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七章 我們的公司治理完善了嗎?(續1) 唐宋_元明清

http://xueqiu.com/1477305465/25783115
第七章  我們的公司治理完善了嗎?(續1)

      2、完善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成員提名的方式和程序。

      董事會、監事會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全體股東整體意志的集中體現。為防止董事會、監事會由少數股東控制的情形,中國證監會推行對董事、監事選舉中的「累計投票制」,規定「公司應當在章程中規定董事、監事提名的方式和程序,以及累積投票制的相關事宜」,極大地優化了上市公司董事會、監事會選舉制度,完善了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提名和選舉的方式和程序不斷得到優化,但並非完美無缺,仍有值得優化提升的空間。不管現行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是如何約定的,無法改變的事實是仍有部分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存在嚴重的「一言堂」的情形。

      根據相關規定,「單一股東或者具有關聯關係的股東提名的董事人數不得超過董事會半數」,「內部董事不得超過董事會半數」,看似對單一股東及內部人控制起到了完善無缺的限制性作用,但實際控制人事實上能夠起到影響作用的董事人數肯定會遠超過半數的規定,是因為現行規定只對大股東的董事、監事提名權上限進行限制,但沒更多向中小股東開放董事、監事的提名權。同時隨著上市公司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提名委員會的設立,該委員會擁有對股東提名的董事候選人有審查的權利,這樣形成的事實就是上一任由實際控制人控制的董事會對新一任董事會成員候選人的提名有決定權,同時絕大多數的公司董事會成員選舉中實行的是等額選舉制,即使採用了累計投票制,也無法改變單一股東對董事會的實質控制現狀。

      因此,必須對董事會的董事提名方式、選舉制度等的相關規定進行優化,以提升董事會成員構成的多樣性,改善公司治理體系的有效性。

      (1)中小股東有「徵集董事、監事提名權」。

      「持有或合併持有公司發行在外有表決權股份總數的3%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以書面提案方式向股東大會提出非職工代表擔任的董事候選人及監事候選人」,這是約定了單一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如果持有3%及以上股份的,就有董事、監事提名權,如果允許非一致行動人有合併提名董事、監事候選人的權利,允許中小股東通過對董事、監事提名權的徵集,達到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3%即可。這樣可以使中小股東更好地參與公司董事會層面的決策,優化董事會成員的來源。

      (2)取消前任董事會、監事會對股東所提名新一屆董事、監事候選人的實質審查權利。

      根據目前董事會、監事會換屆選舉的相關程序規定,有提名權的股東提名的董事會、監事會候選人的名單及資料需提交董事會、監事會進行審查,最終由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向股東大會進行推薦。從這可以看出,實際上是在任董事會對新一屆董事會的構成有絕對的話語權,不符合有實際控制人意願的董事、監事提名人將在股東大會前就被排除在外,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其他股東的權利。

     在這過程中,董事會向股東大會提名新董事前進行審查的規定,其程序本身不存在缺陷,但應更加明確董事會對新任候選人的審查範圍,只能審查其任職資格的合法合規性,不能有其他實際性否決權,誰能有資格、誰最能代表更多數股東的意志,該交由股東大會進行表決。

     (3)逐步推行董事、監事差額選舉制度,按累計投票的結果多數當選。

      在現行的董事、監事提名過程中,達成默契的新一任董事會、監事會候選人數是完全等額於公司《章程》的規定人數。在由股東大會審議時,即使有落選的董事會、監事會候選人,再行原程序進行提名,由股東大會直到選舉達到《章程》規定人數為止。這就相當於實際控制人強迫股東大會必須通過自己推薦的董事、監事成員。

      如果實行差額選舉,並限制董事會對新任董事的審查權,所有被提名的董事會、監事會候選人全額提交股東大會,就一定會形成候選人人數超過應當選人數的情形,形成差額選舉的基礎條件。再在股東大會選舉時,按照累計投票制度的累計方法進行逐項選舉,然後完全按照累計結果,從高至低匹配公司《章程》規定的董事會、監事會人數。

      試想按如果差額並累計投票選舉出來的董事會、監事會,一定能夠代表更多數的股東意志。

      3、獨立董事的獨立那些事。

      獨立董事制度本身是個舶來品,由充滿期待問世,到飽受爭議的今天,不是獨立董事制度本身有問題,而是獨立性打造上有瑕疵,「花瓶」不是所有獨立董事們主觀意願,而是制度設計使然。

      現行的獨立董事雖號稱為獨立於公司及股東的董事,但其出生開始就未保持獨立。雖然現行制度中規定:持有或合併持有公司發行在外有表決權股份總數的1%以上股份的股東均可提名獨立董事。但現在上市公司中履職的獨立董事幾乎都是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策劃推薦的獨立董事候選人,試問這樣的獨立董事怎麼可能保持其身份的獨立性。

      爭議多年,市場中推出過多個版本的新獨立董事解決方案,最可行的方案是設立專門的基金,該基金持有所有上市公司1股股票,所有獨立董事均可由該基金頒發「獨立董事任職資格」,形成獨立董事人才庫,由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向獨立董事庫中聘任獨立董事。此方案雖保持了獨立董事的獨立性,但獨立董事的薪酬如何解決。因各公司情況不一,獨立董事履職難度和風險不一,薪酬也有較大差異,無法整齊劃一。如由專門基金發放薪酬,基金薪酬來源無法解決;如由上市公司發放薪酬,仍存在獨立董事不獨立的隱患。還有中國特色的現狀,目前多數獨立董事「非貴既富」,如何讓這些社會層次較高的人選進入基金人才庫也值得推敲。

      具有中庸的可行方案是,取消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股東推薦獨立董事資格,或者其推薦的獨立董事不能過獨立董事總數的三分之一(獨立董事總數又不能低於董事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其餘候選人由持有1%以上股份的股東直接向股東大會推薦獨立董事候選人,由股東大會直接聘任。如一公司董事會共9名董事,獨立董事應不少於3名,實際控制人最多只能推薦1名獨立董事。這個雖然不能根本解決其獨立性問題,但其改革成本最低,也能一定程度了緩解獨立董事不獨立的矛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45

百度“狼性”爆發,小夥伴想好怎麽應對了嗎?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74.html

