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法律140626侵權法(十一) Rylands v Fletcher原則1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6/26/%E6%B3%95%E5%BE%8B140626%E4%BE%B5%E6%AC%8A%E6%B3%95%E5%8D%81%E4%B8%80-rylands-v-fletcher%E5%8E%9F%E5%89%871/

法律140626

侵權法(十一) Rylands v Fletcher原則1

蕭律師執筆

 

雖然侵權法主要基於過失,但有例子說明責任並不必然基於被告的疏忽。***

例子之一就是基於Rylands v Fletcher(HL1868)一案定下的原則。 此原則初起於騷擾,逐漸演變成一條截然不同的原則,支配著溢出危險物質的責任。 到下述Cambridge Water案時,更發展成一套清晰的普通法原則,被視為騷擾法的伸延。 及至Tranco v Stockport Metropolitan BC(2003)一案,上議院確立這條奉行了150年的法律原則是不能拋棄的。

 

Rylands v Fletcher大致的案情如下:

被告雇用獨立承包商建造一個水塘貯水以供應給他的磨坊。這個水塘是建造在一個已廢棄的煤礦場通道上方。這個通道因水的壓力而塌下,溢出的水使原告的煤礦場泛濫。被告並無疏忽,事程也不構成私人騷擾的基礎,因被告已採取合理的謹慎雇用合資格及有經驗的獨立承包商。

 

被告的責任是基於“一個人為了他個人的目的收集及保留在他的土地上任何東西,而這些東西如溢出很可能造成傷害,則此人須為保留這些東西自承風險。” (法官Blackurn語)。這個原則得到上議院的支持。

 

上議院在裁決Rylands v Fletcher的上訴時,除支持原審法官判決外,還加多一項條件限制,就是被告將土地作「不自然用途non-natural use」。

 

所以,Rylands v Fletcher原則是由以下五個混合元素組成:

 

收集及保留在土地上

 

在Rylands v Fletcher案中,被告收集水在他的土地上,並將之貯存及保留在一水塘。此原則需要被告帶進一些東西在他的土地上;如果一些東西在土地上自然產生、溢出而做成損害,被告是沒有責任的。必須謹記,收集及貯留的東西會是溢出的物品(如在上述案件中,貯留的水就是溢出的水),但那不是責任的關鍵;收集及保留的東西可以令其他一些東西溢出,如:

 

Giles v Walker, CA1890:自然生長出的植物。

 

Pontardawe RDC v Moore-Gwyn, HC1927:突出的岩石在風化過程中落下。

 

Miles v Forest Rock Granite (Leicestershire) Ltd (1918) 34 TLR 500 (CA):被告收集及保留爆炸品在他的土地以供他的石礦生意所需。爆炸引起的飛石溢出他的土地。

 

LMS International v Styrene Packaging and Insulation Ltd (2005) EWHC 2065 (TCC):被告的生意牽涉到以發熱的金屬線切割大塊的塑膠。塑膠被收集及停留在生產的場所,但為發熱線泄出的火燒毁。

 

土地不自然的使用 Non-natural use of land

 

在Rylands v Fletcher案中,不自然的土地使用就是建造一個水塘。「土地不自然的使用」的意思要從判例法case law中找尋。

 

Richards v Lothian, AC1913 (PC) 的裁決,水由水管中泛濫出來不能算是「土地不自然的使用」。土地不自然的使用「涉及一些會增加別人危險的用途,不是土地一般的用途」──Lord Moulton語。這定義得到上議院在Read v Lyons & Co Ltd(HL1947)所肯定。大法官Porter加以引伸:「甚麼是危險或不自然使用,將依不同環境、不同時代與人類不同的習慣去評估。」

 

Musgrove v Pandelis (CA1912):在停車場內,被告的一輛汽車的油箱貯滿氣油,引起著火,漫延至鄰近物業,法庭裁定运是不自然的土地使用。在今時今日的社會,車停放在車房會被視為不尋常土地使用是不可思議的。土地的使用一般分為「普通」和「不尋常」。法庭採用「不自然土地的使用」用語,很富彈性,在應用此原則時可以適應不同時、不同地的環境變遷。在以前,家庭食水供應、家居的火、屋內及商店內的電綫、樹木種植(除非樹木是有毒的)都被視為「自然」的土地使用。

 

Transco plc v Stockport Metropolitan Borough Council (AC2004):委員會(被告)使用一條三吋口徑的水管供應水到它擁有的一座樓宇各單位,大量的水由喉管中漏出,流向被告其他他的土地,引致土地下陷及山泥傾瀉至一個前鐵路的堤坡底部,由是沖去原告的煤氣總喉管的二十七公尺長的支架,而支架是建築在堤坡之內,結果令原告要花£93,681維修支架及覆蓋喉管以防氣體泄漏。被告根據Rylands v Fletche原則尋求討回這匹金錢。

 

上議院不接受此索償納入Rylands v Fletcher原則的範疇,理由是用喉管供應水是正常和日常的做法而不會引起特殊危險。一種活動是否引起危險須以現代標準量度之。由於喉管帶來的風險並不比其他管喉斷裂引致水溢出為高,故其使用並不能被視為「不自然土地使用」。Lord Hoffmann留意到,由溢出的漏水引致物業的損毁的風險一般都有保險涵蓋,這更支持此案情况並未達到Rylands v Fletcher定下、由於不自然使用土地引致特別風險的高門檻的結論。

 

如果溢出,很可能引致傷害 Likely to do mischief if it escapes

 

這個原則在過去多年曾廣泛被應用到水、氣體、電、火、爆炸品、震蕩、毒煙、旗杆、露天遊樂場的搖蕩等。這原則強調收集及貯存在土地的東西本身不一定危險,但如果溢出大多會造成傷害。在Rylands v Fletcher案中的水貯在水塘內並不危險,但如溢出則很可能造成傷害。以下是其他的例子:

 

Jones v Festiniog (1867-8): 一列載客火車散發出火花引致原告的乾草堆著火。

 

West v Bristol Tramways Co(CA1908): 被告鋪砌的木板上塗了一層油用以保護木板。這種油引發出火燄,燒毁了隔鄰的植物和矮樹。

 

Hillier v Air Ministry, The Times, 1962: 航空部在原告的田下鋪設電纜。數年後,電纜泄電,五十條牛中有十九條一起被電擊死。

 

Crowhurst v Amersham Burial Board(1878-9): 被告墓場種植紫杉樹yew,但橫枝伸至隔鄰的田。原告的馬吃了伸過來的枝葉而死亡。

 

  • 溢出並做成傷害 Escapes and causes harm

 

必須「由被告佔有或受其控制的一處地方溢出到一處他不佔有或不受他控制的地方」:Read v Lyons & Co Ltd(HL1947)。被告對物質溢出的土地不須有任何權益:Rigby v Chief Constable of Northamptonshire(HC1985)。

 

究竟被告是否必須是土地佔有者卻不大清楚。Weller v Foot and Mouth Disease Research Institute(HC1866)的判決及Read v Lyons的法官語dictum所給的答案是正面的,但卻有許多判例卻相反,如Shiffman v Order of St John, HC1936及Perry v Kendrick’s Transport Ltd(CA1956)。在Transco(2003)案,上議院再確定只有在土地上有權益者始可在Rylands v Fletcher原則下起訴。

 

上述原則是否能應用在刻意出將物體突出到原告的土地就值得懷疑。似乎非法侵佔trespass是更適當的起訴理由,

 

以前曾有判例,原告在Rylands v Fletcher原則下可索償個人的傷害,但現在已很清楚,此類索償只能以疏忽為由,而Rylands v Fletcher原則只能用於與物業損害有關的索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67

法律140708侵權法(十二) Rylands v Fletcher原則 2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7/07/%E8%AA%AA%E5%8F%B2140707%E9%82%AA%E6%83%A1%E7%9A%84%E3%80%8C%E6%AD%A5%E6%93%8D%E3%80%8D/

“You are not a soldier, you are a weapon.” 電影Live.Die.Repeat.對白

說史140707

邪惡的「步操」:把士兵轉化為武器的魔法

掌門執筆— 天花亂說系列(九)

 

「步操」不只是 “步伐操練”,而步兵操練」。***

步操發明於十七世紀的歐洲,是為了因應戰場上槍枝的集體使用而創制的。**** 當時使用的前膛火繩槍準繩度低,填藥裝彈費時,如非步調一致,同時排射,便無效果可言。 步操把個人化的 “士兵”轉化為同步性的 “武器”,本質上是修訂其 “人性”,使之符合戰爭的需要,所以步操是邪惡的。 (編按:對“犬儒主義者” 朝日之流來說,人性本來就是邪惡的,那就沒所謂了。)

 

〈戲劇〉美國生產體系

1851在英國某個展覽會上面, 美國左輪手槍發明人 科爾特Colt展出其產品,並且即場進行表演。 令在場軍火專家瞠目結舌的不是產品的火力和射擊準繩度,而是工藝製作的準繩度。 他將若干支手槍拆開,把部件按組別混雜,然後隨意抽取一整組部件,即席裝嵌成一把可以發射的手槍。***

這在現代看來平平無奇的尺度,當時卻是何等不可思議。 因為那時代的槍枝都是人手製作的,由一組組默契良好的工匠群承包,製作過程中需要不斷作出溝通和微調。 美國人的革新就在於生產綫的「標準化」。*****

 

這是美國軍事工藝首次領先歐陸,當時英國最先進兵工廠Woolwich的專家們稱之為“美國生產體系” ,核心是極其精確的 銑床,由麻省的Springfield兵工廠開發出來。

美國生產體系的優勢不只於大規模生產的成本效益, 還包含了品質檢查和維修保養上面的節省。 人手製作的武器由於部件不能互換,只要局部嚴重損毁立即功能癱瘓,即時要入廠,這在戰場上就意味著退下火綫。

Th. 標準化的最大優勢是部件可以互換。*****

 

槍如此,人何獨不然?

