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管理咨詢機構麥肯錫對消費者的一項調研表明,隨著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滲透三四線城市,及互聯網銀行的崛起,在快速增長的零售銀行業務中,中國國有“四大行”正失去市場份額。
包括中國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內的國有“四大行”市場份額下降,其主要受益者是一些股份制銀行,比如招商、光大和中信銀行。
根據麥肯錫的調研,富裕階層和北上廣深這四大一線城市的儲戶“撤離”四大行尤為明顯。
調查顯示,73%的受訪者把“四大行”看做自己的首要選擇,該比例低於2011年的78%和2007年的79%。而把股份制銀行看做主要存款銀行的受訪者比例從2007年的6%、2011年的10%上升至如今的16%。
麥肯錫這份調研采集了一、二、三、四線城市共3558名消費者,調研結果是與2007年和2011年的兩次結果作比較。
忠誠度下降 金融產品滲透三四線城市
中國個人金融客戶對主辦銀行的忠誠度較低。當其他銀行提出更優惠的利率,僅有不到一半的客戶會堅持使用原先的銀行服務,而在亞洲新興國家這一比例約為70%。
報告亦發現,個人銀行服務、投資及保險產品等在中國三、四線城市的滲透率在近年急劇上升,縮窄了與一、二線城市的差異。
上圖顯示,三線城市中,有3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使用信用卡,而在2011年,該比例還只有5%。而使用共同基金投資的受訪者比例從2011年的5%升至了18%。
數字化趨勢 互聯網銀行崛起
互聯網銀行在過去兩年呈突飛猛進的勢頭。騰訊牽頭的前海微眾銀行將在本月開始對外試營業。作為第一家真正意義的互聯網銀行,騰訊銀行未來的貸款流程將完全實現互聯網化。
受訪者中,超過70%的人表示,將考慮在純互聯網銀行(包括由互聯網公司開設的金融服務)開戶。而近70%的受訪者甚至考慮把純互聯網銀行當做自己的主要銀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由知情人士處獲悉,英國最大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尋求出售大部分亞洲地區的企業銀行業務,可能在新加坡保留提供美元、歐元和日元固定收益產品的業務。約2000名該行亞太區員工可能因此工作崗位受到影響。
上述知情者稱,今日RBS的CEO Ross McEwan將在新加坡召開會議,商討裁減亞洲業務的方式。國際買家必須擁有在印度經營銀行的牌照。也可能按不同國家出售該行資產。RBS位於倫敦的發言人對此消息未予置評。不過,該行上月曾表示會結束在日本的交易業務。
為扭轉截至2013年連續六年虧損的局面,McEwan自2013年就任以來將業務重心放在英國國內市場,一直在出售英國以外地區的分支機構及裁員。
去年2月,RBS傳出計劃進行大規模員工及業務裁撤的消息,未來三到五年內該行裁員總數將達3萬人,預計員工總人數那期間將減少約25%。去年9月,RBS作價30億美元拋售旗下美國公司Citizens Financial Group Inc.的股份,並接受旗下私人銀行Coutts International的競購要約,還在海外業務評估中裁撤了大部分管理中歐、東歐、中東與非洲債券資本市場業務的員工。
McEwan去年2月表示,希望RBS將旗下英國資產在全球資產中的比重由60%增至80%。據RBS公布,截至去年6月末,該行英國的信用風險資產合計3028億英鎊,占比為55%,占比第二位的北美地區資產合計1013億英鎊,亞太區資產合計270億英鎊(約合409億美元),占比不足5%。
近來英國銀行業進入多事之秋。上周華爾街見聞援引彭博等外媒消息稱,渣打銀行將退出全球股票業務。這將導致渣打亞洲區裁員超過200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俄羅斯第二大銀行VTB首席執行官Andrei Kostin警告稱,將俄羅斯排除在SWIFT銀行系統之外,無異於“宣戰”。
俄羅斯被排除在SWIFT之外的可能性震驚了俄羅斯的金融業。俄羅斯銀行業嚴重依賴SWIFT系統進行國內和國外的付款。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表示,如果西方國家限制俄羅斯在SWIFT系統中的操作,俄羅斯將“沒有限制”的進行應對。
他說:“我們將關註此事的進展,如果這個決定被做出,我想指出,我們在經濟以及其它方面的應對將沒有限制。”
SWIFT是全球金融體系之間的主要聯系之一。把俄羅斯踢出SWIFT短期將造成破壞性影響,長期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在2014年8月,媒體報道,英國建議將俄羅斯踢出SWIFT網絡,以此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不過,該建議當時沒有得到其它歐盟國家的支持。
