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名散戶的炒股成長編年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5987-0_9.html

還是那句老話,交易者只需要關註自我情緒的駕馭、關註執行和控制虧損,至於盈利就交給行情和運氣吧,無論多少都是市場的獎賞。

第八章,2014年,從駕馭市場到駕馭自己

對於一個略有勤奮度的人來說,入市年份長了,難免每年都會有幾次“頓悟”。但正如前面所說,每經過一段時間驗證,往往很快便會從欣喜若狂重回垂頭喪氣。不知道這次會不會仍和往常一樣。

清空上海物貿之後,我猛然反應過來為什麽總會虧錢。

因為潛意識里一直把市場當做對手,太想駕馭它,太想把握k線的每一個波動。

市場是如此強大,背後集中了無數人無數智慧和資金的博弈。在強大的市場面前,個人即使智商高到爆表,努力程度超過一百只勤勞的小蜜蜂,也是無比渺小。任何一個企圖征服市場的舉動,都是以一己之力與千千萬萬人為敵,都是螳臂擋車,會遭到市場無情的碾壓。

除非你有很多很多的錢,多到足以影響市場的走勢,否則你所有依據再充分的研究、判斷和預期,在被市場走勢證明前都一文不值。

再深入一步去想,實際上導致我虧錢的,也不是市場。因為市場先生從來沒理會過任何人,它只會自顧自地不斷前行,虧錢只是因為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重倉交易和對過小波動下註,反映了貪婪的一面;不敢參與最強勢的股票,反映了恐懼的一面;無法按計劃止損,反映了僥幸的一面;隨意性高頻交易,反映了盲目的一面……k線的波動,看起來是價格波動,其實卻是背後很多人情緒的共振。

市場無法戰勝,個人唯有像塵埃一樣去依附、去追隨,而情緒雖然無法避免,卻可以通過後天的修煉和紀律的約束,盡可能減少情緒波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曾經那麽渴望在股市賺錢,現在卻一點都不急了。我徹底放棄扳本的念頭,把2014年定為“執行年”,決定首先抓好交易模型的執行。

如果把虧掉的錢當做賭輸的籌碼,當然會急著扳回來,但如果把虧掉的錢當做交出的學費,那麽註意力自然會轉移到最終能不能畢業。理論上,市場永遠不會關門,什麽時候賺錢都不算晚,關鍵是什麽時候才能開始賺明白錢。

我定下了幾條死規則:如果前一天晚上沒有事先計劃,盤中哪怕看到再符合條件的股票,也絕不允許臨時起意開倉買入;遠離一切消息,絕不根據任何消息買入和賣出股票;絕不做T+0日內交易;只做模型規定的幾種形態,其余股票再好再看到機會也一律不碰……

這些規則有的有道理,有的講不出道理,但是我們不講道理,只講執行。你什麽時候見過市場和誰講道理?

最開始,我還允許自己根據交易實際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從下半年起,連這一條也禁止了,不管模型執行過程中發現什麽問題,先做到年底再說,到時再統一研究修訂。

不要在乎短期多賺多少、少虧多少,要讓問題存在一段時間,不然怎麽知道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

不斷修改的規則,等於沒有規則。既然已經虧了這麽久,就不在乎再多虧一年兩年、三年五載。

我等得起。

仿佛重回當年魔鬼訓練營的日子,一切從煎熬中開始,慢慢變得適應,最後像呼吸一樣自然。

不做任何變通地執行規則看起來很刻板和枯燥,其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為就如你剛把雜亂的房間收拾得井井有條一樣,會產生一種有序、可控的成就感,特別是嘗到甜頭之後。

當我專註執行,只關心如何控制虧損,不再在乎盈利多寡,盈利卻不知不覺到來。即使在年中行情最困難的時候,賬面上始終保留著一段利潤。

可惜的是,對交易的過度投入已經開始影響我的工作。

雖然我的交易頻率不高,複盤選股等大部分事情都要盤後才能做,白天無需盯盤,而且工作也已經遠不像早年那樣繁忙,看起來兩者可以兼顧,實際卻並非如此。

熱戀中的少年,很少能同時愛著兩個人,何況作為一個向來要強的人,我難以接受自己工作質量的隱性下降,難以接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另外,我是個骨子里比較傳統的人,總覺得如果以後一直這樣帶著“二心”工作,腳踏兩條船,對不起所在的崗位。

專職交易的念頭在我腦海冒出,再也揮之不去。

迫於生活和本金壓力,本來計劃晚一兩年再行動的,但是因為意外遇到一個朋友,加速了我專職交易的進程。

金庸先生在《鹿鼎記》的後記中說,生命中永遠有許多特殊的意外。希望這次意外不僅特殊,而且美麗。

我在喜歡的崗位上工作了12年,也喜歡以現在這樣的方式離開。

不是因為被嫌棄,不是因為厭倦,甚至也不是因為有了好得很多的選擇,僅僅只是為了開啟一段新的夢想。

從選擇的角度來說,我才不會傻到認為自己現在已經能夠快速從市場賺大錢了,不過是願意把交易當做畢生的事業。

按照陳江挺(註:《炒股的智慧》一書的作者)的說法,一個交易者在大虧之後形成系統的交易方法,還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微虧微利階段,才能開始穩定盈利。而我,今年本該微虧微利的,之所以還能賺一些,趕上市場好而已。

但是,同時我也知道,只要能夠堅持一些投機的基本原則,虧錢也並不那麽容易。只在行情比較暖的時候入場,只在關鍵點參與表現強勢的目標,每次只買入小部分籌碼並且在發現做錯時果斷出局,只用賺來的利潤去博取更大的利潤(設好保護性止盈後讓盈利奔跑)……怎麽也不會虧太多。而所有這些,一年的實踐證明,我已經基本能夠做到。

還是那句老話,交易者只需要關註自我情緒的駕馭、關註執行和控制虧損,至於盈利就交給行情和運氣吧,無論多少都是市場的獎賞。

千萬別想著每日每月都要從市場賺錢,交易者必須學會耐心等待屬於自己的機會。即使一個優秀的操盤手,可能大部分時間也碌碌無為,他們經常賺小錢,經常虧小錢,偶爾賺大錢,但是從來不會虧大錢。

有朋友曾問我,入市幾年來,感覺交易最重要的是什麽。現在嘗試做個回答:交易最重要的只有一句話,“永遠把保住本金放在第一位”。基於這句話的趨勢交易策略也僅僅八個字:順勢、輕倉、止損、持盈。

市場雖然浩如煙海,但本質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性。

反正離開了,順便幫體制內的兄弟姐妹們說幾句話吧。

我呆過基層最一線,呆過小機關,2013年下半年被市委借調參與某專項活動一年多,也算呆過大機關,無論是辦事員還是廳局級領導,都近距離打過交道。

他們大部分人和你、和我一樣,為人子女、為人妻夫、為人父母,用智慧和汗水換取酬勞。他們是納稅人養的,但更是被自己雙手養的,不然你讓他們不上班試試,看看還能不能領到工資。

如果真像有些人想象那樣,每天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然後拿著豐厚的福利和各種灰色收入,那麽請相信,我絕對不會出來,而是會立誌成為“最會炒股的公務猿”。

當年跟我一起睡辦公室的小狼狗們,現在雖然散落到不同部門,但大家仍然暗中較著勁,盯著誰的部門考核又靠前了,誰又落後了。可以說那是因為想幹出政績混前途,但是能因此就否認他們的努力嗎?

