表了極速演講。
余建軍獲獎理由:他整合大量優質音頻內容,創立了國內最大的在線音頻分享平臺,覆蓋用戶近3億。他是“好聲音”販子,通過販賣馬東“好好說話”等好聲音日進千萬金,讓人們重新認識到了聲音的巨大商業價值。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的余建軍演講節選:
大家好!我跟奉佑生、宿華都一樣,連續創業。中國互聯網創業太苦逼了,不折騰很多事,可能很難活下來。我大概做了四五家不同的公司,在2012年開始做了喜馬拉雅。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話題是“不確定性”。
牛總也提到了創業者孤獨,孤獨的本源是什麽?孤獨的本源是,我們每天面臨大量的不確定性。比如說,我們的方向選擇到底對不對,我們的盈利模式在哪里,很多很多問題都困擾著我們。
我自己的體會有兩點。
一是信念支撐我們不斷往前走。不斷創業的內在信念是,我覺得我這輩子就應該做個平臺,如果我這輩子不做個平臺就離去了,那我這輩子會活得非常遺憾。這是信念層面的東西,我認為我的宿命就是幹這個的。
第二,從具體的方法論來說,有一個很關鍵的從0到1和從1到100的問題。創業往往死在哪?從0到1的階段就開始all in了,從1到100的階段不夠狠,機會就會離我們遠去。
所以,我們做所有事情,無論是方向的選擇還是盈利模式的嘗試,都可以分成這兩個階段,從0到1和從1到100。從0到1階段要快速試錯,從1到100階段要all in。
我講我自己的兩個小故事。
我一開始選擇做音頻,我不是第一天想到的。在2012年上半年,我上個項目做失敗了,燒了2000萬,我在想該幹什麽,在那半年時間選了五六個方向。有的方向做了兩個月,有的方向做了一個月,有的方向只做了一周,甚至有最極端的情況,上午想的方向下午就拍死了,導致我們的團隊特別崩潰,大家覺得這個老板特別離譜,就沒有一個準信兒,一會兒變,一會兒變。我們從上個項目的80個人降到只剩七八個人。
但是,我為什麽後來選擇了音頻這個方向?一方面是我們對未來趨勢的判斷,移動互聯網起來以後音頻移動場景也會起來。
所以,雖然前面四五個項目都被幹掉了,但它們仍然有價值,是從0到1的試錯。我從2012年8月份開始決定做音頻了,就進入從1到100的階段了,所以我就all in了。
包括商業模式的探索,剛才聽海濤說51信用卡的探索,我們也一樣,我們一開始做廣告,也做打賞,今年6月推出了內容付費。在前幾天,一天有5000萬的收入,有很多很多大咖,都到我們平臺上做節目。
我們開玩笑說,叫胸大的去直播,腦大的來喜馬拉雅,因為音頻是一個特別能夠傳遞知識價值的平臺。
總結一下,最關鍵的是要判斷目前是從0到1的階段,還是1到100的階段。從0到1的階段不要著急,半年時間不斷試錯沒問題。從1到100的階段,就把所有的資源、人力、物力押上去,讓別人即使看到這個機會也搶不過你。
這是我分享的經驗,謝謝!