小夥伴們想必應該還記得前陣子i黑馬的文章《i黑馬獨家對話百度副總裁們:劇變這一年》,在2013年,李彥宏用自己的狼性帶領百度走的高速而迅猛。帝國擴張的過程中,無論是騰訊百度,還是阿里奇虎,他們都是一匹狼,只不過有的青面獠牙,有的是披著羊皮的狼。在商業競爭的社會,他們的行為並無高下之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審時度勢,考慮當狼來了的時候,如何聰明應對?說說百度。1,當百度占據信息入口,新浪該如何應對?2000年的元旦,站在新千年的起點,海龜精英李彥宏創立百度,憑借自身對搜索技術的積累,很快就拿下了新浪搜狐等一票門戶網站的搜索外包服務,養精蓄銳。這個時候的新浪搜狐們,作為中文門戶網站的代表,剛剛在納斯達克上市,風光無限。他們不可能料到,眼前為他們打工的白面書生,會在其後的十年間,完全顛覆了中文信息市場,將新浪們擠到墻角,幾無立身之地。2001年,百度推出獨立搜索網站,發布競價排名廣告系統,正式開始打造自己的搜索帝國。2003年,百度羽翼漸豐,先後推出新聞、地區、貼吧等內容頻道,2006年發布百度空間,爭奪博客市場,2007年遊戲、財經、娛樂頻道推出。隨著百度成為信息入口,新浪的門戶價值就不斷在稀釋,廣告收入長期停滯不前。2007年,百度正式超越新浪,成為中國最大的在線廣告平臺。到2013年,百度廣告收入220億元,而新浪只有30億元,不到前者的15%。面對百度的強勢,新浪無可奈何花落去,最終選擇了轉型微博的背水一戰。小結:從來沒有人把百度視作門戶,但百度已在不知不覺間將門戶們架空,空余一具軀體。幾乎所有的新聞、博客、社區內容,我們都可以在百度上直接獲得。百度不但是狼,更是一匹偽裝的極好的狼。在百度已經成為信息入口的現實下,新浪一度試圖通過強化品牌口碑,深化內容的沈澱來突圍。典型的做法就是:不斷細分擴充的媒體頻道,打造名人博客板塊。但很可惜,這些努力並沒有獲得廣告主的青睞,流量成本越來越高,流量價格卻沒有提升:畢竟這些流量不能為廣告主帶來更精準的客戶群定位,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促銷效果。這些先天缺陷,使得新浪最終走進了一條死胡同,無奈的開始微博轉型。但事實上,從目前的效果觀之,移動社交平臺之路已被微信堵截,微博最終仍不過是傳統媒體社區的移動化變形。如果不能改變以廣告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吉兇未蔔。2,當百度壟斷工具框,周教主該如何應對?李彥宏和周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21

是時候看漲金礦股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094

2013年黃金遭遇大規模拋售,雖然去年金礦股跌幅達50%多,但黃金可行儲量面臨向下調整、金礦公司勘探方面難以募集到資金、金礦股估值並不低,導致金礦股在黎明前可能還有一波黑暗。 黃金投資者需要考慮這樣的現狀:他們在一個升息的環境下,持有著黃金這樣的非生息類資產。 考慮到美聯儲開始縮減QE,實際利率水平很可能會進一步上升。2013年,黃金ETF投資者不斷撤資,反映出黃金與利率水平之間是相關的。 如今,很多黃金多頭已經離場了,是否可以逆向思考下,有什麽結構性因素會導致黃金上漲?這些因素可能包括中國對實物黃金的需求較為強勁、印度對黃金進口的限制不會持續下去。但是,這些利好黃金的因素在2013年也很明顯,可黃金價格依然大幅下挫。 擔心黃金價格大幅波動卻又熱衷於投資黃金的人,可能更傾向於購買金礦股。2013年,富時金礦指數(FTSE Gold Miners index)下挫超過50%,投資者們也許認為,大型金礦企業如Barrick Gold股價已於2013年觸底。去年,Barrick Gold公司股價大跌與其管理不善有關,部分投資者預期公司隨後將註重節約成本。然而,金礦企業依然面臨兩大問題: 一是黃金可行儲量面臨向下調整; 二是金礦企業勘探方面難以募集到資金(去年Barrick Gold通過股權融資募集了30億美元資金,這是一個例外)。 花旗銀行稱,金礦企業生產黃金的現金成本低於黃金現貨價格,即使減產也不太可能對黃金現貨價格提供支撐。金礦股也不算便宜。Randgold Resources公司是一個在FTSE上市的非洲礦業公司,有高品質儲備,運營成本較低,市盈率為17倍。Rio Tinto公司運作多種金屬,市盈率為10倍。金融時報LEX欄目認為,在黃金黎明到來前,可能還有一波黑暗要先降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85

【i黑馬法律顧問】修改後的《公司法》:創業更容易了嗎?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9/57753.html

阿創:阿律,聽說最近修改了《公司法》,新修改的公司法對我們創業者有什麼影響啊?

阿律業界和法律界普遍認為這一次修改意在降低創業門檻,刺激市場活力。這次《公司法》修改主要涉及三方面:

第一,將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取消公司股東(發起人)應當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出資,投資公司可以在五年內繳足出資的規定;取消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應當一次足額繳納出資的規定。公司股東(發起人)自主約定認繳出資額、出資方式、出資期限等,並記載於公司章程。

第二,放寬註冊資本登記條件。取消有限責任公司最低註冊資本3萬元、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最低註冊資本10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註冊資本500萬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股東(發起人)的首次出資比例;不再限制股東(發起人)的貨幣出資比例。

第三,簡化登記事項和登記文件。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認繳出資額、公司實收資本不再作為公司登記事項。公司登記時,不需要提交驗資報告。

按照國家工商總局的說法,這次修法進一步降低了公司設立門檻,減輕了投資者負擔,便利了公司准入,為推進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


不過創業者們要有心理準備,學者和創業者對於這次法律的修改的影響是有爭議的。焦點在於這些改變真正會讓創業者創業更容易嗎?對於整個市場又會帶來什麼影響?

1、取消公司註冊資本最低限額,變實繳登記製為認繳登記制,這對創業有怎樣的實際幫助?

最明顯的變化是,按照原來的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註冊資本不得低於3萬元,一人公司註冊資本不得低於10萬元,還有首次出資比例和資本實繳的硬性規定,並且需要在註冊時提交驗資報告。修改之後,創業者只需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申報,哪怕這個金額只有1元,也可以依法設立合法的公司;無需實繳資本,即不用在規定的兩年或五年內把這些錢打到一個賬戶上了;只要將註冊資本數進行申報並納入公司章程,不需要湊大量資金,不需要來來回回往驗資機構跑,創業者就可以完成擁有一家公司的夢想。

但這一重大改變對創業者究竟有多大的幫助?也有冷靜的聲音出現。曾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KAB創業俱樂部主席的葉春群認為,「對於創業者影響並不是很大,可能只會在一定程度刺激創業者的熱情」。因為公司法之前對絕大多數公司註冊資本的要求並不高,真正想要開辦公司的人早已經準備好了這筆「並不是很多」的資金。退一步講,即便實在掏不出3萬元,創業者也可以選擇以個體工商戶的形式創業,因為個體工商戶是沒有最低註冊資本限制的。事實上,公司註冊後真正需要的融資便利才是我國體制下的小微企業的發展短板,而不是起步階段的最低註冊資本。

2、門檻降低,風險比以前更大了?