他們偶爾也會抱怨物價漲得太快,埋怨工資總是不動,可並不妨礙他們認真對待手里的工作。特別是大機關的領導和同事,很多擁有高學歷,思路清晰、低調高效、吃苦耐勞,和其他地方的精英並無兩樣。過去我也以為他們每個都應該大腹便便,插著牙簽打著飽嗝發著調頭混吃等死來著。

都是為了討生活,何必誰要偏見誰。至少我就是被“窮”出來的。

2002年春天入職面試,考官問:這麽多政府部門,為什麽會選擇加入我們,又苦又累,有時還會有危險。我說:當每個人還是小男孩的時候,都應該曾經有過關於英雄的夢。

現在,小二寶在我身旁安靜地熟睡,臉上帶著淺淺的微笑,當每個奶爸看著他可愛小寶寶的時候,都應該有過關於財富的夢。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29

大藍籌與成長股切換時機未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06

本文作者為香港新城數碼財經臺主持人陶沙,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文章亦發布於微信公眾號 “點金面對面”(微信ID: mfd-11) 

創業板的靜態PE高達70倍,泡沫化明顯;而杠桿資金在此輪牛市中的參與程度雖全面,但進入成長股的杠桿資金要較大盤藍籌股更為複雜;2015年註冊制的開啟,對某些杠桿資金痕跡明顯的小盤股或有重大打擊。

現時大盤股仍較有吸引力,用動態估值作為衡量指針,現時僅有部門大盤股的估值超過成長股。如果未來藍籌續漲、成長股仍在調整,估值切換將難以避免。

但值得註意的是醫藥領域和高端制造業中的一些白馬成長股,以及大消費中的成長股估值已回落至20倍,很有吸引力。但也有盈利見頂行業,2015年對消費電子中的硬件制造較為看淡。

隨著市場波動和風險加大,在倉位和策略上:一會容忍投資目標更高的波動;二將加多持股數量、分散風險;三則會避免已經錄的大量升幅、估值明顯偏離正常水平的板塊。

今日嘉賓:匯豐晉信大盤基金經理及雙核策略基金經理丘棟榮(匯豐晉信大盤基金和雙核策略基金。匯豐晉信大盤基金截止三季度末規模為3.5億人民幣,匯豐晉信雙核策略基金於2014年11月26日成立,成立規模為10.07億人民幣。)

以下是接受訪問的全文:

點金:您掌管的兩只基金在明年會有怎麽樣的部署策略?

丘棟榮:方向上來看,我們比較認同傳統估值比較低的板塊,尤其是一些藍籌龍頭估值提升所帶來的回報改善。正如我之前說的,這次的上漲更多是來自資產配置再平衡所帶來的估值提升,因此,我們希望還是選擇這些估值提升利好最明顯的板塊來作為投資標的。例如,大金融中銀行、保險,房地產領域的建材和鋼鐵、水泥,以及傳統耐用消費品中的汽車和家電。

在個股上,我們偏向經營穩健的龍頭公司,因為在整個去產能化的過程中,它們的相對競爭力在提高,盈利能力相對二三線城市也是在改善。而在A股市場中,大公司的估值往往有更低的情況,所以呈現估值低、盈利好,這些就是所謂的大盤藍籌股。

點金:您會怎麽看2015年的成長股?

丘棟榮:對此我們一直在關註,如果以現在的時間點來看,尤其是A股過去2年的表現來看,9月份之前的2年是典型的結構性牛市,以創業板為驅動,在這之後,成長股的估值水平已經處於歷史性的高位。最典型的特征是,創業板的靜態PE已經接近70倍,這處於泡沫頂峰的水平,目前的股價已經相當反應了盈利增長的前景。所以,我們一直保持一個謹慎的態度。

從行業周期來看,我們認為一些行業已經見頂,在15年可能出現下行的風險,最典型的例如消費電子中的硬件,因為現時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已經很高,再向上的普及率會很有限,但估值現時卻不低。

資金面來看,我們發現今年盤子越小的股票上漲得越多,背後推動的力量就是來自資金的推動,例如產業資本和加杠桿,這一情況在2015年可能因為註冊制的推出和今年定增解禁的減值訴求會出現變化,這也是明年的風險點。

因此,從估值、基本面、資金來看,成長股,系統性的風險依舊是存在的,但在一段時間調整之後,其中仍然是有一些板塊是有不錯的機會的。我們已經在逐步關註醫藥領域和高端制造業中的一些白馬成長股,以及大消費中的成長股,它們的估值已經回落到2005年20倍PE以下相當有吸引力的範圍。

點金:如何平衡基金短期和中期的風險?

丘棟榮:目前來說,我們還是認為大盤股較成長股更具有吸引力,所以配置重心也不會轉向成長領域。但從動態來看,隨著市場的增長,一旦周期股的估值超過成長股的時候,成長股的吸引力就會出現,只是現在還僅僅是局部顯現。如果未來藍籌繼續漲,成長股繼續跌,總會達到進行切換的時間窗口。

點金:目前杠桿資金大多在藍籌,如果換馬,是否會加劇波動性?

丘棟榮:從杠桿資金的應用來看,我們一直是比較謹慎,這也成為了現時流動性風險的很大來源,最近股市的大幅度波動跟這也是密不可分。但藍籌股受到影響相對會小一些,因為它的流動性更好,交易也更活躍,即便涉及的杠桿資金流動性也更好,而小盤股的杠桿資金的結構會更複雜。流動性也會更弱一些,這會加大風險。現時在融資融券突破1萬億人民幣之後,顯然會讓市場的波動性顯著增加,這也是很重要的風險來源。

我們的應對會更多考慮這方面的因素,一是在投資目標的設定時容忍更高的波動;二是組合配置上也是會更加分散,持股數量會更多一些;三從估值和價格上來避免風險,盡量避免一些漲幅過高過快,估值顯著偏離正常水平的板塊。

點金:在現時A股溢價之後,您對滬港通的看法?

丘棟榮:投資永遠是要選擇更有價值的標的,兩地市場的差價的形成正是可以在同一個標的選擇更低價的來源,如果後期市場放開的話,我們也願意做這樣的配置。

從目前的AH股溢價來看,正是後期港股存在股價上升的重要動力來源,目前最大的分歧還是在於兩地投資者對基本面和風險上理解的差異,內地的投資者現時對風險的偏好更高,容忍程度也更高,而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擔心依舊存在,對金融和房地產風險的擔心依舊比較高,而內地投資者則會有比較明顯的充分,所以導致了A股估值的回升。在2015年,如果基本面情況進一步明朗,H股上漲的速度可能會跟上A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29

成長股投資的幾大誤區(一) 馬馬m專撿破爛

來源: http://xueqiu.com/6867901973/34762702

本來想寫的是成長股投資者的幾大誤區,但是後來又想到所謂成長股投資者是個偽概念,於是去掉一個字,意思截然不同,也免得有人誤解。
所謂成長股的定義到底存不存在,應該是有爭議的;我想的是,所謂成長股,姑且認為當利潤增長預期作為主要驅動股價因素時,股票在一定時間段內則可以稱為成長股。
成長股投資,pe擇時,pb鎖定股價空間,根本驅動力驅動股價上行,邏輯選股,四位一體,這是本系列文的最核心主題。

一.pe的誤用
pe,即市盈率,又分動盈和靜盈兩種,基礎知識這里不說了;簡單概念即股票的價格與該股上一年度每股稅後利潤之比(P/E),該指標被認為是衡量股票投資價值的一種動態指標。
簡單來說從字面看pe概念,我們很容易知道它的局限性:
一是利潤是過去的,不能及時衡量未來;
二是容易受各種奇性條件制約,對於小市值公司來說容易波動較大。
其他還有些不說了,都是很簡單的東西。
我們來看對於pe的誤用。