〈sense〉人一樣可以標準化

Gellner在《國族與國族主義》一書中提出一個sense問題: 社會為甚麽要設立 “基礎教育(即中小學)課程”?

單純針對習得技藝而言,傳統“學徒制” 不是更有效益嗎?答案是:對前工業革命的社會來說,那是對的。 舉例:培養一位木匠或厨師,學徒制的確是最佳途徑。 但是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材原則上不能轉業,因為他們過早專業化定型。

工業革命之後,經由基礎教育培養出掌握讀寫能力的國民,能夠通讀各行各業的「作業手冊」,這種做法的好處是人員可以在不同行業之間調配流通。

Th. 基礎教育其實是一種標準化,最大優勢是人員可以互換。*****

(編按:這種教育體系去除人性的差異,使之符合生產的需要,就像步操一樣有點邪惡的味道。)

 

十七世紀的荷蘭率先對軍事管理及其日常運營作出重大改進, 發現長時間的反複操練能夠增強部隊的戰鬥能力,和提高士兵的團隊精神,那怕他們來自社會的最底層。***

當時的戰爭習俗要求士兵在戰場上列隊,重複地進行排射,這種做法只要求整齊劃一,沒有個人技術發揮空間。 更加不可理解的是,這種做法要求士兵徹底漠視個人和同伴的生死,專注於當下的重複排射程序,而不動搖逃跑!那就非得經過長期操練而莫辦了。

 

〈歷史〉戰爭的藝術

荷蘭 奧蘭治郡莫里斯親王是步兵操練的鼻祖,*** 1607出版的步操手冊,其精密度去到將一名火繩槍手從 持槍姿勢、填藥裝彈、瞄準,到完成發射,共分解為42個標準步驟!每個步驟配以版畫插圖,附有口令,非常之 “現代化”。

莫里斯親王的另一重大發明是狹義的「步操」,訓練士兵以整齊的步伐,按照規定的方式前進、後退、轉左、轉右,在縱隊和橫隊之間變換。***

其中最困難的是後退,前排槍手在騎兵衝鋒的氣勢壓力之下,要秩序井然地退到後排位置重新裝彈而不逃跑,很難想象要經過多久的操練!

(編按: 1575年“長篠之戰” ,織田信長就是學了 莫里斯親王的武功,以三千洋槍破了 武田家所向無敵的重騎兵。)

莫里斯親王的第三個 “發明”是參照古羅馬的軍團編制,把軍隊分割為較細小的指揮單位,以550人為一營,下隸連和排。 其表面用意是把命令在 “面對面”的條件下,能夠以 “口頭解釋”的方式,由最上層傳達到最底層,即建立了高效「命令鏈」。**** 並且在戰場上,基層單位指揮官有權對命令作彈性執行,從而得到靈活性。

然而這體制內裡還有深得多的政治意涵:在那個時代,民族國家尚未形成,人民尚未有 “愛國” 的觀念和情感。 軍官階層尚有貴族的榮譽情操維持作戰精神;下層士兵從軍出於謀生甚至被迫,敗勢之際,首要逃命,所以軍隊在逆境下缺乏作戰的粘力。 「小單位編制」凝聚士兵們的同袍意識,強化軍官和士兵的溝通能力和信任度,才是精義所在。

從這劃時代的制度奉行至今可知其無可置疑的實用性。***

 

1619年莫里斯首創訓練軍官的軍事學院,很多學院早期的畢業生服役於瑞典國王 古斯塔夫.阿道夫(1611-32在位)麾下。

軍事天才 阿道夫國王積極引進荷蘭的管理技術,融合本人的戰術風格,鑄造出瑞典歷史上第一支精兵。 在三十年戰爭中,他親率這支精兵渡海南征,橫掃北德,震驚歐陸。 他是第一位把新型人員管理技術引進戰場的名將。***

 

以上學理出自

《競逐富強The Pursuit of Power》(1982) William McNei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33

戴維斯家族的十項投資原則:成長與價值之辯 億利達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0522492

不買廉價股,不買高價股,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耐心等待直到股價合理,順流而動,主題投資,讓績優股一統天下,信賴卓越管理,忘記過去,堅持到底.

在眾多高速成長型公司中,幾個可靠的贏家(例如微軟和沃爾瑪)在每個10年期內的漲幅都位於最前列。選擇下一個可靠的贏家,進行四位數的投資,那麼20年後你就能帶著七位數的投資組合退休了。每個投資者都希望擁有微軟的股票,它的股價幾乎在任何時候看上去都那麼誘人。在盈利較高的時期,其股價始終保持在30-40倍的市盈率。另外,由於收益每24個月翻一番,微軟的投資者總是發現自己兩年前隨隨便便購買的股票實在是撿了個大便宜。他們的耐心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微軟發展初期進行適度投資無異於中了彩票。投資致富的訣竅是什麼?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公開上市,訣竅就在於要在這些前景光明的公司中找出另一家微軟。但是要選擇一家能持續發展的公司,就跟指出沙灘上的哪顆海龜蛋將來會孵出最大的海龜一樣難,更別提要選擇一家高收益公司了。奇怪的是,那些熱衷於高速成長型技術股的投資者多年以來幾乎沒什麼收益。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和其他內部人士都發了財,但投資者的收益在哪兒呢?沒有一個選擇高科技股的投資者能登上《福布斯》美國富豪400的榜單,可能這是因為成功的投機需要相互矛盾的各種能力,例如能夠預見下一個新事物,並要勇於嘗試,以及保持懷疑態度和靈活性,才能在新事物被新新事物取代前就將它們丟棄。那些過於長期堅守某種技術股的投資者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的賬面收益迅速消失了,就跟他們在1970年的遭遇一樣,而且將來也會如此。在某個10年內歸類為新興行業的新事物,到下一個10年卻成為舊事物,按照舊有思維投資就會使投資者受到重創。
查看原圖
高速成長型投資的反面則是價值投資。價值投資者並不關注可能成功的公司,而是投資於已經成功的公司。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認為,當公司的有形資產(銀行現金、建築、機器等)破產清償時,收益大於以現價出售的公司才是理想的價值型投資,這樣做可以給投資者一定的安全係數。如果情況非常糟糕,公司可以進行清償,股東們的收益還能大於本金。其中的問題在於:價值型公司往往會出現問題,今天的廉價股日後股價會更低。

折中型投資

也有介於蓬勃發展的高速成長型公司和緩慢發展的價值型公司之間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收益增長穩定、股價合理。一般來說,熱門產業不會出現低價股票,因此折中型投資者會自動遠離互聯網之類奇特而危險的行業。

戴維斯家族就屬於這類投資者。他們以保險股起家,但之後嘗試了一段不幸的高速成長股投資之後,斯爾必(老戴維斯的兒子)採用父親的方法投資於其他領域,尤其是金融業。

由於折中型投資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帶來豐厚的收益,數學知識就有了一定的指導性。戴維斯堅持折中型投資長達40多年,當一個30歲的投資人開始準備退休時,40年的投資期限正是他所希望的。「投資並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麼複雜,」克里斯(老戴維斯的孫子)說道,「你現在調用現金,為的是將來能得到更多收益,這就是投資。對我們來說,整個投資過程取決於兩個問題:購買哪些公司的股票,以及該付多少錢?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一家公司的股票如果值得購買,那麼公司收益應大於支出。收益循環上漲會使股東收益最大化。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價格經常忽略不計。」

很久以前,人們購買股票是為了得到股息,但是股息就像過山車一樣上下波動。如今,收益則是最重要的,克里斯首先會以懷疑的態度審視收益,然後再決定股價是否過高、是否具有吸引力還是比較公允。

克里斯說:「我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完全擁有某公司,那麼到了年底,在扣除足夠的維持現狀資金之後,在為今後發展再投資之前,我們究竟能得到多少收益?得出的結果稱之為『所有者權益』。這種計算並不簡單,我們需要核算股票期權、折舊率、遞延稅項以及其他一些細微的因素。所有者權益幾乎總是低於公司賬面收益。」

「我們同樣對債務情況進行周密的調查。兩家公司的收益和股價可能相同,所以表面上股票估值也是一致的。然而,如果一家公司負債纍纍,而另一家則沒有債務,他們就完全不同了。」

在將那些通常憑空想像的「賬面」收益轉化為「所有者權益」時,克里斯會將所持有的股票的預期收益與持有的政府債券預期收益進行比較。債券持有人得到的是預期收益,而股票的收益可能大於債券,但通常風險也更大。為了進行比較,克里斯將「所有者權益」轉化為「盈利率」,即將收益除以股票價格,也就是市盈率的倒數。因此,如果一隻價格為30美元的股票收益為2美元(市盈率為15),則其「盈利率」為6.6%,高於同期債券收益。但如果一隻60美元的股票收益為2美元(市盈率為30),則其「盈利率」為3.3%,低於債券收益。

「如果你購買『盈利率』僅為3.3%的股票,而不去購買利息為6%的債券,那你就是瘋了,除非將來盈利率會上升,」克里斯說,「換句話說,它必須能夠上升。」

「難點就在於預測公司未來8-10年內的發展。為了使預測比較接近,這家公司就必須相對具有可預測性。你無法預測一家典型的高科技公司未來10年的發展。即使你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購買科技股(我們以15倍市盈率購買惠普的股票),股票回報率要趕上債券回報率可能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十項基本

在歷經50年試驗、犯錯和改進之後,戴維斯策略在祖孫三代人中都發揮了作用,而每一代人又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時代發展,但有10項基本原則保持不變:

1.不買廉價股。20世紀80年代的經歷使斯爾必認識到,大部分廉價股只值這個價錢,因為它們是普通公司所發行的。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會始終保持低價,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會預測好時機何時到來,這也正是他們一貫的做法。公司業績可能會恢復,但這僅僅是個假設。「即使能夠恢復業績,」斯爾必說,「花費的時間也常常會超出任何人的預期。只有受虐狂才會喜歡這類投資。」

2.不買高價股。有些股票之所以價格高昂,是因為它們是由卓越的公司所發行的,但斯爾必同樣不肯購買這類股票,除非股價相對於其收益而言比較合理。斯爾必認為,「任何公司的股價都沒有吸引力。」戴維斯家族的人從不會多花錢買衣服、房子或度假,為什麼投資者要為收益而多花錢呢?畢竟,無論他們何時進行投資,投資者要買的不就是收益嗎?