當時,彭博社援引俄羅斯咨詢公司Macro Advisory高級合夥人Chris Weafer表示,
將俄羅斯踢出SWIFT是對俄制裁的嚴重升級版,必然會導致俄羅斯同級別的反擊。把俄羅斯踢出SWIFT不僅會妨礙主要的貿易交易,還會對跨國銀行業務構成問題,阻礙貿易流通。
而近期烏克蘭局勢不斷升溫,一些西方國家再次呼籲將俄羅斯踢出SWIFT網絡。
Kostin指出,如果沒有SWIFT,俄羅斯銀行與外界之間就沒有聯系。這意味著俄羅斯和西方將處在戰爭的邊緣,或者冷戰的邊緣。將俄羅斯踢出SWIFT的第二天,俄羅斯和美國的大使就將離開對方的國家。
Kostin的表態顯示出俄羅斯的金融人士對類似的威脅感到憤怒。他說:“你給俄羅斯施壓,情況也不會改變。我們已經創建了一個SWIFT國內部分的替代系統,我們需要再建立一個國際系統。”
Kostin表示,俄羅斯和中國正合作開發其自己的平臺,替代西方控制的SWIFT。
在西方制裁日益加大的今天,俄羅斯與中國的合作不斷加深。去年6月,中俄雙方達成總價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協議。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總價為4000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年以來,全球股市表現總體向上,國內A股市場則自2014年11月開始迎來一波大幅上漲,股市一路飆升,截至昨日,上證指數沖破4000點,重回7年來最高點。
相伴而來的是國有四大銀行的市值排名整體提升,在全球市值排名也出現了微妙變化。《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曾一度位列全球銀行市值冠亞軍的工商銀行(601398.SH,01398.HK)和建設銀行(601939.SH,00939.HK),其市值排名由2013年末的第三名和第五名,分別回升至第二名和第四名,農業銀行(601288.SH,01288.HK)由第八名回升至第六名,中國銀行(601988.SH,03988.HK)由第九名升至第五名,晉升四個位次。
近年來,國內經濟增速趨緩,金融改革加速,利率市場化深入推進,互聯網金融沖擊,我國銀行業傳統盈利模式受到空前挑戰。從披露的業績報來看,四大行2014年凈利潤增速均降至個位數,告別了利潤高速增長的時代。同時,進入2014年四季度,國有四大行中有三家的營業收入自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這些因素顯然不是持續擡高銀行市值的原因。從目前來看,本輪四大行市值的大幅提升與銀行基本面之間似乎表現為弱相關。那麽,四大行市值提升的驅動因素有哪些呢?《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認為,A股股價飆升、“A+H”股本差異以及股本規模的變化是重要驅動因素。
牛市來襲 A股股價強勁提升
2014年以來,上證綜指漲幅超過77%。伴隨著資金大量湧入,銀行股作為大盤藍籌股亦受到資金追捧。截至2015年3月31日,四大行A股漲幅平均接近50%。其中工商銀行漲幅35.75%,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漲幅47.34%和47.98%,中國銀行的表現則更為強勢,漲幅達67.18%。
四大行A股股價的強勁增幅一掃2013年末的“破凈”狀態。目前,建設銀行市凈率最高,為1.10倍。中國銀行則摘得四大行市盈率金牌,由2013年末的4.79倍增至7.11倍,市凈率也與其他銀行處於大致相同水平。
對此,分析師認為,過去一段時期,中行股價漲幅顯著高於同業,其重要原因在於此前其股價估值水平PE和PB顯著低於可比銀行,受到A股市場公眾投資者的追捧。
值得註意的是,基於投資者結構不同以及投資理念和方法的差異,香港H股市場表現出它的穩定性。四大行的H股股價並未如A股般強勁增長。2014年以來,四大行H股股價平均增幅僅為11%左右。
“A+H”股本結構差異
2014年12月25日,一則關於“建行總市值超越工行成為國內第一大行”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被迅速轉發,一時間熱度頗高。當晚,工商銀行在其官網發布聲明“辟謠”:工行和建行作為A+H結構的上市公司,其市值根據當日A股和H股股價和股份數分別計算後加總。實際上,當日工行市值約為2514億美元,比建行(市值約為2009億美元)高出505億美元。
附:四大銀行股權結構比較
股份類別 |
工商銀行 |
農業銀行 |
中國銀行 |
建設銀行 |
H股 |
24.35% |
9.5% |
28.41% |
96.16% |
A股 |
75.65% |
90.5% |
71.59% |
3.84% |
A+H股 |
100% |
100% |
100% |
100% |