現有的商業社會中,不管是實繳制還是認繳制,註冊資本永遠是一個公司實力的象徵。很多小老闆在創業時期談判時都有體會,很多公司明確表示「只和大規模的公司談」。對於以大學生和年輕人為主力軍的創業者來說,成立一家資本雄厚的大公司又不太現實。因此,取消最低註冊資本金對互聯網、高科技企業的意義很大。

然而與便利和效率一同到來的還有風險。既然一塊錢就可以註冊一家公司,而且繳足註冊資本的時間沒有限制,那麼現實中很可能出現這樣的狀況:一家公司章程寫明註冊資本一億元,100年內完成資金到位,但實際股東只投入了1萬元。在100年未到之前,債權人沒辦法提出訴訟要球,債權人也沒有精力去調查公司的實有資本。

任何改革都是有風險的。有限責任公司的有限責任被利惡意用,會嚴重損害債權人的權益。中國現行的法律體制還不成熟,社會信用高度還在發展。在放開管制,增強市場活力的同時,要強化的還有事先風險防範機制和事後權利救濟機制。創業者要按照自己的實力來確定註冊資本;債權人合作前要做摸底調查;最終靠市場的力量實現事後監管。同時,銀行也應逐步探索實現「老賴」黑名單等只供銀行系統內部使用的信息公開透明,以配合事後監管。

3、其他疑問:關於行政對市場的干預

修改後的公司法依然明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實繳、註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在以後的相關立法中,相關部門會不會在其他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的決定中繼續設置或者抬高實繳制或者最低限額的門檻,如在銀行,金融、融資、擔保、信貸、典當等行業,這無疑還需要有一套制約機制。

這次修法中,更重要的體現,是提高相關部門的辦事效率。行政對市場的干預永遠是創業者,尤其是中國的小創業者繞不開的關注點。如何改變過去政府的手對市場的不適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本身的手對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的高效作用,才是不斷改革的源動力和最終目的。

讓更多的人能夠「白手起家」,促進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成長當然是好事。同時,這一修法也昭示著主管部門的管理理念將由「嚴進寬管」向「寬進嚴管」轉變。然而,人們也對公司法修改後可能帶來的風險十分關注,如何保護債權人利益、健全企業主體信用等制度,都已經成為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16

普京真的瘋了嗎?NO,俄羅斯根本就不怕美國的制裁威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024

俄烏沖突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註,不少人認為普京動武會給俄羅斯經濟帶來傷害,而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只要不卷進來就可以作壁上觀。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財經博客sober look寫道: 1,不少人認為,普京當前的舉動會破壞俄羅斯的經濟,但是別忘了,俄羅斯是資源大國,油氣資源豐富,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原油與天然氣出口國,全球市場緊張對俄羅斯是有好處的,當前也不例外: 盡管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石油凈進口國(去年9月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凈進口國),但美國對俄羅斯石油的進口依賴不到5%。更恐慌的還是歐盟,《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相關數據表示,2010年歐盟34.5%的石油進口以及31.8%的天然氣進口源頭都來自俄羅斯,比來自其他各地區的進口數量都要多。歐洲難以找到新的供應方來填補這個巨大的窟窿,歐盟想要制裁俄羅斯無疑是自掘墳墓,俄羅斯可能會報複歐洲。 所以說俄羅斯根本不怕美國的制裁威脅,美金會源源不斷地流入俄羅斯的口袋。 2,美國真的可以做到“事不關己”嗎?當然不能。不少人認為,發生在東歐的沖突絕不會影響到美國的經濟,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美國的汽油期貨價格已經飆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94

你讀懂了普京增兵烏克蘭的潛臺詞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190

雖然本文作者認為,上周末美國國務卿克里和俄羅斯外長Lavrov的馬拉松式會談已經就處理烏克蘭危機的方式達成了“邪惡的”臺下共識,特別是克里在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特別強調:1)烏克蘭表示其支持克里米亞地區獲得更多自主權;2)並沒有試圖威脅俄羅斯的利益。然而,克里米亞獨立公投的順利進行,似乎已經把烏克蘭危機推到一發不可收拾之勢的地步,一邊倒支持並入俄羅斯的公投結果,是否已經終結了用和平外交手段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機會呢?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兩位專家似乎給出了啟示。以下是德國《明鏡周刊》對Fiona Hill和Cliffored Gaddy的采訪: 明鏡:接下來會怎樣? Gaddy:最後的解決方式可能是:如果公投結果如期傾向於並入俄羅斯,這將是普京作出決定的時候了。我可以想到普京會這麽說:“不,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國際先例。為了尊重國際法等因素,克里米亞在烏克蘭的法律框架內取得特殊的自主權可能是更好的方案。”普京已經把局勢推到極限,這給普京在周日公投以後有回撤的空間。   明鏡:這聽清來不錯。 Gaddy:但如果我們下周對抗普京,如果我們不能領會普京發出的信息,那麽普京將不得不重複該信息。每當普京重複一次,局勢將變得更為嚴峻。   明鏡:信息是? Hill:他已經受夠了我們針對他和俄羅斯的所有行動。他認為西方在嘗試壓制俄羅斯,並無視他所設定的紅線——幾年前對北約擴張的紅線,和現在關於歐盟和烏克蘭的紅線。 Gaddy:普京處理這次危機的風格是,他作出行動,並把局勢推向極限而又不突破極限。接著他不行動,等待觀察我們的反應。他非常認真地觀察每個敵對的領導人的行動。如果我們決定嘗試對他來硬的,他將更硬地反擊。 Hill:我們應該非常謹慎,不要利誘他,威脅他。因為普京已經重複地明確表示,他將百倍奉還這種侮辱。 ... 明鏡:我們不得不接受把克里米亞送給俄羅斯? Gaddy:Yes,不論希不希望。對於我們的外交官和政客來說,工作就是尋找一個方法向西方人們證明,我們並沒有完全投降。現在我們必須尋求一個不用利誘和對抗普京的方式。這不是因為我們害怕他攻擊我們,而是因為普京從不讓步。 Hill:對普京來說,這並非是烏克蘭的問題。這是與我們對抗的問題。基本上,他認為這件事關乎我們是否理解他的信息——我們做到什麽程度,我們能否找到一些妥善處理的方式。直到我們理解該信息前,普京將繼續以烏克蘭作為要挾。 明鏡:美國和歐盟能做什麽改變普京的看法? Gaddy:對普京來說,去年最關鍵的事態發展並非北約的東進,而是歐盟的角色。普京深信,歐盟正在扮演北約的政治武器。烏克蘭和歐盟的合作協議,要點是要求烏克蘭在俄羅斯和歐盟之間作出選擇,這是個失誤。普京認為這是對其關稅聯盟的威脅,是試圖削弱其經濟。 ... 明鏡:普京害怕西方的制裁嗎? Gaddy:他知道俄羅斯的經濟很脆弱。因此我們必須問自己:如果他清楚這些代價,那麽他現在這麽做必然有真實的動機。答案是,為了他的生存空間。他認為,現在這麽做比繼續等待造成的傷害更小。 明鏡:那麽西方可以做什麽? Gaddy:我們必須建立符合雙方利益的歐盟合作渠道,這意味著烏克蘭可以以某種方式同時與歐盟和俄羅斯主導的關稅同盟建立聯系。 Hill:德國可以發揮作用,默克爾仍然在俄羅斯有一些公信力和名望。我們必須找到方法發出信號:OK,我們知道了,讓我們把危機解決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94

比爾蓋茲下台教我的3件事 微軟 太成功錯了嗎?

2014-03-17  TWM
 
 

 

曾經,比爾蓋茲靠著一手打造的微軟,稱霸了PC產業,登上全球首富。

如今,比爾蓋茲卻因微軟太成功,成了阻礙創新、丟不掉的包袱。

《今週刊》採訪團隊直擊微軟總部,在寒冷的西雅圖,探究微軟為何從巨人變輸家?