根據克里斯的說法,那些下場悲慘的熱門股所存在的問題可以用「外強中乾」來形容。以一家虛擬企業的股票GoGo為例,這是一隻投機性股票,它的主營業務是什麼呢?誰在乎呢!無論它是干什麼的,GoGo的出現都極受歡迎。投資者以30倍的市盈率購買股票,四年內GoGo有些萎靡不振,收益「僅」上漲15%。對大部分公司而言,15%的增幅已經很不錯了,但是GoGo的投資者卻希望能增長更多。現在,他們不大願意購買GoGo,而且現在只需要以當年價格的一半--15倍的市盈率買入,從而導致股價出現了50%的「調整」。

此時,賬面收益消失了,任何很早之前就購買GoGo並經歷了短暫鼎盛時期的投資者僅僅得到了6%的年回報率,剛好抵消其風險。美國政府債券的利息也為6%,但風險卻小得多。

一旦一隻高速成長型股票的價格下跌,投資者就不得不面臨一個無情的數學公式:如果一隻股票的價格下跌50%,那麼它要回到收支平衡點,就必須上漲100%。

3.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斯爾必認為,選擇那些收益增長速度高於股票市盈率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資。他不會購買GoGo,而是尋找像SOSO(一家虛擬的地區銀行)那樣的公司。SOSO的收益率為13%,並不引人注目,股票則以適度的10倍市盈率出售。如果SOSO在今後五年內仍能保持預期收益,並使投資者能夠以15倍的市盈率購買股票,那麼耐心的股東們就能得到20%的年回報率,而若投資於GoGo,年回報率僅為6%。

有時候,戴維斯家族還能發現一隻「秘密成長股」,有著SOSO的名聲和微軟的盈利能力,即合理的價格、豐厚的收益,兩者的結合實在令人無法抗拒,而戴維斯發現美國國際集團(AIG)以及其他許多公司的股票都屬於此類。

如果AIG的股票是領先股或改良股,投資者自然會以高價購買。但作為一家單調沉悶的保險公司,AIG從沒有出現過理性或非理性的購買熱潮,股票長期低估使股價下降的風險降至最低。

4.耐心等待直到股價恢復合理。如果斯爾必看中某家公司,但其股價過高時,他會耐心等待時機,直到股價回落。雖然那些一年內會改變三四次投資策略的分析師們有機會購買IBM、英特爾和惠普的股票,但偶爾出現的熊市卻成了謹慎投資者們的最佳夥伴。就像戴維斯過去常說的:「熊市能使投資者發大財,但他們在那時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有時候,一個行業會出現自己的熊市。20世紀80年代的房地產熊市蔓延到了銀行,從而使斯爾必有機會購買花旗銀行和富國銀行的股票。20世紀90年代初,克林頓政府誤導性的醫療改革項目導致醫藥股出現熊市,一流製藥公司(例如默克、輝瑞製藥、禮來公司等)的股票均下跌了40-50個百分點,而斯爾必和克里斯在上述三家公司都有投資。

任何一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熊市,漏油、集體訴訟、產品回收等負面新聞會使公司股價下跌,而此時正是購買股票的好時機,前提是公司的負面新聞只是暫時的,並不會阻礙公司的長期發展。

「當你購買的一家實力雄厚公司的股價下跌時,」斯爾必說,「你會有一定風險,因為投資者的預期比較低。」

整個20世紀80年代,有一大堆以10-12倍市盈率出售的成長型股票供斯爾必選擇;而到了繁榮的90年代,這些公司卻幾乎完全消失了,克里斯和肯·芬伯格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被迫等待股價下跌。

5.順勢而為。斯爾必選擇技術股時非常慎重,但他並不完全排除技術股,兩位著名的技術恐懼者,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也是如此。

只要他能找到股價合理、有實際收益並具有全球化經營潛質的高科技公司,斯爾必就會急切地購入該股票。否則,他就寧可錯過收益最為可觀的行業。他一開始購買了互聯網股票,盈利相當豐厚。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他選擇了IBM。此外,還購進了應用材料公司的股票,並因而上演了一出鋤頭與鐵鍬的現代戲。在19世紀的淘金潮中,商人靠出售鋤頭和鐵鍬發了大財,而那些去淘金的人則破產了。同樣地,應用材料公司靠將設備賣給半導體行業的淘金者而發了財。

6.主題投資。「自下而上」型的選股人是投資於那些前景良好的公司,只要公司有發展前途,無論是石油鑽探業還是快餐連鎖業,他們都樂於投資;「自上而下」型的選股人則會首先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找出有可能興盛起來的行業,然後再從中選擇公司。斯爾必兼有這兩類選股人的特徵,他在投資前會首先尋找「主題」。而很多時候,主題都是相當明顯的。

20世紀70年代的主題就是氾濫的通貨膨脹。斯爾必的風險基金選擇了石油、天然氣、鋁以及其他大宗商品類公司,因為儘管物價上漲,這些公司仍能盈利。到了80年代,有跡象表明美聯儲已成功地抑制了通貨膨脹,斯爾必由此發現了一個新的主題,即物價回落、利率下降,並因此而削減了硬資產,轉而購買金融資產,也就是銀行、經紀和保險公司的股票,因為利率下降使金融業從中受益。斯爾必將40%的基金投入金融機構,正好趕上了它們大步前進的好時機。儘管這類「秘密成長股」的收益增長速度並沒有微軟那麼快,但它們的回報仍然很喜人。

到了20世紀90年代,斯爾必和克里斯則根據另一個明顯的主題展開行動:嬰兒潮老齡化。隨著美國歷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逐漸老齡化,藥品公司、保健業和療養院成了受益者。藥品股票出現過一次大幅度上漲後,斯爾必開始等待下一次股價下跌的到來。

7.讓績優股一統天下。典型的成長型共同基金每年會出售90%的資產,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可能更有發展前景的商品。紐約風險基金的周轉率約為15%左右,而戴維斯家族購買股票後一般不會拋售,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可以不用支付長期收益的巨額資本收益稅。這種方式使交易成本較低,而且避免了頻繁交易中可能出現的失誤,頻繁交易的投資者盈虧的風險則各佔一半。

在斯爾必很小的時候,戴維斯就一直告訴他選擇時機根本沒用。現在,斯爾必又將這些話轉告給克里斯和安德魯。

「我們以長期可以接受的低價購買股票,」斯爾必說,「最終,希望股票能以『合理價值』出售,而一旦達到合理價值,只要收益能持續增長,我們就會長期持有該股票。我們願意以合理價值購買股票,但最終還是希望這是一隻成長股。」

「我會安安心心守著一隻股票度過兩三個蕭條期或者說市場週期。那樣的話,我就能瞭解公司是如何應對經濟蕭條期和繁榮期的。」

8.信賴卓越管理。戴維斯的投資依賴於AIG的漢克·格林伯格之類卓越的經理人;同樣,斯爾必也信賴英特爾的安迪·格羅夫和Sun American公司的艾利·布洛德。如果一位優秀的領導人離開了原先的公司去了別處,那麼斯爾必也會相應把資金投入該新公司,因為他信賴該經理人的才能。當傑克·格倫霍夫從富國銀行調到第一銀行,斯爾必立即購買了第一銀行的股票,而當哈維·格魯布出現在美國運通公司時,他馬上購買了運通的股票。

「任何一家公司要獲得成功,優秀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這是華爾街公認的真理,但是一般的分析報告總是忽略這一點,」克里斯說,「分析師總是喜歡討論最新的數據,但是對我們而言,如果沒有事先評定公司領導人,我們絕不會購買任何股票。」

9.忘記過去。「計算機及其無窮無盡的數據庫總使得投資者關注過去,」斯爾必說,「人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根據過去預測未來。」華爾街的風風雨雨告訴我們最寶貴的一點就是,歷史不會完全重演。自1929年的大蕭條後,25年來投資者一直不敢購買股票,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1929年的歷史很快就會重演;二戰後,投資者不買股票的原因在於他們認識到經濟蕭條總是伴隨戰爭而來;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投資者不買股票,是因為他們正在準備應對1973-1974年熊市的重演。正如斯爾必在1979年所寫的:「如今的大部分投資者都花費了過多的時間用來防禦那些我們認為不大可能出現的相同程度的經濟衰退。」1988-1989年,投資者不買股票,是因為擔心1987年的經濟崩潰又將重演。而上述種種情況,他們事後都會感到後悔。從華爾街的投資經歷中可以學到無數謬誤,例如:「只有公司收益上升,股價才會上漲。」事實上,公司收益下跌時,股票通常表現良好。「高通貨膨脹率會危及股票。」但20世紀50年代初的通貨膨脹並沒有危及股票。「購買股票是防禦通貨膨脹的最佳保障。」但20世紀70年代初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10.堅持到底。「股票在1年、3年甚至5年內都會有一定風險,但10-15年就不同了。」克里斯說,「我父親進入股市時正逢股市巔峰期,但20年後當初糟糕的表現已經無關緊要了。在致股東的信中,我們一再重申:我們是在跑馬拉松。」

基金王朝戴維斯家族

  從祖父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開始,到兒子斯爾必、孫子克里斯和安德魯,名耀華爾街的戴維斯家族,以屢試不爽的價值成長投資戰略和對投資的執著,成就了美國史無前例且最成功的投資家族。