出現誤讀的原因是計算者忽略了四大行“A+H”的股本結構,簡單地將A股股價乘以全部股份數。
“這種股本的結構性差異也解釋了四大行在2014年以來為何市值增長幅度有所不同。”一位銀行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A股市場的強勁增長與H股市場的不溫不火,使H股占比超過96%的建設銀行市值增長不足12%;而A股占比超過70%的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這一數值則達到28%、40%和60%。
可見,由上市歷史經歷不同形成的四大行A+H股權結構差別,帶來了四大行之間市值變化的很大差異。
多樣化融資工具 推動市值增長
股本規模的變化,也是造成市值變動的重要因素。2014年以來,農行和建行的股本規模一直沒有變化;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由於可轉債轉成普通股,股本規模均有所擴大,直接提高了其市值水平。
2010年,中國銀行與工商銀行分別發行了400億元和250億元的A股可轉債,其絕大部分可轉債於過去4-5個月陸續轉為A股普通股,進一步增大了兩行的A股股本規模。
數據顯示,因由可轉債發行,中國銀行A股普通股增加約153億股,總市值增加約670億元人民幣(110億美元);工商銀行A股普通股增加約76億股,總市值增加約359億元人民幣(58億美元)
市值並不能代表一切 競爭力是王道
市值是衡量銀行規模和實力的重要指標,但並非是唯一指標。僅簡單根據四大行的市值回升來判斷行業的發展,或者是依據市值排名判斷孰優孰劣,是缺乏說服力的。
市值變化理論上取決於銀行經營業績、資產質量與競爭實力等基本面因素,實踐中更多地受到資金流動性、投資情緒及預期變化等諸多市場因素影響。
對於中國的幾大銀行而言,還受A+H股權結構的影響,反映出不同市場的某些特征。一年多前,國內主要銀行業績增長穩健,盈利增速普遍在兩位數時,A股市場銀行股價普遍處於“破凈”狀態,市值表現也差強人意;近期,主要銀行盈利增速普遍降至個位數,甚至面臨負增長的壓力時,銀行股價卻突飛猛進,市值水平與排名也不斷攀升。
建行相關人士表示:“我們需要關註銀行市值變化及其原因與市場意義,但更需關註國內銀行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應對市場變化與挑戰,推進自身戰略轉型,持續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實力。”
五大行業績數據“雷同”背後:1季度業績的慘淡和蹊蹺 作者:格隆匯 寒山 節前,銀行業的1季度報已經全部公布,整體只能用慘淡兩個字來形容。與此同時,五大行的凈利潤增幅保持整體隊列,均在1-2%之內,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為何銀行利潤增幅會如此慘淡? 五大行為什麽又能保持如此整齊的隊列? 銀行未來的走勢格局又將如何演變? 下面,來帶大家看看銀行業績大幅度下滑背後的根源吧! 還記得去年降息之後,銀行股火爆異常,彼時,在格隆匯發表過《銀行股王者歸來:消滅破凈股背後的邏輯》一文。而如今,銀行股估值大幅修複之後,1季度業績卻大變臉,今日,就再借格隆匯這一寶地來帶大家看看銀行業績背後吧! 一、疑問之一:為何銀行業在今年業績大變臉? 日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五大行相繼公布一季度業績報告。數據用慘淡來形容並不為過,凈利潤增幅保持整齊隊列,均在1-2%之間,當然,慘淡的不僅只有五大行,除招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之外,上市銀行1季度的業績均出現大幅度下滑。此外,還有個很顯眼的數據就是不良貸款比率,2014年1季度,只有3家銀行不良貸款比率超過1%,而2015年1季度,均已突破1%。 所以,整體來看,並非只有五大行的業績難看! ![]() 非對稱降息和實際資金價格高企導致利差縮小 2014年底至2015年的兩次降息對銀行的收入影響其實比較大。其中第一次是非對稱降息,利差縮窄15個BP;第二次降息是對稱降息,但存款利率上浮比例上調至130%,在資金價格尚未理順的情況下,實際上無論是對稱降息還是非對稱降息,對銀行來講,毫無疑問都是對利潤的侵蝕! 2015年1季度,五大行的凈利潤總額為2627.27億元,而貸款總額為46萬億左右,利差每縮小10個BP,每季度的利息收入將減少115億左右。1次非對稱降息,加上資金的競爭激烈層度,銀行利差縮小的幅度將達到20個BP以上,因此,非對稱降息和實際資金價格高企給銀行帶來的1季度利潤影響在200億以上。 經濟形勢差導致不良貸款上升 一季度五大行不良貸款激增501.49億元,同比增長將近1倍。如今的不良貸款比率的上升其實只是以前信貸擴張的結果,為對沖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而產生的4萬億刺激計劃以及隨後的一系列信貸擴張計劃,都是銀行如今不良貸款比率上升的前因! 