A.pe是一個無效的指標,類似的還有成長股就是高pe買低pe賣(往往為了起到打擊對方的效果還要加上“讓價值投資者來接盤”)
每次看到這話,我的心里仿佛有一萬頭草泥馬奔馳而去。而且某些大v也這麽說,結果導致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亂用,真的表示蛋疼。
不知道這話是誰傳出來的,類似的還有神馬超預期才是成長股上漲根本,完全不知所雲。
根據潘凡先生2011年的“基於有效因子的多因子選股模型”可以看出,pe是一個相對而言優於其他很多指標的指標(表中第二行),證明pe是一個有效地指標,當然是不是有效的反映價值的,這個後面再說。

我們再看看取自雪球價值兄的圖片


可以很明白的看出,大部分中小板個股的上漲是由於pe的上漲,而非eps的提高,這可以說明總體上看,高pe買低pe賣是毫無道理的。
那麽我們聚焦到部分優秀的個股上呢?




這是幾只足夠優秀的成長股見短期頂的市盈率,刨除奇性數據來看,都是在毫無疑問的高位。而與之對應的低市盈率也都在股價低位。
那我們看看時間更長的成長股呢?雲南白藥。
取雲南白藥的最高市盈率和最低市盈率區間,歷時3年半。



結果讓人很遺憾,幾乎沒有漲。股價圖不貼了。

當然我們如果把時間拉長到直至2012年的低點,會發現漲幅是可觀的;正如我早些寫的有關10倍股的文章,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段內,利潤的量級巨大變化是驅動股價的主要因素,但是對應雪球所謂成長股投資,持股時間往往在3個月——3年,這沒有絲毫價值。因而其大談特談所謂高買低賣,有誤導人的嫌疑。

B.pe來衡量成長股投資價值
這里要特別說明,我所說的成長股投資價值,不是意為成長股的內在價值,而是 一種不同於內在價值的另類投資價值,嚴格來說是一種投機價值。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成長股投資價值是一個無法量化的東西,更多憑的是感覺。
在成長股階段,其交易價格所表征的價值是遠遠大於內在價值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那我們能不能用pe來衡量內在價值呢?
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嚴重的問題,內在價值的估算應該怎麽來?
公認的按照老巴的說法,自由現金流折現,肯定是正確的,但是幾乎沒法算。
用利潤來算有沒有意義呢,感性認識上可以認為是有的,因為你可以認為公司是把所有盈利來分紅了,然後你進行再投資;(實際上是公司把這筆錢占用了來進行了投資)這里也要說一點就是資本運用效率的衡量指標,也就是roic。當然這些不展開,大部分所謂成長股投資者對這些也沒啥興趣。
這樣的計算是麻煩且無意義的。
pe到底能不能衡量企業內在價值呢?
我這麽說吧,假設說有a,b兩家公司,市值都是100億。13年a公司利潤為20億,pe5倍;b公司利潤2億,pe50倍。假設14年兩家公司的利潤同樣增長2億,為22億和4億,估值不變,那麽兩家企業的市值變為110億和200億。
發現問題了沒有?
憑什麽同樣是2億的利潤增長,卻撬動一個10億一個100億的市值變化呢?
pe最不合理的地方就在於此,對於小基數和大基數而言,加法變了乘法,自然股價表現千差萬別。而成長股投資,就是那些小市值,利潤高增長……因而往往看起來似乎是在一個合理的pe區間,在做著所謂成長股投資,實際上根本是在自己扯蛋而已。


C.pe的解讀及應用
我們還是看上面的例子,同樣的變化,相差90億的市值,這差是哪兒出來的?
從市場出來的。
是什麽指標導致的呢?
是pe的差別導致的。
所以很簡單,pe是衡量市場的指標,而非價值。
所以5倍的銀行便宜嗎?不知道,只能說明市場情緒無視銀行股。
50倍的機器人貴嗎?不知道,只能說明市場看好機器人這家公司的發展。
那如何解釋上面提到的,低pe指標的有效性呢?
簡單,因為市場輪流轉,所以今天被無視的總會被吹起來的。

那麽怎麽應用呢?是不是銀行股的市場情緒來了,咱們就要看pe到50呢?
荒謬。
pe的好處就在於可以橫著看,同板塊個股比較。
可以縱著看,和歷史數據比較。
這些都會告訴你答案,有關人性,有關未來。
那麽對於奇性數據怎麽處理呢?
這里我提供一個思路,就是深化pe指標為市毛率。(這個數據很好玩的)
即市值/公司毛利,當然這里可以仿照pe進行一次動態處理,使得更貼近即時數據。


再回歸主題,pe作為市場指標對於成長股投資有何意義呢?
既然定義是利潤增長預期為主要驅動邏輯的是成長股,而利潤增長預期,這里面也就是內生外延+毛利率和凈利率提升四個預期了,這里也就是一點,即pe和市毛率相差過大的有凈利率提升的預期。
其他時候,pe對於成長股投資賣出和持有階段的意義不大,對於做趨勢來說倒是很有意義。因而總結來說,pe對於成長股投資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其起到的是擇時的作用。
但要切記在離場階段,pe就不要用了,反例比如$網宿科技(SZ300017)$
我反複在說,不要玩了,可是有相當一批人用預期pe的算法得出網宿並不貴的結論,選擇高位持有。親啊,可惜pe不是一個衡量成長股投資價值甚至是屬性變化的指標啊。
寫不完了,第一部分先發出來,明日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43

成長VS藍籌,風口爭奪戰!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6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8 16:41 編輯

成長VS藍籌,風口爭奪戰!
作者:劉小西


成長與藍籌的風口爭奪,已迎來關鍵時間點。2014年四季度大藍籌輕盈飛舞情形,一度讓成長股相形見絀。不過,1月6日,創業板迎來報複性反彈,飆漲5.12%;1月7日,大盤股試圖搶奪風頭未取得實質性效果;1月8日,小盤股再次爆發,截至收盤創業板收漲1.21%,誘多還是反轉?

其實,對於2015年誰將主導A股行情一直爭議不斷。有市場人士認為,下一階段市場風口仍在大盤藍籌股,中小市值股票的殺跌預計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也有市場人士認為,成長股才是A股的真正希望之所在,要逐漸加大對成長股的配置力度。

風口爭奪

雖然目前股市依然非常紅火,但是與2014年末的“瘋牛”相比已經消停了很多。當基本面低迷的煤炭、鋼鐵股紛紛大幅補漲的時候,意味著本輪周期股熱情達到了較高水平,隨著周期板塊輪到結束,後市的分化調整在所難免。

1月6日,A股再現寬幅震蕩,市場熱點驟然切換,前期快速上漲的藍籌股明顯表現羸弱,而部分具備較好成長性的中小盤股重回主力視野,推動深陷殺跌重災區的創業板暴漲5.12%。

1月7日,市場表現溫溫不火,截至收盤,滬指報3373.95點,漲幅0.67%,創業板報1523.39點,跌幅1.07%,券商帶頭沖鋒、有色金屬、交運板塊、互聯網金融漲幅居前;

1月8日,滬指高臺跳水跌逾2%,券商板塊領跌,創業板卻迅速崛起,盤中一度大漲2.36%。截止收盤上證指數最終收跌2.39%,創業板收漲1.21%。風格的反複切換難免讓投資者對2015年誰將搶占風口的猜測。