  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是這個投資家族的開創者,早年間,他就職於紐約州財政部保險司,在20世紀40年代,許多保險公司的股價並沒有如實反映出他們的全部資產。面對這些「被分析師遺漏、被經紀人忽略」的物超所值的投資標的,戴維斯果斷出擊,1947年,38歲的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辭掉了這份可以給他安穩收入的工作後,跟妻子借來了5萬美元,開始經營起了自己的投資公司。

  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這也是戴維斯基金家族的起點。20世紀40年代末,道瓊斯指數在達到l80點後不停地兜圈子,華爾街將保險股票拋在腦後,戴維斯就像一輛有軌電車,始終在保險行業的軌道上行駛如果美國的保險股價格過高,他就投資其海外市場的保險股;憑藉勤儉節約的作風和長期投資的戰略,運用最基本的保險股投資組合,一步一步創建了戴氏王朝。45年後,戴維斯5萬美元的初始投資實現了1.8萬倍的增長。

  戴維斯沒有將巨額財產留給後代,而是贈與了他們一份可以世代相傳的禮物極度節儉的美德、複利的理念和選股的入門技巧。雖然戴氏家族腰纏萬貫,戴維斯卻極為節儉,戴維斯認為「花一美元便是浪費一美元;不花這一美元就可以用來複利」。他的節儉咒語「用盡、穿破,湊合著點、克服著點」,這一直伴隨兒孫們的成長過程。在長大成人以前,他們家族的孩子們都不知道家裡其實很有錢,孩子們從父親或祖父身上學到的是:花錢,尤其是亂花錢,是一種令人後悔的壞習慣。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在這個家族面前終結。第二代的斯爾必·戴維斯(Shelby Davis)創辦了自己的投資公司,並接管了紐約風險基金。他投資保險、銀行等永遠不會過時的公司股票,購買自然資源股、遠離熱門股,並選擇適度成長股,使風險基金在華爾街始終保持頂尖選手地位,他執掌的28年中有22年擊敗了市場。第三代的克里斯·戴維斯(Chris Davis)及安德魯·戴維斯(Andrew Davis)均是華爾街很著名的基金經理。

  戴維斯家族的投資是真正意義上的長期投資:「不是5年10年,而是終身永久。」他們的投資,從大多數美國人「不敢購買股票」的20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至大多數美國人「不敢不購買股票」的20世紀90年代。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中,他們經歷了「兩度漫長牛市、25次股價回落、兩度慘烈熊市、一次市場崩潰,以及七度輕微熊市和九次市場蕭條」;還見證了三次重大戰爭、一次漫長的通貨膨脹。戴維斯家族在這些曲折磨難中始終堅持長期投資即一生投資的理念,經過50年的試驗、犯錯和改進而形成的「戴維斯戰略」,在祖孫三代人中當然都有相應調整,但有10項基本原則始終不變:不買廉價股,不買高價股,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耐心等待直到股價合理,順流而動,主題投資,讓績優股一統天下,信賴卓越管理,忘記過去,堅持到底。

作者:約翰·羅斯查德 譯:石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04

《專家傳授》營養師開菜單 少油、少鹽更要低GI 健康飲食3原則 教你吃對澱粉

2014-08-04  TCW
 
 

 

低GI(升糖指數)飲食方式,已經蔚為健康飲食新指標。

《今週刊》邀請知名營養師謝宜芳,分享三個飲食原則,並開出低GI飲食菜單,讓你吃出美麗又健康。

撰文‧許瓊文

還在用計算卡路里的方式減重嗎?近年來,「低GI飲食法」已經成為減重、健康飲食的新方法。在日本風行的「胰島素減肥法」,事實上就是低GI飲食法。

GI值就是升糖指數,若吃進低GI值食物,血糖可以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正常人可遠離糖尿病風險,而已經有糖尿病徵兆的人,更能有效控制血糖。除了健康之外,低GI食物消化速度較高GI緩慢,比較不容易有飢餓的感覺,不會暴飲暴食,就不容易囤積過多脂肪,自然就不易變胖。

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說,過去十多年來,大家奉行卡路里減重法,在美國臨床上發現,有些肥胖的人在飲食上已經採取少油、低鹽等方式,精密計算每天總卡路里的攝取,體重還是減不下來,或是容易復胖。

「就像是拼圖少一塊,問題就出在吃太多GI值高的食物。」羅福松進一步解釋,最正確的飲食觀念,就是計算卡路里「總量」後,還要仔細挑選食物「品質」,選擇低GI的飲食攝取。

事實上,低GI飲食法則並不是只有減重或是糖尿病患,才需要遵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認為,預防更勝過治療,不要胖到得糖尿病,才做飲食控制,一般的人要維持身體健康,更應該遵守低GI的飲食原則。

原則一:選對食材

糙米優於白米飯 白吐司GI偏高知名營養師謝宜芳提出三個「低GI飲食」的原則:第一、挑選低GI食材,第二、選擇低GI的烹調方式,第三、正確的用餐順序。食物的GI值會因為烹調方式有所改變,所以低GI飲食法,除了選對食材也要用對烹調方式。

低GI飲食中,食材的選擇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許多人會認為只有加了「糖」的東西,吃起來甜甜的才是高GI,事實上有許多「澱粉類」食物,都是高GI值族群。

蘇秀悅說,偏偏澱粉類是六大類食物(奶、蔬菜、油脂、蛋豆魚肉、水果及五穀根莖)中,每餐攝取比率最高的一項,大約佔五五%,因此若不小心吃進澱粉類,也就容易把高GI食物吃進肚子。

「其實把白飯吃進嘴裡,咀嚼久了會甜甜的,就是因為澱粉裡含有很高的糖分,表示GI值高。」謝宜芳說,台灣是以米飯為主食的飲食文化,所以不可能完全不吃飯,但要懂得選對食材健康地吃。

謝宜芳建議以「全五穀類」食物,替代白米飯作為主食,例如:米飯類儘量選擇糙米勝過於白米;若要吃饅頭,也儘量選擇五穀雜糧饅頭,而非細緻的白饅頭;常吃的白麵條,也儘量改以蕎麥麵或全麥麵。

麵包大多是精緻加工後的成品,因此熱量也偏高,有的為了增加風味加了糖,使得GI值更高,在選用時要小心,或在攝取的量上面減半,以避免吃進過高熱量。即使是沒有味道的白吐司,GI值也相當高,在選用麵包類食物,儘量以裸麥、全麥等麵包比較好。

另外,有些五穀根莖類的GI值很高,也必須注意。例如:馬鈴薯、芋頭、山藥等,雖然吃起來不甜,但是也都屬於高GI食物;謝宜芳建議,如果吃了馬鈴薯或芋頭,白飯、麵條等主食的份量就要減量,控管總澱粉攝取量,並降低高GI值的攝取含量。

在水果類,謝宜芳提醒越甜的水果GI值越高,這是基本原則,像是西瓜、哈密瓜、鳳梨、水蜜桃等都是高GI。現在路跑正流行,馬拉松跑者在起跑前會吃一根香蕉,以因應跑步過程中需要的能量代謝,但是不同熟度的香蕉GI值也不同。青綠色不熟的香蕉GI值最低;熟到一定程度出現黑色斑點,即所謂的「芝麻蕉」糖分最高,GI值也最高;但是如果再繼續放,過熟的香蕉GI值又會降低。「食物就是這樣很有趣,隨著熟度的不同,GI值變化也不同,所以要聰明選擇。」謝宜芳提醒。

除了不同食材的GI值不同,食材的烹煮方式也會影響食物的GI值。

原則二:正確料理

麵不要煮過熟 吃水果比喝果汁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白飯與稀飯。雖然都是米,但因為稀飯用較多的水,澱粉被水糊化的程度高,較容易被腸胃吸收,因此稀飯的GI值比白米飯高,這是在烹調上造成GI值的明顯差異。

再以義大利麵為例,謝宜芳就建議,義大利麵儘量不要煮過爛、過熟,只要麵心熟透就可以撈起;甚至國外有研究指出,在水中加一點鹽,也可以幫助食物在烹調後的GI值下降。

同理,果汁也會比水果原態的GI值高。因為水果打成果汁後,人體更容易消化吸收,GI值就飆高。

這樣說來,幾乎所有澱粉類主食都不能吃?謝宜芳笑著進一步解釋,義大利麵不是不能吃,而是儘量不要使用罐頭醬汁,多加一點蔬菜、香菇等配菜,「用很多蔬菜來騙過自己的胃,可以增加飽足感,卻不用吃進過多的澱粉。」此外,在烹煮的過程中,要有「分層料理」的概念,避免把全部的東西放在一起煮得糊糊爛爛的。例如,謝宜芳建議的義大利麵作法(見右頁「低GI菜單」),先用油爆香大蒜與香菇,撈起後關火,用低溫油快速的炒過雞絲,透過一點油讓雞絲呈現滑嫩的感覺,就可以取代裹粉功能。

把每一種料都分開炒至合適的熟度,再放在一起加入調味料,快速拌炒一下就起鍋。而謝宜芳的義大利麵料理用的是台式醬油,而非一般的義大利麵青醬或起司醬,「這些醬料的熱量與GI值都很高,多吃並不好,醬油可以讓食物有味道又不過量。」謝宜芳說。

至於烹調方式,謝宜芳建議儘量以水煮、汆燙取代油炸、火烤,有些人可能覺得水煮的味道不夠,還是喜歡用爆香熱炒的方式,謝宜芳建議鍋內先放一些水再放油,用「水炒」的方式,食物不會過分烹煮,也不會過油,減少油煙對身體的傷害,風味一樣美味。

烹煮方式不同,食物的GI就不同,以馬鈴薯來說,蒸熟的比烤過的低,帶皮吃又好過去皮吃;而油炸薯條不只GI值高,熱量更高,是最不建議的食用方式。食物經過太白粉勾芡,例如肉羹麵、蚵仔麵線等,都屬於高GI值的食物,也應儘量少食用。

