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的土豪在哪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899

不論你是想找土豪做朋友,還是想與平民為伍,下面這張地圖都可以幫到你。

全球市場營銷公司Phoenix Marketing International的調查發現:2013年,全美新增約53,000名「百萬」家庭。總量615萬的百萬家庭散落在美國各地。這意味著每20戶美國家庭中就有一戶可投資資產超過100萬美元。這100萬不包括其所擁有房產的價值。

馬里蘭州以7.7%的富翁率獲得第一名。也就是說,在馬里蘭每100戶家庭中,就有7.7戶家庭可投資資產超過100萬美元。

排名前五的還有新澤西州,康涅狄格州,夏威夷州以及阿拉斯加州。

加州排名第11,而紐約州則排在第12。

2013年,在排行榜上爬的最快的是北達科他州。一年之內攀升14名,目前位列第29。值得一提的是,北達科他州沒有一家Tiffany或者Sak fifth Avenue(美國高級百貨店)。

緬因州在2013年上升了11名,位列第25。路易斯安那州上升10名,位列32。同時,內華達州下降20名,位列39。亞利桑那州、佛羅里達州、愛達荷州和密歇根州都下跌超過10名。這種大升大降的趨勢過去很少出現。2012年,沒有任何一個州的排名上升或下降超過2名。

Phoenix的董事總經理David Thompson說,大幅的波動或許意味著經濟復甦比以往變得更加不平衡。

榜單的前幾名沒有什麼變化。馬里蘭州已經連續第三年蟬聯第一。

馬里蘭州、新澤西州、康涅狄格州和夏威夷州多年來包攬前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81