有市場人士認為,2015年行情主線仍在藍籌。主要邏輯為:1.藍籌股經過了持續多年的估值下行後,目前其所隱含的投資收益率無論是相對成長股還是相對債券、理財產品、貨幣基金等,均具有一定的投資吸引力;2.未來隨著A股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逐漸增強乃至A股納入國際指數等,國際機構投資者將逐步加大投資A股的力度,引領市場風格轉向價值投資,因此藍籌股將成為2015年A股市場最重要的標的。

易天富金融基金研究中心卻認為,由權重板塊輪漲推動的指數第一階段的上漲已經進入尾聲,市場風格可能再次轉向小盤成長股,投資者可在近期逢低積極布局。

自2014年7月開始,伴隨著牛市周期邏輯的加強,增量資金入市力度明顯增加,而新增資金則表現出了對低估值藍籌股的強烈偏好,券商、保險、銀行、軍工、一路一帶、電力、農業、交運、鋼鐵、地產等低估值、低估價板塊輪番上漲,估值得到了明顯修複,例如證券股2014年PB估值已經回到了3倍以上,銀行股2014年PB估值也達到了1倍,建築股估值也有7-8倍PE回升到15倍PE以上。

誰將脫穎而出?

其實,經過2014年4季度藍籌權重股的大幅上漲,A股市場總體的估值修複過程已部分完成,甚至部分大盤股的估值已經出現泡沫的跡象,小盤股有基本面的,已經進入可投資區,中盤股則處於估值窪地。

周期股資金流向出現明顯差異,當前市場熱點仍然以周期股為主,只不過資金更加青睞前期漲幅不大品種的潛在補漲機會。2015年的前兩個交易日,在采掘、汽車、傳媒、交通運輸、有色金屬等五大板塊領漲的同時,非銀金融、房地產、銀行等前期漲幅居前的板塊開始滯漲,這也反映出市場板塊輪動已經從一線藍籌向二線藍籌擴展。

上海博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策略師莫泰山表示,無法避免對本輪行情性質的爭議。有人認為本輪行情沒有經濟基本面的支撐,是經濟下行過程中貨幣寬松推動的衰退式牛市類似於1996-2001年的情形;另一種觀點認為,本輪行情類似於2009年美國的情形,先有貨幣的寬松,成功幫助經濟完成去杠桿,然後有實體經濟的穩健複蘇,行情持續時間會比較長,走得會比較健康,以目前看來,還很難對兩種判斷做出取舍。

他認為,2015年是個好年份,將為投資人提供較為豐富的投資機會。機會來自於能受益於改革紅利的群體,例如國企改革、土地改革等;來自於受益於貨幣寬松的利率敏感型行業,也包括那些低估值、高分紅率的藍籌股;來自於中國全球化的升級版,包括受益於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進一步開放、自貿區和“一帶一路”的群體;還來自於受益於轉型、能穿越估值限制的真正成長企業。

2015年,我們認為投資者風格偏好更加均衡,藍籌股和成長股均存在一定的投資機會,一種風格主導市場的特征在2015年出現的可能性偏小。

大量的中等市值藍籌股股價表現明顯落後,估值總體合理甚至低估,其中不乏基本面優良、改善空間較大的企業,在國企改革等因素的催化下正在迎來大的機會;同時部分有基本面支持的成長股在經過前期調整之後,也開始重新進入了可投資區域。




來源:老虎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572

成長引擎柴火燒盡 一五年將回歸平淡 國銀獲利爆發是曇花一現?

2015-01-05  TWM

 

國銀在二○一四年繳出史上難得的獲利佳績,但愈來愈多人開始擔心,過去一年讓銀行賺滿荷包的許多因素,都不具有延續性,未來一年,國銀獲利表現恐將從絢爛歸於平淡。

撰文‧張譯天

二○一四年堪稱國銀獲利爆發年,整體盈餘上看三千億元,創史上最高,反映到員工的年終獎金,平均都有四到七個月,較往年高出許多,其中獲利居公股行庫龍頭的兆豐銀,平均更將近八個月,華南銀行最績優的理專,甚至有二十個月以上,讓其他行業稱羨不已。

根據金管會統計,一四年截至十月底,國銀整體稅前盈餘高達二八四二億元,已經超過一三年全年的二五七六億元水準,與一三年同期相比則大幅成長了二六%;這個數字,也是自一○年「金融海嘯反彈年」以來最高的成長幅度。不過,愈來愈多人開始憂心,國銀在這一年的好表現,恐怕只是曇花一現。

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日前就表示,一五年銀行業獲利可能比一四年衰退,而根據惠譽信評公司日前所發布的「台灣銀行業二○一五年展望」報告,未來一年,國銀獲利雖然仍有成長,但整體表現亦將「從絢爛歸於平淡」。

扣除一次性獲利

成長率恐低於六%

「六%」,這是惠譽在報告中所提出的國銀一五年獲利成長預估;雖然仍較一四年有所成長,但這個六%的數字如果成真,卻將會是過去九年以來,國銀獲利成長的最弱表現。

此外,由於惠譽並未算入部分業者在一四年發生的一次性獲利,因此實際上,一五年的成長率恐怕比六%更低。

「絕對不會像一四年這麼漂亮!」惠譽信評副總經理李信佳說;出身投資銀行的李信佳,目前在惠譽負責亞太地區金融機構信用評等,他分析,獲利成長恐將明顯減緩的原因,主要在於「一四年的引擎都會減速」。

首先,一四年國內銀行業者最主要的獲利成長動能,在於海外業務,其中,海外放款的增加,為利差上升的主要原因,例如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業務加速開放,其獲利成長約達六六%,占整體獲利將近三成;「看得出來,海外市場是一四年台灣銀行業的重要成長引擎。」

海外放款恐減緩

牽制業者成長動能

的確,據金管會統計,一四年前三季國銀OBU及國外分支整體稅前純益達九五四億元,超過一三年全年的八○八億元,表現極強。

但李信佳話鋒一轉,「然而,海外獲利的絕大部分來源,還是中國市場;而在對中國市場授信部分,多家銀行卻已經接近上限了。」換言之,除非金管會能進一步放寬對中國企業授信的額度限制,否則,一四年銀行業最重要的獲利引擎,未來難再提高推升業績的火力。

從數字來看,相較於一三年底,國銀力拚中國市場授信的現象的確明顯,一四年截至第三季底,國銀整體對陸曝險(對中國授信、投資、拆借)總額度占上年度淨值比率約為六九%,而在一三年底,這個數字僅有五八%。

其中,比率增加最多的是彰化銀行,一三年底時僅有三七%,一四年第三季末則已經達到八四%,此外,如台北富邦、元大、日盛等銀行,也都能看到對陸曝險比率明顯提高的狀況。

「授信額度已接近上限,而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強調過,未來決不會放寬對大陸的授信額度,因此明年海外放款的成長恐怕也將會逐漸放緩。」李信佳說。

兩大慘業黑翻紅

呆帳準備壓力減輕

亦有外資分析師指出對陸曝險接近上限的另一層問題,「陸企普遍體質不佳,透明度也低,未來若中國經濟動盪,將造成國銀不小的負面壓力。」中國經濟是否動盪?這是屬於目前難以預料的「黑天鵝」層次問題,但一四年銀行業獲利暴衝的另一個因素,卻也和產業結構的轉變高度相關。