二、疑問之二:五大行數據如此整齊? 銀行業1季度數據愁雲慘淡的現象之外,還有一個更為令人註目的現象——五大行利潤增幅過於整齊。2015年1季度,五大行的利潤增幅都是1-2%之間,從2011年至2014年1季度的利潤增幅來看,從來都是參差不齊,但2015年卻很詭異的出現了整齊隊列,這是為何?加上銀行業與政府的關系,大家也都是懂的!數據雷同,有三種可能: 1、向下調整業績:全國人民都知道的事情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告別了高速增長的時代,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去杠桿和去過剩產能過程的深入,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增加也會在未來更甚。所以在此背景下,銀行是否也存在平滑業績,為未來兩年經濟形勢走弱做準備? 2、向上調整業績:2015年1季度5大行凈利潤增長的絕對值在38億左右,2015年1季度銀行的不良貸款增加額達到了500億元,同比增長將近1倍。因此,不良貸款余額稍微多一些,可能就是負增長了! 考慮到銀行對於宏觀經濟的指向性作用,銀行業業績向上調整也不是不可能! 3、本次數據雷同純屬巧合! ![]() 三、疑問之三:銀行業短期走勢和長期命運如何? 短期而言,銀行業利潤增速放緩的趨勢將會延續: 1、利差縮小將會持續。已經存在的兩次降息和實際資金成本高企帶來的利差縮小的局面,已經給銀行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而且之後,市場預期央行還有N次的降息,政府為了挽救經濟,也不得不“犧牲”銀行,棄車保帥不得已而為之。而存款利率上限一旦放開(周小川此前表態在2015年和2016年概率很大),短期內,銀行的利潤將會更加“亞歷山大”。 2、不良貸款總額快速增加,將會延續! 經濟形勢走弱,企業違約增加是必然,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一趨勢短期內仍然難以扭轉。自我改良型的改革有兩大特點: 其一就是過程漫長。 其二就是堅持平滑風險! 經濟改革的成敗並不僅僅決定於去杠桿、去過剩產能和結構性問題,更取決於更為宏觀層面的肯定改革,所以註定是漫長的改革!而過程的漫長也決定了經濟走勢將會長期不佳,從而企業違約增加的趨勢也將持續增加,直到拐點來臨! 在利差縮小和企業違約的背景下,銀行業今年1季度的“慘淡”不會是一個結束,而更像是一個開始,銀行業在2015年和2016年肯定不容樂觀,甚至出現負增長也並非不可能! 中長期而言,宏觀經濟局勢和利率市場化進程決定銀行的命運 1、宏觀經濟局勢決定銀行命運 眾所周知,中國的銀行基本是政府發展經濟的代言人,但時代背景是中國經濟需要革命,政府需要自我改革。切斷政府與銀行之間的利益捆綁鏈條實際上就是改革的一環。中國仍然可以以大規模的刺激計劃,並對銀行以行政命令擴充信貸,從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這無異於飲鴆止渴!說到底,對於經濟增長模式的改革,才是銀行利潤增速下滑的根源!以前那種背靠幹爹,賺取法定利差的時代將一去不複返! 銀行業屬於行政壟斷性行業,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說,這是代表壟斷集團的利益,這是本輪政府改革的一大對手!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說,政策改革的態度將會從根源上影影響銀行的走勢! 其次,銀行業作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中樞,其一進一退也牽扯到中國經濟的改革,所以,對於銀行業的變革,將會慎之又慎,這一點,從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就可以看得出來! ![]() 2、 銀行的未來在於自由化的競爭 任何一個行業如果希望欣欣向榮,那麽只要一個條件就可——保證優勝劣汰的環境!美國也是在經歷利率市場化之後的銀行並購高潮,才有了之後銀行業的輝煌,所以,自由化的競爭才是銀行業發展的終極之道。讓銀行可以自主的決定投資標的的風險程度以及選擇資金的成本,將會最終讓銀行形成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優勝劣汰! 利率市場化將是資金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對於銀行業至關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代表了政府對於銀行業優勝劣汰的態度! 總體來說,短期內,利差縮小和不良增加共同導致了銀行在今年1季度業績大幅下滑,而這一趨勢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延續,所以,銀行業績承壓將是很明確的事情。