撰文‧賴筱凡、顏雅娟、雷斯立

研究員‧楊政諭

初春三月,美國西雅圖南方的聖海倫火山依舊白雪皚皚,但市區街道上的行道樹梢,已經春芽含苞;位於西雅圖東郊的美麗小鎮雷德蒙德(Radmond),更是春色宜人,這裡是國際軟體巨人微軟的總部。二十八年前,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將總部搬來這裡,那一年微軟也在那斯達克風光掛牌上市。

那一年是一九八六年,比爾蓋茲三十一歲,這是一個電腦產業大起飛的年代,隨即微軟開始了二十年的黃金歲月,蓋茲本人已躋身全球首富之列。然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蘋果、Google的崛起,讓微軟風光不再,蘋果創辦人賈伯斯、Google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與布林(Sergey Brin)改變人類的生活,讓微軟帝國傾頹,幾乎淪為明日黃花。

二月四日,微軟宣佈了最新的人事案,蓋茲與微軟執行長鮑默爾雙雙下台,將董事長與執行長的大位分別交給六十四歲的微軟董事湯普森(John Thompson),以及四十六歲的微軟雲端及企業部門行政副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

二○一三年十月,在持有微軟僅○.八%的對沖基金ValueAct領軍下,與微軟的另外兩大股東公開要求蓋茲下台,認為蓋茲的存在限制了微軟的改革力道。在此之前,ValueAct創辦人Jeffrey Ubben甚至公開抨擊鮑默爾,揚言出清價值高達二十億美元的微軟持股,讓鮑默爾不得不黯然退休。但這只是新微軟故事的開始,也不是結束。

太成功錯了嗎?

昔日光環太耀眼,創新放不開近十年來,微軟的疲態,全寫在股價上。對比蘋果股價自二○○○年的二十四.七五美元,大漲二十倍,達五二六.二四美元,Google股價也從○四年掛牌以來,至今股價上漲十一倍,達一二一四.七九美元;微軟股價卻在二○○○年蓋茲交出執行長位置後,從五十五.七九美元,跌至三十七.九美元,下跌了三五.○七%,幾乎呈現窒息狀態。

「微軟過去太成功了!」說話的人是台灣微軟總經理蔡恩全,諷刺的是,今年是微軟來台的第二十五週年,站在台上的他,正細數那些曾屬於微軟的輝煌歷史,「我們曾經賣過DOS、Windows 95……。」歡樂的背後,他沉下臉來、收起笑容,「這家公司太大了,過去的成功,變成今天創新的包袱,改變來得太慢了。」蔡恩全沒有迴避,一針見血地點出微軟的問題。

就拿PC使用者心中根深柢固的「開始」鍵來說,iPad帶來的創新革命,慢慢地讓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受到消費者抨擊,「太難用」、「使用介面不友善」、「系統處理速度太慢」等……。

擋不住革命的浪潮,微軟終於在Win 8作業系統拿掉了「開始」鍵,看似革命性的創舉,卻在Win 8.1更新版,「開始」死而復生了,原因很簡單:「我們沒辦法放棄龐大的PC使用者。」「微軟與別人不一樣,我們有一種使命感,對我們既有的使用者有責任,這常讓我們的創新放不開。」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康容說。「就像我們很在乎相容性的問題,有的人認為這是微軟的包袱,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是我們不能放棄原有的客戶。」丟不掉PC包袱,又抓不到新的平板使用者,結果顯而易見:PC衰退、Win 8失敗;平板電腦市場壯大,微軟平板Surface銷量不振。

有自信不對嗎?

市場敏銳度降低,

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頭跑

不是微軟不爭氣,「手機市場真的很競爭,微軟也很努力在做。」康容是台灣微軟最年輕的事業群總經理,也是蓋茲在微軟的最後一位貼身文膽,「蓋茲是一個堅持不懈的人,對於科技、創新這些事,他是不會放棄的,他會做到死。」同樣的,一位已經在微軟總部工作了十八年的員工大衛也這麼說,「最好的消息就是,蓋茲擔任顧問,他會花更多時間在微軟的產品開發上。」但努力做與有成果,是兩回事。「我只能說,以前的人有燒香拜佛,微軟做了很多對的事,才有今天。但如果微軟現在沒有再往下鋪路,成長的動能就會慢慢不見。」蔡恩全說。

比起蘋果、Google,微軟同樣擁有了世界最頂尖的科技人才,這也是為什麼早在亞馬遜電子書大賣前,微軟在一九九八年就開發了電子書的原型機。然而,當時這項產品呈報給蓋茲時,蓋茲是這麼回應的:「電子書並不是微軟的正確選擇。」一位曾經參加這個開發專案的工程師說,結果微軟錯過了電子書大鳴大放的機會。

「微軟是錯失了一些機會,有時候,微軟的軟體思惟跑得比硬體還快,拖延了一些產品的銷售。」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平台策略經理馮立偉坦言。

二○○○年時,微軟與惠普等硬體廠聯手,推出Tablet PC,螢幕可一百八十度向後翻轉,下場同樣無疾而終。從電子書、平板電腦,甚至Siri這類的語音軟體,微軟很早就開發了類似產品,只是沒能真正上市,也難怪蔡恩全會這麼感嘆:「微軟經歷了數十年上上下下的產業起伏,有時候醒得早、卻起得晚。」抓不到市場風向球,絕對是微軟這十多年的最大致命傷。

○七年,蘋果推出第一支iPhone,同年十一月,Google成立了「開放手持設備聯盟(OHA)」,Android成了各家品牌支持的開放性作業系統。然而,微軟卻到一○年才推出微軟手機作業系統。

「這是個貼近消費者的年代,可是我們……。」微軟消費通路事業群總經理吳勝雄搖搖頭,感慨自然不在話下。

○七年,鮑默爾先嘲笑iPhone不過是支昂貴的機器、沒有鍵盤的設計將讓iPhone難被商務人士接受;一○年又說Windows平板將會做得比iPad更好。不過,直到今天,在市調機構IDC的統計數據裡,微軟手機市佔率只有三.六%,蘋果iPhone卻有一二.九%,而iPad仍是全球最熱賣的平板電腦,市佔率達三三.八%,至於微軟的平板,連前五名都排不上。

微軟就像一路領先的兔子,太成功的盲點,讓微軟失去了嗅出市場風向球的能力,最後只能將智慧型手機市場奉送給蘋果和Google。

一名台系供應鏈業者不客氣地說:「微軟手機最大的問題,就是(微軟)插手太多,一直向品牌廠要錢,卻沒辦法提供更多支援。」因為每生產一支微軟手機,手機廠就必須向微軟繳納約數十美元的授權費。

傳統文化不優嗎?