2013年投資總結——忍受的極限在哪裡? 502的牛

http://xueqiu.com/2751308955/27421679
一、    業績與投資組合
     2013年總體投資業績很差,A股幾個賬戶虧損在12%至20%之間,跑輸了市場,主要原因是在年初高點加倉了銀行股和白酒股,這兩個板塊股票後來成為市場走勢最差的板塊之一。而港股盈利在10%左右。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二、行情概要
2013年的行情可謂猜對了開頭,猜錯了結尾。年初,大盤藍籌延續2012年末的強勁上升行情,但是到了6月底由於錢荒,大幅殺跌,到了年末還是錢荒,在很便宜的基礎上又繼續下跌。而以創業板為代表的中小盤股票整體實際業績並不比大盤股好,但股價確是一漲再漲。而外圍市場,美國股市年內幾十次刷新歷史高點,市場只在擔憂美聯儲什麼時候退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
國內創業板指數市盈率接近70倍市盈率,市淨率超過6倍,目前在1400~1500點,但是我對它的合理估值按樂觀來判斷也就是400點不到。很多創業板公司的盈利甚至不到傳統產業公司的十分之一,但是市值已經和大盤藍籌相當甚至超出不少,幾百億市值是普遍現象。
反觀大盤藍籌,以銀行和地產為例,銀行普遍跌破淨資產,而地產股價也接近淨資產,按照股價的預期,實際的業績應該表現很差才對,但是卻截然相反。銀行仍然在賺取著超額利潤,一說到放開銀行業,眾多民企歡呼雀躍,而畢業大學生仍然踴躍爭取能夠進入銀行工作的機會,銀行的薪酬福利依舊很高,沒有絲毫跡象表明中國的銀行都是破產的前兆。四大銀行光股息收益率就能夠達到8%。而對於地產,房價還在不斷上漲,買房的需求還是很旺盛,但是股價預期我看反應的都是樓價下跌一半的預期。實體行業的表現和資本市場的認識差距之大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創業板股票跟06、07年A股大泡沫的情況很相似,大家都知道創業板很貴了仍然在購買股票,都相信能夠通過精選個股或者在大跌之前逃掉來躲過系統風險。而大盤藍籌大家也都知道便宜,卻因為持續不斷下跌不敢買入,即便敢於買入,手中現金消耗完畢了,股價仍在下跌。可以說基本面情況只有一小部分在起作用,更多的是人類的情緒在不斷的正反饋和負反饋。
  三、操作
  1、錯了什麼
興業銀行:興業銀行全年股價下跌5.95%,和大盤指數不上下,如果全年一直拿著它應該說也沒錯什麼,但是悲劇的是我基本在年初銀行股最火的時候,把年終獎和其他新增資金都買了它,這樣從年中最高點算下來,興業銀行跌了22%,然後在年末我又在次高點位融資買入興業銀行,碰上錢慌風波,我又失敗了把,興業銀行就成為拖累我今年表現的重要原因。不過,我並不認為我是做錯了,如果加倉之後,銀行股還是大漲呢?短期的股價我又無法預測,三毛錢買一元錢的東西和兩毛五買一元錢的東西差別大嗎?既然它們同樣都很便宜,只要有錢,我都買就是了。
  2、做錯什麼
瀘州老窖:瀘州老窖全年下跌43.38%,我大部分在它2012年報披露前買入,因此也虧了有30%。顯然白酒行業惡化的情況大大超出我的預期,行業內更是出現了幾家虧損公司,原本以為就算按個永不增長預期,現金流不錯,分紅高,也值個10倍市盈率吧,結果瀘州老窖衰退了15%,市盈率直接殺到6倍。老窖股價大部分時間始終走在長期均線以下,但我沒信均線系統,認為老窖出現了深度價值,於是就買入,低估了市場的情緒。長期看我仍然認為投資老窖會是筆不錯的投資,畢竟在中國擁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並不多。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2013年初,澳門賭博股同樣也傳出了中央反對的消息,同樣和白酒下跌前估值一樣均為20多倍市盈率,如果投資年初也因為同樣的邏輯拋棄賭博股,結果就是錯失了幾乎翻倍的行情。我在白酒上下的注還是早了些。
海王集團:這只股票我實在不知道說什麼才好,我應雪球網號召寫了個2013年的投資策略就推薦的是這股,該股在雪球網的第一條評論就是我發的,我關注的時候是0.148元,買入價格是0.2元,2013年末該股收盤價格是0.34元,最高還曾經到過0.4元。可是我在這個股票是竟然是虧的,而且買賣過2個來回,都是虧錢跑的。當時推薦的理由是估值超低加業務擴張,結果海王集團還真是在年內收了些賭場中介,但是就在我買入後不久,搞了次發股融資,股價大跌,我就在那恐慌第一次割肉。其實這個公司就是信息不透明,我對它的瞭解根本就是知之甚少,所以根本沒有信心死拿,買了不熟悉的公司,活該我賠。
中國生物醫學:中國生物醫學和海王集團類似,我也就是看到雪球上的人說它搞了個人造角膜,覺得空間很大,就匆匆買了,0.3元買,0.255元賣,現在好了,它又漲到0.32元了。自此以後,我發誓再也不買類似我不瞭解情況還不分紅的公司了。
 3、錯過什麼
美即控股:該股全年上漲了73%,最早是從才女王曉璐那得知道,電梯間的也天天播它的廣告。2012年中關注,還在雪球網上寫了評論,關注時市淨率約1.7倍,股價2.6元左右,當時計算的合理市淨率是4.8倍,後來美即被被歐萊雅收購,漲到了快6元錢,一年多漲幅130%,收購價是6.3元,收購市淨率也超過4倍了,看來當初的估值還是蠻正確的!可惜的是,當時我嫌它股價不是最便宜的,資金買的都是股價最便宜的股票,後來很多股票都是這種次便宜的漲得最好!
敏華控股:敏華控股全年上漲了88%,這只股票我2011年9月港股股災時買過,當時我稱它為8%先生,因為我買前好幾天它天天跌8%,買後它又繼續天天跌8%。當時買入價是4元錢,後來股價跌到2元多,我差不多也是在4元錢價位賣掉,每股賺了幾分錢,結果要是拿到現在股價14元錢,起碼賺200%。這個股票我買入後,不僅股價大跌,盈利也下滑了一半,加上是新股上市沒幾年,我心想不會又買的的是業績粉飾的千股吧,於是持平跑掉。後來它的家具在美國市場繼續賣得不錯,盈利只是恢復到原來水平,股價就漲得一塌糊塗。我還特地去家具城體驗了它的沙發,確實躺下去很舒適。有的股票,你虧過錢,就會有心理陰影,賣掉後不會買回來,也不怎麼關注了,結果呢,同一隻股票可以讓你錯2次,類似的錯誤我犯得不少。
金山軟件:該股全年上漲309%,是個大牛股。我在12年它10倍市盈率時關注過,當時覺得質地一般般,財務上又是幾年沒有增長,我覺得10倍市盈率也不是很便宜啊,再加上該公司主要還是靠遊戲盈利,我想金山的遊戲在業界都不一定排上前10名,另外遊戲團隊的人員費用很高,還需要靠MBO方式留人,這生意不見得有多好。哪裡知道,後來該股換了CEO,業績又開始增長,市盈率提升到40多倍,股價從底部算起漲了6倍,典型的戴維斯雙擊!
同方泰德:該股全年上漲151%,我於2012年年底1.18元錢時關注過,在雪球寫下過對該股的評論:「A股同方股份拆分出去的節能控股公司。做樓宇能源節約的軟件及硬件系統集成,朝陽行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行業增長速度快,估值非常便宜。缺點市場佔有率太低,僅2.5%,一半的市場份額由外國巨頭佔有,應收賬款比重太高,而且周轉越來越慢。」新股的擔憂使我沒買,後來新興產業升溫,該股業績還繼續成長,股價就漲到了3元多。
天德化工:全年上漲52%,我年初持有過,該公司做巨毒化工,信息披露也較差我嫌漲得慢,流動性不好,還是虧了幾分錢賣掉的。後來股價就慢慢悠悠地漲了好多。
匹克體育:我2012年的第一重倉股,那時股價一直跌,直到跌到不可想像的0.7倍市淨率,我買了2次還是3次,才把成本降到了2元錢左右。買前體育服飾股年年店舖擴張業績上升,買後碰上黑天鵝行業大調整,存貨一大堆,覺得復甦寥寥無望,不知等到猴年馬月,就心疼賣了去買基本面好的公司。現在行業依然低迷,不過情況已經穩定略微好轉,股價一下就漲回到了我的成本價,歷經2年股價回到起點,可惜我已經不在了。如果當初我不挑最便宜的匹克買而是買龍頭安踏,現在都是賺錢的。又一個同一個股票錯2次得例子。匹克體育對我的啟示我想會在白酒股上受益,白酒的情況和體育服飾股極其相似,因此,對於瀘州老窖我所能做的就是死拿到底!
  4、對了什麼
英皇娛樂酒店:該股全年上漲110%,我買了那麼多只低估值的股票,總算碰上了一隻表現良好的了,該股也成了我港股盈利的全部來源。英皇娛樂酒店我於2012年底買入,當時市盈率大約是4倍,市淨率為1倍,後來估值提升,業績也有所增長。
寶峰時尚:年初時,我看到該公司在我們當地的店舖紛紛關門,公司網站新聞也沒有更新,或許暗示經營活動減少。我在1元多的價格賣出,後來股價跌到了0.5元,公司業績也發生了變臉。福建股+新股=風險大大!
青蛙王子:我一直沒看到該公司的產品在我們這大規模鋪貨,與它聲稱的市場地位明顯不符。該股我曾以1.87元買入,後來覺得不太對,3元賣出。令我感到驚奇的是它竟然漲到了6元多,後來在做空機構和雪球網友的爆料下,最近跌倒了2.4元。該股同樣是福建股加新股。
中國泰豐床品:該公司也是一家明顯市場地位與宣傳明顯不符的公司。今年我在《證券市場週刊》發表了質疑該公司財務造假的文章,兩個月後,審計該公司的會計師事務所德勤辭職,公司股價當天大跌18%。
  四、理念與技術
很遺憾,2013年對投資的認識並沒有什麼提高,而且在工作和生活沒有什麼太大變化的情況下,突破固有思維模式越來越困難。2013年寶寶出生後,閱讀的時間也大大減少,全年只讀了15本書,其中質量較高的有《2小時品牌素養》、《財務詭計》、《大國空巢》、《香港企業併購經典》。
  五、2014年展望
一方面,我感覺無比的沮喪和絕望,我買了銀行股多年並沒有獲得良好的回報。老婆對我說「我來你家三年了,你年年對我說會發財,至今也沒發到哪去」,老媽對我說「你要把兒子的錢都給老婆保管,不要再投股市了,那是個無底洞。」另一方面,在傷心之餘仍然又鼓了鼓氣想,難道長達6年甚至更久的熊市不是很好的播種和積攢的時期麼?財富和人生一樣,總不會一路上漲,會在某一個平台徘徊不前積攢力量,才會發生質的飛躍提升一個台階。
中國經濟增長下降不見得是件壞事,對於人民而言更強調了生活質量,對於公司而言,不需要再進行大規模的資本支出,需等待資產利用率上升,公司回報增加以及潛在的現金分紅比例提升。
A股的創業板我看不懂,只知道泡沫極其嚴重,我所能做的就是繼續規避,未來仍是奉行A股買大盤藍籌,港股買中小盤的策略。
最後,感謝2013年關注我的朋友,希望未來有更多體會能夠和你們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04

投資感悟:投資之難,究竟難在哪裡?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7481269
春節期間與同道之人晤談,股市長期投資之難,究竟難在哪裡?