分析師指出,面板和DRAM兩大「慘業」,往年表現都不如預期,造成提列呆帳的增加,壓縮到獲利空間;由於今年整體景氣反轉,讓年年虧損的兩大產業今年有了較佳償債能力,銀行為呆帳準備的壓力減輕,直接反映在業者的獲利上。

一個可以參考的數字是,一四年前十月,國銀每月平均轉銷呆帳的金額為十七‧九億元,這是十五年來的最低紀錄,也明顯低於一二、一三年的每月轉銷呆帳二十億元以上水準。「銀行獲利轉佳的原因之一是甩掉拖油瓶,但這個因素不會繼續推升未來獲利,反倒必須開始擔心對陸曝險過高之後,會不會有新的拖油瓶。」當然,不能否認國銀的整體競爭力在一四年的確有所進步,以十月底的數字看,全體國銀的ROA(資產報酬率;稅前純益除以平均資產)為○‧七一,高於一三年的○‧六八;但以這樣的改善幅度,銀行業要繼續維持亮眼的獲利成長表現,恐怕仍賴政府更多的開放政策與業者更進一步的努力了。

2014年國銀獲利成長暴衝—— 前10 月成長30%以上銀行業者

銀行 稅前純益

(億元) 較2013年

同期成長(%)

中 信 358 83

兆 豐 260 35

北富銀 209 72

國泰世華 190 30

永 豐 123 30

華 南 120 30

京 城 52 34

中小企銀 45 55

元 大 43 46

渣 打 32 32

陽 信 20 42

星 展 8 108

華 泰 5 30

註:截至2014年10月底 資料來源:金管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41

深港通的相同與不同:海外投資者對中國成長股感興趣嗎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94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12 13:45 編輯

深港通的相同與不同:海外投資者對中國成長股感興趣嗎
作者:張憶東,翁湉

上周港股市場表現回顧:Risk Off/On模式切換

——2015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經歷Risk Off/On的模式快速切換。上周恒指在前兩個交易日大跌近400點後,後半周隨著外圍市場的強勢反彈而逆轉上行,周收盤23920點,上漲0.3%。恒生國企指數下跌1.3%。紅籌指數上漲1.5%。原油價格和美國經濟數據將成為短期市場繼續保持RiskOn模式及高beta資產上行的重要因素。

——行業方面,騰訊受成立互聯網銀行消息提振上周上漲12.8%,帶動資訊科技業上漲10.2%,遙遙領先於其他行業。

——風格特征,恒生小型股有相對收益,上周上漲1.0%。

——恒指波動加大,恒指波幅指數上漲3.7%,收於18.2。

——美元兌港幣收於7.7525,港幣升值0.0032。



深港通開啟或指日可待

上周深交所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深交所與港交所正在開展對深港通的研究,待方案成熟時將報請兩地監管部門審批。此前李克強總理在深圳考察時也提出滬港通後應有深港通。深港通開啟或指日可待。

——與滬港通相似的地方:(1)戰略上,符合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大趨勢,將進一步吸引全球財富直接配置A股。同時,更多的互聯互通加大了A股今年加入MSCI指數的可能性。(2)隨著海外投資者占比的提升,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將更加多元化,價值股投資和成長股投資都將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未來A股和港股作為“中國故事”的代表,將不再割裂,而成為全球資金投資中國的“一體化配置”。

——與滬港通不同的地方:深交所有更多的成長股標的。僅以深證300為例,創業板和中小企業板掛牌的股票數目占比高達55%,在信息技術和醫療保健等“新經濟”行業中的可選標的顯著多於滬港通目前開放的投資標的。相較於上證主要集中於銀行、保險等大型國企,海外投資者將有機會直接參與中國最有活力的一批民營企業龍頭。


——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成長股感興趣嗎?我們在此前的滬港通系列報告中指出,海外機構投資中國,旨在分享中國成長,更願意投資於景氣高又符合國家戰略投入的領域,尤其是 A股市場上一些富於中國特色且離岸市場稀缺標的。我們選取了25家海外最具代表性的大中華區基金(China region fund) 為樣本,包括了富達中國地區基金、馬修斯中國基金、怡富中國基金等,目前以投資港股為主,輔以部分臺股和一些美國掛牌的中概ADR。從他們的持倉情況來看,前兩大重倉股為騰訊和臺積電。與港股市場的權重分布對比,海外中國基金超配信息技術、可選消費和醫藥,低配金融、電信服務和材料。我們認為,在各行業上的配置比例差異體現了海外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和對中國不同行業的認可度。在投資風格不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這種偏向性也將延續到A股投資中來。深港通啟動後,全球投資者將能夠更有效率地在A 股中捕捉中國的成長機會。受益於“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轉型、行業增速快、行業空間大且離岸相對稀少的中國成長股,例如傳媒、軟件、電子、醫藥等,將受到更多的關註。



——阻礙更多海外投資者參與滬港通/深港通的重要因素:滬港通11月啟動以來,未激起海外投資者的極大參與熱情。迄今滬股通配額僅使用了27%,港股通僅使用了6%。許多海外投資者對於兩地互通項目的技術環節方面有所顧慮,尤其是托管平臺。歐洲主要監管機構盧森堡金融監管委員會對托管行的投資者利益保障持保留態度,導致全球基金總規模近10%的資金被擋門外。另外一個障礙來自於賣出股票時的“前端檢查”政策。目前監管當局要求滬港通的國際投資者在計劃拋售A股的當日必須在當地時間上午7:45分之前將擬出售的股票從托管行轉到券商賬戶。但是,許多基金公司有合規規定,不能在出售之前轉移這些股票。深港通能否在這兩點上有所改進值得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071

成長(股)的煩惱 笨笨的投資者1

來源: http://xueqiu.com/3307323899/35310296

成長(股)的長老們紛紛表達對主板股票的不滿,用他們提出的各種理論來論證主板股票只是一個反彈。

1.市值理論,市值理論大行其道是在2010-2013年,這期間每一次主板股票的啟動都是以失敗告終。市場信奉超過100億市值的品種都是垃圾,都是不可持續的。
不可否認市值理論非常有用,我也從市值理論里學到不少東西。【大體思路是這樣的,20-30億市值的成長股是最好的投資標的,這個市值建倉,配合上市公司業績增長到100億市值以後甩賣給基金接盤。他們的遊戲屢試不爽。】2010-2014上半年玩的不亦樂乎。玩到最後就是那幫玩重組股的玩家,專門挑選市值倒數十個,然後平均買入,傻子一樣持有到重組 ,居然比買銀行證保等大藍籌的搞價值投資的人賺的多的多。——【註意以前市值理論存在的基礎是貨幣緊縮時期(2010-2013年底高無風險利率造成整個國家資金囤積在理財產品和債券里。小市值為王主要是中國審批制的尋租成本起碼就是10億左右,現在註冊制漸行漸近,如果打破殼資源底線,如果未來一個殼資源向下突破,如果跌倒1億的話,很多小市值股票風險立馬大幅暴露。

2唯新產業是成長論。新產業就算1萬倍PE也是正常的,傳統產業就是1倍PE也是正常的,新產業永遠是走主升浪的,傳統產業永遠是反彈的。套在市場里,網絡遊戲就算是沒有一毛錢業績也要給估個幾百倍的PE,隨便一個狗屎公司借殼套一個遊戲公司的畫皮立馬飛天。飛天以後再來個十送二十,在忽悠一把貪便宜的散戶,出貨大吉就完事了。話說這種遊戲玩玩就算了,可惜偏偏有很多人玩著上癮,最後自己都信以為真,自己創造了一整套理論來論證那些PE幾百倍的新產業公司的合理性,什麽PEG,什麽戴維斯雙擊【他們決然不提戴維斯雙殺】自己相信也就算了,還見不得別人不相信。