近日,傳媒大亨、華人文化控股集團董事長黎瑞剛向第一財經記者分享了他在美國洛杉磯考察的一家小型技術公司的感受:“這是一家從事VR(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的公司,VR技術的發展也許可以很好地提升個人娛樂的體驗效果,但是無法解決現代人都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困擾——孤獨感。這家公司創造性的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將你的設備與你的好友設備聯網,當你在使用VR設備時候,一旦你的好友上線,這家公司會將好友虛擬成像在你身邊並即時交流,讓你可以得到與眾多好友一起在玩的群體感受。”
誠然,VR等技術手段的發展帶來了娛樂體驗的提升,然這些技術都只解決了個體化的需求,但人終歸是群居物種,具有很強的交流、分享、互動需求,人工智能正在嘗試解決這問題。
近年來,人工智能一直成為熱門話題,特別是在政策扶持以及一些帶有技術突破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出現,推動了該產業的快速發展。大家都相信,人工智能正在也即將代替人類完成很多工作,特別是在情感陪護上,人工智能大有可為,並且情感陪護方面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受到資本、技術、消費者多方青睞,在美國大片里面常常出現的用於人機交流的陪伴型機器人在中國的發展日漸顯出雛形。
目前,在陪伴型人工智能領域,國內人工智能泛娛樂化趨勢非常明顯。Gowild公司合夥人、市場VP張立強向記者表示,這背後主要由於技術困境等原因,需要跨界泛娛樂,將人工智能產品IP化來更好的解決用戶接納度、使用習慣、以及暫時技術上不成熟的問題。當然,需要吸引一批用戶才能幫助產業進行改進,因此,人工智能特別是情感陪護型機器人往往與明星IP或者娛樂內容包裝,來吸引用戶。
人工智能發展進入快車道
人工智能正在得到政策層面的扶持。在2017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科技部部長萬鋼在介紹2017年科技發展改革工作時指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將盡快編制完成實施方案,並編制完成人工智能專項規劃,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等重大項目的立項論證。在政策的規劃和指引下,人工智能有望帶動多個產業的發展,逐步打開萬億級別市場。
隨著從“互聯網+”向“人工智能+”升級的大趨勢以及政策的支持,2017年人工智能將迎來的春天。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2016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演進及投資價值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1683.9億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2697.3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17%。
2017年初始,阿爾法狗升級版橫掃圍棋界,百度大腦迎戰最強大腦,無人駕駛閃耀CES,這些都預示著人工智能已經走到爆發臨界點。目前人工智能在各領域進入應用落地階段,在汽車、機器人、家居、可穿戴設備等涉及制造和消費領域,而由人工智能帶動的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產業的叠代與發展規模更是不可估量,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帶動多個產業的發展,逐步打開萬億級別的市場。
工智能也正在成為創業者眼中的新的”風口“。其中,情感陪護型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受到風投公司、科技巨頭、制造企業等的極大關註。隨著我國二胎政策放開,我國兒童將以每年2000萬的速度增長,現有的4.5萬億兒童消費市場繼續擴張,加之我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而延遲退休政策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針對小孩、老人的家庭教育和陪護機器人市場將成為未來熱點。
可以看到的是,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宣布推出人工智能ET。科大訊飛之前也推出了具有智能對話與情感表達功能的智能語音機器人小柔、Gowild公司的情感社交機器人Gowild公子小白。情感陪護型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興起。
情感陪護人工智能泛娛樂化
目前市面上看到的情感陪護機器人,幾乎全部紮堆集中在幼童市場,這一方面固然是看到情感陪護機器人在兒童市場的前景,但另一方面,情感陪護型人工智能技術還不夠成熟。
“既然大人很難被‘撩’,那就先‘撩’小孩子。”張立強表示,“但包括Gowild在內的很多人工智能公司並不滿足於此,我們希望能夠生產出成年人能夠接受的情感陪護型機器人。”