有些減重方式教大家戒「澱粉」,只攝取肉類或豆類蛋白質,加上蔬菜纖維質,蘇秀悅說確實有這樣的減重法,臨床上也看得到效果,但是營養師並不推薦,「畢竟這不是均衡的飲食方式,澱粉還是很重要的營養攝取來源。」

原則三:先後有序

沙拉↓ 湯↓肉類↓飯麵等主食既然要均衡地吃,就代表六大營養類型的食物都必須攝取一定的量,但謝宜芳也提出一個新的觀念,「不只是食物的份量、質量要控制,吃的順序也很重要。」最先選擇纖維質多的食物,比方說蔬菜,高纖維食物能降低消化速度,避免血糖值快速上升,「也可以騙過我們的胃,避免吃過量的澱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西餐中,先上沙拉、湯的原因,這才是健康的飲食順序,之後再選擇蛋白質的攝取,大部分是肉類為主,最後才選擇澱粉主食,例如飯、麵等。

同時,「細嚼慢嚥」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謝宜芳也再次強調,很多上班族因為忙,飲食不正常,經常餓過頭導致下一餐吃太快、吃太猛,除了暴飲暴食過量外,狼吞虎嚥的結果也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或是餓太久血糖太低等不穩定。

吃對順序,用正確方法飲食,降低食物在體內的GI值,避免血糖驟升,對消化系統也有幫助,才是健康的養生之道。

動手降GI

偶爾可以把飯放隔夜(但要保鮮),或是把馬鈴薯燙熟後放入冰箱冷藏,再重新熱過後食用,可以降低GI值。

汆燙義大利麵條時,若在水中加入一點鹽,不要煮太爛,可以降低麵條的GI值。

這樣吃,減輕身體負擔 —— 謝宜芳建議的低GI菜單生機飲食 中式料理 西式料理早餐 無糖高纖綜合穀物30公克無糖低脂優格(希臘優格)

綜合堅果果乾

水果:蘋果丁、番石榴丁 糙米飯8分滿

番茄豆腐

材料:番茄、豆腐、醬油

苦茶油蒜末拌地瓜葉

材料:地瓜葉、苦茶油、蒜末適量

醋味海帶芽

材料:海帶芽、薑末、醋、麻油 蘆筍酪梨沙拉材料:酪梨、蘆筍、橄欖油、酸豆、洋蔥+醃燻鮭魚(或溫泉蛋)

全麥吐司

低脂鮮奶

午餐 茄汁咖哩泡飯

材料:洋蔥1個(切絲)、蔬菜高湯1大匙、蒜2瓣、薑1小匙、咖哩粉1小匙、番茄1顆、鷹嘴豆1/2碗、扁豆1碗、糙米1碗

茄子肉醬蕎麥麵

材料:蕎麥麵120公克、日本種茄子1大顆、小黃瓜1根、毛豆半碗、生香菇3~4朵、麻油2小匙、豬絞肉100公克

梅醋苦瓜

材料:苦瓜、紫蘇梅、天然果醋

竹筍雞湯

材料:雞肉2塊、竹筍1根、薑片、乾香菇1朵 菇菇義大利麵材料:生香菇4~5朵、金針菇1包、竹筍1根、辣椒、蒜、芹菜、雞肉絲120公克、義大利麵160公克、橄欖油

晚餐

紫洋蔥芽菜拌有機豆腐

材料:紫洋蔥、黑豆芽、有機豆腐、醬油、紅酒醋

醋拌海帶芽

材料:海帶芽10克、醋、檸檬、白芝麻、薑絲適量

納豆味噌湯

材料:納豆1盒、金針菇半包、味噌高湯、胡蘿蔔絲適量

老梅醬煮鯖魚

材料:鯖魚2片、蔥2根、薑1大片、老梅醬適量

檸檬高麗菜

材料:紫洋蔥半顆、高麗菜1/4顆、鹽1小匙調味汁:米醋4大匙、檸檬汁1大匙、初榨橄欖油2小匙、檸檬薄片3片

炒豬肉牛蒡絲

材料:豬裡脊肉50公克、牛蒡1根、胡蘿蔔1/4條、菜豆5~6根調味料:醬油1大匙、酒1大匙、糖1小匙拌勻備用

蒸鮭魚佐芥末蒔蘿醬

材料:去骨鮭魚片2片、檸檬汁1大匙、鹽、白胡椒、橄欖油1小匙

配料:蘆筍、馬鈴薯

芥末蒔蘿醬材料:絹豆腐100公克、芥末醬1大匙、新鮮蒔蘿末4大匙、蜂蜜1大匙、水1/2杯、醬油1/2小匙、胡椒粉1/4小匙、橄欖油2大匙註:食譜中的GI、GL值及卡路里,皆經過營養師精心調配,不同類型的9道菜可以自由搭配食用

資料來源:謝宜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33

傳將採「只要島、不要人」的原則處理抗爭 港生罷課爭取真普選 中共強勢回應

2014-09-22  TWM
 

香港政改爭議持續延燒,為了爭取「真普選」,大專學生決定在九月二十二日罷課,佔中行動也傳聞將在十月初登場,中共對此則態度強硬,甚至傳聞已在邊境部署重兵,社會氣氛日趨緊張。

撰文‧何欣潔

「我本來可以保持沉默,繼續當一個只會讀書的機器人。但是我選擇了站出來,以罷課形式表達我對人大沒有遵守承諾的不滿……,我寧願原地踏步也不希望有假普選,因為政改關乎到香港的未來,是香港能否繼續走在民主路上的關鍵。」憤怒!可能連一人一票都沒有二○一四年九月,香港拔萃女書院中四學生呂慧盈,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公開信,呼籲同學共同站出來,挺身對原該屬於「大人世界」的普選議題表態,抗議八月底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公布的《關於香港特首普選問題和二○一六年立法會產生辦法決定》(簡稱《政改決議》)。

《政改決議》將香港普選方法設下重重門檻,香港人獲准在一七年一人一票選出特首,但候選人將由北京控制的「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決定;這個「普選框架」讓「真普選」落空,但如果在香港立法會被否決,特首選舉將沿用一二年的選舉辦法,換言之,可能連「一人一票」都沒有,引發許多港人憤怒。自從《政改決議》公布以來,焦慮、騷動而無法再平靜讀書的香港學生,絕對不只呂慧盈一人。

九月二十二日,是香港各大專、中學生約定罷課爭取真普選的日子。為了罷課行動倒數計時,上千名學生宣示響應,香港校園處處可見大字報、宣講攤,一場學潮,正在蓄勢待發。

普選原是香港與中央角力近十七年的議題。自一三年開始,由於港大教授戴耀廷提出以「佔領中環」為抗爭手段,一躍而成國際矚目焦點。未料過了一年,佔中尚未發生,年輕學生反率先串聯以「罷課不罷學」,體現公民抗命精神。罷課時程初估為一周,共計有超過二十所大專院校學生加入、七十位教授響應,中大、港大等多所知名大學校長也表示尊重。香港立法會議員范國威認為:「這將會是八九年後,中央在香港面臨的最大挑戰。」回顧香港近年學運史,八九年五月,六所大專院校罷課聲援八九民運,近七千名大專生及市民於維園集會。一二年九月,因反對中共將帶有「愛國愛黨」色彩的國民教育教材列作中小學必修,學聯發動罷課,逾八千名大專生集會。這一次罷課集會人數估計不會超越以往太多,但各界都普遍認為,罷課學生將與佔中行動匯流,形成難以預測的強大能量。

《經濟學人》九月初以「憤怒的青年」稱呼這批香港學生。報導指出,「這些青年認同自己是個香港人,更甚於是﹃在香港的中國人﹄。」

警戒!傳在邊界部署軍力

不願具名的學者也表示,一二年以來的香港學生抗議活動,已經沒有八九年共同建設民主中國的夢想,反而彌漫著濃厚的本土意識,「曾有學術機構調查,香港年輕人的中國認同來到新低點。」對於當代香港青年來說,要求中央信守承諾,以符合國際標準的程序選出特首,遠比「回歸祖國」的大夢重要。

這份港青對中國的疏離與敵意,恰恰挑動中共最敏感的神經,對香港的公民普選訴求加倍警戒。親官方的資深議員、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公開表示,香港至今有些人尚未接受香港已回歸,所以人大常委認為需要審慎點處理香港政改,如果香港人接受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下面一個直轄市這個事實的話,普選特首的門檻便不用這麼高。

言下之意,自九七回歸以來,香港人始終不願心悅誠服地做個中國人,堅持香港意識,是中共在政改堅持不讓的真正主因。《經濟學人》分析,隨著中國中產階級興起,民眾對於自己在教育、醫療、環境、財產權等議題上的無力感加深,讓中國當局面臨壓力。因此,即使此次政改爭議可能讓台灣觀感不佳,但《經濟學人》推測,中共顯然認為,阻止香港民主派在特首選舉勝出、防止中國其他地區中產階級民主訴求升溫,比兩岸統一更為重要。

中共遏止港人「真普選」的決心,絕非虛言。香港特首梁振英特別投書報紙,強硬呼籲香港人接受普選方案,「政治改革是要進一步?還是退兩步?」暗喻香港人應該接受現行這令人不夠滿意的方案,否則只好退回「更不民主」的狀態。

罷課前夕,甚至有內部消息指出,中共已在深圳、香港邊界部署軍力,不排除以「只要島,不要人」為原則處理抗議行動、維持一黨專政,情勢緊張。但對此一傳聞,范國威議員則認為,當局肯定會以強勢警力對付抗議群眾,但應不至於出動軍隊。

《華爾街日報》九月十二日分析,佔中行動目前已處於舉步艱難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必須面對中央的強硬態度,另一方面也不希望進行太激烈的抗爭行動令市民反感;如今學子拉出激進的「罷課」戰線,也使佔中行動的變數增多。