  是難在投資哲學上嗎?不是。儘管樹立自己的投資哲學是需要一個「悟道」的過程(愚笨如我,還做不到五分鐘就接受投資的理念),但是投資的大道往往是簡單的,只要我們找來幾本大師的書讀一讀,樹立自己的投資哲學,或者叫投資信仰也並不是難以企及的事情。

  是難在情緒控制上嗎?不是。儘管股市投資需要克服情緒上的波動,比如你需要將市場的波動當作朋友而不是敵人,儘管這一點難做到很難很難,但是我認為經過市場長時間的洗禮,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甚至關閉電腦,視股價的漲跌如浮云,也不是「難以上青天」的事情。

  是難在股票估值上嗎?不是。對一家企業的估值確實是世界上較難的東西,所謂估值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而且估值的工具又有多種,掌握好它確實並非易事。但是在我看來,估值再難其實也是屬於「術」上的範疇,股市呆久了,確實如看人一樣,有時憑感覺就差不多能夠斷定是個胖子還是瘦子(儘管有時我們也不免看走眼)!

  那麼,股市投資之難,究竟難在哪裡呢?

  其實,難就難在對企業的全面深刻理解之上。說白一點,就是難在你對這家企業的生意模式是不是真正弄懂弄通上。這一點做到了,自己認為往往就抓住了「牛鼻子」,其它問題就容易迎刃而解了。

  股市中人都知道有篇著名文章說,你很難成為巴菲特。確實,巴菲特有一點我們常人就難以做到,那就是巴菲特的商業眼光。巴菲特在我看來,根本不能說是股票投資大師,說他是企業分析大師才更為確當。巴菲特買股票,從根本上講就是買企業,所以他說股市第二天關閉了都無所謂。單單是這種商業眼光,我們常人哪能夠做到呢?!

  不要說我們常人做不到,就是那些實業家有時也不容易做到啊!馬化騰是個神人啦,想當年他不還是差點將QQ給賣掉了,據報導說李嘉成的兒子當年也曾持有相當的騰訊的股票,結果後來給賣掉了,不然說不定他比他老爹如今還富有!

  股市投資說到底,就是一門生意,就是說我們要想成功還必須具有這種生意人的獨特眼光,雖然我們不親自做,但是至少自己要長出這種識別好生意的眼睛來。

  不幸的是,股市中如我一樣的投資者,或許缺少的就是這種生意人的實踐,有時甚至明知其不可而為之,又如之奈何呢?比如,看到有朋友還發帖,說要通過股市投資實現最終的財富自由,云云。難道,我們非要真的離開股市去搞創業不成?

  不過,我說且慢。其實,沒有實業創業經歷的人,依我的經驗,如果弄得好,同樣也可以搞股市投資。這就恰如,我們觀看世界盃足球賽,雖然我們只是個看客,但是看多了,我們也容易看出中國足球隊與歐美強隊還差得很多遠,我們甚至還能夠憑著觀賞的經驗判斷出衝擊世界冠軍的隊伍。然後,我們「投」他們就是了。

  當然,做到這一觀賞的功夫,還需要我們紮實自己的功課。比如,我的一點經驗就是:

  一、要學習。在各個領域成功的人,怕沒有不認真持續的學習的,想不學習就獲得成功怕是痴人說夢。投資大師芒格都說被兒子嘲笑為「帶著兩條腿的圖書館」,更何況我等平庸之輩乎?不是說有個「一萬小時定律」嗎?那我們就認真地學習吧。

  二、要從日常生活中多體驗。彼得林奇說,要善於從日常生活中選股,至今我仍然認為是業餘投資者成功的秘笈之一。我的一點經驗還有,如果從日常生活中我們選不出牛股來,就到中央電視台的廣告中去選吧,呵呵,中國股市歷史上的許多牛股,在中央電視台廣告中均能夠發現蹤跡!

  三、要閱讀牛股。本人一向主張投資「三閱」,即閱讀大師們的投資書籍;閱讀一些企業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閱讀長期牛股圖。特別是後者,自己認為有時比讀一兩本投資書籍還重要。不相信嗎?那你就將中國股市二十年多年來,所有的長期牛股圖全找出來,一天翻一遍,時間長了估計就可能看出點門道兒來。當然,我說的不單純是「傻翻」,是說要你找出這牛股產生的基因究竟在哪裡,即多問個為什麼。

  四、要掌握一把快刀。庖丁解牛之達到那種遊刃有餘之高境界,還是缺少不了一把「快刀」,當然,他的這把「快刀」其實是思想之上的,即悟道之上的。我認為,我們要想對一家企業的生意模式有個較為清晰的瞭解,其實還是需要掌握這麼一把「快刀」的。好在投資大師們早已將秘笈召告天下,如買壟斷,買護城河,買定價權,買差異化,買市場空間等等,自己認為拿著這些快刀,再加以自己的努力,悟性差不多的人(並不需要悟性太高吧)應該還是能夠找到一些好的投資標的。

  五、從牛股中找牛股。這可是我自己的一個小秘密。自己還曾就此寫過博文、帖子,就是說業餘投資者有善於從長期牛股中發現、尋找牛股,至於其中的注意事項,自己就不在這裡囉嗦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

  六、還有哪些投資秘笈呢?望高人指點![俏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15

中國人的感恩之心哪裡去了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p3n7.html
我在上海出差。手機壞了。秘書上京東網買來新款,900元。比地面的零售價格便宜200元。關鍵是:我的2個小時會議還沒有結束,手機就到貨了。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非常感激:從劉強東到員工,再到配送者,以及整個生物鏈。包括京東的競爭者們。

你再看看咱們的媒體,到處是諷刺電商的文章。某某在燒錢,某某不理性,某某的資金鏈斷了,欠供應商的錢。我有點....不高興。真的。

沒有這些企業家的拚命(和貪婪),我等哪裡有方便,低價和享受?

一邊吃著肉, 一邊罵娘的人們太多了。你看,"某某企業家被抓了;跑路了;撐不下去,跨了。"

網貸P2P行業呢?"去年全年,52家倒閉了,關門了,歇業了"。幸災樂禍的媒體反映的是中國大眾的骯髒心理。

上週,我陪著一個小企業主到工商局辦理註冊登記。科長質問,"怎麼又一個 xx企業?"。你可以猜得出來,我給那位科長好好上了一堂課。我提醒他,誰正在養著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07

貴公子變平庸 索尼敗在哪裡?