但從長周期來說,宏觀經濟改革的進程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才是銀行業未來走勢的關鍵,從這一層面來看,其實數據的向上調整還是向下調整其實都不那麽重要了。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2010年,全球知名的五大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大通、巴克萊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因涉嫌聯合操縱外匯市場而接受美國監管機構反壟斷的調查。
在長達5年的“拉鋸戰”後,美國東部時間5月20日,美國司法部宣布了與上述銀行的和解協議。其中,花旗、摩根大通、巴克萊銀行以及蘇格蘭皇家銀行承認在共同操縱美元和歐元價格上存在過失,瑞士銀行則承認了與利率操縱有關的電子欺詐指控。
FBI助理局長安德魯•麥凱布表示:“本案涉及大規模的違法行為。幾家銀行的活動破壞了公開透明、以市場為基礎的匯率制度,而後者是經濟的關鍵基準。”
這五家大型銀行將向英美兩國監管機構支付總額超過60億美元的罰款,其中瑞士銀行由於此前曾提醒有關監管部門註意外匯市場的違規問題,並且站出來作為首家配合反壟斷調查的銀行,因而獲得部分豁免,成為交納和解金最少的銀行。而巴克萊銀行則是唯一一家同時遭到英美當局罰款的銀行,也成為需交罰金最多的銀行,總計約31億美元。
據悉,美聯儲也對這5家銀行以及美國銀行在外匯市場的“不安全且不合理的做法”處以超過18億美元的罰款,成為美聯儲歷史上最高罰款金額。
巴克萊銀行昨日發表聲明,承認該行存在操縱外匯市場的不當行為,同意向英美監管機構支付24億美元的罰款。其中,巴克萊銀行將向美國司法部繳納7.1億美元罰款,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繳納4億美元罰款,向美國紐約州服務局繳納4.85億美元罰款,向美聯儲(FED)繳納3.42億美元罰款,向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繳納2.84億英鎊(約合4.4億美元)罰款。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當天表示,這是該機構及其前身金融服務監管局成立以來開出的最大罰單。目前,其余四家銀行對於罰款一事尚未作出回應。
這些大型銀行均位於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商之列,對於日均交易額高達5.3萬億美元的外匯市場進行操縱,影響之大引發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美國司法部指控這些銀行涉嫌串通勾結、共享交易信息並聯合操縱匯率。
從2007年12月到2013年1月,花旗、摩根大通、巴克萊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的交易員自稱為“卡特爾”(Cartel,即同業聯盟)成員在匯率設定之前,他們使用專屬聊天室和暗語來操縱基準匯率,帶來高額利潤,妨礙了市場公平、公正的競爭。
參與此次和解的紐約州金融服務管理局表示,巴克萊的一位交易員在2010年11月5日聊天時說:“如果你不作弊,那就說明你不夠努力。”
美國司法部長洛蕾塔•林奇表示,這些銀行將要支付的罰款“與它們造成的普遍傷害相稱”。“這些罰款應該會嚇阻競爭對手在不考慮法律公正或社會公益的情況下追逐利潤”。
英國華威商學院院長馬克•泰勒也表示:“這是對這些銀行的沈重打擊,無論是財務上還是名譽上。”
金融危機後,各國加強了對於銀行業的監管力度,調查內容從協助避稅到違反制裁令,再到操縱利率、匯率和大宗商品價格。這些曾經的全球銀行業巨頭們,這兩年都在忙著交罰單。
今年4月23日,德意誌銀行由於涉嫌操縱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同意支付25億美元與美英兩國監管機構達成和解,這一數額也成為“LIBOR調查”以來最大的一筆罰款,此前該行已向歐盟委員會支付了近8億美元的罰款。
據統計,全球銀行業迄今因操縱Libor指控所交罰款累計達90億美元,因操縱外匯市場開出的罰單為100億美元。
近年來最令市場瞠目結舌的當屬去年7月份法國巴黎銀行成為因大規模系統性違反美國經濟制裁而認罰金額最高的國際大行,天價罰單高達89億美元。此外,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荷蘭國際集團、瑞士信貸、巴克萊銀行、東京三菱銀行等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也曾相繼因為違反美國經濟制裁政策與幫助非法機構洗錢等原因被罰。