傳聞將在十月一日登場的佔中行動,究竟會往溫和或激烈的一方傾斜?考驗着領導團隊的政治智慧,也決定香港政改爭議收場的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74

交易的原則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61z.html

    如有雷同,算我抄他們的。

1,生存第一。你死了,什麽豪情壯誌智慧超人都是假的。

2,趨勢明朗時,把你盤面上所有的錢都砸下去。

3,勢不可盡,勢盡則緣分盡。在一個品種跌幅超越以往所有波段空間前,離場止盈。

4,一切交易以吃散戶為核心。散戶的定義並非以金錢數量衡量,而是以智慧來衡量。但如果有大佬級人物或機構犯錯,螞蟻啃死大象。

5,不可以美聯儲為敵,不可與中國政府為敵。當他們錯誤的時候,避其鋒芒,擊其惰歸,政府機構往往制造最大的交易機會。

6,群體智商遠低於平均智商,君子慎獨,孤獨有益。

7,長年累月的賺錢是正道,複利給你驚人回報。求暴利並非錯誤,但回撤是你累積盈利的敵人,因為數學告訴你倒退比前進更容易。

8,盡可能的了解真相,但和真相保持一定距離。有時候,要相信謠言,唯一的原則是謠言落地前離場。

9,簡單分析,簡單交易。一切分析以常識為準,一切交易要避免複雜。

10,盲從者殺。

11,金錢只代表我們控制了自己的心靈,和控制世界無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60

【專欄】創業團隊工作溝通的七個原則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1/148308.html

i黑馬註:每一位管理者,都是從管理菜鳥起步的。管理的每一項經驗,都來自於痛苦的經歷。因此,我們對於管理一定不能諱病忌醫,我們要學會解剖自己,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教訓進行歸納。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夢里秦淮


有人說所謂管理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對於創業團隊而言,在創業的全過程中,管理最核心的任務仍然是相互溝通。


我先用幾個例子讓大家理解,溝通出錯會帶來什麽問題?

√ 我們的網站技術人員,經常會告訴我們的業務人員:我對於數據庫,可以采取A方案,也可以采用B方案,各有優劣,請你告訴我應該用哪一個方案?

√ 公司的新高管,面對a部門對於b部門的投訴,往往會立即火冒三丈,事後才發現自己變成了傻瓜,a部門b部門之間的關系變得不可調和。

√ 融資幾輪的某創業公司,做大型活動的時候往往成本居高不下,在活動接近尾聲的時候還會忽然冒出來許多組費用。

√ 某公司高管,對於一個新起步的業務,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然而該項目的負責人,一直有著不同的思路,他們卻相互並不知情。

——每一位管理者,都是從管理菜鳥起步的。管理的每一項經驗,都來自於痛苦的經歷。因此,我們對於管理一定不能諱病忌醫,我們要學會解剖自己,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教訓進行歸納。

1,溝通的唯一原則就是工作目標。

被譽為管理學的大師中的大師的彼得德魯克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就指出過,工作溝通的根本就是目標溝通。在我最初看到這個原則的時候,我不懂理解它的根本。

在我前面提到的公司高管與項目負責人目標不一致的時候,這個原則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那個案例里,公司的高管的目標是,通過項目早期要快速積累用戶;而項目主管的目標是,我需要通過項目快速盈利。

一個公司一定存在不同利益的人,不同知識結構的人,不同方法的人,不同性格的人,不同喜好的人,甚至個人關系相互獨立的人。然而我們正是要讓這樣一個群體,去協同並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因此所謂目標溝通就是要讓大家對於工作的結果達成一致,對共同的利益達成一致,至於各個分立的小團隊,方法並不是最關鍵的東西。

我總結過一個道理,因為每一位管理者都是因為自己在自己的技術性的工作崗位上表現突出而被提拔的,因此每個人被從這樣的崗位提拔的時候都對自己的專業技能擁有一種崇拜,而這種崇拜帶到管理里面來是毫無意義的。在管理溝通中,往往矛盾是由於大家對於方法的認識不同而產生的。糾結於方法的對錯對於工作的完成其實毫無意義,工作溝通最根本的是我們要達到什麽結果而不是我們要采取什麽樣的方法。

2,溝通的方式有三個——用態度溝通,用方法溝通,用工具溝通。

溝通有一個前提就是雙方互相認可,離開這種雙方互相認可的態度,所有溝通都是無濟於事的,因此態度是溝通的前提。

溝通方法的第二個層面,是彼得德魯克指出的一個溝通原理,就是所有溝通憑借的是語言,但是溝通的根本,需要傳遞一種體驗,而體驗是語言難以表達的,因此在溝通中就需要一定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我們常講的,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用對方可以理解的場景,去傳遞信息,例如打比方,講故事等等。

在管理溝通中的第三個方式也就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東西——溝通工具。為什麽一個管理良好的公司,會有各式各樣的表單,為什麽管理良好的公司會采用ERP系統,那麽這些表單流程,就是我們所說的管理工具,這些工具將我們的溝通行為抽象化、規範化,最終達到管理溝通的結果。管理工具也正是一些被管理者在身處低級職位的時候十分排斥的東西。當你由低級職位晉升為管理崗位以後,你將會理解到我們的表單,我們的系統,我們的會議,都是我們可以憑借的管理工具,所以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位會善於發明並采用管理工具的管理者。

3,上下級溝通原則最小化、可執行。

作為管理者,你是否遇到勤快的屬下拖延工作的情形?

作為銷售主管,你是否遇到屬下拖延不敢出門的情形?

必須指出,這些問題的根本未必就是屬下的態度、能力問題,很可能是你的指令發生了問題。我們可以暫時拋開這些下屬的能力問題,拋開管理者對團隊的培訓問題,我們僅從在一個水準情況下管理者應該如何發布指令來探討上下級之間的溝通。

上級對下級傳遞命令是需要技巧的,本段所述的這種技巧將解決初任管理崗位者對於下發命令方法。

向下傳遞指令有兩個前提,第一個前提是下發指令者對於工作任務的分解能力,第二個前提來自於傳遞命令者對於被命令者能力與背景的具體了解。下發指令的技巧只有一個就是我所述的“最小化可執行”,其意思就是“你的下屬究竟有什麽樣的能力,能做到什麽樣的工作?”,要確保你下發命令的每一條細節都是你的下屬力所能及的。當你發現你的下屬在你所發布的命令中,有部分細節他無法達到,你就必須學會將這個環節進行細節分解,一直分解到他力所能及。當你的下屬能力提升的時候,你布置任務不必再分解到如此細節。

我們用網站運營管理來描述:當你新招聘一名編輯,他上崗的第一天,你將教會他如何發布一條資訊,必須細化到資訊的題目是什麽,圖片應該如何處理,標點符號的規範是什麽。當這位編輯工作一到兩年以後,他的能力已經足以策劃一些專業內容,這個時候你只需要告訴他,你最近工作的目標是什麽就可以。

就像一個大型的公司,董事會只需要告訴他的總經理,“你下一季的任務指標是什麽,收入水準是什麽”。

當你嫻熟利用最小化可執行原則去發布指令的時候,你將能夠切實保障指令的完整執行,同時也不會被屬下笑話成婆婆媽媽。

4,會議溝通的核心原則——一切圍繞中心展開。

我見過無數位任職超過三年以上的中層管理者在主持會議的時候,讓屬下把已經寫在文本上的工作匯報再念一遍。還有許多的會議的形式大於實質,儀式感大於解決問題。

不得不指出,會議就是用來協調工作解決問題的!

例如在互聯網網站領域,銷售工作會議就是要切實解決客戶服務的問題,編輯工作會議就是要解決如何做內容的問題,離開了這些會議的應有目標,會議將成為浪費團隊時間的巨大黑洞。

因此,學會開會,就是首先要問自己“我要通過會議解決什麽問題?達到什麽結果?”問自己如何通過會議解決團隊的協調問題,解決團隊的摩擦問題,解決團隊的利益分配問題,最終,將團隊的目標統一,細節到位,責任到人。

5,不同崗位間的溝通原則——找準接口。

在互聯網公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溝通方式,一位程序員會問提出需求的產品經理,我的數據庫將采用A方案或者B方案,你認為應該應如何選擇?

我們還會看到一位銷售員見到客戶的時候,反複強調他手上擁有一個什麽樣的產品,循循善誘地向客戶傾註這些新的知識,新的理念。

處理這些問題其實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學會換位思考用對方能聽得懂的語言去描述,用對方所關心的利益去誘導,對方很容易理解我們所表達的意思。

例如我前面所說的例子中產品經理只需要告訴程序員,我需要的技術結果和技術指標是什麽。我所舉的另一個例子中,我們的銷售員只需要告訴客戶,我們為您提供的產品能給你帶來什麽好處就可以了。

6,部門間的溝通原則——均衡利益。

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摩擦,不同的團隊擁有自己不同的團隊利益。遺憾的是,在我們身處一個環境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忽略配合部門的感受,甚至將其他部門的不配合舉動歸納到人品問題。

一般而言,高層管理者更容易深受其害,當一個部門很激烈地抨擊另一個部門的行為並進行私下投訴的時候,他一旦立即沖動地采取措施,就將會毀滅這兩個部門之間的關系。

因此,部門之間的溝通,仍然是目標溝通,溝通的方式,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大家的付出與收益是什麽?說白了就是利益的均衡!

正確的做法就是當面說,開會說,不要背後說。高管的方式應當是,對於沖突保持沈默,在公開的情況下,對雙方進行裁決。

7,合夥人間的溝通原則——相互理解、相互約束、相互幫助。

你的合夥人會不會對你充滿熱情的一項提議不聞不問,或者保持沈默?

這種隔閡來自於什麽?——知識層面,體驗層面,責任層面,分工層面。

可是,一旦當你的合夥人擁有類似的知識背景,在每一項決策面前都高度保持一致的時候,你必須承擔公司的另一個風險,也就是有馬達無剎車,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會非常危險!