2014-01-27  TCW
 

二月六日,脫下產品發表會上的休閒裝扮,索尼(Sony)社長平井一夫換上西裝,在記者會上宣佈了二○一四年的三大改變:索尼將出售旗下個人電腦品牌Vaio,將電視部門獨立為全資子公司,並且在二○一五年全球裁員五千人。這個遲到的舉動,等於正式宣示,當初那個不可一世、叱咤風雲的偉大公司,正式走入歷史。

此一大動作的組織重整,將拖累現有盈餘,使二○一三年度財報轉為虧損一千一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三百二十五億元)。相對於日本主要電子廠如松下(Panasonic)、夏普(Sharp)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下紛紛轉虧為盈,索尼卻落得苦吞赤字,一家「獨敗」的下場。

相較於IBM在二○○四年便出售個人電腦部門,索尼現在出售Vaio,在國際媒體如彭博社(Bloomberg)的眼中,這一步實在來得太遲。但對索尼的愛好者來說,Vaio的離開滿載著感傷,這意味著風靡一世的索尼精神,將隨著一九九六年推出的經典之作,一同消逝在科技史之中。

據研究機構IDC統計,索尼過去十年全球個人電腦市佔率停留在二%,去年第三季度的市佔率排名世界第九,出售Vaio其實再合理不過。加上使用者一直以個人用戶的高階商品為訴求,因此也搭不上企業用戶大量低價的需求,索尼不得不放手PC招牌。

然而Vaio的高性能與設計感曾是索尼精神的體現──革命的技術,加上工藝家的品質。這兩個要素曾讓索尼推出彩色映像管電視、隨身聽、CD光碟等足以撼動市場生態的產品。但面對消費電子產品汰換週期不斷加速,這兩個特徵卻成為索尼最難解的課題。

失去產品創新能力管理從技術導向轉為商業

第一個,也是索尼最關鍵的問題,便是失去「革命性」的創新能力。過去,索尼走在創新的前端,當一九七九年卡帶隨身聽問世,從一開始只有少數玩家購入,到其他廠商投入市場,一旦產品普及化壓縮獲利,索尼便又接力在一九八四年開發出第一台攜帶式CD隨身聽,索尼這隻狡兔遠遠把烏龜拋在腦後,使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只不過,「從九○年代後半之後,索尼的革新能力明顯減弱,」採訪索尼二十年的日經新聞編輯委員西條都夫認為,索尼領導人的更替,從技術專業變成銷售領航,是造成索尼體質改變的主要原因。

從井深大、盛田昭夫兩人創辦索尼開始,便是以「技術的索尼」旗幟聞名,歷屆領導者都是工作服不離身,胼手胝足的技術專業。員工跟隨領導者研究、開發商品的熱情,就像是學徒追隨老師傅一般,這種「長老式管理」容忍創新需要投資、需要時間,終能等到開花結果。

反觀從Vaio的推手──出井伸之接任社長以來,穿著西裝的專業經理人正式入主索尼,雖然技術研發仍是企業核心,但由於領導者並非技術出身,技術部門不能完全信服,只能重視業績,以數字領導,這種管理策略逐步削減了索尼的創新能力。

技術突破速度過慢無法靠高階市場支撐獲利

第二個問題,則是索尼對技術的追求,有如工藝家般精雕細琢,總是鎖定個人消費的高階市場,也就是平井所謂的「感性價值」。當新發明如藍光光碟問世,索尼做為開發者有獨佔的優勢,消費者也願意付出高價換取品質。一旦產品普及成家用品,如液晶電視已發展至百家爭鳴,競爭者眾的情況下,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便從工藝品轉而選擇一般產品。

加上以索尼的企業規模,如數位單眼相機這樣的高階商品,特定的小眾並不足以拓展市場,達到銷售目標,必須擁抱主流群眾才行。若堅守高品質高價路線,更需要技術的突破,才能以獨一無二的先驅商品重新吸引消費者。

現任執行長平井自二○一二年上任以來,雖然曾大砍化學、光碟機部門,但他堅守原有的個人消費電子本業,眼光始終放在振興過去的品牌魅力,只不過成果不如預期。這次雖然切割電視部門,但仍不肯輕言出售,除了超高解析畫質4K電視可望提前搶灘,也因為硬體加上內容,是索尼一直以來稱霸影音產業的策略。

相對於其他日本家電大幅轉型,索尼仍將遊戲、行動通訊、數位影像視為三大核心支柱。只不過從財報看來,目前真正賺錢的金雞母卻是遊戲、音樂電影以及金融服務(保險、銀行),和傳統的索尼精神漸行漸遠。

但平心而論,索尼的改革不是沒有成果,但是來得太慢。智慧型手機靠著Xperia Z系列反擊,販售台數從二○一二年的三千三百萬台,預計成長到四千萬台,高階4G的LTE手機市佔也重登全球第三。索尼也不是沒有革新,在二○一二年便已推出穿戴裝置的智慧型手錶Smartwatch,但虧損的壓力迫在眉睫,索尼似乎無心孕育看不到利潤的產品開發。

其實索尼從一九九九年以來,幾乎每三年便進行一萬到兩萬人的裁員重整。原本以技術創新的經營方針,已經演變成為數字錙銖必較。大幅裁減人員,雖然能夠立即減少支出,但是短缺的人力恐怕更不利於研發。迷途的索尼,如果仍舊找不到創新的路,最終只能安於做為一間「還不錯」的平庸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92

咱們的財富在哪裡?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pl93.html
我在歐洲出差幾週,今天回到香港,很高興。可是,飛機艙門打開時,我看到的只是灰濛蒙的天,心情開始沉重起來。

財富是什麼?當然不是幾張鈔票。除了精神財富,它還包括青山綠水,清新的空氣,森林和地下的寶藏。

咱們人口太多,所以人均佔有的資源非常少,也就是非常窮的意思。但是,政府長期壓低水價,電價,油價,氣價和資金的價格,那就等於誇大咱們的財富,只能鼓勵寅吃卯糧,鼓勵浪費和濫用。咱們就會越來越窮。