事實上,在面向成人情感陪護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有了突破。“人類情感雖然複雜,甚至我們自己都很難搞懂,但好在發現了一條路徑——我們不需要弄懂人類情感的本質,只需要讓機器對情感表達的各種信號(面部表情、語言、語音等)進行分析並輸出結果就可以了。就像我們目前雖然無法完全破譯大腦,但我們依然能夠從功能出發研發出智能化的機器一樣,目前這方面技術正在加速。”人工智能產業分析師劉坤表示。
張立強表示,即便如此,想要打動“聰明”的消費者並非易事,Gowild找到的路徑是將年輕人喜歡的娛樂內容跨界引入人工智能領域,用IP來包裝產品,泛娛樂業開始跨界進入AI領域。
據悉,由於看中目前年輕人比較宅,缺乏足夠的情感交流,Gowild公司開始開發面向年輕人的情感社交機器人,由於面向年輕人,其價位也定在了千元左右。為了讓其人工智能機器人更易被年輕人接納,Gowild采取了“IP+AI”的做法。“我們已經先後找了王大陸、好妹妹樂隊、《超能太陽鴨》、《致青春2∙原來你還在這里》等明星或娛樂內容IP,以IP定制的方式,進行深度內容合作、外觀合作。植入到產品中。”張立強表示,“選擇IP也並不是可以隨意挑線,需要根據你的產品定位,例如我們公司投資方有歌手羽泉組合,但我們考慮到我們產品主要面向90後的年輕消費者,羽泉的粉絲主要是80後,因此我們對於羽泉這個IP的使用也會比較謹慎。”
不過張立強並未對記者透露Gowild情感陪護機器人的銷量情況。
“自然語言理解”、“知識圖譜”是人與機器人進行有效溝通,理解用戶的意圖,執行命令或回答問題的關鍵所在。而AI與泛娛樂跨界融合絕非兩個行業簡單相加,而是以“人”為核心,構建遊戲、文學、動漫、影視、戲劇等多個文創業務領域的互動娛樂知識圖譜和上層智能應用。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周明認為,人工智能加泛娛樂有非常廣闊的前景,但是從哪里切入是需要動腦筋的。對於強大的計算機來說,理解人類語言並非易事,需要機器翻譯。未來,機器翻譯將會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機器人有望在大數據、機器學習和互聯網的推動下更加巧妙的與用戶相連。
“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已漸漸由初創期走向成長期,原來非常少見的機器人,開始頻繁出現我們的日常生活,並極大地改變我們的娛樂方式。人工智能與泛娛樂的結合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而了解這種趨勢,洞悉人工智能的下一個風口,對人工智能產品技術的研發,以及如何更好地進憲市場化運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狗尾草智能科技CEO邱楠向記者表示,“我們還在開發具有人工智能的虛擬養成偶像,通過AI+泛娛樂的玩法,賦予了虛擬偶像人的特性和虛擬生命,希望其成為一款橫跨娛樂、文學、遊戲三界的超級IP。”
可以預見,我們的未來世界,機器人會在各行各業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情感陪護型機器人要能”撩“人,情感識別與計算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現在出現越來越多具有“情感”的產品,並且通過泛娛樂化實現一定的市場突破。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面對人類情感這個異常複雜且人類自身都沒有完全弄懂的問題,人工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們說方便面已死的時候,我知道在當下新世代年輕人的“深夜食堂”里,方便面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來源 | DT財經(ID:DTcaijing)
文 | 李宇琳
圖 | 趙蕓
數據支持 | 趙苗
從1992到2017,從紅燒牛肉面到火雞面
1992年,第一碗“康師傅”紅燒牛肉面上市,對於引爆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市場,它功不可沒。
這一年,李大毛出生。
1995年,在東北開往江蘇的綠皮火車廂里,她死死盯著乘務員每次經過時推車里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面,並且一個人吃完整碗,沒給媽媽留哪怕一口。
李大毛26歲時,也就是2017年,一篇“方便面之死”刷爆朋友圈。
以康師傅為代表的方便面行業,因為不斷下滑的銷量和營收利潤被外界唱衰,綠皮火車時代的淘汰、農名工的返鄉浪潮、零售渠道的變革、外賣的興起和居民日益崛起的消費升級訴求,都被認為是扼殺方便面的兇手。
不過也正是這一年的某日,李大毛在B站閑逛時,無意間看到了很多“XXX吃了X碗火雞面”的熱播視頻,內容不外乎都是博主在挑戰吃播一種被稱為“火雞面”的韓國方便面。
“前面是甜味,後面是辣味”、“這辣味也許這輩子都會銘記在心”……博主們邊吃邊用逐漸被辣腫的嘴形容這火雞面究竟有多辣。
滿屏的彈幕,也都在討論它究竟辣不辣,以及作為重慶、四川、上海、山東等地人,究竟能不能承受這種辣。很多人表示好奇想試試,李大毛也是其中之一。她隨手就在網上下了單……
20多年過去,在依舊是世界上最大方便面市場的中國,記憶中那些經典方便面真的漸行漸遠了?火雞面這類方便面里的“新物種”是真網紅還是非主流?現如今,誰在主導中國的方便面文化?