另一種情況更令合夥人痛苦,就是明明看著合夥人往火坑里跳,你卻無能為力。

因此我們必須知道合夥人,必須是性格互補,知識互補,能力互補。

同時,合夥人必須學會相互對於對方的工作予以關註與體驗,當你不具備對對方工作的體驗的時候你無法理解對方提議的重要性,出現雞對鴨講的局面。

當合夥人往火坑里跳的時候,你只好做好最壞的打算,以及彌補的準備。

七個原則,全部來自於“血淚”的教訓。我們不得不用重複的幾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溝通傳遞的是一種體驗而溝通憑借的是文字和語言,因此溝通存在巨大的困難。

管理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

管理溝通的唯一原則,就是目標溝通!(文/寧哲網絡 周寧)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zhouning
 

葛衛東:我的投資原則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26

葛衛東:我的投資原則

我從1991年大學畢業就開始做投資,一開始在國營企業上班,主要是在期貨市場上,要知道做過期貨的人對人類的交易心理了解比較透。做期貨最大的一個忌諱就是恐慌心理。我們做投資特別是做期貨,第一是順勢,第二是用心靈來感受阻力最小的方向。如果你雜念太多的話,你就感受不到哪個方向是阻力最小的了。做期貨的投資者一般都非常重視風險控制,我做市場這麽多年,對投資心理一直很感興趣,散戶為什麽賠錢,主要還是不能克服貪婪和恐懼這兩大人性的弱點,其實投資的關鍵是要事先明確目標,要按照之前的策略來做。往往人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後還不滿意,這樣就容易受傷,我自己以前也有這樣的經歷,出錯的時候往往都是躊躇滿誌的時候。所以說一個目標定下來,就要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非常辯證的。
我現在做交易有三個原則:第一,是不是能通過冒1元錢的風險賺3元錢;第二,基本面分析是不是支持你投資的方向;第三,技術面是不是也支持你投資的方向,基本面能不能和技術面形成同步共振。比如6000點大家看著能漲到8000點、10000點,但是它就不漲,它開始掉頭了,這就是基本面和技術面不相符了,這種就不適合交易。
和市場保持適當距離
“40多年前,最初提出‘蝴蝶效應’並創立‘混沌理論’的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一定想不到,他的理論竟然會改變一位中國人的投資理念,並讓他掙到錢。”葛衛東笑言。
葛衛東解說“混沌理論”的基本思想,即眾所周知的:一只南美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場龍卷風。“一個微小的數據誤差會帶來與原來截然不同的結果,類似道理,股市同樣不可能被長期預測。所以,我也不對股市預測。”葛衛東談“混沌理論”帶來的第一個啟發。“氣候、構造、巖性、環境變遷、水力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導致了河床的最後形成。”葛衛東以河床的形成來闡述自己的第二個感受,“不預測市場,並不意味著放任不管。市場也有脈絡可循,我會保持和市場的適當距離,排除雜念,用心感受阻力最小的方向。”盡管葛衛東不預測股市,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
理念決定行為
2008年,在別人紛紛預測上證指數還要跌到1500點,甚至1200點的時候,葛衛東在跌破2200點時就開始介入,2000點至1800點時已經滿倉。介入的行業,主要是新能源和金融,並在上升至2600點以後,將新能源了結,轉而加倉於黃金、房地產,出色的擇時、擇股能力,造就了產品高收益。對於後市,他坦言,雖然不像1700點時那麽堅決地看多,但總體上還是偏多一點。“截止到你采訪的今天(7月15日),我們還是滿倉。”他透露。
不動則已 一擊必中
在葛衛東的辦公室里,有一張掛毯,一只獅子的頭像占據整個畫面,毛發、胡須清晰可見,栩栩如生。在葛衛東看來,投資也需要有獅子一樣的個性,善於忍耐,學會等待,不動則已,一擊必中,這也是他推崇朱利安·羅伯遜的“老虎基金”的原因之一。在記者看來,葛衛東身上確實存有“獅性”。他敏銳,善於從別人不註意的角度來觀察問題。昆明出差,以前30分鐘的路程現在走了一個半小時,讓他與不久前在日本大阪時,導遊所介紹的日本最後一個大型投資工程進行比較,並從中測算中國目前政府投資力度的大小。與此類似,他會從中國平安投資富通事件中,總結出這其實只是一次性損失,整個集團的盈利能力還在,符合巴菲特所說的“公司出現一次性事件造成的股價大跌,值得投資”。
他善於學習。交談中他提到的書籍至少有5、6本,大師們的成功案例他爛熟於心。從索羅斯狙擊英鎊的戰役中,他推算出索羅斯究竟將資金的杠桿放大至多少倍,並以此為借鑒,將自己做期貨投資的杠桿比例控制在3倍以下。他會統計分析索羅斯和巴菲特2位大師每年的盈利率,均不超過30%的數字,讓他得出只要能夠實現穩定的複利增長,就無人可敵,這讓他心態平穩,總結出“不冒險、不激進”的指導原則。從閱讀《戰勝華爾街》這本書中,他得出要避免“一葉障目”的誤區,自此從不分晝夜大量閱讀各種報告的“信息災難”中解脫,開始從更高處培養大局觀,“只看新聞聯播和第一財經”。
他善於反思。1996至1997年時,他和一個朋友分別投資四川長虹和深發展,2只股票1年多同時翻了10倍,但最終自己到手的利潤不過3倍,遠遠低於朋友,這讓他得出“小波動一定不要去理會”的結論。“做股票如找金礦。每次牛市都會有翻10倍的牛股出現,把心態放平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只要‘持’得穩,‘守’得牢,你就能抓住機會。”他告誡。
將遊戲打通關。但在記者看來,“獅性”並非葛衛東的唯一。和常人一樣,在他身上,還存有“詩性”。他師從“吳派”傳人學太極。他講述自己練習套路和推手時的苦惱、喜悅:“不僅健身,而且還能悟到投資的道理。雙手一推,非黑也非白,不好也不壞;雙手一推,非虛也非實,不慢也不快,沒有勝又何來敗,隨緣而去乘風而來,才是我胸懷。”興之所至,他以雙手來比劃招式。
他會為自己的投資團隊的默契而欣喜。“我的大局感好,我來擔任投決委主席,他們坐得住,可以一天都不動,我們優勢互補。”他介紹,“比如,我感覺到房地產行業有戲,我就會告訴他們,要關註。他們就會仔細研究個股基本面,從中篩選最好的一個。而研究的結果是,因在2008年大量拿地的緣故,保利地產的基本面要好於萬科。結果,我們選擇的保利地產果然比萬科表現出色。”
他會為目前的輕松狀態而得意。每周都會去打1、2次高爾夫,早晨起來,也會不定期的去遊泳。“而在8、9年前,我會盯一整天盤,身上也會揣2部手機,走在路上,1部用來查行情,1部用來下單。”他為擺脫以往的事務性繁瑣而滿意。公司網站上,掛著5月份公司內部藍綠杯小場足球賽的照片,“我們75前隊(1975年前出生)在打滿加時賽後,以1分惜敗75後隊。”葛衛東笑談比賽結果,“畢竟是老了,體力不如年輕人。”但自言已經“老了”的葛衛東,在談及公司未來發展時,卻一點也不顯老。看似隨意而說出的100億,200億,甚至500億,是目前5個億規模的幾十、上百倍。“我們知道市場的‘水很深’。但就像打電子遊戲,如果有能力通關、爆機,贏取高分,為何不試一試?”他發問。


馬雲說:成功的人每時每刻都會分享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身邊的朋友,您在他們的心目中會變得更有價值。​




(來源:來源: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對葛衛東的專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95

吳伯凡:沒有“415”原則,你的創業團隊必定分崩離析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4/148894.html

i黑馬:創業時的“415”原則你知道嗎?創始團隊不要超過四個人,中間一定要有一個人是老大,而且此人股份必須超過50%,否則團隊必定分崩離析。近日,在中信出版社承辦的《從0到1》新書分享會上,《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對創業者闡述自己的觀點。


\本文由演講錄音整理:

很多人還在做一個昨天的生意

全球化本質是一個技術轉移,把科技的成果從最發達的地方逐漸地向更低的臺階不斷地延伸的過程。

很多企業在中國的市場或者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基本上是遵循這樣一個規律:中國的內部分為六級市場,一些已經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淘汰的產品,三級、四級市場依然在賣,好像增長還不錯。一些企業把自己已有的產品,甚至是中國已經開始拋棄的產品在非洲等一些新興市場繼續延續。

因此,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是在做一個昨天的生意。

這樣的一種方式,在全球化的情況下也能分到一杯羹,但這是一種永遠跟進的策略,是“尾燈戰略”。有人說“尾燈戰略”非常省事,不用看導航,不用判斷路徑,就看前面的那輛車的尾燈就可以了。但是麻煩在於:前面的車要是熄火了、拋錨了、掉到懸崖里面了,後面的車要不就停下來,要不然就跟著一起掉到懸崖里去。說到底這是一種茍延殘喘,真正的競爭一定不是簡單地把美國的東西拷貝到中國來。我們是創新精神不足,山寨精神有余,我們不能永遠把山寨作為我們的一種發展路徑,這是不可持續的。


創業團隊的“415”原則
 

\在創業的時候,有一個“415”原則,就是創始團隊的最初的人,不要超過四個,最好是三個。因為超過四個以後一定會形成幫派。

“1”是什麽呢?這四個里頭,最大的危險就是我們四個都是兄弟,我們一起打江山,我們平均分配股份,我們一人25%。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公司死定了,不管商業模式有多好,不管技術有多好,都死定了。原因是最初創業的時候誌同道合,但是稍稍有所進展,有所成就的時候,每個人的主張就不一樣了。