太習慣PC玩法,

手機品牌廠根本沒得改

說到底,過去靠著Windows統治著全球PC市場的微軟,太過習慣「授權式」的夥伴關係,也讓它一進入行動裝置市場,馬上踢到大鐵板。舉例來說,微軟Windows Phone 8作業系統,採用和Win 8系統相同內核,無非就是想透過PC優勢,迅速擴張至手機,為了保證PC、平板、手機都能相容,微軟嚴格限制手機硬體規格,包括處理器、螢幕解析度、手機按鍵、使用者介面等,全都訂好一套範本,品牌廠根本沒得更改。

手機組裝業者忍不住抱怨:「(Win 8)用起來綁手綁腳,根本無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說難聽一點,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六十分都不到。」「不管PC或NB,都不完全算是消費性產品,產品的差異性、流行元素不需要太多;但智慧型手機不一樣,手機廠一定要有差異化、有流行感才行。」Gartner資深分析師呂俊寬說,微軟手機的嚴格限制,反而成了微軟擴張的最大障礙。

「創辦一家新的公司,員工數隻有一百人,你很容易就能下決策。」康容彈了彈手指,彷彿決定就在瞬間,然而,微軟已經成了坐擁十萬名員工的巨人,一切都變得不是那麼容易。「就像十年前,蓋茲一年會來台灣兩趟,很多事情都能直接反映,現在……當然很難了。」蔡恩全忍不住輕嘆。

一九七五年,蓋茲創辦微軟的夢想很簡單,就是要改變世界,這讓全球許多的頂尖科技工程師來到雷德蒙德,與蓋茲一起工作,深信著自己能改變世界;三十九年後的今天,蓋茲不再是微軟的董事長,更有計畫地要將手中的微軟持股降到零,能否再重回昔日榮耀,端賴納德拉能否顛覆微軟了。

來到雷德蒙德的這天,天空飄著毛毛細雨。小鎮上象徵微軟的紅、黃、綠、藍色繽紛標誌,隨處可見。高層人事大震盪後的微軟總部,基層員工們,不管是老手或是新人,照常像小螺絲般地運作著,讓微軟這座龐大的機器仍可維持。只是, 將近四十年歷史的微軟,就像一部老舊機器,我們彷彿可以聽到空氣中傳來「吱嘎、吱嘎」的聲響。

比爾蓋茲(Bill Gates)

出生:1955年

現職:蓋茲基金會創辦人

經歷:創辦微軟

學歷:哈佛大學輟學

微軟

成立:1975年

市值:約新台幣9兆元

主要業務:作業系統與軟體開發、銷售

近三年營收:

2013會計年度:778.49億美元2012會計年度:737.23億美元2011會計年度:699.43億美元微軟停滯的13年!

從2000年蓋茲交出執行長大位後,蘋果、Google進入爆發成長的13年,iPhone、Android平台都改變了世界,唯有微軟還停留在原地,股價幾乎呈現窒息狀態。

蘋果

2007 / 06 蘋果發表第一代iPhone,揭開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

2010 / 04 蘋果發表第一代iPad,宣告PC進入大衰退

股價漲幅20倍

谷歌

2008 / 09 Google發表Android開放式平台,破壞微軟的封閉商業模式。

股價漲幅11倍

微軟 股價不振

2000 / 01 比爾蓋茲CEO交棒給鮑默爾2001 / 10 發表Windows XP,成為史上最受歡迎的作業系統2001 / 11 首次發表XBOX遊戲機2007 / 01 發表Windows Vista,成為史上最不受歡迎的作業系統2009 / 06微軟發表搜尋引擎Bing,力圖瓜分Google市佔2009 / 10 微軟發表Windows 7 2010 / 11微軟發表體感控制器Kinect,令市場耳目一新2012 / 06 微軟發表Win 8、平板電腦Surface,力挽頹勢2014 / 02鮑默爾CEO交棒給納德拉

蓋茲與鄉民的

犀利問答

比爾蓋茲卸下董事長職位後,首度在美國社群網站Raddit上,透過「什麼都能問」(Ask Me Anything)活動,開放鄉民問答。以下為精采問答內容:Q1.20年前的你和現在有何不同?

A. 20年前我會毫不猶豫在公司連待好幾天,我有著精力與傻勁。如今,我更成熟且有更多一點的智慧。

Q2.若你當年沒有進入電腦產業,你可能會從事什麼工作?

A. 我想,我會讀法律和數學,因為我爸是律師。也可能學物理,如果我沒有學電腦的話。

Q3.你平常喜歡做什麼其他人沒有預期你會做的事?

A. 打橋牌有點老派,但我喜歡;看我女兒騎馬也有點老派,但很有趣。我每天自己洗碗,雖然有其他人自願,但我更喜歡自己洗碗的方式。

Q4.你有沒有打算用人工的方式來延長壽命?

A. 我沒有,其他人會想,但我並不想,除非大多數人都人工延長壽命。

Q5.離開微軟後,你新創了一家核能公司TerraPower,預計要大規模將低碳能源商業化,你認為新核能科技要在全球商品化,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A. 我們需要完全可靠的低成本能源,大多數再生能源存儲電力,這樣做很貴。如果我們能讓核能更安全、更便宜、且能處理核廢料問題,核能將可做出貢獻。TerraPower有一項設計可以處理這些問題,所以我們正在與很多國家商談建造這種新型核電廠。

(整理.楊政諭)

企業必學的活教材!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朱文儀創辦人經常是企業成功的原因,卻也可能是失敗的關鍵。為避免出現創辦人強勢主導的狀況發生,組織裡最好可以有一個平衡的力量,例如建立魔鬼代言人制度。

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

邱奕嘉

企業經常會有慣性問題,要避免陷入這樣的慣性,替換領導者是一種方法,但比較激進。如果能建立好的人才發展系統,或是領導者有自覺地不斷學習,並善用外力,也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洪志洋成功就容易自滿,年輕才敢創新敢挑戰,人老了就會趨向安穩,懷唸過去的成功。所以組織可以考慮設立獎勵機制,給創新者一些回報,以免創新被組織制度所扼殺。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為失敗之父,曾經的優點也可能變成以後的缺點,諸如迷信過去的成功模式,不敢創新;或是太過自信以至於失去對環境的敏銳觀察等,特別是科技變化經常是影響企業成敗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35

德叔:百度,真的跌出BAT三巨頭行列了嗎?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60
最近,在與很多朋友都聊天之際,都會聊到這麼一個事情——百度是否真的跌出了BAT三巨頭之列。縱觀這段時間的科技媒體,你會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對此表示肯定,同時,在與德叔聊天的一些業內人士也不乏其者。


百度,它真的跌出了BAT三巨頭了嗎?其實在德叔的眼裡看來,其實非然。

一、百度,緣何「跌出」三巨頭之列?
1、相比於騰訊、阿里的低調
德叔很認同這麼一句話——一個公司其實是創始人內心價值觀的外在表現。用這句話去理解BAT這三家公司,你可以不難理解他們各自的不同。
馬云,外向,喜歡玩文化和權力集中,所以你能看到馬云經常在出席各種場合、阿里獨特(有些人說變態)公司文化、合夥人制度這些表象,同時在投資策略上,阿里的投資更多是圍繞著其阿里的電商生態鏈進行佈局的。

馬化騰,熱衷於產品,追求用戶價值至上,所以你能理解到騰訊的產品范為什麼這麼非常濃烈、產品經理的權利是相比於其它職位的更大,以及騰訊前幾年複製別人的產品時候卻比原來的做得更好、用戶更喜歡用騰訊」複製「的產品。同時,如今的馬化騰慢慢適應了在公共場合的演講,他也不再像以往的那麼拘謹,相反更加從容、淡定了,所以你能看得到最近這幾年,馬化騰會時不時出現在各種大會發表演說。而且,騰訊在這幾年的投資策略上,更多是廣散網、戰略投資形式出現,鮮有控股投資或者全資收購。