DT君提取了2017年上半年淘寶和天貓平臺上的方便面銷售數據,嘗試為大家一窺究竟。
線上線下,方便面的兩個江湖
李大毛在B站上感受到的熱火沸騰,已轉化到了電商平臺上。
在2017年上半年淘寶和天貓的熱銷方便面榜單上,火雞面以絕對領先優勢位居榜首,銷量甚至超過了後九名之和。
線上而論,火雞面堪稱是2017年的那一碗“康師傅紅燒牛肉面”。
經典也並未完全遠去。
銷量排名第二位的,就是來自河南南街村集團的經典北京麻辣方便面。它和排名第六位的幸運牌紅燒排骨面一樣,作為很多地區80、90後的童年經典食物,產品和包裝還保持著當年的模樣。雖然品牌呼聲遠不能和那些大品牌抗衡,但不影響它們變身“網紅”。
而1992年之後已升級了無數回合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面,還是擠進了暢銷榜單前十,只不過身在末尾,只能擡頭遙望新領頭的那碗火雞面。
當然,線下才是康師傅紅燒牛肉面的主戰場,從2016年數據來看,康師傅在整個方便面市場中的絕對統治地位遠未丟失。
在上圖中你還可以看到,如今的方便面市場格局,線上與整體截然不同。
正是因為電商平臺可以將更多產品跨地域、跨時空地“安利”到五湖四海,三養、南街村等在中國線下渠道建設並不充足的品牌,才有了大放異彩的機會。
要知道,三養這個品牌2016年在韓國本土的市場份額,都還在農心(NONGSHIM)和不倒翁(OttogiI)之後。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對比是,在康師傅和統一這兩大經典老牌的線上PK中,借助高端湯達人系列和爆款老壇酸菜面的熱銷,統一也“意外”地在線上大幅縮小了和康師傅之間的差距。
(圖片說明:國產《深夜食堂》里植入的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面)
是誰,制造了方便面新網紅?
所以,那些捧紅火雞面、讓南街村、幸運牌方便面“翻身”的人分別都是誰?
DT君對比了線上方便面銷售額前六品牌的消費者中學生、工人的訂單量占比看到,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學生黨對於三養、農心和日清這樣的外來口味偏好度較高,其中以火雞面出名的三養又最受到學生黨的喜愛。
相反,在六個品牌的消費者中,康師傅的工人訂單量占比相對最高,這也多少與它20幾年來的畫風相符。
而從各品牌消費者的城市線級和消費能力來看,一二線城市、高端消費者對於日清尤為偏愛。
三養卻恰恰相反,三線開外、中低檔消費能力的消費者訂單量占比均相對較高,明顯更接地氣。大家都是海外品牌,它們的粉絲團特征竟如此割裂,後面會專門剖析~
最後從年齡來看,南街村的80和90後訂單量占比最為突出,看來“翻牌”經典靠的是大家的懷舊情結。而康師傅和統一這類經典老牌的消費者年齡分布則相對均衡,年輕消費者整體占比相對較低。
至於三養,最明顯的特征是00後的訂單量占比明顯高於其他五個品牌,這與它較高的學生占比相呼應。而李大毛這樣的跟風90後,在三養的主力消費群里都有點老了。
如果說當年康師傅的崛起應該感激那些年的農民工潮,那麽現在中國互聯網上三養的走紅、南街村的“翻牌”,乃至日清、農心這樣的海外品牌,能在中國線上乃至線下方便面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無不是因為成功在80、90和00後這個當下中國最主要的消費力群體中,切到了專屬自己的一群人。
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很重要。
隔著屏幕的壓力釋放與好奇心滿足
一般來說,海外品牌在中國往往和高端、健康等形象掛鉤,在方便面市場上,日清就是這樣的代表。
為什麽三養會成為海外品牌中的異類?低齡、低城市線級的消費者構成,比許多本土品牌還接地氣……且成為了線上市場上一家獨大的贏家。
這,得從開篇中李大毛圍觀過的火雞面吃播說起。