2月20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稱,日前,中共中央決定,任命劉士余同誌為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免去肖鋼同誌的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職務。國務院決定,任命劉士余同誌為中國證監會主席,免去肖鋼同誌的中國證監會主席職務。
統計顯示,過去七任證監會主席中,曾有6位履歷中都有國有四大行背景。其中,第一屆主席劉鴻儒、第五屆主席尚福林曾供職於農業銀行。第二屆主席周道炯與第四屆主席周小川與第六屆主席郭樹清來自建行。剛剛卸任證監會主席肖剛則供職於中國銀行。只有第三任主席周正慶履歷中沒有四大行背景。
農行來的實幹派一把手
2014年10月,在央行工作了18年的劉士余調任中國農行,任黨委書記。2014年12月開始,兼任中國農行董事長。從調任農行到出任證監會主席,中間不到一年半時間。
雖然時間不長,但農行內部人士對劉士余的評價卻是:低調、務實,屬於實幹派。農行某業務部門老總認為,劉士余很有擔當。在分行層面,則有農行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雖然接觸機會不多,但這位農行一把手很能為下面人著想。
這與劉士余在央行時給公眾的印象吻合。根據媒體早前引述相關人士指出,劉士余在擔任央行副行長期間也善於平衡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對外協調人民銀行和其他部委的矛盾,對內協調人民銀行內部各司局的沖突,“情商比較高。”
感覺劉士余很有正義感,“嫉惡如仇”。一位內部員工回憶自己參加過農行總行警示教育視頻會時對農行劉士余的印象。今年一月底,當農行北京分行爆發票據風險時。有媒體援引農行內部人士指出,董事長劉士余震怒,要求嚴查十家省分行,要求一旦發現違法違規現象將從嚴、從重、從快處罰。“震怒”似乎也側面反映出劉士余的風格。
根據早前媒體援引農行內部人士,劉士余調任農行時,曾在2015年1月底的農行內部工作會議上提出三點要求:一是繼續強調三農金融服務,二是提升城市業務競爭力,三是提升跨境業務競爭力。
根據2015年農行三季報,該行實現凈利潤1533.7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0.57%。雖然2015年全年成績單尚未交出,但業內人士指出,劉士余這位互聯網金融專家2015年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帶給農行諸多變化。
2015年4月,農行升級了B2C平臺——掌上銀行3.0,融入了消費電商和社交即時分享功能。農行內部人士表示,推出的“掌上銀行3.0”將作為農行互聯網金融戰略中未來B2C核心平臺。
2015年10月,農行又對外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藍海工程”,在2015年互聯網金融風口上,農行核心業務系統升級“換芯”的舉動也引來了業內廣泛關註。
對於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劉士余有不同於其他銀行家的看法。2015年6月,劉士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前銀行設立互聯網金融事業部或子公司並不成熟,在現行銀行框架下,一旦出現風險暴露,母公司要對事業部提供無限擔保責任。銀行設立子公司雖然可以隔離風險,但二者應該是功能協同關系而不是競爭關系。
在支持農行支持三農方面,根據2015年該行三季度顯示,截至2015年9月末,縣域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28,509.0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992.58億元,增長7.51%。
而在提升跨境業務競爭力方面,2015年10月,農業銀行等值1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作為中資金融機構在國外發行的首單綠色債券,也是亞洲發行體發行的首單人民幣綠色債券。
劉士余在出席上市儀式上表示,農行綠色債券成功發行並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既是落實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政策成果的具體體現,也是中英金融機構共同合作,支持綠色產業、聯合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做出的實際行動。
曾是央行互聯網金融“大家長”
從劉士余的履歷看,這位前任央行副行長在央行有20年的工作經驗。由於分管支付司,曾被媒體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大家長”。