為什麼大家不相信價格的約束力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31

30元的金山軟件未來空間在哪裡? 心中無股HK

http://xueqiu.com/8029098291/28603357
$金山軟件(03888)$ $獵豹移動(CHEM)$一年前本人曾寫過《移動互聯網大時代下的金山軟件》及《對移動互聯網大時代下的金山軟件一文批評聲的回應》二篇博文,事隔一年後我沒想到的是,金山股價竟然從去年初的5元多一路攀升到今昨日的33元,除了年度業績略低預期(一年前本人預計2013年業績為0.81港元)外,公司各條業務線的發展及股價走勢都遠遠超過當初本人最樂觀預期,那麼如今33元的金山軟件未來的增長潛力及股價的空間在哪裡?這是作為金山軟件的中長線投資者當下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
     本人以為,未來金山軟件的看點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MBO制度紅利的釋放。本人認為,雷軍二年前戰略定位」3+1」後對4家子公司MBO的改造才是金山步入快車道,使各項業務發生真正質變的根源,MBO後徹底改變了金山軟件原有內部僵化的體制,在互聯網這個圈子裡,想做MBO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大規模做成的就金山一家。「包產到戶」後公司由1個老闆1個團隊迅速變成了4個「老闆」與4個團隊,促成了象傅盛這樣有才華的核心團隊員工的積極性象火山一樣暴發。可以預期,金山的這個制度紅利將會在未來持續釋放,從而保障各項業務高成長。
     二是「金米」系資本大整合的裂變。在本人看來,未來中國互聯網的三強已經明朗,哪就是馬化騰的騰訊、馬云的阿里、雷軍的「?」,只是現在暫時還不確定這個「?」叫什麼,是小米?金山?還是金米?仔細想想,這個其實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雷軍的小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度搶佔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戰略高地,重要的是雷軍系的金山、YY等眾多公司業務的高成長、它們彼此之間業務的相互關聯與依存以及它們的共同老闆叫「雷軍」。資本市場只講利益最大化,只要這個整合的「系統效應」能大於單一的個體,華爾街是一定會有人出來幫雷軍幹成資本整合這其事的,不難看出,無論是「雷布斯」的個人情節、業務地位及港交所特殊的上市地,選擇「金山軟件」作為未來雷軍系資本整合的大平台最有可能。試想一下,一旦選擇3888作為雷軍繫上市平台,對金山股價意味著什麼?看看騰訊與阿里的市值,你懂的。
     三是與小米系業務的融合。這幾年小米的野蠻生長實屬恐怖,成立才4年的小米預計手機出貨量今年將達到6000萬隻,明年將超過1億只,意味著金山今後每年手機端用戶的自然增量能達到億級,這對包括金山云、金山網絡在內的整個金山軟件絕對是最大的機遇(目前小米已是金山云與西山居的股東),在當下中國眾多互聯網企業沒有一家能有如此這般的外部環境。
    四是來自國際化業務與WPS的暴發。由傅盛領軍的即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金山網絡(日前已更名獵豹移動)已率先於去年開始全面啟動國際化業務,其業務進展與開拓速度讓人稱奇,可以預計,金山網絡的這個「小360」一定會成為華爾街今年中概移動互聯網的成長明星。WPS的國際化速度更是得到行業的一致認可,在美國、巴西、印度等國用戶群的增長速度已讓它的競爭對手微軟的不安,目前微軟的收入是200億美元,WPS是3億多人民幣,天地之差,現在它的業務(免費用戶)已經開始暴發,接下來一旦開始商業化並獲得成功,將會給金山軟件帶來巨大的盈利貢獻。
     五是金山云端的發力。二年前雷軍給金山的業務戰略定位是3+1,即網絡遊戲、網絡安全、網絡辦公+網絡云。是3+1而不是1+1+1+1,也不是4,為什麼?因為在雷軍眼裡,「云」這個1與前面這個3不一樣,云是其它三項業務的總後台(遊戲、網絡、辦公三項業務最終都離不開云的後台強大服務)和業務技術的總支持,從一年的運營看,雷軍的這個戰略佈局實在高明,也越來越明朗,本人認為,目前市場忽略了金山云的價值存,目前金山云還處於燒錢階段,按照目前的推進速度,金山云這塊業務對金山軟件的盈利貢獻將會超市場預期,一旦金山云開始盈利,金山軟件的營收與盈利必將再大上一個台階。
     當然,金山軟件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快速的發展也帶來了諸多困難與問題,未來的成長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過些時間計劃寫一下金山的5大風險與不確定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346

30元的金山軟件未來空間在哪裡? 心中無股HK

http://xueqiu.com/8029098291/28603357
$金山軟件(03888)$ $獵豹移動(CHEM)$一年前本人曾寫過《移動互聯網大時代下的金山軟件》及《對移動互聯網大時代下的金山軟件一文批評聲的回應》二篇博文,事隔一年後我沒想到的是,金山股價竟然從去年初的5元多一路攀升到今昨日的33元,除了年度業績略低預期(一年前本人預計2013年業績為0.81港元)外,公司各條業務線的發展及股價走勢都遠遠超過當初本人最樂觀預期,那麼如今33元的金山軟件未來的增長潛力及股價的空間在哪裡?這是作為金山軟件的中長線投資者當下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
     本人以為,未來金山軟件的看點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MBO制度紅利的釋放。本人認為,雷軍二年前戰略定位」3+1」後對4家子公司MBO的改造才是金山步入快車道,使各項業務發生真正質變的根源,MBO後徹底改變了金山軟件原有內部僵化的體制,在互聯網這個圈子裡,想做MBO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大規模做成的就金山一家。「包產到戶」後公司由1個老闆1個團隊迅速變成了4個「老闆」與4個團隊,促成了象傅盛這樣有才華的核心團隊員工的積極性象火山一樣暴發。可以預期,金山的這個制度紅利將會在未來持續釋放,從而保障各項業務高成長。
     二是「金米」系資本大整合的裂變。在本人看來,未來中國互聯網的三強已經明朗,哪就是馬化騰的騰訊、馬云的阿里、雷軍的「?」,只是現在暫時還不確定這個「?」叫什麼,是小米?金山?還是金米?仔細想想,這個其實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雷軍的小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度搶佔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戰略高地,重要的是雷軍系的金山、YY等眾多公司業務的高成長、它們彼此之間業務的相互關聯與依存以及它們的共同老闆叫「雷軍」。資本市場只講利益最大化,只要這個整合的「系統效應」能大於單一的個體,華爾街是一定會有人出來幫雷軍幹成資本整合這其事的,不難看出,無論是「雷布斯」的個人情節、業務地位及港交所特殊的上市地,選擇「金山軟件」作為未來雷軍系資本整合的大平台最有可能。試想一下,一旦選擇3888作為雷軍繫上市平台,對金山股價意味著什麼?看看騰訊與阿里的市值,你懂的。
     三是與小米系業務的融合。這幾年小米的野蠻生長實屬恐怖,成立才4年的小米預計手機出貨量今年將達到6000萬隻,明年將超過1億只,意味著金山今後每年手機端用戶的自然增量能達到億級,這對包括金山云、金山網絡在內的整個金山軟件絕對是最大的機遇(目前小米已是金山云與西山居的股東),在當下中國眾多互聯網企業沒有一家能有如此這般的外部環境。
    四是來自國際化業務與WPS的暴發。由傅盛領軍的即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金山網絡(日前已更名獵豹移動)已率先於去年開始全面啟動國際化業務,其業務進展與開拓速度讓人稱奇,可以預計,金山網絡的這個「小360」一定會成為華爾街今年中概移動互聯網的成長明星。WPS的國際化速度更是得到行業的一致認可,在美國、巴西、印度等國用戶群的增長速度已讓它的競爭對手微軟的不安,目前微軟的收入是200億美元,WPS是3億多人民幣,天地之差,現在它的業務(免費用戶)已經開始暴發,接下來一旦開始商業化並獲得成功,將會給金山軟件帶來巨大的盈利貢獻。
     五是金山云端的發力。二年前雷軍給金山的業務戰略定位是3+1,即網絡遊戲、網絡安全、網絡辦公+網絡云。是3+1而不是1+1+1+1,也不是4,為什麼?因為在雷軍眼裡,「云」這個1與前面這個3不一樣,云是其它三項業務的總後台(遊戲、網絡、辦公三項業務最終都離不開云的後台強大服務)和業務技術的總支持,從一年的運營看,雷軍的這個戰略佈局實在高明,也越來越明朗,本人認為,目前市場忽略了金山云的價值存,目前金山云還處於燒錢階段,按照目前的推進速度,金山云這塊業務對金山軟件的盈利貢獻將會超市場預期,一旦金山云開始盈利,金山軟件的營收與盈利必將再大上一個台階。
     當然,金山軟件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快速的發展也帶來了諸多困難與問題,未來的成長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過些時間計劃寫一下金山的5大風險與不確定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347