所謂“吃播”,就是博主們坐在家中的網絡攝像頭前,向網友直播或錄播自己吃飯的過程。這種美食“綜藝”最早興起於韓國,2014年左右經網友搬運開始在日本、中國等其他周邊國家走紅。
百度指數顯示,2016年5月下旬起,“火雞面”開始有了搜索熱度。
正是在這個時候,知名吃播博主“大胃王密子君”在微博上發出了第一條吃播視頻,表演自己一口氣吃了十碗火雞面,隨即爆紅,同期名為《中國大胃王密子君來了!速食10桶火雞面用時16分20秒!》的視頻同時上傳到了B站,如今播放量已超過218萬次。
對密子君的食量、吃面速度和火雞面本身辣味的好奇讓密子君和火雞面同步走紅:
(圖片來源:百度指數)
密子君並不是第一個吃播火雞面的博主,這個套路其實也是日韓舶來。
在她之前比較有名的火雞面吃播案例,有韓國知名吃播博主BANZZ(俗稱奔馳小哥)和日本知名吃播博主木下佑香,他們分別在2014年6月和2016年2月就吃播了火雞面。
(圖片說明:從左到右依次為大胃王密子君、韓國BANZZ和日本木下佑香)
而吃播之所以能在年輕人中有如此的影響力,還得是因為,對時下的年輕人來說,圍觀吃播是他們緩解壓力的方式之一。
2016年的某一天,青島高二學生張芊芊在刷微博時無意間看到了網友搬運的木下吃播視頻,從此被木下圈粉:
“看她吃的那麽開心,心情會很好,感覺也是一種解壓。”
2016上半年,來自黑龍江大三的小蘇同學正在韓國交換,她的韓國室友將奔馳小哥介紹給她,從此她愛上看吃播:
“看吃播是因為解壓,原來是用吃來解壓,後來發現吃會胖,看別人吃更爽。”
大胃王密子君在接受微信公號“全媒派”采訪中也提到過,她的不少粉絲都曾私信她,說她的吃播視頻看了能減壓。
中國最大的“吃播”節目集散地B站的董事長陳睿曾經公開透露,在B站,17歲以下用戶是絕對主流,接下來是18到24歲的用戶,25以上的用戶加起來不到10%。各網絡直播平臺是另一類吃播節目的主要“地盤”,而按照易觀數據,中國主流直播用戶標簽包括:30歲以下、學生和自由職業者、月收入3000元以下。
你可能已經註意到,這些用戶標簽和火雞面的消費群體特征是相對應的。正是這群用戶,圍觀吃播發泄情緒之後,往往也會跟隨節目對食物本身產生興趣,尤其是火雞面這種自帶“到底有多辣”話題的食物,更能激發李大毛們的下單熱情。
現在,你多少能理解以火雞面為代表的三養消費者為何如此接地氣了吧?
深夜的孤獨與懷舊
除了依賴吃播這座“橋梁”,滿足了年輕人宣泄情感、排解壓力和滿足好奇心等訴求。火雞面,亦或是南街村和幸運牌這類新老網紅們崛起背後,還有年輕人孤獨與懷舊的傾訴需求。
《深夜食堂》為什麽吸引人?
除了日劇版本里每一集誘人的美食外,更打動人心的還是深夜食堂里每一個孤獨食客的動人故事。先不論國產《深夜食堂》里泡面三姐妹存在的合理性,便宜、做法簡易、美味的方便面,實在是適合深夜傾訴孤獨的好夥伴。
淘寶和天貓的網購數據顯示,一天內方便面銷量在接近淩晨的10點到達高峰,並在後半夜一點持續有較高銷量。盡管下單不代表立馬能吃上,但至少說明了在這個孤獨深夜里,你有了需要它的欲望。
在大城市里忙於拼搏的年輕人最是懂得這種孤獨。
在上圖中,後半夜(淩晨0點-6點)一二線城市和90後的消費者訂單量占比甚至高過了網購的高峰時點(晚上8點-12點)。
南街村北京麻辣方便面的走紅,就是這種深夜情懷的代表。
深夜,拖著疲憊的身軀加班回到出租屋,累癱在狹小空間里占用面積最大的床上無意識地刷著手機,在不斷質疑從老家來到大城市拼命的意義和仿徨未知的未來時,你也許不禁會在剎那懷念20年前單純無憂的自己和陪伴自己度過最無憂時光的味道……
“我淘寶買了一箱,想回憶下家鄉的味道。”89年的卡人,出身河南駐馬店,如今工作在魔都。自從來南方上大學工作,才發現熟悉老味道在南方並不常見,只能通過網購來撫慰下下自己的味覺。
活著的方便面
那篇爆款文章“方便面之死”中稱,方便面市場與農民工熱潮一同崛起,建築工地上隨處可見的方便面碗,有如地面上高聳的起重機一樣多,它們是中國經濟繁榮時期最直觀的象征。
時至今日,消費場景已經切換。
新網紅方便面與新世代年輕人一同崛起,直播視頻世界里隨處可見的博主吃播,或許也可以說成是中國互聯網經濟繁榮時期最直觀的象征之一。
所以你說方便面死了麽?