劉士余履歷顯示,早在1996年他便進入央行,歷任銀行司助理巡視員、副司長,銀行監管二司副司長、司長,辦公廳主任,行長助理。2006年6月,劉士余任央行副行長,分管支付司、條法司等部門。
值得註意的是,作為央行前任副行長的劉士余,還被媒體稱為互聯網金融界的“大家長”。2013年起,條法司負責牽頭起草《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他本人對互聯網金融也有較深的研究,並積極推動指導意見的出臺。
2014年2月,劉士余曾經撰文闡述了他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的看法。他在文中指出,機構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觸碰法律“底線”:一個是不能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另一個是不能非法集資。現有法律規則還沒有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 屬性作出明確定位,互聯網企業尤其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業務活動,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或規章對業務進行有效的規範。謬誤與真理只有一步之遙。P2P網絡借貸 平臺的產品設計和運作模式略有改變,就可能“越界”進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帶,甚至觸碰“底線”。我們支持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但是不允許碰觸這兩個底線。
縱觀2015年互聯網金融P2P行業的發展,無論是e租寶、金賽銀、MMM等平臺引發的互聯網金融地震,還是近日鑫琦資產囂張跑路的“奇葩”事,劉士余早在兩年前警示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都很深刻。
劉士余如何看資本市場
2014年5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簡稱新國九條)。新國九條出臺後第二天,劉士余在清華五道口金融論壇上將其稱為3.0版本國九條,並指出,這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新的發展極端。
劉士余在論壇上表示,當前中國整個社會融資結構扭曲。當前中國宏觀經濟中的M2跟GDP的比值不合理,雖然這個比值至今沒有權威解釋,也不能通過推算計算合理,但可參考的意義是我國的比較高。
他認為,這些年我國在調整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但是調整的效果不理想。以間接融資為主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有所惡化的,這對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劉士余稱,圍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的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多渠道推進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這都是三中全會決定當中的原話,這也是對我們金融工作一個最底線的要求。我理解對資本市場一個是要健康,一個是要全面,一個是要多層次。所以,縱觀金融市場體系當中存在的諸類的問題,核心或者說解決這個問題的牛鼻子還是要把中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發展起來。
劉士余指出,3.0版的國九條的正式公布意味著中國股市資本市場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是還是要在政策上下工夫,比如像大家公認的一些制度安排,還是要舉政府和市場,國際和國內,境內和更外多種力量,多種資源,在中國還是要打造出幾艘航母級的投行,無論是保險行業、證券行業還是銀行業,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沒有幾支支柱,在這個行業里沒有靠得住的大型的骨幹,占有一的市場集中度的,實踐證明還是不行。同時,要擴大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只靠再融資不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