股市的鐵底在哪裡?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q8a4.html
如果我買股票的目的是為了用更高的價格賣給下家,那麼我的命運就被捏在了下家手裡:如果下家要等好幾年才出現,甚至永遠不出現呢?如果下家對價格更挑剔,出價低於我的成本呢?

如果完全不依賴下家,那才叫無慾則剛,那才是估值的底線。基於"求人不如求己"的信念,我們怎樣給企業估值?我覺得,我們要回到巴菲特的一個邏輯:股票也是債券,是一個不需要歸還的債券,比普通債券更波動,更危險。

基於上述,我們會要求股票的息率不低於普通債券或者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如果低於,那麼我們就要通過股價的下跌來倒逼,使股票的息率達到某個起碼的水平。此外,如果我們想完全擺脫下家的控制,我們在投資之前就要想清楚一件事:我們投資的前提是,所投資的公司究竟是繼續上市,還是退市都一樣。有人說,流動性的意義在於可以隨時撒腿就跑。但這種思維容易使我們降低投資的標準,帶有投機性,也就不自覺地把命運交給了下家。

現代財務學的結論之一是,現金究竟是留在公司裡,還是分給股東都是一樣的,因為公司就是股東們的公司。但是現實一直在挑戰這個理論。大股東有各種先天優勢,有控制權和簽單權,有各種手法耍弄其他股東們。這種地位與小股東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如果我們的公司要排隊上市,顯然這個價格對他們來講是很不錯的。而在一個估值合理的股市,公司應該對上市與否無所謂。你想想我們還有多少距離。

在一個農貿市場,如果菜農賣韭菜的價格底線是每斤5元,而我們走上前去,高呼5元太低,堅持要付28元錢。菜農當然會驚喜,還會加大生產,直到價格跌倒5元附近。聽起來,這象阿拉伯之夜的故事嗎?其實,這些年,這部電影天天上映。

採用新的邏輯,投資者將會錯過大量的好機會。但是,他們也會因此躲開大量的地雷。在經過了過去十年的創傷之後,歐美投資者好像更願意錯過大量的好機會。

最近某中國公司來倫敦做路演(NDR)。我跟他們一起吃午飯。咱們的CFO說,中國股票真便宜!某基金經理回覆,你看過巴西和尼日利亞的股票嗎?

- 摘自張化橋
書《避開股市的地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68

牛文文對話劉強東:京東的邊界在哪裡?

http://www.iheima.com/thread-22414-1-1.html
2014522日,中國最大的自營電商平台京東集團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所有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中市值排名第三,次於騰訊、百度。京東上市後,《創業家》雜誌社社長牛文文採訪了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要點如下:


1.我們不是顛覆,而是對中國的零售行業做了一次價值鏈的整合,從工廠(一站)到消費者。在這個鏈條上,做多少事,賺多少錢,世界是公平的。
2.所有為消費者服務的加盟模式我都不看好。想做百年老店得忍百年孤獨,想賺快錢都不是做百年老店的。
3.京東將來賺錢大部分還是靠自營。自營做了價值鏈條的一半,第三方平台只做了20%,截了客流而已,倉庫沒做,品質控制沒做,要賺更多的錢沒有道理。
4.賺錢多對京東不是好事——過35年特別好的日子,之後一定會有100個人進來,這世界有錢人多的是。
5.未來不可能被電商替代的是便利店和城市綜合體,最可能被替代的是大型超市和分銷商。

做多少事情賺多少錢


牛文文:京東上市市值300多億美元,老三強,新三強,中國互聯網行業格局就這麼定了?

劉強東:中國互聯網行業格局永遠不可能定,如果就這麼幾家,除非這個行業不發展了,中國社會不發展了。傳統產業做了幾百年,依然有新的模式出現。比如航空是一個重資產的行業,大部分航空公司都虧損,但來了一個西南航空,很好的利潤,連賺了十幾年錢;酒店開了幾百年,連鎖酒店出來了,很小的店面,做得非常好。


牛文文:原來大家認為你是一個顛覆者,是對整個國美、蘇寧格局的顛覆,你現在差不多變成領先者了吧。

劉強東:我覺得從收入角度來講差不多吧,第一季度京東和中國最大的零售商蘇寧只差1%了,它是228億,我們226億。

我覺得京東最核心的是另外一個層次的東西。在消費品領域,價值鏈一分為二,一半為品牌商所有,人家設計品牌,生產、定價、市場推廣等,是有價值的,應該賺一半的錢;我們作為零售商,就做後半截,投資建各種服務體系,有專屬的一塊就OK了。市場競爭導致價值鏈在一定範圍內,可能會變長一點,變短一點,但整體來講是平穩的。索尼把它變長,賺了很多錢,就出來松下、LG、三星參與競爭。當利潤太少,做不下去,說明行業的競爭者太多了,有人就得出局,利潤率又恢復了。

在整個價值鏈穩定的情況下,你在鏈條裡做多少事情就能賺多少錢。

我們認為,除了像小米、戴爾這樣以直銷為主的品牌,單一品牌要靠品牌魅力做渠道,是比較難的。未來絕大部分品牌,不可能自己做。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過去本來一家能做的事情(被分割成了許多環節)——從廠商到批發商,再到區域代理商,到零售店面,再到消費者——傳統零售商,包括國美、蘇寧,做了二三十年都沒能改變。我們是從工廠(一站)做到消費者。這是京東過去成功的基礎,我們還會按照這條路繼續走下去。我們不是顛覆,而是對整個中國過去30年的零售行業做了一次價值鏈、供應鏈的整合。

有投資人經常問我,你看,又出來一個新的電商模式,該不該投?標準很簡單,看它在這個鏈條裡做了多少事情,能賺多少利潤。


牛文文:這是非常大的一件事,到現在也沒完成吧?給你留下的空間還有多大?