在最危急的時候,大家容易形成共識,遇到一夥劫匪,四個人肯定會特別團結。但是不是天天有劫匪的,四個恨不得穿一條褲子的兄弟,最後可能會發生分歧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最後公司可能分崩離析,讓一個偉大的計劃開始覆滅。這種情況經常出現。

創業者需要從最初的打乒乓球的狀態到打高爾夫的狀態。乒乓球是球過來必須得打,問題出現了,創業者就必須去解決,創業初期都是打乒乓球的階段。到一定時候,創業者就開始打高爾夫了,朝哪兒打,打多遠,所有東西都取決於自己。

所以創業團隊不能超過四個股東,必須一股獨大,一個人說了算的。四個人平均分布話語權,公司就像一個汽車有四個引擎,分別朝四個方向走,車還能走動嗎?所以一股獨大非常重要。大到什麽地步?必須超過50%,另外三個人不超過50%。


投資人看中創業者勝過商業模式

創業者特別愛講商業模式,而且投資人肯定要先問創業者的商業模式。在了解商業模式之後,投資人必須要看一個更關鍵的因素,這就是創業者本人。事在人為,一件事要用不同的人來做,做出來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樣的商業模式用十個人來做,做出來肯定是十個結果。這就如同,你說你家里有一架150萬買來的鋼琴,我就相信能聽到最好的鋼琴曲嗎?不一定。關鍵是你會不會彈,你能夠請誰來彈這個鋼琴。所以投資人了解到商業模式之後,他會故意跟創業者打場高爾夫球,跟創業者玩德州撲克,看創業者是大氣還是小氣,是有錢還是修修補補?有沒有一種領導者的韜略等等?通過這些微小的事情觀察,投資人最終才決定把他的錢給創業者。


團隊是5×5不是5+5
 

\創業者最重要的是團隊。這個團隊應該有凝聚力的,不是說一下子就散的。團隊彼此之間誰也離不開誰,離開了以後,自己的價值都會減少。比如五個人在一起,是一個成熟效應,是5×5而不是5+5,這才叫團隊。

臺灣、香港都不說團結,都叫團契,不同人能夠契合在一起,跟這個團隊契合在一起。如果沒有這種團契的精神,創業是很難走遠的,有時候少一個人,整個團隊就會整體氛圍改變,組織能力改變,經營的可持續性成為問題。如果創業團隊能做到團契,是一個非常穩定,非常有凝聚力的團隊,即使競爭對手很強悍,這個創業團隊依然可以走得更遠。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論持久戰: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與港A股牛市演進脈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6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10 21:48 編輯

論持久戰: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與港A股牛市演進脈絡
作者:格隆

第一個問題:一個大牛市的崛起與成立,需要多少曲折的反複?

上面這個問題適用任何一個主體,國家、民族、企業、股市、個人……不一而足。

港A股在4月摧枯拉朽式的狂飆突進後,於5月進入歇息整理狀態。很多人在與格隆探討一個問題:解放軍到底來不來?恨嫁的港A新娘望穿秋水,怎麽等來的全是鬧洞房的人?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上一個經典的史上最牛創業團隊的故事:

1921年在馬列概念的風口中成立公司,依靠世界級營銷廣告“打土豪分田地”起家,隨後拿到了蘇聯天使輪和A輪融資,歷經11年艱苦卓絕的浴血經營,在兼並部分西方列強和國內競爭對手的資產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宣布上市。上市後也幾經波折,公司營收一度入不敷出,但長期看業績仍是逐年提高,上市65年後估值突破10萬億美金,雄居全球第二。

創業團隊成員見下圖:

(左上起依次為陳雲、秦邦憲、彭德懷、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左下依次為康生、毛澤東、王稼祥、朱德、項英、王明)

上面這段看似輕松幽默的話語,概括的實際就是新中國這家公司偉大牛市的進程:期間經歷了多少曲折與甘苦,我相信每個中國人都非常清楚。

大國崛起如此,股市走牛亦如此:如果沒有足夠的高度與視野,沒有堅定的信念與執行力,你最多是一個牛市的機會主義看客——顧順章、張國燾、向忠發,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舉個很簡單例子:如果你只是覺得港A股是這波A股大牛市能量擴散帶來的余震,你一定不會認為5月的無厘頭震蕩是重新吸納港A籌碼的絕佳機會,你一定會在五月的震蕩中撤離,並為這種撤離而沾沾自喜——這與顧順章、張國燾、向忠發的叛變沒有什麽兩樣,區別只在於叛變的代價大小。

從目前看,港股還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A股的走勢,多少有點影子股和配角的味道,但恒指(尤其國企指數)與上證指數分手的日子不會太遠了:再給時間一點時間。我們需要糾結的不是時間,而是大方向的正確。大方向正確,你所忍耐的每一分鐘,未來都會帶給你可觀的回報。

請複習5月8日格隆匯評論員的文章《Buy in May & Go away:5月是港A股最後及最佳的上車機會》。

第二個問題:打匯豐,是不是有些太冒進?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也先上一個歷史片段:

1819年5月,“南美之父”玻利瓦爾率領2000名革命軍繞過已被西班牙軍隊重兵把守的委內瑞拉到新格蘭納達(今哥倫比亞)的各路通道,長途艱苦跋涉,在極端艱險的條件下頑強翻越海拔4000米、荒無人煙的安第斯山,突然出現在哥倫畢業首都波哥大城下,並一舉擊潰措手不及的西班牙軍隊主力。這次奇襲大獲全勝,由此奠定了南美各殖民地獲得解放的基礎。

這就是南美軍事史上最有名的波亞卡戰役——放棄所有邊緣地區,黑虎掏心,直接拿下首都。

3月24日,格隆匯發出“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的號召,之後港A股在4月摧枯拉朽式的狂飆突進;

4月26日,格隆匯發出“旗幟鮮明做多匯豐”的號召。

很多朋友在目瞪口呆之余詢問:匯豐可不是中小市值的港A股,匯豐可是市值1.5萬億,恒指第一大成分股,超級大笨象,算是外資的老巢,港股帝國的首都了,這麽直接打老巢,時間對嗎?力量夠嗎?太冒進了吧?(朋友同時沒忘提醒,有三大外資行都已針鋒相對,高效率下調了對匯豐的評級)。

是的,打的就是外資老巢!

又如何?

有本事,外資集體做空匯豐試試?

打匯豐,其實表明的是一個戰略上的態度和自信:

1、中國這個巨人史上第二次戰略轉型

2、人民幣加速國際化

3、國家意誌強力輸出資本

在這樣戰略大背景下,作為幾乎唯一輸出出口與抓手的港股會是一波超級大牛市!做多匯豐,是順應這個歷史潮流,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有著足夠勝算。試圖做空者,則是與中國的歷史趨勢在做對手盤!

誰勝誰負,顯而易見。

既然是一波超級牛市,中資真正接管金融主權,首都淪陷都將是必然的特征和結果,否則何以能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牛市?
短期內攻陷首都當然不現實,但小試牛刀,圍而不打,給敵人以強大心理震懾,你焉知不會出現城內敵人投誠起義,畫龍點睛,並最終形成共同做多一個崛起中大國統一戰線的效果?

至少,你無需再繼續過往那種仰視外資,甚至盲從外資,放棄定價權的慣性靜態思維。過去港股日成交只有600億水平,4月以來,日均成交2000億,說這里有一半是南下中資一點不為過。這種背景下,說港股不會A股化,說中資難以接管定價權,都是一種不可理喻的自欺欺人,連閉目塞聽都算不上。

港股長期估值低、需要看外圍臉色、看外資臉色,只是因為沒有本土沈澱資金。

中國有四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有可以降40次的準備金率,有可以降21次的利率,一旦解除資本輸出限制,而且是以國家意誌推動輸出資本,香港會有多少定價權接管不了?有多少坑填不平?

在撰寫本文的過程中,傳來央行再次降息0.25個百分點的消息——大國有錢,就是這麽任性!

對於未來的香港資本市場,外資將永遠只是客人——朋友來了有好酒,但,如果是……。

第三個問題:港A股牛市未來會怎樣演繹?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還是先上一段新中國締造者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總結。
1947年12月25日,人民軍隊的締造者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會議上做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並在其中正式提出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指導的十項基本原則:

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後取大城市。

③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往往需要反複多次才能最後地保守或奪取之。

④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采用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

⑤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

⑥發揚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

⑦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註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

⑧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時然後奪取之。

⑨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⑩善於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休整的時間,一般地不要過長,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很明顯,毛主席這個作戰指導的十項基本原則是以弱勝強的經典路徑總結,其核心就是:
1、先打敵方力量薄弱的,我方有把握的,能掌控的,積小勝為大勝;

2、在掃清外圍,孤立強敵後,再集中優勢兵力,對敵方主力一鼓聚殲之;

3、力求一直保持高壓,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對於南下資金而言:
1、我們能掌控的是中資股,其中典型代表就是估值與A股天壤之別的“港A股”。這類股票多數不在外資覆蓋和組合名單里,屬於典型的“敵方力量薄弱,我方有把握,能掌控的”,集中力量拿下這些,積小勝為大勝,是未來很長時間的不變策略;

2、外資把守了多數恒指指標股。這部分屬於敵方力量強大,而應該被孤立的對象,可以圍而不打,遊而不擊,令其時刻感受到壓力,自亂陣腳,最後投誠起義;

3、對於最關鍵的恒指龍頭指標股匯豐,適當布局是沒有大的錯誤的;

4、真正的決戰時間在6月香港普選公投結束後,可以預期的是彼時成建制的正規解放軍部隊已集結完畢,一聲令下,殲滅戰開打;

5、長期而言,港股估值水平必定與A股縮窄乃至拉平,這預示著絕大多數港A股都可能還有翻倍的空間——除非人民幣國際化只是個噱頭。

還是那句話:一切的一切,都劍指5月後。
最後送上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後,毛主席的一句七律詩詞做本文結尾: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格隆匯聲明: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