3.他們的理論里,本輪狂炒的大藍籌,券商,保險,銀行,一路一帶,等都是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就應該就應該長期沒反彈,就應該低PE,就應該大幅低於重置成本。就應該永遠是反彈。真的麽?
我們從成長股的老宗師費雪和歐奈爾說起。
本輪領漲的很多傳統產業股票已經脫胎於反彈的範疇,已經具備成長股的很多要素了。
券商股——CA業績大增 N新業務融資融券,個股期權,交易量大增,突破歷史新高,,,,,未來T+0預期。今年的業績無論規模和增速都是所向披靡,有一個創業板的所謂成長股敢跟券商比麽?如果按照你們給成長股的估值標準,現在大概是被極度低估了。

高鐵——N大幅開通國際市場,簽訂無數大單,未來業績大增。突破歷史新高
鐵路基建——N大幅開通國際市場,簽訂無數大單,未來業績大增。突破歷史新高
銀行——大家最看不起的銀粉,但是中行現在已經拓展了國內業務範圍,變成滬港通結算銀行(新業務N),中行國際網點眾多,變成中國基建走向世界的結算銀行了。中行再漲一點,就突破歷史新高了。以前按照傳統行業估值,現在麽要按照成長股估值了,要知道歐奈爾根本就不看PE。
其他不想一列舉,,,成長股的粉絲可以自己看看你們宗師的書籍,,,
反觀很多成長股,業績增速已經出現疲態,或者已經翻了5-10倍早已經透支了利好。
4關於未來,我的觀點依然是,立盤子拉起來的股票以後,需要橫盤震蕩洗盤半年-一年時間,這個時間正好是業績證偽過程,就是說,如果你業績真牛,那麽未來股價是一字縮量橫盤或者是逐級向上。如果你是個大半蒜假貨一枚,吹了半天也沒業績,那麽可能你未來就是陰跌。等到橫盤時間足夠,大盤會繼續發動向上攻擊,突破6124,。向上進軍。
5主板是牛市休整,創業板是陰跌反彈,不要搞混了。【有一些創業板公司可能會與牛市高度相關,跟隨大盤向上。但是大部分則只是反彈而已】
 
個人觀點,僅供娛樂,據此操作後果自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62

嚴控兩融是否影響券商股成長邏輯?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78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1-21 11:48 編輯

嚴控兩融是否影響券商股成長邏輯?
作者:劉俊


針對協會公布的2014年券商行業業績數據,【長江非銀/劉俊】認為:

1、業績略超預期高增長,全年實現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2603億元和965.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4%和119%,其中兩融收入和自營投資收益分別同比增長1.4和1.3倍,同時行業財務杠桿由2.76倍提升至4.44倍,帶動ROE由5.84%提升至10.5%;

2、在兩融、投資收益等中性假設條件下,2015年的業績增速仍將至少達到50%,主要亮點業務將來自於新三板做市、資產證券化、櫃臺業務以及互聯網金融等創新業務,因此行業有能力完成十年十倍的長期目標;

3、板塊由於兩融風波,短期調整明顯,我們認為若出現20%以上降幅,可以逢低加倉華泰、西南、國元等經營特色突出且具備安全邊際的個股。

附:1月18日關於兩融風波的電話會議

核心觀點:

1、券商兩融業務野蠻生長的時代將結束,但兩融標的範圍也將持續擴大,不影響業務前景,但短期內影響規模增速,加上銀監會對傘形信托資金的嚴控,市場將進入短期的調整期,本次政策的調整可能類似於07年5月30日,當時市場震蕩了1個月20天,最大跌幅19%。關鍵是調整後如何表現?


2、我們認為除了對兩融業務的監管外,後期還會陸續出臺關於資產管理業務以及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政策。監管層認為加快風險管理才能確保市場改革完成、實現券商大發展。


3、要積極關註監管層對資本市場改革、券商的業務創新、風控的政策、市場將在改革中迎來大發展,券商股也有大的空間,但短期的風控與合規壓力不可忽視,許多券商在人才、制度、資金等方面準備不足。


4、從監管指向來看,互聯網金融業務將成為券商業務創新的創新點,但絕非市場認為的零傭金競爭模式,此模式被嚴令禁止。此外我們認為股權質押、新三板做市、資產證券化、收益權互換等業務成為可比肩兩融業務的重要收入來源,券商的盈利模式革新和業績增長的前景仍將非常值得期待。


本次電話會議主要做關於券商兩融業務和其他創新專題的討論,目前這個階段兩融為什麽會受到這樣的監管政策,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麽;券商未來的基本面會怎樣;短期內沖擊會對市場產生什麽樣的影響,以及市場長期資金面的變化又會怎樣。

嚴控兩融業務對券商股和市場的影響?


(1)從監管政策的實施效果的話,其對市場心理層面的影響大於資金面的影響,券商的兩融業務在10月份以前已經有一定的規模的增長,這里面的大部分客戶是符合標準的。


(2)本次對未來新開戶的客戶重提50萬的門檻,高於此前提出的10萬底線的說法,我們判斷近兩周在上次檢查後,監管層提高了兩融的底線。對老客戶而言,如果不足50萬的,要求補齊,或者清倉,加上市場暴跌,我們認為未來幾周內市場持續調整,至少上漲的動力不足。


此外,需要註意的一點是銀監會對委托貸款的治理,例如銀監會對傘形信托這樣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進行打壓。大家覺得證監會和銀監會在聯合打壓股市,這個情況可能存在,因為證監會近期要求——嚴禁其他場外的資金和券商營業部的員工合作為其他客戶提供融資服務。

   但如果從長期看,總體來看對資金面而言沒有大的影響,原因是兩融的標的範圍還有比較大的擴容空間,對2015年的股市財富效應的預期也還存在,而金融市場內資金的流通、居民資產的重新配置等因素,都會為市場提供足夠的資金。監管層也不可能把市場管死,否則資本市場改革的任務無法完成。

   我們這次會議一個很重要的討論基礎是我們近期對券商監管政策的跟蹤研究。在2014年末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在深圳開了一個很重要的關於風控方面的會議,會議定調了在今年對券商的監管的思路和創新的發展方向,同時本周六肖主席在會議上也提出加強券商監管。近期提出的2015年監管和行業創新的思路,和市場此前對券商股的認識是有偏差的,因此我們本次電話會議將這個角度解讀一下券商到底面臨什麽樣的情況。兩融政策只是有一個短期的階段性的影響,對市場心理有一定的幅度的沖擊,至於是20%還是30%的調整意義不大,因為市場還有其他的因素的疊加,我們會分析後續還有哪些政策會持續出臺,不管其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本次電話會議我們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兩融為什麽會受到這樣的監管政策?