劉強東:自營方面,蘇寧大概100萬個SKU(單品),京東是200萬個,分到每一個品牌,我們在行業內依然很小。每個品牌的銷售額佔到行業的20%以上才算完成,這是京東公司內部的一個基本底線。我們從來沒想過只京東一家做,消費品行業零售端一家獨大的情況,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像城市綜合體,可以購物,可以看電影,可以吃飯,可以帶孩子玩,這是我們電商不能提供的。將來社會上還會有很多渠道提供服務。


牛文文:將來最可能被升級替代掉的零售業態是什麼?

劉強東:大型超市,以及分銷商。3C分銷商在美國基本上垮了。現在中國為什麼需要分銷商?中國的零售商太分散了,幾百萬家,分佈在小縣城、小鎮上。2013年,美國top20的零售商佔了40%市場份額,中國top20僅有12%。中國零售市場向前走,走到20個零售商就佔40%的市場份額,電子產品前三的零售商就佔80%90%份額,這意味著什麼?將來品牌商不需要分銷商,只要管理幾十個零售商。


牛文文:我知道一些中小企業,產品剛出來,本能的反應是,能不能找一個代理商、加盟商?導致一些專門做招商的公司現在也很多。

劉強東:所有為消費者服務的加盟模式我都不看好。20年前,上島咖啡採取加盟模式,各個城市找一個,一夜之間遍地都是,一年幾個億賺到手。加盟模式從純生意角度是最好的方式,但長遠來看,價值很少。不僅投資人,包括很多創業者、企業家都追求幹活特別少還能賺大錢,但你不想想,你提供那麼一點價值,你憑什麼賺大錢?我認為,工作做得越多賺的越多,做的工作少就賺錢少,世界是公平的。當然,我剛才說的是整個消費行業,脫離這個行業,規律也許就不適應了。

不欺壓品牌商也能賺錢

牛文文:中國企業的競爭哲學,510年總要變一次,在你之前,大家崇尚輕一點,輕模式,儘可能自己少做一點,只做信息平台。

劉強東:在消費品行業,因為市場競爭,每個品牌的利潤是有限的。很多品牌商搞一攤人做電子商務,做電商都是要先虧錢的,傳統品牌老闆說,好吧,你們也虧吧。於是很多人出大錢,買設備,買流量。但老闆都是要算賬的,虧久了,說這個事情咱們不做了。他發現,不做電子商務也沒死,找京東合作,把貨給京東一樣的。說電商不虧錢的時候,你發現電商砸廣告買流量的大幅度減少。

京東有兩種業務模式,一種自營,一種第三方開放平台。絕大部分媒體,包括很多投資人都一直認為,自營吸引流量,不賺錢,京東將來賺錢主要靠第三方。這是不對的,我們將來賺錢大部分還是靠自營。這些人根本不懂這個行業。非常簡單,自營做了價值鏈條的一半,第三方只做了20%,截了客流而已,倉庫沒做,品質控制沒做,你要賺更多的錢?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道理了?


牛文文:大家都在做客流。

劉強東:對呀。很多人說第三方更賺錢,因為它有一個財務假像在裡面。自營做一萬億,第三方也做一萬億,自營5%的淨利率,第三方最多1%2%;都是一萬億,自營賺500億,第三方只能賺100億到200億之間,就這麼簡單。財務假像是什麼?一萬億交易額,10個點的扣點,就是1000億,淨利潤200億,淨利率不就是20%嘛?不是比自營賺錢嗎?那是因為算的是扣點的淨利率,應該算交易額的淨利率。

國美、蘇寧,銷售額做到1000億的時候,淨利潤做到50億,但你看萬達廣場,有很多店,交易額做到1000億的時候,王健林(萬達集團創始人)淨利潤絕對沒有50億。


牛文文:未來京東要擴大自營這一塊對吧?

劉強東:對。不管自營還是第三方,長遠看,我們主要是服務於品牌商,基本上跟品牌商直簽。


牛文文:大概五、六年前,蘇寧佔比很大,三星等家電企業很依賴它。蘇寧、國美利潤上來了,家電企業又集體投訴說,所有品牌商一年的利潤加起來還不如它們兩家利潤大,品牌廠商還拿它們沒辦法。你跟品牌商的合作,它們依賴你,會不會有不安全感,反而導致京東其他的競爭對手出現?

劉強東:我們改變了過去傳統零售商欺壓廠商的局面。為什麼?因為傳統零售商成本太高,它沒有優化成本和效率。京東去年10.3%的費用率,這是京東賣了書,賣了大量的食品、日用百貨等低值品類後的費用率。如果把這些去掉,只看電子產品部分,只有8%。你看國美、蘇寧,費用率16%左右。它16%,我只有8%。京東毛利率13%就賺5個點,它們的毛利率做到21%才有5個點。它必須對品牌商壓榨,不壓就得死。


牛文文:有一天你佔了非常大的份額,也不壓榨品牌商?

劉強東:我永遠不會賺大頭,賺錢多對我不是好事——過35年特別好的日子,之後一定會有100個人進來,這世界有錢人多的是。中石油、中石化,哪個沒錢?一看,哇塞,這比我賣油還賺錢,不賣油了,也來幹這個。20111213是京東家電業務真正起來的3年,你注意到沒有,跟3年前比,中國家電企業很多淨利率已經升到3個點了。


未來要進入的領域


牛文文:將來京東可能的挑戰者,像10年前的你創業家一樣的人,會在哪些領域出現?