至少,在當下新世代年輕人的“深夜食堂”里,方便面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故事的最後,李大毛終於吃到了火雞面。
26歲的李大毛對於火雞面消費者來說,已經有點高齡了。在跟風滿足了刺激與好奇心之後,她說,“面彈性不錯,但味道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好。”但這也無所謂了,因為她還是吃了嘛不是,作為新世代年輕人。哈哈。
讀書札記170915
不當行為(四十)寧從眾人之愚,莫取孤獨之智
朝日執筆
上集跟大家講了3Com與Palm「兩母子」的神奇故事,今集繼續講故。話說明明一個果籃有「磅半檳榔」加上「其他水果」,才賣$82,但市場上的投資者,卻還會搶著用$95去買「一磅檳榔」。這應該怎樣解釋呢?
很明顯,這表示有些人原來對「檳榔」情有獨鍾,而且還有「潔癖」,極渴望買到沒有被其他水果 “玷汙”的「檳榔」。吃水果的口味是很個人的問題,經濟學家當然也不好置喙。那會不會市場上也當真有部分投資者,在買股票時也會有這種「檳榔偏執」,堅持要得到「又Pure又True」,完全不含一點「雜質」的「純Palm」股票,而不是摻雜了額外權益,還有另一家「連年賺錢」公司股份的股票呢?這些投資者就是非常典型的「雜訊交易者Noise Trader」(或森瑪斯Lawrence Summers所說的「市場笨蛋」)了!
當然,根據凱因斯「選美遊戲」的「你諗我點諗」原理,也許很多買入「純粹檳榔」的人,也知道它的價格確實已經「過高」,他們仍然入貨只是希望以「更高」的價格把這些「純粹檳榔」賣給「笨蛋」。不過,即使按照這個說法,市場上也總得有一批「真.笨蛋」呀!
只是,光是「笨蛋」的存在,並不足以讓這種違背「一價法則」的情況持續。因為由「5%理性菁英」掌握的「Smart Money」,應該會很快就把這批「笨蛋」秒殺,並把價格推回「合理」的位置。
誠然,3Com與Palm「兩母子」的故事並非特例。近年來其中一個例子,就是2014年中,「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其總值竟然超過了「雅虎公司」自身的總市值。而早在1923年,還未滿三十歲的格拉漢Benjamin Graham就註意到,當時化工巨擘「杜邦du Pon」持有大量「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GM)」的股票。這些GM股票的價值,竟然幾乎相等於杜邦的市值。換句話說,儘管杜邦是一家盈利相當可觀的企業,但它除了其所持有的GM股票外,「自有價值」竟是接近零!雖然當時還未創出「價值投資法」這套絕世武功,但作為「5%理性菁英」的青年格拉漢還是果斷出擊,一方面大手買入杜邦,另一面大手放空GM,及後價格「回復正常」,格拉漢「兩隻手收錢」,好不過癮,獲得了他「自立門戶」以來第一次的重大勝利。
何以那些Smart Money不去大手買入3Com,然後再大手賣空「適量的」Palm?這招在八十年前已有人這樣做了,今天應該也不算是什麼高深莫測的「秘技」吧?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應該是Palm首次發行的股票數量實在太少,無法滿足所有打算「借貨沽空」的投資者。且不論這是否3Com有心為之的「邪惡操作」,反正事實就是融券放空的需求,遠超可供借出股票的供應量。這也表示,即使那些Money是如何的Smart,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把3Com與Palm的相對價格,推回「至少是」1.5倍的「理性平衡」。
不過,真正的理由似乎還不止於此。凱因斯曾經在「選美比喻」中,悟出名句曰:「寧從眾人之愚,莫取孤獨之智」。打算從違反「一價法則」的局面中獲利的「聰明」投資者,固然不少,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那一次的)格拉漢一般,得獲善果。