與兩融相關的檢查在12月份基本完成,根據我們對政策的持續跟蹤,所有的結論在12月中旬的時候基本出來,包括此次點名批評中信等券商(順便提一下我們對中信的看法,雖然監管層對其有點名批評甚至有相應的處罰政策,但這並不意味著中信在證監會的地位下降,在12月底的風控會議上,證監會還是表揚了中信,還是把它作為行業龍頭的地位來對待),所以對券商長期發展方向影響不大,這只是起到一個敲山振虎的作用,對別的券商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監管層近期對對兩融業務提出了6條監管方面的要求,分別為:控制兩融業務的規模,要和自身的資本實力、風險管理水平相適應,適度控制好經營杠桿;對兩融業務進行集中統一管理,對整個流程要進行統一,包括文本、標的券、擔保物等;強化對標的券的管理(在證監會看來,很多擔保券是接近風險線的,據說有1500只股票接近監管層認為的風險邊緣,要求券商進行相關的動態管理,增加擔保品);加強對客戶風險管控機制的建設,真正做到風險系數最小;投資者適當性教育;嚴禁市場非法融資進入券商(我們認為這些資金不是來自小貸,可能更多的來自銀行資金);嚴禁為不適當的客戶進行融資, 50萬是一個硬性的指標。有人可能發現雖然券商這幾天在通過其他的融資渠道,但是這些更多的是股票質押式融資,這和兩融是完全不一樣的,業務本質上不一樣,為客戶帶來的杠桿不一樣,其適用性比兩融窄。


那麽兩融到底還有沒有空間呢?有些人根據從wind里導出的數據發現持股市值50萬以上的客戶比例只有6.3%,認為兩融的規模達到一個天花板,很難再增長上去,雖然賬戶數比較少,但是並不意味這客戶的資產只有這麽少,從07年市場來看,只要市場有賺錢效應,整個保證金規模和持股市值規模都會快速增加,因此這不會成為一個很大的門檻,大部分的客戶還是會符合兩融的標準的。


從美國相關的指標來看,不管是從交易的余額,還是從杠桿的倍數來看,券商達到1.5萬億的規模並不為過,完全符合監管的標準,也符合市場的需求。1.5萬億也不會是一個最高的門檻,隨著券商的資本規模擴張,兩融的規模還是有可能繼續增加。而從兩融的標的券範圍來看,目前有1000多只,相對比較少,如果其能進一步擴大,擴大到中小板活躍性個股上,可能引來新的增速。從過去三年的經驗來看,標的券的擴容會帶來兩融規模的大幅增長,正如14年6、7月標的擴容帶來了兩融業務的高規模。

2、除了兩融業務未來還有哪些業務會受到監管的壓力呢?還有哪些風控相關的政策會推出?


(1)資產管理業務


現在監管層正在梳理,資管的規模從兩、三年前的3千多億(主動型資產管理)增長到8萬億的規模(絕大部分是通道式的),那麽就要看結構性產品有沒有利益輸送的問題、與資產負債相關的合同有沒有漏洞,此前提出了8條要求、因此這一塊會有相關的政策出來。從今年市場流動性角度來看,對於房地產和實體融資,如果貨幣政策不是很寬松,那麽這些業務鏈還是會暴露出一些風險,這些風險會從信托、銀行傳遞到券商,造成階段性影響。


(2)更加註重流動性風險管理


此前流動性風險管理提的比較少,因為券商不是一個金融機構,沒有負債(除了保證金),通過創新把券商由簡單的中介通道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介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就要求券商不要指望監管層或者股東的幫助,券商是有可能破產倒閉的。從去年剛開始提出了幾個新的流動性指標,包括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現金流,目前來看券商這兩個指標比較好,符合要求。
    提到這個是因為在過去兩年有些券商在擴張的過程中流動性不是特別好,所以監管層認為貨幣政策等環境的變化可能會帶來券商的危機。因此證監會在風控提出了很多舉措。很重要的一點是券商的經營杠桿率目前設定的目標是5倍,我們認為券商杠桿的上限短期內不會突破太快,因為超過5倍杠桿的公司都需要經過證監會的特批,最優秀的也不會超過8倍。同時證監會也要求券商大規模的補充資本,雖然大而不倒不可能,但也要求券商把資本金打的很紮實,至於流動性壓力帶來一些利好性的舉措,比如負債的渠道或者資本補充渠道會更多一些,我們認為資本補充政策可能會出臺的更快,而不是以前的負債補充渠道。杠桿率限制也意味著券商股上漲不是此前所謂的簡單加杠桿的邏輯,後續一定是盈利模式優化帶來業績和估值的提升。


3、券商還值不值得看好?未來還有沒有看點?如果出現了20%下跌還值不值得配置?

雖然我們認為券商短期進一步上漲動力不足,需要更多的業績增長和業務創新的驅動因素,但是我們對其未來還是保持堅定的信心,短期的調整會帶來更好的配置機會。


原因如下:



1、從監管的基調來看,整個行業的管制走向放松,按證監會的要求,行業的5大基礎性功能會全部實現,此後會進一步推很多新的業務,整個創新的空間就像《證券法》的修改空間一樣還是很大的。監管層的態度很明確,在證監會的年度監管工作會議,肖鋼主席作了關於監管轉型的深入講解,對風控提了很多要求,有很多利好的舉措,包括“法不禁止即可為”的口號。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監管層不可為,監管層執行國務院簡政放權的號召非常好。

2、除了兩融業務還有哪些業務成為驅動點。按照我們1月初的電話會議,券商下一階段很重要的收入來源,第一個是新三板做市和融資服務相關的業務,新三板現在掛牌的企業家數是1600多家,其中600多家符合IPO的條件,這些企業的市場活躍度指日可待,證監會也希望把社會上能夠承受風險的資金引入到這個市場來。根據我們的測算如果券商投入100億或者200億做市,那麽這一塊的收益率不低於50%,從後期的角度看,隨著PE價格,企業估值提升,做市成本升高,但是其貢獻點還是很高的,場外業務能夠帶來一半以上的收入,這一塊給行業帶來的利潤提升幅度應該在10%以上,僅次於融資融資的重要程度,利潤規模應該會超過100個億。第二個就是資產證券化,隨著中央和地方融資結構的調整,也能夠帶來資產管理產品的需求,資產證券化這一塊業務,包括收益權互換等有很大的提升,這一塊的規模應該能超過5000億,而且並不包括新的資產證券化。第三個就是將推動券商大力進軍互聯網金融。監管層的角度和市場想的完全不一樣,他們認為對券商真正有意義的是互聯網創新,要求行業抓住機遇,不管是股票還是金融產品銷售,通過互聯網渠道對接券商的櫃臺市場,能夠有50%以上的通道或渠道通過互聯網來實現,而不是通過傳統的營業部或銀行渠道來實現。互聯網金融的類型比較多,包括眾籌、網上支付、網上經紀、網上資管,網上理財、網上投資。現在互聯網方面已經批了35家券商,下一階段還會批更多的機構來參與,提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逐步開展相關互聯網金融業務。互聯網業務作為全新的業務,差異化也更明顯。


最後一點就是今年出臺的期權業務。證監會提出了很多要求,包括資本、人才、風控管理。未來還將推出量化投資,鼓勵券商做高頻交易、對沖交易,券商需要人才儲備和風控,從境外經驗看,業務發展的速度非常快。

4、券商大規模進行資本補充會怎麽樣?