劉強東:電商把零售行業的成本已經壓縮到極致了,物流成本你永遠壓不了。幾千年以來,傳統零售都有物流成本,國美、蘇寧有,沃爾瑪有,這是一個硬成本,或者說是固定成本。有人說,3D打印將來現場把杯子打印出來了,如果真的實現了,我們存在的價值不大。但不管技術怎麼發達,網線裡出來牛奶,wifi裡出來皮鞋,物流的成本基本上無法逃避。至少,我們還可以送墨盒。


牛文文:中國的製造企業和品牌企業,物流成本佔比挺高。

劉強東:對,不賺錢,因為中國物流成本佔17%~18%,日本只有5%,歐美6%7%

過去,一台惠普筆記本電腦,惠普先給了神州數碼,神州數碼放在自己的倉庫裡,再在北京找一代理商,搬到代理商庫房去了,代理商又搬到海龍大廈經銷商的庫房去,經銷商這個門臉搬一個,那個門臉搬一個,這箱子搬了五六次,這是要人幹的,是要成本的,干的人沒賺很多錢。

我們馬上進入蔬菜領域。菜農的菜長起來了,三毛一斤,北京買菜的,3塊一斤。種菜的沒賺到錢,消費者還付了很貴的錢。

你說菜販子賺到錢了嗎?菜販子開著拖拉機,這地頭搬50斤韭菜,那地頭搬30斤,搬一拖拉機韭菜到當地蔬菜批發市場,批發商說好,這個收,然後在批發市場批發出去,再拿到超市去賣,每層只賺一點可憐的錢。

牛文文:你要進入這個領域,這個鏈條上的人不都失業了嗎?

劉強東:失業了他可以找別的工作。他這個工作沒有勞保,沒有五險一金,生活居無定所,孩子是留守兒童,對父母不能盡孝。為什麼不能做提高產業附加值的事情呢?比如來京東做配送員。我們一季度招了1.2萬人,二季度招了一萬人,各個崗位都需要人。

我們在縣城開了120個先鋒站。先鋒站就是鼓勵京東老員工創業。

比如(江蘇)沭陽縣,京東想進去,要租門臉,招站長、副站長,成本一大堆。怎麼辦?你是有經驗的京東老員工,你想創業嗎?想!以包干的方式給你,10年全包給你了,價格一直不漲,給你10年時間。你要被投訴了,投訴一個扣100塊錢,滿意度達不到98%,第二年別幹了。我們是無理由投訴,哪怕客戶故意找你麻煩,也要扣你錢,撞上只能算你倒霉。在北京,一年被投訴兩次要被開除,所以你別得罪人。按照京東的規則來,你能賺很多錢;不按公司規則來,第一次罰100塊,第二次1000塊,第三次開除。這是賺錢的生意,想幹的人無數。這樣他不敢服務不好。

在北京,你跟老婆分居,孩子不能帶,戶口不能落,回到家裡,老婆給你做熱乎的飯,跟孩子在一塊,住在家裡不要錢,吃好喝好還能享受家庭的幸福。在北京原來每個月到手6000多塊錢,回家拿7000-8000元。接下來做大了,你自己聘工人。

這樣就解決了成本的問題,我成本很低。


牛文文:好的公司會培養出很好的服務人才,把沒有這種規則的人變成有素質的人。這個有點像宗教一樣。

劉強東:可以說京東對社會最大的價值是,不行賄不受賄,完全按照最正道的方式把企業做成,還能給員工很高的待遇,讓消費者用起來特別好,還能賺到錢。


牛文文:京東的確把中國消費者網上購物、送貨這兩件事的體驗做到了極致。

劉強東:對,這是我們的成功之處。很多人都說亞馬遜很成功,在美國很成功,其實我們做了很多亞馬遜沒有做到的事情。美國配送員薪水大概2萬多美元,比中國高23倍,但在美國發一包裹,它的價格是中國的8倍。我們發現美國很多城市的落地配送公司是華人創業,我相信京東往外走是有機會的。


京東能超越阿里嗎?


牛文文:後面是蘇寧、國美,前面有阿里,上市以後未來10年才剛開始,京東會怎樣?

劉強東:什麼「10年超過阿里規劃」都不是我的原話。我只是說,互聯網所有細分行業,未來誰能勝出,永遠用戶體驗說了算。我們用戶體驗比阿里強,超過阿里應該差不多。


牛文文:按照利潤估值,現在阿里是估2000億美金,為什麼阿里有這麼高的利潤率?

劉強東:15000億交易額,淨利166億,淨利率1%。這跟加盟和自營一樣。你自己去開五星的咖啡店,全都是自營,要選址,搞裝修,搞一大堆的管理,可能就是2030年的時間。上島咖啡搞加盟,3年就可以開出來。當然3年之後很多就倒閉了。真要做百年企業,必須有百年企業的根基。


牛文文:阿里用眾包的方式來做,更像一個互聯網的方式,你更像一個農民。

劉強東:中國加盟做了幾十年,今天還會有加盟,但誰是主流?30年、50年後看,最後都是直營。麥當勞、家樂福、星巴克,全都是幾十年直營發展起來的,我沒看到哪一家靠加盟做成了百年老店。想做百年老店得忍百年孤獨,想賺快錢都不是做百年老店的。


牛文文:人家也許業務迭代呀,2B業務不行了,再做2C業務,2C業務不行了,再做支
付,再搞文化。

劉強東:對呀。所以我剛才說了,我們今天談的是2C行業。我們做金融、物流,是因為它們是消費市場的附加產品。當然它搞文化、電影,都可以,市場是有的,沒錯。


牛文文:有人說你是獨裁者,阿里是合夥人制。

劉強東:我覺得概念的爭論,沒有意義。這跟消費者有關係嗎?每個人都知道用戶體驗是最重要的,但我們往往脫離業務,脫離消費者,談什麼集權還是合夥人。


牛文文:我們黑馬營經常有這樣的討論,你要做百年企業就要控制股權多一點,然後才能往下傳。你融很多錢,自己團隊留很少的股權,極其容易發生上市以後創始人被換掉的情況。

劉強東:那也不一定,索尼屬於誰的?說不出來;你也不知道IBM屬於誰,人家照樣活得好好的。為什麼非要一個人控制企業?我覺得核心還是股東的性質。我們還很早期,剛起步,如果企業到很成熟的階段,還是用職業經理人才能做成百年企業。


牛文文:風格方面,你們是不是也有獨裁和民主之分?

劉強東:我覺得永遠不能說它是獨裁還是民主的。適合你的企業,員工能接受,這是最關鍵的。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AB,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選擇,造成這個公司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的管理,不同的控制權,沒有什麼好壞。

中國互聯網產業概念太多了,很多人造了好多詞,太想找什麼新的模式。其實從人類社會發展來看,真正的商業模式創新幾百年才有一次。中國的創業者老去想所謂的商業模式,像喬布斯那樣創立新的商業模式是很牛,但更多創業者不可能創立新商業模式。創業者一旦找對商業模式,應該縱深發展,把它做得越來越精細,而不是每天坐在這兒想C2BC2F


牛文文:移動呢?大家都覺得你跟騰訊的結合是前所未有的事業。

劉強東:肯定很重要,未來電商行業來自移動端的銷售額將會大幅增長。

— 整理 本刊記者 盧旭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