而相比於兩馬的李彥宏,他其實是一個推崇技術的人,所以你能看得到百度的技術在公司地位極高。同時,做技術的一般不怎麼對外,相對低調,所以造就了李彥宏在外界的出現頻次較少。而且,百度的投資更多是以控股形式出現的,試想,創始人辛辛苦苦把公司做大,你百度卻要控股,如果不是特殊情況,創始人哪肯,所以百度最終緣斷大眾點評的結果可想而知,百度在投資併購案方面相對於阿里、騰訊就少了,給到外界刺激就相對會少了。

2、PC端的搜索業務被對手吞噬,移動端無絕對門票
百度,其實說白了,就是個廣告公司,通過搜索把廣告主的廣告呈現給用戶,從而獲取收入。前些年的時候,可以說百度一直沒有受到什麼強有力的挑戰,市場份額曾一度達到了76%。直到12年8月的時候,360推出360搜索,市場佔有率一下巔升到10%,百度市值瞬間少了百億。到了13年2月份,360搜索的市場佔有率上升到15.21 %,而百度的卻跌至 61.37%,再到如今的,360搜索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變成25.4%,百度的繼續下降到58.76%。

同時,縱觀百度14款用戶量過億的客戶端,如百度貼吧、百度手機輸入法、手機百度客戶端等,沒有一款是移動互聯網的絕對門票,這種前有追兵後有堵截的逼迫感,何其危險呢!

3、不明事理的媒體唱衰
媒體就是媒體,其實很多時候媒體對業務並不熟悉,而且媒體是抓熱點的,哪個料猛就狠曝哪個。比如上段時間的文章出軌,如果主角不是文章,而上個平凡的群眾,哪個媒體會鳥他呢,新浪微博會大力推他嗎?這個你不能過份地怪責媒體,這就不多說了。

我們回到百度這點上,百度作為三巨頭之一,市值幾百億,稍微轉個側都有很多媒體爭相報導,況且是百度跌出三巨頭這一猛料,足以吸引用戶眼球,對於一些不明事理的媒體來說,這夠他們喝一壺了,而且說不定能拿到些其它的好處,還不用負法律風險,這何樂而不為呢?

二、百度,真的跌出三巨頭之列了嗎?
1、搜索領域,他還是領導者
雖說百度的命根業務被360掐著了,市場佔有率跌至58.76%。但是,無何否認的一點是,百度他依然是搜索領域的領導者。從市場規律來看,領導者的市場份額的上限是50%,第二名的市場份額在20~30%之間,百度還是當之無愧的領導者,它還是能利用它的領導者地位以及多年來的搜索技術積累來對抗第二名的挑戰,捍衛自己的地位,搜索的大蛋糕自己還是能分得最大的那一份。

而從商戰的角度來看百度與360之間的爭鬥,作為市場第二名的360必須要通過尋找百度的弱點,挑戰對百度領導者的挑戰,侵佔百度的市場份額,這個在商場戰爭中再正常不過了,百度無需過度恐慌,正常地對待或者不理會不就什麼都沒有了嘛,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

2、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況且它還沒死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度市值500多億美金,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中,除了騰訊和阿里市值之外,還沒有其它的公司比它高的,同時德叔認為騰訊的市值是被資本市場和媒體對微信的價值的鼓吹而出現了偏高,縮水是肯定的。相反,如今百度的500億美金市值卻是在眾多媒體唱衰的情況得出的,百度的價值還沒有完完全全被資本市場所看到,它被低估了,它的市場估值破千億美金的時候遲早會來臨。

百度,還是三巨頭之一,只是它現在有點瘦了,不過還好,它還沒死,它還會肥起來的。

3、合縱連橫式矩陣門票
如果從用戶使用時長、使用頻率、使用人數這三個坐標來看,騰訊毫無疑問的擁有了微信這張門票,而相反,百度雖然擁有了眾多的移動端產品,卻沒有一款符合這一標準。那麼,百度是不是真的沒有移動互聯網的門票呢?其實非也!

從單個產品來看,百度確實沒有。但如果從多個產品組成的矩陣來看,其實百度是擁有一張矩陣門票的。早在今年1月11日李彥宏參加」極客公園創新大會」時就披露了一個消息——百度的14款移動產品的用戶量已經實現破億。我們來捋一捋百度究竟有哪些破億的移動端產品,並將與其它移動產品組合搭配成新棋子:91助手+百度手機助手+安卓市場,組成應用分發棋子;百度手機輸入法+手機百度客戶端+91桌面+百度手機瀏覽器,組成工具類棋子;百度地圖+百度視頻+PPS+愛奇藝,組成服務類棋子;而百度云+百度安全衛士,組成底層中軍棋子。用一張圖來表明這一整套的棋子組成矩陣:


倘若將這些產品組合成這四顆棋子,並將各棋子各處深度聯通,相互之間支撐配合,組成的這張矩陣門票威力還是相當強大的。

4、智能硬件領先於其它兩大巨頭
從上一年以現在,智能硬件的發展趨勢越來越迅猛。各大軟硬件廠商都開始了自己在智能硬件方面的佈局,谷歌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稱、智能wifi,各路產品如浴春風般出現。德叔深信不疑地認為智能硬件將會在我們未來生活中承擔重要的角色。

而在這一方面,騰訊和阿里推出的產品卻有點乏陳可善,而百度,相繼推出了小度Wifi、小度路由、小度耳目、百度影棒這些不俗產品。同時,在4月1日愚人節時候,百度通過愚人的方式來暗示了自己將會推出百度「筷搜」,這款產品也相當驚豔,讓不少人甚為吃驚。相比於其它兩大巨頭,百度在智能硬件方面著實地領先不只一個身位。

德叔認為,以後的百度將會演變成以硬件為依託、軟件支撐服務的性質公司,而非如今的純搜索性質。

三、百度該怎麼做?
1、狼性文化不適合百度
在12年的8月份,百度被360一舉攻陷了10%的搜索市場份額。進而在11月的時候,李彥宏在內部中提出了百度將推行狼性文化。其實一直以為,德叔都認為百度並不適合狼性文化。如前文所說的那句話,一個公司其實是創始人內心價值觀的外在表現,李彥宏本是外國留學歸來、給人一種彬彬有禮的感覺,如果將狼性文化強加在百度身上,總有種張冠李戴、適得其反的感覺。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讓張飛這種脾氣暴躁的大老粗變成知書識禮的文化人,你覺得有可能嗎?非常難!這個並不符合張飛的天性。

相反,德叔認為溫文爾雅的大儒文化更適合百度,更適合李彥宏。大家可能會以為,大儒文化這麼柔弱,如今的商場競爭這麼激烈,這不是找死嗎?其實,德叔可以告訴你,大儒文化之中也是有其狠辣的一面的。