資本補充相關的要求遠超過市場預期,監管層希望達到10年10倍的目標,要求個券商每年制定資本補充計劃,要求所有的證券公司15年之內至少補充一次資本, 因此行業凈資產從7000億的規模達到1萬億的規模指日可待。融資會帶來券商股對市場有更多的訴求。但是也會有不好的影響,融資短期壓力可能在某個階段爆發。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從行業創新的速度上看,完全不用擔心。即使某個階段因為市場預期(比如證券業創新大會沒有召開帶來的)的原因造成調整,其反而會是一個比較好的買入機會,券商15年的估值水平近期可能回到20倍的水平。券商即使會調整,也不會是調整幅度最大的,受到沖擊最大的還是沒有估值支撐,只有概念炒作的階段性的個股。下一階段證監會可能會重點檢查只炒概念的個股。我們建議還是積極的調整倉位機構,對券商保險創投持股比較少的,我們認為會是一個比較好的買入時點。持續看好業績改善較好,未來也有國企改革動力的西南、國元、華泰等券商股,並關註興業證券的創新情況。(來自長江劉俊說金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31

中油燃氣0603----成長確定的清潔能源股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7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2-26 17:24 編輯

中油燃氣0603----成長確定的清潔能源股
公司業務簡介:
主要通過控股子公司中油中泰(公司持股51%,昆侖能源持股49%),經營天然氣城市管網運營、管道設計與建造、CNG與LNG運輸配送分銷。

截止14年8月公司在國內14個省級自治區48個城市設立燃氣專案公司109個,擁有62個城市燃氣特許經營權;擁有CNG加氣站36座+LNG加氣站6座+L/CNG加氣站2座,在建8座,另有十余個加氣站正與地方政府及公交公司接洽;運輸車輛104輛。

1. 中油燃氣投資邏輯

⑴估值優勢具有修複空間:傳統業務(天然氣銷售和管道建造接駁)未來收益仍然能保持15%增速。目前估值較香港燃氣藍籌股(中國燃氣384,華潤燃氣1193)折讓50%以上

⑵加拿大收購項目並表和青海燃氣順價提供14H2(30%)和15年(50%)業績彈性。業績彈性將更加促進估值的修複

⑶大股東增持:控股股東增持 14Q1:3200萬股,均價1.4元; 14Q2:4000萬股,均價1.47元。(現價為1.05元)

  2015年起上市公司開始回購,截至15年2月共回購350萬股,均價1.01元

2. 業績測算
業績預測假設條件:

①、天然氣收入增速20%: 14H1天然氣業務收入增速22.9%,過去2年平均增速23.4%,我們保守預計未來維持20%增速;

公司指引每年特許經營權新增8-10個,14H1新取得四個城鎮燃氣特許經營權,售氣規模不斷擴大。從公司新簽特許經營權,以及工業煤改氣進展來看未來幾年任然能夠保持20%以上的增速。

②、管網建設收入縮減: 14H1增長1.8%,後續新增接駁用戶規模減少;房地產投資建設增速放慢。預計15年減少10%,16年持平
③、凈利潤率6.0%: 14H1毛利率17.4%,凈利率6.1%(這個是在青海未順價的情況下實現的);過去2年平均凈利率為6.8%,近年來公司銷售+管理費用率持續下降,14H1降至4%;財務費用率近年維持在0.25%以內。考慮到高毛利的管道建造接駁業務未來可能減少,在不考慮青海順價實現的基礎上我們預計未來凈利率為6%。

④、加拿大油氣資產14年7月收購完成,14年業績貢獻比較確定。未來伴隨低油價時代,雖然我們大幅下調了加拿大油氣資產的凈利率預測,但是能否有10%凈利率水平還是存在不確定性。
未來可能的預期是:青海順價15年開始,而加拿大油氣資產達不到公司預期的盈利水平。但是基本不改公司未來14163年複合增速30%的目標。
3.估值比較
   
我們選取了幾家有代表性的低估值燃氣股,華潤和中燃相近只列了一家

從可比公司來看中油燃氣具有明顯的估值優勢。歷史上華潤燃氣和中國燃氣常年保持在25-30倍PE, 13年開始因為規模很大了,增速平緩下來,近2年基本在20-25倍PE。

4. 目標價:假設15年估值修複為15倍PE,目標價2.06港元,即95%上漲空間(當前價1.05元)。如果連續2年都能實現30%以上增速,相信市場給中油燃氣20倍PE也不過分。

中石油系反腐差不多塵埃落定了,中石化等國企改革如火如荼進行中,對於持股中油中泰51%股份的中油燃氣來說,也許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南海之夢
2015年2月2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300

遊戲成長驚人 陌陌去年凈收入飆漲14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1873.html

遊戲成長驚人 陌陌去年凈收入飆漲14倍

一財網 趙陳婷 2015-03-05 10:49:00

增速最快的業務是遊戲,2014年第四季度陌陌遊戲收入為430萬美元,與2013年第四季度遊戲收入的10萬美元相比有大幅增長。而這些收入的增長主要源於新增11款遊戲的付費玩家數快速增長。

在羊毛出在豬身上的互聯網時代,圈住大量用戶後,如何實現商業化似乎並不是難題。

在這一點上,移動社交應用陌陌(NASDAQ. MOMO)顯然也深諳其道。

在今天公布的截至2014年12月31日未經審計的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中,2014年第四季度,陌陌的凈收入為1860萬美元,同比增長了702.3%。2014年第四季度陌陌的凈虧損為25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的凈虧損為310萬美元,相比下降17.4%。2014年第四季度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凈虧損為10萬美金,與去年同期的260萬美元相比下降了96.0%。

如果回顧整個2014年,這一數據的變化得更為直觀。其財報顯示,2014年全年陌陌凈收入為4480萬美元,而2013年,這一數值還只有310萬美元。此外,2014年全年凈虧損為2540萬美元,與2013年930萬美元相比增長了172.5%,主要是成本和開銷的增長抵消了凈收入的增長。2014年,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凈虧損為1880萬美元,與2013年的840萬美元相比增長了124.5%。在過去的2014年,陌陌的月活躍用戶數增長了105.6%至6930萬。

而這背後,商業化是最大的變數。

此前公布的招股書數據顯示,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商業化嘗試的陌陌當下的主要收入源於用戶會員費、遊戲收入和其他服務(包含移動營銷、付費表情等)這三部分。

但對於商業化,陌陌的野心不僅如此。

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了到店通系統後,陌陌最新的動作是推出了“禮物商城”。

按照陌陌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及CEO唐巖的表述,快速獲取用戶、優化產品社交生態、提升用戶體驗和加速商業化仍然是公司的首要目標。遊戲平臺上更多遊戲的發行、與58同城以及阿里巴巴進行的合作,以及近期上線的禮物商城(用戶之間互相贈送禮物)這些都是我們創新能力、增加用戶活躍度以及提升商業變現能力的重要體現。

而2014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長702.3%的1860萬美元凈收入中,會員收入依舊是最大的收入來源,2014年四季度這一塊業務的收入為1190萬美元,與2013年同期的200萬美元相比增長了480.9%。截至2014年12月31日,陌陌付費會員總數為290萬,截至2013年12月31日付費會員數為60萬。

但增速最快的業務是遊戲,2014年第四季度陌陌遊戲收入為430萬美元,與2013年第四季度遊戲收入的10萬美元相比有大幅增長。而這些收入的增長主要源於新增11款遊戲的付費玩家數快速增長。

其他服務收入主要包括付費表情以及移動營銷服務,2014年第四季度其他服務收入為230萬美元,2013年同期該項收入為20萬美元。而其他收入的增長主要是平臺上有了更多的開屏和展示廣告,以及2014年第三季度推出的到店通業務。其中,到店通是針對本地商戶在陌陌平臺上的自助廣告投放系統。

業績增長的同時公司的成本和費用也隨之增加,2014年第四季度陌陌成本和費用為2150萬美元,相比2013年第四季度同期的540萬美元增長299.9%。

不過,截至2014年12月31日,陌陌擁有現金余額4.51億美元。其中,2014年第四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入為250萬美元,投資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出為260萬美元,融資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入為2.898億美元。

而對於2015年第一季度,陌陌預計收入在2400萬~2600萬美元之間,同比增長341%~377%。

編輯:霍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