「荷蘭皇家Royal Dutch(RD)」和「蜆殼Shell」在1907年合併成「荷蘭皇家蜆殼集團Royal Dutch Shell plc」。合併後的RD維持在紐約和荷蘭上市,而Shell則繼續在倫敦買賣。根據合併協議,新公司60%盈利歸RD的股東,40%歸Shell的股東。根據「一價法則」,這兩隻股票的價格比率,就是60:40,或者1.5倍(又是1.5倍!)無疑了。然而,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兩者的股價並沒有一直維持著這個比率,反倒是起伏不定—RD有時會比「合理價」低三成,有時卻會高出15%。
看了這麼久,大家應該也足夠「聰明」,知道該怎樣做了。對了,就是拿出計算機,然後把握時機,一手買入該股票的「平價版」,另一手沽空「貴價版」。與3Com與Palm的故事不同,RD和Shell的股票在市場上流通量極大,想「借貨沽空」隨時都可以。夫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按理兩者的「股價比」只要稍稍偏離「黃金比率」,就應該會被Smart Money連串的「套利交易」讓「股價比」瞬間返回1.5倍的「理性平衡」。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Palm的價格雖然在上市初期「不合理地」偏高,但過了幾個月,總算是「回復正常」。不過,RD和Shell股價之間的「長期不合理比率」,卻是不明不白的持續了幾十年。
Thaler曾在某社交場合,將RD和Shell的故事告訴某大型退休基金的CEO,對方表示難以置信,並認為Smart Money應該必然會買入「便宜的」股票。Thaler於是建議打賭一餐晚飯,他賭那位CEO旗下的基金必然持有數以百萬計的「貴價版」。對方「聰明地」拒絕了,因為他知道旗下遍及全球市場的各式「指數追蹤基金」,必然會同時持有「平」、「貴」兩個版本。
這位CEO有的是凱因斯的「大智慧」,「追蹤指數」就是「從眾」—即使市場看起來是多麼的「愚」(不理性)。當然,市場上也有一些不懼孤獨的「聰明人」,(曾經)相當有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P. (LTCM)」就是其中之一。
這間公司的董事會和合夥人可謂「星光熠熠」,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出事前)被視為「格林斯潘接班人」的聯儲局副主席David Mullins,還有共享1997年諾貝爾獎的 Robert Merton(Paul Samuelson的弟子)和Myron Scholes(Milton Friedman與Merton Miller的弟子)。這兩位都堪稱炒界的一時俊傑。要知道,以Myron與Fischer Black命名的「Black- Scholes Model」(後來經默頓改良,加入「派息」變項,故有時亦會稱為「Black- Scholes- Merton Model」。),至今仍是「歐式期權」計價的基礎。
這些「聰明人」用他們的「聰明錢」進行了「聰明的」操作,買入「便宜」的Shell,同時沽空「昂貴」的RD,結果……
1998年8月,由於之前在亞洲金融風暴和俄羅斯債務違約中的連番受挫,LTCM必須要減持部分持貨,其中當然包括Royal Dutch Shell plc的「兩兄弟」。不過,LTCM當然不會是市場中唯一想透過RD和Shell的價差以作「套利」的投資者。同樣可想而知的是,這些和LTCM步伐一致的「行家」,大概也一樣在亞洲和俄羅斯受了不少傷。於是當大家都需要沽出「平價版」的Shell,同時買入「貴價版」RD「平倉」的這一刻,市場的趨勢卻變得對他們越來越不利—「平價版」越來越平,「貴價版」卻越來越貴。短短幾星期的光景, LTCM,就因為這項及其他類似的「套利交易」(這幾乎就是LTCM的唯一業務),在股價「回復正常」之前,慘遭滅頂之災了。
凱因斯的那一句名言,再一次得到實現:
市場不理性的時間,一定 “長過你條命”!
Markets can remain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remain solvent.
PS. 文中提到的所有論文都可以在網上搜到免費資源,有興趣者可以自行找來讀讀。
第40集關鍵字:
雜訊交易者Noise Trader
Smart Money
理性平衡
套利交易Arbitrage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