2、應用分發升級為內容分發
在13年7月份的時候,百度花了19億美金的天價收購了91無線,百度一舉超越了360手機助手成為了應用分發的NO.1(其實這一點德叔不是很贊同的,具體的你可以詢問些CP就可以知道的)。其實在應用分發這點上,我們回到原點來思考這個問題:用戶為什麼要下載應用呢?其無非是兩點需求:
一是下載用戶想要的應用,二是更快更好更方便是下載自己需要的應用。那麼,從這兩點需求出發,我們就可以知道:

一、我們可以通過技術的方式來判斷出用戶此刻想要的是什麼應用、他喜歡什麼應用以及什麼應用適合他,所以在這點上,我覺得應用分發的商店可以好好地借鑑下淘寶在13年雙11時候的推出的「千人千面」,在商店的首頁以及搜索頁面給到用戶看到適合自己的那一面應用推薦,而非如今的統一的推薦頁面;
二、怎樣更快更好更方便地下載他需要的應用,比如年前360推出的免流量下載應用、下載完成後自動安裝等等。

其實在這一點上,除了上面德叔針對應用分發的建議之外,德叔更是想闡述的是:將應用分發的定位上升為內容分發上。因為我們在下載東西的時候,我們不單只是下載應用,應用只是內容的其中一種,它還包括視頻、小說、圖片、壁紙、音樂、機票等等。而豌豆莢走的就是內容分發這一條路,其並沒有把自己限死在應用分發這一點上。

所以德叔建議百度應該將其應用分發工具的地位提升到內容分發這一點。

3、整合移動端產品,推出矩陣門票
如上方所說的那樣,其實百度內部是隱含著一張移動互聯網門票的,只是沒有被人所發現而已。百度需要做的就是將其各大移動互聯網產品進行深度整合,相互整合支撐,並且對各個棋子進行補充加強,比如應用分發棋子上升為內容分發棋子,工具類棋子中的輸入法以及91桌面、手機瀏覽器,這幾個棋子是需要大力去擴充的,比如百度手機輸入法內置成各大應用的默認輸入法,91桌面佔領用戶的手機桌面,手機瀏覽器加強自己的引擎能力;服務類棋子中需要加強地圖、視頻、線下商舖這三環;而中軍棋子中的百度云是作為協調其它三個棋子的關鍵角色,百度安全衛士防衛這一個矩陣門票的角色而存在的。

4、精簡公司結構
其實在公司用人方面,德叔一直堅持減員增效原則,寧願花兩到三倍的價格來招一個作戰能力出色的將軍也勿招兩個能力一般人。我們來看下目前的百度,人員太多、架構擁窘、層級繁多、能力不強者眾多,因此造成百度效率低下,人員積極性不夠等現象。同時因為技術地位過高,造成技術非常難協調的情況時常發生,再加上層級多了以後,利益之爭在所難免。

雖然這在大公司也屬於正常現象,但這樣下去公司難免會走下坡,所以百度必須要在公司人員及結構上實施精簡增效。

5、智能硬件大力投入
智能硬件在未來承擔的作用德叔在這裡就不用多說了,德叔認為,百度在硬件方面如果取得了成功,將會直接將百度的市場估值推向千億美金,而且百度也將從搜索公司演變成以硬件為依託、軟件支撐服務的公司。只是建議百度可以多點往能提供用戶實實在在價值的智能硬件產品,而非像現在的一些智能手錶、智能手環之類只酷炫而非實用的產品,智能家居、老人產品這些點也是非常不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19

報告稱城鎮住房空置率22.4%,樓市嚴冬要來了嗎?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390

6月10日,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佈的《城鎮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場發展趨勢》調研報告表明,2013年,我國城鎮住宅市場的整體空置率達到22.4%,比2011年上升1.8個百分點;截至2013年8月,空置住房佔據了4.2萬億的住房貸款餘額;空置住房的資產價值在有空置住房家庭總資產中比重為34.4%,在城鎮所有家庭總資產中的比重為11.8%。

對此,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稱,房價下行趨勢已定,住房市場的寒冬即將到來。

新浪財經專欄作家宋清輝向南方週末網表示,中國住房存量空置率高的原因在於,沒有統籌考慮城好鄉房地產市場需求問題,房產稅和交易稅過濾機制未能發揮作用。

空置率被認為是評價樓市泡沫的重要指標之一,高達22.4%的住房空置率預示樓市寒冬的到來?南方週末網整理了該報告的一些重要數據,從中希望窺探出2013年中國城鎮住房空置的具體情況、特徵以及相關風險。

哪些城市住房空置率更高?

報告稱,中國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已經很高,而且還在迅速上升。截至2014年3月底,城鎮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已達到89%,已基本實現「居者有其屋」。城鎮家庭多套房擁有率上升迅速,2014年3月底已達21%。城鎮自有住房空置率高達22.4%,社會經濟資源浪費嚴重。

其中,三線城市住房空置率總體略高於一二線城市。

對此,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向南方週末網分析,三線城市中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到沿海地區工作,但礙於當地限貸限購政策的影響,只能返鄉置業。由於工作地不在家鄉,所以此類住房往往會空置下來,一般都是過年探親時才入住。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果:一面是此類家鄉樓盤空置,另一方面大城市租房市場很緊張。

圖1 一二三線城市城鎮住房空置率情況 (小虎/圖)

另外,重慶、成都、武漢、天津、北京、上海六大城市中,重慶的空置率最高25.6%,上海最低18.5%。

圖2 六大城市城鎮住房空置率情況 (小虎/圖)

經濟適用房存在資源浪費和「錯配」現象

空置住房具如下幾個特徵:

從住房類別看,空置率最高的是商品房,為26.3%,緊隨其後的是經濟適用房,空置率達23.3%。

圖3 不同房型的住房空置率情況 (小虎/圖)

從收入層次看,中、高收入階層的經濟適用房空置率更高,佔比達57.5%,報告認為,經濟適用房存在資源浪費和「錯配」現象。

圖4 不同收入層次住房空置率情況 (小虎/圖)

從信貸獲得看,空置住房的信貸可得性更高,獲得貸款的規模更大。

圖5 不同房型的信貸獲得情況 (小虎/圖)

空置住房風險高

甘犁在發表會上表示,「空置住房存在較大風險,房價一旦下跌,空置住房更容易虧本甚至資不抵債。另外,雖然房價下跌對空置住房衝擊不小,但從整體來看,房價下跌,銀行的房貸風險不大。」

宋清輝指出,空置住房存在多重風險,最重要的風險就是,它本身對房價下跌風險的抵抗力較弱,一旦房價下跌,就會造成很多空置住房血本無歸。

圖6 空置住房的風險分析 (小虎/圖)

嚴躍進向南方週末網提出,要想降低空置率,最關鍵的還是要做好產業的外遷和導入工作,防止工作地和居住地過於分割。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需要當地政府引入優質產業,鼓勵本地人在當地就業,解決三四線城市人口淨流入不足的尷尬。

嚴還認為,對於農村,外出務工的宅基地空置需要盤活資金。通過宅基地的流轉,從而獲取資金,到城市購房。未來,此類空置房可以在當地政府的管理下,或提供給其他住房困難戶,或者轉化為農村其他用地。

說明:空置住房的定義城鎮地區無人居住的家庭自有住房,包括:一套房家庭因外出務工等原因而無人居住的住房以及多套房家庭既未自住也無他人居住的住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38

社群經濟如何變現:微信公眾號可以變現了嗎?

http://www.iheima.com/thread-42946-1-1.html
微信公眾號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這裡我沒再繼續使用「自媒體」這個概念其實是有原因的,在我看來現在微信公眾號主要有可以持續生產原創內容的自媒體、對信息進行有效整合的渠道媒體、企業官方賬號、媒體賬號四大分類,真正的獨立自媒體其實佔比非常小。
  
由於工作原因我總共統計過超過12萬個微信公眾號,而被篩選出來可以持續生產原創內容的賬號數量只有區區不到3000個。微信官方此前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總數已超過200萬,每日新增公眾號超過8000個,按照這個比例計算絕大多數公眾號其實都無法生產原創內容。但我們知道其實有些微信公眾號通過各種渠道整合一系列優質內容,從而使得自己成為垂直領域的渠道號,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基於此,我想自媒體這個概念早已經不再適用於來指代微信公眾號了。
  
據科技博客獵云網爆料,微信官方在初期不會參與分成,正式上線後每月15號前,將對流量主上個月的廣告收入進行結算,並將會與流量主進行2:8分成。
  
「如果個人公眾賬號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的,微信官方將定額減除800元費用,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定額減除20%的費用,這意味著騰訊與流量主的分成比例為2:8。每次應稅報酬所得超過20000的,還將實現加成徵稅,如在2-5萬之間的,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加征五成,超過5萬的,加征十成。」
  
微信廣告自主平台背靠騰訊廣點通,並不缺少廣告主投放廣告的機會,但廣告的轉化率實在有點慘不忍睹。廣點通在廣告平台內測時曾提供數據稱,參與內測的公眾賬號底部文字鏈廣告點擊率均值為3.5%,但因為當時微信選取本就是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那批大號,絕大多數微信公眾號都達不到這麼高的點擊率,所以參考價值著實不高。
  
有參與廣告平台內測的朋友和我說,微信廣告平台的帶來的真實收益大約可以按3-5釐/PV來計算,取最大值的話,2萬的閱讀數大概能帶來100元的收入。我們簡單算一筆賬,一個擁有10萬真實粉絲的微信公眾號,如果以文章打開率10%,其每個月的收益只有3000元。而在微信平台中,能達到這種級別影響力微信公眾號屈指可數,微信公眾號的春天遠遠沒來!
  
微信的真實目的是為解決電商的信息孤島困境
  
微信對自媒體的打壓其實早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任何對騰訊抱有幻想的行為其實大可都沒必要。此前,我曾重點強調過過微信對其移動電商平台的重視,打通搜索也是為了幫助電商平台獲取外部流量。而此次上線廣告自主平台根本目的同樣也是如此,「廣告主可在這裡投放自己設定的活動頁面、商城頁面、品牌頁面等多種廣告形式」,其實我們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這是為瞭解決微信小店的信息孤島困境
  
「移動電商寄託了騰訊市值能否突破2000億美金的夢想,這是比搜索更加重要的戰略要地。微信在其平台也提供了兩條電商之路,以京東為核心的中心平台和以微小店為核心的去中心化平台,而這兩者都需要從外部獲取流量。微信內部的流量雖然巨大,但主要都是社交流量很難流動起來,對微信電商來說仍然杯水車薪,社交流量其實也並不適合電商。不然,易迅早就成為一隻站在風口上的豬而飛起來了。
  
電商天生就需要開放性,平台中意於流量釋放,企業寄希望於品牌曝光,用戶需要更多更全的商品信息,這些都是一個封閉的閉環平台無法實現的。而把微信電商與搜狗搜索打通,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微信開放搜索其實是其商業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選擇。」
  
數以百萬計的微信公眾號覆蓋了過億的活躍用戶,每個微信公眾號都有相應的對外渠道,這就猶如PC端的站長聯盟一樣可以彙集無窮無盡的流量。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可以獲得更多的廣告收益,將會竭盡全力的幫助宣傳其微信公眾賬號,而被接入的微信電商廣告將會得到海量的曝光。微信只是付出了一點小錢,就可能創造上千億美元的市場,這筆賬其實很划算。
  
微信和公眾號應該走向的未來是什麼?
  
前面已經提到,微信廣告平台並不能為絕大多數公眾號帶來收益,微信官方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幫助公眾號們實現商業價值,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電商。那麼有沒有另外一條路,使得微信和公眾號們達到真正雙贏呢?在《騰訊的未來真的只能靠遊戲嗎?》一文中,其實我已經對這個未來有了初步的暢想,而現在看來時機也許已經成熟。
  
「騰訊缺乏電商和O2O基因,是因為騰訊最核心的社交工具其實是一個C2C的東西,所以變現時只能依靠遊戲和增值服務。而無論阿里還是百度主要都是B2B、B2C,依靠的是品牌媒體廣告,這中間的差異很明顯。
  
騰訊用戶數大約是Facebook的2/3,在線廣告市場騰訊方面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即使只能達到Facebook一半的水平,也有接近6億美元,騰訊的營收甚至能也許哪一天能通過提升在線廣告而翻一番。騰訊的未來在於網絡遊戲+社交媒體廣告兩條路線發展,而不是什麼電商和O2O。
  
搜索廣告已經進入穩步增長階段,互聯網公司下一個顛覆的是品牌廣告市場,這是比具有直接目的的搜索廣告更大的一個市場,至今還是以傳統媒體為主。社交網站比搜索引擎更適於做品牌廣告,所以Facebook的業績增長勢頭很猛。騰訊能否在品牌廣告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將決定著未來騰訊的股價能否突破2000億美元。」
  
其實廣點通在騰訊內部幾個團隊競爭中脫穎而出,已經說明騰訊意識到了品牌廣告的重要性,尤其在移動端品牌廣告因為能夠得到充分展示,前景將遠比PC端要大。微信廣告平台寄希望於「公眾賬號圖文消息頁底部的一條文字鏈」來達到目的,用戶是否點擊廣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那則不超過20字的文案,這根本不是品牌廣告商想要達到的效果。
  
我們知道絕大多數微信公眾號都無法獲得廣告主的親睞,處於變現困境而苦苦掙扎。雖然它們的賬號可能粉絲異常活躍、定位超極精準、品牌價值極大,但只有極少數的微信公眾號能接到品牌廣告,所以當微信廣告平台上線後就被很多草根號當成了變現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這和微博廣告生態圈何其相似,微博寄希望按照閱讀數為自媒體提供廣告,但微博上真正能賺到錢的還是能那群能接到品牌廣告的大V。那些廣告營銷公司只是簡單的對接了廣告主和大V們就輕鬆獲得了每年數千萬的利潤,而微博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對騰訊來說,最好能從這樣的教訓中汲取營養,直接對接廣告主和微信公眾號,例如有家遊戲公司想要通過微信營銷號宣傳,但卻不知道哪些遊戲賬號屬於優質賬號,但微信作為平台卻可以通過廣告平台對接這種需求,微信也清楚的知道每個賬號的真實活躍度。廣告主得到了精準的曝光,公眾號獲得了可觀的收益,微信則可以通過廣告分成實現自己的價值。也許只有這樣,對微信和公眾號來說才是一個最長久的合作模式。

來源:搜狐I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